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苹果雪豹

苹果雪豹  时间:2021-04-01  阅读:()

汶府办函〔2021〕8号汶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汶川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20-2030年)》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汶川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规划(2020-2030年)》已经县十四届人民政府第70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汶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2月4日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汶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2月4日印发汶川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20-2030年)汶川县人民政府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前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随着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并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指向和任务要求;全国人大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阿坝州汶川县位于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全国重要的天然林保护区,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立的国家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是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国家层面的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区.
汶川县地理区位特殊,生态地位重要.
岷江过境88公里,通过紫坪铺水库注入成都平原,承担了成都平原重要的水源保护和涵养生态功能.
地理区位特殊突出表现为"三带":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度地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门户地带、阿坝州南向接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地带.
生态地位重要突出表现为"四区":长江上游一级支流岷江水生态文明保护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屏障及水源保护涵养区、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主体功能区、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核心区.
多年来,汶川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为汶川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事关汶川县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全国的生态安全,事关能否更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对推进汶川县高质量发展和第三次创业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范围为整个汶川县全域范围,面积为4083平方公里,辖9个镇(威州镇、灞州镇、绵虒镇、映秀镇、漩口镇、水磨镇、三江镇、耿达镇、卧龙镇).
规划基准年为2019年,规划期限为2020-2030年,近期为2020-2021年,中期为2022-2025年,远期2026-2030年.

目录第一章基础条件与形势分析-1-第一节工作基础-1-第二节有利形势-4-第三节存在问题-8-第四节面临挑战-12-第二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17-第一节指导思想-17-第二节基本原则-17-第三节规划目标-19-第四节规划指标-20-第三章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区域发展布局-25-第一节多规合一优化布局-25-第二节提升生态安全格局-28-第三节适度有序发展农业-30-第四节合理布局城镇空间-25-第四章构建绿色特色产业,引领高质量发展-32-第一节优化产业结构-32-第二节促进生态服务业发展-33-第三节建设现代农业体系-39-第四节构建生态工业体系-45-第五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48-第五章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巩固区域生态安全-50-第一节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50-第二节巩固水环境质量-54-第三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56-第四节强化土壤风险防控-60-第五节完善固废处理处置-63-第六节提升治理监管能力-65-第六章积极倡导生态生活,打造美丽宜居环境-69-第一节优化城乡体系建设-69-第二节完善城镇基础设施-70-第三节推进农村环境治理-74-第四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78-第七章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健全生态文化体系-81-第一节弘扬特色生态文化-81-第二节深化生态宣传教育-82-第八章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生态文明制度-87-第一节源头预防制度-87-第二节过程控制制度-90-第三节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92-第九章重点工程-95-第十章保障措施-96-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96-第二节强化部门联动-96-第三节推进制度创新-96-第四节推广先进技术-97-第五节加大资金投入-97-第六节扩大舆论宣传-97-重点建设工程项目附表:附表1生态制度体系建设工程项目表-98-附表2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工程项目表-99-附表3生态空间体系建设工程项目表-103-附表4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工程项目表-105-附表5生态生活体系建设工程项目表-108-附表6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程项目表-112-第一章基础条件与形势分析第一节工作基础(一)生态环境基础优良汶川县全县林草覆盖率达80%以上,森林覆盖率(不含卧龙特区)56.
85%,高出全省、全国平均值18和33个百分点.
岷江流域出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II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AQI指数范围18~149,2019年全年环境空气优良率97.
26%,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75.
1,等级达到了"优".

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中,排名全省第8.
辖区内有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草坡省级自然保护区,有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县级饮用水源地1个;是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地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卧龙是新中国首个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在2019年在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状况评估中得分95分,位列第一.

汶川是世界顶级生态多样性热点地区,生物资源极其丰富.
拥有大熊猫、珙桐等生物资源,堪称动物植物界的活化石.
在汶川三江,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天然珙桐林,沿着茶马古道30000多亩珙桐枝叶繁茂、叶大如桑.
汶川(卧龙)已拥有野生大熊猫197只,种群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拥有野生大熊猫栖息地14.
8万公顷.
全县有记录的植物约4000种、兽类103种,鸟类283种,昆虫约1700种.

汶川城镇区域海拔700~2000米,是最适宜居住的海拔高度.
年均气温13.
5℃(北部)~14.
1℃(南部),无霜期247~269天,年均雨量600~800mm,平均湿度41,为最具舒适感的河谷气候.
仅以三江、卧龙等生态景区为例,日释氧气量为1500吨,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生态资源优势明显.

这些都是汶川县最具竞争力的核心生产力,是汶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转型的基础.
(二)区位优势明显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州东南部,南距省会成都130公里,北离州府马尔康200公里,是阿坝州南大门,素有"川西锁钥"、"西羌门户"之称,是广阔高原与四川腹地的关键连接点.

都汶高速、汶马高速、国道213和317线纵贯汶川全境,县内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捷.
汶川已成为川西北高原交通枢纽中心,是阿坝州主要的交通大通道,是阿坝州大九寨、川西、草地三大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而且正迅速融入到重庆两小时经济圈,成都半小时经济圈.
为汶川县实现"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切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开通道.

(三)文旅资源得天独厚汶川县境内山川雄奇,风光秀丽,有闻名中外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坡省级自然保护区、汶川县特别旅游区(AAAAA级),还有映秀震中遗址景区,以及以威州、绵虒为中心的羌禹文化生态旅游区、龙溪羌人谷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资源开发价值高.

汶川县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位于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
汶川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和国家西部体育公园,联合国授予汶川县"全球灾后重建最佳成功范例",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世界汶川、水墨桃源"之美誉.
汶川拥有"文化四朵花":大禹治水文化、羌藏文化、熊猫文化、大爱文化,还有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无忧文化,同时衍生出多元的养生文化,各具特色.
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个(含一个联合国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名,列入省级名录项目7个,代表性传承人8名,州级非遗项目23个、代表性传承人31名,县级非遗项目49个,传承人108人.
东门寨入选第二批"四川最美古村落",水磨镇荣获全省"首批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称号.
成功举办汶川马拉松、大熊猫综合格斗赛、大禹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康养汶川"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9年接待游客619.
34万人次,旅游收入27.
51亿元.
全域生态康养旅游格局基本形成,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首批十个"天府旅游名县"之一,荣获2018旅游风云榜"年度最具影响力旅游名县"和"四川十大康养目的地"称号,成功入选首批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生态产业丰富多彩汶川围绕经济"大转型",按照"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总体思路,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和发展"三产互动"+"五型经济".
主动融入阿坝州东南绿色经济先行示范带建设,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55.
67亿元到2019年的72.
64亿元,年增长超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
76亿元、增长10%,人均GDP达70864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年4次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按照"工业集聚发展、农业多元结合、旅游生态康养"发展思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走"+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全县特色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建成特色产业基地20.
95万亩、畜禽规模养殖场80个、中药材基地1.
6万亩,"汶川三宝"实现销售收入6.
5亿元;百亿工业园区建设持续推进,招引12家企业入驻川青甘物流园区,工业经济保持领跑全州、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游客人数达到6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
7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5.
9:68.
0:26.
1调整为2019年的14.
6:42.
6:42.
8.
(五)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扎实汶川县历来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
2009年汶川县启动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县委县政府发布《中共汶川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县的决定》(汶委发〔2010〕12号).
全县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等"生态细胞"创建工作,截止2017年,汶川县原12个乡镇中先后已有8个乡镇先后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所占乡镇比例为66.
7%.
全县111个村完成幸福美丽家园建设,59个村命名为州级生态村,6009户命名为县级生态家园户.

近年来,汶川全面推进绿化全川行动、岷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2016年以来完成人工造林7.
66万亩、有效保护森林资源273.
16万亩,巩固提升退耕还林成果6.
28万亩,大熊猫国家公园启动建设,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55612.
1公顷.
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强力推进,"一江四区"环境污染整治全面实施,"三治岷江"系统工程有序推进,认真落实环保督察整改措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4年下降4.
5%,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
5%,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9.
5%,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成功应对百年不遇的"8.
20"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有序推进.

第二节有利形势(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新发展理念、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会确定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全会对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作出的重要部署,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筑美丽中国注入强大动力,为汶川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带来新的机遇.

(二)中央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机遇党的十九大提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西部大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破解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利于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陆海内外联动和东西双向互济,提升西部地区开放水平;有利于增强内生增长动力,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西部地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国家层面将从财税支持、金融支持、产业政策、用地政策、人才政策、帮扶政策、组织保障等多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这为汶川县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提供了重大机遇.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长江经济带环保方针的全面施行为汶川县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政策支撑.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
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岷沱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汶川县地处岷沱江上游,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地.
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基本方针的确立,为我们更好地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基本遵循,明确了发展方向.
未来,汶川县可依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基本原则,以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为关键点,推动流域协同保护,完善跨部门、跨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制度,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强生态建设合作与区域环境风险防范,改善流域、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国家给予西部地区的一次重大战略机遇.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谋划并作出决定,鼓励非毗邻地区立足自身发展定位,加强与成渝双核的毗邻合作、功能协作和服务配套,强化了干支联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成势;阿坝州提出"主动融入、主动服务、主动贡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中央、省委重大战略部署",这一系列部署为汶川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赋予了全新使命,为汶川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特色卫星城发展提供了精准有力的依据和牵引.
汶川县借助明显的区位优势,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线,抓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新机遇,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落实国家、省、州各项工作部署,推动汶川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汶川,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带来新的机遇.

(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汶川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路径汶川县农业基础差、发展滞后、竞争能力不足;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都是制约着汶川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
而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从城乡融合发展和优化乡村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两个方面,提出了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农村全面进步的新路径和新要求.
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摆脱贫困是前提,制度建设是主线.
这些安排部署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要领.

(五)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丰富了汶川县生态文明建设内涵2018年6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其中明确阿坝州作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加快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初步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这不仅对汶川县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等作出了明确指导,更是丰富了汶川县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为促进全县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良性互动指明了方向.

同时"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求加强经济区协同发展,特别提出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在生态旅游、民族文化、特色资源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加强协作,这为汶川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持条件.

(六)阿坝州支持汶川建设高质量引领区带来的机遇《中共阿坝州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长江黄河上游生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支持汶川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
县委把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结合汶川优势、产业特点,以创建无忧地·慢生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作为战略抓手,全面承接好落实好中央省州战略部署,让汶川成为阿坝州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和动力源.

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与汶川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高度契合.
建设高质量引领区,就是要求汶川找准在产业业态、构建要素、激励政策、宣传营销、工作格局和干部作风等方面的突出短板,充分发挥汶川在地缘交通、政策红利、气候条件、群众内生动力、发展基础、资源丰富等方面的突出优势,确保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基层治理、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引领全州发展、走在民族地区前列.
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必将磁吸更多发展要素、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带动各项事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生产发展高效能、生活环境高品质、基层治理高效率、党的建设高质量.
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推进第三次创业为汶川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提供新的动能.

第三节存在问题(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县域经济总量不大,投资支撑持续乏力,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不足5%,非税收入占比高达30%以上.
转型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全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未有效解决,高半山地区生产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问题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民收入等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县域治理体系还不够健全,矛盾纠纷依然突出,尚未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县域治理新格局.

全县GDP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第二产业的发展,三次产业发展结构不尽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及关联产业链没有真正形成.
工业发展偏重于资源开发和产业粗加工,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工业发展用地和环境容量约束大.
服务业支撑产业结构升级乏力,现代产业结构特征的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所占份额偏低,尚未形成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

(二)生态资源优势未充分发挥汶川县地处成都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带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文化底蕴历史厚重,但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生态资源未转化形成特色产品体系.
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与周边地区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

全域旅游业引领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全域旅游品质有待提升,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本地消费外倾趋势明显.
产业结构化不优、产业同质化严重、产业层次低、产业要素保障不够,三次产业不能更好地服务于无忧地·慢生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

一产方面,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
农业资源利用不足,精深加工能力较弱,高附加值产品偏少,农业领军型、出口型龙头企业培育不足,品牌"多、杂、小"的问题依然存在.
产业同质化严重,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与周边县市同质化,销售和品牌保护越来越难;农业与科技的融合度较差,农民产业科技化水平低;乡村产业链条延伸拓展不够,"农业+旅游"还未深度融合,文化融合的市场牵引结合还有很大差距,没有把农业产业做成一种旅游文化业态,限制了农产品的增值效益.

二产方面,转型升级较缓慢、创新发展能力弱,产业门类相对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高载能工业发展用地和环境容量约束大;发展空间不充足、土地利用率低;激励政策不到位、发展环境不够优,未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具有可操行性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

三产方面,汶川县的发展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旅游城市还存在不少短板.
汶川县众多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业优势,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和融合不够,以旅游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发展不充分,缺乏个性化、高端化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缺乏品质理念认知和匠心服务精神,旅游营销手段创新不足、市场对接不够精准,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外界的认可度不够,缺少有吸引力的景点景区,游客停留时间短、"留不住游客"、消费水平低.
服务业方面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生态环境、金融及安全生产领域的风险不容忽视,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式、提升专业能力,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三)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汶川县境内山高坡陡、地势险峻、地层复杂,汶川县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频发区和多发区,是我省乃至全国地质灾害重点县.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地质结构更趋脆弱,全县次生灾害隐患激增,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由震前160处增至1270处,涉及全县9个镇75个村,威胁5949户23619人,威胁财产约61亿元,灾害类型集中体现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受自身防御能力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汶川县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不容乐观,防灾减灾工作任务异常艰巨.
自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先后发生了2010年的"814"特大山洪泥石流、2013年的"710"洪灾、2018年的"48"阿尔寨滑坡和2019年的"82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2020年8月份以来,受连续强降雨影响,灞州、威州、绵虒等地接连发生泥石流、山体垮塌等灾害,卧龙特区灾害更是严重.
汶川县地形地貌特殊,地质结构复杂,隐患点分布广、数量多,加之多次大地震叠加影响,导致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复杂,隐蔽性强,勘查难度大.
隐患规模较大,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呈多发、伴发态势,治理难度大.
从排查结果来看,汶川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大多在重要交通沿线或城镇周边,危害程度深,波及面广,治理条件差、难度大.
特殊的交通运输条件、狭窄的施工作业面,以及无霜期短等因素,导致地质灾害治理成本高、投入大;汶川县财力有限,主要靠国家、省解决治理资金,致使防灾工作进程受限.
汶川县防汛安全和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极少,自然资源部门基本依赖地质队支撑,水务部门则没有技术支撑单位,加之隐患构成复杂,灾害治理项目建成使用后,后期管护资金严重不足,难以发挥治理工程防灾应有的功能.

同时,汶川县在水土流失、森林火险、森林和草原病虫害的监测、预警、防治、防范等方面的能力薄弱,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日益严峻复杂的自然灾害形势.
(四)交通和环保基础设施瓶颈显现路网布局不完善,运输方式单一.
全县路网规模不够,出州通道仅仅依靠都汶高速和国道213线,交通运输综合网络极不完善,运输结构不合理,还没有真正把汶川县区位优势转变成为发展优势.
"大灾大堵、小灾小堵"的现象突出.
县境内公路防灾减灾能力普遍较差,排水设施不够完善,在暴雨和泥石流灾害冲击下,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以及农村公路垮塌、沉降破损、桥涵冲毁等问题十分突出,极易造成拥堵甚至道路中断,影响出行、影响汶川形象.
保障和服务发展的能力仍然较差.
目前,全县出行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到了特色水果上市的季节,上山采摘的游客和运输水果的车辆增多,加之错车道建设不足,山上山下堵成一片,严重影响了游客体验感和老百姓收入.

全县环保基础设施依然不足,受自然灾害影响大,运行困难.
汶川县已建及在建污水处理设施较多,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一是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普遍设计规模偏大,污水管网覆盖不足,污水收集量偏低,几乎全部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负荷率不足50%;二是运维经费不足,已建设施除少数规模较大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由县财政统筹运维外,其余设施均处于停运或半停运状态,无专人维护,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多由乡镇垫支电费,无动力设施虽能运行,但仍然缺少必要的维护;三是进水水质偏低,处理效果不明显.

(五)环保监管能力亟待提高汶川县地域宽广,工作战线长,生态环境监测和监察工作任务重.
境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面积较大,监管执法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零星存量的个别违规建设问题需要进一步彻底整治.
然而,目前汶川县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仍有待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和管控措施尚待落实.
全县环境监测和监察机构不健全,力量薄弱,设施设备落后,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工作经费、人员编制不足,导致队伍力量不足,执法成本高.
环境监管机构能力不足体制不顺,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分散交叉,政府和有关部门监管责任难以落实,执法监管机构作用发挥不好.
现有监测和监察机构不适应日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能力亟待加强.

此外,网格化监管力度仍偏软,乡镇环保机构虽然已经设立,但是在发挥污染源巡查、环境投诉处理等基层环境监管作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四节面临挑战(一)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逆全球化"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衰退风险不断积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国际产业分工版图加快重塑,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互关联,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对预期管理、政策实施带来影响,还会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从全国来看,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将进入较为平缓的增长时期,工业化、城镇化也将进入后期阶段,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产业发展进入全面工业化的攻坚期、深度工业化的攻关期和产业智能化的奠基期这一"三期叠加"时期,汶川县亦将与国内大环境一并面临传统优势产业外迁、新旧产业断档、高技术产业发展升级受抑制等风险,而这一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也将进入关键时期,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不高,推动绿色发展的能力不强、行动不实,重发展轻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
经济增长稳定性逐渐增强,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从省内看,成都经济发展重心向东南转移,汶川县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区域打造、企业招商引资、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将受到持续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稳定增长的矛盾依然突出.
同时受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政策刺激效应减弱、调控压力增多等多重因素影响,汶川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经济发展动力将从传统增长点向新的增长点转变.
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对汶川县招商引资、政府财政收入等都将带来一定困难,进而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

(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将长期存在汶川县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敏感区面积占比极大,增加了产业发展和布局的难度.
例如,生态旅游重心在世界遗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可利用土地稀缺,城市和产业沿江布置,使得发展与保护难以做到双赢.

