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斗城网

斗城网  时间:2021-03-19  阅读:()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温州市人民政府2016年3月目录第一章转型发展的历史抉择1第一节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
1经济综合实力稳步增强.
1产业结构加快优化提升.
2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2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
2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
3社会民生得到显著改善.
3第二节未来五年的发展环境.
6第三节转型发展的战略基础.
7第二章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9第一节战略定位.
9第二节指导思想.
9——坚持创新发展.
10——坚持协调发展.
10——坚持绿色发展.
10——坚持开放发展.
10——坚持共享发展.
10第三节发展目标.
1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1——城乡发展协调有序.
1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11——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12——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12第四节战略重点.
15——综合交通先行.
15——陆海统筹推进.
15——城区首位度提升.
15——产业人才联动.
15第三章建设高能级的现代化大都市17第一节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17优先发展对外综合交通.
17加快市域快速通道建设.
19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19第二节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20全力推进城中村改造.
20加快中心城区特色发展.
21建立市区一体化发展机制.
21第三节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22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22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23强化资源供应保障.
23第四章构筑陆海统筹的战略增长空间体系25第一节优化市域空间发展格局.
25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25打造东部新增长极.
25加快湾区经济发展.
26第二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26完善市域城镇体系.
26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
27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8第三节完善产业空间布局.
28加快平台整合提升.
28提高平台运行效能.
30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30第五章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
31第一节强化创新创业平台支撑.
31加快高端创新平台建设.
31培育一批特色小镇.
32大力发展众创平台.
33第二节着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
33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33深化科研机构共享合作.
34重视人才引进培养.
34第三节强化创新创业支撑保障.
36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6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36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36第六章构建质量效益型的现代产业体系.
38第一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38提升发展温州制造.
38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39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40第二节扶持民营企业跨越发展.
41扶持企业做优做强.
41积极引导对接资本市场.
41强化行业联盟导向作用.
42第三节推进产业供给侧动力培育.
42培育现代新兴产业.
42推进企业减负增效.
43促进"互联网+"跨界融合.
44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44第七章建设生态低碳的绿色家园.
45第一节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45深入实施"五水共治"45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45强化土壤综合治理.
46第二节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46强化节能减排降碳.
46加强资源集约利用.
47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47打造"家门口"绿色空间.
48第三节严格实施生态保护.
48构筑城乡生态安全格局.
48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保护.
49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50第八章构建对外开放引领发展新优势.
51第一节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51打造"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
51加快口岸开放平台建设.
51促进境外园区发展.
52第二节深度参与全球分工体系.
52推动外贸"优进优出"52提升外资利用水平.
53实施"走出去"战略.
53加快贸易投资便利化.
54第三节深化多层次开放合作.
54拓展对外交流合作.
54加强区域协同合作.
55推进"温商回归"55第九章创造高品质的幸福美好生活56第一节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
56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56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57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58第二节加快建设健康温州.
58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58提高公共健康服务能力.
59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59加快体育事业发展.
60第三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60着力提升就业质量.
60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61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
61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62第四节大力弘扬瓯越文化.
62塑造温州城市精神.
62重构社会诚信体系.
62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6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63第十章深化法治化市场化改革.
65第一节全面建设法治政府.
65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65完善依法行政制度.
66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66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66第二节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67深化金融综合改革.
67加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67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68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68第三节完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69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69加强公共安全保障.
70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70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71第十一章强化要素支撑和实施保障72第一节强化土地要素保障.
72第二节强化资金要素保障.
73第三节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741"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温州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新常态,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努力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实现"四翻番"目标的决胜时期.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纲要主要阐明温州未来五年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转型发展的历史抉择第一节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十二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地方金融风波等各项风险挑战,凝心聚力、克难攻坚,有效扭转了经济下滑的困局,"十二五"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综合实力稳步增强.
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4619.
8亿元,增长8.
3%,"十二五"年均增长7.
8%;人均生产总值50809元;财政总收入677.
9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3.
1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9.
7%.
2产业结构加快优化提升.
不断丰富完善转型升级"组合拳",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51.
8%,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
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31.
4%,"机器换人"和企业股份制改造成效显著.
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6.
8%.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以空前力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十二五"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
28万亿元,是"十一五"投资总量(3380亿元)的3.
8倍.
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3860亿元,全市交通网、能源网、水利网、信息网、市政网等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海涂围垦扎实推进,城市框架逐步拉开.
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
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31平方公里,洞头撤县设区,温州城市从"瓯江时代"加快迈向"东海时代".
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68%,苍南县龙港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乐清市柳市镇入选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3提高,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
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
深入实施金融综合改革、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社会资本办医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民政综合改革等36个国家级改革试点和28个省级改革试点,政府、经济、社会等各领域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温州龙湾国际机场、温州港状元岙港区提升为国家一类口岸,实现对台空中直航和赴台"个人游",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获批.
社会民生得到显著改善.
不断加大社会民生投入,重视办好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住房、交通、文化、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民生实事,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为引领的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六城联创"有望圆满收官.
五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多措并举,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回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实现了经济社会总体平稳运行.
4"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10年规划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属性2015年年均增长[累计提高]2015年年均增长[累计提高]1全市生产总值亿元2918.
8480010%以上4619.
87.
8%预期性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93.
71002%123.
21.
7%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1493.
823008%2101.
57.
2%其中:工业增加值亿元1343.
121008%1758.
55.
8%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1331.
4240012%2395.
18.
8%三次产业比重—3.
2:51.
2:45.
62.
1:47.
9:502.
7:45.
5:51.
8预期性2人均生产总值元32516570009%508097.
5%预期性3城市化水平%66.
0468—68[2]预期性4财政总收入亿元411.
466010%677.
99.
7%预期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228.
537010%以上403.
19.
7%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1498.
1300015%2674.
412.
3%预期性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926240021%——预期性限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802——3456.
433.
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亿元271.
380024%1063.
831.
4%工业投资亿元27662015%886.
826.
3%房地产投资亿元270.
580023%766.
323.
2%7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70.
927010%194.
82.
6%预期性出口总额亿美元145.
423010%171.
23.
3%进口总额亿美元25.
54010%23.
6-1.
5%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9.
535—36.
8—预期性9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重%1.
152以上—1.
6左右—预期性10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25.
51上级下达指标26.
7—约束性11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件/百万人58.
1100以上—222.
130.
7%预期性1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79814960010%440269.
8%预期性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14162100013%2123511.
4%城乡居民收入比100%2.
452.
36—2.
07—13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万套1.
16五年5.
76—五年11.
9—约束性5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10年规划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属性2015年年均增长[累计提高]2015年年均增长[累计提高]14人口自然增长率‰6.
8987[1.
3]22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6075[15]约束性23森林增长森林覆盖率%60.
03>62[2]约束性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28003400[600]开放合作24外贸进出口货物贸易出口亿美元171.
2198.
53%预期性服务贸易出口亿美元345410%外贸进口亿美元23.
630.
25%25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3五年20—预期性26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5610012.
3%预期性27航空旅客吞吐量万人736.
1120010%预期性共建共享28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12五年42.
5—预期性29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0.
5]约束性30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
63.
5[0.
9]预期性31每百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张4.
36[1.
7]预期性32人均预期寿命年80.
6581.
5[0.
85]预期性33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万套3.
67五年10—约束性34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
1080.
067—约束性注:1.
[]内为五年累计增加或提高的数值.
2.
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按现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
除每百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为户籍口径外,其余人均指标均为常住人口口径.
4.
2015年公安部户籍报表及城镇人口口径有较大调整,故2015年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与上年变化较大.
5.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目前温州无数据统计,故2015年和2020年数据空缺.
15第四节战略重点围绕"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精准发力,突出四大战略重点:——综合交通先行.
着眼于温州都市区构建,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以"直通高铁、加密高速、提升机场、优化港口、发展城轨、完善城网、建设枢纽"为抓手,加快实现对外交通互联互通、快捷高效,对内交通通畅有序、换乘便捷,进一步改善温州区位交通条件,努力打造我国东南沿海重要交通枢纽城市.
——陆海统筹推进.
着眼于东部新增长极打造,大力推进湾区经济发展.
重点谋划构建东部区域发展新格局,深化交通导向型开发模式和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科学实施海涂围垦建设,推进海岛、海湾、海港"三海"联动,全面实现东部发展环境联合共治、产业协调共育、新城一体共建、设施互联共享,开创产城融合的东部发展新局面.
——城区首位度提升.
着眼于都市核心区集聚辐射力增强,推进市区城市面貌根本改善和城市功能品位提升.
大力实施市区70个以上城中村整体连片改造,推进旧厂房、旧市场搬迁改造和旧小区改造提升,切实改变城市形象.
推动中心城区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环境整治、城市管理、服务质量加快转变;增强中心城区交通、教育、医疗、文化、金融、商务等要素集聚辐射能力,促进城市发展由粗放向精致转型.
