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媒介媒介是什么意思?

理解媒介  时间:2021-07-13  阅读:()

媒介是什么

一、媒介即艺术 “媒介”一词在很多场合下被频繁使用,当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媒介”会被赋予各种不同的含义。

对“媒介”在各种情况下的含义做出统一的定义是十分不明智的。

著名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他是站在媒介内容的使用者的角度说出这样的定义的。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不是从受众的角度,而是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媒介:“媒介即艺术。

”艺术的定义和媒介的定义一样,是含义丰富而又充满争论的焦点,笔者曾经在论文中发表过如下观点:“艺术是一个符号化的信息传递过程。

”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它使用了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美术有美术的符号系统,音乐有音乐的符号系统,影视有影视的符号系统。

同时艺术又是一个信息的传播的过程,是艺术家对信息编码,欣赏者对信息解码的过程。

从艺术的角度说“传播是一种艺术”,从传播的角度说“艺术是一种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也曾提出过“艺术传播”的概念。

媒介在艺术上不仅包括诸多门类的艺术样式,比如报纸包括了文学的样式,广播包括了音乐的样式,电视又包括了美术和音乐的样式等。

媒介而且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样式,是一种具有独特符号系统的独立艺术。

媒介的符号系统包括了意识形态,媒介经济,社会效应,传媒伦理等。

意识形态在媒介的符号系统中不可避免,媒介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必然要受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约束。

媒介正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走向产业化,文化被用来经营,文化也开始直接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媒体要生存就会考虑经济的问题。

社会效应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媒介经济起作用,比如收视率的高低,然而社会效应不仅仅指人们接受信息的行为,同时还包含了使用媒介后的心理效果和行动效果,媒介所十分关注的自身“美誉度”常常和此直接相关。

传媒伦理在一定程度上被称为“道德审判”,当新闻事件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媒体常常善于给出自己的判断。

上述的四种符号被艺术化地隐含在媒介传播的信息之中,当受众接受信息本身的同时,它们也在对受众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媒介的符号系统是媒介成为艺术的本质所在,它们被新闻素材所承载,同时它们传达着新闻文本之外的信息,这种信息通常是深层的,是具有“能指”的符号所蕴含的“所指”。

受众的媒介素养决定着受众对信息的解码过程,媒介素养越高,解出的媒介艺术符号也越多。

就好比普通观众和美术评论家同时欣赏一幅画,美术评论家往往能解读出更多的隐含信息。

笔者认为媒介素养的提高首先要理解媒介的艺术符号系统,要对意识形态,媒介经济,社会效应,传媒伦理等如何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作用有清楚的认识。

其次要作积极的受众,主动地使用媒介,有效地利用媒介延展我们的感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媒介信息的轰炸。

在后现代的语境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在新媒体技术花样百出时,人们更难于找到自我的方向,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干扰,提高媒介素养变得很有必要,对媒介的艺术化解读能有效地提高对媒介的洞察力,成为积极的受众能把我们的信息通过媒介反馈给传播者,完成传播学意义上的“双向流动”。

当然,媒介素养的提高还有赖于受众个体的文化素质和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研究在媒介理论中也具有独特的地位。

二、 媒介与文化 媒介在以往的社会分类中可以被划入文化的范畴中,文化与政治、经济常常被人们并列使用。

究竟什么是文化,对文化的定义也是丰富多彩的。

在我们对媒介的讨论中,文化可以被定义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传播特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比如说中国有茶文化,在客人进门之后给客人上茶,主人表示礼貌,客人也这样认为,那么上茶这种方式就传播了特定的信息。

文化具有了传播特性,不仅仅使文化本身可以在有相同文化的社会中传递,同时也促使符合此文化的信息的传播。

媒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要想使传播更有效,就要了解受众群体的文化,因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精神层面上的,它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

信息刺激人们的感官,引发人们的知觉,参与人们的意识,这一系列的心理学过程都投射出文化的影子。

传播者和受众的交流如果建立在相同的文化基础上,那么交流就变得容易,认同感加强,话语方式高度一致,情绪情感易于共鸣。

从艺术符号学的角度说,文化是编码和解码的催化剂。

文化对媒介来说是“水”,媒介对文化来说是“鱼”。

上文论述了文化的重要性,而媒介对文化的反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没有鱼的水缺少活力,媒介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我们暂且不讨论是先有文化还是先有媒介的问题,但就电子媒介对文化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首先,电子媒介加快了文化的传播和更替。

