教学网站开发技术

网站开发技术  时间:2021-04-20  阅读:()
2012级本科课程教学大纲(通识、学科基础)(下册)二一三年I目录数学类《高等数学1.
2》课程教学大纲(128学时)1《高等数学1.
2》课程教学大纲(160学时)8《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理工类)17《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经管类)1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理工类)2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经管类)27《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大纲(32学时)31《计算方法》课程教学大纲(24学时)35计算机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40学时)37《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艺术类)41《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64学时)45《数据库基础》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49物理类《大学物理1.
2》课程教学大纲(72学时)56《大学物理1.
2》课程教学大纲(88学时)66《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56学时)76化学类《无机化学1.
2》课程教学大纲(80学时)82《无机及分析化学1.
2》课程教学大纲(80学时)90《无机及分析化学1.
2》课程教学大纲(88学时)98《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64学时)106《有机化学1.
2》课程教学大纲(80学时)114《有机化学1.
2》课程教学大纲(96学时)122《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40学时)130《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64学时)138《物理化学1.
2》课程教学大纲(72学时)144《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157《化工原理1.
2》课程教学大纲(104学时)166II《化工原理1.
2》课程教学大纲(120学时)172《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56学时)178机械类《工程力学1》课程教学大纲(56学时)182《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64学时)188《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80学时)193《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199《工程制图与CAD》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203《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大纲(24学时)206《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210《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40学时)215体育类《体育1.
2.
3.
4》课程教学大纲(80学时)219《体育课外活动》课程教学大纲(24学时)2741《高等数学1.
2》课程教学大纲(128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高等数学/AdvancedMathematics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课程性质:必修/学位课适用专业:经管类(信管、电商除外)学时数:128其中,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数:8考核方式:考试预修课程:中学数学课程教材:吴传生主编.
经济数学-微积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教学参考书:1.
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
高等数学(第六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
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
高等数学习题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基础数学教研室课程简介:高等数学的主要内容是微积分.
从十七世纪60年代Newton、Leibniz创立微积分起,逐步形成了一门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学科,不仅成为其他数学分支的重要基础,而且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等众多方面中获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成为处理有关连续量问题的强有力的数学工具.
高等数学是理工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数学思维能力,并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本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比较熟练运算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函数(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函数的概念(分段函数,复合函数等).
了解函数性质(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和周期性),基本初等函数及其性质,初等函数的概念,掌握经济学中的常用函数.
教学重点和难点复合函数、函数概念.
教学内容第一节集合第二节映射与函数第三节复合函数与反函数初等函数第四节函数关系的建立2第五节经济学中的常用函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复习与作业要求课后习题的三分之二.
考核要点复合函数.
函数定义域与值域.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二章极限与连续(1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极限四则运算,了解极限存在准则,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理解函数连续的定义,间断点的定义,会判断间断点的类型.
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极限概念及求法,无穷小,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教学内容第一节数列的极限第二节函数极限第三节无穷小与无穷大第四节极限运算法则第五节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连续复利第六节无穷小的比较第七节函数的连续性第八节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复习与作业要求课后习题的三分之二.
考核要点极限的求法,无穷量的计算,两个重要极限的应用,判断间断点的类型.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三章导数与微分(1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导数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与物理意义.
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求导公式.
熟练掌握求导法则(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复合函数求导,反函数求导,隐函数的求导,参数方程所确定函数的求导).
理解微分的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会用微分的运算法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3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导数基本公式,复合函数求导.
教学内容第一节导数概念第二节求导法则与基本初等函数求导公式第三节高阶导数第四节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第五节函数的微分第六节边际弹性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复习与作业要求课后习题的三分之二.
考核要点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导数基本公式,复合函数求导.
隐函数的求导.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四章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了解柯西中值定理和泰勒公式.
了解如何用微分中值定理解决一些简单数学问题.
掌握用罗必达法则求极限的方法.
会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单调性,极值,凹凸性,函数图形的拐点,函数图形的描绘).
了解导数的其它应用(最大、小值问题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值定理,罗必达法则求极限、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极值及拐点的求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值定理第二节洛必达法则第三节导数的应用第四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其在经济中的应用第五节泰勒公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复习与作业要求课后习题的三分之二.
考核要点中值定理,罗必达法则求极限、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极值集拐点的求法.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4第五章不定积分(1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不定积分、原函数的概念及不定积分的性质.
熟练掌握一些基本初等函数的不定积分公式,掌握凑微分法求不定积分的基本方法,会用第二类换元法及分部积分法求不定积分.
了解三类特殊函数的积分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定积分的概念,基本积分公式,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不定积分的概念、性质第二节积分换元法第三节分部积分法第四节有理函数的积分教学方法和手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复习与作业要求课后习题的三分之二.
考核要点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六章定积分(14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
熟练掌握并会应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了解变上限积分函数及其求导方法.
会用换元法及分部积分法求定积分.
了解广义积分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定积分概念与性质,变上限函数导数,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定积分的换元积分公式、分部积分公式.
教学内容第一节定积分的概念第二节定积分的性质第三节微积分基本定理第四节定积分的换元法第五节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第六节广义积分第七节定积分的几何应用第八节定积分的经济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复习与作业要求5课后习题的三分之二.
考核要点变上限函数导数、定积分的换元积分公式、分部积分公式.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七章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掌握向量的运算,了解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掌握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了解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了解常用二次曲线的方程及其图形.
教学重点和难点向量的运算,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空间直角坐标系第二节柱面与旋转曲面第三节空间曲线及其在坐标面上的投影第四节二次曲面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考核要点曲面方程和曲线方程及其求法.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八章多元函数微分学(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向量概念、单位向量、向量的坐标表达式、数量积.
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
了解二元函数极限、连续的概念.
偏导数与全微分、理解偏导数的定义及全微分的定义,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了解方向导数及梯度的概念.
熟练掌握简单二元函数求一、二阶偏导数的方法,会求复合函数的偏导数.
会求隐函数的偏导数.
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元函数极限、连续的概念.
复合函数的偏导数求隐函数的偏导数.
教学内容第一节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偏导数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第三节全微分及其应用第四节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第五节隐函数的求导公式第六节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应用6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复习与作业要求课后习题的三分之二.
考核要点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导数基本公式,复合函数求导.
隐函数的求导.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九章二重积分(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了解重积分的性质.
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直角坐标、极坐标),会用重积分求一些几何量和物理量(体积、物体的质量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二重积分的计算(直角坐标、极坐标).
教学内容第一节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第二节二重积分的计算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考核要点二重积分的计算(直角坐标、极坐标).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十章微分方程(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阶,微分方程的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的概念.
掌握变量可分离的方程及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
会解齐次方程并从中领会变量代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思想,掌握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的解法,了解高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的解法.
掌握非齐次项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变量可分离的方程及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的解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一阶微分方程第三节一阶微分方程在经济中的应用第四节可降阶的二阶微分方程第五节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教学方法和手段7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复习与作业要求课后习题的三分之二.
考核要点变量可分离的方程及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的解法.
.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十一章无穷级数(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无穷级数的基本性质,会用无穷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
熟悉几何级数和P—级数的收敛性.
了解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掌握正项级数的比值审敛法,根值审敛法.
会用莱布尼兹定理判定交错级数的收敛性.
了解无穷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
了解函数项级数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掌握较简单幂级数收敛域的求法.
了解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无穷级数收敛、发散及其和的概念正项级数的比值审敛法,根值审敛法.
无穷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幂级数收敛域.
教学内容第一节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第二节正项级数及其审敛法第三节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第四节幂级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复习与作业要求课后习题的三分之二.
考核要点无穷级数收敛、发散及其和的概念正项级数的比值审敛法,根值审敛法.
无穷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幂级数收敛域.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执笔人:王玮莉审核人:康健8《高等数学1.
2》课程教学大纲(160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高等数学/AdvancedMathematics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课程性质:必修/学位课适用专业:全校理工科(信计除外)、信管、电商学时数:160其中,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数:10考核方式:考试预修课程:初等数学课程教材: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
高等数学(第六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
教材参考书:李欧、盛祥耀等编.
高等数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基础数学教研室课程简介:高等数学的主要内容是微积分.
从十七世纪60年代Newton、Leibniz创立微积分起,逐步形成了一门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学科,不仅成为其他数学分支的重要基础,而且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等众多方面中获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成为处理有关连续量问题的强有力的数学工具.
高等数学是理工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数学思维能力,并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本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比较熟练运算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建立变量数学的思想,理解函数和复合函数的概念,掌握初等函数类,为整个微积分确立研究对象.
理解极限概念和精确数学描述,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学会用严格数学语言论证极限问题.
熟练掌握计算极限的方法,连续和间断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的概念及初等函数连续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函数,复合函数,初等函数概念;数列的极限及性质,函数的极限与运算法则,无穷小量,两个重要极限,函数的连续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
开展课堂讨论,结合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教学内容9§1.
1映射与函数§1.
2数列的极限§1.
3函数的极限§1.
4无穷小与无穷大§1.
5极限运算法则§1.
6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1.
7无穷小的比较§1.
8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1.
9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1.
10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总结第一章内容复习与作业要求通过习题课,完成一定的作业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理论.
要求基本概念清楚,基本计算熟练准确,学会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立变量数学的思想,掌握初等函数类,为整个微积分确立研究对象.
考核要点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计算,连续,连续函数的性质.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理解导数与微分的概念,并了解其几何意义及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
能熟练地运用导数定义与求导法则(特别是复合函数求导法则)求函数导数的导数.
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双曲函数的导数公式.
3.
会求函数的高阶导数.
教学重点和难点导数、微分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
开展课堂讨论,结合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教学内容§2.
1导数概念§2.
2函数的求导法则§2.
3高阶导数§2.
4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相关变化率§2.
5函数的微分总结第二章内容复习与作业要求通过习题课,完成一定的作业,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理论及定理证明.
学会用导数、微分的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0考核要点导数、微分的概念与计算.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及导数的应用(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微分中值定理的内容与证明.
2.
会用中值定理证明一些恒等式、不等式.
3.
熟练地应用洛必达法则求不定式的极限.
4.
会求一些函数的泰勒展式.
5.
理解函数极值概念,会利用导数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凹凸性,会求函数的极值与最值和凹凸区间与拐点.
6.
了解曲率、弧微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应用洛必达法则求解未定式极限,利用导数讨论函数单调区间、极值、凹凸区间和拐点等函数基本性态.
最大值、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
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教学内容§3.
1微分中值定理§3.
2洛必达法则§3.
3泰勒公式§3.
4函数的单调性与曲线的凹凸性§3.
5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值最小值§3.
7曲率总结第三章内容.
复习与作业要求通过习题课,完成一定的作业,使学生牢固掌握中值定理的内容与证明,能应用导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考核要点中值定理的内容与证明,导数的应用.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四章不定积分(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2.
熟记基本积分表.
113.
熟练掌握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4.
掌握有理函数和三角有理式,并会利用它来求函数的积分.
5.
会计算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定积分的概念,第一、第二类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换元积分法中变量代换的选择,不定积分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
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教学内容§4.
1不定积分概念与性质§4.
2换元积分法§4.
3分部积分法§4.
4有理函数的积分总结第四章内容复习与作业要求通过习题课,完成一定的作业,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理论.
要求基本概念清楚,基本计算熟练准确.
考核要点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计算.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五章定积分(1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
2.
掌握可积的充分条件,并能应用它判断一些函数的可积性(包括可积函数类).
3.
熟练掌握定积分性质与积分上限函数的性质.
4.
能熟练地应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计算一些定积分.
5.
掌握用定积分表达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的方法.
6.
会计算反常积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定积分的第一、第二类换元和分部积分法及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换元积分法中变量代换的选择.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
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教学内容§5.
1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5.
2微积分基本公式§5.
3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5.
4反常积分12总结第五章内容.
复习与作业要求通过习题课、完成一定的作业,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理论和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和计算,会计算反常积分.
要求基本概念清楚,基本计算熟练准确.
考核要点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和计算.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六章定积分的应用(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用积分处理实际问题的一种较简便的方法——元素法.
2.
掌握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特别是面积、旋转体体积与弧长的计算).
3.
了解定积分在物理上的应用.
4.
掌握用定积分表达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元素法,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和在物理上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
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教学内容§6.
1定积分的元素法§6.
2定积分在几何学上的应用§6.
3定积分在物理学上的应用总结第六章内容.
复习与作业要求通过习题课,完成一定的作业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理论与方法.
要求基本概念清楚,基本计算熟练准确,学会针对不同问题采用定积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考核要点元素法,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和在物理上的应用.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七章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1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中向量、单位向量、点、直线、曲线、平面、曲面的形式;掌握向量的运算,会判别两向量位置关系(平行、垂直、夹角);熟悉向量的方向余弦、坐标表达式及单位向量;会求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理解曲线、曲面方程的概念,知道常用的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掌握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母线平行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向量坐标表达式、向量运算.
直线方程和平面方程.
向量积的定义,二次曲面的图形的理解,13截痕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
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教学内容§7.
1向量及线性运算§7.
2数量积与向量积§7.
3曲面及其方程§7.
4空间曲线及其方程§7.
5平面及其方程§7.
6空间直线及其方程总结第七章内容.
复习与作业要求通过习题课,完成一定的作业,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理论.
要求基本概念清楚,基本计算熟练准确,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考核要点向量坐标表达式、向量运算、直线方程和平面方程.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八章多元函数的微分法及应用(1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连续性;理解偏导数、全微分的概念;熟练掌握复合函数的求导法、二阶偏导数及隐函数的偏导数的求法;理解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掌握其方程的求法;理解多元函数的极值的概念,会求函数的极值与条件极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偏导数、全微分的概念,复合函数的求导,二阶导数及隐函数的求导,多元函数的极值.
多元函数复合函数求导.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
结合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教学内容§8.
1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8.
2偏导数§8.
3全微分§8.
4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8.
5隐函数的求导公式§8.
6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几何应用§8.
7方向导数与梯度§8.
8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总结第八章内容.
复习与作业要求14通过习题课,完成一定的作业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理论.
要求基本概念清楚,基本计算熟练准确,学会针对不同问题采用多元微分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考核要点多元函数的偏导数的计算,偏导数的几何应用,多元函数求极值.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九章重积分(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重积分的概念,掌握重积分的主要性质;掌握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与极坐标),会用二重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简单的几何与物理量.
掌握三重积分的计算(直角坐标,柱面坐标及球面坐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积分的概念、计算及应用;二重积分化成二次积分;二重积分的应用及三重积分的计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
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教学内容§9.
1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9.
2二重积分的计算§9.
3三重积分§9.
4重积分的应用总结第九章内容.
复习与作业要求通过习题课,完成一定的作业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牢固掌握掌握把重积分化成累次积分及使用换元法等计算定积分的技巧.
学会针对不同问题采用重积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考核要点把重积分化成累次积分.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十章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1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各类曲线、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方法.
掌握各类曲线、曲面积分间关系的格林公式、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及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了解梯度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计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
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教学内容§10.
1对弧长的曲线积分15§10.
2对坐标的曲线积分§10.
3格林公式及其应用§10.
4对面积的曲面积分§10.
5对坐标的曲面积分§10.
6高斯公式§10.
7斯托克斯公式总结第十章内容.
复习与作业要求通过习题课,完成一定的作业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会计算一些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
要求基本概念清楚,基本计算熟练准确,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要点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计算.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第十一章无穷级数(共1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数项级数和函数项级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正项级数,交错级数收敛的判别法,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幂级数和傅里叶级数的性质及运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无穷级数收敛和发散的概念;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比值审敛法,莱布尼兹审敛准则,幂级数的收敛半径与收敛区间;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数项级数的审敛法;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函数展成傅立叶级数.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
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教学内容§11.
1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及性质§11.
2常数项级数的审敛法§11.
3幂级数§11.
4函数展开成幂级数§11.
5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的应用§11.
7傅里叶级数§11.
8一般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总结第十一章内容.
复习与作业要求通过习题课,完成一定的作业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无穷数值级数收敛、发散、绝对收敛、条件收敛概念.
应用各种判别方法熟练地确定级数的敛散性.
考核要点判断级数的收敛和发散,函数展成幂级数与傅里叶级数.
辅助教学活动16电子课件.
第十二章微分方程(共1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微分方程的解、通解、特解的概念;熟练掌握可分离变量、齐次和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会求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了解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掌握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与非齐次微分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阶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的解法.
常数变易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课堂讨论.
结合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教学内容§12.
1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12.
2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12.
3齐次方程§12.
4一阶线性微分方程§12.
5全微分方程§12.
6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12.
7高阶线性微分方程§12.
8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12.
9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总结第十二章内容.
复习与作业要求通过习题课,完成一定的作业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会计算一些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
要求基本概念清楚,基本计算熟练准确,学会用微分方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考核要点一阶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非齐次微分方程的解法.
常数变易法.
辅助教学活动电子课件.
执笔人:康健审核人:闫慧臻17《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理工类)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线性代数/LinearAlgebra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理工(信计除外)、信管、电子商务学时数:32其中,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数:2考核方式:考查预修课程:初等代数教学参考书:阎慧臻编.
线性代数及其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12.
3.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
线性代数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7.
吴传生、王卫华编.
线性代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2.
谢国瑞编.
线性代数及应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7.
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数学系课程简介:线性代数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内容包括行列式、矩阵、向量组、有限维的线性方程组和二次型等.
线性代数被广泛地应用于抽象代数和泛函分析中,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是高等院校理工类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在高等数学研究生考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该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也更加明显,对线性代数应用的研究也愈来愈广.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
为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及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基础.
3.
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线性代数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第一章行列式(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n阶行列式的定义;掌握n阶行列式的性质;熟练应用行列式的性质及按行(或列)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掌握克莱姆法则及相关性质定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行列式的性质;按行(或列)展开定理;行列式计算方法及技巧;克莱姆法则.
难点:计算含字母的行列式.
教学内容一、行列式的定义二、行列式的性质三、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四、克莱姆法则第二章矩阵(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矩阵、初等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等价及分块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及18矩阵的乘法运算;掌握逆矩阵的定义及性质;掌握用初等变换法化矩阵为行阶梯形矩阵、行最简形矩阵及标准形的方法;掌握求逆矩阵的两种方法;熟练应用初等变换法求矩阵的秩.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矩阵的乘法运算;初等变换法化矩阵为行阶梯形矩阵、行最简形矩阵;逆矩阵求法;矩阵的秩.
难点:初等变换化矩阵为行阶梯形矩阵、行最简形矩阵;逆矩阵求法.
教学内容一、矩阵的基本概念及基本运算二、分块矩阵三、矩阵的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四、逆矩阵五、矩阵的秩第三章n维向量组(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n维向量的、线性组合、线性相关及线性无关概念;理解极大无关组及向量组的秩的概念;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判定方法;掌握求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的方法;掌握求向量组的秩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的判定;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向量组的秩.
难点: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的判定.
教学内容一、n维向量及其运算二、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三、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四、极大无关组与向量组的秩第四章线性方程组(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线性方程组的Gauss消元法;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解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性;掌握求齐次和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性;用初等变换法解齐次和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难点:求齐次和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教学内容一、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二、齐次线性方程组;三、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19第五章相似矩阵与二次型(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方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及性质;理解相似矩阵、向量的内积、正交向量组和正交矩阵的概念;掌握求方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方法;掌握实对称阵的相似对角化法;理解二次型及其标准形概念;掌握用正交变换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了解惯性定理、规范形及正定二次型概念;掌握正定二次型的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实对称阵的相似对角化;化二次型为标准形;正定二次型的判定.
难点:实对称阵的相似对角化.
教学内容一、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二、相似矩阵与矩阵的对角化三、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四、二次型及其标准形五、正定二次型执笔人:张玉杰审核人:应用数学系《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经管类)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线性代数/LinerAlgebra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经管类(信管、电商除外)学时数:32其中,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数:2考核方式:考查预修课程:初等代数课程教材:吴传生编.
经济数学—线性代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
教学参考书: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
线性代数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谢国瑞编.
线性代数及应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7.
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基础数学教研室课程简介:线性代数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向量,线性变换和有限维的线性方程组.
线性代数被广泛地应用于抽象代数和泛函分析中;线性代数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是高等工科学校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该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也更为重要.
20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
为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及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基础.
3.
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和矩阵的初等变换(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1)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2)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等价的概念;要求:掌握用消元法求解线性方程组;掌握用初等变换化矩阵为行阶梯形矩阵、行最简形矩阵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矩阵的初等变换;难点:用初等变换化矩阵为行阶梯形矩阵、行最简形矩阵.
教学内容一、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二、矩阵的初等变换.
第二章行列式克拉默法则(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1)理解n阶行列式的定义;(2)理解n阶行列式的性质.
(3)掌握克莱姆法则及相关性质定理要求:(1)掌握二阶、三阶行列式的计算;(2)掌握用n阶行列式的定义计算行列式的方法;(3)掌握用行列式的性质计算行列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性质,会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难点:计算含字母的行列式.
教学内容一、二阶和三阶行列式二、排列三、n阶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四、行列式的展开和计算;五、克拉默法则21第三章矩阵的运算(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1)理解矩阵的概念,理解矩阵的加法、数乘及矩阵乘法的运算规律;(2)理解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的计算方法;(3)理解可逆矩阵的概念和性质、矩阵可逆的充要条件;(4)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要求:(1)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以及矩阵的乘法运算;(2)掌握判断矩阵是否可逆及用伴随阵求逆阵的方法,利用逆阵解矩阵方程;(3)掌握求逆阵的初等变换法;(4)掌握矩阵的秩的求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矩阵的乘法运算;判断矩阵是否可逆以及用伴随阵求逆阵的方法,利用逆阵解矩阵方程,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矩阵的秩的求法;难点:用伴随阵及初等变换求逆阵教学内容一、矩阵的概念及运算;二、特殊矩阵方阵乘积的行列式三、逆矩阵四、矩阵的秩第四章线性方程组的理论(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1)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2)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性;(3)理解n维向量的概念,理解线性组合、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等概念;(4)理解向量组的秩和极大无关组,(5)理解齐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性质和结构.
要求:(1)掌握有关向量组相关性的定理,会判别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2)掌握求向量组秩的方法;(3)掌握用初等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用初等变换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求解向量组的秩和极大无关组;难点:求线性方程组的通解;把其他向量用最大无关组线性表示;线性相关性的判定.
教学内容一、线性方程组有解的条件;二、n维向量极其线性运算22三、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四、向量组的秩五、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第五章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矩阵的对角化(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1)理解方阵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的概念与性质;(2)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与性质;(3)理解实对称阵的相似对角化.
要求:掌握求方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方法;会求一正交阵使得实对称阵化为对角阵.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求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将实对称阵对角化;难点:实对称阵的相似对角化.
教学内容一、预备知识二、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三、相似矩阵;四、实对称矩阵的相似矩阵.
第六章二次型(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理解二次型的概念,理解正定二次型与正交阵的概念.
要求:掌握二次型及正定二次型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二次型;难点:无.
教学内容一、二次型极其矩阵表示,;二、化二次型为标准形三、二次型的正定性.
执笔人:刘超审核人:康健2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理工类)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ProbabilityandMathematicalStatistics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理工类(信计除外)、信管、电商学时数:40其中,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数:2.
5考核方式:考查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课程教材:康健主编.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7.
教学参考书:范大茵编.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10.
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基础数学教研室.
课程简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学科,它以随机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工农业生产、经济与企业管理、医学、气象与地质灾害预报、质量检验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两部分,概率论部分主要研究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数理统计部分通过对点估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整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的数据,从而对所考察的问题作出推测或判断,直至为采取一定的行动或决断提供依据.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了解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学生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概率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事件与概率(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样本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熟练掌握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了解概率的定义.
(古典概率,几何概率,概率的频率的定义和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掌握概率的性质并且会应用性质进行概率的计算.
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Bayes)公式并会用这些公式进行概率计算.
理解事件独立性的概念,熟练掌握贝努里概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样本空间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公理化定义,古典概型,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事件的独立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随机试验事件和第二节样本空间、随机事件第三节频率与概率第四节等可能概型(古典概型)24第五节独立性考核要点事件的关系及运算,古典概型,概率的性质,全概率公式,事件的独立性,贝叶斯公式,贝努里概型.
辅助教学活动多媒体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离散型随机变量及概率分布律的概念和性质、连续型随机变量及概率密度的概念和性质.
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会利用概率分布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
掌握二项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了解均匀分布与0-1分布.
会求简单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教学重点和难点随机变量的概念,分布函数的定义与性质,连续型随机变量密度函数的性质,二项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一维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随机变量第二节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第三节离散型随机变量第四节连续型随机变量第五节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考核要点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律的概念和性质,连续型随机变量密度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均匀分布,正态分布,利用概率分布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
简单的一维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第三章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函数、联合概率分布律、联合概率密度的概念和性质,并会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
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边际分布.
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概念.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函数的概率分布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联合概率密度的概念和性质,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边际分布率,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边际密度函数;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函数,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25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二维随机变量第二节边际分布第三节随机变量的独立性第四节两个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考核要点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率和边际分布率,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的性质及边际密度函数,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函数的概率分布.
第四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与计算.
会计算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掌握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
了解均匀分布与指数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
掌握他们的性质与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概念、性质与计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数学期望第二节方差考核要点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概念、性质与计算.
第五章随机样本及抽样分布(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总体,个体,样本和统计量的概念.
掌握样本均值,样本方差,了解常用概率分布分位数的概念,并会查表求分位数.
理解正态总体的样本均值与样本方差分布的有关定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总体,个体,样本的概念,掌握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和样本矩的计算,理解正态总体的样本均值与样本方差分布的有关定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随机样本第二节抽样分布考核要点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和样本矩的计算.
26第六章参数估计(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点估计的概念,掌握求点估计的两种方法:矩估计法(一阶,二阶)与极大似然估计法.
了解估计量的评价标准(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掌握区间估计的计算步骤,会求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
教学重点和难点点估计的两种方法,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估计量的评价标准,区间估计的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点估计第二节估计量的评价标准第三节区间估计第四节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考核要点估计点的两种方法,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
辅助教学活动多媒体第七章假设检验(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知道假设检验的可能产生的两类错误,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掌握一个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一个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假设检验概述第二节正态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第三节正态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考核要点一个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
辅助教学活动多媒体执笔人:董晓梅审核人:康健2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经管类)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ProbabilityandMathematicalStatistics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经管类(信管、电商除外)学时数:40其中,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数:2.
5考核方式:考查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课程教材:康健主编.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2.
12.
教学参考书:吴传生编.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基础数学教研室第一章事件与概率(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样本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熟练掌握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了解概率的定义.
(古典概率,几何概率,概率的频率的定义和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掌握概率的性质并且会应用性质进行概率的计算.
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Bayes)公式并会用这些公式进行概率计算.
理解事件独立性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样本空间和随机事件,古典概型,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事件的独立性;概率的公理化定义,贝叶斯公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随机试验事件和第二节样本空间、随机事件第三节频率与概率第四节等可能概型(古典概型)第五节条件概率第六节独立性考核要点事件的关系及运算,古典概型,几何概率,概率的性质,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事件的独立性,贝叶斯公式,二项概率,贝努里概型.
辅助教学活动多媒体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离散型随机变量及概率函数(分布列)的概念和性质、连续型随机变量及28概率密度的概念和性质.
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会利用概率分布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
掌握二项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正态分布,了解均匀分布与指数分布.
会求简单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教学重点和难点随机变量的概念,分布函数的定义,求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律的方法,连续型随机变量密度函数的性质,正态分布,一维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概念,分布函数的性质,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随机变量第二节离散型随机变量第三节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第四节连续型随机变量第五节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考核要点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律的概念和性质,连续型随机变量密度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均匀分布,正态分布,利用概率分布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
一维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离散).
辅助教学活动多媒体第三章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函数、联合概率函数、联合概率密度的概念和性质,并会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
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
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联合概率密度的概念和性质,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率,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密度函数;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函数,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二维随机变量第二节边缘分布第三节随机变量的独立性第四节两个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
考核要点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率和边缘分布率,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的性质及边缘密度函数,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会求两个独立随机变量的函数的概率分布.
29辅助教学活动多媒体第四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与计算.
会计算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掌握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
了解均匀分布与指数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
掌握他们的性质与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概念、性质与计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数学期望第二节方差考核要点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概念、性质与计算.
辅助教学活动多媒体第五章随机样本及抽样分布(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总体,个体,样本和统计量的概念.
掌握样本均值,样本方差,了解常用概率分布分位数的概念,并会查表求分位数.
理解正态总体的样本均值与样本方差分布的有关定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总体,个体,样本的概念,掌握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和样本矩的计算,理解正态总体的样本均值与样本方差分布的有关定理;掌握几种主要的统计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随机样本第二节抽样分布考核要点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和样本矩的计算.
辅助教学活动多媒体30第六章参数估计(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点估计的概念,掌握求点估计的两种方法:矩估计法(一阶,二阶)与极大似然估计法.
了解估计量的评价标准(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掌握区间估计的计算步骤,会求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
教学重点和难点点估计的两种方法,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估计量的评价标准,区间估计的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点估计第二节估计量的评价标准第三节区间估计第四节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考核要点估计点的两种方法,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
辅助教学活动多媒体第七章假设检验(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知道假设检验的可能产生的两类错误,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掌握一个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方法.
了解关于总体分布的假设检验方法——2χ检验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一个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假设检验概述第二节正态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第三节正态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考核要点一个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
辅助教学活动多媒体执笔人:薛晓东审核人:康健31《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大纲(32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数学建模/MathematicModel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教改班、创新班学时数:32其中,课外学时:0学分数:2考核方式:考查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开课单位:大连工业大学数学教研室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信管专业的重要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介绍非物理领域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为一门新课,尽管其研究对象一致,但研究方法各异,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它们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形成了一门具有一定共性的学科.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将实际问题"翻译"为数学语言,并予以求解,然后再解释实际现象,甚至应用于实际.
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知识(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数学模型定义2.
了解建模过程教学重点和难点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数学模型.
介绍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步骤.
第二章初等数学方法建模(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并熟悉建模过程2.
学会初等数学建模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实际问题的分析;(2)模型的合理假设;教学内容公平席位分配;双层玻璃窗的功效;传染病的随机感染.
32第三章量纲分析法建模(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量纲分析法2.
逐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实际问题的分析;(2)模型的合理假设;(3)数学工具的恰当应用;(4)模型的建立;(5)模型的求解;教学内容航船的阻力;第四章微分法建模(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微分方程解法2.
能够将实际问题"翻译"为数学语言,并予以求解,然后再解释实际现象,甚至应用于实际教学重点和难点(1)模型的建立;(2)模型的求解;(3)模型结果的合理解释;教学内容不允许缺货的存贮模型;允许缺货的存贮模型;第五章微分法建模(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稳定性微分方程解法及应用2.
能够将实际问题"翻译"为数学语言,并予以求解,然后再解释实际现象,甚至应用于实际教学重点和难点(1)模型的建立;(2)模型的求解;(3)模型结果的合理解释;教学内容经济增长模型;人口预测与控制.
33第六章稳定性方法建模(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能够将实际问题"翻译"为数学语言,并予以求解,然后再解释实际现象,甚至应用于实际2.
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实际问题的分析;(2)模型的合理假设;(3)数学工具的恰当应用;(4)模型的建立;教学内容捕鱼业的持续收获;种群发展问题.
(参考模型)第七章变分法建模(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变分法并学会变分法解法2.
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实际问题的分析;(2)模型的合理假设;(3)数学工具的恰当应用;(4)模型的建立;(5)模型的求解;(6)模型结果的合理解释;(7)模型的应用.
教学内容生产与贮存的控制;第八章差分法建模(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差分法及解法2.
逐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实际问题的分析;(2)模型的合理假设;(3)数学工具的恰当应用;(4)模型的建立;(5)模型的求解;(6)模型结果的合理解释;(7)模型的应用.
34教学内容市场经济中的蛛网模型;第九章层次分析法建模(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层次分析法2.
逐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实际问题的分析;(2)模型的合理假设;(3)数学工具的恰当应用;(4)模型的建立;(5)模型的求解;(6)模型结果的合理解释;(7)模型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及应用;第十章图的方法建模(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图论知识2.
能够将实际问题"翻译"为数学语言,并予以求解,然后再解释实际现象,甚至应用于实际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实际问题的分析;(2)模型的合理假设;(3)数学工具的恰当应用;(4)模型的建立;(5)模型的求解;(6)模型结果的合理解释;(7)模型的应用.
教学内容消防设施;执笔人:于加武审核人:康健35《计算方法》课程教学大纲(24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计算方法/ComputationalMethods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教改班、创新班学时数:24其中:实验/上机学时:12学分数:1.
5考核方式:考查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课程教材:王能超编.
数值分析简明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教学参考书:李庆扬、王能超、易大义编.
数值分析(第四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年.
任玉杰编著.
数值分析与MATLAB实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开课单位:信息学院应用数学系(信计教研室)课程简介:《计算方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专业任选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数值计算方法不仅要面对数学工作者、数值计算专家,还要更多地面对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行各业的设计人员,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算法设计及改进、提高算法效率尤为重要.
该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算法语言后具备了一定计算机理论和数据基础上,掌握利用现代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方面问题的计算方法.
课程主要讲授误差、插值与曲线拟合、数值微分、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方程求根、线性代数方程组求解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类数学问题的计算方法及计算步骤,掌握计算公式中误差分析及对计算的影响;使学生在学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之后可以继续提高运用数学知识,更好的利用计算机理论和方法解决数值计算问题.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类数学问题的计算方法及计算步骤,掌握计算公式中误差分析及对计算的影响;为学习有关后继课程及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同时使学生具有一定解诀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理论和方法解决数值计算问题.
第一章引论及插值法与拟合(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误差来源与误差分析的重要性;掌握误差的基本概念;了解数值运算中误差分析的方法与原则.
掌握Lagrange插值多项式的存在唯一性、线性插值与抛物插值及Lagrange插值;多项式和插值余项,并能熟练应用;掌握均差的概念及牛顿插值公式.
使学生掌握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熟悉多项式拟合及拟合曲线的线性变换.
教学重点和难点绝对误差,相对误差与有效数字,数值运算中误差分析的方法与原则.
拉格朗日插值,牛顿插值.
36教学内容一.
误差的来源,截断误差与舍入误差二.
误差的基本概念三.
数值运算中误差分析的方法与原则四.
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的求法五.
牛顿插值公式六.
曲线拟合,最小二乘法第二章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方法;掌握数值积分及数值微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掌握数值微分的中点方法和插值型的求导公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差商求导及中心差商公式;矩形公式、梯形公式、辛普森公式及高斯型积分公式.
教学内容一、数值积分的基本思想二、矩形公式、梯形公式、辛普森公式三、及高斯型积分公式四、数值微分:差商求导及中心差商公式;第三章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和边值问题的数值解法.
掌握并能正确应用欧拉公式,梯形公式,改进的欧拉公式.
了解龙格库塔方法及边值问题、方程组与高阶方程的数值解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欧拉公式,梯形公式,改进的欧拉公式,边值问题的数值解法.
教学内容一.
尤拉方法二.
改进的尤拉方法三.
龙格库塔方法第四章方程求根(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p阶收敛的概念,掌握并能正确应用二分法、迭代法,牛顿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迭代法、牛顿法.
37教学内容一.
迭代过程的收敛性二.
迭代过程的加速三.
二分法四.
迭代法五.
牛顿法第五章线性方程组的解法(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向量和矩阵的范数定义;掌握并能正确应用高斯消元法;了解选主元素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向量和矩阵的范数、高斯消元法、选主元素法.
教学内容一.
向量和矩阵的范数二.
高斯消元法三.
选主元素法、平方根法执笔人:刘燕审核人:康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40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大学计算机基础/ComputerFundamentalofUniversity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全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艺术类除外)学时数:40其中:实验/上机学时:16学分数:2考核方式:考查预修课程:无教学参考书:闫丕涛编.
大学计算机基础.
科学出版社.
2007.
4.
赵秀岩编.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
科学出版社.
2011.
7.
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基础系(教研室)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面向的是非计算机和艺术类专业的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学生.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普及大学层次的计算机知识,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同学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计算思维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系统对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基本的计算机办公应用、网络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计算机系统的简单维护、网站开发工38具的使用、软件添置的基本常识、数据库设计的基本知识等内容.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计算机应用能力2.
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用计算机的思维方式解决现实中应用问题的能力第一章计算机的发展与信息社会(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计算工具与计算技术的发展,掌握计算机的主要功能与发展历程,熟悉计算机的现状与应用.
理解信息所涉及的范围和内涵,领会信息技术、计算工具和现实社会间的关系.
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信息技术在其社会生活与专业中的应用留下伏笔.
教学重点和难点计算工具的发展与计算机主要功能的形成,对信息的理解及与计算技术和工具的结合教学内容一、计算技术与工具的发展二、计算机的发展与社会三、信息的作用与规范第二章计算机中信息的表述(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并掌握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方式,了解汉字输入方法、信息处理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计算机中信息的编码方式,进制的表示和换算方法.
教学内容一、计算机中的进制二、进制之间的转化二、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1.
信息与编码2.
数字和字符的编码3.
汉字的编码4.
图形的编码第三章计算机的组成及操作系统软件的应用(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了解磁盘操作系统(DOS)的发展历史、DOS的构成、基本功能和汉字处理功能;了解Windows的发展历史、Windows的特点、功能、基本组成、运行环境、Windows的启动和退出方法;了解程序管理器、控制面板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窗口、图标、菜单、对话框、剪贴板、文件和文件管理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Windows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39教学内容一、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
计算机硬件系统2.
计算机软件系统二、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1.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构成2.
计算机的类型3.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4.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5.
计算机的存储逻辑三、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1.
系统软件2.
应用软件四、操作系统介绍第四章常用办公软件(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Word、Excel、Powerpoint的特点、功能、运行环境;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的启动方法;理解Word、Excel、Powerpoint菜单栏、标尺、常用工具栏、格式栏和状态栏的功能和作用;掌握建立和编辑文档的方法、文档版面设计的方法、表格/图形/图片处理方法、文档格式的转换方法和文档输出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字处理中长文档的排版;表格处理中函数的正确引用.
教学内容一、文字处理软件1.
文本的编辑2.
文本的排版3.
图形,艺术字,表格等特殊元素与文本的混排技术4.
长文档的建立与排版二、表格处理软件1.
电子表格的建立及表格结构的调整2.
表格中的数据处理3.
表格的修饰第五章计算机网络(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特点;了解微型计算机局域网的概念、基本硬件环境、常用的网络设备;了解Internet的特点和概念,能进行简单使用Internet.
了解网络安全及防护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Internet的常识性概念和特点、基本网络配置.
教学内容40教学内容一、网络基础知识二、常用网络设备三、基本网络配置四、常见因特网应用1.
相关名词术语2.
基本的信息服务3.
浏览器的基本使用4.
信息的查询5.
文件传输FTP6.
远程登录Telnet7.
电子邮件五、网络安全1.
网络安全概述2.
安全措施第六章系统安全与维护(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设备的维护功能;掌握磁盘维护方法;掌握添加/删除应用程序的方法;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参数;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原理和发作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磁盘维护、添加/删除应用程序的方法.
教学内容一、硬件系统的软件维护1.
操作系统自带的维护工具2.
系统维护工具软件二、系统本身1.
操作系统参数(注册表)2.
计算机病毒与黑客第七章多媒体应用技术(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图形、音频、视频处理的软件及基本处理方法;了解网站开发的基本流程;了解网站设计的基本原则;制作简单的网站.
教学重点和难点图片处理、网站开发.
教学内容一、图形处理技术二、音频、视频处理技术41三、网站开发技术第八章软件添置基本常识(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软件的基本知识;了解软件工程;掌握软件的生命周期;了解面向对象的开发的概念、方法、优点;了解软件开发的基本策略;了解数据库的概念;理解数据模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软件的基本概念、软件的生命周期、数据库概念和数据模型.
教学内容一、软件的基本知识1.
软件的概念和特点2.
指令、系统和程序的概念二、程序设计基础1.
两种程序设计方法2.
程序注释的分类3.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主要原则4.
结构化程序设计的3种基本结构5.
类和实例的关系三、数据库基础1.
数据管理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2.
数据库系统的三个发展阶段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三种语言4.
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关系5.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6.
三种数据模型7.
两个实体集的关系执笔人:赵秀岩审核人:闫丕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艺术类)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大学计算机基础/Computerfundamental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艺术类学时数:40其中:实验/上机学时:16学分数:2考核方式:考查预修课程:无教学参考书:闫丕涛编.
大学计算机基础.
科学出版社.
2007.
4.
42赵秀岩编.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
科学出版社.
2011.
7.
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基础系(教研室)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面向的是艺术类专业的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学生.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艺术类专业同学的计算机操作与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其基本的计算机和信息素养.
本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系统对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基本的计算机办公应用、网络基本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系统的简单维护、网站开发工具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常识等内容.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计算机应用能力2.
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用计算机的思维方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第一章计算机的发展与信息社会(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计算工具与计算技术的发展,掌握计算机的主要功能与发展历程,熟悉计算机的现状与应用.
理解信息所涉及的范围和内涵,领会信息技术、计算工具和现实社会间的关系.
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信息技术在其社会生活与专业中的应用留下伏笔.
教学重点和难点计算工具的发展与计算机主要功能的形成,对信息的理解及与计算技术和工具的结合教学内容一、计算技术与工具的发展二、计算机的发展与社会三、信息的作用与规范第二章计算机中信息的表述(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并掌握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方式,了解汉字输入方法、信息处理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计算机中信息的编码方式,进制的表示和换算方法.
教学内容一、计算机中的进制二、进制之间的转化二、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1.
信息与编码2.
数字和字符的编码3.
汉字的编码4.
图形的编码43第三章计算机的组成及操作系统软件的应用(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了解磁盘操作系统(DOS)的发展历史、DOS的构成、基本功能和汉字处理功能;了解Windows的发展历史、Windows的特点、功能、基本组成、运行环境、Windows的启动和退出方法;了解程序管理器、控制面板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窗口、图标、菜单、对话框、剪贴板、文件和文件管理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Windows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教学内容一、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
计算机硬件系统2.
计算机软件系统二、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1.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构成2.
计算机的类型3.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4.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5.
计算机的存储逻辑三、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1.
系统软件2.
应用软件四、操作系统介绍第四章常用办公软件(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Word、Excel、Powerpoint的特点、功能、运行环境;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的启动方法;理解Word、Excel、Powerpoint菜单栏、标尺、常用工具栏、格式栏和状态栏的功能和作用;掌握建立和编辑文档的方法、文档版面设计的方法、表格/图形/图片处理方法、文档格式的转换方法和文档输出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字处理中长文档的排版;表格处理中函数的正确引用.
教学内容一、文字处理软件1.
文本的编辑2.
文本的排版3.
图形,艺术字,表格等特殊元素与文本的混排技术4.
长文档的建立与排版二、表格处理软件1.
电子表格的建立及表格结构的调整442.
表格中的数据处理3.
表格的修饰三、演示文稿处理软件1.
演示文稿的建立2.
演示文稿的修饰3.
演示文稿的播放设置第五章计算机网络(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特点;了解微型计算机局域网的概念、基本硬件环境、常用的网络设备;了解Internet的特点和概念,能进行简单使用Internet.
了解网络安全及防护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Internet的常识性概念和特点、基本网络配置.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网络基础知识二、常用网络设备三、基本网络配置四、常见因特网应用1.
相关名词术语2.
基本的信息服务3.
浏览器的基本使用4.
信息的查询5.
文件传输FTP6.
远程登录Telnet7.
电子邮件五、网络安全1.
网络安全概述2.
安全措施第六章系统安全与维护(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设备的维护功能;掌握磁盘维护方法;掌握添加/删除应用程序的方法;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参数;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原理和发作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磁盘维护、添加/删除应用程序的方法.
教学内容一、硬件系统的软件维护1.
操作系统自带的维护工具2.
系统维护工具软件45二、系统本身1.
操作系统参数(注册表)2.
计算机病毒与黑客第七章多媒体应用技术(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图形、音频、视频处理的软件及基本处理方法;了解网站开发的基本流程;了解网站设计的基本原则;制作简单的网站.
教学重点和难点图片处理、网站开发.
教学内容一、图形处理技术二、音频、视频处理技术三、网站开发技术执笔人:赵秀岩审核人:闫丕涛《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64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计算机程序设计/ComputerProgrammingDesign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理工类(计算机、网络、信计除外)学时数:64其中,实验/上机学时:16学分数:3.
5考核方式:考查预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参考书:谭浩强编.
C语言程序设计(第四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05.
何钦铭编.
C语言程序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6.
张菁编.
C语言程序设计.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0-08.
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主要方法,普及简单程序的设计思想,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高级语言简单程序的编写、调试方法,从而掌握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思想,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模型较为简单的数学及专业问题,能达到学以致用,最终使学生具有使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
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大量的上机实习,培养学生的C语言程序设计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C语言编程基础知识46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程序设计理念.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程序设计方法与思路,具备初步的应用程序开发能力;2.
能够比较清晰地将本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开发人员进行沟通.
第一章C语言的基本概念(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相关概念;理解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方法,并在实践中认真实施;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理解并逐渐掌握使用算法描述实际问题;初步了解C语言的特点、C程序的结构,熟悉C语言的调试运行环境,并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掌握;注意良好编程风格的养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计算机语言的相关概念,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算法的描述,C程序的结构,C语言的调试运行环境,良好编程风格的养成.
教学内容一、程序与程序设计语言二、算法及其描述三、C语言的发展与特点四、C语言程序的结构五、C语言字符集、标识符与关键字六、C语言程序开发环境第二章数据类型与运算(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C语言的数据类型,掌握常量、变量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各种运算符的使用,能理解并确定各种运算符的优先级,能正确计算各种表达式;掌握各种数据的输入、输出.
教学重点和难点C语言的数据类型,常量变量的概念及分类,运算符的优先级,表达式的计算,数据的输入、输出.
教学内容一、C语言的数据类型二、常量与变量三、运算符和表达式四、C语言基本输入输出函数第三章C语言程序基本控制结构及应用(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顺序结构程序的设计思路,进一步熟悉TC的运行环境、输入输出函数的使用方法,理解并逐渐掌握程序的运行流程,掌握循环结构程序的设计思路,进一步掌握C程序的运行流程;在使用过程中,逐步理解并掌握使用循环结构解决问题的方法47教学重点和难点if语句的嵌套、switch语句的灵活使用,循环的灵活使用、嵌套,break、continue的区别.