汶川县处于阿坝州与成都平原连接的咽喉部位,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成都平原这一大区域的持续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担负着为整个成都平原和成都经济圈提供灌溉、工业、生活和环保用水的重大责任.
其在区域中所处的这种特殊生态功能和战略地位,使得其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

虽然汶川县始终坚持旅游主导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但是随着城乡统筹推进、建成区扩大,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和游客数量增加,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能源资源消耗增加,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压力加大,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扬尘、道路扬尘等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节能治污减排压力增大.
未来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提升的边际成本加大.
环境成为资源,具有自然资本的价值,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随着新时期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将继续向好发展,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仍然任重道远.
规划期内生态环境保护将走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峰值期,相对容易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得到普遍改善,要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难度将不断增加,所需付出的边际成本也会越发高昂,规划期内将进入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爬坡期.

(三)守住生态服务功能底线压力大汶川县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全县68.
76%的国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但生态系统也面临一系列胁迫,保持并不断提高县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难度大.
近年来通过灾后生态修复、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实施,汶川县森林资源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仍存在森林总量不足,树种单一、林相残缺、林分结构不合理、经营不善等问题;此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地块主要分布在高山峡谷森林保育区和干热干旱河谷,造林地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造林成本高,区内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的资金缺口大,巩固治理成效困难.
以上各种因素导致汶川县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降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仍需加强.

汶川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目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仍然占全县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治理资金基本来源于国家和省级资金,资金渠道单一,资金总量仍不足,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动态监测工作滞后.
严重的水土流失削弱了区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流失的泥沙通过其支流流入岷江,威胁到区域的生态安全.

汶川县自然灾害频发,灾害防治难度较大.
汶川县地处龙门山系和邛崃山系之间,山麓高耸,河谷深切,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构造发育,降雨集中,自然灾害的频发对汶川县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制约.

此外,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能源资源消耗增加,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扰动较大.
还存在城区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导致城郊生态用地有所减少.
(四)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难度大汶川县空气环境质量整体优良,2019年全县优良天数351天,但仍然存在污染天气.
未来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重点将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PM2.
5、O3为代表的复合型大气污染,治理难度远大于一次污染物治理.
随着减排空间缩小,治理成本急剧升高,通过末端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减排空间也更加有限.
同时,产业结构较重、城市建设用地持续增加、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等结构性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除继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外,必须在调结构、转方式等源头防控上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下狠功夫,加快产业升级和发展动力转换.

水环境质量虽总体优良,但水资源保护和风险防范压力仍然巨大.
汶川县主要河流水系是成都市的主要输水通道和重要的饮用水水源,虽然目前全县水环境各监测断面质量达标,但下游水资源和供水安全保障需求对汶川县水环境保护提出了较为严峻的考验.
全县城镇和工业企业沿河布设,自然灾害频发使得次生环境风险较大.
都汶高速穿越紫坪铺库区,G213国道沿库区而行,交通通行量大,以大型卡车、大型客车为主,且来往运输车辆中存在危化品运输,存在交通事故风险.
另外,农村面源污染仍然较为突出,现有的农村污水、垃圾等处理系统与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还需进一步完善.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
目前土壤污染防治体系还未完善,土壤污染存在着底数不清、原因不明、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数据不能形成共享,缺乏辖区详细的土壤受污染状况相关数据和资料,对土壤受污染程度不能准确的把握,对汶川县及时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形成制约.
土壤污染防治项目进度缓慢,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滞后.
项目投资大、耗时长、专业性强,推进难度较大;技术支撑薄弱,技术可行性论证不足;前期调查不充分,建设用地特征污染物,农用地污染范围边界不清.

第二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重大决策部署和州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关于推动长江黄河上游生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认真落实中央治藏方略和省委藏区工作指导思想,坚持"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总体思路不动摇,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主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建"无忧地·慢生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统揽,联动推进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全面加强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汶川第三次创业.

第二节基本原则尊重自然、协调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牢记绿色生态就是汶川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资本、最大的品牌,坚持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探索适合汶川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民生为先.
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打造美丽、宜居、幸福家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突出重点、统筹规划.
汶川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就要立足当前,重点突破全社会综合能耗过高、工业用地效率偏低等制约性强的资源约束问题,着力解决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风险管控、污水垃圾处理等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又着眼长远,要与汶川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等相衔接,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规划引领、科学布局.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导,将编制空间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依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明确产业准入条件和结构调整方向,实行有差别的环境管理政策,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布局优化调整,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改革驱动、健全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其方法和内容还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
要深化改革,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总体思路,从体制机制上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建立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完善环境治理和耕地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为推进汶川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党政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作为推进汶川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切实发挥组织领导、规划引领、资金引导的作用.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企业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全民共建共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三节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全面落实中央省州战略部署,紧紧把握阿坝州加快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川西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一州两区三家园"的战略方向,做好生态保护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惠民利民"三篇文章",发挥汶川在阿坝绿色崛起中的先锋引领作用,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生产发展高效能、生活环境高品质、基层治理高效率、党的建设高质量.
以建设阿坝州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为战略定位,努力建设自然生态保护地、全域康养旅游目的地、绿色产品供给地、山清水秀宜居地.
力争到2021年底,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并持续提升,建成生态文明美丽汶川,树立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筑牢岷江上游生态屏障,为横断山区和藏羌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支撑.

(二)阶段目标近期创建达标期(2020-2021年):2021年全面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基本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要求.
全县基本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开发格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功能持续增强,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重要生物物种资源受到严格保护,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遵守,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上级要求;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城乡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断提高;生态文明观念意识全面普及,公众对生态文明参与度、满意度达到80%以上.

中期巩固提升期(2022-2025年):深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生态、生活、生产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生态经济发展壮大,生态价值转化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经济蓬勃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力争高于全国、全省、全州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形成具有汶川特色、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生态环境稳定提升,岷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巩固,城乡人居质量明显改善,优美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基本建成;生态制度更加健全,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各项指标全面优于国家考核标准,生态文明水平全面提升.

远期全面升华期(2026-2030年):全县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全省领先,生态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期望值;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生态文化全面繁荣,生态人居体系优美和谐;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升华提升,建成美丽汶川.

第四节规划指标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指标要求,山区类型考核指标共设置六大体系、十项任务、32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9项,参考性指标13项.
目前32项指标数据中,28项指标已达标,4项指标与生态文明示范县要求存在差距(其中2项无统计数据或未开展统计工作,视为不达标).
未达标指标中,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3项指标较易达标,但仍需相关责任部门补齐短板,开展对应的统计、监督指导和宣教等工作;城镇污水处理率必须通过加快项目实施和资金落实确保达标.

表1汶川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指标体系表领域任务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值指标属性现状规划近期2021规划中期2025规划远期2030达标情况责任单位生态制度(一)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1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制定实施约束性编制中制定实施制定实施制定实施未达标汶川生态环境局2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情况-有效开展约束性有效开展有效开展有效开展有效开展达标县委办、政府办3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20约束性≥20≥20≥20≥20达标县委组织部4河长制-全面实施约束性全面实施全面实施全面实施全面实施达标县水务局5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100约束性100100100100达标汶川生态环境局6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参考性开展100100100达标汶川生态环境局生态安全(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7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PM2.
5浓度下降幅度%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约束性97.
26%优良率下降28.
57%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达标汶川生态环境局8水环境质量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提高幅度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约束性100%达标,无劣Ⅴ类水体无黑臭水体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达标汶川生态环境局、县水务局(三)生态系统保护9生态环境状况指数%≥60约束性75.
1≥75.
1≥75.
1≥75.
1达标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10林草覆盖(山区)%≥60参考性81.
11≥81.
11≥81.
11≥81.
11达标县林草局、卧龙特区11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外来物种入侵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95不明显不降低参考性≥95不明显不涉及≥95不明显不涉及≥95不明显不涉及≥95不明显不涉及达标县林草局、卧龙特区(四)生态环境风险防范12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100约束性100100100100达标汶川生态环境局1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建立参考性建立建立建立建立达标汶川生态环境局14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立约束性建立建立建立建立达标汶川生态环境局生态空间(五)空间格局优化15自然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约束性已划定保护区面积、确定性质和功能遵守遵守遵守达标县自然资源局16河湖岸线保护率%完成上级管控目标参考性未下达目标,视为达标完成上级管控目标完成上级管控目标完成上级管控目标达标县水务局生态经济(六)资源节约与利用1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约束性0.
79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达标县发改局1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约束性71.
2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达标县水务局19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4.
5参考性5.
69≥4.
5≥4.
5≥4.
5达标县自然资源局(七)产业循环发展20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利用率%≥90≥75≥80参考性90.
0410080.
44≥90100≥81≥95100≥82≥95100≥85达标县科技和农业畜牧局2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参考性100100100100达标汶川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经信局生态生活(八)人居环境改善2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100约束性100100100100达标汶川生态环境局23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约束性100(2020)100100100达标县水务局、县卫生健康局、各镇24城镇污水处理率%≥85约束性65≥85≥90≥90未达标县住建局2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约束性85≥85≥90≥95达标县城乡环境综合服务中心26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约束性88.
6%,完成了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达标县科技和农业畜牧局(九)生活方式绿色化27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50参考性暂未统计(视为未达标)≥50≥50≥50未达标县住建局28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储运-实施参考性实施实施实施实施达标县城乡环境综合服务中心29政府绿色采购比例%≥80约束性95≥95≥95≥95达标县财政局生态文化(十)观念意识普及30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100参考性100100100100达标县委组织部31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80参考性91.
5≥92.
8≥92.
8≥95达标国家统计局汶川调查队32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80参考性未开展调查≥80≥90≥95未达标国家统计局汶川调查队第三章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第一节多规合一优化布局(一)明确主体功能分区结合汶川县在四川省、阿坝州的主体功能定位,按照开发方式,明确划分汶川县的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三类主体功能区域.
在岷江沿岸河谷城区等重点开发区域要以加强产业互补和城市功能对接形成本区域新的增长点,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在天然林保护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等限制开发区域,注重对生态系统的修复,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不断增强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在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天然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等禁止开发区域,严格禁止一切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活动,严格控制区域内符合功能定位的建设活动,严格管理开发、建设、保护和利用等各个环节.

(二)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全面摸清、系统分析汶川县域空间本底条件,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按照《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编制《汶川县国土空间规划》.
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
建立空间规划信息平台,构建统一的空间管控体系.
探索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水利、市政、交通等多部门规划信息纳入空间规划一张图.

(三)岷江流域岸线保护参考《长江岸线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和《岷江流域综合规划》相关要求划定岸线保护区、岸线保留区、岸线控制利用区和岸线开发利用区,有效保护自然岸线生态环境,提升开发利用区岸线使用效率.
岸线保护区和保留区应根据保护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禁止建设可能影响保护目标实现的建设项目,为满足生活生态岸线开发需要划定的岸线保留区,除建设生态公园、江滩风光带等项目外,不得建设其他生产设施.
严控沿岸地区新建化工、涉磷等项目.

(四)优化工业园区布局汶川县自然灾害频发,"820"特大泥石流将板子沟工业区冲毁,应加快完善七盘沟绿色工业集中区的建设与工业企业的搬迁,联合桃关、漩口工业园区合理布局工业企业.
发挥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大功能整合力度,以优势产业(产品)链为纽带,强化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型产业,形成关联性强、集约水平高的工业集群和特色鲜明的汶川县工业品牌.
其中,桃关工业园区布局工业硅等冶炼产业;七盘沟中小微科技园区重点招引食品饮料、果蔬加工、来料加工等绿色载能产业企业;漩口新型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电解铝、铝材、锂材料、磁材、蓝宝石、新型建材、节能环保等产业.
水磨氢产业园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建设,重点推进电解氢产业发展.
飞地园区依托成阿、德阿工业园区,加大企业引进力度,做大做强飞地经济.

(五)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立足汶川县旅游资源,将旅游作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结合点,以建设"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地"为目标,围绕"运动康养·生态颐养·老年文养"三大主题定位,将发展乡村全域旅游业与汶川乡村产业发展、城镇化和宜居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加快旅游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第二节提升生态安全格局(一)严守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明确汶川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边界,将生态保护红线落实到地块,明确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生态功能,通过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用地性质与土地权属.

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
按照精准、简单、易行的要求,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明确不同斑块生态保护红线边界范围,在重点地段(部位)、拐点等控制点设立地理界标,打桩定界,并在醒目位置树立标识牌,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准确、边界清晰.
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准确落地,有关信息登记入库,为常态化监管奠定基础.

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对区内的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严加保护,防止生态功能的退化;停止一切导致生态服务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对已存在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工矿企业、小水电予以关闭搬迁,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做好生态恢复工作.

(二)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明确生态空间范围.
除各类保护地等主要的生态空间范围外,还应在汶川县境内主要的过境道路(都汶高速,213、317国道及中国熊猫大道)沿线30-50米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生态防护带.
完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坡省级自然保护区,草坡省级风景名胜区,三江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制度和措施(可参照《四川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方案》进行);实施重要生态细胞范围的优化工程,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坡省级自然保护区,草坡省级风景名胜区,三江省级风景名胜区等法定禁止开发区域范围进行优化,建立边界坐标数据库;实施生态细胞的保护工程,开展重要功能区的水源涵养林建设、护坎边坡整治、生态湖岸建设、隔离设施建设等.

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结合主要的生态细胞,落实主体功能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优化工程,编制汶川县生态功能价值评估报告,进一步明确汶川县的生态空间,构建"一江四区"的生态安全格局.
以岷江为核心,加强岷江沿岸生态保护,开展岸线保护区、岸线保留区、岸线控制利用区以及岸线开发利用区划定;在包括各级各类保护地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所在的全部区域的保护区内,要全面落实"三线一单"硬性约束,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第三节适度有序发展农业(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结合第三次土地资源普查,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红线,严格实施对1.
95万亩耕地的生态综合保护.
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不得多预留一定比例永久基本农田为建设占用留有空间,严禁通过擅自调整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避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审批,严禁未经审批违法违规占用.
按有关要求,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占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补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报国土资源部进行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依法依规报国务院批准.

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
永久基本农田必须坚持农地农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建窑、建房、建坟、挖沙、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永久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永久基本农田耕作层;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禁止以设施农用地为名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休闲旅游、仓储厂房等设施;对利用永久基本农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要合理引导,不得对耕作层造成破坏.
临时用地和设施农用地原则上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重大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临时用地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直接服务于规模化粮食生产的粮食晾晒、粮食烘干、粮食和农资临时存放、大型农机具临时存放等用地确实无法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在不破坏永久基本农田耕作层、不修建永久性建(构)筑物的前提下,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论证确需占用且土地复垦方案符合有关规定后,可在规定时间内临时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原则上不超过两年,到期后必须及时复垦并恢复原状.

(二)有序布局农业空间优化农业空间与城镇空间布局.
继续贯彻"保发展、促集约、盘存量"的思想,科学调控土地供应.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土空间开发,既要满足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更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城市空间总面积的扩张,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特别要保护好城市周边的永久基本农田,促进城乡空间优化和统筹发展.

促进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协调布局.
充分认识农业的重要生态功能,积极发挥农业的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大幅提升农业的生态效能.
在农业生产中要扎牢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功能保障基线,充分考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不能造成生态环境的不可逆转,促进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第四节合理布局城镇空间(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在全面收集汶川县城市建成区及相邻区域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自然灾害和基本农田分布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自然灾害影响范围等限制条件,按照国家规范的要求完成生态评价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报告,以道路、河流、山脉或行政区划分界线等清晰可辨的地物为参照,选择其中集中成片或成组的建设用地,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开发边界的范围和面积,最后再根据开发边界和汶川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建设宜居城市为基本目标,综合确定城市人口终极规模和相应的用地规模,根据终极规模对城市开发边界进行评估修正.

(二)合理布局城镇形态针对汶川县城镇、产业沿河布置,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交错的问题,实施以水定城以水定产.
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城镇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区域不得突破水资源承载能力.
严格控制高耗水行业发展,倒逼钢铁、造纸、纺织、火电等高耗水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严禁新增产能,加强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建设.
加大岷江岸线保护力度,有效保护自然岸线生态环境,提升开发利用区岸线使用效率,合理布局城镇形态,合理安排沿河工业岸线、取排水口岸线.

第四章构建绿色特色产业,引领高质量发展第一节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产业围绕旅游转、产业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持续推进"五型"经济发展,坚定不移实施绿色特色产业兴县战略,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链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立足旅游资源,以全域旅游为重点,深挖"大道无神"资源优势,推进"两大目的地、两大内环线+文旅小镇"建设,着力塑造"无忧地慢生活"的生态康养旅游品牌,持续提升"汶川六景"品质.
持续推进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寨子坪康养社区、阿尔沟综合开发、"三声"音乐广场、生态花果山等项目建设,做好全县30个康养精品示范村(社区)建设,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康养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县,让生态旅游成为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

优化产业结构,围绕打造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目标,推进绿色百亿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一园两区一线"发展格局,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产品加工、物流仓储、电子商务等链条式的产业集群,逐渐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工业产业体系.