比如通过各种影视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这在传统媒体的时代是很难做到的。

文化的传承也因为媒介的长期存在而更加容易,但媒介的兼容性和多变性也加快了文化的更迭。

第二,电子媒介在文化的塑造上毁誉参半,比如一些影视剧作品用脱离生活的幻想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在潜意识中改变了观众的价值观。

第三,电子媒介在新媒体技术中变得更加深入文化。

生活中的角落都开始被各种新媒体占据,手机、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网络电视、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等深入我们的文化,文化被媒介占据,好比水中的“鱼”越来越多,看上去鲜活,却没有足够的“水”来滋养,导致文化草根化,文化同质化,文化快餐化。

第四,跨文化传播在媒体的帮助下大行其道。

各个不同的文化群落分享着对方的文化产品,好莱坞大片像一把利剑横扫全球,而中国电影在美国却影响不大,这和媒体的实力是分不开的。

第五,受众在使用媒介的方式上影响文化的发展。

受众被动地使用媒介,则低俗内容对受众的影响加大,受众如主动地使用媒介则会强化原来具有的文化,受众在指导下使用媒介则能发展文化。

媒介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对社会的影响正逐渐加大。

随着媒介产业化的进程,和媒介的广泛使用,对内容的监管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媒介自律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对媒介工作者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化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精神家园,作为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媒介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将直接渗透到媒介的文化产品中,受众对文化产品的理解很难达到传播者的批判高度,在一方面加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对文化在传播者中的依存也要进行考察。

传播者不仅要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要与时俱进地对文明进行传承和发扬,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媒介工作者在媒介泛化的时代要注意发掘新的好的文化来充实媒体的内容,用新媒体的发展带动文化的繁荣。

传播者对受众的媒介使用尽量给予指导,可以做好内容的分类、分级和专业分发,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进而对媒介的文化需求进行反哺,促进文化高雅化,文化多样化,文化深度化。

在内容的制作上谨慎运用意识形态,媒介经济,社会效应,传媒伦理等媒介艺术符号,用合适国情的意识形态指导制作,保证良好的社会声誉,坚持正确的伦理,引导大众舆论,合理发展媒介经济。

媒介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文化素养的内容之一,媒介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主力,文化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终究是要被社会被大众所抛弃的。

文化不仅对大众传播影响深刻,同时也影响着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媒介工作者的重视,因为新媒体提供了传播转型的可能。

三、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 传播学经常被人们分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类。

大众传播被人们用来指对大范围人群的传播,人际传播用来指小范围的人们互相之间的传播。

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正逐渐走向分众传播,“分众”传播正向人际传播过渡。

新媒体的出现促使了媒体内容的级数式增长,人们可以从互联网等媒介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在受众中可以是不相同的,获得个性化信息的受众可以使用新媒体发布他们自己的信息,最终这些信息可能被若干个人获得,受众同时也变成了传播者,而信息的传播呈现出人际传播的小范围和个性化的特点。

大众传播很好地发展了宣传理论,因为传播者是信源中心,向外辐射信息,而人际传播在宣传实践中常常会对信息造成误传,影响宣传效果。

但人们对重要信息,比如国家大事,还是有了解的愿望,所以在人际传播模式日益兴盛的时候,更多的人选择权威的媒体来获得重要的信息。

对媒体而言,保持信息的权威是主要的新媒体战略,同时注意信息的个性化和及时性。

对权威信息发布的媒体来说,发布此信息的高峰时刻是大众传播,其余时刻可能的是人际传播的模式,媒体正处在一个状态多变的时代,在大众传播的模式和人际传播的模式中共生。

大众传播对媒体来说也许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究竟有多少人在收看电视节目,不是电视台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固定标准。

大众传播相对于人际传播而言,受众人数较多,但这时的大众传播和过去的大众传播时代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某一财经新闻播放的时候,受众人数较多,但大部分都是对这期财经新闻感兴趣的观众,而不是像过去在很少的选择余地中的被动收看。