教学内容一、顺序结构程序设计二、分支结构程序设计三、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四、结构化程序应用举例第四章数组及其应用(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一维数组、二维数组、多维数组、字符数组的定义、使用方法,并能灵活运用;理解一维数组和内存存储空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维数组、二维数组、多维数组、字符数组的灵活使用教学内容一、一维数组二、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三、字符数组四、应用举例第五章函数及其应用(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函数的定义、调用和用途,并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风格;掌握变量的作用范围;理解递归函数的意义和运行过程;了解递归函数的设计,并能进行简单的递归设计;从而理解并能较好地运用模块化的思想进行程序设计;掌握宏定义和文件包含的使用,了解条件编译的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函数的定义与调用、参数的传递、带参数的宏定义、变量作用范围.
教学内容一、函数的定义与调用二、函数间信息传递方式三、函数与数组四、递归函数与递归调用五、变量存储类型及作用域六、宏定义和文件包含第六章指针(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指针的概念、使用方法和一维数组、字符数组的关系,以及使用指针作为函数参数;掌握使用指针操作一维数组、字符数组的方法;了解指针和二维数组的关系;能在函数操作中48使用指针.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针的使用,使用指针操作一维数组、字符数组,指针作为函数参数.
教学内容一、指针的基本概念及定义二、指针的运算三、指针与数组四、指针与字符串五、指针作为函数参数第七章结构体、联合体和枚举(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结构体类型的定义,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引用和初始化,结构体数组的使用、指向结构体的指针;掌握共用体数据类型的定义和引用;了解枚举类型和用typedef定义类型;了解链表的概念和简单操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结构体变量的使用、结构体数组的使用、指向结构体的指针、共用体的使用.
教学内容一、结构体的基本概念及定义二、结构体成员的引用及变量定义三、结构体数组和指针四、结构体的嵌套五、联合体类型六、枚举类型第八章文件(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文件类型指针、文件的打开与关闭、文件的简单读写等基本操作,并能使用给出的函数对文件进行指定操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文件类型指针、文件的打开与关闭、文件的读写教学内容一、文件概述二、文件的打开与关闭三、文件的简单读写操作执笔人:于晓强审核人:赵秀岩49《数据库基础》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数据库基础/TheFundamentalOfDatabase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经管类(电商、信管除外)、语言类学时数:48其中:实验/上机学时:16学分数:2.
5考核方式:考查预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参考书:VisualFoxPro6.
0数据库及应用.
刘德山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年2月.
VisualFoxPro程序设计.
刘丽编.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5年9月.
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系课程简介:数据库基础是一门面向管理学院与外语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巩固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
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处理及优化,输入表单、程序及菜单的建立,输出报表的建立及维护等内容.
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能够建立小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从而进行小量数据的管理及维护.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编程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及数据优化能力.
3.
培养学生建立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能力.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理论(1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并掌握信息、数据和数据处理的概念;了解数据模型和数据库系统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基本概念和数据模型的理解.
教学内容一、信息、数据和数据处理1.
信息与数据2.
数据处理二、数据模型三、数据库系统1.
数据库应用系统2.
数据库管理系统3.
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4.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构成50第二章VisualFoxPro系统综述(1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VisualFoxPro的特性、安装、启动、界面、向导、生成器、设计器.
掌握菜单的使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菜单的使用.
教学内容一、VisualFoxPro的特性、安装与启动1.
VisualFoxpro的特性2.
VisualFoxPro的安装与启动二、VisualFoxPro系统环境的配置三、VisualFoxPro用户界面1.
VisualFoxPro的界面、标题栏、主菜单栏、工具栏2.
VisualFoxPro的命令窗口、工作区、状态栏四、VisualFoxPro向导、生成器、设计器1.
VisualFoxPro向导2.
VisualFoxPro生成器3.
VisualFoxPro设计器五、VisualFoxPro项目管理器的使用第三章VisualFoxPro数据基础(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数据类型、数据存储、函数、运算符、表达式的定义及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数据类型、数据存储、函数、表达式的定义和应用,难点是函数和表达式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数据类型1.
字符型2.
数值型3.
日期型4.
日期时间型5.
逻辑型6.
备注型7.
通用型二、数据存储1.
常量2.
内存变量3.
数组变量4.
字段变量三、表达式511.
算术表达式2.
字符表达式3.
时间日期表达式4.
关系表达式5.
逻辑表达式四、函数1.
函数的分类2.
常用函数的应用第四章表操作(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数据表中的数据类型、数据表的建立、记录的输入、数据表中记录的定位、删除和恢复表中的数据.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数据表中的数据类型、数据表中记录的定位、删除和恢复表中的数据.
难点是数据表中的定位.
教学内容一、建立表1.
定义表中的数据类型2.
利用表设计器创建表3.
利用表设计器修改表结构4.
利用表向导创建表二、向表中加入记录1.
创建表时立即输入数据2.
.
以追加方式输入数据3.
备注型数据输入4.
通用型数据的输入三、数据的显示和修改方式1.
用编辑方式显示和修改数据2.
用浏览方式显示和修改数据四、数据表中记录的定位五、删除和恢复表中的数据1.
逻辑删除表中的记录2.
恢复删除表中的记录3.
物理删除表中的记录第五章索引及创建索引(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索引的类型及创建方法以及索引的使用.
5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索引的类型及创建和使用索引.
教学内容一、索引的概念、类型以及创建1.
什么是索引2.
索引类型3.
创建索引二、索引的使用1.
按索引字段排序2.
按索引表达式排序第六章创建及使用数据库(1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数据库的创建,数据库中表的使用以及表间的关联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数据库中表的使用,难点是表间的关联关系.
教学内容一、创建数据库1.
建立数据库2.
打开数据库3.
向数据库中添加数据表二、数据库中的表的使用1.
设置表中字段的显示标题2.
设置表中字段的注释3.
设置表中字段的默认值4.
设置表中字段的有效规则三、建立表间的关联关系1.
建立表间的一对一关系2.
建立表间的一对多关系3.
设置参照完整性第七章SQL语言(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SQL语言中的数据查询、数据定义、数据操作的方法及相应命令.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SELECT-SQL的数据查询命令,难点是ALTER-SQL数据结构修改命令的三种格式.
教学内容一、SQL概述1.
什么是SQL2.
SQL语言的特点二、SELECT-SQL数据查询命令531.
简单查询2.
多表连接查询3.
嵌套查询4.
特殊运算符5.
排序6.
分组及计算查询7.
量词及谓词查询8.
超链接查询9.
几个特殊选项三、SQL的数据定义命令1.
CREATETABLE建立表命令2.
DROPTABLE删除表命令3.
ALTERTABLE修改表命令四、SQL的数据操作命令1.
INSERT插入记录命令2.
UPDATE修改记录命令3.
DELETE删除记录命令五、视图的定义1.
视图的概念2.
视图的定义3.
视图的特点及使用方法第八章视图与查询(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视图的创建和更新以及创建查询和使用查询.
教学重点和难点难点是视图和查询的创建和使用.
教学内容一、创建和使用视图1.
利用视图设计器创建视图2.
利用视图向导创建视图3.
使用视图二、创建和使用查询1.
用查询设计器创建查询2.
利用查询向导常见视图3.
使用查询第九章程序设计基础(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VisualFoxPro的工作方式,掌握程序文件的建立、编辑和调用.
重点掌54握程序的三种结构.
掌握过程的使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程序的三种流程控制结构,多模块程序设计方法.
教学内容一、VisualFoxPro的工作方式1.
命令方式2.
菜单方式3.
程序文件方式二、程序文件的建立与编辑1.
以命令方式建立、编辑程序文件2.
以菜单方式建立、编辑程序文件3.
利用设计工具建立程序代码三、程序文件的调用1.
以命令方式调用程序文件2.
以菜单方式调用程序文件四、程序的基本结构五、分支结构1.
单向分支2.
双向分支3.
多向分支4.
使用分支语句应注意的问题六、循环语句1.
"当"型循环控制语句2.
"记数"型循环控制语句3.
"指针"型循环控制语句4.
使用循环语句应注意的问题七、过程1.
过程说明语句2.
过程调用语句3.
过程返回语句4.
打开过程文件语句5.
关闭过程文件语句6.
过程设计八、程序设计的一般问题1.
命令和语句的使用效率2.
减少和避免程序中的语法错误3.
提高程序的可维护性九、程序调试工具55第十章表单的设计、运行以及表单控件的设计(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表单的建立、修改、运行和常用控件的设计和使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表单的设计,各种控件的设计与应用.
教学内容一、面向对象的概念1.
对象和类2.
子类和继承二、VFP基类简介1.
VFP基类2.
容器与控件3.
事件三、表单设计、修改和运行1.
建立表单2.
修改表单3.
运行表单四、表单设计器1.
表单设计器环境2.
控件的操作与布局3.
数据环境五、常用的表单控件第十一章菜单设计(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菜单设计的方法和菜单的运行.
教学重点和难点菜单的设计.
教学内容一、VisualFoxpro系统菜单1.
菜单结构2.
系统菜单3.
菜单操作的重要命令二、下拉式菜单设计1.
菜单设计基本过程2.
菜单设计器设计菜单3.
为顶层表单添加菜单三、快捷菜单设计56第十二章报表设计(1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报表设计的方法和报表的预览及打印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报表的设计.
教学内容一、创建报表1.
创建报表文件2.
报表工具栏二、设计报表1.
报表的数据源和布局2.
在报表中使用控件3.
报表的输出执笔人:刘英审核人:赵秀岩《大学物理1.
2》课程教学大纲(72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大学物理1.
2/UniversityPhysics1.
2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位课适用专业:工学类(不包括机械、信息学院各专业)学时数:72其中,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数:4.
5考核方式:考试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教学参考书:马文蔚改编.
物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
吴百诗编.
大学物理基础.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
赵宴等主编.
大学物理学.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
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学物理教研室课程简介: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
大学物理课程既为学生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又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大学物理课程的内容包括有:经典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
经典物理在科学技术领域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基础理论,而且也是学习近代科学技术新理论、新知识的重要基础理论,在大学57物理的学习中对经典物理内容应予以重视.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够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了解各种理想物理模型并能根据物理概念、问题的性质和需要,能够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的简化.
3.
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使之能够独立地阅读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教材、参考书和文献资料.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工程技术以及今后知识更新打下必要的物理学基础.
4.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及运用能力,并打下在科学研究中或生产实践中运用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的基础,增强学生毕业后对所从事工作的适应能力.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质点模型和参照系等概念;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熟练地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掌握角位置、角速度、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掌握圆周运动的角量表示及角量与线量之间的关系;能够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用自然坐标表示平面曲线运动的加速度速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质点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位置、角速度、角加速度.
教学内容一、质点运动的描述1.
质点参考系坐标系2.
位置矢量运动方程位移3.
速度加速度二、用直角坐标表示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三、圆周运动的角量表示角量与线量的关系四、用自然坐标表示平面曲线运动的加速度速度五、不同坐标系下的速度、加速度变换第二章牛顿定律(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牛顿运动三定律的物理内容,了解其适用范围;能够使用隔离法分析物理对象,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并能熟练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基本力学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牛顿三定律的应用、一维的变力问题.
教学内容一、牛顿定律581.
牛顿第一定律2.
牛顿第二定律3.
牛顿第三定律二、几种常见的力1.
万有引力2.
弹性力3.
摩擦力三、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第三章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动量、冲量的概念,明确其物理意义,理解动量定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能求解质点在平面内的动力学问题;理解功、动能、势能、保守力和机械能概念,明确其物理意义,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理解动能定理和功能原理、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冲量与动量功动量、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及应用.
变力的冲量及功的计算,势能的计算教学内容一、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1.
冲量质点的动量定理2.
质点系的动量定理3.
动量守恒定律二、动能定理1.
功2.
质点和质点系的的动能定理三、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1.
万有引力、弹性力和重力作功的特点2.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保守力作功的数学表达式3.
势能四、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1.
质点系的功能原理2.
机械能守恒定理第四章刚体的定轴转动(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刚体模型和刚体的基本运动,理解刚体运动与质点运动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描述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坐标、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概念及其运动学公式;理解转动惯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能够计算典型几何形体的转动惯量;理解转动定律,能够结合力矩概念构造动力学方程求解定轴转动的问题;理解力矩的功,刚体的转动动能,刚体的重力势能等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刚体定轴转动的问题;理解刚体的动量矩(角动量)概念,能计算刚体或质点对固定轴的动量矩;理解动量矩守恒定律及其适用条件,并能对含有定轴转动刚体在内的系统59正确应用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转动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转动定律的应用,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刚体的定轴转动1.
刚体转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2.
匀变速转动公式3.
角量与线量的关系二、力矩转动定律转动惯量1.
力矩2.
转动定律3.
转动惯量4.
平行轴定理三、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1.
质点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2.
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守恒定律四、力矩作功刚体绕定转转动的动能定理1.
力矩的功2.
转动动能3.
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第五章静电场(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描述静电场的两个物理量电场强度和电势的物理意义,理解电场强度是矢量点函数,而电势则是标量点函数;掌握库仑定律,理解带电体的理想模型(如"点"电荷、"无限大"带电平面、"无限长"带电直导线等)的物理意义;理解高斯定理及静电场的环流定律是静电场的两个重要方程,它们表明静电场是有源场和保守场;掌握用点电荷电场强度和场强叠加原理以及高斯定理求解带电系统电场强度的方法;掌握点电荷电势和电势叠加原理以及电势的定义式,求解简单带电系统电势的方法;了解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电场叠加原理、电场强度通量、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应用叠加原理计算电场强度及电势、应用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解决真空的静电场问题、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
教学内容一、电荷的量子化电荷守恒定律1.
电荷的量子化2.
电荷守恒定律二、库仑定律三、电场强度1.
静电场602.
电场强度3.
点电荷电场强度4.
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四、电场强度通量高斯定理1.
电场线2.
电场强度通量3.
高斯定理4.
高斯定理应用举例五、静电场的环流定理电势能1.
静电场力所作的功2.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3.
电势能六、电势1.
电势2.
点电荷电场的电势3.
电势的叠加原理七、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1.
等势面2.
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第六章静电场中的导体(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理解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电荷及电场强度的分布特征;能结合静电平衡条件分析静电感应、静电屏蔽等现象;理解电容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典型电容器电容及电容器储能的计算方法;理解电容器的储能公式,理解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并能作有关电场能量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静电平衡条件及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电荷分布、静电平衡时导体表面附近的场强、电容器的电容、电容器电容的计算、电场能量、电容器储能.
教学内容一、静电场中的导体1.
静电平衡条件2.
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电荷的分布3.
静电屏蔽二、电容电容器1.
孤立导体的电容2.
电容器3.
电容器的串联和并联三、静电场的能量能量密度1.
电容器的电能612.
静电场的能量能量密度第七章恒定磁场(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及毕奥-萨伐尔定律;能计算一些简单几何形状的载流导体(如载流直导线、圆电流等)产生的恒定磁场分布;理解稳恒磁场的规律:磁场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能够应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某些具有对称性载流导体产生磁感应强度的方法.
能计算简单非均匀磁场中,某回路包围面积上的磁通量;理解安培定律,能用右手螺旋法则判断安培力方向,能用安培定律计算几何形状简单的载流导体在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理解载流平面线圈磁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载流平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所受磁力矩的计算公式,能够准确地判断磁力矩的方向;理解洛仑兹力的物理意义和判断洛仑兹力方向的方法;能计算运动电荷所受到的磁场力并能分析匀强磁场中电荷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磁场、磁感强度、毕奥-萨伐尔定律、磁通量、磁场的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磁场对载流线圈的作用教学内容一、电源电动势二、磁场磁感应强度三、毕奥-萨伐尔定律1.
毕奥-萨代尔定律2.
毕奥-萨代尔定律应用举例四、磁通量磁场高斯定理1.
磁感应线2.
磁通量磁场的高斯定理五、安培环路定理1.
安培环路定理2.
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举例六、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七、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力1.
安培力2.
磁场作用于载流线圈的磁力矩第八章电磁感应电磁场(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其物理意义.
能够应用楞次定理准确判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能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感应电动势;理解动生电动势;能够用动生电动势的公式计算简单几何形状的导体在匀强磁场或对称分布的非匀强磁场中运动时的动生电动势;了解动生电动势中的非静电力是洛仑兹力;理解从电磁感应现象引出的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场概念,了解感生电场的两条基本性质以及它与静电场的区别;能够计算简单感应电动势,并会判断感生电场的方向;了解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
62教学重点和难点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
教学内容一、电磁感应定律1.
电磁感应现象2.
电磁感应定律3.
楞次定律二、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1.
动生电动势2.
感生电动势三、位移电流电磁场基本方程的积分形式1.
位移电流全电流安培环路定理2.
电磁场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的积分形式第九章机械振动(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谐振动模型,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及描述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量:频率、相位、振幅的意义及确定方法,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掌握旋转矢量法,并能用以分析有关问题(如确定初相、运动时间、写出振动方程);理解两个同方向、同频率谐振动合成的规律,以及合振动振幅极大和极小的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谐振动、谐振动中的振幅/周期/频率和相位、旋转矢量法、谐振动的能量、谐振动的合成.
教学内容一、简谐振动1.
简谐振动2.
简谐振动的特征量----振幅周期和频率相位3.
振幅和初相的确定二、旋转矢量三、弹簧振子和单摆1.
弹簧振子2.
单摆四、简谐振动的能量五、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第十章机械波(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描述波动的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及各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掌握根据已知质元的振动表达式建立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以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理解波形图线;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等概念;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掌握波的相干条件,能应用位相差和波程差的概念分析和确定相干波叠加后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63教学重点和难点机械波的几个概念、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波的能量、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波的干涉、平面电磁波.
教学内容一、机械波的几个概念1.
机械波的形成2.
横波与纵波3.
波线波面波前4.
波长波的周期和频率波速二、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1.
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2.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三、波的能量能流密度1.
波动能量的传播2.
能流和能流密度四、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和干涉1.
惠更斯原理2.
波的衍射3.
波的干涉五、平面电磁波1.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2.
平面电磁波的特性3.
电磁波的能量4.
电磁波谱第十一章波动光学(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原子发光的特点,理解光的相干条件及获得相干光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掌握光程概念以及光程差与相位差的关系,了解反射时产生半波损失的条件;能正确计算两束相干光之间的光程差和相位差,并写出产生明条纹和暗条纹的相应条件;掌握杨氏双缝干涉的基本装置和实验规律,了解干涉条纹的分布特点及其应用,并能做相应的计算;掌握薄膜等厚干涉的规律及干涉位置的计算,理解等倾干涉条纹产生的原理,了解薄膜干涉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原理及其应用;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及其对光衍射现象的定性解释;了解分析单缝夫琅和费衍射的半波带法,能够根据衍射公式确定明、暗条纹分布;了解光栅衍射条纹的成因和特点;掌握光栅公式,了解确定谱线位置的方法.
了解自然光、偏振光和部分偏振光的意义,理解偏振器起偏和检偏的方法和原理;理解马吕斯定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相干光源、杨氏双缝实验、光程差、薄膜干涉、劈尖、牛顿环、迈克尔孙干涉仪、光的衍射、单缝衍射、衍射光栅、光的偏振性、马吕斯定律.
教学内容64一、相干光光程1.
相干光2.
光程及光程差3.
透镜不引起附加光程差二、杨氏双缝干涉三、薄膜干涉四、劈尖牛顿环五、迈克耳孙干涉仪六、光的衍射1.
光的衍射现象2.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七、单缝衍射八、衍射光栅1.
光栅2.
光栅衍射条纹的形成3.
衍射光谱九、光的偏振性马吕斯定律1.
自然光线偏振光2.
偏振片起偏与检偏3.
马吕斯定律第十二章气体动理论(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和宏观模型,理解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及其应用;理解理想气体压强和温度的统计意义,了解从微观的分子动理论推导宏观压强公式的方法;理解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函数及速率分布曲线的意义,了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了解三种统计速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了解自由度概念,理解能量均分定理及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了解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物质的微观模型、统计规律性、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内能、麦克斯韦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分子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
教学内容一、平衡态理想气体物态方程1.
平衡态2.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二、物质的微观模型统计规律性三、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1.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统计假设2.
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65四、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五、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内能1.
自由度2.
能量均分定理3.
理想气体的内能六、麦克斯韦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1.
麦克斯韦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2.
三种统计速率七、分子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第十三章热力学基础(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功和热量的概念,理解平衡态、准静态过程、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等概念;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能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计算理想气体等体、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中的功、热量和内能的改变量;理解循环过程的意义,理解热机循环和致冷循环中能量传递和转化的特点,掌握热机效率的计算;了解卡诺循环及其效率公式,初步了解卡诺定理对提高热机效率的意义;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初步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统计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功、热量、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等体过程和等压过程、定体摩尔热容和定压摩尔热容、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与绝热过程、循环过程、卡诺循环、热力学第二定律教学内容一、准静态过程功热量1.
准静态过程2.
功3.
热量二、热力学第一定律三、理想气体的气体过程和等压过程摩尔热容1.
等体过程定体摩尔热容2.
等压过程定压摩尔热容四、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1.
等温过程2.
绝热过程3.
绝热线和等温线五、循环过程卡诺循环1.
循环过程2.
热机和制冷机3.
卡诺循环六、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662.
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七、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执笔人:熊力审核人:王雅红《大学物理1.
2》课程教学大纲(88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大学物理/UniversityPhysics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位课适用专业:信息学院(信计除外),机械学院学时数:88其中,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数:5.
5考核方式:考试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教学参考书:马文蔚改编.
物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
吴百诗编.
大学物理基础.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
赵宴等主编.
大学物理学.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
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学物理教研室课程简介: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
大学物理课程既为学生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又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大学物理课程的内容包括经典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
经典物理在科学技术领域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基础理论,而且也是学习近代科学技术新理论、新知识的重要基础理论,在大学物理的学习中对经典物理内容应予以重视.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够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了解各种理想物理模型并能根据物理概念、问题的性质和需要,能够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的简化.
3.
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使之能够独立地阅读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教材、参考书和文献资料.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工程技术以及今后知识更新打下必要的物理学基础.
4.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及运用能力,并打下在科学研究中或生产实践中运用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的基础,增强学生毕业后对所从事工作的适应能力.
67第一章质点运动学(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质点模型和参照系等概念;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熟练地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掌握角位置、角速度、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掌握圆周运动的角量表示及角量与线量之间的关系;能够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用自然坐标表示平面曲线运动的加速度速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质点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位置、角速度、角加速度.
教学内容一、质点运动的描述1.
质点参考系坐标系2.
位置矢量运动方程位移3.
速度加速度二、用直角坐标表示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三、圆周运动的角量表示角量与线量的关系第二章牛顿定律(2.
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牛顿运动三定律的物理内容,了解其适用范围;能够使用隔离法分析物理对象,熟练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基本力学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牛顿三定律的应用、简单的变力问题.
教学内容一、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2.
牛顿第二定律3.
牛顿第三定律二、几种常见的力1.
万有引力2.
弹性力3.
摩擦力三、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第三章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2.
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动量、冲量的概念,明确其物理意义,并熟练应用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求解质点在平面内的动力学问题;理解功、动能、势能、保守力和机械能概念,明确其物理意义,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掌握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功能原理、能量守恒定律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68冲量与动量守恒、变力功和冲量的计算、势能的计算、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1.
冲量质点的动量定理2.
质点系的动量定理3.
动量守恒定律二、动能定理1.
功2.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三、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1.
重力万有引力和弹性力作功的特点2.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保守力作功的数学表达式3.
势能四、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1.
质点系的动能定理2.
机械能守恒定理第四章刚体的定轴转动(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刚体模型和刚体的基本运动,理解刚体运动与质点运动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描述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坐标、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概念及其运动学公式;理解转动惯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能够计算典型几何形体的转动惯量;理解转动定律,能够结合力矩概念构造动力学方程求解定轴转动的问题;理解力矩的功,刚体的转动动能,刚体的重力势能等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刚体定轴转动的问题;理解刚体的动量矩(角动量)概念,能计算刚体或质点对固定轴的动量矩;理解动量矩守恒定律及其适用条件,并能对含有定轴转动刚体在内的系统正确应用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转动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转动定律的应用,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刚体的定轴转动1.
刚体转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2.
匀变速转动公式3.
角量与线量的关系二、力矩转动定律转动惯量1.
力矩2.
转动定律3.
转动惯量4.
平行轴定理三、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1.
质点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692.
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守恒定律四、力矩作功刚体绕定转转动的动能定理1.
力矩的功2.
转动动能3.
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第五章静电场(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描述静电场的两个物理量电场强度和电势的物理意义,理解电场强度是矢量点函数,而电势则是标量点函数;掌握库仑定律,理解带电体的理想模型(如"点"电荷、"无限大"带电平面、"无限长"带电直导线等)的物理意义;理解高斯定理及静电场的环流定律是静电场的两个重要方程,它们表明静电场是有源场和保守场;掌握用点电荷电场强度和场强叠加原理以及高斯定理求解带电系统电场强度的方法;掌握点电荷电势和电势叠加原理以及电势的定义式,求解带电系统电势的方法;理解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电场叠加原理、电场强度通量、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应用叠加原理计算电场强度及电势、应用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解决真空的静电场问题、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
教学内容一、电荷的量子化电荷守恒定律1.
电荷的量子化2.
电荷守恒定律二、库仑定律三、电场强度1.
静电场2.
电场强度3.
点电荷电场强度4.
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四、电场强度通量高斯定理1.
电场线2.
电场强度通量3.
高斯定理4.
高斯定理应用举例五、静电场的环流定理电势能1.
静电场力所作的功2.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3.
电势能六、电势1.
电势2.
点电荷电场的电势703.
电势的叠加原理七、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1.
等势面2.
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第六章静电场中的导体(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理解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电荷及电场强度的分布特征;能结合静电平衡条件分析静电感应、静电屏蔽等现象;理解电容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典型电容器电容及电容器储能的计算方法;了解电介质的极化原理和电介质对静电场的影响;了解含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和有电介质存在时静电场中的电位移矢量D和电场强度E的计算方法;了解电介质对电容器性质的影响;理解电容器的储能公式,理解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并能作有关电场能量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静电平衡条件及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电荷分布、静电平衡时导体表面附近的场强、电容器的电容、电容器电容的计算、电介质中的电场、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电位移矢量、电场能量、电容器储能.
教学内容一、静电场中的导体1.
静电平衡条件2.
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电荷的分布3.
静电屏蔽二、静电场中的电介质1.
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相对电容率2.
电介质的极化三、电位移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四、电容电容器1.
孤立导体的电容2.
电容器3.
电容器的串联和并联五、静电场的能量能量密度1.
电容器的电能2.
静电场的能量能量密度第七章恒定磁场(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及毕奥-萨伐尔定律;能计算一些简单几何形状的载流导体(如载流直导线、圆电流等)产生的恒定磁场分布;理解稳恒磁场的规律:磁场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能够应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某些具有对称性载流导体产生磁感应强度的方法.
能计算简单非均匀磁场中,某回路包围面积上的磁通量;理解安培定律,能用右手螺旋法则判断安培力方向,能用安培定律计71算几何形状简单的载流导体在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理解载流平面线圈磁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载流平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所受磁力矩的计算公式,能够准确地判断磁力矩的方向;理解洛仑兹力的物理意义和判断洛仑兹力方向的方法;能计算运动电荷所受到的磁场力并能分析匀强磁场中电荷运动的规律;了解霍耳效应的机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磁场、磁感强度、毕奥-萨伐尔定律、磁通量、磁场的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磁场对载流线圈的作用教学内容一、电源电动势二、磁场磁感应强度三、毕奥-萨伐尔定律1.
毕奥-萨代尔定律2.
毕奥-萨代尔定律应用举例四、磁通量磁场高斯定理1.
磁感应线2.
磁通量磁场的高斯定理五、安培环路定理1.
安培环路定理2.
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举例六、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七、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力1.
安培力2.
磁场作用于载流线圈的磁力矩第八章电磁感应电磁场(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其物理意义.
能够应用楞次定理准确判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能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感应电动势;理解动生电动势;能够用动生电动势的公式计算简单几何形状的导体在匀强磁场或对称分布的非匀强磁场中运动时的动生电动势;了解动生电动势中的非静电力是洛仑兹力;理解从电磁感应现象引出的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场概念,了解感生电场的两条基本性质以及它与静电场的区别;能够计算简单的感生电场强度及感应电动势,并会判断感生电场的方向;理解磁场能量及能量密度的概念,了解磁场能量定域于磁场中;掌握一些简单模型的磁场能量的计算方法;理解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磁场的能量、磁场能量密度、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
教学内容一、电磁感应定律1.
电磁感应现象2.
电磁感应定律723.
楞次定律二、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1.
动生电动势2.
感生电动势三、磁场的能量磁场能量密度四、位移电流电磁场基本方程的积分形式1.
位移电流全电流安培环路定理2.
电磁场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的积分形式第九章机械振动(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谐振动模型,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及描述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量:频率、相位、振幅的意义及确定方法,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掌握旋转矢量法,并能用以分析有关问题(如确定初相、运动时间、写出振动方程);理解两个同方向、同频率谐振动合成的规律,以及合振动振幅极大和极小的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谐振动、谐振动中的振幅/周期/频率和相位、旋转矢量法、谐振动的能量、谐振动的合成.
教学内容一、简谐振动1.
简谐振动2.
振幅3.
周期和频率4.
相位5.
振幅和初相的确定二、旋转矢量三、弹簧振子和单摆1.
弹簧振子2.
单摆四、简谐振动的能量五、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第十章机械波(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描述波动的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及各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掌握根据已知质元的振动表达式建立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以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理解波形图线;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等概念;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掌握波的相干条件,能应用位相差和波程差的概念分析和确定相干波叠加后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机械波的几个概念、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波的能量、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波的干涉、平73面电磁波.
教学内容一、机械波的几个概念1.
机械波的形成2.
横波与纵波3.
波线波面波前4.
波长波的周期和频率波速二、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1.
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2.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三、波的能量能流密度1.
波动能量的传播2.
能流和能流密度四、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和干涉1.
惠更斯原理2.
波的衍射3.
波的干涉五、平面电磁波1.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2.
平面电磁波的特性3.
电磁波的能量4.
电磁波谱第十一章波动光学(1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原子发光的特点,理解光的相干条件及获得相干光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掌握光程概念以及光程差与相位差的关系,了解反射时产生半波损失的条件;能正确计算两束相干光之间的光程差和相位差,并写出产生明条纹和暗条纹的相应条件;掌握杨氏双缝干涉的基本装置和实验规律,了解干涉条纹的分布特点及其应用,并能做相应的计算;掌握薄膜等厚干涉的规律及干涉位置的计算,理解等倾干涉条纹产生的原理,了解薄膜干涉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原理及其应用;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及其对光衍射现象的定性解释;了解分析单缝夫琅和费衍射的半波带法,能够根据衍射公式确定明、暗条纹分布;了解光栅衍射条纹的成因和特点;掌握光栅公式,了解确定谱线位置的方法.
了解自然光、偏振光和部分偏振光的意义,理解偏振器起偏和检偏的方法和原理;掌握马吕斯定理,并能正确运用它来计算有关问题.
了解光在各向同性介质界面上反射和折射时偏振状态的变化,掌握布儒斯特定理,并能作相应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相干光源、杨氏双缝实验、光程差、薄膜干涉、劈尖、牛顿环、迈克尔孙干涉仪、光的衍射、单缝衍射、衍射光栅、光的偏振性、马吕斯定律、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偏振教学内容一、相干光光程741.
相干光2.
光程及光程差3.
透镜不引起附加光程差二、杨氏双缝干涉三、薄膜干涉四、劈尖牛顿环五、迈克耳孙干涉仪六、光的衍射1.
光的衍射现象2.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七、单缝衍射八、衍射光栅1.
光栅2.
光栅衍射条纹的形成3.
衍射光谱九、光的偏振性马吕斯定律1.
自然光偏振光2.
偏振片起偏与检偏3.
马吕斯定律十、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偏振第十二章气体动理论(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和宏观模型,理解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及其应用;理解理想气体压强和温度的统计意义,了解从微观的分子动理论推导宏观压强公式的方法;理解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函数及速率分布曲线的意义,了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了解三种统计速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了解自由度概念,理解能量均分定理及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了解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物质的微观模型、统计规律性、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内能、麦克斯韦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分子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
教学内容一、平衡态理想气体物态方程1.
平衡态2.
气体的物态方程3.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二、物质的微观模型统计假设三、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1.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752.
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四、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五、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内能1.
自由度2.
能量均分定理3.
理想气体的内能六、麦克斯韦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1.
麦克斯韦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2.
三种统计速率七、分子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第十三章热力学基础(7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功和热量的概念,理解准静态过程、平衡态、平衡过程、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等概念;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能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计算理想气体等体、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中的功、热量和内能的改变量;理解循环过程的意义,理解热机循环和致冷循环中能量传递和转化的特点,掌握热机效率的计算;了解卡诺循环及其效率公式,初步了解卡诺定理对提高热机效率的意义;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初步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统计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功、热量、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等体过程和等压过程、定体摩尔热容和定压摩尔热容、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与绝热过程、循环过程、卡诺循环、热力学第二定律教学内容一、准静态过程功热量1.
准静态过程2.
功3.
热量二、热力学第一定律三、理想气体的气体过程和等压过程摩尔热容1.
等体过程定体摩尔热容2.
等压过程定压摩尔热容四、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1.
等温过程2.
绝热过程3.
绝热线和等温线五、循环过程卡诺循环1.
循环过程2.
热机和制冷机3.
卡诺循环六、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76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2.
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七、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执笔人:梁红卫审核人:王雅红《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56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大学物理/UniversityPhysics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课程性质:必修/学位课适用专业:理学类学时数:56其中,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数:3.
5考核方式:考试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教学参考书:马文蔚改编.
物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
吴百诗编.
大学物理基础.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
王雅红等编.
大学物理学.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
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学物理教研室课程简介: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
它既能为各类专业学生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又能通过知识传授,让学生初步获得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所有这些都对学生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同时增强适应性、提高人才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本课程共56学时,主要讲解经典物理的主要内容: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电磁学、波动光学等.
经典物理在科学技术领域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基础理论,而且也是学习近代科学技术新理论、新知识的重要基础理论,在大学物理的学习中对经典物理内容应予以重视.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够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了解各种理想物理模型并能根据物理概念、问题的性质和需要,能够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的简化.
3.
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使之能够独立地阅读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教材、参考书和文献资料.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工程技术以及今后知识更新打下必要的物理学基础.
4.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及运用能力,并打下在科学研究中或生产实践中运用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的基础,增强学生毕业后对所从事工作的适应能力.
77第一章静电场(7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描述静电场的两个物理量电场强度和电势的物理意义,理解电场强度是矢量点函数,而电势则是标量点函数;掌握库仑定律,理解带电体的理想模型(如"点"电荷、"无限大"带电平面、"无限长"带电直导线等)的物理意义;理解高斯定理及静电场的环流定律是静电场的两个重要方程,它们表明静电场是有源场和保守场;掌握用点电荷电场强度和场强叠加原理以及高斯定理求解带电系统电场强度的方法;掌握点电荷电势和电势叠加原理以及电势的定义式,求解带电系统电势的方法;理解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电场叠加原理、电场强度通量、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应用叠加原理计算电场强度及电势、应用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解决真空的静电场问题、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
教学内容一、电荷的量子化电荷守恒定律1.
电荷的量子化2.
电荷守恒定律二、库仑定律三、电场强度1.
静电场2.
电场强度3.
点电荷电场强度4.
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四、电场强度通量高斯定理1.
电场线2.
电场强度通量3.
高斯定理4.
高斯定理应用举例五、静电场的环流定理电势能1.
静电场力所作的功2.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3.
电势能六、电势1.
电势2.
点电荷电场的电势3.
电势的叠加原理七、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1.
等势面2.
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78第二章静电场中的导体(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理解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电荷及电场强度的分布特征;能结合静电平衡条件分析静电感应、静电屏蔽等现象;理解电容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典型电容器电容及电容器储能的计算方法;了解电介质的极化原理和电介质对静电场的影响;了解含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和有电介质存在时静电场中的电位移矢量D和电场强度E的计算方法;了解电介质对电容器性质的影响;理解电容器的储能公式,理解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并能作有关电场能量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电荷分布、静电平衡时导体表面附近的场强、电容器的电容、电容器电容的计算、电介质中的电场、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电位移矢量、电场能量、电容器储能教学内容一、静电场中的导体1.
静电平衡条件2.
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电荷的分布3.
静电屏蔽二、静电场中的电介质1.
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相对电容率2.
电介质的极化三、电位移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四、电容电容器1.
孤立导体的电容2.
电容器3.
电容器的串联和并联五、静电场的能量能量密度1.
电容器的电能2.
静电场的能量能量密度第三章恒定磁场(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及毕奥-萨伐尔定律;能计算一些简单几何形状的载流导体(如载流直导线、圆电流等)产生的恒定磁场分布;理解稳恒磁场的规律:磁场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能够应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某些具有对称性载流导体产生磁感应强度的方法.
能计算简单非均匀磁场中,某回路包围面积上的磁通量;理解安培定律,能用右手螺旋法则判断安培力方向,能用安培定律计算几何形状简单的载流导体在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理解载流平面线圈磁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载流平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所受磁力矩的计算公式,能够准确地判断磁力矩的方向;理解洛仑兹力的物理意义和判断洛仑兹力方向的方法;能计算运动电荷所受到的磁场力并能分析匀强磁场中电荷运动的规律;了解霍耳效应的机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磁场、磁感强度、毕奥-萨伐尔定律、磁通量、磁场的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磁场对载流线圈的作用79教学内容一、电源电动势二、磁场磁感应强度三、毕奥-萨伐尔定律1.
毕奥-萨代尔定律2.
毕奥-萨代尔定律应用举例四、磁通量磁场高斯定理1.
磁感应线2.
磁通量磁场的高斯定理五、安培环路定理1.
安培环路定理2.
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举例六、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七、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力1.
安培力2.
磁场作用于载流线圈的磁力矩第四章电磁感应电磁场(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其物理意义.
能够应用楞次定理准确判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能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感应电动势;理解动生电动势;能够用动生电动势的公式计算简单几何形状的导体在匀强磁场或对称分布的非匀强磁场中运动时的动生电动势;了解动生电动势中的非静电力是洛仑兹力;理解从电磁感应现象引出的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场概念,了解感生电场的两条基本性质以及它与静电场的区别;能够计算简单的感生电场强度及感应电动势,并会判断感生电场的方向;理解磁场能量及能量密度的概念,了解磁场能量定域于磁场中;掌握一些简单模型的磁场能量的计算方法;理解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磁场的能量、磁场能量密度、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
教学内容一、电磁感应定律1.
电磁感应现象2.
电磁感应定律3.
楞次定律二、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1.
动生电动势2.
感生电动势三、磁场的能量磁场能量密度四、位移电流电磁场基本方程的积分形式1.
位移电流全电流安培环路定理802.
电磁场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的积分形式第五章机械振动(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谐振动模型,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及描述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量:频率、相位、振幅的意义及确定方法,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掌握旋转矢量法,并能用以分析有关问题(如确定初相、运动时间、写出振动方程);理解两个同方向、同频率谐振动合成的规律,以及合振动振幅极大和极小的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谐振动、谐振动中的振幅/周期/频率和相位、旋转矢量法、谐振动的能量、谐振动的合成.
教学内容一、简谐振动振幅周期和频率相位1.
简谐振动2.
振幅3.
周期和频率4.
相位5.
振幅和初相的确定二、旋转矢量三、单摆和弹簧振子1.
单摆2.
弹簧振子四、简谐振动的能量五、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第六章机械波(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描述波动的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及各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掌握根据已知质元的振动表达式建立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以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理解波形图线;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等概念;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掌握波的相干条件,能应用位相差和波程差的概念分析和确定相干波叠加后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了解平面电磁波.
教学重点和难点机械波的几个概念、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波的能量、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波的干涉、平面电磁波.
教学内容一、机械波的几个概念1.
机械波的形成2.
横波与纵波3.
波长波的周期和频率波速814.
波线波面波前二、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1.
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2.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三、波的能量能流密度1.
波动能量的传播2.
能流和能流密度四、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和干涉1.
惠更斯原理2.
波的衍射3.
波的干涉五、平面电磁波1.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2.
平面电磁波的特性3.
电磁波的能量4.
电磁波谱第七章波动光学(1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原子发光的特点,理解光的相干条件及获得相干光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掌握光程概念以及光程差与相位差的关系,了解反射时产生半波损失的条件;能正确计算两束相干光之间的光程差和相位差,并写出产生明条纹和暗条纹的相应条件;掌握杨氏双缝干涉的基本装置和实验规律,了解干涉条纹的分布特点及其应用,并能做相应的计算;掌握薄膜等厚干涉的规律及干涉位置的计算,了解薄膜干涉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原理及其应用;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及其对光衍射现象的定性解释;了解分析单缝夫琅和费衍射的半波带法,能够根据衍射公式确定明、暗条纹分布;了解光栅衍射条纹的成因和特点;掌握光栅公式,了解确定谱线位置的方法.
了解自然光、偏振光和部分偏振光的意义,理解偏振器起偏和检偏的方法和原理;掌握马吕斯定理,并能正确运用它来计算有关问题.
了解光在各向同性介质界面上反射和折射时偏振状态的变化,掌握布儒斯特定理,并能作相应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相干光源、杨氏双缝实验、光程差、薄膜干涉、劈尖、牛顿环、迈克尔孙干涉仪、光的衍射、单缝衍射、衍射光栅、光的偏振性、马吕斯定律、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偏振教学内容一、相干光光程1.
相干光2.
光程及光程差3.
透镜不引起附加光程差二、杨氏双缝干涉三、薄膜干涉四、劈尖牛顿环82五、迈克耳孙干涉仪六、光的衍射1.
光的衍射现象2.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七、单缝衍射八、衍射光栅1.
光栅2.
光栅衍射条纹的形成3.
衍射光谱九、光的偏振性马吕斯定律1.
自然光偏振光2.
偏振片起偏与检偏3.
马吕斯定律十、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偏振执笔人:王琳审核人:王雅红《无机化学1.
2》课程教学大纲(80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无机化学1.
2/InorganicChemistry1.
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学位课适用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学时数:80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学分数:5考核方式:考试预修课程:无课程教材:宋天佑编.
简明无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教学参考书:1.
王明华等著.
普通化学(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9.
2.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
3.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6.
4.
朱裕贞、顾达、黑恩成编.
现代基础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8.
11.
5.
迟玉兰、于永鲜、牟文生、孟长功编.
无机化学释疑与习题解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8.
6.
杨宏孝主编.
无机化学习题解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
7.
赵匡华著.
化学通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9开课单位: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无机教研室83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包括化学热化学,化学反应的方向、程度和速率,水溶液中酸碱、沉淀与溶解、氧化还原、配位化合物的四大平衡理论,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的基础以及金属元素化学和非金属元素化学.
在内容安排上,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主要贯穿两条主线.
前一条是从宏观的热化学开始,引入一些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并在溶液化学和氧化还原中予以应用,该部分内容着重强调平衡的概念,由热力学基础引出化学平衡,而酸碱、沉淀、氧化还原、配合物理解均是平衡在不同方面的应用.
后一条是从微观的物质结构开始,结合元素周期系,重点阐述物质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无机化学实验是本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密切结合,可以加深、巩固并扩大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的理论去解决一般化学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后续其他化学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化学理论知识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计算反应热、平衡浓度,以及化学动力学知识,分析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速率、机理等相应问题.
掌握相平衡、电化学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的基础知识.
2.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
学生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气体和稀溶液(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历史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
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分压定律,并掌握有关计算.
3.
了解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
4.
熟练掌握溶液浓度表示方法.
饱和蒸气压概念,理解并学会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无机化学的发展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分压定律3.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无机化学的发展状况(1学时)1.
无机化学的发展历史2.
无机化学的复兴3.
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气体(1学时)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3.
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三、液体和溶液(1学时)1.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2.
饱和蒸汽压、纯溶剂的饱和蒸汽压、溶液的饱和蒸汽压.
843.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应用——蒸汽压降低、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渗透压.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初步(7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热化学中的基本常用术语.
2.
理解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掌握标准生成焓的定义,掌握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了解恒温反应热的计算方法.
3.
了解生成热、燃烧热及从键能估算反应热的方法.
4.
了解状态函数熵和自由能的物理意义.
掌握熵变和吉布斯自由能变,标准熵变和标准自由能变以及标准生成自由能的定义.
掌握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自由能判据.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状态函数的基本性质2.
由标准生成焓计算恒压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3.
恒压反应热与恒容反应热的关系4.
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依据教学方法与手段一、热力学第一定律(1学时)1.
热力学基本常用术语2.
热力学第一定律二、热化学基本知识(3学时)1.
化学反应热效应及恒压反应热与恒容反应热的关系2.
盖斯定律、生成热、燃烧热三、化学反应的方向(3学时)1.
自发过程和熵变2.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3.
状态函数、熵、焓变及对反应方向的影响4.
吉布斯自由能、法应方向的判据第三章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理解平均速率、瞬时速率.
2.
理解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以及反应物级数、反应级数的概念.
掌握反应速率方程、反应级数、掌握质量作用定律.
3.
了解反应机理、反应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了解反应速率理论.
4.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并能反应速率理论进行解释.
掌握阿仑尼乌斯方程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进行有关计算.
5.
了解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特征,会写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掌握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
6.
了解反应商与标准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本质区别.
掌握几种热力学数据之间的关系.
7.
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及化学平衡移动后平衡组分的有关计算.
85教学重点和难点1.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及质量作用定律2.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阿仑尼乌斯公式3.
基元反应、反应级数、速率常数4.
化学平衡的确定及标准平衡常数的表达式5.
利用热力学数据进行化学平衡的相关计算6.
化学平衡移动及影响因素、有关化学平衡移动的计算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2学时)1.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法2.
反应物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二、反应机理、反应速率理论(2学时)1.
基元反应、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反应级数2.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学时)1.
温度与化学反应速率、活化能2.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简介四、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2学时)1.
化学平衡常数(经验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2.
标准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五、标准平衡常数(2学时)1.
标准平衡常数与几种热力学数据的关系2.
化学反应等温式六、化学平衡的移动(2学时)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第四章酸碱和沉淀(1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及酸碱反应的实质,会写出共轭酸碱对,会计算共轭酸(碱)的解离常数值及酸碱强弱的判断,掌握共扼酸碱对Ka、Kb之间的关系.
2.
掌握一元弱酸(碱)的解离平衡的有关计算及稀释定律,理解多元弱酸(碱)、两性、共轭体系酸度计算的最简式.
了解弱电解质的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
3.
掌握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及相关计算,学会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4.
掌握盐类水解的反应,并能够进行相应的计算.
5.
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离子强度、活度等.
6.
掌握溶度积定义、溶度积规则、分步沉淀等基本概念.
7.
掌握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及其条件,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有关计算、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的有关计算,以及用生成氢氧化物或生成硫化物分步沉淀的方法分离金属离子的有关计算.
86教学重点和难点1.
一元酸碱溶液酸度的计算2.