——产业人才联动.
着眼于温州实体经济提质提效,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引进培育.
着力打造高端产业平台,加大16对领军企业、高成长型企业扶持力度,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和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完善人才政策,形成能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良好环境,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促进产业人才联动发展,推进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17第三章建设高能级的现代化大都市以综合交通建设为突破口,改善温州区位交通条件;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以提升城市功能为切入点,建立弹性适应的现代化城市运行管理体系,为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优先发展对外综合交通.
把综合交通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强化交通导向型的城市开发理念和模式,实施综合交通投资倍增计划,打造我国东南沿海重要交通枢纽城市.
加强与国家高铁干线的连通,规划建设杭温高铁、温武铁路,积极谋划温福高铁,加快融入全省"1小时交通圈";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推进高速连接通道规划建设,新增高速公路30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形成"两纵两横两连一绕"的高速路网格局,实现全市高速公路"县县通";实施温州龙湾国际机场扩能提升,加快成为千万人次以上客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港,航空货邮吞吐量达15万吨;大力推进温州港整合提升,积极融入全省港口一体化发展,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
1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100万标箱;按照一体化布局建设、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的要求,大力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18专栏2:对外综合交通建设重点铁路:开工建设杭温高铁,推进温武铁路前期工作和温福高铁规划研究,建成乐清湾港区铁路支线,启动既有金温铁路电气化改造.
公路:全线贯通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温州段)和温州绕城高速,建成龙丽温高速公路文瑞段、文泰段;启动金丽温高速东延伸线、龙丽温高速文景段建设;规划研究龙丽温高速至甬台温复线高速公路联络线(南连高速)、乐清湾港区疏港高速公路(乐清—永嘉—缙云)(北连高速);全面完成国道G104改建,全线贯通国道G228、G330,逐段升级G235、G322,有序推进省道S216、S217、S218、S219、S220、S324、S325、S326、S327建设.
空港:建成温州机场T2航站楼及航站区配套工程、货运区及生产辅助设施,完成温州机场扩建,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和应急起降点.
港口:重点推进乐清湾港区C区一期工程、状元岙港区二期工程、洞头大门散货中转码头工程、平阳港区提升工程、温州国际邮轮港等项目建设.
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温州北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以温州机场为核心的东部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完善温州西(铁路温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温州南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东、南、西、北四大综合交通枢纽格局.
19加快市域快速通道建设.
推动都市区主中心连接副中心、县城以及重要中心镇的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实现都市区内部通勤一体化,形成市域内"1小时交通圈".
加强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力度,形成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国省干线公路网,构建各县(市、区)到中心镇"半小时交通圈".
加快市域轨道交通建设,建成投用S1线一期、S2线一期工程,加快推进S3线一期工程建设.
加强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加快规划建设立体型城市快速路,打造合纵连横的快速路网,提高城市交通的快捷通达能力.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全面推进道路建设整治,以"道路有机更新"带动"城市有机更新".
深入实施交通拥堵治理工程,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明显改观.
合理分配城市道路资源,优化完善微循环和慢行系统,加强常规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枢纽站场有效衔接的设施布局建设.
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积极谋划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优化BRT线路布局,完善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常规公交相协调的多层次公共交通体系.
优化公交站点布局,加快首末站、停靠站建设,提高公交智能化水平,积极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5%以上.
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建设一批生态停车场、立体停车库、桥下地下停车设施,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市区五年新增机动车泊位15万个.
专栏3:市域交通建设重点市域铁路:建成投用市域铁路S1线一期(西起瓯海潘桥,东至半岛三站,线路长53.
51公里)、S2线一期(北起乐清乐成,南至瑞安人民路,线路长62.
95公里),力争开工建设S3线一期(北起温州站,南至瑞安新城广场站,线路长35.
8公里),环大罗山市域铁路网络初步构建.
市政道路:建成七都大桥北汊桥、瓯海大道东延伸及枢纽集散系统、温州大道东延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滨海大道高架快速路等项目;研究谋划温瑞大道二期、城市东西向快速路等项目.
20第二节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全力推进城中村改造.
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全面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美化城市环境,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质量,增强要素集聚辐射能力.
紧密结合"三重"区域(重点区域、重要廊道、重点项目)及水岸同治,整村改造、连片推进,五年内全面完成市区70个以上城中村改造整治.
拓展城市建设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开行、农发行棚户区改造等专项贷款,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城市建设融资体系.
结合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进一步提升拆后利用水平.
加快市区"退二进三"步伐,切实改变城市商住区、工业区、城中村相互混杂的现状.
实施城市门户、主干道、历史街区、旧厂区综合改造,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21加快中心城区特色发展.
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质量建设,以重点突破带动城市提升发展.
鹿城区重点围绕滨江商务区、中央绿轴、双屿综合整治和七都新城等区块,积极培育五马—大南千亿级商圈,加快以楼宇经济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现代商贸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的高品质核心区.
龙湾区重点建设中心区、浙南科技城、空港新区、状蒲片区等区块,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优势明显、创新要素集聚的东部发展中心.
瓯海区重点围绕中心区、站前商贸区、牛山片、梧白片等区块,依托高教园区,打造商贸、医教特色鲜明的高铁经济新城区.
理顺大罗山管理体制,加快三垟湿地公园建设步伐.
洞头区重点推进环海西湖城市核心区建设,启动全域景区化改造,实现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加快同城发展、建设"海上花园".
建立市区一体化发展机制.
以市区联动、统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加快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一体化步伐.
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关系,整合优化部门职能,建立健全一体化发展协调机制,推进城市运行管理高效有序.
进一步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融合,统筹市区土地、产业等各类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强政策支持保障,统一市区招商引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保障等相关政策,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逐步实现中心城区公共服务一体化.
22第三节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巩固提升"六城联创"成果,进一步优化城市宜居环境.
创新城市运行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着力推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智能化.
加强城市设计,强化规划的控制力和引导力,着力构建大疏大密、层次清晰的城市空间格局.
加强城市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市区入城口整治和示范街(路)创建活动,提升城市绿化、洁化、亮化、序化、彩化水平.
加强城市噪声防治,着力提升声环境质量.
科学合理利用地下空间,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商业开发和建设地下停车设施.
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排水设施及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易涝点整治、应急强排设施建设.
加强雨洪资源利用,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
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收集、运输及处置体系建设,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促进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专栏4: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建设重点城市市容美化:以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江干支流和温瑞塘河等平原河网绿化为重点,建设"三江六岸"景观林带和塘河生态文化森林景观带.
强化主次干道、居民社区、公园广场、农贸市场、窗口单位等重点部位及周边的卫生整治和管理,突出抓好绿化建设和养护,巩固城区环境整治成果.
重点推进建设七都环岛带状公园、滨海公园、横屿公园、灵昆湿地公园、人文公园、温瑞塘河(瓯海大道—南白象段)沿河景观工程、金海湖公园及中心绿带、飞云江绿道.
城市防洪排涝:以五水共治为抓手,完善"上蓄、中疏、下排、外挡"的水安全工程体系.
推进永嘉县楠溪江河口大闸枢纽工程等,提高主要江河流域"上蓄"能力,重点抓好瓯江、飞云江、鳌江流域的水患治理.
城市污水垃圾处置: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成中心片污水厂迁建、西片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等工程,到2020年,全市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保持在95%以上,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
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建成温州市餐厨废弃物处置一期工程、西向生态填埋场一期工程等项目,到2020年,市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总规模达到4534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23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光网城市"、"无线城市"等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
推进政府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温州城市云计算中心,提升政府信息化治理能力.
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构建统一的信息惠民公共服务门户,形成全民共享的智慧民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
到2020年,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85%,努力建成国家智慧示范城市、国家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国家智慧旅游示范城市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专栏5: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智慧基础设施:重点推进高速信息传输网络、温州智慧城市专网等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城市级云计算中心、城市级数据资源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城市信息服务平台、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标准体系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到2020年底,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0T,宽带网络和数字电视覆盖市区和农村所有乡镇,家庭普遍具备100M的宽带接入能力,形成4G+5G+WIFI的区域覆盖格局,力争城市级云计算中心服务政府部门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基本建成基础设施智能化体系,成为全省云计算区域核心节点.
智慧政府:重点推进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住建、智慧国土、智慧海洋、智慧金融、电子口岸等一系列智慧应用,打造"政务公开、规范审批"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协同服务、创新管理"的城市管理应用体系、"信息共享、知识中心"的政府决策服务体系,到2020年底,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水平在90%以上,政府公务行业全程电子监察率达到95%.
智慧民生:重点打造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健康、智慧食安、智慧人社、智慧文化、智慧养老、智慧环保、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公共安全、智慧水乡、智慧气象、智慧消防等平台,缓解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看病拥挤等城市问题,到2020年底,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5%以上,市本级社区信息服务系统覆盖率90%以上.