这时的大众传播可以称为“分众”传播,它更多的带有人际传播的影子,人际传播的理论也方便地进入了这种传播模式的研究中。

传播的对话性质在新媒体中大大加强,这就让媒体具有了更大的人际传播的色彩。

人们在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用任何方式和任何人进行交流。

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快地成为了主动的信息接受者,对信息进行能动的控制,同时反馈信息。

人们在人际状态下会更关心信息的来源,对媒介的真实性要求同时加强。

人际传播对媒介来说曾经是以电话的应用作为典型例证的。

人们通过电话这种技术可以进行远距离的人际传播。

如何理解媒介"去中心化"的理论

“媒介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的激辨 媒介理论的一个特征,就是各种观点的广泛歧义性.在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上,争论的一个焦点即为“媒介中心”(Media-centric)与“社会中心” (Social-centric)的理论激辩.两种理论的分歧基于不同的立足点,从不同的分析模式出发,强调自身的“宰制性”.其一,“媒介中心”的观 点,偏重于媒介本身的活动领域,认为大众媒介受到传播科技发展不可抗拒的驱动力影响,已经形成超越于社会运动规律的自主力量,大众传播具有自身的运作方式 和逻辑,突出强调了媒介的自主性和影响力;“社会中心”的观点则将大众媒介视为政治、经济力量的反映,认为媒介正像它的本意一样,只是资讯传播的载体,因 此,媒介理论只不过是更宏大的社会理论的特殊应用而已.其二,“媒介中心”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具有“涵化”和“培育”社会的能力,并且将大众媒介视为社会 变迁的主要策动者;“社会中心”理论则认为媒介始终处于社会力影响的范畴内,它隶属于社会,并对社会负有特殊责任.①不难看出,由于立足点不同,理论之间 的分歧不可调和.

理解媒介怎么样

摘自《广州日报》 作者: 巩一璇 1911年7月21日在加拿大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有一名男婴出生,一百年后,全世界都在纪念他,他提出的“地球村”概念预言了今天的一切,他就是被誉为“先知”、“圣人”的传播学大师马歇尔61麦克卢汉。

1964年,由他撰写的《理解媒介》一书在人文学科领域引起强烈震撼,后来此书分别由不同的专家评注、增订至三个版本。

第三个版本即是由加拿大著名学者特伦斯61戈登编辑评注,日前该版已由译林出版社推出。

马歇尔61麦克卢汉简介 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

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

他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大师。

我们现在常把“地球村”这个说法挂在嘴边,但出处未必知晓,“始作俑者”就是麦克卢汉。

他关于“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识延伸”的论述,无人能出其右。

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加拿大候选总理向他讨教如何改善形象 作为麦克卢汉的挚交,“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61德鲁克回忆,1962年6月的一个仲夏夜,天上刮起了大风暴,雷声轰鸣,在这个世界末日一般的景象中,麦克卢汉和往常一样、毫无预警地在凌晨一点敲响了他的家门。

彼得打开门一看,屋外正站着淋成落汤鸡的麦克卢汉,他咧嘴笑道:“我刚好到蒙特克雷亚的上城办事,就顺道走到府上。

”彼得诧异地问,为何不先打个电话来问他是否在家,“就是因为气候恶劣,我想你们没有跑到别的地方去的道理。

”于是,他把天气的因素摒除在外,一身湿淋淋地谈他的理念,直到天亮。

“就在那个风狂雨急的6月夜,他突然有所了悟。

那天晚上,在讲学和访友之后,刹那间他顿悟到从以前到现在苦思良久的东西,于是急着跑来告诉我。

他那一夜说的,很快地就整理成一本书出版,是他最重要、最清晰,却不是最有名的著作《古登堡银河印刷人的诞生》。

”彼得接着回忆:“他在两年后才出版《理解媒体》,并因此书而名闻天下。

” 就在那个暴风雨的夜晚,麦克卢汉看到了他的“应许之地”。

自此,他再也不需要听众了,他也没有再去彼得家。

在彼得眼中麦克卢汉是一个“先知”,后来这一点在世人也得到了印证,经由麦克卢汉提出的“凉媒体”、“热媒体”、“地球村”、“媒体即信息”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预言了几十年后的今天的媒体现状。

当时的媒体把他捧为杰出的思想家,而无数的麦克迷更将他视为“北方圣人”;1969年3月号的《花花公子》破例刊载了几万字的《麦克卢汉访谈录》;1993创办的数字时代宣言书《连线》杂志供奉他为“先师圣贤”,就连时任加拿大候选总理特鲁多都每月邀请麦氏吃喝一番,讨教如何改善自己的电视形象……20世纪60年代是麦克卢汉热的第一次高潮。

