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中国网络

中国网络  时间:2021-04-18  阅读:()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1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王军【内容提要】网络民族主义是互联网兴起后民族主义在网络上的体现,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政治现象,它越来越引人关注.
作者分析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网络民族主义的主体构成、意识感和语言行为,并从政治参与和市民社会的角度透视了它与政府和中国外交的关系.
【关键词】网络;网络民族主义;市民社会;中国外交【作者简介】王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国际政治学博士.
(北京邮编:100732)【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06)02-0022-08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互联网上的民族主义思潮和行为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一些学者亦随之跟进并对之进行思考.
网络民族主义有由媒体语言转变为学术话语的态势.
本文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出现和内涵入手,试图从类型学角度分析网络民族主义的主体构成、主体意识和行为,进而探讨它与政府和中国外交的关系.
一阐释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现象、内涵与原因在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国际先驱导报》的报道中.
①近两年来该词在中文网络与媒体中成为常用词汇.
在英语世界,网络民族主义有"onlinenationalism"、"nationalismonthenet"、"newnationalism"等几种表达方式,这些词汇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
在讨论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出现时,人们常会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
因为在那个时期,中日、中美之间爆发了一些事件,从而引发了中国网民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讨论.
1999年中华网"强国论坛"建立,这被认为是网络民族主义活动固定化的重要①参见罗迪、毛玉西:《争论中的"网络民族主义"》,http://media.
people.
com.
cn/GB/22114/44110/44111/3278579.
html.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2标志.
2003年,网络民族主义甚为流行,因此被称为"网络民族主义的发轫年".
①普通网民在网络上的民族主义表现只是网络民族主义中一种显眼的类型,网络民族主义还有其他类型.
关于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有4种典型观点.
观点一,网络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较消极的层面.
这种观点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特别是"愤青"在网络上极端的言论.
②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
观点二,网络民族主义表现为较积极的层面.
这种观点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一种爱国主义行为,即以网络为平台的爱国主义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言论和行动.
③此观点往往是因应第一种观点而产生的.
观点三,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在网络上宣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描述其积极和消极影响.
④观点四,"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中获得了充分的表达平台,从而获得表达途径与相关目标的实现.
⑤这种观点只强调网络民族主义的表达特征,并不对网络民族主义做价值判断,只进行现象描述.
在以上4种观点的界定中,第一和第二种观点只是关注或强调网络民族主义中大众民族主义的某一方面.
第三种观点虽然指出了网络民族主义存在正负两方面特征和影响,但它同样忽视了网络民族主义复杂的内涵.
至于第四种观点,它给予网络民族主义更宽泛的内涵,但这一界定仍有模糊之处,因为互联网与民族主义有机结合的提法包含了不少关系到互联网又可能不发生在互联网上的民族主义.
譬如政府维护信息安全、捍卫信息主权的行为往往涉及互联网,但这种主权和安全维护行为很大部分不是在网络上进行的.
故本文所讨论的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指的是互联网上中国人隐性和显性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想,传播和制造民族主义情绪与言论,基于民族主义心态而破坏和攻击他国网站等行为.
⑥网络民族主义在中国是否已汹涌澎湃,人们尚有不同意见.
倘若浏览一下国内网站,我们难以否认民族主义话语流行于当下的中国网络中.
对于这一现象,本文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了分析.
1.
"官方工具论"视角.
其基本逻辑是:中国网络中的民族主义话语实质上是官方的工①参见韩轩:《网络民族主义发轫百万签名递交日本驻华大使馆》,http://news.
21cn.
com/domestic/guoshi/2003/09/19/1275306.
shtml.
②对网络民族主义基本持否定态度的有刘江永教授,参见其文章《"网络民族主义"和"对日新思维"不太可取》,http://opinion.
people.
com.
cn/GB/40604/3194741.
html.
此外,参见杨奎松:《暸望东方周刊访谈:关于网络民族主义问题的讨论》,http://www.
yangkuisong.
net/xsyj/000224.
htm.
③李慕瑾:《网络民族主义掀开中国民族主义新篇章》,载《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9月23日.
④朱学勤:《这一年:基于自由的创造》,载《南方周末》,2004年12月31日.
⑤罗迪、毛玉西:《争论中的"网络民族主义"》,http://media.
people.
com.
cn/GB/22114/44110/44111/3278579.
html.
⑥有关民族主义的争议很多,本文采用比较宽松的界定,即将民族主义视为一种个人或集体的情绪、思想和行动,它强调民族文化的殊别性,强调民族认同,强调民族和国家团结以及民族和国家利益至上.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3具.
