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菲律宾关闭彩票店

菲律宾关闭彩票店  时间:2021-04-29  阅读:()
二等二等二等二等奖(奖(奖(奖(22220000名名名名)党的力量从哪里来…张晓松(群工局)从"国进民退"到"国退民进"……………王超(法规局)《甲申三百年祭》的启示…杨定华(企干一局)古国的转身,从李鸿章到辛亥………………白颢玙(宣传局)加强党的建设,提高五个能力………………牛玉霞(工经联)颠覆性创新…王金锋(监事会)《中国隐性权力调查》读后感………………郝玲(纪委监察局)世界大同,世界大不同…李雪梅(产权局)对能力不足的危险的认识…王典娜(产权局)从平凡到杰出…刘沛辉(分配局)选择…邓为琼(外事局)《等等灵魂》读后感…郭军(信息中心)实事求是的历史再现…郑国强(监事会)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一些感想…………赵亮(产权局)不同凡"想"闫妍(工经联)法律信仰的可能…刘捷(宣传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许丕盛(信息中心)使命光荣责任沉重成绩辉煌……………袁钊(监事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王健(改革局)远去的背影永恒的精神…施鹏丽(工经联)党的力量从哪里来——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学习体会及《苦难辉煌》读后感张晓松今年是建党90周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精辟概括了90年来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全面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充满了感召力、洋溢着生命力,内涵极为丰富、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为更好地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我陆续阅读了关于党史方面一些书籍.
其中尤以金一南将军撰写的,描写我们党和军队早期革命史的《苦难辉煌》一书使我获益匪浅、感悟良多.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可谓势单力薄、强敌环伺,内部的动荡纷争亦此起彼伏,甚至几度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1921年7月23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出席大会代表13人,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
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七一"重要讲话时,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逾8000万,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党.
90年来,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
历史无可争辩地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是中华民族达到民族振兴伟大目标的中流砥柱和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从无数的苦难、压迫、困扰中成长成熟,以巨人的强健英姿主宰东方大地,放射出夺目耀眼的绚烂光芒.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豪迈地向世界宣告:"今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国民族伟大复兴.
"追古思今,令人心潮澎湃,也不禁让我们努力思索:党的力量从哪里来中国共产党拥有今天的伟力,显然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显然不是从诞生之日起固有的,显然不是别人慷慨赐予的.
党的伟大力量,来自于人民群众,来自于实事求是,来自于坚定的信仰.
党的力量,来自于人民群众.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我们党成立之际的旧中国大地上,军阀林立混战不止,国际列强盘踞蚕食步步进逼.
国外势力以各自利益为原则,在国内扶植不同派系,各种政治军事力量犬牙交错激荡交锋.
建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无可用之兵,无立足之地,外援亦极为稀缺.
在《苦难辉煌》一书中,大量史实表明,当时苏联及苏联主持的共产国际在中国大革命中并不看好中国共产党,认为当时中国不存在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条件,而认为中国革命成功的希望在国民党和蒋介石身上,认为中国共产党离开国民党难以独立存在,更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因此,苏联将大量武器、经费乃至顾问专家援助给国民党,共产党所获寥寥无几.
直至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倒向帝国主义怀抱,苏联和共产国际领导人才将其视为"叛徒、坏蛋".
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一年之内,死难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工农群众和其他革命人士达337000人,中国共产党丧失大批精锐骨干,也失去了城市工人阶级的力量,可谓元气大伤.
然而,我们党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中顽强生存下来,逐步发展壮大,并最终夺取了政权.
原因正在于,我们党选择并坚持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之路,一条以代表、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发动人民、依靠人民、植根人民的道路.
通过打土豪分田地、人民当家做主等种种形式,极大地激发调动了旧中国亿万劳苦大众的革命热情,使其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聚集在我们党的周围,与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代表买办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顽强奋战,并最终战胜了一切强敌.
代表和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国共产党,从此便如同希腊神话中的泰坦,只要站在人民群众的广袤大地上,便拥有了源源不绝的神奇力量,顽强坚韧,生生不息,千锤百炼,百折不回.
反之,从根本上抛弃了工农大众的国民党人,则在与中国共产党的一次次较量中,初猖后败、再而衰、三而竭,最终葬身于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仓惶赴岛,执掌22年的大陆政权灰飞烟灭.
正如此,毛泽东同志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在抗日战争时期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更在建国时在天安门城楼上一遍又一遍大声呼喊:"人民万岁!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全党同志谆谆告诫:"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党的力量,来自于实事求是.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深刻总结道:"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我们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实际.
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
"没有实事求是,我们党永远无法壮大发展.
没有实事求是,我们党甚至无法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金一南将军在《苦难辉煌》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
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我们党取得的革命胜利,不是照搬教科书得来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的教导下取得的,而是在残酷的现实斗争中逐步摸索出来的.
毛泽东同志最早曾主张"呼声革命"、"无血革命",直至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7日在党的紧急会议上大声疾呼:"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党的最初革命斗争路线,意图追寻苏联十月革命城市武装暴动的轨迹.
我们党史军史上三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最初均以会攻大城市为目标,并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
直到毛泽东同志开辟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建立党组织,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我们党才找到了一片在白色政权缝隙中生存发展的广阔天地,从政治、军事、经济上奠定了独立发展的坚实基础.
1933年蒋介石在对苏区4次"围剿"未果后,倾全国之兵力,对苏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
当红军战士在苏区浴血奋战、苦撑危局之际,王明1934年2月5日在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发言,大谈对斯大林同志的"无比敬爱",夸大其辞地吹嘘渲染"红军的辉煌战果".
时任中共临时中央总负责人博古以李德为"共产国际派驻我党中央的军事顾问",反对"游击主义"、"山沟里的马列主义",坚持以劣势兵力、落后装备与敌人血拼硬打,"决战于阵前".
中国工农红军伤亡损失之惨重,令人不忍卒读.
直至1935年遵义会议,我们党的几位杰出领袖清醒坚定地反对左倾军事错误,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后,在不断变幻的军情中,摆脱了教条束缚的中国共产党人纵横捭阖、一往无前,"四渡赤水出奇兵"、"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摆脱了围追堵截,赢得了战略大转移,站稳了脚跟.
脱离了实事求是,代价何其巨大;坚持了实事求是,我们党才得以生存发展.
金一南将军在《苦难辉煌》中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真正伟大之处,不在他们的预见,而在他们的实践.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说:"中国共产党人……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
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
"党的成熟与发展,就是在坚持真理中一次次修正错误,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
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在坚定奉行实事求是原则的时期,是我们党最有生机活力、力量不断强大的时期;脱离实事求是的时期,恰恰正是我们各项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力量大为削弱的时期.
革命斗争如此,建设发展如此,改革开放也如此.
党的力量,来自于坚定的信仰.
当回顾我们党从创立后走过的惊心动魄的奋斗历程,我们不由得一次又一次地惊叹感动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坚韧、顽强、勇毅、决然.
我们党早期的生存环境之恶劣难堪,斗争条件之艰苦卓绝,今时今日实令人难以想象.
蒋介石在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中国实行最严厉的白色恐怖,动辄"枪决"、"立决"、"立斩决"、"见电立决",可谓杀人如麻,大批优秀共产党领导者皆被杀害.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纵横十一省区,数十万国民党大军围追堵截,湘江一战,四万精锐血色染红了江水.
不尽的高山大河、峡谷天险,在极度严酷的行军历程中一路硝烟一路战斗,多少共产党人埋骨他乡.
无数哲学家论述过: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也是人性的本能,恐惧死亡、维持生存是生物体最坚实的需求.
然而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惜牺牲最宝贵的生命,执着斗争,虽九死犹未悔.
共产党人终"剿"不灭,中国共产党不仅没有被摧毁、消灭、压垮、溃散,反而愈来愈团结,愈来愈有力,并最终以吹枯拉朽之势涤荡一切反对势力,赢得了最终胜利.
优秀中国共产党人内心坚定的信仰,支撑着他们忍受饥寒、不畏残暴、追求真理.
毛泽东曾说过:"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一批又一批党的优秀代表,生动地诠释了何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夏明翰烈士临刑前,挥笔写就了千古绝唱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其1986年出版的巨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序言中最后一句话写道:"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不能想象,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共产党人在峥嵘岁月中如何能够做到前赴后继、百折不回.
在那个烈火真金的大革命年代,唯有选择正确信仰并坚定不渝的人,方能虽死犹荣、流芳百世;而信仰一旦动摇,注定万劫不复、身败名裂.
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主持人张国焘,先是一意孤行企图分裂中央,后竟投敌叛变,加入国民党军统,主持"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特种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晚年远遁海外、贫病交加,1979年冻死在多伦多养老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唯有真正的共产党人,以其信仰的先进性、崇高性和坚定性,在沧海横流中巍然屹立,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千秋伟业,放射出足以照耀万代的夺目光彩.
风云激荡的厚重历史,留给我们无数可观照的镜鉴;先贤先烈们的风范伟绩,留给后辈无尽的精神财富.
党带领人民在苦难中缔造了辉煌,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伟业未有竟期.
继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在实事求是中壮大力量,以坚定的信仰巩固力量,我们党将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力,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从"国进民退"到"国退民进"——从历史的角度看国有经济的"进与退"王超近期,关于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关系的讨论沸沸扬扬,以"国进民退"论为主要基调的"倒国派"一度占领了舆论的制高点,要求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甚至从经济领域完全退出的"民意"似乎成为社会主流.
究竟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关系如何,通过学习党史,笔者对历史上国有经济"进与退"的脉络有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对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一、历史上国有经济的"进"与"退"国有经济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逐渐发展起来的.
从历史上看,建国至今,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经历了大规模"国进民退"和国有经济从大部分经济领域退出,私营经济迅速发展两个阶段.
(一)从"国有化"到"公私合营".
从1949年到1956年,是我国国有经济大跃进时期,在这一阶段,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经济从无到有,进而全面控制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随着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迅速组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使之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转变到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步骤和关键所在.
而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即实现"国有化",是建立国有经济最重要的物质前提,并构成了国有经济的主体.
按照先完整接收,再逐步改造的原则,政府全面实施对官僚资本的"国有化".
到1951年,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有经济的工作全部完成.
据统计,截至1952年,全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240.
6亿元,其中大部分为没收官僚资本企业的资产,这一举措不仅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经济物质技术基础,并且使国有经济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尽快回复生产,稳固新的红色政权,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手段.
1953年,党中央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开展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翼.
通过"公私合营"等方式,到1956年底,全国原有的私营工业8.
8万余户,有99%的企业实现了所有制的改造,原有的240万余户私营商业,有82.
2%实现了改造.
从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看,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有经济由19.
1%上升到32.
2%,合作社经济由1.
5%上升到53.
4%,公私合营经济由0.
7%上升到7.
3%,个体经济由71.
8%下降到7.
1%,资本主义经济由6.
9%下降到接近于0,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合计为92.
9%,占到国民收入的绝大多数.
通过"国有化"和"公私合营",在工商业领域,国有经济从无到有,不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占到了绝对控制地位,为我国早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快速恢复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从"国退民进"到"有进有退".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逐渐改变了国有经济的发展轨迹.
改革开放后,对国有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虽然是国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实现了效益增长,但体制上的痼疾对国有企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
从1987年开始,国企亏损面逐渐增大,到1992年,全国50%以上的国企陷入亏损.
1999年,国企亏损面已达到三分之二.
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始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路径,并进一步对生产关系进行反思和调整.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通过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抓大放小,和推进国有困难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等措施,国有经济的比重逐年下降.
而与之相对应,非国有经济则大踏步前进.
从数据上看,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占全部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从1978年的92%,下降至2008年的43.
8%.
2008年工业部门中非国有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之外的企业)占所有企业数量的比重为95%,产值比重为71.
66%,资产比重为56.
62%,利润总额比重为70.
34%,就业人数比重为79.
70%.
同时,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调整.
以中央企业为例,截至目前,中央企业的数量不仅从2003年的196家减少为121家,并且82.
8%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及运输、矿业等行业的支柱企业中.
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中央企业户数占25%,资产总额占75%,实现利润占80%.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有经济的退出,在许多竞争性领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巨大进展,实现了从"国退民进"到"有进有退"的合理竞争格局.
二、几点认识和体会(一)国有经济的进与退,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国有经济的进与退,从表面看是国有经济在量上的变化,但从深层次看,反映出的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做出的适应性调整.
建国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和全面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虽然有照搬苏联经验的一面,但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当时我国的现实需要做出的选择.
在资金匮乏、物资紧缺、工业部门的构成相对简单的工业化初级阶段,采取集中统一计划管理体制,对于巩固新生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回复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这种经济体制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适应.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能够一时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但从根本上不适应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具有多层次性,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就决定了所有制关系的多样性.
因此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有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生产关系进行根本上的调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与结构决定的,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我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现阶段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我国人口多,总体生产力水平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
但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
这是保证多种所有制经济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要求健康发展,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前提.
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工业化国家,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科技、经济等优势的巨大压力,存在着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客观事实,要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同时国有经济还具有调解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功能.
(三)进一步厘清"国"与"民"的关系,做到"国民共进".
当下,讨论国有经济的"进与退",就不得不谈谈"国进民退"这一热门话题.
近期,围绕这一话题,国内外可谓争论不休,重要观点包括国企垄断论,改革倒退论,与民争利论等.
部分人通过将国有经济的发展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立起来,大肆炒作所谓"国进民退"的危险,以"反垄断"为借口鼓吹私有化,否定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甚至少数人将国有经济等同于政府,将非国有经济等同于人民群众,刻意制造社会舆论,激化社会矛盾.
应该看到,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生产、鼓励创业、鼓励投资、鼓励就业、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两者并非你进我退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关系到中国改革发展的前途与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只有搞好公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其活力,使其表现出比其他所有制经济更高的竞争力,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在创造产值的同时有利于扩大就业,而且还为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创造了条件.
因此必须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原则,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竞争环境,共同促进两种经济的共同发展.
国有企业是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主要载体.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历程,国有企业涅槃重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焕发了新的青春.
作为一名国资人,尤其要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甲申三百年祭》的启示——战胜困难、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再创新绩杨定华紧张工作之余,重新阅读了郭沫若同志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以及《求是》等杂志2004年以来发表的相关学习文章,感触颇多,特写此文.
一、发展机遇总是和复杂挑战并存1.
激荡历史条件下写就的历史文章《甲申三百年祭》研究的明朝末年,及文章发表的1944年3月,都是历史上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巨大的历史挑战中又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郭沫若当年写下这一万多字的时候,中国大地正处在一个历史剧变的过程当中,同时也有着巨大历史机遇.
一方面是日寇大举入侵中国已经到了第七个年头,抗日战争已看到曙光,但日寇的气焰仍然十分嚣张;另一方面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让人民逐步认识到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落后,认清了中国必须走一条创新的民族解放之路;同时各种严重的统治失败已让这个政府不堪重任,国民政府仍然在想尽办法维持其执政;但历史最后还是把机会给了中国共产党.
《甲申三百年祭》剖析了明朝末年的历史,连年饥荒和残暴统治下,李自成等农民运动已经形成了强有力的势力,最终攻破北京灭亡了风雨飘摇中的明王朝.
胜利后的李自成政权,四十几天后就被入关的清军所击溃,直到最终毁灭.
真正是跌宕起伏,让人扼腕长叹.
这样一篇文章,延安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组织了全面学习,并作为重要的整顿党风的文件单独印发,毛泽东还专门致信郭沫若讨论此文.
而重庆的国民党政权却不以为然,甚至反感文章中对明朝末期的政治昏聩、官员腐败的客观描述,因而组织了不少御前文人加之口诛笔伐.
历史后来也给出了选择,以"进京赶考"、"不做李自成"来从思想和组织上提高警惕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样的激荡壮阔的历史时期中,有复杂的斗争和艰巨的困难,同时也创造出巨大机遇,能抓住历史脉搏的,就能够胜利,反之将被历史淘汰.
2.
当今面临的同样是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当前,美、日的复苏仍存在问题,欧洲的经济困境也没有缓解的迹象,中国的经济总体规模同时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根本上,国家和民族已站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面临巨大的机遇.
同时,共和国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多复杂的内外部挑战,周边领土争端不断,全球贸易摩擦频繁,能源和矿石的需求难以满足,产业转移引发的竞争逐渐加剧,发达国家维持其长期的技术打压政策,在技术和贸易等各领域遏制中国的发展和成功;国内日益发展的经济形成丰富的社会财富和利益,也造成了更加复杂的社会矛盾,群体性事件的诱因日趋复杂,应对难度大;对外出口受全球的经济困境制约,经济转型又面临巨的大压力;相比三十年前,现在的改革还需要克服新的利益集团的阻力.
放在历史的角度上看,当前的内外部形势堪称复杂纷繁,巨大的机遇也放在中国人民面前.
客观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崛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过程中必须克服各种困难,应对各类挑战.
二、应对历史挑战需要从自身做起1.
客观面对历史的经验教训六十多年前,《甲申三百年祭》分析了明末的复杂国内国际形势,共产党人和国民党政权对这段历史经验教训有不同的态度,党中央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来汲取经验,并且发起了延安整风运动,提高共产主义队伍的思想认识,加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国民党政权却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四个字,讳疾忌医,攻击郭沫若的文章,更谈不上从历史中学习和提高.
今天,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显著的提高,西方列强经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中国用短短的几十年就完成了.
这历史成就的取得,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也造成了不少的社会矛盾,急速的发展不容这个国家有足够时间来消纳过程中产生的困难,不断积累和转化后的各种问题堆积到今天,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阅读历史,不太容易找到具体消除这些挑战的办法,但历史却明确给出了解决这些困难的方向,那就是客观分析历史机遇和挑战,走改革创新的道路实现更大的发展.
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看,井冈山根据地开创、延安保卫战、改革开放……每一次改革创新,都帮助党和国家克服了看似无以逾越的险阻,从而取得了更大的胜利.
这就是今天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在继续党的革命长征事业中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克服困难和改革进取的理论源泉.
2.
正确看待当前的发展阶段《甲申三百年祭》之所以能够在延安整风活动中获得那么高的重视,作为学习材料单独印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通过这篇文章,全党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历史发展阶段,认识到自身面临的艰巨任务,清醒地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迎接巨大机遇做好准备.
毛泽东同志当年从西柏坡动身到香山前,还在讨论李自成.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的成功和失败都那么迅速和轰轰烈烈,警醒了最讲客观唯物的共产党人,历史是一个大的考试,要务必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坚持"艰苦奋斗",才能够克服历史的局限性,做出正确的决策,执行成功的路线,取得历史的胜利.
到了2011年,这个世界在飞速发展,当年曾经遇到的问题,不少还依然存在,还产生了新的问题,以及在新形势下结合复杂社会环境变化出来的旧问题的新表现.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微博、电邮、BBS、BlOG,各种社会信息的传播也随之有了新渠道;工业革命第三次浪潮的潮水声还没有退去,信息化带来的数字革命彻底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并改变了社会形态;高度发展的世界贸易让世界变成"地球村",国家所有的重要经济活动或深或浅都参与到了这个巨大的国际分工体系当中;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利益冲突呈现更加多样复杂的情况,民众间的冲突不断,民众和政府间也时有各种程度的矛盾.
信息化、工业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人民生活富足、社会财富丰富,给我们创造了国家发展、民族崛起的良好机遇.
对阿根廷等国家的社会分析表明,一国人均GDP发展到3000美元左右,会引发大量新的社会问题,其中就包括腐败问题,如果政府能够正确应对,过渡之后,就会是一个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否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而中国当前的人均GDP已经在4000美元左右,正在经历这个特殊的社会阶段.
