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免费办公软件

免费办公软件  时间:2021-03-29  阅读:()
疫后决策参考新冠肺炎防控疫后经济发展应急管理体系湖南图书馆编2020年3月智库资料仅供参考湖南图书馆决策咨询服务简介湖南图书馆创建于1904年,是我国最早以"图书馆"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毛泽东同志曾有半年的时间在湖南图书馆学习.
百余年来,湖南图书馆启迪民智,昭彰学术,润物化人,历久弥新.
如今,图书馆环境优雅书香飘溢,现代化技术日臻普及,承载着湖湘文化的精髓,洋溢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无不使人眷恋、流连.
湖南图书馆拥有450余万册藏书和海量的数字资源,设立了专职服务党政决策和科研的信息服务部,开通了"立法决策服务平台",竭诚为党政机关领导和干部职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供免费的决策咨询服务.
服务项目包括:1)为两会、人大常委会议、政协协商会议等党政会议提供专题资料汇编;2)为科学立法提供国内外法律法规、经验做法和专家观点;3)对国内外舆情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定期提供舆情监测报告,或某地区、某专业领域的舆情信息;4)为重点工作收集汇编国外经验、外省做法和本省动态;5)为调研和科研课题收集、汇编各类专题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6)为领导出访或决策提供文献信息支持;7)为企业提供专题资讯、竞争情报等.
网址:http://www.
library.
hn.
cn(立法决策服务平台)服务邮箱:xtzx@library.
hn.
cn服务电话:0731-841741260731-84174021专题要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习近平:志在全胜的战"疫"纲领.
1中央召开会议部署疫情防控和后续相关工作.
3科技战"疫"要从七个方面下功夫.
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对策和建议.
6多场域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工作.
10全球历次大瘟疫:起源影响、抗疫历程及应对启示.
12疫后经济发展各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典型做法.
19湖南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和复工复产"干货"政策清单.
.
.
.
.
.
26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23部门联合出击.
.
.
.
36打赢经济抗疫战须定向发力精准施策.
38战疫下如何保证经济合理增长.
41疫情冲击下中小微民营企业的困境、对策与希望.
45212家大中型企业调研:新冠疫情影响有多大.
47全民抗疫:一场"新基建"公开课.
52"新基建"点亮中国经济的未来.
55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六点建议.
58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习近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61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应急响应梳理.
63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挑战.
68中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六大短板.
70完善权责清单制度,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
72如何维护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府公信力.
75加快构建应急管理财政政策体系.
78新冠疫情对灾害预警工作的十条启示.
81美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分析与启示.
851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各地正积极采取各种务实措施,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巩固和拓展这一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抗疫期间,湖南图书馆从完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推动疫后经济发展、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等角度,编制了《疫后决策参考》专题资料,希望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习近平:志在全胜的战"疫"纲领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更要在大方向、大战略上保持清醒的认识、作出准确的判断.
全面布局——两个大局通盘考虑,两条战线一体部署习近平强调,"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一个"全"字,要求我们既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又要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对疫情防控,习近平提出七点要求:"坚决打好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全力做好北京疫情防控工作""科学调配医疗力量和重要物资""加快科技研发攻关""扩大国际和地区合作""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疫情防控是全国"一盘棋",这七点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在全局上谋划,在关键处落子".
2对复工复产,习近平提出八点要求:"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是总体性原则性要求,其他七点则是紧扣"六稳"的各个方面提出的举措.
这七点,内需和外需统筹起来了,返岗复工和脱贫攻坚统筹起来了,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统筹起来了,一二三产业统筹起来了……不折不扣落实好这些要求,就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精准指导——抓重点、出实招疫情防控重在科学防治,贵在精准施策.
针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习近平作出精准指导.
对医务工作者切身利益,习近平提出细致具体的措施:落实防护物资、生活物资保障和防护措施,统筹安排轮休,加强心理疏导,落实工资待遇、临时性工作补助、卫生防疫津贴待遇,完善激励机制,对已被感染的医务人员全部免费治疗,将来要增加带薪休假时间,并将抗疫表现列入职称评定指标之中……对于管控措施,疫情防控期间采取一些严格的管控措施是完全必要的,但一定不能过头.
现在这个阶段,除湖北和武汉等疫情防控任务重的地区外,要注意把握好度,尽量采取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小、带来不便少的措施.
要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及时化解疫情防控中出现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
谈到救治重症患者,习近平要求,疗效明显的药物、先进管用的仪器设备都要优先用于救治重症患者.
谈到分区分级复工,习近平对低风险地区、中风险地区、高风险地区分类指导,妥作部署.
3谈到宏观政策调节,习近平指出,宏观政策重在逆周期调节,节奏和力度要能够对冲疫情影响,防止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防止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
从严要求——在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习近平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在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对表现突出的干部要大力褒奖、大胆使用,对不担当不作为、失职渎职的要严肃问责,对紧要关头当"逃兵"的要就地免职.
面对这场抗疫大考,习近平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三点要求.
一要狠抓工作落实.
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坚持问题导向,分层级理清影响落实的问题,一个一个去解决,把工作落到实处.
二要增强忧患意识.
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既要高度警惕和防范自己所负责领域内的重大风险,也要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第一时间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要提高工作本领.
要增强综合能力和驾驭能力,学习掌握自己分管领域的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内行领导.
(摘自《习近平"223"重要讲话:志在全胜的战"疫"纲领!
》新华网2020年2月25日)中央召开会议部署疫情防控和后续相关工作3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部署疫情防控和后续相关工作.
会议指出,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疫情蔓延扩散势头得到基本控制.
武汉和湖北要集中专家和医疗资源,进一步加强重症患者救治,降低病亡率.
其他地区要防范可能出现的散发或聚集性病4例.
当前境外输入病例给疫情结束带来不确定性,要精准加强疫情输入输出防控.
强化同有关国家卫生、海关、移民、教育等对口沟通合作和行动协调,推动共同执行旅行疫情防控指南.
严格执行个人、地方、接待方、家庭等报告制度.
做好国内居民出境旅游提醒.
加强诊疗方案、药物等方面国际合作.
会议指出,要围绕关爱帮扶重点人群、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帮助市场主体复工复产等,分类细致有序做好疫情防控后续工作.
武汉和湖北要精心制定方案,其他地区要根据国家制定的原则稳妥做好相关工作.
各地要及时足额兑现对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志愿者等人员的补助.
督促用工单位对参与新建、改造防控救治设施的劳动者,及时按承诺兑现劳动报酬.
制定专门方案,组织滞留在鄂在汉外地人员及滞留在外地的湖北籍人员返乡.
在保证重症患者得到高水平治疗、帮助湖北恢复正常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有序组织援鄂医务人员分批撤离.
做好疫情期间临时征用的房屋、交通工具、相关设施设备等返还清退和依法补偿工作.
要保障被依法隔离等劳动者的工资等权益,鼓励企业与职工协商采取调整薪酬、缩短工时、轮岗轮休等方式稳定劳动关系.
加大农民工特别是贫困劳动力、湖北籍劳动力就业促进工作力度.
会议强调,各地要落实属地责任,统筹做好因疫情病亡人员的善后工作.
会议指出,目前多数省份已调低疫情应急响应级别,要按照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应优化复工复产中的疫情防控措施,加强地区间协调,通过点对点运输等促进务工人员尽快返岗.
多日未发生新增病例的地区间,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员更加便利地相互流动.
科学确定务工人员返岗留观时间.
工作期间做好各种防护,以利5于全面复工复产.
(摘自《李克强主持召开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中国政府网2020年3月16日)科技战"疫"要从七个方面下功夫2020年第6期《求是》刊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习近平强调,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科技战"疫"重点要从以下七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强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切实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科研攻关要把危重症患者救治当作头等大事,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救治协同,让科研成果更多向临床一线倾斜.
要加快药物研发进程,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尽最大可能阻止轻症患者向重症转化,切实提高治愈率.
要采取恢复期血浆、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先进治疗方式,提升重症、危重症救治水平,尽量降低病亡率.
第二,推进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有机衔接,为有可能出现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做好周全准备.
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同时密切跟踪国外研发进展,加强合作,争取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疫苗研发和产业化体系,建立国家疫苗储备制度.
第三,统筹病毒溯源及其传播途径研究,搞清楚病源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利用病毒蛋白和不同受体的结合特征,评估可疑动物作为中间宿主的可能性,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提高精准度和筛查效率.
第四,做好患者康复和隔离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
动员各方面力6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第五,完善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
要把生物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平时和战时结合、预防和应急结合、科研和救治防控结合,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
要研究建立疫情蔓延进入紧急状态后的科研攻关等方面指挥、行动、保障体系.
第六,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应该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第七,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的国际合作.
要加强同世卫组织沟通交流,同有关国家特别是疫情高发国家在溯源、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的科研合作.
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应对策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自《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求是2020年第6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对策和建议疫情蔓延以来,全国上下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阻击战.
尽管疫情尚未结束,但反思已在全国范围开始.
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
建议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系统在国家卫生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功能定位,确立和强化中央、省、市、县四级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并赋予各层级CDC不同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国家CDC的卫生应急、战略决策咨询、指导地方和基层疾控和医院等7职能,加强各地尤其是大城市应对突发传染病的的日常演练.
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并持续保障公共卫生职业相关人群的待遇和地位,加大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公卫人才储备建设,将应急管理相关培训纳入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的日常工作,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在疫情发生时做好监测报告、社区防控、缓解医疗防疫压力、防控宣教等第一防线工作.
建议整体布局、加大投入,在高水平高校及科研机构整体布局建设高安全等级的实验室,全面提高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建立重大传染病国家实验室,实施"传染病重大专项科技计划",全面开展传染病流行病学、预防、药物和疫苗研发.
在高水平医学院、研究所布局建立若干BSL-3级实验室,保证在疫情暴发的时候实验室可以有效为基础临床协调服务;提高重大科研攻关力度,打通流行病学研究、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机构的交流渠道,从机制体制上以及文化弘扬上营造跨学科科研合作及数据共享的氛围.
前瞻布局一批重大突发传染病专项研究,开展传染病发生、发现、确定的系统性整合式联合攻关,加强地区间公共卫生防治体系的研究成果交流和推广;建立快速药物筛查系统,有方向性的开展药物和疫苗研发.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提高人类、动物和环境的整体健康.
第二,加速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体系建设.
优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预防-主动"型的应急响应体系.
形成卫生和疾控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的联防联控预警应急、监测和防控体系,成立国家和省级重大公共卫生安全应急高级专家委员会,加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研究,面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及时组织专家研判,在"内部知情期"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8预案,并及时向公众公开.
形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单位与临床医疗机构间信息、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理顺新发传染病上报、确诊和发布的流程;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强传染性疾病专科医院建设,采用"平战结合"模式,在综合性医疗机构中设置感染性疾病专科,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全面建设具有符合和达到检测生物安全相应等级要求的检测实验室.
进一步加强病原微生物学基础研究在公共卫生、临床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加快突发新发传染性疾病检测的关键技术研发,加大产学研的合作,迅速实现原理技术向产品化技术的转化.
做好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严格杜绝境外烈性传染病的输入.
完善防控物资的国家战略储备制度.
根据医药物资储备物品种类(病人防护用品和设施、药品、疫苗、诊断试剂和器械等)、可保存、生产速度的性能特点,评估生产能力形成应急储备预案.
建成国家和区域公共卫生应急储备中心,形成科学完备的国家公共卫生储备制度和应急保障能力.
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次生灾害研判和应对体系.
组织全国甚至全世界灾害防治、风险管理相关领域专家研究专门的优化措施,构建高效务实的次生灾害应对体系.
加强对经济走势的预期引导,适当鼓励网络电商、线上视频娱乐等"宅经济"的发展.
第三,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公民知识普及力度.
一方面要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及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建立一系列应急任务启动标准化流程,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各级政府治理能力特别是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整体能力,提升政府部门专业化程度和循证决策能力.
同时,还应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舆情能力,正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全民媒体9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建立科技辟谣信息系统常态化应对舆情危机,规范舆情产业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大力开展公民应急知识普及和公民意识教育,倡导生态文明理念.
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科普知识宣传和传播,在中小学开展相关教育课程,通过舆论引导提升公民道德意识、自律意识、法治意识和理性精神,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公众危机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
完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加速修订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严格执法加强管理.
加大对危害疫情防控行为执法司法力度,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加大对暴力伤害医务人员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严厉查处各类哄抬防疫用品和民生商品价格的违法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造谣传谣等破坏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
依法规范捐赠、受赠行为,确保受赠财物全部及时用于疫情防控.
第五,建立国家生物安全体系.
当前,全球生物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各种生物安全威胁不断显现.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纷纷发布国家级生物安全战略,建立全流程生物防御体系,强化生物安全能力建设.
我国现阶段非常有必要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完善的生物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尽快完善生物安全相关法律和政策,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摘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思考》中国科学2020年2月23日)10多场域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宣传思想战线要在疫情战场、网络空间、国际场域有的放矢、有所作为.
一、疫情战场:善作善成,增强群众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深入宣传、充分报道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联防联控措施、防控疫情的成效,让群众坚定信心.
疫情发生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疫情态势及应对举措,各地成立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并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构筑起了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各地齐抓共管、各部门联防联控、群众积极参与的疫情防控人民阵线.
这些应成为当前舆论宣传的重点.
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让群众感受初心.
防疫抗疫中,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宣传舆论工作要将他们在灾难面前彰显出的共产党员本色,将他们冲锋在前、决战疫情、服从命令的组织性纪律性,将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情怀讲述好宣传好.
广泛普及科学防护知识,让群众放下担心.
面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难免会有一些恐慌情绪.
宣传工作应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依法行事,不盲目跟风,不过度防护,最大限度降低群众的焦躁情绪和恐惧心理.
二、网络空间:激浊扬清,发布权威信息,壮大正能量在公众缺乏安全感且没有明确解决方案的时候,谣言就会乘虚而11入,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干扰.
要善于传递权威信息,防止谣言产生和扩散,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直面问题,不回避.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让群众有提意见的渠道、有说话的地方,从而了解群众所思所虑所盼.
另一方面,对于群众的意见,应充分重视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分析解决,对不合理的意见,要耐心细致说服教育,及时疏通怨气,化解戾气.
激浊扬清,有作为.
网信部门应加强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做好网络谣言的分类、整理,提出初步解决方案;相关部门及时辟谣,邀请专家学者提供专业解答,发布权威信息,及时认清、纠正模糊和错误看法,最大限度压缩谣言滋生空间;对利用疫情造谣生事者,要依法打击处理.
三、国际场域:讲好故事,展现精神面貌,影响国际舆论如何主动引导国际舆论,不仅事关疫情防控本身,也事关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塑造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
一方面介绍中国为防控疫情采取的有力举措,解释好中方采取的措施不仅是在保护中国人民,也是在保护世界人民;另一方面讲好中华大地上涌现出的无数默默无闻、舍小家为大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故事.
讲好我们应对疫情秉持的开放姿态.
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共享病毒全基因组的序列到共享治疗经验,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并将继续秉持开放的姿态,与国际社会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应宣传好这些方面的内容,让世界充分相信,我们一定能取得抗击疫情的胜利.
(摘自《多场域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工作》光明日报2020年2月26日)12全球历次大瘟疫:起源影响、抗疫历程及应对启示面对瘟疫,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应对中既有很多惨重的教训,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文明在一次次危机中不断前进.
当前新冠疫情正在全球蔓延,我们有必要厘清为什么大瘟疫反复上演,人类历次战"疫"有哪些经验教训,我们该如何战胜这次危机.
一、黑死病:横扫欧洲的瘟疫之王1、起源及影响鼠疫可能最早起源于非洲,致病原为鼠疫杆菌,主要通过寄生于啮齿类动物上的跳蚤、呼吸道或直接接触传播.
鼠疫于公元6世纪首次从埃及传入欧洲,随后爆发第一次鼠疫大流行,造成2500万人死亡.
此后,鼠疫又先后于14-18世纪、19-20世纪爆发两次,其中第二次后果最严重、影响最大,又称黑死病.