此间,他与大众传播媒介一道把传播学从课堂和书斋理解放出来,献给了千百万民众。

媒介先知却是技术白痴 在《理解媒体》第三版的译者、资深翻译家何道宽看来,麦克卢汉既不是“圣贤”也不是“先知”,“他是21世纪的朋友,对人类的技术和未来充满信心。

” 有趣的是,这样一个技术乐观主义者对技术却一窍不通他不会用电器,不使用打字机,不会开车,更有意思的是,这个电视媒介的先知自己却从不喜欢看电视,他更喜欢与人辩论。

《理解媒介》一书的出版也奠定了麦克卢汉在学术圈的地位,他在这本书里提出媒介延伸的概念他所说的媒介不只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报电话,在他理论范围内的媒介甚至包括自行车、飞机、时钟、货币、车轮等等。

他把媒介定义为人的身体或大脑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眼镜是眼睛的延伸,自行车是脚的延伸。

何道宽说:“麦克卢汉以这种堂61吉诃德式的勇武单挑美国的主流传播学,把传播学从体制和书斋里解放出来。

” 但在当时,观点独特、辛辣的麦克卢汉受到了经验派、学院派的抵制,他们无法接受麦克卢汉充满美学、诗性的学术理论,更不能习惯他幽默、俏皮,略带讽刺意味的语言;再加上麦克卢汉本身的研究工作比较弱,承担的教学工作量也远不如其他教授,他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引起严肃学者们的讨伐。

当时的学界,对他这种抛头露面的“大众情人”都表示嗤之以鼻。

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化处于变革的转型时期,麦克卢汉的出现使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有了一种新型的思考方式,在他一生中的确尝过“一夜爆红”的滋味,但当他上世纪80年代去世时,只有很少的媒体刊登了悼词。

多年之后,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又重新谈论起这位大师,好似在显示自己未被时代抛弃。

何道宽在《为什么要纪念麦克卢汉》一文中写道:他是真正的思想大师,他的许多“预言”,比如“地球村”、“意识延伸”已成为事实。

他的确是20世纪“鬼聪明”的怪杰之一。

只要互联网不灭,人们就会怀念他。

各界热评麦克卢汉:“在线”一族供奉他为祖师爷 1.麦克卢汉的出现仿佛天外来客。

在“麦克卢汉热”期间,几乎所有的美国新闻与传播系的学生都曾经读过或打算阅读他的相关著作;1968年尼克松竞选总统期间,他是其中重要顾问之一。

但在他死后,人们却又很冷漠地对待他及他的观点著作。

2.麦氏著作很难理解,这是他死后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在演讲和著作中出尔反尔、自相矛盾的做法遭到众多批评。

他在言论上的神谕性和论述上的极端性也是公认的缺点。

3.褒之者宣告麦氏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

贬之者骂他是“通俗文化的江湖术士”、“电视机上的教师爷”、“攻击理性的暴君”、“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巫师”、“波普思想的高级祭司”。

攻击他“出尽风头,自我陶醉,赶时髦、追风潮,迎合新潮,可是他错了”。

4.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网络生活、虚拟现实、赛博空间,使一切攻击不攻自破。

信息高速公路证明,他是对的!20世纪90年代初,吹响网络时代号角的《在线》杂志,从创刊号起就在刊头把麦克卢汉供奉为“先师圣人”。

“在线”一族供奉他为祖师爷,虽然他并不懂技术。

5.40年前,麦克卢汉像是一个“幽灵”,一个独战风车的堂61吉诃德。

他独自孵化出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媒介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

他潜心研究传播、电脑等电子技术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

他成为新技术媒介的祖师爷,又是技术革命的传教士。

40年后,他播下的种子长成了信息网络、虚拟现实。

6.世界范围的麦克卢汉热,一共有两次。

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时间不长。

麦克卢汉热,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受到冷落的麦克卢汉,终于在数字时代复活了。

这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

如何理解麦克卢汉的 "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这是加拿大多伦多学派学者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第一章中,麦克卢汉开明宗义地说:“媒介即讯息,我们难免会感到吃惊。

