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讲解员讲解词2008年版

主神池  时间:2021-03-23  阅读:()

目录概述4)(一)、导览词4)(二)、爆破画4)序厅5)第一部分——远古家园5)(一)、台湾海峡沙盘5)(二)、古动物化石(三)、史前文化四、第二部分——血脉相亲(一)、闽越东徙(二)、大陆民众迁台(三)、祖厝、宗祠五、第三部分——隶属与共(一)、府县初设(二)、清初统一(三)、台湾建省(四)、共御西方殖民者(五)、回归祖国(六)、鸦片战争抗英(七)、闽台共抗法军(八)、共抗日本侵略者六、中庭过道七、第四部分——开发同工(一)、农耕水利(二)、手工制造(三)、早期商贸八、第五部分——文脉相承(一)、文化教育(二)、民间艺术(三)、民间工艺九、第六部分——诸神同祀(一)、佛教与道教(二)、民间信仰十、第七部分——风俗相通(一)、生命礼俗(二)、衣食住行(三)、岁时节庆十一、结束语灰色字为补充材料.
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同事们批评指正.
一、概述(一)、导览词大家好,欢迎各位光临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以闽台文化为陈列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占地面积154.
2亩,主体建筑面积达23332平方米,总投资1.
8亿,高度为43米.
二楼主展厅面积达3466平方米,展线长达1200米.
本馆采用了"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物"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
主体建筑有通向观景天台的四道半弧形的屋面斜阶,象征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海峡两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观景天台上的和平莲则将常年播撒吉祥和平的福音.
景观广场由馆名卧碑、倒影池、音乐喷泉、九龙柱、七彩灯柱等组成,以极富闽南建筑特色的红色为基调,利用天然石材板的颜色和特制红砖,红白相间分隔出醒目的图案,与主体建筑融为一体.
九龙柱和卧碑构成一组寓意深远的景象,以"九龙吐珠"象征海峡两岸同胞都是龙的传人,两岸关系坚如磐石.
景观广场中间的倒影池的水,由里向外源源不断地流动,象征着两岸关系源远流长.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边,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南靠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接壤,北向东海.
全岛总面积为35989.
76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其中包括台湾本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火烧岛和其他附属岛屿共88个,为中国的"多岛之省".
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
南北最长达194公里、东西最宽为144公里,呈纺锤形.

(二)、爆破画这幅画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爆破画——《同文、同种、同根生》.
它的作者是福建泉州籍旅美艺术家蔡国强先生.
画高18米,宽9米,总面积达162平方米.
作画地点正是闽台缘博物馆二楼大厅,爆破过程吸引了众多媒体到现场进行报道,电视机里播放的是中央四套《中国新闻》关于爆破画制作过程的报道.

这幅画采用专门从日本订做的麻宣纸作为画纸,作者以扫把为笔,以火药为墨,形象地勾勒出了一棵参天古榕.
之所以选择榕树,原因有二:第一、这棵榕树以位于泉州鲤城区西街的千年古刹——开元寺内一棵千年古榕为原型.
第二、"榕树"中的"榕"字在闽南语中的发音跟"感情"的"情"在闽南语中的发音是十分接近的,而闽南语是闽台两地的通用方言,暗喻闽台两地情缘相连.
爆破完成后,蔡国强先生拿起了扫把在画纸上勾勒了一些线条,使全图更加饱满.

在纸上引爆火药却不使纸张烧毁的秘密在于,蔡国强先生经常在国外进行火药爆破画创作,对运用火药的比例以及爆破的安全有相当的把握.
此外,在爆破前,他在纸张洒上了些许清水,并运用科学的排温方法使得纸张的完整.
虽是这样,但是在爆破的前两天,他也不免担心,因为这是他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副作品.

二、序厅部分福建与台湾历史渊源深远,地缘近、血缘亲、商缘广、文缘同、法缘久,形成密不可分的独特关系.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楼主展厅共分成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围绕五缘展开.
序厅主要由四根攀天龙柱、蓝色穹顶与巨幅磨漆画构成.
其中巨幅磨漆画配以金光灿灿的隶书"闽台缘"三个大铜字.
泉州当地有句俗语:"南安石材,惠安石雕(闽南语).
"意思是,闽地盛产花岗岩,其中南安的石材质地坚硬,是不可多得的上好雕刻石材.
惠安石雕因其技巧超群而远近闻名,这四根龙柱,正是结合了两者优点而成,暗喻闽台两地的居民都是龙的传人.

四根龙柱撑起一片蓝天,寓示闽台两地的居民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
龙柱后面,以中国最喜庆的红色为底色,运用了福建民间传统手工画——磨漆画,呈现出康熙年间的台湾全图.
三、第一部分——远古家园现在我们进入第一部分:远古家园.
这部分的展出内容是地缘的具体体现.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
第四季更新世冰河期间,海平面下降,海峡几度成陆,古动物和古人类不断迁徙岛内.
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闽台两地先民冲破海峡惊涛骇浪的险阻,仍然保持原始文化的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

(一)、台湾海峡沙盘这里复原的就是台湾海峡沙盘,玻璃代表现在的海平面,据测,台湾海峡水深最浅处只有40米,最深处也不过近百米.
在更新世末次冰河期间,这是人类诞生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冰期,地球气温急剧变冷,台湾海峡水面下降最低位置,低于现代海面150米左右,于是华南沿海形成辽阔海滨平原,海峡变通途,大陆古人类和古动物通过"东山"这里的入海口处迁徙至澎湖岛,再到台湾本岛.

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从东山延伸到澎湖岛一段较其他地方地势更高,形成了一段突起的模样,研究人员称其为"东山陆桥".
路上虽经历沧桑巨变,至今仍遗存了历史的物证.
在大家身后就是在闽台两地海域出水的古人类和古动物化石.

(二)、古动物化石这里是闽台两地发现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物种覆盖寒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
这些化石中包含牛科、鹿科动物化石,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岸古动作属于同一种源.
各位面前的展柜中,左侧是台湾出土的化石,以台南县新化丘陵出土的第四纪哺乳类动物化石为代表,其中包括中国早坂犀牛化石、副亚洲象化石、台湾古象化石、中国剑齿象化石等.
右侧是福建石狮、晋江海域出水的化石,主要分成牛科化石和鹿科化石两大类.

(三)、史前文化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台湾史前文化或从大陆传入,或受大陆影响,长期以来,彼此交流碰撞,具有较多的共性因素,形成了极为相近的文化面貌.
这里我们通过两地出土的石器进行比较.
1、长滨文化与大陆旧石器文化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台湾旧石器时代的长滨文化,以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遗址为代表,距今年代为二、三万年至五千万年左右.
请看《万寿岩遗址全景》一图,长滨乡八仙洞遗址分为前后两洞,考古人员在洞中发现了大量石器(参看《万寿岩遗址石铺地面遗址》).
根据这些石器,研究人员判断住民过着穴居、渔猎和采集生活.

其石器制造方法,属华南砾石器以及细小石器的传统,也就是将砾石直接片解,使其具有锋利的表面就可以成为生产工具了,因此石器表面比较粗糙,也没有规整的制形.
2、大坌坑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这里是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遗址,首先发现于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分布于台湾岛北部、西南部、东部海岸以及澎湖群岛,距今年代为五、六千年左右.
住民居于海边台地、山坡或沙丘上,从事渔猎、采集为主的生产活动,已有原始的农业,其石器为打制与磨制,陶器以粗绳纹为特征.

研究人员发现这一时期的石器出现了颜色,以红褐色、灰褐色为主,并且在石器表面出现了绳纹和贝壳纹.
绳纹就是将一根绳子捆在木棍上,然后从瓶口滚压至瓶底形成.
与之相对应的遗存,见于闽、广沿海及岛屿,以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为代表,无论器物形制、经济生活和文化年代都非常类似,共同构成了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同一文化圈.
这里是一件石杵和一件石臼,是用来捣碎食物的,现在多见于中药.
它们最早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有一定缘由.
当时居住在沿海附近的人类依靠捕鱼为生,也时常会捕捞到一些贝壳,他们把贝壳放在石臼中固定,然后用石杵砸碎硬壳,吃里面的肉.

3、台湾圆山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台湾圆山文化,以台北市圆山贝冢遗址为代表,分布在台湾东北部海岸和台北盆地中,距今四千五百年至两千五百年之间.
住民聚落都在山丘或山麓上,从事渔猎和农耕生产.
陶器以红褐陶为主,石器中有段石锛、有肩石斧极有特色,其形制来源于中国大陆东南地区.

有肩石斧和有段石锛散见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在我国的西北部是看不到这样的石器.
它们的作用有二:一、用于农业耕作.
原始农业在当时已初据规模,这些石器正是用于进行原始农业耕作.
二、作为狩猎的工具.
无论是在福建还是台湾都有广袤的山脉,尤其在台湾深山中,居住着台湾当地的"原住民",这些"原住民"有狩猎(或称为出草)的习俗,这种习俗不仅是简单地解决食物来源,在特定时段更是一种神圣的祭祀活动,参加出草仪式的都是族中强壮的男子.
原住民的狩猎方式与平地人(原住民称其生活在平地的居民为平地人)不同.
平地人在山中设陷阱,每隔几天去查看是否有猎物.
原住民则是集体到深山中寻找猎物,待发现猎物后勇士们将猎物围在中间,凭借个人的本事抛出手中的石器,将猎物砸死后,再拖回部落分食.
猎物肉将平均分给族中每一户人家,猎首则由砸死猎物的勇士领回家挂在门口,因此评价男子是否勇猛的最重要标准就是看他家门口的猎首数量.

4、台湾凤鼻山文化和大陆新石器文化台湾凤鼻山文化,首先发现于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遗址,集中分布于中南部西海岸.
距今约五千年至两千年.
住民经济生活的明显特征是走向谷物农业的种植生产和较为稳定的聚落形态.
陶器有红陶、灰色陶、彩陶等,石器有斧、锛、锄、刀等,于海峡西岸的江、浙、闽史前文化有显著类似,尤其是与福建昙石山文化红陶、灰、黑陶及其后一度流行的彩陶序列相当一致,且带有滞后性,说明受到昙石山文化的强烈影响.

四、第二部分——血脉相亲闽台同根同宗,血脉相连,骨肉相亲.
自周秦开始,闽越族人民渡过台湾海峡,成为台湾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元以后,闽、粤先民前仆后继,移居台湾,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移民活动达到高潮.
移民们慎终追远,修族谱,建宗祠,寻根认祖,并以祖籍地名作为在台定居地的名称,以激励子孙勿忘故土.

(一)、闽越东徙闽越族是南方百越的支系,居住在福建以北、浙南以南等地,善于造舟航海.
在周秦汉时期民族融合与斗争的动荡之际,一部分闽越人乘船度过台湾海峡,定居台湾岛上.
他们克服险恶的自然环境,披荆斩棘,开发台湾,成为台湾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闽越族与台湾原住民台湾现存原住民可分为: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卑南人、鲁凯人、赛夏人、雅美人、邵人.
他们大多住在台湾中部山区和东部纵谷平原及兰屿岛等地,善舟、干栏式建筑、纹身、崇蛇等生活文化习俗,颇具古闽越遗风.

这些图片是近代排湾族和泰雅族的男子及女子,据专家考证,排湾族和泰雅族继承了大量闽越族的遗风.
闽越族是一群在春秋时期生活在福建以北、浙江以南的少数民族人,他们是南亚蒙古人的分支,当时为了躲避战乱,保存族中血脉而向南迁徙.
闽越族奉百步蛇为自己的祖先,因此在原住民的生活器具、祭祀用品以及女子脸上、男子身上都有蛇形的纹身.

关于原住民纹身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是,男子身上的纹身是勇猛的象征,猎一首可在身上纹一道;女子纹身来源于如果发明了一种新的生活生产用具,有杰出贡献者可在脸上纹一道.
一种说法是,原住民男女成年的象征,长者会在男女成年礼上为他们纹身.
一种说法是,这是族人间相认的一种方式,原住民担心亲人死后到阴间无法相认,就在脸上或身上纹身,便于相认.
这正是台湾原住民所居住的"干栏式"建筑的模型.
这种建筑物充分考虑到台湾的地势及气候.
一般的干栏式住屋建在有些倾斜的山坡上,用木桩打进土层中,架高建筑物.
架高的好处有二:一、台湾气候潮湿,架高底层可以防潮.
二、在架高的底层下养一些牲畜方面生产.

2、闽越古遗址在闽东、闽北、浙南和台湾普遍留有闽越贵族活动过的遗址.
说明海峡两岸同属于闽越族居住地和生活区域.
(二)、大陆民众迁台宋元时期,福建人民移居台、澎渐众,明清时期出现多次移民浪潮.
迁居台湾的福建人与当地的原住民一起披荆斩棘,他们结茅为屋,耕渔为业,而且从事海上贸易活动.
两岸人民共同开发台湾,使台湾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1、唐人过台海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失去土地的农民冒险横渡海峡到台湾谋生,俗称"唐人过台海".
台湾海峡潮流汹涌,台风、暗礁随时可能吞噬渡台者的生命,而台澎之间的"黑水沟"最为凶险,之所以称为"黑水沟",因为整条水沟的水面呈现黑色,当时人不明就里,实际是海底暗礁多.
在当时以木船为航海工具的情况下,如果撞上暗礁,就是船毁人亡,十分凶险.

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移民在动身之时,为祈求一帆风顺,便随身携带祖籍地供奉的神像、神主牌或香火袋(家乡宗祠内香火炉中的香灰,取出一些放在一个红色的袋子里).
如若渡海成功,移民们便要克服荒岛各种各样的困难,开荒垦殖,建立家园.
这一场景正是表现大陆民众渡海上岛后开垦的一系列场景.

2、郑氏组织移民明朝末年,大陆战火连绵,福建沿海失去土地的农民在海商颜思齐、郑芝龙的组织下,到台湾垦荒.
他们是当时的海商,但是因为垄断了一些特定的港口、航道、商品交换权,所以性质类似于海盗.
他们为了拓展自己的生存、贸易空间,以台湾为重要的基地进行补给和贸易,是台湾海峡贸易的重要操纵者.