整场瘟疫造成全球7500万人和30%-50%的欧洲人口死亡,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
2、战疫历程:从蒙昧和天谴走向理性和科学,催生隔离、检疫等公共卫生制度.
疫情初期愚昧的预防方法,包括放血疗法、烟熏房间、吸烟、使用通便剂、用尿洗澡等,不仅无助于疫情的控制,反而有些使得疫情更加恶化.
生存危机迫使人们对黑死病的防控从蒙昧开始走向理性,催生行之有效的现代公共卫生制度,如意大利检疫制度,欧洲部分城市卫生立法,建立历史上的第一批卫生机构等,最终疫情于18世纪基本得到缓解.
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居住环境的改善及抗生素的发明使得鼠疫得到有效防治,至今不再构成重大威胁.
二、天花:灭绝印第安人的元凶1、起源及影响13天花的病原体为天花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患者主要症状为皮肤颗粒状脓肿和高烧,病死率约30%,被认为是最为恐怖的传染病之一,至今仍无特效药.
天花源于公元前1000年的西亚,至1977年出现最后一例自然天花患者,肆虐人类社会至少3000余年.
天花传播基本覆盖欧亚非大陆,共造成约3亿人死亡,死亡人数最多.
天花曾被用作生物武器,是灭绝印第安人的元凶.
2、战疫历程:人痘术普及缓慢,牛痘疫苗及有效的国际合作最终消灭了天花.
最迟于16世纪,中国首先发明了成熟的人痘接种术,但因人痘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普及缓慢,在英国成为富人和贵族的专利.
理性的数量分析使得人痘术的价值被确认,1760年代后日益普及.
17世纪末,英国医生证实牛痘疫苗对于预防天花的有效性,且安全性超过人痘术.
20世纪中叶,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并并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消灭天花,欧美通过立法强制接种牛痘疫苗,适用于热带国家的冻干疫苗被发明,天花得以消灭.
三、西班牙流感:人类历史上爆发力最强的瘟疫1、起源及影响西班牙流感由H1N1流感病毒引起,通过呼吸道或直接接触传播.
流感1918年1月起源于美国,2个月后在美军训练营集中爆发,随后蔓延至全美及全球.
病毒在流行中发生变异,2年时间感染人数达到5亿,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而死亡人数在5000万-1亿人之间,仅次于天花.
2、战疫历程:战争利益被置于公共卫生之上,防疫措施不力、消息封锁导致疫情扩大14流感爆发正值一战末期,参战国政府受战争利益影响而未采取及时的防疫,反而封锁消息,拒绝实施隔离等措施;战时机制导致医护人员被大量征调,加剧民间医疗资源的短缺和疫情的恶化;预防措施缺乏针对性、病原体确认的失误、治疗方案的缺失等因素导致社会防治混乱;大量兵员聚集在居住环境不佳的军营或军事训练营中,为流感爆发创造了有利环境.
四、霍乱:数小时即死亡,七次世界大流行1、起源及影响霍乱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病人粪便排泄和饮用水污染传播,患者最快数小时就会死亡.
霍乱起源于印度,分别于1817、1827、1846、1863、1881、1899、1961年开始7次世界大流行,每一次大流行都有数十万至百万人死亡,第六次大流行最严重,历时逾20年,其中仅印度病死就达数百万人,第七次大流行至今仍在继续,波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战疫历程:认知、科学、机制,缺一不可病毒爆发早期,防疫所需大规模检疫和隔离措施,与当时的现代化建设、殖民统治、重商主义等发展思路相矛盾,社会主流观点不愿承认其传染性,没有实施防疫措施,医学研究进展缓慢,造成大流行.
1855年英国医生通过流行病学和统计分析绘制出病人居住地地图发现水是霍乱的传染源,从而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
19世纪末疫苗问世却未能普及并阻止霍乱流行,原因是没有配套的治疗措施和疫苗接种制度.
直到20世纪疫苗科技和医治水平的不断进步才逐渐削弱了霍乱的破坏力.
霍乱战疫历程短期来看,强有力的公共卫生管理措施是遏制疫情的关键,长期来看,改善居民用水卫生条件是防疫之本,15建立全球性预警系统和防控机制是全球战疫的重要举措.
五、SARS:21世纪首次全球瘟疫1、起源和影响SARS简称"非典",由变种冠状病毒引发,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但不排除有粪口传播等其他途径,病毒源头是中华菊头蝠,果子狸是病毒直接来源.
SARS2002年11月起源于中国广东,由于春运等原因扩展到其他各省,2003年2月传播到东南亚、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
同年7月疫情基本结束,全球累计患病8422例,死亡916例.
2、战疫历程:信息公开是战疫的转折点疫情初期,信息的隐瞒或误判导致民众和政府掉以轻心,加剧了传播风险和防疫难度.
信息公开后,中国各部门政府第一时间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控制疫情,防疫工作步入正轨.
信息公开也引起了WHO与世界各国对疫情的高度重视,全球警报系统和对疫情防治的协调统筹能力发挥了显著作用.
SARS期间,中国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及时调整防范措施,阻止了疫情后发省份和地区的疾病扩散.
SARS之后,中国就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建立了更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处理机制,修订《传染病防治法》,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信息透明成为公共决策重要组成部分.
六、历次瘟疫对人类社会的启示1、瘟疫对人类社会具有巨大的破坏力黑死病削减欧洲30-50%的人口,天花导致3亿人死亡,西班牙流感致死破5千万,霍乱每年夺走几百万生命.
天灾背后的"人祸"也让人刻骨铭心,黑死病导致犹太人被迫害和屠杀,西班牙流感导致16医院瘫痪.
社会动荡与巨大的破坏力随瘟疫一幕幕上演.
2、瘟疫危机往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催化剂社会形态或制度的弊端往往在瘟疫中被放大,抗疫经验和教训不断转化为推动社会前行的动力.
黑死病爆发成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开端,SARS爆发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改革进程,MERS引发韩国政府对医疗行业监管的反思.
3、瘟疫是在人类定居、驯化动物、城市等文明进程中产生的人类文明在定居、驯化动物、城市等过程中得以发展,但定居后伴随而来的老鼠、驯化后的牲畜等提供了潜在的病原体并与人类长期接触,继而进化为人类传染病,同时,人类排泄物与食物、饮水开始有了交叉污染的可能,为众多传染病提供了传播条件.
4、捕杀野生动物正在成为新传染病产生的重要原因近现代以来,捕杀野生动物增多,造成其携带的病原体有机会接触并适应人类,多种新传染病因此产生.
据调查,鼠疫大流行是人们追求皮草服饰和大量猎杀土拨鼠导致,SARS、MERS、埃博拉病毒等也被证明其直接或根本来源是蝙蝠、果子狸等野生动物.
5、科学是人类战疫史上最有力的武器不科学的防疫措施和应对方法非但不能遏制疫情,甚至可能加剧传播,而抗生素、牛痘疫苗、重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等科学技术则显著降低了传染病的威胁.
历史证明,现代科学及理性严谨的科学精神是人类战胜瘟疫的最有力武器.
6、政府要重视防疫,信息要公开透明19世纪欧洲执政者轻视且执行不力导致霍乱疫情扩散,1918年美国执政者隐瞒疫情导致西班牙流感随"一战"蔓延全球,2003年17中国部分地方政府瞒报非典病例错过最佳防疫时机,2015年韩国政府未公布患者所在医院更让民众感到恐慌.
政府应将公共卫生安全放置首位,信息公开透明,直面疫情并第一时间组织抗疫防疫工作,尊重专业人士意见,确保行政措施科学有效.
7、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是防疫的根本14世纪意大利部分城市专业卫生机构的出现使得隔离检疫等措施得以有效实施并使其免于黑死病疫情,19世纪中叶欧美通过卫生立法强制全民接种牛痘疫苗得以逐步控制天花,19世纪饮用水清洁及厕所革命使得霍乱疫情大幅缓解.
面对各类可能突发的传染病,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建立卫生保障机制、加强应急管理和执行力、最终使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是防疫的根本.
8、瘟疫无国界,全球须携手全球化背景下,瘟疫无国界.
20世纪WHO成功消灭天花,SARS期间WHO对各国的预警和治疗建议有效遏制了全球传播,2017年终止霍乱全球规划也已经进入实施.
虽然巨大的风险使得全球合作持续推进,但各地卫生资源不平衡,信息共享也有待完善,因此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协作机制仍需进一步加强.
9、未来传染病仍是人类社会的重大威胁未来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密度的增加及全球人员流动的加快,以及人类与牲畜和野生动物无法避免的接触,都将为病毒传播提供环境.
而疫苗及抗病毒药物研发需要时间,生产能力也无法迅速满足全球,未来传染病仍将是人类重大威胁.
七、人类的应对建议:短期应急与长期防疫1、短期应急:181)迅速响应.
疫情线索出现后要迅速加以研判,确定疫情发生后要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明确各部门职责;尊重专业人士意见,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并确保执行.
2)明确源头.
尽快启动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疾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并及时公开.
针对传播方式采取相应措施阻隔传染源.
3)病原鉴定.
获取样本后,开展实验室检测、诊断及病原学鉴定工作.
4)信息公开.
启动疫情监测系统和疫情通报制度,及时、准确地公开信息;及时通报国际社会,防止疫情扩散.
5)隔离追踪.
疫情初期第一时间隔离患者,追踪密切接触者;建立专门的收容收治场所;确保疑似病例和高危感染隔离观察.
6)积极治疗.
对传染病患者集中隔离治疗,全力救治并减免费用,及时制定标准化治疗指南或方案,加强医护人员防护.
7)后勤保障.
调动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援疫区,做好准备应对疫情期间民众生产活动和生活起居可能发生的困难,维护社会各环节稳定运作.
8)经验总结.
不断总结治疗和防范经验,不断完善疫情应对措施.
后期有序推进复工复学,尽量减弱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长期防疫:1)加强配套法制建设.
完善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制建设,包括重大事件应急、信息公开、医者保障、吹哨人保护、市场监管、媒体舆论等.
确保有法可依,同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完善传染病预警和监测制度,包括传染病预防控制指挥部的组成及职责、传染病的监测、传染病的报告19和通报制度、疫情中卫生机构任务职责分配、传染病分级、疫点疫区现场控制、医疗物资储备与调用等.
3)加强公共卫生投入和管理.
加强饮用水、下水道、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有计划的疫苗接种制度;强化对畜牧业的检疫工作;开展群众卫生活动等.
4)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分级诊疗;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支持"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5)加大医疗科技投入.
加大对基础医学、药物及疫苗、医疗设备、体外诊断等医学领域的投入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依靠科学抗疫.
6)加强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
加强执法力度,打击非法捕杀贩卖野生动物;改变食用野生动物等生活陋习;加强检疫.
7)重视全球合作与履责机制.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家间合作,进行国际传染病防治、医学、公共管理等领域的经验交流,有能力的国家应积极帮助世界贫困地区早日战胜疾病.
(摘自《全球历次大瘟疫:起源、影响、应对及启示》泽平宏观2020年3月11日)各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典型做法当前,各地陆续迎来企业复工复产,如何担负好防控疫情和发展经济的双重重任,是检验各地政府治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次大考.
一、开启精细化管理模式,科学防疫精准复工第一,分批有序错峰复工,抗疫复工两不误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不能和疫情防控对立起来,宜按照分批、有20序、错峰的原则,分地区、分行业、分领域推动各类企业尽快复工复产.
上海提出依据"四优先"原则保障重点企业复工.
从复工企业性质上,对事关国计民生、城市运行保障必需的单位优先保障复工;从复工企业贡献上,对经济贡献度高的企业优先保障复工;从复工岗位上,对核心管理人员、一线熟练操作工人优先保障复工;从生产条件上,对在手订单足、防控措施实的单位优先保障复工.
浙江温州按"三个时段"推进复工复产.
全市疫情防控必需、保障城市运行等"四类"重点企业可在第一时段立即复工;重点出口企业、上市企业、重点商贸企业、重点服务业企业、重点建筑企业等"白名单"企业可在第二时段优先复工;其他可视疫情形势并按照管理水平、疫情防控能力在第三时段有序复工.
实行一地一策、一企一策、属地备案,做到复工前有准备、复工时有核准、复工后有监督.
图表1:部分省市推进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的相关政策省市区域企业复工相关内容文件或会议北京全市减少员工聚集、落实好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消毒等措施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上海全市鼓励各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实施错峰上下班、员工健康监控、抗疫物资保障《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关于调整本市企业复工复产复市备案工作的通知》天津全市对员工每日健康监控,定期消毒工作环境并清洁、通风《天津市农民工春节假期返津后疫情防控措施》《天津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30条强化措施》重庆全市灵活安排员工工作方式,减少工作场所聚集活动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市疫情防控指挥中心调度例会广东深圳企业入口装红外测温仪器、工厂和有条件的其他类型企业要设立员工隔离区《深圳企业复工时间安排及疫情防疫指引》《深圳市企业复工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控指引》广州企业要准备必需的红外体温探测仪、消毒水、口罩等疫情防控物资,落实隔离场所《广州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做好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21珠海在做好员工排查、疫情防控物资储备、错峰上下班机制的前提下才能复工《珠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做好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浙江杭州企业需提前3天申报复工,并为员工线上建立健康检测档案《杭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杭州市企业严格疫情防控有序推进复工的通告》宁波企业需排查所有员工信息并申报得到审批后复工《宁波市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管理实施细则》温州管控人员聚集活动,企业需做好防控安全工作《关于乘势而上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十二条深化措施》江苏南京工作时间要错峰安排、工作流程要精简化《南京市疫情期间建设工程复工工作方案》、南京市委企业复工视频调度会苏州上线并运行抗击疫情人力资源调剂平台,促进人力资源供求有效对接《市政府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服务发展三项机制的通知》江西全省保障物资供应,稳定社会预期,有序错峰返程返岗《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推进全省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山东青岛加强健康监测及工作场所的消毒、通风等防疫措施疫情防控期间重点领域经济联席会议第二,建立采购供应体系,保障防疫物资到位口罩、手套、护目镜等疫情防控物资成为企业复工复产的瓶颈.
广东、上海等地开通专门渠道或平台,为企业提供"代购""跑腿"服务,切实做好疫情防控物资保障.
第三,明晰规范防控措施,提早制定风险预案为确保企业在疫情时期安全复工复产,黑龙江大庆市工信局成立应对疫情工业企业开(复)工运行保障领导小组,为企业提供疫情防控指导、开(复)工审核、防疫物资协调、生产运行调度、产品运输保障等全程服务.
浙江派出"医疗指导员"指导复工企业防控疫情.
二、特殊时期特事特办,服务讲求灵活高效第一,建立快速审批通道.
多地政府简化流程、快审快批,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的各种难题.
天津对生产经营防控物资的企业实行"特事特办""承诺审批"等简约化、便利化措施,最大22限度做到容缺后补、信用承诺.
贵州利用"一云一网一平台"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采取网络、视频等方式开展项目评估评审,"不见面"完成项目审批手续.
上海出台通知,一般性行业复工复产复市取消备案,需要备案确认和等待国家相关部门通知再复工的经营活动清单大幅缩减,加快与市民生活密切的行业复工复产复市.
图表2:部分省市简化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方式的相关政策省市相关政策上海发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便企服务作用,强化市民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功能,扩大"随申办"超级应用服务覆盖面,依托市"企业服务云"打通政策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落地.
3月16日补充通知,一般性行业复工复产复市取消备案.
浙江2020年6月底前需开工的一般企业投资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环评、能评等审批事项可以依法依规实行承诺制,施工图事前审查改为事后审查,建设单位出具符合有关法律和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书面承诺后,相关部门可直接出具批文或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对生产疫情防控所需物资的新上投资建设项目,开辟优先审批、限时办结、费用减免的绿色通道.
依托投资在线审批平台3.
0(工程审批系统2.
0),优化投资项目线上审批服务.
广东完善审批工作"直通车"制度.
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
采取网络、视频等技术手段开展项目评估评审,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依托全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面实行项目审批"不见面"在线办理.
河北鼓励各地探索"虚拟审批""容缺审批"模式,在办理土地手续过程中,并联推进规划、环评、安评、施工许可等开工前各项手续办理,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审批时限,为项目早日开工争取时间.