这就是我们当前的发展阶段,复杂程度高,同时又是国家腾飞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需要正确看待当前经历的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向延安时期的共产党人一样,客观分析、科学决策、艰苦奋斗、夺取胜利.
3.
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甲申三百年祭》所写的甲申年,已经过去了三百六十多年,崇祯因为政治不清明而亡国,李自成因为组织骄傲自满而溃败.
《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当时的共产党整顿风纪,奋发进取而建立了共和国,国民党不能认识自身的不足,自满而不能克服腐败,因而被历史和人民所摈弃.
所有的这些,给每一个共产党员以深刻的警示,我们要时刻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奋斗,就必须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做出正确的决策,执行正确的行动,取得胜利的结果.
千里之行、始于脚下,我们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个调研,研究好每一个问题,写好每个文件,在荣誉、利益面前经受住每一次考验.
在日常工作中,坚持过硬的业务素质,坚定地政治信念,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奉献于组织.
在工作团队中,团结同志,热心助人,乐于付出,承担重任.
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坚持党性和原则.
作为一个企业的负责设计和技术管理的管理者,要跟踪最先进的科技发展前沿、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丰富知识、建设一支能力合格素质过硬的技术研发队伍、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全面高效的决策支持,并在公司的各级建立管控体系确保高水平的执行和管理,从而实现建设并运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长期可盈利的能源系统、并发展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设备和节能降耗技术.
在国务院国资委借调期间,要珍惜工作学习的机会,多做事,做好事,做成事,虚心向各位领导学习,把企干一局好的精神和硬的作风镌刻到自己的骨子里,指引自己今后的工作和进步.
三、变革和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从甲申年前崇祯皇帝经常发出《罪己诏》来看,他是清醒认识到"……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
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
……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
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
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
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
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
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
嗟此小民,谁能安枕!
"(《明季北略》卷十三),但是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他和李自成是一样的,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只能一步步走向失败.
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决定了其无法通过改革和创新来重新获得活力和成功.
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经历长期历史考验,坚持实事求是的政党,历史上依靠主动的改革和不断的创新,克服了各种困难并取得了各种成功.
农村包围城市、一国两制、改革开放、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所有重大历史关头,都能看出勇于改革的勇气和坚持创新的精神.
甲申年,大顺政权的军队从西安开始进攻北京,两个月后就打下了北京城,进城后就放开了享受,结果在一个月后,仓促应对入关的清军,大败并最终彻底瓦解.
1944年,日本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仍不时有国土失守,一年后,日本战败投降,国民党政权自得意满,结果就是天安门城楼上,中国共产党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纷杂乱象的历史里,失败者各有各的失败,而成功者却都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变革和创新.
拿党和国家多年的风雨历程看来,没有改革和创新,就没有革命根据地的红旗招展,没有西柏坡的精神,更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功.
当今社会发展和强国之路,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都是新的,受各类制约的程度一样复杂,要成功应对,必须坚持改革和创新,并且是科学决策基础上的改革和创新.
相信党在当前的历史关头,能继续树立坚定信念、勇于创新的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推进各项改革和创新,带领人民取得新的历史胜利.
2011年7月19日古国的转身,从李鸿章到辛亥——《放开历史的视界》、《李鸿章传》、《辛亥:摇晃的中国》等书读后感白颢玙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读了些与此有关的书籍,不经意间几本书关联起了一段剧烈震荡的中国近代史.
这段历史中的小故事,或许早已熟谙,或许还是感觉那么陌生;这段历史中的尝试可能波折万千,却对于中国最终寻找到正确的救国道路不可或缺;这段历史中先贤们的声音,对我们正在行进中的强国征途或许依然具有镜鉴的意义.
《放开历史的视界》是黄仁宇先生"大历史观"风格的随笔集,有些篇章也写到了中国近代革命,但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看历史的视角;《李鸿章传》是梁启超所著,中国史书作传自太史公始就没有不带评论和感情色彩的,因此在为李鸿章作传叙事的同时,书中也丰富地抒发了这位思想不断演进的人物的政治观点.
本书文言文写就,文采飞扬,读来击节快意,实在是一种享受;《辛亥:摇晃的中国》是今年"辛亥题材"的热销书,用众多小故事从很多个侧面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各阶层的状态,不过"热销"一向容易引人怀疑,书中有多少是信史不得而知,有些像解构的碎片,只供了解,不能太认真.
一、艰难的摸索经过两千余年帝国时代的流转,中国历史上再次出现了一个长期稳定的王朝——清,这也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全国范围的政权,继续或者说更严格地延续着古老土地上内敛的性格基因.
清王朝自建立之初就显示出了浓厚的暮气,即便公论所谓盛世明君也不遗余力实施文化上的高压和外交上的内向,因此逐渐在整个世界迅速发生现代化变革的进程中落后,然后挨打;而向来对神秘东方怀有良好敬意的西方世界也渐渐发现这个帝国在丰饶的同时又是多么软弱和不堪一击.
如果把这一切归于"文明的冲突"太过轻描淡写,但如果全归于"利益"那也不尽然.
经过一番折腾,日本以当时较先进的制度和迅速发展的工商业在东亚崛起,亚洲政治生态环境的规则被彻底打破,中国在被动、缓慢寻求变革的进程中更添加了天然的遏制者.
太平天国运动涤荡东南半壁,其残余势力捻军也搅动黄河南北,在抗击英法联军时把最后的蒙古骑兵血拼了的赫赫猛将僧格林沁正是在剿捻战斗中战死的;从清王朝的角度来看,这也不全然是坏事,一大批中兴名臣正是因此得以崭露头角,支撑起了腐朽将尽的王朝.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是其中的翘楚,曾国藩的事业顶点在残酷镇压太平天国,左宗棠其后又收复新疆,主要功绩在军事;而李鸿章在曾国藩之后主持了清政府的各项事务,更因遇"三千年所未有之大变局"而对历史的走向起了更多的作用.
李鸿章起于军事,《李鸿章传》中对其战史有大段淋漓的描述,虽然都有老师曾国藩的基础和战略指导,李鸿章也能乘势打开局面,不仅在血腥剿灭农民军的战斗中为封建王朝的苟延残喘立下苦功,更在他所建立的淮军中开始有意地使用西方武器、顾问和战法.
之后,在李主导下开展了广泛的"洋务运动",大批现代工业、商业、文化事业开始兴起,并初步建立起现代化的军队.
然而李鸿章的命运还远没有结束,梁启超在《传》中甚至为他的长寿惋惜,说李70岁时"病而不死,卒遇此变".
其后,中日爆发甲午战争,将清王朝苦心经营了数十年的中国第一支现代化海军、当时亚洲最强大的舰队——北洋水师全军葬送,继而是《马关条约》和弱国外交史上数不清的不平等条约,这些事件都他绝非罪首却也难逃干系,因"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乎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李鸿章终于在经历"至艰极险殊窘奇辱"之后谢幕.
纵观李鸿章一生所处的时代,也正是国家在内忧外侮的大背景下被动地开始探索救国自强之路的时代.
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曾经给这个国家带来过一些希望,一场战争使得长期的努力和积攒几乎荡然无存,巨额的赔款负担更让国家无以为继.
梁启超"敬其才,惜其识,而悲其遇",然而李的悲哀远不限于他和俾斯麦会见时所袒露的"君王的不信任",他的悲哀只是悲哀的体制下众多必然的悲哀之一:李"只知有洋务,不知有国务…"云云,正是因为那种体制下不能有为公的国务;梁疾呼"当今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正是因为那种体制不能允许有自立的国民.
清王朝安于苟安,急躁又过于功利,不彻底改变而是修修补补,稍有挫折就停顿下改革的脚步,断然是回天乏术,李的努力也必然不会有所成功.
历史进程却从此自然地"奔流到海不复还"般毅然地向前推进了.
继李之后,局势渐渐"hold"不住,变革逐渐由内向外扩散,由自上而下变成了自下而上,维新派、立宪派、然后是革命派,先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继续做着艰难的摸索.
二、偶然的必然经历了封建社会烈度最重的农民运动和帝国主义的侵掠,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开始自发地寻求救国之路,寻找先进的民主共和制度,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生,逆之则亡",辛亥革命是当时顺应潮流的产物.
但辛亥革命的发生却存在相当大的偶然性.
一场组织力量薄弱、动员极其有限的武装革命,没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当时大部分人对这场"革命"的态度估计还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场景更为符合.
《摇晃的中国》大多写的是这类小故事.
清地方政府优柔寡断的处置和不战先逃的表率,让持"边角革命"理论的革命领导者没有想到革命的硕果竟首先在"九战之地"的中心城市武汉结出,更没想到武昌起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形势迅速演进.
革命者武装起义或者联合立宪派主导和平过渡,地方政府和军队半推半就,会党甚至商会、学校、几个士兵都可以主导一个地方的更迭.
李鸿章身后也是影响深远,此时和后来能左右时局的袁世凯和北洋军阀体系,均可以在他这里找到源头.
南北合议,清帝退位,民国草创,中国在名义上建立起广阔的亚洲土地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之后,经过几番波折,"民主共和"总在被践踏和被再造之间反复,再造者往往也充当了践踏者.
制度没有建立,民族没有独立,国家没有统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结束.
这场必然中期待已久的,又在偶然中仓促而发的革命并没有解决当时中国的根本问题,只破坏了一个旧的社会,未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样总结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作用.
三、未竟的事业不知历史不足以致未来,回顾历史可以知道:举正确的旗帜,走正确的道路,是事业成功的根本.
辛亥之后,民国肇造,虽然也有短暂的被称为"黄金十年"的较稳定时期,但苦难深重的境况依然,内忧外患的局面依然.
我们国家最终能掀开新的一页,关键是我们党的建立,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胡锦涛《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在致力国家独立、富强、进步的征程中,不断地实现着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中为此而上下求索的仁人志士们的理想,继续着他们未竟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如果放宽历史的视界,纵览更为广阔和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李鸿章那辈人"睁眼看世界",到各种思潮的尝试,到辛亥革命,直到今天,可以深深地为先贤们为国家、民族、人民所做出的努力心怀感激.
历史的洪流太巨大了,个人甚至人群都是极其渺小的,而正是我们国家从来都不缺乏这些探索道路、追求理想的人,正是有这一点点的进步,才使得古老的国家终于艰难地转身,可以不断前行.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需的是先进的组织方式,黄仁宇先生认为在经济上这种组织方式是"以商业组织的办法,代替昔日农业生产方式里以多数小自耕农为基干组织的办法,使整个国家能在数目字上管理".
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成功实现了这种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胡锦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讲话》).
历史前进的每一步都是艰难的,历史也有自觉的前行.
正如黄仁宇先生在观察改革开放之初时所估计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早已达成了他所说的"能够在数目字上进行管理".
越过这道门槛,中国从此走上了一条朝向现代化的不可逆转的进步之路.
诚然,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之后,前进的航船早已进入到改革的深水区,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新的问题.
凡是变革,必然会涉及到利益的调整,社会也必然会经历一些疼痛.
如何在变革与寻找更高层次的"帕累托最优"之间谋求平衡,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保持坚定、保持勤勉,"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更科学地发展、更和谐地发展就是最好的解答.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复杂所以中国的历史曲折,但中国人在不争先的性格中暗藏着"敢为天下先",中国人在低调的性格中也在追求自己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
中国的抱负是积极向上的,中国的未来也应当稳行益进.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寄望后来人担当新的历史使命,抓住机会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这种责任责无旁贷,因此"勿复以吾之所以恕李者而自恕也".
读罢几本书,深为历史充满魅力的波澜所震撼,却只有几点肤浅的认识;但温故知新,更加坚定前进的方向,并为身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之中而倍感使命光荣.
加强党的建设,提高五个能力——由读《我的"文革"岁月》想到的牛玉霞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掀起了读书热,在众多图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让我一再研读的是《我的"文革"岁月》,作者正是我们中国工经联陈小津执行副会长.
陈小津的父亲陈丕显,曾任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共青团赣南省委书记、新四军苏中军区政委、华中工委书记、苏南区党委书记等.
解放后,历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南京军区政委、湖北省委第一书记、武汉军区政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
特殊的家庭背景及经历,使陈小津成为十年"文革"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近距离的观察者.
陈小津近水楼台先得月,书中大量引用了党史资料和文献,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
正如一些党史专家所认为的,该书披露的上海"文革"初期乱象、历史人物的介绍,以及大量历史照片,都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如《文汇报》所称赞的:尽管近年来海内外有关"文革"的出版物层出不穷,但是在陈小津的新作中,他以上海交大工科生的博闻强记,巨细靡遗地展现三、四十年前的人物场景、细节动作,大量鲜为人知的政坛秘辛、历史照片,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冲击.
在他笔下,陈丕显在"文革"十年间的政治历程和家庭的悲欢离合,从开篇《一次难忘的会面》章节便徐徐展开,清晰呈现了这位老一代革命家从运动初期的"茫然懵懂",坚定立场拒绝与叶群、江青等人同流合污;到挨批,被打成"黑小鬼"、"内奸",直至身陷囹圄,最终被释放的经过.
书中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诸如他一家与被自己称为"江妈妈"的江青的早年交往;叶群的"一次电话"和江青的"两次请吃饭"拉陈丕显"入伙";胡耀邦向他面授机宜、指导如何给毛泽东写信解救他父亲等等.
同时,书里记载了多名与家族命运密不可分的著名政治人物.
面对疯狂的政治风暴,这些老革命家显示出不屈不挠的共性,但又各自带有鲜明的人性光彩:胡耀邦的睿智幽默、义薄云天;陈丕显的平和坦荡、宁折不弯;陈毅的大情大性、光明磊落;谭震林的直言不讳、大义凛然;凌奔的爱憎分明、侠肝义胆;一个个无不有血有肉、有骨有节.
陈小津说,这些父辈革命家们在林彪、"四人帮"等丑恶势力面前所表现出的铮铮铁骨和革命风范,是历史的丰碑,他们正如一面镜子,一位良师,激励今天的自己.
著书的目的:防悲剧重演.
陈小津接受采访时说,这是自己的首部回忆录,取名《我的"文革"岁月》,而非《我的文革经历》,是因为书中不只是抒发十年里个人的记忆,而是透过这些记忆去展现更广阔背景下家与国的悲欢离合,"我的记述,是对老一代革命家的纪念,对于年轻一代,也可从中更真切的触摸、感受那段蹉跎岁月,永远铭记那段历史,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壮哉斯言!
对"文革"的反思,中国文坛有大量的著述.
1978年,中国社会尚处在拨乱反正阶段,以控诉为基调的"伤痕文学"以及"暴露文学"在文坛盛行,巴金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随想录》,超越个人苦难的诉说,率先提出每个知识分子乃至每个人都应反思自己的责任.
他更多地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自我解剖.
进而,他又把反思的范围从"文革"十年延伸到"文革"前十七年.
他的这一观点,他表现出来的忏悔意识,当时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
陈小津《我的"文革"岁月》,则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披露了一场场斗争的缘起和一个个决策的过程,描绘了权力圈中人物命运的起起落落.
这部作品,更多的启发我们从政治角度认识"文革".
由读《我的"文革"岁月》想到,如何避免"文革"悲剧重演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从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加强党的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崇拜;第三,健全民主法制,实行以法治国.
如何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结合当前实际,结合近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精神的体会,我认为应该提高五个能力.
一、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当前,客观上说,党联系群众的能力不是增强了,而是降低了;党同群众的关系不是密切了,而是疏远了;党正在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
有人举出"为党说话,还是为群众说话"的例子,来说明部分党员干部已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从心底将自己同人民群众剥离开来,并把自己看成是与人民群众不同的利益团体或阶层.
还有人指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已经遭受且正在遭受着"官本位思想、衙门作风、消极腐败"的侵蚀和破坏.
过去极少有群体性事件,现在群体性事件频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脱离了群众,甚至激起了民愤,致使很小的事情就会成为群体闹事的导火索.
这些观点或许有失偏颇,但能从一个侧面反映的确亟需调适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人民群众对党的最直接最切身的感受来自于日常生活.
换句话,也就是说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就是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关键是要提高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基层党员、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
一方面要在思想上使他们牢记党的宗旨,思想是基础.
要让他们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你把人民群众当回事,人民群众就会把你当回事;你不把人民群众当回事,最终必将被人民群众所抛弃.
另一方面要在行动上使他们真心服务群众,行动是关键.
一是按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考核评价党员干部,决定他们的进退流转.
二是扩大基层民主选举的范围,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选任基层干部.
做到这两点,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党正在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
这是胡总书记说的四个危险中的一个,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胡锦涛说: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二、提高执行公平公正的能力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是关涉到社会长治久安的大问题,党对于执行社会公平公正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调查发现,人们普遍存在"社会不公平"感,不同程度地存在"仇官仇富"情绪.
焦点原因有二:一是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但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扩大,基尼系数逐年上升.
国际上通常认为,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
4,表明财富已经过度集中,社会处于可能动乱的"危险"状态.
而我国基尼系数2000年就越过了0.
4的国际警戒线,2010年超过0.
5.
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收入偏低.
悬殊的贫富差距使"弱势心理"在中低收入阶层蔓延,并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整体被掠夺感.
二是官僚特权盛行,消极腐败严重.
有人指出,官僚特权是"仇官"现象的症结所在,"我爸是李刚"、"我爸是村长"等是官僚特权意识的生动体现.
在选人用人上出现了拉帮结派、权权交换、裙带关系、近亲繁殖等丑恶现象;在工程建设领域盛行贪污腐败、营私舞弊、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人民群众对这些现象产生强烈不满和不公正感.
提高执行公平公正的能力,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
一方面要继续深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在继续把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大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分配蛋糕.
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改革税收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税、遗产税、奢侈品消费税等税率;改革工资制度,提高最低工资限额等.
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风清气正的官场生态.
对于搞特权搞腐败的党员干部,严格按照党纪国法规定,该撤的撤、该抓的抓、该判的判、该杀的杀,绝不姑息、绝不手软.
三、提高满足不同需要的能力社会阶层在分化,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不同,他们的利益诉求和现实需要也不尽相同.
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就是说,党必须统筹考虑各个社会阶层的不同利益要求,不断提高满足各个阶层正当合理需要的能力和水平.
调查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由于自身情况有别,他们的关注点不同、现实要求不同.
工人阶层总体有一种挫折感.
在岗工人希望提升工资,改善生活状况;下岗工人希望政府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帮助他们再就业或者再创业;再创业工人希望政府在税收政策、贷款扶持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优惠.
农民阶层对党的惠农政策十分认可,不少农民心怀感激之情,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要求,一是希望提高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二是希望有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尤其是子女在大学读书的农民,迫切希望彻底改变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拼爹"现状.
农民工阶层,特别是"二代农民工",希望改变"城乡二元体制",在工资、福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和城里人享受同等待遇.
新社会阶层则表现出对政治参与的强烈要求.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党一方面必须认真研究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切实提升工资收入的合理性、劳动就业的公平性、和政治参与的科学性.
另一方面必须恰当处理不同阶层间的需求冲突和诉求矛盾,比如工人阶层提升工资的诉求同新社会阶层中民营企业家对利润追求最大化需求的矛盾等,找准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平衡点,妥善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四、提高实现和谐发展的能力和谐发展是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最合理最科学最具持续性的发展状态.
和谐发展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内容.
一是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民群众对党进一步提高实现和谐发展的能力十分期待.
有人认为,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倾向,社会矛盾增多、社会问题突出.
低收入、高房价、高物价的矛盾;上学贵、看病贵、就业难的现实问题;蜗居、蚁族、在城市游弋的社会底层非制度化的生存状态;冷漠、焦躁、惟利、嗜权的病态社会心理等不和谐因素日益增多,社会矛盾一触即发,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冲突和事端,形成群体性事件,消解经济发展的成果,抑制经济发展的势头.