他们在福建沿海地区贴出告示,大意为:我们现预备开垦台湾广袤的土地,你们如有人愿意跟随,我将每三人给你们一锭金子,一头牛,和一些种子.
当时很多人认为在福建的家园已经被破坏了,不如到台湾去开垦新的家园.
于是就有大量的福建农民愿意跟随他们到台湾开垦家园.

两人中的郑芝龙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因此在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以福建沿海农民组建的郑氏军队,成为开发台湾岛的新的主力军.
3、明清时期泉、漳、汀三府向台湾移民示意图在这张图上,泉、漳、汀三府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被标注出来.
有一个前提是:当时福建移民首先在台南登陆后才向台北迁徙.
早期福建移民迁台先在台湾南部地区登陆.
依据图中显示,泉州府被标上红色,红色分布在台湾南部沿海地带,泉州籍移民喜欢经商,因此达到台湾后,出于经商需要,占据了沿海港口地带.
漳州在福建素有"玉米之乡"的美誉,漳州籍移民达到台湾后,便占据了平原地带进行开垦活动.
汀州正是现在的龙岩客家人.
客家人过去得较晚,这时台湾南部大部分地区已经被泉州籍和漳州籍移民占据了,客家人因此必须往北迁.
我们看到绿色主要分布在台湾中部以北的位置,又因客家人习居深山,所以当客家人到达台湾后,也多居住在山麓.

整个台湾东部沿海地带呈现白色.
因为这一带分布着台湾主要山脉,包括中央山脉、玉山、雪山、阿里山、海岸山等,在山里居住的多是台湾原住民.
4、清朝移民浪潮清朝统一台湾后,福建移民台湾进入一个新时期.
1683年后,福建、广东等地移民冲破清朝政府限制,不畏艰难,冒着生命危险,渡过湍急险恶的黑水沟,在台湾各地登陆,拓荒垦殖.
汉族移民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把有关的宗族组织和宗教活动相继移植台湾,世代相承,并定期回祖籍寻根认祖.

(三)、祭祖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闽南宗祠内的场景.
福建人是一个最敬重祖先的族群,所以在福建各地可以看到很多的宗祠,尤其是闽南境内.
宗祠的作用就是加强族人对于祖先血脉正统的认识,且在族内发生大事时,族中的长老人物就会召集在这里开会,商讨解决的方法.

祭祀祖先是闽台宗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人尊祖敬宗传统的具体活动.
家祭一般在祖厝进行,主要祭祀祢、祖、曾、高等三至四代的近亲祖先.
家祭先是奏乐,然后就位、祭拜、迎祖驾、献香(参拜天地、祖先)、附服(奠酒、灌地,呈祭品、三牲、果品)、诵祭文、叩拜众祖、焚祭文和金钱纸等……最后奏乐结束.
祭祖既是对祖先的哀思,也是加强亲情、维系血缘关系的一种手段.

我们看到的这个技术叫做"幻影成像".
这个技术最关键的就是这面玻璃,它能把正面和背面的景象都照出来,重叠在一起,这种玻璃现在国内只有两个玻璃厂拥有制作技术.
在玻璃后面是闽南古厝的模型,玻璃的下面摆放着4台彩色电视机,播放的是由真人演绎的祭祖场景,再按照1:60的比例将影像压缩.
所以看起来很真实.

五、第三部分——隶属与共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我国政府一直对台湾行使管辖权和领土主权,历代中央政府注意对台湾的开拓经营.
早在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就派他的部下卫温、诸葛直到达台湾.
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间,每个朝代的中央政府都注重对于台湾的经营管理:隋朝政府曾先后三次遣军渡台招抚.
南宋时期,驻军于澎湖,隶晋江县管辖.
元代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仍隶晋江县.
自宋元以来,中央政府更加重视经营管理台澎地区,逐步建立各种行政、军事机构,加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终于到了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驱荷复台,收复了台湾.

(一)、府县初设明末清初,郑成功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根据我们大陆实施已久的郡县制,在台湾设立一府二省.
设承天府,置天兴与万年二县,并立安抚司于澎湖,总称为东郡.
但是郑成功英年早逝,在他到达台湾的第二年就去世了,享年39岁.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子承父业,继续管理台湾.
不久,郑经将二县改为二州,并且设立了南路、北路和澎湖三个安抚司,这是中国政权在台湾本岛设立的最早的行政设置.
在郑经的身边有一位参军叫陈永华,他给郑经提供相当多中肯的意见,使得郑经治理台湾期间,台湾的经济、文教都有很大的发展.
我们会在文脉相承的部分再提到他.

(二)、清初统一时间前进,朝代更迭.
清朝政府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第二年就曾派出使臣到达台湾进行招抚工作,但是双方一直没有谈拢.
郑经管理台湾后,希望台湾可以象朝鲜一样独立出来,也会按期向清廷进贡,但是遭到清廷的拒绝,要求郑经必须率领部下"登岸、剃发、称臣".
后因为郑氏集团内部出现了矛盾,康熙看准了时机,在1683年,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清军将士渡海东征,在澎湖与郑氏军队决战,消灭郑军主力,最后迫使台湾郑氏政权投降,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1、施琅将军石雕像当施琅将军成功收复台湾后,清廷内就台湾的去留问题形成了两派意见.
一派主张放弃台湾,时台湾的居民大约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台湾岛上的原住民,另一部分是跟随郑氏到台湾去的士兵和开垦的农民,因此,当郑氏集团被打败之后,很多人就回到了大陆,偌大的台湾岛上就剩下了7万人左右,反对派据此认为,台湾是外岛又尚未开发,此时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压力.

以施琅将军为代表湾的另一派主张保留台湾,施琅将军向清廷上奏了一篇言辞恳切的《恭陈台湾弃留疏》,其中一段写道:"盖筹天下之形势必求万全,台湾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勿谓俾中耕种,犹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
即为不毛荒壤,必籍内地挽转运输,尔断断乎其不可弃.
……臣思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这段文字鲜明地点出了台湾重要的地理位置,并且就兵食、开垦等大臣有争议的方面提出了科学的解决方案.
于是,康熙皇帝权衡利弊后采纳了施琅将军的意见,在台湾设立了府,使台湾成为福建的第九个府,此后从1684年到1884年的两百年间,台湾隶属于福建管辖.

2、台隶闽省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台湾成为福建省的一个府.
1684一直到1884年的200年内,台湾都隶属福建省管辖.
因此在这些复制的官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台湾"两个字前面都刻有"福建"二字.

3、班兵制有鉴于郑氏集团的例子,并且出于政治及经济方面的考虑,驻守台湾岛的官兵不是从台湾本地抽取,而是从福建各地抽取的.
这些官兵实行三年一轮换的制度,这种制度称为"班兵制",当男丁年满40却还未娶妻生子,就可以回到福建娶一名女子带到台湾,或是在台湾当地娶一名女子为妻,在台湾当地繁衍子嗣.
后来因为战事减少,所以这种"班兵制"也就演变成了变相的移民制.

4、水师提督服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清朝的水师提督服,这两件都是真品,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
正面右手边这是一件在夏装,材质较轻薄,全身用金丝绣成八条龙.
在中国封建社会只有皇帝才能享用龙型图案,所以这是一件相当尊贵的衣服,平时被这位水师提督收藏在家里,只有在一些大型的祭奠中才能穿着.
而边上这件战袍,它的作用亦是礼袍,正面用金线绣了一只龙,十分威严.
这件战袍比较厚重,穿着时感觉十分闷热,所以在里面套一件藤质的背心,这件背心能起到透气的作用.

(三)、台湾建省因为西方殖民者长期以来一直觊觎台湾,出于海防的需要,1885年台湾建省,但台湾仍与福建保持着特殊的密切关系.
当时的台湾行政长官称"福建台湾巡抚".
刘铭传是第一任台湾巡抚,他在台湾任职期间有许多贡献,如加强了台湾的海防建设,带领军队成功地打击了法国殖民者,大力发展了台湾的经济,并且进行"抚番"的活动,也就是推进了近平地原住民汉化进度.

清政府为了促进台湾发展,要求福建与台湾连为一气,在头五年内,福建每年向台湾拨44万两协饷帮助台湾的发展,44万量相当于现在的八千多万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刘铭传大力推进了台湾通讯事业的发展,铺设了我国第一条海下电缆,在台湾设立了我国第一个邮局,发行了第一枚邮票.

(四)、共御西方殖民者十五世纪世界地理大发现后,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东渐,觊觎关闭着的中国大市场,垂涎着台湾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西班牙、荷兰等相继侵入台澎地区,两地人民奋起抗击.
近代以来,中国又成为列强争夺瓜分之区,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样遭受蹂躏和苦难,海峡两岸人民道义相呼,人力、物力互相扶持,共御外侮,战斗不息,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1、两地抗荷军明代后期,荷兰殖民者为了寻觅与中国贸易的基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活动,遭到沿海人民的反抗,1602年荷兰军队侵占澎湖.
1604年,明政府派泉州政令郡司沈有容率师抵达澎湖,与荷军头目韦麻郎谈判,据理力争,威逼荷军撤离.
1622年荷军再次侵占澎湖,遭到人民抵抗.

2、郭怀一起义1624年,明政府出兵将荷兰殖民者逐出澎湖.
是年荷兰人侵入台南,此后至1662年,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荷据38年间,台湾民众不断进行反抗斗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652年由郭怀一领导,虽然这次起义仍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它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者.

3、郑成功驱荷复台荷据台湾38年间,在台湾岛上修建了两种建筑物,一种是教堂用于传教,另一种是城池,类似于城堡的形状荷兰殖民者的头领就在城池内办公.
荷兰人在台湾岛上推行残酷的殖民政策,他们奴役岛上的人民为他们工作,掠夺岛上的资源贩卖到其他国家,民怨深重.
因此当民族英雄郑成功带领复台大军登岛时,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1661年4月,民族英雄郑成功亲率复台大军,分乘200余艘船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发,践行他一生最辉煌的壮举——驱荷复台.
郑军在当地渔民引领下直入台南鹿耳门,于禾寮乡登陆,接着从水陆两路击溃敌军,将荷军围困在热兰遮城,即当时荷兰人自己修建的城池,同时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之下,切断城内水源和粮食物资供应.
1662年2月荷军被迫停火谈判,并于10月签订投降条约,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就此结束.

(五)、回归祖国1945年,在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努力下,在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支持下,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被如本占据五十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在台湾光复后重建的过程中,福建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六)、鸦片战争抗英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军三次进犯厦门、六次攻击台湾、窜犯泉州,闽台沿海人民与全国各地军民共同抗英,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林则徐、邓廷桢、陈化成、江继芸、姚莹等是抗英御侮的杰出代表.

当时沿海各省都传来战败的消息,只有台湾当地连连告捷.
这是因为,一方面台湾军队团结一气抵御外侮,另一方面是英军并未把主力部队派到台湾战场上.
(七)、闽台共抗法军中法战争期间,闽台是抗法斗争的重要战场,马江海战和基隆保卫战中,两地将士浴血奋战.
在法军封锁台湾海峡之时,厦门和福州成了祖国大陆支援台湾同胞抗击法军的前沿阵地.
发生在1884年的基隆保卫战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法国把巴黎冲突的责任完全推给中国,要求给予赔款,如遭拒则直接行动获取抵押品.
1883年7月12日,法国以最后通牒向清政府要求赔款2.
5亿法郎.
当7月31日,最后通牒期满,法国军队在指挥官孤拔的带领下直逼基隆,8月5日早晨,法军以3艘军舰上49门火炮的巨大优势,摧毁清军数处堡垒及营房.
海滨防守困难,各营撤出阵地,法军登陆,占领基隆港,将港内各种设施尽行破坏.
6日,法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向基隆市区侦察推进.
清军迎战,对法军进行拦截、包抄、反击,法军被迫退回舰上,侵占基隆的计划破产了.

法军侵犯基隆首战受挫后,19日,向清政府提出和议新条件,将赔款要求减为8000万法郎,限48小时接受,清政府再次拒绝,此时,法舰已有预谋地集中与福州马江,23日,突然向中国各舰发动袭击.
福建水师战舰11艘或沉或伤,几乎全军覆没.
法舰又轰毁马尾造船厂和马江沿岸各炮台,然后撤出,全力侵台.

10月1日,孤拔督军大举进犯基隆,10艘军舰百余门大炮同时向守军炮台及阵地猛烈轰击.
台湾军民奋力还击,不能奏效,被迫退出第一线.
法军乘势登陆进攻,守军再退,基隆港湾及周围阵地尽失,基隆市区告危.
后又发生了沪尾大战,法军以7艘军舰猛轰并压制沪尾炮台及防御工事,然后登陆,分几路前进.
法军一进入丛林,便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只得各自为战.
这时,埋伏在各处的清军奋起反击,双方短兵相接,守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开近战,各路敌军都受到重创.
法军只得奔回海滩,退回舰上.
虽然经历了几次战败,但是基隆保卫战最终仍以台湾守军的胜利告终,连法军也不得不承认:"淡水的败战突然发生,它一方面使我们看出中国兵力的强大,一方面使我们明白局势的危险.
这次战败是难以补救的.
"(八)、共抗日本侵略者近代以来,日本不断推行军国主义和扩张政策,疯狂侵略中国大陆及台湾岛.
面对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斗争.
从"牡丹社事件"到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人民与祖国大陆人民携手并肩,浴血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终于回归祖国怀抱.
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海峡两岸人民流血牺牲,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部分.

1、牡丹社抵御日军1874年5月,日军以琉球船民被台湾排湾族民杀害为由,攻打牡丹社,遭到牡丹社原住民的迎头痛击,史称"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酋长阿碌率领族人拼死抵抗,最后与30余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阿碌在一棵剥皮的树干上写着:"过路的族人,请带口信给深山中牡丹社族人,他们的战士浴血奋战,全部阵亡,没有一个人离开守卫的石门.
"这是日本为入侵台湾而蓄意制造的一起政治事件,为防范后患,清政府决定加强海防,建立海军,巩固台湾防务.

2、两岸同反割台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让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给予日本.
图片显示的是签订《马关条约》的双方代表:一位是清朝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另一个是日本的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

在条约签订之前,双方进行数次谈判,其中一次因为消息传出,遭到全国各地人民的强烈反对,民愤骤起,导致某一次谈判甚至不能在陆地上进行,而是在海域的船上进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正是清朝官员上船的情景.

