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纽约市长回应女儿参加抗议被捕

纽约市长回应女儿参加抗议被捕  时间:2021-04-25  阅读:()

2017年度本科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政治学》教学案例库项目负责人:邵鹏项目组成员:贾佳、冯仕亮所属院系:公共管理学院项目起止日期:2017.
7—2017.
92017年9月目录20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社会的民主转型2台湾百年民主路3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11从两起群体性事件看政府的应急管理19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2320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社会的民主转型注释:邵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案例资料来源真实,作者根据需要进行了改编处理;本案例只用于教学目的.
摘要:"美丽岛事件"发生后,蒋经国为了回应国际社会,公开进行"军法大审".
之后,"美丽岛受刑人"家属及其辩护律师开始走上政治舞台,陈水扁崭露峥嵘.
"江南命案"、"十信案"等事件导致了国民党的改革运动,蒋经国宣布废止"戒严令",解除"党禁".
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接任,台湾社会的威权政治逐渐瓦解.

关键词:威权政治、蒋经国、戒严时期、美丽岛事件、国民党改革运动引言:威权政治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存在公私二重性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构成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了包括政治形态在内的东方社会形态的特质.
在这个意义上,传统东亚儒家文化圈形成的是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国民党在台湾"戒严"下的军事管制,正是威权政治的典型.

威权政治(authoritarianism),是从auctoritas转变而来的,原意有创始人、缔造者的意思.
一般而言,威权主义是指一种统治者将其价值观强加给社会成员的统治形式和政治理念.
相对于无条件服从的极权主义,威权主义又是一种介于集权专制与民主主义之间,相对温和的统治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有限的政治多元性,最终必然走向民主主义.

在威权政治中,军事强人也拼凑拥护自己的政党,选举也是按部就班地进行,但一切都是独裁的伪装,韩国的朴正熙、菲律宾的马科斯就曾经是这样干的.
而台湾的威权统治,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软化,从刚性后退为柔性.

在蒋介石主政台湾期间,基本上延续了他在大陆时期的专制独裁,即硬威权主义.
他苦心孤诣地维护"中华民国"法统的同时,建构其一整套侍从主义的政治架构,利用党政军特等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使国民党得以垄断政府,冻结国会,操纵了选举;控制工商业,媒体、学校以及劳动农民等阶级;还通过国民教育体系广泛渗透自身的意识形态.
这一不中不西模式视为"自由地区民主政治",以此来区别、对抗所谓大陆的"共产极权".

蒋经国主政以后,国民党的威权统治进入软性时期.
尤其在80年代以后,面对时代和潮流的变化,特别是党外力量不断获得民意支持,蒋经国采取变被动为主动的措施,承认台湾的多元化,人民应享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并开始着手调整政策,布局政治革新.

但是,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威权主义与一党制的结合,本身就蕴含着不可解决的内在矛盾.
这就是在短期内,威权政治的存在确实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种族和地域的结合相对容易,有利于现代化的实现;但长期间内,威权政治的强化则会遏制容纳和消化新的政治参与,显露出它的衰朽和脆化.

光复后,国民党并没有马上恢复政府省建制,而是派出了行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独揽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并兼任警备司令,这实际上是日统时期的总督制的翻版,台湾人充满了狐疑和,也有着被边缘化的失望感.

国民党迁台以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中央"党政军机构,还另设地方政府台湾省、福建省党政机构和各市县级政权机构.
蒋介石搞这种叠床架屋、大而无当的架构,就是要确保"全国性"的这一政治地位,以维系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
但是,这种做法限制和削弱了"中央政府"缓冲来自地方矛盾的能力,也被深深地刻上了"外来政权"的烙印.

50年代,国民党七大上通过新党章,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以青年、知识分子和工农能广大民众为社会基础的"革命民主政党".
这一国民党的改造工作,如果以重返大陆目标来衡量,它是不成功的,但从一个执政党角色的生还与否来判断,那么它却是积极正面的.

六七十年代,威权主义显示出能够集中社会资源的优势,台湾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
尽管这一时期国民党反攻大陆美梦破灭,还被驱逐出联合国,但多数民众的生活富裕,国民党统治依然比较稳定.

但是,威权政治尽可能满足民众的物质需求,却尽量限制其政治权利的原则,在逻辑存在着致命的悖论.
人有了生存权之后,更高层次的政治和文化需求就会上升到主导地位,从而试图主动地参与规则的制定,把握和实现自己未来利益的预期.
然而,这些又与威权政治的原则相冲突.

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精辟地论述了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政治不稳定,在于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动员规模与它所能够提供机会之间的不协调,旧有制度无法充分吸纳政治参与要求的扩张,从而导致动乱.
威权政治的合法性是建立统治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上的,短期内的经济成就可以给它的统治加分,但它与现代化在根本上是异质的,民众多元化诉求的发展一定会销蚀威权统治的基础.

由于台湾民众在威权政治中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必然在少数精英的带领下,逐渐形成大规模的反抗行为.
这样一种游走于政治内外,并最终导向体制外政治参与的策略很快被广泛接受和运用,形成了台湾政坛上"精英动员——群众参与——政府让步——再动员、再参与和再让步"的发展主线,最终汇聚成摧毁国民党威权政治的风暴.

但台湾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文化背景,民主政治在实际运作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形态和模式,果然如同罗伯特达尔在《论民主》中所讲的,就"如同一片巨大的、无法穿越的灌木丛".
案例主体内容:(一)美丽岛事件我们摇篮的美丽岛,是母亲温暖的怀抱.
骄傲的祖先们正视着,正视着我们的脚步.
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荜路蓝缕,以启山林.
婆娑无边的太平洋,怀抱着自由的土地.
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照耀着高山和原野.
我们这里有勇敢的人民,荜路蓝缕,以启山林.
我们这里有无穷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兰花.
这首叫《美丽岛》的歌曲,是台湾校园民歌运动先锋李双泽的遗作,歌曲里弥漫着浓重的原乡情结,体现着对家国与人生的思考.
此曲一度被当局禁掉,但生命力却越来越强,竟成了一代怀抱民主理想的圣歌.
一本用这支歌名作刊名的杂志,却引发了一场成为台湾政治史是分水岭的"美丽岛事件".

1979年9月8日《美丽岛》杂志社在台北成立,社长为许信良,副社长是吕秀莲和黄天福,总编是张俊宏.
党外人士想借办刊物集结力量,达成创造实质性政党的目的,因此,该杂志成员几乎涵盖所有本土反对精英,既有倾向统一的社会主义团体"夏潮",也有以康宁祥为代表的稳健派.
但它实际运作的领导是激进派的总经理施明德.

施明德(1941—)可谓是台湾版的纳尔逊曼德拉,前后坐牢长达25年.
连资深坐牢专家李敖也承认,施明德是一条真正的硬汉.
施明德生于高雄市盐埕区,他的父亲开有"慈德堂汉医诊所",因"二二八事件"家道中落,父亲也在几年后病逝.
年仅6岁的施明德,曾目睹军队对贫民的杀戮,心中埋下了反抗国民党暴政的种子.
他在童年时代喜欢读书,尤其大哥施明收藏的"五四时期"的禁书,高尔基、鲁迅等人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他,那时就发誓要成为一个"永远与中下阶层、劳动者、弱者站在一起的人!
"施明德在中学读书时,就暗自立下志向投考军校,然后伺机发动兵变,推翻国民党的独裁政权.
1961年施明德军校结业后,被派往金门服役,在军队里联系"台湾独立联盟"成员,讨论发动军事政变的时机.
1964年,国民党当局抓捕了该盟成员180人,23岁的施明德被判处无期徒刑,虢夺公权终身,开始了长达15年的监狱生活.

施明德深知在监狱中,如果绝望就会很快会堕落和毁灭,为此他发明了拒绝绝望的"囚犯哲学".
他把囚禁看着是一种失去空间换时间的生活状态,视牢狱生活为读书岁月的拉长,不断跟同房政治犯学习日文和国际法,甚至在15年中没有当过一天"外役".

在孤独和寂寞中,施明德透过专心苦读和沉思,对世界大势和台湾前途有了非常强的方向感,也得以明了实现民主的正确路径和核心原则,这使他超越了自由主义思想大师和其他党外人士.
在他看来,这些人共同的缺点是书生论政,主张和理念太空泛、笼统和庞杂,不能真正地去"做",从而伤不了国民党政权;结果是台湾只有"反对的气氛",而没有能够急需实行的"反对势力".

施明德将"台湾民主运动"区分为几个阶段,其中最难、最危险、最重要的是"突破期".
民主运动一旦突破,就会如江河入海,浩浩荡荡.
而"突破期"的宗旨和原则包括扫除恐怖气氛、组织"没有党名的党"、民主运动国际化及以人权与和平为最高理念等;在行动上集中于突破强暴宪政体制的党禁、报禁、戒严令和万年国会四大害;采取群众、组织化和海内外结合的三大路线.

真正自由主义者必须战胜自己,把自己从仇恨的捆绑中释放出来,学会爱和饶恕,生活就给施明德上了生动的一课.
他曾经有一个热恋的女朋友陈丽珠,并生下了大女儿施雪蕙.
1974年,同狱难友蔡宽裕刑满释放,施明德委托他照顾妻女.
蔡宽裕却背信弃义,给陈丽珠献上了殷勤,陈丽珠也突然变心,嫁给了蔡宽裕.
施明德极度痛苦,发誓要象基督山伯爵一样报仇雪恨.

1975年12月24日,平安夜.
在祷告后,施明德体悟到"忍耐是不够的,还必须宽恕.
"他为了自由受了那么多苦,不愿意任何人再遭遇到他所受的苦难,他的精神终于和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以及昂山素季接轨.

1976年6月16日,施明德走出大牢,没有了双亲,没有家,没有钱,没有朋友,这世界对他不屑一顾!
但他感到:"我脑中的信仰、理想更加坚定和具体了.
我已拥有不义之徒掠夺不了的学识和更为成熟的智慧了.
"这些实现理想的方法、步骤和全盘计划,已经在他脑中以"沙盘作战"方式演练过很多次了.
这颗生长在台湾的自由种子,很快就要开花结果.

《美丽岛》知名度不断提高,设立十多个办事处,发行量达8万册,施明德决定在"世界人权纪念日"举办纪念活动.
而国民党当局从一开始就对这本来者不善的杂志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因此驳回了施明德等人的申请.
但他们决定不理会政府的态度,按原计划照常举行集会游行.
但没有想到,这场本来以歌声和演讲为主的集会,却演变为台湾有史以来最大的警民冲突.

1978年12月10日晚上六时,担任总指挥的施明德和姚嘉文登上小货车改装的宣传车做前导,后面跟了大有两、三百人,前面的一百人都手持火把,艾琳达等人举起"国际人权联盟"的大旗帜走在队伍中.

但高雄市扶轮公园四周的路段军警开始交通管制,禁止车辆入内,明德决定更改游行队伍的路线,朝几条街外的中正路与中正路交界的大圆环挺进.
晚上七点,游行队伍抵达大圆环.
黄信介、姚嘉文、张俊宏先后站在演讲车上演讲,现场3000名群众情绪高涨,高呼"反对国民党专政"等口号.
很多人想冲进来,却被镇暴部队挡在封锁线外.
晚上八点半,街边的镇暴车上突然有几缕白色烟雾冒出,有群众误以为镇暴部队施放瓦斯,现场立即骚动起来.
些情绪非常激动的群众冲破封锁线,少数失去理性的群众从路边木材行的后门抢了一些桷仔出来追打宪兵.
事后分析,这些人可能是市井一直在流传的,某些单位雇佣来闹事的流氓.

晚上九时,游行队伍回到美丽岛高雄服务处,长老教会牧师许天贤带着台南神学院学生们和群众一起用呼喊"停止剥削农民"、"美丽岛是我们的"等口号,还唱起配上基督教曲谱的歌曲《咱要出头天》和《人权之歌》.
吕秀莲是当时最耀眼的明星,她站在一辆装有扩音器的大货车上,演讲超过30分钟.

晚间十时20分,大冲突爆发.
镇暴车突然开过来,后面紧跟手持盾牌的士兵.
群众大哗,纷纷拿起石块、拔下街道边上的木制栅栏反抗.
混乱中,黄信介大喊:"活动结束"!
话音未落,有人拿起一根棍子,狠狠地打在他的屁股上.