强化资源供应保障.
加强城市水源保障,形成北以南岸水库、楠溪江供水工程为核心,南以珊溪、赵山渡水利枢纽为核心,辅以江河引水的南北互补、多源共给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到2020年,力争新增供水库容3.
9亿立方米.
以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为目标,大力推进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发电设施建设,新增可再生能源电网装机容量900兆瓦.
推进输变电工程以及智24能电网建设,新扩建和改造变电站500千伏3座、220千伏17座、110千伏67座.
加快燃气管道建设与改造,建成天然气长输管道257公里,管道年供气量达到7.
8亿立方米,实现省级干线沿线天然气"县县通".
建成甬台温成品油长输管道120公里,年供油量210万吨.
专栏6:资源供应保障建设重点供水:重点实施"开源"、"引调"、"提升"等三类"保供水"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南岸水库、珊溪水利枢纽水源地人口统筹集聚和水源保护工程、岷岗水库工程、樟嫩梓水库及供水工程、温瑞灌区瓯江翻水站及干渠加固改造工程、赵山渡引水渠南干渠加固工程、瓯江引水工程等,完善净水厂站、配水管网,着力解决边远山区、海岛地区供水问题.
供电:全面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浙江三澳核电项目前期并争取开工,建成乐清、瑞安、平阳、泰顺等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文成、苍南等风力发电场,加快交溪流域水电开发,建设泰顺抽水蓄能电站,谋划永嘉大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大力提升配电网发展水平,建设500千伏苍南输变电工程及扩建工程、天柱输变电扩建工程,建成220千伏龙东、磐石、钱金、大门等输变电工程,开展220千伏黄龙等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建成110千伏马桥、泊岙等输变电工程,开展110千伏龙府、仙庄、深水等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
供气:建成甬台温和金丽温输气管道工程温州段并实现通气,建成中石化温州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一期和温州华港液化天然气(LNG)周转储备中心项目;加快建设温州市区天然气输配工程及各县(市、区)天然气利用工程;争取开工建设文成、泰顺支线等省级天然气管网工程.
25第四章构筑陆海统筹的战略增长空间体系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坚持陆海统筹,建立以规划引领为主导的战略增长空间体系,推动温州由"瓯江城市"向"东海城市"发展.
第一节优化市域空间发展格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分类引导我市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建设,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打造生产、生活和生态相互协调的空间格局.
以鹿城区为重点,推动产业向开发区和园区集中,合理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疏散城市人口,加快城市有机更新.
适度扩大乐清、瑞安等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产业和城市居住等建设空间,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扩展城市新区,统筹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推进文成、泰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积极争取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引导超载人口有序转移.
加大国家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保护力度,根据全市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基础,合理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管控.
打造东部新增长极.
推动城市"跨江面海"发展,将东部打造成为温州未来发展新增长极.
提升东部城区城市功能,有序推进"退二进三"、"优二进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做26强做大乐清、瑞安、平阳、苍南产业功能,助推东部产业大发展.
坚持统分结合,市、区联动,健全东部管理、规划和建设体制,实现优势互补.
科学谋划温州东部综合交通大枢纽,加快高铁、高速、机场、港口、市域铁路有效衔接,实现功能重组重塑,拉动温州都市区发展.
加快湾区经济发展.
大力推进海港、海湾、海岛"三海联动",统筹推进以乐清湾、瓯江口、洞头列岛等为重点的湾区保护和开发,协同推进湾区基础设施互联、沿湾产业提升和湾区新城建设.
高效利用乐清湾围垦用地,形成湿地保护、滨海旅游、临港工业等基本功能.
协调推进瓯江口及洞头列岛海域河口整治、围填海造地和港口建设,形成港口运输、临港工业、滨海旅游、综合服务等基本功能.
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谋划一批符合都市发展需求的亲海、绿色、共享的重大海洋生态项目,打造海洋生态廊道、滨海湿地公园、碧海蓝天等工程.
科学谋划海涂围垦,大力推进瓯飞一期、浅滩二期、瑞安丁山三期西片、平阳中期围垦、苍南江南围垦等一批重点围垦工程建设,提高已围垦土地利用率,破解沿海地区土地要素制约.
第二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完善市域城镇体系.
构建"一主两副三极多点"的大都市空间布局,坚持市区一体化、瓯江两岸同城化、环大罗山协同化发展,推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
推进温瑞平原一体化发展,完善规划和政策协调机制,破除现有行政区划的分割,联动推进瓯海三垟—茶山片、龙湾永强片、经开区海城片、瑞安塘下片发27展,推动瑞安与温州市区融合.
推进乐清柳市、北白象、乐成等瓯江以北地区与瓯江以南地区互动发展,形成辐射环乐清湾城镇群的门户.
加快永嘉瓯北、三江片融入中心城区,推进瓯北上塘一体化发展.
加快平苍副中心建设,打造"美丽浙江南大门",建立平苍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鳌江流域一体化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产业布局的协调衔接.
加快文成、泰顺"小县大城"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小镇",推动都市区生态功能板块后发崛起.
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收入来源非农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28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完善积分落户制度,促进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55%.
优化小城市及重点镇布局,深入推进龙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柳市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塘下、鳌江、大峃、罗阳等小城市培育试点,全面提升城镇集聚度和发展水平.
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思路,创新特大镇行政管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实现精干高效管理,加快实现向小城市转型发展,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机制,加快形成城乡建设、生产力布局、生态保护等有机衔接、相互统一的规划体制.
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分类推进村庄整治,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深入实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加强古民居古建筑修复开发.
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发展民宿经济,推动农(渔)家乐提档升级,打造一批特色示范村.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村垃圾、污水处置系统,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工程.
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完善农村宽带网络设施、邮政设施,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推进畜禽养殖业转型提升,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第三节完善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平台整合提升.
以高新区(浙南科技城)、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为龙头,以乐清经济开发区等一批省级产业园区为重点,整合提升我市产业发展平台,推进重29点区块(行业)专项整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各产业平台按照"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集群发展"的原则,深化细化平台定位,避免同质竞争;明确1个主导产业,培育1—2个特色产业,严控非主导产业引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
按照功能明确、边界明晰、主体落实、体制到位的要求,加强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和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中心城区工业向省级以上重大产业平台转移集中.
建立产业转移机制,完善财政、用地、考核等配套政策,利用货币补偿、功能置换等政策支持,加快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步伐.
30专栏7: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提升发展导向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逐步引导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打造独具海湾和海岛风貌特色、与温州中心城区功能互补的城市组团,培育形成"1+2"产业体系(以临港产业为主导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为特色产业).
核心区以三次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发展为导向,培育生态型、融合型、智慧型、创新型都市经济,到2020年,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5亿元,五年累计投资达到750亿元.
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强化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支撑,加强与市区、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的联动发展,同步推进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
到2020年,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5亿元,五年累计投资达到1300亿元;力争形成汽车、高端装备、现代物流、信息产业4大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具有国际竞争力、年产值20亿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家以上.
提高平台运行效能.
着力打造高效能产业平台,推动产业平台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招商引资的主阵地、结构调整的主战场.
加强各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小微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承接企业迁入的能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确保企业落户后具备生产经营的良好条件,推动园区集聚发展.
全面优化各类发展平台管理体制,建立"一个产业平台、一个管理主体、一套班子队伍"的管理体制,理顺平台与所在街(镇)的职责、权力和工作机制.
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创业园的要素集聚能力和企业服务水平,打造温州小微企业特色发展集聚地和创新创业高地.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全面落实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统筹谋划产业、城市、生态功能布局,形成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相融合、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城区.
依托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
完善产业集聚区的城市功能,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配置水平,吸引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撑.
31第五章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提升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布局,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第一节强化创新创业平台支撑加快高端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浙南科技城建设,推进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孵化平台、科技服务及创投资金等创新要素集聚发展,逐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重点发展激光与光电、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科创产业,配套发展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金融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把浙南科技城打造成为"立足温州、辐射浙南、影响全省"的科创要素集聚新高地和科技金融融合新平台.
完善温州国家级高新区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快创新发展.
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引进优秀企业和团队,优化运作机制,完善保障措施,打造环大学科技园经济产业带.
创建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到2020年,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2%.
32培育一批特色小镇.
聚焦全省"七大万亿产业",突出我市五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兼顾十大新兴产业及各地历史经典产业,把创新要素与产业项目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打造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等要素支撑的特色小镇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加快推进瓯海时尚智造小镇、瓯海生命健康小镇、苍南台商小镇、文成森林氧吧小镇、平阳宠物小镇等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加快培育各类省市级特色小镇,构建梯度培育、滚动推进的特色小镇创建格局.