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把握全省"5+1"现代产业和"10+3"农业产业体系机遇,立足"六个一万亩""汶川三宝"等特色优势资源,高质量建设茶产业园、竹产业园、草坡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农业园区.
加强"净土阿坝·康养汶川""康养汶川·无忧地"两大品牌建设,强化"无忧地"公共品牌推广,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争创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形成绿色农业产业体系.

第二节促进生态服务业发展(一)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优化旅游格局,实施全域旅游.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深挖区位、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用好用活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和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招牌,打响大熊猫、大遗址、大禹三大名片,丰富产品供给体系,推动旅游业转型发展,打造阿坝旅游会客厅,建成无忧地·慢生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旅游+"和"+旅游"为突破,促旅游空间从景区为重心向全域景区转型,加强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线路整合,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建设打造大熊猫生态文旅经济园,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古羌文化、大禹文化、茶马文化等融合发展的文旅经济带,积极推进南部生态颐养、北部运动康养两大目的地和两大环线建设,高品质打造灞州、威州、绵虒、映秀、漩口、三江、水磨、卧龙、耿达等9个特色文旅小镇,形成"两大目的地·两大内环线+文旅小镇"发展布局.

高品质打造景区景点.
充分发挥核心景区对全域旅游带动作用,推动重点景区提档升级,继续高质量建汶川国家5A级特别旅游区景区、国家4A级大禹文化旅游景区,推动阿尔沟、无忧花果山创建4A级景区,推进龙溪玉开发利用,打造中国古羌文化国际精品旅游区,加强水磨寨子坪康养社区、阿尔沟综合开发、姜维城开发与保护,提升发展水磨仁吉喜目景区,建设龙溪达拉布、绵虒不夜城、克枯鹰嘴岩、雁门借山居·云龙山等特色康养基地,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和特色竹景观带,抓好30个康养精品示范村(社区)建设.

构建旅游营销体系,提升旅游品牌形象.
以整体旅游形象宣传为着力点,以产品营销为重点,依托节会活动、广告营销、新闻报道、新媒体等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地扩大对外宣传和促销力度,强化汶川旅游形象及景区市场营销宣传工作.
围绕"建设汶川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地",精心策划甜樱桃采摘节、大禹文化旅游节、大熊猫生态旅游节等活动,大力推广特色性民宿、藏羌文化体验性、康体疗养、休闲度假产品,让旅客对康养汶川旅游品牌有更好更丰富的体验感.
在做好传统旅游宣传推广外,结合旅游大数据,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做好康养汶川旅游品牌精准营销.
促进全县旅游景区积极和相关纪念品设计企业或经营商联营,开发具有汶川地方特色和羌族民间特色的质优、款新、价廉、富有创意的汶川康养旅游纪念品,并通过营销推介,提升汶川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将重要旅游商品编入到汶川旅游宣传手册,提高汶川旅游商品的认知度.

实施绿色开发模式.
制定汶川县态旅游发展相关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生态旅游产业限制和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
所有的旅游开发项目评审要有环保部门的参加,严格执行环境测评,评审引进公众参与制度,维护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社区居民的环境利益.
建立景区游客容量调控制度,科学合理确定游客承载量、开放时段和活动规模,开展旅游环境保护与监测,及时发现旅游活动、项目建设及其他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加强旅游景区、农家乐等主要旅游活动区域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这些环保基础设施的位置、模式及处理处置规模,加强环保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引入和推行第三方管理机制,确保污水、垃圾等得到有效处理.
大力推广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推广环境管理经验,组织重要旅游开发项目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认可.
加强对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社区居民、游客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明确保护环境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树立全面保护意识.

完善区域合作机制.
全面融入成都1小时经济圈,加强与都江堰合作,合力打造"岷江都汶"特色精品旅游文化品牌,积极推动青城山旅游环线、龙门山旅游环线建设,合力打造成都都市后花园,全面融入川渝大市场.
引领汶理茂一体化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共同推动藏羌文化走廊、熊猫文化走廊建设,打造崛江河谷发展区、禹羌文化体验区,强化旅游联合宣传营销,建设区域性旅游文化品牌,共同开拓和分享旅游客源市场,推动旅游一体化发展.
协同推进大九寨绿色生态旅游环线建设,充分发挥汶川独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加强与绵阳、德阳、茂县、松潘、九寨沟等市(县)合作.
积极推动与周边县(市)旅游公路建设,串联主要景区、主要旅游城镇,合力畅通旅游快速通道,完善区域旅游集散功能,统筹打造大九寨环线旅游集散中心.
加大沿线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共同开发沿线旅游产品,协同打造旅游品牌,促进沿线各地方旅游规划对接、产业协同、市场共享,形成与沿线各县(市)旅游差异化互补发展态势,努力共同打造一条大九寨世界精品旅游环线.

(二)深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推进文化+旅游融合产业发展.
以产业集聚为方向,以重点村寨为载体,深度挖掘"汶川文化四朵金花"内涵,融合化发展文化体验、文化演艺、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不断推进以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基础的文化+旅游融合产业发展,在映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上持续用力,以家国情怀宣誓广场、家国情怀书院等"十大工程"为支撑,精心设计研学游、亲子游等精品课程套餐,深情讲述好"六个故事".
扎实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讲述好汶川与大熊猫和谐共生的发展历程,开发"观熊猫·听音乐·品美食"的精品旅游线路.
加强博物馆建设,重点打造文化创意园,加快建设乡村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壮大文化创意、民族演艺(禹祭)等产业,做好姜维城遗址、大禹村遗址、释比文化、古羌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打造特色文化节庆活动.
构建交流平台,促进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常态化举办大熊猫、大禹文化、羌年(藏年)等文化节庆活动.
培育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挖掘非遗民间手工技艺,大力开发集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藏羌绣、雕刻、饰品、陶器、彩绘等旅游商品;以灌松古道汶川段茶马古道、最美G317藏羌文化走廊等抓手,打造"无忧城"文化旅游品牌.
推进农业+旅游融合产业发展.
立足"北果"市场需求,建成灞州、威州无忧花果山农耕趣味体验区,提高特色鲜果品牌附加值.
深入推进特色化基地、标准化基地、规模化基地建设,创新农业旅游项目管理,重点建设一批现代综合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业精品园、特色茶园、笋用竹基地、林下中药材种养基地、特色水果基地.
以甜樱桃、脆李子采摘游为主的农业+旅游融合产业发展,推进农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
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增加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研发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核心技术,加快培育农业现代供应链主体,加强农商互联,密切产销衔接,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
实施以国道G213线、漩三环线特色产业走廊为重点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以特色种养业为抓手的国家级省级休闲示范农庄、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
开发产业融合新模式,打造农产品加工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推进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和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
加快培育一批"农字号"特色小镇,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培育特色商贸小镇,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

推进林业+旅游融合产业发展.
立足"南林"生态优势,依托适宜的海拔高度、充足的负氧离子、优质的森林生态环境以及毗邻成渝地区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等条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载体,加快友谊隧洞—水磨—映秀特色竹林风景线建设,将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融为一体,满足大熊猫公园参观、山地河谷体验、休闲避暑等多层次旅游需求.
加快推进耿达、卧龙"森林康养"项目落地,打造宜旅宜业宜居的森林康养特色旅游目的地.
大力实施岷江流域带状防护林廊道和林水相依风光廊道造林行动,推进岷江汶川段88公里康养绿道和环紫坪铺库区生态绿道建设.

推进体育+旅游融合产业发展.
大力实施健身休闲产业行动发展,打造1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创新体育旅游的策划、产品开发、投融资平台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等.
规划建设越野挑战赛、汶川国际马拉松赛等体育赛道.
积极探索"政府引领+群众参与+公司管理"运营模式,加快阿尔沟滑雪场、汶川绿道等项目建设,适度配置森林滑索、障碍钢索、攀岩等户外体育设施.
进一步完善休闲健身基础设施,提升体育场馆功能,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推广创新羌族民俗体育活动,加大体育竞技与健身、体育产品开发,促进体育与康养旅游融合发展.

(三)提升服务业生态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
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构建便捷高效、货畅其流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
加快完善川青甘高原物流产业园区功能,积极搭建现代物流信息化平台.
培育和引进专业化物流企业,创新探索园区建设和营运联合招商、混合经营模式.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带动仓储、运输产业发展.
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农畜产品冷冻冷藏储备中心,合理布局城乡冷链物流体系站点.
加快县、乡(镇)、村三级配送物流体系建设,继续支持邮政物流、逆向物流、应急物流等加快发展.

促进商贸业提档升级.
提升县城商业中心层次,加快县城商务文化区建设,推进"健康免税岛"建设,积极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增强县城商圈集聚和辐射功能.
巩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实施城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培育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商业业态.
继续推进川青甘电子商务中心建设,完善开放式电子商务快递配送信息平台和社会化仓储设施网络.

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
深化普惠制金融发展,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网点,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建设,支持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推进行政村ABCD信用等级评定和授信、银行卡助农取款点、移动便民支付普及应用.
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严格规范和整治金融秩序.
加快发展休闲康养产业.
发挥生态环境、自然气候、旅游文化等组合优势,打造生态康养产业体系,建设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地.
鼓励民间资本兴办专业化养老健康服务机构,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加快发展户外休闲旅游.

积极发展特色餐饮业.
传承藏羌特色餐饮文化,加大藏羌特色名菜名品和特色食材宣传力度.
支持餐饮企业打造专属品牌,引进知名餐饮品牌,加强民族特色菜品开发.
加强餐饮从业人员培训、品牌培育、餐饮服务标准建设,提高餐饮行业服务水平.

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
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会计、审计、评估、法律、咨询、培训、检测、检验等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
完善社会社区服务体系,加快社区商业、医疗、家政服务、修理等行业发展,积极发展网上购物、网上服务,促进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化、规范化、产业化.

第三节建设现代农业体系(一)优化农业发展格局按照"南林北果+特色畜牧"发展思路,推动农牧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片成带打造、空间立体化布局,积极打造南部山地农林康养产业带、北部特色水果和效益农业产业带、高半山特色畜牧业发展区,构建"两带一区"特色农牧业区域发展格局.
南部山地农林康养产业带.
按照"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康养"的思路,重点发展猕猴桃、茶叶、中药材等特色林业,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等林下经济,推进集观光休闲、旅游养生度假、循环有机农业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川西北特色生态康养目的地建设.

北部特色水果和效益农业产业带.
重点发展以甜樱桃、青(红)脆李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和以大白菜、莲白、花菜、莴笋、萝卜为补充的无公害蔬菜基地.
推动农业、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打造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

高半山特色畜牧业发展区.
紧扣"绿色、安全"的目标,实施"上山进沟、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特色畜牧提质增效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生猪,适度发展肉牛、跑山猪、跑山鸡等特色养殖.
以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产品结构,构建起果、蔬、菌、药和牛、猪、禽为主的优势产业格局,将汶川建成川渝地区果蔬供应基地、绿色农产品供给地、阿坝州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枢纽.

(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
坚持"基础设施围绕基地转,基地围绕基础设施建"的思路,提升建设布局合理、便捷生产的基础设施格局,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以通村路、通组路为重点的乡村路网建设和以产业路、田间路为主的产业路网建设;加强以灌溉管道和沟渠体系建设、蓄水池建设、节水灌溉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加强以土地平整、土层增厚、坡改梯地、地力培肥、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积极推广以避雨栽培为重点的防灾减灾设施栽培;努力建设和完善农产品产业基地供电条件.

推广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
加大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力度,以中小型农机为重点,推进农机进村入户.
在有条件地区推进全程机械化建设,开展机械化汶川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2018-2022)种草养畜试点.
进一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强农机大户的技能培训,推广农机股份合作社、农机一条龙作业等新型农机服务模式.
加强配套农艺措施的研究与推广,提高农机利用效率.
加强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作业服务能力.

创新生态农产品加工服务.
加快"南林北果"产业带建设,坚持以"三态三微"为抓手,调整农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条,通过"加工业+服务业""农业+加工业"融合方式,发展水果、蔬菜、茶叶、养殖、中药材、"来料加工"等六大产业,以丰富的农业物产资源为"卖点",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乡村民间工艺加工(来料加工)等优势产业,实现生产、加工、流通、营销一体化发展.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更新生态、丰富农村新型创意业态、"互联网+"新业态.
(三)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高效种植业.
调整粮食品种结构,稳定现有玉米、油菜和马铃薯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杂豆.
适量扩大优势水果、中药材、绿色蔬菜、茶叶、食用菌等种植规模.
加大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试验示范力度,全面推进种植业良种工程.
实施水果产业提质增效和品牌营销工程,发展"果+蔬"、"林+蔬"、"菌物—植物—动物"等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示范推广.
推动映秀茶祥子"大土司"黑茶经营品牌化,力争打造全国知名的黑茶品牌.
推进药材产业化综合开发,加强藏羌传统名优民族药品和保健食品开发.

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
大力推广林下养殖,发展规模化养殖"正大模式"的优品种,以"五化"为方向,重点发展跑山猪、三江牛、跑山鸡、阿坝中蜂、冷水鱼等特色养殖.
采用绿色生态养殖方式,并融入生态循环农业.
优化阿坝中蜂的品种和质量,适当引进壁蜂,开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养蜂产业的经济效益.
推广和适度扩大现有冷水鱼养殖技术,延长冷水鱼养殖产业链延长,大幅提升产值.
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和农牧风情园,发展休闲农业和康养旅游.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按照"南林北果+特色畜牧"的农业发展定位,以建设农业公园为目标,以"农业园区化,园区现代化"为抓手,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农业园区建设与乡村景观、生态化果园田园、景观化的农耕文化相结合、建成集休闲、度假、游憩、学习、体验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农业精品园区、主导产业示范园、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打造一批万亩现代农业基地.
积极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经营模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向园区集中,支持贫困村集体在农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
到2022年建成5个体验休闲农庄、15个体验休闲农/牧业示范园区、采摘园15个、建立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1个.

(四)创建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战略.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完善"乡有检测中心、基地有检测站、市场有检测点"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
加大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标准、技术等方面知识宣传和培训,以县城为核心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以各类现代农业园区为试点,以田间地头农产品为末端,建立全程可溯源、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工程,到2021年,实现主要农产品质量合格率、重大动物疫病群体免疫密度、产地检疫开展面均达100%,建成12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

提升汶川特色农产品品牌.
借鉴浙江丽水打造"丽水山耕"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的经验,对精品农业实行生态化规划、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电商化营销,充分释放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
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重点,继续做好"三品一标"产品和名特优新产品认证,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
全力做好品牌创造、品牌输出和品牌营销三篇文章,积极申报"汶川香杏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扩大"汶川三宝""大土司"西路边茶、"三江牛雪花牛肉"等特色农业品牌影响力,打好甜樱桃品牌保卫战,争创"川字号"知名品牌.
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等新兴手段扩大宣传,推进特色农产品积极参与展销会、博览会,扩大汶川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传播力.
开展商标注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和争创省、国家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工作.
到2022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大幅增长,认证25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建成10个"三品一标"示范基地.

做精特色水果产业.
按照规范标准、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力强的建设要求,在北部地区以甜樱桃、青红脆李为重点,南部地区以猕猴桃为重点,集中打造一批标准化产业基地,引领特色水果产业发展,把以"汶川三宝"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做精.
到2021年,全县水果总面积稳定在7万亩,总产量达到7万吨,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70%以上,优果率达到80%以上,果品效益增加20%以上,果业链条综合收入提高30%以上.

做强现代畜牧业.
积极与正大公司合作,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到建设标准化养殖场2021年新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场6个,建立三江牛良种保育场1个,建立中蜂养殖示范场5个,水产养殖冷水鱼良种繁育基地1个.

(五)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推广家庭农场、联合经营、生态农庄、农业示范园区等生产形式,扶持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集群发展道路.
加快培育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产业链主体,打造一批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

扶持带动小农户发展机制.
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旅结合型家庭农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同小农户建立合作带动关系,深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庄)+小农户"经营模式,提升小农户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鼓励和支持小农户之间"抱团"发展,探索托管寄养、联耕联种等协作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鼓励支持小农户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深化"农超对接""农旅联动",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

构建多方共赢的利益机制.
深入开展土地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支持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合作制,实现"保底收益+按股分红".
进一步总结农村资产股份化试点,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改革.
支持多种类型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专业化、规模化服务,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

(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建设一批面向全州、辐射川西北地区的农畜产品集中交易中心和农业物资供应点,依托科研院所建设农业产学研合作和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发挥"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功能,提供实时、及时、高效农业科技服务信息.
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打通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和农村商品流通"最后一公里".
健全基层农技推广网络,促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县、乡、村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提升农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农产品监管体系,在县境内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各乡镇建立农畜产品检测站、每村有农畜产品检测点,逐步形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点"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建立一支既懂技术、又懂法律的专业农业执法队伍,不断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在农资打假、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业生产秩序和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农业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支持农业保险发展,鼓励农业投融资模式创新,积极推广普惠金融和产业链金融模式.
探索扩大使用权抵押贷款和权利质押贷款,拓宽现代农业发展投入渠道.
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担保,扩大农村有效担保范围.
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效增加对特色优势农产品供给地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到2022年,积极培育积极支持培育20家龙头,省级示范社10家、州级示范社15家、县级示范社50家,辐射带动农户达到50%以上.
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川青甘高原生态物流产业园区、映秀镇枫香树物流中心、沙窝子冷链物流中心建设.
到2022年,建成农业农资连锁经营店20家、117个益农信息社、12个乡镇推广服务站、117个村级农技服务平台,农产品销售市场7个.