有学者认为,民族主义话语流行于中国互联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网民主要由倾向于成为特权的男性大学生组成,他们接近政治权力,他们拥护现存权威政权,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另一方面,政府的审查手段确保了与官方路线不一致的信息被删除,从而导致网络上出现大量拥护政府的民族主义信息.
①对于这一论断,有人予以反驳,并指出这样的解读方式有问题,因为国外许多人包括海外华人在网络上也有很强的民族主义倾向,但他们并不受权威政府的控制.
如果将网络上的民族主义视为官方的工具,则意味着他们将网络上乃至现实中中国的民族认同贬为一种错误的意识形态,潜含之意是中国人正等待西方自由主义者的唤醒,那些拥有东方主义的中国民族概念的大学生也等待着西方的"拯救",因为他们受政府的控制.
②2.
"身份不定"与"事件刺激"视角.
其基本逻辑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的国际身份并不确定,并导致中国与外国产生诸多摩擦.
不确定身份和诸多事件引起网民对民族和国家认同、国家发展道路、他国观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的快速发展成为20世纪末最为重要的国际事件,郑永年甚至将中国的崛起等同于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
③对于中国国民而言,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众多事件不仅成为检测中国是否恢复尊严和历史地位的试金石,亦是检验他者是否遏制、削弱中国发展乃至"亡我之心不死"的证据.
在此背景下,国际体系结构和进程的变迁不仅从中国自身发展的诸多数据上体现出来,它也会从各种突发性的国内、国际事件上体现出来.
它们往往引发中国网民大量的评论、"讨伐"和内部争论,从而造就了一个个"言语"表达和情感流露的高峰,其间的尖锐与极端表达又引起国内外不同群体的高度关注,并验证或加强了部分人对"中国威胁"的想像与判断.
3.
"中国问题"与"政治正确"视角.
其基本逻辑是:民族主义是理解与解释中国问题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把钥匙,而网络民族主义是现实生活中中国民族主义在网络上的反映.
郑永年在阐释中国的新民族主义(后毛泽东时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时指出,理解它需要从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问题"入手,其表现与特征是中央权力下降,国家认同弱化,现实与想像的外部威胁.
④中国问题既包括近代以来尚未解决的问题,又包括改革开放时期所产生的问题.
它们不仅是政府所关切并致力于解决的,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与大众所讨论和关注的.
延伸到网络中的这一思路不是虚拟的,它是现实的中国问题及与其相关的民族主义意识的体①PeterYuiChiYue,"CivilizationOnline:HowtheInternetChallengesEliteDiscoursesoftheChineseNation(s),"ArticleSubmittedforPublicationintheHawaiiConferenceonSocialScience,2003.
②PeterYuiChiYue,"CivilizationOnline:HowtheInternetChallengesEliteDiscoursesoftheChineseNation(s),"2003.
③YongnianZheng,DiscoveringChineseNationalisminChina,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p.
1.
④YongnianZheng,DiscoveringChineseNationalisminChina,pp.
16-17.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4现和反映.
互联网络相对自由和便捷的表达空间为中国网民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和参与民族主义思潮提供了平台,网民也对传统媒体的内容有所补充和突破,官方很难对之全面监管.
即便是考虑到政府的监管能力,政府在涉外问题上也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态度,因为政治正确性的原因以及政府希望从民族主义身上获取合法性.
①4.
认同回归视角.
其基本逻辑是:将中国民族主义纳入全球框架来考察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回归以及文化复兴.
随着过去20多年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全球化加速推进,工具理性也在不断扩张.
作为一种回应,认同和文化论战也成为社会运动中的核心内容.
一些学者指出,世界范围内的集体认同运动涌现,这代表人们力图控制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的努力,用以挑战全球化和世界主义,此前因应技术理性扩张的表现是有组织的工人斗争.
②作为一种集体认同,民族主义是这一认同回归思潮的主要代表,它反映了当代工具理性不断扩张背景下人们重新思考和寻找"自我",并侧重于从文化民族主义中寻找力量源泉和精神栖息地.
用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的话说就是生活世界向系统世界发起挑战的一种体现.
③这一深具精神内涵诉求的"自我"和"我们"表达了重新强调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性空间意义.
互联网恰恰为人类对空间内涵的新诉求提供了条件.
如有学者所论证的赛伯空间(cyberspace)打破了现代空间的物质属性,添加了中世纪基督教空间观所具有的精神特质.
④从这一意义上看,网络与认同回归具有空间的亲和性.
因此,从这一视角理解和解释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是一适当的路径,这也意味着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它是一种全球现象.