专栏8:特色小镇发展导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走创新发展之路、人才创业之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突出培育特色产业:注重产业融合、项目组合、资源整合,以独特的产业定位为核心,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产业体系.
创建宜居人文环境: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拓展创新文化、社区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突出打造个性鲜明的建筑风格、景观设施和人文环境,积极营造绿色、洁净、舒适的和谐发展格局.
33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探索发展工业旅游、自助旅游、体验旅游、研学旅游等,注重健康、时尚等元素的注入,实现产业、文化、环境的有机融合,打造"一镇一风格".
落实企业主体地位:探索多元投资渠道,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特色小镇建设予以资金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
大力发展众创平台.
鼓励企业盘活存量资源,改造建设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众创空间,加快文昌路、梧田老街等一批众创社区、街区建设,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专业孵化器建设.
围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加快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鼓励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学技术普及等创新服务,为企业(项目)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加大企业(项目)融资支持力度,大力推动科技金融发展.
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人、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众创空间建设.
加快"梦想小镇"建设,集聚1万创业人才,努力打造成为温州最具示范意义、最高水平的众创空间.
到2020年,全市创建市级众创空间100家以上.
第二节着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完善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大力引进创投基金,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创型中小企业.
引导企业完善科技人员企业股权激励机制,加强自主研发机构建设,大力实施重点企业研究院、重大技术攻关、重点创新团队"三位一体"自主创新推进工程,到2020年,各龙34头企业、品牌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争取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全市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数达到6万人.
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互动发展,积极开展产业创新、装备更新、要素利用方式创新、企业组织方式创新.
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到2020年,力争全市产值10亿以上企业达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量翻一番.
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深化科研机构共享合作.
充分利用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高校特色资源和优势,加强同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和国内外创新资源共建创新载体,兴办各类实验室、公共创新平台,培育和引进新产业.
办好中津先进科技研究院、北航温州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成中科院温州生材所.
积极探索"政府出资,龙头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合作"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新路径、新模式,实现项目、资金、人才和场所四到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重视人才引进培养.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创新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构筑人才政策高地,着力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做强做优浙南科技城等人才发展平台,加强省级企业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建设;发挥民营企业集聚人才的主体作用,围绕产业链、科技链打造人才培养链.
大力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深入实施领军型创新团队引进培育计划等一35批重点人才工程.
积极搭建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妥善解决好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户籍迁移等问题,加强"人才社区"建设,落实人才工作"新政十条".
加快全方位的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加大对紧缺型、适用型人才的培育力度,支持"双元制"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温商、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实用人才、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深化人才选拔使用方式改革,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
专栏9: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十大举措1.
开通一条高层次人才"服务热线":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领军人才开通"服务热线",方便人才联络沟通、反映问题,并及时回应,落实责任,跟踪解决.
2.
建立一张人才服务清单:对人才创办企业、项目申报、出入境、居留、落户、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事项,梳理完善相关政策,优化服务内容,规范服务流程,明确办理时限,确定人才服务部门及处室、联系人等,形成政策、服务系列清单.
3.
推行人才服务"一卡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领军人才发放"一卡通",人才凭卡可享受信用担保(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贴息补助及增信担保)、医疗、机场车站贵宾、景区免门票、体检、疗养等专属优惠待遇和便捷服务.
4.
实行人才服务"一站办":开设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直通车),安排人才服务专员,推行"代办制""即办制""速办制",集中办理或代办人才服务事项,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从洽谈引进到注册落户、创新创业的全程服务.
5.
建立一个人才服务难题协调机制:实行人才需求限时办理制和首问责任制,通过服务人才专项例会,及时解决人才反映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6.
建好一个人才交流联谊平台:依托人才俱乐部等载体,定期举办人才沙龙、论坛、"鹊桥会"等联谊活动.
建立微信群、公众服务号等人才服务信息化平台,打造线上人才交流平台.
7.
打造一个和谐的人才文化生态圈:定期为外来人才开展温州文化知识讲座、温州文化旅游等活动,实行温州风景名胜区和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向高层次人才开放,努力创造适合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优越、文化包容的发展土壤.
8.
拓展一张乡情亲情引才网:抓好"温才回归"工作,建立温籍高端人才资源信息库.
深化"智慧温州""智力返乡"等活动载体,以柔性回归为重点,组织温籍人才回乡开展咨询服务、技术攻关、难题破解等活动.
9.
健全一套人才荣誉制度:让高层次人才享受城市最高礼遇,按照结构要求和一定比例,在优秀人才中定向推荐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真正让人才在温州有地位、有声誉.
10.
形成一个以情聚才良好工作格局:强化人才工作责任制,完善服务人才制度,打造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软环境.
36第三节强化创新创业支撑保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加强改进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建立以需求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经费管理体制.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进一步理顺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建设一批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和科技报告制度.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到2020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000件.
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机制,构建行政、司法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一批基础较好、有望突破、前景良好的重大科技项目.
鼓励采取股份制、共同出资、技术入股等形式组建研发实体,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产学研同盟.
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立多层次多渠道成果转化投入机制,加强与产业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促进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重大装备消化创新,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化,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超2000亿元.
大力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打造区域科技成果交易中心.
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培育和繁荣技术市场.
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落实人才住房、创业贷款担保贴息、初创期社会保险费补贴等政策措施.
加大对创业全链条的支持,完善创新创业支撑产业链及37信息、商务等配套服务,推动形成服务创业的市场业态.
引导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支持创业企业,探索开展私募股权众筹试点.
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创新利益共同体(创新联盟)模式和创新创业失败援助体系,鼓励支持多次创业.
探索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开办创业相关课程,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创办创业学院.
38第六章构建质量效益型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指引,以"五一〇"产业为导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存量提升与增量扩大并举,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温州制造和温州服务品牌,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努力构筑我市产业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发展温州制造.
编制实施《中国制造2025温州行动纲领》,努力建成以先进装备为核心的智能制造集聚区,全面推进温州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力争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突破2300亿元.
推动电气、汽摩配、泵阀等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大力引进高端引领项目,加强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应用,加快培育一批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鞋业、服装等传统轻工产业向时尚智造转型,努力提升设计水平,大力培育品牌文化,推广在线定制、众筹设计、线上线下融合等柔性制造模式.
加快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分层次推进企业"机器换人"、生产过程智能化和协同制造,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机器换人"全覆盖,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2万元/人.
积极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
实施"温州制造"质量提升计划,加快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39系、先进质量文化建设,推动标准强市、品牌强市建设,全面建成质量强市,打响"温州制造"品牌.
注重本土建筑业龙头企业培育,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到2020年建筑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专栏10:五大支柱产业发展方向电气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型、节能型、网络型为特征的第四代低压电器、高压及特高压电器、智能电网设备,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著名的现代工业电气产业集群.
以柳白电气新城为中心,建设乐清湾港区创业创新基地、乐清经济开发区传统优势企业提升基地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海园区高端制造基地,形成"一城三基地"的空间发展布局.
鞋业产业:重点发展高端商务、时尚休闲、健康舒适、功能专用等鞋类产品,加大产品和营销管理模式创新,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打造国际性区域品牌的示范区.
以鹿城"中国鞋都"都市工业区为中心,推进永嘉品牌鞋业产业园、瑞安休闲鞋业产业园和龙湾女鞋特色产业园的提升发展,形成"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
服装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西服、商务休闲服、时尚女装、潮流童装等主导产品,提升温州服装的设计水平、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中国服装品牌中心城市".
按照"一核引领南北拓展"的产业规划布局,在鹿城滨江时尚引领区、瓯海商务中心区、龙湾高新科技园、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布局发展总部型服装企业,打造"都市时尚服装中心";在南片,重点建设平阳服饰园区,打造"现代服装生产基地";在北片,重点建设永嘉服装辅料园,打造"现代服装辅料生产基地".
汽摩配产业:重点发展特种车辆、总成化模块、智能汽车电子、电子控制系统、线控系统产品等领域,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汽摩配生产基地.
以瑞安市国际汽摩配产业园为中心,推进平阳县新兴产业园区汽摩配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海园区汽车制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一中心两基地"的空间发展布局.
泵阀产业:重点发展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智能控制等高端阀门项目,注重铸(锻)、电机、智能执行器等配套件项目建设,打造全国最大的智能化系统流程装备创新设计和制造基地,以及全球重要泵阀产业集群之一.
推进永嘉工业园区泵阀产业转型升级和系统流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龙湾阀门生产基地的扩容提升,形成"一区一基地"的空间布局.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突出发展金融、信息、商务、科创等重点领域.
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推进商贸、教育文化、生命健康等服务业发展.
大力推进服务业强县(市、区)建设,提升发展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积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40集聚平台,深化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
加快服务业品质塑造和质量提升,促进服务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依托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加强智能化物流基地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大中型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实施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千亿级产业,加快推进雁楠旅游一体化,积极打造洞头国家海洋公园、环飞云湖国家公园,支持平阳、文成、泰顺、苍南融入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打响"神奇山水·传奇温州"品牌.