第四节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一)提振绿色产业体系,做大经济集群坚持绿色低碳循环链式发展理念,以资源深度转化、产业链延伸、集聚发展为方向,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加快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基地,打造成渝制造业配套协作基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开展绿色生产循环机制建设,形成以资源带动产业发展的循环经济道路,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集约利用、低碳利用、永续利用.
围绕"一园五区一线+飞地"的绿色工业发展布局,推进绿色百亿工业园区建设.
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产品加工、物流仓储、电子商务等链条式的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绿色工业产业体系.
推动区域内工业园区间合作,协同引资发展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把汶理茂建成阿坝州的现代绿色工业基地.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打造成渝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机遇,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建设开放型经济发展体系.
全面开拓国外市场,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出口企业,扩大西路边茶、羌绣等特色产品外销规模,促进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依托现有各类省级产业园区,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和改革创新,推进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

(二)严格管控传统产业硅材料产业.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电力负荷、环境承载允许范围内,通过技术改造,控制产能.
桃关片区以外的具有先进技术、低能耗的工业硅产业安置到成阿工业园区中去.
水电产业.
按照"以需定留,以丰补枯"原则,留存电量最大程度满足城乡居民生活以及产业园区工业企业生产用电,稳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争取"专线供电、直供电"试点工作,协调争取低谷时段的富余电量平移使用.

水泥产业.
严格执行国家强制能耗限额标准,对超出能耗限额标准和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实施差别价格政策,有序推动落后产能加快退出.
按照阿坝州水泥产能要求总量控制,不再增加新建或技改扩能.
在水泥行业强制推行余热发电技术,全力研究其他行业固废综合利用生产水泥技术.
全部采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技术,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三)合理发展材料等产业新能源材料产业.
推动锂、铝、硅材料等延伸产业链,成立锂产业、铝产业、人造宝石技术创新联盟和研发中心.
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电子材料产业.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推动川西磁业迁建复产,提高磁材、人造宝石等电子基础材料技术水平.
砂石资源利用.
组建汶川三创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严格控制规模与污染物,加快完善岷江砂石资源规范化利用,打造成渝地区重要砂石材料基地.
医药产业.
尽快形成中藏羌药材生产、药品加工制造、中藏药研究开发、流通贸易服务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的完整产业链.
发挥羌医药文化特色,打造"汶川"羌药品牌,将中药产业与农业、旅游业结合起来,逐步实现药材种植基地化、中成药生产规范化和"羌医药"品牌化,以产为主,结合学、研、用"四位一体"有机融合.
发展壮大医药产业,加强藏医、羌医药研发体系建设,加强藏药五味麝香丸、九味羌活颗粒、七七活络灵、痛风膏等藏羌传统名优民族药品开发.

节能环保产业.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加快循环经济区建设;集成全国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生产性服务,培成阿工业园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
(四)提升发展特色加工产业加强农业加工基地建设.
抓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强化现有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创建一批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壮大农产品加工集群.

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
按照"育龙头、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提质量、促营销"思路,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做大做强特色果蔬、肉制品加工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程度,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
传承发展民间手工技艺,引导民间资金和民间艺人向重点旅游区和城镇集聚,培育和扶持以藏羌绣、雕刻、饰品、陶器、彩绘等为主要产品的企业规模化生产.

推动区域来料加工合作.
紧抓汶川和义乌市结对帮扶合作的机遇,在汶川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产业.
到2022年,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14个,形成以绵虒镇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县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积极发展民族工艺产业.
传承发展民间手工技艺,引导民间资金和民间艺人向重点旅游区和城镇集聚,以旅游纪念品和民族生活必需品为重点,培育和扶持以藏羌绣、雕刻、饰品、陶器、彩绘等为主要产品的企业规模化生产.
结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加强民族手工艺产品创意设计,大力开发民族饰品、传统手工艺品和特色旅游纪念品,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
加强人才培训和营销网络建设,增强汶川藏羌绣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五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一)加强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强化用水管理,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定汶川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目标,加强对水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最小下泄流量控制,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通过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促进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维持水生态环境健康相协调的发展.
加快水资源管理的改革步伐,实现水资源市场化.
加大水法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法制意识,依法管理和使用水资源.

加强工业节水,按照《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淘汰目录(第一批)》、《重点工业行业取水指导指标》,对现有企业达不到取水指标要求的落后产能实施限期整改或淘汰.
按照国家和四川省《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第一批、第二批),引导冶炼等重点行业企业运用节水工艺技术设备.
严格产业准入,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

加强服务业节水,强化餐饮、餐饮、洗浴等行业用水定额管理,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产品设备,推广节水器具.
对销售节水标准的产品、设备的企业加强监督检查和质量抽查,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相关节水标准产品和设备的违法行为.
限期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新建公共建筑必须采用节水器具.
控制供水管网漏损.
对使用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鼓励用水大户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严控"跑冒滴漏".

(二)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严格保护耕地.
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建设用地预审、审批制度,严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积极引导设施农业发展建设优先利用闲置农用地,充分开发利用非耕地资源和未利用地,合理引导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有量,加大对自然灾害损毁耕地的复垦力度,大力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土地综合整治,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优化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优化建设用地.
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优化城镇建设用地布局,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按照节约集约和总量控制的原则,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利用.
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约束性作用,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加强建设用地审批,确保到规划期末全县建设用地总量不突破确定的规划目标,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突出规划管控地位.

第五章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巩固区域生态安全第一节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一)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作.
落实森林管护政策,对全县147.
23万亩国有林、92.
23万亩集体公益林进行有效保护.
划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分区施策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责任,严管天然林地占用,继续落实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停伐集体天然商品林18.
58万亩,对全县现有林地进行全面保护.

继续巩固和实施退耕还林.
积极向上级争取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对县域范围内(包括卧龙特区)前一轮6.
17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和2015年新一轮0.
11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实施巩固,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时限,对退耕农户实行生活补助,确保退耕还林不反弹、保成效.
争取国家退耕还林管理政策,对低产低效林采取间伐等方式进行低产低效改造,提升退耕还林成效.
全县范围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可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特别是威绵地区和漩映地区.

加强工程建设征用占用林地的管理.
切实加强林地征占用管理,对修路、开矿、架设电线电缆、建房、采石、取土等改变林地用途限量控制,依法依规办理行政许可手续.
对违法占用林地的,要坚持先处罚,后按规定标准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并补办相关手续.
对工程建设确实需要占用林地的,要进行相应的植被恢复或异地置换,并确保其面积不少于工程占用的面积.

防止森林火灾.
继续完善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预防措施;建立健全护林防火规章制度,加强护林防火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火意识,与农户签订《护林防火责任书》;提高防火、扑火能力建设,培训专业扑火队伍,充实基层护林防火队伍,定期开展巡山护林,加强森林草原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强化野外火源管理;提高通讯能力,保障指挥畅通;建立生物和人工隔离带、森林防火监测系统、防火通道建设.
加强林区用火特别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森林草原资源和生态安全.

加强岷江河谷生态恢复与综合利用.
合理利用林地生产力,采用"近自然林"的森林经营模式,培育更多的优质大径材.
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产品基地,合理规范特色经济林产业,科学规划发展花椒、核桃、梨、苹果、甜樱桃等产业基地.
合理地整合优势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经济林规模,提高产量.

(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野生动植物生境保护.
加强金丝猴、雪豹、大熊猫、小熊猫、珙桐、红豆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快建设珍稀树种培育基地,建设卧龙中华大熊猫园,推进大熊猫饲养繁育、物种研究和放归试验.
建设一批珍稀动植物保护站,救护站(点),新建科普教育场所450平方米,野生动物救护通道1000米.
在岷江干流及杂谷脑河、正河、寿江、渔子溪等岷江河重要支流两岸建立生态廊道连接.
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搭建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平台,建立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宣教展示基地,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和国际合作.
加强珍稀植物、野生动物生境监测与保护,完善地面站网、遥感监测、数据平台等设施配套,继续开展对地震重灾区生物多样性状况长期跟踪监(观)测和研究.
继续加强境内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严格落实对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极重要区的管控要求,切实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准入审查.

继续开展有害生物防治.
继续加强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灾减灾、灾害应急、防治法规和科技支撑等六大体系建设.
加强松材线虫病等监测防控,在草坡自然保护区和国有林场新建2个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物资储备库,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和国有林场新建2套松材线虫病自动化分子检测系统,提高预防预警能力.
逐步实现由被动减灾向主动御灾的转变,进一步加强森林植物检疫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和除治水平,阻止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传入.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开展全县林业及农业外来物种普查,优先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限制外来物种大量入侵,对重点区域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阻截带建设.
针对现有外来入侵植物情况,制定以生物和物理方法为主的入侵生物治理工作方案.
城乡绿化尽量减少外来植物用量,规范公众野生动物放生行为,防止外来生物入侵.
建立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预警机制和跟踪监控体系,对入境货物进行检验检疫,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可能的危害性评估,对外来物种入侵进行调查与跟踪,建立汶川县外来物种应急、联动机制.

(三)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
积极争取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修建蓄水池、进行坡改梯、管道铺设、设立宣传牌、种植水保林等.
至2025年,完成流域水土流失治理300平方公里,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00公顷.
推进杂谷脑河、渔子溪、寿溪河、草坡河等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茶园沟、簇头沟、板子沟、登溪沟、羌锋沟等山洪沟治理.

水岸环境综合整治与水景观建设.
加强两岸植被恢复绿化、边坡绿化生态打造和人文休闲绿道建设,实施"以堤代路""以堤代景"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县城河道流域绿化整治提升、岷江基干防护林、岷江生态河堤和环紫坪铺库区健康绿道建设,建设绿色生态长廊.
加快推进砂石综合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

地质灾害防治.
对威州镇14处崩塌滑坡、灞州镇5处崩塌、卧龙镇1处崩塌、漩口镇3处滑坡崩塌、绵虒镇5处泥石流开展滑坡泥石流崩塌灾害应急排危及治理工程.
对G213线、G317线等重要公路以及其他道路沿线,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做好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县域内发生的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建立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灾害调查收集网络,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组织领导体系、救灾能力等抵御灾害能力普查,推进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编制分灾种风险地图,在城乡规划编制和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建设前,要严格按规定开展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制灾因素,避免、减轻灾害的影响.
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在学校、社区、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建设电子显示屏等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设施.

干旱河谷治理.
在干旱河谷地带实施生态自然修复.
按照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规划,2020年继续实施干旱河谷生态治理项目后期管护,巩固干旱河谷生态治理成效;2021-2025年,在实施自然修复的同时,对绵虒镇、威州镇、灞州镇三个镇约0.
85万亩干旱河谷辅以工程措施、人工造林进行生态修复.
通过营造生态经济林及生态防护林,增强干旱地区植被群落稳定性,改善生态环境.

(四)加强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
强化对矿山企业资源利用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积极推进先进采选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回收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
对汶川县8个废弃页岩矿山进行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开展土地复垦、植树、撒草籽等,修复基面47.
87公顷.
规划到2025年末,建设工程受损地表的植被恢复率达到90%以上.
加强工程开发项目生态修复.
对城镇、道路建设等所造成的地表破坏区域进行植被恢复,明确施工单位对开工区生态景观修复的义务.
规划到2025年末,建设工程受损地表的植被恢复率达到90%以上.
做好水电站整改与生态保护.
加强电站运营期间的生态环境监控,特别是油料管理和下泄生态流量控制,优化水电站的运行管理,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不利影响.
积极推行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估制度,针对流域梯级开发的长期性、效应的累积性等特点,对岷江流域进行水电梯级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全面评估流域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作用机制和主要因素.

第二节巩固水环境质量(一)加强工业废水污染防治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
规划期内,县域内3个工业园区均要建设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并安装在线监控设备,确保排放达标;调查摸清污染物排放情况,对不达标排放制定整改计划措施,限期整改;对不达标排放强行关停,严格高污染企业准入.

继续强化"10+1"重点行业专项整治.
继续加强对全县重点工业企业及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的废水监管,禁止新建造纸、皮革、印染、化工、化学原料药、冶金等项目.
督促重点涉重金属企业确保自动在线监控装置稳定运行.
督促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实施清洁化改造.
进一步加强加油站管理,加快推进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工作.

加强工业水循环利用,促进再生水利用.
督促指导化工等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推动重点企业冷却水循环利用.
水务部门在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批时优先使用再生水,取水审批时不得新增取水.
(二)加快城镇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
按照《四川省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计划》要求,加快推进映秀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加快推进三江、水磨等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督促各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严格落实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加强老旧污水管网和合流制污水管网改造.
尽快恢复重建耿达、卧龙、三江等镇的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
力争2021年底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2025年底城镇污水实现应收尽收.

加强城市和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
引入和推行第三方管理机制,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出口水质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置要根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有关规定,参照危险废物管理,建立污泥转移联单制度,按照《"一厂一策"污泥无害化处置方案》进行.

(三)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供水保障制定汶川县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划.
按《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完成县域内14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优化调整和技术划定工作,建立全县饮用水源地数据库.
推进紫坪铺水源地库区生态保护区建设.

建设城市饮用水水源预警自动监测站.
完善饮用水源地标识、标牌、隔离网等保护设施建设,清拆保护区内违章建筑和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日常巡查与监督管理,确保覆盖从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的全过程管理,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加强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推进县城、灞州、映秀供水设施建设和管网改造.
改造提升县城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灞州镇日供水能力5000吨净水厂一座,改造提升映秀镇供水厂设施设备及管网.
新建水利应急物资储备库.
加快实施县城、威州、绵虒和映秀饮用水源地备用水源工程.
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解决农村1.
6万人饮水问题.
建设水利应急物资储备库.

(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编制和实施《汶川县良好水体保护方案》.
全面弄清县域内岷江、杂谷脑河、正河、寿江、渔子溪等区内主要水体水环境质量、污染源分布等,分析评估水环境保护风险,制定保持良好水体的目标和措施.
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体系.
划分流域重点控制单元,实行精细化、差别化管理,执行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按照《岷江综合规划》,以岷江干流以及杂谷脑河、正河、寿江、渔子溪为重点,开展岷江(汶川段)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入河排污口信息台账,严格实施入河排污口整治.

落实"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强化河道依法管理,严格控制开发利用行为.
夯实河湖管理基础,加快推进岷江、杂谷脑河、正河、寿江、渔子溪等主要江河干流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工作.

第三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一)持续推进工业大气污染治理继续巩固"散乱污"企业整治.
梳理全县"散乱污"企业清单,采取"关停取缔一批、整合搬迁一批、整改提升一批"等措施,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
加快建立"发现一起整治一起"的长效机制,强化"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基本消除"散乱污"企业污染问题.

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
全面实行工业污染源清单制管理,将烟气在线监测数据作为执法依据,加大超标处罚和联合惩戒力度,对未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依法停产整治,对问题严重、经整治仍无法达标的企业依法责令关闭.
公布未达标工业污染源名单,对重大问题实施挂牌督办,跟踪整改销号.
严禁新增水泥、砖瓦、电解铝、有色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落实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到2020年,完成排污许可管理名录规定的行业许可证核发.
对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或未按证排污的企业,依法依规进行处罚.

强化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
提高涉及VOCs排放行业环保准入门槛,实行区域内VOCs排放等量削减替代.
新、改、扩建涉及VOCs排放项目,从原辅材料和工艺过程大力推广使用低(无)VOCs含量的涂料、有机溶剂、胶黏剂、油墨等原辅材料,配套改进生产工艺.

(二)严格控制扬尘污染严格施工扬尘监管.
推广节能降耗的建筑新技术和新工艺,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
建立施工工地管理清单并定期进行更新.
执行《四川省建筑工程扬尘污染防治技术导则(试行)》.
严格落实"六必须、六不准"管控要求,对违法违规的工地,依法停工整改.
将扬尘管理工作不到位的不良信息纳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情节严重的,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
严格执行《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调增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费等安全文明施工费计取标准的通知》,加强现场检查力度.
严禁露天焚烧建筑垃圾,排放有毒烟尘和气体.
加强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搅拌站扬尘防治,严格执行《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技术管理规程》,执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搅拌站绿色环保标准,严禁在禁搅区内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或设置移动式搅拌站,推进全县绿色搅拌站建设.

强化道路施工管控.
G317线友谊隧道至映秀段改建、汶川至川主寺段高速公路(汶九高速汶茂段)以及城市市区道路施工等项目应采取逐段施工方式,尽力减少道路施工扬尘.
对未硬化道路入口、未硬化停车场和道路两侧裸土,采用绿化硬化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绿化带"提档降土"改造工程和裸土覆盖工程,减少裸土面积,防止泥土洒落.

严格城区道路扬尘治理.
建立完善的渣土运输管理制度,严格审批发放建筑垃圾运输许可证,对运输渣土的车辆进行登记注册,实行一车一证,确保使用达标车辆规范运输.
严格渣土、环卫垃圾运输车辆全密闭管理,严格查处抛洒滴漏、带泥行驶、道路乱开乱挖以及擅自清运工程渣土等行为.
加强脏车入城和在城市道路上行驶管理.
建立道路设点检查、联合夜查等常规检查及应急处置机制,开展专项执法.