由此可知,从能影响民族主义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诸要素和层次看,网络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包含了复杂的原因.
以上4种视角主要关注网络上一般网民的民族主义,从而忽略了网络上的官方民族主义,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分析的是网络上民族主义话语流行的原因,至于网络上官方民族主义是否存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二理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主体构成、意识感和言语行为(一)构成类型分析①国外大量文献指出,后冷战时期中国的民族主义兴起是因为政府力图从中获取合法性.
事实上,这只是中国民族主义变迁过程中的一个因素,近代以来的中国政府一直将民族主义作为一个合法性来源,这并不是一个新的现象.
②MarkWarschauer,"Language,Identity,andtheInternet,"MOTSPluriels,No.
19,October2001,http://www.
arts.
uwa.
edu.
au/MotsPluriels/MP1901mw.
html.
③关于生活世界和系统世界关系的论述,参见[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④MargaretWertheim,"Space,SpiritandSelf,"MOTSPluriels,No.
19.
October2001,http://www.
arts.
uwa.
edu.
au/MotsPluriels/MP1901mwh.
html.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5对民族主义进行类型学分析,可以从诸多视角入手.
其中,从一国民族主义者的身份看,可分为大众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民族主义和官方民族主义.
①这3种民族主义者既可能是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的生产者,又可能是民族主义的消费者和传播者.
这意味着网络民族主义包括网站上生产、流通和消费民族主义的言论、思想和行动.
1.
大众民族主义.
要在网络上识别谁是确切无疑的大众民族主义者有些困难,因为匿名的原因,本文将网络上官方民族主义和知识分子民族主义之外的民族主义者称之为大众民族主义者.
从形式上看,大众民族主义往往被认为是网络民族主义的生产者,实质上他们更多的是民族主义思想和观念的传播者和消费者,或者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者.
网络上大众民族主义的原创性生产在于其表达形式,即通过论坛、网络新闻组、QQ群聊、博客、黑客、邮件、动漫、创建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网站和主页等方式发泄民族主义情绪,发表民族主义评论,设计民族主义方案,宣传民族主义思想.
在思想和理念上,他们深受知识分子的影响.
2.
知识分子民族主义.
网络上的知识分子民族主义更为复杂,部分知识分子以民族主义者身份参与网络讨论和行动,或者是作为民族主义研究者,其文章被网络引用、传播或引发争论.
其中,前者既是网络民族主义的生产者,又是网络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和消费者;后者可能只是民族主义研究者,虽然他们撰写有关民族主义的文章,但不一定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然而他们的作品客观上在网络内外引发了相关的讨论,并被部分人采纳,从而成为网络民族主义生产、传播和消费行为中的一个环节.
这些民族主义研究者以及其他知识分子均可能被贴上民族主义标签.
譬如,白杰明就将中国知识界一些研究民族主义学者和文化界诸多知名人物界定为前卫民族主义者.
②此外,少量知识分子还创建民族主义网站,或者作为黑客进行攻击.
这些也是网络上的知识分子民族主义行为.
网络与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相结合给中国带来什么其一,网络给民族主义知识分子讨论民族主义专题提供了重要舞台.
我们可以在网站上检索到大量的民族主义文献及其争论,这既表现了民族主义学理的争论,也可能意味着知识分子自身的行为选择和政策建言.
其二,他们的言论直接影响了诸多网民,从而成为普通网络民族主义者获取民族主义专业知识或相关论断的一大源泉.
其三,从非民族主义专业知识角度看,中国知识界的讨论也往往与民族主义相关.
郑永年将中国知识界中的"新左派"纳入到中国新民族主义之下.
③由此可见,网络中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行为可以纳入整个知识界的脉动中.
它不仅在知识界内,也势①这一分类参见[日]青三瑠妙:《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大众民族主义》,载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中日学者的共同探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②GeremieR.
Barme,"ToScrewForeignersIsPatriotic:China'sAvant-GardeNationalist,"inJonathanUnger,ed.
,ChineseNationalism,NewYork:M.
E.
Sharpe,1996,pp.
183-208.
③YongnianZheng,DiscoveringChineseNationalisminChina,pp.
46-66.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6必对政府和大众产生直接或间接、暂时或深远的影响.
3.
官方民族主义.
从孙中山到毛泽东,这些领导人的民族主义特性鲜明而浓厚.
近年来,政府的民族主义表现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较之以往更加温和与理性.
不管是在行为和宣传上,政府显得特别谨慎,领导人很少发表具有进攻性民族主义色彩的言论.
在宣传话语上,官方多用爱国主义,而不是直接使用民族主义.
网络上官方民族主义首先表现为官方网站上所体现的民族主义.