街道上弥漫着催泪瓦斯的烟雾,情绪激荡和瓦斯作用,人人泪流满面.
施明德望着失控的场面,拉住艾琳达的手,一字一句地说:"如果我必须因此在狱中了此残生而人民能从此坚定地站起来反抗压迫者,并且,令人瘫痪的恐惧感能从此结束——我甘愿!
"那是那天晚上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此时,大家都清楚中了国民党的陷阱,后果难以收拾,回到台南大饭店的房间里挤在一起彻夜难眠,直到破晓.
直到十一日凌晨,局势才趋于平静,共造成双方近200人受伤.
警备总司令汪敬熙发表电视讲话,声明警总在暴乱中严格执行总统的指示,现场的宪兵没有携带武器,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并严厉指责《美丽岛》政团是"领导这一次酿成不幸可怕事件的阴谋暴力分子,从事一次有计划的暴力行动.
"台湾各大媒体都在头版头条大幅报道,把《美丽岛》杂志社成员形容成一群社会暴力分子,反复播放军警被打的镜头.
当时新闻局局长是年仅37岁的宋楚瑜,年轻帅气的他一身"正义凛然",把这次事件定位一个阴谋组织,有计划的、有预谋的进行"叛乱",从而得到了台湾民众的好感和认同.

13日清晨,汪敬熙下令调查局、刑事警察局、宪兵司令部等十五个小组同时大规模收捕事件参与者,共152名党外人士以"涉嫌判乱罪"被抓扣,《美丽岛》杂志社及各地服务处被查封.
张俊宏赤着脚从台北和平东路家里被刺刀被押着出来,他说:"那个时候反而是内心里最平静的时候.
"黄信介是立法委员,按法律得等到立法院通过决议案授权,才能抓人.
警备总部要求立法院投票同意逮捕黄信介.
黄信介不惊不怖,专门穿上中山装,一派潇洒从容坐在家里等着被捕.
琳达连睡衣都来不及换,穿着拖鞋,从阳台纵身跳进楼下的林义雄家.
特务正在那里等着她.
12月15日,艾琳达被驱逐处境.
吕秀莲被抓时,回头看见施明德从斜屋顶上跳下去,转眼工夫,就消失在清晨的蒙蒙细雨之中…….
14日,警总在电视和媒体发布通缉令,悬赏50万新台币抓捕"汪洋大盗"施明德,奖金从50万、100万、200万、很快上升到500万.
施明德成为台湾社会的全民公敌,台湾就这么大点地方,他纵有通天的本领,能逃到哪里去呢施明德认为,往僻远处的道路,都有军警人员检查人车,途中必定被捉.
大隐隐于市,最危险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地方,他继续待在台北市,在路上甚至与宪兵擦肩而过.
后来,他通过朋友吴文躲到林文珍家里面,美丽、勇敢的志工医师张温鹰为施明德整容,摘掉了下巴,让人认不出来原来的面孔.
在经过长达26天的逃亡之后,施明德还是被抓住了,台湾舆论欢声雷动.

(二)军法大审20世纪八十年代,一切似乎都焕然一新,国民党的威权统治出现了些许的松动,这是从军法大审开始的.
《美丽岛》杂志的核心成员被一网打尽,党外运动元气大伤,但国民党也宛如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被打了一个大洞.

1980年2月,军事法庭开始审理美丽岛事件.
2月28日,在受审人林义雄的家中,发生了全岛震动的"林宅血案".
林义雄的母亲和一对6岁双胞胎女儿被乱刀杀害,大女儿林奂均身受重伤,现场情况异常悲惨.
凶手行凶的手法极为专业,以短刀捅入,接着横向反钩,刀刀置人于死地.

当天的时间非常敏感,刚好是"二二八事件"纪念日,让人不禁联想到政治谋杀,是国民党当局所采取的杀鸡儆猴的血腥警示手段,目的在于吓阻反对派人士.
也有人认为,这是个别情报人员可能擅作主张,形成"擦枪走火"的现象.
无论真相如何,"林宅血案"激起了民众对当局的强烈恨意,舆论以"人神共愤"表达自身的感受,呼吁当局应尽速将凶手缉拿归案.

蒋经国对此惨案十分震惊,当天即下令立刻保释林义雄处理善后.
警总悬赏200万元通缉凶犯,动员庞大人力物力进行侦查工作.
然而,命案现场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历经数年均一无所获,成为悬案.

此后,林义雄伤心欲绝远赴美国,在台湾不分政治立场,均对他抱着十分尊重的态度,称之为"人格者"(闽南语,人格崇高者),觉得台湾亏欠他很多.
涉案人员的家属们更是十分紧张,因为根据《动员戡乱时期惩治叛乱条例》的第二条第一项:"触犯刑法第100条普通内乱罪、第101条暴力叛乱罪、第103条诱敌外患罪或第104条丧失领域罪者,处死刑.
"但当时国民党内部对于是否实行军法审判也有不同看法.
关中等人认为,他们死定了.
而中央政策会副秘书长梁肃戎认为,宪法里规定非军人不受军事审判.

军法大审不仅引起全台湾民众的关心,美国政府和国外的人权组织、媒体等也是高度关切,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展开救援.
英国的BBC播出了现场的录音带,打破了台湾当局的一言堂.
美国《新闻周刊》指责,此事件是台湾进行的几次最大的政治镇压之一.
《纽约时报》则称,其实受审判的不是这些人,而是台湾的民主.
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约50名教授联名写信给蒋经国进行抗议.

蒋经国也不禁产生了动摇,他怀疑若这群人人真的那么坏,为何全世界很多人在救援他们此时,幕僚中有人说:"当年国父就是因为清政府送了他们72具尸体而成事(黄花岗起义),今天我们不能送他们这几具尸体,让他们成事.
"于是,蒋经国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不管怎样处理,我不希望看到有死刑.
"为了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国民党当局第一次进行公开的"军法大审",并同意被告委托律师辩护.
施明德表现十分老到,暗中告诉被告们在军事法庭上少做法律罪刑辩护,多做政治辩护,把这当作是枪毙前最后一次描绘民主与自由的机会,以及对台湾未来的期望.

审讯期间,被告等人在庭上陈诉其政治观点,律师亦以长篇报告详述"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形同公开的政治大辩论.
于是,听众发觉被告们与国民党宣传的完全不同,普遍同情他们的遭遇.
就连当时在法庭上工作的女警也默默暗自流泪,转身退出了法庭.

4月18日,军事法庭以"为中共统战"和"台独叛乱"罪名,判处施明德处无期徒刑,黄信介处有期徒刑14年,姚嘉文、张宏俊、林义雄、林弘宣、吕秀莲、陈菊等处12年有期徒刑,另有37人被刑事法庭判处4至6年的徒刑.

当时的律师帮政治犯辩护可是会惹祸上身的,甚至律师在帮政治犯辩护时阐述太多反动思想,可能也从律师直接变成被告审判.
但是,还是有一些勇敢的律师不顾已有的金钱与社会地位,组成了著名的"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团,其中著名成员有陈水扁、苏贞昌、谢长廷、江鹏坚、尤清等15人.
谁也没有想到.
这次辩护改变了他们的一生,今后的命运都和民进党纠缠在一起,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台湾政坛的领导者.

(三)国民党改革运动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社会处于巨大的转型之中,江南命案发生后,国民党内部有爆发了台湾史上最重大经济犯罪案件——"十信案".
"十信"即"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长期以来都是由国泰集团的蔡万春家族控制的.
80年代,蔡万春的儿子蔡辰州当选"立法委员",并开始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房地产领域中,进行不正常放贷等活动,导致库存现金低下,房款总额远远超出存款总额,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导致崩溃.
由于弊案金额超过100亿新台币,数千存款户一生的积蓄血本无归,导致大小官员两百多人辞职或下台,最高涉及国民党副秘书长蒋彦士.

此前的1981年,也发生了"陈文成命案",即台湾的海外留学学者陈文成因捐款《美丽岛》杂志,在被警总约谈后,"畏罪自杀"在台大图书馆旁.
台湾民众在"陈文成命案"中看清楚了国民党情治单位的摆烂和流氓心态,"十信案"民众才发觉政府与财经金融集团之间盘根错节的腐败关系,"江南命案"中看到了政府和黑社会之间联系之深.

对于国民党内部的混乱状态,蒋经国决心进行改革.
其实,早在70年代初期,蒋经国推行的"催台青"运动和"结合群众"的方式,以党为中心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70年代后期,他以"增额立委"选举为中心,进行争取民心的政治改革,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80年代之后,面对一个己经多元化了的社会,1981年,国民党十二大公开确定了"政治民主化"方针.

晚年蒋经国已经看得十分清楚,未来国民党不可能重返大陆,所以必须为国民党在台湾长久执政埋下基础.
打根基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拔擢台籍精英以及国民党青壮的第三代,以本土化与反对分子对抗;一个是改造国民党的体制.

1985年,在"国民大会行宪纪念日"庆祝大会上,蒋经国出人意料的脱离讲稿说,现在有两个问题想做一个明确的说明,第一就是蒋家的人不能也不会竞选下一任总统,第二就是没有可能以实施军政府的方向来统治国家.
这番话震动了台湾政界和整个社会.
随即他又将"军系中常委"从12人缩减到4人.

1986年的4月,蒋经国指定国民党中常委严家淦等组成十二人的"革新小组",并要求他们先选择最重要的来快做,不要拖,而且要主动与"党外公共政策研究会"的人士进行沟通.
同时,他也设想的改革目标,包括建立完全公开的政治制度,实行全面政治民主,政府回归宪法层面去施政以及两岸统一等,其中两岸统一是最明确和强烈的一点.

1986年,民主进步党成立时,还没开放党禁,它在程序上仍然不合法.
蒋经国听到副官的报告时,他点点头没有回应,半小时后通知党政军要员到官邸开会,蒋经国坐在轮椅上开口就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国民党过去太骄傲、太自负,现在不能再跟从前一样了.
据说,面对当时情治部门呈上的抓人名单,蒋经国看了一眼,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使用权力容易,难就难在晓得什么时候去用它",并没有批准.

10月10日,蒋经国发表"双十节"讲话,指示修订"人民团体组织法"、"选举罢免法"和"国家安全法",开启台湾"民主宪政"之门.
此时,他已经十分明了,"爱民如子"的"民本"理念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民众已经懂得"自爱",不再需要执政党做自己的"保姆",而要求自己治理自己.

1987年戒严令的解除,党禁和报禁的开放,国民党的"戒严"和一党专制这两大体制解体,台湾正式进入政治转型期.
那一刻,蒋经国说:"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但世上必然有"与民众永远在一起"的政党.

(四)蒋经国病逝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在台北病逝,举行遗体大殓仪式后,将遗体安放于桃园县大溪镇,不少台湾民众曾闻声痛哭.
历次调查显示,蒋经国均为台湾人民最怀念及肯定的总统,宋楚瑜、马英九等皆以他作为从政典范.
江南在《蒋经国传》中对他多有批评,但也仍然认为他是位"聪明的政治家,一位有良心的独裁者,倒行逆施的事,雅不为也.
他随时关心国际民生,兢兢业业.
"蒋经国(1910-1988),出生在浙江奉化溪口,曾经是一个热血青年,一度长期滞留苏联,深受共产主义影响.
回国后,蒋介石为其量身打造的"思想改造",最终把他养成一个受儒家"民本政治"思想的信仰者.
解放战争时期,蒋经国在上海改革金圆券,因遇上孔宋家族的阻力而失败.

在台湾,蒋经国不准孔宋家族再牵涉参与政治活动,开始启用大批本省籍专业技术官僚,李登辉等人因此纷纷登上权力的位阶.
蒋介石逝世后,他将国民党总裁一职改称为主席.
1978年3月21日,蒋经国当选"总统",并说现在是民主时代,他只是个普通党员,还照会新闻界不要称"领袖"和"万岁".

多年的岁月沧桑,无法消磨掉蒋经国身上曾有共产主义痕迹,他把"民本"政治信仰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从三十年代的赣南实验,到七十年代投资高达100多亿美元的"十大建设计划",都带有十分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这与他的莫斯科老同学邓小平在中国大陆所作所为十分相似.