强化堆场扬尘管控.
工业企业堆场实施规范化全封闭管理.
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堆场采用封闭式库仓,不具备封闭式库仓改造条件的,应设置不低于料堆高度的严密围挡,并采取覆盖措施有效控制扬尘污染;堆场内进行搅拌、粉碎、筛分等作业时应喷水抑尘.
物料装卸配备喷淋等防尘设施,转运物料尽量采取封闭式皮带输送.
厂区主要运输通道实施硬化并定期冲洗或湿式清扫,堆场进出口设置车辆冲洗设施,运输车辆实施密闭或全覆盖,及时收集清理堆场外道路上撒落的物料.
建设工业企业堆场数据库,并组织安装工业堆场视频监控设施,实现工业企业堆场扬尘动态管理.
加强砂石厂扬尘管控.

(三)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大幅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建设.
加强在用车监督抽测.
在车辆集中停放地、维修地开展抽测,重点加强对货运车、公交车、出租车、长途客运车、旅游车等车辆排放状况的监督抽测.
采用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对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
推进老旧柴油车深度治理,具备条件的安装污染控制装置、配置实时排放监控终端,并与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联网,协同控制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稳定达标的可免于上线排放检验.
开展在用车超标排放联合执法,建立完善环境部门检测、公安交管部门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联合监管机制.
采用遥感监测、便携式设备等技术手段,加大柴油货车尾气排放监督抽测,重点对货运通道、交通干线、物流园区、城市建筑工地周边等道路的柴油货车进行抽测.
依法查处超标机动车上路行驶违法行为,并追溯相关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违法行为.

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整治.
分区域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源摸底调查,逐步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台账.
划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
推进排放不达标工程机械、港作机械清洁化改造和淘汰.

(四)推进农业大气污染防控推进农业秸秆综合利用.
重点推进秸秆直接还田利用,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深翻还田、快速腐解.
大力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推广秸秆成型燃料利用和农村秸秆气化应用.
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推广青贮饲料、压块饲料等.
推动秸秆基料化利用,发展食用菌栽培.
积极引导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燃油、乙醇、发电、造纸、板材等产业发展.

加强秸秆禁烧.
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秸秆禁烧管控.
在秋收和夏收阶段开展秸秆禁烧专项巡查.
加强秸秆禁烧宣传,普及秸秆综合利用知识.
严控农业氨排放.
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和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化肥农药使用量达到国家限定要求.
改进施肥方式,调整施肥结构,降低氨排放.
加强养殖业氨排放治理.
推广低蛋白饲料,改进养殖场通风环境,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鼓励农村地区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降低大气氨排放.

(五)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清洁能源.
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支持发展和使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支持农村新建住房安装省柴节煤灶、铸铁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就地利用.
继续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

促进城乡电网升级.
加快完善城镇输配电网,推进输配电线路改造,提高城镇供电可靠性.
继续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中低压配网建设,全面提升乡村电网的供电质量、供电水平和服务能力.
加快推广以电代柴、以电代煤和以电代油,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稳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争取全州"专线供电、直供电"试点工作.

第四节强化土壤风险防控(一)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建设全面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落实《四川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完成重点行业企业信息采集、布点和采样,开展分析测试.
定期开展农用地及工业企业场地土壤环境质量专项监测,分析耕地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变化情况.

加快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
开展省控及省控以下监测点位监测.
加强重金属重点防控区等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提升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水平.
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

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
完善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做好信息资源共享.
(二)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
根据农用地详查结果和国家发布的《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试行)》,开展全县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试点工作,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实施分类管理.

开展耕地土壤调查评估.
对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和监测、现场检查表明有土壤污染风险的耕地,要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污染物含量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耕地,进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并按照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管理.

切实加大保护力度.
各粮(油)、蔬菜主产区域制定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方案,开展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
落实农村土地流转受让方的土壤保护责任.
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减少或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要进行预警提醒,并依法采取环评限批等限制性措施.

加强林地草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
严格控制林地、草地、园地的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加大生物农药、引诱剂使用推广力度.
将重度污染的牧草地集中区域纳入禁牧休牧实施范围.
加强对重度污染林地、园地产出食用农(林)产品质量检测.

(三)开展污染源综合整治严格重点企业与园区土壤环境管控.
重点监管单位要实施排污口规范化整治,编制年度排污状况报告,完善应急预案,增加防止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内容,落实地下储罐备案制度,并向生态环境局汇报排污情况.
对重点监管单位、重点工业园区设施周边用地开展土壤监督性监测.
严格执行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目录,加强电器电子等工业产品中有害物质控制.

深化重金属污染防治.
继续实施汞、镉、砷、铅、铬等重点重金属"等量置换"、"减量置换"方案.
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落实相关总量控制指标.
涉重金属产业发展规划必须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严禁在生态红线管控区、人口聚集区新(改、扩)建涉及重金属排放的项目.
加强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整治:开展全县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重有色金属冶炼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等行业污染整治,督促相关企业编制整治方案,落实整改措施.
加强涉镉等行业企业整治:根据《阿坝州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方案》,督促有关企业或责任单位逐一制定整治方案并实施.

控制种植业面源污染.
针对汶川县域内农田、果园分布较多的河段,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积极落实绿色防控技术及方案,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相关配套使用技术,全面推广推进农作物病虫预报精准化减量、病虫防控绿色化减量和病虫统防统治专业化减量相关技术,不断提高病虫害测报水平,加强对高毒农药的监管,推进建设"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标准、规范"的农资配送和服务网络,从而稳步实现农药使用量减少,同时提高农药的利用率.

(四)保护未污染土壤加强未利用地环境管理.
对未利用地、复垦土地等拟开垦为耕地的,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根据调查情况,依法进行分类管理;不符合相应标准的,不得种植食用农产品.
加强纳入耕地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地保护,定期开展巡查.
加强对矿山等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影响区域内未利用地的监管,发现问题的,要督促采取防治措施.
依法严查向滩涂、沼泽地、坑塘、废弃矿井、渗坑渗井等非法排污、倾注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违法行为.

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
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环评"时,要严格执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有关规定,并严格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
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为重点,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进行,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染土壤挖掘、堆存等造成二次污染.

第五节加强固废处理处置(一)持续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与处置落实《阿坝州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工作方案》,督促相关企业编制整治方案,限期整治.
继续开展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排查,深入开展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
加强再生利用行业清理整顿.
落实《电子废物、废轮胎、废塑料、废旧衣服、废家电拆解等再生利用行业清理整顿工作方案》,鼓励企业开展内部回收利用,或者在企业间建立起循环产业链,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的再生利用.
对于食品加工业产生的残次农产品、茶叶碎屑等可以进行堆肥处置生产沼气和有机肥;对于重点矿山企业,尾矿渣、砂可作为建材材料;对于确实无法回收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要统一送到规范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中心(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置.
确保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

(二)推进城镇与旅游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全域无垃圾攻坚行动.
实施垃圾分类处理项目,建设县城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县城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1座,在漩映片区、威绵片区建设2座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建设1个建筑垃圾处置场.
健全"户集(含分类)、村收、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加强各乡镇垃圾池、垃圾中转站,配备垃圾转运车等硬件设施建设,加强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建设,加强垃圾填埋场的规范化管理和渗滤液等达标处理.
对于确实偏远且收运成本较高的村,可采用"源头减量"的方式,就地处置的方式集中处理,但需加强相应垃圾收集池的规范化建设,特别是要做好防渗处理.
确保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85%以上.

(三)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规范辖区内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内部管理,加强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监管.
严格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规范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制度,规范危险废物贮存和标识,加强危险废物贮存期间的环境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突发危险废物环境应急预案.

建立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加大对医疗废物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储存和焚烧管理工作,实行全过程控制,严格实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继续实行"县卫健局主管、县生态环境局监管→各医疗机构收集→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统一转运处置"的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和运行机制,确保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

加大工业固危废监管力度.
对工业企业,从生产、收集、运输、利用、处理、存放、处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促进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按规范利用和处置,使得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100%.

(四)强化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立农村污染预警制度,加强秸秆禁烧巡查检查,推进秸秆禁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强化秸秆综合利用,研究制定秸秆处置和综合利用激励机制,探索建立肥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点.
大力推广秸秆(根茬)还田,特别是稻草直接还田措施;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食用菌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秸秆基料化利用;结合牛羊养殖,推广秸秆饲料化利用,推行秸秆养畜.
确保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健全完善病死畜禽收集暂存和处理体系,配备相应收集、运输、暂存和处理设施,病死畜禽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宣传废旧农膜回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用薄膜,鼓励回收农膜,设立"以旧换新"兑换点,对农户实行"交旧领新"的兑换补贴制度,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废旧农膜回收的积极性;探索基于市场机制的回收处理机制,完善补贴机制,对废弃农药包装物实施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在已有的基础上,再新增废旧农膜临时机动回收网(点)1个,确保农膜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

(五)巩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成效按照"生态优先、供给安全、调量提质、助农增收"原则,引导鼓励畜牧养殖向标准化、生态化方向转变.
开展标准化猪舍、养殖场节水节料、粪污收集处理、无害化处理等设施化改造和清洁生产技术应用.
在区域调整与搬迁转移中,引导养殖"上山入园",发展适度规模的生态养殖场.

推动养殖主体与有机肥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通过签订协议,推进畜禽粪便收集.
鼓励加工生产有机肥并加强监管.
对适养区域养殖场进行粪污处理,科学规划布局种养对接,落实生态消纳地,加快建设沼液收集、贮存和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和管网,配置运输车辆,建立就地消纳有效运行机制,推进沼液资源化利用.
确保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稳定在100%.

第六节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一)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以典型自然保护区为生态监测站点布局重点,加强区域性生态监测站点建设,有机整合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的监测能力,建设包括环境质量、生物资源、农牧资源、水土保持、地质灾害、气象等内容的动态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全县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定期开展森林、草地、湿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生态调查,及时的反馈各种生态环境要素的变化信息.

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及负氧离子监测系统,改造提升乡镇空气自动监测站,强化全县空气质量、污染源监测监控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
加快建设岷江流域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清查岷江河流域及两岸支流(含杂谷脑河、渔子溪、寿溪河、龙溪河、麦地沟等支流)排污口,建立水质信息数据库.
建设杂谷脑河入境和省控映秀出境断面、龙溪入河口水质自动监测站.
建设绵虒半坡、绵虒高峰、汶川工业园区(含漩口和桃关)地下水监测站.
建设县域土壤风险自动监测体系和管控平台,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应用.
推进汶川-茂县、汶川-理县、汶川-都江堰跨区域联防联控互通信息平台建设,持续推动数据共享和信息公开,全面提高环境监管信,息化水平.
推进卧龙特区应急供水物资储备、水质检测站、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建设.

充实环境监测站的监测人员、设备,夯实环境监测能力基础.
将环境监测站、垃圾和污水处理站的运行经费部分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基层环境监测落实到位.
(二)强化环境风险管控实施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
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全过程监管,建设环境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强化预警、预测、监测、处置、评估、修复等能力.
统筹考虑各类风险源危害性和敏感目标脆弱性,建立健全多层级的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实施环境风险分类、分级管理,严格高风险企业监管,强化环境风险物质监督管理.
推动环境损害赔偿试点.
组织对沿江河湖库工业企业、工业集聚区开展环境与健康检测、调查和风险年度评估,落实防控措施.
深挖环境信访"金矿",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有效防范与妥善化解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环境社会风险.

推进化学品环境风险和重金属污染防控.
实施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释放和转移情况定期报告等制度,提升化学品管理基础能力,加强重点行业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环境监管.
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督查,推进沿江沿河化工企业规范化管理,降低工业聚集区域化学品环境风险.
加强涉重行业综合防控,推进涉重产业集中发展,推行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强化重点行业管控措施,加强无组织排放控制.
妥善解决重点区域历史遗留问题.
推行重金属全生命周期控制,强化控制消费品中重金属物质含量,加大涉重固体废物处置力度.
督促相关企业建设并完善日常和应急监测系统,配备大气、水环境特征污染物监控设备,编制日常和应急监测方案,提高监控水平、应急响应速度和应急处理能力.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应与政府和相关部门及周边企业、园区的应急预案相衔接,加强区域应急物资调配管理,构建区域环境风险联控机制.
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演练和应急物资管理作为日常工作任务,不断提升环境风险防范应急保障能力.

加强辐射环境监管.
严格辐射环境监管,强化辐射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完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辐射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提高区域辐射环境保护监测能力.
开展射线装置污染源调查.
加强放射性污染物填埋设施监管.
抓好重点涉源单位的监管,强化现场检查,督促存在问题的单位落实整改措施,及时消除辐射安全事故隐患,确保全县辐射环境安全万无一失.
完善电磁辐射设备(设施)申报登记制度,合理布局电磁场源建设,加强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提升环境应急能力.
构建"多级拦挡,梯次处置"的流域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落实流域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推动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及时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密切关注环境质量和医疗废水处理排放情况.
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完善环境风险源、敏感点、环境应急能级环境应急预案等数据库建设.
构建生产、运输、存储、处置环境的环境风险监测预警网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智慧决策支持系统.
开展环境应急队伍标准化、社会化建设,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多元共建的环境应急保障体系,推动专业化突发事件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应急监测能力.
推进环境应急救援物质储备库建设.
强化危险源、敏感点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储备应急物资,配备应急装备,加强培训和演练,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三)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加强环保监察执法机构队伍建设,有序整合各领域、部门环境监管力量,强化环境监察人员轮训.
完善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全面提升环境监察执法能力.
完善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建设,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增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推进排污企业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

(四)推进"智慧环保"计划强环境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互联网+环保"行动计划.
结合汶川县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全面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夯实环境信息化支撑体系.
整合环保信息系统平台,积极开展新技术应用,加强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全面提升环境数据资源中心的能力,创新开展环境信息资源数据的大数据应用,实现全方位的数据获取和共享.
建设全县环境保护网上统一服务平台和体系,打造全县环境保护政府门户网站集群.

(五)加强环保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环保系统内的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基层实用人才和环保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培训,统筹推进各类环保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镇和环保系统类的管理.
第六章积极倡导生态生活,打造美丽宜居环境第一节完善城乡体系建设(一)优化全县城镇空间布局立足城镇发展特点,建设"小巧玲珑·精美精致"城镇,加快建设旅游型、商贸型、工业型、文化型等城镇,优化全县城镇空间布局.
中心城镇:以县城(威州镇)为中心城镇,提升核心集聚功能,进一步布局好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和重大项目用地空间,拓展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突出集聚辐射效应,疏解非核心功能,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居民化,有效提升城镇化率,打造县城经济重要增长点.
重点集镇:以三江、绵虒、漩口等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的镇政府所在地为重点集镇.
优化方式持续推进"百镇建设行动",统筹规划好文化、娱乐、教育、卫生、物流、市场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提升路网、供水、电力、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水平,完善集镇功能基本要素.
特色小镇:以水磨镇、映秀镇为主,进一步提升以森林氧吧、生态旅游、户外运动、历史文化、康养休闲、爱国主义教育等为主题的特色小镇.

(二)做强县级城市汶川县要按照"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目标定位,坚持功能完善和产业发展并重、扩容提速和品质特色兼顾,以新城的开发建设、旧城的改造提升、古城的保护利用为着力点,科学功能分区,合理规划布局,充分发挥要素集聚效应,努力打造产业发达、功能完善、承载力强、特色鲜明的小型城市.
构建"一心两区"城镇建设体系,加快无忧·熊猫塔、无忧·姜维塔、无忧·大禹塔建设,稳步推进树人大楼片区和县城老旧小区改造前期工作.

(三)立足优势,加快特色小镇建设以"一带一轴"为核心,统筹南北区域协调发展和差异化发展,推动人口和产业向沿河城镇带集聚规模化发展、沿河城镇轴点状特色化发展,形成以中心城镇和县城区为重点、重点中心镇和专业特色镇为补充、区域协调、结构清晰的城镇体系结构,引导生产要素进步合理流动、集聚,科学指导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认真做好环境分析和综合承载能力评价,统筹推进特色小镇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融合发展.
加快"文旅小镇"建设,实施文旅特色小镇培育工程,突出乡镇自身特色、注重差异化发展、产业定向培育.
精心打造三江慢生活度假区、水磨主动健康小镇、漩口水生态文明型文旅小镇、映秀培训小镇、绵虒美食娱乐文旅小镇、灞州体验式文旅小镇、耿达卧龙熊猫文化经济带,构建特色小镇集聚格局,建设"看山望水记乡愁"的美丽乡村.

第二节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完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畅通汶川.
按照"四个交通"的发展原则,充分利用汶川县"南大门"的区位优势,构筑大通道,建设大枢纽,疏通微循环,显著提升综合交通的通达能力.
按照"交通+旅游"的发展思路,以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为抓手,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山地轨道项目和"两大内环线"建设,加强道路养护,维护道路畅通,加快实施城乡公交经营机制改革,规范发展农村客运,使汶川成为内地旅客进得快,留得住的康养之地.
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快速通道建设为重点,全力加快出县骨干通道建设.
重点建设汶崇高速、汶彭高速、汶九高速汶川段,形成4条出县快速大通道.
实施G317线、G213线、G350线改造升级,巩固提升过道运输服务能力.
推进汶川通用机场建设、都四轻轨项目的建成,实现"快进"目标.