有人指出,当前的经济发展是以惨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过度的能源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人们喝不上放心水、呼吸不上新鲜空气、吃不上放心食品;泥石流、荒漠化、气候异常、生物多样性锐;癌症村、尘肺病、噪声聋等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困扰着各个阶层的人们.
有人指出,不同社会阶层间也存在矛盾和不和谐.
社会底层群众普遍对官僚阶层存在仇视情绪,新社会阶层看似和官僚阶层打得火热,其实也是貌合神离.
新社会阶层为了自身发展,不得不巴结官僚阶层,请客送礼行贿,这不可避免地使他们产生屈辱感和弱势感,进而形成与官僚阶层间的心理鸿沟.
党必须清醒认识这种紧迫的局势,一方面要通过提收入、降物价、缩小阶层间差距,着力解决底层阶层的生存发展问题,来"理顺民心"、"安定民心"、"稳定民心"、"温暖民心",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
另一方面,要在推动发展的进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让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更美好,生活状态更和谐.
五、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当前人民已经分化成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党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不同社会阶层服务.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党的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存在严重问题.
有人反映,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服务社会的出发点不正确.
个别领导干部为了早出政绩、为了讨好上级领导、为了快速升迁,只顾眼前利益,漠视长远发展,甚至打着服务社会的幌子,搞政绩工程、搞面子工程,结果不但没有服务社会,而且还祸害了社会,造成"几个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的恶果,让老百姓骂娘,挖了执政党的墙根,破坏了党执政的根基.
有人指出,一些地方政府服务社会的态度不正确.
说到底,政府终归是服务人民的服务机构,政府工作人员就是人民群众的公仆.
可是一些公务员遇到好处就争抢,遇到难事就推诿扯皮,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不良现象.
甚至有些部门不愿为人民群众服务,将人民赋予他们的管理权力和服务职责让渡给公司一类的盈利机构.
有人指出,一些地方政府服务社会的能力低下.
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混日子、熬级别,不想事、不谋事、不干事,得过且过、出工不出力,甚至上班时间干"煲电话、约去哪吃喝、去哪洗澡、去哪按摩"等同工作毫无关系的事.
必须正视这些不良现象,切实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一方面要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反哺社会管理服务力度,以雄厚的物质基础为后盾,尽可能地满足各个社会阶层的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要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实效,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设计科学合理的社会服务考核办法,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考核各部门服务社会情况,评出"优良中差",并将考核结果同干部选拔任用挂钩.
颠覆性创新中国企业赶超行业领先者的解决之道王金锋自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日本经济从战后的落后经济体走向繁荣昌盛是现代经济当中最受赞扬和广泛研究的经济现象.
从钢铁到汽车、电子消费品、手表,日本企业轻而易举的将欧美强国的世界知名企业赶超身后.
为什么落后经济体国家的企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赶超世界领先者这当然有宏观因素的影响,如政府扶持、政治经济环境稳定发展等.
但企业作为微观的经济实体,如何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却是从事企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监管机构和学者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目前"颠覆性创新"这一理论给新生企业赶超行业内领先者指出了一条解决出路,也是领先者实现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
这正为中国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竞争力、成为国际领先企业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一、什么是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包括低端市场颠覆性创新和新市场颠覆性创新.
低端市场颠覆性创新就是不与当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行业领先公司正面竞争,避开在对方视为重要而关键的方面进行竞争,通过技术创新,选择提供简单、方便、易用、低价等产品性能,首先占领市场中的低端客户,建立一种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然后逐步提升产品性,并以相对主要竞争者更低的成本能来满足高端市场客户的需要,最终击败市场领先者.
新市场颠覆性创新是指发现未被行业领先者关注的客户市场,通过技术创新,调整产品性能从而满足这一市场的需求,成为这一新市场中的领先者.
低端市场颠覆性创新必须具备两个特点:(1)现有的产品是否超越到足够好的程度.
(2)能否创造出不同的商业模式.
破坏性创新的商业模式由利润很低而资产周转率很高的成本结构、运作过程和分销系统构成.
比如,沃尔玛对传统的百货店就是低成本商业模式的破坏.
还有日本的汽车进入北美市场也是这一方式.
新市场颠覆性创新必须具备:(1)创新所针对的目标顾客是否过去由于缺乏金钱和技术等而无法自己完成相应的工作.
许多最成功的颠覆性增长业务是提供给人们直接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在主流市场上既昂贵又复杂.
(2)创新所针对的是否是那些喜欢简单产品的顾客.
颠覆性产品必须是技术上简单易懂,以那些乐于使用简单产品的顾客为目标.
(3)创新能否帮助顾客更简单更有效地完成他们正努力试图完成的工作.
二、颠覆性创新是新生公司赶超领先者的根本力量哈佛商业评论在1997年发表的《活着的公司》中指出,位列1970年财富500强的公司中,1/3的企业不仅跌出了这一排行榜,同时终止了公司业务.
为什么曾经被认为最好的公司会很快垮掉.
这些领先公司中的一些企业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管理不灵活,而恰恰因为他们被管理的"太标准化"了.
事实上,大多数企业经理人员都遵循着经典的营销理论,紧密关注高端客户的需求,并将资源投资于最具有盈利能力的新产品或服务.
但恰恰是这种呆板的教条主义使得这些领先企业成为颠覆性创新的牺牲品.
每一个市场都有两类性能表现改善轨迹.
一个是顾客对于产品或服务的性能表现改善的利用或采纳程度.
例如,汽车制造商总是不断研发、推出更新更好的发动机,但是大多数的驾驶者并不能利用这些改善的性能,例如塞车、限速和安全考虑.
在市场中,具有不同的客户群体,他们有着不同的使用要求,例如赛车手要求发动机的性能表现要非常优越,而普通家庭则对燃油经济型有所偏好,而对发动机的性能要求则相对较低.
另一个是科技进步的速度.
通常科技进步的速度总是超过顾客对于产品或服务的性能表现改善的利用程度,这是因为企业总是努力不断的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去满足市场中那些尚未得到满足的高端客户的需求,从而获得更高的回报率.
例如微软公司的EXCEL办公软件功能非常强大,它的创新速度总是超过大多数顾客的需要,以至于这一软件中90%的功能(如编程功能)不为普通顾客所知晓和使用.
管理良好的企业总是超过顾客对于产品或服务的性能表现改善的利用程度,因为他们认为高端客户缺乏市场竞争者、能够带来更高的销售利润率、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所以他们总是积极地向挑剔的高利润回报的客户提供更加先进的高端产品.
而低端客户虽然对于技术要求不多,但由于这一细分市场中充斥着大量的竞争者,他们之间的激烈争斗,却总是将利润率压的很低甚至亏损.
因此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不断地改善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以便从低利的客户市场向高端客户群体转移,以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
然而颠覆性创新并不是向既定的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相反他们将目标锁定为市场中的最低端的消费者或是发现新的市场.
由于领先企业不断提升产品或服务的性能,这导致其成本上涨,市场中最低端的消费者或是其他潜在市场的消费者无力承担这一费用.
这恰恰给了颠覆性创新企业站稳脚跟的机会,他们提供功能相对较差的产品或服务,但是通过技术创新使得这些产品或服务能够更加简单、更加使用便捷、同时也更加便宜,这就创造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从而迎合最低端客户的需要,或是吸引新市场中的客户便为其消费者.
由于领先企业需要不断持续企业的增长率并提升企业的利润率,他们认为这些客户不具有投资价值,因此忽略了颠覆性创新的巨大威胁.
一旦颠覆性创新企业在低端客户市场或是新市场获得成功,那么他们就会不断改善其产品或服务的性能,去满足高端客户群体的需要,由于颠覆性创新企业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其运营成本始终低于领先者,最终他们不断蚕食领先企业的市场份额,最终将其打败.
日本企业在二战后,正是凭借这两种颠覆性创新不断发展壮大,打败欧美知名企业,并最终成为国际领先公司.
施乐公司曾经相当长一段时间主导了全球复印机市场.
虽然其产品性能优良,印刷量大、速度快、成像清晰,但操作复杂而且价格昂贵,只有财力丰厚的大企业才能负担的起.
这些复印机要有专门的操作员进行运作,如果员工需要复印材料,他们不得不到公司的复印中心排队等候,非常不方便.
1980年代初期,佳能和尼康公司通过低端市场颠覆性创新进入了这一行业,并获得成功.
佳能和尼康公司通过研发,发明了台式复印机,这种机器复印速度缓慢、复印效果一般,但是价格低廉,放置方便.
起初,施乐公司对于这种性能较差的台式复印机没有重视,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产品不能满足其既有客户的需求—复印效果清晰、速度快、复印量大.
但是市场中的中低端客户对于这种产品却非常推崇,因为他们对复印效果没有高端客户那么挑剔,能够看清楚即可,而且这种机器不需要额外雇佣操作员进行管理,节省了开支,同时其价格低廉,企业能够负担的起.
最终,佳能和尼康公司迅速在这一客户群体中获得巨大成功.
同时他们不断研发、改善产品性能,使得这种台式复印机具有了和施乐公司产品同样的品质和功能,但是佳能和尼康公司的商业模式却使得其产品成本始终比施乐公司低廉,从而不断扩大高端客户市场份额,最终发展成为了国际知名影像处理专业公司.
另一个经典案例就是索尼公司通过新市场颠覆性创新进入收音机行业.
1950年代以前,收音机行业都是使用真空管作为主要元件,它的特点是收音效果好,但缺点是收音机的体积较大.
因此在美国社会中,成年夫妇是这一产品的顾客群体,他们购买真空管收音机放置在客厅收听古典的演奏音乐等,使用外接电源供电.
然而索尼公司通过研发,成为第一家将晶体管应用到收音机的企业.
虽然这种收音机音量较小、而且有静电噪音,但是它使用电池供电,是一种可随身携带的袖珍收音机,而且制造成本也非常低廉.
尽管这一产品对于收音机市场的主流顾客—成年夫妇没有任何吸引力,但是它却开辟了新的市场:美国的年青人对这款产品大加推崇,因为他们利用这种便携式收音机可以边走边听刺耳的摇滚音乐,而且价格也在他们的承受范围之内.
在这一新创造的市场中获得成功后,索尼公司不断改进产品性能,并凭借其低廉的商业模式,最终其晶体管收音机将真空管收音机生厂商驱逐出了收音机市场.
三、发展中国家具有开展颠覆性创新的巨大潜力发展中国家是颠覆性创新的理想市场具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低收入市场中所建立的创新科技和商业模式能够在很多地方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本田公司摩托车业务的成功就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1950年代,本田公司开始在经历二战后一片废墟的拥挤而又贫穷的日本城市中销售摩托车.
本田公司设计了一套能够在很低的价格基础上销售而又盈利的商业模式.
当本田公司在1960年代初期登陆美国市场时,其产品的简单易用和低价格给了那些没有钱或胆量去拥有一辆沉重的哈雷摩托车的美国人去购买和驾驶摩托车的机会.
本田公司在贫穷的日本能够成功所积累下来的经验、技术和管理给这家公司在美国创造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因为它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在美国制造摩托车,而这是美国领先企业所不重视和具备的资本.
正是凭借这一优势,本田公司颠覆了美国的摩托车制造商,成功跻身为国际知名摩托车厂商.
丰田和索尼公司也凭借同样的方式,成功登陆发达国家市场,并获得了几十年的成功.
事实上,日本60年代到80年代的企业成功奇迹大都沿用了颠覆性创新的战略.
第二,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新市场颠覆性创新的理想场所,因为大量的人民没有足够的金钱去使用市场中已经存在的产品,他们更渴望拥有更简单、便宜的替代产品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孟加拉的格莱米电信公司就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发现了一个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新市场.
1990年代,孟加拉的农村人均年收入大约为286美元,这些农村人根本没有经济基础购买和使用无线电话.
格莱米电信公司的无线电话客户主要为城市中最富有的人.
为了能让这些无人关注的农村人口成为无线电话的新客户,格莱米电信公司创新了一套商业模式,它向农村妇女提供175美元的贷款,以购买和使用无线电话.
这些妇女成为了"格莱米电信公司无线妇女",她们以合理的价格向农村居民提供打电话的租赁业务.
这一商业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农村客户每月的收入是100美元,是城市客户的3倍之多,每年为格莱米电信公司创造1亿美金的销售收入,同时解决了农村偏远地区通信难的社会问题.
四、中国具有实施颠覆性创新的成功范例颠覆性创新不但为国外企业成功跻身国际领先者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的格兰仕公司也成功运用这一战略,成为微波炉行业的全球知名品牌.
1992年,格兰仕公司决定进入微波炉行业,尽管它当时是一家纺织品和衣服制造商.
当时的全球微波炉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并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
而且,微波炉产品已经足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差异化也变得非常困难.
生产制造也转移到了劳动力低廉的国家,而其消费则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当时在中国,只有2%的家庭拥有微波炉.
大多数家庭的厨房都很小,并不足以容纳下当时市场上销售的微波炉,因为他们主要被设计用来放置在西方家庭宽敞的厨房之内.
没有追随当时显而易见的通过国内廉价劳动力生产微波炉以供出口的战略,格兰仕公司选择了新市场颠覆性创新战略,为国内无力购买微波炉的家庭研发新产品.
格兰仕公司推出了一款简单而又节约电力的产品,它的价格既能为中国的中产阶级家庭所接受,同时在尺寸和外型上又能够适应中国家庭厨房的状况.
随着销售收入的上升,格兰仕公司不断降低单位成本以降低销售价格,从而不断扩大市场对其微波炉产品的需求.
格兰仕的国内市场份额从1993年的2%上升到了2000年时更大的市场总需求的76%.
利用公司通过低价销售获得可观利润回报的商业模式,格兰仕公司逐步改善产品性能,向高端客户群体推出了更大同时具有更多功能的新产品,从而开始颠覆发达国家的微波炉制造企业.
到2002年,它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5%.
由此可见,颠覆性创新战略能够在中国获得成功,更多的中国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解决之道达到赶超行业领先者的宏伟目标.
五、通过颠覆性创新实现中国企业的巨大飞跃目前国家正在全力推广技术创新,以便实现科技兴国战略,这对于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至关重要.
但是颠覆性创新理论建议我们要清楚地看到,同领先企业正面冲突,研究开发相同的技术,竞争其主流顾客,新生公司既没有研发方面的优势,也没有资金和品牌的保障,最终只能成为行业的跟随者,甚至成为竞争的牺牲品.
同时创新并不仅仅限于技术创新,好的技术也要配套合适的商业模式,从不被领先企业所重视的低端市场或是新市场中寻找商业机会,逐渐发展壮大,并不断蚕食其市场分额,最终达到超越的重大飞跃.
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必须要明确战略方向,只有以低端市场颠覆性创新和新市场颠覆性创新为导向,才能将技术创新引导到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高度.
如果历史具有指导意义的话,中国企业定能从日本企业在战后通过颠覆性创新赶超欧美领先企业的经验,并结合中国企业成功实践这一理论的有益探索,不断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战略.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读后感郝玲"一切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在几百年前得出的这一结论被普遍认同.
监督和制约不到位,会导致权力的滥用.
我国对权力腐败的方方面面都有明文规定,党内的纪律更加严明,但不可否认,这些规定对隐性权力缺乏约束力.
当正式、合法的权力被赋予后,往往在显性权力的周围会衍生出一些隐性权力,并且后者对决策具有影响力,隐性特性还使其难以被及时规范、约束.
在一定程度上,隐性权力的存在和滥用,是"消极腐败的危险"的重要诱因.
对隐性权力的认识,源于《中国隐性权力调查》一书.
书的作者是一位新华社调查型记者,这部书分为"权力制衡"、"民主平等"、"政策法治"、"公民社会"四部分,共收录了作者在2005年至2010年间,通过深入调查,发表在《瞭望》《半月谈》上的62篇作品.
如果说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那么反腐败的前提就是需要把隐藏着的问题揭露出来,我们需要了解情况,需要防微杜渐,更需要为解决问题而不懈努力.
同时,监督性报道需要是理性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建设性的,避免"一边倒"的证据筛选方式,这样的作品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读书读书读书读书:权力制衡是解决腐败的最佳途径.
权力制衡是解决腐败的最佳途径.
权力制衡是解决腐败的最佳途径.
权力制衡是解决腐败的最佳途径.
书中通过对领导干部"权力期权化"、秘书腐败、驻京办演变为地方"第二行政中心"、"运动式执法"等多个问题的分析,提出"道德约束不了权力,权力只有用权利来约束"的观点.
以"权力期权化"现象为例,这是一种隐蔽性更强的新腐败形式,指领导干部在位时,利用权力的影响,为某些企业、个体老板牟取非法利益,为规避风险,他们不是当即攫取利益,而是为日后退休、下海经商等谋取更大的利益作铺垫.
作者综合专家学者的观点后指出,遏制"权力期权化",一方面要严格监督在职干部行使权力,另一方面要对领导干部离职从业行为进行规范.
我国《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离职从业有严格的限制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也规定不准党员领导干部"离职或者退休后三年内,接受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介机构的聘任,或者个人从事与原任职务管辖业务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随着处罚力度的加大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强化,"权力期权化"产生的腐败也逃脱不了制裁.
民主平等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
民主平等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
民主平等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
民主平等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
书中讲到领导干部"亦商亦官"之患,认为"如果法律不对权力介入市场的边界和路径进行清晰的划定,必然会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进而损害整个社会的财富伦理.
"列举的多个地方领导干部经商的案例说明:虽然政府早在1984年就发文强调"坚持政企职责分开、官商分离"原则,但在利益驱动和监督不到位等弊端存在的情况下,有些地区领导干部兼职经商情况仍然普遍.
最新正式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明文规定党员领导干部"禁止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包括不准"个人或者借他人名义经商、办企业",不准"违反规定拥有非上市公司(企业)的股份或者证券",不准"个人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者投资入股",不准"违反规定在经济实体、社会团体等单位中兼职或者兼职取酬,以及从事有偿中介活动"等等.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违反上述廉洁从政准则的行为规定了处分办法.
书中还建议对领导干部"亦商亦官"现象除加强内部监督外,还应采取诸如健全税务制度、进一步强化对领导干部家属的从业申报制度等措施.
政策法治是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
政策法治是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
政策法治是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
政策法治是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
书作者认为,"人的个体彰显为自由,人的社会性呈现为秩序,法治的实质就是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
"特别是讲到垂直管理引发央地博弈问题,80年代初,中央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渐向地方下放权力,激发地方政府发展活力,但也使得中央政令不通、地方保护主义膨胀等问题日趋严重.
而目前的垂直管理部门,由于全靠上级主管部门监督,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地方政府不便监督的情况下,各级"一把手"常处于监督的盲区,极易发生腐败现象.
结论认为,要真正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关键还在于通过立法,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职责权限.
公民社会是公民维护权利的途径和舞台.
公民社会是公民维护权利的途径和舞台.
公民社会是公民维护权利的途径和舞台.
公民社会是公民维护权利的途径和舞台.
书作者认为,"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需要众多的成熟的公民参与.
"分析了网络考验干部选任公信度等问题.
书中也谈到,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使我国政府迈向一个信息公开的新时代.
在保障公民权益、建设和谐社会和廉洁政府方面,信息公开的意义显而易见,例如有助于消除一些领导干部控制信息的"本能冲动",促进执政理念的变革等.
希望能够以立法为开端,推进各级政府向开放型、服务型、民主型政府转型,同时唤起公民参政议政、监督政府的民主意识和政治热情,加速整个的社会的民主进程.
思考思考思考思考:形形色色的隐性权力问题,配以犀利笔锋和深入分析,读罢让心绪久久难平.