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北京应试举人千余人签名以康有为为代表的,长达1.
8万余字的"公车上书",痛斥卖国行径,反对不平等条约;台湾民众群情激愤,台北地区鸣锣罢市,这里的场景正是这一时期的具体表现.
5月18日,清政府决定派李经方赴台办理割让事宜.
全台沦亡,已如燃眉,"誓不从倭"的台湾人民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抗日保台,在这个背景下,台湾涌现出了大批的爱国人士,如丘逢甲、唐景崧、刘永福等,组成黑棋军将士和台湾抗日义军等武装力量抵抗日军,海峡两岸共同展开反割让的斗争.

3、台湾军民抗战示意图日本侵略者为实现将台湾全岛和澎湖列岛"并入日本版图"的目的做了充分准备.
马关议和刚刚开始,便派兵攻占澎湖,封锁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并造成武装占领的既成事实和为攻占台湾做战略准备.
马关订约后,日本不等双方换约和办理交割台湾手续,便亟不可待地派兵南下,直扑台湾.
在台湾有两大港口是军事要地,一处是台湾北部的基隆港,一处则是台湾南部的高雄港,占据了这两个港口就可以掌控台湾的局势了.
因此日本正是就地理之便,先向基隆进犯,6月占领台北,7月占领台中,10月占领台南,11月中旬平定了台湾.

从1895年6月到10月,不畏强暴的台湾抑菌和清军官兵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历经大小百余仗.
持续5个多月,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奋勇抗敌.
日军侵略者前后出动了7万大军,和常备舰队的大部分舰只,并付出了包括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九亲王以及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在内的4800名官兵死亡,以及负伤2.
7万人的惨重代价.
其伤亡人数比日军在此前甲午战争中伤亡人数多出将近一倍.
台湾军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坚定意志和浩然正气,在台湾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4、反抗日本统治日本殖民者在台湾推行的"皇民化运动",虽也培育极少数被祖忘宗的民族败类,但遭到广大台湾人民的抵制和反抗.
日本在台湾推行的皇民化教育的几条基本内容是,要求台湾当地的居民要穿和服、讲日语、起日本名字、过日式生活,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日本人接管了台湾当地的报纸,用日文编辑报纸,只预留了一个版面刊登汉字,强制台湾居民使用日语.

从1895年台湾被割让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据五十年间的前15年间,台湾人民奋勇反抗,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斗争.
其中以罗福星领导的"西来庵事件"以及泰雅族的"雾社事件"为代表.
两岸人民共同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甘当亡国奴的精神.

5、雾社起义在台湾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形式鼓舞下,居住在台中浊水溪上游雾社的原住民,因不堪日寇的奴役和压迫,于1930年10月27日发动武装暴动,举行震撼中外的雾社起义.
日本殖民者在台湾建立起来的完全是警察政治.
警察对台湾民众的一切生活领域都有干预的权力.
在平地的警察,尽管凶恶,但多少还要受到殖民当局标榜"文明统治"的法律限制.
而在山地的警察则不必接受什么训练,更没有什么限制,完全是无法无天的警察世界.
警察对于"蕃人"(即日本人对台湾原住民的称呼)可以任意进行搜查、辱骂甚至毒打.
警察随意强迫他们无偿从事修路、建桥等繁重的苦役.
对于受雇从事伐木、运输等劳作的原住民,警察还要从中克扣工钱.
一些好色的警察,更是随意欺侮、奸淫原住民妇女.
有的警察娶原住民妇女为妻,一旦调任,即将其妻抛弃.
这些警察被称为"草地皇帝",原住民对他们恨之入骨.
1930年"雾起义"的爆发,正是殖民当局对原住民的残酷统治所造成的.

"雾社起义"的起因是日本殖民主义者在雾社大兴土木,强迫高山族人民进入马赫坡社附近的森林砍伐巨木,兴修他们的神社.
雾社高山族人民主要靠狩猎与农耕为生,视森林为圣地,视巨木为守护神,砍伐巨树使马赫坡等社的民众感到惊恐万分,恐由此遭到神的惩罚,自然不肯乖乖地服从日本人的命令.
何况山高路险,警察为使树木完好,不允许将树木拖地而走,竟迫使当地民众肩扛手抬,沉重的劳役更使他们无法忍受.
当日本警察用枪口和鞭子逼着他们上山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的愤恨达到了极点,起义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因此当有人提出不如趁此举行起义的时候,一贯对日本人欺压忍气吞声的头目莫那道也下定决心要与日本人拼个死活.

泰雅族人在头目莫那道的带领下,捣毁十几处日寇警察分所.
起义发生后,日本殖民统治当局还用加急电报报告日本政府,请求火速派兵增援.
日本政府接到报告后,从本土派出多艘军舰和十几架飞机运兵到台湾,会同日本驻台的海陆空军和警察一起围攻雾社.
日军在大炮和飞机的支持下进攻马赫坡等社.
他们先用山炮猛轰,把马赫坡、罗得夫、荷戈、束库各社的房屋炸成一片废墟,然后调步兵发起冲锋.
起义群众依靠断墙残壁的掩护,在枪林弹雨中跟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

起义军中有不少百发百中的猎手,退到山地以后,他们在丛林中居高临下,向爬上山来的日军射击,一枪打死一个,使得日军裹足不前.
日军用山炮对着山头乱轰,飞机也漫无目的地狂轰滥炸,森林燃起了熊熊烈火,迫使起义军向更深的山区撤退.
日军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向起义军施放了糜烂性毒气,使得起义军遭到重大伤亡.

虽然莫那道指挥起义民众进行了拼死抵抗,然而由于兵力火力对比大悬殊,只好决定率青壮年退守山林,并命各社老弱进入密林避难.
一些老弱和妇女为坚定亲人奋战到底的决心,依据本族风俗,纷纷在密林中自缢.
最后雾社原住民弹尽粮绝,起义领袖等自戕以殉.

6、两岸共同抗日在抗日战争八年漫长而艰苦的岁月里,两岸千万百姓惨遭蹂躏,日本的侵华战争造成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经济损失达6000亿美元.
在此苦难深重的时候,不愿受奴役的人民,发出怒吼,英勇反抗.
处于日寇铁蹄下的台湾同胞共赴国难,他们亲赴大陆采取种种方式表达赤子之心,组织了抗日义勇队等,转战于大江南北,活跃在抗日第一线.

这里我们看到的正是李友邦将军,1939年2月,李友邦将军在浙江金华领导成立了"台湾义勇队",转战在浙、苏、皖、闽抗日前线,直至台湾光复.
台湾义勇队以"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为宗旨,受到国民党、共产党双方支持,是国共合作抗日的产物.
该队还成立了"台湾少年团",有百来名台湾籍少年参加,与祖国大陆军民一起从事抗日工作.
台湾义勇队迅速扩大,在金华等地留下了四个支队和少年团的足迹.

毕业于黄埔军校、参加过大革命的李友邦,对台湾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台湾抗日斗争与祖国抗日斗争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他说:"只有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以后,台湾人民才能得到解放.
"他经常告诫台湾青年团结起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的一切势力,让台湾重归祖国.
1942年,台湾义勇队奉命转战到福建西部的龙岩地区,日益壮大的台湾抗日义勇队直逼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厦门.
当时厦门是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基地,戒备森严,但义勇队队员连续几次神出鬼没地潜入驻厦门日本海军司令部,又在关押抗日志士的监狱到处袭扰,闹得日军寝食难安,惶惶不可终日.
到1945年离开龙岩时,台湾义勇队人员已扩大到381人.
义勇队为收复台湾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人才,随时准备越过海峡,收复台湾故里.
至今在武夷山风景区的苍屏峰下,还留有当年台湾少年团用朱砂书写的抗日标语:"打倒日寇,保我中华.
"两岸人民互相支持并肩作战,经过浴血奋战,迎来了抗日战争,台湾光复的伟大胜利.
六、中庭过道现在我们经过的是中庭过道,这是一个为参观者提供的休息区,在过道的两边"种植"的是桉树和榕树.
榕树的寓意在之前的介绍爆破画时已说过了,那么为什么要"种植"桉树呢桉树是樟脑的原材料,在十九世纪末,樟脑业和蔗糖业是台湾当地的两大支柱产业,对台湾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樟脑是台湾的主要特产之一,在人造樟脑出现之前,台湾出产的樟脑占世界樟脑总产量的70%-80%.
1890年,全世界输出樟脑的只有台湾和日本,而此时樟脑成为西方化学的原料,所以非常紧俏.

接下来我们将要看到的就是第四部分——开发同工.
七、第四部分——开发同工明清时期,数以万计身强力壮的福建移民,为生存为发展,背井离乡,冒死渡台,来到属于自己祖国的疆土.
他们征服瘴疠横溢、野兽出没的茫茫荒野,荜路蓝缕,竭力于农垦;他们来往于风云莫测的海峡,呕心沥血,命系于商渔.
一辈又一辈,年复一年,无怨无悔用心血和汗水,把祖国宝岛从荒芜之地变成富蔗之区.
闽台农业、手工业交流的发展和商贸往来的频繁,促进了海峡两岸的进步和繁荣.

(一)、农耕水利台湾开发之初,移民们带去祖籍地先进熟练的农做工具和技术,带去了作物品种,如麦子及生姜、甘薯、豆类、大麻及各种蔬菜和果树苗;用双手和智慧,兴修水利、辛勤耕耘,开垦千万顷良田,发展农业生产.

清代台湾社会的阶级结构,在农村主要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组成,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当时台湾富者极富、贫者极贫,田地大半归城乡富户,富户也称头家.
台湾地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有不同的称呼,如垦户、垦首、业主、业户等.

垦户向官府申请垦照,获得荒地的开垦权,然后招来佃户,或给予牛只种子,或由佃户自备农具工本,进行开垦.
由垦户缴纳正供,佃户则向垦户交租.
清代台湾有一田二主的现象,即大小租制.
垦户也称大租户,收取大租.
佃户从事实际开垦,所垦田地实际上归佃户承管,佃户将垦熟的田地出租给现耕佣人,收取小租.
所以清代台湾行成了业户——佃户——现耕佣人的三层关系.

1、兴修水利水利是农业之命脉.
台湾开发之期,埠为陵潭,圳为沟洫,新修筑埤圳的数量大为增加,不断改善了水利设施.
福建移民采用祖地技术,同心协力兴修水利,其中包括大量新的规模更大、技术难度更高的工程.
清代修筑水利工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官修与民修两种形式,但均离不开闽粤移民的人力和智力.

地主(即业户)除了向农民收取地租之外,往往出资开凿水圳,收取水租.
许多水利是由业户出面组织修筑的.
有的是由业主出资私修,有的则是业主和佃户合修.
著名的八堡圳是由世家大族施世榜独资修造的,瑠公圳、大安圳等主要由业主出资,部分佃户也参与修筑.
由于当时水利对于谷物生产具有重大作用,缺水的田地往往颗粒无收,所以业户可以以水向番社换地,用以补偿开凿水圳的费用.
水租是业主的一大收入,水利是业户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业户也在水利事业方面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手工制造明清时期,东南沿海与台湾间两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悬殊,大陆东南沿海沿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具备较高水平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为台湾的开发和生产水平跳跃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台湾传统手工业主要为制糖和制茶业,其制作技术、方法、人员主要依靠福建移民传入.

1、制糖业台湾旱地多,在旱地种植甘蔗、地瓜、花生获得很好的收益.
福建移民携去蔗种,并带去了制糖工艺和大石碾等工具.
清代手工制糖技术所用压榨甘蔗的蔗车,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基本相同,清代以石料制作蔗车.
至清同治年间,为改变技术落后、出糖率不高的状况,泉州府安溪人沈鸿杰从德国引进新式制糖机器,提高了制糖技术.
根据图片我们可以了解到,牛在石碾边上作360度运动,带动两个巨大的石碾旋转,此时车工将甘蔗从两个石碾中间穿过.
甘蔗汁就会从中间的凹槽出留出,榨出的甘蔗汁放在铁锅里面熬煮就成了红糖,如果在甘蔗汁中加入蛋清再进行熬煮,就制成了白糖.

十九世纪末,开港之后,台糖开始直接销往外国市场,由于质量优良,颇受外国消费者的欢迎.
1874年至1884年的10年间是台糖外销的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毛里求斯、西印度群岛的甘蔗和法国甜菜歉收,食糖产量减少,而日本和英国对糖的需求量却又大增,导致国际糖货市场供不应求.
外商趁此良机把大量的台糖运销世界各地,年平均外销额达到46万担,最多时达75万担,占输出总额的75%.
台糖不仅外销数量多,而且销售范围也很广,其市场遍及欧、美、亚及大洋洲,最远时还销到南美洲的智利.

2、制茶业中国人的生活习性中,喝茶最为突出且普遍.
和祖国大陆的茶俗一样,台湾民众尤其喜好饮茶.
台湾产茶以坪村乡出名,茶叶以乌龙茶出名,饮茶更是讲究.
台湾人喜欢"饮安乐茶".
即先用滚水把已经放有茶叶的茶壶、茶杯浇洗一遍;第二道滚水冲入后再倒入杯中,边品边饮.
转圈斟茶叫"关公巡城",壶中水快要没有时逐杯点滴,叫"韩信点兵".
这种喝茶方式,显然是祖上流传而来.

乌龙茶是中国茶的代表,是一种半发酵的茶,透明的琥珀色茶汁是其特色.
在开港之前,本地虽然也有茶叶的生产,但是量少质次,微不足道.
当代的台湾茶种植和制茶技术在清嘉庆年间由福建传入.
清同治六年(1867年),台北艋舺建立了台湾早期的制茶作坊,从福建招雇大量制茶技术工到台精制茶叶.
清光绪七年(1881年)同安茶商"源陆号"店主吴福元自带制茶工到台湾设立茶厂.
近代,台湾乌龙茶大部分经由厦门转销美国等地.