盐类水解的酸碱度计算3.
缓冲溶液的性质及计算4.
强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及酸碱理论5.
根据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6.
.
pH值对难溶氢氧化物和难溶弱酸盐沉淀反应的影响7.
分步沉淀在离子分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3学时)1.
一元酸碱的解离平衡、平衡常数、解离度、水的离子积2.
多元酸碱的解离平衡3.
缓冲溶液的性质二、盐类的水解反应(2学时)1.
水解平衡常数2.
盐类的水解反应计算三、酸碱理论及电解质溶液理论(2学时)1.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2.
酸碱理论的发展四、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2学时)1.
溶度积与溶解度2.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及难溶物质溶解度的主要因素五、沉淀生成有关计算(3学时)1.
沉淀的生成及溶度积规则2.
硫化物、氢氧化物沉淀的相关计算六、沉淀溶解与转化(2学时)1.
沉淀的溶解2.
沉淀的转化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氢原子光谱与玻尔理论.
了解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规律.
2.
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及有关几个基本概念,掌握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
了解波函数和原子轨道及电子云图和原子轨道的区别.
3.
掌握多电子原子的轨道能级,包括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则,理解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掌握元素原子的价电子层构型.
4.
掌握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及相关电子运动状态的判断2.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及其规律873.
原子结构、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1学时)1.
原子结构模型2.
氢原子光谱3.
玻尔理论二、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1学时)1.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2.
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3.
量子数的概念三、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3学时)1.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2.
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3.
鲍林近似能级图4.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四、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律(3学时)1.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元素的周期、族、分区2.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第六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共价键的价键理论,包括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共价键的特征及共价键的分类.
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熟悉并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会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简单共价化合物分子的形成,对多原子分子的几何构型做出合理解释,了解杂化轨道的分类.
会用分子轨道理论说明分子的成键情况、分子的磁性和键的强弱.
熟悉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原子轨道与分子轨道能级关系图,并能写出相应的分子轨道表示式.
2.
了解化学键的类型,掌握一些描述化学键性质的键参数,如:键级、键能、键长、键角等.
3.
熟悉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了解分子的偶极矩和极化率,分子间作用力的种类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
了解离子键理论及离子的电子构型、离子晶体的结构及特征.
掌握离子极化对物质的性质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简单化合物分子的形成,对多原子分子的几何构型做出合理解释2.
已知磁矩数值求出未成对电子数、估计中心离子杂化方式、中心离子电子的分布情况,确定化合物的极性等3.
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关系图及电子排布4.
离子的电子构型及离子晶体结构,离子极化对物质性质产生的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一、离子键理论(2学时)1.
离子键的形成、性质、强度882.
离子的特征和结构3.
离子晶体二、共价键理论(6学时)1.
现代价键理论2.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3.
杂化轨道理论4.
分子轨道理论三、分子间作用力(2学时)1.
分子的极性2.
分子间作用力3.
氢键的特点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4.
离子极化作用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原电池、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
2.
掌握氧化值法和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步骤.
了解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掌握能斯特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3.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次序的判断,计算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设计电池计算沉淀的溶度积常数及弱酸解离常数等.
4.
掌握元素电势图的意义及其应用.
5.
了解化学电源的构成、性质;了解电解反应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将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写出电池符号表示2.
.
电极电势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及相关计算,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3.
元素电势图应用,化学电源的主要反应,电解的过程及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2学时)1.
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平衡2.
原电池3.
标准电极电势、电动势二、电池反应的相关热力学(2学时)1.
电动势与电池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2.
电动势与平衡常数3.
Nernst方程式及计算三、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化学电源、电解(2学时)1.
酸度、沉淀等对电极电势的影响2.
化学电源3.
电解及其基本概念四、元素电势图(2学时)891.
元素电势图2.
判断氧化态的稳定性第八章配位化合物(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配合物的概念、组成、特点和命名、配合物的分类.
2.
.
掌握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
理解配合物的构型、磁性、杂化.
3.
掌握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晶体场稳定化能、配合物的有色性.
4.
理解配合物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配位平衡.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无机配合物命名、无机配位化合物的构型、价键理论2.
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及应用,软硬酸碱规则教学方法与手段一、配合物的基本概念(2学时)1.
配合物定义及构成2.
螯合物及其特点3.
配合物的命名二、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2学时)1.
配位化合物稳定常数及配位平衡2.
配位化合物的磁性问题3.
其他配合物的类型三、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2学时)1.
晶体场中d轨道的分裂2.
晶体场稳定化能3.
金属指示剂配合物有色性四、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4学时)1.
软硬酸碱的分类2.
发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3.
配位平衡第九章过渡元素(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Cr(Ⅲ)和Cr(Ⅵ)这两种不同价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酸碱性,以及两种不同价态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掌握锰不同价态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2.
掌握+2价铁、钴、镍氢氧化物的还原性比较,+3价铁、钴、镍氢氧化物的氧化性比较.
掌握Fe3+的氧化性和Fe2+的还原性以及Co2+(CoCl2)的有色性,掌握铁、钴、镍配合物的生成反应.
3.
了解铜族元素和锌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掌握Cu(Ⅰ)和Cu(Ⅱ)及Hg(Ⅰ)和Hg(Ⅱ)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1.
过渡元素的氧化还原性、酸碱性及变化规律2.
Cu(Ⅰ)和Cu(Ⅱ)及Hg(Ⅰ)和Hg(Ⅱ)的相互转化903.
铬、锰等主要过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氧化还原性质教学方法与手段一、铜锌副族(4学时)1.
铜、银单质2.
化合物3.
锌、镉、汞单质、化合物二、铬副族和锰副族(2学时)1.
铬及其化合物2.
锰及其化合物三、铁、钴、镍(2学时)1.
铁、钴、镍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2.
铁、钴、镍的盐类3.
铁、钴、镍的配合物执笔人:翟滨审核人:于长顺《无机及分析化学1.
2》课程教学大纲(80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无机及分析化学1.
2/InorganicAnalyticalChemistry1.
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学位课适用专业:生工、生技、食品、食质学时数:80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学分数:5考核方式:第一学期考试,第二学期考查预修课程:无课程教材:倪静安、商少明、翟滨主编.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
教学参考书:1.
华彤文等著.
普通化学原理(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32.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93.
武汉大学等校编.
无机化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64.
华东理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等编.
分析化学(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65.
南京化工学院等校合编.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96.
成都科技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等编.
分析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77.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6.
8.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解题指导(第三版).
2000.
3.
9.
商少明、倪静安、高世萍主编.
无机及分析化学原理与应用学习解疑.
2003.
9.
10.
倪静安等主编.
无机及分析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6.
9111.
刘志广著.
分析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无机与分析化学教研室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包括物质的聚集状态,化学分析、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热化学,化学反应的方向、程度和速率,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电化学,物质结构基础,分子结构以及晶体结构.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或离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在人类当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能源、材料等严峻问题中处于中心科学的地位.
化学作为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化工科学、食品科学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人才化学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不仅是属于自然科学素质教育课程,而且也是环境监测、环境治理、农产品检测、生物工程、园林、园艺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化学基础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密切结合,可以加深、巩固并扩大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的理论去解决一般化学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后续其他化学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化学理论知识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计算反应热、平衡浓度,四大平衡(酸碱、沉淀、氧化还原、配位)以及化学动力学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的基础知识.
2.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
学生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物质的聚集状态(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分压定律,并掌握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分压定律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气体(2学时)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3.
分压定律第二章化学分析、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熟练掌握物质组成的量度的若干种表示方法.
了解滴定度的两种表示形式,并掌握有关计算.
2.
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
3.
了解滴定分析法涉及的一般概念,掌握滴定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关系并能顺利进行定量计算.
4.
理解误差分析的意义,了解误差的分类、特点及减免方法.
5.
了解测定结果的表示方法,并会进行有关的计算.
了解置信度与置信区间的意义、可疑数据92处理的一般步骤,掌握可疑数据取舍的Q-检验法的原理及应用.
6.
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并掌握有关运算规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浓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换算2.
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滴定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关系及计算3.
误差的表示、精密度和准确度4.
标准偏差、相对平均偏差的计算5.
误差的减免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分析化学概述(1学时)1.
分析方法的分类2.
化学分析的一般过程3.
滴定分析法二、测量误差(1学时)1.
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减免2.
误差的表示方法三、分析数据统计处理(1学时)1.
基本术语2.
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四、有效数字(1学时)1.
有效数字2.
有效数字的位数3.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4.
数据运算规则第三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热化学中的基本术语.
2.
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掌握标准生成焓的定义,掌握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教改班和一本学生介绍标准摩尔燃烧焓).
了解恒温反应热的计算方法.
3.
了解状态函数熵和自由能的物理意义.
掌握熵变和自由能变,标准熵变和标准自由能变以及标准生成自由能的定义.
掌握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自由能判据.
4.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以及反应物级数、反应级数的概念.
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并能反应速率理论进行解释.
掌握质量作用定律和阿仑尼乌斯方程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进行有关计算.
5.
了解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特征,会写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掌握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
了解反应商与标准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本质区别.
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及化学平衡移动后平衡组分的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状态函数的基本性质932.
由标准生成焓计算恒压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3.
化学平衡计算4.
化学反应方向和限度的判断依据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4学时)1.
基本术语2.
热化学二、化学反应的方向(2学时)1.
自发过程和熵变2.
吉布斯自由能三、化学反应速率(2学时)1.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法2.
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3.
温度与化学反应速率、活化能4.
反应速率理论四、化学反应的限度(4学时)1.
化学平衡常数2.
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摩尔Gibbs自由能变3.
化学平衡的移动第四章酸碱平衡(1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及酸碱反应的实质,会写出共扼酸碱对,会计算共扼酸(碱)的离解常数及酸碱强弱的判断,掌握共扼酸碱对Ka、Kb之间的关系.
2.
掌握一元弱酸(碱)的解离平衡的有关计算及稀释定律,掌握多元弱酸(碱)、两性、共轭体系酸度计算的精确式与简化计算条件.
了解弱电解质的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
会写弱电解质的质子条件式.
3.
了解分布系数和分布曲线,会计算有关组分的平衡浓度.
4.
掌握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及相关计算,学会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会选择酸碱指示剂.
5.
掌握强碱和强酸滴定、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强酸滴定一元弱碱的基本原理,掌握滴定过程中的pH值的计算和变化规律,了解各种类型滴定曲线的特点,掌握一元酸(碱)被准确滴定的判据和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条件.
6.
了解酸碱滴定法应用,包括混合碱的测定、铵盐中氮的测定.
教学重点和难点1.
不同类型溶液pH值的最简式及条件2.
缓冲溶液的配制与计算3.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及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一、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平衡(2学时)941.
酸、碱与酸碱反应的实质2.
酸碱平衡与酸碱的相对强度二、影响酸碱解离的主要因素(2学时)1.
稀释定律2.
同离子效应3.
盐效应三、酸碱平衡中组分分布及浓度计算(2学时)1.
酸度,初始浓度、平衡浓度与物料等衡2.
分布系数和分布曲线3.
组分平衡浓度计算的基本方法四、溶液酸度的计算(2学时)1.
质子条件式的确定2.
一元弱酸(碱)溶液酸度的计算3.
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4.
其他酸碱体系酸度的计算第五节溶液酸度的控制与测试(2学时)1.
酸碱缓冲溶液2.
酸度的测试与酸碱指示剂六、酸碱滴定法(4学时)1.
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2.
强碱滴定一元弱酸或强酸滴定一元弱碱3.
多元酸(或多元碱)、混酸的滴定4.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第五章原子结构(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氢原子光谱与玻尔理论.
2.
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及有关几个基本概念,会确定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
了解波函数和原子轨道及电子云图和原子轨道的区别.
3.
掌握多电子原子的轨道能级,包括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了解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掌握元素原子的价电子层构型.
4.
了解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及相关电子运动状态的判断2.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3.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1学时)1.
电磁辐射和普朗克量子论952.
氢原子光谱3.
玻尔理论二、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2学时)1.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2.
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三、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学时)1.
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2.
鲍林近似能级图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四、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律(3学时)1.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律2.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第六章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共价键的价键理论,包括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共价键的特征及共价键的分类.
熟悉并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会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简单共价化合物分子的形成,对多原子分子的几何构型做出合理解释,了解杂化轨道的分类.
2.
了解化学键的类型,掌握一些描述化学键性质的键参数,如:键级、键能、键长、键角等.
3.
熟悉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了解分子的偶极矩和极化率,分子间作用力的种类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
了解晶体的分类,掌握离子晶体的晶格能,了解晶格能的计算方法.
熟悉离子极化对物质性质产生的影响,尤其是会造成键型和晶体类型的改变,相应的物理性质就会发生改变.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简单化合物分子的形成,对多原子分子的几何构型做出合理解2.
已知磁矩数值求出未成对电子数、估计中心离子杂化方式、中心离子电子的分布情况,确定内外轨型配合物,解释配合物的相对稳定性3.
离子极化对物质性质产生的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共价键理论(4学时)1.
现代价键理论2.
杂化轨道理论二、分子间作用力(2学时)1.
分子的极性2.
分子间作用力3.
氢键三、离子晶体(2学时)1.
离子晶体2.
非离子型晶体96第七章沉淀--溶解平衡(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溶度积定义、溶度积规则、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分步沉淀等基本概念.
2.
掌握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及其条件,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有关计算、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的有关计算,以及用生成氢氧化物或生成硫化物分步沉淀的方法分离金属离子的有关计算.
3.
了解沉淀滴定法的分类和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
根据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2.
pH值对难溶氢氧化物和难溶弱酸盐沉淀反应的影响3.
分步沉淀在离子分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3学时)1.
溶度积与溶解度2.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及难溶物质溶解度的主要因素二、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2学时)1.
分步沉淀2.
沉淀的转化三.
影响沉淀的主要因素(1学时)1.
共沉淀现象2.
继沉淀现象四、获得良好、纯净沉淀的措施1.
针对影响沉淀纯度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2.
选择适当的沉淀条件3.
选择合适的沉淀方法五、沉淀滴定法(2学时)1.
莫尔法2.
佛尔哈德法3.
法扬司法第八章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平衡(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原电池、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条件电极电势的概念,掌握氧化值法和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步骤.
了解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掌握能斯特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次序的判断,计算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设计电池计算沉淀的溶度积常数及弱酸解离常数等.
掌握元素电势图的意义及其应用.
3.
了解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滴定曲线的绘制方法,掌握化学计量点溶液电极电势的计算,了解影响电势突跃的因素.
4.
掌握确定氧化还原滴定终点的一般方法、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掌握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方法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掌握相应结果的计算.
97教学重点和难点1.
将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写出电池符号表示2.
电极电势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及相关计算3.
元素电势图应用4.
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4学时)1.
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平衡2.
电极电势3.
影响电极电势的主要因素二、电极电势的应用(4学时)1.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次序和限度2.
计算有关平衡常数3.
元素电势图三、氧化还原滴定法(4学时)1.
对滴定反应的要求及被测组分的预处理2.
基本原理3.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⑴高锰酸钾法⑵重铬酸钾法⑶碘量法第九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配合物的概念、组成、特点和命名.
2.
掌握配位平衡的基本理论及平衡体系中离子浓度的计算.
3.
了解EDTA的性质及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的特点,掌握绝对稳定常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的意义.
掌握EDTA的酸效应、金属离子的配位效应的计算及其对条件稳定常数的影响.
4.
掌握影响配位滴定中pM突跃的主要因素,化学计量点时金属离子浓度的计算、终点误差的计算.
掌握常用掩蔽剂的应用.
掌握准确滴定单一金属离子的条件及分步滴定的条件.
5.
掌握配位滴定单一金属离子的适宜酸度范围的计算、了解分别滴定的酸度控制,了解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掌握配位滴定方式及其重要应用,掌握滴定结果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无机配合物命名、无机配位平衡相关计算2.
EDTA的酸效应、金属离子络合效应的计算及其对条件稳定常数的影响3.
滴定单一金属离子的适宜酸度范围的计算、准确滴定的判据、分别滴定的判别式.
4.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掌握配位滴定方式及其重要应用,掌握滴定结果的计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一、配合物与螯合物(2学时)1.
配合物及其特点982.
螯合物及其特点3.
配合物的命名二、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6学时)1.
配位平衡与稳定常数2.
配位平衡的移动3.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三、配位滴定法(4学时)1.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反应2.
滴定曲线3.
金属指示剂4.
混合系统的选择性滴定5.
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执笔人:于长顺审核人:翟滨《无机及分析化学1.
2》课程教学大纲(88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无机及分析化学1.
2/InorganicAnalyticalChemistry1.
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学位课适用专业:化工、环工、应化、轻化、材料等学时数:88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学分数:5.
5考核方式:第一学期考试,第二学期考查预修课程:无课程教材:倪静安、商少明、翟滨主编.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教学参考书:1.
华彤文等著.
普通化学原理(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32.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93.
武汉大学等校编.
无机化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64.
华东理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等编.
分析化学(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65.
南京化工学院等校合编.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96.
成都科技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等编.
分析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77.
赵匡华著.
化学通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8.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解题指导(第三版).
2000.
3.
9.
商少明、倪静安、高世萍主编.
无机及分析化学原理与应用学习解疑.
2003.
9.
10.
倪静安等主编.
无机及分析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6.
11.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6.
9912.
刘志广著分析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无机与分析化学教研室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包括物质的聚集状态,化学分析、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热化学,化学反应的方向、程度和速率,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电化学,物质结构基础,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以及过渡元素化学.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或离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在人类当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能源、材料等严峻问题中处于中心科学的地位.
化学作为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化工科学、食品科学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人才化学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不仅是属于自然科学素质教育课程,而且也是环境监测、环境治理、农产品检测、生物工程、园林、园艺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化学基础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密切结合,可以加深、巩固并扩大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的理论去解决一般化学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后续其他化学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化学理论知识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计算反应热、平衡浓度,四大平衡(酸碱、沉淀、氧化还原、配位)以及化学动力学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及元素化合的性质等的基础知识.
2.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
学生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物质的聚集状态(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分压定律,并掌握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分压定律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气体(2学时)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3.
分压定律第二章化学分析、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滴定分析法涉及的一般概念,掌握滴定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关系并能顺利进行定量计算.
2.
理解误差分析的意义,了解误差的分类、特点及减免方法.
3.
了解测定结果的表示方法,并会进行有关的计算.
了解置信度与置信区间的意义、可疑数据处理的一般步骤,掌握可疑数据取舍的Q-检验法的原理及应用.
4.
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并掌握有关运算规则.
100教学重点和难点1.
滴定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关系及计算2.
误差的表示、精密度和准确度3.
标准偏差、相对平均偏差的计算4.
误差的减免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分析化学概述(1学时)1.
分析方法的分类2.
化学分析的一般过程3.
滴定分析法二、测量误差(1学时)1.
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减免2.
误差的表示方法三、分析数据统计处理(1学时)1.
基本术语2.
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四、有效数字(1学时)1.
有效数字2.
有效数字的位数3.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4.
数据运算规则第三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热化学中的基本术语.
2.
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掌握标准生成焓的定义,掌握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教改班和一本学生介绍标准摩尔燃烧焓).
了解恒温反应热的计算方法.
3.
了解状态函数熵和自由能的物理意义.
掌握熵变和自由能变,标准熵变和标准自由能变以及标准生成自由能的定义.
掌握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自由能判据.
4.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以及反应物级数、反应级数的概念.
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并能反应速率理论进行解释.
掌握质量作用定律和阿仑尼乌斯方程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进行有关计算.
5.
了解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特征,会写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掌握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
了解反应商与标准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本质区别.
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及化学平衡移动后平衡组分的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状态函数的基本性质2.
由标准生成焓计算恒压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3.
化学平衡计算4.
化学反应方向和限度的判断依据101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4学时)1.
基本术语2.
热化学二、化学反应的方向(2学时)1.
自发过程和熵变2.
吉布斯自由能三、化学反应速率(2学时)1.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法2.
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3.
温度与化学反应速率、活化能4.
反应速率理论四、化学反应的限度(4学时)1.
化学平衡常数2.
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摩尔Gibbs自由能变3.
化学平衡的移动第四章酸碱平衡(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及酸碱反应的实质,会写出共扼酸碱对,会计算共扼酸(碱)的离解常数及酸碱强弱的判断,掌握共扼酸碱对Ka、Kb之间的关系.
2.
掌握一元弱酸(碱)的解离平衡的有关计算及稀释定律,掌握多元弱酸(碱)、两性、共轭体系酸度计算的最简式.
了解弱电解质的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
会写弱电解质的质子条件式.
3.
了解分布系数和分布曲线,会计算有关组分的平衡浓度.
4.
掌握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及相关计算,学会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会选择酸碱指示剂.
5.
掌握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酸碱滴定类型,了解各种类型滴定曲线的特点,掌握一元酸(碱)被准确滴定的判据和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条件.
掌握酸碱滴定法应用中的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1.
不同类型溶液酸度的计算2.
酸碱直接滴定法应用中的有关计算教学方法与手段一、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平衡(2学时)1.
酸、碱与酸碱反应的实质2.
酸碱平衡与酸碱的相对强度二、影响酸碱解离的主要因素(2学时)1.
稀释定律2.
同离子效应3.
盐效应三、酸碱平衡中组分分布及浓度计算(2学时)1021.
酸度,初始浓度、平衡浓度与物料等衡2.
分布系数和分布曲线3.
组分平衡浓度计算的基本方法四、溶液酸度的计算(2学时)1.
质子条件式的确定2.
一元弱酸(碱)溶液酸度的计算3.
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4.
其他酸碱体系酸度的计算第五节溶液酸度的控制与测试(2学时)1.
酸碱缓冲溶液2.
酸度的测试与酸碱指示剂六、酸碱滴定法(2学时)1.
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2.
强碱滴定一元弱酸或强酸滴定一元弱碱3.
多元酸(或多元碱)、混酸的滴定4.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第五章原子结构(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氢原子光谱与玻尔理论.
2.
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及有关几个基本概念,会确定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
了解波函数和原子轨道及电子云图和原子轨道的区别.
3.
掌握多电子原子的轨道能级,包括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了解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掌握元素原子的价电子层构型.
4.
了解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及相关电子运动状态的判断2.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3.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1学时)1.
电磁辐射和普朗克量子论2.
氢原子光谱3.
玻尔理论二、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2学时)1.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2.
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三、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学时)1.
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2.
鲍林近似能级图103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四、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律(3学时)1.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律2.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第六章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共价键的价键理论,包括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共价键的特征及共价键的分类.
熟悉并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会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简单共价化合物分子的形成,对多原子分子的几何构型做出合理解释,了解杂化轨道的分类.
会用分子轨道理论说明分子的成键情况、分子的磁性和键的强弱.
熟悉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原子轨道与分子轨道能级关系图,并能写出相应的分子轨道表示式.
2.
了解化学键的类型,掌握一些描述化学键性质的键参数,如:键级、键能、键长、键角等.
3.
熟悉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了解分子的偶极矩和极化率,分子间作用力的种类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
了解晶体的分类,掌握离子晶体的晶格能,了解晶格能的计算方法.
熟悉离子极化对物质性质产生的影响,尤其是会造成键型和晶体类型的改变,相应的物理性质就会发生改变.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简单化合物分子的形成,对多原子分子的几何构型做出合理解2.
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原子轨道与分子轨道能级关系图3.
离子极化对物质性质产生的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共价键理论(5学时)1.
现代价键理论2.
杂化轨道理论3.
分子轨道理论二、分子间作用力(2学时)1.
分子的极性2.
分子间作用力3.
氢键三、晶体结构(3学时)1.
晶体的特征和结构2.
离子晶体3.
非离子型晶体第七章沉淀--溶解平衡(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溶度积定义、溶度积规则、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分步沉淀等基本概念.
2.
掌握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及其条件,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有关计算、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的有关计算,以及用生成氢氧化物或生成硫化物分步沉淀的方法分离金属离子的有关计算.
104教学重点和难点1.
根据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2.
pH值对难溶氢氧化物和难溶弱酸盐沉淀反应的影响3.
分步沉淀在离子分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5学时)1.
溶度积与溶解度2.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及难溶物质溶解度的主要因素二、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3学时)1.
分步沉淀2.
沉淀的转化第八章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平衡(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原电池、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条件电极电势的概念,掌握氧化值法和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步骤.
了解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掌握能斯特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次序的判断,计算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设计电池计算沉淀的溶度积常数及弱酸解离常数等.
掌握元素电势图的意义及其应用.
3.
了解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滴定曲线的绘制方法,掌握化学计量点溶液电极电势的计算,了解影响电势突跃的因素.
4.
了解确定氧化还原滴定终点的一般方法、选择指示剂的原则,了解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方法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掌握相应结果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将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写出电池符号表示2.
电极电势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及相关计算3.
元素电势图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4学时)1.
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平衡2.
电极电势3.
影响电极电势的主要因素二、电极电势的应用(4学时)1.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次序和限度2.
计算有关平衡常数3.
元素电势图三、氧化还原滴定法(4学时)1.
对滴定反应的要求及被测组分的预处理2.
基本原理3.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1054.
滴定结果计算第九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配合物的概念、组成、特点和命名.
2.
掌握配位平衡的基本理论及平衡体系中离子浓度的计算.
3.
了解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的特点,掌握绝对稳定常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的意义.
掌握EDTA的酸效应、金属离子的络合效应的计算及其对条件稳定常数的影响,会求滴定单一离子所允许的最高酸度(最小pH值).
(教改班学生必须掌握酸度范围的计算)4.
了解金属离子配位滴定适宜酸度的选择、最佳酸度选择的依据,掌握常用掩蔽剂的应用.
掌握准确滴定单一金属离子的条件及分步滴定的条件(教改学生应会设计常见混合离子分别滴定的大致方案).
了解配位滴定的基本方式及其应用,掌握滴定结果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无机配合物命名、无机配位平衡相关计算2.
EDTA的酸效应、金属离子络合效应的计算及其对条件稳定常数的影响3.
滴定单一离子所允许的最高酸度教学方法与手段一、配合物与螯合物(2学时)1.
配合物及其特点2.
螯合物及其特点3.
配合物的命名二、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6学时)1.
配位平衡与稳定常数2.
配位平衡的移动3.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三、配位滴定法(4学时)1.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反应2.
滴定曲线3.
金属指示剂4.
混合系统的选择性滴定5.
滴定方式第十章副族元素选论(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Cr(Ⅲ)和Cr(Ⅵ)这两种不同价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酸碱性,以及两种不同价态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了解锰不同价态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2.
掌握+2价铁、钴、镍氢氧化物的还原性比较,+3价铁、钴、镍氢氧化物的氧化性比较.
掌握Fe3+的氧化性和Fe2+的还原性以及Co2+(CoCl2)的有色性,掌握铁、钴、镍配合物的生成反应.
1063.
了解铜族元素和锌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掌握Cu(Ⅰ)和Cu(Ⅱ)及Hg(Ⅰ)和Hg(Ⅱ)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1.
过渡元素的氧化还原性2.
Cu(Ⅰ)和Cu(Ⅱ)及Hg(Ⅰ)和Hg(Ⅱ)的相互转化3.
铬、锰等主要过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教学方法与手段一、铬、锰(2学时)1.
铬2.
锰二、铁、钴、镍(2学时)1.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2.
盐类3.
配合物三、铜、银(2学时)1.
单质2.
化合物四、锌、镉、汞(2学时)1.
单质2.
化合物执笔人:于长顺审核人:翟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64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有机化学/OrganicChemistr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学位课适用专业:纺织、印刷、包装学时数:64其中,实验/上机学时:16学分数:3.
5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参考书:1.
杨毅.
有机化学纲要、习题及解答.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
2.
高鸿宾.
有机化学.
面向21世纪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8月.
3.
邢琪毅.
基础有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8月.
4.
杨大伟.
有机化学学习指南.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有机化学教研室.
107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面向我校纺织、印刷和包装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先行课要求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学习本课程要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化学性质,并通过学习了解简单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掌握化学反应中的电子效应和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为下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作为我校的一门少学时的基础课程,针对我校主要以纺织类学生使用为主的特点,介绍了主要反应类型和主要的反应机理,同时开设了16学时共计4个有机化学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学会基本的有机化学反应.
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并且推测反应结果.
3.
能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并且将其运用到纺织品、印刷包装领域的合成、改性中.
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和通性;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共价键的基本属性;酸碱理论.
逐步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2.
理解:分子轨道理论对共价键形成的解释.
3.
了解:有机化学发展史;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的产生与发展.
2.
含碳化合物的结构与化学键.
3.
化学键与分子性性质的关系.
4.
酸碱理论.
5.
碳原子的杂化方式.
第二章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饱和烃的化学性质及构象异构,掌握自由基反应的反应机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饱和烃的化学性质及构象异构;自由基反应机理.
教学内容一、烷烃和环烷烃的通式和构造异构二、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三、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四、烷烃和环烷烃的构象五、烷烃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六、烷烃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1081.
卤代反应2.
其他取代反应3.
氧化反应4.
裂解及异构化反应5.
环烷烃的化学性质第三章不饱和烃(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催化加氢、氢化热与烯烃的稳定性;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加成反应历程、亲电加成反应的取向;过氧化物效应;亲核加成;α-氢原子的反应;炔氢的反应.
二烯烃的结构与共轭效应;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教学内容一、烯烃的结构二、烯烃的同分异构三、烯烃的命名1.
烯基2.
衍生命名法3.
系统命名法四、顺反异构体的命名五、烯烃的物理性质六、烯烃的化学性质1.
加成反应2.
氧化反应3.
聚合反应4.
α-氢反应七、炔烃的结构1.
碳原子的sp杂环轨道2.
乙炔分子结构八、炔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1.
炔烃的构造异构2.
炔烃的命名3.
烯炔的命名九、炔烃的化学性质1.
加成反应2.
氧化反应3.
炔烃的活泼氢反应十、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109十一、1,3-丁二烯的结构十二、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十三、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1.
1,2-加成和1,4-加成2.
双烯合成第四章芳烃(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苯的结构;芳香烃的物理性质;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两类定位基、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及定位规律在合成上的应用.
了解萘的结构、萘的化学性质(卤代、硝化、磺化、F-C酰基化、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萘环上二元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学会芳香性的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苯的结构、亲电取代反应、取代基的定位规律、芳香性的判断.
教学内容一、苯分子的结构二、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三、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1.
取代反应2.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机理3.
加成反应4.
氧化反应四、苯环上亲电取代反的定位规律1.
两类定位基2.
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3.
二取代苯的定位规律4.
定位规律的应用五、萘1.
萘分子结构2.
萘的化学性质六、非苯芳烃第五章对映异构(1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物质的对称因素;分子的手性;构型的表示方法;含有手性碳原子分子的命名.
教学重点和难点手性的判断;含有手性分子化合物的命名.
教学内容一、物质的旋光性和比旋光度110二、分子的手性和对映异构三、分子的构型1.
构型的表示方法2.
含有手性碳原子分子的命名第六章卤代烃(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卤代烃的结构与分类;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卤代烷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N1.
SN2)及其影响因素;与金属的反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亲核取代反应;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教学内容一、卤代烷的分类二、卤代烷的命名三、卤代烷的物理性质四、卤代烷的化学性质1.
取代反应2.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3.
消除反应4.
与金属作用第七章醇、酚、醚(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醇的结构与分类;醇的制备方法;醇的物理性质;醇的化学性质;氧化和脱氢反应.
酚的结构;酚的制备方法;酚的化学性质.
醚的结构;醚的制备方法;醚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醇和酚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一、醇的分类和构造异构1.
醇的分类2.
醇的构造异构二、醇的命名三、醇的化学性质1.
酸碱性2.
卤代烷的生成3.
脱水反应4.
酯的生成5.
氧化四、酚的分类和命名111五、酚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六、酚的化学性质1.
酚羟基中氢原子的反应2.
芳环上的反应3.
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4.
还原七、醚的命名八、醚的物理性质九、醚的化学性质1.
盐的生成2.
醚键的碳氧键断裂第八章醛和酮(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醛和酮的结构;醛和酮的制备方法;醛和酮的物理性质;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α-氢的反应(卤代反应、缩合反应、Mannich反应);醛和酮的氧化和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
教学内容一、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二、羰基的结构三、醛和酮的物理性质四、醛和酮的化学性质1.
羰基的加成反应2.
α-氢原子的反应3.
氧化和还原反应第九章羧酸及其衍生物(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羧酸的结构;羧酸的制备方法;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质;羧酸的化学性质;羧酸衍生物的生成;羧基的还原反应;脱羧反应;α-氢原子的卤代反应.
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还原反应;与Grignard反应;酰胺氮原子上的反应).
掌握乙酰乙酸乙酯的化学性质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掌握丙二酸二乙酯的制备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丙二酸二乙酯和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羧酸的分类和命名二、羧酸的结构和物理性质三、羧酸的化学性质1121.
羧酸的酸性2.
羟基被取代反应3.
还原反应4.
脱羧反应5.
α-氢原子的卤代反应四、羧酸衍生物的命名五、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1.
取代反应2.
还原反应3.
还原反应与格利雅试剂的反应4.
酯缩合反应5.
酰胺的特殊反应六、丙二酸二乙酯和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1.
丙二酸二乙酯的特性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2.
乙酰乙酸乙酯的特性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十章有机含氮化合物(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硝基化合物的结构;掌握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胺的结构;胺的制备方法;胺的化学性质;掌握季铵盐和季铵碱、季铵碱的热分解.
重点了解重氮盐的制备方法及重氮盐的结构;重氮盐的化学性质(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胺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重氮和偶氮化合物;季铵碱的热分解.
教学内容一、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二、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
还原反应2.
芳环上的取代反应3.
硝基对处于其邻位和对位基团的影响三、胺的分类和命名四、胺的结构和物理性质五、胺的化学性质1.
碱性2.
烷基化3.
酰基化4.
与亚硝酸反应5.
芳环上的取代反应六、季铵盐和季铵碱1.
季铵盐2.
季铵碱113七、重氮盐的性质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1.
放出氮的反应2.
保留氮的反应八、腈的命名九、腈的化学性质第十一章杂环化合物(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杂环化合物的命名;五元和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芳香性;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重要化合物——呋喃和糠醛、吡咯、噻吩.
六元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重要化合物——吡啶.
教学重点和难点五元和六元杂环化合物;五元和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芳香性.
教学内容一、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二、五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芳香性三、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
亲电取代反应2.
加成反应四、糠醛五、六元杂环化合物——吡啶1.
结构2.
性质第十二章生物分子(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糖类化合物的分类;单糖的结构(开链式、氧环式、Haworth式、构象式、开链式-氧环式的互变异构);单糖的化学性质——氧化、还原、成脎反应、成苷反应、成酯和成醚反应.
了解氨基酸的制备方法(α-卤代酸的氨解、Gabrial合成法、Strecker合成法);氨基酸的化学性质——两性和等电点、羧基的反应、氨基的反应、与水合茚三酮的反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单糖的结构、性质和葡萄糖的结构;氨基酸的化学性质和蛋白质的结构.
教学内容一、碳水化合物1.
葡萄糖的结构2.
果糖的结构3.
单糖的化学性质二、氨基酸和蛋白质1.
氨基酸分类与命名2.
氨基酸的性质1143.
蛋白质的结构执笔人:杨大伟审核人:翟滨《有机化学1.
2》课程教学大纲(80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有机化学1.
2/OrganicChemistry1.
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学位课适用专业:化工、应化、环境、高分子、无机、轻化、生物、食品、生技、食质学时数:80其中: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数:5考核方式:第二学期考试,第三学期考查预修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参考书:1.
杨毅.
有机化学纲要、习题及解答.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
2.
高鸿宾.
有机化学.
面向21世纪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8月.
.
3.
邢琪毅.
基础有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8月.
4.
杨大伟.
有机化学学习指南.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有机化学教研室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面向我校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纺织与材料学院、食品学院和生物学院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先行课要求学生学习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在合成上的应用,在天然化合物章节中适当介绍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的知识.
学习本课程要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化学性质,并通过学习了解简单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掌握化学反应中的电子效应和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学会有机化学反应的应用,判断反应的进行方向,为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在高中的基本知识基础上,学会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
2.
熟悉有机化学的中常见的反应式,并且能熟练应用.
3.
学会基本的合成方法设计.
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向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共价键的属性、诱导效应、有机化学反应中间体教学内容115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
有机化合物2.
有机化学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从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其特性.
三、分子结构和结构式四、共价键1.
共价键的形成2.
共价键的基本属性3.
诱导效应五、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
有机反应中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反应类型2.
有机反应中间体3.
试剂的分类第二章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饱和烃的化学性质及构象异构,掌握自由基反应的反应机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饱和烃的化学性质及构象异构;自由基反应机理.
教学内容一、烷烃和环烷烃的通式和构造异构二、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三、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四、烷烃和环烷烃的构象五、烷烃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六、烷烃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1.
卤代反应2.
其他取代反应3.
氧化反应4.
裂解及异构化反应5.
环烷烃的化学性质第三章不饱和烃:烯烃和炔烃(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催化加氢、氢化热与烯烃的稳定性;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加成反应历程、亲电加成反应的取向;过氧化物效应;亲核加成(加HCN、加ROH、加CH3COOH);聚合反应;氧化反应;α-氢原子的反应;炔氢的反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116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教学内容一、烯烃和炔烃的结构二、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三、烯烃和炔烃的命名四、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五、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1.
烯烃的加成反应2.
烯烃的氧化反应3.
α-氢的反应4.
炔烃的化学性质5.
烯烃和炔烃的制备第四章二烯烃、共轭体系、共振论(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二烯烃的结构与共轭效应;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二烯烃的化学性质与共轭效应教学内容一、二烯烃的分类和结构1.
分类2.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二、共轭体系及共轭效应1.
共轭体系2.
吸电子和供电子共轭效应3.
共振论简介三、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1,2-加成和1,4-加成反应第五章芳烃芳香性(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苯的结构;芳香烃的物理性质;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两类定位基、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及定位规律在合成上的应用;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控制.
了解萘的结构、萘的化学性质(卤代、硝化、磺化、F-C酰基化、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萘环上二元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学会芳香性的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苯的结构、亲电取代反应及其反应历程、取代基的定位规律、芳香性的判断.
教学内容一、芳烃的构造和命名117二、苯的结构价键理论对苯的结构的处理三、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四、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1.
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2.
单环芳烃的加成及氧化反应3.
芳烃侧链上的反应五、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六、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控制七、稠环芳烃八、芳香性九、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第六章立体化学(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构造异构(碳架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和互变异构);顺反异构和Z/E命名法;光学异构(手性和对称性、透视式和Fischer投影式、D/L、R/S标记法、含多个手性碳原子的光学异构、不含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顺反异构、光学异构.
光学异构.
教学内容一、异构体的分类二、手性和对称性三、手性分子的性质――光学活性四、具有一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五、具有两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六、不含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第七章卤代烃(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卤代烃的结构与分类;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卤代烷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及其影响因素、消除反应与消除反应历程、消除反应的取向与影响消除反应的因素、取代和消除反应的竞争、与金属的反应);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
教学重点和难点亲核取代反应及其反应历程、消除反应及其反应历程、影响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因素.
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竞争.
教学内容一、卤代烃的分类二、卤代烃的命名三、卤代烃的制法118四、卤代烃的物理性质五、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六、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七、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八、消除反应的机理九、消除反应的取向与影响因素十、取代和消除反应的竞争十一、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化学性质第八章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
教学重点和难点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谱图解析.
教学内容一、分子吸收光谱的分子结构二、红外吸收光谱三、核磁共振谱四、谱图解析第九章醇和酚(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醇的结构与分类;醇的制备方法;醇的物理性质;醇的化学性质;氧化和脱氢反应.
多元醇的化学性质——高碘酸氧化和四乙酸铅氧化、频哪醇的重排反应.
酚的结构;酚的制备方法;酚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醇和酚的化学性质;频哪醇的重排反应.
教学内容一、醇和酚的分类、构造异构和命名二、醇和酚的结构三、醇和酚的制法四、醇和酚的物理性质五、醇和酚的化学性质1.
醇和酚的共性2.
醇和酚的个性第十章醚和环氧化合物(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醚的制备方法;醚的化学性质;环氧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119醚键断裂反应、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
教学内容一、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命名二、醚和环氧化合物的结构三、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制法四、醚的物理性质五、醚和环醚的化学性质醚键的断裂反应及其取向;环氧化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开环方式.
第十一章醛、酮和醌(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醛和酮的结构;醛和酮的制备方法;醛和酮的物理性质;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α-氢的反应(卤代反应、缩合反应、Mannich反应);醛和酮的氧化和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及反应活性.
教学内容一、醛和酮的命名二、醛和酮的结构三、醛和酮的制法四、醛和酮的物理性质五、醛和酮的波谱性质六、醛和酮的化学性质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及其机理;醛酮的α-氢反应;醛酮的氧化反应;醛酮的还原反应.
第十二章羧酸(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羧酸的命名;羧酸的结构;羧酸的制备方法;羧酸的物理性质;羧酸的化学性质;羧基的还原反应;脱羧反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羧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一、羧酸一定分类和命名二、羧酸的结构三、羧酸的制备方法四、羧酸的物理性质五、羧酸的化学性质羧酸的酸性、结构、制备、还原、脱羧、α-氢原子的卤代反应、羧酸衍生物的制备.
六、羟基酸120第十三章羧酸衍生物(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酰基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及其反应机理;还原反应;与Grignard反应;酰胺氮原子上的反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酰基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及其反应机理.
教学内容一、羧酸衍生物的命名二、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三、羧酸衍生物的波谱性质四、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第十四章β-二羰基化合物(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方法(Claisen酯缩合);乙酰乙酸乙酯的化学性质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掌握丙二酸二乙酯的制备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教学内容一、酮-烯醇互变异构二、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的合成与化学性质三、乙酰乙酸乙酯与丙二酸二乙酯合成酮与酸第十五章有机含氮化合物(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硝基化合物的结构;掌握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胺的结构;胺的制备方法;胺的化学性质;掌握季铵盐和季铵碱、季铵碱的热分解.
重点了解重氮盐的制备方法及重氮盐的结构;重氮盐的化学性质(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胺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重氮和偶氮化合物;季铵碱的热分解.
教学内容一、芳香族硝基化合物1.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结构2.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二、胺1.
胺的结构2.
胺的化学性质三、重氮和偶氮化合物1.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结构2.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21四、腈第十六章有机含硫、磷、硅化合物(1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有机化合物中含有硫、磷和硅等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含硫、磷、硅化合物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有机硫化物的分类二、硫醇与硫酚三、硫醚四、磺酸五、含磷化合物六、有机硅化合物第十七章杂环化合物(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杂环化合物的命名;五元和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芳香性;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重要化合物——呋喃和糠醛、吡咯、噻吩.
六元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重要化合物——吡啶.
教学重点和难点五元和六元杂环化合物;五元和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芳香性.
教学内容一、杂环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1.
分类2.
命名二、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芳香性1.
五元单杂环2.
六元单杂环三、重要的五元杂环化合物四、重要的六元杂环化合物——吡啶第十八章类脂类(1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油脂的组成、结构、性质.
磷脂的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油脂的组成与应用.
教学内容一、油脂二、蜡三、磷脂122第十九章碳水化合物(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糖类化合物的分类;单糖的结构(开链式、氧环式、Haworth式、构象式、开链式-氧环式的互变异构);单糖的化学性质——氧化、还原、成脎反应、成苷反应、成酯和成醚反应;二糖(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的结构与性质简介;多糖(淀粉、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简介.
教学重点和难点单糖的结构与性质;葡萄糖的结构.
教学内容一、单糖的结构二、单糖的化学性质三、重要单糖1.
葡萄糖2.
果糖四、低聚糖五、多糖第二十章氨基酸、蛋白质和磷酸(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氨基酸的制备方法(α-卤代酸的氨解、Gabrial合成法、Strecker合成法);氨基酸的化学性质——两性和等电点、羧基的反应、氨基的反应、与水合茚三酮的反应.
肽和蛋白质的结构简介.
教学重点和难点氨基酸的化学性质;蛋白质的结构.
教学内容一、氨基酸概述二、氨基酸来源及制法三、氨基酸性质四、肽、肽键与命名、多肽五、蛋白质分类、组成和性质执笔人:杨大伟审核人:翟滨《有机化学1.
2》课程教学大纲(96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有机化学1.
2/OrganicChemistry1.
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123课程性质:必修/学位课适用专业:材料化学学时数:96其中实验/上机学时:0总学分:6考核方式:考试预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教学参考书:1.
杨毅.
有机化学纲要、习题及解答.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
2.
高鸿宾.
有机化学.
面向21世纪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8月.
3.
邢琪毅.
基础有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8月.
4.
杨大伟.
有机化学学习指南.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有机化学教研室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面向我校材料化学专业(理科班)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先行课要求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在合成上的应用、有机化合物的对映异构现象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立体化学、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合物等.
在课程中适当介绍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的知识.
学习本课程要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化学性质以及反应的主要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诱导效应、共轭效应与空间效应这有机化学中常见的三个效应与有机反应的关系.
学会有机合成初步设计.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学会基本的有机化学反应原理.
2.
掌握有机化学常见反应并且能推断设计化学反应.
3.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4.
学会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第一章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和通性;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共价键的基本属性;酸碱理论.
逐步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2.
理解分子轨道理论对共价键形成的解释.
3.
了解有机化学发展史,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学的产生与发展二、含碳化合物的结构与化学键三、化学键与分子性性质的关系四、酸碱理论五、碳原子的杂化方式124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教学重点和难点系统命名法、混合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常见的基.
4.
系统命名法.
第三章立体化学(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构造异构(碳架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和互变异构);顺反异构和Z/E命名法;光学异构(手性和对称性、透视式和Fischer投影式、D/L、R/S标记法、含多个手性碳原子的光学异构、不含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顺反异构、光学异构.
光学异构.
教学内容一、异构体的分类二、手性和对称性三、手性分子的性质――光学活性四、具有一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五、具有两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六、不含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第四章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
教学重点和难点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谱图解析.
教学内容一、分子吸收光谱的分子结构二、红外吸收光谱三、核磁共振谱四、谱图解析第五章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饱和烃的化学性质及构象异构,掌握自由基反应的反应机理.
125教学重点和难点饱和烃的化学性质及构象异构;自由基反应机理.
教学内容一、烷烃和环烷烃的通式和构造异构二、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三、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四、烷烃和环烷烃的构象五、烷烃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六、烷烃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1.
卤代反应2.
其他取代反应3.
氧化反应4.
裂解及异构化反应5.
环烷烃的化学性质第六章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和二烯烃(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催化加氢、氢化热与烯烃的稳定性;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加成反应历程、亲电加成反应的取向;过氧化物效应;亲核加成(加HCN、加ROH、加CH3COOH);聚合反应;氧化反应;α-氢原子的反应;炔氢的反应.