积极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专栏11:旅游业提升发展导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商贸、信息、健康、时尚等融合,大力开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互联网+旅游:发挥全国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省级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优势,支持引导建设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深化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与"大旅游"发展相匹配的信息管理平台,提升智慧化管理应用水平.
旅游+文化:以瓯越文化为主体,深入挖掘本地历史和地域文化,引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演艺集团,策划推出具有温州文化底蕴和特色的大型实景演艺节目,提升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
旅游+农林渔业:强化与农业、林业、渔业产业间融合发展的机制创新,充分挖掘森林公园、乡村农庄、海洋牧场等特色资源,开发一批休闲度假、养生健身等旅游产品.
旅游+工业:引导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开辟厂区旅游、非公党建等特色考察旅游.
旅游+体育:建设涉旅体育基地和运动休闲场所,积极举办体育品牌赛事和民间体育活动,着力培育登山、漂流、滑雪、森林徒步、龙舟竞赛等新型体育旅游产品.
支持涉旅产业提升发展,加快发展户外用品、游乐设施、游艇房车等旅游装备制造业.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高水平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力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设施增地"和"机械换人"步伐,稳定粮食生产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41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电商发展.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现代特色农业强镇,大力发展高效特色效益农业,培育和发展品牌农产品,发展休闲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时尚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节扶持民营企业跨越发展扶持企业做优做强.
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坚持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联动推进与分级培育、动态管理与优胜劣汰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引导土地、能源、环境容量指标向培育企业重点项目倾斜,支持开展兼并重组,鼓励企业创新投入,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强化人才引留支持等举措,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发展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领军企业(集团).
大力培育发展"四新"企业,加快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成长型企业协同发展的企业梯队.
深入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构建小微企业成长的工作机制、服务平台和政策体系,促进小微企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继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推动企业上规升级.
引导企业更加重视质量建设、品牌建设和标准建设.
积极引导对接资本市场.
围绕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推动温州区域资本市场全面建设.
多渠道做好资本市场后备资源的发掘和培育工作,加大政策和服务支持力度,探索企业创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机制.
鼓励和引导实体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各板块,重点支持发展42潜力大、产业带动力强、有利于加快区域转型升级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各板块挂牌上市,到2020年,争取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40家.
强化上市公司区域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推动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整合各类资源.
强化行业联盟导向作用.
鼓励行业建立同业联盟、异业联盟、产业链联盟,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参与产业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制订.
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体制改革,逐步将政府事务性、辅助性等职能,以适当方式依法转移给行业协会(商会)承担.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在行业自律、第三方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形成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经济结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局面.
第三节推进产业供给侧动力培育培育现代新兴产业.
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培育和发展信息经济、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激光与光电、临港石化、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材料、文化创意、生命健康等十大新兴产业,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现代新兴产业体系.
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导引,建立健全统计体系和评价体系,实施产业项目动态管理.
加快破解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推进一批有引领性、带动力强的项目建设,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力和承载力.
专栏12: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信息经济产业:发展以通讯传输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智能电子设备、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电子装备制造业,重点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广、附加值高的新型基础元器件和电子材料,培育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全面推进"电43商换市",培育发展B2B、B2C等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壮大一批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以及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的领军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网站,着力打造集产品时尚和消费时尚于一体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旅游休闲产业:重点发展度假、休闲文化、乡村旅游等创意业态,推进观光型旅游与休闲度假型旅游同步发展,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主要布局在雁荡山风景旅游区、永嘉楠溪江风景旅游区、平阳北港生态休闲旅游区、文成百丈漈—飞云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泰顺廊桥—氡泉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洞头—南麂岛海洋旅游休闲发展带.
现代物流产业:重点发展海铁公空多式联运,积极发展保税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城市配送等,着力打造联接长三角和海西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
主要布局在瓯江口物流园区(保税)、乐清湾物流园区、潘桥物流园区、江南物流园区等综合性物流园区.
激光与光电产业:重点发展激光器件与应用设备、光电能源、半导体照明、光通信四大领域,基本形成高端要素集聚、创新体系健全、产业配套完善、区域品牌初现的发展态势,形成以温州高新区为核心、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瓯江口新区为两翼的空间布局.
临港石化产业:积极引进大型石化项目,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清洁能源等临港工业,加快港区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大小门岛临港石化产业园区.
轨道交通产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机车与配件及配套服务业,形成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和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两大核心区域.
通用航空产业: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和应急起降点,重点发展通航运营、服务保障等领域,引进培育发展通用航空装备研发制造.
主要布局在龙湾和龙港通用航空产业园.
新材料产业:重点培育先进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高端金属结构与功能材料两大主导产业.
规划建设温州市新材料科技园作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主平台.
建设洞头化工新材料、乐清高端金属新材料、瑞安—平阳先进高分子材料、龙湾高品质特殊钢、苍南印刷包装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基地.
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文化休闲旅游、设计服务业、文化会展业等行业,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着力打造区域文化创意中心.
构建沿瓯江带的文化创意产业轴线、南北密切互动的滨海纵向轴和永嘉楠溪江、文成、泰顺"三片"生态文旅产业布局.
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业、生命健康生产制造业(含食品制药机械、中药材种植加工、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中药材种植养殖等产业,成为国家级食品制药设备产业中心、浙南闽北区域医疗健康服务中心.
推进企业减负增效.
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狠抓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分类有序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控制增量.
创新破产案件审理方式,有效处置僵尸企业,促进企业兼并重整,盘活存量资产,有效解决设施和土地等要素资源闲置浪费问题.
全面落实企业税费减免政策,引导企业用好用足优惠政策,千方百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工业用地成本,有效降低企业商务成44本,努力提高企业效益.
加强对企业的帮扶,化解企业金融风险,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
促进"互联网+"跨界融合.
实施温州"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建设信息经济大市,到2020年,信息化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
95以上.
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研发和在全社会各领域的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
积极做大做强电商经济,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发展一批综合性电商街区,率先培育发展微商经济,促进线下与线上融合、实体与网络联动.
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创新.
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全面提升企业制造力、品牌优势和产品质量,促进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回流.
牢牢把握消费升级的新变化和新市场,积极拓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等发展新空间,培育教育、健康、文化、体育、家政服务等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消费的转化,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和结构升级.
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45第七章建设生态低碳的绿色家园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景区化理念实施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促进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绿色家园.
第一节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五水共治".
积极开展"水岸同治",重点抓好垃圾河、黑臭河治理,以鳌江水质改善为重点,全面深化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重点流域污染综合整治,以温瑞塘河为重点,深化平原河网污染综合整治.
继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基本实现县城和城市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
抓好农业和农村污染治理,强化畜禽养殖、种植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加强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健全完善水质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完成地表水交接断面自动监测系统建设.
到2020年,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75%,全面消除地表水劣Ⅴ类水质断面,基本建成美丽浙南水乡、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加强雾霾监测预警,改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严格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抓好高污染燃料锅(窑)炉淘汰改造工作,推动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煤改气(电);严格控制煤电无序增长,大46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深化工业废气治理,重点抓好合成革、涂装等10个主要行业综合治理.
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全面淘汰黄标车,积极推进车用油品质量升级和汽车油改气(电);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和公众出行方式,鼓励发展和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加强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控制,开展县城以上城市城区餐饮油烟治理,加强秸秆、垃圾露天焚烧长效管理.
到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7%以上,市区细颗粒物(PM2.
5)浓度下降到40微克/立方米.
强化土壤综合治理.
实施永久基本农田土壤污染治理,加快农田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区建设.
理顺土壤保护监管体制,明确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壤保护制度.
开展耕地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土壤环境强制调查评估与备案制度.
全面推行污染企业原址土地收储流转风险评估,重点保障非工业用地土壤环境安全.
强化危险废物和污泥全过程监管,定期对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以及污水、垃圾、危险废物等处理设施周边土壤进行监测.
第二节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强化节能减排降碳.
坚持总量和质量双控,继续实行污染减排刚性约束,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等总量控制指标全面完成省下达目标.
科学确定质量目标与区域总量控制要求的关联关系,增设特征性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
大力推进污染源头控制,加大工业减排力度,促进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47加快实施生活、农业、交通源污染综合整治.
加强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和更新、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热电联产、系统能源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
以提高单位投入产出的附加值为核心,推进传统产业价值链升级,大力培育低碳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温州特色的低碳产业体系.
加强资源集约利用.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用水总量,考核用水效率,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划定和严格落实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促进用地合理布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深化"空间换地"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推进各领域节材工作,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大替代性材料、可再生材料的推广力度.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鼓励发展再制造和再利用产业,加大公交等领域生物柴油使用力度,规范建设苍南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培育一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程和再生资源龙头企业.