1862年,宝顺洋行的约翰·多得(JohnDodd)从福建安溪运来茶苗,并给予贷款,鼓励台北地区农民种植.
其后,又从大陆聘来茶师,在大稻埕设厂制茶,从此台湾的茶叶开始勃兴.
1869年,多德以帆船二艘运载茶叶2139担直航纽约,以"台湾茶"的品牌销售.
这种茶叶(属乌龙茶),具有独特的芬香,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所以一炮打响,从而奠定了台茶在美国市场上畅销的基础,使出口量迅速增加,由1866年的1356担,增加到1878年的80261担,12年间增加了近60倍,年平均递增40%.

制茶从人工采摘、晒清、摇清、炒清、揉清等几个步骤后,就制成冲泡后释放出阵阵沁人肺腑浓香的茶叶了.
3、其他手工制作业明清时期台湾其他手工业较快发展,有了木匠、泥水匠、石匠等各种手工业工匠,与闽南一样,称经营手工业的"师傅"为"司阜".
据《安平县杂记》记载,清代"台湾货物多自外来,执艺事者亦多来自福、兴、漳、泉,而传授焉".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编织业的发展情况.
台湾的藤器、大甲席、大甲帽传入闽南,对闽南的竹器、草席等编制技术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台湾的原住民拥有一双灵巧的双手,他们会把山中适合的材料经过处理,变成穿在身上的衣服.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汉人的织布机,实际原住民所使用的织布机是很简单的,他们的经纱轴有时只是一块木头,不很讲究.
但是非常方便,随时随地都可进行纺织.

而手工编织业亦相当兴盛,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编织器具至今沿海人家仍在使用.
闽台两地拥有狭长的海岸线,海边居民有些常年生活在渔船上,以打渔为生.
海风带有大量的盐分,容易侵蚀渔民的生活用品,所以他们必须寻找韧性高且耐腐蚀的材料制作成生活用具.
经过几代人的试验,他们找到了黄藤.
我们眼前看到的就是用黄藤编织成的生活用品,正常情况下可以使用100年左右.

(三)、早期商贸入宋以来,闽南沿海人民为拓展生存空间,渐向海上发展,从事贸易和捕捞业以谋生计,从澎湖延伸到台湾西南海岸栖息.
在大陆沿海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环境的熏陶下,渔民将自己有余的米盐等食物、日常生活用品等与原住民交换狩猎剩余物,获取额外收入,从而进行了小规模的交易,开始了早期的"汉番交易".
至荷兰据台时,设市于台湾城外,泉州、漳州等地商舶、渔舟也载货赴台交易.
当交换物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了之后,就出现了类似于现在的大型交易市场——批发市场一类的交换场所,闽台两地称为"郊行".

1、郊行会馆"郊"、"郊行"之经营批发贸易的商行,亦指同业公会,为两地民间使用的特有名词.
郊行在闽南泉、漳一代早已形成,其中不少专营台湾生意.
清代乾隆年间随着大陆与台湾贸易的发展,大陆殷实富商在台湾开设一批经营两地贸易的商行和郊行.
台湾成立最早的郊行是台南三郊(指北郊、南郊和糖郊).
道光、咸丰年间,台湾郊行的发展进入鼎盛阶段,郊行活跃在台湾南、中、北部.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口钟名为"鹿港郊公置",其全称为"泉郡鹿港郊公置铁钟",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整条展线中级别最高的文物,它是鹿港四十六家郊行在道光十七年共同置的一口钟.
在古代,钟一般作为祭祀用品,而这件钟更是一件礼品.
当时鹿港与泉州之间的商贸往来已日渐兴盛,行成规模,位于鹿港的四十六家商行得知在泉州当地,将举行一场纪念闽台两地贸易的大型活动,他们联合出资,连日赶制了这口钟送到泉州来,因此这口钟也就成为了闽台之间贸易活动的见证.

清代中后期,鹿港、艋胛和台湾府城成为台湾最重要最繁荣的商业中心,俗谚有"一府二鹿三艋胛"之称.
南部、中部、北部的农产品从各个集镇和中心集中到这里,输送大陆,大陆来的手工业品也由这里输往台湾.

2、日茂行清代随着大陆与台湾贸易的发展,大陆富商在台湾开设了一批经营两地贸易的商行和郊行.
泉郊会馆是清代台湾专门从事与泉州贸易的著名郊行,其中的日茂行又是最有实力的一家.
日茂行由泉州府晋江县人林日茂于嘉庆二十一年所创,位于台湾鹿港.
林氏号振嵩,于乾隆年间自泉州渡海至鹿港,因从事食盐生意致富,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新改建日茂行(或称日庙),成为八郊极盛时期资产最大、营业最广之商行,为当时鹿港首富.

3、对渡码头航运与通讯是闽台人员来往、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重要手段.
明代和清中期,人们依靠帆船,往返于闽台之间的海船以漳、泉商贾为多;至近代,轮船发挥重要作用.
两地的码头成为双方对渡的重要基地.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先于1684年,指定厦门与台南的鹿耳门为两岸通商的对渡港口;1764年,又开放台湾彰化的鹿仔港(今鹿港)与泉州附晋江的蚶江口对渡;1792年,再开始台湾淡水厅的八里坌与蚶江及福州的五虎门对口通航.
另外,还有一些船只来往于清政府指定以外的港口间.
至近代开港后,闽台间有定期对渡的轮船和航线.
清代船户所编的《大清国阵路薄》,详细记载了闽台主要港口来往的航线.

4、邮路相通近代之时,沈葆桢、刘铭传等人极力发展近代通讯业.
1887年9月,刘铭传主持铺设自台湾淡水沪尾至福州川石山的海底电线,为闽台两地政务商情等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台湾的近代通讯就起始于刘铭传主政台湾时期.
中国历史上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报电缆就是在刘铭传在任时修建的,它把福建省连江县川石岛和台湾的淡水连了起来,当时台湾府就是通过这条电缆线,将台湾的消息及时传回大陆,这一通讯方式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
存放在福建省电信展览馆里的一截电缆线就是当年的原物.
刘铭传还在台北设电报总局分设下站、腰站、旁站43处;发行邮票,邮路远达厦门、广州、上海、香港等地,是全国最早的自办邮政业务,比清政府成立的邮政官局还早八年.

八、第五部分——文脉相承台湾与福建,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关系密切,而且在文化教育和艺术上也有密切的渊源联系,台湾文化艺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绝大部分从福建直接移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台湾的方言、祭器、民间工艺、手工技术等,仍然保留着浓郁的闽南和客家传统特色.

(一)、文化教育1、文庙祭孔明郑时期,创建了台南孔庙,以祭祀先师孔子的圣庙为主体,旁边设有明堂,延揽老师教学,同时也开启了台湾儒学的先声,所以又称为"全台首学".
清统一台湾后,祭祀孔孟成为台湾各类学校重要的活动内容,每年分春秋两祭,其中以秋祭最大,时间是9月28日,这一天也是台湾的教师节.
祭祀的器物是从福建购买或仿制而成.

第一个提出在台湾推行大陆教育制度就是福建同安人陈永华(郑经的参军).
在他的推动下,永历二十年(1666年),台南孔庙建成,以祭祀先师孔子的圣庙为主体,旁边建明伦堂.
三月,又建学院,由陈永华主持,以礼官叶亨为国子助教,开启了台湾地区创建最早的孔子庙,开创了台湾儒学的先声,所以台南孔庙又称为"全台首学".

2、国语通用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语法规范.
台湾光复后,为摆脱日本奴化教育产生的恶果,开始恢复、推广中文教育和进行北京话普及,今天台湾的国语也就是大陆的普通话.

3、方言国语明清时期移垦台湾的民众,八成以上是闽南人,一成多为客家人,他们自然地把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带到台湾.
现在台湾所说的"台语"其实就是闽南语.
闽南语的发源地不是在福建,而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是因为西晋时中原一带的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大姓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
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
在闽南人移民台湾后,自然把闽南话带到台湾.
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原先说河洛话的地方早已不说河洛话了.

闽南本土和台湾的闽南话不论在内部结构上或外部的文化特征上都是同一个地方语系,就是保存较多的故语音和古词汇.
闽南话的发生、发展与形成是古代中原汉人数次集体迁移入闽的结果,是由古汉语分化出来并经过几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而成的,保留着中原上古、中古语音词汇的特点,自成方言体系.
从语音系统上看,台湾闽南话和大陆闽南话几乎没有差别,声母都是15个,声调有8种,与厦门极为相近.

由于移民籍贯有泉州、漳州的分别,台湾闽南话也就有了泉州腔、漳州腔的区别.
在地理分布上,北部的台北、基隆和鹿港、淡水一带,南部则是高雄至屏东沿海一带,是以泉州腔为主;台湾中部的嘉义、南投、东北部的宜兰县地区则是漳州腔占主流.
台湾还有不少地区是泉州腔和漳州腔交错分布,所讲的闽南语也是综合了泉州、漳州口音,从而接近厦门的闽南话强调.
由于闽台两地历史地理条件及生活环境等的不同,两地闽南方言也有较少的一部分词汇存在差异.
有些词汇是台湾特有的,特别是些外语借用,还有的是对于同一事物两地用词的差异,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微笑的差异并不妨碍闽台两地之间的方言交流.
所以,台湾闽南话的语音系统和本土的闽南话几乎没有差别,两岸方言共同传承着中华古汉语文化的内在精髓.

现在泉州口音的闽南语与唐朝时期的官方话"河洛话"是很相近的.
也因此,台湾当地的居民称呼"闽南人"为"河洛人",称"闽南文化"为"河洛文化".
这其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话说在唐朝,文成公主进藏嫁与松赞干布,当时的官方语言就是河洛话.
在进藏时,文成公主因为思念家乡,途中常常沉默不语,车马停顿休息时,她总是探出头问:"这是哪里(闽南语音)"说完这句话又陷入沉默中.
西藏的官员不明白文成公主说的是什么话,就找来了随行的翻译官询问,翻译官不好直译公主的意思,就说:这句话在唐朝代表欢迎、祝福.
于是西藏人就学去了这句话,保存到今天就变成了西藏人最常用的祝语:"扎西德勒".

闽南方言区(以厦门口音为代表):分为东、西、南、北四个片区.
东片区分布在台湾省(含澎湖列岛、金门)汉人居住的广大地区;南、北片区正好分布在晋江流域和九龙江流域,分别以泉州、漳州两个市的口音为代表.
龙岩市的新罗区和漳平市由于受客家方言影响成为西片方言区.
后起城市厦门市,则集东、西、南、北各片区的特点而成为全区的代表.

4、重要方言——客家话汉晋以后的战乱年代,部分中原汉人渐次南迁,逐步聚居在福建、两广、江西等地,形成较稳定和外界有所区别的民系,他们被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以正统的中原文化自居,所使用的方言即为客家话.
台湾的客家人,大多来自福建、广东,通用客家方言.
无论是闽西客家方言,还是台湾客家方言都与中原文化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他们的根都在中原.

5、诗歌小说在大陆民众移居台湾的高潮中,福建的一批文人墨客也东渡入台,或建诗社,或组剧团,将福建的文学、戏剧艺术传入台湾,使台湾文化气象一新,文运大振.
明郑时期,随郑成功渡台的有卢若腾、沈全期等著名的福建诗人.
他们为台湾早期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熙统一台湾以后,迁台文人在台湾纷纷建立各种诗社,其中一部分闽籍诗人直接到台湾设坛组社,成为盟主,例如:同治年间创立的荔谱吟社,是由晋江著名诗人蔡德辉主持;光绪年间成立的牡丹诗社,由福建安溪举人林鹤年主办.
他们创办的诗社大大推动了台湾本地诗词的发展.
此外,台湾诗人也纷纷来到福建,与福建诗人一起切磋诗意,促进了闽台诗歌的发展,例如光绪年间,台湾竹堑地区的郑家珍、台南的许南英等.

日据时期,虽然闽台诗人的来往暂时被割断,但原来由两岸诗人共同发起和组织的各种诗社,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量增加.
根据有关统计,日本殖民者据台湾50年间,台湾各地先后成立的诗社有两百余个,其中虽有一部分是清代延续下来的,但绝大部分创建于日据时期.

6、白话小说,乡土味浓五四运动影响台湾,台湾的白话小说从此兴起.
日据时期,由于日本的同化教育,许多台湾人已不懂普通话,台湾的文人作家就以闽南话创作乡土文学小说.
1920年,一批台湾青年组织台湾青年杂志社,发行《台湾青年》杂志,提倡白话文学,传播文明思想,其中在大陆读书、受到新文学运动洗礼的张我军是重要人物.
他先后发表了《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新文学运动的意义》等文章,一方面抨击旧文学的八股味,另一方面比较系统地阐释台湾新文学的本质、内容和形式.
他认为台湾新文学是大陆新文学的一环,应保持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的密切联系.

7、科举教育教育与科举是封建社会培养和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郑氏时期已将福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移植台湾.
清朝以后,进行扩展与完善,建立起与福建一样的教育、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随、唐、宋、元、明、清.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它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

府级(院试)考试及第的童生称秀才;乡试(省级)考中者称举人;在京师礼部会试及第者称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俗称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额较多,三甲就更多.

台湾因开发较迟及割让给异族,科举制度的实行,前后只有短短200年.
在明郑政权时期,台湾形成了初步的科举考试制度.
奠定明郑政权开科取士基础的两位闽人——郑成功和陈永华.
明郑政权考选制度的设计者和具体执行者陈永华在设计和执行考选制度的过程中,主要借鉴了明代的考选制度,考试的内容和评判标准也有所沿袭.
如考试内容一般为四书、五经和五言六韵诗.
考试结果以等级评分:一等"文理平通",二等"文理亦通",三等"文理略通",四等"文理有庇",五等"文理荒谬",六等"文理不通".
这些都与明代相似.
在他的主持下,台湾的考生经过学院三年学习考试合格即可分派官职,实际上是以学院取士代替了明代的三级考试,这是根据台湾特定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所作出的一种合理变更.

8、科举考试郑氏时期已将大陆的考选制度移入台湾.
清朝统一台湾后,台湾是福建省一个府,其考选制度完全按福建模式进行.
台湾建省后,台湾生员仍然赴福建考试.
清朝统一台湾之后,台湾成为福建省的一个府,台湾教育纳入福建的发展轨道,闽台科举考试在制度方面完全一致,录取则一体统筹.
台湾建省后,生员扔到福建参加乡试.
据统计,清代台湾汉人考取文进士19人,文举人251人.
其中,清初50年没有产生进士,只有文举人15人,而在清后期的19世纪后半叶中文进士12人,举人106人,反映了台湾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发展.