二烯烃的结构与共轭效应;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二烯烃的化学性质与共轭效应.
教学内容一、烯烃和炔烃的结构二、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三、烯烃和炔烃的命名四、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五、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1.
烯烃的加成反应2.
烯烃的氧化反应3.
α-氢的反应4.
炔烃的化学性质5.
烯烃和炔烃的制备六、共轭体系及共轭效应七、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第七章芳烃芳香性(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苯的结构;芳香烃的物理性质;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两类定位基、定位规律的理论解126释及定位规律在合成上的应用;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控制.
了解萘的结构、萘的化学性质(卤代、硝化、磺化、F-C酰基化、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萘环上二元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学会芳香性的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苯的结构、亲电取代反应及其反应历程、取代基的定位规律、芳香性的判断.
教学内容一、芳烃的构造和命名二、苯的结构价键理论对苯的结构的处理三、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四、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1.
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2.
单环芳烃的加成及氧化反应3.
芳烃侧链上的反应五、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六、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控制七、稠环芳烃八、芳香性九、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第八章卤代烃(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卤代烃的结构与分类;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卤代烷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及其影响因素、消除反应与消除反应历程、消除反应的取向与影响消除反应的因素、取代和消除反应的竞争、与金属的反应);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
教学重点和难点亲核取代反应及其反应历程、消除反应及其反应历程、影响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因素.
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竞争.
教学内容一、卤代烃的分类二、卤代烃的命名三、卤代烃的制法四、卤代烃的物理性质五、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六、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七、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八、消除反应的机理九、消除反应的取向与影响因素十、取代和消除反应的竞争127十一、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化学性质第九章醇、酚和醚(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醇的结构与分类;醇的制备方法;醇的物理性质;醇的化学性质;氧化和脱氢反应.
多元醇的化学性质——高碘酸氧化和四乙酸铅氧化、频哪醇的重排反应.
酚的结构;酚的制备方法;酚的化学性质.
醚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醇和酚的化学性质;频哪醇的重排反应.
教学内容一、醇和酚的分类、构造异构和命名二、醇和酚的结构三、醇和酚的制法四、醇和酚的物理性质五、醇和酚的化学性质1.
醇和酚的共性2.
醇和酚的个性六、醚的化学性质第十章醛、酮和醌(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醛和酮的结构;醛和酮的制备方法;醛和酮的物理性质;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α-氢的反应(卤代反应、缩合反应、Mannich反应);醛和酮的氧化和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及反应活性.
教学内容一、醛和酮的命名二、醛和酮的结构三、醛和酮的制法四、醛和酮的物理性质五、醛和酮的波谱性质六、醛和酮的化学性质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及其机理;醛酮的α-氢反应;醛酮的氧化反应;醛酮的还原.
第十一章羧酸及其衍生物(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羧酸的命名;羧酸的结构;羧酸的制备方法;羧酸的物理性质;羧酸的化学性质;羧基的还原反应;脱羧反应.
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酰基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及其反应机理;还原反应;与Grignard反应;酰胺氮原子上的反应.
掌握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方法(Claisen酯缩合);乙酰乙酸乙酯的化学性质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掌握丙二酸二乙酯的制备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128教学重点和难点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合成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羧酸分类和命名二、羧酸的结构三、羧酸的制备方法四、羧酸的物理性质五、羧酸的化学性质羧酸的酸性、结构、制备、还原、脱羧、α-氢原子的卤代反应、羧酸衍生物的制备.
六、羟基酸七、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八、丙二酸二乙酯和乙酰乙酸乙酯的性质、合成与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有机含氮化合物(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硝基化合物的结构;掌握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胺的结构;胺的制备方法;胺的化学性质;掌握季铵盐和季铵碱、季铵碱的热分解.
重点了解重氮盐的制备方法及重氮盐的结构;重氮盐的化学性质(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胺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重氮和偶氮化合物;季铵碱的热分解.
教学内容一、芳香族硝基化合物1.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结构2.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二、胺1.
胺的结构2.
胺的化学性质三、重氮和偶氮化合物1.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结构2.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化学性质3.
重氮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四、腈第十三章杂环化合物(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杂环化合物的命名;五元和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芳香性;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重要化合物——呋喃和糠醛、吡咯、噻吩.
六元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重要化合物——吡啶.
教学重点和难点五元和六元杂环化合物;五元和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芳香性.
129教学内容一、杂环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1.
分类2.
命名二、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芳香性1.
五元单杂环2.
六元单杂环三、重要的五元杂环化合物四、重要的六元杂环化合物——吡啶五、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第十四章碳水化合物(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糖类化合物的分类;单糖的结构(开链式、氧环式、Haworth式、构象式、开链式-氧环式的互变异构);单糖的化学性质——氧化、还原、成脎反应、成苷反应、成酯和成醚反应;二糖(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的结构与性质简介;多糖(淀粉、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简介.
教学重点和难点单糖的结构与性质;葡萄糖的结构.
教学内容一、单糖的结构1.
单糖的结构分析2.
单糖的结构与表示方法二、单糖的化学性质三、重要单糖1.
葡萄糖2.
果糖四、低聚糖五、多糖第十五章氨基酸、蛋白质和磷酸(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氨基酸的制备方法(α-卤代酸的氨解、Gabrial合成法、Strecker合成法);氨基酸的化学性质——两性和等电点、羧基的反应、氨基的反应、与水合茚三酮的反应.
肽和蛋白质的结构简介.
教学重点和难点氨基酸的化学性质;蛋白质的结构.
教学内容一、氨基酸概述二、氨基酸来源及制法三、氨基酸性质130四、肽、肽键与命名、多肽五、蛋白质分类、组成和性质第十六章有机合成设计(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化合物的拆分方法和拆分技巧.
2.
理解: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技巧.
3.
了解:有机合成中的立体构型控制.
教学重点和难点化合物的拆分方法、拆分技巧.
教学内容一、设计有机合成路线的基本原则.
二、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逆推法、骨架的建立、官能团的转化和保护及立体构型的控制.
三、各类化合物的拆分方法和拆分技巧.
四、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技巧.
执笔人:付颖寰审核人:杨大伟《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40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分析化学/AnalyticalChemistr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学位课适用专业:材料化学学时数:40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学分数:2.
5考核方式:考试预修课程: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参考书:1.
武汉大学主编.
分析化学(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
2.
华东理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等编.
分析化学(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7月.
3.
成都科技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等编.
分析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4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研室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包括概论,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以及吸光光度法.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或离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在人类当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能源、131材料等严峻问题中处于中心科学的地位.
化学作为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化工科学、食品科学、材料科学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人才化学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析化学课不仅是属于自然科学素质教育课程,而且也是环境监测、环境治理、农产品检测、生物工程、园林、园艺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化学基础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密切结合,可以加深、巩固并扩大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的理论去解决一般化学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后续其他化学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掌握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及重量分析的基础知识.
2.
学生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对物质的性质及组成测定从定性到定量有了一个理性的理解和认识.
3.
学生可以从理论的层面上认识物质的性质及组成测定过程,并具有运用理论计算和理解组成测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第1章概论(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分析化学研究目的、任务,了解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分析化学的进展,了解滴定分析的一般过程.
2.
掌握滴定分析法涉及的一般概念及分析结果的表示,掌握滴定分析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滴定度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及相关计算2.
滴定分析相关概念、术语、滴定结果的计算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内容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二、分析方法的分类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2.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3.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4.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三、定量分析概述1.
定量分析过程2.
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四、滴定分析法概述1.
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和主要方法2.
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4.
滴定分析法计算132第2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掌握有关运算规则.
2.
掌握误差分类、特点、减免方法及误差表示,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误差、偏差、极差及标准偏差的概念.
3.
掌握少量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平均值的置信区间、可疑值的取舍.
教学重点和难点1.
误差分类、特点、减免方法、误差表示、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2.
少量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平均值的置信区间计算、可疑值的取舍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内容一、分析化学中的误差1.
真值2.
平均值3.
中位数4.
准确度和精密度5.
误差和偏差6.
极差7.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二、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1.
有效数字2.
数字修约规则3.
计算规则三、少量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
标准偏差2.
相对标准偏差3.
标准偏差与平均偏差4.
平均值的标准偏差5.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6.
可疑值的取舍第3章酸碱滴定法(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的概念.
2.
掌握分布系数概念,了解分布曲线的变化规律,掌握有关组分平衡浓度的计算及酸碱解离平衡的应用,熟练写出酸碱质子条件式.
3.
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溶液、多元酸(碱)溶液、弱酸混合溶液、两性物质溶液、酸式盐、弱酸弱碱盐溶液pH的计算.
了解强酸(强碱)溶液、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计算的精确式与简化计算的条件.
1334.
掌握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相关计算和应用.
5.
了解酸碱滴定终点的指示方法、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指示剂的变色点和变色范围、影响因素.
6.
掌握强碱和强酸滴定、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强酸滴定一元弱碱的一般原理,掌握滴定过程中pH的计算以及变化规律.
了解多元酸碱、混合酸滴定曲线的特点,掌握一元酸(碱)被准确滴定的判据和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条件.
7.
了解酸碱滴定应用,包括混合碱的测定(双指示剂法)和铵盐中氮的测定(蒸馏法).
8.
了解强酸(碱)、一元弱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各类酸碱溶液pH的最简式及条件2.
缓冲溶液的配制与计算3.
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及酸碱滴定法的应用4.
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及强酸的终点误差的计算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内容一、概述1.
浓度、活度和活度系数2.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解离常数二、分布系数δ的计算1.
一元酸溶液2.
多元酸溶液三、质子条件与pH的计算1.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条件2.
pH的计算四、酸碱缓冲溶液1.
缓冲溶液pH的计算2.
缓冲能力3.
重要缓冲溶液五、酸碱指示剂1.
酸碱指示剂的原理2.
指示剂的用量3.
混合指示剂六、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
用强碱滴定强酸2.
用强碱滴定一元弱酸3.
多元酸和混合酸的滴定七、滴定误差1.
强碱滴定强酸2.
强碱滴定一元弱酸134八、酸碱滴定法的应用1.
混合碱的测定2.
铵盐中氮的测定第4章络合滴定法(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EDTA的性质及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特点.
2.
掌握绝对稳定常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的意义,掌握EDTA的酸效应、金属离子的络合效应的计算及其对条件稳定常数的影响.
3.
了解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金属离子指示剂的选择、指示剂的封闭与僵化、常用的指示剂.
4.
掌握影响络合滴定中pM突跃的主要因素、化学计量点时金属离子浓度的计算、终点误差的计算、准确滴定单一金属离子的判据及分步滴定的判别式.
5.
掌握络合滴定单一离子的适宜酸度(pH)范围的计算,了解分别滴定的酸度的控制,了解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掌握络合滴定方式及其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各类副反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的关系及计算2.
影响络合滴定中pM突跃的主要因素、化学计量点金属离子浓度的计算3.
终点误差的计算4.
滴定单一金属离子的适宜酸度范围的计算、准确滴定的判据、分别滴定的判别式5.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内容一、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1.
简单络合物2.
螯合物3.
乙二胺四乙酸4.
乙二胺四乙酸的螯合物二、络合物的平衡常数1.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2.
溶液中各级络合物的分布三、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1.
副反应系数2.
条件稳定常数四、金属离子指示剂1.
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2.
金属离子指示剂的选择3.
指示剂的封闭与僵化五、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351.
络合滴定曲线2.
终点误差3.
准确滴定的判别式4.
分别滴定判别式六、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1.
单一离子络合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七、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1.
络合掩蔽法2.
沉淀掩蔽法3.
氧化还原掩蔽法八、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1.
直接滴定法2.
返滴定法3.
置换滴定法4.
间接滴定法第5章氧化还原滴定法(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掌握条件电极电势的定义、外界因素对条件电极电势的影响.
2.
掌握氧化还原平衡常数的计算、化学计量点时氧化还原反应进程判断.
3.
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催化反应、诱导反应.
4.
了解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滴定曲线变化规律,掌握滴定过程中及化学计量点时电极电势的计算,了解影响电势突跃的因素.
5.
了解确定氧化还原滴定终点的一般方法、选择指示剂的原则,了解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方法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掌握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条件电极电势、外界因素对条件电极电势的影响2.
氧化还原平衡常数的计算、化学计量点时氧化还原反应进程的判断3.
氧化还原滴定化学计量点溶液电极电势的计算4.
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内容一、氧化还原平衡1.
概述2.
条件电极电势3.
氧化还原平衡常数4.
化学计量点时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5.
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6.
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136二、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1.
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3.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三、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预处理1.
氧化剂2.
还原剂四、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1.
高锰酸钾法2.
重铬酸钾法3.
碘量法第6章沉淀滴定法(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银量法的分类、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银量法的分类、原理及其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内容沉淀滴定法1.
莫尔法2.
佛尔哈德法3.
法扬司法4.
混合离子的沉淀滴定第7章重量分析法(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重量分析对沉淀形式的要求、对称量形式的要求、沉淀剂的选择.
2.
掌握沉淀完全的程度、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理解溶解度、活度积、溶度积的意义和相互关系.
3.
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络合效应、温度、溶剂、沉淀的颗粒大小及结构等.
4.
了解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共沉淀、后沉淀、获得纯净沉淀的措施、沉淀的形成过程、沉淀的条件及其选择.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溶解度、活度积、溶度积和条件溶度积的意义和相互关系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络合效应、温度、溶剂、沉淀的颗粒大小及结构等137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教学内容一、重量分析法概述1.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2.
重量分析对沉淀和称量形式的要求二、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
溶解度、溶度积和条件溶度积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三、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1.
沉淀的类型2.
沉淀的形成过程3.
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生成四、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1.
共沉淀现象2.
继沉淀现象3.
减少沉淀玷污的方法五、沉淀条件的选择1.
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2.
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3.
均匀沉淀法第8章吸光光度法(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特点,掌握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2.
掌握显色条件的选择、吸光度测量条件(波长和吸光度范围的选择、参比溶液)的选择、标准曲线的制作.
3.
了解光度分析法的误差来源、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掌握浓度测量误差的计算.
4.
掌握光度分析法的应用(示差吸光光度法、双波长吸光光度法、弱酸和弱碱解离常数的测定、络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2.
显色条件的选择、吸光度测量条件(波长和吸光度范围的选择、参比溶液)的选择、标准曲线的制作.
3.
光度分析法的误差来源、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浓度测量误差的计算.
4.
示差吸光光度法的应用、双波长吸光光度法的应用、弱酸和弱碱解离常数的测定、络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138教学内容一、概述1.
吸光光度法的特点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3.
比色法、吸光光度法及其仪器二、光度分析法的设计1.
显色反应2.
显色条件的选择3.
测量波长和吸光度范围的选择4.
参比溶液的选择三、光度分析法的误差1.
对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2.
吸光度测量的误差四、吸光光度法的应用1.
示差吸光光度法2.
双波长吸光光度法3.
弱酸和弱碱解离常数的测定4.
络合物组成的测定执笔人:许绚丽审核人:翟滨《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64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普通化学/GeneralChemistr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纺织、印刷、包装学时数:64其中:实验/上机学时:16学分数:3.
5考核方式:考查预修课程:无课程教材:普通化学.
浙江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6月.
教学参考书:1.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分析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6.
2.
周公度著.
无机结构化学(无机化学丛书第十一卷).
科学出版社.
1982.
5.
3.
徐光宪、王祥云编.
物质结构(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11.
4.
段世铎、谭逸玲编.
界面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8.
5.
张祥麟编著.
配合物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4.
1396.
A.
R.
West著.
苏勉曾等译.
固体化学及其应用.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9.
8.
7.
张绶庆著.
新型无机材料概论.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7.
8.
A.
鲁丁著.
徐支祥译.
聚合物科学与工程学基本原理.
科学出版社.
1982.
5.
9.
潘祖仁主编.
高分子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8.
6.
开课单位:轻化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无机与分析化学教研室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包括热化学,化学反应的方向、程度和速率,水化学,电化学,物质结构基础以及金属元素化学和非金属元素化学.
在内容安排上,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主要贯穿两条主线.
前一条是从宏观的热化学开始,引入一些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并在水化学和电化学中予以应用.
后一条是从微观的物质结构开始,联系周期系,重点阐述一些与工科有关的典型物质的性质及应用.
普通化学实验是本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密切结合,可以加深、巩固并扩大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的理论去解决一般化学问题的能力,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逐步具备科技人员应有的科学素质.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化学理论知识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计算反应热、平衡浓度,以及化学动力学知识,分析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速率、机理等相应问题.
掌握相平衡、电化学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的基础知识.
2.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
学生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热化学(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状态函数的意义.
2.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焓变在一般条件下的意义,理解等压热效应与反应中的焓变的关系.
了解等容热效应与反应中的内能变的关系.
3.
初步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热力学第一定律2.
焓、焓变、标准生成焓3.
状态函数教学内容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焓变1.
状态与状态函数2.
热力学第一定律3.
焓变二、盖斯定律、生成焓、键能1.
盖斯定律1402.
标准摩尔生成焓和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3.
键能第二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熵变及吉布斯函数变在一般条件下的意义.
初步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有关计算,能应用摩尔吉布斯函数变或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2.
理解标准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与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并初步掌握有关计算.
理解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
了解浓度、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
了解元反应和反应级数的概念.
能用阿仑尼乌斯公式进行初步计算.
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的概念,说明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熵及熵变,反应方向的判据及应用条件2.
温度、压力、浓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
化学平衡的特征,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的移动教学内容一、化学反应方向、熵1.
影响反应方向的因素2.
反应的熵变二、吉布斯函数变与反应方向1.
反应的吉布斯函数变2.
反应自发性的判断3.
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及应用三、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2.
化学平衡的移动四、化学反应速率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2.
浓度的影响和反应级数3.
温度的影响和阿仑尼乌斯公式4.
反应的活化能和催化剂第三章水溶液化学(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
2.
明确酸碱的解离平衡、分级解离和缓冲溶液的概念,能进行溶液pH值的基本计算,能进行同离子效应等离子平衡如缓冲溶液的计算.
3.
初步掌握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基本计算,了解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141教学重点和难点1.
稀溶液的依数性的应用及计算2.
弱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一元酸碱平衡的精确计算3.
缓冲溶液的性质、应用4.
溶度积常数及应用教学内容一、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1.
物质的量浓度2.
质量摩尔浓度3.
物质的摩尔分数4.
物质的质量分数5.
物质的质量浓度二、稀溶液的依数性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2.
溶液的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3.
渗透压三、强电解质溶液四、单相离子平衡1.
酸和碱的概念2.
酸和碱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及pH值的计算3.
缓冲溶液和pH的控制五、多相离子平衡1.
多相离子平衡和溶度积2.
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第四章电化学(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能用能斯特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
2.
能应用电极电势的数据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及氧化还原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和程度.
了解摩尔吉布斯函数变与原电池电动势、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与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关系.
3.
联系电极电势概念,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电极电势、电动势2.
能斯特方程式及电动势与反应的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3.
电解池中的放电规律教学内容一、原电池和电极电势1.
原电池1422.
电极电势二、电动势与反应的吉布斯函数变1.
电动势与反应的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2.
浓度的影响和能斯特方程式三、电极电势的应用1.
氧化剂和还原剂相对强弱的比较2.
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判断3.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衡量4.
化学电源四、电解1.
分解电压和超电势2.
电解池中两极的电解产物第五章物质结构基础(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联系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了解波函数、四个量子数和电子云的基本概念,了解s、p、d波函数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示意图.
2.
掌握周期系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及与长式周期表的关系,明确原子(及离子)的外层电子分布和元素按s、p、d、ds、f分区的情况.
联系原子结构了解元素的某些性质的一般递变情况.
3.
了解共价键的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以及键长、键角和键能的概念.
了解分子电偶极矩的概念及其应用,能区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能联系杂化轨道理论(s—p型)说明一些典型分子的空间构型.
4.
在明确化学键、分子间力(以及氢键)的本质及特性的基础上,了解晶体结构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鲍林能级组,核外电子分布规律2.
原子轨道能级,元素周期性的变化规律3.
杂化轨道的类型及空间分布4.
分子间力的种类及作用特点教学内容一、原子结构理论1.
氢原子光谱与玻尔模型2.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二、原子轨道与电子云1.
原子轨道2.
电子云三、原子轨道能级1.
原子轨道的能级规律2.
鲍林能级组143四、核外电子分布与元素周期系1.
核外电子分布的三个原则2.
核外电子分布式和外层电子分布式3.
核外电子分布与元素周期系五、化学键、共价键理论1.
化学键及其类型2.
价键理论3.
杂化轨道理论六、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晶体结构1.
分子的极性和电偶极矩2.
分子间力3.
氢键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5.
晶体结构第六章金属元素(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联系物质结构基础知识,了解金属单质的熔点、硬度以及导电性等物理性质的一般规律.
2.
联系化学热力学基础知识,了解金属单质的还原性以及在常温和高温下与氧结合能力的变化情况.
了解金属的配合特性以及一般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和某些特殊配合物的概念,了解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以及配合物的一些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金属单质的还原性2.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应用教学内容一、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1.
熔点、沸点和硬度2.
导电性二、金属单质的还原性1.
金属单质的活泼性2.
温度对单质活泼性影响3.
金属的钝化三、配位化合物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3.
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4.
配位化合物的应用144第七章非金属元素(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
联系物质结构基础知识及周期系,了解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熔点、沸点、硬度以及导电性等物理性质的一般规律.
2.
联系周期系和电极电势,了解某些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及与水作用等化学性质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教学内容一、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的物理性质1.
熔点、沸点、硬度和晶体结构2.
导电性二、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
氧化还原性2.
酸碱性3.
热稳定性执笔人:翟滨审核人:许绚丽《物理化学1.
2》课程教学大纲(72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物理化学1.
2/PhysicalChemistry1.
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学位课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材料化学环境工程、轻化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学时数:72其中,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数:4.
5考核方式:第三学期考试,第四学期为考查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参考书:天津大学主编.
物理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5月第五版.
于春玲主编.
物理化学解题指导.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年10月.
天津大学主编.
物理化学解题指南.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
基础化学教学中心物理化学教研室课程简介: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类专业重要理论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不要求)、化学动力学三大部分.
其先行课要求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145物理化学是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联系入手,采用数学的手段研究化学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方法多采取理想化方法,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其实验是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
化学热力学采用经典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从宏观上研究化学变化过程的规律,通过理论计算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的衡位置)、以及平衡状态时系统的相变化、界面变化、电化学变化、胶体化学变化的规律,同时,研究影响这些变化规律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等等).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催化剂等等).
通过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通过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平衡条件,以及化学动力学知识分析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速率、机理等相应问题.
掌握相平衡、电化学、界面化学、胶体化学的基础知识.
2.
学生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化学反应过程从宏观到微观有了一个理性的理解和认识.
3.
学生可以从理论的层面上认识一个化学反应过程,并具有运用理论计算和理解化学应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气体的pVT关系(4学时包括绪论0.
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使用,了解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的区别.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分体积定律和分压定律的应用.
难点:实际气体范德华方程、压缩因子、对应状态原理及临界性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授课.
板书辅助教学教学内容一、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
理想气体模型3.
摩尔气体常数二、理想气体混合物1.
混合物的组成2.
气体状态方程对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应用3.
道尔顿定律4.
阿玛加定律三、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1.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2.
真实气体的p—Vm图及气体的液化3.
临界参数真实气体状态方程1461.
真实气体的pVm—p图及波义尔温度2.
范德华方程五.
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1.
压缩因子2.
对应状态原理3.
普遍化压缩因子图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热力学的基概念,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封闭系统的pVT变化、相变化、化学变化过程的热、功、焓变、系统内能变化值.
了解节流膨胀与焦尔——汤姆逊效应.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状态函数的特征;计算封闭系统的pVT变化、相变化、化学变化过程的热、功、焓变、系统内能变化值.
难点: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封闭系统理想气体pVT变化过程、不可逆相变过程和绝热过程的热、功、焓变、系统内能变化值.
教学方法及手段授课采用多媒体方式.
这样可以讲解大量的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疑难.
教学内容一、热力学基本概念1.
系统和环境2.
状态和状态函数3.
过程和途径二、热力学第一定律1.
功2.
热3.
热力学能4.
热力学第一定律三、恒容热、恒压热,焓1.
恒容热2.
恒压热3.
焓4.
,UQVΔ=,HQPΔ=两关系式的意义四、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1.
热容2.
气体恒容变温过程3.
气体恒压变温过程4.
凝聚态物质变温过程五、焦尔实验,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1.
焦尔实验2.
焦尔实验的讨论,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1473.
理想气体的焓六、气体可逆膨胀压缩过程,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方程式1.
可逆绝热过程2.
气体可逆膨胀压缩过程3.
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过程4.
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七、相变化过程1.
相变焓2.
相变焓与温度的关系八、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和标准摩尔反应焓1.
化学计量数2.
反应进度3.
摩尔反应焓4.
标准摩尔反应焓九、由标准标准摩尔生成焓与标准摩尔燃烧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1.
标准摩尔生成焓及由标准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2.
标准标准摩尔燃烧焓和由标准摩尔燃烧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3.
标准摩尔反应焓随温度的变化——基尔霍夫公式十、节流膨胀与焦尔——汤姆逊效应焦尔——汤姆逊实验节流膨胀的热力学特征及焦尔——汤姆逊系数焦尔——汤姆逊系数正负号的热力学分析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熵函数的物理意义,通过计算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可以正确判断任意过程的变化方向.
要求能够计算封闭系统变化过程的熵函数、吉布斯函数和亥姆霍兹函数的变化值.
应用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进行简单的热力学关系式的证明.
能够应用克拉佩龙方程和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封闭系统变化过程的熵函数及吉布斯函数的变化值的计算.
难点:封闭系统变化过程的熵函数及吉布斯函数的变化值的计算,有关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的证明.
教学方法及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授课,辅以习题课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教学内容一、卡诺循环二、热力学第二定律1.
自发过程举例2.
自发过程逆向进行必须消耗功1483.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性4.
热力学第二定律三、熵,熵增加原理1.
卡诺定理2.
卡诺定理的推论3.
熵4.
熵的物理意义5.
克劳修斯不等式6.
熵判据——熵增加原理四、单纯pVT变化熵变的计算1.
环境熵变的计算2.
凝聚态物质变温过程熵变的计算3.
气体恒容变温、恒压变温过程熵变的计算4.
理想气体pVT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五、相变过程熵变的计算1.
可逆相变2.
不可逆相变六、热力学第三定律和化学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1.
能斯特热定理2.
热力学第三定律3.
规定熵和标准熵4.
标准摩尔反应熵的计算5.
标准摩尔反应熵随温度的变化七、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1.
亥姆霍兹函数2.
吉布斯函数3.
对亥姆霍兹函数判据和吉布斯函数判据的说明4.
恒温过程亥姆霍兹函数变,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八、热力学基本方程1.
热力学基本方程2.
由热力学基本方程计算纯物质pVT变化过程的AΔ,GΔ3.
多组分多相平衡系统恒温变压过程中的应用九、克拉佩龙方程1.
克拉佩龙方程2.
固一液平衡、固一气平衡积分式3.
液一气、固一气平衡的蒸气压方程一一克劳修斯一克拉佩龙方程4.
外压对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影响十、吉布斯一亥姆霍兹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1.
吉布斯一亥姆霍兹方程2.
麦克斯韦关系式1493.
热力学函数关系式的推导和证明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热力学原理解决多组分系统问题,了解多组分系统容量性质的表示;掌握偏摩尔量与化学势的概念,掌握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性质的计算.
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逸度与逸度因子,活度及活度因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偏摩尔量与化学势,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
难点:偏摩尔量与化学势教学方法及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授课.
教学内容一、偏摩尔量1.
问题的提出2.
偏摩尔量3.
偏摩尔量的测定法举例4.
偏摩尔量与摩尔量的差别5.
吉布斯一杜亥姆方程6.
偏摩尔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二、化学势1.
多组分单相系统的热力学公式2.
多组分多相系统的热力学公式…3.
化学势判据及应用三、气体组分的化学势1.
纯理想气体的化学势2.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3.
纯真实气体的化学势4.
真实气体混合物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四、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1.
拉乌尔定律2.
亨利定律3.
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的微观解释4.
拉乌尔定律与亨利定律的对比五、理想液态混合物1.
理想液态混合物2.
理想液态混合物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3.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混合性质六、理想稀溶液1501.
溶剂的化学势2.
溶质的化学势3.
其它组成标度表示的溶质的化学势4.
溶质化学势表示式的应用举例一一分配定律七、稀溶液的依数性1.
溶剂蒸气压下降2.
凝固点降低(析出固态纯溶剂)3.
沸点升高(溶质不挥发)4.
渗透压*八、逸度与逸度因子*九、活度及活度因子*选讲,不考核.
第五章化学平衡(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化学平衡条件,应用等温方程判断反应平衡趋势.
用化学反应的吉布斯函数计算平衡组成、转化率、平衡常数;熟练掌握范特霍夫等压方程的不定积分形式和定积分形式的计算.
了解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了解同时反应平衡组成的计算;了解真实气体反应的化学平衡及混合物和溶液中的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应用等温方程判断平衡趋势;计算出平衡组成、转化率、平衡常数;范特霍夫等压方程的不定积分形式和定积分形式的计算.
难点:范特霍夫等压方程的不定积分形式和定积分形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及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授课.
教学内容一、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1.
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与化学反应亲和势2.
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与反应进度的关系,平衡条件3.
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二、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1.
标准平衡常数2.
有纯凝聚态物质参加的理想气体化学反应3.
相关化学反应标准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4.
标准平衡常数θK的测定5.
平衡组成的计算6.
其它的平衡常数三、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1.
范特霍夫方程2.
θmrHΔ为定值时范特霍夫方程的积分式1513.
θmrHΔ为温度的函数时范特霍夫方程的积分式四、其它因素对理想气体化学平衡的影响1.
压力对于平衡转化率的影响2.
惰性组分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3.
反应物的摩尔比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五、同时反应平衡组成的计算*六、真实气体反应的化学平衡*七、混合物和溶液中的化学平衡*选讲,不考核.
第六章相平衡(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相律计算系统的组分数、相数、自由度数;能够解析二组分(气~液、液~液、液~固)相图.
能够计算出二相平衡区内的各相的物质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用相律计算系统的组分数、相数、自由度数.
解析二组分相图;能够计算出二相平衡区内的各相的物质量.
难点:计算系统的组分数,解析二组分(气~液、液~液、液~固)相图.
教学方法及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授课.
本章内容图形较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效果非常好.
教学内容一、相律1.
自由度数2.
相律的推导3.
组分数4.
几点说明5.
相律的意义二.
杠杆规則三、单组分系统相图1.
水的相平衡实验数据2.
水的相图3.
相图的说明四、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一液平衡相图1.
压力一组成图2.
温度一组成图五、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一液平衡相图1.
压一液相组成图2.
压力一组成图3.
温度一组成图4.
小结152六、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及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一液平衡相图1.
部分互溶液体的相互溶解度2.
共轭溶液的饱和蒸气压3.
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一组成图4.
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度一组成图七、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一固平衡相图1.
相图的分析2.
热分析法3.
溶解度法八、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一固平衡相图1.
固态完全互溶系统2.
固态部分互溶系统九、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1.
生成稳定化合物系统2.
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第七章电化学(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及.
掌握平均活度的概念和计算,原电池的书写、原电池的设计,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及由原电池电动势计算电池反应的热力学状态函数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及平均活度的概念和计算,原电池的书写、原电池的设计,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及由原电池电动势计算电池反应的热力学状态函数值.
难点:原电池的书写、原电池的设计.
教学方法及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授课.
教学内容一、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及法拉第定律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2.
法拉第定律二、离子迁移数1.
离子迁移数的定义2.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方法三、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1.
定义2.
电导的测定3.
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4.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5.
电导测定的应用四、电解质的平均离子活度因子及德拜一休克尔极限公式1531.
平均离子活度和平均离子活度因子2.
离子强度3.
德拜一休克尔极限公式五、可逆电池及其电动势的测定1.
可逆电池2.
韦斯顿标准电池3.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六、原电池热力学1.
由可逆电动势计算电池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变2.
由原电池电动势的温度系数计算电池反应的摩尔熵变3.
由电池电动势及电动势的温度系数计算电池反应的摩尔焓变4.
计算原电池可逆放电时的反应热5.
能斯特方程七、电极电势和液体接界电势1.
电极电势2.
液体接界电势及其消除八、电极的种类1.
第一类电极2.
第二类电极3.
氧化还原电极九、原电池设计举例*十、分解电压*十一、极化作用(第八章统计热力学初步另开选修课)(第九章量子化学基础不要求掌握)*选讲,不考核.
第十章界面现象(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表面现象的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掌握表面张力的概念以及由其产生的润湿现象、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亚稳态和新相的生成现象的原理;了解固体表面吸附的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亚稳态和新相的生成现象的原理.
教学方法及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授课.
教学内容一、界面张力1.
液体的表面张力、表面功及表面布斯函数1542.
热力学公式3.
界面张力及其影响因素二、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及其后果1.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一一拉普拉斯方程2.
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一一开尔文公式3.
亚稳状态及新相的生成三、固体表面1.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2.
等温吸附3.
吸附经验式一一弗罗因德利希公式4.
朗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及吸附等温式5.
多分子层吸附理论一一BET公式6.
吸附热力学四、液一固界面1.
接触角与杨氏方程2.
润湿现象3.
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五、溶液表面1.
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2.
表面过剩与吉布斯吸附等温式3.
表面活性物质在吸附层的定向排列4.
表面活性物质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化学动力学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级数动力学计算,学会由反应机理近似推导反应速率方程.
了解复杂反应、链反应的特征及反应速率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简单级数动力学计算,阿累尼乌斯经验方程,活化能的概念和计算;学会由反应机理近似推导反应速率方程;了解复杂反应处理方法.
难点:由反应机理近似推导反应速率方程,复杂反应的计算.
教学方法及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授课.
教学内容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1.
反应速率的定义2.
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3.
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一一质量作用定律,反应分子数4.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反应级数5.
用气体组分的分压表示的速率方程155二、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1.
零级反应2.
一级反应3.
二级反应4.
n级反应5.
小结三、速率方程的确定1.
微分法2.
尝试法3.
半衰期法四、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活化能1.
阿伦尼乌斯方程2.
活化能3.
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五、典型复合反应1.
对行反应2.
平行反应3.
连串反应六、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法1.
选取控制步骤法2.
平衡态近似法3.
稳态近似法4.
非基元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与基元反应活化能之间的关系七、链反应1.
单链反应的特征2.
由单链反应的机理推导反应速率方程3.
支链反应与爆炸界限八、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1.
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2.
碰撞理论与阿伦尼乌斯方程的比较九、势能面与过渡状态理论1.
势能面2.
反应途径3.
活化络合物4.
艾林方程5.
艾林方程的热力学表示式第十二章胶体化学(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胶体系统的基本性质,熟悉憎液溶胶的稳定与聚沉,了解乳状液、泡沫、悬浮液和气溶胶;156了解高子化合物溶液.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胶体系统的基本性质;熟悉憎液溶胶的稳定与聚沉.
难点:掌握胶体系统的基本(动力学、电学、光学)性质,胶体分散系统及其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及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授课.
教学内容一、胶体的制备1.
分散法2.
凝聚法3.
溶胶的净化二、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1.
丁铎尔效应2.
瑞利公式3.
超显微镜与粒子大小的近似测定三、胶体系统的动力性质1.
布朗运动2.
扩散3.
沉降与沉降平衡四、溶胶系统的电学性质1.
双电层理论2.
溶胶的电动现象3.
溶胶的胶团结构五、溶胶的稳定与聚沉1.
溶胶的经典稳定理论一一DLV0理论2.
溶胶的聚沉六.
悬浮液七、乳状液1.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2.
乳状液的稳定3.
乳状液的去乳化八、泡沫九、气溶胶1.
粉尘的分类2.
粉尘的性质3.
气体除尘十、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渗透压和粘度1.
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2.
唐南平衡3.
高分子溶液的粘度157十一、高分子溶液的盐析、胶凝作用与凝胶的溶胀执笔人:王岩审核人:戴洪义《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物理化学/PhysicalChemistr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学位课适用专业:食品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学时数:48其中,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数:3考核方式:考试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教学参考书:天津大学主编.
物理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5月第五版.
于春玲主编.
物理化学解题指导.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年10月.
天津大学主编.
物理化学解题指南.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物理化学教研室课程简介: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类专业重要理论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不要求)、化学动力学三大部分.
其先行课要求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是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联系入手,采用数学的手段研究化学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方法多采取理想化方法,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其实验是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
化学热力学采用经典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从宏观上研究化学变化过程的规律,通过理论计算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的衡位置)、以及平衡状态时系统的相变化、界面变化、电化学变化、胶体化学变化的规律,同时,研究影响这些变化规律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等等).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催化剂等等).
通过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通过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平衡条件,以及化学动力学知识分析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速率、机理等相应问题.
掌握相平衡、电化学基础知识.
2.
学生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化学反应过程从宏观到微观有了一个理性的理解和认识.
3.
学生可以从理论的层面上认识一个化学反应过程,并具有运用理论计算和理解化学应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158第一章气体的pVT关系(3学时包括绪论0.
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使用,了解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的区别.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分体积定律和分压定律的应用.
难点:实际气体范德华方程、压缩因子、对应状态原理及临界性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授课.
板书辅助教学教学内容一、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
理想气体模型3.
摩尔气体常数二、理想气体混合物1.
混合物的组成2.
气体状态方程对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应用3.
道尔顿定律4.
阿玛加定律三、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1.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2.
真实气体的p—Vm图及气体的液化3.
临界参数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热力学的基概念,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封闭系统的pVT变化、相变化、化学变化过程的热、功、焓变、系统内能变化值.
了解节流膨胀与焦尔——汤姆逊效应.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状态函数的特征;计算封闭系统的pVT变化、相变化、化学变化过程的热、功、焓变、系统内能变化值.
难点: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封闭系统理想气体pVT变化过程、不可逆相变过程和绝热过程的热、功、焓变、系统内能变化值.
教学方法及手段授课采用多媒体方式.
这样可以讲解大量的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疑难.
教学内容一、热力学基本概念1.
系统和环境2.
状态和状态函数3.
过程和途径159二、热力学第一定律1.
功2.
热3.
热力学能4.
热力学第一定律三、恒容热、恒压热,焓1.
恒容热2.
恒压热3.
焓4.
,UQVΔ=,HQPΔ=两关系式的意义四、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1.
热容2.
气体恒容变温过程3.
气体恒压变温过程4.
凝聚态物质变温过程五、焦尔实验,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1.
焦尔实验2.
焦尔实验的讨论,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3.
理想气体的焓六、气体可逆膨胀压缩过程,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方程式1.
可逆绝热过程2.
气体可逆膨胀压缩过程3.
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过程4.
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七、相变化过程1.
相变焓2.
相变焓与温度的关系八、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和标准摩尔反应焓1.
化学计量数2.
反应进度3.
摩尔反应焓4.
标准摩尔反应焓九、由标准标准摩尔生成焓与标准摩尔燃烧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1.
标准摩尔生成焓及由标准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2.
标准标准摩尔燃烧焓和由标准摩尔燃烧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3.
标准摩尔反应焓随温度的变化——基尔霍夫公式十、节流膨胀与焦尔——汤姆逊效应焦尔——汤姆逊实验节流膨胀的热力学特征及焦尔——汤姆逊系数焦尔——汤姆逊系数正负号的热力学分析160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熵函数的物理意义,通过计算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可以正确判断任意过程的变化方向.
要求能够计算封闭系统变化过程的熵函数、吉布斯函数和亥姆霍兹函数的变化值.
应用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进行简单的热力学关系式的证明.
能够应用克拉佩龙方程和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封闭系统变化过程的熵函数及吉布斯函数的变化值的计算.
难点:封闭系统变化过程的熵函数及吉布斯函数的变化值的计算,有关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的证明.
教学方法及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授课,辅以习题课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教学内容一、卡诺循环二、热力学第二定律1.
自发过程举例2.
自发过程逆向进行必须消耗功3.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性4.
热力学第二定律三、熵,熵增加原理1.
卡诺定理2.
卡诺定理的推论3.
熵4.
熵的物理意义5.
克劳修斯不等式6.
熵判据——熵增加原理四、单纯pVT变化熵变的计算1.
环境熵变的计算2.
凝聚态物质变温过程熵变的计算3.
气体恒容变温、恒压变温过程熵变的计算4.
理想气体pVT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五、相变过程熵变的计算1.
可逆相变2.
不可逆相变六、热力学第三定律和化学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1.
能斯特热定理2.
热力学第三定律3.
规定熵和标准熵4.
标准摩尔反应熵的计算5.
标准摩尔反应熵随温度的变化161七、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1.
亥姆霍兹函数2.
吉布斯函数3.
对亥姆霍兹函数判据和吉布斯函数判据的说明4.
恒温过程亥姆霍兹函数变,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八、热力学基本方程1.
热力学基本方程2.
由热力学基本方程计算纯物质pVT变化过程的AΔ,GΔ3.
多组分多相平衡系统恒温变压过程中的应用九、克拉佩龙方程1.
克拉佩龙方程2.
固一液平衡、固一气平衡积分式3.
液一气、固一气平衡的蒸气压方程一一克劳修斯一克拉佩龙方程4.
外压对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影响十、吉布斯一亥姆霍兹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1.
吉布斯一亥姆霍兹方程2.
麦克斯韦关系式3.
热力学函数关系式的推导和证明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热力学原理解决多组分系统问题,了解多组分系统容量性质的表示;掌握偏摩尔量与化学势的概念,掌握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性质的计算.
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逸度与逸度因子,活度及活度因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偏摩尔量与化学势,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
难点:偏摩尔量与化学势教学方法及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授课.
教学内容一、偏摩尔量1.
问题的提出2.
偏摩尔量3.
偏摩尔量的测定法举例4.
偏摩尔量与摩尔量的差别5.
吉布斯一杜亥姆方程6.
偏摩尔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二、化学势1.
多组分单相系统的热力学公式2.
多组分多相系统的热力学公式…1623.
化学势判据及应用三、气体组分的化学势1.
纯理想气体的化学势2.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3.
纯真实气体的化学势4.
真实气体混合物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四、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1.
拉乌尔定律2.
亨利定律3.
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的微观解释4.
拉乌尔定律与亨利定律的对比五、理想液态混合物1.
理想液态混合物2.
理想液态混合物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3.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混合性质第五章化学平衡(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化学平衡条件,应用等温方程判断反应平衡趋势.
用化学反应的吉布斯函数计算平衡组成、转化率、平衡常数;熟练掌握范特霍夫等压方程的不定积分形式和定积分形式的计算.
了解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了解同时反应平衡组成的计算;了解真实气体反应的化学平衡及混合物和溶液中的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应用等温方程判断平衡趋势;计算出平衡组成、转化率、平衡常数;范特霍夫等压方程的不定积分形式和定积分形式的计算.
难点:范特霍夫等压方程的不定积分形式和定积分形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及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授课.
教学内容一、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1.
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与化学反应亲和势2.
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与反应进度的关系,平衡条件3.
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二、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1.
标准平衡常数2.
有纯凝聚态物质参加的理想气体化学反应3.
相关化学反应标准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4.
标准平衡常数θK的测定5.
平衡组成的计算6.
其它的平衡常数163三、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1.
范特霍夫方程2.
θmrHΔ为定值时范特霍夫方程的积分式3.
θmrHΔ为温度的函数时范特霍夫方程的积分式四、其它因素对理想气体化学平衡的影响1.
压力对于平衡转化率的影响2.
惰性组分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3.
反应物的摩尔比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第六章相平衡(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相律计算系统的组分数、相数、自由度数;能够解析二组分(气~液、液~液、液~固)相图.
能够计算出二相平衡区内的各相的物质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用相律计算系统的组分数、相数、自由度数.
解析二组分相图;能够计算出二相平衡区内的各相的物质量.
难点:计算系统的组分数,解析二组分(气~液、液~液、液~固)相图.
教学方法及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授课.
本章内容图形较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效果非常好.
教学内容一、相律1.
自由度数2.
相律的推导3.
组分数4.
几点说明5.
相律的意义二.
杠杆规則三、单组分系统相图1.
水的相平衡实验数据2.
水的相图3.
相图的说明四、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一液平衡相图1.
压力一组成图2.
温度一组成图五、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一液平衡相图1.
压一液相组成图2.
压力一组成图3.
温度一组成图4.
小结六、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及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一液平衡相图1641.
部分互溶液体的相互溶解度2.
共轭溶液的饱和蒸气压3.
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一组成图4.
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度一组成图七、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一固平衡相图1.
相图的分析2.
热分析法3.
溶解度法八、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液一固平衡相图1.
固态完全互溶系统2.
固态部分互溶系统九、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1.
生成稳定化合物系统2.
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第七章电化学(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及.
掌握平均活度的概念和计算,原电池的书写、原电池的设计,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及由原电池电动势计算电池反应的热力学状态函数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及平均活度的概念和计算,原电池的书写、原电池的设计,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及由原电池电动势计算电池反应的热力学状态函数值.
难点:原电池的书写、原电池的设计.
教学方法及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授课.
教学内容一、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及法拉第定律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2.
法拉第定律二、离子迁移数1.
离子迁移数的定义2.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方法三、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1.
定义2.
电导的测定3.
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4.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5.
电导测定的应用四、电解质的平均离子活度因子及德拜一休克尔极限公式1.
平均离子活度和平均离子活度因子1652.
离子强度3.
德拜一休克尔极限公式五、可逆电池及其电动势的测定1.
可逆电池2.
韦斯顿标准电池3.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六、原电池热力学1.
由可逆电动势计算电池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变2.
由原电池电动势的温度系数计算电池反应的摩尔熵变3.
由电池电动势及电动势的温度系数计算电池反应的摩尔焓变4.
计算原电池可逆放电时的反应热5.
能斯特方程第八章化学动力学(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化学动力学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级数动力学计算,学会由反应机理近似推导反应速率方程.
了解复杂反应、链反应的特征及反应速率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简单级数动力学计算,阿累尼乌斯经验方程,活化能的概念和计算;学会由反应机理近似推导反应速率方程;了解复杂反应处理方法.
难点:由反应机理近似推导反应速率方程,复杂反应的计算.
教学方法及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授课.
教学内容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1.
反应速率的定义2.
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3.
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一一质量作用定律,反应分子数4.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反应级数5.
用气体组分的分压表示的速率方程二、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1.
零级反应2.
一级反应3.
二级反应4.
n级反应三、速率方程的确定1.
微分法2.
尝试法3.
半衰期法四、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活化能1661.
阿伦尼乌斯方程2.
活化能3.
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五、典型复合反应1.
对行反应2.
平行反应3.
连串反应六、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法1.
选取控制步骤法2.
平衡态近似法3.