对与疫情防控有关、需实行紧急审批的事项,特事特办、即来即办.
对生产疫情防控所需物资的新上投资建设项目,开工、规划涉及审批的事项开辟一站式全链条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绿色通道".
吉林对防控物资和配套部件、原材料生产等项目,提供48小时内办结的审批绿色通道;加快信贷审批,支持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先满足疫情防控有关行业融资需求,开通信贷审批绿色通道,以保证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账.
贵州对疫情防控物资企业改(扩)建、异地迁建、研发转产项目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做到一站式受理、全链条服务.
河南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启动医疗器械快速审批程序,对生产口罩、消毒液等当前紧缺物资的企业特事特办,只要符合生产条件,市场监管部门将在最短时间内为其办好证照手续,企业可立即开工生产.
开设疫情防控用医疗器械原材料检验绿色通道,对疫情防控所需的医疗用品、用械全部依法实行快速审批,相关企业产品可快速进入市场.
23安徽开辟绿色通道.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疫情防控相关物资、工程和服务的,可不执行政府采购法规定的方式和程序,采购进口物资无需审批.
针对疫情防控急需物资相关企业申请生产经营许可、资质等,设立审批服务绿色通道;对有产能可以生产的企业,特事特办,先行生产,再补手续.
天津采取后补助方式,实施特殊时期"菜篮子"蔬菜保供基地生产扶持项目,对列入的生产经营主体种植指定品种的,每亩补贴800元,对蔬菜集约化育苗计划补贴种苗1亿株,其中生菜每株苗补贴0.
04元,油麦菜、快菜每株苗补贴0.
02元.
第二,出台临时性制度安排.
各地出台临时性措施,帮助企业开足马力生产.
江苏"复活"一家破产企业,日产口罩12万只.
浙江临时下调疫情期间该省企业用气用水价格.
第三,提供专项技术保障和资金支持.
多地向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提供技术保障和资金支持.
辽宁督促重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在生产资质、产品检测等方面特事特办,"辽宁造"CT机、呼吸机、医用负压救护车、红外体温监测仪等高端装备源源不断地支援抗疫前方.
河北将57家疫情防控相关企业列入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对正面清单内企业不停产、不限产;对相关车辆不检查、不限行;对相关企业项目"隔空服务"不检查、不打扰.
河北还建立重点物资生产企业名单,对其购买生产设备、检验检测仪器等进行技术改造,扩大重点物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的,予以重点支持.
三、摸准企业需求,从实操环节落实落细第一,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政策落地.
辽宁提出,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的措施要做到"看得见、可对接、落得下".
沈抚新区发布的帮扶政策,均附有责任单位、对接人和手机号码.
第二,嵌入式入驻企业,摸准痛点精准施策.
多地政府到重点企业驻点服务,摸准摸透开工面临的痛点难点,帮助企业尽快复工.
河24南派驻副厅级驻厂服务员、企业协调服务员,对企业进行"贴身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山东派出督导组奔赴重点企业蹲点值守,全力保障防疫物资生产和调度.
江苏绍兴抽调技术骨干定点驻扎重点企业品控一线,开展技术帮扶指导.
安徽抽调干部直接驻厂,帮助企业解决现实困难.
第三,聚焦中小微企业,多途径纾解资金困难.
为解决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不少地方出台了专项扶持措施,如"北京19条""苏州10条""宁波18条""重庆20条"等.
上海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专项金融支持、保险、支持扩产增能、物资进口、防疫产品科技研发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一批阶段性的特殊支持政策,如加大信贷投放、实行优惠利率、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加强融资担保等.
广东在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开通服务专区和"绿色服务通道",设计企业受疫情影响正负向模型,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或实现已发放贷款展期和续期.
如"三降三免一放宽"金融服务、"战疫人才贷"等.
福建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面向受疫情影响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措施.
如安排资金对受疫情影响严重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减免相关税费,延期缴纳税款、社会保险费,减免房租,降低用电用气和物流成本等.
四、善用数字科技手段,全方位支撑企业复工第一,上线信息系统提高排查效率.
面对即将到来的复工高峰期,四川成都、江苏南京等地上线疫情排查信息系统,为企业防控疫情和安全生产提供信息支撑,将企业和基层人员从繁重的疫情排查登记任务中解脱出来.
第二,云招商云签约保项目不断链.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在"云25端"举办项目签约仪式.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通过电话协商沟通细节、网上连线确认协议、在沪代表逐个到场签约的方式,促成多个项目落地.
第三,运用大数据评估企业复工情况.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利用电力大数据建立算法,分析全省企业复工情况,对各业进行"画像",得出复工指数,动态监测、直观反映当前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协助政府做好疫情防控及有序复工工作.
目前"企业复工电力指数"分析报告纵向涵盖全省,企业复工情况一目了然,精准更新.
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自助互救抱团取暖第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系统修复产业生态.
当前,平台企业开放资源、共享生产已成为一种主流做法.
百度推出智能云,结合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算法帮助制造类企业节省基本电费等支出;阿里免去所有天猫商家2020年上半年的平台服务年费;联想、盒马等推出共享工作机制,开放工作岗位帮助企业解决成本问题;飞书为中小企业提供为期3年的商业版在线办公软件免费使用权.
成都市围绕企业复工复产中零部件、原材料、关键环节(技术)创新攻关、金融服务、能源保障、交通物流、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智能化保障等推出八个援企平台,支撑保障企业恢复正常生产.
浙江统筹推进重点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企业复工复产,系统解决原材料供应、上下游协作、物流畅通等问题,结合疫情防控,聚焦产业链短板,加快发展医用防护物资、诊疗检测等行业,完善物资储备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
第二,社区厂区联动联防,织就复工企业防疫网.
上海市杨浦区、金山区探索以社区厂区联动联防的方式,协助复工企业防控疫情.
26第三,发挥行业组织桥梁作用,强化企业跟踪服务.
青岛建立政府-协会-企业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作用,指导帮助企业尽快复工生产、恢复扩大产能.
成都新经济企业俱乐部编制《成都新经济企业疫情防控能力清单》向全社会共享发布,打通防疫物资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的信息渠道.
北京中关村管委会发布《关于征集第一批在防疫抗疫中急需的前沿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项目的通知》,向社会征集防疫抗疫急需的前沿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项目,鼓励企业快速研发突破一批有效解决当前迫切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
六、借力区域协同作战,实现人力物资共享针对企业复工面临的用工、产业链配套、物流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提出通过跨区域协调合作,实现人力、物资共享.
广东从加强市级用工调剂、强化省内资源开发、深化省际协作三个层面统筹调剂,加大企业用工对接服务力度,为企业复产提供有效劳动力供给.
如发挥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结对帮扶机制作用,开展对接匹配;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和对口支援省际平台,加强与劳动力输出大省沟通对接.
江苏苏锡常通泰五市联合发布《关于苏锡常通泰五市交通管控(防控)组道路物资运输保畅保通工作的通知》,建立协调保障机制,确保防控应急物资、重点生活生产物资等运输畅通,解决企业运输难等问题.
浙江建立长三角重要防疫物资互济互保互换机制,推进生活必需品产销余缺调剂.
加强跨区域协作,推进产业链全链条恢复正常生产.
(摘自《疫情防控专题报告之二:各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典型做法分析》新华社经济分析报告2020年2月17日)湖南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和复工复产"干货"政策清单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27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国家、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和复工复产的政策.
一、税费优惠1.
对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发生重大损失的企业,可依法依规申请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
(湘政发〔2020〕3号,省财政厅、省税务局)2.
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产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
(湘政发〔2020〕3号,省财政厅、省税务局)3.
对受疫情影响,不能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或缴纳税款的中小企业,准予延期申报或延期缴纳税款,最长期限不超过3个月;未按规定期限进行税费种申报、财务报表报送、税款缴纳的,免予税务行政处罚.
(湘政发〔2020〕3号,省税务局)4.
自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对湖北省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暂停预缴增值税.
除湖北省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减按1%预征率预缴增值税.
(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13号,省财政厅、省税务局)5.
自2020年1月1日至3月31日,对捐赠用于疫情防控的进口物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湘政发〔2020〕3号,长沙海关、省税务局)6.
自2020年1月1日至3月31日,对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组织进口的直接用于防控疫情物资免征进口关税,免税进口物资已征收的应免税款予以退还.
(湘政发〔2020〕3号,长沙海关、省税务局)7.
自2020年1月1日起,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等,捐赠用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现金和物品,允许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全额扣除.
企业直接向承担疫情防治任务的医院捐赠用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物品,允许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全额扣除.
(湘政发〔2020〕3号,省财政厅、省税务局)8.
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等国家机关,或者直接向承担疫情防治任务的医院,无偿捐赠用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9号,省财政厅、省税务局)9.
自2020年1月1日起,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为扩大产能新购置的相关设备,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8号,省财政厅、省税务局)2810.
自2020年1月1日起,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可以按月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
(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8号,省财政厅、省税务局)11.
自2020年1月1日起,对纳税人运输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
(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8号,省财政厅、省税务局)12.
自2020年1月1日起,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以及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
(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8号,省财政厅、省税务局)13.
自2020年1月1日起,对进入医疗器械应急审批程序并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的防控产品,免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费;对进入药品特别审批程序、治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的药品,免征药品注册费.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20年第11号,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14.
自2020年1月1日起,免征航空公司应缴纳的民航发展基金.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20年第11号,省财政厅)15.
自2020年3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免收企业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变更登记、异议登记费,免收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民营银行、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等10类金融机构征信查询服务费.
(发改价格〔2020〕291号,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二、融资贷款16.
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企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企业,金融机构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并通过适当降低利率、信贷展期、续贷、减免逾期利息等措施给予支持,切实做到应续尽续、能续快续.
(湘政发〔2020〕3号,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银保监局)17.
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新发放贷款利率,原则上不高于本行同期全部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普惠性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要较上年降低0.
5个百分点,其他贷款费用能减则减、能免则免.
(湘政发〔2020〕3号,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银保监局)18.
对确实发生损失的小微企业贷款,优先纳入信贷风险补偿范围,并将补偿比例由50%提高到60%,单笔贷款补偿金额上限由100万元提高到110万元.
(湘政发〔2020〕3号,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财政厅)19.
将中央安排专项再贷款50亿元用于支持长沙银行等地方法人机构向重点防控物资名单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
(湘政发〔2020〕3号,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银保监局)20.
对列入专项再贷款和财政贴息名单的重点企业,各银行贷款利率上限为最近公布的1年期LPR减100个基点,由中央财政按50%给予贴息,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应低于1.
6%,鼓励金融机构以低于上限利率发放贷款.
(长银发〔2020〕2919号,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银保监局、省财政厅)21.
将纳入再担保体系的融资担保机构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小微企业的担保业务(不超过1000万元),全部纳入再担保体系分险范围.
对在疫情期间办理符合备案条件的企业担保项目,减半收取再担保费用.
(湘政发〔2020〕3号,省地方金融监管局)22.
防疫物资重点生产企业拟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新三板"挂牌的,省财政优先给予直接融资补助;拟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私募债、私募可转债的,省财政优先给予利息补助;到湖南股权交易所挂牌的,免收挂牌费.
(湘政发〔2020〕3号,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财政厅)23.
各金融机构要通过线上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贷款审批、资金结算等服务.
通过专项再贷款发放的优惠利率贷款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最长不超过48小时.
开通绿色通道,对因防疫急需开户而手续不全的,银行可向当地人民银行备案后先开立后补报、先开立后核准.
(湘政发〔2020〕3号,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银保监局)24.
在疫情防控期间,对重要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展期或续贷,按调整后的还款安排报送信用记录.
(湘政发〔2020〕3号,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银保监局)25.
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为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贷款提供政策性担保,担保费统一从1%下调至0.
5%;对到期担保贷款展期续贷的,按新增贷款享受担保费补贴.
疫情期间,省农担公司要对春耕生产及稳产保供农产品生产项目开启绿色通道,加快审批流程,限10个工作日办结.
(湘农联〔2020〕19号,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26.
省财政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银行获取农业生产经营贷款的,按照贷款规模及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30%-50%贴息,贷款利率低于银行市场报价利率的,按实际利率计算.
(湘农联〔2020〕19号,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27.
拓宽"银税互动"范围,申请"银税互动"贷款的受惠企业由纳税信用A级和B级企业扩大到A级、B级、M级(新设立企业).
(湘税发〔2020〕14号,省税务局、湖南银保监局)28.
鼓励信用优良企业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为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
允许债券发行人使用不超过40%的债券资金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同时将委托贷款集中度的要求放宽为"对单个委贷对象发放的委贷资金累计余额不得超过5000万元且不得超过小微债募集资金总规模的10%".
(发改办财金〔2020〕111号,省发展改革委)29.
对于自身资产质量优良、募投项目运营良好,但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允许申请发行新的企业债券专项用于偿还2020年内即将到期的企业债券本金及利息.
(发改办财金〔2020〕111号,省发展改革委)30.
对受疫情影响的出险客户优先办理保险理赔,做到应赔尽赔快赔.
加大能为疫情防控提供保险保障的产品推广,可在重疾险等健康保险产品中扩展承保30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责任,有效提供保险供给.
(长银发〔2020〕19号,湖南银保监局)三、稳岗就业31.
从2020年2月起至6月,免征全省中小微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部分,职工个人缴费部分不予减免.
以单位身份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参照执行.
(湘人社规〔2020〕3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32.
从2020年2月起至4月,减半征收全省大型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部分,职工个人缴费部分不予减免.
机关事业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参照执行.
(湘人社规〔2020〕3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33.
受疫情影响,申请缓缴前连续3个月累计亏损的企业,可申请缓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缓缴期限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
已停保的企业或完全停产的企业,不再办理社会保险费缓缴手续.
(湘人社规〔2020〕3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34.
2020年6月底前,企业可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
(湘政发〔2020〕3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35.
用人单位受疫情影响未能及时办理参保缴费的,允许疫情结束后三个月内补缴.
(湘政发〔2020〕3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36.
疫情防控期间,对符合条件的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其中深度贫困地区返还60%).
(湘政发〔2020〕3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37.
将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裁员率标准由不高于上年度统筹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放宽到不高于上年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对参保职工30人(含)以下的企业,裁员率放宽至不超过企业职工总数20%,以上关于裁员率的规定执行时间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
(湘人社规〔2020〕2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38.
将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稳岗返还标准提高到该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70%.
(湘人社规〔2020〕2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39.
从2020年3月1日起,统一将全省失业保险待遇提高到最低工资标准的90%.
推动落实农民工同等享受失业保险相关待遇.
新参保农民工,按照城镇职工同等标准参保缴费,享受同等待遇,各经办机构可直接在业务系统内办理.
(湘人社规〔2020〕2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40.
疫情防控期间,对企业吸纳登记失业人员就业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经批准可缓缴的企业在申请此项补贴时可视同为按规定缴纳了社会保险费),可给予1000元/人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资金中列支.
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与一次性岗位补贴不重复享受.
(湘人社31规〔2020〕2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41.
对《湖南省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目录(2019-2021年)》(湘人社发〔2019〕17号)规定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普遍提高50%.
原有规定上浮的地区和人员,按原有比例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不叠加享受.
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确定为紧缺职业(工种)的,普调后其培训补贴标准上浮10%的规定仍继续执行.
(湘人社规〔2020〕2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42.
对参保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给予企业每人每月500元的培训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湘人社规〔2020〕2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43.
对2月底前复工复产的企业,疫情防控期间由所在园区负责提供上下班专用车辆;对异地集中返厂员工,由省统一协调做好交通服务.
(湘政发〔2020〕3号)44.
支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从省本级就业资金中安排1亿元经费给予县级财政补贴,主要用于补贴入孵企业房租、水电费等.
(湘政发〔2020〕3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45.
对已发放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因受疫情影响可展期一年,继续财政贴息支持,并相应调整信用记录.
(湘政发〔2020〕3号、长银发〔2020〕19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46.
省级新增1000万元奖补资金支持创业载体建设,各级安排的创业载体奖补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基地、园区减免在孵企业的房租、水电费等支出.
(湘人社规〔2020〕2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47.