有的学者以中国旅游网英文版为个案,力图分析官方网站上的文化民族主义,作者利用杜赞奇(PrasenjitDusra)将民族主义视为一种关系认同的思路,探讨了中国旅游网中所存在的有关中国的不同形象,中国民族主义中流动的"自我"与"他者"(中国与外国、汉族与少数民族).
①另外,官方通过各种手段在网络上维护国家形象和利益,并在相关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斗争,②屏蔽分裂国家势力的网站以及部分国外网站,③这也是官方在网络上的民族主义行为.
从目前情况看,网络上的官方民族主义色彩非常温和,它是官方的民族主义立场在网络上再现而已,恰如赵穗生研究指出,后冷战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是务实的,其特点是工具性、反映性和国家主导.
④目前,对于网络民族主义者的构成仍然缺乏深入调查和量化分析.
在网络民族主义者中,"愤青"被认为是身份最为明确的群体,但国内外仍缺乏深入研究.
(二)网络民族主义的意识类型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提示我们,有必要从行动者的意识的角度分析网络民族主义者的行为.
有网友贴切地指出,"帖子里有原汁原味的民意社情",该"民意社情"指的是知识分子和大众的意愿和意识.
网络民族主义者的"民意"体现了他们的行为动机和目标,其行为也构成了网络舆论.
网络民族主义者的行为意识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
先知与先觉意识.
费约翰(JohnFitzgerald)在分析中国的民族主义者时,注意到了具有先知和先觉意识的民族主义者,他们率先觉醒起来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唤醒中国人.
⑤在①ToddMunson,"SellingChina:www.
cnta.
comandCulturalNationalism,"TheJournalforMultimediaHistory,Vol.
2,1999.
②赵士林、彭红等讨论了网络上的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的斗争,参见赵士林、彭红编著:《网络传播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第98~100页.
③有学者专门研究了中国通过技术手段屏蔽国内外的网站,参见JonathanZittrainandBenjaminEdelman,"EmpiricalAnalysisofInternetFilteringinChina,"http://cyber.
law.
harvard.
edu/filtering/china/.
笔者以为,这一行为的动机之一是民族主义.
④SuishengZhao,InSearchofaRightPlaceChineseNationalisminthePost-coldWarWorld,HongKong:HongKongInstituteofAsia-PacificStudies,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1997.
与赵穗生观点不一样的是,笔者以为,后冷战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大众民族主义的国家主导特征在不断弱化.
⑤[澳]费约翰著,李恭忠等译:《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93页.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7当代条件下,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者相对缺乏先知和先觉意识,只有少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指出,中国应该走民族主义的道路或者应该采用更加强硬的对外政策.
2.
使命意识与责任意识.
民族主义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他们经常引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表达自己的使命意识.
先知意识其实是使命和责任意识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和官员身上,他们往往是民族主义思想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并致力于推广或实现其民族主义设计,引领民族主义运动.
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民族主义者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后者主要是民族主义思想的消费者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参与者.
就责任与使命本身而言,网络民族主义者也有不同观点,或者说在民族主义框架下,它们还会与其他各种主义纠缠不清,网络上民族主义论战中经常包含这样的主题.
譬如有个网友写了一篇名为《"爱国"愤青们爱的是强权,而不是民族正义感》帖子,①引起了激烈的口水战.
这一类帖子反映了网络民族主义者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差异:或强调并捍卫个人权利和权力,或强调并捍卫国家或民族的权利和权力,或强调国家与政府分离.
从"中学"的角度看,这样的民族主义争论延续了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之辩;②从"西学"的角度看,则表现了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之争.
3.
忧患意识与优越意识.
忧患意识和优越意识往往与前面两组意识相关联,尤其是忧患意识.
近代以来中国长期处于内忧外患,这一相互关联的事实使民族主义者备感压力,历史和现实的压力以及屈辱感常弥漫在他们心头,就连被贴上"自由主义"标签的胡适亦如是.
③网络民族主义者的忧患意识有强有弱,当发生不利于中国的事件时,集体性的忧患意识更加强烈;当显性危机消退时,集体性的忧患意识往往与之同退.
目前,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者的忧患意识主要体现在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台湾问题和国家走向等问题上.
这些具体问题体现了中国与霸权国以及中国与地区强国的关系以及中国自身的统一和国家建构.
前两者直接涉及中国的国际地位,后者涉及主权和国家发展问题,这些都是中国在实现复兴和强大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一般而言,民族主义往往包含了我族优越意识和"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中国近代以来的惨痛历史客观上削弱了中国民族主义者的优越意识,甚至少部分人具有日本文化民族主义中常见的"我族周边主义(ethnoperipherism)"④倾向.