鼓励和支持企业、园区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继续推进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加快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消费模式.
通过打造低碳交通、推广低碳建筑、创建低碳社区等工程,鼓励市民绿色消费,在全社会推进节约环保行动,逐步创建产品供给、市场流通、消费行为全过程的绿色低碳方式.
积极开展低碳生活主题宣传活48动和低碳示范工程,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环境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环境宣传教育效果.
打造"家门口"绿色空间.
拓展城市立体绿化空间,建设沿交通道路、沿河道、环城镇、环村庄的生态绿廊,积极规划新建一批形象鲜明、功能多样、文绿相融的城市公园、绿化小品;突出两路两侧绿化美化和林相改造,精心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的亮点示范路;利用空地、边角地开展绿化改造,见缝插绿、见土补绿,结合文化创意设计实施垂直绿化、墙体绿化,提升城市形象.
推进专业化、规模化管理运作,完善绿化养护管理体制.
到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
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2%.
第三节严格实施生态保护构筑城乡生态安全格局.
积极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构建"三区三廊八核一带"的生态安全格局.
加强温中平原生态区、温西山地生态区、温东海洋岛屿生态区三个生态功能片区建设,打造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生态廊道,建设温州生态园(大罗山、三垟湿地)、林垟湿地、苍南水乡湿地、洞头南北爿山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乐清西门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瑞安铜盘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苍南七星列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等八处重要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推进滨海生态防护带建设.
加强乌岩岭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深入实施西部生态产业带发展规划,构建保护与利用结合、优势与功能互补的新兴生态格局.
49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保护.
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严格监管开发、建设、保护和利用等各环节.
加强重要湿地的保护、治理和修复,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机制,遏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
加强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确保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加强生态公益林、重点防护林建设,加快建设森林生态屏障,林木积蓄量达3400万立方米,覆盖率达62%以上.
深入实施海洋污染整治,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推进"浙南鱼仓"修复,强化对海洋生物和景观的保护.
50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完善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和跨区域综合治理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治理项目的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制度.
健全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积极开展用能量(权)、碳排放权及水权交易,推进泰顺县要素生态化配置综合改革.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业飞地"、区域协作、市场化补偿等多渠道补偿方式.
深化国家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等建设.
强化环境执法监管,落实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制度改革,执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反映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区域发展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51第八章构建对外开放引领发展新优势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施更加主动的国际化发展和区域合作战略,谋划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提高国际化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争创开放新红利.
第一节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打造"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
推进对外开放通道建设,完善对外交通骨干网、支线网和场站网的对接.
加快温州港口岸扩大开放,优化提升查验配套设施,争取纳入全省海铁、江海等多式联运体系,形成乐清湾、大小门、状元岙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综合性港区.
推动现代航运服务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强海运航线开拓、腹地扩张等港口运营战略合作,吸引国际航运机构在温州开设分支机构、拓展业务,争取开辟近远洋货运航线3条以上.
打造现代化国际航空港,完善国际(地区)航线网络,加密对台、对韩航班,努力开通与亚洲地区的正班直航及欧美地区的国际经停航班,到2020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1200万人次,其中国际(地区)旅客吞吐量达60万人次.
加快建设空港物流园区,积极拓展国际货邮业务.
努力争取港澳"自由行"获批和旅客入境签注政策支持,提高国际(地区)及中转旅客比例.
加快口岸开放平台建设.
提升保税物流中心(B型)运作实效,优化整合保税物流业务,引导在外开展保税物流业务的温州52企业回流,推动与航空、海运、公路、铁路实现"区港联动".
统筹推进保税物流中心信息化系统、跨境电商通关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搭建统一的口岸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争取申报获批并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集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服务、保税贸易等功能于一体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促进境外园区发展.
加强温州本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提升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越南龙江工业园、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塞尔维亚商贸物流园等境外园区发展水平,推动创建国家级经贸合作区,新建3个以上高起点、高标准的境外园区.
大力发展以海外温商营销网络为重点的境外营销和服务网络,支持境外商品市场创建跨境电商海外仓,支持具备物流优势境外商品市场转型创建商贸物流园区,新增境外营销机构50个.
支持温州劳动密集型产业、高耗能行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第二节深度参与全球分工体系推动外贸"优进优出".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形成以渠道、品牌、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
积极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
加快推进服务贸易提质扩量,积极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加快创建省级服务贸易发展基地.
推动贸易结构以出口为主向出口、进口并重发展,扩大时尚产品、关键设备、节能降耗环保产品等进口,努力打造东南沿海进口商品集散高地.
加快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53建设,培育做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综合服务企业,引导大型外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境外建立仓储物流基地和电商产业园.
"十三五"期间,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达到10%,外贸进口总额年均增长5%.
提升外资利用水平.
大力开展国际招商推介活动,探索建立国际投促合作机制,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及产业延伸类、配套类项目,到2020年,力争新增落地总投资额超1亿美元项目10个以上、世界500强或国际行业龙头企业项目15个以上.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鼓励外资重点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
坚持"引资"与"引才"、"引业"并重,多元引进技术创新机制、先进业务模式、现代管理经验、国际市场渠道等要素.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企业兼并重组,探索民营企业以海外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与外商合资合作,打造民外合作产业发展大平台.
"十三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
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境外并购、跨国经营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加快优势产业有序向境外拓展,探索中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实验区建设.
积极推动大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设计机构、营销中心.
引进和培育熟悉国际市场的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和管理人才,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专业化服务.
创新"走出去"融资担保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政策性进出口信贷、境外投资贷款的金融支持.
到2020年,境外中方投资累计达16亿美元.
54加快贸易投资便利化.
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探索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型商业模式,健全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位一体"贸易摩擦预警防范和应对机制.
加强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化合作,积极推进跨境监管程序协调,进一步提升通关、检验检疫、外管、出口退税等服务环境.
扩大开放投资领域,消除投资壁垒,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
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创新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和风险防控监管机制.
第三节深化多层次开放合作拓展对外交流合作.
大力推进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化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转移,到2020年,对台进出口总额达5亿美元,引进涉台项目总投资累计达20亿美元.
推动同韩国建立多层次战略合作关系,努力成为中韩自贸协定(FTA)地方重点城市;高起点建设温州韩国产业园,全力打造以高新产业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时尚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园区.
加强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人才智库、高端制造、信息经济等领域合作,充分发挥温州肯恩大学合作交流平台功能,推进浙江(温州)—新泽西州产业合作研究院建设.
积极参与中非"十大合作计划",鼓励开展对非投资贸易和产能合作.
推进以友好城市为平台的国际城市合作,加强旅游推介,促55进国际人文交流.
加强区域协同合作.
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改革,加快构建对接长江经济带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产业合作平台建设,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东南门户枢纽.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格局,落实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加快探索建立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实施便利化举措.
积极促成产业、商贸、金融、财税、土地等国家部委支持海西区建设政策向温州覆盖延伸.
加强与其他城市在商贸、科技、信息、人才、金融、旅游、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方面的战略合作,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和高效运作体系.
进一步做好山海协作、援疆援藏援川等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
推进"温商回归".
充分发挥温商网络的桥梁作用,大力实施精准招商、点对点招商,突出抓好贸易回归、总部回归、高端项目回归、人才回归、技术回归.
加强招商信息化建设,搭建新时期内外温州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打造世界温州人"云社区",努力实现招商网络与温商网络、温州人网络的有效对接,形成内外温州人互动的良好局面.
深入实施"温商领头雁"工程,通过"领头雁"企业带头创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以商招商、以商招才、以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助推温商回归.
大力弘扬温商精神和温州文化,加强新生代温商间联谊交流,切实引导新生代温商回乡创业.
坚持内外温商一视同仁,着力提高温商回归项目履约率、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
56第九章创造高品质的幸福美好生活加快推进以全面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覆盖城乡、体系完整、水平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民有健体""老有颐养""居有所安""劳有厚得",持续改善民生、增进百姓福祉.
第一节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加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构建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提升城乡结合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与水平,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
创建特色示范的普高教育,建立公办普高与民办普高共同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发展、市县互动和市区协同发展的高中教育发展新格局.
构建结构科学的职业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构建学城联动的高等教育,加大对在温各高校的支持力度,加快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能力,打造全省"两创"教育高地.
构建开放互动的终身教育,依托学校、科研院校和企业施教机构,建设继续教育基地,发展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
构建延伸全纳的特殊教育,建成涵盖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特殊教育体系,不断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57专栏13:教育发展重点任务学前教育:优化幼儿园布局结构,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网络.
认定和扶持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逐年提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比重.
到2020年,等级幼儿园覆盖率95%以上,其中二级以上幼儿园比例达到4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80%以上.