对为防疫物资生产重点企业提供职业介绍服务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农村劳务经纪人,在疫情防控期间每成功介绍1名劳动者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给予300元/人的就业创业服务补助.
(湘人社规〔2020〕2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48.
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1年以上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可按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其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湘人社规〔2020〕4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四、财政奖补49.
省预算内基建投资对春节期间未停工停产的企业或2月底前复工复产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适当予以贴息,对疫情防控期间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平台以及直接参与疫情防控贡献突出的企业适当予以奖补.
(湘政发〔2020〕3号,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50.
疫情防控期间,对省内防疫物资重点生产和流通企业,因价格上涨造成成本增加的,经核实利润后,省财政给予专项补贴.
(湘政发〔2020〕3号,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51.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主动对接,积极加大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融资支持,快32速办理省重点联系企业的技术改造、流动资金贷款,并给予利率优惠,由省制造强省专项资金给予50%的贷款贴息支持.
(湘疫防物资办〔2020〕6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52.
支持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抓紧开展扩产扩能技术改造,对符合条件的,由省制造强省专项资金按设备投资额的50%给予补助.
(湘疫防物资办〔2020〕6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53.
支持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转型生产口罩、防护服、消杀用品等,对生产出符合标准产品的,由省制造强省专项资金按企业转产设备投资额的50%给予补助.
(湘疫防物资办〔2020〕6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54.
对研发生产检测试剂、医疗器械的科研攻关企业,给予专项政策和资金支持.
(湘政发〔2020〕3号,省科技厅)55.
对2020年2月—6月期间,新租赁"135"工程标准厂房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租期一年以上,且完成投产的企业,一次性给予适当租金奖补.
(湘政发〔2020〕3号,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56.
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生产经营用房的中小企业免收1个月租金、减半收取2个月租金.
(湘政发〔2020〕3号,省财政厅)57.
疫情结束后半年内,对吸引游客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的旅行社,以及2019、2020年度成功创建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五星级旅游饭店、民宿和营地的企业,给予适当资金补助.
(湘政发〔2020〕3号,省文化和旅游厅)58.
在全省66个早稻生产重点县市区支持发展300万亩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稳定水稻生产面积.
省财政按集中育秧面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育秧成本补助.
(湘农联〔2020〕19号,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59.
省财政对新建、改扩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按新增产能给予奖补,年产能1万—3万头的,补助50万元;3万头以上的,补助80万元.
对从省外引进原种猪的,给予补助1000元/头.
(湘农联〔2020〕19号,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60.
在疫情期间,对省确定的30家疫情应急加工企业直接收购农民粮食的,省财政适当给予收购费用补贴.
(湘农联〔2020〕19号,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61.
省财政支持51个"菜篮子"主产县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重点支持疫情防控期间保供给基地的生产经营主体.
(湘农联〔2020〕19号,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62.
将水稻有序抛秧机、粪污罐等新增纳入补贴范围;将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田间轨道运输机列入新产品补贴试点;简化蔬菜、生猪生产相关的19个品目机具补贴程序.
提高农机购置补贴办理时效,补贴资金结算由30个工作日缩短为20个工作日.
(湘农联〔2020〕19号,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63.
对药品、医疗器械、消毒产品等疫情防护产品生产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开展质押融资获得贷款的,按省知识产权战略专项资助标准优先支持.
(湘市监发〔2020〕17号,省市场监管局)33五、运营成本64.
从2月17日零时起至疫情防控结束,收费公路免收车辆通行费.
(湘政发〔2020〕3号,省交通运输厅)65.
承担疫情防控物资、医疗物资、生产物资、人员装备以及基本生活物资运输的机动车,不受特护期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机动车限行规定的约束.
(湘环发〔2020〕4号,省生态环境厅)66.
对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水、电、气等,实行"欠费不停供"措施,疫情结束后3个月内缴清.
(湘政发〔2020〕3号,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67.
2020年2月1日至6月30日,除高耗能行业用户外,现执行一般工商业及其它电价、大工业电价的电力用户(含已参与市场交易用户),电网企业在计收电费时,统一按原到户电价水平的95%结算.
(湘发改价调〔2020〕80号,省发展改革委、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68.
2020年2月1日至6月30日,对疫情防控期间暂不能正常开工、复工的企业,放宽容(需)量电价计费方式变更周期和减容(暂停)期限,电力用户即日可申请减容、暂停、减容恢复、暂停恢复.
申请变更的用户不受"暂停用电不得小于15天"等条件限制,减免收取容(需)量电费.
对于疫情发生以来停工、停产的企业,可适当追溯减免时间.
(湘发改价调〔2020〕80号,省发展改革委、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69.
2020年2月1日至6月30日,对因满足疫情防控需要扩大产能的企业,原选择按合同最大需量方式缴纳容(需)量电费的,实际最大用量不受合同最大需量限制,超过部分按实计取.
(湘发改价调〔2020〕80号,省发展改革委、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70.
2020年2月1日至6月30日,为疫情防控直接服务的新建、扩建医疗等场所用电需求,免收高可靠性供电费.
(湘发改价调〔2020〕80号,省发展改革委、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71.
自2020年2月22日,非居民用气门站价格提前执行淡季价格政策.
(发改价格〔2020〕257号,省发展改革委)72.
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暂退范围为全国所有已依法交纳保证金、领取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旅行社,暂退标准为现有交纳数额的80%.
被法院冻结的保证金不在此次暂退范围之内.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支持旅行社应对经营困难的通知,省文化和旅游厅)六、市场监管73.
公检法司等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要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税务部门要尽量降低检查稽察频次,促进企业休养生息.
(湘政发〔2020〕3号,各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省税务局)74.
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管制度,对复产复工企业实施"告知承诺"式环保执法,及时提醒其履行环保主体责任并承诺遵法守规.
对已安装远34程监控等非现场检查方式的,减少检查频次,做到无事不扰.
(湘环发〔2020〕4号,省生态环境厅)75.
将国家和地方政府认定的疫情防控相关企业列入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减少检查频次,实施停产限产等豁免,保障其正常生产.
属于疫情保障防控的建筑施工工地,以及生产疫情防护用品、消杀用品、检验检测仪器、检测试剂、医疗设备、药品的企业,暂停执行特护期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停止施工和限产限排规定.
(湘环发〔2020〕4号,省生态环境厅)76.
复工复产企业办理环保业务有时限要求、因疫情影响需要延期的,如辐射安全许可证等,可根据申请予以延期办理.
(湘环发〔2020〕4号,省生态环境厅)77.
鼓励符合条件的特种设备生产单位采用自我声明承诺的方式免评审换证.
对于特种设备生产单位许可证、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证有效期届满不足6个月的,可以办理许可证延期.
对因疫情影响无法按期申请办理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换证的单位,可延期至疫情解除后办理.
(湘市监发〔2020〕17号,省市场监管局)78.
对于受疫情影响停产而不能接受监督审核的企业所持有的认证证书,认证机构对认证证书实施暂停等处理的时限,可延迟至疫情解除后3个月.
对已到期或即将到期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企业承诺保持生产条件持续合规的,延期至疫情结束后换证.
(湘市监发〔2020〕17号,省市场监管局)79.
督促各类药品医疗器械经营单位正常营业,对药品批发企业(零售连锁总部)及药品零售企业(连锁门店)一级响应期间《药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实行延期备案,确保重点防疫物资的市场供应.
(湘市监发〔2020〕17号,省市场监管局)80.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期间,有关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相关中介机构的资质许可证和持有特种作业操作证到期的,证件的有效期顺延至应急响应解除之日起后30天.
(湘应急函﹝2020﹞36号,省应急管理厅)81.
在应急响应期间,采矿许可证或勘查许可证到期的,矿业权人向所在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后,除在生态红线或自然保护地内需要整体退出、存在违法采矿行为不能依法办理延续登记的矿业权外,其许可证有效期顺延至应急响应结束后一个月.
(湘自然资发〔2020〕5号,省自然资源厅)82.
上市公司受疫情影响,难以按期披露业绩预告或业绩快报的,可向证券交易所申请延期办理;难以在原预约日期披露2019年年报的,可向证券交易所申请延期至2020年4月30日前披露.
(湘政发〔2020〕3号,湖南证监局)七、办事服务83.
建立疫情防控期间重点联系企业派驻防疫联络员制度,协调解决必要的防疫物资、用工、设备、原材料和资金等实际困难,协调落实税费减免、金融支持、贷款贴息、用工补贴等支持政策.
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重点企业,各级政府35要"一对一"帮扶,逐一走访解决问题.
对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要特事特办,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本级难以解决的,要及时上报.
(湘政发〔2020〕3号,各市县人民政府)84.
支持为受疫情影响无法履行国际合约的企业出具相关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
(湘政发〔2020〕3号,省贸促会)85.
对生产销售疫情防控物资的纳税人开辟绿色服务通道,提供预约办税和特事特办服务,疫情防控期间暂按需调整其发票领用数量和最高开票限额,申请调整增值税发票用量和最高开票限额审批实行即时办理.
(湘政发〔2020〕3号,省税务局)86.
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加强投资项目建设远程审批服务,大力实施"一件事一次办"改革.
(湘政发〔2020〕3号,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务局)87.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绿色通道",做到快送快检,特殊样品检测时间由3天缩短到1天.
(湘农联〔2020〕19号,省农业农村厅)88.
对于国家和地方政府认定急需的医疗卫生、物资生产、研究试验等建设项目,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应急服务保障措施.
对临时性的疫情防控建设项目(包括临时性建设使用,临时性改扩建或转产等),加强指导服务,落实环保措施,可以豁免环境影响评价手续.
对疫情结束后仍需使用的建设项目,可采取"告知承诺制"(即建设单位承诺落实有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即可建设、生产),先开工后补办手续的方法进行,切实保障有关建设项目及早落地实施.
(湘环发〔2020〕4号,省生态环境厅)89.
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申购排污权但暂时资金有困难的企业,允许撤回申购、延期或分期缴纳排污权有偿使用费.
(湘环发〔2020〕4号,省生态环境厅)90.
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主动向社会公布办公网址或办事咨询电话,配备专业人员提供全过程指导服务,具备条件的均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办理.
(湘环发〔2020〕4号,省生态环境厅)91.
及时组织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技术服务工作,不再组织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召开集中审查会.
结合实际情况,采取视频直播、航拍录像、专家函审、网络视频会审等方式,开展技术审查,确保技术审查质量和效率.
(湘环发〔2020〕4号,省生态环境厅)92.
市场主体和各类申请人可登陆湖南政务服务网应用"湖南省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业务系统"在线办理企业设立、变更(备案)和注销登记.
如确实不便网上办理,需提交纸质材料的,可以通过邮寄方式递交材料.
申请核准完成后,可在线领取电子营业执照或免费通过邮寄方式获取纸质营业执照.
(湘市监发〔2020〕17号,省市场监管局)93.
积极拓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按照"尽可能网上办"的原则,引导纳税人缴费人通过电子税务局、手机APP、自助办税终端等渠道线上办理,做到绝大多数涉税事项全程网上办"一次不用跑".
对于确实需要纳税人缴费人36到办税服务厅办理的事项,实行预约服务,"承诺制"容缺办理,做到"最多跑一次".
(湘税发〔2020〕14号,省税务局)94.
积极推行"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线上服务,采取网上预约、网上办理.
现场办理的,灵活拍照取证(办事群众留指纹、戴口罩拍照,疫情过后再补人脸照片),暂缓上门服务.
(湘自然发〔2020〕2号,省自然资源厅)95.
实行"7*24小时"通关服务,8小时之外及节假日推行预约加班.
全力保障防疫物资通关"零延时".
海关在疫情期间查验货物时,收发货人可免于到场.
(湘关办发〔2020〕12号,长沙海关)96.
对外贸企业恢复生产、扩大产能急需进口的符合条件的设备、原材料等,实行专人对接、快速审核、快速办结.
(湘关办发〔2020〕12号,长沙海关)(摘自《湖南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和复工复产"干货"政策清单》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0年3月4日)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23部门联合出击3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优化国内市场供给、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着力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全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一是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车联网部署应用,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提升农村地区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和普及水平.
二是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
三是鼓励消费者使用绿色智能产品,健全绿色产品、服务标准体系和绿色标识认证体系,大力推进"智慧广电"建设,鼓励企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各类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
四是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促进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婴幼儿照护、文化娱乐、体育赛事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37合发展.
促进文旅消费从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改善入境旅游与购物环境、创新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模式三个方面发力.
主要包括构建文旅多产业多领域融合互通的休闲消费体系;发展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区;规范演出票务市场;鼓励地方运用手机APP等方式整合旅游产品、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智慧景区"服务水平;优化购物离境退税服务及退税操作流程;编制前瞻性入境旅游营销战略规划等.
打通城乡消费融通、扩大基层和农村消费从结合区域发展布局打造消费中心、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加强消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三个方面着力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
主要包括持续推动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成熟商圈上档升级,形成若干区域消费中心;支持商业转型升级;推动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深入推进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等.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一是从重点群体方面,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通过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和专业技术人员分配政策、挖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收潜力、着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手段,提升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人口等重点群体的消费能力.
二是从收入结构方面,努力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例如,丰富和规范居民投资理财产品,稳定资本市场财产性收入预期,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
优化居民消费环境主要包括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严厉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和38制售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对个人携带商品入境行为的监管;加强进口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和相关人员信用记录;加强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实施产品伤害监测和预防干预;严格落实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鼓励线下实体店自主承诺无理由退货等.
(摘自《九问九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0年3月14日)打赢经济抗疫战须定向发力精准施策当前,大部分地区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正在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中国经济信息社经济智库组织新华社经济分析师推出了"疫情防控专题"经济分析报告.
一、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冲击有限多数分析人士预计,疫情对第一季度经济运行会形成明显冲击,当季GDP增速"破6"几乎成为定局.
疫情短期内将给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一定影响,但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改革开放不断注入新动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正在增多,后续在政策帮助下经济将明显恢复,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二、防范疫情影响地方经济的四大承压点疫情对各地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其中消费、贸易、就业以及供应链成为主要承压点.
一是消费首当其冲,全面承压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并处在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39快速发展期,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不断提高.
本次疫情主要从消费端拉低经济运行,社会整体消费受创最严重.
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大幅回落,预计只拉动经济上行2.
5个百分点.
二是外贸形势严峻,进出口同弱目前全球经济处在缓慢复苏期,黑天鹅事件时有发生,全球贸易形势严峻,疫情将会对我国外贸产生很大影响.
一方面,经济下行会带来进口需求下降.
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企业复工受到影响,部分商品贸易受到限制.
尤其世卫组织将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意味着出口货物将面临更严格的检验检疫,降低进出口效率,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商品竞争力.
在进出口同弱的情况下,衰退性顺差或将延续,经常项目中货物分项顺差也将延续.
三是裁员降薪频现,就业压力加大疫情对就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和现金流压力加大,可能出现裁员潮;另一方面,由于交通管制和相对不足的防疫装备,劳动力返工困难.
疫情主要冲击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这部分产业从业群体庞大,稳就业形势严峻.
四是供应链受冲击,产业生态亟待重视各地尤其是工业重镇要警惕疫情对制造业产业生态的影响,高度重视保护产业生态、保护产业链和供应链、保护中小企业.
供应商原材料运不进来,复工企业产品运不出去,不但影响工业及建筑企业正常生产运营,下游消费市场也将受到较大冲击,还会通过产业链向中上游传导,供需困境大大增加了第二产业的下行风险.
安邦咨询认为,防控疫情实行的各种限制和停工措施将导致制造40业停滞,还会在原材料、劳动力、投资等领域产生影响.
这种停滞将随着产业链扩散到工业领域的各个环节,还会通过价格剧烈波动等方式进一步干扰正常的供求关系和企业经营.
武汉是全国制造业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
国盛证券分析师熊园表示,鉴于武汉、湖北在电子通信、汽车、医药等产业具有优势,相关企业停产及延期复工可能对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造成冲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指出,部分较脆弱的制造行业的产业生态,很有可能会被破坏,从而导致更长期的负面影响.
物流中断和疾控措施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中断带来的冲击比贸易摩擦要大得多,并且一旦中断,形成了转移替代,就很难再找回来.