当下部分人士论及西方文①张邦昌:《"爱国"愤青们爱的是强权,而不是民族正义感》,http://www.
tianya.
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193509.
shtml.
②详细内容参见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
③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4页.
④关于日本文化民族主义中的"我族周边主义"的分析,详见[日]吉野耕作著,刘克申译:《文化民族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89~90页.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8化的缺陷时提到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等思想对于世界共生与和平的积极作用,①表现了某种程度上文化的优越论,甚至部分人提出用天下主义来拯救民族主义.
这一思考路径在网络民族主义者中也有体现,只不过他们没有像学者那样撰写长文来论证而已.
4.
羡恨交织(ressentiment).
②事实上,以上几种意识可能会出现在同一个网络民族主义者身上.
这些意识是在自我与他者、内与外的框架下展开的,它既可能是二元对立的,也可能是自反性的(reflexivity).
③批判理论学者沃克尔(R.
B.
J.
Walker)探讨了西方现代性中的内外二元取向,民族主权国家方案取代神权方案造就了"内与外"、"自我与他者"、"统一与多元"三组典型的二元对立,而全球化所体现的时间加速则挑战了这样的二元对立模式.
④西方主权观念传入中国意味着中国人接受二元认知模式.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从器物、制度到文化上不断师法西方,学者和政治家激烈地讨论着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和中西合用.
新中国的建立意味着中国最终通过武装竞争选择了"反西方"的西方主义——社会主义,并在当代条件下部分地实施着"反西化的西化".
⑤由此可见,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一直包含着二元对立与自反性.
这一特点塑造了中国民族主义者对于西方国家特别是霸权国所表现出的羡恨交织的人格特征和他国意识.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历次民意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对美国持亲近感和敌对感比例都很高的原因.
⑥国际体系结构既给中国的对外关系制造了压力,也为中国人之学习道路提供了方向.
对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者大多表现了羡恨交织的特点.
对于日本,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者则表现了另外一种态度,似乎怨恨色彩更浓厚,而羡慕要么没有其位置被埋藏于心底,要么成为怨恨的陪衬与点缀而已.
⑦我们往往将这种怨恨归因于战争和战争认识.
事实上,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者基本上①苏国勋:《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生与冲突》和《共生理念的社会学解读》,载苏国勋:《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在西方学者中,尼采最早对"羡恨交织"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德国哲学家谢勒更为详尽地探讨了该概念,格林弗雷德(Greenfled)用这一概念来分析民族主义者的社会心理.
参见LiahGreenfeld,Nationalism:FiveRoadstoModernism,London: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pp.
15-17.
③以贝克和吉登斯的思想和理论为基础,苏国勋先生指出二者所说的自反性的意思是,在全球化时代,社会科学知识通过概念把握对象时,同时也把与概念相反的意义赋予对象本身.
参见苏国勋:《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第220页.
④R.
B.
J.
Walker,Inside-Outside:InternationalRelationsasPoliticsTheory,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3.
⑤格林弗雷德在论述俄国的民族主义时使用了这样的概念,在俄罗斯的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先是采取了亲西方的道路,但没有成功,但后来选择了西方思潮中比较边缘的社会主义,从而被称之为反西方的西方主义.
参见LiahGreenfeld,Nationalism:FiveRoadstoModernism,pp.
222-274.
郑永年在分析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时也采用了类似的论述,只不过他使用的是西化的反西方(anti-westernizationwithwesternization),用来表示在西方有反中国的传统的同时,中国也有反外国,但又不断师法西方模式的过程.
YongnianZheng,DiscoveringChineseNationalisminChina,p.
12.
⑥中国人对美认知的数据变化可参见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的两个调查报告:"WhattheWorldThinksin2002"以及"U.
S.
ImageupSlightly,ButStillNegative:AmericanCharacterGetsMixedReviews,"http://www.
people-press.
org.
⑦蒋立峰:《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不亲近感显著增强》,载《日本学刊》,2004年第6期.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9不将日本视为西方社会的成员,而是将其纳入东亚体系中,于此中国又具有了文化上和心理上的优越性了,因为中国在东亚体系中长时间的主导地位以及文化上日本长期师法古代中国.
基于此,他们对于日本今天的成就至多表现出认可而不是羡慕.
5.
捣乱意识与自我认同意识.
在网络民族主义的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相对特殊的捣乱意识,譬如不少人到处散发"抵制日货"的帖子来干扰主帖,有些人纯粹为了逗乐和发泄而发动民族主义"口水"战,还有一部分人为了寻找新的"我们"和自我意识而不断四处抨击别人.