稳态近似法4.
非基元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与基元反应活化能之间的关系执笔人:王岩审核人:戴洪义《化工原理1.
2》课程教学大纲(104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化工原理1.
2/ChemicalEngineeringPrinciple1.
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学位课适用专业:生工、食工学时数:104其中:实验学时:24学分数:6考核方式:第四学期考试,第五学期考查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物理化学教学参考书;陈敏恒等编.
化工原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年5月第三版.
何潮洪.
冯霄主编.
化工原理.
科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第二版.
管国锋、赵汝博主编.
化工原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7月第三版.
王国栋等主编.
化工原理.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第三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工原理教研室课程简介:化工原理是工科院校化工及相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教学内容包括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及质量传递的理论与设备,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
课程主要介绍化工生产常用的单元操作理论及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过程计算、设备结构与选型、设计方法等.
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掌握典型设备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综合分析、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1673.
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基础知识,解决化工生产过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对事物共性研究的思维,建立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
第一章流体流动(1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化工生产的物料多为流体,过程多在流动条件下进行,掌握管路的设计、输送机械的选择及所需功率的确定,流量的计量,了解流动形态对传热传质的影响,流体混合过程是本章目的.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机械能衡算方程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流体流动时的阻力损失,流体流量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机械能衡算方程——伯努利方程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及流体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
教学内容绪论一、概述1.
流体流动的考察方法2.
流体流动中的作用力3.
流体流动中的机械能二、流体静力学1.
压强在空间分布2.
压强的基准与表达方法3.
压强测量方法三、流体流动的守恒原理1.
质量守恒2.
机械能守恒四、流体流动的内部结构1.
流动形态2.
圆管内流体流动五、阻力损失1.
两种阻力损失2.
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3.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六、管路计算七、流量测量八、非牛顿流体简介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流体输送机械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以便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这些机械.
要求学生掌握离心泵的理论压头与实际压头、功率、效率、离心泵的气蚀与气缚、安装高度.
各种输送机械的流量调节方法.
离心式风机的性能与选择.
168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离心泵的性能参数及流量调节时各种参数的变化情况,离心泵工作点的确定.
难点:离心泵工作点的确定,离心泵性能曲线与管路特性曲线的区别,泵的扬程与管路压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内容一、概述二、离心泵1.
离心泵工作原理2.
离心泵特性曲线3.
离心泵流量调节和组合操作4.
离心泵安装高度5.
离心泵类型和选用三、往复泵四、其他化工用泵简介五、气体输送机械1.
通风机2.
真空泵第三章过滤(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过滤设备的特点,掌握恒压、恒速过滤过程的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恒压过滤计算难点:过滤设备结构、当量滤液概念、洗涤与过滤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过滤原理及设备1.
过滤原理2.
过滤设备二、过滤过程计算1.
过滤过程的数学描述2.
间歇过滤计算3.
洗涤计算第四章传热(1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传热过程和设备,掌握换热器的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
要求掌握热传导、对流传热、换热器传热过程计算,分析传热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传热过程计算,传热影响因素分析.
难点:传热设备结构、总传热系数与对流传热系数关系,对数平均传热温差.
169教学内容一、概述二、热传导1.
傅立叶定律和导热系数2.
平壁定态导热3.
圆筒壁定态导热4.
多层壁定态导热三、对流给热1.
对流给热过程分析2.
无相变对流给热系数经验关联式四、沸腾给热与冷凝给热1.
沸腾给热2.
冷凝给热六、传热过程计算1.
传热过程数学描述2.
传热过程基本方程式3.
换热器设计型计算4.
换热器操作型计算七、换热器第五章蒸发(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蒸发过程和设备,掌握单效蒸发器的设计型计算.
分析蒸发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单效蒸发过程计算,蒸发影响因素分析.
难点:蒸发的温差损失.
教学内容一、概述1.
蒸发操作的目的和方法2.
蒸发操作的特点二、蒸发设备1.
蒸发器的种类2.
蒸发操作的辅助设备三、单效蒸发计算1.
物料衡算2.
热量衡算3.
传热温度差4.
单效蒸发过程计算四、蒸发操作经济性和多效蒸发1.
蒸发操作经济性的评价指标1702.
蒸发操作的节能方法3.
多效蒸发的特点第六章气体吸收(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吸收过程和设备,掌握吸收塔的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
要求掌握传质单元数、传质单元高度计算,分析吸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吸收过程计算,吸收影响因素分析.
难点:总传质系数与传质系数关系,传质单元数计算.
教学内容一、概述二、气液相平衡1.
平衡溶解度2.
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扩散与单相传质四、相际传质五、低含量气体吸收1.
吸收过程数学描述2.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方法3.
吸收塔的设计型计算4.
吸收塔的操作型计算六、气液传质设备1.
填料塔结构和填料特性2.
气液两相在填料层内的流动3.
板式塔的结构特点4.
筛板上气液两相接触状态5.
填料塔与板式塔比较第七章液体精馏(1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精馏过程和设备,掌握精馏塔的物料恒算和设计型计算.
分析精馏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精馏过程计算,精馏影响因素分析.
难点:物料恒算,最小回流比计算,精馏塔操作型分析.
教学内容一、蒸馏概述二、双组份溶液气液相平衡1.
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2.
非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171三、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四、精馏1.
精馏过程2.
精馏过程的操作方程五、双组分精馏设计型计算1.
理论板计算2.
回流比选择3.
加料热状况选择4.
双组分精馏其他类型六、双组分精馏操作型七、间歇精馏1.
间歇精馏的特点2.
馏出液组成恒定3.
回流比恒定八、特殊精馏1.
恒沸精馏2.
萃取精馏3.
恒沸精馏与萃取精馏的比较九、多组分精馏简介第八章固体干燥(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干燥过程和设备,掌握干燥过程物料恒算和热量计算.
分析干燥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空气的性质及空气湿焓图的使用,干燥过程的计算.
难点:空气状态的确定,干燥过程的计算.
教学内容一、概述二、干燥静力学1.
湿空气的状态参数2.
湿空气状态的变化过程三、干燥速率与干燥过程计算1.
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四、干燥器1.
干燥器的基本要求2.
常用对流式干燥器3.
非对流式干燥器执笔人:宋建国审核人:贾春学、张雪崧、万惠萍172《化工原理1.
2》课程教学大纲(120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化工原理/ChemicalEngineeringPrincipl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学位课适用专业:化工、环工、轻化、应化学时数:120其中:实验学时:24学分数:7考核方式:第四学期考试,第五学期考查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物理化学教学参考书:陈敏恒等编.
化工原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年5月第三版.
何潮洪冯霄主编.
化工原理.
科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第二版.
管国锋赵汝博主编.
化工原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7月第三版.
王国栋等主编.
化工原理.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第三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工原理教研室课程简介:化工原理是工科院校化工及相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教学内容包括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及质量传递的理论与设备,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
课程主要介绍化工生产常用的单元操作理论及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过程计算、设备结构与选型、设计方法等.
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掌握典型设备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综合分析、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3.
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基础知识,解决化工生产过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对事物共性研究的思维,建立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
第一章流体流动(1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化工生产的物料多为流体,过程多在流动条件下进行,掌握管路的设计、输送机械的选择及所需功率的确定,流量的计量,了解流动形态对传热传质的影响,流体混合过程是本章目的.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机械能衡算方程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流体流动时的阻力损失,流体流量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与难点:机械能衡算方程——伯努利方程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及流体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
教学内容绪论一、概述1.
流体流动的考察方法2.
流体流动中的作用力3.
流体流动中的机械能二、流体静力学1731.
静压强在空间的分布2.
压强的基准与表示方法3.
压强的测量方法三、流体流动的守恒原理1.
质量守恒2.
机械能守恒四、流体流动的内部结构1.
流动形态2.
边界层及边界层分离3.
圆管内流体流动五、阻力损失1.
两种阻力损失2.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3.
局部阻力损失的计算六、管路计算1.
简单管路的计算2.
分支与汇合管路的特点七、流速与流量的测定1.
皮托管2.
孔板流量计3.
文丘里流量计4.
转子流量计八、非牛顿流体简介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流体输送机械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以便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这些机械.
要求学生掌握离心泵的理论压头与实际压头、功率、效率、离心泵的气蚀与气缚、安装高度的概念及相关计算.
各种输送机械的流量调节方法.
离心式风机的性能与选择.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离心泵的性能参数及流量调节时各种参数的变化情况,离心泵工作点的确定.
难点:离心泵工作点的确定,离心泵性能曲线与管路特性曲线的区别,泵的扬程与管路压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内容一、概述二、离心泵1.
离心泵工作原理2.
离心泵特性曲线3.
离心泵流量调节和组合操作4.
离心泵安装高度1745.
离心泵类型和选用三、往复泵1.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2.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四、其他化工用泵1.
正位移泵2.
非正位移泵3.
各类化工用泵的比较五、气体输送机械1.
通风机2.
鼓风机3.
压缩机4.
真空泵第三章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颗粒层的特性,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恒压、恒速过滤过程的计算,掌握板框压滤机的构造,了解各种过滤设备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恒压过滤计算难点:过滤设备结构、当量滤液概念、洗涤与过滤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概述二、颗粒层特性三、流体通过固定床的压降四、过滤原理及设备1.
过滤原理2.
过滤设备五、过滤过程计算1.
过滤过程的数学描述2.
间歇过滤计算3.
洗涤计算六、强化过滤速率的途径第四章传热(1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传热过程和设备,掌握换热器的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
要求掌握热传导、对流传热、换热器传热过程计算,分析传热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传热过程计算,传热影响因素分析.
175难点:传热设备结构、总传热系数与对流传热系数关系,对数平均传热温差.
教学内容一、概述二、热传导1.
傅立叶定律和导热系数2.
平壁定态导热3.
圆筒壁定态导热4.
多层壁定态导热三、对流给热1.
对流给热过程分析2.
无相变对流给热系数经验关联式四、沸腾给热与冷凝给热1.
沸腾给热2.
沸腾给热过程的影响因素与强化措施3.
冷凝给热4.
冷凝给热过程的影响因素与强化措施五、传热过程计算1.
传热过程数学描述2.
传热过程基本方程式3.
换热器设计型计算4.
换热器操作型计算六、换热器1.
间壁式换热器的类型2.
管壳式换热器第五章蒸发(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蒸发过程和设备,掌握单效蒸发器设计型计算.
了解多效蒸发的特点,分析蒸发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单效蒸发过程计算,蒸发影响因素分析.
难点:蒸发的温差损失.
教学内容一、概述1.
蒸发操作的目的和方法2.
蒸发操作的特点二、蒸发设备1.
蒸发器的种类2.
蒸发操作的辅助设备三、单效蒸发计算1.
物料衡算1762.
热量衡算3.
传热温度差4.
单效蒸发过程计算四、蒸发操作经济性和多效蒸发1.
蒸发操作经济性的评价指标2.
蒸发操作的节能方法3.
多效蒸发的特点第六章气体吸收(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吸收过程和设备,掌握吸收塔的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
要求掌握传质单元数、传质单元高度计算,分析吸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吸收过程计算,吸收影响因素分析.
难点:总传质系数与传质系数关系,传质单元数计算.
教学内容一、概述二、气液相平衡1.
平衡溶解度2.
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扩散与单相传质1.
双组份混合物中的分子扩散2.
扩散系数3.
对流传质4.
对流传质理论四、相际传质五、低含量(浓度)气体吸收1.
吸收过程数学描述2.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方法3.
吸收塔的设计型计算4.
吸收塔的操作型计算六、气液传质设备1.
填料塔结构和填料特性2.
气液两相在填料层内的流动3.
板式塔的结构特点4.
筛板上气液两相接触状态5.
板式塔的不正常操作状态6.
填料塔与板式塔比较177第七章液体精馏(1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精馏过程和设备,掌握精馏塔的物料衡算和设计型计算.
分析精馏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双组份精馏过程计算,精馏影响因素分析.
难点:物料衡算,最小回流比计算,精馏塔操作型分析.
教学内容一、蒸馏概述二、双组份溶液气液相平衡1.
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2.
非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三、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四、精馏1.
精馏过程2.
精馏过程的操作方程五、双组分精馏设计型计算1.
理论板计算2.
回流比选择3.
加料热状况选择4.
双组分精馏其他类型六、双组分精馏操作型七、间歇精馏1.
间歇精馏的特点2.
馏出液组成恒定3.
回流比恒定八、特殊精馏1.
恒沸精馏2.
萃取精馏3.
恒沸精馏与萃取精馏的比较九、多组分精馏简介第八章液液萃取(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萃取过程和设备,掌握萃取过程液液平衡关系和过程计算.
分析萃取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部分互溶物系的相平衡,单级萃取过程计算.
难点:相平衡的表达,萃取过程计算.
教学内容一、概述二、液液相平衡1781.
三角形相图2.
部分互溶物系的相平衡3.
液液相平衡与萃取操作的关系三、萃取过程计算1.
单级萃取2.
多级萃取简介四、萃取设备与新型萃取方法1.
萃取设备的类型与选择2.
超临界萃取与液膜萃取第九章固体干燥(10学时)s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干燥过程和设备,掌握干燥过程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分析干燥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空气的性质及空气湿焓图的使用,干燥过程的计算.
难点:空气状态的确定,干燥过程的计算.
教学内容一、概述二、干燥静力学1.
湿空气的状态参数2.
湿空气状态的变化过程三、干燥速率与干燥过程计算1.
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2.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四、干燥器1.
干燥器的基本要求2.
常用对流式干燥器3.
非对流式干燥器执笔人:宋建国审核人:贾春学、万惠萍、张雪崧《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56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化工原理/chemicalengineeringprincipl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学位课适用专业:高分子、材化、食质、生技179学时数:56其中:实验学时:16学分数:3考核方式:考试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物理化学教学参考书:王志魁等主编.
化工原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年第四版.
陈敏恒等编.
化工原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年5月第三版.
何潮洪冯霄主编.
化工原理.
科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第二版.
管国锋赵汝博主编.
化工原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7月第三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工原理教研室课程简介:化工原理是工科院校化工及相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教学内容包括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及质量传递的理论与设备,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
课程主要介绍化工生产常用的单元操作理论及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过程计算、设备结构与选型、设计方法等.
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掌握典型设备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综合分析、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事物共性研究的思维,建立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
第一章流体流动(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化工生产的物料多为流体,过程多在流动条件下进行,掌握管路的设计、输送机械的选择及所需功率的确定,流量的计量,了解流动形态对传热传质的影响,流体混合过程是本章目的.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机械能衡算方程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流体流动时的阻力损失,流体流量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机械能衡算方程——伯努利方程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及流体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
教学内容绪论一、概述1.
流体及其特征2.
连续介质模型3.
学习"流体流动"的目的二、流体静力学1.
流体静压强2.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3.
U形压差计三、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1.
流量与流速2.
定态与非定态流动3.
流体黏度1804.
流动型态5.
流速侧形与流动阻力四、流体流动的物料衡算与机械能衡算1.
连续性方程2.
流体流动的机械能守恒五、圆管内层流时流速分布与阻力损失六、圆管内湍流时流速分布与阻力损失1.
圆管内湍流时流速分布2.
量纲分析方法3.
摩擦系数图4.
流体沿程阻力5.
局部阻力计算6.
非圆形管道的阻力计算七、管路计算八、流量测量1.
毕托管2.
文丘里流量计3.
孔板流量计4.
转子流量计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流体输送机械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以便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这些机械.
要求学生掌握离心泵的理论压头与实际压头、功率、效率、离心泵的气蚀与气缚、安装高度.
各种输送机械的流量调节方法.
离心式风机的性能与选择.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离心泵的性能参数及流量调节时各种参数的变化情况,离心泵工作点的确定.
难点:离心泵工作点的确定,离心泵性能曲线与管路特性曲线的区别,泵的扬程与管路压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内容一、概述二、离心泵基本方程三、离心泵性能曲线1.
离心泵操作性能参量2.
离心泵效率分析3.
叶片类型与性能关系4.
实测离心泵性能曲线5.
比例定律、切割定律6.
液体性质对离心泵性能影响四、离心泵操作1811.
灌泵及对吸入管的要求2.
离心泵工作点3.
离心泵串联操作4.
离心泵并联操作五、离心泵安装高度六、离心泵类型和选用七、离心式风机八、其他化工用泵第三章传热(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传热过程和设备,掌握换热器的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
要求掌握热传导、对流传热、换热器传热过程计算,分析传热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传热过程计算,传热影响因素分析.
难点:传热设备结构、总传热系数与对流传热系数关系,对数平均传热温差.
教学内容一、概述二、热传导1.
热传导基本概念2.
傅立叶定律3.
热导率4.
平壁热传导5.
圆筒壁热传导三、对流给热概述1.
给热和给热类型2.
给热速率和给热系数四、无相变流体给热1.
影响传热因素2.
管内强制对流给热五、有相变流体给热1.
冷凝给热2.
沸腾给热六、串联传热过程计算1.
传热速率方程2.
热量衡算3.
传热系数4.
换热器平均温度差七、换热器182第四章固体干燥(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干燥过程和设备,掌握干燥过程物料恒算和热量计算.
分析干燥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空气的性质及空气湿焓图的使用,干燥过程的计算.
难点:空气状态的确定,干燥过程的计算.
教学内容一、湿空气的性质和湿度图1.
湿空气的性质2.
湿空气的"I-H"图及其应用二、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1.
物料衡算2.
热量衡算3.
干燥器出口空气状态4.
干燥器热效率和干燥效率简介三、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1.
物料所含水分性质2.
干燥速率及影响因素3.
干燥时间计算简介四、干燥器执笔人:宋建国审核人:贾春学、张雪崧、万惠萍《工程力学1》课程教学大纲(56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工程力学I/EngineeringMechanicsⅠ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纺织、材料、轻化、环工、化工、应化、印刷、包装学时数:56其中:实验/上机学时:10学分数:3.
5考核方式:考试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教学参考书:齐威、贺向东编.
工程力学(I).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齐威编.
工程力学(I).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力学教研室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工程力学系列课程之一,为工科学生提供基本的力学知识.
理论力学的静力学部分:183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物体的受力分析,力对点之矩、力对轴之矩和力对点之矩矢的计算.
材料力学部分: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内力与强度计算,弯曲变形与刚度计算,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时杆件的强度计算,压杆稳定.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可以使学生了解工程构件变形和破坏规律,从而掌握建立工程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原理以及方法;2.
既可以使学生直接解决一些简单工程实际问题,又可以为后续的相关课程打好基础;3.
掌握工程力学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物体的受力分析(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静力学公理及推论;掌握常见约束形式及其约束反力特点;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方法和受力图作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约束和约束反力;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教学内容一、力和刚体的概念1.
力的概念2.
刚体的概念二、静力学公理及其推论1.
静力学公理2.
静力学公理的推论三、约束和约束反力1.
约束和约束反力的概念2.
常见约束的约束反力四、物体受力分析和受力图1.
物体的受力分析、作受力图2.
举例说明第二章平面力系(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静力学基本概念,力系简化原理;熟练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并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一、力在轴上的投影和力对点的矩1.
力在轴上的投影2.
力对点的矩二、力偶矩、平面力偶系的简化1841.
力偶和力偶矩2.
平面力偶系的简化三、平面力系的简化1.
力线平移定理2.
平面力系的简化四、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式1.
平衡条件和方程式2.
应用举例五、平面力系平衡方程式应用举例六、物系平衡、静定与静不定概念1.
物系平衡概念和静系与静不定概念2.
应用举例第三章空间力系(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空间力系基本概念,能求解简单的空间力系平衡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轴的矩,力对点的矩;空间力系的平衡问题.
教学内容一、力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上的投影二、力对轴的矩和力对点的矩1.
力对轴的矩2.
力对点的矩三、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式及其应用四、平行力系的中心与重心第四章材料力学基本概念(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材料力学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力、截面法、应力、应变.
教学内容一、材料力学的任务二、变形固体及其基本假设三、内力、截面法、应力、应变四、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第五章拉伸与压缩(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直杆受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应力、应变计算及强度交和方法;掌握材料受拉压时力学性能.
185教学重点和难点轴向拉压时的强度计算、变形计算;低碳钢的拉伸力学性能.
教学内容一、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和实例1.
概念2.
实例二、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杆件的内力与应力1.
轴力2.
横截面上的应力三、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杆件的强度条件及其应用四、轴向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变形计算1.
线应变2.
虎克定律五、简单拉伸压缩的静不定问题六、材料受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1.
低碳钢拉伸的力学性能2.
其它材料受拉伸的力学性能3.
材料受压缩时的力学性能七、安全系数和许用应力九、应力集中的概念第六章剪切与挤压(1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剪切与挤压的概念及实用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基本概念、强度计算.
教学内容一、剪切的概念及其实用计算1.
内力计算2.
剪应力的实用计算3.
剪切强度计算二、挤压的概念及其实用计算1.
挤压应力的计算2.
挤压强度的计算第七章扭转(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杆件扭转变形时应力和变形的计算,强度校核和刚度校核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应力和变形的计算;强度问题和刚度问题.
186教学内容一、扭转的概念及实例二、外力偶矩与扭矩图1.
外力偶矩的计算2.
扭矩和扭矩图三、纯剪切与剪切胡克定律1.
纯剪切2.
剪切胡克定律四、圆轴扭转时的应力与变形1.
应力分析2.
应力分析五、圆轴扭转的强度与刚度条件1.
强度条件2.
刚度条件第八章弯曲内力与强度计算(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弯曲变形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画法;掌握弯曲变形的强度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画法;弯曲强度条件.
教学内容一、平面弯曲的概念和实例二、梁的内力—剪力和弯矩三、剪力图和弯矩图四、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五、纯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六、梁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及其应用七、弯曲剪应力八、提高梁的弯曲强度的措施第九章弯曲变形与刚度计算(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弯曲变形,掌握叠加法求变形.
教学重点和难点叠加法求变形,简单静不定梁的解法.
教学内容一、梁的挠度与转角二、挠曲线的微分方程三、用积分法求梁的变形四、用叠加法求梁的变形187五、梁的刚度校核、提高梁的刚度的主要措施六、简单静不定梁的解法第十章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应力状态的基本概念,掌握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掌握四种强度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平面应力状态应力分析的解析法,强度理论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一点应力状态的概念三、平面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1.
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2.
主平面3.
最大剪应力4.
两个相互垂直截面上应力的关系五、三向应力状态简介六、广义虎克定律七、强度理论及其应用第十一章组合变形时杆件的强度计算(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组合变形判断,掌握弯扭组合变形时的强度计算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弯扭组合变形杆件的强度问题.
教学内容一、组合变形的概念和实例三、弯曲和扭转的组合第十二章压杆稳定(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压杆稳定性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柔度、临界力的计算;稳定性校核.
教学内容一、压杆稳定的概念二、两端铰支压杆的临界力三、其它支撑条件下压杆的临界力四、临界应力与柔度、临界应力总图五、压杆的稳定校核六、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执笔人:贺向东审核人:齐威188《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64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电工与电子技术/Electrical&ElectronicTechn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轻化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纺织工程、纺织工程(服装工程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学时数:64其中:实验学时:16学分数:3.
5考核方式:考试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教学参考书:秦曾煌主编.
电工学(第六版)(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康铁英主编.
电工学实验.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年.
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工教研室课程简介:电工与电子技术是研究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的技术基础课.
电工和电子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应用非常广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该课程是本科非电类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
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的预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本课程主要研究用电技术的一般规律和常用电气设备、元件及基本电路.
主要内容有: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的暂态分析;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交流电动机;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工业企业供电与安全用电;二极管和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与解释电的基本现象,具备安全用电和规范操作常识;使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熟悉常用电气设备和元器件、电路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典型应用.
2.
使学生具备使用电工电子常用仪器仪表和工具的能力;能初步识读简单电路图,并能对电路进行调试、故障进行排除和维修;初步具备查阅电工电子手册和技术资料的能力,能合理选用元器件.
3.
培养对电工电子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运用电工电子技术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安全用电、节能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电路的作用与组成,了解电源有载、开路与短路状态,了解额定值的意义,理解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
能正确应用电路的基本定律,能分析与计算直流电路中各点的电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电路的作用与组成,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基尔霍夫定律,直流电路中各点电位189的计算.
难点:电路中电位的计算.
教学内容一、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二、电路模型三、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四、欧姆定律五、电源有载工作、开路和短路六、基尔霍夫定律七、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建立电压源和电流源的概念,掌握电压源和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
学会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宁定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电压源和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叠加原理和戴维宁定理.
难点:戴维宁定理.
教学内容一、电阻串、并联及其等效变换二、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三、支路电流法四、叠加原理五、戴维宁定理第三章电路的暂态分析(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电路的暂态和稳态.
掌握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分析方法,理解时间常数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RC电路的响应,三要素分析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一、换路定则与电压、电流初始值的确定二、RC电路的响应三、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四、RL电路的响应第四章正弦交流电路(7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深刻理解正弦量的特征,特别是有效值、初相位和相位差,熟悉正弦量的各种表示方法及相互190间的关系.
能分析计算简单的单相交流电路,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及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正弦量的特征,交流情况下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的概念,有效值、初相位和相位差,相量表示法,单相交流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难点:无功功率.
教学内容一、正弦电压和电流二、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三、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四、电阻、电感、电容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五、阻抗的串联与并联六、功率因数的提高第五章三相电路(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相电压(相电流)与线电压(线电流)在对称三相电路中的相互关系.
掌握负载在三相电路中的联接使用.
掌握三相功率;能计算对称三相电路,了解不对称负载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电压和电流的相值与线值及其在对称电路中的相互关系,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难点:不对称负载.
教学内容一、三相电压二、负载星形连接的三相电路三、负载三角形连接的三相电路四、三相功率第六章交流电动机(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和转动原理,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和笼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数据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转动原理,同步转速,转差率.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和铭牌数据,笼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
难点:旋转磁场.
教学内容一、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矩和机械特性四、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五、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数据191第七章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继电接触器控制的自锁、连锁控制原理,了解过载、短路和失压保护的方法.
能读懂简单的控制电路原理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常用控制电器的控制作用,三相笼式异步电动机的直接起动和正反转的控制线路.
难点:对控制电路的故障分析.
教学内容一、常用控制电器二、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直接起动控制线路三、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的控制线路第八章工业企业供电与安全用电(1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发电和输电的基本概念.
掌握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工业企业配电和安全用电方法.
难点:安全用电.
教学内容一、发电和输电概述二、工业企业配电三、安全用电四、节约用电第九章二极管和晶体管(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PN结单向导电性,熟悉半导体二极管和晶体管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掌握晶体管的电流分配和放大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晶体管的电流分配和放大作用.
难点: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晶体管的电流分配和放大作用.
教学内容一、半导体导电特性二、PN结三、二极管四、晶体管第十章基本放大电路(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看懂基本交流放大电路,了解其中各元件的作用.
了解低频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和微变等效192电路分析法.
了解设置合适静态工作点的意义.
了解射极输出器特点.
了解差动放大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的意义.
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计算的意义.
难点: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
教学内容一、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二、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三、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四、静态工作点的稳定五、射极输出器六、差动放大电路第十一章集成运算放大器(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组成部分,输入方式.
掌握理想运算放大器及其分析依据和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了解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想运算放大器分析的依据,比例运算、加法运算、减法运算等基本运算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
难点:比例运算、加法运算、减法运算等基本运算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简单介绍二、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第十二章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与门、非门、或门、与非门、或非门的逻辑功能.
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法则,能应用逻辑代数分析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
了解加法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TTL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要建立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
难点: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综合.
教学内容一、脉冲信号二、基本门电路及其组合三、TTL门电路四、逻辑代数五、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综合执笔人:崔远慧审核人:刘剑193《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80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电工与电子技术/Electrical&ElectronicTechn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印刷工程、包装工程学时数:80其中:实验学时:20学分数:4考核方式:考试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教学参考书:秦曾煌编.
电工学(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康铁英编.
电工学实验.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年.
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工教研室课程简介:电工与电子技术是研究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的技术基础课.
电工和电子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应用非常广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该课程是本科非电类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
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的预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本课程主要研究用电技术的一般规律和常用电气设备、元件及基本电路.
主要内容有: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的暂态分析;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交流电动机;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安全用电;二极管和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电子电路中的反馈;直流稳压电源;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与解释电的基本现象,具备安全用电和规范操作常识;使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熟悉常用电气设备和元器件、电路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典型应用.
2.
使学生具备使用电工电子常用仪器仪表和工具的能力;能初步识读简单电路原理图和设备安装接线图,并能对电路进行调试、对简单故障进行排除和维修;初步具备查阅电工电子手册和技术资料的能力,能合理选用元器件.
3.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对电工电子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电工电子实验环节,培养运用电工电子技术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电路的作用与组成,了解电源有载、开路与短路状态,了解额定值的意义,理解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
能正确应用电路的基本定律,能分析与计算直流电路中各点的电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电路的作用与组成,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基尔霍夫定律,直流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
难点:电路中电位的计算.
194教学内容一、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二、电路模型三、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四、欧姆定律五、电源有载工作、开路和短路六、基尔霍夫定律七、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建立电压源和电流源的概念,掌握电压源和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
学会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宁定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电压源和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叠加原理和戴维宁定理.
难点:戴维宁定理.
教学内容一、电阻串、并联及其等效变换二、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三、支路电流法四、结点电压法五、叠加原理六、戴维宁定理第三章电路的暂态分析(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电路的暂态和稳态.
掌握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的分析方法,理解时间常数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RC电路的响应,三要素分析计算方法教学内容一、换路定则与电压、电流初始值的确定二、RC电路的响应三、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四、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五、RL电路的响应第四章正弦交流电路(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深刻理解正弦量的特征,特别是有效值、初相位和相位差,熟悉正弦量的各种表示方法及相互195间的关系.
能分析计算简单的单相交流电路,了解谐振的条件和特征,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及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正弦量的特征,交流情况下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的概念,有效值、初相位和相位差,相量表示法,单相交流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难点:无功功率教学内容一、正弦电压和电流二、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三、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四、电阻、电感、电容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五、阻抗的串联与并联六、交流电路的串联谐振与并联谐振七、功率因数的提高第五章三相电路(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相电压(相电流)与线电压(线电流)在对称三相电路中的相互关系.
掌握负载在三相电路中的联接使用.
掌握三相功率;能计算对称三相电路,了解不对称负载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电压和电流的相值与线值及其在对称电路中的相互关系,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难点:不对称负载教学内容一、三相电压二、负载星形连接的三相电路三、负载三角形连接的三相电路四、三相功率第六章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磁路的基本概念.
了解交流铁心线圈电路的基本电磁关系.
了解单项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额定值的意义、外特性及绕组的同级性端.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变压器的电压变换、电流变换及阻抗变换.
难点:变压器的电压变换、电流变换及阻抗变换.
教学内容一、磁路的基本知识与交流铁心线圈电路二、变压器196第七章交流电动机(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和转动原理,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和鼠笼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数据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转动原理,同步转速,转差率.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和铭牌数据,鼠笼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
难点:旋转磁场.
教学内容一、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路分析四、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矩和机械特性五、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六、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数据第八章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继电接触器控制的自锁、连锁以及行程和时间控制的原理,了解过载、短路和失压保护的方法.
能读懂简单的控制电路原理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常用控制电器的控制作用,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直接起动和正反转的控制线路.
难点:对控制电路的故障分析.
教学内容一、常用控制电器二、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直接起动控制线路三、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的控制线路四、时间控制和行程控制第九章工业企业供电与安全用电(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发电和输电的基本概念.
掌握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工业企业配电和安全用电方法.
难点:安全用电.
教学内容一、发电和输电概述二、工业企业配电三、安全用电四、节约用电197第十章二极管和晶体管(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PN结单向导电性,熟悉半导体二极管,稳压管和晶体管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掌握晶体管的电流分配和放大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晶体管的电流分配和放大作用.
难点: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晶体管的电流分配和放大作用.
教学内容一、半导体导电特性二、PN结三、二极管四、稳压管五、晶体管第十一章基本放大电路(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看懂基本交流放大电路,了解其中各元件的作用,并有数量级的概念.
掌握低频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和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
理解设置合适静态工作点的意义.
会计算单级放大电路的静态值和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
了解差动放大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直流通道,静态值的计算,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的意义.
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计算.
难点: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计算.
教学内容一、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二、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三、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四、静态工作点的稳定五、射极输出器六、差动放大电路第十二章集成运算放大器(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组成部分,输入方式.
掌握理想运算放大器及其分析依据和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想运算放大器分析的依据,比例运算、加法运算、减法运算等基本运算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
难点:比例运算、加法运算、减法运算等基本运算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
教学内容198一、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简单介绍二、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第十三章电子电路中的反馈(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能判别电子电路中的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正反馈和负反馈以及负反馈的四种类型;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工作性能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判别电子电路中的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正反馈和负反馈以及负反馈的四种类型.
难点:正反馈和负反馈以及负反馈的四种类型.
教学内容一、反馈的基本概念二、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第十四章直流稳压电源(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熟悉单相整流电路;整流电压与电流的波形,掌握整流电压平均值与交流电压有效值之间的关系,并能初步选用整流元件.
了解滤波器的作用,了解稳压管稳压电路的稳压原理,了解集成稳压电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单相桥式整流,电容滤波电路的计算,选择整流二极管;选择滤波电容.
难点:集成稳压电源.
教学内容一、整流电路(单相半波、单相桥式)二、滤波器三、直流稳压电源(稳压管、集成稳压电源)第十五章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与门、非门、或门、与非门、或非门的逻辑功能.
了解三态门的概念.
了解TTL电路的特点.
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法则,能应用逻辑代数分析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
了解加法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TTL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要建立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
难点: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综合.
教学内容一、脉冲信号二、基本门电路及其组合三、TTL门电路四、逻辑代数五、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综合执笔人:祁建广审核人:刘剑199《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工程制图/EngineeringDrawing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印刷、包装、化工、应化、环工、轻化、生工、食品、纺织、材料、材化学时数:48其中: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数:3考核方式:考查预修课程:无教学参考书:邹宜侯、窦墨林、潘海东.
机械制图(第六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
机械制图(第六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焦永和.
工程制图及图形技术(影印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1焦永和,张京英,徐昌贵.
工程制图.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刘青科,李凤平,苏猛.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
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技术制图.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2008.
6何铭新.
机械制图(第六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7刘衍聪.
工程图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6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制图教研室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理工科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研究工程图样绘制及阅读的原理和方法,运用投影法解决空间几何问题,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投影法的基本知识,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组合体,机件常用的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和装配图.
本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学习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2.
培养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3.
培养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
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目的: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掌握按国家标准绘制图样的技能.
二、要求:1.
了解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2.
能正确地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3.
掌握几何作图的方法,做到图样正确、线型均匀、字体工整.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按国家标准的规定绘制图样和标注尺寸.
难点:理解线型含义,掌握比例规则,熟练常用几何图样的作图方法和尺寸注法.
200教学内容一、绪论二、关于工程制图的国家标准三、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四、几何作图五、绘图方法与步骤六、徒手绘图第二章点、直线、平面的投影(3.
5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目的:培养学生空间几何问题图解的基本能力.
二、要求:1.
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2.
掌握三视图的投影规律;3.
掌握点、直线和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及投影特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掌握点、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和投影规律.
二、难点:点投影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内容一、投影法的基本知识二、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三、点的投影四、直线的投影五、平面的投影第三章立体的投影(10.
5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投影规律绘制和阅读立体投影的能力.
二、要求:1.
掌握平面立体(底平面平行于投影面的棱柱、棱锥)的投影特性及其表面上点和线的定位;2.
掌握曲面立体(轴线垂直于投影面的圆柱、圆锥、圆球)的投影特性及其表面上点和线的定位;3.
能分析立体被平面截切交线的形状,掌握特殊位置平面截切立体截交线的方法.
4.
掌握两轴线正交圆柱相贯线的画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截交线和相贯线的分析与画法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一、立体的投影及其表面上的点和线二、平面与平面立体表面相交三、平面与回转体表面相交201四、两回转体表面相交第四章组合体的视图及尺寸注法(8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目的: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较复杂组合体的能力.
二、要求:1.
熟练掌握组合体视图的画法;2.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要做到正确、完全、清晰和尽可能合理;3.
熟练掌握组合体的读图方法;4.
能根据已知二视图补画第三视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组合体的绘制、尺寸标注和读图是本章的重点.
二、难点:组合体的读图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内容一、画组合体的视图二、组合体的尺寸注法三、读组合体的视图四、组合体的构形设计第五章机件常用的表达方法(8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目的:培养学生掌握国家标准推荐的表达方法并对机件形状进行综合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机件的投影图想象出机件整体形状的读图能力.
二、要求:1.
熟练掌握机件外形的表达方法;2.
熟练掌握机件内腔的表达方法(剖视图、断面图);3.
熟练掌握国家标准《机械制图》中推荐的各种表达方法,并能在机件表达中熟练运用简化画法;4.
初步了解第三角视图的画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熟练运用国家标准《机械制图》中推荐的各种表达方法对机件内腔、外形进行表达.
二、难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对机件进行综合表达.
教学内容一、视图二、剖视图三、断面图四、局部放大图和简化画法五、综合应用六、第三角投影法简介202第六章标准件和常用件(6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目的:培养学生对标准件、常用件的图样表达和标记能力,以及运用手册查阅标准部位参数的能力.
二、要求:1.
掌握螺纹的规定画法和标注方法;2.
掌握螺纹紧固件、键、销的画法、标注方法及其装配画法;3.
基本掌握查阅和使用有关手册及相关的国家标准;4.
掌握直齿圆柱齿轮的规定画法,掌握直齿圆柱齿轮啮合的规定画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能够运用手册查阅标准件的参数,掌握齿轮、螺纹的规定画法.
二、难点:螺纹紧固件联接的画法.
教学内容一、螺纹和螺纹紧固件二、键和销三、滚动轴承和弹簧四、齿轮第七章零件图(7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目的:培养绘制和阅读常见机器或部件的零件图的基本能力.
进一步培养零件视图的选择能力,做到视图选择和配置比较恰当.
二、要求:1.
了解零件图的作用与内容,掌握绘制和阅读零件图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视图选择的能力;2.
能正确绘制和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3.
了解零件测绘的基本方法.
4.
借助形体分析,了解零件的常见结构;5.
零件图的尺寸标注除要求完整清晰、符合标准外,还应知道的一般工艺和测量的要求.
对常见工艺结构,如倒角、退刀槽、沉孔以及螺孔等,应掌握尺寸标注形式.
6.
了解表面粗糙度、极限与配合的特点和标注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零件图的视图选择、零件图尺寸的正确标注以及读懂零件图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难点:读零件图.
教学内容一、零件图的内容二、零件图的视图选择和尺寸标注三、零件的常见工艺结构简介四、表面粗糙度及其标注五、极限与配合六、根据零件画徒手图及零件的测绘203七、读零件图第八章装配图(2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目的:培养绘制和阅读常见机器或部件的基本能力.
要求:(1)了解装配图的作用与内容;(2)掌握装配图的常用表达方法和了解装配图的视图选择;(3)初步掌握阅读和绘制装配图的方法,以读图为主.
(4)初步了解常见的装配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读装配图.
难点:装配图的表达.
教学内容一、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二、装配图的视图表达方法三、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四、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和明细表五、装配图的常见工艺结构六、装配图的画法七、读装配图及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执笔人:刘彤晏审核人:李明颖《工程制图与CAD》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工程制图与CAD/EngineeringDrawingandCAD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自动化、光照、电信、通信学时数:48其中:实验/上机学时:16学分数:2考核方式:考查预修课程:无教学参考书:冯世瑶、刘新、刘亚萍.
工程制图(第六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技术制图.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2008.
6.
刘衍聪.
工程图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6.
204马丽敏、刘彬主编.
计算机绘图上机指导与实训.
中国质检出版社.
2012.
8.
薛焱、王新平编.
中文版AutoCAD2008基础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制图教研室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理工科信息类专业开设的必修课.
课程研究工程图样绘制及阅读的原理和方法,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
课程介绍AUTOCAD绘图的基本知识,简介工程图样的绘制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投影法的基本知识,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组合体的绘制及阅读,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AUTOCAD绘图基本知识等.
本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学习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2.
培养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3.
培养绘制和阅读简单机械图样的能力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目的: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掌握按国家标准绘制图样的基本技能.
二、要求:1.
了解国家标准《机械制图》和《技术制图》的有关规定;2.
能正确地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3.
掌握常用几何作图的方法,做到图样正确、线型均匀、字体工整.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国家标准关于制图及尺寸注法的相关规定.
难点:按照国家标准关于制图的相关规定,掌握平面图形的作图方法和尺寸标注.
教学内容一、绪论二、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四、常用几何作图五、绘图方法与步骤第二章点、直线、平面的投影(2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目的:培养学生空间几何问题图示的基本能力.
二、要求:1.
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2.
掌握三视图的投影规律;3.
掌握点、直线和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及投影特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205一、重点: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
二、难点: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
教学内容一、投影法的基本知识二、点、直线、平面的投影三、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第三章立体的投影(6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投影规律绘制和阅读立体投影的能力.
二、要求:1.
掌握平面立体的投影特性及截切后截交线的投影;2.
掌握曲面立体的投影特性及截切后截交线的投影;3.
掌握两轴线正交圆柱相贯线的画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截交线的分析与画法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一、立体的投影及其表面上的点和线二、平面与平面立体表面相交的截交线三、两回转体表面相交第四章组合体的视图及尺寸注法(10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目的: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组合体视图的能力.
二、要求:1.
掌握组合体视图的画法;2.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要做到正确、完全、清晰和尽可能合理;3.
熟练掌握组合体的读图方法;4.
能绘制和阅读简单图纸.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组合体的绘制、尺寸标注和读图是本章的重点.
二、难点:组合体的读图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内容一、画组合体的视图二、组合体视图的尺寸标注三、读组合体的视图第五章机件常用的表达方法(8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目的:掌握国家标准推荐的表达方法并对机件形状进行表达.
206二、要求:1.
掌握机件外形的表达方法;2.
掌握机件内腔的表达方法(剖视图、断面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运用国家标准《机械制图》中推荐的各种表达方法对机件内腔、外形进行表达.
二、难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对机件进行表达.
教学内容一、视图二、剖视图三、断面图四、局部放大图和简化画法第六章AutoCAD绘图基本知识(4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AutoCAD用户界面及基本操作方法,能够建立合理的绘图环境.
掌握AutoCAD软件的基本绘图和编辑命令.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AutoCAD常用绘图命令的具体运用.
难点:AutoCAD中尺寸的设置及应用.
教学内容一、AutoCAD简介及一般操作二、AutoCAD图形的初始化三、基本绘图命令四、实用编辑命令五、尺寸标注执笔人:刘彤晏马丽敏审核人:李明颖《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大纲(24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计算机绘图/ComputerGraphic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全校学时数:24其中:上机学时:12学分数:1考核方式:考查预修课程:工程制图207教学参考书:1.
马丽敏、刘彬主编.
计算机绘图上机指导与实训.
中国质检出版社.
2012.
8.
2.
薛焱、王新平编.
中文版.
AutoCAD2008基础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
3.
龙马工作室编著.
AutoCAD2007完全自学手册.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2.
4.
戎马工作室编著.
AutoCAD2007机械绘图.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1.
5.
张曙光、傅游编著.
AutoCAD2008中文版标准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10.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制图教研室课程简介:计算机绘图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应用在我国许多工程领域日益广泛,它是提高设计质量、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必备手段.
它推动了产品设计和工程设计的革命,计算机绘图与三维建模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技能,有着强烈的社会需求,正在成为我国就业中的新亮点.
为了满足将来职业岗位的工作或研究的需求,要求掌握计算机绘图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这项有力工具.
本课程主要是学习AutoCAD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习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绘图技术和绘图技巧.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通过介绍实用工程CAD软件,使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知识与技术.
2.
以目前广泛接受的AutoCAD软件作为典型代表,使学生掌握二维计算机绘图中的图形绘制、编辑修改、显示控制等操作方法.
3.
最终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图纸的绘制和修改.
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目的:了解计算机绘图的发展及其应用领域,以及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了解计算机绘图的硬件、软件环境及常用绘图软件.
要求:了解相关的绘图设备和软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计算机绘图的基本内容.
难点:无教学内容一、概述二、计算机绘图设备三、计算机绘图软件四、计算机绘图标准第二章基本知识(1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掌握AutoCAD用户界面及基本操作方法,熟悉AutoCAD的菜单及工具栏的设置,能够建立自己的绘图环境,会使用绘图工具,了解建立用户坐标系及精确定位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AutoCAD命令的输入208难点:AutoCAD数据的输入教学内容一、AutoCAD简介1.
使用AutoCAD的基本要求2.
AutoCAD软件的安装3.
软件主要功能4.
AutoCAD2011新增功能二、AutoCAD一般操作1.
AutoCAD启动2.
进入作图状态3.
AutoCAD的用户界面4.
AutoCAD命令的输入5.
AutoCAD命令别名6.
AutoCAD数据输入7.
图形编辑常用键及功能8.
AutoCAD命令的执行过程9.
实用用命令三、AutCAD图形的初始化1.
修正AutoCAD的样板文件2.
使用命令组文件设置图形的初始环境第三章实用绘图命令(4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AutoCAD软件的实用绘图命令.
掌握点、直线、圆、圆弧、矩形、多边形等图形元素的建立方法,熟悉多段线的绘制,了解样条曲线的绘制.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AutoCAD常用绘图命令的具体运用.
难点:AutoCAD中字体的设置和应用.
教学内容一、基本绘图命令1.
绘点、等分点和测量点2.
画直线、射线、结构线和复合线3.
画二维多义线和样条曲线4.
圆、圆弧、椭圆、圆环、矩形和多边形二、文本1.
TEXT或(DTEXT)命令2.
MTEXT(多行文本)命令3.
STYLE(字型)命令209第四章辅助绘图命令(4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建立对象选择集的基本方法和AutoCAD基本图形编辑命令;掌握图形显示的特性和控制图形显示的几种方法;掌握块的概念和块的定义.
学会使用编辑命令构造出比较复杂的图形的快捷方法,熟悉修改对象的特性,了解对象捕捉与对象跟踪方法;了解屏幕更新和重新生成的异同;了解通过组织图层来控制图形的可视性;了解块属性的概念以及块属性的定义;了解块属性的修改方法以及其他有关块的操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实用编辑命令难点:块和属性教学内容一、编辑命令二、显示控制三、绘图工具四、图层、颜色与线型五、块与属性第五章图案填充与尺寸标注(2学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掌握剖面线的应用和平面图形尺寸标注步骤及尺寸标注格式设置,熟悉常用尺寸标注及形位公差、粗糙度等工程符号的标注与编辑,熟悉文本标注,了解常用尺寸变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剖面线和尺寸标注难点:尺寸样式的设置教学内容一、图案填充1.