通过"十大建设计划",台湾创造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本建设,取得经济成长的奇迹.
宋楚瑜说:"这一段经验,至今仍被台湾人民津津乐道.
'台湾钱,淹脚目'这句俗谚,便在形容当时台湾的普遍富有.
你可以称之为'台湾特色的资本主义',但也不妨就视为另一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台湾政治人物经常喜欢说自己"走透透",表达自己勤走基层各地,体察各种民意.
实际上,这来源于蒋经国的亲民和勤政的作风,据说他每年超过200次亲自下乡走访,年近古稀仍下到台湾各处穷乡僻壤里去探求民隐.

在基层县镇,可以经常看到蒋经国的身影,有时他像寻常老农一样脱鞋涉水,有时他在小登陆艇上乘风破浪,有时他带着安全帽搭着吊笼横越峡谷.
又或者他常常在小摊上就地吃饭,随从提醒他有点不干净,他回答:"老百姓都能吃,为什么我不能吃"在修筑中部横贯公路的一线,蒋经国与筑路工人同吃同住,同在水龙头上喝生水,同在工棚里啃馒头.

蒋经国认为,清廉和勤政至多是官员基本素质,官员必须拥有与时间赛跑的智能.
老病侵寻的蒋经国为改造台湾,每天都与时间竞赛直到油尽灯枯.
他实施严厉的贪污治罪条例,其中一级贪污罪可以判处死刑.
他对政商分际苛刻到不通情面的程度.
王新衡与蒋经国私交甚笃,还是蒋孝武的干爹,但王新衡担任亚洲水泥的董事长后,又往七海寓所交谊,蒋经国却不开门,并说:"兄在商,弟从政,道途不同,有所不宜.
"此后,王新衡再也没有踏入过七海寓所一步.

蒋经国还改革台湾铺张浪费的陋习,提倡简单"梅花餐"(即五菜一汤),并在公务员中推行青年装,自己也是"微服私访",一袭夹克走天下.
他还把防弹卡迪拉克车送给"副总统"谢东闵使用,自己坐那辆用了多年的别克汽车.

连西方人也承认,深得儒家精髓的台湾,蒋经国采取了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留下的温和独裁与温和民主派,最终推动了台湾这一亚洲最平和的民主转型.
可以说,这是一条独特的"自由先行"的路径.

客观上说,当时台湾贸然实行民主的条件并不成熟,本省人依仗人多甚至台独势力肯定会通过选举上台,甚至会引发战争,但他们都被蒋经国收拾了.
80年代之后,蒋经国借助于强大的权威,领导、控制和培养了一个相对温和的台湾民主,一方面逼迫国民党内顽固势力"改弦易辙",更是说流放就流放;另方面对于那些追求民主的人士,总是试图把他们纳于体制内,协商一起共同改革.

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蒋经国,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没有蒋经国,台湾的民主转型,会变得更加复杂、艰难和前途莫测.
(五)李登辉上位蒋经国去世当天,李登辉继任"总统".
他是"大器晚成"的典型,更是台湾政坛的"超一流"高手,日后把国民党政权搅得天翻地覆.
李登辉(1923—),台北县三芝乡客家人,他是次子,长他两岁的哥哥李登钦,在日据时期战死菲律宾.
他父亲李金龙却个子短小精悍,李登辉的体格相貌明显地相似其母亲.
据李敖说,李登辉是日本人的私生子,母亲江锦身高180公分,是有名的大嗓门,曾经在筱原笠次郎家中帮佣时被多次强奸,生下之私生子,乳名叫阿辉,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光辉荣耀.

作为基督教徒的李登辉在私底下很喜欢算命,曾让中央警官学校教授吴彰裕批算.
吴表示,李的嘴形如"狼吻",上下排牙齿咬合异于常人,象征性格贪得无厌且刚愎自用,身形有"五长"和"五大"的天生异格,所以能登大位.

李金龙的职业是警察,职务调动频繁,李登辉也就不断地搬家和转学,但在中小学时成绩总是排名第一.
他性格孤傲,大多独来独往,唯一参加的团体活动是剑道训练,从而学会了忍、准、狠的要诀.
在日治时代,李登辉更名为"岩里政男",喜欢读日文版的孙中山、蒋介石、鲁迅、郭沫若等人著作,甚至他的情书也都是用日文写的.
李登辉先后在台北高等学校、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求学,看到佃农们的辛苦而不平,从而选择农业经济专业.
他在大学时受左翼思潮的影响,遍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对《资本论》深加钻研,想把农业与马克思经济学相结合.

光复以后,李登辉回到台湾大学继续其学业,并于1946年成为中共地下党员.
他在初期表现颇佳,参加过台北市1万多人抗议美国士兵强奸女学生暴行的活动,筹建了"新民主主义读书会",一度研读毛泽东等人等中共书籍.
此后因为与其他同志的矛盾,李登辉决定退党,但随即参加了"新民主同志会",期间他再一次加入共产党,又再度退党.
他对此的辩解是:"三十岁前不相信共产主义是没梦想;三十岁后还相信共产主义叫不实际.
"李登辉毕业后担任台湾大学讲师,与世交曾文惠相亲结婚.
他们共有阴暗两女三个孩子,夫妻俩管教孩子甚严.
1983年,长子李宪文因患鼻癌过世.
1952年,李登辉获得中美基金奖学金,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拿到硕士学位,返回台湾,担任台湾省农林厅技士及经济分析股股长,一待就是12年.
由于他曾经参加过共产党,一度被调查局未经判决就被拘留四个半月,在农复会负责人沈宗瀚交涉下,得以无罪释放.

1965年,李登辉到美国康乃尔大学攻读农业经济博士.
1968年,李登辉的《IntersectionalCapitalFlowsintheEconomicDevelopmentofTaiwan,1895-1960》博士论文获美国农学会全美杰出论文奖.
回国后,他被聘为台湾大学教授兼农复会技正.
此时的李登辉已经四十六岁了,还十分落魄,当时他女儿过生日,他只能够买一个蛋糕给女儿,自己却不吃.

1971年8月,沈宗瀚将李登辉以农业问题专家的身分介绍给蒋经国,当时蒋经国正准备组阁,并进行农村经济改革,因此对他十分赏识.
10月,在王作荣的介绍下,李登辉加入了国民党,那一年他已经四十八岁了.
情治机关发现李登辉曾参加共产党,并向蒋经国汇报,但他挥挥手说"就这样了".

1972年,李登辉被蒋经国延揽为主管农业的"政务委员",在当时部会中是最年轻的.
李登辉当时甚至不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职务,还是他儿子不无调侃地说:"那是当完部长级的大官之后,没有什么职位可以安插的老人当的官.
"李登辉从此时来运转,平步青云,先后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委员、台北市长、台湾省主席等.
期间,他参与制订了加速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措施和条例,并废除了运作25年的"肥料换榖"制度,兴建翡翠水库,提倡"八万农业大军"培养"核心农家"等,促进了台湾的农业改革及城乡的平衡发展.

李登辉对蒋经国言听计从,表现得认真、诚实,没有野心.
由此他深得蒋经国的喜欢,因为他很恭敬,讲什么都听,做事也很认真.
蒋经国讲什么东西他都记下来,回去慢慢研究好,再来向蒋经国汇报.
实际上,蒋经国考量到李登辉没有任何班底、没有情报资源,军队也不是他的,而且没有儿子.
1984年,李登辉被蒋经国钦定为"副总统",进入中常会,刻意培植为接班人,使各界人士跌破眼镜.
当时在国民党高层,履历远比李登辉厚实的大老们比比皆是,怎么排也轮不到他的头上.

所以在国民党内资历甚浅的李登辉,只花了十七年的时间,就击败了国民党内诸多大佬和其他的台籍精英,成为"中华民国"的第八任总统.
结论:威权瓦解巴林顿·摩尔关于"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民主"的论断,成为西方民主化理论的金科玉律.
也就是说,一个稳固的"中层社会"是国家从威权专制转型为民主国家的必要条件.
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一书中,根据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亚非拉国家的一些案例,把民主进程分为三种类型:变革——指一国的民主是在执政精英的积极领导下实现的;置换——指一国的民主是通过反对派团体的积极努力,从而导致威权政府的垮台或被推翻而实现的;移转——指一国的民主主要是通过政府和反对派团体采取联合的行动而实现的.
并且他强调:"几乎每一个国家民主化最积极的支持者都来自城市中产阶级.
"台湾的民主进程几乎就是西方教科书的再版:"工业化——城镇化——中产阶级社会——民主政治.
"台湾的民主化转型是"置换"的典型,就是依靠推翻威权政府实现的.
威权政治是一种从传统集权主义向现代民主主义过渡的统治形式,其模式就是,经济上相对自由市场化,而政治上高度强势集权.
台湾的国民政府既和所有威权主义体制,也有着自身作为东亚国家的结构和特征,与当时的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十分接近,集传统性与现代性为一体.
其传统性在于,权力的高度统一和集中,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权力的维护常借重国家"暴力潜能";其现代性在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技术官僚治国,强调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

威权政治的社会高压也带来了极其宝贵的政治稳定,能够高效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政府不仅提供公共产品,更加充当了市场经济哺育者的角色,扮演了宏观经济发展的计划者和协调人,保障了经济高速有序地增长.
其中典型就是李光耀开创的"新加坡模式"和台湾经济奇迹.

反观二战后的许多国家虽然移植了西方民主制度,但却引起了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的混乱,政党纷争、学生暴动、暴民游行、军人政变等现象层出不穷,导致经济发展滞后、市场不发育或残缺.
台湾在60年代至80年代,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经济神话,是与尹仲荣的努力分不开的.
国民党原来坚持"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两大经济理念,大力发展国营企业和国有经济,导致了"四大家族"对私营企业无情的蚕食、鲸吞.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原来的基本经济政策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在1952-1953年,终于引发了台湾到底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还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大论战,尹仲容在蒋介石的支持下脱颖而出,成为"经济部长".

尹仲容(1903—1963),湖南省邵阳县人,被誉为"中国的欧哈特"、"台湾经济之父".
他学贯中西,著作有《电磁学》、《工程数学》、《郭筠仙年谱》和《吕氏春秋校释》,横跨经史和理工,在台湾的政界乃至学术界极其罕见.
尹氏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藏富于民"、"均富"与"养民".
当时台湾的经济基础异常薄弱,既没有资本,也没有人才,民营企业无力发展.
于是他发明了"计划性自由经济",由政府先发展工业,然后再把初具规模的工业转为民营,当局只是统筹全局,民间企业则保有最大的自由空间.

在六十年代,台湾的国民所得成长率为5.
8%,工业产品占总出口的比重增加到83%,已走到工业化国家行列.
在七十年代,台湾的对外贸易首次出现盈余,电子、塑胶和机械产品等成为主要的出口项目,经济成长连续4年超过10%,产业发展重心也已经成功转型.

台湾的社会形态由以农业为主过渡到工业社会,导致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新生代中产阶级的兴起.
80年代初,只有20%的台湾人从事农业劳动.
这史无前例的社会流动,改变了以农村为基础的政治动员,新生代选民掀起要求制衡的民主浪潮,自由民主的思想不断传入,公众政治参与之路被打开,非政府组织也大量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媒体不断涌现,随封随开,政府无法禁止.