虽然许多问题是局部的,不能以偏概全,但地市政府和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其违法违纪行为直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群众与政府的关系相当于委托代理,公务员是人民公仆,必须在思想上拔除几千年来的"官本位"之蒂,扎下与时俱进的"民本位"之根.
"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针对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事实上,我国已经及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党政纪规定加以约束,查办的范围和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例如通过对《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等的推动落实,在体制机制层面加固围栏以约束权力.
读了这部被评价为"公务员系统、权力阶层的警世恒言"的书,让人不禁想到:作为一名年轻的公务员,我们怀揣理想与信念,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志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职业生涯犹如一场马拉松,贵在坚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脚踏实地.
要经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因为迈出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未来.
瞬间的取舍往往带有决定性意义,或许让双手握住该握的,才能心安,才能身安.
而思想建设和能力建设对于我们就好比左右手,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思想建设是左手思想建设是左手思想建设是左手思想建设是左手.
.
.
.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决定行动,关乎结果.
坚持理想,坚定信念,也可以说要先想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然后让内心修炼得越来越淡定、越来越理智,这样有助于在以后面临"选择题"时答对得分.
节制欲望,可以产生创造力.
少一些欲望的蛊惑与束缚,进退才更加自如.
或许有一天我们能体会,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而是不想干什么就可以不干什么.
"走要走大道,大道上阳光好",我们需要加强大局观念和政治素养,正确看待问题,也需要将法律法规和党政纪律规定熟记于心,并提高保密意识,避免因无知而做错事.
能力建设是右手.
能力建设是右手.
能力建设是右手.
能力建设是右手.
警惕"能力不足的危险",某种程度上说,掌握权力而能力不足才是最大的腐败.
《论语》有云,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领导干部要提高管理能力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年轻干部要提高工作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用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成熟经验指导工作.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公务员能力的要求必将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党政干部与人民群众更好地"利益相融",或许可以从主观意愿方面约束隐性权力,持续提高人民对党政干部的满意度.
纵观全书,作者对中国隐性权力的调查客观深入,说服力强,发人深省,推荐阅读.
相信随着来自党政内部、新闻媒体、以及网络等方面监督力度的加强,更多的隐性权力被置于阳光之下,我们追求公平正义的信念更加坚定,步伐更加坚实.
世界大同,世界大不同——《海底捞你学不会》读后感李雪梅世界是个万花筒,海底捞也是一个万花筒,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图案就不同.
《海底捞你学不会》的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和方式解读了海底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叙述着它的经历和逻辑.
海底捞起源于四川简阳.
1994年,还是四川拖拉机厂电焊工的张勇在家乡简阳支起了4张桌子,利用业余时间卖起了麻辣烫.
2004年海底捞开始在北京开连锁,生意异常火爆.
三伏天竟然有食客排长队,而且还有极高的"翻台率"!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到2011年初,海底捞已经在全国6个省市开了五、六十家店,拥有员工一万多名.
但是更奇迹的是,仅仅作为一个餐饮企业的成功,它吸引着众多媒体的关注和热点,不断成为商学院以及MBA讲授的案例,也让诸如宁高宁这样的大企业集团管理者因为好奇,在寒风刺骨的冬天里悄悄跟夫人一起排队去体验.
这些可不是像现在某些餐饮集团老板那样,傍着娱乐圈的噱头喧哗而能带来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众多的分析角度,让大众们看到了不同的海底捞.
但是万变归宗,最多的还是对海底捞如此成功的管理模式的研究.
我们通常给出管理模式的定义是,从特定的管理理念出发,在管理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系统,包括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等.
用公式表述为:管理模式=理念+系统+方法.
但是,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作为一个其员工大部分来源于农村,其创业者当初仅仅是技校毕业的餐饮企业,海底捞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海底捞其实走的是企业管理实践的道路.
案例中让我们看到成功的名词似曾相识:信任、授权、让员工幸福、双手改变命运、特色、差异化竞争等.
同样,案例中让我们看到危机的名词:暴躁、强势、扩张、人的培养、流程和制度的弊端等.
海底捞的模式不可能适用所有人,但是对我们中央企业集团来说某些地方仍然可以借鉴:一、管理是实践的艺术.
管理制度和模式应该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观察思考使之更加系统化、整体化、精神化,并不断改进、优化.
中央企业其实不缺制度,但是指望一开始就有大而全的制度和模式来指引企业的发展,显然不现实.
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势必要经过提出理念—实践—总结思考—改进—相对稳定—再思考改进的过程,才能制造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二、海底捞很好地实行了竞争差异化战略.
餐饮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地段、口味、模式都很容易模仿,但海底捞的差异化战略就是细节服务.
这种服务是从骨子里体现出的差异.
比如,等位时候的擦皮鞋和修指甲服务,水果拼盘、饮料、上网、扑克、跳棋;防止手机弄脏小塑料袋;小孩子用的隔热碗;扎头发皮筋套;擦眼镜的绒布;外卖后把吃剩的垃圾也带走.
在客人就餐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出客人是一桌一桌抓的理念.
根据客人的特点和不同需求,对顾客的点餐和配菜提出建议;对年老顾客提供更适合其牙口的菜品;根据服务员判断,适当赠送顾客一些菜品或折扣;有些顾客再来时可以叫出名字,争取使每一位顾客都满意等等,这些都让顾客无论是在什么天气都愿意排一两个小时的队等候吃饭.
这些就体现了企业管理中的差异化销售策略,细节和特色营销,以及抓重点利润中心的概念.
每一桌客人都抓好了,总盘子做大,还怕没有利润么.
三、有了好的管理理念和目标,要人去实现.
有了好的制度却没有好的结果,为什么还是人的问题.
所以如何挑选好执行团队、管理好团队以实现战略目标就起着决定战略成败的作用.
对于海底捞来说,其选择标准首先是要好人,本质好、吃苦耐劳的好人首先是要好人,本质好、吃苦耐劳的好人首先是要好人,本质好、吃苦耐劳的好人首先是要好人,本质好、吃苦耐劳的好人.
.
.
.
由于火锅行业是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要求员工技术含量不高,所以海底捞员工大多数都是用农村进城打工人士.
即使是这样的人,能在海底捞高强度工作量下坚持下来不被淘汰也只不容易.
其次,关心、理解和尊重员工,把员工当家里人.
其次,关心、理解和尊重员工,把员工当家里人.
其次,关心、理解和尊重员工,把员工当家里人.
其次,关心、理解和尊重员工,把员工当家里人.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意思就是养而不爱如养猪,爱而不敬如养狗.
海底捞员工穿的是统一的漂亮制服,住的是公司租住的公寓楼,有专人打扫、免费上网,对员工的家庭情况和父母也都很关心,定期安排慰问和旅游,对于在经济、思想上遇到挫折和困难的员工,店里都安排专人帮助解决.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有了关爱,有了尊重,就有了责任感.
这样才有了员工以企业为家,甚至像海底捞员工杨小丽一样,为企业拼命的事迹.
因此,我们国有企业的中高层不仅要重视经营,还要充分了解基层员工的心声,对员工急需解决的问题,拿出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承诺的事情要及时付出行动,才能使员工从心底上与企业共进退.
第三第三第三第三,,,,信任信任信任信任、、、、幸福和创新幸福和创新幸福和创新幸福和创新.
.
.
.
海底捞的员工区别于外面餐饮企业最大的标准是信任和授权.
老板张勇的签字权是10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由副总、财务总监和大区经理负责;大宗采购部长工程部长和小区经理有30万元的签字权,店长有3万元的签字权.
而一线员工有根据情况给客户打折、赠送菜品先斩后奏的权力,做得好,每月员工还有分红的奖金,这在民营企业是极为少见的,在餐饮行业也是绝无仅有的.
有信任就有了责任感和幸福感,人在幸福的状态下才能更真心的为顾客服务,无负担的大脑才能不断地思考和创新,前面所提到的各种细节服务,大多是员工创新并推广到其他店的.
每个员工都是管理者,这就外面其他餐饮企业无论怎么挖人、模仿都是复制不了的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信任是把双刃剑,海底捞也不是没有滥用权力的.
但在店里这个相对封闭和近距离接触的环境,监督效果相对较好.
而现在大部分其他企业员工普遍的工作状态是:工作缺乏成就感,看不到职业发展方向,物质回报不尽如人意,看不到未来富足的道路.
企业管理者最难的是让别人相信,明天的大蛋糕会有你一份!
没有幸福感的企业,自然没有创新和类似海底捞来自员工的超值服务和贡献!
幸福感,这也是国有企业下一步值得加强研究的课题.
第四,如何从制度上做好分工和无缝对接.
第四,如何从制度上做好分工和无缝对接.
第四,如何从制度上做好分工和无缝对接.
第四,如何从制度上做好分工和无缝对接.
餐馆的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采购、后厨、前厅、门迎、客服、保洁、收银,一环扣一环,好的服务必须是无缝对接,分工不分家.
而我们国有企业并不缺各种制度和岗位职责表,但是分工后如何配合,如何解决组织行为的边缘问题以形成1+1>2的合力海底捞培训自己的领班时曾经提出来,领班的第一职责是起到带头作用;第二职责是关心员工;第三职责是协调安排.
作为讲究流程和分工配合的餐饮行业,他们对无缝对接已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由此,这对我们国有企业中层管理者提出了永远需要改进的课题.
第五第五第五第五,,,,细分员工细分员工细分员工细分员工.
.
.
.
就跟细分市场一样,在管理上还要细分员工.
不同的管理方式是源于对人性的不同假设.
海底捞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员工的来源也相近,在管理上可以采取师徒传带或相对单一的管理模式.
但是我们国有企业的员工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背景、性格各不相同,且不断地接触外部社会.
这就好比需要现在的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下,考虑开放性的经济学模型.
对不同员工的管理方式不同,激励与监控手段也不同,才能最大地发挥每个人的最大积极性和效用.
海底捞还有几个有意思的地方值得探讨:一、海底捞不考核利润指标.
因为老板张勇认为,利润只是做事的结果,事情做不好,利润不可能高;事情做好了,利润不可能低.
另外,利润是很多部门工作的综合结果,每个部门的作用不一样,很难合理地分清楚.
稍有商业常识的干部和员工,一般不会不关心成本和利润.
仅仅是核算,大家都已经很关注了,以前曾经出现过过度关注考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
而且张勇认为,现在有的考核和激励,如果使用不当,锄的不是草,有可能锄的是苗.
如果一个管理者非要等这些结果出来才知道生意好坏,那黄瓜菜早就凉了.
因此,其更推崇的不定期巡查和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
二、海底捞以培养出合格的人来确定新店额扩张速度.
如果问中央企业,制约扩张的因素是什么,按顺序一定是资金、技术、人才、管理.
而张勇却认为只有培养出来合格的店长才能开新店,否则宁愿不开.
一般连锁餐饮企业都是类似麦当劳一样,讲究流程、制度和标准化,这样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张,几乎不考虑人的作用.
而海底捞走的是特色化、差异化的服务道路,主要靠师徒制和一线员工的细节服务,很多东西在制度上并没有体现.
这种一方面,竞争差异化使它的业绩大大好于其他同行,但由于经营过于特色化,复制加盟,喜忧参半.
海底捞历史一共16年,前10年开了8家店,后6年开了50多家.
尽管海底捞的生意比同行好,但是店与店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
这显然是海底捞更多依赖师徒制为主的管理所带来的偏差.
所以到底是标准化、制度化的模式好还是特色化、差异化的服务好呢没有人能说清楚.
三、神和暴君共存的张勇.
如果对张勇进行360度评估,包括他自己都认为,本性善良,关心员工,但是也是暴君.
看到不顺眼的地方,脾气会肆无忌惮地爆发,说翻脸就翻脸,毫不顾忌场合和对象.
这样下面的人就感觉到如履薄冰,甚至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委屈.
很多管理层都表示无可奈何,因为工作是一条连续性的线,他偶尔巡视看到的是一个点,可能在这个点上不尽如人意,但是一定是有前因的,未来也是能解决的,结果他劈头盖脸就骂,这也引起了一些下属的效仿.
还好,过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错了,并不是不能改正.
也正是因为海底捞员工大部分来自于农村,起点都很低,对企业有归属感和感恩,所以才一直没有酿出大祸.
但是随着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交往的广泛,这种大家长式的管理模式显然需要改进.
现在海底捞的内部管理体系构建还在成长中.
理性的思考,高而远的角度,稳扎稳打的观念,坚持管理和执行力的优越,才能支持企业可持续性发展下去.
世界大同,世界大不同.
尽管战略和管理永远是具体的,是很难或者不可能被复制的.
但是对于我们国有企业下一步管理方面,还有以下方面需要改进:一、重视关爱、信任员工,做到一视同仁.
解决员工实际问题,及时实现承诺,增强员工的实质幸福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二、建立一套合理的员工晋升机制,从不同角度上能让员工看到发展空间和未来职业规划,鼓励员工参与公司或部门发展.
三、重新树立员工绩效考核机制,做到以人为本,细分员工,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发掘员工的大脑而不是双手.
四、公司高层应该建立与项目高层沟通、往来.
多在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能力不足的危险的认识王典娜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是古人说的话,讲了对衣冠、兴衰等几个事物的认识方法.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是因为铜鉴可以通过光的反射形成衣冠的虚像,人眼通过识别这个虚像就能够相应整理衣冠穿戴端正.
党史就像一面铜鉴,照照这里照照那里,总会有收获.
近日读党史一卷,对于认识"能力不足的危险"有所收获.
为什么有了共产党就有了新中国是有完整回答的一个问题,满足了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需要,是回答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此自然引出的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共产党能够满足这种需要最直接的回答是什么就是因为共产党拥有这种能力.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结合胡总书记七一讲话所讲能力不足的危险,在阅读过程中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作为具体的个体,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我的思考是认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这样的能力从哪里来我的思考是从实践和理想信念中来.
首先是认识的能力.
需要认识的对象包括自己、自己所生活的客观世界,关于自己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方法上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比如,我知道地球和太阳都不是宇宙的中心,这在目前看是一个正确的认识,我这个正确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呢第一经过多年的基础学习对数理化生物地理等科目有了粗略的知识,这些知识系统来看是和谐的、彼此之间能够解释促进.
第二这些知识能够产生客观的结果比如火箭上天、手术成功.
地球和太阳都不是宇宙的中心就是根据这些知识所观测、计算的结果,所以我相信这个判断.
这是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
对自己的认识与对客观的认识容易相似.
如果自己在某些方面反复的取得成功,就会产生一种倾向,认为这是自身能力的必然;如果自己在某一方面总是失败,则又产生另一种倾向.
在两种倾向间摇摆,都不是对自身的正确认识.
个人虽然生活在自己的生命时间内,但它也是历史的人.
比如同样用耕牛犁地耕种,现在的农民比古代的农民要有效率得多,因为现在的农民可以使用农药,灭虫提高产量.
这是因为现在的农民比古代的农民更有效率吗不是的.
因为农药是近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化学学科方面的成就,同时工业和企业的成就还使得它能够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提供给农民.
这样就对自己个人种地比古人更好一些的事实有了一个认识.
(当然农业生产率有生产关系的因素,这里不讲.
)但是同样是现在的农民,自己比邻居家还是要种的好一些,因为我去图书角翻阅科学耕种的书籍,通过嫁接、混合种植等方式提高了产量.
这是因为我比邻居种得更好吗部分是,部分不是.
因为提高产量的科学耕种方法不是我创造的,而是农业专家和以前的农民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发现的,我只是通过接受国家的教育知道存在科学耕种的方法,知道可以在书籍中查找到这些方法,我们的社会还提供了条件让我去查找并查找到这些内容.
这样就对自己种地比邻居更好一些的事实有了一个认识.
在这两个认识的基础上,也构成了对自己种地行为的一个认识,如果种地能比别人种的更好些,那是因为站在传承积累下来的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这个巨人的肩膀上.
其次是学习的能力.
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虚心,是很难坚持学习的.
就算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已经学得不错了,如果不持续学习,这些东西在头脑里就会放松,在运用时候的自觉性也会下降.
我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按照我们已经认识到的规律发生的,有些是按照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规律发生的,而这个规律的变化我们可能还没有完全认识.
要认识、理解、运用这些规律的变化,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达到.
这个学习的过程也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我们党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出来的好方法.
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实践中来,就是说人的理性认识从人的感性活动中来,到实践中去,就是说把人的理性认识再运用到人的感性活动中去.
从学习的角度理解,在人的感性活动中,即运用了人的理性认识,也产生了人的理性认识,这个理性认识就是学习的对象,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所以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学习的能力也不是孤立的能力,而是与实践的能力紧密联系的.
因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两人分别做同一件事,主体不同,那么是两个不同的实践,也是两个不同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具有适当的认识能力,是否坚持适当的认识方法,是否具有积极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具备认识所需要的客观条件,都影响着学习的能力.
再次是自我管理的能力.
人是社会动物、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差异和对比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不能常怀律己之心,不能约束自己的欲望,就会由对比、攀比一步步的演化.
律己是文言,用白话文讲大概就是自我管理的意思.
那么律己之心从哪里来自我管理的能力从哪里来从党的历史看,它要从理想信念中来.
我1986年上小学,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读完小学的,雷锋同志的好榜样是"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雷锋同志有理想有信念,能够在生活中实践自己的理想信念,这种实践符合时代的精神,能够得到人民的认可,雷锋是幸福的.
共产主义精神是平凡而伟大的,平凡是指每一个个体,伟大是指共产主义事业,平凡与伟大的结合能够为个人找到短暂人生在历史座标系中的位置,个人的一生可以是碌碌无为的,但是整个生命却是献给了无限的共产主义事业.
因为心中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对于自身始终是平凡谦卑的,对于自己的理想信念则是骄傲自信的.
只有这样才能忘我,才能公而忘私.
上面自问自答了几个问题,问题和回答都是这段时间学习党史的心得.
德鲁克说正确的答案是从正确的问题中来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从错误的问题中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如果再加上半句话则是,正确的问题是从实践中来的,正确的问题正是实践的认识过程方面的表现.
写了很长,不知道是否提到了正确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正.
从平凡到杰出——《邮差弗雷德》读后感刘沛辉《邮差弗雷德》这本薄薄的不到150页的书,作者通过邮差弗雷德以及具备弗雷德因子的一些平凡岗位上普通人的真实的工作事例,用简单浅显的语言、贴近日常生活的小故事,激发我们的共鸣和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工作、生活的意义.
一、有关内容——谁是弗雷德弗雷德——美国邮政部门一名普通的邮递员,在作者的描述中,他是中等身材、相貌普通,留着小胡子,一副其貌不扬的样子,但他的热情和诚意却能一下子打动了作者的心.
他一贯杰出的服务,给他的客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送邮件的时候,他会帮人们把夹在门缝里的广告拿开,把散落在人行道上的报纸捡起来,甚至还会把垃圾箱挪到一个隐蔽的地方.
人们的庭院显得整洁了,盗贼和喜欢搞恶作剧的人也就不那么肯定家里没人了.
.
.
类似的事情很多很多,弗雷德多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就这样,弗雷德在送信的邮差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并赢得了他服务客户的尊重.
作者认为从弗雷德身上体现出来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也就是作者在书中重点要表达的几点核心思想:原则一:每个人都能有所作为.
从弗雷德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了不同凡响、杰出的人,就不会有卑微、平庸的差事.
工作可以给人以尊严,但人同样能够赋予工作以尊严.
职位从来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表现,反倒是工作表现会最终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的地位.
原则二: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基础.
冷漠的人只会提供缺乏人情味的服务,而一旦服务方和被服务者之间建立起关系,整个服务就会变得人性化起来.