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人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人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认为:“大概可能靠指出以下事实来阐明,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环境并非消极的包装用品,而是积极的作用进程。

” 在麦克卢汉看来,和交通等其他媒介一样,传播媒介的发展影响着人类感官组织,并因此影响着人类的文化结构。

“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的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技术的力量在于它把各种感官功能分离。

电子媒介的出现的标志便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在当今社会,网络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感官和思维。

自从有了网络,人类的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信息传播的加速,信息的泛滥,人与人之间交流工具的多样化,这些都是网络这一媒介赐予我们的。

当所谓“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向我们迎面扑来时,麦克卢汉所提示的问题,无论多么粗糙,都将变得越来越符合现实意义。

殷晓容在“麦克卢汉对美国传播学的冲击及现代文化意义”一文中提出“在现代历史背景的条件下,重新审视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审视他的思想对当时美国为首的西方传播学界的冲击,并对这种思想所具有的内在矛盾以及就整个而言所蕴涵的现代文化意义进行了重新认识。

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在给人类的交流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犯罪率也在逐年上升,可以说,网络的时代里,人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度过。

网络时代带来了一个时代的变革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公民发表意见及简介渠道的多样化,网络还间接影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由于网络的普及,公民可以通过网络这一途径监督政府行为,更加方便,更加快捷。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需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之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

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以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接近性为前提,人类可以分散到广阔的地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

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以接近实时的传播速度将遥远的世界拉的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一个新的“地球村”。

现代的网络时代下,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远远大于其他媒介。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的五分钟全球各大网站便报出这一惊人消息;两会期间,公民通过网络与国家领导人进行在线交流,这一民主参与的方式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网络的时效性和群众参与力度远远超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其他媒介。

正是因为有了网络,人们可以有多种交流方式可供选择,网络凭借其优势迅速在现代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网络时代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处于高度信息化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

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意味着这个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

网络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网络也为我们的大众传播开辟了一条便捷通道。

网络时代下,“媒介即讯息”,网络的性质决定传播的性质,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又一场信息革命,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传播的发展,正是在传播工具的不断演进中进行的。

我们只有合理利用网络,让网络真正成为传播讯息的媒介,那样,传媒事业才能更迅速更好的向前发展。

急求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中电视-羞怯的巨人篇的读后感?

感知 7 每一种文化、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喜欢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 所以它都倾向于为 每个人、为每件事规定一些受宠的模式。

28 《印度之旅》的书名取材于惠特曼,他认为美国正在走向东方。

这本书是电子 时代的西方人的一则寓言, 只是很偶然地与欧洲或东方相关。

按照书名的寓意所指, 视觉和 声音之间、感知和经验组织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之间的最后冲突,业已降临到我们头上。

正如尼采所言, 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动, 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如何使人延伸, 如何挑起我们里里 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

31 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 变人的感官比率和感知模式。

只有能泰然自若地对待技术的人, 才是严肃的艺术家, 因为他 在觉察感知的变化方面够得上专家。

68 我们观看、使用或感知任何技术形式的延伸时,必然会接受它。

听收音机、看 书读报时, 必然要将这些延伸纳入自己的系统中, 必然要经历接踵而至的感知“关闭” 或感 知位移。

正是因为持续不断地接受日常使用的技术,所以在与我们自身这些形象的关系中, 我们才进入了潜意识中知觉和麻木的那喀索斯角色。

102 汤因比一再敦促人们采用仿效伟人的文化策略。

这当然是在意志的力量中去寻 找文化上的安稳, 而不是在充足的环境感知能力中去寻找文化安稳。

谁都可以讥笑, 这是英 国人对品性而不是对才智的信赖。

鉴于人们面对挑战时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使自己陷入无知无 觉的催眠状态, 我们可以认为, 意志力在维护生存中与智力一样重要。