这一切的社会变迁,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国民党无法再垄断权力,民主化的时代就此开启.
《教学手册》一、教学目的与用途本案例读者的定位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年级学习《政治学》的学生二、启发思考题1.
什么是威权政治威权政治在亚洲国家的表现是什么2.
"美丽岛事件"为何演变为暴力冲突3.
为什么蒋经国要公开审判"美丽岛事件"受刑人4.
如何理解蒋经国个人性格特点与台湾社会的民主转型5.
国民党改革运动带来的思考有哪些三、分析思路:1.
通过资料的阅读和视频纪录片的观看,系统把握台湾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主化进程.
2.
通过学习,以台湾为例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民主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3.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相关理论和问题.
四、理论依据与分析1.
民主政治与社会稳定的关系;2.
民主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关键要点以及案例分析中的关键知识点、能力点等1.
威权政治的特征.
2.
台湾威权政治的表现.
3.
《美丽岛杂志》在宣传民主政治方面的作用.
4.
蒋经国公开军法大审的背景与意义.
5.
台湾威权政治瓦解的表现.
6.
国民党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
六、建议课堂计划1.
在课前下发案例材料给同学们阅读.
2.
在上课中用大约两个小时放映视频教学材料《进退20年:民进党政治跌宕之路》.
3.
给班级同学分组,大约5-6人一个小组,选择一名同学作为组长,布置相关思考题目.
4.
用大约2-3小时进行课堂讨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发言10-15分钟,用10分钟左右同学提问.
5.
进行课堂讨论的总结与点评,大约10分钟.
七、其它教学支持等.
在上一次课程结束时,给学生复印相关的复习资料;准备视频教学材料《进退20年:民进党政治跌宕之路》.
需要专门多媒体教室,有计算机和投影以及音响等设施支持和视听辅助手段.
台湾百年民主路注释:邵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案例资料来源真实,作者根据需要进行了改编处理;本案例只用于教学目的.
摘要:本案例描述了台湾近一个世纪的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用翔实的材料勾勒出台湾从日据时期、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经济起飞时期以及民主化真正开始的政党政治以及社会经济背景等,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大陆的政治转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台湾民主国民党民进党百年威权政治案例主体内容一、日治时代的遗产与蒋统治初期的背景要讨论1949年以来台湾民主发展,必须简单回顾此前半世纪的遗产.
日治时代是台湾现代性的一个起点.
虽然像刘铭传已开始进行如铁路建设等工作,但深度广度都有限,而且不久台湾就割让给日本了.
真正开始进行全面现代化统治之基础工程的,是日治时代.
比方说全面土地调查.

明治维新后有个不算长的"大正民主",是在1912至1926年这段时间,日本出现民主启蒙的思潮,鼓吹在明治宪法体制的框架内,实施保障人民权利、三权分立、民选国会等现代民主制度.
这潮流影响到当时台湾的精英(传统士绅向现代的知识分子蜕变).
此外,受当时大陆国民革命成功、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民族自决、朝鲜"三一"运动等等影响,台湾也出现了光谱灿烂的民主启蒙思潮与民主运动.
如果我们把当时的思潮、运动的政治光谱列出来,会很惊讶地看到,几乎20世纪的主要思潮,在当时都出现过.
从民主主义(当时叫民本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到共产主义都有,这主要是在日本留学的精英,受到各种思潮影响而在台湾推动各种启蒙、运动所带来的.

首先是林献堂领导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从1912年至1934年,13年间向日本帝国议会提出15次请愿,压制、抓人、分化、御用台人唱对台戏也都出现过.
再看蒋渭水、林献堂等在1921年创立的"台湾文化协会",几乎网罗所有抗日团体,希望透过设读报社、讲习会、夏季学校、文化演讲会等来促进台湾文化的发展,提升民族意识.
简单说,这是想透过政治、文化的启蒙来达到解放台湾的目的.
"台湾文化协会"在1927年分裂,由左派的连温卿掌权,蒋渭水等退出,另组"台湾民众党".
后来连温卿又被更激进的王敏川一派所逐.
而"台湾民众党"的党纲揭示三大纲领:确立民本政治、建设合理的经济组织、改除社会制度的缺陷.
但在组党后也出现路线分歧,蒋渭水等想结合民族斗争与阶级运动之激进派,经一年多的斗争,取得上风,林献堂等温和的体制改革派另组"台湾地方自治联盟",纲领以"台湾地方自治之确立"为单一目的.
但随着日本军国主义气焰高涨,1937年宣布解散.
在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追求民族解放运动上,还有两股力量必须提到.
一是农民运动,一是台湾共产党,两者也有一些关联.
1926年6月,"台湾农民组合"正式创立,推简吉为中央委员长.
后来一些干部加入台共,成为台共外围组织.
1931年,日本加强镇压,主要干部被捕,"农组"溃散.
至于台共,简单列一下编年:1919年列宁成立共产国际,1921年中共成立,1922年日共成立(次年溃散,1926年再建),1927年日共在莫斯科召开扩大中央会议,根据共产国际决议,决定建立"日本共产党台湾民族支部",即台共,1928年在中共代表的指导下于上海创党.
以上表明,其实在日治时期,台湾的政治启蒙运动也好、政治反抗运动也好,已经蓬勃发展,跟当时世界性的左、右政治运动形势是同呼吸的.
其光谱甚至比下面将要谈到的战后这一段还宽广(一个主要原因是"二二八"事件与白色恐怖的肃清使光谱的某些部分不见了).
今天台湾民主发展的轨迹,并不是1949年后突然从天空上掉下来.
因此我们谈台湾战后民主的发展,这段历史该被严肃看待.
战后到1950年代早期,有三件大事是关系战后台湾民主发展很重要的直接背景.
首先是"二二八"事件,很清楚它是我们从上世纪中叶以后,这块土地上历史伤痕的重要原点.
它使得统治者跟被统治者之间有相当的鸿沟,这鸿沟甚至扩展到接下来另一个历史大变局中数以百万计流亡移民者与原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台湾人之间有一些隔阂,这些流亡移民者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其实跟当时的统治者未必有直接关系.
另一方面,"二二八"对当时台湾精英的摧残也是不可否认的,更重要的是"二二八"造成的心灵禁锢所致的"失语".
像这类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一直在后来的政治运动史上产生着说不清的影响.

接下来是1949年.
这个变局不只影响相争的权力者,也深刻影响着各色各样的人.
旅美作家王鼎钧写的回忆录,第四部《文学江湖——在台湾三十年来的人性锻炼》是写台湾这一段的经历.
第二章开篇就写:一九四九年五月踏上台湾宝岛,七月,澎湖即发生"山东流亡学校烟台联合中学匪谍组织"冤案,那是对我的当头棒喝,也是对所有外省人一个下马威.
当年中共席卷大陆,人心浮动,蒋介石总统自称"我无死所",国民政府能在台湾立定脚跟,靠两件大案杀开一条血路,一件是"二二八"慑服了本省人,另一件烟台联合中学慑服了外省人.
就这个意义来说,两案可以相提并论.

烟台联中冤案尤其使山东人痛苦,历经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进入七十年代,山东人一律"失语",和本省人之于"二二八"相同.
(引文)王先生这个例子,可以让各位对上世纪50年代的政治和社会,是一个怎样低沉的状况,有一点了解.
只有在这样的大脉络下,我们才能凸显出像《自由中国》杂志等在50年代争取民主、自由,是如何艰辛、如何可贵.
接下来还有一件大事,1950年6月25日,韩战爆发.
毛泽东抽调三野九个兵团入朝作战,美国总统杜鲁门则下令第七舰队布防台湾海峡.
后来,中共中央还决定,"东南沿海方向从此转入防御","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下来".
历史的发展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以后,蒋很快在台湾站稳脚跟,白色肃清大规模展开.

二、白色荒废的50年代及雷震案接下来讨论台湾战后民主运动的发展.
50年代,"二二八"的镇压刚过,白色恐怖镇压正在展开.
在这样的低压环境下,以《自由中国》杂志为核心之论政集团的出现,是个很特殊的状况.
一方面,那是蒋氏政权在台湾确立威权统治的时代,政治空气是沉重的,但另一方面,《自由中国》几乎是当时鼓吹自由、民主,批评国民党许多作为的少数政论刊物,更特别的是,《自由中国》的创刊居然受到蒋介石支持、资助,其核心人物雷震更是蒋的重要干部.
这里就以这个集团的出现、发展、被镇压等来说明这一阶段的民主运动发展.

《自由中国》的出现与最后被蒋政权镇压,有它既定的条件.
1949年11月,当时共产党已席卷中国,蒋退守台湾.
一批自由派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在蒋的赞许与支持下,由胡适和雷震等人筹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在台北创刊,目的是要"宣传自由与民主的真实价值,并且要督促政府切实改革政治经济,努力建立自由民主的社会".
换言之,这个刊物的出现,一方面是要反共,一方面是要失败的国民党痛定思痛,改革政治经济,实施民主政治,总的来说是以"蒋政权同《自由中国》上发表的社论盟"的姿态出现的.
但何以不到两年,就因一篇由经济学家夏道平执笔的社论《政府不可诱民入罪》,跟蒋政权开始有摩擦,且持续扩大,最后以"雷震案"抓人收场这就必须回顾一下50年代台湾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
简单地说,50年代台湾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基本上是以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为底盘所确立之"军事的威权侍从结构"的统治体制.
这里所说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是指以"国家资本——旧地主阶级掌握之台籍资本和移入之大陆资本构成之民间资本——数量不大之劳动者及土改后之广大零细小自耕农"构成的三层结构.
最上层的是国民党掌控的国家资本,最大块、最重要,发挥主导作用;中间层是民间资本.
来台后,因要救亡图存或其他原因,国民党土改玩真的了,基本上是成功了.
台湾的旧地主因为土改转变而成台籍资本家,再加上上海、山东等地转移来台的大陆资本,形成民间资本,依附国家资本;最下层是小自耕农,因为土改,耕者有其田,就产生很多小自耕农,构成当时社会经济的底盘.
但是,就政治支配力而言,这三层结构的比重刚好倒过来.

这个社经结构的特色可以从两方面一窥其侧面,首先,是双重政府、双重财政,就是"中央政府"跟台湾省政府几乎重叠,两者管的都是台湾,只差"中央"多了金门、马祖.
所以"中央"有一个"财政部长",省政府又有一个财政厅长.
这个还不严重,更严重的是,当时的预算,军事支出占七成甚至七十几,如果加上保安,那更多.
也就是说,政府每支出十块钱,有七块钱是养兵的.
这就形成了当时统治体制的军事性格,我称它是"军事的威权侍从主义".
什么是侍从主义这是处理当时跟地方的关系,我把地方利益给你地方派系势力,以换取你地方派系的政治效忠,但你不能碰"中央"的政治权力.
一方面军事戒严,一方面是威权侍从,软硬通吃.
这个军事威权侍从体制,是相当威权的.
但它开了一个小小的缺口.
什么缺口很有限度的地方选举.
这个选举虽未必决定后来台湾民主宪政的发展,但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
就这点来讲,历史往往是吊诡的.

前面说过,《自由中国》杂志其实是中国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跟着蒋介石到台湾,希望国民党能彻底反省在大陆的失败,真正实行民主、自由.
除了杂志之外,还有政治行动,要联合第三势力、联合民青两党,组成"自由中国大同盟",来支持蒋介石反共.
但是,这个知识分子集团后来慢慢和蒋政权有摩擦了.
从《雷震日记》来台部分可以看到,雷震在当时蒋政权中是参与很多重大机要的,事情会演变成后来局面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韩半岛的风云,第七舰队巡弋台海,乃至后来《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订定,使得风雨飘摇的蒋政权基本上在台湾稳下来.
原来要联合知识分子、第三势力来反共、来巩固领导中心的那些工作,因为情势已经改变了,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自由中国》提倡的自由、民主也变成不协调音了,而且,蒋到台湾以后,基本上已经准备传子.
这种种情势的发展,使得蒋介石得以重新构筑军事威权统治体制.
威权体制有一个特征:凡是有可能会危害到政权的,都要用所有方法来防止它出现;一旦出现了,就要最迅速用最有效的方式将之扑灭.
我们看整个50年代的政治发展,大概都可以从这样的线索去看.
当时蒋介石构筑的威权统治体制,军管色彩很重.
比方说,在雷震的日记中写到一件事,当时周德伟先生是"关务署长",走私一般都是海关管的.
有次开会,彭孟缉的保安司令部说抓走私这个我要管,要从海关把权力拿走,周德伟先生就反对,后来大体守住了这一点.
《自由中国》开始跟蒋政权第一次公开摩擦,又跟彭孟缉有关.
1951年6月,《自由中国》刊登了夏道平执笔的社论:《政府不可诱民入罪》,针对彭孟缉保安司令部的一些作为提出批评.
结果保安司令部准备要抓人,但因当时担任省主席的吴国祯兼任司令,他退回这个公文而使事情没有恶化.
其后,胡适为了抗议军事机关干涉言论自由,辞去发行人之职,《自由中国》与国民党的摩擦开始加大.
接着,随着《自由中国》对救国团、党化教育等敏感问题的持续批评,关系持续恶化,约至1954年底,双方已至划清界线的地步,国民党内原先拥蒋的自由派几乎都跟权力核心疏离了.
当时军方势力很大.
军方有个靠山——蒋经国.
他当时先后以"总统府"机要室资料组主任、"国防部"政治部主任、"国防会议"副秘书长等身份掌管重要的军、特事务,并且体制外搞了个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准备接班.
回顾50年代,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两条主线在冲突中发展:一方面是这些知识分子希望确立法治、自由、民主的原则,进行政治改革;另一方面是蒋家借着国民党改造的名义,以及军特戒严等手段,要把权力集中到蒋家,树立军事威权体制.
反映在《自由中国》身上,这两条路线的摩擦,最后就是几乎划清界线,形成对立.
这里简略看一下事情的发展.