正如张剑荆所指出的,作为网络写作者和网络活动的组织者,他们的身份认同具有拒斥性认同的性质,把自己与其他人区隔开来,从而在网络社区里获得了"我们"的含义.
①互联网塑造出"我向幻觉行为",这实质上是一种自我欣赏的自我表演,而互联网虚拟实在的特征通过输入感知模拟道具和布景,最终使虚拟实在中的行为者"入戏".
②网络民族主义者的这一捣乱和自我认同意识表明,他们的民族主义言论和身份可能是一件"皇帝的新装".
(三)网络民族主义的言语行为分析从行为上看,网络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言语行为,这一言语行为也是最易引起争议的.
网络民族主义的言语行为包括网络上的大众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民族主义和官方民族主义的言论.
这一言语行为呈现出光谱的特点,可以说是偏激和理性并存.
如果只是将网络民族主义言语行为界定为极端的、无理性的,那么就会既缺乏实证分析,又忽略了网络民族主义者言语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或者说,这种界定具有"想像"与选择性记忆的特点.
就网络民族主义者的语言而言,我们并不否认极端和暴力语言的存在.
如何理解网络民族主义中存在的极端语言倾向呢除现实因素外,则要注意到网络塑造了这一特征.
由于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特点,网民往往隐匿了真实身份,以"马甲"的虚拟符号出现,这种虚拟性表现为他们在网络上所依托的网络空间具有不可觉察的时空位置和形态,人们的网上交往活动不具有实体性和外在的可触摸性.
因此,网络民族主义者的交往论战往往只是一种符号互动.
其中,戈夫曼(Gofman)的社会拟剧论有利于我们透视网络民族主义者言语行为的非现实性,特别是网络民族主义的极端语言.
在戈夫曼的理论中,个体在特定时间内交往活动的场所总是可以分为"前台"和"后台",人们在前台的表现与社会期望值相符合,即当在他人面前时,个体的表现往往符合、体现社会公认的规则,掩饰与社会公认的标准、价值和规范不一致的行为.
而在无人在场的后台或非正式的场合,①张剑荆:《草根民主还是民族主义》,载《中国崛起》,2005年10月11日,http://book.
sina.
com.
cn.
②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7~78页.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10个体在其中所展示的大多是自我冲动、自发和具有个性的成分.
①由此可见,这些极端语言反映了人们的潜意识和非正式场合的冲动性情感,与正式场合的行为判若两人.
就网络民族主义者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而言,闵大洪认为中国网络舆论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对外表现为网络民族主义和对内表现为网络批判现实主义.
②事实上,网络民族主义既涉及对外行为,也涉及对内行为,譬如民族国家建构问题,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探讨和建构,公民性民族主义的建构和行为.
③在对外问题上,网络民族主义者的行为也存在着涉外、排外、反外的差异.
如针对网民签名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答记者问时指出:"我不认为网民签名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一种反日情绪,而是要求日方在历史问题上采取正确的、负责任的态度.
民众的呼声,需要一定的渠道加以表达和传递".
④这意味网络民族主义者的涉外特点,它是一种涉外的呼声,一种民族主义的表达,这一情感表达特性恰是民族主义的核心特征之一.
⑤这一情感表达会指向"自我"与"他者"关系,我们应先用相对中性的"涉外"一词来标示,然后具体分析是否以及多大程度具有反外、排外的特征.
作为一种言语行为,网络民族主义语言具有随意、分散、规范化缺失等特点.
有学者指出,网络规范化还不能上升到一种制度化、空间化、内在性和强制性的程度,从而很大程度上不能进入到一种可以预期的秩序化的轨道.
⑥三透视网络民族主义:市民社会和中国外交有研究者以"强国论坛"为例,认为网络民意具有强大的政治批判和监督作用.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也指出,中国人对网络所能起到的政治作用大多持肯定态度.
但它们主要表现在沟通民意方面.
⑧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可知,作为一种政治参与,网络民族主义的①转引自曾坚明:《虚拟与现实:对"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载《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
②赵金、闵大洪:《对话闵大洪:网络舆论民意表达的平台》,http://news.
xinhuanet.
com/newmedia/2004-10/22/content_2115745.
htm.
③关于公民民族主义的论述,参见[英]安东尼·史密斯著,龚维斌、良警宇译:《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133页.
在民族主义发展过程中,公民民族主义并不是普遍性类型,它在当下中国话语背景中显得有些另类,国内有些学者探讨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相结合的问题,实质上就涉及公民民族主义.