义务教育: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加快"新优质学校"培育,精心培育150所"新优质学校",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到2020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占比达98%以上,义务教育办学水平等级学校占比达90%以上.
普高教育:整合办学资源,完善全市高中布局.
加大省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创建力度,完善普高分层协作机制.
推动普高之间、普职之间、普高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完善高中段学校多元招生录取机制.
加强普职教育融通发展,畅通普高学校与中职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和学生互转通道.
到2020年,省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达到60%以上.
职业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面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规模结构和专业结构,中职学校调整为40所左右.
实施"名校名师名专业"建设计划,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主动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常态,推进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联动开展技术技能创新.
推进经济发达市和人口大县创办高职校区,向南北两翼拓展、服务地方、联动发展.
到2020年,建成省等级职校全覆盖,省级以上职业名校10所、现代化专业群(链)12个,"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以上.
高等教育:做强做大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两所本科院校,高质量建设温州肯恩大学,促进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温州商学院等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
支持在温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大学科技园等科研生产联合体.
到2020年,全面完成高校校园建设,普通高校在校生达10.
5万人,基本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终身教育: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系统,完善市、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完善"温州市民终身学习在线"公共服务平台.
到2020年,市等级社区学校覆盖率达100%.
特殊教育:关注弱势群体教育,积极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残疾人教育,加强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之间的合作.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教育管理体制,探索"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机制,建立教师区域间流动的有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校网布局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联盟校、分校、集团校、共同体、城乡委托管理、科研院校附属学校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加大市区东部和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建设力度,实施东部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重点推进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迁建工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扩建工程、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新院区及若干个国际学校建设.
58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深入推进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完善民办学校办学机制、产权机制、人事机制、人才政策,打造一批优质特色的民办学校,努力形成"公办保均衡、民办供选择"的教育新格局.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探索教育管办评分离机制,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深化素质教育,创新全科、全员、全程育人模式,不断增强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和区域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深化义务、普高、中职三大课改,加大课堂变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评价改革,教育整体质量达到全省中上等水平,市区和县城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各类高考升学率、重点录取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
全面建立中小学校长职级管理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
加强教师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瓯越教育人才发展计划,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第二节加快建设健康温州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医疗资源集聚辐射优势,加快提升医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努力打造辐射浙南闽北医疗服务中心.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联动推进医疗、医药、医保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创新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全力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59诊人次比例达到60%以上.
深入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加强省市县医院合作办医,实现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
以基层全科医生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全市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打造中医药特色街区.
深入推进社会资本办医改革试点,打造国内民营医疗服务高地.
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加快建设温州医科大学附二院瑶溪院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瑶溪新院、温州市中医院新院区二期等项目.
到2020年,全面建成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千人床位数达到6张,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
5人.
提高公共健康服务能力.
加快打造"智慧医疗"体系,推进"健康云+"项目建设,推动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
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推进社区医疗资源配置重点转向健康指导、健康管理.
加强精神卫生、卫生应急、院前急救、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薄弱环节,强化血液质量和安全管理,构建标准化、规范化重大传染病防治体系、主要慢性病管理体系、妇幼保健优质服务体系和综合监督执法体系.
完善市、县卫生应急体系和预警、监测和报告信息网络体系,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实现全市国家卫生县城(城市)全覆盖.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推动计生工作从重人口数量控制向重人口数量调控与素质提升、结构完善转变.
多途径加强出生缺陷干预,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更加重视妇女、儿童60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切实保障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
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快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实现全市公办残疾人专业托养机构全覆盖.
加快体育事业发展.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普及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素质,到2020年,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1%以上.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利用,加快建设温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温州体育运动学校永中校区等一批重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一批贴近群众的小型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规范配套群众健身设施.
实施"竞技体育争光计划",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培育以体育健身服务、竞赛表演、运动休闲为主体的体育产业,扶持一批运动休闲基地、体育俱乐部和中小体育企业,承办一批具有一定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提供更多优质多元化体育服务.
鼓励和支持民办体育加快发展,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工作.
第三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升就业质量.
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十三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不低于8.
5万人.
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完善融资环境、行政审批、教育培训、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平等就业制度和均等化服务机制.
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发挥劳61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作用,全面提升和谐劳动关系发展水平.
强化失业保险工作,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大力推进全民参保登记工作,以养老、医疗、工伤保险为重点,基本实现法定人群社保全覆盖.
按照多标准、可选择、能衔接的要求,加快推进各类养老保险制度并轨.
拓宽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渠道,提高社保基金统筹层次,到2020年,基金管理基本实现市级统筹.
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
推进各类医疗保险制度统筹整合,健全医保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大病保险统筹层次和最高补偿限额、支付比例,到2020年,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内门诊医疗费用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稳定在50%左右.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发挥医保控费作用.
积极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
健全以医疗救助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扎实开展省"救急难"工作试点.
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为主体,租赁补贴与实物配租相结合的住房保障体系,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10万套.
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广泛覆盖,全市新增缴存职工30万人,净增正常缴存职工12万人.
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
以扶老、助残、救济为重点,探索多元化社会福利供给模式,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以发展居家养老为重点,推进医养护结合,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加快市社会养老服务中心、龙湾区社会福利中心、永嘉县社会福利中心迁建工程等项目建设,构建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到2020年,全市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6张.
健62全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保障孤残和困境儿童基本生活、教育、住房等各方面权益.
积极落实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行业平均工资信息发布制度、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
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制度.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十三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
5%,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至2:1.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社会帮扶机制,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实现低收入农民增收致富.
第四节大力弘扬瓯越文化塑造温州城市精神.
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大力弘扬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温州城市精神".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强化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深入挖掘温州传统人文基础,大力开展"争做最美温州人"主题活动,推动温州道德馆成为温州"道德高地"的重要标志,不断提升群众思想道德素质.
重构社会诚信体系.
以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不断发扬光大温州人自古以来重信践诺的传统美德,加快恢复社会信用环境.
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落63实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全面建立政务信用信息记录和采集制度,推动信用数据在政务、商务、社会及司法等四大领域的应用,努力实现公共信用信息一键查询.
加强失信惩戒,加大对恶意逃废债的打击力度,加快完善信用联合奖惩制度.
培育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强化市场监管.
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为重点,依法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共同参与的社会信用体系,重塑"信用温州"形象.
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挖掘、弘扬温州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美誉度.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挖掘、研究和保护,争取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城市,推动泰顺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实施"斗城文化区"保护开发,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文物单位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推进非遗规范化管理,重点扶持瓯剧、瓯塑、瓯绣、瓯瓷、瓯菜、瓯雕等"瓯"字系列,促进非遗保护传承与产业化进一步融合,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引导和规范民营博物馆建设运营.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圈".
提高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居文化活动中心等"三馆一站一中心"的管理水平.
建设"温州文化云"服务平台,整合温州市公共文化资源,形成现代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温州美术馆、温州文艺家创作活动中心、平阳县文化中心、苍南大剧院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以文化礼堂为代表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64强化新闻媒体建设和管理,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
加快传统文化产业升级,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扶持文化创意业、文化信息服务业、文化会展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壮大.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65第十章深化法治化市场化改革牢牢把握问题导向,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发展潜力,化解潜在风险,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一节全面建设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和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的要求,强化机构和职责整合,健全部门职责分工争议协调机制,加快形成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
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完善"五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并实行动态管理.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行市县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推进政务大厅功能升级,推动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加快网上审批平台建设,创新联审、联办、联批等方式,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市场准入流程,全面落实"一照一码",推行证照电子化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改革政绩考核体系,强化民生导向,突出对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考核,进一步落实容错免责机制.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快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设,完善监督机制.
健全政务公开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信息公开.
加强反腐倡廉,扎实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建设,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66完善依法行政制度.
加快政府立法工作,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健全政府立法立项、起草、论证、协调、审议等机制.
完善立法项目向社会公开征集制度,健全立法项目论证制度,探索引进第三方评估、起草机制;加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立法,推进立法和改革决策相统一、相衔接,实现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立法质量,建立政府立法专家咨询论证机制,探索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的立法机制建设,建立政府立法后评估长效机制.
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落实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实行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
建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长效机制.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健全制度合理、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认真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法定程序,强化决策必经程序的刚性约束.
加强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健全决策信息反馈、决策后评估和纠错纠正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政府法律顾问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努力构建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工作机制.
加强行政机关合同管理.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规范综合执法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重点在市场监管、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油气管道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
理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加强中心镇综合执67法队伍建设,推动行政执法重心下移.
完善执法协作配合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部门、区域联动执法.
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切实提高行政案件执行率.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
第二节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综合改革.
全面深化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落实金融改革新"十二条".
深化民营银行试点工作,推动设立地方性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
深化小微企业融资政府增信机制建设,完善政府增信配套体系,做大做强信保基金业务.
进一步完善由政府、保险公司和银行共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机制.