清代对各省乡试的录取名额控制很严.
台湾是新开发的地区,文教事业与大陆地区相比还不发达,能够通过科考活得乡试资格者不多,乡试合格者更是寥寥无几.
为了鼓励更多的台湾读书人到福州应考,福建的地方官员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开始,便不断地以奏折的形势,请求朝廷对台湾读书人网开一面,录取时给予倾斜.

当年,福建陆路提督张云翼建议清政府仿照优待甘肃、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人士的惯例,于福州举行乡试的时候,为台湾生员另编字号,额外取中举人1名,很快得到礼部赞同.
于是在1687年有5位台湾生员到福州参加乡试,取中1名,为凤山县儒学附生苏峨.
随着赴福建的台湾生员人数增加,其后几年,福建官员向清廷提出陆续增加台湾考生的保障名额,至咸丰九年(1859年),台湾的乡试录取名额总共达到8名.
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200余年间,台湾府共在福建乡试中考取举人305人.

乾隆四年(1739年),清政府根据巡台御史诺穆布的建议,仿照福州乡试之例,规定在国家级考试——会试中,只要到北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达到10名以上便给予1名保障名额.
由于当年台湾到京会试的举人不足10名,所以仍照原办法与福建一体录用.
道光三年(1823年),台湾赴京会试的举人已达到11名,道光皇帝便根据礼部的建议,下旨允许从台湾士子中取中1名,该年台湾人郑用锡首次在台字号的名额保障下,考取进士,故被称为"开台进士".
此后,台湾人考中进士者多了起来.

设立保障名额有力地推动了台湾地区文风的繁盛和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实行初期,由于台湾地区的文化尚不发达,本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不多,来自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的读书人中稍通文墨者在原居住地参加考试料难以考取,便通过在台湾居住的同姓同宗之人,冒称其弟、侄,然后以台湾士子的身份公然赴考.
一旦考中,便迅即返回故里.
于是,便出现"名为台之士,实则台无其人"的状况.

9、学院书院清朝统一台湾之后,在台湾设立府、州、县学,同时成立各种书院,均与福建一样是祀孔孟,尊理学.
台湾各类学校颁布的学生规则,也是照抄福建学校之学规.
儒学即由政府举办的与科举制度适应的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课的官立学校,是古代学制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施行教化,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在儒学中,京都儒学称"太学"或"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地方儒学称为"府学"、"县学",相当中等教育.
国子监毕业生可直接参加廷试考取官员,或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考取功名;地方儒学学生(或称"生员"、"诸生"和"秀才")则须先行取得太学资格,方可参加廷试考取官员,但亦可通过在校科试,取得乡试资格,直接考取举人、贡生、进士等功名.

明末,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在当地建立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
虽然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便英年早逝,但其子郑经嗣位后,在陈永华的劝说和鼓动下,台湾的首座孔庙和明伦堂于1666年在台南建成,中国的封建教育制度由此得以创立和发展.
在明郑时期,台湾已在承天府设立府儒学,在天兴、万年二州设立州儒学,沿用的是明代的儒学教育制度.
康熙收复台湾后,在台湾设立台湾府(今台南),下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诸罗县后改为嘉义县),并设立了府县儒学.
后来,随着台湾府县设置的增多,儒学也相应地增设.
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立台湾省之前,台湾陆续建立的府县学有13所.

10、教师教官清朝《吏部则例》规定,台湾府学的教授、训导,首先从漳州、泉州教职内拣选,因此台湾府学、县学的教师均是福建人.
此外,台湾民办的社学、义学的教师也是从福建聘请.
唐代府县儒学的教师称为博士,必须是进士或明经出身.
(汉代出现的选举科目之一﹐至宋神宗时废.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书﹐故以明经为名.
)州学博士由吏部任命,县学博士由洲衙任命.
学生多的州、县添设助教.

宋代初年称为教授,由州、县地方官在私学教师,离任在乡守制的官员或在发解试、省试中落榜的举子,乡贡中学有所长、品行端正的士人中选任,任期3年.
宋熙宁四年(1701年),改由朝廷统一选派.
熙宁八年(1075年)开始举行教师考试,许全国科举出身的人报考,由国子监和翰林院学士院主持,考经义5道,被录取的任命为教授或教谕,派往各地.
宋元丰七年(1084年),规定应试资格包括太学上舍毕业生.
也可呈交平日作文,由国子监审核,代替考试等.
成绩上等的任命为博士,其他任命为学正、学录.
宋元符元年(1098年)以后,每年举行一次考试.
南宋时期或称教授或称教谕,由尚书省委任.

教师考试3年一次,在大比年份会试后由吏部主持.
报考条件是科举出身或太学毕业,要经刑部审查没有犯罪等严重过错方许参加.
考试内容包括经术和诗赋.
元代,路设教授、学正、学录,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设训导辅佐.
教授由朝廷任命,其他由礼部或行省、宣慰司任命.
明、清时期,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设训导辅佐.

明代福建共任命教授556人,学正47人,教谕2945人,训导1476年.
其中由进士、举人、贡生、生员.
台湾自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儒学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省前,历任教授50人,全是福建人.
其中进士27人,举人16人,贡生、廪(lǐn)生7人.
清雍正五年(1727年)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历任训导35人,全是福建人,其中举人15人,贡生、廪生20人.

"廪膳生员",中国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
(二)、民间艺术福建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绚丽多姿.
它们随着闽南人、客家人一起渡台,传遍台湾,并吸收了台湾地方的艺术精华,创造出新的民间艺术,回馈原乡故土.
闽台人民来来往往,共同创造,促进两岸民间艺术更加璀璨夺目.

1、民间音乐闽台共同拥有的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其中闽南南音,早在明末清初就传入台湾,深受两地民众喜爱.
福建传统音乐丰富多彩,可分为四种类型,即:民俗型,如山歌、渔歌、儿歌、宗教音乐等;雅集型,如福建南音、福州十番、莆田十音、闽西十班等;剧场型,也就是戏曲音乐,如莆仙戏、梨园戏的音乐等;音乐型,这是"五四"以后,在新文化的影响下,在高等学校和新型演出团体的教学与演出活动中保存着的传统音乐,如闽南筝派、闽派古琴等.

2、南音福建南音,亦称"弦管".
为中原古乐,原名"五音",又称南乐.
其乐风承袭隋唐之清乐、大曲,有高雅、敦厚的文士风格.
它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
指,即"指套",是有词、有谱、有琵琶弹奏指法的比较完整的套曲.
由若干同宫调的曲子连缀而成,一般包括二至六节,每节均有独立性.
"指"原有36套.
后增至42套.
其中最主要的有《自来》、《一纸相思》、《趁赏莲花》、《心肝发悴》、《为君去》五大套,俗称"五枝头".
"指套"虽有唱词,但很少演唱,只作乐曲演奏.

谱,即器乐谱.
谱附有琵琶弹奏法,没有唱词,专供乐器演奏.
共有13大套,每套包括3至10套,大都以描绘四季景色、鲜花盛开、溪流潺潺、百鸟争鸣、骏马奔驰等情景为内容.
谱中最有名的是"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

曲,即散曲,亦称草曲.
曲的数量很多,估计不下千首.
唱词内容可分抒情、写景、叙事三类.
唱腔以不同的滚门、曲牌名称和曲名作为标志.
这些散曲简短通俗,易学易记,深受群众欢迎.
南音,有严格的组织形式、传承方式和演唱规则,是高雅的古老乐种.
在南音中有"一萧二胡三弦四琶五拍"的说法.
"一萧"是洞箫,二胡三弦都是古代乐曲演奏常用的乐器.
"四琶"为琵琶,琵琶在传统乐曲中的演奏方式是竖立,而在南音中是倾斜的.
"五拍"为南音中使用的拍板,拍板由五块木板组成,又称"五拍".
手持拍板的这个人在南音演唱中的作用不仅是乐曲的演唱者,更是乐曲的指挥者,控制乐曲的起承转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南音在台湾称为"南管".
南音传入台湾的第一站是鹿港,因为鹿港与泉州的蚶江来往密切,很自然由泉州人带到鹿港.
民初全盛时期,台湾的南管社团有60余馆,但今天已大部分停止活动.
目前继续活动的还有20个,研究工作也有较大进展,现在不但还在演唱、演奏,而且还深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在台湾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3、民间戏曲福建民间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闽南一带,流行戏曲艺术,蔚然成风.
随着移民的渡台,将泉州的梨园戏、傀儡戏、高甲戏和漳州的芗剧、布袋戏等传入台湾.
因此,台湾流行的戏剧基本上是福建原籍所流行的家乡戏或地方戏.

歌仔戏起源于闽南漳州芗江一带的"锦歌"、"采茶"和"车鼓"等民歌,在明清时期由移民带入台湾,以后又揉合当地的"七字四言"小调,再吸收京剧中的行头、道具、场面、音乐、剧本等特色,形成今天的歌仔戏.
歌仔戏长盛不衰,流行全岛.

与歌仔戏同样受台湾民众欢迎的戏曲还有布袋戏.
布袋戏起源于福建泉州.
明末泉州城里有一位名叫梁炳麟的书生,穷途潦倒,在进京赶考途中,梦见一位白发老翁在他的手掌上写下"功名在掌上"五个字,以为此次一定会妙笔生花,榜上有名.
岂知又是名落孙山,无聊之余,做木偶解闷,并且编写一些台词,边用手举着木偶表演各种动作,边说边唱相应的台词,在乡间演出.
结果大受乡亲欢迎,梁炳麟也因此远近闻名,他这才意识到"功名在掌上"的含义,原来是要他创造这种适合民间需要的艺术.

不仅表演方式的相同,歌仔戏的剧目也大都是根据大陆传统戏剧剧目改编而成,宣扬忠孝节义,代表作有《梁山泊与祝英台》、《陈三五娘》、《刘秀复国》、《八仙过海》、《济公传》等;歌仔戏剧本也和大陆传统戏剧的旧式表演方式一样,一般都无固定剧本,大都由老演员面授和演员自己揣摩而成.
因此,歌仔戏无论是起源,还是其发展和完善过程;无论是剧目,还是宣扬的主题;无论是演出方式,还是传授方式,都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典型的中国方式,当然也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布袋戏是随着闽粤移民带到台湾的,在明末传入台湾后,很快流行各地.
台湾的布袋戏分成南管、北管、潮调三种不同流派.
布袋戏的剧目比较广泛,许多历史故事、民间传奇、神话传说,都可作为表演内容.
演出时,被称为"头手"的"手艺"高超的演员躲在幕后,一面用手操纵木偶,表演各种细腻逼真的动作,一面模仿各种人物的声调,绘声绘色地叙述剧情.
台词中有引人入胜的道白,有典雅婉转的清唱,有幽默风趣的俚语.
狭小的舞台,道尽人间悲欢离合、善恶美丑,难怪该戏能得到如此的欢迎.

4、民间舞蹈闽台民间有许多阵头舞蹈,在迎神踩街时游行表演.
在闽台舞蹈中残存着许多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祀歌舞,最典型的是鸟步求雨舞、拍胸舞和高山族的"番舞".
鸟步求雨舞:至今流行在福建建阳崇雒(luò)的鸟步求雨舞,是百姓在祈雨时模仿鸟跳跃的宗教祭祀舞蹈.
有"高雀跳跃"和"矮雀跳跃"两种不同跳法.
越人以鸟为图腾,模仿鸟类的跳跃飞翔,形成独特的宗教祭祀.
汉人入主福建,从事农业生产,就把祈雨的越人的宗教舞蹈继承了下来.

拍胸舞:流行在闽南地区的拍胸舞最初是在庆丰收时表演的酬神舞蹈,后来逐渐发展为在岁时节庆和迎神赛会时表演的节目.
表演者赤身裸体,断发文身,群体聚跳,舞蹈动作多模仿动物或昆虫,有"老鼠逐"、"蜈蚣展须"、"老鼠击洞"、"青蛙扫蚁"、"玉驴颠步"、"金鸡独立"、"蟋蟀跳"、"斗牛步"、"蜘蛛放丝"等,风格粗犷奔放.
拍胸舞具有浓厚的原始社会舞蹈的色彩.

(三)、工艺美术台湾的工艺美术绝大部分传自福建,其中木雕工艺、石雕工艺、漆器工艺和刺绣工艺主要来自泉州和福州.
1、刺绣工艺刺绣是中国传统的著名工艺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建的刺绣,针法丰富,工艺复杂丰富,称为"闽绣".
"闽绣"精湛的针法主要体现在桌裙上.
在台湾经营刺绣业者,大部分是福州人,其产品有神帐、佛幡、凉伞、桌帏、门楣、绣旗、戏服、戏帽等,专供民间敬神及演戏之用.

2、石雕工艺福建惠安的石雕艺术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十分发达,艺术风格将究竟精雕细琢,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其作品与技艺均传入台湾.
闽南沿海缺乏木材,却富产花岗石,所以居民以砖石或石结构为主.
不仅建筑的梁柱用石头,甚至连楼梯、门窗也用石头;不仅外墙用石头,连室内隔墙也用石头.
这种石结构房屋不仅坚固耐久,而且还追求美观,产生了举世闻名的惠安石雕艺术.
人们通过沉雕、圆雕、浮雕、线雕、影雕等,雕刻出栩栩如生、出神入化、形象分明的人物、飞禽走兽、山水、花卉、花纹图案等,用以装饰建筑物.
这些石雕体现了闽南建筑的鲜明特色,并随着闽南移民而深刻广泛地影响到台湾.

3、锡品工艺闽台两地的锡制工艺品,都具有平和柔滑的特性,高贵典雅的造型等工艺特点.
闽台民间用锡品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在泉州鲤城区内尚保存着一条街道称为"打锡巷".
这组《居家和乐》锡品出自台湾鹿港锡艺大师陈万能之手.
陈万能出生于台湾鹿港的锡艺世家,100多年前,陈万能的祖先从祖国大陆将锡艺这一传统工艺带到台湾,到他这一代继续发扬光大.
据介绍,陈万能创作的锡雕《牡丹凤凰》,此前成为连战赠给北京大学的传统工艺礼品.