④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答记者问,参见http://www.
fmprc.
gov.
cn/chn/xwfw/fyrth/t188843.
htm.
⑤民族主义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复杂的现象,对于其表达特征的分析,参见吉野耕作:《文化民族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第89~90页.
⑥冯鹏志:《深延的世界——网络化及其限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⑦转引自赵金、闵大洪:《对话闵大洪:网络舆论——民意表达的平台》http://news.
xinhuanet.
com/newmedia/2004-10/22/content_2115745.
htm.
⑧郭良:《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11作用主要在于情感表达和政治沟通,而不是获取政治权力或直接制约政治权力的实施.
因此,除政治参与的角度外,我们应侧重于从国家/社会的框架对网络民族主义和国家的关系加以认识.
互联网的出现为中国市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新的条件,即促使网络市民社会的形成,新闻传播学领域一些研究人员对此已做出了相关研究.
①根据笔者的观察,网络民族主义的某些行为一方面处于网络市民社会中,另一方面又生成了网络市民社会.
从后者看,民族主义的"QQ群"(通过相对固定的QQ成员就某些议题群聊)、民族主义网站、一些军事论坛甚至前文所探讨某些人气极旺的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帖子,都具有网络市民社会的雏形.
这些网站、论坛甚至某些帖子拥有相对固定的成员参与讨论和阅读,有相关的讨论主题并具有一定交往规则、交往方式和固定的交流场所.
他们相对自由地表达和交换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空白.
当然,这些网络市民社会的组织和制度结构仍很不完善,其激励和惩罚机制也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参与者的认同感、网络规范、社会集体意识的建构还有待推进.
由于网络市民社会的载体、参与主体和议题具有多样性,这些网络民族主义行为所生成的网络市民社会类型也呈现多样性.
有的相对稳定,有的变化性较大.
一般而言,民族主义的网站和博客所生成的网络市民社会具有相对稳定的载体、议题和交流平台,但参与者的流动性比较大;民族主义QQ群、论坛与帖子所生成的网络市民社会的稳定性要弱一些,它们要么过于依赖事件的刺激,要么主贴者缺乏专业知识、精力和策略来凝聚人气,无法推进问题的探讨.
通过对强国论坛日常议题的形成与衰变过程的个案研究,陈彤旭和邓理峰指出了电子公告牌系统(BBS)议题的不同动力机制.
②这一研究也表明了网络民族主义所造就的网络市民社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从市民社会角度分析中国外交则是近年来国内国际问题研究者所开辟的一个新思路,这一思路可以延续到网络市民社会中.
目前,中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设有专门的机构来了解网络上的民意.
而且他们还通过在线交流等方式与网友对话,其目的在于既与网友沟通、向网民学习,又疏导民情,让网民有一个适当的表达渠道.
此外,高层决策者也注意到了网络上的民族主义.
例如在中国对日外交关系上,中国的社会力量包括网络民族主义逐渐显示了它的影响力.
政府也在努力疏导网络内外的民族主义情绪.
2005年4http://news.
xinhuanet.
com/newmedia/2005-07/08/content_3191323.
htm.
①齐立强:《新媒体条件下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前景》,http://ruanzixiao.
myrice.
com;唐大勇、施喆:《虚拟社群抑或公共领域——以强国论坛"撞机事件"的讨论为例》,载邓昕昕、李兴国主编:《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393~411页.
②陈彤旭、邓理峰:《BBS议题的形成与衰变——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的个案研究》,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1期.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外交部统一部署了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他们在杭州、成都、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举行报告会,帮助高校师生等了解国际形势、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和中国的对日政策.
①前任驻法大使吴建民先生在一次报告中指出,"爱国的行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爱国的行动是同中华民族,中国的根本利益、核心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他对网络上"抵制日货"的口号等极端民族主义言语进行批判.
②还有,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相关学者载文指出,他们已经强烈感受到了中国民族主义者通过互联网释放出的能量.
国外的关注将会从另一面影响中国外交.
由于资料匮乏以及网络民族主义还是新的社会政治现象,本部分粗略地从政治参与和市民社会的角度分析它与政府和外交的关系,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仍然有待深入观察和分析.
四结语网络民族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个社会政治现象,它涵盖了网络上的民族主义的话语、思潮和行动.
就其成员构成而言,可以分为大众网络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网络民族主义和官方网络民族主义3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者在行为方式、话语表达和意识感上各有特点,并且呈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其中网络民族主义的情感表达特征最为显著也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部分网友的极端性话语,但我们决不能将网络民族主义简单等同于极端民族主义,也不能简单将它等同于官方的工具.