三、定向发力精准施策,有效降低疫情的经济影响分析师认为,各地可紧紧围绕"控疫情、稳就业、保民生"的政策重心,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兜住底线,确保经济社会稳定.
一是打好防疫关键战,助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各地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采取各项措施,严管与帮扶并举,因地因时、分类有序地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保持产业链总体稳定,真正落实"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
特别要加大企业复产用工保障力度,最大限度稳定企业用工.
二是定向支持精准施策,加大对中小微民营企业扶持力度要尽快出台针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定向纾困政策,因业因地、长短结合、精准施策.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优先帮扶餐饮、旅游、酒店、交通物流、建筑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允许暂缓税收、社保缴纳,并视财力状况提供财政补贴、社保返还或税费、社保减免.
在此基础上,有效落实财政部、央行等部门提出的金融扶持相关行业的各41类企业和其它行业小微企业的政策.
三是采取有力措施,减小疫情对各行业出口的影响各地宜尽早出台进一步支持外贸企业的相关政策,从金融、财税、保险、法律援助等多维度进行实质性支持和帮扶.
对于损失巨大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的情况,地方政府可以考虑依法向受冲击的企业提供财政补助,加强帮扶.
对于国外企业无合理理由要求取消订单的情况,政府应帮助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和避免损失.
四是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助力产业升级2020年是5G全面商用之年,而AI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将给很多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将大幅提升经济运营效率.
疫情结束之后,将会有更多的制造企业着手数字化转型,打造智能制造工厂,以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效率.
五是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加快提升地方治理能力在政策制定时,可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充分听取医疗专家及危机管理专业人士及机构的建议,建立响应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预警和应对机制.
强化信息公开透明,加强舆论监督,强化官员问责,完善应急医疗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从传统"堵"的思路转移到"疏"的思路.
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健全完善数字政府建设管理制度体系,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公共服务水平.
(摘自《疫情防控专题报告之一:打赢经济抗疫战须定向发力精准施策》新华社经济分析报告2020年2月17日)战疫下如何保证经济合理增长2020年2月22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在线上举办宏42观政策报告论证会,多位与会嘉宾就"应对疫情冲击,保持经济合理增长"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一、重点关注三大潜藏风险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指出,疫情带来的损失有些已经充分暴露,有些尚未充分暴露,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潜在风险.
首先要关注短期内的信贷塌方风险.
近年来住房抵押贷款和基建相关贷款在我国新增贷款中占比超过60%,如果二者双双大幅下降,再加上企业贷款难有起色,全社会新增信贷可能面临塌方风险,这会严重打击全社会新增购买力和总需求,给宏观经济带来新的压力.
其次要警惕地方政府收入和支出缺口放大的次生伤害风险.
地方政府收支缺口放大,可能会延迟一些经常性开支的正常支付,会让一些对抗疫情的优惠政策难以真正落地,会因为资金问题延迟项目开工,会从不合理渠道筹措资金,会向企业摊派,这些都会给接下来的经济运行带来新的压力.
再次需要关注新冠病毒传播在国内大幅度缓和以后会不会长期持续,以及新冠病毒在国外大面积传播及其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
二、应对疫情短期冲击,防止现金流断裂疫情蔓延的时候,由于需要采取严格管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因此经济活动基本上处在冻结状态或者是休克状态.
这使得很多商业活动特别是服务业遭受沉重打击.
CF40资深研究员肖钢认为,这种打击更多地表现为暂时性的现金流问题,是一种短期冲击,并没有对产业能力本身造成损害,疫情结束后就可以恢复或回补.
当务之急是要防止现金流断裂风险.
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43指出,缓解现金流断裂问题的出路主要有三条:一是增加业务收入,二是减少经营成本,三是获得外部融资.
如果按照迫切性排序,越往后的越重要.
三、财政与货币政策该如何配合才能相得益彰专家普遍认为,这种疫情引发的冲击不是需求侧的(虽然也影响需求),而主要是供给侧的;且疫情影响并不表现为技术冲击,也不表现在实物资本,而主要表现在对人力的冲击.
这种不同于以往的冲击表现,要求政府在宏观政策应对上也要有所区别.
财政部金融司司长王毅认为,在财政政策应发挥主力军作用时,还需特别注意:一是短期应急政策不能长期化、固定化、扩大化.
二是基于交易行为的阶段性税费减免作用有限,企业获得感并不强,应谨慎实施;三是基于固定收入和固定支出的优惠政策是有效的,应该抓紧出台,但也要实时适度,注意政策的有效期.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应对一些外溢性高、易出现系统性崩塌的环节进行定点救助,而不是简单在宏观层面上放松.
"政府应强化底线管理.
一是要全面管控舆情,二是要防止出现大规模失业;三是要防止现金流断裂导致社会过度波动;四是要在舆情管控中讲方法,体现政府的责任感.
对于货币政策,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表示,应对短期冲击和长期冲击的宏观政策要有所区别.
应对短期冲击不应使用全局性的、长期的、不可逆性的政策手段,而是应该主要采取结构性的、短期性的、可逆性的政策工具.
四、政策干预的一大关键:经济活动主体如何预期未来疫情发展"新型冠状病毒"是一个全新的病毒,在医学上很多机理尚不清44楚,这使得疫情的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多位与会专家强调,多项尾部风险亟需保持警惕的情况之下,必须将预期管理作为各项宏观政策的重要抓手.
政策干预的着力点在于防止商业活动的现金流断裂.
而防止流动性断裂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政府、银行、企业、员工、供货商等相关经济主体共度难关——可将员工工资水平暂时降低,由政府为员工提供一定数量的收入补贴;银行方面可给予一定利息免征;财政方面可提供贴息;五险一金可暂时免除等.
五、如果疫情反复、长期存在,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高善文表示,如果疫情反复、长期存在,"在高度市场化的背景下,这当然要通过分散决策来降低风险,由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发挥决定性作用.
政府可以尽量稳定总需求,降低恐慌,并设法为银行和企业员工提供必要的支持.
"王毅表示,如果疫情长期存在,可能对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产生冲击.
"如果一些外资企业在较长时间内都没有办法在中国进行生产,会不会考虑调整全球布局我们不能忽视这一问题的经济影响,必须做好政策应对.
"肖钢提出,如果消费需求与行为模式发生渐变,部分实体店面、传统经营模式会受到挑战,有些可能会被逐渐淘汰,那么我国服务业结构、服务形态也可能发生变化.
此时,政府应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出台相应政策对相关产业进行支持和引导.
(摘自《战疫下如何保证经济合理增长》中国金融40人论坛2020年2月27日)45疫情冲击下中小微民营企业的困境、对策与希望为准确估计疫情对经济和企业运行的影响,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ESIEC项目联盟开展了"中小微企业生存状态专项调查",调研基于五省两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河南、辽宁和甘肃)样本数据2701份,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企业整体现状与未来预期:企业预期营收整体较悲观调查显示,疫情对近八成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了负面影响,但其中大部分预计能于3月恢复经营.
超半数(51.
3%)的公司对其2020年整体营业收入呈负面预期,仅一成公司预期营收较上年增长.
其中,预期营收较2019年减少10%以上的企业占40.
8%,还有约30.
2%的公司尚无法判断今年的营收状况.
疫情预计将对半数(50.
11%)出口型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其中较上年出口额预计减少20%以上的企业约占全部出口型企业的31.
32%;同时还有约34.
23%的企业无法判断影响.
二、企业困难来源与企业应对策略:面临多重经营压力,15%公司考虑裁员疫情对企业正常运营造成的负面影响来自多方面因素,主要包括用工短缺、现金流短缺、原材料短缺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企业预计采用降低成本、向商业银行贷款及裁员等方式应对.
1.
用工短缺:近半数公司有超三成员工无法到岗.
约四成(38.
5%)的企业存在用工短缺问题,有近一半(45.
5%)的企业有超过30%的员工由于疫情无法到岗;企业主要通过延期供货等方式缓解用工短缺带来的负面冲击.
具体来说,采用涨工资、延46期供货、减少用工量和订单外包的企业分别为13.
14%、11.
4%、10.
4%和7.
4%.
2.
现金流短缺:约半数公司难维持至5月.
在疫情期间,有近九成(86.
9%)公司面临成本压力,同时有近七成(69.
7%)公司存在现金流短缺问题.
具体来说,约半数的公司难以在现有现金留下运转超过3个月,其中有近14%的公司难以支撑1个月.
而公司成本压力的主要来源是租金以及员工工资和五险一金,对于这两项有压力的公司分别占比59.
13%和45.
5%.
为应对资金链短缺,企业主要采用商业银行贷款和降低运营成本的方式,其占全部受访企业的比例分别为31.
23%和16.
25%,较少公司考虑互联网金融贷款和与贷款方协商的方式.
为应对资金压力,在调研的2553家公司中有近15%打算裁员.
在预计裁员的公司中(296个),有近1/4的企业预计裁员30%以上,其中另有15.
9%的企业预计裁员20%-30%.
3.
原材料短缺:有超四成(42%)的公司存在原材料短缺问题,寻找新采购渠道和延期供货是较多企业考虑的应对原材料短缺的主要手段,分别约有16.
34%和13.
32%.
4.
合同履约问题:由于疫情,有近半数(50.
47%)企业合同履行出现问题,双方协商和希望政府协调是较多企业考虑的应对合同履约问题的主要手段,分别约有43.
9%和13.
5%;而通过法律仲裁或支付违约金的方式作为解决手段的较少,仅有4%和3%.
5.
企业面临多重挑战:订单减少、防护品不足是主要压力.
分别有49%和21.
8%的公司存在上述问题.
三、纾困政策反馈:普惠政策更为有效,期待早日控制疫情47面对疫情冲击,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纷纷公布纾困措施,而对于企业而言,最有效的两项政策为减免房租和电、气、物流等成本以及降低税率这类较为直接的政策,分别有60.
1%和31.
48%的企业认为有效.
其次是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贷款期限或部分减免债务,临时减免五险一金等政策.
(《疫情冲击下的中小微民营企业:困境、对策与希望》澎湃新闻2020年2月19日)212家大中型企业调研:新冠疫情影响有多大大中型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作用十分明显.
本研究针对新型肺炎疫情对中国大中型企业经营的影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参与调研的212家知名大中型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营收规模大多在10亿以上,涵盖12个行业,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11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近2万亿.
一、问卷统计结果1、疫情对社会整体经济的影响.
超七成(75.
47%)的被调研企业认为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严重,19.
34%的企业家认为影响轻微,4.
25%的企业家认为目前难以判断,0.
94%的企业家认为没有影响.
聚焦于各自企业所在的行业,部分企业对各自行业受到影响程度的判断比上题略显"乐观".
超六成(62.
26%)的被调研企业家认为对所在行业影响严重(低于上题的75.
47%),26.
89%的企业家认为影响轻微,8.
02%的企业家认为目前难以判断,2.
83%的企业家认为没有影响.
2、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由于调研样本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一些企业为行业龙头,抗风险能力相对更强,因此疫情对这些48企业的影响程度略低于对整体经济和行业所受影响的程度.
58.
02%被调研企业认为此次疫情对自身影响严重,32.
08%的企业认为影响轻微,5.
66%的企业认为目前难以判断,另有4.
25%的企业认为疫情对自身企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疫情对企业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限制开工(56.
13%)、订单下降(41.
98%)、人工成本负担过重(29.
72%)、资金短缺(25.
94%),供应链中断(21.
23%)、人员不足(21.
23%)、租金等固定成本负担重(16.
04%)、信用和债务危机(11.
79%)等风险.
3.
77%的企业认为此次疫情会造成企业全年营收下降超过50%,18.
40%的企业家认为企业全年营收会下降20%-50%,35.
85%的企业家认为企业全年营收会下降10%-20%,16.
98%的企业家认为企业全年营收会下降10%以内,而也有2.
83%的企业家认为疫情的发生反而会提高其当年营收,另有16.
98%的企业家认为没有影响或无法判断.
认为现金流能维持六个月以上的占比41.
98%,能持续三到六个月的占比34.
91%,合计超过七成,可见现金流并不是大中型企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也有23.
11%的被访企业表示现金流将在三个月内枯竭.
3、政策支持.
在政策支持方面,期望最高的是获取税收优惠(69.
34%),其他依次为利息减免(37.
26%)、金融支持(34.
43%)、成本补贴(32.
08%)、出台A股针对性政策(28.
3%)、灵活用工政策(22.
17%)、贷款还贷期限调整(19.
34%)等.
二、统计结果分析1、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影响.
问卷数据显示此次疫情对于中国整体经济以及对各行业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而且如若疫情短49期内得不到控制,这种负面影响还将会继续加剧.
按行业细分,可以明显地发现,消费者服务和建筑施工行业在本次疫情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这主要是其行业特性造成的,消费者服务会带来线下大量、不确定人员的聚集,建筑行业面临春节过后建筑工人来源的不确定性和人员的聚集性,使得这两个行业的复工、运营存在巨大困难.
2、疫情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影响程度.
从客户类型来看,以企业客户为主的企业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影响程度低于以个人客户为主的企业.
数据显示以企业客户为主的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和非常严重影响的比例是46.
30%和10.
19%,而以个人客户为主的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和非常严重影响的比例是41.
25%和25%.
这可能是因为疫情对个人消费的抑制短时间内高于对企业采购的抑制.
3、疫情对不同行业企业影响的具体表现.
统计显示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既有限制开工、订单下降、资金短缺和人工成本负担过重等不分行业的普遍影响,也有因行业特性不同而带来的不同影响.
4、疫情对企业2020年营收影响.
对于2020年全年营收目标,大部分企业预期都会下降.
以个人客户为主的企业,下降幅度相比较更大,5%的企业预计下降50%以上,24%的企业预计下降20%-50%,36%的企业预计下降10-20%.
以企业客户为主的企业营收目标下降幅度弱于以个人客户为主的企业,3%的企业预计下降50%以上,17%的企业预计下降20%-50%,38%的企业预计下降10-20%.
5、企业对疫情影响的承受能力.
大部分样本企业的账面现金流均能维持三个月以上,可见现金流不是大中型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上市公司的账面现金流相对于非上市企业能维持更久的时间.
在复工以后,有近半数的企业需要三周以上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水50平.
但也因行业而异,在金融投资、教育培训等行业中,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企业可以在一周内恢复到正常水平.
而对于建筑施工业、消费者服务业、医疗保健业等行业企业恢复到正常水平相对较慢.
6、支持政策分析.
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政策支持企业渡过难关.
超过六成企业认为已出台政策作用一般,还有近二成企业认为这些政策没有效果.
大中型企业在政策方面的诉求则集中在税收优惠、利息减免、金融支持、成本补贴等方面.
7、未来展望第一,企业家经营信心.
本问卷没有询问企业家的经营信心,而是用未来资本项下的支出变化来衡量企业家的经营信心.
统计数据显示,本次疫情未对企业家未来经营信心产生显著的影响.
超过半数的企业仍会按照原有资本开支计划继续经营,增加资本支出的比例还略高于减少的比例,显示出企业家对未来的经营信心未受打击.
第二,疫情对企业中长期影响.
进行数字化转型、发现新的投资机会、进行智能化转型是企业中长期发展的优先选择.
数字化转型是许多企业未来经营的首选,特别是服务行业(包括消费者服务和商业贸易及服务),超过70%的企业将数字化转型、实现业务线上化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营业收入20亿以上的企业更加关注未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营业收入20亿以下的企业更倾向于收缩防守,甚至退出.
在采取收缩策略的企业中,非上市公司比例更大(64.
86%).
第三,复工后对未来恢复经济发展的看法.
在长远发展方面的诉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
包括给予民营经济同等的市场竞争地位、肯定民营企业家的贡献、树立企业家信心等.
二是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的法治市场环境.
包括减少管制、审批,加51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强法制,建立完善市场环境、进一步公开透明,加强舆论监督等.
三是出台针对性支持政策.
包括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等.
三、主要建议一是重视大中型民营企业在疫情中所遇到的问题.
民营大中型企业在这次疫情当中,困难重重,尽管短期抗击打能力较强,但长期还是会面临重大挑战.