那些以人性化方式对待员工的领导者会赢得成功;那些为客户提供人性化服务的技术就会收获市场;当意识到并注重自身工作中与人互动这一本质时,像邮差弗雷德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也注定会获得成功.
原则三:坚持为他人创造价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人具备"可雇用性"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就是,在不必花费金钱的前提下,具有能为顾客和同事创造价值的能力.
原则四:不断重塑自我.
弗雷德可以赋予跑腿送信这样的差事丰富的创意和奉献精神,我们也应能够做到重新塑造我们的工作,恢复工作热情,甚至还可以做的更好.
以上四条就是"弗雷德因子"的基本要素所在.
而在"弗雷德因子"这辆车上:"每个人都能有所作为"的信念是发动机,为自己的进步提供动力;"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基础"这一因子是车轮,帮助我们行驶得平稳顺畅;"坚持为他人创造价值"是方向盘,代表努力的方向;"不断重塑自我"是油箱,帮你保持热情.
而弗雷德为什么会成为"弗雷德".
书中弗雷德告诉作者激励他成为这样人有几大动力:一是事情做得好,自己心情也好;二是最优秀的人从不停歇;三是视服务对象和他人为朋友;四是你对别人产生影响就是对你的奖励;五是铭记将心比心的待人箴言.
此外,书上还对一个团队及其管理者如何通过发现、奖励、教育和以身作则,来培养弗雷德式的员工做出了相应的介绍,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
二、感悟一——我们为什么要成为弗雷德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期待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遇到"弗雷德",遇到更多的"弗雷德",但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为什么不从自己做起,先让自己成为弗雷德这样的人呢首先,是为了自己—弗雷德们是真正幸福的,并且这种幸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基础,弗雷德们有自成体系、良性循环的"幸福供给系统".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工作生活压力普遍加大,拜金主义抬头,自我意识泛滥,"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反而快成了常态.
在追求幸福这一亘古不变主题上很多人都想走上快车道、超车道,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很多人搞错了幸福的寄托,把幸福简单的寄托在金钱、权势、社会地位等等标的物上,这无异于火中取栗、饮鸩止渴,至多只能获得短暂的近似幸福的感觉,更多的只能是失落.
人们忽视了或者压根就没认识到本源性的问题:什么是幸福也没有意识到其实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且不假外物不借外力我们唾手可得.
《邮差弗雷德》一书正是给我们揭示了这一看似简单的真理.
用心工作,为别人创造价值,重塑自我,获得幸福和快乐.
其次,是为了家人和朋友—对于你的家人和朋友,你的幸福是他们的心愿.
同时一个像"弗雷德"这样的人,也会对家庭和朋友的生态圈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
弗雷德是幸福的、快乐的,他也给别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并且只要自己愿意付出努力去尝试,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幸福快乐的弗雷德.
像书中描述的形形色色的弗雷德,有风趣的弗雷德、尽责的弗雷德、慷慨的弗雷德、显赫的弗雷德等等.
最后,是为了我们所奋斗的事业—无论是在企业还是机关,我们所在的工作单位为我们提供了坚强的支持和广阔的平台,使我们拥有成为弗雷德的机会,使我们拥有在工作中有所作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他人创造价值并不断重塑自我的机会,使我们拥有成就卓越、获得幸福的机会.
我们要为所在的单位做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珍惜这机会、把握这机会、成为弗雷德,这会成为对你所在单位的有价值的回报.
三、感悟二——怎样成为弗雷德尽管书中对成为弗雷德的好处、弗雷德因子以及如何成为弗雷德已经做了详尽的介绍,虽然看似简单,但真正成为弗雷德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当然,有些人天生就具备弗雷德身上的素质,而其他人由于各方面(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等)的影响未必具备这样的素质,那我们又怎样能在实践中坚持贯彻弗雷德原则呢我认为:一是要学习实践,知行合一知易行难,我们要结合书中的案例深刻理解领会弗雷德原则,同时注意观察、收集身边的事例,寻找自己及其他人身上的弗雷德因子和弗雷德表现,增加感性认识,并注意不断总结,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和反馈.
同时,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要成为弗雷德,在实践上关键首先要学会付出,也就是坚持为他人成就价值.
虽然书中一再强调"这不必花一分钱",但联想到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我觉得其实我们在惯性的思维束缚下,即使"不必花一分钱",能主动跨出这一步也不是那么简单.
但我们只要认真对待每一天的每一点工作,我们就可以积跬步而有创新;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我们就可以悦人悦己,收获真情与帮助.
这不需要凤凰涅槃的重生,只要我们每天的一点改变.
二是要热爱工作,用心做事生活中不论什么工作,既可以高高兴兴、充满自豪感地去做,也可以愁眉苦脸、厌恶消极地去做.
作为平凡员工的一份子,可能都曾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枯燥乏味、琐屑简单的苦差,而弗雷德却从中看到了积极改善别人生活也是改善自己生活的机会,热爱自己的工作,努力用心做事.
所以,要成为弗雷德,从现在起,我们就要用"心"去做事.
三是挖掘潜能,富有创意一个人如果像弗雷德那样把本职工作当成"使命"来完成,那么他身上内在的服务潜能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每天都在与自己的潜力进行竞争",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完全发挥潜力,而是甘于平凡、得过且过.
弗雷德与众不同的是,他用丰富的想像力,快乐地工作着,时时处处为客户着想,自觉地做了大量的、看似"分外"的无偿服务.
正是这些在旁人看来"多此一举"的细微举措,使客户感受到了最真诚、最贴心的服务,并在不经意间打动了作者,催生了这部畅销书的问世.
毫无疑问,弗雷德实现了从平凡至卓越的跨越,对于任何想有所成就、脱颖而出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最适用的榜样.
《邮差弗雷德》中所讲的道理是朴实而真诚的,书里面那些浅显易懂和催人奋进的哲理启迪我们:伟大源于平凡的积累,成功源于细节的关注.
这些道理,其实我们曾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和归纳方式接触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阅读本书的价值.
我们至少可以"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用",借此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我也愿意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成为能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人,成为在工作生活中传播快乐的人.
最后,用书上的一句话与大家分享——"要让任何事情都能超越平凡,那就要用心去做.
要让所有的生活都能与众不同,那就要用爱去生活.
这就是弗雷德因子的奥秘所在.
"选择——读《墨迹》有感邓为琼时光在流逝,留在生命和记忆中的痕迹,快乐忧伤、取舍选择、成功失败的点点滴滴,全都是昨天的我们在刻画今天的我们.
于是,命运就这样被书写.
美国哲学家J·E·丁格说,"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
"手不释卷地读完曾子墨的《墨迹》,啧啧赞叹之余,更多地感叹原来生命的奇迹,就是种种选择的结果.
因为选择——勇敢的、无畏的、遗憾的、放弃的选择,生命才变得更丰富多彩、色彩斑斓,也更与众不同、精彩无憾.
一、关于《墨迹》《墨迹》讲述了曾子墨从纯真年代的高中,经历转弯的青春,初入人民大学,再到达特茅斯学习,工作了一头扎进华尔街,最后却挥一挥衣袖,在内心的呼唤下,离开著名投行摩根斯坦利,选择入驻凤凰卫视,成为财经档节目主持人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的经历和感触.
在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她的每个选择都深深影响、塑造和成就着她,虽然有的是机缘巧合,比如考托福,无心插柳柳成荫地一下考了660分(满分673分),有的是选择放弃,比如离开摩根斯坦利,成为职业主持人.
阅读时,知道人生不可假设,但仍不时陷入遐想:如果能够回到过去,重新选择,看了这本书的我,人生是否会有所改变呢如有变化,那又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摸样呢二、曾子墨的选择念小学的时候,曾子墨喜欢这样介绍她自己:"我是曾子墨,曾子的曾,孔子的子,墨子的墨.
"这个足够让她有底气的名字配着以优秀为习惯的她一路走来,受着恩宠,不禁让人生生出几分羡慕嫉妒恨:是命运的眷顾、上天的垂青,还是自己的选择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因为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一)选择优秀(一)选择优秀(一)选择优秀(一)选择优秀学习上,曾子墨一向被人许为"牲口",长期稳居班级第一,于是稳稳当当地保送当时录取分数最高的人大金融,提前迈入了大学的门.
对此,她感悟到"无论考试、工作,还是其他事,人能都是这样,当别人认定你是第一,你便会暗示自己不能不做第一,多少次反复与轮回过后,突然有那么一天,你终于蜕变,成为了真正的第一.
"她走的路看似不需选择,实际却坚持着最正确的选择:成为第一,无论在别人眼里,还是在自己眼里.
后来,第一成为理所当然,优秀亦成为一种习惯.
正如她在"18岁的选择"中写到之所以拒绝北大,选择录取分数最高的人大金融,只是因为"考分最高的专业一定是最好的,既然我的分数不比别人低,别人能学的,我也要学!
"没有过多的理由,简单却"专横".
年纪小小,个头小小,却当之无愧成为当次托福考试唯一一个660分得主.
在被考试工作人员"无视"及"轻视"后,经过努力,基础扎实的曾子墨拿到了高分,着实扬眉吐气了一把.
只是她还不知道,这个不经意的选择,"为练习英语而无意间取得的分数"正在改写着她的生命轨迹.
(二)选择诚实(二)选择诚实(二)选择诚实(二)选择诚实托福高分成绩为曾子墨赢得了开启美国名校普特茅斯大学的门钥匙.
期间,填写申请材料时需要她回答是否从事过社区服务.
对于一向以学习为重的中国教育,社区服务对学生而言是遥远的,即便是在今天.
曾子墨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做过什么社区服务(因为确乎没做过),她选择了诚实,不去捏造.
事实证明,诚实确有诚实的魅力.
阅读曾子墨申请的录取考官记住了这个说真话的女孩,并欣赏她的诚实.
试想她要是选择无中生有,也许她就与普特茅斯失之交臂了.
此外,对好友兼同学给自己写的不切实际、天花乱坠的推荐信,曾子墨沉默地表达了拒绝,并为此险些得罪好友.
只是在多年后再见,相逢一笑,彼此理解:诚实比什么都重要.
(三)选择努力(三)选择努力(三)选择努力(三)选择努力经过普特茅斯四年的陶冶历练与自身努力,拥有近3.
9学积分的曾子墨在该年级1000多名学生中名列前茅、以最高荣誉毕业.
在一番努力和选择后,她走进了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担任分析员,开始了工作是工作,工作亦是生活的生活.
一开始是新鲜的,充满斗志与证明自己的渴望.
于是,曾子墨从最初等待任务无所事事的闲人,到后来变成了一周可能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的超级忙人.
当然,她也从做第一个案子,第一次成功,到后来做越来越多的案子,越来越成功,成为明星.
正如她描述的"最好的分析员永远是最忙碌的,最忙碌的也永远是最好的.
因为优秀,承担的工作就比别人多,因为做得更多,收获也就更多,继而理所当然地更加优秀.
"报酬是丰厚的,成绩是令人自豪的,工作是极度辛苦的.
离开摩根斯坦利时,曾子墨在纽约总部及香港分公司参与完成的企业收购及公司上市项目超过了700亿美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值.
(四)选择放弃(四)选择放弃(四)选择放弃(四)选择放弃放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只是需要放弃的勇气.
倾听到了心的呼声,幡然醒悟,于是换一种活法,踏上新的征程.
曾子墨就这样离开了摩根斯坦利.
没有过多的犹豫,只因为厌倦与抗拒以及身心都很疲惫的累,因为不想活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里.
她说"我不想用自己的生命,去点亮别人罩在我头上的光环".
所以受到绵绵的作品《糖》的启发,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并悟出了"生活是属于自己的"这个真谛.
就这样放弃,无所谓不可思议,因为事实证明,生活永远是精彩的,曾子墨在凤凰卫视开启的日子亦有声有色,更富意义,比如《财经点对点》中与中电国际CEO李小琳面对面,比如深入艾滋村采访艾滋病人,做《社会能见度》节目.
读《墨迹》前,我也经常问那些离开很牛的企业的人,为什么要离开读完此书,我想我不会问了.
毕竟,生活是自己的.
不需要太多理由,放弃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放弃后未尝不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三、我的选择有人告诉我,经营人生亦如经营企业,选择很重要,所以做决定时需要慎重,而一旦确定目标后,就应该朝着那个方向前行,用努力去实现.
当然,需要喜爱、专注与投入,正如曾子墨180度转行后再次创造的事业高峰.
曾子墨在选择中一路走来,划出了一道美丽的人生弧线,让人钦佩欣赏.
作为一名80后,作为一名80后的国资委青年同志,读着《墨迹》,顺着曾子墨成长的轨迹,也产生了很多共鸣.
因为和她一样,我也喜欢优秀,是个诚实的人,并且正和一群分外优秀的人在一个具有家庭般温暖的单位里共同努力着,为着那份自己喜爱且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工作、生活有循规蹈矩的一面,但我知道,工作生活更有未知探索的一面.
个体不同的我们,有过在十字路口的眺望,或许正面临着这样那样的路口,在选择与被选择.
如已选择,就请执着于你的选择;如未选择,谨献上下面这首诗《未选择的路》,望带给你点点启发.
未选择的路【美】罗伯特·弗罗斯特顾子欣译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一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等等灵魂》读后感郭军《等等灵魂》这部长篇小说,描写的主题是以大都市商战为背景,以一个退伍军人的创业史和感情破裂史及三位大学生的奋斗史为线索,叙述了如何从"官场"到"商场"的成功转型,揭示了中国商场运作的秘密法则,具有强烈的批判力度.
描写了小说中的主人公转业军人任秋风,接手一个濒临倒闭的国营商场,凭借着大胆的创意、过人的公关能力和卓越的商业才能,在商海中生死搏杀,令商场奇迹般崛起,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商业航母.
随着事业抵达巅峰,各种利诱让任秋风迷失了灵魂,在权力欲驱使下,盲目拓展,最终令苦心经营的"第一商业帝国"全面崩塌而破产,滚滚红尘,人去楼空,有人梦圆,有人梦碎.
小说中还穿插描写了主人公任秋风的个人情感纠葛以及情场失意,整个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悲剧结束.
作者用精微而冷峻的笔法将现代都市人的心灵荒漠刻画的栩栩如生.
用佛教的话来说,都是脱不了那个宿命,人的一生就是跟命运抗争,到头来还不是走上该走的路,谁也错不了半步.
生活在都市,我们总是以繁忙为由,匆匆地行走,但不管如何的忙乱总会有时间停下来休息的,此时才会想到,是该让脚步停下来,等等我们的灵魂,听一听心灵的召唤.
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人在利益面前可以出卖自己的灵魂和所有,所以呼吁大家:等等灵魂.
许多评论家说,《等等灵魂》这部小说主题词是权力与欲望,而比权力与欲望更广大的是人心.
作者以都市和乡村、历史与现实互证的方式,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对人心荒凉之后的迷惑所带来的苦难,有着尖锐、清醒的认识,仿佛总是在追问生命丰富的情状如何才能更加健旺地生长,尤其是日益膨胀的欲望对人的磨碾,读起来真是令人触目惊心.
中年人可能都还记得,实际上《等等灵魂》这部长篇小说就是以河南郑州亚细亚为背景写的,当时亚细亚是全国闻名的大型百货商场.
这部小说描述的就是亚细亚的诞生发展和结局.
我读了这部长篇小说后很有感触,建议大家有时间看看.
几几几几点点点点体体体体会会会会1.
净化内心的灵魂.
这篇长篇小说启示我们:人的灵魂是支撑人的理想信念、行为道德的核心,失去灵魂,人将会迷失人生的正确方向.
许多读者读了《等等灵魂》这部小说后,都说这是一部描写商战的小说.
而我确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从小说反映的更深刻的哲理来说,应该是一部关于人生信仰的小说,商战只不过是小说贯穿的背景而已.
《等等灵魂》与同类小说相比,有着非同一般的品质,当然不是表现在对权力和金钱的追逐上,而是深挖了人物的内心.
对于当代一些流行小说来说,大概缺乏的就是这个.
围绕灵魂作者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如:主人公任秋风与苗青青两个被撕扯的灵魂;邹志刚是丑陋的灵魂垫底;有大学教授齐达康的迷恋是灵魂的性命;还有暴风冷淡中也安排了两个美妙的好朋友美丽灵魂的相会;还有许巍无助的夜漫无目地的夜游,是否在追赶灵魂;还有提下老刀没有灵魂,李尚枝错位的灵魂等等.
这些是一种理想表达,更是一种残酷、真实的表现.
在这部小说中,以简单写复杂,以黑暗照见光明,以欲望的轻为灵魂的重作证,进而告诉我们,一种绝望从哪里诞生,一种希望也要从哪里准备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故事从官场转到商场,表象的不过是不断膨胀的金钱,但探究的还是人的精神,其实是借金钱的壳,说灵魂的事.
作者李佩甫所做的正是对当下商业化时代的一种反思.
我想这种反思,其中的玄奥是外人无法知晓的,只有参与商战的人才清楚.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商业化正在成为时代的标志,而由此引出的灵魂走失、价值错位等现象是值得警惕的,更是我们在商业化进程中应反思的,作者李佩甫对此不仅给予关注,更是将它上升到应有的高度,这正如印第安人说的那样: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
让漂泊的灵魂回归,我们才会在奋斗的事业中找回自我.
因此,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都会为了自己的目标奋力而拼搏,但是我们更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经常回首过去,看看自己走过路程,看看自己留下的脚印.
你的脚步踏实吗你的步伐适当吗你的方向正确吗别走的太快,把灵魂落在了后面,以致于迷失方向到头来一场空.
2.
把握自我的欲望.
整个小说好像在告诉大家:天下没有完美的人,有时有一些人在一定的环境中,为了权力和欲望是会改变自我的.
小说中的主人公任秋风,当他奋力拼搏使自己的事业铸就辉煌、达到巅峰的时候,新的环境、新的条件使他头脑急剧膨胀,权力的驱使,欲望的攀升,灵魂迷失了,从此任秋风的性格随着事业的转变也发生了变化,思想已经不再纯洁了.
权力与欲望就像病菌一样,一点点萌生,高速繁殖,恶性膨胀,最终主宰了人.
这种时候,一切忠言都成为逆耳之音.
一个本意要走向伟大和崇高的人,就这样迷失了方向,丢失了灵魂.
原来,最大的敌人来自我们内心.
权欲难填,这才是真正的"摩天大坑".
盛极而衰,盲目的拓展,造成"魔天大厦"在打地基的时候却遇到地下暗河,不仅破坏了原规划,还成为一个吞噬金钱的血盘大口,由此激发各种矛盾,导致"金色阳光"资金链的断裂……任秋风性格的转变,是商业的魔力,还是人性的问题作者并没从这个角度去探讨,反而是用更多的视觉去看企业的系列变迁.
还有小说中上官云霓、江雪、陶小桃是"商学院三枝花",由于出生背景的不同,三人的性格也不同,在"金色阳光"共事的过程中,她们原本是好同学的关系也因各自的利益变得陌生、变得冷酷无情.
因此,在我看来,这不是一本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商战小说.
作者李佩甫的小说优势就在于他能以精微、冷峻的笔法把权力与欲望写的透过纸背,将其中的某些因子都有所展现.
在《等等灵魂》中,所描述的权力与欲望,正是当代一些企业发展中之所以大起大落的因由,它们不是缺乏发展的魄力,而是缺乏支持这种魄力的思想,不能从大的环境看问题,常被胜利后的假象所蒙蔽.
如果说《等等灵魂》是一部悲剧作品,对书中的主人公来说,仍是一场权力与欲望的悲剧,是一场以经济为面具的悲剧.