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企业股改和规范化提升,探索发展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推进地方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
规范和发展民间融资,有序发展互联网金融.
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推进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和农村保险互助社试点,完善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合作机制.
创新司法实践,维护金融稳定,开展企业破产案件审理方式改革试点,探索企业破产保护机制.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防范和化解金融"两链"风险.
加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特点,建立公开公正的综合效益评价机制,配套实施差别化要素供68给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建立"腾笼换鸟"激励倒逼机制,完善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制定低效企业淘汰退出配套政策,建立严格的新增项目准入机制,探索新增用地弹性出让制度,深入推进"亩产倍增行动计划".
建立差别化要素价格机制,深入实施工业用电差别化电价、加价改革,建立用能总量核定和指标交易制度,完善非居民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环保、资源集约利用的价格机制.
建立便捷高效的要素交易机制,推动土地、排污权、用能等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
推进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建设,提升节约集约用海水平.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进一步理顺国资管理体制,不断增强我市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全面推行国企分类管理,提升国有资本效率.
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科学发展,加快浙江珊溪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上市步伐,力争市属竞争类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达到20%以上.
深入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革,通过重组转型、改制退出和股权多元化等形式,有效处置不良资产,盘活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80亿元.
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规范完善企业选人用人及劳动用工机制,有效激活企业经营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市属国有企业总资产规模达到2000亿元左右.
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创新,支持引导落户农民规范转让土地69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探索开展"政经分离"改革试点.
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快形成宅基地市场化流转机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房屋产权登记制度.
完善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发展农村产权流转中介组织,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监管.
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第三节完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加快社会矛盾预警、利益表达、协商沟通、救济救助机制建设,完善行政复议、裁决、仲裁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调联动,不断增强化解矛盾纠纷合力.
推进"阳光信访",逐步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机制.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监督、倒查和追究.
加强基层宗教领域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健全社会应急联动机制,深化"一三五"(一个预案、三项机制、五类流程)应急处置规范化建设.
完善信息网络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健全实有流动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推广"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房管人"模式.
组织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70加强公共安全保障.
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物联网虚拟管控,加强社会风险隐患排查化解管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重拳打击各类"村霸""地霸"及"房闹""医闹"等各类"霸、闹",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加强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整治管控,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食品和餐饮安全治理创新,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争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强化药品监管,确保用药安全;加快构建食品、药品追溯体系,推进温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依法打击食品、药品和环境等违法犯罪活动.
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强化气象监测预警,发展航空应急救援,加强避灾工程和专业救灾队伍建设.
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制定实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关规划.
深入实施一批军地急需、操作性强的具体项目,引进军工产业优质资源,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交流.
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国防教育,深化双拥共建,支持驻温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各项建设.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理顺开发区、功能区与县(市、区)、乡镇(街道)间的管理体制,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完善乡镇(街道)区划,健全各级行政主体的运行机制;理顺乡镇(街道)、村、农村新社区关系,健全农村新社区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
围绕基层政治、法治、德治、自治"四大体系"建设,创新推进全网覆盖和全域治理;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一71张网",提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和"平安建设信息平台"两网融合,探索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的基层治理信息体系建设,提升基层治理信息化水平;扎实推进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派出所、法庭、司法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站等规范化建设,完善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健全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事件联处、平安联创"五联"工作机制,提升基层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加快构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实施部门分类归口指导和综合管理,健全业绩考评机制,规范退出机制.
改进社会组织登记工作,优化行业协会商会组建.
加强社会组织内部建设,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探索构建信用体系.
制定《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条件的社会组织推荐性目录》并实行动态管理,规范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行为,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培育新阶层、新生代、新群体参与社会组织建设.
加强专职化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优化社工人才培养与使用、评价与激励系列机制,加大民办社工机构扶持及社工岗位开发力度.
72第十一章强化要素支撑和实施保障加强规划实施的要素保障,强化土地要素支撑和资金统筹,依法开展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有效促进规划执行落实.
第一节强化土地要素保障以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为重点,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引导管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科学推进海涂围垦,加快围垦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滩涂围垦垦造耕地制度,推进围垦土地开发提速提效.
"十三五"时期,实施滩涂围垦33.
8万亩,围成7.
8万亩,完成造地8.
5万亩.
深化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利用和管理制度创新,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有效供给,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清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闲置用地处置力度.
全面实行"先补后占""占水补水""占优补优"政策,严格保护耕地.
积极争取用地专项计划指标,保障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领域开发用地.
统筹各业各类用地需求,深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立健全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模式.
加大用地监管力度,加强土地批后监管,打击土地违法行为.
73第二节强化资金要素保障认真落实新一轮市区财政体制和城市建设管养体制.
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
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各级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
建立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
建立现代税收征管制度,促进财税收入持续平稳增长,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
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按照轻重缓急、远近结合原则,合理安排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时序,优先安排涉及民生保障、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
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交通、能源、社会事业、市政设施等领域,到2020年,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5%以上.
进一步拓宽政府投资项目资本金筹措渠道,统筹发挥金融机构作用,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加大对政府性项目建设融资支持.
健全政府产业基金管理运作机制,创新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引导基金工作;健全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用足用好企业债券、私募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积极争取棚户区改造、农林水利等中央、省级专项补助资金及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持.
"十三五"期间,力争筹集政府投资项目资本金2000亿元以上.
74第三节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加强规划衔接.
以本规划纲要为统领,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有序推进"多规合一".
市级专项规划和县(市、区)规划要切实贯彻本规划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落实目标任务.
市政府统一组织本规划的实施,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分解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加大绩效考核力度.
各县(市、区)和部门要细化主要任务,落实责任分工.
组织开展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在重大项目建设、企业培育、平台建设、城中村改造、市区亮点区块建设、城市环境整治、民生实事"补短板"等方面排出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每年有突破、有进展、有实效.
强化政策导向.
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研究制定配套政策.
密切联系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加强政策储备.
加强实施评估.
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和后评估,有关部门对重点领域规划实施情况适时开展专题评估.
创新评估方式,探索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规划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度.

亚洲云Asiayu,成都云服务器 4核4G 30M 120元一月

点击进入亚云官方网站(www.asiayun.com)公司名:上海玥悠悠云计算有限公司成都铂金宿主机IO测试图亚洲云Asiayun怎么样?亚洲云Asiayun好不好?亚云由亚云团队运营,拥有ICP/ISP/IDC/CDN等资质,亚云团队成立于2018年,经过多次品牌升级。主要销售主VPS服务器,提供云服务器和物理服务器,机房有成都、美国CERA、中国香港安畅和电信,香港提供CN2 GIA线路,CE...

御云(RoyalYun):香港CN2 GIA VPS仅7.9元每月起,美国vps仅8.9/月,续费同价,可叠加优惠

御云怎么样?炎炎暑期即将来临,御云(royalyun)香港、美国服务器开启大特惠模式。御云是新成立的云服务提供商,主要提供香港、美国的云服务器,不久将开启虚拟主机业务。我们的香港和美国主机采用CN2 GIA线路。目前,香港cn2 gia vps仅7.9元每月起,美国vps仅8.9/月,续费同价,可叠加优惠,香港云服务器国内延迟一般在50ms左右,是搭建网站的最佳选择,但是请不要用于违法用途。点击进...

Krypt($120/年),2vCPU/2GB/60GB SSD/3TB

Krypt这两天发布了ION平台9月份优惠信息,提供一款特选套餐年付120美元(原价$162/年),开设在洛杉矶或者圣何塞机房,支持Windows或者Linux操作系统。ion.kryptcloud.com是Krypt机房上线的云主机平台,主要提供基于KVM架构云主机产品,相对于KT主站云服务器要便宜很多,产品可选洛杉矶、圣何塞或者新加坡等地机房。洛杉矶机房CPU:2 cores内存:2GB硬盘:...

斗城网为你推荐
12306崩溃12306网站显示异常,什么原因啊巨星prince去世有几位好莱坞巨星死在2016年75ff.com开机出现www.ami.com是什么?怎么解决啊月神谭适合12岁男孩的网名,要非主流的,帮吗找找,谢啦丑福晋男主角中毒眼瞎毁容,女主角被逼当丫鬟,应用自己的血做药引帮男主角解毒的言情小说777k7.comwww 地址 777rv怎么打不开了,还有好看的吗>comwww.e12.com.cn有什么好的高中学习网?www.baitu.com韩国片爱人.欲望的观看地址www.bbbb.com二级域名怎么申请?看URL怎么分辨出二级域名、三级域名国风商讯《国风周南》
linuxvps 132邮箱 wavecom 美国主机网 mach5 美国仿牌空间 监控宝 丹弗 hinet idc是什么 如何用qq邮箱发邮件 万网空间管理 石家庄服务器托管 日本代理ip 主机返佣 国内空间 锐速 winds webmin comodo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