1956年10月,蒋介石七十岁生日,学古代皇帝公开求言,《自由中国》推出"祝寿专号",对时局有真切之批评,要求蒋改革,轰动一时.
国民党内部刊物则公开批评《自由中国》散布毒素思想,扬言要消灭"这股思想的流毒".
1957年7月,《自由中国》推出长达15篇、历时七个半月的系列社论《今日的问题》,讨论的问题包括"反攻大陆问题"、"反共救国团问题"等敏感问题,而以"反对党问题"做总结.
其中"反攻大陆问题"后来被国民党攻击说是"鼓吹反攻无望论".
然而,隔一年即1958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来台,与蒋发表联合公报,蒋承诺不以武力反攻中国大陆(但台湾人民几乎不知道),等于实质承认军事反攻无望论.
既然军事反攻无望,那唯一的出路当然是民主改革,把台湾建设成现代宪政国家.
《自由中国》在创刊之初,曾参与蒋廷黻在美国发起筹组的"中国自由党",刊登其《组织纲要草案》,但这是要团结力量拥蒋的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曾创党即胎死腹中.
其后,雷震等人也陆续为健全政党政治而对反对党相关问题有所讨论,但并没有实际行动,且也以大陆来台人士为主.
到了1957年左右,由于内外政情的变化,需要一个有实质影响力之反对党的想法逐渐扩大,讨论也逐渐增加.
杜蒋发表联合公报后,民主改革、要求国民党取消一党专政,成立反对党等要求也就变得扣合现实了.
另一方面,1957年第三届县市长暨第一届省议员选举之后,由于国民党操纵选举,一些非国民党候选人逐渐举行不定期座谈会检讨.
后来决议筹组"台湾地方自治选举法规研究会",且邀雷震、民青两党领袖参加.
到1960年夏,筹组反对党的行动已如箭在弦,《自由中国》实际上已成反对势力的机关刊物.
1960年5月18日,由前述研究会演变而来之"地方选举检讨会"开会,倡议组党;6月15日再次开会并发表声明,宣布"为了全面改革中国政治,巩固反共复国的基地,促成民主政治之实现,决定团结海内外民主反共人士,并与民、青两党协商,立即筹组一个新的政党……".
新党后来定名"中国民主党".
1960年9月1日,《自由中国》刊出殷海光执笔的社论《大江东流挡不住》声援新党的筹组.
9月4日,台湾警备总司令部以涉嫌叛乱逮捕雷震、马之、傅正、刘子英4人,是为轰动一时的"雷震案".
新党筹组受挫,《自由中国》被迫停刊.
这一阶段的民主运动随"雷案"划上休止符.
这里再回头看一下选举这个问题.
在台湾民主化过程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
国民党当时因为要争取西方的支持,与大陆区别,自己号称FreeChina,并且笼络地方势力,开了地方层级的选举,但又要垄断,就弄出了地方派系分而治之等现象.
然而,有一些从日治时代遗续下来的"无党无派"(其实有很多人是青年党、民社党),没有被国民党收编,在地方还是保留一些能量,虽然他们当时不能集结、不能串联而形成更大力量.
但后来因为国民党的作为越来越肆无忌惮,操弄选举搞得越来越不像话,他们被迫慢慢想要集结.
其实,日治时代那样的集结是存在的,像当时的文化讲习会,若按人口比例算,听讲的规模并不输我们今天选举.
异族殖民统治下可有这样的盛况,50年代以后却不能有,这无论如何是无法服人的.
《自由中国》社长雷震被判刑当日,家属在法院门前垂泪后来他们就逐渐尝试要集结起来,选举改进座谈会即是其一.
但当时拥有全岛性声望,像日治时代林献堂、蒋渭水这样的人,那时不是已经失语,就是已经被杀,或者有的已经去世了,剩下的都散布在各地.
因为雷震跟国民党权力集团过去的历史渊源,他有很高的声望,因为他的介入、联系,使得那些原先只能在地方区域活动的台籍地方型政治人物,跟大陆退到台湾的知识分子开始合流,组党号召才慢慢变为真实的行动.

国民党看他们组党快要成为事实,就制造刘子英这样一个假匪谍,以涉嫌叛乱抓人.
雷震入狱,《自由中国》关门,民主化运动第一波基本结束.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范围不很大的知识分子和关注政治的圈子外,镇压行动并没有引起什么社会反应,要说有,可能也只是藏在心底的感受.
这其实跟整个改革运动的社会基础有关.
当时财政经济资源的控制基本掌握在党国资本手中,所以你即使是地方势力,你的物质基础还是很薄弱.
我们今天来看50年代民主运动的失败,从唯物的角度来讲,几乎是必然.
三、意识储备孕育的60年代这一波的民主改革被压以后,接下来整个60年代没什么大事,就是一个过渡.
但这过渡对台湾民主化发展不是完全没有意义.
它的意义,我用《文星》做代表来说明.
简单说,它在为下一阶段的变化、为下一波民主改革铺陈物质与思想的基础,储备意识的转换.

50年代台湾的经济发展基本上只是进口替代,60年代,台湾被整编进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以加工出口拉动成长来累积资本.
这对台湾的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带来重大冲击.
部分土地改革以后产生的小自耕农阶级在"挤压"的农业政策下向都市、城郊流动,成为劳工阶级,此外,都市中产阶级也逐渐成长.
这些转变的历史意义一直要到70年代才清楚浮现.
这个整编本身在思想文化意识上也有着另一层吊诡的意义.
台湾的商人拎着007手提箱全世界跑,西方的文化、思想、价值、制度等很自然就会进来.
所以政治虽然是压制、冷酷的,但是"现代的"事物因为其他很吊诡的原因进到这里的社会.
甚至在最抽象形式的层次都有很多西方的东西传进来,像《文星》或以台大外文系为基地的《现代文学》,就搞一些后来左派的陈映真所批判的现代主义,谈些很隐晦、抽象的所谓现代意识,如《等待果陀》等等.
这对台湾有什么意义那是对下一代要发生的事在意识上的孕育.
他们意识上是要反传统.
他们认为那个政权的背后是传统文化,是束缚我们走向现代的障碍.
当时中国大陆正在如火如荼地搞"文革",蒋介石就在台湾搞个中华文化复兴运动,高中生都要读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然而整个60年代的批判意识的主流就是反传统,崇尚现代,包括后来社会科学界的一个热门是"现代化研究".
当时殷海光先生俨然是精神导师,以李敖为头号战将的《文星》杂志,树起反传统的大旗,再次掀起"中西文化论战",以文化批判取代上一阶段的政治社会批判.
这也可说是60年代的主调,殷海光晚年《中国文化的展望》就充满这种对传统强烈的批判.
四、惊蛰竞飞的70年代与台湾公民社会的破土经过这个意识转换的储备以后,接下来的70年代是个惊蛰的年代.
冬天过了,虫儿要苏醒.
《自由中国》主笔殷海光(1919-1969)醒了.
这当然跟外在环境变化有重大关系.
最重大的变化,是美国的国际战略有了调整.
由于中苏摩擦,美国就想试着在战略关系上调整跟中国的关系.
基辛格秘密访华、联合国接纳中国并排除蒋介石的代表、尼克松破冰访华等等,这每一项都是对蒋政权、也是对台湾的重大打击.
台湾出现重大外交危机.

在内部,台湾也出现许多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情势的变化,台湾的经济从过去的高度稳定成长期,进入不稳定成长期,又碰上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先前挤压农业的发展政策所造成的农业凋敝问题也开始浮现.
另外,农村人口转移到都市当劳工,都市也出现一批劳动阶级,他们碰到的许多问题都陆陆续续出现了.
社会矛盾激化,引发了原来日治时代有过的左翼意识,又开始复活.
这社会意识的复活结合了像陈映真他们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关杰明、唐文标对现代诗的批判产生的现代诗论战,后来《文季》、"乡土文学论战"等等各种意识结合在一起,再加上外交困境,一个根本的问题自然浮上来:我是谁台湾的未来是什么在这关键时刻,台湾已到不改革不足以图存的时候.
此时,蒋经国开始全面接班(1972年5月29日出任"行政院长"),提出"十项政治革新方案",宣布将"增选""中央民意代表",并推行本土化政策,即在有限范围之党政职务中起用本地人,以补强政权的正当性.
但是,这极其有限的改革仍无法满足社会求变的要求,例如,"中央民意代表"声称因还没有"光复大陆",所以无法改选,"万年国会"仍屹立不动.
由于情势变化太过错综复杂,社会上以青年知识分子、新兴中产阶级为主之各阶层要求改革图强的呼声仍高涨.

这其中有三条主要线索可以观察:(A)一连串外交危机的冲击,终于在"钓鱼台事件"(美国将包括钓鱼台在内的琉球群岛交给日本)后,爆发了与1968年世界性学生运动有微弱呼应的"保钓运动"(约1971年前后),激发了国内外青年学生的民族主义自觉,并进而开启了对台湾政治、社会、经济等现实问题的关怀.
这个运动后来在国内外都有了政治上的分化,有一些力量进入了蒋经国接班后的权力体制,有一些成了后来的统派.

(B)关联着蒋经国全面接班这一国民党内部的权力转移,以《大学杂志》为中心,大规模纠合青年知识分子,提出《国是诤言》《国是九论》《台湾社会力的分析》等系列要求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政论,甚至要求开放党禁、"国会"全面改选,成为当时以青年知识分子、新兴中产阶级为主之政治改革运动.
其客观效果有助于当时接班的蒋经国排除党内守旧势力的掣肘,并进一步松动国民党军事威权体制之严酷性.

(C)在《大学杂志》集团主导之青年政治改革运动完成其阶段性的历史任务(约1973年)后,集团内部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如关中、丘宏达、施启扬)进入国民党体系内工作;有的仍留在校园(如杨国枢、胡佛),在日后的民主运动中起了一点体制内外的沟通工作;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及新兴中产阶级结合了地方政治反对势力,如许信良、张俊宏先后参选省议员(当时有一点作用的民选职位是县长、省议员,以及比例很小的"中央增额民代"),而形成党外民主运动的兴起.
这个分流跟《自由中国》后来走向与地方力量结合有点异曲同工的味道.

以上这些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焦点:在与土地、人民休戚与共的意识下,对台湾之现实加以关注与反省,从而形成对"台湾之未来"的追问.
这样的觉醒及对随之而来的反响与反击,构成70年代台湾社会之思想文化意识的基本构图.
从民主发展的角度而言,这阶段最重要的发展是:在社会力量逐渐壮大的背景下,前述青年知识分子及新兴中产阶级与地方政治反对势力的结合,最后并逐渐汇入过去被压制的各种异议力量,比方说长老教会,形成一个与过去民主反抗运动很不同的、新的民主运动.
长老教会看起来过去局限在传教,其实它有很强的地方意识,有坚实的社会基础,而且不乏世界眼光的领袖.
他们过去还用罗马拼音、用台语传教,但被压制,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些就压不住了.
海外如乡土文学论战、保钓汇集进来的左翼力量也在台湾出现.
至于"二二八"以后压下去的本土意识就更不用说.
日治时代曾有的思想、意识光谱,好像这时一个一个在台湾归位了.