按被调研企业家估计,按目前情况持续下去,预计三月份可能会有企业暴露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二是加强沟通,树立信心,调动企业家积极性,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团结一心,共同取得抗击疫情战役中经济战场上的胜利.
三是制定出台针对大中型民营企业的政策.
小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遇到的困难不尽相同,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需要直接输血;大中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更需要的是企业运营环境机制的调整.
可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协调金融机构不抽贷、可展期、减息降息;允许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政策;严禁阻断交通,保障生产物资的流通等.
四是一方面鼓励消费,一方面与企业一起探索复工管理办法.
现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中美贸易战、疫情发生等导致外贸压力巨大,投资拉动也遇到一些挑战,消费是目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
但目前情况下,消费也受到巨大影响,如疫情不能短期内结束,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发展经济.
如果疫情控制住了,而经济停滞了,则会带来更大问题.
因此,要鼓励消费,将消费场景搬到线上,完善线上线下互动的消费体系,不让消费增长失速过快.
五是探索企业复工管理办法,让具备条件的企业复工.
要在严格52控制疫情同时,在保障卫生防疫条件下,封闭管理,加强集约化的生产,在卫生防疫部门专业指导之下,探讨企业恢复生产的路径.
而大中型企业部门齐全、管理细致,企业规模大、产出高、成本低,具有一定的复工优势.
(摘自《清华经管212家大中型企业调研报告:新冠疫情影响有多大》第一智库网2020年2月20日)全民抗疫:一场"新基建"公开课基建作为激发经济增长动力的逆周期调控工具,作用不容小觑,争议也从未停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基建问题再次引发大讨论,不同的是,这次的讨论多了个"新",基建不只是传统"铁公基",更包括全新的数字基础设施,而且这次从中央到地方、从学界到商界对打造"新基建"达成了空前共识.
共识来源于抗疫.
无论是网上购物、线上办公、云上学习,还是码上管理、AI诊断、数字防疫,数字平台企业向全社会开放的数字化能力,成为抗疫、生活、复工须臾不可离的新基础设施.
抗疫成为中国全民参与的一堂"新基建"公开课.
疫情之下,人流和交通阻断.
对超过8.
5亿移动消费者来说,他们需要能通过电商平台源源不断获得日用品、外卖配送;对3亿慢性病患者来说,他们需要及时问诊并线上开药;对2.
76亿在校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稳定的在线平台来复课;对占中国企业数超九成、提供超八成就业、创造超六成GDP的中小企业来说,他们需要及时的资金支持、有效的线上销售支持、便捷的复工支持、精准的供应链匹配;对同时要打赢抗疫和复工两场战役的基层政府来说,他们需要借助大数据和二维码等新科技手段,来进行疫53情动态跟踪和人员流动管理.
结果有目共睹,居民、企业、政府迅速实现了数字化的"火线转型",全社会获得了渡过疫情难关的关键性新能力,而这有赖于有别于"铁公基"的全新基础设施.
"新基建"之"新",首先在于有别于传统"铁公基"的全新基础设施,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等,其主线就是数字化.
首先,"老基建"在观念上是被动态,而"新基建"则是主动态,是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主动呼应.
很多人认为,只要造好"铁公基",经济活动就自然而然随之发展;基建是因,经济发展是果.
而在此次对抗疫情中大放异彩的数字基础设施,则完全是顺应需求而产生;需求是因,新基础设施是果;新基础设施主动服务于社会需求,并随之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此次抗疫过程中,每一项基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创新,无不是主动服务需求.
主动性,是"新基建"的基因,正是这种主动性,令"新基建"不会面临"老基建"的过度投资和浪费等争议.
其次,"老基建"在观念上是静态的,而"新基建"则是动态的;公路、铁路建完之后,遇到需求变化时,既无法按需扩容、也无法按按需缩减;而"新基建"则具备灵活调动的能力.
在一个日益活跃的经济体内,经济要素的流动并不总按规划进行,这就可能导致静态基础设施和动态经济产出的不匹配.
而"新基建"之新在于及时的调配能力,数字基础设施是"活"的基础设施,存在巨大的瞬时调配能力.
这种高效动态调配能力在本次疫情中比比皆是:AI诊断技术在数天内开发完毕;数字防疫系统在几天内就覆盖全国数十个省市;淘宝不到一个月消化10万吨滞销农产品;钉钉超过1000万家企业组织的254亿员工线上开工,约5000万学生线上上课……再次,"老基建"在观念上是自上而下的规划逻辑,而"新基建"则是自下而上的竞争逻辑;疫情期间的"新基建"大讨论已经重新点燃了各地的竞争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来源于何一种经济学家较为认可的观点是"县域经济竞争",即不同地区的互相竞争激发了经济增长活力.
而在抗击此次疫情过程中,在数字基础设施赋能下,各地政府展开了一场治理竞赛.
杭州首创健康码来进行流动人员管理,江西利用赣服通平台加速抗疫和复工.
.
.
.
.
.
这意味着,地方政府逐渐明白"新基建"不仅是抗疫的"战时"所需,更加是后疫情时代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和治理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谈"新基建"之新,还须放到"时代之新"和"全球竞争之新"的更大背景中来理解.
"新基建"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在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三大浪潮之下,基础设施如今正走到了第三次迭代的历史关口.
工业化时代,"铁公基"是最典型的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桥梁、隧道……信息化时代,"信息高速公路"所承载的数据传送和交换的意义不输于实体公路.
迈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正在对传统经济活动进行"全要素"和"全流程"的改造,从而大幅提升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潜力.
"时代之新"意味着"新基建"并非仅仅是抗疫的一时之需,而是整个中国经济在数字化浪潮中必须经历的历史性转型.
数字化转型并非局限于个别国家、行业,已在全球形成蔚然之势.
这意味着,"新基建"之新还意味着"全球竞争之新";竞争不仅是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内部竞争,也包括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外部竞争,尤其是中美55两大经济体之间的竞争.
如果说传统基础设施的建设成就,是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突破1万美元的催化剂,那么"新基建"将是中国迈向高收入经济体、赢下数字化转型先机的胜负手.
(摘自《阿里式抗疫:一场"新基建"公开课》瞭望智库2020年3月13日)"新基建"点亮中国经济的未来一、我们正处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边缘.
疫情蔓延至全球多个国家,欧美股市重挫,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创历史性的破1%,黄金大涨,石油史诗级暴跌,航空、旅游、餐饮、贸易、产业链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受全球疫情蔓延、中美贸易摩擦和增速换挡叠加影响,中国经济此轮调整超过2003年非典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虽然时间长短和幅度深浅尚不确定.
目前大家对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是3%、零增长还是负增长仍存争议,但创40年新低是无疑的.
二、怎么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新基建","新基建"点亮中国经济的未来,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推动改革创新,改善民生福利.
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的话,那么,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
"新基建",新未来,新的发展理念.
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导致过剩浪费56和"鬼城"现象.
未来"新"一轮基建主要应有五"新":一是新的领域.
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特高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
以改革创新稳增长,发展创新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新的地区.
基础设施建设最终是为人口和产业服务的.
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0.
6%,而发达国家平均约80%,中国还有很大空间,但城镇化的人口将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
我们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71%时,新增2亿城镇人口的80%将集中在19个城市群,60%将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7个城市群.
未来上述地区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5G等基础设施将面临严重短缺,在上述地区进行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新的主体.
要进一步放开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项目要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
事实上华为、阿里、腾讯等企业已经大力投入新基建.
四是新的方式.
基建投资方式上要规范并推动PPP,避免明股实债等,引进私人资本提高效率,拓宽融资来源.
新基建大多属于新技术新产业,需要不同于旧基建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制度支撑.
财政政策方面,研发支出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货币金融政策方面,在低息融资、专项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IPO、发债等方面给予支持;产业政策方面,纳入到国家战略和各地经济社57会发展规划中.
五是新的内涵.
除了硬的"新基建",应该还包括软的"新基建".
近年经济社会领域"疫"情频发,经济持续下行,先后遭遇2015年股灾、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2019年民营经济离场论、猪价大涨、2020年新冠疫情等重大挑战,暴露出部分领域改革进程缓慢、民生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短板、舆论监督缺位、社会治理无序等问题,制度短板凸显.
值得深思,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紧迫性提升,避免到处救火.
因此,还应加强软的"新基建":加强舆论监督和信息公开透明、建立《吹哨人保护法案》、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体制、加强应急医疗体系建设、加大汽车金融电信电力等基础行业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营商环境、大幅减税降费尤其社保缴费费率和企业所得税、落实竞争中性、建立居住导向的新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新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等.
"新基建"是未来发展的短板,这些领域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结合点,是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大国重器.
"新基建"投资潜力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比如,未来5G网络建设投资将达到1万亿以上,带动的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将超过数万亿投资,更重要的,5G网络建设将有助于培育繁荣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新产业,带动十几万亿产值的新经济,为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奠定坚实的基础设施.
"新基建"不仅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有效政策手段,更是中58美贸易摩擦下大国竞争和改革创新的关键杀手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运之战,胜负手.
3月3日美联储紧急降息50个基点,3月4日中国政治局常委会强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大放水,一个新基建,历史将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三、面对疫情冲击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大国竞争,减税降费势在必行,放水养鱼,与民休息,是软的"新基建".
中国全口径的宏观税负(含土地出让收入)高于美国,非税负担更高,而民生支出少、社会保障层次低.
建议:第一,优化减税降费方式,从当前主要针对增值税的减税格局转为降低社保费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提升企业获得感,真正让企业和老百姓得实惠.
第二,推进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转型,随着二产比重下降和三产比重上升,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兼顾经济建设和民生投入,我国税制应进行改革转型.
第三,完善个税制度,拓展税基,将部分隐性收入人群纳入到征税范围,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增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抵扣,防止个税沦为逆向调节的工薪税.
第四,继续推进资源税扩围与消费税征税对象调整,充分发挥保护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反映资源的稀缺性.
(摘自《我们正处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边缘,"新基建"点亮中国经济的未来》泽平宏观2020年3月10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六点建议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疫59情防控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多次提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再次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针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六点建议.
第一,构建高质量的5G网络.
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是开启万物互联数字化新时代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5G将与交通、制造、能源、医疗、教育等众多行业融合,催生诸多应用场景.
因此,有关部门应当统筹规划5G网络的建设,构建一张高质量的5G基础网络.
第二,构建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
近几年,多地政府提出要发展大数据产业,基础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巨头、信息通信设备制造商、地方政府纷纷投资建设自己的大数据中心.
但这些大数据中心大多各自为政、相互分离、互不协调,不仅缺乏一体化的战略规划,而且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极为严重.
应当从国家整体数据主权和数据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构建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从全局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要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平台的集成.
第三,构建全国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基础设施,主要从数字化阶段、网络化阶段、智能化阶段三个阶段助60力企业转型.
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应当组织信息通信企业通过改造已有网络、建设新型网络等方式,建设低时延、高带宽、广覆盖、可定制的工业互联网,并建设一批基于5G、窄带物联网(NBIoT)、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虚拟化(NFV)等新技术的测试床.
同时,要重点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构建工业互联网设备、网络、平台、工业App等的安全评估与监管体系,定期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应急演练,确保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运行稳定与安全.
第四,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
有关部门应当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重点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平台、AI大数据中心与医疗、教育、健康、交通、物流等行业的融合发展.
第五,重构国家一体化公共卫生事件网络应急响应平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不仅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严重损害人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而且可能衍生成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将构成严重威胁.
对此,建议构建"全程全网,昼夜不停,分秒必争,迅速处置"的国家一体化公共卫生事件网络应急响应平台,切实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处置",在第一时间切断感染源头.
第六,构建支撑数字乡村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在我国人口持续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建议重点规划和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与并行发展战略,尤其要重点构建促进农村电子61商务发展、远程医疗服务、远程教育培训以及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比如完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对农田实行动态监测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摘自《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是繁荣数字经济的基石》人民邮电2020年3月11日)习近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2月14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习近平强调,要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认真评估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
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习近平指出,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
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
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62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要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
要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
习近平强调,要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
要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及时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形成制度化成果,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
要平战结合、补齐短板,健全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支持一线临床技术创新,及时推广有效救治方案.
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
习近平指出,要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并完善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制度.
要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有针对性免除医保支付目录、支付限额、用药量等限制性条款,减轻困难群众就医就诊后顾之忧.
要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习近平强调,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尽快健全相关工63作机制和应急预案.
要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对短期可能出现的物资供应短缺,建立集中生产调度机制,统一组织原材料供应、安排定点生产、规范质量标准,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序有力.
要健全国家储备体系,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
要建立国家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对应急救援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
(摘自《习近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人民日报2020年2月15日)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应急响应梳理一、SARS后国家应急响应体系的建立我国的应急响应体系是在2003年"非典"疫情以后正式开始系统化建立的.
我国的应急体系按照"一案三制"的总体架构逐步开始建立和完善.
"一案"是指应急预案,就是根据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订的应对计划和方案.
"三制"则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2006年,国务院发布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员会通过并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
之后的十年时间里,我国陆续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60多部,基本建立了以宪法为依据、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以相关法律法规为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使应急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央财政还投入资金重点进行了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装备的建设,我国的应急能力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有了明显进步.
2008年,在南方雪64灾和汶川地震中,国家应急体系得到了更大的锻炼和更好的提高.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进入了新的阶段.
《意见》中提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
"二、国家层面的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响应《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是国家针对四类突发事件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预案将其分为四级,其中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属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
当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国务院根据事件性质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成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构建应急组织体系,协调指挥各级相关部门与机构开展医疗卫生应急、信息发布、宣传教育、科研攻关、国际交流与合作、应急物资与设备的调集、后勤保障以及督导检查等应急反应措施.
6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作者整理)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层面基本是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在进行应急响应工作,快速建立了疫情应对小组,形成了应急组织体系,统筹各级政府、各部门机构采取了应急反应措施,对防控疫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66国家层面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响应(作者整理)67将应急预案和整个疫情响应过程中的工作相比较,也反映出来一些不足:一是预案内容仍可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预案中规定了应急响应的启动条件和级别,从体系上构建起了宏观层面的应急板块和分工,但是对于不同响应级别下的具体举措没有做进一步细分;由于缺乏具体的疫情扩散情境假定,预案中对于响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判仍显不足,只能依靠指挥部的紧急决策进行支持.
二是协调统筹的应急部门可以进一步扩大.
预案中对于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等卫健相关部门的应急响应措施进行了详细规定,但对其他应急部门和资源的协调统筹力度仍显不足.
此次疫情中,党中央紧急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调动各部门机构,为防控疫情提供了强力支撑,这是之前的应急响应预案中没有考虑到的.
三是预案内容更新和调整频率有待提高.
现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于2006年,随着应急管理部门的改革调整,新技术和新形势的不断变化,预案需要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
三、地方层面的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响应各地的应急响应迅速有序.
至2020年1月31日,全国共31个省、市或自治区全部启动一级响应,接连出台多项政策规定,涉及医保、市场、教育、旅游、出行、返工等方面,这和我国的应急体制不断完善是分不开的.
疫情中心地区的应急响应仍显不足.
此次疫情当中,湖北省与武汉市的应急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及时根据预案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并开展工作.
但是疫情发展超出了预案的考虑,指挥部面临着极大的防控压力,反映出来的问题包括:一是定点收治医院的承68载能力没有提前评估,需要紧急建设的传染病医院的选址和建设流程没有提前做出推演;二是对于应急响应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应急医疗物资如何接收和分配没有进行提前考虑和演练;三是预案中提到了对于交通枢纽和疫情严重地区的封锁行动,但是对于封锁行动之后的配套保障措施缺乏考虑;四是在疫情信息的公开和民众心理疏导救助方面具体措施和应对考虑仍显不足.
(摘自《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应急响应梳理及建议》"中国城市规划"微信公众号2020年2月10日)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构建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国家应急管理能力势在必行.
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之初,尤其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着力解决好各层级、跨机构和全社会协同一致、形成体系的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国家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的思想,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要满足以下要求:一是必须能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多灾种应急;二是能够适应多尺度,既可以应用于某个地区,也可以应用于全国乃至国外活动,能有效应对各类不同破坏强度、影响规模和波及范围的重大突发事件;三是能够采用多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各种方法应对灾害;四是能够综合协调多个部门统一一致的活动,实行联合响应;五是能够完成从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多个阶段的应急管理任务.