从这个角度看,《等等灵魂》揭露深刻,而富有寓意,可以说是"中国商界病相报告",很值得中国行政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士去探索.
3.
克服人性的弱点.
透过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人是有弱性的,不同的人有着自己不同的弱点.
世界上成功的手段和失败的环节都是习以为常的类似,而唯有人是千人千面,不重一样的,人在各种背景下的反应和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小说里的人物任秋风很有个性,他的血性,坚强和智慧,面对接手的烂摊子和竞争对手联合打压他沉着迎战反败为胜.
但同时人都有弱点,在巨大成功面前他的冲动、虚荣、无知、迷信,而一旦这些弱点极度扩张,就会是一种灾难,从而导致了他的破产.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信息传递越来越快,从来没有哪个时代有这样的快节奏,商业化离我们每个人是如此之近,各种压力也是紧跟而来.
同时,这个时代到处都充满了无情的竞争,社会为每一个成员提供施展理想和抱负的舞台,各种反映人性的弱点也是处处可见.
《等等灵魂》中,所描述的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
在《等等灵魂》这部小说中,作者对主要人物任秋风人性刻画的十分到位,这位雄心勃勃"不想当将军就不是好士兵"的商场战士,也只是巨大的经济轮盘中的一个奴隶,他被具有庞大强力意志市场经济裹挟而忘记了人性,充分暴露了自我的弱点.
我认为这是这部书最具深度的一个人物,也是作者人性尺度的延长.
还有书中的江雪、邹志刚、齐康民等人物,在利益面前裸露人性之弱点,只要于"我"有益,就是"是",于"我"无益,必是"非",是非完全可以颠倒重来,是与非的转化间,以前的恩情也完全可以一脚踢开.
为了目的,他(她)们可以动用任何手段,包括押上曾经苦难的灵魂.
这是一部警人的书,是一部警示成功者或貌似成功者的书.
读了这本书,我忽然意识到,多少人渴望和追求的成功,一旦置身其间,一旦为其陶醉,一旦忘乎所以,就会变得非常可怕.
更可怕的是,当事者自己却可能一点也想不到.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要做到真正了解自我,知我长短,知我强弱.
时常警醒自我,把自己的长处发挥的淋漓尽致,把自己的弱点克制的难以表现.
总之,一书读罢,合起书来,让我感到这些故事其实挺真实.
多少年来,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我们就是在一次次高谈阔论中兴奋,又在一次次豪言壮语中失望,我们的灵魂也就在这其间迷失.
看了之后的确能让人想点啥,我只想我迟钝的慢走,灵魂会与我同行的.
实事求是的历史再现——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郑国强在喜迎中国共产党90周年诞辰之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力量编写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以下简称"《党史》二卷").
《党史》二卷是为党的生日送上的一份厚礼,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权威党史教材,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党的历史的了解,我认真阅读了《党史》二卷,对1949-1978年间党和国家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思想上得到了许多新的启迪.
一、成绩要讲够错误要讲透1949-1978年这29年,是我们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29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29年.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曾经遭受严重的挫折.
《党史》二卷科学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出发,全面分析总结了我们党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不回避前进道路上的挫折,尽可能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
该书全面回顾了我们党在这29年间,带领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成绩.
在政治方面,中国人民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中国,通过抗美援朝战争赢得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采取"一边倒"、"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与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探索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经济方面,至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为新中国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取得了"两弹一星"、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牛胰岛素、杂交水稻等一系列科研成果.
在文化方面,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大力培育和形成了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等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财富,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投身建设的热情.
在全面介绍所取得成绩的同时,该书也详细介绍了在前进道路中所发生的错误.
该书详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的来龙去脉,运用具体数字说明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的严重后果,记载了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扩大化的问题.
对于"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期性的错误,该书在详细介绍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其做出了全面否定性的评价,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党的建设5个方面全面分析了文革带来的灾难后果.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不是简单地叙述事实,还深刻分析了我们发生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这些错误.
在分析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偏差时,该书认为"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有照搬苏联经验的一面","形成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要特征的计划经济的一统天下,是同当时的理论认识即'实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相联系的,也是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影响分不开的.
"同时认为"所有制关系的变革不但没有破坏生产力,而且明显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既分析了原因,又有力地回应了社会上存在的对社会主义改造合理性和效果的质疑.
在分析文化大革命产生的原因时,该书主要从党缺乏治国理政经验,照搬马克思主义教条和苏联经验;来自外部的强大压力不可避免地影响党的决策;体制原因三方面进行分析,没有把文革错误简单归结为某一个领导人、某几个坏份子的原因,符合历史事实,分析错误有深度.
此外,书中还对反右派运动、三年困难等重大问题做出了认真翔实的分析,提出了有说服力的结论,为广大干部群众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澄清和驳斥有关这段历史的一些模糊和错误认识提供了权威依据.
二、攻城不易守城更难古语所说"攻城不易、守城更难"从辩证的角度分析了攻城与守城的关系,攻城当然不易,需要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然后攻城胜利之后,并不意味着战斗的结束,而是意味着守城的开始,守城之时战士会骄傲自满、沉浸在攻城的胜利之中而不能自拔,放松对敌人的警惕,同时胜利者内部也可能会因为各种问题产生分裂,给外敌造成可乘之机.
这样的例子历史上绝不少见.
"攻城不易,守城更难"的道理反映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就是"革命不易、建设更难".
当我们党是革命党的时候,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付出了巨大的革命牺牲,克服了种种困难,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历史任务,其中的困难之大前所未有,不必赘言.
然而,当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的时候,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更加艰巨.
在国家安全上,外部面临着美帝国主义等国家的威胁,在内部,国民党残余势力仍然广泛存在;在经济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生产生活所需的很多物资都需要进口;在执政经验上,党长期在革命战争环境中生存战斗,对于如何治国理政和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经验.
诚如民盟领导人张澜在第一次政协会议上的发言"革命难,建设亦不易.
在一个经过长期战争的国家从事建设,更是难上加难.
"对于党所面临的困难,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郑重告诫全党: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党带领人民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既学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又注意结合中国国情开展经济建设.
"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斗争","建立国营经济和新的经济秩序","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等章节内容都生动描绘了所取得巨大成绩.
然而成就的取得却非一帆风顺,由于经验的缺乏和体制的原因,先后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大跃进造成的生产停滞、反右派的扩大化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困难.
书中对这些困难的原因和后果作了详尽的分析,生动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筚路蓝缕、艰辛创业的历程,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的年轻一代更加生动地理解了创业之艰难,对这段时期的经验教训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历史是最好的老师29年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教训深刻沉痛.
29年的历史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恩格斯曾经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身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的快.
"邓小平也曾多次强调:"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的财富.
"他还说:"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是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过去的错误警醒未来之路.
我们党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不断学习改进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从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汲取了新鲜的经验.
对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书中认为它们"脱离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现实,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党在领导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至于"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该书认为"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必须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而不能实行'大民主'和'造反有理'".
这些经验总结,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未经沧海难为水,事非经过不知难".
29年的历程困难重重、艰难曲折、惊心动魄、启迪深刻.
《党史》二卷以恢宏的视角,细致的描写,真实的记述,客观的评价为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年轻一代展现了过去的火热岁月,让我们对改革开放前29年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准确、全面、客观的把握,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和历史,更加认同我们正在不断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积极努力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一些感想——读《党史》第二卷赵亮《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1949-1978)展示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三十年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这一时期是新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探索国家发展新路径的关键阶段.
从书中可以看出,在毫无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建设一个基础薄弱、满目疮痍的国家,充满艰难险阻.
是共产党人凭着革命时期练就的不畏艰苦、迎难而上的作风,客服重重困难,带领全国人民找到了改革开放这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
今日回望这段历史,可以深切体会到国家为探索正确的发展道路付出的沉重代价,也让我们倍加珍惜当前得来不易的平稳发展局面,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从《党史》中的记载可以看到,虽然这三十年的建设时期历经波折,但同时也有大量政策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其中一些合乎科学发展规律的做法,即使对当前的经济建设也不乏借鉴意义,建国初期实行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就是其中之一.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际效果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几个月内,党和政府通过打击投机、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工作,迅速建立起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但同时新民主主义经济也面对各种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一点是如何正确处理公营和私营经济的关系,当时一些政府部门存在过分排挤、限制私营经济的情况,加上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私营经济经营环境不利,部分私营业主的心态也受到较大影响.
为此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合理调整城市工商业要求,主要从促进公私合作、合理调整公私商业范围、出台金融支持政策等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政府要求公营经济机构委托私营企业加工订货、收购产品.
首先,政府要求公营经济机构委托私营企业加工订货、收购产品.
首先,政府要求公营经济机构委托私营企业加工订货、收购产品.
首先,政府要求公营经济机构委托私营企业加工订货、收购产品.
政府通过控制国有机构的委托加工、采购订货,解决了私营企业在原料来源、产品销售、资金周转方面的困难,帮助其维持和恢复生产;同时政府通过有导向的加工订货,促进了私营工商业的结构改组,使得私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其次其次其次其次,,,,合理调整公营合理调整公营合理调整公营合理调整公营、、、、私营经济的营业范围私营经济的营业范围私营经济的营业范围私营经济的营业范围.
.
.
.
政府规定国营经济主营人民生活必需品,以稳定物价、制止投机为经营目的,其他商品零售业务主要由私营经济成分承担.
再次再次再次再次,,,,出台相应的金融政策对私营商业予以支持出台相应的金融政策对私营商业予以支持出台相应的金融政策对私营商业予以支持出台相应的金融政策对私营商业予以支持.
.
.
.
通过实行降低贷款利率政策,解决了私营商业的资金周转问题;通过实行税收优惠减免政策,鼓励私营企业从事社会生活必需品生产,优化了国民经济产出结构.
从《党史》记载可见,通过实行上述一系列政策,促进了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增长,商业销售迅速增加,国家税收快速增长,优化了经济结构,有效的调节了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关系,并加强了国有经济的领导地位.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现实借鉴意义目前我国经济中国有经济和其他各类经济之间的关系,与建国初期的情形有一定的相似性.
首先是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合作问题.
首先是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合作问题.
首先是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合作问题.
首先是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合作问题.
近些年国有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国有经济体内循环的比例高,国有企业在所处行业内动辄进行全产业链建设,与社会各类经济成分的合作较少.
虽然部分行业产业链齐全可能带来一定成本优势,但是这与当前经济领域专业化分工仍在不断深化的趋势相矛盾,以目前工业制造领域最为耀眼的苹果公司为例,其产品生产核心是整合世界上最优秀的专业厂商为我所用,而不是自主生产.
过于宽泛的产业跨度使企业难以在单一环节形成绝对优势也即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过于封闭的运营,也容易引起各类经济体之间的矛盾,金融危机时期国家推出的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就一度被指大多落入国有企业口袋,其他经济成分难以分享.
其次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问题其次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问题其次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问题其次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问题.
.
.
.
当前国有企业经营范围过宽、部分领域竞争力不强一直广受社会各方质疑,虽然政府一直强调国有资本应主要在国民经济关键行业、领域体现控制力、影响力,但统计数据显示国有企业投资仍然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大部分行业,经常受到社会各界诟病.
再次是中小企业再次是中小企业再次是中小企业再次是中小企业、、、、私营企业面对资金紧缺私营企业面对资金紧缺私营企业面对资金紧缺私营企业面对资金紧缺、、、、融资难等问题融资难等问题融资难等问题融资难等问题.
.
.
.
近日,关于全国工商联上书国务院直陈中小企业生存难度超过2008年的消息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
自金融危机以来,全国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消息就不断传出,特别是今年不断强化的货币紧缩政策,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的困境,而国有企业相对更容易通过银行贷款或利用资本市场获得资金.
历史上,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制订者以客观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推出一系列经济调控政策,迅速走出了经济困境,取得了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虽然目前我国的经济体量和经济活动复杂程度已远非昔日可比,过去的经济政策也不可能同样适用,但当年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对当前的经济管理者而言仍不失是一个有益的参考.
我国经济领域的很多政策也针对以上问题做了相应的安排,目前进一步完善政策和切实落实已有的政策应得到同样的重视.
首先要积极促进社会各类资本的融合、合作.
首先要积极促进社会各类资本的融合、合作.
首先要积极促进社会各类资本的融合、合作.
首先要积极促进社会各类资本的融合、合作.
去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民间称之为新36条,要求从各方面促进民间资本的健康发展.
作为对新36条的响应,我委率先拟订了《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吸引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中央企业同民间资本积极开展各类合作;实际工作中,我委要求中央企业的产权转让项目,非特殊原因不得限制各类民间资本参与受让.
进一步工作中,要鼓励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展多种合作,推动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积极引入PE、VC等各类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充分发挥各类资本的活力,使各类资本成为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
其次要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在其次要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在其次要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在其次要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国民经济关键行业、、、、领域的控制力领域的控制力领域的控制力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影响力影响力影响力.
.
.
.
我委一贯强调国有资本作用应集中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上,在房地产价格飙升的关键时期,我委责令部分中央企业退出非主业的房地产领域,显示了在控制国有企业资本投向方面的力度,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有关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时至今日部分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项目历经多年仍未完成,同时还有新增投资行业分布进一步分散的趋势,这些都应引起高度关注,进一步工作中要注重运用市场手段促进国有资本在不同行业的有序流转,优化国有经济产业结构.
再次再次再次再次,,,,多途径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多途径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多途径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多途径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
.
.
由于当前银根紧缩,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普遍现状,有关部门也在开展各类中小企业融资试点,我委在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开展业务监管的过程中,一直鼓励国有产权交易机构要积极尝试为企业开展融资服务,目前已经有交易所在为企业开展增资扩股、售后返租等融资方面取得了突破,中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协会已经通过组织召开产权市场创新论坛等形式,促进产权交易机构开展企业融资服务方面的尝试.
重读历史让我们看到,不管社会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只要当局者面对客观现实,以科学发展的规律指导社会实践,就能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不同凡"想"——读《乔布斯传》的几点启示闫妍不知从何时起,仿佛是不经意间而又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一名"果粉"(美国苹果公司数码产品的疯狂粉丝).
苹果公司创立以来的30多年里,这家公司从起步到崭露头角,从兴盛走向低谷没落,又从失败走向再度辉煌,公司从内到外的种种起伏不定和血雨腥风都与一个名字紧密相关——史蒂夫˙乔布斯.
他一手创立了这家公司,却又不得不被"扫地出门";他坚持理想创业不倦,却不得不面对因失败而被自己老东家收购的命运.
多年来,"苹果"的每一次成功都与他休戚相关,"苹果"的没落与他的离去难脱干系.
在为数众多的商界精英,他绝对是一个传奇,在难以计数的"果粉"眼中,他是一个神一样的人物,充满了神秘色彩.
最近,一本《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出版了,带着崇敬的心情,压抑着内心的激动,我渐渐走进了这个IT产业的传奇巨人,深入到了这个以改变世界为目标的明星的内心世界,被触动,更被激励,被教育,更被震撼,从中收获了许多感悟的同时,深感其给我们年轻一代的行业协会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启示,在此与大家分享,共勉.
一、梦想、理念与坚持读过这本书,首先被触动.
作为一个出生后被人领养带大的孩子,他没有任何显赫的家庭背景,而且与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等IT行业巨人一样,乔布斯也是一个大学辍学的学生.
他的一次次成功看似偶然,却着实令人怀疑怎么上帝竟会如此眷顾这样一个"普通人".
也许确实是因为碰巧他从小在硅谷长大,又总能在恰当的时候偶遇能够帮助其改变命运的伙伴,在人们为新型计算机产品的研制摸不着头脑时,他却总能抓住正确的方向……可深究起来,他的成功又绝非看上去那样不经意.
当你读过这本他的传记后,你会惊奇的发现,他不是什么神一样的人物,而是一个普通人,但却是一个充满梦想,敢于坚持的普通人.
在苹果系列产品上的成功恰恰源于乔布斯和他最初的合作伙伴史蒂夫˙沃兹能够志同道合所倚仗的共同信念——"设计出色的产品以改变世界",这一点既是两个年轻人毕生追求的梦想,同时也是他们永不妥协的创业理念.
他们在实践中为了它坚持到底、矢志不渝,即使因为无法在公司获得理念的支持而被扫地出门也在所不惜.
今天,我们看到的苹果公司"i"系列产品时,无不为其非凡的创意、精细的做工、强大的功能所折服,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理念得以巧夺天工般的在这些产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80后的一代,人们总是说我们的身上充满矛盾,有的说我们不可救药,又有人对我们又寄予了厚望.
回首虚度的三十载,仿佛曾有过意气风发,亦曾浮躁彷徨,虽不能说碌碌无为,却时常对自己的境遇感到难以尽如人意,困惑于当年的豪情万丈却为何在今日荡然无存,才发现我们儿时也曾有过梦想,或要指点江山、激昂文字,或要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然而却始终缺少了一份坚持到底的恒心与毅力.
到头来仰望巨人,只能徒生空空敬意.
读过这本书,作为一名年轻的行业协会工作者,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回首刚刚参加工作之初,也时常感叹自己幸运地生活在这个时代,选择了行业协会作为自己的奋斗舞台,庆幸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行业协会的宏伟目标为我们这些年轻人提供了大有所为的舞台,虽知道前路漫漫、充满坎坷,却仍旧豪情万丈、信心满满.
然而工作多年以后,却发现虽然取得了些许成绩,但总与自己预想的差距颇大.
特别是有幸参加了一系列与行业协会建设发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头脑中也充满了行业协会发展的种种问题,各种体制上的束缚,法规上的欠缺,凡此种种使得自己反倒变得麻痹了,再也难以找到刚入行的那份豪情.
好在一本书是足以改变一个人的,这本传记令我猛然惊醒,顿开茅塞.
记得高考前老师做了一次心理辅导,几十分钟的教诲只有一句"认清自己"留在耳边,犹如醍醐灌顶,拨云见日,终卸下千斤重担,轻装上阵,得以不负众望.
也许就在今天,我们需要再一次认清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更要明确自己的方向,不断学习、坚持不懈、奋斗到底.
二、创新、创新、再创新也许你会说,乔布斯的经历并不具备代表性,创新的重要缘于其所在IT行业的特性,技术上的不断突破和发展是在这个激烈竞争行业生存的第一法则.
但在我看来,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创新已不再是某个或是某几个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实际上,创新的理念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渗透到各行各业,从工作到生活,从思想到实践.
这本书用了一章专门介绍创新的乔氏法则——"不同凡'想'",可以看出他的一次次成功不是仅仅因为他抓住当下,而是在于他永远考虑的是未来.
紧紧抓住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客户未来的需求,所以,对手永远跟不上他的脚步,只能在他后面艰难追赶.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同样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的表述,再次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对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现代行业协会这个命题,毫不疑问是没有现成的教材,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协会制度如果照搬照抄则一定会水土不服,对于我们这些行业协会工作者来讲,只有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坚持创新,科学发展,才能不断进步,最终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创新绝不是一时的口号,而是一个动态的、不停歇的过程.
创新的理念首先应该体现在思想上,只有解放思想,排除束缚的条条框框,才能大胆求变,突破以往;其次,创新的理念还需要一个合适的氛围,只有打造一个和谐有序、鼓励创新的工作氛围才能为创新提供土壤;最后,创新者要有敢于接受失败的勇气和不断进取的信念,创新不会一帆丰顺,创新者必须要有接受失败的气魄和重新奋起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创新流于形式,杜绝无意义的创新.
三、协作与团队精神乔布斯曾在采访中说:"我想,我一直去寻找的,是那些真正聪明的人、愿意与之共事的人.
我曾经做过的所有事情中,没有哪件主要的工作是可以由一两个人、甚至三四个人独立完成的.