加强内部交通建设.
以旅游环线和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构建内部顺畅的微循环交通网络.
着力提升旅游目的地交通体验,在两大内环线建设上配套交通运输、休闲游憩、生态保护、经济带动、文化体验等功能,实现"慢游"路径.
在南部生态颐养内环线建设中,抓好"一路两线"(即漩三路旅游公路和水刘环线、漩三新环线)建设,在北部运动康养环线中,抓好"一路三线"(即龙溪阿尔沟旅游公路和威州镇万村至萝卜寨环线道路、威克环线、绵草环线)建设,进一步提升旅游目的地交通体验,为实现"人在路中行,景在路边赏".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
优化路网结构,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建设理念,加快城镇进出城道路、主次干道、支路和市政桥梁建设,打通"断头路",对城区市政混凝土道路进行黑化,完善和规范道路标线、标识牌及配套的管网建设,优化城镇红绿灯设置,提升城镇道路网络密度和连通性、可达性、知晓性.
优化绿色出行方式,坚持公交先行,推进绿道系统建设.
推广立体停车和地下停车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停车场建设、运营和管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适当在较宽城镇道路或小区道路两侧或单侧设置临时收费停车位,或将城镇空置(闲置)的建设用地及部分单位空余停车位在节假日作为对外临时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问题.
新建商业楼(场)、宾馆(饭店)、办公楼、住宅小区按规范标准配足停车位,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

(二)完善城镇供水排水完善市政供水排水.
结合全域旅游和经济发展,充分论证人口和城镇发展规模,加快灞州集镇供水站建设和各集镇管网建设,促进现有自来水厂(站)扩容、提质增效,解决雨季河水浑浊自来水也浑浊、枯水期水量不够以及高层建筑供水压力不足等问题,不断提高供水质量和覆盖水平.
全面推行城镇排水地下雨污分流,加强雨污管道改造,重点解决城镇雨水沿街乱流、积水、雨污管网老化、污泥沉积、雨污合流等问题.
通过实施银杏集镇供水、漩口镇供水等项目,完善城镇供水排水.
计划到2020年建制镇供水普及率80%,规划到2025年县城和集镇供水普及率100%.
雨污收集实现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

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强化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制定污水处理"一厂一策"实施方案,加强对已建成9座(含"8.
20"洪灾受损的4座,待恢复)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能监管;以"配套完善、巩固提升"为导向,加快推进正建1座和恢复重建4座的建设.
做好新一轮城镇生活污水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2020-2022年)项目申报和储备,注重新建、续建项目衔接;加快推进县城雨污分流管网新建改造,对不符合排放标准和不满足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提标改造和扩建扩容,规范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有序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能力.
通过实施汶川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等项目,规划投资2486万元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计划到2020年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规划到2025年县城处理率达到92%;计划到2020年集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规划到2025年集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

(三)持续完善生态绿地建设推进城镇园林建设.
依托山体、水体、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合理设置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完善城镇生态服务功能,建设一批小游园、小休闲广场,利用城区边角空地、单位办公区见缝插绿,构建与城镇发展相适应的广场、园林绿化体系,拓展城镇休闲、娱乐、应急避灾空间.
严把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和竣工绿化指标核定,做到项目工程与园林绿化工程同步设施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以园林县城创建和人居环境(范例)奖为抓手,加大对地域、历史、民族、时代及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应用,构建以绿色为导向的城镇开敞空间.

实施集镇和通道绿化.
推进森林城镇、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廊道.
以威州镇、映秀镇、水磨镇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镇实施集镇乔冠草绿化植物补植补栽以及国道213线、317线、南北片区内环线补植补栽木本和草本花卉植物,提升人居环境和路域品质.
2020年在威州镇城区补植补栽矮灌如万年青等绿化苗木以及菊花、绣球等草本花卉植物,在国道213线威州至理县段、威州至茂县段补植补栽矮灌如万年青等绿化苗木;利用义务植树、竹林风景线建设契机,在威州镇、水磨镇等城区以及索桥村雁萝路、国道350线映秀至卧龙段、国道213线映秀至银杏段、县道水磨至三江段补植补栽全冠全枝景观竹;在水磨、三江、威州、绵虒等地建设约80公里绿道;2021-2025年在南北片区内环线补植补栽木本和草本花卉植物.

(四)科技赋能,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政务服务、社会管理、民生普惠、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构筑地理信息、智能交通、社会治安、市容环境管理、灾害应急处置等智能化数字系统,提升信息化在优化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城市管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汶川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医疗卫生、防灾减灾、全民健康、生态旅游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安顿感、归属感、温馨感,在智慧民生领域全力打造国家级示范工程.
促进信息化、城镇化相互联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依托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四大核心技术,分期建设基础设施、便民服务、精准治理、产业发展、汶川IP体系5大板块13个子项目,科学搭建"1+N"智慧城市平台.
加快建设5G信息基础设施,建成具备规模物联能力的新型蜂窝网络,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构建智能型健康管理与康养服务模式,营造多元普惠、便捷宜居的智慧民生生活.
规划近期建设项目汶川智慧治理中心、智慧旅游三期、川甘青高原物流产业园5G智能化平台、智慧应急、智慧政务、智慧教育6大重点项目.

(五)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重点整治景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及主次干道、河道等沿线的环境卫生,解决建筑和生活垃圾乱到、卫生死角、白色污染、扬尘噪声、黑臭异味等问题.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继续深入开展"厕所革命",逐步旅游沿线"如厕难""难如厕"的问题.
坚持公厕免费对外开放使用,加大对老旧水冲式公厕和旱厕改水厕力度,建设生态环保的旅游公厕,为全域旅游营造良好卫生环境.

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以满足居民安全居住和基本生活需求为重点.
探索智慧物业推广工作,在停车管理、门禁管理、通道管理、梯控管理方面试点线上APP管理模式,提升物业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业主满意度.
5年内计划对发改、桑坪等4个2000年以前建成的小区进行改造,预计受益群众3697户,涉改小区建筑面积22.
182万平方米.

第三节推进农村环境治理(一)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收集处理模式.
(1)纳管模式:主要考虑为县城、乡镇污水处理站周边范围内有接入条件但尚未接入污水站的居民,可为场镇所在村,也可为邻村,主要为河谷地带农村.
(2)新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主要考虑农村集中居住的集聚点,也可为新农村建设集聚点,统计50户或200人以上的集聚点,有条件的点位考虑单独1个点位或相邻多个点位建设1套污水处理设施.
(3)分散式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主要考虑地理地势条件较差,居民居住较为分散或集聚规模较小的农村居民,主要为半山及高山区域农村,河谷地段污水直排又难以集中收集处理的也可按照此模式.

治理设施规划.
(1)在2019年之前已开展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活污水治理的基础上,持续开展"千村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结合厕所革命,经污水治理、有效管控等方式,完成35个人口聚集程度较高,且靠近河谷地带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20年底,全县50%(其中,有效管控、有效管控+治理设施占比15%,治理设施占比35%)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2)2021年内,大力推动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河谷地段为重点,覆盖一定的半山区域,在行政区划调整后完善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在7个重点村庄中选择实施条件较好的村庄,完成5个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进行提升,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并在已实施区域的基础上进行巩固提升,到2021年底,55%(治理设施占比4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3)2022年内,全面推动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已实施区域的基础上进行巩固提升,并从10个重点村庄中选择实施条件较好的村庄,完成4个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全县7个乡镇69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比例达到60%(治理设施占比45%)以上.
(4)远期全域推进汶川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有效管控,基本消除农村生活污水直排现象,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及管控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处理设施运维管理.
(1)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维组织.
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缺乏专业的人才来管理、维护、监管等问题,可借鉴浙江"五位一体"运维管理体系,即以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街道)为管理主体、村级组织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运维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运维管理体系.
(2)实行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针对无动力设施优先采用受益农户自行维护的方式,动力型设施可由县级相关部门统筹考虑运维管理.
加强对乡镇或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对农户自行维护的处理设施以给农户的培训到位情况及管理情况为指标进行打分,给予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对各镇自行维护的,由县级主管部门对镇进行考评打分;对三方公司维护的,由主管部门进行考评打分.
考评结果应与年度目标任务相结合,确保目标责任落实到位.

(二)推进固体污染治理开展农村存量生活垃圾治理.
大力推进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建立工作台账,逐步销号.
优先治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重点流域等区域存量生活垃圾;全面清理村庄内外、道路两侧、沟渠内、村庄周边积存的建筑垃圾和生产生活垃圾,彻底清理房前屋后的粪便堆、杂物堆,有效解决村内"脏乱差"问题,防止城市垃圾等各类废弃物下乡.

建立健全村庄保洁制度.
按照每500人设置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农村保洁员队伍,负责村庄道路卫生保洁和垃圾收集;村庄内按村民居住密度合理配备卫生收集设施,对露天垃圾池采取环保封闭措施.
按照垃圾转运的交通路线和转运半径,合理设置垃圾转运站,建立方便适用的转运体系,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二次污染.

(三)持续实施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和粪污治理扎实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
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推进家庭卫生厕所建设.
要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等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并结合地域特色,运用当地乡土元素及乡土材料,对厕所风貌进行规划设计,与地域风貌相统一.
到2021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到2025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不低于90%.
加强公园、绿地、小区、主要街道无害化公共厕所建设.
按照"有效利用、共享资源、合理开放、科学管理"的原则,在全县全面推行城镇"共享公厕",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综合商场、餐馆酒店等商家面向社会开放内部厕所(卫生间),让全社会共享厕所革命成果.

引入旅游厕所设计和管理新理念,加强适宜于高寒地区的厕所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大力推广新型生态环保旅游厕所建设.
采取"景区+企业"的模式,在管理机制、运营机制、宣传机制、扶贫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形成"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的长效管理机制,有效统筹景区厕所建设、管理、维护、商养全过程,使生态厕所成为景区的又一道风景线.

(四)推进旧村改造与村容村貌提升积极推进"农村土坯房改造行动".
切实落实《四川省"农村土坯房改造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以住房安全有保障为目标,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多措并举、分步实施,持续开展农村土坯房改造工作,"四类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户)农村危房改造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推行"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规划建设模式.
结合绿色村庄建设,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古树名木保护、湿地恢复等工作,搞好村口、路侧和滨水地带绿化,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河塘沟渠、道路两侧闲置土地见缝插绿.
注重乡村绿化与庭院经济、经济林果相结合,鼓励采用乡土树种,合理选择经济林、用材林、特用林树种苗木,凸显地域乡土特色.
推广使用电力、天然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提升农村建筑风貌和田园环境品质.
在全县范围内强力引导农村居民建房户参照选用农村居民建房通用设计图集.
到2021年,全县范围内总的图集采用率达90%以上,实现全县农村居民建房水平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大有改善.

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以"三个管住、两个提升、一个全面"(管住污尘、管住污水、管住两违,提升城区环卫管理水平、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全面绿化)为重点,以城乡环境大提升为目标,着力促进"美丽新汶川"升级.

第四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一)推进绿色节能建筑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针对新建建筑,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和要求.
对于公共建筑,应强制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以上标准.
住建部门同步开展绿色建筑调查或认证,制定《阿坝州汶川县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实施细则》,建立绿色建筑年度台账.
实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扩大绿色建筑面积比例.
以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宾馆、商场、体育场馆等为重点,推行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和用能管理,组织实施既有公共建筑改造示范,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
到2021年力争全县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50%.

(二)引导企业和民众绿色生产生活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结合"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重点在商贸、餐饮、住宿等方面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低碳生产或绿色经营.
商贸方面,重点促进生产、流通、回收等环节绿色化.
一是增强绿色供给,引导企业实施绿色采购、构建绿色供应链.
二是产品流通时推行"限塑"与"限制过度包装",实施简化商品包装,特别是要规范各景区旅游纪念品等包装物质的使用;鼓励商场超市回收产品包装,建立市场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机制,促进包装物质的循环使用和回收.

餐饮、住宿业方面,要对其照明、空调、锅炉系统进行节能改造,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无磷高效洗涤剂;开展"绿色饭店"评比,提倡使用清洁能源代替污染能源,减少使用一次用品使用.
鼓励绿色出行.
倡导公交出行方式,鼓励采用自行车、步行等方式绿色出行.
提倡购买新型环保汽车,降低出行交通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降低城市交通噪声污染.
加快采用新燃料新技术低排放交通工具的普及.
推行汽车共享模式,鼓励公众拼车出行,降低轿车单载率,探索以"安全快捷、健康舒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主要特征的汽车共享新模式.

实施垃圾分类.
按照垃圾分类标准引导居(村)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垃圾进行处理,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标.
可回收垃圾可进入废品回收环节,卖给回收点进行回收、循环利用处理;厨余垃圾及易腐烂类垃圾进行垃圾沤肥处理;有害垃圾应分类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他垃圾通过集运至垃圾填埋场进行集中处理.

(三)提升绿色办公意识提倡绿色办公.
将"绿色办公"理念融入到各级机关的日常活动中.
在节能方面,以适度为原则.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以建设节约型机关为目标,以节油节电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政府公务汽车节油,切实抓好节电工作,抓好空调、照明、电梯节电及办公及其他用电设备节电.
加大节能产品采购力度,严格采购清单内节能产品.
以处室为单元,每年对绿色办公情况进行评比,对实施绿色办公较好的处室进行奖励.

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
对于已列入品目清单的产品类别,购人可在采购需求中提出更高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求,对合条件的获证产品给予优先待遇.
对于未列入品目清单的产品类别,鼓励采购人综合考虑节能、节水、环保、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因素,参考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在采购需求中提出相关绿色采购要求,促进绿色产品推广应用.
采购人拟采购的产品属于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品目清单范围的,采购人及其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应当依据国家确定的认证机构出具的、处于有效期之内的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对获得证书的产品实施政府优先采购或强制采购.

规划期内,政府绿色采购比例保持在80%及以上.
第七章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第一节弘扬特色生态文化(一)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全面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载体渠道、体制机制等创新,营造良好文化发展环境.
推动康养文化的发展繁荣,深挖"文化四朵花"内涵,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展示乐活、环保、休闲、养生、静居天府汶川生态康养慢生活度假区形象,构建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丰富康养文化产品.

(二)建设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各项工作.
强化地震遗址保护,完善基地功能配套,整合优化培训资源,壮大培训产业,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到2025年,映秀爱国教育基地在全国全面打响,不断提振国人爱国意识,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映秀培训基地,形成与延安、井冈山、浦东齐名的培训基地.

(三)挖掘汶川"文化四朵花"深挖治水文化、羌藏文化、熊猫文化、大爱文化"汶川文化四朵花",充分发挥羌区、藏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共同推动藏羌文化走廊、熊猫文化走廊建设,打造岷江河谷发展区、禹羌文化体验区,着力于文态培育,促进文化振兴,推进汶川文化融入世界,世界文化走进汶川.

(四)保护传承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加大对国家级和省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增设传习所、非遗传习基地和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以及转山祭祀场所,提高传习所社会服务水平,推进非遗项目展演活动.
促进传统村落保护.
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因地制宜的发展现代农业与康养旅游,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民俗文化融合,促进乡土文化的完整传承与活态保护.
加大传统村落的调查,加强国家、省级传统村落名录的申报工作,更好地挖掘、保护和传承优良建筑文化和藏羌民族生产生活文化.

(五)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深化开放合作融入省州区域发展大格局,四向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充分发挥羌区、藏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共同推动藏羌文化走廊、熊猫文化走廊建设,打造岷江河谷发展区、禹羌文化体验区,强化旅游联合宣传营销,建设区域性旅游文化品牌,共同开拓和分享旅游客源市场,推动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六)建设人文城市按照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藏羌特色和川西特色交相辉映的要求,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推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把汶川县建成国家低碳文化产业特色区、四川省藏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地.
着力放大汶川县的社会效应,发掘汶川县历史文化资源,巩固和提升汶川县在阿坝州的牵头地位.

第二节深化生态宣传教育(一)教育引领,倡导生态文明行为新风扩大党政机关生态文化教育,树立生态文明政绩观.
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开展党中央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重大决策部署的培训"的要求.
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展相应的生态文明培训活动.
按照《关于举办干部继续教育培训班的通知》的要求,对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的领导干部加强培训,确保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始终维持在100%.

推进校园生态文化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接班人.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根据不同年龄段在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不同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化教育融入地方性课程、校(园)本课程相融合.
鼓励学校师生积极参加与生态文化有关的纪念活动,定期组织开展环境公益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事做起,宣传、推介和鼓励实行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方式,普遍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

加强社区生态文化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新市民.
以文明社区创建为契机建设社区生态文化,制定相应的文明社区创建规划,邀请社区居民对文明社区创建建言献策.
采用发放环保手册、开辟报纸专栏、举办社区生态文化展览和主题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社区生态文化教育.
向居民派发节水小用具、节能节水小窍门手册、环保手袋等,增强社区居民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能力.
开展绿色家庭评选活动,给予绿色家庭一定的奖励,激发居民绿色生活的积极性.

丰富农村生态文化教育,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
编制实施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开展生态文化下乡活动,充分利用农村现有教育教学资源,采用放映电影、发放传单等方式,对农村干部群众开展生态文化教育.
在农资供应、农技服务等生产过程中普及生态农业知识,开展争创文明村镇、文明户等活动鼓励农民转变生活方式.

(二)多方式宣传生态文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宣传生态文化.
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网络等多元的传播媒介传播生态文化,增加报道公众生活周边的生态文明事件或现象.
建立汶川县生态文明建设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在汶川县人民政府官网开辟生态文明栏目,发布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计划等信息,扩大生态文化宣传的覆盖面.
与电信服务公司合作,向公众推送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信息,如节水节电窍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等,保持公众对汶川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关注.