谈及锡雕《居家和乐》的创意时,陈万能说,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母鸡与小鸡在一起给人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
创作这件作品耗时两个月左右,为了完成这件作品,他还买来几只小鸡细细观察,抓住了其瞬间的各种神态,展现了独特的锡艺风格.

4、木雕工艺台湾的木雕艺术源自福建,福建木雕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传统特色,能工巧匠,树帜各地.
闽南和台湾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并有众多的海外华侨华人.
起家发达的富豪,衣锦还乡,荣宗耀祖,慷慨解囊,捐款修建宗祠、寺庙、祖坟,或为乡里架桥铺路及兴办学校、医院、图书馆、影剧院等,并花巨资建豪华住宅.
这些住宅红砖青石,精雕细刻,飞檐画栋、富丽堂皇.
闽台大厝喜用红色的砖瓦,墙壁彩画常用彩度高的纯色、明色,用色大胆,对比强烈.
红蓝并列,红绿相映,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这些大厝的木雕形式多样复杂,工艺精巧细腻,木雕的门窗漏花、隔扇、屏风、梁枋雀替等构件上的浮雕和镂空透雕等,也以人物故事、花鸟走兽为题材,达到了很高的技艺水平.

九、第六部分——诸神同祀福建的移民,不但给台湾带去劳动力、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也带去宗教信仰.
移民动身之前,面对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为祈求一帆风顺,便随身携带祖籍地的神像或香火,并在入台后供奉于居屋或公厝,朝夕膜拜,祈求神佑.
至开垦成功,形成村社,便建造庙宇,再塑金身,以谢神恩.
台湾民间供奉的各种神灵,绝大部分由福建传入,其祖庙皆在福建.

(一)、佛教与道教1、佛教信仰明末清初,闽人大量入台,佛教信仰在台湾广泛传播.
郑氏时期,台湾开始修建佛教寺院,并延请福建僧人入台担任住持,弘扬佛法.
有清一代台湾佛教更是直接传承于福建高僧的衣钵,丛林遍地.
台湾佛教的宗派多数传自福建.
清代,福州的鼓山派、西禅派和福清的黄蘖派都传入台湾,许多福建高僧入台弘法,有的还建设与福建名刹同名的寺院.
台湾僧人视福建禅宗丛林为圣地,纷纷渡海赴福建名刹受戒,福州鼓山涌泉寺是台湾僧人最为向往的寺院.
许多台湾僧人还往福建寺院参学.

1947年,泉州承天寺高僧广钦老和尚东渡台湾弘扬佛法,并在台北清源山建一寺院,同样取名为承天寺.
现在广钦老和尚在圆寂后,其尸身已被民众塑成金身,永久保存.
2、道教信仰明朝末期,随着福建百姓移居台湾,道教也由漳泉移民传入台湾.
台湾道教完全传承了福建道教的传统.
台湾道教与福建道教同源,属正一(又称"正乙")派.
闽台民间称道士为"司公"(又称"师公").
司公有"红头"和"乌头"之分.
红头司公是正一派分支闾山派,戴红道冠,以红巾缠头,管做阳礁,主掌为人求平安、消灾、祈福等度生之事.
乌头司公属纯正的正一派,戴黑道冠,以黑布缠头,管做阴礁,主掌为死人超度及办理丧葬、做功德等度死之事.
闽台道教的斋醮仪式、法器、法服及抄本等相同.

闽台道教除奉祀元始天尊、玉皇上帝、太上老君、真武大帝等神祗之外,还奉祀闽台特有的俗神法主公.
3、闽台龙山寺晋江安海龙山寺,始建于隋,寺中主祀观世音菩萨.
明朝末年,龙山寺香火随泉州移民传入台湾.
移民在台湾各地建龙山寺,供奉观音菩萨,皆以安海龙山寺为祖庙.
晋江安海龙山寺,原名天竺寺,又名普现殿,因位于龙山之麓,故名龙山寺.
龙山寺始建于隋,寺中主祀观世音菩萨.
殿内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身高6.
3尺,身披莲服,双脚微露,合掌立于莲花座上.
菩萨的两肋至双肩旁生出504只手,每只手都有一直慧眼,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瑰宝.
明朝末年,龙山寺香火随泉州移民传入台湾.
如今在台湾的彰化鹿港、台北的艋胛、淡水以及台南等泉州籍移民众多之地,皆建有龙山寺.

鹿港龙山寺是台湾最早的观音寺,建于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
当时,晋江安海龙山寺的肇善的禅师怀捧一尊观世音菩萨欲往浙江南普陀进香,途中遇到风暴,船只被漂流到鹿港,遂就地结庐,草建龙山寺.
数年后,肇善又回到安海龙山寺恭迎观音神像,分灵鹿港.
乾隆年间,泉州人陈邦光扩建寺庙,特邀泉州名匠设计,其规模格局均模仿安海龙山寺;并从闽南采购杉(shā)木、砖瓦等材料运到鹿港.
后人翻修时,拆下的红瓦背面还有"泉城协兴号"字样.
至今,鹿港龙山寺门外仍立着一方"衍自安海龙山寺"的石碑.

4、共奉祖师公闽台二地的佛教俗神中,香火较盛者当数清水祖师和三平祖师,二尊神灵皆由高僧神化而成.
(1)、清水祖师清水祖师,俗姓陈,名普足(1045-1101),福建永春人.
生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幼年出家,曾往大静山拜明禅师为师.
元丰六年(1083年),安溪大旱,普足受乡民之请,往安溪蓬莱祈雨.
之后,在蓬莱百姓的殷留下,留住蓬莱清水岩,任住持多年,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圆寂.

他在民间的影响主要有两项:一时热心慈善事业,一生劝造桥梁数十处;二是以祈雨"获应"而闻名,百姓认为其"道行(héng)精严,法术高深",能感动天地,因而去世后被奉为神明,称清水祖师.
其信仰中心区是安溪县,其次是泉州府属各县,并逐渐发展至八闽大地.

明末清初,清水祖师信仰随安溪移民传入台湾.
全台以清水祖师为主神的寺院近百座,许多是直接从安溪清水岩分香、分灵去的,信徒皆以安溪清水岩为祖庙.
台北三峡清水祖师庙最为富丽堂皇.
(2)、定光佛入台定光古佛,又称定光佛,定公佛,北宋武平县南安岩之高僧,俗姓郑,法名自严(934-1015),福建同安人.
民间传说他神通广大,除蛟伏虎,为民疏通航道,祈雨求旸,卒后被民众奉为神灵.
闽西客家人移居台湾时,将定光佛信仰传播台湾.

清同治十年《福建通志》称:"(唐)中宗嗣圣三年(686年),(陈元光)疏言:'周官七闽,宜增为八,请建一州,泉、潮之间.
'"陈获旨得准开建漳州漳浦郡,并受命掌岭南行军总管、世守漳州刺史.
在任20余年,勤于吏治,政绩卓著,对开发漳州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逝后百姓立庙奉祀,称为开漳圣王.
唐王朝追封他为颍川侯,建威惠庙,后代历朝又累加封号,有"漳临侯"、"辅国将军"、"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昭列侯"等.
据说和开漳圣王同时开创漳州的尚有四个部将,即辅顺将军、辅义将军、辅显将军与辅信将军,威惠庙内通常都陪祀这四位将军.

威惠庙遍布闽南各地.
但是,信奉陈元光的主要区域是漳州沿海各县,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威惠庙,其中最盛行的地区要数云霄、漳浦二县.
当地人信奉开漳圣王当属于开基祖崇拜.
现台湾有100多所庙宇奉祀开漳圣王,其中淡水惠济宫、桃园景福宫、台北内湖碧山岩顶的开漳圣王庙和台中市北屯四张犁的开漳圣王庙,都香火旺盛,信徒众多.
(二)、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有别于正规宗教,它没有系统的宗教理论,没有严格的教规和严密的宗教组织.
它兼收并蓄,信仰芜杂.
台湾民间崇拜的众多神灵,绝大部分源于福建.
属于宗教范畴的民间信仰中,第一类是法力无边的"万能神",如玉皇大帝、妈祖、观音菩萨;第二类是分掌神,如读书人祭孔子、文昌帝君;医生祭保生大帝、华佗仙师、瘟神王爷;药师祭神农大帝;农民祭五谷仙帝;理发师祭吕洞滨;木匠和一些手工业者祭巧圣先师(鲁班);商人祭财神爷、关帝;百姓祭灶神;想长寿祭南极星君;想生子拜注生娘娘、送子观音;孕妇祭临水夫人,天旱拜龙王爷;第三类是城隍爷,以及天神、土地公公、地狱神、青山王、三平祖师、广泽尊王、圣王;此外还有各种自然界内的动植物崇拜.
有人统计,台湾民间信仰的各类神灵多达300余家,差不多把大陆各地的神灵都搬到台湾.

1、妈祖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升亩,原名林默(960-987),福建莆田湄洲岛人.
据说生前出没风浪,救助遇难船只.
殁后被民众奉为海上保护神,建庙奉祀.
明末以来,妈祖信仰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成为台湾最广泛的民间信仰.
台湾民间还聘请泉州、漳州师傅入台修建妈祖庙.
台湾各地的妈祖因分灵不同,其称呼也不同,从湄洲分灵的称"湄洲妈",从泉州分灵的称为"温陵妈",从同安分灵的称为"银同妈".
各地妈祖均奉湄洲天后宫为祖庙,谒祖朝圣者络绎不绝.
每年的妈祖诞辰之日,也会台湾信众不惧路途遥远到莆田湄洲岛进香.

传说在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农历3月23日,家住福建莆田湄州岛的林姓人家,生下了一个小女孩.
小女孩因为出生满月后也不会哭,因此父母叫她为默娘.
默娘心地善良,经常不顾自身安危,解救海上遇险的渔民,她的事迹被人们传颂.
不幸的是,28岁时林默娘病故.
人们为了纪念她,就在湄州岛上设立庙宇,并把她看作渔民出海的守护神"妈祖".
崇祭妈祖在沿海地区迅速流行,妈祖成为生活在海边、劳动在海上的民众的最重要的神灵.

2、三山国王三山国王,原系广东揭阳县明山、独山、巾山三山之神,闽粤客家民系普遍信仰.
该地流传一则神话:隋朝之时,三位天神降落巾山,自称兄弟,乃奉玉帝之命,来镇守明山、独山和巾山.
从此便庙食于巾山之麓.

潮州移民入台时,将三山国王信仰传入台湾.
后因闽、粤二籍移民混居,部分福建移民也供奉三山国王.
据统计,全台湾以三山国王为主神的庙宇有170座左右.
3、临水夫人临水夫人,俗姓陈,名靖姑(767-790),唐代福州下渡人,嫁至古田县临水乡.
时福州大旱,靖姑脱胎祈雨,不幸身亡,临终发誓死后做保产之神,以扶胎救产.
乡民立庙祀之,尊为临水夫人.
清代,临水夫人信仰传入台湾,以其为保胎助产之神,妇女事之尤勤.
闽台均以古田临水宫为祖庙.
在台湾当地,临水夫人时常与妈祖合祀,所以在台少见单独的临水夫人庙.

闽台有很多旧习俗与临水夫人有关.
妇女已婚未孕,要去临水夫人庙里祭祀祈子;妇女临产前,要到临水夫人庙请小神像供在产房,以求顺产;婴儿降生,"洗三旦",须煮糯米饭奉祭临水夫人;以后小孩受凉、生病,都要到临水夫人庙烧香祭拜,以祈平安,直到过了16岁.
由于临水夫人18岁出嫁,24岁去世,因此女性忌讳18岁与24岁结婚,以示对夫人的尊敬.
民间在祭拜临水夫人陈靖姑时,一律只供鸡,不供鸭.
因为据说陈靖姑在乘席祈雨之际,曾被白蛇精拖下水,忽然有三只鸭子从天而降,衔起席子的三个角,把陈靖姑从水里救起,鸡则袖手旁观,所以供鸡以示惩戒.
每年临水夫人诞辰和忌辰,台湾依旧保留盛大祭祀和巡游活动,至今台南16岁成年礼的民俗活动每年都在临水宫举办.

4、王爷王爷是闽台民间对驱瘟神灵的俗称,又称千岁、大人、王公.
闽台称王爷一般都冠以姓氏,称某府王爷或某府千岁,常见的有赵、康、温、马、肖、朱、邢、李、池、吴等百余姓.
开发之初的台湾,被称为烟瘴之地,疫疠时作,故信奉王爷的非常普遍.
闽南沿海祭拜王爷的"王爷船",以竹篾绑扎、彩纸糊成,或以木材制作,有些王爷船随风逐浪漂至台湾,台湾王爷崇拜活动中的祭祀、设礁、出巡、送王船等形式与闽南同出一辙.

王爷身份复杂,历史上曾赋予其众多的身份,甚至有人认为郑成功、郑经及郑克塽祖孙三人也是王爷的化身.
据统计,在台湾王爷被赋予了20多种姓氏,其中以朱、池、李三姓王爷最多,寺庙里往往将数尊王爷合祀,所以有二王爷庙、三王爷庙及五王爷庙等.

台湾的王爷崇拜极为普遍,全台有800余座王爷庙,这些庙宇的建筑与雕塑保持着泉州、漳州等地王爷庙的建筑风格.
台湾的王爷崇拜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传入.
一条是闽籍移民带进.
台湾开发之初,瘴疠时起,医疗条件极差,人们对瘟疫异常恐惧,因此福建移民纷纷将王爷带进台湾祀拜.
另一条途径是,建秒祭拜由福建沿海漂来的王船.
古时,福建沿海"放王船"风俗盛行.
当瘟疫流行时,当地的人为了祈安求福,便把乘载王爷的王船送到大海,希望疫病被王船一并带走.
一些王船,漂到台湾,台湾百姓接到大陆漂过来的王船之后,便在那个地方捐款盖庙,台湾的王爷庙也就一座座地出现了.
漂来的王船大都存放于庙内或庙旁,或为祭祀的对象,或另造小模型,供奉在神桌上膜拜.