图案填充的两个特殊性质2.
图案填充命令3.
绘制图案填充实例二、尺寸1.
概述2.
尺寸标注方法3.
尺寸标注样式4.
创建形位公差的标注5.
编辑尺寸标注执笔人:刘文华审核人:李明颖210《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机械设计基础/TheBasicsofMachineryDesign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材料、印刷、纺织、包装、纺服学时数:48其中:实验/上机学时:6学分数:3考核方式:考查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教学参考书:初嘉鹏等编.
机械设计基础.
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9.
宋育宏等编.
机械设计基础.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毛炳秋编.
机械设计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机原机零教研室课程简介:本课程是轻化工各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
作为高分子、轻化、无机、印刷、纺织、包装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是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能力的技术基础课.
内容涉及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以及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设计计算方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
使学生具备选用、分析基本机构和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以及运用标准、规范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可以使学生了解机械中一般常用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工作特点、运动轨迹、运动特点及运动性能的分析等,从而掌握根据已知条件设计符合要求的常用机构的设计方法;2.
使学生了解、认识常用机械零件,学习根据工程实际要求设计符合条件的一般通用零件,掌握设计、校核方法,既学会解决一些简单工程实际问题,又可以为后续的相关课程打好基础;3.
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机构工作原理及进行机械零件设计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零件的常用材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机器、机构等有关概念.
教学内容一、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二、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三、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及钢的热处理概念四、机械零件的强度211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机构自由度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一、运动副及其分类二、平面机构运动简图三、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及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特征,了解铰链的类型判定及其演化,掌握四杆机构的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曲柄摇杆机构的工作特性:按给定的从动件行程速比系数K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教学内容一、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二、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特征三、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四、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设计第四章凸轮机构(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按给定运动规律绘制盘形凸轮轮廓曲线方法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绘制.
教学内容一、凸轮机构的分类和应用二、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三、凸轮轮廓的设计四、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五、间歇运动机构和组合机构第五章齿轮机构(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点、参数计算为主要内容,简介最少齿数.
教学重点和难点各种齿轮传动的啮合特点、受力分析及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
教学内容一、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分类212二、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和齿廓曲线三、渐开线齿廓四、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尺寸五、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六、渐开线齿轮的切削原理七、根切、最少齿数和变位齿轮八、斜齿圆柱齿轮机构九、圆锥齿轮机构十、蜗杆蜗轮机构第六章轮系(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轮系传动比计算,减速器结构可进行现场教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教学内容一、轮系的类型二、定轴轮系及其传动比三、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四、混合轮系及其传动比五、轮系的应用第七章齿轮传动(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轮齿的失效形式,掌握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能应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公式进行强度计算,掌握各种齿轮的受力分析、齿轮的结构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齿轮的强度设计、受力分析.
教学内容一、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二、齿轮材料和许用应力三、齿轮传动的精度四、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五、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六、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七、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八、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九、齿轮的结构与润滑213第八章带传动(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带传动中各力、应力的关系,带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
了解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掌握带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并了解设计步骤.
教学重点和难点带传动的弹性滑动现象、打滑现象及影响带传动能力的因素、带的应力分布、主要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教学内容一、带传动的类型和特点二、V带和V带轮三、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四、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第九章链传动(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链传动的特点及多边形效应、了解链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
教学重点和难点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影响链传动工作平稳性的因素及参数选择.
教学内容一、链传动的类型和特点二、链传动和链轮三、链传动的运动特性和参数选择四、链传动的设计计算五、链传动的布置及润滑第十章联接(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了解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结构特点;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掌握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螺旋副的效率和自锁;紧螺栓的强度计算.
教学内容一、螺纹的主要参数及类型二、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三、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联接件四、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五、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六、螺旋传动214第十一章轴(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轴的类型、材料;掌握轴的结构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轴的强度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一、轴的类型和材料二、轴的结构设计三、轴的强度计算四、轴毂联接第十二章轴承(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向心滑动轴承的结构,掌握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掌握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和选用及轴承组合结构,了解向心轴承的选择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代号、选用及组合结构.
教学内容一、轴承的分类二、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三、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四、润滑剂和润滑装置五、滚动轴承的结构、类型、代号和应用六、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选择七、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八、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第十三章联轴器和离合器(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刚性联轴器和弹性联轴器的主要类型及特点;了解常见离合器的类型及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常见联轴器和离合器的类型与特点.
教学内容一、联轴器二、离合器三、联轴器和离合器的选用执笔人:胡建忠审核人:初嘉鹏215《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40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化工设备机械基础/TheBasicsofMachineryDesignforChemicalEquipment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化工、应化、环境、轻化、生工、食工学时数:40其中: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数:2.
5考核方式:考查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化工原理教学参考书:刁玉玮等编.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第六版).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年.
赵军等编.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第二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年.
卓震主编.
化工容器及设备(第二版).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8年.
潘永亮等编.
化工设备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2007年.
钢制压力容器.
GB150-1998.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工原理教研室课程简介:本课程是轻化工工艺类各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
作为化工、应化、环境、轻化、食品、生工等工艺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是介绍常用化工设备材料,化工容器及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设计、选择简单化工容器类机械能力的技术基础课.
内容涉及常用化工设备材料,内、外压容器类设备应力分析,强度、结构设计,以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设计计算方法等基本知识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为学生从事化工设备机械的设计、使用、管理及维护打下基础.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1.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化工机械方面基础知识,具备常用化工机械使用、管理和维护的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设计、选择简单化工容器类机械能力;为从事常用化工设备的设计、选择打基础.
3.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缩短工程应用与课堂学习之间的差距;进而增强求知欲望以及综合运用各专业学科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一章化工设备材料及其选择(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的主要指标概念,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及工艺性能,了解铁碳合金组织、结构及其对性能的影响;掌握钢的化学成分对钢的性能影响,掌握碳钢、铸铁、低合金钢、不锈钢和特种钢的分类,牌号,特性及用途;了解化工设备形成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的条件,以及化工设备腐蚀破坏的形式及防腐措施,了解选材的原则,会运用选材原则对化工设备进行选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的主要指标概念.
教学内容一、概述216二、材料的性能三、金属材料的分类及牌号四、碳钢与铸铁五、低合金钢及化工设备用特种钢六、有色金属材料七、非金属材料八、化工设备的腐蚀及防腐措施九、化工设备材料的选择第二章容器设计的基本知识(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压力容器的分类与管理;掌握容器设计的基本要求,基本掌握容器零部件标准化的概念,了解压力容器基本法规和标准.
教学重点和难点容器设计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一、容器的分类与结构二、容器零部件的标准化三、压力容器的安全监察四、容器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第三章内压薄壁容器的应力分析(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薄膜应力理论;掌握圆筒、球壳、椭圆壳、锥壳等壳体的应力分布特点,掌握这些壳体的薄膜应力的计算;了解边缘应力的概念及其特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圆筒、球壳、椭圆壳、锥壳等壳体的应力分布特点及应力的计算.
教学内容一、回转壳体的应力分析--薄膜应力理论二、薄膜理论的应用三、内压圆筒边缘应力第四章内压薄壁圆筒与封头的强度计算(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内压薄壁圆筒的强度设计方法及其设计公式;掌握容器设计中设计参数的选择和确定;了解容器压力试验的目的及方法,掌握容器压力试验强度校核计算;了解容器最小壁厚的规定;掌握椭圆形、球形封头的结构及强度设计方法;了解锥形封头和平板封头的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容器压力试验强度校核计算;椭圆形、球形封头的结构及强度设计.
217教学内容一、强度设计的基本知识二、内压薄壁圆筒壳与球壳的强度设计三、内压圆筒封头的设计第五章外压圆筒与封头的设计(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失稳概念和外压圆筒设计准则;掌握临界压力的概念及影响临界压力的因素;掌握外压圆筒设计的工程图算法;掌握外压球壳及凸形封头设计的工程图算法;了解加强圈的作用及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失稳概念,临界压力的概念,外压圆筒、外压球壳及凸形封头设计的工程图算法.
教学内容一、概述二、临界压力三、外压圆筒的工程设计四、外压球壳与凸形封头的设计五、外压圆筒加强圈的设计第六章容器零部件(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法兰连接的密封原理、结构形式和分类,了解法兰密封垫的选择;掌握法兰标准及其标准的使用方法;掌握容器支座(双鞍支座)的结构、安装方法及其标准选用;掌握容器开孔补强的原则及其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法兰连接的密封原理、结构形式;容器支座(双鞍支座)的结构、安装方法;容器开孔补强的设计方法.
教学内容一、法兰联接二、容器支座三、容器的开孔补强四、容器第七章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管板与管子、管板与壳体的连接方式;了解温差应力的产生原因、计算方法;温差应力的补偿措施;掌握拉脱力产生的原因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管板与管子、管板与壳体的连接;拉脱力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一、概述218二、管子的选用及其与管板的连接三、管板结构四、折流板、支承板、旁路挡板及拦液板的作用与结构五、温差应力六、管箱与壳程接管第八章塔设备的机械设计(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塔设备所受载荷特点及其计算;掌握塔设备危险截面处的应力分布及其应力组合计算;了解塔设备机械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塔设备所受载荷计算;塔设备危险截面处的应力分布及其应力组合计算.
教学内容一、塔体与裙座的机械设计二、塔体与裙座的机械设计举例三、板式塔结构四、填料塔结构第九章搅拌器的机械设计(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搅拌器的形式及选型;掌握搅拌罐主要结构设计及相关计算;掌握搅拌轴的计算,了解搅拌轴密封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搅拌器的形式及选型;搅拌罐的主要结构计算;搅拌轴的计算.
教学内容一、概述二、搅拌器的形式及选型三、搅拌罐的结构设计四、搅拌器的传动及搅拌轴的计算五、轴封执笔人:宋建国审核人:贾春学219《体育1.
2.
3.
4》课程教学大纲(80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体育1.
2.
3.
4/PhysicalEducationClass1.
2.
3.
4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全校本科生学时数:80其中,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数:4考核方式:考查开课单位:体育教学部第一教研室、第二教研室前言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始终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并从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体制,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不断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健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合格人才.
大连工业大学体育教学大纲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献,它涵盖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是指导我校体育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秩序、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师生共同遵守的文件.
本次教学大纲修订是根据教育部下发《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以及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有关内容,结合我校"学科为本,质量为上,创新为先,特色为重"的办学理念,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它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守的基本内容,是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学习体育课程过程中必须完成和达到的基本要求.
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估的依据.
在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精神的推动下,本次大纲内容修订充分体现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才的指导思想和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和重要途径.
大纲融入了"阳光体育运动"和"休闲体育","娱乐体育"的内涵.
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较大选择空间和个性发展需求.
在加强对学生学、练指导,提高自学自练能力的同时激励发展育体育心功能.
并旨在达到目标与层次,爱好与内容,技术与素质,标准与规范化完全统一.
本大纲修订过程中得到校领导和教务处大力支持和指导.
也是全体参编人员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将在大纲实施过程中加强过程监控,不断研究调整,为下次修订积累经验.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一、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大连工业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课程目标中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基本内容所确定的.
220[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能独立制定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并逐渐发展运动才能.
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和方法.
能合理配餐,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练就强健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
在运动中体验乐趣和成功感,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课程设置和选择教材的基本原则《纲要》中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
根据我校实际教学资源状况和工科学校教学特点确定;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四学期共计80学时).
体育课程教学是体育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健康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选择教材内容时,从增进健康与提高素质、兴趣与个性、课内与课外、传统与民族性考虑其选择教材的基本原则是: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原则: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教材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挖掘教材内容的体育文化内涵.
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原则:根据学校体育设施的承受能力,教材内容力求丰富多彩,并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为学生提供较大选择空间和自由度.
在选择教材内容时要充分体现出贯彻"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内容和要求.
三、课程内容和学时计划说明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
由于我校属工科学校,专业设置复杂,目前我校还正处发展建设中,教学资源暂不能满足需要,为此,大纲确定本科学生二学年四个学期总教学时数为80学时.
2.
体育理论课教材目前版本较多,考虑到我校地处北方,夏冬气候差别明显,选择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体育与健康教程"为参考,理论课在实践教学课以外根据各学期教学情况随机安排.
3.
目前学校在发展建设中,体育设施在逐步建设和完善,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大纲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将武术、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定向运动、田径运动等项目收编在教材中以便随时调整备用.
四、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1.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是体育课教学的法规性文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依据.
教师要按照《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进度和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在执行《大纲》过程中未经同意不得随意改动.
2.
授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大纲》,充分理解大纲的精神实质,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
教研室主任要根据《大纲》的进度安排各年级教学,并随时掌握教师执行《大纲》运用教材的情况,规范和指导教学.
4.
教材中列出的身体素质内容,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221生认真完成.
5.
理论课的授课方式可采取松散式,也可以集中上大课,无论哪种授课形式,教师必须采用规定的理论课教材,完成教材规定的基本内容.
更改或扩展教材内容必须事先征得同意.
6.
教师可以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基础和专项基础理论知识融汇到技术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中执行教学进度和考试方法及标准的要求1.
实践课、理论课的教学进度,教学日历,课时计划内容必须保持一致,教师应根据教学日历编写课时计划.
2.
各教研室要经常组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沟通教学情况.
对教材中重点和难点内容,聘请有经验教师做提示指导,逐步提高教学能力,并总结出《大纲》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为下次修订提供依据.
3.
各项目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考试方法和评分标准均为学期结束时的考试依据,必须严格执行.
每学期末教研室主任要掌握情况,协调教学进程统一安排考试.
六、《大纲》编写说明本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将教学大纲、项目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日历、考试方法和评分标准合为一体,便于教师随时了解《大纲》目的、要求和内容规定,参照教学进度和教学日历编写课时计划.
第二部分教学计划一、学时分配硕士生、本科生学期体育课时分配(80学时)内容学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理论课实践课合计第一学期课余另行安排4学时20学时20学时第二学期20学时20学时第三学期课余另行安排4学时20学时20学时第四学期课余20学时20学时合计80学时二、体育课考核、评定成绩学期体育课成绩评定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的总合即:第一学期:成绩=素质40%+技术、技能50%+运动参与10%第二学期:成绩=素质40%+技术、技能50%+运动参与10%第三学期:成绩=素质40%+技术、技能50%+运动参与10%第四学期:成绩=素质40%+技术、技能50%+运动参与10%222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体育理论课教材(一)教学要求通过体育理论课学习使学生领悟体育真谛与健康法则,着重引导和强化学生遵循规律,掌握体育锻炼原则和方法.
科学锻炼身体,达到寓体育意识培养于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之中,努力使体育与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产生共鸣.
使体育科学知识的深度、广度更适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通过"体育锻炼原则与方法","建立合理生活方式","运动性伤病应急处置","传统养生",和"奥林匹克运动"等重点内容的教学,满足广大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文化需求.
(二)教学内容1.
体育概述与高校体育·高校体育目标和基本途径·体育维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体育的真谛·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健康的定义·健康的标准·警惕亚健康状态2.
体育锻炼与健康·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保持乐观情绪·疲劳的产生、定义·运动性疲劳的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3.
体育锻炼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锻炼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专门性原则·运动处方的组成及其实施·什么是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构建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4.
常见运动损伤处置和传统养生·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置·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置·突发情况下自救和急救·中国传统养生的内容和方法5.
奥林匹克运动、体育观赏223·奥林匹克运动会礼仪和精神·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体育观赏6.
体育运动对肥胖、心血管疾病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什么是肥胖·肥胖对健康的常见危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锻炼要注意什么·神经衰弱患者锻炼要注意什么·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三)考核1.
第一学期、第三学期分别授课三学时,笔试一学时笔试内容由授课教师根据当年授课情况参考题库确定(四)理论课教学进度(教学日历)内容课次学时内容备注1·高校体育目标和基本途径·体育维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体育的真谛·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健康的定义·健康的标准·警惕亚健康状态第一次课2·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保持乐观情绪·疲劳的产生、定义·运动性疲劳的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3·体育锻炼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专门性原则·运动处方的组成及其实施·什么是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构建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第二次课4·理论考试(笔试)第一学期5·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置·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置·突发情况下的自救和急救·中国传统养生的内容和方法第三次课6·奥林匹克运动会礼仪和精神·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体育观赏7·什么是肥胖·肥胖对健康的常见危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锻炼要注意什么·神经衰弱患者锻炼要注意什么·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第四次课8·理论考试(笔试)第三学期224二、体育实践课教材(一)足球(Football)课程简介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深受高校大学生喜爱,是高校大学生体育课学习内容之一,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通过足球课的学习,强化学生的集体主意观念和团队作战的意识,崇尚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客观环境中冷静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学习足球基本技战术和相关理论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起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体能,以适应未来学习和工作德需要.
教学目标喜爱足球运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战术,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足球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处置方法.
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足球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在足球运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培养优良的团队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教学要求足球教学以踢、停、运、顶等基本技术为主,课堂上精讲多练,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介绍一下足球理论知识,竞赛规则、竞赛组织与编排、裁判法等,并能应用于实践.
在专项教学中应加强身体素质练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身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教学内容(一)专项理论部分1.
足球运动起源与发展2.
竞赛规则与裁判方法3.
竞赛组织与编排(二)实践部分1.
基本技能脚内侧踢球脚背内侧踢球脚背正面踢球脚背外侧踢球脚内侧停球脚背外侧停球脚底停球胸部停球225大腿停球脚背内侧运球脚背外侧运球脚背正面运球前额正面顶球前额侧面顶球教学比赛2.
基本战术(1)二过一战术(2)边路进攻战术(3)防守战术3.
身体素质练习速度:变速跑、变向跑、折返跑、50米加速跑、冲刺跑.
力量:握力、俯卧撑、卧推、蹲起、实心球、立推、仰卧起坐、收腹举腿、立卧撑、台阶跳.
灵敏:蛇型跑、低重心移动、听信号做变向跑.
弹跳:摸高、跳绳、多级跳、立定跳远耐力:间歇跑、定时跑、负重跑、计时跑(800、1000)米(三)学时分配项目内容学时百分比(%)备注网球运动起源与发展专项理论竞赛规则、裁判法、竞赛组织编排25在实践课内基本技术1230基本战术615教学比赛615快乐、休闲体育待增加内容技术技能素质练习410专项技术测试410素质测试410测试机动25实践课内测合计40100(四)教学进度足球选项课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理论实践1.
介绍本学期教学计划及课堂常规要求,安全性教育2.
足球运动起源与发展3.
学习脚内侧踢球4.
身体素质练习概述;起源、特点、重大赛事226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二实践1.
球性球感练习2.
复习脚内侧踢球3.
学习脚背内侧踢球4.
身体素质练习三实践1.
球性球感练习2.
复习脚内侧踢球、脚背内侧踢球3.
学习脚背正面踢球4.
身体素质练习四实践1.
球性球感练习2.
复习脚背内侧踢球、脚背正面踢球3.
学习脚背外侧踢球4.
身体素质练习五实践1.
球性球感练习2.
复习脚背外侧踢球3.
学习脚内侧停球4.
身体素质练习六实践复习脚背外侧踢、停球身体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七实践1.
传接球练习2.
复习脚内侧停球3.
学习胸部停球4.
身体素质练习八实践1.
传接球练习.
2.
学习胸部停球3.
学习大腿停球4.
教学比赛九实践1.
传接球练习.
2.
踢、停球练习3.
复习4.
教学比赛十测试专项技术测试足球选项课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实践1.
传接球练习.
2.
复习停发球3.
学习脚背外侧运球4.
身体素质练习二实践1传接球练习2.
复习脚背外侧运球3.
学习脚背正面运球4.
教学比赛三实践1.
传接球练习2.
复习运球3.
学习前额正面顶球4.
教学比赛四实践1.
传接球练习2.
复习前额正面顶球3.
学习前额侧面顶球4.
教学比赛五实践1.
传接球练习2.
复习顶球3.
学习直传斜插二过一,斜传直插二过一4.
教学比赛六实践复习传球及二过一身体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七实践1.
传接球练习227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2.
复习直传斜插二过一、斜传直插二过一3.
学习踢墙式二过一、交叉掩护二过一4.
教学比赛八实践1.
传接球练习2.
复习二过一3.
学习回传反切二过一、学习边路进攻战术4.
教学比赛九实践1.
传接球练习2.
学习中路进攻战术3.
学习防守战术4.
教学比赛十测试专项技术测试四、考核与评价根据教育目标,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网球运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兼顾考查学生对赛事组织的了解程度和身体素质提高的程度.
(一)考核与评价成绩各部分所占比例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运动技能与知识的评价(技术、技能)5050运动参与的评价(运动参与)1010身体健康的评价(身体素质)4040合计100100(二)考核内容、方式与要求1.
身体素质考核(30%)①考核内容:耐力素质:1000米跑;力量素质:立定跳远②评分标准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
2.
平时成绩考核(20%)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课堂学习表现,进步幅度等情况评定成绩.
3.
技术、技能水平考核(50%)第一学期:①考试内容:定位球射门②考试方法:发球区线上射门6次.
③评分标准完成次数123456得分50分60分70分80分90分100分第二学期:①考试内容:运球过杆射门②考试方法:绕杆蛇形运球射门③评分标准:完成次数26秒25秒2423秒22秒21秒得分50分60分70分80分90分100分228五、教学建议基本技术教学要多采用与提高身体素质相结合的练习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不断加强身体素质.
基本技术教学应多运用综合性练习,培养实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学生养成积极自觉完成各种练习的习惯.
比赛是掌握和运用技、战术的最好形式.
要合理制定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篮球(Basketball)课程简介: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的对抗性球类运动.
篮球运动是集身体素质技能和智力于一体的综合型项目,具有高快强等特点,并且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它可以使参与者的个性、自信心、情绪控制、意志力、进取心、自我控制与约束力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并能够培养团结拼搏、努力协作、文明自律、尊重他人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人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和柔韧素质.
本课程主要讲授篮球运动的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战术以及基本的篮球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水平.
一、教学目标通过篮球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学会利用篮球运动来锻炼身体.
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心理品质.
使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篮球规则和裁判法,并以其来巩固各项技术技能.
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弹跳、耐力等身体素质,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健康水平.
二、教学要求专项教学中应注重投篮、传接球、运球、突破和移动技术的基础练习.
使学生能在比赛中熟练地运用,进而完成攻防战术配合.
技、战术学习要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
在基本技、战术学段完成后加强对抗练习,增加教学比赛,全面提高篮球运动能力.
在专项教学中应加强身体素质练习,并与技术练习相结合.
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身体素质得以不断提高.
三、教学内容(一)专项理论部分1.
篮球运动概述2.
篮球规则和裁判法3.
篮球运动的常用术语(二)实践部分1.
基本技术投篮: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投篮、跳投(男)、双手胸前投篮(女)传接球:双手胸前、击地、头上传接球;单手肩上、击地、背后传接球运球:原地单手、体前变向、背后、转身、胯下运球;行进间体前变向、直线和曲线运球突破:原地持球交叉步、顺步突破;行进间接球交叉步、顺步突破229移动:基本姿势、起动、急停、滑步、撤步、转身、变向跑防守:防持球队员、防无球队员、抢断球篮板球:抢进攻、防守篮板球2.
基本战术进攻配合:传切配合、掩护配合、突分配合、策应配合防守配合:交换、挤过、穿过、绕过防守、协防、联防快攻配合:组织快攻3.
素质练习速度:变速跑、变向跑、折返跑、30米加速跑、力量:握力、俯卧撑、引体向上、卧推、蹲起、抓举、实心球灵敏:仰卧起坐、收腹举腿、立卧撑、蛇形跳、台阶跳、低重心移动弹跳:摸高、跳绳、多级跳、立定跳远耐力:间歇跑、定时跑、负重跑、计时跑(800、1000)米(三)学时分配项目内容学时百分比(%)备注篮球运动概述与体育基础知识专项理论竞赛规则、裁判法、常用术语25在实践课内基本技术1230基本战术615教学比赛615快乐、休闲体育待增加内容技术技能素质练习410专项技术测试410素质测试410测试机动25实践课内测合计40100(四)教学进度男子篮球选项课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理论实践1.
介绍篮球运动概况2.
学习移动(脚步)技术3.
学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4.
学习单手肩上投篮篮球运动起源、特点、重大赛事、场地、器材等二理论实践1.
介绍常用专项术语、基本规则2.
学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3.
学习原地传接球4.
复习单手肩上投篮教学和比赛中相关术语230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三实践1.
学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2.
学习行进间传接球3.
学习行进间投篮4.
耐力练习四实践1.
学习防守移动技术2.
学习行进间传接球3.
复习行进间投篮4.
力量练习五实践1.
学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2.
复习行进间投篮3.
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六实践1.
介绍基本规则2.
学习原地突破3.
学习人盯人防守4.
教学比赛七实践1.
介绍基本规则2.
复习原地突破3.
复习人盯人防守4.
教学比赛八实践1.
学习抢篮板球2.
复习行进间投篮3.
复习行进间运球4.
教学比赛九实践复习行进间投篮复习行进间运球教学比赛十测试专项技术测试男生篮球选项课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实践1.
学习进攻、防守移动技术2.
复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3.
复习投篮4.
耐力练习二实践1.
学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2.
学习原地和行进间传球3.
复习行进间投篮4.
力量练习三实践1.
学习跳投2.
学习原地和行进间传接球3.
复习行进间投篮4.
教学比赛、熟悉规则与裁判法四实践1.
复习跳投2.
复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3.
介绍穿切配合4.
教学比赛、熟悉规则与裁判法五实践1.
学习行进间突破2.
复习行进间运球投篮3.
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六实践1.
复习行进间投篮2.
介绍掩护配合和交换、挤过穿过防守3.
教学比赛4.
耐力练习231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七实践1.
介绍快攻方法2.
复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3.
教学比赛、熟悉规则与裁判法4.
速度练习八实践1.
复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2.
复习投篮3.
复习行进间运球投篮4.
教学比赛九实践1.
复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2.
复习行进间运球投篮3.
教学比赛十测试专项技术测试女子篮球选项课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理论实践1.
介绍篮球运动概况2.
学习移动(脚步)技术3.
学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4.
学习单手肩上投篮篮球运动起源、特点、重大赛事、场地、器材等二理论实践1.
介绍常用专项术语、基本规则2.
学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3.
学习原地传接球4.
复习单手肩上投篮教学和比赛中相关术语三实践1.
学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2.
学习行进间传接球3.
学习行进间投篮4.
耐力练习四实践1.
学习防守移动技术2.
学习行进间传接球3.
复习行进间投篮4.
力量练习五实践1.
学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2.
复习行进间投篮3.
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六实践1.
介绍基本规则2.
学习原地突破3.
学习人盯人防守4.
教学比赛七实践1.
介绍基本规则2.
复习行进间投篮3.
复习人盯人防守4.
教学比赛八实践1.
学习抢篮板球2.
复习行进间投篮3.
复习行进间运球4.
教学比赛九实践复习行进间投篮复习行进间运球教学比赛232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十测试专项技术测试女生篮球选项课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实践1.
学习进攻、防守移动技术2.
复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3.
复习投篮4.
耐力练习二实践1.
学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2.
学习原地和行进间传球3.
复习行进间投篮4.
力量练习三实践1.
学习双手胸前投篮2.
学习原地和行进间传接球3.
复习行进间投篮4.
教学比赛、熟悉规则与裁判法四实践1.
复习双手胸前投篮2.
复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3.
介绍穿切配合4.
教学比赛、熟悉规则与裁判法五实践1.
学习行进间突破2.
复习行进间运球投篮3.
素质测试六实践1.
复习行进间投篮2.
介绍掩护配合和交换、挤过、穿过防守3.
教学比赛4.
耐力练习七实践1.
介绍快攻方法2.
复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3.
教学比赛、熟悉规则与裁判法4.
速度练习八实践1.
复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2.
复习投篮3.
复习行进间运球投篮4.
教学比赛九理论实践1.
复习原地和行进间运球2.
复习行进间运球投篮3.
教学比赛十测试专项技术测试四、考核与评价根据教育目标,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篮球运动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兼顾考查学生对赛事组织的了解程度和身体素质提高的程度.
(一)考核与评价成绩各部分所占比例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运动技能与知识的评价(技术、技能)5050运动参与的评价(平时成绩)2020233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身体健康的评价(身体素质)3030合计100100(二)考核内容、方式与要求1.
身体素质考核(30%)①考核内容:耐力素质: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
力量素质:立定跳远②评分标准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
2.
平时成绩考核(20%)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课堂学习表现,进步幅度等情况评定成绩.
3.
技术、技能水平考核(50%)(1)男生第一学期:①考试内容:蛇形运球上篮②考试方法:测试方法:在起点线后持球站立,出发后,单手运球依次过杆(过杆时必须换手)后接运球上篮,投不中补中.
每人测试2次,取较好成绩.
(场地器材:场地长20米,宽7米,起点线后5米设置两列标志杆,标志杆距同侧边线3米.
各排标志杆相距3米,共5排杆,全长20米,并列的两杆间隔1米.
)每个学生考试两次,取较好一次成绩.
③评分标准(见表1)、第二学期:考试内容:半场运球行进间投篮考试方法:学生持球于中线与边线交叉点开始,运球至球篮做行进间投篮,要求投中,投不中要补中;而后运球至对侧中线与边线交叉点,原路线运球返回,做行进间投篮,要求投中,投不中要补中;之后重复以上路线一次,共进行4次行进间投篮.
以时间计算成绩,学生起动开表,运球回起动处停表(单位:秒).
评分标准(见表1)表1:分值蛇形运球上篮(秒)半场行进间运球投篮(秒)100分183490分203680分223870分244060分264250分274440分2845234分值蛇形运球上篮(秒)半场行进间运球投篮(秒)30分294620分304710分3148(2)女生第一学期:①考试内容:蛇形运球②考试方法:测试方法:在起点线后持球站立,出发后,单手运球依次过杆(过杆时必须换手).
每人测试2次,取较好成绩.
(场地器材:场地长20米,宽7米,起点线后5米设置两列标志杆,标志杆距同侧边线3米.
各排标志杆相距3米,共5排杆,全长20米,并列的两杆间隔1米.
)③评分标准(见表2)第二学期考试内容:全场运球上篮考试方法:考生持球于端线外,自行启动,教师开表计时,向对侧球篮运球上篮,要求投中,不中补中,返回运球上篮,球中篮停表.
评分标准:(见表2)表2:分值蛇形运球(秒)全场行进间运球投篮(秒)100分162090分172280分182470分192660分202850分223040分243430分263820分284010分3050五、教学建议基本技术教学要多采用与提高身体素质相结合的练习方法,以增加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负荷,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不断加强身体素质.
基本技术教学采用综合性练习,培养实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完成各种练习的习惯.
比赛是掌握和运用技、战术的最好形式,要合理制定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调动学习积极性,加强比赛过程的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35(三)排球(volleyball)课程简介:排球运动是以手支配球为主的隔网集体对抗项目,排球被称之为"空中飞球",不同人群在不同场地均能练习.
排球运动具有提高运动能力、发展判断、注意、反应等心理素质,增强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能力,培养机智灵活、勇敢顽强、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排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排球的基本知识、技术、战术和排球规则,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娱乐身心、体验成功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传授排球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现代排球运动的产生,发展过程和现状、特点、发展动向及趋势.
学习并初步掌握基本技术、战术,了解一般的组织竞赛及裁判方法.
通过排球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排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心理品质.
使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通过教学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如速度、力量、灵敏、弹跳、耐力等,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健康水平.
通过学习提高体育素养,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教学要求专项教学中应着重垫球、传球、发球和扣球技术的基础练习.
使学生能在比赛中熟练地运用,进而完成攻防战术配合.
技、战术学习要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
在基本技、战术学段完成后重点强调串联技术,增加教学比赛,全面提高排球的运动能力.
在专项教学中应加强身体练习,并与技术练习相结合.
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身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三、教学内容(一)专项理论1.
排球运动概述2.
排球规则、裁判法3.
排球专项常用术语(二)技术技能1.
基本技术准备姿势;梢蹲、半蹲、全蹲移动;并步法、滑步法、交叉步垫球;正面双手垫球、体侧垫球、背垫球、单手垫球传球;正面上手传球、背传球、跳传球发球;正面下手发球、正面上手发球、上手发飘球扣球;正面扣球、近体快球、短平快球拦网;单人拦网、双人拦网吊球;双手吊球、单手吊球2.
基本战术阵容配备236"中一二"进攻战术"边一二"进攻战术插上进攻战术无人拦网防守阵型单人拦网防守阵型双人拦网防守阵型"心跟进"防守阵型"边跟进"防守阵型3.
素质练习速度;变速跑、变向跑、折返跑、50米加速跑、力量;握力、俯卧撑、引体向上、卧推、蹲起、抓举、实心球灵敏;仰卧起坐、收腹举腿、立卧撑、蛇形跳、台阶跳、低重心移动弹跳;摸高、跳绳、多级跳、立定跳远耐力;间歇跑、定时跑、负重跑、计时跑(800、1000)米(三)学时分配(一学年)项目内容学时百分比(%)备注排球运动概述与体育基础知识专项理论竞赛规则、裁判法、常用术语25在实践课内基本技术1230基本战术615教学比赛615快乐、休闲体育待增加内容技术技能素质练习410专项技术测试410素质测试410测试机动25实践课内测合计40100(四)教学进度男生排球选项课第一学期教学进度(教学日历)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理论实践1.
排球运动概述2.
准备姿势;稍蹲、半蹲、全蹲.
3.
正面双手垫球.
概述;起源、特点、重大赛事二实践1.
正面双手垫球、侧垫球、背垫球2.
移动;并步法、滑步法、交叉步3.
正面上手传球三理论实践1.
排球运动常用专项术语2.
上手发球、移动垫球3.
耐力练习;间歇跑与教学和比赛有关术语237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四理论实践1.
介绍排球运动场地器材2.
4号位扣球3.
力量练习;俯卧撑、蹲起与比赛有关的场地器材五实践1.
正面双手垫球2.
4号位扣球3.
3打34.
弹跳练习;立定跳、摸高可采用三对三,四对四比赛六实践测试1.
复习正面双手垫球2.
身体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七实践1.
正面双手垫球,体侧垫球2.
上手发球、接发球3.
耐力练习;定时跑八实践1.
扣球2.
3号位2.
阵容配备、轮转3.
素质练习;加速跑、折返跑.
阵容配备以(4—2)为主九实践1.
传、垫球2教学比赛3.
灵敏素质练习;仰卧起坐,立卧撑十测试1.
专项技术测试2.
学期总结男生排球选项课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实践1.
传、垫球2.
上手发球3.
扣球4.
耐力练习;定时跑介绍排球规则二实践1.
上手发飘球2.
扣球3.
教学比赛4.
力量练习;握力、蹲起三实践1.
正面扣球2.
拦网(单人、双人)3.
教学比赛4.
弹跳练习;跳绳、多级跳四实践1.
正面扣球2.
单人拦网及防守阵型3.
教学比赛4.
耐力练习;1000米跑1000米计时跑在田径场进行五实践1.
扣近体快球(介绍)2.
"中一二"进攻战术3.
教学比赛4.
速度练习;变速跑、50米加速跑采用六人制比赛六实践复习"中一二"进攻战术身体素质测试七实践1.
扣近体快球2.
"中一二"进攻战术3.
教学比赛4.
素质练习;蛙跳教学比赛、裁判实习八实践1.
传、垫球2.
垫球、单手网前吊球3.
教学比赛教学比赛、裁判实习九实践1.
发球、接发球2.
"中一二"进攻战术3.
教学比赛吊球方法介绍后主要在教学比赛中练习十测试1.
专项技术测试2.
学期总结238女生排球选项课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理论实践1.
排球运动概述2.
准备姿势;稍蹲、半蹲、全蹲3.
正面双手垫球概述;起源、特点、重大比赛二实践1.
移动;并步法、滑步法、交叉步2.
正面双手垫球、侧垫球、背垫球3.
正面上手传球三理论实践1.
排球运动专项术语2.
正面双手垫球、移动垫球3.
耐力练习;间歇跑与教学和比赛有关术语四理论实践1.
介绍排球运动场地器材2.
正面双手垫球、传球3.
正面下手发球与教学有关的场地器材五实践1.
正面双手垫球、正面上手传球2.
正面下手发球、接发球、3.
耐力跑;800米计时跑计时跑在田径场进行六实践复习垫球和发球身体素质测试七实践1.
正面双手垫球、传球2.
正面上手传球3.
学习4号位扣球4.
蛙跳垫球比赛八实践1.
正面双手垫球、体侧垫球、背垫球2.
背传球(介绍为主)3.
阵容配备、教学比赛阵容配备以(4—2)为主九实践1.
正面双手垫球、背垫球、单手垫球2.
扣球3.
2号位3.
分队比赛十测试1.
专项技术测试2.
学期总结女生排球选项课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学建议一实践1.
正面上手传球2.
下手发球、(介绍)上手发球3.
耐力练习;间歇跑5-6人围圈垫球二实践1.
传、垫球2.
扣球3.
学习吊球4.
教学比赛介绍排球规则三实践1.
4号位扣球2.
单人拦网(介绍)3.
教学比赛4.
弹跳练习;跳绳、多级跳拦网主要是介绍拦"网上球"四实践1.
传、垫球练习2.
3打3练习3.
计时跑计时跑在田径场进行五实践1.
传、垫球2.
发球、接发球3.
教学比赛4.
灵敏练习;立卧撑、蛇形跳吊球方法介绍后主要在教学比赛中练习六实践复习传、垫球身体素质测试七实践1.
扣球、扣近体快球(介绍)2.
"中一二"进攻战术3.
教学比赛教学比赛、裁判实习239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学建议八实践1.
发球、接发球练习2.
扣球3.
教学比赛教学比赛、裁判实习九实践1.
传、垫球2.
发球练习3.
教学比赛教学比赛、裁判实习十测试1.
专项技术测试2.
学期总结四、考核与评价第一学期1.
两人传垫球方法:两人一组,相距三米以远对传、垫球,计往返次数.
(男、女)20次—100分18次—95分16次—90分14次—85分13次—80分12次—75分11次—70分10次—65分9次—60分8次—55分7次—50分6次—45分5次—40分4次—10分第二学期:(男)上手发球(男)方法;在发球区内执行规则连续发球,按成功一次分值累积得分.
标准;成功一次分值;连续发球6次,每成功一次得20分.
5次(100分)4次(80分)3次(60分)2次(40分)1次(20分)(女)下手发球方法:在发球区内执行规则连续发球,按成功一次分值累积得分.
标准:成功一次分值;连续发球6次,每成功一次得20分.
5次(100分)4次(80分)3次(60分)2次(40分)1次(20分)五、教学建议在进行基本技术教学时,要多采用与提高身体素质相结合的练习方法,以增加课的运动量.
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不断加强身体素质.
240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防止学生练习时"静"、"停"现象.
养成在"动"中完成各种练习的习惯.
比赛是掌握和运用技、战术的最好形式.
要合理编制各种形式的比赛,调动学习兴趣提高练习质量.
根据教育目标,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排球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和身体素质提高的程度.
(四)网球(Tennis)课程简介:网球运动是一项极具魅力而高雅的体育项目,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美誉度和极强的影响力,深受大学生喜爱.
现代网球的精彩、优美、高雅和高超的球技具有超常的娱乐性、参与性、竞技性和观赏性,吸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
本大纲是为网球运动的初学者制定的,旨在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初步掌握网球运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战术.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网球运动的魅力所在,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本项运动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一、教学目标1.
通过网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掌握网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战术,培养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积极性.
2.
合理的安排素质练习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注意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使学生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面对未来.
二、教学要求网球教学以握拍、正反手击球、发球、接发球、截击球、削球和反弹球等基本技术为主,课堂上精讲多练,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介绍一下网球理论知识,竞赛规则、竞赛组织与编排、裁判法等,并能应用于实践.
在专项教学中应加强身体素质练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身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三、教学内容(一)专项理论部分1.
网球运动起源与发展2.
竞赛规则与裁判方法3.
竞赛组织与编排(二)实践部分1.
基本技能握拍方法站位及准备姿势学习拉拍、挥拍击球和随挥动作学习正手击球学习反手击球学习发球241学习接发球学习网前截击球学习削球教学比赛2.
基本战术(1)发球上网(2)双打站位及配合3.
身体素质练习速度:变速跑、变向跑、折返跑、50米加速跑、冲刺跑.
力量:握力、俯卧撑、卧推、蹲起、实心球、立推、仰卧起坐、收腹举腿、立卧撑、台阶跳.
灵敏:蛇型跑、低重心移动、听信号做变向跑.
弹跳:摸高、跳绳、多级跳、立定跳远耐力:间歇跑、定时跑、负重跑、计时跑(800、1000)米(三)、学时分配项目内容学时百分比(%)备注网球运动起源与发展专项理论竞赛规则、裁判法、竞赛组织编排25在实践课内基本技术1230基本战术615教学比赛615快乐、休闲体育待增加内容技术技能素质练习410专项技术测试410素质测试410测试机动25实践课内测合计40100(四)教学进度网球选项课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理论实践1.
介绍本学期教学计划及课堂常规要求,安全性教育,如何选择球拍2.
网球运动起源与现代网球运动的发展3.
学习握拍4.
身体素质练习概述;起源、特点、重大赛事二实践1.
复习握拍方法2.
球性球感练习3.
正手挥拍徒手练习4.
身体素质练习三实1.
球性球感练习2.
正手挥拍击球练习242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践3.
反手挥拍徒手练习4.
身体素质练习四实践1.
球性球感练习2.
反手挥拍击球练习3.
正、反手挥拍击球练习4.
身体素质练习五实践1.
球性球感练习2.
正反手击球练习3.
学习下手发球4.
身体素质练习六实践1.
正反手击球练习2.
复习下手发球3.
学习上手发球4.
身体素质练习七测试1.
复习发球2.
身体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八实践1.
正反手击球练习.
2.
发球练习3.
学习接发球4.
教学比赛九实践1.
正反手击球练习.
2.
发球练习3.
复习4.
教学比赛十测试专项技术测试网球选项课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实践1.
正反手击球练习2.
复习发球3.
学习接发球4.
身体素质练习二实践1正反手击球练习2.
复习接发球3.
学习网前截击球4.
身体素质练习三实践1.
正反手击球练习2.
复习网前截击球3.
学习削球4.
身体素质练习四实践1.
正反手击球练习2.
复习截击球3.
学习高压球4.
身体素质练习五实践1.
正反手击球练习2.
复习高压3.
教学比赛4.
身体素质练习六实践1.
正反手击球练习2.
复习发球3.
学习反弹球4.
教学比赛七测试正反手击球练习身体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八实践1.
正反手击球练习2.
复习发球3.
复习截击球243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4.
教学比赛九实践1.
正反手击球练习2.
复习发球3.
复习截击球4.
教学比赛十测试专项技术测试四、考核与评价根据教育目标,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网球运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兼顾考查学生对赛事组织的了解程度和身体素质提高的程度.
(一)考核与评价成绩各部分所占比例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运动技能与知识的评价(技术、技能)5050运动参与的评价(平时成绩)2020身体健康的评价(身体素质)(30%)3030合计100100(二)考核内容、方式与要求1.
身体素质考核(30%)①考核内容:耐力素质: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
力量素质:立定跳远②评分标准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
2.
平时成绩考核(20%)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课堂学习表现,进步幅度等情况评定成绩.
3.
技术、技能水平考核(50%)第一学期:考试内容:正手底线击定位球②考试方法:专人定点抛球击打6次.
③评分标准(漏一点扣12分,错一点扣6分):完成次数123456得分50分60分70分80分90分100分第二学期:试内容:发球②考试方法:底线.
244③评分标准:完成次数123456得分50分60分70分80分90分100分五、教学建议在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教学时,要多采用与提高身体素质相结合的练习方法,以增加课的运动量.
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不断加强身体素质.
基本技术教学应多运用综合性练习,培养实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防止学生练习时"静"、"停"现象.
养成在"动"中完成各种练习的习惯.
比赛是掌握和运用技、战术的最好形式.
要合理编制各种形式的比赛,调动学习兴趣,提高练习质量.
(五)乒乓球课程简介乒乓球被称为我国的国球.
其特点是球小、速度快、变化多、趣味性强,设备比较简单,不受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的限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锻炼价值,比较容易开展和普及.
经常参加这项运动可以发展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提高动作的速度和上下肢活动的能力,改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并能培养人的勇敢顽强、坚韧不拔、机智果断等品质.
通过乒乓球课程学习,了解乒乓球运动的概况,掌握和提高乒乓球运动基本的技、战术水平,掌握乒乓球的竞赛规则和裁判知识,提高组织比赛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教授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战术、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掌握正反手击球技术和发球、接发球技术,掌握单打和双打战术.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及体育欣赏水平.
一、教学目标通过乒乓球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乒乓球球运动的基本技能,学会利用乒乓球运动来锻炼身体.
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使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比赛规则和裁判法,丰富学生的乒乓球知识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通过素质练习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弹跳、耐力,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健康水平.
二、教学要求教学中应着重推挡,攻球,搓球,发球.
接发球技术等基础练习.
技、战术学习要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
在基本技、战术掌握后增加教学比赛,使学生能在比赛中熟练地运用所学技术,进而完成攻防战术的合理结合.
全面提高乒乓球的技战术水平.
三、教学内容(一)专项理论乒乓球球运动概述乒乓球球比赛基本规则、裁判法乒乓球球专项常用术语(二)技术技能1.
基本技术245发球技术:平击发球,奔球,正反手发转与不转球,正手发左侧上(下)旋球,反手发右侧上(下)旋球,正反手发急下旋球,高抛发球,下蹲式发球.
接发球技术:搓接,挑接,拉接,攻打,拉接推挡球技术:平档球,快推球,加力推,减力档,推侧旋球,反手快拨攻球技术:正反手快攻,正手快点,正反手快拉快带,正反手扣杀,正反手拉弧圈球,搓球技术:慢搓,快搓,搓转与不转,搓侧旋球,搓球摆短2.
基本战术发球抢攻:1长、短球结合的发球抢攻战术;2发近身球的抢攻战术3对攻战术:1压制反手,快变正手;2压中间左右,攻两角;3攻正手,压反手拉攻战术:1拉两角,攻击中路的战术;2拉中路,压两角的战术;3拉反手,突击正手战术;4长、短结合拉,吊结合战术5搓中突击进攻战术搓球战术:1快搓,摆短为主;2搓转于不转结合落点变化伺机抢攻接发球战术:1接发球抢攻战术;2用快搓,摆短等手段回接;3用快点回击各种侧旋,上旋或不转的球4搓劈长球后快打的后发制人战术3.
素质练习1.
速度练习:身体的移动、挥拍速率、反应速度等2.
力量练习:上肢、腰腹及腿部的抗负荷练习3.
耐力练习:有氧训练,增加密度,发展耐力4.
灵敏与协调:判断与反应能力及身体协调能力5.