举办文化活动宣传生态文化.
组织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诗歌演讲比赛、摄影比赛等活动,提高生态文化宣传的趣味性.
充分发挥汶川县独特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以山地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艺术品牌,做大做强一批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积极参与文化市场竞争,抓好对外宣传精品的生产,开展对外文化产品贸易.

建立环境保护互动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的优势,利用微汶川等双微平台,对公众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推广,组织节能知识问答活动,传递节能信息,介绍生活节能技巧,普及节能知识.
同时接受公众对身边造成环境污染的工厂、企业等进行投诉,移交生态环境部门进行处理并及时反馈,增强公众的环境忧患意识.
(三)多方面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征求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在汶川县人民政府网站等相关网站开辟意见专栏,在旅游景区、客运中心等人流量大的地区设置意见薄,了解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态度、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对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诉求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决策部门和有关单位并作为制定下一步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的重要依据.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环境信访投诉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举报.
对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一些污染较大、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产业调整方向的项目,在立项、环评和验收阶段都邀请群众代表参与.
生态文明相关的重大决策在制定、修改、完善的过程中进行社会听证.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参与互动.
在生态文明电视和广播栏目开通热线电话,座谈访谈活动中设置观众互动环节,通过互动交流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的同时吸引公众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讨论.
开通生态文明建设官方论坛和官方微博,鼓励公众建立相关讨论组.
通过互联网开展生态文明相关评比投票活动,吸引年轻人关注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规范对新媒体的监管,保证公众有效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讨论并建言献策,群策群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实行环境有奖举报,鼓励社会各界依法有序监督生态环保工作.
设立生态文明奖项,对生态文明建设正面典型或积极参与环保工作的个人或单位给予公开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物质奖励.
对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化建议并产生一定效益的公众给予奖励.

第三节开展示范创建和绿色细胞建设(一)推进绿色细胞建设绿色机关的创建工作.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制定规范守则,将绿色机关建设工作落到实际行动中;推行现代化办公方式,建设节约型机关;建立绿色机关建设保障制度;定期开展节能监督检查.

绿色企业建设工作.
加强企业内部生态文明教育,塑造绿色企业文化;推行绿色生产,建设绿色工厂;实施绿色营销战略.
绿色社区建设工作.
利用社区橱窗、形象墙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浓厚创建氛围,发放《创建绿色社区倡议书》,组织居民"大签名"活动,使绿色社区意识走进千家万户.
利用社区阅读室,购置环保科普类书籍,开设社区环保论坛,开展"垃圾分类"、"节水节电"、植树种花等实践活动.
按照国家绿色社区的评判标准,每年至少一次举办绿色社区评选工作,对符合标准的绿色社区进行表彰,对不达标的社区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

绿色学校建设工作.
从"课内、课外、校外"三个层面上,构建适应当前需求的环境教育体系,开展生态环境知识教育,各门学科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实践的各个方面,促进学校环境管理体系和相关档案资料的建立,提高环境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加强学校内部管理,通过节纸、节水、节电等节约和节能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节省学校财政开支,培养师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杜绝危害环境的行为,鼓励回收再生资源,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二)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以点带面,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打造生态和经济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方式,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明显改善全县生态环境质量、营造绿水青山,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基础,以绿水青山保障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全面完成,生态经济体系全面建立,清洁生产水平、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第八章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第一节源头预防制度(一)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完成"三线一单"编制.
加快县级层面"三线一单"框架的搭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系统评估和摸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功能本底,划定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生态环境系统管控体系,构建"三线一单"信息数据平台.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以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优布局、控规模、调结构、促转型,构建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全链条无缝对接预防体系;针对全县所涉专项性规划、综合性规划、指导性规划,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建议和意见,确保各类项目引入和建设合理可行.

严格环境准入制度.
严格落实《汶川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完善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准入标准和实施办法,从污染物排放、资源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单位产值能耗、土地产出效益等方面确定定量化的准入标准.

(二)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监管制度编制《汶川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建立汶川县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按照优先核算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自然资源的原则,编制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实物量资产账户,逐步探索编制矿产资源实物量资产账户,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加快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探索建立由某个部门代替全民行使所有者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益的管理模式,并对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范围、用途等进行统一监督和生态保护修复.
形成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

(三)做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国家公园林草地补偿机制.
建立制定集体商品林补偿机制,完善和更新公益林数据,对国家公园内符合公益林区划的林地且林权权利人愿意纳入公益林管理的商品林,按规定经批准优先划为公益林并享受生态效益补偿,延长补助期限并提高补助标准.

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
创新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最大程度恢复灾区自然生态功能.
做好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完善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基础配套,结合"8.
2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做好生态修复及基础设施修复项目.

促进生态保护与社区协同发展.
在汶川南部片区以村为单位成立生态林业专业合作社,政府通过向合作社购买服务方式,开展造林、森林管护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
选取部分保护区作为试点,将区域内旅游资源利益让渡给周边社区,培养社区村民为生态导览员,在保护区开放线路内进行生态导览工作.

开展社区生态管护和生态环境公益性服务.
全面整合生态管护、草原管护、河道管护、村级道路维护、社会治安协管和环境保洁等6类公益性服务,用于配置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户和有劳动能力的"三边五类"人群,依托行政村建设生态社区,明确配置对象、配置原则、配置程序、补贴发放和岗位管理、监督检查等,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使用方式.

(四)用好岷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结合我省岷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用好10市(州)签订的《岷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落实《岷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加快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
用活用好岷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专司用于岷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工业污染治理、城乡生活污染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治理和河流水生态保护修复等.
强化区域协作、联防联控,实现岷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健全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制定资源开发的反哺政策,将部分资源开发的收益反哺资源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建立资源开发参与机制,鼓励地方政府、集体经济和资源地群众,共同参股砂石、旅游等优势资源开发.

(五)提高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补偿资金整合机制.
坚持资金用途不变、管理权限不变、项目实施主体不变、检查验收标准不变,加强对上级资金、本级资金和自筹资金进行全盘统筹,全覆盖整合有关生态补偿内容以及各种渠道的生态补偿资金和项目,合理分配相关资金和项目,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分割,整合捆绑安排各项资金,集中投放使用,克服多部门分头管理、各自为政、资金项目分散的现象,发挥集群效应.
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建立生态补偿风险基金,用于全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生态移民、生态扶贫等项目的资助、信贷、信贷担保和信贷贴息等,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补偿资金分配机制.
支持生态补偿资金统一规划、组织、分配与管理,建立完善生态保护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生态补偿资金由县政府统筹安排,主要用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企业环保搬迁改造、水生态修复、水土保持、造林防护、发展生态优势特色产业等方面.
县生态主管部门围绕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战略,建立生态补偿资金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做好项目储备工作.

(六)提高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汶川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评估.
通过GEP核算衡量县域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建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节过程控制制度(一)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依据汶川经济社会条件、生态重要性与生态脆弱性、资源储量及保障能力等因素,结合主体功能区划,探索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确定汶川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建设用地供应量、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量、能源消费总量和污物排放总量.
在岷江沿线、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坡省级自然保护区、紫坪铺库区地等资源环境敏感区布设监测网络,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数据库和预警响应系统,为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二)推行企业主体责任制度和信用评价制度推行企业环保自律,培育企业环境伦理和生态意识,遵守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提出的企业应承担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要求.
推行水电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估制度,引导企业全面推行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承诺制度,主动公开环境信息.
推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贯彻执行《关于对环境保护领域失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共享评级信息的有关部门,可按"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原则,在行政许可、公共采购、评先创优、金融支持、资质等级评定、安排和拨付有关财政补贴专项资金中,充分应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并向环保部门及时反馈应用情况.

(三)加快建立环保第三方监管和治理体系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在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大气、水以及污染源在线监控等方面,引入和推行第三方管理机制,探索在自然资源资产、生态保护红线等建立第三方统计、评估制度,实现产业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的双赢.

(四)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强化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结合环境保护工作最新形势,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完善和落实环境质量公报、污染物减排结果发布、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公告等新闻发布和重大环境信息披露,公开执法依据、环境政策、办事程序、环境标准、收费项目和标准等公务内容,让公众了解政府新出台的环保经济政策、辖区的环境质量状况、生态补偿方案、环保领域的优惠政策,提高工作透明度.
以县级政务公开为平台,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信息的公开化,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定期了解群众对环境决策、环境管理和环境问题的要求、情绪和意见,及时反馈给决策部门和有关单位,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环境信访投诉,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和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
规划期内,环境信息公开率保持100%.

(五)完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根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明确公众参与环保的权利和义务,使公民真正参与到与自己利害相关的环境事务中,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并对行政权力起到良好的监督及制衡作用,同时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环境监管,增强公众参与积极性.
完善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等制度,探索设立环境保护基金或奖项,对积极参与环保工作的个人或单位给予公开表扬或授予荣誉称号,对举报企业环境污染等行为进行奖励.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决策咨询、听证制度,落实在建设项目审批上实行先公示、后审批和审批时请群众代表参与的制度,对一些建设项目,特别是一些污染较大和环境敏感的项目,在项目的立项、环评和验收阶段都邀请群众代表参与,听取群众意见,形成环保部门、企业、公众"三位一体"把关机制.

建立补偿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机制.
明确资金使用范围、管理职责分工及监督检查办法等,做到规范运作,公开透明.
强化财政部门对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监督主体责任,严格生态补偿资金开支标准和范围,对拨付、使用等资金链的各个环节实施全流程监督和动态监控.
建立审计部门对生态补偿资金的日常核算稽查制度,切实降低资金使用的风险.
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对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监督职能,构建财政部门定期汇报生态补偿资金使用常态化机制.
鼓励社会媒体加大对违规使用生态补偿资金事件的报道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生态补偿金来源、去向、效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建立生态效益监测评价体系,对生态效益、生态价值量进行科学评估.
监测评价结果及时对外公布,接受各个补偿主体、社会各界及社会舆论监督.

第三节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一)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制度按照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要求,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发展,将绿色经济、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建立体现绿色发展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工作目标绩效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要求,逐步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改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等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适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体系,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重点任务及指标完成情况、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比例、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等纳入到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评价考核体系中.
规划期内,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保持在20%以上.

明确与评价考核配套的奖惩办法,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并且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金安排结合起来,让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杆";对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的,要给予大力表彰.
严格实施环境安全责任制,对发生环境安全事故的责任人要实行严格问责,在评优评先、选拔使用等方面予以一票否决.

(二)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制度根据汶川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评估.
尽快启动制定《汶川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办法》,以自然资源资产变化情况、生态红线保护情况、水和大气环境质量等级变化情况、环境治理效果、生态修复成果等为审计重点,依据前任领导干部离任时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基准,建立常态性的审计制度,并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督查问责制度.
参照四川省环保督查方案制定的《四川省环境保护督查方案(试行)》,制定督查问责、督查督办、台账建立、核查验收、尽责免责等相关配套制度规定和实施办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县级生态环保督查制度体系.

严格生态环境执法,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一般企业落实"双随机"抽查,重点企业实现"全覆盖"排查.
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发挥"环保警察"作用,从重从严打击环保违法行为.
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依法严惩重罚;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以损害程度等因素依法确定赔偿额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及时妥善处理环境损害赔偿纠纷,正确适用环境侵权案件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准确认定环境污染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确保环境侵权受害人得到及时全面赔偿,同时使责任人付出应有代价.
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加大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违规成本.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制定《汶川县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
对生态文明年度目标任务未完成、考核不合格的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相关领导班子成员不得评优评先.
对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严重破坏负有责任的干部,不得提拔使用或者转任重要职务.
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违法违规审批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对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生态严重破坏的;对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高发、应对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没有落实、推诿扯皮、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依纪依法严格问责、终身追责.

第九章重点工程根据汶川县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体系框架、规划目标和重点领域,以规划近期为重点,规划重点推进生态制度体系建设工程、生态空间体系建设工程、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工程、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工程、生态生活体系建设工程、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程等六大类74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总投资45.
62亿元.

表2汶川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重点工程投资估算表序号项目类别项目个数总投资(万元)一生态制度体系建设52691二生态安全体系建设23101524三生态空间体系建设51270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17257423五生态生活体系建设1379371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1113899合计74456178第十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汶川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检查指导,形成上下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纳入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逐级分解目标任务,签订任期责任书,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建立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街道发展规划等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第二节强化部门联动部门联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工作合力.
各项重点任务牵头单位要承担起牵头职责,找准工作的发力点,参加单位要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形成部门联动、全面推进的良好格局,统筹抓好制度改革、规划研究、政策设计、资金安排、项目实施等各方面工作.
简化行政手续,形成系统完整、权责清晰、监管有效的生态文明管理新格局,促进管理质量改善.

第三节推进制度创新探索编制汶川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动环境治理和环评管理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更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环境治理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建立高效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建立高效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依法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并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公开曝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定期开展公众对环境满意度和生态文明建设意见和建议的调查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法治化轨道.

第四节推广先进技术设立汶川县生态文明专项基金,促进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
增加生态技术研发投入,选择"适宜技术",研制和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坚决抵制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经济非持续发展的各类落后技术;大力推广生态技术的应用,积极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打造生态产业,提倡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消费之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科技项目交流市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相结合,加快环保科学、技术以及新产品的研发,促进环保咨询、设计、工程、服务、保险等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新兴产业发展.

第五节加大资金投入重大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应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拓宽财政支持来源,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在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申报相关项目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县财政局要积极筹措资金,全力做好资金保障.

第六节扩大舆论宣传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方案》,创新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规划、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附表1生态制度体系建设工程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建设内容投资估算(万元)建设年限牵头负责单位备注1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项目2021年底前完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2020-2021县统计局2以电代材制度在卧龙特区继续实施"以电代材"制度,优化补贴方式,减少资源浪费.
6002020-2025卧龙特区3汶川县生态管护公益性服务经费按照汶川县公益性服务精准配套方案,设置生态管护岗位1341个(以实际人数为准),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计发.
13412020-2022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4汶川县生态补偿风险基金用于全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生态移民、生态扶贫等项目的资助、信贷、信贷担保和信贷贴息等.
6002020-2022县国资中心5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制度建设项目根据上级审计机关和州委州政府下达目标任务对全县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
-2020-2025县审计局6汶川县环保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
1502020汶川生态环境局续建合计2691附表2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工程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建设内容、规模估算投资(万元)实施年限牵头负责单位备注1"散乱污"企业取缔整治工程梳理全县"散乱污"企业清单,采取整改规范、依法关闭、搬迁入园等措施,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改工作.
加快建立"发现一起整治一起"的长效机制,强化"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2020年基本消除"散乱污"企业污染问题.

502020-2021汶川生态环境局企业自筹2交通废气防治工程按照老旧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淘汰县内全部黄标车.
1002020汶川生态环境局3良好水体保护工程编制汶川县良好水体保护方案,弄清岷江、杂谷脑河、正河、寿江、渔子溪等区内主要水体水环境质量、污染源分布等,分析评估水环境保护风险,制定保持良好水体的目标和措施.
502020汶川生态环境局4农业废气治理工程在全区各乡镇、行政村分级建立秸秆燃烧点预警预报体系.
2002020-2021县科技农牧局5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推行雨污分离、干湿分离,沼气发酵还田利用等方式整治适度规模以上的畜禽养殖户.
40002020-2023县科技农牧局其中企业自筹30006汶川县非畜牧大县畜禽粪污治理项目对全县部分规模畜禽养殖场进行粪污治理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配套,建设种养循环示范基地1.
5万亩,粪污治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3002020-2021县科技农牧局7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施肥结构;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利用,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工程;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1002020-2023县科技农牧局8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平方公里,流域面积16.
71公顷,蓄水池、坡改梯、管道铺设、宣传牌、水保林、种草等.
4002020-2021县水务局2019年省级水利发展专项资金9建设干旱河谷灌溉系统绵虒镇、威州镇、灞州镇干旱河谷地带约10万亩地表上建设引水管道、安装铝合金钢化蓄水桶、灌溉管道、雾状灌溉喷头等喷灌设施,保障地表植物灌溉,达到地表植物自然修复.
300002020-2025县林草局10森林保护工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作,落实森林管护政策,对全县147.
23万亩国有林、92.
45万亩集体公益林进行有效保护.
划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分区施策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责任,严管天然林地占用,层层制定森林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人员,建立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

40002020-2021县林草局11阿坝州汶川县大熊猫国家公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保护工程(三期)新建科普教育场所450平方米,游步道1000米,生态停车场900平方米;改建管理用房500平方米;购置森林防火、地面站网、遥感监测和数据平台等保护监测设施设备,以及其他配套附属设施设备等.