5、青山王青山王,又称青山公、灵安尊王,原名张悃(又作"梱"kǔn),五代闽王的部将,曾率兵驻扎惠安青山一带,御海寇有功,去世后百姓立庙祭祀,俗称青山宫,为闽台青山王祖庙.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皇帝赦封张悃为灵安尊王.

惠安百姓移居台湾时,将青山王信仰带进台岛,建造了一座座青山王庙.
如台中县沙鹿镇青山宫,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神像由惠安移民恭请入台.
在台北、新竹、彰化、云林、高雄地等均有青山王庙宇.

6、土地土地神,或称土地公、土地爷、福德正神,本是农耕民族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崇拜逐渐人格化.
其神像都是衣冠束带,丰颐白须,一副福寿像.
在闽台民间,村村有土地庙,家家供土地神.

台湾与闽南一样,流行着"田头田尾土地公"的俗语,说明土地公祠遍及乡村田野,分布极为广泛.
有极大的,气派堂皇不输一般的庙宇,也有极小的,小到只用四片石板,三片当墙,一片当顶,也可作为土地庙.
至于贫陋乡村,土地公没屋住,也无塑像,民众仅在一颗大树底下摆上石头供奉土地公.

台湾民间的土地公信仰主要是从福建传进的,福建移民到达台湾后,为求合境平安、五谷丰登,便把祖籍地的土地神请到台湾,建造了规模不一的土地庙.
如台北的树林地区,其土地公就来自福建南安、同安、龙溪、南靖、和平等地.

7、保生大帝大道公,保生大帝,又称吴真人、大道公,姓吴名夲(979-1036),北宋福建同安白礁(今属龙海市)人.
生前行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卒后被当地百姓奉为医神,立庙祀拜.
明朝末年,保生大帝信仰随福建移民跨海入台.
奉保生大帝的庙宇通常被成为"慈济宫".
福建最有名的两座分别是青礁慈济宫(位于今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青礁岐山东鸣岭)和白礁慈济宫(位于今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前者俗称为东宫,后者俗称为西宫.
台湾保生大帝庙宇大多数从白礁的慈济宫分香,以此二宫为祖庙.
保生大帝诞辰日,各庙宇要进行"巡香典礼",沿途鼓乐齐鸣,龙狮齐舞,踩高跷,演歌仔戏,热火朝天.

台南学甲镇慈济宫是台湾慈济宫的开基大庙,宫内供奉的保生大帝神像,传说是郑成功军队从龙海白礁慈济宫逢印的分身.
300多年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台湾学甲慈济宫都要派人护送神像去龙海白礁祖庙谒祖,俗称"上白礁".

吴夲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矢志学医普救众生.
少年时已精通药理医术.
传说他回乡时在青礁岐山东鸣岭龙湫坑住下,亲自凿井取泉,采药草炼丹煎药,以医济人无贵贱,按病施药如矢破的,擅长铜针治病,手到病除,药到疾愈.
当朝皇帝朱仁宗母亲的顽症乳疾,也被他治愈,因而名扬天下.
吴夲本着为人治病的献身精神,四处寻求药草,一次因采药堕崖而死,卒年58岁.
吴夲亦得到历代统治者的褒封,从宋代"妙道真人"、"忠显英惠侯",到明代的"医零妙道真君"、"万故土我极保生大帝".

吴夲遂有此被神化.
保生大帝与妈祖、临水夫人,是闽台民间信奉的三大主神之一.
8、开漳圣王开漳圣王,原名陈元光(657-711),即唐朝开设漳州的首任刺史,字延炬,号龙湖,又称"陈圣王"、"威惠圣王"、"圣王公",光州固始人(今属河南),生于唐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五日,卒于唐景云二年(711年),作为漳州的地方神被崇拜.

清同治十年《福建通志》称:"(唐)中宗嗣圣三年(686年),(陈元光)疏言:'周官七闽,宜增为八,请建一州,泉、潮之间.
'"陈获旨得准开建漳州漳浦郡,并受命掌岭南行军总管、世守漳州刺史.
在任20余年,勤于吏治,政绩卓著,对开发漳州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只功.

他招集散亡,开辟荆棘,营农积粟,通商惠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遇难殉职后,百姓尊为神明.
清代,开漳圣王信仰随漳州移民传入台湾.
台湾开漳圣王庙宇多集中在北部,主要从漳州的北庙、漳浦的西庙和云霄的威惠庙分香,其建筑风格也与漳州的庙宇相仿.
现台湾有100多所庙宇奉祀开漳圣王,其中淡水惠济宫、桃园景福宫、台北内碧湖山岩顶的开漳圣王庙和台中市北屯四张犁的开漳圣王庙,都香火旺盛,信徒众多.

9、广泽尊王广泽尊王,又称郭圣王,俗称圣王公,姓郭,名忠福(923-938),福建南安诗山人.
本为五代时一牧童,生而神异,以孝闻名.
十六岁时,牵牛登山,坐古藤而逝,乡人立庙祀之,称郭山庙,又号将军庙.
郭山形状如凤,所以该庙也称凤山寺.
历代帝王对郭忠福不断加封,南宋初封为威镇广泽侯,赐庙额曰威镇庙,后加封为广泽尊王.

清初,广泽尊王信仰随泉州移民传入台湾.
例如,康熙元年(1662年),泉州府南安县郭氏六房祖先,恭奉广泽尊王分身到台南的镇渡头一带,以当码头工为生.
郭氏势力壮大之后,将原供奉郭圣王的简陋馆所扩建为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西罗殿.
全台有五十余座主祀广泽尊王庙宇,不少庙宇取名凤山寺,以示不忘根源,如台北、彰化鹿港和云林土库都有凤山寺,台南西罗殿的庙额之上也高悬"凤山古地"巨匾,许多泉州籍移民的家庭神坛上都祀奉着广泽尊王神像.
台湾广泽尊王庙均以南安诗山的凤山寺为祖庙.

10、关帝关帝爷,又称关圣帝君、关公、关老爷等,即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公元160年-公元219),因其忠、义、勇而受后人崇拜.
台湾的关帝信仰是明末清初从福建传入的.
台湾主祀关帝的庙宇据统计有192所.
还有许多庙宇是另有主神,而以关帝作陪祀之神的.

关帝在闽台是职掌人间事务最多的一位神灵,既是战神,又是商界守护神,还是医药神.
在台湾,历史悠久的如17世纪兴建的台南关帝庙,破负盛名的如台北天行宫、规模较宏伟的如日月潭的文武庙,以及新竹近郊在丘陵上塑造的一尊高达数十米从远处即能看得见的关帝像.
泉州通淮关帝庙及东山铜陵关帝庙与台湾关帝庙结缘最深.
台南、鹿港一带泉州移民修建的关帝庙奉通淮关帝庙为祖庙.
清代漳州民众移居台湾时,从铜陵关帝庙分香至台湾各地,有的还请东山师傅模仿铜陵关帝庙式样在台湾建造庙宇.

11、城隍城隍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城市守护神,大凡在各行政中心,如省城、府城、县城,官府都建造城隍庙.
台湾最早的城隍庙——台南城隍庙,是清初郑成功复台后修建的.
乾隆以来,台湾城隍庙渐多,部分是由移民集资兴建.
许多庙宇的城隍神是从安溪、同安、晋江永宁的城隍庙分灵.
其庙宇的建筑风格、神像的雕塑艺术和从祀的神灵,均与福建大同小异.

十、第七部分——风俗相通明末以来,当闽南百姓大批移居台湾时,把家乡的风俗习惯带到台湾.
台湾与福建尤其是闽南,风俗相通,习惯相同.
尽管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但这种建立在对中华民族道德思想认同基础上,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壤中的俗缘,与有生俱来的血缘一样,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切断的.

(一)、生命礼俗人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出生、成年、结婚、衰老、死亡这一过程.
每个阶段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民间都有相应的礼仪习俗,以求健康、平安、长寿、富贵,福建民众移居台湾时,将这套礼仪习俗传入台湾.

闽台民间传统中,生命中每个重要的阶段都有相应的礼俗,以求健康、平安、长寿、富贵.
如孩子周岁,称"度晬",有"抓周"的习俗,就是把十二种象征性的物品放在米筛上或桌面上,让孩子任选一种,来预测他未来的命运及志向.
这十二样东西包括:文房四宝、秤、土、算盘、秧苗等,不同的物品代表不同的寓意,例如文房四宝暗喻孩子以后能求得功名,算盘暗喻孩子精打细算.
随着时代的进步,抓周物品也有增加,比如鼠标、麦克风就分别代表高级工程师和演艺人员,十分有趣.

16岁意味成年,举行成人礼,由家族中福寿双全者主持,俗称"上头".
婚姻为人生大事,传统中有一套较为繁琐的程序,但每个仪式都有其特殊的意味,寓意白头偕老,子孙昌盛.
1、诞育礼俗闽台民间,婴儿出生的第三天、一个月、四个月、周岁分别做"三朝"(或称"三旦")、"满月"、"四月日"和"度晬".
每个礼仪都要祭神敬祖、宴请宾客,客人和外祖家赠送衣帽、袜、饰物等礼品,称为"送头尾"(闽南语),祝福婴儿健康、聪明、长大后当官发财.

三朝(或称"三旦")之礼就是在孩子出生第三天,请来产婆,将桂花信(木犀花的心)、柑叶、龙眼叶以及一块小石头,一起放入水中先煮沸,然后用这种谁洗拭婴儿的身体.
用柑叶、龙眼叶是取其子孙满堂、代代繁荣,小孩将来有胆识、有出息的意思.
洗过之后,祖母抱着婴儿到屋内正厅,向佛神、祖先礼拜.
亲朋好友也前来祝贺,还要通知产妇的娘家准备各种赠品.

孩子满月的时候要为孩子举行仪式.
在这一天,要把婴儿的头发剃掉.
在剃头之前要将煮好的鸡蛋和鸭蛋水放进脸盆中,再放入一块石头、12文钱、少量葱和一个鸡蛋,把葱碾碎后以其汁浇在婴儿头发上,并把蛋黄也抹在头发上,然后剃去头发.
石头代表婴儿"头硬",即身体健康;钱代表长大后成为大富大贵之人;葱可以使头发又浓又黑;蛋黄可以洗去污垢.
这一天还要以油饭、鸡酒供奉神佛和祖先.
娘家的兄弟依照习惯也会送来"头尾",也就是婴儿从头到脚的一切衣服,其中有衣服、帽子、鞋袜、金锁和脚环、手环等.
这些礼物也可以在出生日和周岁时送,不过做满月和做周岁时赠送最为丰盛.

到了孩子四个月时,还要做四月日.
与其他日子不同,这次要准备牲醴及红桃、红龟糖、酥饼等,祭拜佛神和祖先.
亲朋好友照样送礼.
这一天主要进行收涎(xián)仪式.
"收涎"就是把涎水收干净,祝福孩子不断长大.
家里得准备12个(或24个、48个)酥饼,用丝线或黑丝线串起来,由亲朋好友说一句吉祥话,并拿一个酥饼在孩子嘴上抹一下,说"收涎收离离,明年招小弟".

2、成人礼俗十六岁意味着人生步入成年.
闽台民门在十六岁生日这天都要举行成人礼,由家族中福寿双全者主持仪式,俗称"上头",仪式中还要敬天祭祖,较为隆重.
台湾民间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
鸟母则是受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
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和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来,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

3、婚庆礼俗结婚是人生当中一大喜事,双方非常地重视.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整套的嫁妆.
这张喜床在闽台民间称为"十八堵床",说的是有十八堵装饰图.
实际上装饰图的数量是根据女方家境而定,最少也要有七堵,如果家境殷实可以多达十八堵.
进入洞房之后,新郎拿起喜称挑起喜帕,这是因为在古时候,男女双方结婚之前是不见面的,主要是通过合"八字"也就是双方的生辰来订婚,于是在洞房之夜,新郎拿起喜称挑起喜帕,取"称心如意"的谐音,就是希望能够娶到一位温婉贤惠的妻子.

中国古代婚礼有"六礼",即六个程序仪式,福建民间把"六礼"并成"四礼",即议婚、订婚、完聘、完婚,台湾民间继承了这一传统.
双方议婚,首先是"问名"、"纳吉",透过媒婆了解双方家庭,即了解门风、财富、才干、相貌等情况.
双方感到满意后,由媒人将女方生庚帖(俗称八字)送到男方家,置于神明祖先灵位卜吉.
三日内如果家中无事,便将男方的生庚帖送给女方,女方则问卜于星象学家,探究吉凶,无事则表示同意.

订婚为订盟合婚礼俗,也称为定聘、小聘、文定,俗称"送定"、"过定".
男方择吉日.
4、寿辰礼俗生日庆贺,处处皆然.
闽台民间在平常生日只吃面线和蛋.
50岁以前的生日只做"内祝",仪式从简;到50岁才称"寿日",举办隆重的祝寿活动.
此后逢十就做"大生日",60岁为下寿,70岁为中寿,80岁为上寿,90岁为耆寿,百岁为期颐.
有的提前在逢9的年份祝寿,认为人生逢9场交恶运,祝寿可以辟邪压厄.

5、丧葬礼俗丧礼是人生的结束礼.
台湾民间治丧过程中所用的衣衿、棺椁诸物以及设灵、吊祭诸仪,均与福建相同.
丧葬礼仪包括始丧、入殓、出殡、做旬、除灵等程序.
出殡时,笙鼓前导,灵柩有棺夫抗抬游行,亲朋送葬,最为隆重.
去世一周年的祭祀称"做对年";两周年的祭祀叫"做三年",至时,居丧者脱孝,丧葬礼仪结束.

(二)、衣食住行福建与台湾地理位置相近,气候相差无几,物产大致相同.
因而,福建百姓移居台湾后,在物质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保留了家乡的习俗.
1、饮食同味闽台民间的饮食,从茶酒饮料、日常三餐、风味小吃到宴会酒席,其使用器具、饮食原料、加工技艺、口味特色以及饮食礼仪习俗,两地几乎没什么差别.
台湾民间的许多风味小吃都传自福建,闽南、福州有的,台湾大都具备.
早起的油条、面线糊;午时的肉粽、海蛎煎;晚时三朋五友或小聚斟两杯或茶馆里品茗,这些生活习惯在闽台两地极为相似.
闽台两地在饮食习惯方面的相似性构成了独特的闽台饮食文化,亦是闽台两地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2、建筑同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台湾民居完全继承了福建漳泉民居的建筑风格.
其建筑所用的衫木大多来自闽江上游,称"福衫",砖瓦石料来自漳泉,大型住宅的建设特聘福建师傅入台设计和施工,俗称"唐山师傅".
因而,建筑的风貌、格局、雕饰与闽南一致.
台湾寺庙等建筑,同样体现闽南形制特点.
人们起居生活的信仰和禁忌也和福建民间相同.