专项素质:脚下步法的快速移动能力4.
评分标准:单打实战水平评定60%,身体素质30%,平时考勤10%四、教学计划与学时分配表项目内容学时百分比备注乒乓球运动概述、场地器材、专项理论竞赛规则、裁判法、常用术语、22.
8%在实践课内基本技术2019.
4%基本战术109.
3%教学比赛3838.
9%快乐、休闲体育待增加内容技术技能素质练习1211.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87.
4%专项技术测试87.
4%测试素质测试、机动43.
7%实践课内测合计104100%246乒乓球选项课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理论实践1.
乒乓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概况握拍的方法、基本站位、准备姿势2.
正、反手平击发球3.
反手挡球、反手拨球技术4.
恢复体能练习概述;起源、特点、重大赛事二实践1.
正、反手发平击球2.
反手推挡、反手拨球技术3.
专项素质练习三理论实践1.
正、反手发平击球2.
反手推挡、反手拨球技术3.
跨步移动和并跳步移动4.
专项素质练习与教学和比赛有关术语四理论实践1.
正、反手发平击球2.
反手推挡、反手拨球技术3.
正手近台攻球技术4.
专项素质练习与比赛有关的场地器材五测试1.
反手推挡、反手拨球技术,2.
正手近台攻球技术3.
身体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六实践反手推挡、反手拨球技术,正手近台攻球技术介绍侧身步和交叉步专项素质练习七实践正手近台攻球技术反手推挡、拨球和单步、并跳步、跨步移动专项素质练习八实践反手推挡、拨球技术正手攻球技术专项素质练习九实践反手推挡、拨球技术正手攻球技术介绍乒乓球的竞赛规则专项素质练习十测试专项技术考试乒乓球球选项课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实践练习(反手推挡、反手拨球)正手攻球,身体练习(耐力练习)二实践1.
反手加力推挡、反手发力弹、拨2.
正手攻球和基本步法移动(单步、并步、跨步)3.
左推右攻步法4.
素质练习(专项步法练习)三实践1.
反手推挡、反手拨球、正手攻球练习2.
左推右攻步法3.
正手发下旋球、反手搓球4.
素质练习(上下肢力量练习)四实践左推右攻步法反手发下旋球、反手搓球素质练习(灵敏性练习)247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五实践测试左推右攻步法反手发下旋球、反手搓球身体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六实践1.
左推右攻步法2.
正手、反手发下旋、反手搓球3.
正手搓球技术4.
素质练习(速度练习)七实践正、反手搓球正、反手发上旋球,正、反手接上旋球双打的位置轮换方法4.
素质练习(耐力练习)八实践1.
正、反手发上旋球,正、反手接上旋球2.
正、反搓球技术3.
介绍双打的竞赛方法4.
素质练习(腰部、腹部力量练习)讲解双打比赛规则九实践1.
左推右攻步法2.
正手、反手发下旋,反手搓球3.
教学比赛(单打和双打)十实践专项技术考试五、专项技术测试方法及评分标准第一学期1.
反手斜线推挡考试方法:以中等力量的近台斜线对推1分钟,学生自测,每人有两次机会,计达标数.
考试要求:以推为主,在左边1/2台范围内,过中线不计数.
评分标准:次数504744413835323028成绩10095908580757065602.
正手攻球考试方法:陪练推挡,考试者近台正手攻球计1分钟次数,每人有两次机会.
考试要求:中等发力,落点相对稳定,步法灵活.
评分标准:次数403836343230282624成绩1009590858075706560第二学期1.
左推右攻,全台连续进攻,相持,攻防转换的能力.
考试方法:陪练推档,考试者近台左推右攻计一分钟次数,每人两次机会考试要求:中等发力,落点不要求,重点看脚步移动.
评分标准;:248组数252422201816141210成绩10095908580757065602.
搓球:考试方法:考试方法:两个学生一组对搓,每组有三次机会,计达标数.
考试要求:手不能扶球桌,弧线低有一定的旋转.
评分标准:次数201816141210864成绩1009590858075706560(六)羽毛球(Badminton)课程简介:羽毛球是一项灵活、多变、可快可慢、隔网对击的运动,既是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又是老少偕宜、易于掌握的大众体育项目.
由于趣味性强,锻炼价值高,又极具竞争性,因而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羽毛球运动基本技、战术理论和实践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良好习惯,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水平.
培养学生积极拼搏,团结奋斗的优良品质,使其具有勇敢、顽强,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一、教学目标通过羽毛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和合理运用羽毛球技、战术,学会运用羽毛球运动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使学生初步掌握羽毛球运动的技、战术方法,培养学生组织能力,鉴赏能力和积极参予竞赛裁判工作的能力.
勇于拼搏、敢于竞争的心理素质和顽强意志品德.
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弹跳、耐力等身体素质,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健康水平.
二、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羽毛球运动特点,掌握羽毛球运动的主要技术与战术,以及羽毛球运动锻炼身体的价植.
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柔韧性、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培养学生终身参加锻炼的意识和自我锻炼的兴趣.
督促学生自主参与业余比赛,训练,为终身体育的发展做铺垫.
三、教学内容(一)专项理论部分羽毛球运动的发展概况,项目特点及锻炼价值.
羽毛球运动场地,器材设备,竞赛组织及最新规则与裁判法.
(二)实践部分1.
基本技术发球:正手、反手,球的种类(高远球、网前球)握拍法及步法:握拍法(正手、反手);步法(上网步法,后退步法,两侧移动步法,前后场连249贯步法)接发球后场击球技术:高远球(正、反手);吊球(正、反手,头顶);劈吊球前场击球技术;搓球(正、反手);勾球(正、反手);推球(正、反手);扑球(正、反手);放网(正、反手);中场击球技术:接杀球(正、反手接杀球);平抽球(正手平抽球)基本战术发球和发球抢攻技术(发网前球,发高远球,发平快球);接发球战术;压后场战术;四角击球战术2.
身体素质练习速度:变速跑、变向跑、折返跑、30米加速跑、8个方向跑.
力量:握力、俯卧撑、蹲起、立推、仰卧起坐、收腹举腿、立卧撑、台阶跳.
灵敏:蛇型跑、低重心移动、听信号做变向跑.
弹跳:摸高、跳绳、多级跳、立定跳远耐力:间歇跑、定时跑、负重跑、计时跑(800、1000)米(三)学时分配项目内容学时百分比(%)备注羽毛球运动概述与体育基础知识专项理论竞赛规则、裁判法、常用术语25实践课内基本技术1230基本战术615教学比赛615快乐、休闲体育待增加内容技术技能素质练习410专项技术测试410素质测试410测试机动25实践课内测合计40100(四)教学进度羽毛球选项课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理论实践1.
羽毛球运动概述,介绍场地、器材知识2.
讲述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教学进度3.
上课应具备的条件(羽毛球拍和羽毛球)基本握拍方法、基本脚步羽毛球运动起源、特点、重大赛事、场地、器材等二理论实践学习正、反手握拍法学习基本脚步熟悉球性练习学习正手发高远球教学和比赛中相关术语三实践学习基本脚步熟悉球性练习复习正手发高远球学习高远球技术动作四实践学习接发球技术学习正手击高远球技术学习单打规则250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二人对攻五实践复习接发球技术复习正手击高远球技术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六实践熟悉球性练习复习正手击高远球技术学习正手杀球二人对攻,熟悉单打规则七实践学习正手发网前球技术学习前进步法复习正手高远球技术二人对攻,熟悉单打规则八实践复习正手发球技术学习正手中场击球技术学习后退步法单打教学比赛九实践复习正手高远球技术复习正手发球单打教学比赛十考核技术考核羽毛球第二学期教学计划表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理论实践讲解本学期学习任务和要求复习正手高远球技术复习正手发球技术学习反手发网前球二理论实践学习上网步法结合前进后退步法练习学习反手头顶击球技术二人对攻教学和比赛中相关术语三实践复习反手发网前球复习反手击球技术学习正手、反手搓球技术二人对攻四实践学习吊球基本技术介绍双打规则学习发球抢攻战术双打对攻、熟悉双打规则五实践学习接杀球技术双打对攻、熟悉双打规则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六实践学习平抽球技术学习扑球技术二人对攻单打教学比赛七实践复习平抽球技术介绍压后场战术二人对攻单打教学比赛八实践介绍四角击球战术双打教学比赛251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九实践学习考核内容双打教学比赛十考核技术考核四、考核与评价根据教育目标,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羽毛球基础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兼顾赛事组织的了解程度和身体素质提高的程度.
(一)考核与评价成绩各部分所占比例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运动技能与知识的评价(技术、技能)5050运动参与的评价(平时成绩)2020身体健康的评价(身体素质)(30%)3030合计100100(二)考核内容、方式与要求1.
身体素质考核(30%)①考核内容:耐力素质: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
力量素质:立定跳远②评分标准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
2.
平时成绩考核(20%)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课堂学习表现,进步幅度等情况评定成绩.
3.
技术、技能水平考核(50%)第一学期:①考试内容:正手发高远球②考试方法:位于发球区,正手发高远球10次(规定左侧和右侧发球区域各5次),球的落点要求在接发球区后场区域,根据成功次数技术评定和技术达标同时计分并换算成绩.
每人测试一次.
③评分标准A.
技术达标(见表1)B.
技术评定(见表2)第二学期:①考试内容:正手高远球对攻②考试方法:位于后场区域内,二人对攻高远球,技术评定和技术达标同时计分.
测试两次,取较好成绩.
③评分标准:A.
技术达标(见表1)252B.
技术评定(见表2)表1:技术达标正手发高远球(规定区域)正手高远球对攻(回合)项内分目容值男女男女100分108201890分87181680分76161470分65141260分54121050分4310840分328630分216520分14410分22表2:技术评定90分以上80—89分70—79分60—69分60分以下技术动作准确,高度和远度符合标准,落点精确,无调整球,符合规则.
技术动作正确,高度和远度基本符合标准,落点准确,调整球少于5次,符合规则.
技术动作基本正确,高度和远度比较符合标准,落点基本准确,调整球少于8次,符合规则.
技术动作基本正确,高度和远度比较符合标准,落点较准确,调整球10次以上,符合规则.
达不到以上要求者,视具体情况给予评定成绩.
(七)健美操(Aerobics)课程简介: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通过徒手,手持轻器械和专门器械的操化练习达到健身、健心和健美的目的,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体育项目,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受年龄、性别、场地的限制),能充分展现各种优美的人体造型,体现青春活力.
教学目标和要求1.
培养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和独立锻炼健美操的能力,养成锻炼的习惯,提高健康水平.
2.
学习健美操基本步伐,基本技术,组合动作和成套动作及专项理论知识,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3.
提高刻苦锻炼身体的意志品质和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加强美学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4.
了解健美操的基本知识,学会怎么样欣赏健美操竞赛,掌握健美操基本创编原则.
5.
塑造身体优美姿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理论部分1.
课程介绍、课程学习的目的2532.
健美操运动概述3.
有氧健美操和竞技健美操的基础理论4.
健美操比赛的欣赏5.
运动安全与损伤的防治实践部分1.
健美操的基本姿态及基本步伐动作2.
健美操全套组合动作(大众健身操二、三级;教师自行添加组合内容不限)3.
素质练习(柔韧、力量、耐力等)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类别教学内容学时理论部分1.
课程介绍、课程学习的目的2.
健美操运动概述3.
有氧健美操和竞技健美操的基础理论4.
健美操比赛的欣赏5.
运动安全与损伤的防治21.
健美操的基本姿态及基本步伐动作;4实践部分2.
健美操全套组合动作;(大众二、三级、其他)203.
素质练习;(柔韧、力量、耐力等)4专项考试4素质测试4考试机动2合计40四、教学进度第一学期健美操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理论实践1.
健美操运动概论2.
有氧健美操和竞技健美操的基础理论3.
健美操比赛的欣赏4.
健美操的基本姿态及基本步法动作学习5.
身体素质练习理论课分布到每次课二实践1.
热身操动作学习2.
把杆动作(姿态、柔韧等)3.
复习、学习健美操的基本姿态和基本步法4.
学习大众健身操2级规定动作5.
身体素质练习三实践1.
热身操2.
把杆动作(姿态、柔韧等)3.
复习、学习大众健身操2级规定动作4.
教师附加内容(基本舞蹈等)5.
身体素质练习四实践1.
热身操2.
把杆动作(姿态、柔韧等)3.
复习、学习学习大众健身操2级规定动作4.
教师附加内容5.
身体素质练习五实践1.
热身操2.
把杆动作(柔韧、芭蕾基本姿态)3.
复习、学习大众健身操2级规定动作4.
教师附加内容254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5.
身体素质练习六实践1.
复习大众健身操2级规定动作2.
身体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七实践1.
热身操2.
把杆动作(柔韧、芭蕾基本姿态)3.
复习、学习学习大众健身操2级规定动作4.
教师附加内容5.
身体素质练习八实践1.
热身操2.
把杆动作3.
复习、学习学习大众健身操2级规定动作4.
教师附加内容5.
身体素质练习九实践热身操把杆动作复习学过的全套健身操2级规定动作身体素质练习十测试专项技术测试第二学期健美操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理论实践1.
运动安全与损伤的防治2.
简单热身操恢复体力3.
把杆动作(姿态、柔韧)理论课在每堂课里都体现二实践1.
热身操2.
把杆动作3.
学习大众健身操3级规定动作4.
身体素质练习三实践1.
热身操2.
把杆动作3.
复习、学习大众健身操3级规定动作4.
教师附加内容5.
身体素质练习四实践1.
热身操2.
把杆动作3.
复习、学习大众健身操3级规定动作4.
教师附加内容5.
身体素质练习五实践1.
热身操2.
把杆动作3.
复习、学习大众健身操3级规定动作4.
教师附加内容5.
身体素质练习六实践复习大众健身操3级规定动作身体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七实践1.
热身操2.
把杆动作3.
复习、学习大众健身操3级规定动作4.
教师附加内容5.
身体素质练习八实践1.
热身操2.
把杆动作255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3.
复习、学习大众健身操3级规定动作4.
教师附加内容5.
身体素质练习九实践1.
热身操2.
把杆动作3.
复习大众健身操3级规定动作4.
教师附加内容5.
身体素质练习十测试专项技术测试五、考核与评价(一)考核与评价成绩各部分所占比例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运动技能与知识的评价(技术、技能)5050运动参与的评价(平时成绩)2020身体健康的评价(身体素质)(30%)3030合计100100(二)考核内容、方式与要求1.
身体素质考核(30%)①考核内容:由于健美操目前还只限于女生选项.
所以女生800米跑.
力量素质:立定跳远②评分标准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
2.
平时成绩考核(20%)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课堂学习表现,进步幅度等情况评定成绩.
技术、技能水平考核(50%)考试方法及评分标准:①考试内容:健美操规定内容一套.
②考试方法:技术评定方法:技术评定由任课教师自行评定.
学生2—3人一组,每人有二次考试机会,满分100分.
如果不及格可以再给1—2次补考机会,但是分数80分为满分.
健美操评分时要严格按健美操规则和技术规格去要求.
技术评定标准:90分以上:动作有力度,有表现力,音乐配合和谐.
80——89分:动作基本准确,有一定力度,音乐配合比较合理.
60——79分:独立完成动作,动作基本准确,音乐配合基本准确.
60分以下:不能独立完成动作,动作不够准确,无法与音乐配合.
(八)艺术体操(ArtisticAerobatics)课程简介:256艺术体操也叫韵律体操,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女子竞赛体操项目.
以女子优美的自然体型为基础,在音乐伴奏下,做出各种有节奏的艺术造型动作活动,从而发展女子身体的柔韧性,形成正确的健康的身体形态,同时增强人体动作的艺术性和协调性.
艺术体操的主要项目有绳操、球操、圈操、带操、棒操5项,它吸收了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和杂技等精华,不但能够培养运动员的力量、灵巧、节奏感等素质,从心理和生理角度来看,更符合女子锻炼的要求,是深受现代女性欢迎的运动.
本课程主要以艺术体操基本训练内容为载体,以培养和提高女生气质和女性的身体素质为目标,结合现代生活的特点和女生需求,在锻炼女性柔韧性、协调性、耐力能力等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感受音乐和肢体配合的优美律动.
一、教学目标1.
艺术体操课程的设置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能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艺术体操理论知识和技术.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塑造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进行美的教育有着积极效果,是一种有效体育教学方式.
3.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体操锻炼的价值,让学生掌握运用艺术体操徒手成套动作和轻器械的练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在获得健康的基础上同时培养了练习者美的形体,通过练习能较好掌握一、二套技术达到终身锻炼,终身受益.
二、教学要求1.
了解艺术体操运动的基本常识和规律,能够用艺术体操这一运动形式进行自我锻炼并能逐步提高,能欣赏和理解高水平艺术体操比赛.
2.
熟练掌握徒手基本动作、把杆练习,徒手动作、波浪、变换步、华尔兹步、跳步、转体、圈操、球操等基本技术,能够做到动作准确规范.
能够组织和参加业余比赛及演出.
3.
通过对艺术体操学习,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灵巧性.
通过"把杆"和套路练习,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塑造健美的体型.
让身体能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一)专项理论部分1.
艺术体操的概论2.
艺术体操的术语3.
艺术体操运动的基本规则4.
艺术体操的欣赏与评价(二)实践部分1.
基本功把杆练习:压腿、踢腿、控腿、擦地、蹲、划圆、舞姿控制练习.
芭蕾手位、芭蕾脚站位、站姿、垫上练习、芭蕾小跳.
2.
徒手基本动作手臂摆动、移重心、波浪、基本小跳、基本大跳、柔软步、足尖步、滚动步、弹簧步、波尔卡、变换步、华尔兹步.
2573.
器械基本动作持球摆动、转动球、绕环、"8"字绕环、拍球、长臂滚球、背滚球、地滚球、抛接球、转动圈、摆动圈、旋转圈、跳圈、滚动圈、抛接圈.
4.
徒手成套动作①步伐组合②小跳组合③徒手组合④有氧韵律操5.
器械成套动作(任选一)①球操组合②圈操组合(三)素质练习1.
柔韧性:伸拉运动、压腿、压肩2.
耐力性:30″的跑跳运动3.
力量性:俯卧撑、仰卧撑4.
弹跳性:团身跳、蛙跳、摸高跳5.
灵敏性:组合动作变换练习(四)、学时分配项目内容学时百分比(%)备注艺术体操基本术语专项理论艺术体操的竞赛规则及欣赏25在实践课内基本动作及基本功820徒手成套组合820轻器械成套组合820快乐、休闲体育待增加内容技术技能素质练习410专项技术测试410素质测试410测试机动25实践课内测合计40100(五)教学进度艺术体操选项课第一学期教学进度(教学日历)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理论实践1.
本学期课堂教学的内容及要求2.
艺术体操运动的概述3.
舞蹈基本功介绍概述;艺术体操的特点、内容、种类以及锻炼价值二实践1.
舞蹈韵律操热身练习2.
基本站姿及手位3.
徒手基本动作(波浪、步伐)4.
专项素质练习—柔韧258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三理论实践1.
艺术体操的术语及规则介绍2.
基本功练习3.
轻器械介绍(球或圈)4.
专项素质练习—力量舞蹈基本功练习强调量力而行,根据个体情况不同各异四实践1.
热身运动2.
基本功练习3.
轻器械(球或圈)学习14.
专项素质练习—灵敏五实践1.
热身运动2.
基本功练习3.
轻器械(球或圈)学习24.
专项素质练习—柔韧六测试1.
复习套路1-22.
身体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七实践1.
热身运动2.
基本功练习3.
轻器械(球或圈)学习3(球或圈)4.
专项素质练习—耐力八实践1.
热身运动2.
基本功练习3.
轻器械(球或圈)学习44.
专项素质练习—灵敏九实践1.
热身运动2.
复习轻器械(球或圈)套路1-43.
专项素质练习—力量十测试轻器械(球或圈)成套动作考核艺术体操选项课第二学期教学进度(教学日历)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实践1.
肢体感觉热身练习2.
艺术体操基本动作复习3.
专项素质恢复二实践1.
肢体感觉热身练习2.
基本功练习3.
轻器械(球或圈)基本动作练习4.
专项素质练习—腰腹学生接触轻器械先以兴趣为主,兴趣第一,技术第二的原则,引导学生对于器械特性的把握而激发学生手持器械完成动作的创造性三实践1.
肢体感觉热身练习2.
基本功素质练习3.
轻器械(球或圈)学习14.
专项素质练习—速度四实践1.
肢体感觉热身练习2.
教师扩充内容及基本功3.
轻器械(球或圈)学习24.
专项素质练习—灵敏五实践1.
肢体感觉热身练习2.
教师扩充内容及基本功3.
轻器械(球或圈)学习34.
专项素质练习—力量六测试1.
复习套路1-32.
身体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259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七实践1.
肢体感觉热身练习2.
教师扩充内容及基本功3.
轻器械(球或圈)复习1-34.
轻器械(球或圈)学习4八实践1.
肢体感觉热身练习2.
基本功练习3.
轻器械(球或圈)学习54.
专项素质练习—速度九实践1.
肢体感觉热身练习2.
复习轻器械(球或圈)1-53.
专项素质练习—耐力十测试轻器械(球或圈)成套组合考核四、考核与评价根据教育目标,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艺术体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掌握程度,兼顾考查学生自主创编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身体素质提高的程度.
(一)考核与评价成绩各部分所占比例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运动技能与知识的评价(技术、技能)5050运动参与的评价(平时成绩)2020身体健康的评价(身体素质)(30%)3030合计100100(二)考核内容、方式与要求1.
身体素质考核(30%)①考核内容:耐力素质:女生800米跑.
力量素质:立定跳远②评分标准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
2.
平时成绩考核(20%)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课堂学习表现,进步幅度等情况评定成绩.
3.
技术、技能水平考核(50%)第一学期:①考试内容:艺术体操徒手成套动作考核②考试方法:根据班级情况单人或分组进行成套动作完成③评分标准260评分标准分数成套动作评分依据熟练性动作与音乐协调性柔韧性幅度力度表现力及优雅轻器械创编能力90分以上动作完成好动作熟练连接流畅两者完美结合协调优美有弹性柔韧好幅度大有力度表现力强动作优美流畅、浑然一体动作新颖有难度89-80分动作完成较好熟练较好连接自然与音乐相配合较协调优美有柔韧性有幅度力度略弱表现力优雅性较好无失误动作新颖较有难度79-70分能完成有明显错误熟练性一般在音乐节拍内完成不够协调柔韧一般幅度较小力度松懈一般有细小失误动作较新颖无难度69-60分动作完成有严重错误不熟练基本配合音乐节奏协调性较差柔韧不好幅度小力度较差表现力极优雅性较差有小失误、掉器械无动作新颖无难度60分以下动作不能完成动作不能完成动作跟不上音乐节奏不协调柔韧很差幅度小无力度无表现、无优雅性掉器械、影响后面动作无动作新颖无难度第二学期:①考试内容:轻器械组合考核②考试方法:根据班级情况手持轻器械(球操或圈操)完成单人或分组的成套动作组合③评分标准如上五、教学建议1.
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练习多采用指导法,包括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分析法、预防和纠正错误来实现.
2.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包括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练习法、比赛练习法、综合练习法以及集中注意力练习法、念动练习法及放松练习法等.
3.
教学形式多样,动、静相结合;劳、逸相结合,达到一定的运动训练量又得到艺术体操优美而宁静的训练,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4.
教学过程中,不断变换音乐旋律及节奏、改变动作风格及特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加准确的用肢体表达乐曲及心理变化形式.
5.
运用小组配合及集体创编动作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及合作精神.
(九)武术课程简介:武术被称为国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运动之一.
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格律,组成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遵照一定的规则,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防身自卫、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运动.
由于武术的魅力所在,在高校中深受学生的喜爱,并根据学生的需求,使武术成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本学年的课程内容包括:武术基本功、五步拳、初级长拳、简化太极拳等.
261一、教学目标通过武术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武术运动的发展史和当前状况,在对其武德教育和武术技法教育的同时,进行顽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增进武术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健康的意识,自觉养成以武术运动为手段来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教学要求强调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尤其是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功及腾跃练习等,使学生能在武术套路或技击中熟练地运用.
在武术课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长拳、太极拳和散打技法,并适时教授擒拿、打等攻防技能,增强学生的武术运动能力.
在专项教学中应加强身体练习,并与技术练习相结合.
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身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三、教学内容(一)专项理论武术概述:武术的特点和作用;武术的内容和分类;武术发展的基本方针.
武术简史:远古时期的武术;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武术;新中国成立至目前的武术.
武术的技法:(1)太极拳的基本技法: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圆裆松胯、沉肩坠肘;动静有常、势势均匀、(2)长拳的基本技法:手要捷快、眼要明锐、身要灵活、步要稳固、精要充沛、四击合法.
(二)专项技术1.
拳术基本功手型:拳、掌、勾手法:冲拳、架拳、推掌、亮掌步型:弓、马、仆、虚、歇步法:击步、垫步、弧形步腿部练习:压腿、劈腿、踢腿(直摆性和屈伸性)腰部练习:前俯腰跳跃练习:腾空飞脚平衡练习:提膝平衡、燕式平衡跌扑滚翻练习:鲤鱼打挺、乌龙绞柱2.
基本拳术武术基本功五步拳初级长拳简化式太极拳3.
身体素质练习速度:30米冲刺、突然启动练习等力量:腹背肌、肩臂、大小腿练习等柔韧:压腿、踢腿、肩臂、步型步法及手型手法练习等灵活:滑步、垫步、盖步、疾步及腾空跳跃练习等262耐力;间歇跑、计时跑(800、1000)米(三)学时分配项目内容学时百分比备注武术运动概述、武德教育专项理论武术常用术语、竞赛规则、裁判法25%在实践课内基本功练习410%基本拳术2255%素质练习25%技术技能专项技术测试410%在实践课内素质测试410%在实践课内测试机动25%合计40100%(四)教学进度武术专选课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理论实践1.
武术概述、武术基本功2.
简化太极拳:起式、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讲述武术运动的起源、特点及当今发展状况;明确学习武术的目的,介绍太极拳特点及作用二实践1.
武术基本功综合练习2.
简化太极拳: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三实践1.
武术基本功综合练习2.
简化太极拳:左、右揽雀尾四实践1.
武术基本功综合练习2.
单鞭、云手、单鞭五实践1.
武术基本功综合练习2.
简化太极拳: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六实践1.
武术基本功综合练习2.
简化太极拳:左、右下势独立3.
身体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七实践1.
武术基本功综合练习2.
简化太极拳: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八实践1.
武术基本功综合练习2.
简化太极拳: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九实践1.
复习简化太极拳完整套路2.
素质练习:速度:30米冲刺力量:腹背肌十测试考核简化太极拳完整套路武术专选课第二学期教学进度263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理论实践1.
介绍长拳特点及武德教育、武术基本功2.
学习五步拳讲解与动作表述相结合二实践1.
武术基本功练习:2.
初级长拳:虚步亮掌、并步对拳、弓步、弹腿、马步、弓步、弹腿冲拳三实践1.
武术基本功练习:2.
初级长拳:大跃步前穿、弓步击掌、马步架掌四实践1.
武术基本功练习:2.
初级长拳:虚步栽拳、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虚步挑掌、马步击掌五实践1.
武术基本功练习:2.
叉步双摆掌、弓步击掌、转身踢腿马步盘肘3.
身体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六实践1.
武术基本功练习:2.
初级长拳:歇步抡砸拳、仆步亮掌、弓步劈拳七实践1.
武术基本功综合练习2.
换跳步弓步冲拳、马步冲拳、弓步下冲拳八实践1.
武术基本功练习:2.
初级长拳:叉步亮掌侧踹、虚步挑拳、弓步顶肘九实践1.
复习所学拳术套路2.
素质练习:速度、力量十测试考核所学拳术套路四、考核与评价根据教育目标,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武术实践知识掌握情况及了解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程度.
(一)考核与评价成绩各部分所占比例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运动技能与知识的评价(技术、技能)5050运动参与的评价(平时成绩)2020身体健康的评价(身体素质)(30%)3030合计100100(二)考核内容、方式与要求1.
身体素质考核(30%)(1)考核内容:耐力素质: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
力量素质:立定跳远(2)评分标准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
2.
平时成绩考核(20%)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课堂学习表现,进步幅度等情况评定成绩.
3.
技术、技能水平考核(50%)264第一学期:1.
考试内容:简化太极拳2.
考试方法:单人演练进行考核.
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
3.
评分标准:(1)90分以上:精神饱满;动作自然准确、协调流畅;每个动作都能够充分表现出太极处处是圆、处处是弧、连绵不断和轻灵神舒等特点;能够独立完成完整套路.
(2)80分以上:动作基本准确、协调流畅,太极特点明显;能够独立完成完整套路.
(3)70分以上:动作基本准确,但略有轻微遗忘;太极特点明显;能够独立完成完整套.
(4)60分以上:动作有1~2个错误;太极特点明显;能够独立完成完整套路.
(5)60分以下--0分:错误动作较多;太极特点不明显;不能或较差独立完成完整套路.
第二学期:长拳:1.
考试内容:五步拳、初级长拳前三段2.
考试方法:单人演练进行考核.
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
3.
评分标准:(1)90分以上:精神饱满、动作准确、稳定、协调、连贯、幅度充分、起伏节奏错落有致;能够独立完成完整套路且长拳特点突出明显.
(2)80分以上:动作准确,动作的协调、稳定、连贯、幅度性不够充分;能够独立完成完整套路且长拳特点明显.
(3)70分以上:动作存有1--2个错误,动作的协调、稳定、连贯、幅度性一般;能够独立完成完整套路且长拳特点明显.
(4)60分以上:动作有2--4个错误,动作的协调、稳定、连贯、幅度性一般;能够独立完成完整套路且长拳特点明显.
(5)60分以下--0分:错误动作较多,动作的协调、稳定、连贯、幅度性较差;不能或较差独立完成完整套路.
五、教学建议在武术教学时,着重基本功的练习,以点带面重点突出.
武术基本功的内容很多,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对同一步型设计不同的动作幅度,以武术的五大步型动作为重点,通过学练和竞赛相结合,达到了解和掌握完整动作的目的.
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开展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形成和发展,通过小组结合、个人演示、一对一帮队,及老师循环指导等形式展示个性,增强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安排身体素质锻炼项目,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水平和专项运动能力,在每节课程中,穿插不同的身体素质锻炼内容,不仅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活力,而且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专项运动能力.
265(十)定向运动(Orienteering)课程简介:定向越野被誉为"风靡世界的绿色休闲健身项目".
它是指参与者利用地图和指北针,根据地图上用许多点标表示的比赛路线,在野外选择道路,寻找目标,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比赛.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定向运动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良好习惯,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拼搏,团结奋斗的优良品质,使其具有勇敢、顽强,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一、教学目标通过定向运动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定向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心理品质.
使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通过教学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如速度、力量、灵敏、弹跳、耐力等,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健康水平.
通过学习提高体育素养,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教学要求在定向运动教学中应着重学习定向运动基础知识、指北针的使用、地图知识、方向的判定和越野跑技术等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对熟练地运用.
教学中要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
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学习完成后,重点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增加实战演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定向运动能力.
在专项教学中应加强身体素质练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身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三、教学内容(一)专项理论部分1.
定向运动概述2.
地形图与定向比赛用图的基本知识3.
指北针的使用4.
定向运动竞赛组织方法5.
定向运动规则与裁判方法(二)实践部分1.
基本技能①指北针的使用方法②实际标定地图的方法③实际判定方位④实际对照地形⑤实际判定点位⑥目测、步测距离⑦检查点的说明与使用2.
基本战术266①选择进攻点:概略定向、精确定向②选择比赛路线3.
身体素质练习速度:变速跑、变向跑、折返跑、50米加速跑、8个方向跑.
力量:握力、俯卧撑、卧推、蹲起、实心球、立推、仰卧起坐、收腹举腿、立卧撑、台阶跳.
灵敏:蛇型跑、低重心移动、听信号做变向跑.
弹跳:摸高、跳绳、多级跳、立定跳远耐力:间歇跑、定时跑、负重跑、计时跑(800、1000)米(三)、学时分配(一学年)项目内容学时百分比(%)备注定向运动概述与体育基础知识专项理论竞赛规则、裁判法、常用术语25在实践课内基本技术1230基本战术615教学比赛615快乐、休闲体育待增加内容技术技能素质练习410专项技术测试410素质测试410测试机动25实践课内测合计40100(四)教学进度定向运动选项课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理论实践1.
定向运动概论2.
基本方向练习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重要性、测试项目和方法.
4.
身体素质练习概述;起源、特点、重大赛事二实践1.
介绍《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措》2.
学习地图的相关知识3.
基本技能练习4.
身体素质练习三实践1.
继续学习地图的相关知识2.
学习指北针的使用3.
基本技能练习4.
身体素质练习四实践1.
复习定向地图有关知识;2.
复习定向地图与指北针的使用方法;3.
学习标定地图和按图行进4.
身体素质练习267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五实践1.
复习已学知识2.
学习基本技术之地图正置及拇指辅行法3.
定向模拟练习4.
身体素质测试由教研室统一安排六实践1.
复习已学定向技术2.
学习基本技术之在确定运动点和行进路线3.
定向模拟练习4.
身体素质练习七实践1.
复习已学的知识和技术2.
学习基本技术之确定运动点和行进路线3.
百米定向练习4.
校园定向练习八实践1.
复习已学定向技术2.
学习基本技术之扶手法3.
定向模拟比赛4.
身体素质练习九实践复习已学过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校园定向十测试专项技术测试定向运动选项课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实践1.
复习定向地图有关知识;2.
复习定向地图与指北针的使用方法;3.
体能训练二实践1.
复习已学过的定向运动技术2.
学习定向路线选择技巧3.
身体素质练习三实践1.
复习已学定向技术;2.
继续学习定向路线选择技巧3.
模拟定向运动比赛四实践1.
复习已学过的定向运动技术2.
学习定向运动基本技术之攻击点;3.
定向比赛模拟练习4.
身体素质练习五实践1.
复习已学过的定向运动技术2.
学习定向运动团队赛技战术3.
身体素质练习六实践1.
复习校园定向2.
身体素质测试由教研室统一安排七实践1.
复习已学过的定向运动技术2.
继续学习定向运动团队赛技战术3.
模拟校园定向比赛(团队形式)4.
身体素质练习八实践1.
复习已学过的定向运动技术和团队赛技战术2.
模拟校园定向比赛(个人形式)3.
身体素质练习九实践1.
复习已学过的定向运动技术和团队赛技战术2.
模拟校园定向比赛(团队形式)3.
身体素质练习十测试专项技术测试268四、考核与评价根据教育目标,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定向运动理论知识和实地定向的掌握程度,兼顾考查学生对地图制作和赛事组织的了解程度和身体素质提高的程度.
(一)考核与评价成绩各部分所占比例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运动技能与知识的评价(技术、技能)5050运动参与的评价(平时成绩)2020身体健康的评价(身体素质)(30%)3030合计100100(二)考核内容、方式与要求1.
身体素质考核(30%)①考核内容:耐力素质: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
力量素质:立定跳远②评分标准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
2.
平时成绩考核(20%)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课堂学习表现,进步幅度等情况评定成绩.
3.
技术、技能水平考核(50%)第一学期:①考试内容:校园定向(男生1.
5km,8个点标;女生1.
2km,6个点标).
②考试方法:三人一组配备一张地图和一个指北针进行定向考试.
③评分标准(漏一点扣12分,错一点扣6分):完成时间13'12'11'10'9'8'7'6'得分30分40分50分60分70分80分90分100分第二学期:①考试内容:绘制定向地图②考试方法:三人一组配一张缺省地图,寻找实际地貌绘图,考试时间为20分钟.
③评分标准:准确率50%以下60%以上70%以上80%以上90%以上得分15—30分35分40分45分50分完成信息量50%以下60%以上70%以上80%以上90%以上得分15—30分35分40分45分50分269五、教学建议在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教学时,要与提高基本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增加运动量和运动负荷,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不断加强身体素质.
采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在提高个人定向运动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通过实战练习,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防止学生练习时"静"、"停"现象,养成在"动"中完成各种练习的习惯.
在校园内进行定向时,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游戏和比赛是掌握和运用技、战术的最好形式.
要合理编制各种形式的小游戏和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提高练习质量.
(十一)田径课程简介田径运动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手段.
经常从事田径运动,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与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
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
它能全面地、有效地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对其他各项运动技术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都有很好的作用.
因此,各项体育运动都把田径运动作为发展身体素质的训练手段.
实践证明,许多优秀运动员,特别是球类运动员,都有较高的田径运动能力和素质水平.
可见,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是对体育运动的科学总结,正确地反映了和各项体育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一)课程性质田径课是根据大连工业大学体育课教学计划,为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田径运动是一项结合速度与耐力,力量与技巧的综合性体育运动,是各项运动项目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
全面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改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改善生理健康状况.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田径跑、跳、投运动基本技术方法,训练能力的教学,决定跑、跳、投成绩主要力学因素的分析,各项技术规则与裁判法教学等.
难点:掌握田径健身运动基本锻炼方法,掌握规则与裁判方法,提高体育运动观赏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加快教学进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因此,我们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改进必修田径课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例如:在田径理论课教学方面,除面授外,还可以采用阅读、讨论、答疑、书270面作业、电化教学等.
在田径技术课教学方面,除常规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以及电化教学等.
无论是田径理论教学还是田径技术教学,都应朝着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使学生尽快和牢固掌握教学内容的方向发展.
三、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时数学期项目第一学期第二学期项目时数总时数短跑44接力跑44铅球448跳高88实践部分跳远8840身体素质测试2244考试2244总计20204040四.
教学内容(一)理论部分1.
田径运动各项目的技术动作要领2.
场地、器材简单知识3.
运动项目的发展概况、特点及锻炼价值4.
田径运动会的组织及竞赛规程与秩序册的编排6.
精彩比赛赏析、优秀运动员技术分析赏析(二)实践部分1.
短跑(1)短跑技术及不同距离的技术特点(2)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
(3)完整技术:50米,100米,200米,400米2.
跳高(1)背越式跳高的专门练习(2)背越式跳高的起跳技术(3)背越式弧线加速跑结合起跳(4)背越式助跑、起跳及过竿专门练习(5)背越式跳高落地技术(6)三至五步助跑起跳过竿练习(7)五至九步助跑起跳过竿练习(8)仗量步点,完整练习3.
跳远(挺身式)(1)速度和弹跳力练习271(2)挺身式或走步式跳远专门练习(3)立定跳远、三级跳远和立定多级跳远(4)短距离助跑和踏跳练习(5)中距离助跑和踏跳练习(6)腾空步练习(7)短距离助跳远全程练习(8)长距离助跳远全程练习(9)全程练习4.
铅球(1)原地侧向推铅球技术(2)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徒手动作练习(3)持球、预摆、滑步、落地、蹬转、送髋及出手技术(4)投掷铅球的专门练习(5)原地正面推铅球技术(6)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7)滑步节奏及出手角度的练习(8)巩固完整背向推铅球技术(三)身体素质训练部分1.
素质训练:每节课后半部分,各项目专项素质练习(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2.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训练3.
专项柔韧及力量练习(跑、投掷、跳跃等)五.
教学计划田径专选课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实践1.
介绍田径运动的发展及现状2.
介绍短跑技术3.
学习原地推铅球技术概述:起源、特点、重大赛事、部分与比赛有关的场地器材二实践1.
学习短跑起泡和途中跑技术2.
复习原地推铅球技术3.
学习侧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三实践1.
学习短跑途中跑和冲刺跑技术2.
学习侧向滑步推铅球技术3.
力量素质练习四实践1.
短跑全程技术练习2.
侧向滑步推铅球完整技术练习3.
速度、力量素质练习(30米跑)五实践1.
侧向滑步推铅球完整技术练习2.
介绍跳远的起源与发展3.
素质测试由教学部统一安排六实践1.
学习跳远助跑技术2.
学习蹲踞式跳远基本技术2.
学习上板及腾空技术七测试1.
挺身式跳远分解动作专项练习2.
学习挺身式跳远的基本技术3.
30米跑练习八实践1.
学习挺身式跳远的基本技术272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2.
学习空中挺身展腹及落地技术九实践1.
复习空中挺身展腹及落地技术2.
挺身式跳远完整技术动作练习十考试专项技术测试田径选项课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课次类别教学内容教法建议一实践1.
介绍田径运动会的组织及竞赛规程与秩序册的编排2.
学习4*100米接力交、接棒技术3.
侧向滑步推铅球练习二实践练习4*100米接力交、接棒技术学习背向滑步推铅球分解技术速度、力量素质练习三实践学习4*400米接力交、接棒技术学习背向滑步推铅球分解技术四实践1.
练习4*400米接力交、接棒技术2.
背向滑步推铅球完整技术练习3.
速度、力量素质练习五实践1.
背向滑步推铅球完整技术练习2.
介绍并学习跨越式跳高技术3.
素质测试六实践介绍跳高运动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介绍并学习俯卧式跳高技术灵敏、柔韧素质练习七实践俯卧式跳高完整技术练习介绍并分解练习背越式跳高技术柔韧素质练习八实践练习分解背越式跳高技术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练习柔韧性素质练习九实践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练习十考试专项技术测试六.
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一)说明1.
每学期考试总成绩由三部分构成:专项考试(50%),素质考试(30%),运动参与(20%).
(二)考试内容1.
专项考试(1)专项技术:短跑;跳远;铅球;跳高.
(2)素质:1000米(男)、800米(女);立定跳远.
273(三)考试方法第一学期1.
专项技术:跳远参看田径考试标准.
2.
素质:1000米(男)、800米(女);立定跳远.
第二学期1.
专项技术:跳高参看田径考试标准.
2.
素质:1000米(男)、800米(女);立定跳远.
(四)评分标准1.
专项技术评分表(1)达标评分表50米(秒)100米(秒)铅球(米)跳高(米)跳远(米)项目得分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1006"18"112"715"79.
607.
001.
471.
204.
893.
80956"38"212"915"99.
406.
801.
441.
184.
803.
70906"58"313"116"29.
106.
601.
411.
164.
713.
60856"78"513"416"68.
806.
401.
391.
144.
623.
50806"98"613"716"98.
506.
201.
361.
104.
523.
40787"18"713"917"28.
265.
901.
331.
084.
453.
35757"38"814"117"68.
045.
651.
301.
054.
343.
20737"49"014"317"87.
825.
501.
271.
024.
243.
10707"59"114"518"17.
605.
341.
240.
994.
152.
99657"69"414"818"47.
405.
201.
220.
974.
052.
92607"89"615"18"87.
205.
051.
200.
954.
002.
85557"99"915"319"16.
994.
911.
190.
923.
862.
78508"010"115"519"56.
784.
761.
170.
903.
762.
71458"210"415"819"86.
584.
601.
150.
883.
672.
65408"310"616"20"16.
374.
481.
130.
863.
572.
58308"410"916"620"56.
164.
331.
110.
843.
472.
51208"511"116"520"85.
964.
191.
100.
813.
372.
44108"711"716"821"45.
764.
001.
080.
763.
282.
3058"811"917"21"85.
553.
521.
060.
733.
182.
26(2)技术评定标准①优秀:正确完成该项技术规格要求,动作连贯,轻松协调,实效性好,得90—100分.
②良好:较正确完成该项技术规格要求,动作连贯、实效性较好,得80—89分.
③中等:较正确完成该项技术规格要求,动作较连贯、实效性一般,得70—79分.
④及格:基本完成该项技术的主要环节规格要求,动作不够协调,实效性较差,得60—69分.
⑤不及格:不能完成该项技术规格要求,动作有严重错误不协调、实效性差,得0—59分.
2.
专项素质评分表:参考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价标准.
274《体育课外活动》课程教学大纲(24学时)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体育课外活动/SportsExtracurricularActivity课程类别: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本科生学时数:24其中,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数:1考核方法:考查开课单位:体育教学部第一教研室、第二教研室前言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始终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并从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体制,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不断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健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合格人才.
大连工业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大纲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献,它涵盖了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是指导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秩序、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师生共同遵守的文件.
在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精神的推动下,制定了本次大纲.
其内容充分体现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才的指导思想和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和重要途径.
大纲融入了"阳光体育运动"和"休闲体育","娱乐体育"的内涵.
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较大选择空间和个性发展需求.
在加强对学生学、练指导,提高自学自练能力的同时激励发展育体育心功能.
并旨在达到目标与层次,爱好与内容,技术与素质,标准与规范化完全统一.
本大纲修订过程中得到校领导和教务处大力支持和指导.
也是全体参编人员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将在大纲实施过程中加强过程监控,不断研究调整,为下次修订积累经验.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一、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育俱乐部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大连工业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二)课程目标中;"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基本内容所确定的.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能独立制定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并逐渐发展运动才能.
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和方法.
能合理配餐,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练就强健体魄.
275[心理健康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
在运动中体验乐趣和成功感,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积极参与社区体育事务.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计划说明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通知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
由于我校属工科学校专业复杂,目前我校还正处发展建设中,教学资源暂不能满足需要,为此,大纲确定在本科学生两学年四个学期总教学时数80学时的基础上,第三学年再加上24学时.
2.
体育理论课教材目前版本较多,考虑到我校地处北方,夏冬气候差别明显,选择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体育与健康教程"为参考,结合我校具体情况三年级的俱乐部制体育课不设理论教学学时.
3.
目前学校在发展建设中,体育设施在逐步建设和完善,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大纲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将武术、拳击、网球、乒乓球、生存体育、健身等项目收编在教材中以便随时调整备用.
三、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1.
《体育俱乐部课程教学大纲》是体育课教学的法规性文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依据.
教师要按照《俱乐部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进度和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在执行《俱乐部大纲》的过程中未经同意不得随意改动.
2.
授课教师要认真学习《俱乐部大纲》,充分理解大纲的精神实质,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
教研室主任要根据《俱乐部大纲》的进度安排教学,并随时掌握教师执行《俱乐部大纲》运用教材的情况,规范和指导教学.
4.
教材中列出的身体素质内容,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认真完成.
5.
教师可以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项基础理论知识融汇到技术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部分教学计划一、学时分配硕士生、本科生学期体育俱乐部课时分配(24学时)内容学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实践课合计第五学期课余10学时10学时第六学期课余14学时14学时二、体育课考核、评定成绩学期体育课成绩评定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的总合即:第五学期:成绩=课堂表现50%+出勤率50%第六学期:成绩=素质30%+课堂表现30%+出勤率40%276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足球课程简介足球运动是世界上第大一球类运动.
通过合理的教学和锻炼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系,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知识技术技能,掌握足球运动基本技术技能、战术能力、发展灵敏性、速度、耐力和良好意志品质,培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团结合作的良好作用,掌握足球运动竞赛规则,裁判法及竞赛组织工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一、课程基本要求使学生较系统的掌握各种脚法的踢球,传接球,运球,射门个人功防和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战术.