18002020-2021县林草局12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协助州级部门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专项方案编制,健全耕地森林河流湖泊修养生息制度,推进全流域的系统保护、修复和治理.
502020汶川生态环境局13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开展环境监察三级标准化建设,推进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建立乡镇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提升区域环境检测能力,开展地表水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2002020-2023汶川生态环境局14县省控空气自动监测站设备提升用于更换省控空气自动监测站老旧仪器设备及备机购置.
2002020汶川生态环境局15汶川县监测站实验室设备提升用于环境监测站计量认证能力提升.
1502020汶川生态环境局16汶川县工业园区水气土协同预警平台继续预警平台建设.
1062020汶川生态环境局17地灾风险防范工程泥石流:拦挡坝、谷坊、防护堤、排导槽等;滑坡,挡土墙、抗滑桩等;崩塌,桩板墙、防护网治理工程.
81502020-2021县自然资源局续建项目18防洪减灾工程(1)汶川县岷江绵虒镇防洪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长4.
15km,新建堤防1560米,修复加固堤防295米,河道疏浚4.
15公里.
24152020-2021县水务局中央及省级水利发展资金(2)汶川县岷江雁门镇防洪治理工程:新建堤防总长为1100.
90m,重建堤防为398.
08m,加固堤防为341.
36m.
27102020-2021县水务局中央及省级水利发展资金(3)草坡河克充至两河防洪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长为6891.
66m,新建堤防2383.
83m,整治加固堤防182.
01m,河道疏浚4896.
38m.
29182020-2021县水务局中央及省级水利发展资金(4)寿溪河白石至老人村防洪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长为7km,新建重建堤防共计8段,合计长度1433.
33m;加高加固堤防共计4段,合计长度469.
74m;河道疏浚5154m.
29002020-2021县水务局中央及省级水利发展资金(5)寿溪河草坪至河坝防洪治理工程:新建堤防共计569.
82m,重建堤防共计203.
16m,加固堤防共计2503.
23m,清淤疏浚河道长度4.
0km,综合治理河道长度共计7.
00km.

28002020-2021县水务局中央及省级水利发展资金19汶川县8个废弃页岩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修复项目面基47.
87公顷,主要是土地复垦、植树、撒草籽.
13952020县自然资源局20采矿迹地恢复四川省兆迪水泥有限水泥有限公司责任公司采矿迹地植树、喷锚、撒草籽.
10002020县自然资源局企业自筹21卧龙特区渔子溪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河段10处、修建堤防18.
94千米,清淤67.
66万立方米.
194002021卧龙特区22卧龙特区卧龙镇耿达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治理工程点23处,主要内容有桩板墙、挡土墙、截排水沟、排导槽、主动网、被动网、清淤等.
149702021卧龙特区23卧龙特区植被恢复项目恢复面积3200亩,恢复林地,人工点撒播+人工植苗造林.
1602021卧龙特区合计101524附表3生态空间体系建设工程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建设内容、规模投资估算(万元)实施年限牵头负责单位备注1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工程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建立生态保护红线数据库.
2002020-2021县自然资源局2耕地红线保护工程结合第三次土地资源普查,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红线,实施对1.
95万亩耕地的生态综合保护.
1002020县自然资源局3河湖岸线划定开展汶川县岸线保护区、岸线保留区、岸线控制利用区及岸线开发利用区划定.
1002020-2021县水务局4生态功能价值评估开展汶川县生态功能价值评估,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
1002020-2025汶川生态环境局5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汶川县国土空间规划.
7702020-2021县自然资源局合计1270附表4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工程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建设内容、规模投资估算(万元)实施年限牵头负责单位备注1汶川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万亩,其中中省财政农田整治专项1万亩、预算内农业生产发展专项1万亩(包括节水灌溉).
28002020-2021县科技农牧局2汶川县特色水果提质增效建设项目特色水果提质增效5000亩.
10002020-2022县科技农牧局3汶川县现代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立足汶川特色农业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及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汶川三宝",建设以生态观光、采摘、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包含智慧农业体系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田间产业道路(采摘道路)、灌溉水渠、采摘亭、选果棚等,提升园区内田网、水网、路网,新建农产品集散中心1处,配套建设园区内照明、休闲设施及其他附属设施等.

20002020-2022县科技农牧局4汶川县三江牛遗传资源保护及产业发展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在水磨镇灯草坪村新建三江牛保种繁育场1个,三江牛育肥场1个,配套附属设施、粪污处理设施等建设.
13002020-2021县科技农牧局5汶川县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设施及品牌建设建设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面积2000亩,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培育经营主体,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5002020-2021县科技农牧局6无忧花果山农耕趣味慢生活体验区打造绿色农业园区.
100632020-2021县科技农牧局7汶川县竹产业发展项目在映秀镇、漩口镇、水磨镇、三江镇建设竹产业基地30000亩,以及竹林小镇、竹林通道、竹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等.
48802019-2021县林草局8汶川侨源气体1200TPD氮气回收环保节能技改建一套1200TPD氮气回收液化装置,配套变配电设施及公用工程系统.
260002020-2023县经信局9汶川县龙溪龙坝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游客服务中心1200平方米、游步道15公里、观景平台400平方米、厕所360平方米,及给排水、绿化、亮化、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设备.
49002020县文体旅游局藏区专项资金10汶川县漩口镇高山杜鹃花科普基地建设项目在漩口镇群益村赵公山引进和种植多品种杜鹃花,建立"杜鹃花第一园",以及建设房车营区、木屋区、帐篷露营区、租赁接待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卫生设施区、附属设施、景观绿化、标示标牌、照明系统、停车场、综合中心广场等.

80002022-2025县文体旅游局争取上级资金11汶川县阿尔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旅游道路1.
5公里、游步道3公里、地面硬化750平方米、停车场700平方米、厕所2座,及堡坎、管网、绿化、旅游导向系统和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设备.
37802020县文体旅游局藏区专项资金12汶川县旅游扶贫龙溪乡阿尔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建游人接待中心、景区打造、导向系统、救援系统、停车场、景区自能化建设项目、羌文化体验区及附属设施.
50002020县文体旅游局农发行贷款13漩口水生态文明小镇对漩口镇水田坪村-水磨镇刘家沟村环线道路进行改造,路线全长20.
11公里,其中:对已硬化路面9.
2公里增设排水设施、挡防工程;对未硬化路面10.
91公里道路路基加宽至5.
5米及线型调整,病害治理,完善排水系统等.
涉及漩口镇水田坪村、核桃坪村、群益村、安子坪村、斯力坪村、红福山村,水磨镇郭家坝村、刘家沟村共计约1140户3300人;新建旅游厕所2个,生态停车场2500平方米,标识标牌、安防监控设施、观景亭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新建步游道8000米.

12002020-2023县文体旅游局14打造南部山水旅居型民宿集群以映秀、漩口、水磨、三江等优质生态环境,全面打造居民院落,完善服务配套,在三江培育山水旅居型民宿15家,在水磨培育康体养生型12家,在漩口培育临湖度假型民宿15家;在映秀培育院落培训民宿5家;在卧龙耿达培育主题文创型民宿10家.

10002020-2022县文体旅游局15汶川县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红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建设红色旅游道路40km、游步道20km、景观小品、旅游厕所、观景平台、红色文化教育中心,革命事迹陈列中心,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安保系统、旅游污水处理等旅游基础设施,大大提高汶川县的旅游品位、规格、档次、规模,增强旅游的的硬件设施,激活旅游开发的后续活力.

300002022-2025县文体旅游局16汶川县特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坚持以"旅游+N"为主,全面展示康养旅游,提升汶川县特色旅游发展新形象,在我县威州镇、灞州镇、绵虒镇、映秀镇、漩口镇、三江镇、水磨镇乡镇结合当地实际旅游资源,建设休闲、康养、研学、网红打卡点、雕塑像等特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

550002022-2025县文体旅游局17汶川县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推动全州全域旅游提档升级,完成创建国际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通过建设灞州镇、威州镇、绵虒镇、映秀镇、漩口镇、水磨镇、三江镇旅游道路60km、游步道30km、停车场15000㎡、旅游厕所、给排水、旅游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智能化等旅游基础设施,有效的整合旅游业资源并合理利用,深度挖掘旅游元素,切实推动汶川县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000002021-2025县文体旅游局合计257423附表5生态生活体系建设工程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建设内容、规模投资估算(万元)实施年限牵头负责单位备注1汶川县威州镇羌族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对县城周边生态实施治理,并新建一条特色小镇游步道,长3公里,宽3米.
33382020-2021县住建局2饮用水源保护及饮水安全保障工程(1)汶川县水磨镇供水设施恢复重建项目:恢复重建供水厂2座(白石和大岩洞),日供水能力8000吨,恢复取水口2处,输配水管网8公里.
15472019-2021县住建局(2)汶川县三江镇供水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日供水能力5000吨净水厂一座,管网10.
3公里及取水工程等.
10972019-2020县住建局(3)汶川县映秀镇供水厂改造项目:对映秀镇供水厂设施设备及管网进行提升改造.
15002020-2025县发改局(4)汶川县城供水设施及管网改造项目:对汶川县城供水设施、管网提升改造及新增二次加压设施设备、智能水表安装等.
25002020-2025县发改局(5)汶川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恢复重建水厂及取水工程28处,安装种类管道753.
6公里,解决8456户3803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13户2429人.
20062020-2021县水务局中央资金802万元,省级资金1204万元3卧龙特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卧龙镇重建水池3个、供水管11.
9千米.
3002020卧龙特区4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1)汶川县三江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恢复重建项目:恢复重建三江镇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能力1000吨及配套设施设备,重建污水管网8公里及配套相关提升泵站.
21002020-2021县住建局(2)汶川县映秀镇污水处理工程:新建日处理污水0.
15万吨(厂内铺设DN300-400污水管网).
项目建成后,污水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
22002020-2021(3)汶川县水磨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恢复重建项目:恢复重建2个污水处理提升泵站,污水管网8公里,及配套设施设备.
10002020-2021(4)汶川县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恢复重建项目:恢复重建银杏乡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500吨),污水管网5公里,配套重建相关提升泵站等;恢复重建雁门镇、克枯乡、龙溪乡污水管网8.
7公里及配套污水处理设施设备(龙溪日处理能力50吨、克枯日处理能力200吨).

19302020-2021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在芤山村,耿达村,卧龙关村,渔子溪村,沙坪关村,古溪沟村,半坡村等7个村庄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程,主要包括厌氧池、污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建设等.
15002020-2025县住建局6耿达镇污水处理厂恢复重建工程重建规模为2500m/d的耿达镇污水处理厂防洪挡墙3200立方米,重建污水处理厂内配电设备、自控系统、监测系统、房屋建筑等设施设备.
9002020-2021卧龙特区7卧龙特区污水管网设施恢复重建工程恢复重建双壁波纹管DN400mm截污干管3900米.
5202020-2021卧龙特区8卧龙特区供水管网恢复重建工程恢复重建被冲毁供水主管网2600米、修复卧龙镇足木沟水厂取水坝,花红树水厂取水坝,以及其他设施设备.
2802020-2021卧龙特区9汶川县城街道生态改造项目将现有城区步行道路改造成"海绵"路面,因地制宜改造"微景观"型实地小公园.
55002020-2023县住建局10绵虒镇羌峰村三声音乐广场建设1)汶川县绵虒镇市政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项目:恢复重建市政道路2.
5公里,步行道5公里,停车场8800平方米,厕所2座,及给排水、强弱电、绿化、照明等配套设施设备;(2)汶川县绵虒镇市政桥梁恢复重建项目:重建市政桥梁2座(人行廊桥),其中:1号桥全长165米、宽10.
5米,2号全长170米、宽10.
5米,及配套附属设施设备;(3)汶川县绵虒镇供水设施恢复重建项目:恢复重建供水厂1座,日供水能力3000吨,恢复取水口1处及输水管道10公里(4)汶川县绵虒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恢复重建项目:维修恢复三官庙及绵丰2个污水处理站,修复污水管道2.
5公里及设备设施更换.
(三官庙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100吨,绵丰处理站日处理能力200吨,排放标准为一级A标)105252020-2022县住建局11旅游环线公厕改造项目新建6座旅游公厕;完成新建或改建景区旅游厕所提升任务,提升景区内旅游厕所功能,打造景观化、智能化等旅游厕所,满足现今游客如厕需求,同时保证辖区内旅游厕所的运行管理工作;沿国道线新建厕所6座,改建3座,公路沿线新建9座,改建2座.

12002020-2022县文体旅游局、县环综中心12汶川县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一期)建设汶川县大数据运营管理中心(含城市综合运营管理指挥中心、公共基础数据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应急指挥平台)、智慧社区、智慧旅游、无忧通、无线WIFI、智慧康养(时间银行)等.
382782020-2021县住建局13全民健康示范创建健康细胞建设(专项培训费、专项宣传费);工作经费;幸福指数建设;水磨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经费;全民健康公共服务标准化巩固提升项目;健康教育促进.
2002020县健康办合计78421附表6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程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建设内容、规模投资估算(万元)实施年限牵头负责单位备注1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围绕家国情怀、生态文明、应急管理三大主题,充分发挥映秀漩口中学遗址、映秀震中纪念馆、汶川县大熊猫国家公园、应急体验中心作用,把映秀建成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8102020县委宣传部、县住建局、县林草局、县文体旅游局续建项目2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馆藏预防性保护.
2502020县文体旅游局3馆所免费开放项目1.
震中纪念馆(140万元)2.
文化馆(20万元)3.
图书馆(20万元)4.
博物馆(90万元)5.
体育馆(100万元)6.
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4万元).
4342020县文体旅游局4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彩花羌绣、羌风羌韵羌绣、羊图腾羌绣、羌碉陶瓷4家企业项目实施.
452020县文体旅游局52020年汶川县旅游宣传完成汶川县境内外宣传工作,新媒体宣传工作,传统媒体宣传工作,展会工作及各类营销基础工作;开展天府旅游名县联盟工作、联盟推介及宣传活动.
1002020县文体旅游局6汶川县各乡镇景区管理管理维护经费2020年助推天府旅游名县提档升级,提升汶川景区管理水平、旅游品质、服务质量等,确保汶川县各乡镇景区管理管理、日常维护、维修整改等工作正常开展.
2002020县文体旅游局7马岭山红军阻击战场遗址保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岭山红军阻击战场遗址保护与展示开发,配套旅游接待、文物消防、安防等设施.
18002021-2024县文体旅游局8瓦黄土碉楼保护和利用开发国家级文保单位布瓦黄土碉楼保护和利用开发,配套旅游接待设施、文保消防安防设施等.
10002021-2023县文体旅游局9汶川县生态康养旅游深度融合扶贫示范项目立足把汶川建成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地定位,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藏羌文化、红色文化、熊猫文化、大禹文化为依托,建立生态康养旅游深度融合扶贫示范基地,包括"无忧城"文旅融合基地、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文旅融合产业项目.
通过完善康养服务设施、康养配套设施和要素,发展休闲农业和康养旅游集聚,建成一批生态康养旅游基地.

5602020县科技农牧局10汶川县大禹博物馆建设项目主体建筑含文物库房、公共服务区、文物保护技术区、文物陈列展区、临时陈列展览区、业务用房、报告学术厅.
装修及布展项目.
馆停车场建设项目.
文物征集项目.
打造全国"三基地一窗口".
大禹文化书籍编辑出版项目.
大禹文创产品开发与推广项目.

DMIT(8.72美元)日本国际线路KVM月付8折起,年付5折

DMIT.io是成立于2018年的一家国外主机商,提供VPS主机和独立服务器租用,数据中心包括中国香港、美国洛杉矶和日本等,其中日本VPS是新上的节点,基于KVM架构,国际线路,1Gbps带宽,同时提供月付循环8折优惠码,或者年付一次性5折优惠码,优惠后最低每月8.72美元或者首年65.4美元起,支持使用PayPal或者支付宝等付款方式。下面列出部分日本VPS主机配置信息,价格以月付为例。CPU:...

Hostigger不限流量VPS年20美元

Hostigger 主机商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有介绍过几次,这个商家运营时间是有一些年份,只不过在我们圈内好像之前出现的次数不多。最近这段时间商家有提供不限流量的VPS主机,逐渐的慢慢被人认识到。在前面的介绍到他们提供的机房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土耳其、美国等。今天看到Hostigger 商家居然改动挺大的,原来蛮好的域名居然这次连带官方域名都更换掉去掉一个G(Hostiger )。估摸着这个域名也是之前...

licloud:$39/月,香港物理服务器,30M带宽,e3-1230v3/16G内存/1T硬盘

licloud官方消息:当前对香港机房的接近100台物理机(香港服务器)进行打折处理,30Mbps带宽,低至不到40美元/月,速度快,性价比高,跑绝大多数项目都是绰绰有余了。该款香港服务器自带启动、关闭、一键重装功能,正常工作日内30~60分钟交货(不包括非工作日)。 官方网站:https://licloud.io 特价香港物理服务器 CPU:e3-1230v2(4核心、8线程、3.3GH...

苹果雪豹为你推荐
太空国家在载人航天领域排名前三的国家是什么?摩根币摩根币到底是什么是不是骗局留学生认证留学生的学位证书怎样认证?嘀动网动网和爱动网各自的优势是什么?xyq.163.cbg.comhttp://xyq.cbg.163.com/cgi-bin/equipquery.py?act=buy_show_equip_info&equip_id=475364&server_id=625 有金鱼贵吗?月神谭有没有什么好看的小说?拒绝言情小说!www.228gg.comwww.a8tb.com这个网站该如何改善ip在线查询通过对方的IP地址怎么样找到他的详细地址?www.765.com哪里有免费的电影网站www.ijinshan.com在电脑看港台电视台那个网站最好而又不用钱速度又快
asp网站空间 重庆服务器租用 万网域名证书查询 lamp安装 阿里云os namecheap 香港cdn iisphpmysql evssl证书 云鼎网络 云全民 国外免费全能空间 bgp双线 怎样建立邮箱 中国电信测网速 速度云 美国在线代理服务器 免费高速空间 最好的qq空间 hdd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