台湾的民居,大多依漳泉样式,一般是一厅二房,中为正厅,闽南话叫"正身",左为大房,右为二房.
正身的厅是奉祀神灵和祖先灵位的,兼作客厅,两边为主人住宅;如果家口增多,住不下,则在主屋两房增建厢房,俗称护龙或护厝.
护龙是厢房,分东西两厢,为子孙所居.
主屋后面可增建第二排、第三排,从前至后依次称为前进(前落)、中进(中落)、后进(后落),大者有五进的,闽南语俗称五落起.
屋脊的式样不一,有直线的,称马背型;也有弯曲的,称燕尾型.
窗户的设计和形式都是闽南式的,窗户不对外开,而是向着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庭院中,以适合湿热的气候.
乡村的房屋有架竹盖茅,也有瓦房.
墙体材料则范土为坯,俗称土角,再将土角垒成墙.
民间还经常在隘巷之口路旁立一石,刻"石敢当"三字以镇邪、辟邪.

3、出行同习明末以来,台湾岛上的交通工具大多传自福建,其车、轿的形制功能与闽地无异.
福建沿海人民的造船技术、驾舟本领也随移民传入台岛.
民国以前,有身份的人和有钱人出门坐的是轿子,一般轿子由两人扛抬.
普通人家出门多用牛车.
台湾平旷的地方多,便于车行,故走远路都用牛车,亲朋互访,三四人同坐往来,甚为方便.
五谷、柴炭的搬运,也使用牛车,因而牛车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
民国时期,人力黄包车和三轮车逐渐多了起来,成了城里人主要的交通工具.
台湾是个岛屿,岛上有河流,船只和竹排是水上重要的交通工具.
其船只和竹排的制形与福建完全一样.

4、服饰同装自古及今,闽台两地百姓,不论男女老幼,其衣冠服饰的面料、色彩、式样、风格基本一致,妇女化妆的技巧也相同.
台湾农村地区穿着"对襟仔衫"、"大裪衫"、"短水裤"、"和尚衫"、"押胸衫"、"肚仔裤"、"密底鞋"的老年男女、婴儿、儿童、农家妇女,这种服饰来自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尤其在闽南人和客家人中间更是普遍.
如果不是祖上相传和民间爱好,有些服饰恐怕很难让人接受;相反,因为是世代相传和民间爱好,有些服饰想禁也难禁掉.

前两件衣服,材质比较坚硬,且上面没有繁复的图案,因此这是干农活时穿的.
后两件衣服,有精美的刺绣,且剪裁讲究,这是大家闺秀的衣服.
右手编的两个肚兜被称为"地主婆兜",地主婆在人们的印象中是非常吝啬的,因此有人戏称这肚兜前面的袋子正是用来装钱的.

这两件三寸金莲今天看来非常不可思议,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人怎么可以把女人的脚裹得如此之小.
当代作家冯骥才著有《三寸金莲》一书,经翻译后国外出版,就有外国朋友在看完了书之后大赞冯的想象力十分丰富.
其实这样的褒奖让冯本人感到十分难过,因为这不是想象,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裹脚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女孩两三岁时.
取一活鸡,生剖其肚,将被裹的女足塞进去,因鸡的体温比人体温高,能起到软化骨头的作用,片刻后将除了大拇指外的四指,用力压到脚背下,其过程一般都会拗断骨头,并且将女足弓起后缠绕.

(三)、岁时节庆闽台民间的岁时节庆如出一辙,不仅节日的具体日期一样,庆典礼仪的形式和内容也相同.
在闽南,有一首《新年歌》,歌词是:"初一荣,初二停,初三无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蓝相生,十一请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唵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在台湾,也有一首《新年歌》,歌词是:"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子婿;十二查某子请来拜,十三食湆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几乎一致的歌词,反映出台湾的岁时节俗起源于祖国大陆.

1、元宵灯会正月十五元宵节,闽台民间吃元宵丸,以示吉利,是夜家家张灯结彩,民间组织灯会、灯谜、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等活动,把新年的娱乐推向高潮.
2、清明祭扫清明节,民间吃薄饼,被牲醴龟粿祭祀祖先,并为祖先扫墓.
扫墓时一般会用红漆重新描祖先的牌位,并且在祖先墓贴上一圈彩纸做装饰用,告慰祖先此地已祭扫过.
扫墓的时间,闽台各地互有差异,一般是在清明前后数日.
在台湾,泉州移民多在清明前择日扫墓,而漳州移民则在清明日扫墓.
扫墓的程序,一般是先清理墓边杂草,并给墓头添土;接着在墓上"压纸",并在墓前摆放供品,点燃香烛,全家拜祭;最后是燃放鞭炮,焚烧纸钱,将供品弄成小块,撒在墓的四周.
祭扫完毕,全家在墓地聚餐,分食供品.
台湾同胞祖墓多在福建,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很多人冲破重重阻力,于清明时节回祖国大陆祭扫祖墓,现在两岸阻隔,每年仍有很多人回来扫墓,表现出深挚的故土情节和爱国情怀.

3、端午竞渡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闽台又称为"五月节".
旧俗,这一天民间要祭祀祖先,吃粽子;要饮雄黄酒,悬蒲艾,贴符于门,以驱毒避邪;临河近海之地,还举行龙舟竞渡活动,俗称"扒龙舟".
端午节的主要节庆活动有划龙舟、包粽子、佩香袋、挂艾叶与菖蒲、饮雄黄酒、系"长命缕"等.
端午节佩香袋,原意是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香溢世,流芳千古.
门口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是为了避邪驱虫.
"系长命缕"是将五色丝线捻成花绳,系在小孩手腕上,以祈求小孩无病无灾,健康成长.

端午时节,台湾、闽南一带龙舟竞渡最为盛行,竞赛形式如出一辙.
闽南一带每年都有规模很大的赛事,参赛者除本地之外,还有来自邻近县区的龙舟.
龙舟以好木料制成龙形,绘上鳞纹,涂以油漆,金碧辉煌.
每艘龙舟坐16位熟悉水性、臂力过人的选手.
竞渡重点停泊"标船",以鸭子为标.
竞赛开始,一艘艘龙舟如箭离弦,飞速破浪前进,岸上观战者敲锣打鼓,鼓掌喝彩.
龙舟到达终点时,"标船"把鸭子投入水中.
龙舟上的健儿纷纷跳往水中追捉,观众呐喊助威,极为热闹.

4、中元普度农历七月十五为闽台民间的中元节,俗称"七月半".
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故又将中元节称为"鬼节",将七月称作"鬼月".
为安抚孤魂野鬼,民间供祭品,烧纸钱,延僧设坛,至祭施食,俗称"善度".

各地祭鬼时会树立灯篙,灯篙越高,上面灯的照明范围就越大,招来的鬼就越多,因此各地必须根据自己祭品的多寡树立灯篙,以免"鬼多粥少",造成鬼魂的怨怼(duì)而加祸于人间.
除了树立灯篙外,水中也有放水灯之仪式,引导来自水中的溺鬼,因深恐来到阳间的众鬼不能满足口食之欲,慎重的街市如鹿港.
从鬼门开后,街民分组轮流按日供食祭祀,以保平安.

5、中秋拜月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民间以这一天为太阴娘娘(月亮)生日,要拜月,要祭祖;亲人团聚,共赏明月,品尝月饼.
闽南民间"博状元饼"的游戏也在台湾流行.
闽台民间称月亮为"月娘妈",对月亮十分崇拜,旧时到了中秋节这天晚上,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到有月光照到的地方,摆上桌几、时令果品,敬奉月娘妈.
这种敬月习俗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寄托.

吃芋是中秋节闽南、台湾人的传统食俗.
这习俗与沿海抗倭斗争有关.
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福建沿海屡败倭寇,功劳卓著.
名传海内外.
有一次,戚家军受到倭寇的袭击,退到山头,断了军粮,情况危急,戚继光动员士兵吃野草充饥,以待援军.
当时有的士兵挖到野芋头,大家煮着吃,解决了临时的缺粮问题.
后来人们趁倭寇不备时冲杀出去,大败敌人.
此时正值中秋佳节,后来,中秋节吃芋头成了习俗,从大陆传入台地,一直保留下来.
人们对芋头有特殊的感情,并且拟人化地把芋头分成芋母、芋子、芋孙,作为一种亲情的象征.
于是,家家户户购芋头,做芋饼、煮芋饭……简直可以拼成一桌芋头全席,这也可资说明,闽南、台湾人近乎到了没有芋头不成节的地步.
闽南、台湾民谣中也有不少唱到芋头的,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天乌乌,要下雨》就唱道:"天乌乌要下雨,阿公扛锄头去掘芋……"(闽南语)6、冬至汤圆冬至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一,闽台民间称之为"冬节",是日,合家搓汤圆、煮圆、食圆,意在美满团圆,并以汤丸祭祀祖先,将汤圆粘贴于门扉器物,谓之"饷耗".
这一习俗源于一个故事:据说,以前闽南有一穷苦的三口之家,遇到灾荒,妻子饿死,丈夫无钱埋葬妻子,只好卖女葬妻.
父女分别那天刚好是冬至,家里仅仅有一粒汤圆,父女各吃一半.
女儿被卖到有钱财主家当婢女,日夜思念父亲,每年冬至那天总吃半个汤圆,留下半个粘于门上,等着父亲来吃.
邻居见此大为感到,纷纷效仿,久而久之,遂演变成一种习俗.
台湾民间同样有此习俗.
据《台湾府志》、《台南县志》等文献记载,冬至之时,民众将汤圆糊在车窗、桌柜、畜栏、水井等处,谓之"糊圆仔丁",祈求"出好丁"(生男孩).
大概是故事发生的时间离现在已很久,人们以已经不了解粘汤圆的原意.

7、除夕围炉除夕,又称过年,是闽台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之前,家家蒸糕做粿,杀鸡宰鹅,置办牲醴.
腊月十六这天是"尾牙".
早年生活艰苦,在福建和台湾风俗中,一般家庭每月的十六都要设法改善伙食一次,称为"做牙",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故称"尾牙".
这一天,各家各户要摆上大鱼大肉,祭拜土地公公,感谢其一年来的保佑.

至除夕日,祀神祭祖,燃放爆竹,更贴春联.
除夕夜,全家团圆聚饮,桌下放一火炉,炉边置一些铜钱,象征温暖如春,财气旺盛.
这欢家宴称作"围炉".
家人若在外无法赶回参加,要空出一个位置,摆上餐具,以示全家团圆.

8、春节贺正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传统节俗中最喜庆热闹的节日.
该日清早,闽台民间摆设香案,燃爆竹,祭天地,拜祖宗,谓之"贺正"、"开正"之后,访亲问友,互致贺意,一直到正月十五日,节庆气氛都很浓郁.

pacificrack:VPS降价,SSD价格下降

之前几个月由于CHIA挖矿导致全球固态硬盘的价格疯涨,如今硬盘挖矿基本上已死,硬盘的价格基本上恢复到常规价位,所以,pacificrack决定对全系Cloud server进行价格调整,降幅较大,“如果您是老用户,请通过续费管理或升级套餐,获取同步到最新的定价”。官方网站:https://pacificrack.com支持PayPal、支付宝等方式付款VPS特征:基于KVM虚拟,纯SSD raid...

青云互联:香港安畅CN2弹性云限时首月五折,15元/月起,可选Windows/可自定义配置

青云互联怎么样?青云互联是一家成立于2020年的主机服务商,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稳定快速的主机托管服务,目前提供有美国免费主机、香港主机、韩国服务器、香港服务器、美国云服务器,香港安畅cn2弹性云限时首月五折,15元/月起;可选Windows/可自定义配置,让您的网站高速、稳定运行。点击进入:青云互联官方网站地址青云互联优惠码:八折优惠码:ltY8sHMh (续费同价)青云互联香港云服务器活动...

欧路云(22元/月),美国CERA弹性云服务器!香港弹性云服务器15元/月起;加拿大高防vps仅23元/月起

欧路云怎么样?欧路云主要运行弹性云服务器,可自由定制配置,可选加拿大的480G超高防系列,也可以选择美国(200G高防)系列,也有速度直逼内地的香港CN2系列。所有配置都可以在下单的时候自行根据项目 需求来定制自由升级降级 (降级按天数配置费用 退款回预存款)。2021年7月14日美国 CERA 弹性云服务器 上新 联通CUVIP 线路!8折特惠中!点击进入:欧路云官方网站地址付款方式:PayPa...

主神池为你推荐
沙滩捡12块石头价值近百万捡块石头价值一亿 奇石到底应该怎么定价摩根币JPM摩根币是什么?怎么赚钱是骗人的吗?newworldtheworld中文是什么意思psbc.com95580是什么诈骗信息不点网址就安全吧!xyq.163.cbg.comhttp://xyq.cbg.163.com/cgi-bin/equipquery.py?act=buy_show_equip_info&equip_id=475364&server_id=625 有金鱼贵吗?www.bbb336.comwww.zzfyx.com大家感觉这个网站咋样,给俺看看呀。多提意见哦。哈哈。www.33xj.compro/engineer 在哪里下载,为什么找不到下载网站?haole10.com空人电影网改网址了?www.10yyy.cn是空人电影网么bbs2.99nets.com这个"风情东南亚"网站有78kg.cn做网址又用bbs.风情东南亚.cn那么多此一举啊!机器蜘蛛求一个美国的科幻电影名!里面有大型的机械蜘蛛。
美国vps主机 西安服务器租用 美国vps评测 flashfxp怎么用 enzu 香港托管 nerd 账号泄露 阿里云代金券 java空间 全站静态化 e蜗 有益网络 免费mysql 数字域名 web服务器架设 hostker 中国电信宽带测速器 空间租赁 空间登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