"对于乔布斯本人来说,他的特长其实并不是各种软件、硬件的开发,从最早的苹果产品到今天的"i"系列,都不是他个人或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杰作.
实际上,那些经典的想法要么是他能够在茫茫人海中敏锐地发现,要么是当他灵光一现时,他的技术团队能把它们变成现实.
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重新担任CEO以后,苹果的"i"系列产品给苹果带来了二次辉煌,2010年苹果也超越谷歌,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苹果的辉煌对于普通人来讲是乔布斯的功劳,但正如书中所介绍的,这一次苹果的绝地反击,除了乔布斯,更不可缺少的是负责硬件研发的乔恩˙鲁宾斯坦、软件开发的阿维˙特凡尼安和设计出苹果系列产品最酷外形的乔纳森˙艾维,这个团队才是苹果从技术上得以新生的最坚强后盾.
的确,在现代社会,社会分工愈发精细,人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工作中人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团队中的一个零件,一个环节.
个人与团队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脱离了团队,也注定难以取得成功.
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无法脱离其他人的支持.
而只有当你把自己融入到团队当中,才能取得成功.
在我看来,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这种团队精神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能力,一种准确领会团队领导意图,并加以贯彻落实的执行能力,一种通过与别人分工协作,共同创造和分享的协作能力,一种建立团队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弥合分歧,互帮互助的交流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个人才能在团队中如鱼得水,充分施展自身的才华.
总之,《乔布斯传——神一样的传奇》——这是一本好书,不在于它的文笔多生动,也不在于作者费尽心机参访的几十位当事人提供的素材多丰富,最关键的是通过它让我们了解了乔布斯这个人.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他的经历催人奋进,他的才华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但他也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并非神,他的身上优点、缺点同样突出.
正如我们身边各行各业为数众多的成功者一样,他凭借的是自身的才华、知识、能力和信念才最终走向了成功,他的辉煌不可复制,但却足以给每一个有志的年青人以启示,为大家指引一条走向辉煌之路.
法律信仰的可能——读《法律与宗教》有感刘捷在庄严的法庭上,法官向证人问道:"你在全能全知的上帝面前发誓,你尽其所知,所述之言纯属实言并且无任何隐瞒.
"证人左手持《圣经》于胸前,举起右手宣誓:"我发誓,上帝保佑我所言属实.
"询问及宣誓的二者,都信仰宗教的神圣力量.
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除了成都外,没有法庭宣誓的制度.
立法和司法,参考社会习惯,但没有依托于宗教信仰.
法律信仰在我国是否可能,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法律与宗教》一文.
本书认为,法律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然而彼此相关的方面,是社会经验的两个向度——在所有社会,尤其是在西方社会,更特别是在今天的美国社会,都是如此.
尽管这两方面之间存在紧张,但任何一方的繁盛发达都离不开另外的一方.
没有宗教的法律,会退化成一种机械的法条主义.
没有法律的宗教,则会丧失其社会有效性.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
需要提到的是,书中的宗教并不局限于狭义上宗教的内涵.
在一些地方,作者将宗教扩大到其他的信仰,例如对法律与青年文化、法律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探讨,显然作者是在谈法律与信仰的关系.
这也正如伯尔曼在导言中提到的,"我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谈论法律和宗教,即把法律视为社会中分配权利与义务的结构和程序,把宗教视为社会关于终极意义和生活目的的直觉知识和献身.
"一、法律信仰的含义《辞海》中这样定义信仰:"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法律信仰一般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的一种尊崇敬仰的态度,是对自愿接受法律统治的一种信仰的姿态.
权威机构的制定,合法的立法程序,强制力的保障实施甚至是宣传教育的普法活动,都能收获人民对法律的遵守,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法律在实际上成为信仰.
信仰法律在一个层面上,表现为对法的认同,在另一个层面上,表现为自觉不违反.
即使全社会都接受"法律应当被信仰"这个命题,也并不代表实践层面上,法律信仰的实现.
在强制力保障下的不违反,不代表法律已经获得信仰,可能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并未实现.
而在理念层面的认同,也不代表已经信仰法律.
就好像安迪鲁尼在《信任》中提到的小小场景,寂静的十字路口,静静等待红灯,哪怕在无人的环境,也要坚守心中与法律的契约.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以他对于法律忠贞不渝的信仰,拒绝出逃,在地中海沿岸被处决.
践行对法律的承诺,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围绕着苏格拉底之死,无数学者对法律信仰进行了探讨.
那么,法律的信仰来源是什么二、法律信仰的来源早在希腊的城邦国家,法律即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中世纪法律与宗教的关系更是展现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丰富最光辉的一页.
直至近代,法律与宗教的关系体现为法律宗教属性的逐步淡化并相互独立各成体系.
在本书梁治平先生的代译序《死亡与再生:新世纪的曙光》中就说到,"西方文明始于希伯来,希伯来的法律与宗教史不分的.
《摩西五经》所记载的,既是上帝的诫命,又是人间的法律,这就是律法.
在西方文明的这一时期,法律与宗教共享同一种仪式、传统,且具有同样的权威和普遍性.
"伯尔曼在导言中也说到,"实际上,法律不断演进的观念,它的跨越许多世代而有机发展的观念,本身就是植根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观念.
"西方社会中对于法律的信仰,正是根源于法律和宗教错综复杂又相依相偎的关系.
宗教与法律这样的渗透与融合,使法律获得了一种神圣性.
宗教法典就是世俗的法典,尊重法典也就是尊重宗教的价值,这样的法典具有不可抗拒、不可挑战性,法律的宗教性就成为法律被信仰的一个基础即是终极信仰的一致.
虽然现代社会法律的宗教性慢慢淡化甚至丧失,但西方社会对于法律的信仰习惯已经形成且难以动摇.
"即便在那些严格区分法律与宗教的社会,它们也是相辅相成的——法律赋予宗教以其社会性,宗教则给予法律以其精神、方向和法律获得尊敬所需要的神圣性.
在法律与宗教彼此分离的地方,法律很容易退化成僵死的法条,宗教则易于变成狂信.
"而在我国,法的起源学说众多.
但不可否认,对法的信仰有来源于神权的因素.
夏商两代非常敬鬼神,当时奉行的是"恭行天罚"、"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把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
法律的实施则是代天行罚,替天行道,这就为统治者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其施行的法律也就具有了神圣性.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更显著的特征是礼法结合,礼与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
近代以前,我国传统法的宗法氏族血缘特征非常明显,统治者将自己作为"天"的化身,借助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大一统"赋予法的合理性来源.
一定程度上,伦理观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整个儒家学说,代替了西方的宗教角色,也因此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法律并不具有显著的神圣性(并非不具有权威性).
传统的中国人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处于一系列伦理关系中的特定身份人.
他的一生就是为了尽到符合自己身份的责任,维持伦理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传统的中国人从来就不知道也不企求另一个世界有一个万能的、神圣的上帝,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信仰权威.
在推翻了封建制度后,没有了宗教、伦理的权威加持,在民主法治进展到如此程度的当代社会,法律的信仰问题又应该如何三、法律被信仰的可能性在中国社会,中国最初的法律制度的形成从来就不是一个与宗教必不可分过程.
正如费正清先生在他那本开拓性著作《美国与中国》中这么概括中国的法律制度:"中国人不把法律看作社会生活中来自外界的、绝对的东西;不承认有什么通过神的启示而给予人类的'较高法律'.
摩西的金牌律是神在山顶上授予他的,但孔子只从日常生活中推究事理,而不求助于任何神灵.
他并不宣称他的礼法获得什么超自然的认可.
他只是拐弯抹角地说这些礼法来自自然领域本身的道德性质来自这个世界,而非来自人类无从认识的另一世界.
"近代中国法制处在逐步完善时期,唤起民众对于法律的深度认可即对于法律的信仰,就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宗教背景下的道路.
苏力认为,法律信仰"并不是一种言词上的表白,一种决心,而必须是一种身心的投入;而且由于法律是一种社会的全民的事业,因此对法律的信仰甚至也不是某个或某些个体的心灵活动,而是整个社会的实践显示出的对法律的尊重和倚重.
"法律信仰在中国的实现路径不能靠从宗教信仰中嫁接精神动力,而是建立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打造人民信任的法律和政府,制定良法,使公民具有了认同和坚持的根基,从而实现中国的法律信仰.
首先,法律信仰的对象是法律,那么什么样的法律才能被信仰换言之,法律被社会主体信仰的基础何在对此,有学者曾指出:"规律——科学性、人道——正义性、方便——效益性应是法律成为信仰对象的三要素",这就是要推崇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念——良法之治,即法律被公众内心认可需要保持自身的纯正性,而良法的实现前提即坚持公正的立法程序.
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前提,严格遵守程序制定出的法律体系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尊重、服从和信仰.
其次,严格遵循程序制定出的法律本身应蕴藏着一种理想,需要民众的认同和尊重,同时又要能够给人民或至少是绝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
这种利益的驱动源于自身的利益,群体的利益,甚至是对于公平正义理念的认同.
法律不仅仅是一种制度、一种秩序和一种统治工具,更重要的是法律本身隐藏着一种公平正义的价值、代表了一种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
这样的法律才能逐渐使人民接受它,逐渐形成遵循法律的习惯,以至产生对于总体法律的信仰.
对法律的信仰,需要培育一片法治理念的土壤.
另外,法律信仰具有亲历性,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人民对法律的自觉信服和认可,认为法律被认为是值得尊敬的、应当尊敬的,法律信仰的生成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过程.
法律最终被信仰,最主要的动力应该在于人民对于法治进程的亲历与体悟后的尊重、信任和遵守.
在法制现代化背景下法治实现的进路包括政府推进、社会推进、政府与社会共同推进.
而这其中的主体力量应该是公众力量.
中国的社会不断发展,公共领域也正在兴起,政府应该为公民责任和权利意识更好的发育提供环境.
国家与公众在对话中形成理解和信任,依靠公共领域对于法律进行认可和批判,建立合理的评判法律优劣的标准.
最重要的是,公众通过自己参与到法律实践的过程,借助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个别经验和亲身感受而逐步到对法律的归依,对法律的认同,从而为法律信仰的实现奠定主体基础.
法律信仰既不是规划出来的,也不是呼吁出来的,而是一个民族身体力行实践出来的,不是有理想就能空谈信仰.
这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在经验世界中逐步的验证,体悟,到达的皈依.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2]苏力《法律如何信仰——读后》[3][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4]李孟菊《法律如何信仰——读伯尔曼的》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国史十六讲》读后感许丕盛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树志先生著,中华书局2009年再版的《国史十六讲》(修订版)一书颇受世人青睐,至少已经重新印刷14次了.
这本书用清新流畅的文笔书写历史,把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讲得深入浅出,讲得少而精,可以说是"学问深而下笔浅"、"句句是学问不是学术",引人入胜地展现了历史的魅力,改变了历史著作枯燥乏味的印象.
第一讲《从"大同"到"小康"》,就让我们感叹:现今我们在努力建设的和谐社会,老祖先们早在远古的黄帝、尧舜时代似乎已经实现过了,却从夏朝至今几千年仍在孜孜以求.
先秦诸子百家,特别是孔子与儒家对于历史的追忆,反映出来的历史观,似乎以为一代不如一代.
他们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最为糟糕,被称为"乱世".
此前的夏商周三代差强人意,被称为"小康之世",虽不甚理想,但比"乱世"要好多了.
"小康之世"以前的黄帝、尧舜时代,最为理想,被称为"大同之世".
因此诸子百家的政治理想就是,由"乱世"回归到"小康之世",进而重建"大同之世".
这正是康有为、孙中山、马克思、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等仁人志士们前仆后继的理想和追求.
"大同之世"与"小康之世"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天下为公"的社会,也就是"公天下";后者是"天下为家"的社会,也就是"家天下".
"大同之世"权力移交的方式,是禅让,而不是世袭.
从黄帝到尧舜禹时代,持续了几百年.
他们的部落在黄河流域一带.
吸收夷人部落与羌人部落,结成新的部落联盟,自称"华夏",或称"华"、"夏".
而把周边的人民称为"蛮"、"夷"、"戎"、"狄";"华夏"位居中央,自称"中国",意为中央之国.
华夏的部落联盟已经超出血缘纽带的联系,成为以地缘为纽带的共同体,具备了国家的雏形.
在传说中,当时天下有"万国"、"万邦",他们各自建立邦国的同时,还联合许多邦国建立联盟.
联盟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商议重大事务,推举联盟首领.
尧、舜、禹,就是由联盟议事会民主推举产生的联盟首领——天下的共主.
传说中,尧是圣明之君,他明白"天下为公",把手中的权力看作"公权力",在权力移交时遵守"选贤举能"的准则.
据说尧发现许由是难得的贤能人才,为了移交权力,追踪到箕山,请求他出任天下的领袖.
许由不但坚决推辞,而且深表愤慨,认为尧的这种举动让他蒙受奇耻大辱,急急忙忙跑到河边,去洗他的耳朵.
《史记/五帝本纪》则说,尧发现舜很贤能,精于农耕,善于制作陶器,有领导才能,可以托付重任,便向联盟议事会推举舜摄政,自己退居二线,临终前把领袖的权力正式移交给舜,而不是传给无德无才的儿子.
这叫做"传贤不传子".
舜谦逊地推辞,为了显示诚意,索性避居外地.
由于各个部落一致拥戴,舜才勉为其难地担当起领袖的重任.
舜到了晚年,认为禹治理洪水功勋卓著,仿效尧的做法,向联盟议事会推举禹摄政,自己退居二线.
禹则仿效舜,谦辞不就,避居外地,在各路诸侯的拥戴下,才就任联盟首领的职务.
这就是尧舜的"禅让",传贤不传子,被后世传为美谈.
其中不乏后世学者对"五帝"时代清平盛世的美化,却反映了春秋战国纷争不断的背景下,人们对"大同之世"的无限向往之情.
这个社会的底层是什么样子呢依据《春秋公羊传何氏解诂》等文章的描述,当时存在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农村公社,这个村社当时叫做"邑"或"里",大概由八十户人家组成,选举年高德劭的人担任"父老",能说会道身体强壮的人担任"里正".
春、夏、秋三季,百姓外出种田;父老和里正在闾门口监督,百姓出去晚了,要受到指责.
到了冬天,父老在"校室"里教育儿童;里正则催促妇女从事纺织.
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保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助"的风尚.
《韩诗外传》说,村社的基层由八家人家组成,这八家是一个不分彼此的共同体:"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召,嫁娶相谋,渔猎相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
意思是说,八家相互保护,出入轮流看守,疾病相互照顾,患难相互救助,青黄不接时互通有无,宴会相互招呼,婚姻共同商量,捕获的猎物共同享受,大家都得到仁爱恩惠,因此民众之间和睦、亲爱、友好.
"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大同社会,是先秦诸子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
儒家《礼记/礼运》引用孔子的话,描述"大同之世"是如此美妙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妇.
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就是孔子描绘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
但是,自从禹建立夏王朝之后,情况逐渐发生变化,由"大同之世"进入"小康之世".
禹年老时,联盟议事会讨论继承人选,众人推举皋陶,皋陶死后,又推举伯益.
禹却想把权力地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暗中培植启的势力.
禹死后,启杀死伯益,继承父亲禹的权位,于是"公天下"被"家天下"所取代.
禹和启的夏朝,开创了以后历代王朝由一家一姓世袭统治的先例.
在孔子眼中,"小康之世"实在是难以与"大同之世"比肩的.
请看《礼记/礼运》中孔子的话:"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从以为殃,是为小康.
"尽管孔子对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推崇备至,誉为"六君子",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有贵贱区分,充满暴力,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的小康社会,过去那种没有阴谋,没有盗贼,外户不闭的大同社会,一去不复返了.
从大历史的视角看来,这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掩卷反思,夏禹"家天下"给华夏子孙留下的烙印实在太深远了,代代传承到今天.
2006年11月20日早晨,南京老太徐寿兰在南京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车时,被撞倒摔成骨折.
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彭宇表示无辜.
2007年1月4日,66岁的徐寿兰向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彭宇将其撞倒在地致其受伤为由,索赔13.
6万余元.
这起民事诉讼的一审经过了3次庭审,分别在2007年的4月、6月和7月.
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南京市鼓楼区法院认为本次事故的双方徐寿兰和彭宇均无过错.
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彭宇对受害人徐寿兰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因此,主审法官判决彭宇给付徐寿兰损失的40%,共45876.
6元.
判决结束后,彭宇表示不服判决.
案件判决后,此案唯一证人面对着摄像机大声发出了"以后还有谁敢做好事"的呐喊.
事后,有人形容这一引起极大争议并轰动全国的民事诉讼案,让国人的道德观倒退了50年.
此后,各地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彭宇案".
比如温州版:一老人摔倒,司机送医汽车被扣.
天津版:车主搀扶摔倒王老太被判赔偿10万元,的哥怕被碰瓷拒载王老太.
抚今追昔,"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助"的古道热肠尽管还在世间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却被受助者无情无义、被法官无凭无据地推向堕落的深渊,令曾经助人者心有余悸,令本想助人者望而怯步.
例如:今年夏天,南京一名老人在公交车上突发脑病,在此情况下,公交司机没有将车开到医院更没有对老人实施救助,最终老人因发病时间过长死亡.
今年9月26日上午8时左右,山东烟台一位73岁老人突然晕倒在街上,许多路人围观却无一人愿伸手扶一把.
老人醒来后浑身没劲,发现没人帮助只好掏出200元钱请求路人将其扶起.
一名小伙不久后路过扶起老人,没要钱就匆匆离开了.
(9月27日中国新闻网)如此种种怪现象,假如孔圣人真的在天上有知,不知如何感慨世事艰难和人心不古.
而我们在面对子孙后代追问时,又该如何作答是好呢看来,还是吕思勉先生说得好:"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936年出版)后记:本文写于2011年9月28日.
这一天,是孔子诞辰2562周年纪念日,各地举行盛大祭孔活动.
姑且以本文纪念孔子先生吧.
使命光荣责任沉重成绩辉煌——《央企真相》读书心得袁钊2011年有幸阅读了邱宝林的著作《央企真相》,2003年以来关于"国进民退"、"央进地退"的言论愈演愈烈,社会舆论仿佛把国企的所有功过都与垄断、低效、腐败、反市场等负面词汇挂钩,甚至那些国企决定不了的、影响不了的股市大跌、房价大涨等社会问题的"黑锅"都让国企背上了.
该书以石油行业为例又超越石油行业之限,客观公正地反映了央企的真实情况.
使我加深了对中央企业的了解,转变了思想观念,认识到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他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起到的主导作用,认识到中央企业员工创业的艰辛历程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认识自己作为一名国资委监事会人员的光荣使命和沉重责任.
多年来,中央企业把履行社会职责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具体工作中.
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构建和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充分体现了中央企业的整体实力和责任意识,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为共和国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中央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三峡工程到高速动车组,从第三代移动通信到中石油开疆拓土建设"海外大庆"这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大国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
几十年来中央企业以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人民生活幸福提供了优质的产品.
(一)中央企业促进了国家特定产业发展.
(一)中央企业促进了国家特定产业发展.
(一)中央企业促进了国家特定产业发展.
(一)中央企业促进了国家特定产业发展.
国家往往存在一些特定产业,如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军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这些产业一般投资规模较大、回收期较长、投资风险较高,还需要考虑社会效益.
《央企真相》中提到石油产业是资源企业,每年的自然递减就是一个大窟窿要保持产能就要新建数百万吨的产能,需要数百亿的投资,要寻找新的油气储量,就需要加强勘探,大海里去捞针.
"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石油企业每年用于勘探投入平均达550亿元.