一个标志性的开始是什么是康宁祥、黄信介创刊的《台湾政论》,它可以说是本土政治反对力量长期受到压制,而上述蒋经国接班改革的规模与格局又无法满足高涨之改革期望下的产物.
虽然只出了5个月就被压制下来,但它标志台湾民主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个新阶段还有着上一阶段没有的新元素.
《自由中国》在雷震组党时,主要的两股力量是由大陆来台的知识分子和台湾不受国民党整编之地方势力的结合.
这时加进了一个关键元素:新兴中产阶级.
后来党外运动受到最大的物质支持,不是来自大财团.
随台湾以加工出口累积资本而成长起来的新兴中产阶级,默默汇入了这股运动.
因为相对于世界,台湾原来这个威权政府存在很多不民主、管制、贪污、效率差等问题,使得这群在全世界闯荡、见过世面的新兴中产阶级有企求改革的心理.
他们默默支持,让整个民主力量壮大.
所以到了1977年,有一个5项公职选举,这个5项公职选举首度出现了黄信介、康宁祥带头串联整个党外.
过去国民党把你打散,郭雨新在宜兰、郭国基在高雄、高玉树在台北,台湾全岛是散的,各自以"无党无派"来号召选民支持,没有串联起来.
这时首度以"党外"把它串联在一起.
"党外"这个词即"国民党以外"的意思,颇有联合所有反国民党力量之统一战线的味道.
这种串联在日治时代就出现过,像文化协会当时就出现这样一个全岛性的串联,现在又出现了.
这种反对力量的串联、结合,就是后来组党的先声.

1977年还发生一件大事:中坜事件.
当时从《大学杂志》出来的许信良退出国民党,参选桃园县长,开票时疑因选举作票舞弊,导致群众不满包围中坜警察分局,最后并烧了警察分局.
这次事件发生后,第二天的新闻并未立即报导,这是国民党统治台湾以来从未有过的标杆性的群众事件,说明台湾的"社会"已经壮大到不再惧怕"国家"的压制,而要有自主的行动.
这是民主转型得以成功的基础.

在这同时,延续"乡土文学论战"中左翼理念、关怀的势力,也在50年代白色恐怖冻土下破土而出.
此即1976年2月创刊的《夏潮》杂志,其部分成员也积极投入新兴的党外民主运动.
接下来可说是承继此前累积的种种,进入台湾民主运动最动荡、但也可说是开花的阶段.
1977年的地方选举,党外人士获得空前胜利,共赢得4席县市长,14席省议员,8席台北市议员,后来在美丽岛政团中的要角许信良大胜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林义雄、张俊宏也当选省议员.
受此胜利及"中坜事件"展现群众力量的激励,1978年的增额"中央民代"补选,党外人士进一步串联整合,气势大盛,提出"十二大政治建设"的共同政见,要求开放党禁、报禁、解除戒严、"国会"全面改选等,即要求民主化、自由化,形成战后挑战国民党最强大的气势.
然而,选举期间,美国总统卡特宣布将在半个月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并与中华民国终止外交关系,蒋经国随即宣布停止选举.
政治、社会大有陷于动荡之势.
面对此一动荡情势,党外人士发表声明,除呼吁政府勿自乱阵脚,尽速恢复选举外,并期待政府"勇敢抗拒军事统治的诱惑和压力".
这一呼吁后来再一次出现在半年多后创刊的《美丽岛杂志》社论中,由此可见当时情势之险恶.
然而,此时国民党内部的强硬派抬头.
1979年1月,国民党炮制了一个"匪谍",说曾将"革命动员第一号令"交给余氏父子,任命余登发为"高雄台南地区最高指挥司令",要造反.
余登发就这样被抓走,党外人士就在高雄桥头发动一个示威游行,这应该是台湾战后首次在戒严下的公开示威游行.

接着,康宁祥办了《八十年代》月刊.
8月,《美丽岛杂志》创刊.
《美丽岛杂志》每期封面都是一张群众集会的照片,而刊物英文名字叫《FORMOSA—TheMagazineofTaiwan'sDemocraticMovement》,明示这是一份民主运动的刊物.
所以这个杂志相对于《大学杂志》《自由中国》,已经完全不一样.
很清楚的,这是台湾民主运动的机关刊物,我就是要搞民主运动的,不是只讲讲理论的.
甚至施明德还讲,我们是在搞一个"没有党名的党",杂志社各地的服务处就是"地方党部".
因为当时不准组党,那就用杂志社的名义,各地都有服务处,每个服务处都有主任委员、执行委员等.
用这样的方式,一步一步进行串联、组织化的工作.
杂志出刊后反应热烈,创刊号卖出8万本,第二期以后更超过10万份.
这在台湾的政论杂志中,恐怕是空前绝后的.
随着杂志的热卖,一次次的群众性活动也陆续在台湾各地举办.
形势的发展,使党外人士忧虑的、呼吁国民党勇敢抗拒的"军事统治的诱惑与压力"终于出现.
到了1979年12月,"高雄美丽岛事件"发生,国民党大肆抓人,经过两个多月的秘密审讯,共军法起诉8人,司法起诉33人,藏匿施明德案起诉10人,鼓山事件起诉2人.
本人则因担任杂志执行主编,被污以"暴行胁迫"之罪名,判刑投狱4年,政党轮替后始平反.
1980年2月28日,军事法庭召开第一次调查庭,林义雄家中发生祖孙政治灭门命案,其母亲与3个年幼的女儿被杀(后救活大女儿,一对双胞胎则惨死).
接下来军法大审开始.
因为国际舆论的压力,还有海内外的种种压力,蒋经国决定公开审判这群异议人士,全程开放中外媒体采访,报纸连篇累牍报导,使得这群民主运动者有机会大声陈述其政治理念.

镇压以后,国民党并没有因而响应社会的要求,进行改革,以为那只是一小撮偏激分子的作为,强硬地实行倒退的作为,不但不承认新兴社会力量及其要求,反而去镇压与反击.
其后几年,特务头子"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主任王升,及其主持之"刘少康办公室",权倾一时,几无人敢撄其锋,一时军特横行.
再后,旅美数学教授陈文成返台被警总抓去侦讯,最后陈尸台大校园,海外作家江南被情治单位派人谋杀等等,台湾似乎将陷于退回军特统治的危机中.
但如前所说,"中坜事件"后,台湾的民间力量已成长茁壮到敢于跟"国家"冲突,并追求自主发展.
这些镇压仍无法把已经成长的民间力量、民主运动压下去.
以后几年在政治上的发展还有非常多的事情.
我只列出意义重大的几件:1983年9月"党外编联会"成立.
1984年5月"党外公职人员公共政策研究会"成立.
1986年5月流亡美国的许信良等人在纽约组党,准备1986年底迁党回台.
1986年5月19日"五一九绿色行动"示威行动,反对台湾长期戒严.
1986年9月28日新党在圆山饭店建党,党名"民主进步党".
执政党声称"该党尚属筹备阶段",因此,"不取缔不承认".
一个很有趣的对照是:雷震组党时,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于1960年7月29日发表社论《政党的承认问题》,声称对于正在酝酿的新党"并不重视,亦决不予以承认".
两次"不承认"的后果殊异.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逝,"副总统"李登辉依法继任.
1990年3月李登辉在政争后当选"总统".
1991年5月1日李登辉"总统"公布废止《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结束长达43年之"动员勘乱非常体制",此体制为蒋政权军事统治台湾之依据.
从这个简单的编年可以看到,民主运动继续朝着组织化的方向前进,并以组党为目标.
而当民进党宣布成立时,尽管国民党还是伺机想消灭之,但已经无力再像1960年消灭"中国民主党",以及1979年消灭"美丽岛"这个没有党名的党那样,以抓人收尾.
至此,台湾的自由化、民主化真的就像1960年9月1日最后一期的《自由中国》社论的标题"大江东流挡不住"所说的,已经走上不归路了.
结束语:谈到这里,我们不免会问,这样一个民主的道路是漫长艰苦的,那它会不会倒退呢是可能的.
最有名的倒退不是发生在落后国家,而是在文化先进的德国.
诚如许多魏玛共和史家指出的,希特勒用民主的合法程序上了台,但一上台就摧毁他宣誓遵守的魏玛宪法.
歌德讲过一句话:"人想要安睡,上帝不断地把你摇醒,使你保持警醒.
"我想,我们对民主也应该保持这样警醒的态度.

台湾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多少先人,多少我们周遭的友朋,为了比较合理的权力安排,为了比较合理的社会秩序,默默付出.
现在,我们走上民主化了,但未来真正要制度化地让民主成为我们政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路还是很漫长的.
民主的基础就是公民社会.
正如英国政治学家柏克说的:"没有公民,律师与政治家也就前功尽废了.
"这个反省我觉得非常有意涵.
我们是一个深深受到东方专制主义影响的社会,我们必须像歌德说的那样,时时保持着警醒.

《教学手册》一、教学目的与用途本案例读者的定位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年级学习《政治学》的学生.
启发思考题1.
台湾在20世纪初期的政治思想有哪些,它们的影响如何2.
"中坜事件"在台湾选举历史的地位和影响3.
民进党的组党及其壮大的背景4.
台湾开放"党禁"及其意义5.
台湾目前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三、分析思路1.
通过资料的阅读和视频纪录片的观看,系统把握台湾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主化进程.
2.
通过学习,以台湾为例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民主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3.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相关理论和问题.
是、理论依据与分析1.
民主政治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2.
民主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
五、关键要点以及案例分析中的关键知识点、能力点等1.
台湾在20世纪初期的政治思想有哪些,它们的影响如何2.
台湾共产党为什么没有在20世纪上半期发展壮大3.
台湾日据时期的政治状况4.
雷震与《自由中国》对国民党统治的作用5.
"中坜事件"在台湾选举历史的地位和影响6.
民进党的组党及其壮大的背景7、台湾开放"党禁"及其意义8.
台湾目前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9.
台湾民主政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建议课堂计划1.
论文资料《台湾百年民主路》在课前下发给同学们阅读.
2.
给班级同学分组,大约5-6人一个小组,选择一名同学作为组长,布置相关思考题目.
3.
用大约2-3小时进行课堂讨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发言10-15分钟,用10分钟左右同学提问.
4.
进行课堂讨论的总结与点评,大约10分钟.
七、其它教学支持等在上一次课程结束时,给学生复印相关的复习资料.
需要专门多媒体教室,有计算机和投影以及音响等设施支持和视听辅助手段.
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注释:邵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案例资料来源真实,谢韬《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作者根据需要进行了改编处理;本案例只用于教学目的.
摘要:本案例描述了民主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在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对比中得出了令人震撼的结论.
这些结论有着合理之处,但是也在理论认识和现实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偏颇之处.
梳理和反省当前中国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于中国大陆的政治转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列宁主义中国前途案例主体内容20世纪是人类理论的高峰.
各种思潮、各种主义都有一批信徒和追随者,打着他们所信奉的旗号登上历史舞台.
这是一场评选最优社会制度的"模特大赛",供人类在较长时段内,听其言,观其行,通过理性的比较作出判断和选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主义灭亡了,帝国主义衰落了,世界上剩下三种社会制度展开了和平竞赛.
第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第二种是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制度,第三种是以瑞典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
竞赛的结果是民主社会主义胜利,既演变了资本主义,又演变了共产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正在改变世界.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推翻和消灭的关系.
这个真理已经为西欧民主社会主义的闪亮崛起和前苏联暴力社会主义的黯然消失所充分证明.
20世纪末,社会民主党以在大多数欧洲国家竞选执政、使欧洲和平进入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告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天之灵.
欧盟十五国中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芬兰、奥地利、葡萄牙、荷兰、意大利、丹麦、希腊、比利时、卢森堡等13个国家是社会民主党或工党执政.
社会党国际以红玫瑰为徽记,世人惊呼欧洲红潮涌动.
2003年4月16日,欧洲各国首脑云集希腊雅典.
在卫城遗址见证下,欧盟成员国以及十个新成员国的国家首脑共同签署了一项入盟条约.
从此,捷克、爱沙尼亚、塞浦路斯、拉脱维亚、立陶宛、匈牙利、马耳他、波兰、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加入了欧盟大家庭,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欧分裂局面的终结.
一个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新欧洲的出现,给纷扰的世界平添了几分亮色.
全世界那些企图保留他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前途的改革者们,都把目光转移到民主社会主义运动上来.

社会民主党人对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贡献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化解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不共戴天的仇恨,化解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不共戴天的仇恨,使社会主义运动成为和平的、理性的进化过程.
社会民主党人成功地创造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框架内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过去我们局限于暴力革命的狭隘经验,指责他们是"修正主义",现在看来应给这个修正主义恢复名誉.
因为社会民主党人不是对资产阶级没有斗争,不是单方面让步,不仅"修正"了社会主义,而且"修正"了资本主义.