今天,我们要做到信 息灵通、见多识广,同样是需要意志力的。

152 施彭格勒看见西方人从数量世界中退避到功能的童话世界和抽象关系之中, 这 使他一头扎进了失望的泥潭。

他写道: “经典数学最珍贵的东西是如下命题:数是可以感知 的一切事物的本质。

如果将数定义为量度,数就包括执著于‘此地’和‘此刻’的一个人对 整个世界的情感。

在这个意义上,计量意味着对亲近和有形东西的计量。

” 189 如果现代物理学家试图用视觉感知模式去组织原子数据, 他就不可能逼近问题 的本质。

在信息瞬息万里的电子时代,时间(按视觉和切割计量的时间)和空间(统一的、 形象的和有周边密封的空间)已不复存在。

202 正如画家的功力表现出审美魔力一样, “电荷是物体构成某种空间关系时我们 观察到的现象” 。

画家学会如何调整事物之间的关系以释放出新的感知。

209 正是形形色色的感知和经验的最大限度的相互作用,才造就了公元前 5 世纪、 公元 16 世纪和 20 世纪伟大的文化。

)然而很少有人喜欢生活在这些热烈激荡的时期,因为 一切保证生活熟悉和安稳的东西都消融殆尽了, 而且在几十年间一切东西都要重新构造一番。

260 由于我们的技术,我们的感官生活产生了极大的的偏好,受到了极大的扭曲。

这一点似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宁可漠视的事实。

土著民族不借助透视原理感知景物, 不感觉 第三维度的存在,这一证据似乎威胁着西方人的自我表象和结构。

268 难以到手的东西不能授予人充分的感知,虽然它可能给一件东西罩上一圈假性 价值 (pseudovalues) 的光辉,比如给一颗宝石、影星或老主人抹上一个光圈,这就带来了一 个“假性事件” ( pseudoevent) 中真实的核心问题, “假性事件”是人们普遍给新媒介贴上的 标签, 因为它们能使旧模式加速,并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新的模式。

上述潜隐的力量,我们古 老的媒介包括语言里, 也是可以感觉到的。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思索。

一切媒介的存在都 给我们的生活赋予人为的知觉和任意的价值。

媒介是什么意思?

“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

”在这里,“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其中,“媒”字,在先秦时期是指媒人,后引申为事物发生的诱因。

《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文中子·魏相》:“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

”而“介”字,则一直是指居于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

在英语中,媒介"media"系"medium"的复数形式,它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义是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这种广义的“媒介”,不仅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时有所闻(如“蚊虫是传播疾病的媒介”,“绣球是传递爱情的媒介”等),就是在传播学著作中也屡见不鲜。

在麦克卢汉(M.MeLuhan,1964)的笔下,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而所有媒介都可以与人体发生某种联系,如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

媒介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

即使在狭义的层面上,人们对“媒介”的理解和运用也是各不相同和相当混乱的。

有时它与符号混淆:“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包括物质实体和物理能。

前者如文字、各种印刷品、记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信息传播器材等;后者如声波、光、电波等。

” (龚炜,1988)有时它与传播形式相混:“媒介是一个简单方便的术语,通常用来指所有面向广大传播对象的信息传播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通俗文学和音乐。

” (巴勒特,1986)有时它与渠道、讯息混淆:“严格地讲,媒介就是渠道——即口语单词、印刷单词等等。

但是,这一术语常常用来指渠道和信源两者,有时甚至包括讯息。

”“当我们说到‘大众媒介’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仅指大众传播的渠道,而且指这些渠道的内容,甚至还指那些为之工作的人们的行为。

”(戴维·桑德曼等,1991)我们认为,媒介概念的混乱,会引起论述的混乱,而论述的混乱又必然导致理论的混乱,而混乱的理论是无法指导传播实践的。

所以,对于媒介的概念,必须予以澄清和定位。

媒介 引申 [编辑本段] 2.传播媒介与传播符号、传播形式、传播渠道的区别 (1)传播媒介有别于传播符号。

符号是指表达或负载特定信息或意义的代码(如语言、文字、图像等),而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作为一种代码或手段,符号反映了人对事物认识的过程和信息表达的逻辑特点,因此往往具有抽象性、有序性、思维性和意识性的特点。

作为一种物质实体,媒介反映了物质和能源的本身特点和存在形貌,如石碑坚硬,纸张薄软,大喇叭粗犷,电视机精致……它们都有形体、有重量、有尺寸,可移动、可保存、可毁坏。

信息与符号、符号与媒介之间关系,犹如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传播媒介不同于传播形式。

传播形式是指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时所采用的作用于受众的具体方式,如口头传播形式、文字传播形式、图像传播形式和综合传播形式等。