如何实现这"五多"要求,解决好应急管理中各层级、跨机构、全社会以及部门内部协同一致,将决定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成效.
69二、着力解决好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既不各自为战也不混为一谈的问题应急管理部的职能概括起来就是防灾救灾减灾和安全生产两大类.
这两类职责目标方法上都强调预防为主、风险治理,但是二者又有一些区别.
一是在责任主体上有差别: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是企业,一般经费投入也要以企业为主;防灾减灾救灾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这是需要政府财政投入的纯公共产品.
二是在基本前提上有差别:安全生产强调一切事故皆可预防;而应急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假设事件肯定发生",且自然灾害灾变强度一般难以预测和控制,工作的着力点和关键是减轻灾害后果.
三是在政府职责定位上有差别:安全生产政府的重点职责是行政执法;而防灾减灾救灾需要政府引导全社会做好准备,识别并减轻灾害风险、减少应急体系的脆弱性并增强抗逆力.
四是在适用主体法律上也有差别:安全生产的基础性法律是《安全生产法》及其相关法规,而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性法律是《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其相应的专业性法规.
这些联系和差别,决定了应急管理部门应将加强防灾救灾减灾和安全生产工作有机融合,同时也要注意工作性质上的差别.
三、着力解决好应急准备在应急管理部工作中的地位问题传统的应急管理主要强调事后的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
美国"9·11"恐怖袭击、日本"3·11"大地震后,国际上对应急管理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认为应急管理的重点是事件发生之前,针对可预期的风险做好应急准备,并且将应急准备由应急管理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阶段中的一个,转变为贯穿在四个阶段中的最基础.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也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把事故发生之前的应70急准备工作摆在应急管理政策的制定、资源配置的优先位置,也只有提早研究"全国准备""全社会参与"的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与面临风险相匹配的应急能力,才能确保事后的应急响应和救援高效有力.
(摘自《构建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年第7期)中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六大短板短板之一: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安全和公共卫生治理理念和理论体系缺失一是尚未完整树立起公共卫生安全的理念.
目前,中国对"公共卫生安全"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也没有明确其具体内涵,显示公共卫生安全尚未纳入国家安全体系.
二是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治理理念,从而无法为践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并与治理结构的单极化和碎片化互为因果.
三是理念的缺失和实践中的边缘化,导致迄今为止尚没有能够构建一整套能够对快速变迁的社会现实提供专业指导的现代公共卫生治理理论体系.
公共卫生治理不仅是防病,还要去考虑应对"病"后面的因素.
短板之二:公共卫生安全顶层设计存在缺陷一是中国目前还缺少一套完整的应对(区域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挑战和威胁的顶层治理架构,目前的治理架构缺少能够在短时间内预警、动员和协调资源的能力.
二是应急管理被证实存在短板,未来如何将公共卫生安全和威胁纳入应急管理并相互协调,已成当务之急.
三是常规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存在问题.
本次新冠肺炎期间,大量动用国防备用物资用于非军事领域,反映出民用常规战略物资储备、公共卫生安全储备体系的不健全.
71短板之三:中国公共卫生治理行政执行架构存在内生缺陷一是卫生行政机构和疾病控制中心的制度关系设计影响了疾控部门的专业独立性.
在SARS后实施的对疾控部门的改革中,在原卫生部设立了疾病控制局,实际上对接疾病控制中心(下称CDC),成为CDC的行政管理机构,而CDC作为一个司局级事业单位,成为行政机关的"附庸".
二是卫生行政机构的定位比较低,CDC也没有摆脱"防疫站"特征,职权范围有限,动员能力不足.
短板之四:缺乏鼓励利害相关方多元参与和营造支持性社会环境的机制.
这一机制恰恰是当代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重要系统支撑.
一是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政府单极化主导明显.
在疾病控制领域,形成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疾病控制局——疾病控制中心——各省、设区市和县等四级机构的分级职能,其业务带有明显的封闭性和专业性,公共卫生治理和疾病控制被认为是"政府的事".
二是缺乏利害相关方参与机制.
人才的匮乏和意识的欠缺,加上配套制度的缺失和保守观念的干扰,中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更趋向于做流调、基线调查、申请科研项目、写论文等,这与国际公共卫生治理强调鼓励各方面利害相关方尤其是民间力量和私营部门参与的理念,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法律和政策体系不完善掣肘明显,难以配套营造支持性社会环境.
短板之五:公共卫生治理知识理论储备不足和人才匮乏中国公共卫生的学科设置不合理.
多年来,中国公共卫生学院的课程和训练,往往重预防、轻应急,重流病防疫、轻社科交叉,授课内容更多偏向技术性训练.
公共卫生治理涉及多学科交叉,需要理、医、工、经、法和政治学的融会贯通.
公共卫生要培养更多合格的、72有综合知识结构的流行病学专业人士;还要培养能在一线捕捉战机应对传染病的管理者和领导者.
一些国际上通行的专业科目,如卫生经济学、健康与疾病社会学、全球公共卫生、公共卫生法律与伦理等,甚至很难找到国内学者撰写的比较成熟的教科书.
专业人员大多知识偏窄,理念滞后,不仅不利于疾病控制和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也不利于在此基础上有效实施下一步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
短板之六:国际合作的缺失SARS之后,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曾经有过一段"高潮期".
但是,随着此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政策趋向保守,各层面的国际合作开始受到限制,各国援华项目或者撤离或者大幅压缩在华项目.
特朗普上任总统后,美国对华政策出现保守趋势,科研领域合作进一步受到影响.
多层次公共卫生国际合作的削弱,导致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在公共卫生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方面,失去了多渠道和国际社会开展交流的机制,削弱了知识和理论的积累.
此外,中国对外援助机构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方面也缺乏经验,没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能对全球卫生施加"软实力""巧实力".
这些都严重削弱了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问题能力的培养.
(摘自《以深化改革应对公共卫生安全严峻挑战》财新网2020年3月11日)完善权责清单制度,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目前,不少地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应对决策、应急处置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清的现象,给公共卫生治理带来了消极影响.
因此,应在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治理法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不73同部门的权责关系,完善权责清单制度,绘制公共卫生治理权力流程图,从而大力提升公共卫生治理效能.
一、影响公共卫生治理效能的主要因素从公共管理学与公共治理理论方面分析,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权责不清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面的权责不清现象.
及时、准确、公开的信息发布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机制.
但在谁能发布信息、发布什么信息方面,在各级政府卫生部门之间却存在权责不清的现象.
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决策方面的权责不清现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主要包括决策信息收集、决策咨询、决断等环节;这些环节分别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疾病控制机构、决策咨询委员会行使相应权责.
这一方面的权责不清主要体现在"何种级别的应急决策由哪级政府决断""通过什么程序决策"等方面.
三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方面的权责不清现象.
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机构权责不清晰上.
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主要由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与社会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成,其中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与社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由应急管理部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由卫生部门负责.
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不仅是卫生部门一个部门或系统的事情,往往需要应急管理部门的强力配合.
二、完善权责清单制度是提升公共卫生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要解决权责不清的问题,必须完善权责清单制度.
第一,权责清单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党的十74九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规范和约束履职行为".
第二,权责清单制度通过梳理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权力的行使主体,同时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责任事项、责任主体和追责情形,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行政过程中的相互推诿扯皮、责任不清、难以问责等问题,从而落实相应的法律与制度,真正地将治理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第三,权责清单制度可以将权力、责任与部门、岗位直接联系起来,权责人、权责岗相配,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侥幸心理,激发广大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激情.
完善公共卫生治理权责清单制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对公共卫生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预案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对法律条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与冲突的提出修法建议,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治理法律体系.
二是全流程梳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涉及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对相应的权力主体进行准确的划分,理顺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
具体而言,在信息发布方面,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县级以上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要第一时间公开发布客观信息,并随着应急处置的进展随时公开相关信息;在应急决策方面,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出预防控制对策、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决策预案、应急指挥部进行决断的应急决策机制;在应急处置方面,要健全应急管理部门与卫生部门紧密配合的机制,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机制,推进防治结合.
三是详细绘制公共卫生治理权力流程图,明确权力运行的岗位与具体负责人、启动要件、程序、时限等要求,并将权力运行流程纳入电子监察系统与大数据系统,列出权力清单并全部向社会公开,随时接受社会与公众监督.
(摘自《完75善权责清单制度,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2020年2月17日)如何维护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府公信力此次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露出的疫情初期预防不足、政府与红十字会等组织合作不够以及舆情风险激增三大短板,给政府公信力带来了挑战.
一、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应加强初期预防当今社会风险高发,风险预防是民众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最基本的要求.
复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智库中心主任李清娟认为,初期的预防是地方政府在面对疫情的短板之处.
她表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是预在前防在后,事前的防范准备考验着政府对卫生事件的侦查和应急能力,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事后危险消除必须由事前的风险预防所取代,"风险预防原则"是国际上在面对环境问题时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从危害的防治到风险即潜在的损害的预防,将成为公共卫生安全制度调试的重点.
此次疫情后政府应当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机构的整顿,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专业技术团队的应急处理能力,全面培训疾控人员的传染病甄别知识、平衡各地区的专业队伍,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科学、及时的做出预警反馈,将风险控制在传播的初期,进而达到迅速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的效果.
二、政社联动整合社会动员体系第一,提高应急能力,实现不同组织的高效协同多位专家指出,湖北慈善组织在应对疫情时存在诸多不足:慈善组织参与疫情防治的功能角色认识不到位;慈善组织接受捐赠的顶层76设计缺乏合法性依据;接收款物的慈善组织公信力遭受质疑;慈善组织资源动员体系协同融合不够;慈善组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欠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急管理决策与仿真中心侯俊东教授、郭海湘教授提出,为了促进人道组织有效参与疫情防治,需要政社联动、提升应对专业能力、整合社会动员体系,完善疫情捐赠信息公开与监督机制.
一是更新思想理念打造政社联动,充分发挥慈善组织在疫情应急中的作用.
建议在应急预案或处置方案中,结合社会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优势,构建基于网络观的多中心联动应急响应模式.
二是运用战略思维筹划平时战时两种情境,提升慈善组织应对疫情的专业能力.
三是加强虚实互动整合动员体系,实现疫情救助中不同组织间的高效协同.
建议各地政府动员具备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高校基金会与校友会,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多元化社会力量,组建"条块结合"社会动员体系:"条"是有专业应急能力和疫情防控经验的慈善组织、企业、个人;"块"是省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高等院校等.
四是提升专业能力塑造主动沟通模式,完善疫情捐赠信息公开与监督机制.
建议政府部门可进一步建立信息公开的追踪、反馈、公示规范和监督制衡体系.
强化年检及第三方审计评估主体的监督责任与惩处措施,切实规范慈善组织信息披露行为.
第二,科学提升应急物资储备统筹调配效率在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的管理统筹方面,政府应当指导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的信息库和应急物资综合管理信息库,依据科学的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储备医疗物资,根据物资的周转期限及时更新储备额度.
利用技术手段统筹疫情防控物资捐赠,精准配置供需双方需求.
可建立(或社会购买)相应的物资捐赠信息统筹平台及APP,实现捐赠主体与需77求主体之间的信息发布分享.
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洞悉防疫物资缺口,引导社会力量的物资捐赠决策及方向.
另外,可以尝试与社会企业或一些商业机构进行合作,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系统进行流程再造,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应急物资分配机制,优化物资现场调度及物流配送,有效缓解"最后一公里"困境.
三、营造清朗舆论环境维护与提升政府公信力第一,构建疫情防控信息生态主动权在来势汹汹的舆论面前,政府应该及时最大化地公布真实信息,做到消息发布不滞后,敏感事件不失声,抢第一时间、占第一落点,"领跑"舆论场,满足媒体的报道需求和公众的知情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镇建议,建立"一核、两翼、三通道",构建疫情防控信息生态主动权,加强政府公信与服务能力.
一核(疫情专栏的权威信息集成发布),即针对公众关心的议题,通过快速整合官媒渠道,集中整理并发布有关政府行动、政策措施、防疫进展、疫情民声以及复工准备五个栏目的权威信息.
可在各地政府官网设置疫情专栏,从"服务民众"角度而发"政府公告",构建疫情信息生态核心.
两翼(预防与救治方案的迭代更新发布),即针对疫情的预防与救治,尽快推动预防知识普及与救治程序并重的信息发布渠道.
建议以各地政府尤其是以地方疫情防控指挥部为主,地方卫健委主持,通过完善其官网功能或开辟微信微博号,尽快构建并完善预防与救治并重的信息快速发布渠道.
三通道(官方媒体、自媒体以及民众互动),即加快官方媒体、自媒体以及民众三个主要信息传播通道的互动能力构建.
建议各地宣传主管部门指派懂得互联网新闻管理的专业人员,配合各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完善疫情信息的发布78程序,科学规范新闻监管手段.
特别要重视自媒体和民众的诉求和观点.
专家指出,面对类似新冠肺炎等突发疫情突发灾难,建议在防疫救灾的同时,尽快酝酿并启动大规模在线或非在线心理辅导准备,为在疫情中遭受打击的市民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
第二,建立三大机制维护提升政府公信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吴晶妹建议,在疫情中维护与提升政府公信力,一是建立疫情防控中的事件与民意观察分析机制.
要求各级政府和职能机构在疫情中依靠信息系统对引起民众不满的事件进行抓取,列出主要事件,分析民意,找到民意的关键点和诉求.
二是以对事件与民意的观察分析结果为基础,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建立应急合规信用检查机制.
由上级主管部门向下级或基层派出事件调查工作组,深入到民众中,在疫情中开展沟通、对话、交流、调查、疏解工作,并向民众公布进程与结果,目的是平复民众情绪,对事件有个交代,体现社会治理水平.
三是为专业人员在疫情中提出建议与采取措施建立临危授权与保护机制,及长效的实施机制;建议地方人大、政协或行业组织成立"专业人士信用保护委员会"(摘自《补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短板维护提升政府公信力》新华财经2020年2月25日)加快构建应急管理财政政策体系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必须挺在事件前面.
而财政政策是应急管理的"硬核",目前,财政政策应对突发事件,尚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
其一,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模糊削弱了应急管理能力.
政府之间、部门之间应急管理事权与支出责任不清晰.
如患者救治费、医务人员补79助、科研攻关等支出,虽明确了中央与地方负担比例,但是事权划分不够细化.
其二,轻事前预防、重事后投入格局亟待调整.
初步统计,应急安全预防性支出与事后处置支出比例是1∶5,即预防性支出1元钱所能达到的效果相当于事后处置支出5元钱的效果,说明事前预防支出比事后处置支出更具效率.
目前,一些地方为了"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年初较少安排预备费和预防性公共支出.
其三,应急管理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缺失.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政策落实不到位,应急项目支出没有编制绩效目标,不利于事后开展绩效评价.
其四,应急捐赠物资、储备物资管理制度存在短板.
应急捐赠物资和储备物资,因到达时间不确定,数额无法预估,造成受赠慢、乱发放、强征用等现象,应急管理物资统筹集中管理的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其五,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资金动态监管偏弱.
应急资金分配时缺少项目支出可行性分析,一些部门和地方"重分配过程、轻使用结果",专款专用监管缺位,未构建程序性的内控监管机制,难以杜绝损失浪费现象.
因此,应加快构建应急管理财政政策体系,推进应急管理依法依规、科学有序、精准有效.
第一,全力支持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廓清事权与支出责任,明晰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政府间、部门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夯实应急管理的"硬核"基础.
强化政策保障能力,研究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财政政策成效与教训,剖析单一财政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利弊,建构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政策池",按事件等级相机选择政策工具组合.
提高政策执行力,支持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建立应对突发事80件联合作战信息化平台,不折不扣落实阶段性财政政策.
第二,研究设立国家应急管理基金.
参照科技、文化、农业、政企合作、融资担保等基金设立模式,着眼"补短板"考虑,研究设立国家应急管理基金.