1965年,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长处,克服自身发展的困难,曾聚集美国费城召开过一次震撼全球的"世界资本主义大会",并发表《资本家宣言》提出:"借鉴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经验,实现股份制的人民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经验,实行从生到死包下来的福利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验,实行国家干预的计划资本主义.
"(卞洪登:《资本运营方略》,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页)我们习惯称之为发达资本主义的西方国家,都已成为新资本主义,不同程度地民主社会主义化了.
20世纪20年代以后,英、德、法、瑞典、挪威和美国纷纷出现全国性的劳资协调,以阶级妥协取代原先誓不两立的劳资对立,若干人士开始提倡用公共建设来解决失业问题,也就是说以国家的积极介入来解决市场经济失灵的危机.
领导美国走出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罗斯福总统就大胆引进了民主社会主义政策.

以英国工党首相布莱尔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为代表提出的"第三条道路"是修订版的民主社会主义.
2000年6月3日,克林顿参加了在柏林召开的第三条道路(第三次)首脑会议,他在会上说:"我们要经济增长又要社会公正.
我们不相信自由放任主义,但我们也不相信单靠政府能解决这些问题.
"会议公报强调:"我们相信市场经济必须同社会责任相结合,从而创造长期的经济增长、稳定和全面就业,而国家必须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维持稳定,支持健全的公共财务措施,坚决制止通货膨胀;国家也应促进金融市场稳定,提高透明度和提倡公平竞争.
"最近点算结果,美国参众两院有61名议员(全属民主党)是"美国民主社会主义"的会员.
美国民主党的经济理念,植根于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主张政府引导市场经济,适度的国有化,实行全民医疗保险,政府办学校,减免穷人税收,提高福利,提高最低工资,更多地关怀弱势群体.
共和党上台也不改变民主党的社会政策.
民主社会主义把美国"赤化"了.

民主社会主义最大的成就,就是在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生产力的大发展和调节分配,基本上消灭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体脑劳动的差别,铸就了民主社会主义的辉煌.
这一成就使苏联模式的暴力社会主义黯然失色.
这是促成苏联和东欧国家"和平演变"的根本原因.
社会民主党人用团结资产阶级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办法,实现了差别日益缩小的共同富裕.
在民主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没有农村和农民了.
据2003年9月一位旅行者随机采访的资料,在法国小城波尔多市,70%以上的普通市民月收入约1500欧元(欧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为1∶9),农民月收入为1000至1200欧元,白领阶层月薪为1800至2000欧元,医生、律师、教授更高些,有的月薪达8000欧元,大企业的股东、上层管理人员、葡萄庄园主的收入则远远高于这个水平.
随着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队伍的构成也在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阶层急剧缩小,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阶层迅速扩大.
21世纪初,德国蓝领工人只占工薪阶层的6%.
被《共产党宣言》当作革命主力军与资产阶级对峙的工人阶级变成少数了,这少数人的生活水平也超过了罗马尼亚总统.
工人阶级用不着起来革命,随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这样"解放"了.
三大差别的缩小,不是寄托在资本主义的彻底灭亡上,而是寄托在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上.

中国没有在苏东巨变中垮台,这要归功于邓小平在这之前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当改革开放路线得到大多数人支持取得主流地位以后,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和他的主要助手胡耀邦等同志顶住"复辟资本主义"的指责,解散人民公社,实行包产到户,废止近乎单一的公有制(1978年公有制比重占99.
1%),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把资本家请回来了,把先进生产力请回来了.
读者可以看到,这一系列新政策属于民主社会主义,但为了避免"修正主义"之嫌,我们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在江泽民主持下,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废止计划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02年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
胡锦涛主政伊始,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护私有制的重要条文载入宪法,这标志着中国踏上了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领导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这是足以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的"硬道理".
温家宝总理在世界扶贫大会上宣布:"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1979年到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由3624亿元,增加到116900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8.
4倍;同期,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7%;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9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003年,创造了高于1978年33倍的劳动生产率(据国家统计局计算,1978年一年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2003年11天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新制度战胜旧制度、正确路线战胜错误路线、民主社会主义战胜暴力社会主义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无庸讳言,改革开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贪污腐败、国资流失和分配不公.
特别是分配不公导致的两极分化,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浮动.
由此引发了对改革开放的回顾和检讨.
大多数人是怀着珍惜改革开放成果的善意献计献策,以期纠正偏差,发展大好形势.
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党内"左派"空前活跃起来,他们利用部分群众对改革开放不满的形势,从根本上否定改革开放,鼓吹回到毛时代去.
像文化大革命初期那样,先把知识分子推上祭坛,点名批判一些对改革开放建言献策、作出过贡献的"主流学者",说他们推动市场经济的主张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又把领导主持改革开放的各级领导干部分成"资改派(资产阶级自由化改革派)"和"社改派",鼓吹在党内外开展一场大斗争,向"资改派"夺权,打倒"资改派".
他们对国内政治形势是这样表述的:"即将到来的这场决战,实质上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资改派掌权还是社改派掌权、作美帝国主义附庸还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生死搏杀.
""左派"的外交主张更骇人听闻:"必须以社会主义国家为小核心,以中国、巴西、委内瑞拉、伊朗等第三世界国家为中核心,以中、俄、印为大核心,结成在某种程度上包括欧盟、加拿大等在内的最广泛的反霸统一战线,同霸权主义进行不可避免的斗争,是我们党和国家外交路线的基轴.
"(2005年10月张德勤网文:《庸俗发展观是"百病之根"》.
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见此文)当胡锦涛向世界宣示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实行和平崛起的战略构想时,"左派"要通过第二次文化大革命改变中央的内政外交路线.
他们认为现在的改革开放是改变社会主义方向,是和平演变,"是受到了老修正主义的'资本主义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新思维'之类谬论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理论上的失误,是没有分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修正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正统究竟在哪里.
"反修防修"的极左理论时时回潮,干扰改革开放,逼得执政者只能采取"打左灯,向右拐"的策略,改革开放是在政治上受保护、意识形态上受非议的状态下推行的.
"不争论"的政策只是取消了自己的答辩权,"左派"对改革开放的攻击和非难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今日极左理论大回潮,"左派"要发动第二次文化大革命夺权,我以为这是27年来在意识形态上我们妥协退让的必然结果.
正当我"杞人忧天"之际,老友陈叔平教授向我推荐辛子陵的一部书稿.
这书稿我读了一些重要篇章,特别是画龙点睛的理论部分《导言》和《结束语》,兴奋不已.
我们两个共同认为,无论在历史事实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这是一部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彻底完成拨乱反正的书.
作者以精湛的马克思主义学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为改革开放争得了历史正统地位,建立了改革派在马克思主义领域的话语权.

首先,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历史考证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民主社会主义者,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首倡者,民主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
这部书稿的《结束语》指出:1866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
危机过后,资本集中有了惊人的发展.
大规模投资银行和股份公司的出现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
随着一个新的银行制度的出现,资本积累不再依靠企业家个人的节俭、储蓄来自我筹集资金了,而是依靠全社会的储蓄.
吸收社会的资金办企业,股份公司就应运而生了.
在欧洲大陆,首先是钢铁工业,接着是化学工业、机器制造业和纺织工业,一个部门接着一个部门变成了股份企业.
马克思非常看重这一变化,认为股份公司"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把资本主义的私有产业实行扬弃".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以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会自行扬弃的矛盾,那显然只是作为一个过渡点,以便进入到一个新的生产形式中去.
"(《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2版,第504页)资本家不再拥有私人企业,而只是拥有私人财产,这份私人财产是用货币量化的企业资产的一部分;他们不再是企业主,而只是企业的股东、公司利润中一定部分的合法债权人.
股份公司造就了组织和指挥生产的经理、厂长阶层,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
管理者阶层掌握着企业的经营权,使资产阶级的统治虚幻化.
这一项分离是一场和平"革命",使和平过渡到一种新制度成为可能.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和资本所有权分离,劳动也已经完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
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一个必经的过渡点,以便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所有,不过这时它已经不是当作一个一个分立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当作共同生产者共有的财产,直接的社会财产.
"资本主义就这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资本论》第三卷推翻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结论,不再需要"炸毁"资本主义的"外壳"了.
马克思心目中的曼彻斯特资本主义(原始的资本主义)灭亡了.
其后资本主义在《资本论》的冲击下逐渐社会主义化.
《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皓首穷经研究资本主义几十年的最终结论,经恩格斯十年的编辑和修订,于恩格斯逝世的前一年——1894年6月出版.

马克思1883年逝世后,恩格斯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达12年之久,并于1889年成立第二国际.
恩格斯具体指导德国社会民主党进行合法斗争,强调德国社会民主党在选举中获得成功对整个国际工人运动有很大的意义:"可以设想,在人民代议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里,旧社会可能和平地长入新社会,比如在法国和美国那样的民主共和国,在英国那样的君主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273页)1895年3月6日,恩格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了最后的反思和修正:"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引者注:指《共产党宣言》中说的暴力革命),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是值得在这里较仔细地加以研究的.
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在1848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袭来达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
旧式的起义,在1848年以前到处都起决定作用的筑垒的巷战,现在大都陈旧了.
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
实行突然袭击的时代,由自觉的少数人带领着不自觉的群众实现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原来,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
工人开始参加各邦议会、市镇委员会以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选举;他们开始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只要在该职位换人时有足够的工人票数参加表决.
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在罗曼语国家里,人们也开始愈益了解到对旧策略必须加以修改了.
德国所作出的利用选举权夺取我们所能夺得的一切阵地的榜样,到处都有人模仿;无准备的攻击,到处都退到次要地位上去了.
"说完这些话不到五个月,1895年8月5日他就去世了.
如果盖棺论定,这是恩格斯对欧洲各国革命策略问题的最后意见.
他期待的是通过工人阶级的合法斗争取得政权,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应该说,这是恩格斯对欧洲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后遗言,是对《共产党宣言》"旧策略"的重要修改.

由此可见,不是伯恩施坦(1850—1932)"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理论,提出了和平过渡理论,伯恩施坦只是重复恩格斯的话,继承和发挥了恩格斯对马克思和他共同创立的革命理论的反思和修正.
倒是列宁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共同胜利的思想,提出了在落后的东方国家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列宁主义是布朗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布朗基(1805~1881)是十九世纪法国秘密社团领导人,第一国际内的暴力革命派,巴黎公社的军事领袖.
布朗基主义的要义是坚信:不管生产力的发展处于什么水平,只凭革命暴力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世界.

我们中国共产党许多领导人没有读过《资本论》,没有读过恩格斯晚年的著作(恩格斯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1930年才在苏联出版,1956年才在中国出版),他们读得比较多的是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是列宁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
他们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武装夺取政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完全正确的;但建国以后,不顾中国生产力非常落后的国情,便放弃新民主主义即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坚持要搞共产主义,凭借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布朗基主义——列宁主义对他们的影响.
我们曾经走上暴力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

在马克思恩格斯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承认1848年的错误以后,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平地长入社会主义,才是《资本论》的最高成果,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
这个正统叫做民主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社会民主党就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从事社会主义运动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是列宁标新立异,1918年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改名为共产党,成立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分裂了国际工人运动.
斯大林等人才是最大的修正主义者,他们把恩格斯摈弃的"1848年的斗争方法"当作旗帜挥舞,从"左"边修正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是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基础.
差别、贫富和社会分化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的结果,因而总体说来是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又包含着退步,出现了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
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统一体,这是人类告别野蛮时代进入文明门槛社会存在的发展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着眼点是前者,这是唯物史观的基石;过分强调后者的是空想社会主义流派.

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等,是调动社会成员积极性、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
操纵这个杠杆,有一个合理的"度"(现代经济科学称之为"基尼系数"),超过了这个"度",社会就要爆炸;消灭了这个"度",社会就失去了活力和前进的动力.
其结果都是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让位给新的王朝或新的制度.
领导者或统治者的全部艺术就是掌握好、调控好这个"度".
苏联、东欧(包括中国上世纪一段时间)共产党人为理想社会奋斗几十年,政策上最大的误导就是企图消灭这个"度",用"大锅饭"的办法"均贫富",只要公平,不要效率,甚至以"均贫"而自豪,造成几十年来生产的停滞和衰退,所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老也发挥不出来,砸了"社会主义"的牌子.