并在比赛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足球运动的实践能力,了解足球运动发展史,当前世界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了解基本规则和裁判法.
提高学生对足球运动的观赏能力,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个体差异,结合足球运动的特点,发展学生的力量,灵敏,速度,反应,弹跳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1.
踢球,传球,运球,头顶球,掷界外球为基本部分,以基本教材中常用的基本技术动作作为教学内容并配合简单的基本战术.
2.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足球运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明确足球比赛常用的战术和主要规则及裁判法.
3.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勇敢顽强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观赏比赛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组织赏赛和裁判工作能力.
4.
根据足球运动的特点有目的的组织学生教学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三、主要教材内容(一)基本技术1.
踢球:脚内侧踢球外脚背踢球,正脚背踢球,踢反弹球,掷界外球,原地正而头顶球.
2.
运球:正脚背运球外脚背运球,脚内侧运球,运球绕杆,曲线运球,直线运球.
3.
停球:脚内侧停球,停反弹球.
(二)基本战术1.
斜传直插二过一2.
局部配合3.
直传斜插二过一(三)素质练习1.
1000M跑2.
蛙跳、立定跳远二、男子篮球课程简介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的对抗性球类运动.
篮球运动是集身体素质技能和智力于一体的综合型277项目,具有高快强等特点,并且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篮球运动可以使参与者的个性、自信心、情绪控制、意志力、进取心、自我控制与约束力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并能够培养团结拼搏、努力协作、文明自律、尊重他人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人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和柔韧素质.
一、课程基本要求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投篮、传接球、运球、个人攻防等篮球运动基本技战术知识和技能,并在比赛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篮球运动的实践能力;了解篮球运动发展史、当前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基本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提高学生篮球运动观赏能力;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个性差异,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着重发展力量、灵敏、速度、弹跳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拚搏的进取精神.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通过篮球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篮球项目的兴趣,了解篮球运动的基本理论,掌握篮球运动进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激发学生练习篮球的热情,发展学生一般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教学任务:1.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投篮、传接球、运球、个人攻防等篮球运动基本技战术知识和技能,并在比赛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篮球运动的实践能力;2.
了解篮球运动发展史、当前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基本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提高学生篮球运动观赏能力;3.
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个性差异,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着重发展力量、灵敏、速度、弹跳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4.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拚搏的进取精神.
三、主要教材内容(一)理论1.
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2.
当前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篮球运动概况3.
篮球自我锻炼的方法和要求教学要求:了解篮球运动发展史、当前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篮球运动进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基本技术1.
移动:跑、滑步、转身、交叉步、急停、攻击步2.
传、接球球:(原地、行进间)双手传接球、单手肩上传球、单手体侧传球3.
运球:原地高低手运球,行进间直线、曲线变方向运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运球急停急起4.
投篮: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运球上篮(左右手)5.
突破:交叉步、同侧步持球突破6.
防守对手:一对一防守教学要求:了解篮球基本技术知识,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和技能,并在比赛中加以运用.
278(三)基础战术配合:传切配合、掩护配合教学要求:初步了解篮球战术配合的一般知识,掌握传切、掩护配合,并能在比赛实践中配合应用.
(四)身体素质1.
专项身体素质⑴助跑起跳单手摸高⑵连续起跳托篮板球⑶托篮板球接龙⑷俯卧撑⑸对墙连续传球2.
一般身体素质⑴速度:100M⑵耐力:1000M⑶弹跳:立定跳远⑷力量:引体向上教学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在速度、灵敏、力量、弹跳等方面素质不断提高,促进专项技术的掌握,增进学生体质健康.
三、女子篮球一.
教学目的和任务1.
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出发.
结合女大学生的特点,传授体育知识和篮球专项知识、技术、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激发学生对篮球项目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
2.
通过篮球专项课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较好的掌握篮球场上的跑动、传接球、运球、投篮、攻防技术、基础配合战术、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3.
通过素质训练,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
4.
通过能力培养,使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技能,提高自学能力,自练能力.
5.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篮球运动发展史,部分篮球比赛规则和裁判法,篮球运动自我锻炼的方法和要求等.
6.
培养学生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良好作风和机智、果断、沉着、冷静的心理品质.
二、主要教材内容(一)基本技术1.
熟悉球性(1)转球、滚球、抛球(2)1-2套篮球操2.
脚步移动(1)奔跑:侧身跑、后退跑、变速跑、变向跑(2)急起急停:前转身、后转身279(3)防守滑步:横滑步、后撤步、攻击步3.
传接球(1)原地双手传接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双手击地反弹传接球、双手头上传接球(2)原地单手传接球:单手肩上传接球、单手击地反弹传接球(3)行进间双手传接球4.
运球(1)原地运球:高运球、低运球、身前换手运球、体侧前推后拉运球(2)行进间运球:直线、曲线、变方向运球(3)运球急停急起.
5.
投篮(1)原地单手肩上投篮(2)行进间投篮(3)跳起肩上投篮6.
防守技术(1)防无球进攻队员(2)防有球进攻队员(3)抢断进攻队员的传球(二)基础战术配合1.
配合(1)传切配合——两人传切配合(2)掩护配合——有球掩护、无球掩护(3)策应配合——两人或三人策应配合2.
快攻战术(1)长传快攻(2)短传快攻(四)身体素质1.
专项身体素质(1)速度和速度耐力A.
15M*4往返跑B.
篮球场上各种距离折返跑(2)灵敏A.
各种闪躲及追逐游戏B.
各种球感练习C.
徒手绕障碍接力跑D.
各种变速变向跑(3)弹跳A.
原地起跳,双手摸高B.
助跑起跳,单手摸高(4)耐力:800M(5)弹跳:立定跳远280三.
教法建议1.
根据女生身体素质差、篮球运动基本技术低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多采用素质和基本技术相结合的练习,提高运动密度和强度,促使学生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不断增强体质.
2.
在基本技术教学中,多采用综合性的练习手段,注意基本技术之间的串联组织教学比赛,培养学习兴趣,尽量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教学手段注意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
四、排球课程简介:排球运动是以手支配球为主的隔网集体对抗项目,排球被称之为"空中飞球",不同人群在不同场地均能练习.
排球运动具有提高运动能力、发展判断、注意、反应等心理素质,增强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能力,培养机智灵活、勇敢顽强、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排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排球的基本知识、技术、战术和排球规则,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娱乐身心、体验成功的目的.
一、课程基本要求认真贯彻执行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移动、传球、垫球、扣球等排球运动基本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基本应用"一三二接发球站位"、"中一二进攻、边一二进攻"等战术;打好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专项身体素质着重发展灵敏、速度、爆发力、力量及弹跳素质;通过学习,了解排球规则,提高观赏比赛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良好作风和机智、果断、沉着、冷静的心理品质以及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本课教学是在专项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加强排球技战术的运用,进一步提高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排球理论水平和掌握有关排球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水平.
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的目的意义,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进一步激发学生练习排球的热情,发展学生一般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教学任务:通过学习,能基本应用"一三二接发球站位"、"中一二进攻、边一二进攻"等战术;打好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专项身体素质着重发展灵敏、速度、爆发力、力量及弹跳素质;通过学习,了解排球规则,提高观赏比赛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良好作风和机智、果断、沉着、冷静的心理品质以及团队精神.
三、主要教材内容(一)基础理论1.
排球基本技术、战术简介2.
排球竟赛规则和裁判法(二)基本技术1.
准备姿势:半蹲,稍蹲,全蹲2.
移动:并步与滑步,交叉移动,跨步与跳跨步移动,跑步移动,综合步.
3.
上手发球4.
双手上手传球5.
双手下手垫球2816.
接发球7.
正面扣球8.
拦网:单人拦网,集体拦网9.
正面上手发球教学要求:了解排球基本技术知识,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和技能,并在比赛中加以运用.
(三)基本战术1.
一三二接发球站位2.
中一二进攻、边一二进攻教学要求:初步了解排球战术配合的一般知识,掌握一三二接发球战位,中一二进攻,边一二进攻战术并能在比赛实践中配合应用,并同时提高排球运动的基本技术.
(四)教学比赛1.
提高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和战术意识;2.
提高学生的能力3.
促进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4.
加深学生对排球规则了解教学要求:通过教学比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战术,提高战术意识;促进基本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加深学生对排球规则了解.
(五)素质练习1.
耐力:1000M跑(男);800M跑(女)2.
立定跳远3.
蛙跳4.
助跑起跳5.
移动拦网教学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在速度、灵敏、力量、弹跳等方面素质不断提高,促进专项技术的掌握,增进学生体质健康.
五、沙滩排球课程简介:沙滩排球是在排球运动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项双人对抗性球类运动.
是集身体素质技能和智力于一体的综合型项目,具有高快强等特点,并且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一、课程基本要求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移动、传球、垫球、扣球、发球个人沙滩排球运动基本技战术知识和技能,并在比赛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沙滩排球运动的实践能力;了解沙滩排球运动发展史、基本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提高学生沙滩排球运动观赏能力;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个性差异,结合沙滩排球运动的特点,打好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着重发展灵敏、速度、爆发力、力量及弹跳素质;通过学习,提高观赏比赛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拚搏的进取精神.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目的:认真贯彻执行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通过沙滩排球课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282识体育的目的意义,基本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提高学生沙滩排球理论水平和掌握有关沙滩排球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水平;激发学生练习沙滩排球的热情,发展学生一般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任务:1.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沙滩排球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和裁判法,了解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2.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移动、传球、垫球、扣球等沙滩排球运动基本技术知识和技能,并在比赛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沙滩排球运动的实践能力;打好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专项素质练习着重发展灵敏、速度、爆发力、力量及弹跳素质;通过学习,提高观赏比赛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
3.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良好作风和机智、果断、沉着、冷静的心理品质以及团队精神.
三、主要教材内容(一)理论知识1.
沙滩排球比赛方法2.
沙滩排球概述3.
沙滩排球运动的特点及锻炼身体的价值4.
国内、外沙滩排球运动发展概况5.
沙滩排球运动基本技术、战术简介6.
沙滩排球运动竞赛规则和裁判法7.
体育理论教学要求:了解沙滩排球运动发展史、当前世界沙滩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沙滩排球运动进行科学锻炼的价值.
(二)基本技术1.
准备姿势:稍蹲半蹲2.
移动:滑步交叉步跨步跑步综合步3.
发球:正面下手侧面下手正面上手上手发飘球4.
传球:正面双手传球侧传球5.
垫球:正面双手垫球背垫球单手垫球挡球6.
接发球7.
正面扣球8.
拦网:单人拦网,集体拦网教学要求:了解沙滩排球基本技术知识,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和技能,并在比赛中加以运用.
(三)基本战术1.
发球战术2.
接发球进攻战术3.
防守反击战术教学要求:初步了解沙滩排球战术配合的一般知识,掌握发球战术、接发球进攻战术、防守反击战术并能在比赛实践中配合应用.
(四)教学比赛1.
提高学生对沙滩排球运动的兴趣和战术意识2832.
提高学生的能力3.
促进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4.
加深学生对沙滩排球规则了解教学要求:通过教学比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战术,提高战术意识;促进基本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加深学生对沙滩排球规则了解.
(五)素质练习1.
专项素质(1)小碎步前后左右移动3米原地小碎步跑计时(2)移动拦网(3)网下6米往返移动(4)助跑双脚起跳摸高2.
一般身体素质(1)速度与灵敏:50米加速跑快速反应变方向跑等(2)力量:仰卧起坐等(3)跳跃:蛙跳单足跳连续起跳摸高收腹跳等(4)耐力:1000M跑(男);800M跑(女)(5)柔韧:体前屈坐位体前屈压肩、腰、腿练习等教学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在速度、灵敏、力量、弹跳等方面素质不断提高,促进专项技术的掌握,增进学生体质健康.
六、乒乓球课程简介乒乓球被称为我国的国球.
其特点是球小、速度快、变化多、趣味性强,设备比较简单,不受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的限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锻炼价值,比较容易开展和普及.
经常参加这项运动可以发展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提高动作的速度和上下肢活动的能力,改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并能培养人的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品质.
通过乒乓球课程学习,了解乒乓球运动的概况,掌握和提高乒乓球运动基本的技、战术水平,掌握乒乓球的规则和裁判知识,提高比赛能力和身体素质.
一、课程基本要求: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乒乓球正手攻球,反手推挡以及发球等乒乓球运动基本技战术知识和技能,并在比赛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乒乓球运动的实践能力;了解乒乓球运动发展史、当前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基本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提高学生乒乓球运动观赏能力;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个性差异,结合乒乓球运动的特点,着重发展力量、灵敏、速度、弹跳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拚搏的进取精神.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通过乒乓球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乒乓球项目的兴趣,了解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理论,掌握乒乓球运动进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激发学生练习乒乓球的热情,发展学生一般身体素质,284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教学任务:1.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乒乓球运动最基本的技术和技能,并能运用已学的一般技术和战术2.
了解乒乓球运动发展史、当前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基本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提高学生乒乓球运动观赏能力;3.
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个性差异,结合乒乓球运动的特点,着重发展力量、灵敏、速度、弹跳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4.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拚搏的进取精神.
三、主要教材内容(一)乒乓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二)基本技术1.
握拍方法、站位、准备姿势2.
步法:单步、并步、跳步、侧身部、交叉步3.
发球与接发球:平击球、正反手侧上下旋发球与接发球4.
推挡与推挡球:挡球、快推、加力推、减力推5.
正手攻球:近台、中、远台攻球6.
搓球:快搓、慢搓教学要求:了解乒乓球基本技术知识,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和技能,并在比赛中加以运用.
(三)基础战术配合:左推右攻侧身攻球教学要求:初步了解乒乓球战术的一般知识,并能在比赛实践中配合应用.
(四)身体素质1.
专项身体素质⑴摸台角练习⑵四至五人循环击球练习⑶垫球联系⑷对墙连续攻球2.
一般身体素质⑴耐力:1000M跑(男);800M跑(女)⑵弹跳:立定跳远教学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在速度、灵敏、力量、弹跳等方面素质不断提高,促进专项技术的掌握,增进学生体质健康.
七、羽毛球课程简介:羽毛球是一项灵活、多变、可快可慢、隔网对击的运动,既是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又是老少偕宜、易于掌握的大众体育项目.
由于趣味性强,锻炼价值高,又极具竞争性,因而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羽毛球运动基本技、战术理论和实践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良好习285惯,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水平.
培养学生积极拼搏,团结奋斗的优良品质,使其具有勇敢、顽强,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目的:教学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有关羽毛球运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战术.
通过身体素质练习,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各种方法,有效地促进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体育锻炼良习,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任务:1.
能系统的掌握羽毛球运动最基本的技术和技能,并能运用已学的一般技术和战术.
2.
依据学生实际水平,结合运动特点,应打好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着重发展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
3.
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比赛规则,培养学生观赏、裁判、组织竞赛的能力和集体团队精神,逐步养成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良好作风.
二、主要教材内容(一)理论1.
羽毛球单打竞赛规则2.
羽毛球裁判口令与手势3.
对羽毛球后场技术动作的分析4.
对羽毛球网前技术动作的分析(二)基本技术1.
握拍方法、站位、准备姿势、基本步法等2.
后场技术:高远球、吊球、杀球等3.
网前技术:搓球等教学要求:通过基本技术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羽毛球单打的基本技术并且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三)基本战术1.
高吊练习2.
一对一半场练习3.
二点打二点练习4.
一对一挑吊练习5.
对墙击球练习6.
发网前战术练习教学要求:通过战术练习使学生对羽毛球的各种练习方法加以了解及体会,并且对各类基本技术加以巩固提高.
(四)素质1.
耐力:1000M跑(男);800M跑(女)2.
专项素质练习(四方跑、变速跑、十字跳、前后左右跑、灵敏跑)教学要求:通过素质练习要求学生力尽所能,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增强对终身体育的认识.
(五)教学比赛,裁判实习教学要求:通过教学比赛、裁判实习,使学生增加团队精神,将所学习过的竞赛规则知识加以286实践运用.
八、网球课程简介:网球运动是用球拍隔网对击球的对抗性项目.
网球运动具有动作舒展大方,娱乐性、观赏性、健身性等特点,通过网球运动可以培养人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和柔韧素质.
也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本课程主要讲授网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基本规则,引导学生热爱网球运动,掌握正反手击球技术和发球技术,掌握单、双打战术.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水平.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目的:本课教学是在一、二年级网球课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加强网球技战术的运用,进一步提高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使学生最终掌握一门闲暇体育运动项目.
任务:1.
在学生初步地掌握网球运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项技术的熟练程度并在实战比赛中灵活运用,提高运动技战术水平;2.
了解网球运动的技战术理论,学会观察、分析网球比赛中的一般技术、战术和指挥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个性差异,结合网球运动的特点,着重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4.
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网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提高比赛的观赏、组织和裁判能力,培养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优良作风.
二、主要教材内容(一)理论1.
讲述网球比赛中攻守的转换2.
进攻战术、拉攻战术、双打战术3.
网球竞赛与欣赏教学要求:了解网球运动的技战术理论,基本掌握网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二)基本技术1.
移动:滑步、交叉步、跑2.
正反手球技术、侧身攻直线、侧身攻斜线、切削发球和平击发球、网前截击球技术、挑高球和高压球、放小球教学要求:进一步提高所学正反手抽球的稳定性和攻击性并在比赛中熟练运用.
(三)战术配合进攻战术、拉攻战术、单打战术和双打战术教学要求:较为合理的运用战术;理解各战术的不同之处,达到灵活应用.
287(四)身体素质1.
专项身体素质(1)速度和速度耐力:"米"字跑(2)灵敏:各种躲闪及追逐游戏各种球感练习各种变速变向跑2.
一般身体素质⑴耐力:1000M跑(男);800M跑(女)⑵弹跳:立定跳远、多级跳教学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在速度、灵敏、力量和协调性等方面素质不断提高,促进专项技术等掌握和增进学生体质健康.
九、健美操课程简介:健美操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本,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以健、力美为主要特征,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体育项目.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按照我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了健美操课相应的目标.
为不同层次喜爱健美操运动的同学,提供适合自己的学习和锻炼内容.
通过健美操学习和锻炼过程,使学生热爱健美操运动,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熟练掌握健美操运动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具有科学地进行健美操锻炼,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的能力;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验健美操运动的乐趣,提高体育文化和道德修养.
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一、教学目标通过健美操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健美操运动的知识技能,学会利用排球运动来锻炼身体.
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心理品质.
使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健美操运动的特点,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科学地进行健美操锻炼,并熟练掌握健美操运动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健康水平.
二、教学要求1.
专项教学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因人施教;教材内容一般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动作速度由慢到快;先学单个动作,再进行组合练习;较复杂动作先分解教学,再进行完整练习.
在掌握若干个单个动作的基础上,进行编选组合动作的教学.
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各类动作技术.
2.
专项教学中发挥教师自身表现和主导作用,重视学生节奏感和表现力的训练,保证动作的协调、有力度,体现出健美操的生命力.
3.
在专项教学中应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
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应重视健美操的专项素质训练,尤其是上下肢和躯干的力量、肩、躯干、腿的柔韧性,弹跳力及动作的灵敏性等.
三、教学内容(一)专项理论2881.
健美操概述、特点和练习要求;健美操的锻炼价值和音乐2.
健美操的训练法;健美操的创编原则与方法;3.
健美操的组织和裁判法;健美操的欣赏与评价(二)技术技能1.
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术常用手型:掌、拳、剑指、响指、翘指、造型手等.
头颈部动作:屈、转、绕和绕环、平移等.
肩部动作:提肩和沉肩、绕和绕环、摆肩等.
胸部动作:含、展等.
腰部动作:屈、转、绕和绕环等.
髋部动作:顶、摆、提、绕和绕环等.
上肢部位动作:臂屈伸、摆臂、振臂、旋臂等.
下肢部位动作:踢、弓步、膝的屈伸和绕环、腿的内旋和外旋等.
转体动作:平转、单足转等.
波浪动作:手臂、驱干、全身等.
基本步伐:踏步、后踢腿跑、吸腿跳、开合跑、弓步跳、弹踢腿等.
2.
基本套路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1—4级;跑跳操、有氧健身操、形体操、热舞健美操、时尚健美操、拓展健美操、创编健美操(三)身体素质一般身体素质:1000M跑(男)、800M跑(女)、跳绳、仰卧起坐等.
专项身体素质:柔韧练习、腰腹肌、支撑、踢腿等.
四、教学建议(一)采用分解和完整动作教学法,充分利用同学结伴,在教学中相互帮助,纠正错误动作,使动作更准确,同时培养团队意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基本技术教学应突出动作的规范性、力与美的相结合性,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要强调动作的最大幅度与力度.
(三)在学习基本步伐动作时,应及时介绍每种基本步伐动作的变化及动作组合的原则与方法,让学生了解基本步伐从低撞击到高撞击的动作过程.
(四)运用不同旋律和节拍的音乐进行伴奏,培养学生的乐感,使学生理解健美操音乐的特点,根据不同类型动作要求,选配适当的音乐.
(五)在教学中,根据女生的健身特性,应经常给予健美操练习方法的指导,以使学生能自学、自练,养成自觉健身的习惯.
十、现代体操课程简介:现代体操是一门集艺术体操基本功,形体训练和现代舞蹈为一体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以不断变换的音乐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触动想象力.
课程基本要求289本大纲主要把培养学生自身锻炼能力放在首位,强调要使学生都喜爱体育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享受,激发他们长期参加身体锻炼的兴趣和欲望,同时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自信心,逐步养成终生体育习惯.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身体姿态、协调性及审美能力,克服害羞、胆怯的心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相互配合的默契感.
在了解该项目特点的基础上,给学生自由的时间、空间和场地进行创新.
二、主要教材内容(一)理论1.
竞技性艺术体操比赛的分类、评分以及场地、器械、动作、时间的相关规定2.
现代舞简介3.
.
观看相关录像教学要求:简介艺术体操的概念,掌握形体练习的锻炼方法,提高对高雅艺术的审美能力,掌握现代舞的基本特点,提高表现力和想象力.
(二)形体练习1.
手位:一位、二位、三位、四位、五位、六位、七位2.
脚位:一位、二位、三位、四位、五位3.
手臂波浪:单臂、双臂4.
身体波浪:前、侧、后、全身波浪5.
基本步伐:①柔软步②足尖步③弹簧步④变换步⑤华尔兹6.
小跳:①小吸腿跳②小跨跳教学要求:提高身体姿态的基础上,掌握不同特点的动作,培养良好的动作韵律感及协调性,达到健身美体的目的.
(三)集体球操1.
基本功:①拍球②摆动③绕环④滚球⑤抛接2.
组合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集体球操的动作、方向、路线、音乐节拍,要求有良好的协作精神.
(四)现代舞1.
基本功:①头部练习②肩部练习③胸、腰部练习④髋部练习2.
组合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现代舞的动作方向、路线、能准确的和着节拍,动作自然、有力度、有较强的表现力.
(五)身体素质1.
专项素质①原地高跳②快速踢腿③单脚跳2.
一般素质①耐力:1000M跑(男);800M跑(女)290②弹跳:立定跳远教学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在速度、灵敏、力量、弹跳等方面素质不断提高,促进专项技术等掌握和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十一、艺术体操课程简介:艺术体操是一种艺术性较强的女性体操项目,其动作内容繁多、风格各异,能够充分展现出协调、韵律、柔和、幽雅等女性健美气质,有利于提高女生的柔韧性、静态力量、协调性、团队间的合作精神、对轻器械的掌握等,非常符合女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本课程内容包括:身体素质基础练习、徒手套路、手持轻器械成套动作、小团体配合表演等.
一、教学目标1.
艺术体操课程的设置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能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艺术体操理论知识和技术.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塑造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进行美的教育有着积极效果,是一种有效体育教学方式.
3.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体操锻炼的价值,让学生掌握运用艺术体操徒手成套动作和轻器械的练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在获得健康的基础上同时培养了练习者美的形体,通过练习能较好掌握一、二套技术达到终身锻炼,终身受益.
二、教学要求1.
了解艺术体操运动的基本常识和规律,能够用艺术体操这一运动形式进行自我锻炼并能逐步提高,能欣赏和理解高水平艺术体操比赛.
2.
熟练掌握徒手基本动作、把杆练习,徒手动作、波浪、变换步、华尔兹步、跳步、转体、圈操、球操等基本技术,能够做到动作准确规范.
能够组织和参加业余比赛及演出.
3.
通过对艺术体操学习,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灵巧性.
通过"把杆"和套路练习,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塑造健美的体型.
让身体能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一)理论部分1.
艺术体操的术语2.
艺术体操运动的基本规则3.
艺术体操的欣赏与评价(二)实践部分1.
基本功把杆练习:压腿、踢腿、控腿、擦地、蹲、划圆、舞姿控制练习.
芭蕾手位、芭蕾脚站位、站姿、垫上练习、芭蕾小跳.
2.
徒手基本动作手臂摆动、移重心、波浪、基本小跳、基本大跳、柔软步、足尖步、滚动步、弹簧步、波尔卡、变换步、华尔兹步.
2913.
器械基本动作持球摆动、转动球、绕环、"8"字绕环、拍球、长臂滚球、背滚球、地滚球、抛接球、转动圈、摆动圈、旋转圈、跳圈、滚动圈、抛接圈.
4.
徒手成套动作①步伐组合②小跳组合③徒手组合④有氧韵律操5.
器械成套动作(任选一)①球操组合②圈操组合(三)素质练习1.
柔韧性:伸拉运动、压腿、压肩2.
耐力:1000M跑(男)、女800M跑(女)3.
弹跳:立定跳远十二、武术课程简介:武术被称为国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运动之一.
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格律,组成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遵照一定的规则,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防身自卫、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运动.
由于武术的魅力所在,在高校中深受学生的喜爱,并根据学生的需求,使武术成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本学期的课程内容包括:武术基本功、初级长拳等.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目的:通过武术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传统武术项目的兴趣,了解传统武术运动的基本理论,掌握利用武术项目进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激发学生学练武术的热情,发展学生的一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任务:1.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武术运动中踢、打、摔、拿的技击方法等基本动作和初级剑、初级刀等基本套路,提高学生的演练水平.
2.
使学生了解武术运动发展的简史和剑术、刀术的运动特点,结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明了武术运动的健身功能,掌握武术竞赛的一般规则和裁判方法,提高学生对武术比赛的观赏能力.
3.
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个性差异,结合武术运动的特点,着重发展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
4.
培养学生机智、勇敢、果断、顽强等意志品质和勇于拚搏的进取精神.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92二、主要教材内容(一)理论1.
武术运动的起源、发展、内容、分类、特点2.
长拳、剑术的运动特点和练习方法3.
武术竞赛规则和裁判法4.
武术自我锻炼的方法和要求教学要求:了解武术运动概况、明确长拳、剑术的运动特点,结合中医学体会武术的健身功能,掌握武术比赛简单裁判方法.
(二)基本功1.
腿部练习:压腿、搬腿、劈腿、踢腿、扫腿2.
肩部练习:压肩、单臂绕环、双臂绕环3.
腰部练习:前俯腰、甩腰、涮腰、下腰4.
手型、手法练习:拳、掌、勾、冲拳、劈拳、砸拳、推掌、亮掌、架掌5.
步型、步法练习: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击步、垫步、弧行步(三)基本动作1.
跳跃动作:二起脚、旋风脚、大跃步前穿2.
平衡动作:提膝平衡、燕式平衡、扣腿平衡3.
肩臂、腰部、腿部动作:乌龙盘打、前扫腿、后扫腿教学要求:掌握腾空飞脚、旋风脚、各种平衡等技术动作,进一步提高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的质量,为学习、练习掌握套路动作做好准备.
(四)套路练习1.
长拳2.
初级剑教学要求:通过练习,能使学生熟练掌长拳、初级剑术的动作方向路线,势式步型的准确,演练中要求在动作规格和劲力上体现出各套路的的运动特点、风格.
(五)身体素质1.
专项身体素质(1)弓步冲拳组合练习(2)快速正踢腿练习(3)步型组合练习(4)二起脚组合练习(5)翻腰组合练习(6)后扫腿组合练习(7)燕式、扣腿、提膝平衡组合练习2.
一般身体素质⑴耐力:1000M跑(男)、女800M跑(女)⑵弹跳:立定跳远⑶力量:掷实心球、仰卧起坐教学要求:结合专项运动特点,在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加强专项身体素质练习,全面的提高身体素质,为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武术基本技术、套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293十三、太极拳一、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以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基本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太极拳的运动特点、运动方法和基本技法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技术、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个性差异,结合太极拳、剑的特点,着重发展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拚搏的进取精神.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太极拳、太极剑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以轻灵、圆活、柔和、舒缓见长,既能舒筋活络、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又能涵养道德、陶冶情操.
教学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体育能力,培养健康意识,奠定终身体育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体育创新实践能力,增强体育自信心.
较系统、全面地掌握太极拳套路演练变化的规律,了解太极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特点,提高太极拳基本功、基本动作及专项素质.
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身、心健康,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确立自信,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三、主要教材内容(一)理论1.
太极拳锻炼方法2.
太极拳健身特点教学要求:掌握基础体育理论知识,熟悉太极拳的锻炼方法及其健身、运用特点,了解武术套路编创的基本规律,提高对传统保健体育——太极拳运动养生、保健、康复的认识.
(二)基本功、基本动作1.
基本功压腿、压肩、下腰、下叉、控腿等2.
基本动作太极拳:揽雀尾、搂膝拗步、搬拦捶、云手、左右蹬脚等教学要求:增强肢体的柔韧度和协调性,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运动特点,提高动作质量,为熟练套路打下基础.
(三)套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要求:通过对太极拳的教学,熟悉套路运动路线,掌握运动风格.
在劲力、节奏、协调等方面得到系统训练,了解其运用规律,提倡自学、编创及符合运动特点的创新,掌握其锻炼方法.
(四)素质1.
专项素质(1)太极拳前行步(2)太极拳侧行步(3)太极拳后撤步(4)太极拳行进组合练习2.
一般素质294(1)耐力:1000M(男)、800M(女)(2)弹跳:立定跳远、纵跳教学要求:通过素质训练,加强专项运动的协调、连贯配合能力,提高速度、灵敏、柔韧、弹跳、力量、耐力等综合素质.
十四、拳击课程简介:拳击是一项古老的竞技运动,同时它也是一项很现代又很时髦的对抗性竞技运动.
这种竞技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是对竞技者体力、体能、技术、技能、心理和战术等多项素质的综合考验,因而拳击是一项实用的健身运动.
正是拳击具有这双重的运动特点——强烈的对抗性和实用的健身作用,使拳击既造就了像阿里、泰森、霍利菲尔德等一代拳王,同时又吸引着数以亿计的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以及不同肤色的拳迷,特别是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投身于拳击运动之中.
一、教学目标拳击运动历史悠久,是现代体育运动的重要项目之一,更是一项适用的健身运动.
目前,拳击运动在我国开展越来越广泛,也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开设拳击课,应追求以下几点教学目标:1.
通过拳击教学,明确学习拳击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学习拳击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拳击,达到能基本掌握拳击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和提高拳击的实战运用能力.
2.
通过拳击教学,让学生学会欣赏并体验拳击所特有的速度、力量和节奏的美,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喜欢上拳击运动,并把拳击作为自己人生中一种可行的、实用的和非常有效的一种健身方法和防身自卫手段,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3.
通过拳击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敢打敢拼、机智勇敢和英勇无畏之优良品质.
同时,提高学生全面的身体素质和身体运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二、教学内容(一)理论1.
拳击运动概述拳击的起源、古代奥林匹克的拳击、近代的拳击运动、现代的拳击运动、女子拳击运动、拳击运动在中国、国际拳击组织与赛事.
2.
拳击运动的特点与作用;拳击运动与健身.
3.
大学生学习、练习拳击的基本方法和教学要求(二)拳击的基本动作1.
拳击的准备姿势2.
拳击的握拳法3.
拳击的基本步法滑步、冲刺步、侧步、环绕步、急退步.
(三)拳击的基本技术1.
刺拳2.
直拳:左直拳;右直拳.
2953.
摆拳:左摆拳;右摆拳.
4.
上勾拳:左上勾拳;右上勾拳.
5.
平勾拳:左平勾拳;右平勾拳.
6.
斜上勾拳7.
抛拳(四)拳击的防守和反击技术1.
拍击防守和反击2.
阻挡防守和反击3.
格挡防守和反击4.
躲闪防守和反击5.
利用身体移动来进行防守和反击6.
扼法防守7.
掩护法8.
让法防守(五)拳击的组合拳技法拳击基本技术的组合拳和拳击防守反击组合拳(六)拳击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和辅助训练法1.
跳绳训练法2.
影子拳训练法3.
打手靶训练法4.
打墙靶训练法5.
打沙袋训练法6.
打梨形球训练法7.
假想空击训练方法(七)拳击比赛的战略战术和拳击实战的模拟练习根据学员对拳击技术掌握的实际情况和学员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有条件地逐步进行学习、实战对抗性模拟练习.
学习与实践拳击比赛的战术运用技巧,提高拳击实战运用能力.
十五、瑜伽课程简介:遵循自然法则,沿袭古老瑜伽的风格,依照印度传统方式进行练习,通过仰卧、俯卧、站立的动作,结合清洁法、体式、调息和冥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入瑜伽世界.
适合所有人群,尤其适合初学者.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很好地提升能量及呼吸控制,提高身体素质,提高韵律感,使形体更加优美.
一、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健身瑜伽运动基本知识及练习方法,增强体质、改善形体,发展自我调节身心平衡能力,舒缓精神压力;培养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以及克服困难的信心、恒心和毅力.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1.
通过瑜伽课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瑜伽运动的基本知识,了解该项目的特点,培养良好的运296动习惯和较强的运动能力,独立、自觉地进行锻炼.
2.
通过瑜伽的锻炼调节生理机能,提高心肺功能,陶冶美好情操.
3.
通过瑜伽运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培养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
树立正确的终生体育意识,提高独立锻炼身体能力,身体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
三、主要教材内容(一)瑜伽的锻炼价值(二)基本功1.
三角式2.
展胸式3.
地躺式4.
大树式5.
展腿式6.
直立式7.
半船式8.
弦月式9.
意识式10.
回旋式11.
前立式12.
摇滚式13.
鞋匠式14.
骆驼式15.
帐篷式16.
牛头式17.
老鹰式18.
肩立式19.
勇士式120.
勇士式221.
完美座式22.
勇士式323.
莲花座式24.
半锁莲式25.
船头式126.
船头式227.
后视式128.
山式29.
半扭转式30.
侧转锄式31.
锄式32.
侧旋三角式33.
回旋三角式34.
头碰膝盖式35.
单脚肩立式36.
三体碰膝式37.
回旋侧身三角式教学要求:提高身体姿态的基础上,掌握不同特点的动作,明确各种动作的基本要领.
(三)组合练习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动作要领,要求动作缓慢、连贯、舒展,能准确的和着节拍做完整套组合.
(四)素质1.
专项身体素质⑴原地高跳⑵起踵练习⑶手臂支撑练习2.
一般身体素质⑴耐力:800M跑(女);1000M跑(男)⑵弹跳:立定跳远⑶力量:仰卧起坐、背肌、仰卧起坐、高抬腿教学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在速度、灵敏、力量、弹跳等方面素质不断提高,促进专项技术的掌握,增进学生体质健康.
十六、健身课程简介:健身运动是既古老又现代的运动方式,它可以通过徒手或器械锻炼肌肉力量、健美肌肉线条、增强韧带的弹性等.
它既可以是无氧运动,也可以是有氧运动.
通过健身俱乐部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行为道德规范、意志品质和积极的创新精神,有效地发展大学生的个性,拓宽生存与发展空间,有效地增进身心健康,使大学生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健身俱乐部的教学目的体育健身俱乐部是大学体育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体育教育改革向纵向发展的又一新举措.
297体育健身俱乐部要从根本上改变传习式和以竞技体育形式为主线的体育体系.
体育健身俱乐部是根据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人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学生在俱乐部里任意地、自主地选择体育健身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健身活动,并在实践中学习、运用和掌握体育健身的科学知识.
体育健身俱乐部要依据学校现有条件和学生的规模,逐步建设、逐步发展,力求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⒈体育健身科学知识2.
奥林匹克精神与人类社会发展3.
康复保健方法(二)娱乐休闲健身1.
健身步2.
健身跑(三)健美健身1.
肌肉健美健身2.
健美操健身3.
形体与姿态健美健身(四)野外生存与休闲健身1.
野外安全生活2.
野外行走与穿越3.
野外攀爬运动(五)身体素质1.
耐力:800M跑(女);1000M跑(男)2.
弹跳:立定跳远3.
力量:仰卧起坐、背肌、仰卧起坐、高抬腿十七、体育舞蹈课程简介:体育舞蹈是融体育与舞蹈为一体的新型体育运动项目,它之所以能风靡世界、覆盖全球,必有其中独特的功能,除了体育的教育性、锻炼性、竞技性、舞蹈的自娱性以及娱乐性特点外,还可以将任何几种特点进行组合,从而显示出体育舞蹈的多功能特殊性.
它使人们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价值.
因此,体育舞蹈以它固有的娱乐和锻炼价值,载入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史册.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体育舞蹈是一项新型的生命力旺盛的体育运动项目.
它将艺术、娱乐和体育融为一体,是世界性的一项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全民健美、健身、健心、运动.
它不仅能加深人们之间的友谊和情感联系的纽带.
而且对活跃生活、健康身体很有益处,达到健身和娱乐的目的.
给人以美的享受,经常练习可以培养良好的身体姿势塑造优美的体型,它以优美、高雅、庄重的音乐节奏、优雅卓越的舞姿.
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能动想象力,既能培养文明、礼貌,增进友谊;又可以陶冶情操,消除疲劳,活跃身心,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培养高尚的情趣.
同时在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了柔韧性、298协调性、韵律感和自我审美能力.
克服害羞、胆怯的心理,充分展现自我,在了解该项目的基础上,充分给学生自由的时间、空间和场地来进行自我创新,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习体育舞蹈,要求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良好道德品质以及协作精神和如何掌握体育舞蹈的三要素——动作姿态、节奏和表情.
从中理解体育舞蹈的内涵,掌握体育舞蹈的基本跳法,基本套路及体育舞蹈的脚步位置的运行,胯部动作的摆动,手势及考试基本套路,音乐节奏配合,确保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主要教材内容(一)基本形态1.
压腿,压肩、压胸2.
基本步型、基本姿势及动作姿态.
教学要求增强肢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掌握体育舞蹈的基本舞姿,体育舞蹈是以一项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一项全民健美、健身、健心运动.
它能健美体型、锻炼体魄.
又能提高个体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相互配合协作精神.
(二)基本动作1.
脚底动作、运步方位、转动位置等2.
熟悉舞性,掌握体育舞蹈的基本动作、基本姿态、节奏和表情.
(三)现代舞蹈1)吉特巴1.
原地左右踝,膝,胯步.
2.
左右转换步.
3.
前后转换步.
4.
行进间转换步.
5.
并退摇摆步.
6.
美式疾步7.
风车步2)恰恰恰1.
基本步2.
时间步3.
原地左转步4.
原地右转步5.
交叉基本步6.
土耳其毛巾步7.
闭式扭胯转步8分式扭胯转步(四)各种舞蹈步伐组合练习四、教学要求1.
音乐上欢快跳跃、舞步上活泼矫健、风格上轻捷灵巧.
2.
通过学习体育舞蹈使同学们基本掌握舞蹈技术,运用各种动作以展示抒情缠绵、诙谐幽默、热情奔放、热烈摇曳,潇洒飘曳,豪爽刚健、英姿飒爽、婀娜多姿的美丽风格.
十八、田径课程简介田径运动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手段.
经常从事田径运动,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与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
299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
它能全面地、有效地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对其他各项运动技术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都有很好的作用.
因此,各项体育运动都把田径运动作为发展身体素质的训练手段.
实践证明,许多优秀运动员,特别是球类运动员,都有较高的田径运动能力和素质水平.
可见,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是对体育运动的科学总结,正确地反映了和各项体育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
全面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改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改善生理健康状况.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
二、教学内容(一)理论1.
场地、器材简单知识2.
运动项目的发展概况、特点及锻炼价值(二)实践部分1.
短跑(1)短跑技术及不同距离的技术特点(2)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
(3)完整技术:50米,100米,200米,400米2.
跳高(1)背越式跳高的专门练习(2)背越式跳高的起跳技术(3)背越式弧线加速跑结合起跳(4)背越式助跑、起跳及过竿专门练习(5)背越式跳高落地技术(6)三至五步助跑起跳过竿练习(7)五至九步助跑起跳过竿练习(8)仗量步点,完整练习3.
跳远(挺身式)(1)速度和弹跳力练习(2)挺身式或走步式跳远专门练习(3)立定跳远、三级跳远和立定多级跳远(4)短距离助跑和踏跳练习(5)中距离助跑和踏跳练习(6)腾空步练习(7)短距离助跳远全程练习(8)长距离助跳远全程练习(9)全程练习4.
铅球300(1)原地侧向推铅球技术(2)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徒手动作练习(3)持球、预摆、滑步、落地、蹬转、送髋及出手技术(4)投掷铅球的专门练习(5)原地正面推铅球技术(6)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7)滑步节奏及出手角度的练习(8)巩固完整背向推铅球技术(三)身体素质训练部分十九、定向运动课程简介定向运动是我校公共体育课程中一门选项课,主要以活动课为组织形式.
根据定向运动的基本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体育理论文化知识和专项理论知识,建立正确的现代体育和健康文化观念,定向运动是一门较系统讲授定向运动概述、发展过程、实地练习与组织竞赛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定向运动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良好习惯,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拼搏,团结奋斗的优良品质,使其具有勇敢、顽强,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喜爱定向运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过程,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
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定向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培养优良的团队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一)理论部分1.
定向运动概述2.
地形图与定向比赛用图的基本知识(二)实践部分1.
识图、用图,指北针用法2.
定向基本技能3.
校园定向4.
百米定向5.
耐力定向6.
定向模拟比赛(三)身体素质1.
耐力:800M跑(女);1000M跑(男)2.
弹跳:立定跳远3.
力量:仰卧起坐、背肌、仰卧起坐、高抬腿301二十、生存基础课程简介"生存基础"课旨在重新唤起人的自然天性,使学生通过实际参与,在每一走、每一跳、每一投、每一个优美的平衡与支撑、每一个攀爬和跨越中,自觉地去感受田径、体操、体育游戏等运动项目赋予的那份刚性、柔韧、力量、耐力、平衡和灵敏.
通过合理的教学和锻炼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
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协调、平衡和灵敏等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生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关运动的竞赛规则,裁判方法及小型竞赛的组织工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组织与观察能力;在教学和比赛中,培养学生挑战极限、超越自我、顽强拼搏、机智果断、团结合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教学目标1.
热爱体育运动,积极参与"生存基础"课的学习和课外体育锻炼,基本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2.
熟练掌握走、跑、跳、投、平衡、滚翻、支撑、攀爬等基本技术、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
能依据所学运动的特点,科学地锻炼身体,全面增强体质,学会制定个人锻炼计划和自我评价健康的方法.
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
通过"生存基础"课的学习和课外锻炼,不断提高体育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在教学和锻炼过程中,积极与他人合作,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使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理论1.
田径、体操运动发展概况2.
田径、体操运动的特点及锻炼价值技术技能1.
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支撑、平衡、悬垂、滚翻等.
2.
基本技术、技能田径运动(1)竞走(2)跑:短、中、长跑(3)跳跃:单腿跳、双腿跳、蛙跳、立定跳远、跳远、三级跳远(男生)、跳高(4)投掷:抛、掷实心球;投掷铅球体操(1)队列、队形(2)徒手体操(规定动作、自编动作)(3)持轻器械体操(自编动作、健身练习)(4)基本步、支撑、平衡、滚翻等小组合练习302体育游戏(部分内容可参考定向运动)(1)单项运动技术、技能的组合练习(2)多项运动技术、技能的组合练习三、身体素质1.
耐力:800M跑(女);1000M跑(男)2.
弹跳:立定跳远3.
力量:仰卧起坐、背肌、仰卧起坐、高抬腿

HostSailor:罗马尼亚机房,内容宽松;罗马尼亚VPS七折优惠,罗马尼亚服务器95折

hostsailor怎么样?hostsailor成立多年,是一家罗马尼亚主机商家,机房就设在罗马尼亚,具说商家对内容管理的还是比较宽松的,商家提供虚拟主机、VPS及独立服务器,今天收到商家推送的八月优惠,针对所有的产品都有相应的优惠,商家的VPS产品分为KVM和OpenVZ两种架构,OVZ的比较便宜,有这方面需要的朋友可以看看。点击进入:hostsailor商家官方网站HostSailor优惠活动...

Webhosting24:€15/年-AMD Ryzen/512MB/10GB/2TB/纽约&日本&新加坡等机房

Webhosting24是一家始于2001年的意大利商家,提供的产品包括虚拟主机、VPS、独立服务器等,可选数机房包括美国洛杉矶、迈阿密、纽约、德国慕尼黑、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悉尼等。商家VPS主机采用AMD Ryzen 9 5950X CPU,NVMe磁盘,基于KVM架构,德国机房不限制流量,网站采用欧元计费,最低年付15欧元起。这里以美国机房为例,分享几款套餐配置信息。CPU:1core内存...

亚洲云Asiayu,成都云服务器 4核4G 30M 120元一月

点击进入亚云官方网站(www.asiayun.com)公司名:上海玥悠悠云计算有限公司成都铂金宿主机IO测试图亚洲云Asiayun怎么样?亚洲云Asiayun好不好?亚云由亚云团队运营,拥有ICP/ISP/IDC/CDN等资质,亚云团队成立于2018年,经过多次品牌升级。主要销售主VPS服务器,提供云服务器和物理服务器,机房有成都、美国CERA、中国香港安畅和电信,香港提供CN2 GIA线路,CE...

网站开发技术为你推荐
操作http重庆电信断网为什么电信宽带突然断网了重庆电信断网为什么重庆电信沙坪坝天星桥这网络老是掉线支付宝账户是什么支付宝的账号是什么啊asp.net网页制作怎么用ASP.NET 做一个网页注册。简单的就行的是cuteftpyixingjia通配符的使用方法传奇域名谁有霸气一点的传奇名字。给个科创板首批名单中国兰男队员名单12306.com注册12306邮箱地址怎么写
网址域名注册 天津服务器租赁 已备案域名出售 wordpress主机 12306抢票攻略 免费ftp站点 html空间 ibox官网 美国十次啦服务器 共享主机 phpmyadmin配置 银盘服务 yundun 域名与空间 lick 德讯 中国联通宽带测速 亿库 美国主机 ipow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