在政治传播中,过去人们常采用文艺形式、音乐形式、忆苦思甜形式、参观访问形式等。

在文字传播形式中,人们可以运用书籍、报纸、杂志、传单、小册子等媒介进行信息传播。

一种传播形式可以动用不同的媒介,而一种媒介也可以服务于不同的形式,如电视就可以显示这一功能。

但传播形式表明的只是传播活动的状态、方式和结构,而传播媒介显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物体。

(3)传播媒介还有异于传播渠道。

英语“Channel”(渠道)一词,原意是指航道、水道、途径、通路、门径、渠道等。

在传播学中,它是指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如人际传播渠道、组织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渠道。

不同的传播渠道需用不同的传播媒介相配合,而不同的传播媒介又对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定型。

例如,人际传播渠道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决定了只能使用人体器官媒介(如发射媒介——嘴,接收媒介——耳)和空气媒介。

但是,信息一旦通过广播、电视传播,就又是大众传播渠道了。

人际传播媒介可以随意进入各种传播渠道,并与其间的特定媒介配合使用,而不会改变其渠道形态,但大众传播媒介则完全不同。

可见,传播媒介并不等于传播渠道。

媒介的应用 [编辑本段] (1)在Rozen Maiden中,媒介是与Rozen Maiden订下契约的人类。

成为媒介者会提供自身的能量给予Rozen Maiden活动的力量,在有媒介的情况下,Rozen Maiden才能在现实世界中使用特殊能力,(动画第一季中,水银灯属例外,她没有媒介,依然可以在现实世界活动。

最后,真红猜测因为她对父亲的爱意极深,导致如此情况。

)而战斗时媒介的存在对于胜负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bgpto:独立服务器夏季促销,日本机器6.5折、新加坡7.5折,20M带宽,低至$93/月

bgp.to对日本机房、新加坡机房的独立服务器在搞特价促销,日本独立服务器低至6.5折优惠,新加坡独立服务器低至7.5折优惠,所有优惠都是循环的,终身不涨价。服务器不限制流量,支持升级带宽,免费支持Linux和Windows server中文版(还包括Windows 10). 特色:自动部署,无需人工干预,用户可以在后台自己重装系统、重启、关机等操作!官方网站:https://www.bgp.to...

Contabo美国独立日促销,独立服7月€3.99/月

Contabo自4月份在新加坡增设数据中心以后,这才短短的过去不到3个月,现在同时新增了美国纽约和西雅图数据中心。可见Contabo加速了全球布局,目前可选的数据中心包括:德国本土、美国东部(纽约)、美国西部(西雅图)、美国中部(圣路易斯)和亚洲的新加坡数据中心。为了庆祝美国独立日和新增数据中心,自7月4日开始,购买美国地区的VPS、VDS和独立服务器均免设置费。Contabo是德国的老牌服务商,...

ZJI:520元/月香港服务器-2*E5-2630L/32GB/480G SSD/30M带宽/2IP

ZJI发布了一款7月份特别促销独立服务器:香港邦联四型,提供65折优惠码,限量30台(每用户限购1台),优惠后每月520元起。ZJI是原来Wordpress圈知名主机商家:维翔主机,成立于2011年,2018年9月启用新域名ZJI,提供中国香港、台湾、日本、美国独立服务器(自营/数据中心直营)租用及VDS、虚拟主机空间、域名注册等业务。下面列出这款服务器的配置信息。香港邦联四型CPU:2*E5-2...

理解媒介为你推荐
显卡挖矿啥意思挖矿是什么意思 和显卡有什么关联元宝网vap数字资产是不是传销微信收款语音播报怎么设置怎么设置农商银行的收钱语音播报?策略组组策略是什么,命令是什么???rdlDVD±RW/±RDL/RAM 具体什么意思备忘录模式华为荣耀5X怎么在手机上新建一个备忘录inode智能客户端inode智能客户端怎么使用wifi?民生电商陆金所、民生电商哪个更适合投资?问卷星登陆请问问卷星怎么设置答题时间?相似图片搜索怎么找手机上的一张相似图片?
免费注册域名 广州服务器租用 播放vps上的视频 a5域名交易 lnmp 一点优惠网 绍兴高防 好看qq空间 linux空间 200g硬盘 tna官网 中国linux 国内空间 上海联通 alexa世界排名 godaddy退款 ping值 nic 卡巴斯基官方下载 网络安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