民族主义话语流行于中国网络,是与全球化、国际体系结构变迁、中国问题和互联网的特性等宏观、微观要素及其彼此间互动是分不开的.
网络民族主义在中国还是一个正在发展的现象,它与网络之外的民族主义没有本质差异,主要在传播和表达形式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应该注意到,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力量,网络民族主义展示了它的破坏性和建设性.
其破坏性主要体现在极端言语、排外以及捣乱行为.
其建设性则在于它表现了中国社会力量的政治参与意识,它刺激了中国网络市民社会的形成,也不断表达、塑造和凝聚着中国人的国家和民族认同.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具有易变和复杂性特征,互联网中的民族主义还谈不上成熟,③有关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行为机制、理论内核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它与政府、国际之间的互动也需要多视①《外交官作中日关系报告会:合作双赢符合两国利益》,参见http://www.
chinanews.
com/news/2005/2005-04-20/26/565222.
shtml.
②吴建民:《维护好国家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做到爱国》,http://www.
chinanews.
com.
cn/news/2005/2005-04-22/26/566103.
shtml.
③有人认为中国互联网上的民族主义已经走向了成熟,参见王小东:《中国互联网上的民族主义走向成熟》,http://www.
sis.
pku.
edu.
cn/wanglian/mzzhy/readings/wangxd3.
htm.
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13角透视和案例分析.
简言之,由于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网络民族主义将在中国社会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网络作为一个变量,不仅没有消灭民族主义,①它还在改变着民族主义的传统运行方式,从而也在重新塑造民族主义者、国内社会和中国外交,乃至国际关系.
[收稿日期:2005–12–20][修回日期:2006–01–05][责任编辑:赵远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网站http://www.
iwep.
org.
cn/制作①尼葛洛庞帝(N.
Negroponte)认为互联网将有利于世界和平,并能消灭民族主义.
参见N.
Negroponte,"InternetIsWaytoWorldPeace,"CNNInteractive,November25,1997,http://www.
cnn.
com/TECH/9711/25/internet.
peace.
reut/.

90IDC-香港云主机,美国服务器,日本KVM高性能云主机,创建高性能CLOUD只需60秒即可开通使用!

官方网站:点击访问90IDC官方网站优惠码:云八五折优惠劵:90IDCHK85,仅适用于香港CLOUD主机含特惠型。活动方案:年付特惠服务器:CPU均为Intel Xeon两颗,纯CN2永不混线,让您的网站更快一步。香港大浦CN2測速網址: http://194.105.63.191美国三网CN2測速網址: http://154.7.13.95香港购买地址:https://www.90idc.ne...

虎跃云-物理机16H/32G/50M山东枣庄高防BGP服务器低至550元每月!

虎跃科技怎么样?虎跃科技(虎跃云)是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国内专业服务商,专业主营云服务器和独立服务器(物理机)高防机房有着高端华为T级清洗能力,目前产品地区有:山东,江苏,浙江等多地区云服务器和独立服务器,今天虎跃云给大家带来了优惠活动,为了更好的促销,枣庄高防BGP服务器最高配置16核32G仅需550元/月,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来看看哦!产品可以支持24H无条件退款(活动产品退款请以活动规则为准...

tmhhost:全场VPS低至6.4折,香港BGP200M日本软银美国cn2 gia 200G高防美国三网cn2 gia韩国CN2

tmhhost放出了2021年的端午佳节+618年中大促的优惠活动:日本软银、洛杉矶200G高防cn2 gia、洛杉矶三网cn2 gia、香港200M直连BGP、韩国cn2,全都是高端优化线路,所有这些VPS直接8折,部分已经做了季付8折然后再在此基础上继续8折(也就是6.4折)。 官方网站:https://www.tmhhost.com 香港BGP线路VPS ,200M带宽 200M带...

中国网络为你推荐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destoondestoon这个变量是啥意思?新iphone也将禁售苹果ID换了个新的怎么还是停用cisco2960思科的2950和2960;3560和3750的区别在哪?internetexplorer无法打开Internet Explorer无法打开站点怎么解决面板flash宜人贷官网宜信信用贷款上征信吗购物车什么叫淘宝购物车徐州商标介绍徐州的一种产品欢迎光临本店宾馆欢迎语都有哪些? 越多越专业越好
动态域名 vps代理 cve-2014-6271 gateone ixwebhosting 商家促销 hostker 刀片式服务器 idc是什么 搜索引擎提交入口 smtp虚拟服务器 论坛主机 深圳域名 卡巴斯基官网下载 apnic 香港博客 新网dns alexa世界排名 globalsign 国内免备案空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