私人企业无力也不愿意在这些领域投资经营;而这些产业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又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政府须主动承担支持促进这些产业发展的职能,这也主要通过设立中央企业才能实现,政府才能根据需要有效地扶持和促进的这些产业,以稳定国家产业基础,同时加速经济发展.
(二)中央企业实现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持经济独立性的目的(二)中央企业实现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持经济独立性的目的(二)中央企业实现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持经济独立性的目的(二)中央企业实现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持经济独立性的目的.
.
.
.
由于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化趋向日益增强,国家的一些产业部门可能面临着被外国资本大举人侵和控制的威胁.
为了弥补本国私人资本实力不足的缺陷,防止外国资本入侵和控制,保持本国经济的相对独立性,一般国家均会通过设立大型国有企业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予以抗衡.
中国是石油进口大国,从中国石油产业走出去十几年来,仅中石油就在海外累计生产石油4亿吨,建立起了中亚和俄罗斯、非洲、中东、美洲、亚太等五个海外油气合作区,共29个国家运作投资项目81个,2009年中石油海外合作区剩余的石油可采储量与国内的剩余可采储量基本相当.
此外中石油还基本建成了四大油气战略通道,保证了中国经济的自主性和持续健康发展.
(三)中央企业促进了社会保障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中央企业促进了社会保障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中央企业促进了社会保障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中央企业促进了社会保障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我国政府利用中央企业承担大量社会公益和福利事业,如增加就业机会、社会救济和养老医疗等,以保证社会稳定和发展.
政府还可以通过中央企业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如在落后地区,政府通过发展企业,从地理上调整经济布局,优化地区结构等.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央企响应了"保民生、保稳定、关键就是保就业"的号召,坚持"减薪不减员,歇岗不失业".
2009年在利润收入双下降的情况下仍主动吸纳20万毕业生.
中国建筑等8家建筑企业还带动了500多万农民工就业.
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2009年,央企合计完成向社保基金转持国有股55.
3亿股,对应市值为429.
68亿元,充实了社保基金.
2009年123家央企对外捐赠34.
2亿元.
中石油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援助西部修建水窖1万多口,在双湖特别区完成了60多个援藏项目等等.
二、中央企业所创造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和体现.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央企业始终牢记责任使命,在艰苦创业中成长,深化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弘扬民族精神,用文化凝聚力量,用精神激发活力,推动企业持续经营和科学发展.
(一)央企精神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学习榜样.
(一)央企精神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学习榜样.
(一)央企精神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学习榜样.
(一)央企精神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学习榜样.
中央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壮大,不但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伟大的精神财富.
中央企业始终秉承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培育形成了以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精神,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书中介绍石油工人是非常艰苦的,王进喜的名言"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被改成"石油工人一声吼,取个老婆没户口".
东风物探提出让一线员工"喝上热水、吃上热饭、洗上热水澡、睡上床板"的目标,经过很大努力现在才完成3/4的目标.
在这样艰苦的工作条件下我们的石油工人凭借坚强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建立了大庆油田、塔里木油田等高产油田.
(二)央企文化(二)央企文化(二)央企文化(二)央企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中央企业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中央企业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又依靠其先进的文化、享誉全球的品牌效应以及可靠的产品质量成为文化实力的象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一个国家的先进文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央企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承担着"为行业立标杆、为国家争光彩,为子孙传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责任.
2002年"走出去"战略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战略之一,央企走出去展示的不仅仅是公司的形象,更是中国人的形象.
在非洲,按尼日尔总统的讲话,"一些西方公司像蚂蟥一样,吸饱了血就走,中国人却注重回报当地,实现共赢.
"在赞比亚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积极资助当地公益设施建设,中国水电集团也参与了当地的赈灾捐助.
国家电网收购菲律宾电网公司25年的经营权,向该国输出了先进的电网管理技术和经验.
央企走到的地方说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央企走出去,把中国的技术,中国的标准,更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三、坚定信念,认清真相,为中央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社会公众和一些媒体对中央企业存在一些误解误读现象,在央企取得成绩的时候赢得的不是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不屑、嘲讽甚至骂声.
关于"国进民退"、"央进地退"的争论愈演愈烈,社会舆论把央企的功过都与垄断、低效、腐败、反市场等负面词汇挂钩.
通过阅读《央企真相》我深入了解到中央企业的发展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绩,认识到央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
每到要事、大事、难事发生的重大时刻,中央企业靠得住、信得过、拉得动、打得赢.
公务员职业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
这就要求我们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不计较个人得失.
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继承和发扬中央企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以促进国有企业良性经营和持续发展为己任,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之中.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读《筚路蓝缕——王永庆开创石化产业王国之路》有感王健我初步了解王永庆先生是在企业改革局组织的中央企业赴台学习台塑"合理化"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班的预培训会议上.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刘振涛所长对王永庆先生的传奇经历、管理理念娓娓道来,让我对王永庆先生及其创办的台塑企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渴望.
会后得到《筚路蓝缕——王永庆开创石化产业王国之路》这本书,阅读足足用去一个月的时间.
对于我而言,这不仅仅只是一次阅读,更像一场心灵震撼的洗礼.
阅读着台塑跨越近六十年的发展、以及王永庆先生的奋斗历程,进而拆解管理实务的肌理,体会构成企业发展驱动力的内在因素,这样的体验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王永庆先生从一间小小的米行做起,35岁开创台塑企业,至今已形成以炼油化工为主,电力、电子、钢铁等产业并行发展的跨国公司,成为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海内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用一代人的时间实现如此跨越,在让人心生敬佩的同时,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勤劳朴实,止于至善"对于王永庆先生成功的重要意义.
作者把王永庆先生分析的如此深刻,对于了解和学习王永庆先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我们能够更彻底地分享台塑管理理念.
以下,我将谈谈通过阅读这本书,最主要的几点体会:一、企业文化六十年深根——精神的力量读完全书,我深切的体会到,"勤劳朴实、止于至善、回馈社会、永续经营"台塑企业文化的这十六个字,每一个字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它们正是支撑台塑一直走到今天的精神力量!
台塑的企业文化是在困难中体会到.
台湾只是一个岛没有资源也没有市场,台塑的生存所需的原料都通过进口,这是台塑发展的劣势,所以只有靠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的精神,靠每一个台塑人的勤劳朴实,进行从进口到生产加工再到出口的过程.
因此竞争对手一元钱能做的事情,台塑必须要求自己五角钱就能做到.
唯有依靠辛勤劳动才能在这样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和其他企业竞争.
勤劳朴实是台塑最基本的精神,也是中国人的好传统,台塑的成功正是靠这样的传统,追求着"止于至善"的境界,这样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所有台塑人随时随地战战兢兢,随时随地对标竞争对手,不断比较不断学习.
台塑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企业的永续经营来回馈社会.
1989年王永庆先生向邓小平同志表达希望为家乡做更多的事情.
台塑投建的漳州电厂,投资的每一分钱都不是为了追求利益,挣的钱都用于回馈社会,其中包括在大陆已经捐建的4000多所明德小学.
我们一直困扰着如何增加员工的向心力,如何提升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台塑通过它的实践递给我们了一把打开这一大门的钥匙——企业文化的植根性.
创办人王永庆先生近六十年的以身作则、台塑制度对于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都从一点一滴中慢慢引领着每一位台塑人塑造出他们精神上的"台塑之魂".
台塑的企业文化已经与制度建设、管理流程、生产经营、信息化、绩效考核等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着眼于从点滴做起,从每个岗位和员工做起,追根究底、持之以恒、止于至善.
二、无处不在的"合理化"——台塑之魂台塑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管理哲学根植与尊重人性和生命的基本信念,以合理化、切身感激发员工力求精进,最终结果实现于社会公义.
台塑一直倡导的"合理化"有三层含义: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强调降低生产成本,也就是成本合理化;二是在经营上强调与下游企业共生共荣,追求合理利润,也就是利润合理化;三是在管理上强调责任意识,凡事追根究底,也就是管理合理化.
台塑企业认为管理合理化是永无止休的追求过程.
经营企业能够同时兼顾本身利益的追求,以及对于社会的贡献,才有可能基于对社会的使命感,持续不断努力追求更为良好的经营绩效,在赚取利益的同时,也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台塑企业经营所追求的,应是在于创造社会需要的满足,以此作出实质贡献,并且在辛苦工作过程中开发管理智慧,谋求良好的营运绩效.
管理合理化对于企业的营运而言,好像是铺设顺畅而有系统的轨道,促使企业各项事务工作,都能在轨道上顺利运行,并且产生预期的良好效果,因此它是一项基本的建设工作.
另一方面,管理合理化固然极端重要,但是由于缺乏客观明确的衡量标准,不像生产在线,有生产数量及产品质量可以衡量生产效率,因此容易遭到忽略,不知从何着手.
当企业经营长期顺其自然,无心顾及管理合理化之工作,会在不知不觉当中产生许多管理问题,必须一点一滴加以整理,设法改善,才能建立基础.
在台塑,最被人称道的便是"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电脑化"的管理理念,这一理念来源于台塑人对于管理的深入思考.
没有理念,制度就没有灵魂;没有制度,责任心就没有根基;没有责任心,员工就没有执行力;没有执行力,企业管理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企业将失去驱动力.
因此,正确的理念、合理的制度、高度的责任心、彻底的执行力,是企业高绩效管理的秘诀所在.
三、中西管理精髓的"台塑化"——管理的艺术在我看来,台塑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接了西方先进管理方法,造就了台塑的管理模式的三大特点:一是中西合璧,用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文化,加上西方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如信息化技术,在实践中,开创了中国式管理.
具体说,就是将"勤劳朴实"、"止于至善"、"忠于事,孝于亲,敏于行,行于范"等民族精神的精髓作为企业精神,贯彻到台塑的日常经营管理中.
二是知行合一,王永庆先生发展企业有两大依靠:第一是靠不断演进的领先理念带动企业员工行动;第二是以实践为本,不断探讨实践,使之发现新理念,引领企业的进步.
企业的文化,就是在理念与实践持久互动中形成的.
三是管理"创心",透过理念与思想的合理化,最大限度地认识人的价值,激发人的价值,使用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心中的"善"和责任心.
"创心"是台塑合理化生产方式的精神支柱,是王永庆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式管理的浓缩.
王永庆先生一直强调"天下没有容易的事,也没有不可能的事".
读完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负责任、重承诺的企业跻身世界一流企业之林的漫漫来路.
王永庆先生已离世,一生作为,却早已镌刻下了这个民族的精神.
远去的背影永恒的精神——《南渡北归:南渡》有感施鹏丽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
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
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
"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
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
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
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节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正如这段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所记,我国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规模南渡,即晋之南渡、宋之南渡、明之南渡.
而三次南渡之人最后看到的是国破家亡,再也没有回归中原,徒令后人哀叹.
唯抗日战争的第四次南渡,中华民族终于在胜利凯歌声中重返故土,再建家园.
这一扭转乾坤的历史转折,与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深明大义,以及所做的努力和重大牺牲有着重要的关联.
正是有了这批知识分子在颠沛流离中不屈不挠的奋发精神,才在精神上提升了全民抗战的力量,为民族保存了文化血脉与读书种子,使之弦歌不缀,精神长存.
回望上世纪初,是一段中国历史剧烈变迁的年代.
清朝没落,终至倾覆,民国初创,却混乱不堪;袁氏独裁,军阀混战,革命蜂起,国共争雄;直到之后的八年抗战,三年内战……神州大地经历了百年未遇的新旧交替和血火洗礼,并因为自己的积贫积弱而使整个民族面临空前危机.
然而,这也是一个人杰辈出的时代.
在统治阶级的镇压和对外封锁之下衰朽不堪的中华文化,在欧风美雨涤荡下,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并孕育出了一大批即使今天仍然令人感到高山仰止的"大师".
他们在隆隆炮火、朝不保夕的困境里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学术探索,他们为民族文明薪火相传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群像.
经由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所还原的历史,不再是一块黯淡无光的黑洞,而是一段温暖、冷峻、残酷、热烈、层次分明又百感交集的旅程.
在战乱和杀戮、野蛮与侵略面前,一幅民国初年知识分子命运变迁的全景画像慢慢凸显,人的毅力、信念、勇气、智慧、操守像群星闪耀般集中呈现出光芒,成就了大师群体登场的美谈.
《南渡》作为三部曲的第一部,以中国人民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为背景,重点描述了北大、清华、南开、同济等大学以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等学术机构的教授和学子们为躲避战火,保存文化命脉,南渡西迁的情景.
他们先长沙、后蒙自、再昆明,几经辗转又落脚李庄,一路流亡,不堪回首.
但他们在这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仍然以强烈的文化道统为精神支撑,办学求学,研究学术,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蔚为壮观的巨大成就,用坚韧和超迈书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上光辉而又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用执着和顽强谱写了中国知识分子永恒人文精神的火热赞歌.
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蒋梦麟、胡适、陈寅恪、顾颉刚、陶孟和、丁文江、傅斯年、梅贻琦、吴宓、梁思成、李济、金岳霖、林徽因等一个个大师的性格特点、关系纠葛、传闻轶事、流亡历程和学术生涯等等从作者笔端缓缓流出,跃然纸上.
人物可敬可佩,令人高山仰止;文章可读可感,使人受益匪浅.
而且,这种对人物的塑造并非简单刻板的经历介绍,而是被融进中国近代多难的历史进程中.
自鸦片战争后,紧闭已久的国门被强力打开,并让尚自满于天朝大国的国人见识了欧美的科技与政治进步.
国家的积贫积弱则让许多人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自强以救国的深刻问题.
知识分子精英便是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对西方政治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引进,对传统中国文化利弊的思考与反省,不仅决定了他们自身的命运,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之后历史的发展.
然而,动荡的社会却让他们的远大抱负和理想难以实现.
抗战中"大师"们颠沛流离的生活,正是他们在近代史中经历的缩影.
"血火总破温柔乡",在炮火连天,国难当头的年代,知识分子就如同飘萍一般聚散无常,随波逐流.
当我们读到北平师生在日军铁蹄之下仓皇出逃时,当我们读到堂堂如梁思成、钱穆等名流学者,竟不得不偏居西南穷乡僻壤度日时,当我们读到李济、林徽因等人因为恶劣的生活条件和连续的精神打击而日益消沉时,我们不仅为中华民族所遭受的深重苦难而叹息,更为这些本该在各自领域大展所长的大师们而扼腕.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先辈们仍然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学术追求面前,这些知识分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精神信仰和人格追求殊为可贵.
纷飞的炮火与频繁的空袭之下,师生们依旧授课不辍;缺乏经济后援和物质条件的环境下,学者仍在进行着研究乃至实地考察.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情怀.
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怀.
.
.
.
战火纷飞的年代,百无一用是书生.
但在战乱频仍的艰难岁月,这些知识分子深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始终心忧天下,把自身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休戚相关,生死与共.
他们秉承"学术至上,教育救国"的理念,用自己的行动教书育人、苦研学术,奋起砥砺,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和文化火种,为民族命运和国家未来的长远计议,做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
可以说,他们是抗日战争中文学艺术战线上的特殊部队,是在学术抗日,他们的功绩一样彪炳千秋.
独立的人格精神与学术追求.
独立的人格精神与学术追求.
独立的人格精神与学术追求.
独立的人格精神与学术追求.
这些大师生逢传统文化衰落、西学东渐之际,多是一方面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接受了西方新式教育,在他们身上既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余脉、人格印记和宽大胸怀,又有西方知识分子的科学方法、严谨逻辑和不懈追求.
这些璀璨耀眼的大师级人物群聚一处,各有特点,各有研究,也各有追求,古今有冲突,东西有激荡,但不同见解、不同信仰的人们都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不致发生冲突,最根本的就是他们始终坚持自由民主、兼容并包,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在"学术至上,教育救国"的大旗帜下找到自己的位置,砥砺前行,所以能够学术成就光耀古今,培养人才群星璀璨.
可贵的乐天精神和从容态度可贵的乐天精神和从容态度可贵的乐天精神和从容态度可贵的乐天精神和从容态度.
.
.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抗战八年,生计弥艰,其艰难困苦,其条件恶劣自不必言,但这些大师不抱怨、不绝望,还能够在如此简陋、如此不堪的条件下教书育人,研究学术,自有一种强烈的乐观精神在支撑着他们.
有追求,所以能忘我,他们以发奋、勤勉、笃实、淡然的状态直面艰窘困厄,醉心学术,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应该就是这种精神的最好阐释.
在直面困难的同时,他们也苦中作乐,利用各种各样的条件努力在贫瘠的逃亡生活中寻找种种乐趣,苦中作乐,为生活增添色彩,更显示出艰难时世中的刚健有为,真可谓自强不息的最高境界.
这些人,是最后一批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但大师们这些可贵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在那种离乱之世还坚持学术研究,并结出累累硕果;使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和文化火种得以薪火相传.
这些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够生息繁衍,得以延续发展下去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
如今,中华民族正在民族复兴的大路上阔步前行,更需要当代知识分子和每个中国人都充分发扬这些精神,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处,从自身厚重历史传承中汲取更多智慧和教益,追忆历史,反思当下,面向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艾云年付125元圣何塞GTT,洛杉矶vps年付85元

艾云怎么样?艾云是一家去年年底成立的国人主机商家,商家主要销售基于KVM虚拟架构的VPS服务,机房目前有美国洛杉矶、圣何塞和英国伦敦,目前商家推出了一些年付特价套餐,性价比非常高,洛杉矶套餐低至85元每年,给500M带宽,可解奈飞,另外圣何塞也有特价机器;1核/1G/20G SSD/3T/2.5Gbps,有需要的朋友以入手。点击进入:艾云官方网站艾云vps促销套餐:KVM虚拟架构,自带20G的防御...

ReliableSite怎么样,月付$95美国洛杉矶独立服务器

ReliableSite怎么样?ReliableSite好不好。ReliableSite是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老牌美国商家,主要经营美国独立服务器租赁,数据中心位于:洛杉矶、迈阿密、纽约,带宽1Gbps起步,花19美元/月即可升级到10Gbps带宽,月流量150T足够各种业务场景使用,且免费提供20Gbps DDoS防护。当前商家有几款大硬盘美国独服,地点位于美国洛杉矶或纽约机房,机器配置很具有...

Hostinger 限时外贸美国主机活动 低至月12元且赠送1个COM域名

Hostinger 商家我们可能一些新用户不是太熟悉,因为我们很多新人用户都可能较多的直接从云服务器、独立服务器起步的。而Hostinger商家已经有将近十年的历史的商家,曾经主做低价虚拟主机,也是比较有知名度的,那时候也有接触过,不过一直没有过多的使用。这不这么多年过去,Hostinger商家一直比较稳妥的在运营,最近看到这个商家在改版UI后且产品上也在活动策划比较多。目前Hostinger在进...

菲律宾关闭彩票店为你推荐
重庆电信断网为什么电信宽带突然断网了支付宝账户是什么支付宝的账号是什么啊asp.net网页制作怎么用ASP.NET 做一个网页注册。简单的就行计算机cuteftp温州商标注册温州注册公司在哪里注册科创板首批名单中国兰男队员名单pintang深圳御品堂怎么才能保证他们卖的东西都是有机食品?武林官网武林外传网游国服2019年还有多少人玩?申请400电话400电话如何申请?dedecms自动采集织梦CMS系统的采集功能不知道怎么采集软件。
免费网站域名注册 汉邦高科域名注册 greengeeks vir fdcservers 便宜服务器 arvixe 分销主机 台湾谷歌网址 qingyun 七夕促销 免费申请网站 电信虚拟主机 国外ip加速器 卡巴斯基是免费的吗 优酷黄金会员账号共享 免费邮件服务器 西安服务器托管 德隆中文网 西安主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