多元筹措资本金,中央和地方从每年财政收入增量中按一定比例划拨,亦可引入国际国内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私人资本入股,中央设立母基金,各省设立子基金.
组建股份公司,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组建应急管理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各省设立分公司,隶属财政部,实施垂直管理.
实行市场化运作.
改变通过预备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应对突发事件支出.
降低制度交易成本,设立专用基金应对突发事件,减轻产出效率低、透明度差、公信力弱的风险隐忧.
第三,完善应急管理经费预算安排.
探索构建应急管理预算支出框架.
一是加大预防性投入.
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模式,将包括捐赠资金在内的所有资金纳入预算管理,设置"一个进口""一个出口"统筹管理,增强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稳定预期.
二是调整预备费提取比例.
探讨提高预备费提取比例的可行性,可以扩大1个百分点.
对当年预备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结余,原则上不再用于当年一般性预算支出,允许将其结转到下年继续滚存使用.
三是拓宽资金筹措范围.
出台PPP应急管理制度、增发国债或专项债等,创新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严格预算执行和动态监管,纾解"紧平衡"收支矛盾.
第四,严格突发事件支出全面绩效管理.
树立用绩效对冲风险的意识,应急条件下的绩效管理就是遏制风险蔓延,应急支出绩效目标就是对冲公共风险,防止衍生风险等导致的浪费.
差别化设计绩效目标,建立应急管理财政专家库,广泛吸收行业专家智慧建言.
区别层81级政府、不同区域设计差别化绩效目标和指标.
加强政策绩效评价,强化对基层政府政策绩效评价,评价政策是否及时到位,补助政策是否合理,政策是否公开透明,政策是否达到预期产出效果.
捐赠物资统筹集中管理,实施一个单位归口管理制度.
第五,完善应急财产征用补偿制度.
一是健全征用补偿规范.
完善应急物资征用决定书、送达征用决定书、办理征用物资交接、财产返还程序、及时实施补偿和补偿结果公示制度.
二是制定征用补偿标准.
按照"分类管理、科学核定、市场为主"等原则,制定补偿方式,出台补偿标准.
三是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健全政府、企业、个人财产征用风险分担机制和补偿核查制度,以减少道德风险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
(摘自《加快构建应急管理财政政策体系》学习时报2020年3月4日)新冠疫情对灾害预警工作的十条启示一、灾害预警对灾害应对极其重要,"灾害可预警,预警能救命",而预警机制的缺失,或者有机制但没有真正运行,带来的不利因素是全局性的.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类似新冠肺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是重大事故、公共安全事件等灾难,本身都具备建立预警机制的科学基础,通过预警机制,在灾难之前或可消除灾难,或可帮助民众"抢出来"一些逃生和避险的宝贵时间.
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预警制度已有规定,但是,如何建立预警机制、如何运行预警机制、如何确保预警机制效益的发挥,需要我们进行深度再思考.
二、灾害预警首先是科学工程,同时也是社会工程,还是政府的82责任工程.
这是灾害预警的行业规律,需要在灾害预警领域的立法、科研、应用、服务、规则制定、管理等方面贯彻.
自然科学贯穿了灾害预警的全过程.
灾害预警信息的产生,无论是全自动判定还是人工判定,都是科学过程.
社会科学贯穿了灾害预警的制定发布规则、制定应急响应对策、科普.
为了充分发挥预警信息的正面效益,需要在制定发布规则、制定应急响应对策和进行科普时应用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法学知识.
政府在制定法律、法规、预案和评估灾害预警效益时,都要充分吸纳各方面专家尤其是灾害预警领域的科技专家的意见,充分考虑对应灾害的科学特点,在涉及灾害预警的法律和行政管理中,一定要尊重科学、尊重技术、尊重规律,支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三、"不确定性"是灾害预警信息及后果的最大特点,这是由灾害预警的自身科学规律所决定的,灾害预警就是要对不完全确定的、具有不确定风险的事件作决策.
早期预警需要更多考虑及时性和有效性,避免对准确性的过度要求导致"事后诸葛亮"式预警.
在发出预警信息时可以把预警信息的不确定性同时告诉社会,并提醒民众采取一些"适度过量"防御措施.
科技工作者需要做的是减少灾害预警信息的不确定性,社会工作者包括政府,需要做的是减少预警信息的社会后果的不确定.
四、即使因为"不确定性"导致预警信息经常会呈现出"模糊"的面貌,民众也依然对这样的模糊预警信息拥有知情权.
新冠疫情的经验教训就是,模糊的预警信息也需要及早公开.
推而广之,对于其他灾害事件,由于政府不能完全承担民众个体生命安全受损的责任,需要支持民众对涉及灾害事件的预警信息有足够知情83权.
五、灾害预警信息的产生方式包括技术系统自动产生、人工决策产生,这是由灾害的自身科学特点、灾害预警科技的发展成熟度决定的.
一些灾害的预警信息是人工技术系统汇集相关信息,由专家决策形成专家决策意见后报政府,再人工决策的结果.
例如,疫情预警、地震预报、气象灾害预警.
另外一些灾害的预警信息是技术系统自动监测、按照一定模型自动产生、自动发布给民众的.
例如,地震预警(预警时间为秒级)、滑坡预警(预警时间为分钟级),等等.
六、灾害预警信息的行政权威不等同于技术权威.
对需要人工决策产生的预警信息,应该避免经验主义和"想当然",要依靠技术支撑和建立独立信源机制,减少"人工失误",提高人工决策的科学性,减少"不确定性".
对于需要人工研判产生的预警信息,应支持双或多灾害研判专家组产出独立的预警信息,构建决策领导与体制内外灾害研判专家组的双向沟通渠道.
灾害预警信息的行政权威性由发出灾害预警信息的机构的行政级别决定,而其技术权威性由发出预警信息的专家(组)的专业性,或技术系统的统计数据总体准确性决定.
值得强调的是,行政权威性与技术权威性可能并不一致.
对同一灾害,多个专家组或技术系统之间的权威性并不相同;对不同灾害,同一专家组或技术系统发出的预警信息的权威性也不相同.
当行政权威性和技术权威性不一致时,政府应当采纳技术权威性高的预警信息源.
七、政府需要加大对专业社会力量参与预警的支持,制定法规政策来约束预警信息提供者的权利和责任,确保公共利益不受损害,政84府形象不受影响.
对于由技术系统自动产生预警信息的灾害,政府应鼓励建设多张灾害预警网,鼓励它们服务社会之间的良性竞争.
灾害预警首先是科技工程,科技一般不直接掌握在政府手中,而被社会力量(大专院校、企业)掌握.
因此,为了做好灾害预警工作,就需要形成政府与非政府(社会力量)之间的合力,即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一般未被充分考虑的是灾害预警科技、灾害预警网络的建设、灾害预警网络的运维、灾害预警信息对特定用户的服务也可以依托社会力量(科研院所、企业)进行.
在灾害预警领域,需要明确只能由政府负责的事项(例如确定选择预警信息源的规则、预警信息发布规则等),放开其他事项,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对于由技术系统自动产生预警信息的灾害,政府应鼓励建设多张灾害预警网,鼓励它们服务社会之间的良性竞争.
八、需要深入研究、建立各类并发突发事件,甚至"黑天鹅""灰犀牛"极端灾害的预警机制、响应预案、演练方案、化解方案.
研究制定针对越来越常出现的并发多个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的对策.
如果危险程度差不多,则需要先应对紧急程度更高的事件;如果危险程度差别较大,则先应对危险程度更高的事件.
研究制定并发双或多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的对策,是应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工作内容.
九、需要以"适当过度"原则,遵从"极限思维,顶格思维",建立超出预警级别的响应机制.
预警是对未来的预估,本质上就带有不确定性,而且大部分灾害的早期预警的共同特点是灾害还未发生,或灾害刚起步,难以准确判断灾情的演化进程.
适当超出预警响应级别的响应机制,可以弥补灾85害早期预警的严重程度相对于最终严重程度的不足.
十、需要建立对预警决策的"容错"机制、对专业人员发出警示信息的"宽容"机制.
建立"容错"机制,支持决策者在一定范围的自主决策,同时也要求决策者实事求是向上级汇报、向社会同步通报真实情况,避免误导.
建立"宽容"机制、支持"吹哨人",即允许专业人员向社会释放一定程度内的预警信息,同时政府向社会发出对这些预警信息表示关切的信息.
预警事件或灾害结束或告一段落后,应该评估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对发出预警信息或未能发出预警信息的单位依据"权责一致"原则评估、追究相应的责任或进行鼓励奖励.
(摘自《新冠疫情对灾害预警工作的启示》财新网2020年3月3日)美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分析与启示历史上,美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经过大量的法案颁布和修订,逐步趋于完善.
因此,研究美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对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概况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和州层面均有各自的法律体系.
总体来说,州法律的层级低于联邦,不得与联邦抵触,但是各州法律会在内容细节上更加具体和严格,是对联邦法律的有力补充.
按照法律与应急管理的相关性,将美国应急管理法律分为专门、相关和其它应急管理法律等三类.
二、美国应急管理法律特点第一,明确规定了应急管理的对象和范围.
范围包括:凡是对美86国领土、财产和人身安全产生威胁的一切事件.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美国应急管理法律的对象为灾害事件,范围包括:自然灾害、火灾和爆炸等超出州政府控制和解决能力的相关灾害.
第二,明确规定了政府应急管理的职责权限.
在联邦层面上,从灾前预防来看,法律赋予了联邦政府参与州及地方防灾备灾工作的权力;从灾中应急救援来看,法律赋予了联邦政府在紧急情况下打破国家政治体制束缚的权力,以便联邦政府能够更快的介入到州政府的救援工作中去;从灾后恢复重建来看,联邦法律赋予了联邦政府赈灾物资发放和财政拨款的权力,为灾区公众基本生活维系提供了保障;在各州层面上,法律赋予了各州政府开展日常应急管理工作和应对一般灾害的权力.
第三,明确规定了政府相关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一般来说,各州政府是应急管理的主要力量,FEMA是美国联邦层面应急管理的主要协调机构.
但是,重大灾害发生后,联邦相关部门都要参与到对州的应急救援工作,如国防部有责任出动军队来协助FEMA完成相关应急工作.
第四,明确规定了应急救援指挥权限.
一般灾害的应急指挥权属于各州政府.
但在重大灾害发生后,为了提高应急指挥的效率和加强统一调度,联邦法律将更多的权限赋予了总统,以国家首要领导人临时高度集权的方式,最大程度的调动联邦各政府部门(如联邦军队的调动)来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第五,明确规定了州政府在联邦应急管理介入后的职责.
当联邦政府介入到州政府的应急救援工作之后,应急管理指挥权已经交给了联邦政府,如总统可以调动州政府直属的国民警卫队(民兵).
但是,87州政府仍有协同联邦政府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义务,并且灾情得到控制后,后续的大部分工作应由州政府来完成,如主持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等.
第六,明确将更多社会力量纳入到应急管理体系.
在长期的应急管理发展过程中,政府发现仅依靠自身力量远远满足不了应急管理的新需求和新挑战.
因此,政府逐步从法律上对动员更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给予了支持和肯定,如联邦层面引入金融保险来缓解联邦赈灾拨款的压力.
第七,明确对特殊群体提供精准应急服务.
灾害发生后,受灾公众的基本状况千差万别,如个人身体健康情况等因素会影响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
因此,应急管理法律也对这类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规定,如要求残疾人参与应急管理协调小组,这样能够更加设身处地思考和解决相关问题.
三、完善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建议第一,立法应明确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系统化.
美国应急管理法律是在吸取事件教训和逐步摸索中完善起来的,通过系统归类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的应急管理法律对应急管理工作均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因此,在理清我国现行应急管理法律的基础上,应以修订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中心,逐步完善形成新形势下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第二,立法应明确应急管理的灾害范畴.
从美国的历史发展经验来看,应急管理起始于社会救助,发展于自然灾害应对,大成于恐怖袭击防范,实现了大安全大应急的应急管理目标.
因此,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健全完善我国应急管理法律应为未来大安全大应急的接入留下端口.
88第三,立法应明确应急管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及协调机制.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联邦政府各部门独自开展应急救援和整体沟通协调不畅的教训,严重制约了政府整体应急优势的发挥.
因此,应急管理法律完善中应对政府各部门应急职责和协调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第四,立法应明确应急管理中的中央与地方职责关系.
美国法律明确指出州政府处于应急管理的第一线,只有当灾害超出其控制范围后,才由联邦政府介入.
因此,应急管理法律完善中应适当加强对细化和评估各灾害风险及影响范围程度的规定,从法律的层面上对各级政府应急管理的介入作出界定.
第五,立法应考虑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的加入.
例如,通过引入金融保险,可为受灾群众提供更多的保障,并减少国家在赈灾中的财政投入,而节约的这部分财政又可以用于其他的发展建设投入.
因此,在应急管理法律完善过程中,应注重调动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
第六,立法应考虑应急管理的全民参与性.
从美国近年相关研究报告来看,新的安全威胁和挑战不断涌现,联邦政府的应急管理压力也逐步增大.
同时,近年来国外相关研究报告也多次指出,公众个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应急管理"第一人".
因此,无论是从降低应对灾害成本,还是从提高应急效率考虑,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来将工作化解到每位公众,才是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的最佳方案.
(摘自《美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特点分析与启示》灾害学2019年第1期)89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网址:http://whhlyt.
hunan.
gov.
cn/网址:http://www.
library.
hn.
cn

速云:广州移动/深圳移动/广东联通/香港HKT等VDS,9折优惠,最低月付9元;深圳独立服务器1050元/首月起

速云怎么样?速云,国人商家,提供广州移动、深圳移动、广州茂名联通、香港hkt等VDS和独立服务器。现在暑期限时特惠,力度大。广州移动/深圳移动/广东联通/香港HKT等9折优惠,最低月付9元;暑期特惠,带宽、流量翻倍,深港mplc免费试用!点击进入:速云官方网站地址速云优惠码:全场9折优惠码:summer速云优惠活动:活动期间,所有地区所有配置可享受9折优惠,深圳/广州地区流量计费VDS可选择流量翻...

丽萨主机:美国CN2 GIA精品网/KVM/9折,美国原生IP,最低27元/月

丽萨主机怎么样?丽萨主机,团队于2017年成立。成立之初主要做的是 CDN 和域名等相关业务。最近开辟新领域,新增了独立服务器出租、VPS 等业务,为了保证业务质量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中美之间的 CN2 GIA 国际精品网络,三网回程 CN2 GIA,电信去程 CN2 GIA + BGP 直连智能路由,联通移动去程直连,原生IP。适合对网络要求较高的用户,同时价格也比较亲民。点击进入:丽萨主机官方网站...

统计一下racknerd正在卖的超便宜VPS,值得推荐的便宜美国VPS

racknerd从成立到现在发展是相当迅速,用最低的价格霸占了大部分低端便宜vps市场,虽然VPS价格便宜,但是VPS的质量和服务一点儿都不拉跨,服务器稳定、性能给力,尤其是售后方面时间短技术解决能力强,估计这也是racknerd这个品牌能如此成功的原因吧! 官方网站:https://www.racknerd.com 多种加密数字货币、信用卡、PayPal、支付宝、银联、webmoney,可...

免费办公软件为你推荐
futureshopgloway是什么牌子mathplayer西南交大网页上的 Mathplayer 安装了为什么还是用不了?地陷裂口山崩地裂的意思xyq.163.cbg.com『梦幻西游』那藏宝阁怎么登录?www.119mm.comwww.kb119.com 这个网站你们能打开不?avtt4.comwww.5c5c.com怎么进入www.6vhao.com有哪些电影网站lcoc.topoffsettop和scrolltop的区别5566.com请问如何创建网页(就是www.5566.com.cn这种格式的)www.mfav.org海关编码在线查询http://www.ccpit.org.c
in域名注册 西安服务器租用 域名空间购买 欧洲免费vps vps代理 谷歌域名邮箱 hostigation budgetvm kddi 流媒体服务器 wdcp 网站保姆 免费名片模板 全站静态化 seednet php空间推荐 paypal注册教程 最漂亮的qq空间 空间登录首页 路由跟踪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