在小生产占优势、工业不发达的前资本主义国家,用变动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收归国有的办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列宁以来共产党人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错误.
列宁在晚年认识了这个错误,并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他说:"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道路、方法和方式.
"(《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32卷第342页)我们党在1956年12月完成了引为骄傲的"三大改造"之后,也迅速认识到了这是个错误,提出过我们的新经济政策.
毛泽东同志就说:"上海地下工厂同国营企业也是对立的.
因为社会需要,就发展起来.
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
现在做衣服三个月,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袖子一长一短,扣子没有眼,质量差.
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
这叫做新经济政策.
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
只搞两年,退却转为进攻,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足.
我们保留了私营工商业职工250万人(工业160万,商业90万),俄国只保留了八、九万人.
还可以考虑,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定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
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没收.
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
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汇编》[1953—1956年]第308页)这是我们认识到了但没有勇气实行的一项政策.
这些对自己错误的反思还仅停留在嘴上,正确思想的火花一闪很快就熄灭了.
现在我们要把我们当时认识到但没有勇气改正的错误改正过来,实行新经济政策.
不要因噎废食.
看到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就惊呼:"大事不好,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了!
"没有古代的奴隶制,就没有近代的欧洲.
没有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社会主义永远是空想,永远是"大锅饭"的水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各种生产力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更有利于一个高级新社会形态所需的各种要素的创造.
"(《资本论》第一卷,1966年人民出版社第962页)如果把第二国际(社会党国际)和第三国际(共产国际)所建立的社会制度比作两种类型的社会主义实验的话,后者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它没有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这样一个条件,而且连资本主义的萌芽都消灭了.
正如辛子陵所说:"一场以消灭私有制为结局的革命,一种以排斥先进生产力为特征的社会制度,无论以什么堂皇的名义,都是没有前途的.
"由此可见,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都是"左"倾修正主义的失败,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而社会民主党人所作的那个实验,以瑞典模式为代表,影响了整个西方工业国家,改变人类历史的方向.
我们要更加重视、更加尊重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成果——民主社会主义.

其次,辛子陵这部书稿以令人信服的历史考证说明,恩格斯晚年放弃了所谓"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书稿《导言》里指出:没有什么"共产主义"大目标,这是一个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年提出来晚年抛弃了的命题.
1847年10月恩格斯写了《共产主义原理》一文,勾画了这位27岁的青年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
1893年5月11日恩格斯73岁时对法国《费加罗报》记者发表谈话,否定了年轻时设计的未来社会模式.

恩格斯说:"我们没有最终目标.
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
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
"前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侄女柳芭发表回忆录,其中谈到,勃列日涅夫当年曾对自己的弟弟说:"什么共产主义,这都是哄哄老百姓听的空话.
"前苏联领导人的错误不在于放弃共产主义目标——一旦发现这是不能实现的空想自然应该放弃——而在于拿自己不再相信的理论继续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欺骗人民.
一个带领人民前进的政党必须像恩格斯那样与时俱进地对自己的奋斗目标作出调整,并郑重地告诉人民.

设置终极奋斗目标是基督教的文化传统.
相信耶稣基督降生后一千年,基督要复活,要在世界上建立天国.
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从这里衍化而来,是基督教天国理念的现代版.
黑格尔和马克思、恩格斯都相信,人类社会的进化不是无限连续,永无止境,而是要达成一个终极目标,完成一个社会形态.
在这一点上,黑格尔和他的弟子马克思、恩格斯都违背了辩证法.
对黑格尔而言,这是自由国家;对马克思、恩格斯而言,则是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成了乌托邦的旗帜.
当伯恩施坦主张扎扎实实地改良社会,切切实实地为工人谋福利,提出"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的时候,他理所当然地成了高举共产主义旗帜的列宁的敌人.

建立天国的想法,表现了科学尚不昌明时代人类对具体地改善处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无奈,把现实中实现不了的事情推向遥远的未来.
所谓"共产主义"大目标在各个历史时代是不同的,是具体的,变化的.
马克思说"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时候,不会想到人人需要一部电脑;恩格斯曾说人人都住上有暖气的房子就是共产主义了.
我们在延安时代理想中的共产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拥有、所享受的物质文明,早已超过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想象,超过了他们所制定的共产主义标准.

用所谓"长远利益"否定"当前利益",用未来共产主义天堂的幸福生活安抚人民,叫人民忍受现实的饥饿、贫穷和苦难,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欺骗人民的把戏.
这一切都应该收场了.
反"右派"以后仍然没有停止思考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顾准说:"我对这个问题琢磨了很久,我的结论是,地上不可能建立天国,天国是彻底的幻想;矛盾永远存在.
所以,没有什么终极目的,有的,只是进步.
"我常常想,德国人是不是应该比我们更懂得马克思,俄国人是不是应该比我们更懂得列宁,就像我们比外国人更懂得孔夫子一样.
为什么德国人扬弃了的马克思主义不适合现实生活的部分,为什么俄国人抛弃了的列宁主义,我们要当作神物供奉着当作旗帜高举着民主社会主义剔除了马克思主义中的空想成分,使马克思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
作为活着的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生根的马克思主义,是给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高工资、高福利的民主社会主义,而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上写的是民主社会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民主社会主义.
社会民主党人既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又代表全社会的共同利益,有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不是挑起阶级冲突,激化社会矛盾,而是把社会各阶级团结起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社会财富总量的不断增加中,调节分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共同富裕不是让有产者变成无产者,而是让无产者变成有产者;不是让富人变成穷人,而是让穷人变成富人.
这是社会民主党人治理国家的总的思路.
这个崭新的思路比我们曾经奉行的"阶级斗争"劫富济贫的思路高超百倍,前者是共同富裕,后者是共同贫穷.

就在暴力社会主义走到山穷水尽的时候,民主社会主义在西北欧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专制腐败也不是社会主义.
普通民众的富裕和政府官员的廉洁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两大亮点.
民主社会主义寄托着人类的希望.

辛子陵这部书稿从历史大视角回顾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为批了多年的所谓"修正主义"翻案,为民主社会主义正名,为中国共产党向民主社会主义转变扫清了障碍.
他指出,瑞典社会民主党的执政经验对我们渡过难关、解决面临的棘手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瑞典虽是小国,瑞典社会民主党虽是小党,但它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它的经验具有普世价值,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民主宪政框架内,瑞典社民党依靠自己政策的正确,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得以连选连任、长期执政的经验;在经济建设中把效率和公平统一起来,实现同向分化、共同富裕的经验;正确处理劳资关系,调动工人和企业家两个积极性,实现劳资双赢的经验;有效地防止特权阶层出现,杜绝官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长期保持廉政的经验,为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构成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的是民主宪政、混合私有制、社会市场经济、福利保障制度.
民主社会主义核心是民主.
没有民主的保障,其它三项都会异化和变质.
晚清以来,中国学习西方文明有一条祖训:"西学为用,中学为体.
"学工业,学科学,学教育,这是所谓"用"的部分;至于"体",即这一套体制,那是祖宗家法,不能变的.
祖宗传下来的这一套,是最好的政治体制,改进一下都不行.

孙中山创立民国,有了宪法,有了国会,但蒋介石强调一个党,一个领袖,党在宪法国会之上,领袖在党之上,还是专制独裁.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好得很,决不学西方民主.
一个制度好不好,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个实践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民主和假民主的唯一标准.
我们的制度不能阻止把五十多万知识分子打成右派,不能阻止公社化和大跃进的疯狂发动,当法西斯式的文化大革命废止宪法、停止议会活动的时候,我们的制度没有任何反抗.

2004年胡锦涛在法国国民议会的演讲,郑重昭告世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我们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制度,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权利.
"这些说法给中国的民主政治带来了新的希望.

如果实行了这个转变,我们的党就会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就一定会赢得世界近百个国家民主社会党的欢迎,与欧洲各国及美国民主势力共建社会主义的统一战线.
各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就会成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同盟军.
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将加强而不是削弱.
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我们将举得更高,举得更有力.
中国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就会开辟世界历史发展的新航道.

政治体制改革再也不能拖延了.
我党我国如只在经济上改革开放,而不使政治体制改革紧紧跟上去,说重点的话,我们真可能重蹈蒋介石国民党在大陆走向灭亡的官僚资本主义道路.
只有民主宪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执政党贪污腐败问题,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我的入党介绍人张友渔在1994年弥留之际曾对我说:"抗战胜利后,我们目睹国民党专制独裁贪污腐败,最终失尽人心丢掉政权.
我们这些老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党也走上这样一条路.
"当时相对唏嘘,并无良策.
读了这一部书稿,兴奋之余,写下了上面一席话,算是执行张老的临终嘱托.
耿耿救党之心,同志朋友亮察.

思考题:1.
在20世纪初期有哪些意识形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何2.
民主社会主义为何能够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发展壮大3.
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就和失误是什么4.
目前我们国家的一些社会发展的政策是"打左灯,向右转"吗5.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特征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教学手册》一、教学目的与用途本案例读者的定位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年级学习《政治学》的学生启发思考题1.
在20世纪有哪些意识形态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2.
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欧和北欧的发展演变.
3.
伯恩斯坦提出改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条件是什么4.
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的实质是什么5.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特征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6.
列宁主义的暴力性质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就和失误是什么8.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的腐败等问题靠民主社会主义能够得以彻底的解决吗分析思路1.
通过资料的阅读和视频纪录片的观看,系统把握民主社会主义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2.
通过学习,以瑞典为例分析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以及福利国家建设的成就,面对全球化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3.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相关理论和问题.
理论依据与分析1.
意识形态作为指导思想对于国家性质和政策的影响.
2.
科学社会主义的合理性等.
五、建议课堂计划1.
论文资料《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在课前下发给同学们阅读.
2.
在上课中用大约20分钟放映视频教学材料《瑞典模式》.
3.
给班级同学分组,大约5-6人一个小组,选择一名同学作为组长,布置相关思考题目.
4.
用大约2-3小时进行课堂讨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发言10-15分钟,用10分钟左右同学提问.
5.
进行课堂讨论的总结与点评,大约10分钟.
六、其它教学支持等在上一次课程结束时,给学生复印相关的复习资料.
需要专门多媒体教室,有计算机和投影以及音响等设施支持和视听辅助手段.
从两起群体性事件看政府的应急管理注释:邵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案例资料来源真实,作者根据需要进行了改编处理;本案例只用于教学目的.
摘要:本案例描述了贵州"瓮安事件"的发展进程以及社会影响,用翔实的材料帮助学员通过瓮安事件了解我国政府开展应急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帮助学员通过瓮安事件了解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诱因之一:政府合法性流失;启发学员深入思考我国防控群体性事件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瓮安事件应急管理群体性事件政府合法性案例主体内容事件背景:一名女学生非正常死亡,就在社会矛盾积怨相当严重的瓮安.
关于死因,说法不一,一时谣言四起.
政府没有及时公开信息,以至于谣言煽动了社会一些人的不满情绪,人们自发组织的游行情愿开始.
在处理这种事情时,政府相当被动,没有紧急预案可用,加上滥用警力,矛盾激化,瓮安事件爆发.

一、"瓮安事件"引言:一些人因对瓮安县公安局对该县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
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结果酿成了震惊中外的群体性事件.
对于公安局鉴定结果,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一人之死为什么会牵连很多无直接利益者都卷入打砸烧抢的不法行为呢这种突发性事件如何产生,政府又该如何予以防控,如何展开应急管理呢2008年6月21日20点,李树芬与女友王某一起出去玩,同李树芬的男友陈某及陈的朋友刘某等吃过晚饭后,步行到西门河边大堰桥处闲谈.
李突然说:"跳河死了算了,如果死不成就好好活下去.
"刘见状急忙拉住李树芬,制止其跳河行为.
约十分钟后,陈某提出要先离开,当陈走后,刘见李树芬心情平静下来,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
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
刘见状立即跳下河去救李树芬.
王某急忙打电话给陈某,并大声呼叫救人.
陈立即返回河边,跳下河中帮忙施救,陈见刘已体力不支,便用力先将刘拉回岸上.
王某、刘某随即报警,并打电话通知了李树芬的哥哥.

次日,法医初步鉴定后,其家属被告知死因因为"自杀溺水身亡".
她的家人并没有更多的质疑.
同一天上午,三名事发时在场的当事人因被警方认为没有作案嫌疑而被释放.
当李的家属去派出所找当事人时,发现都已经不在派出所.
几乎同时,这三个人开始出现在传言中,"元凶是县委书记的亲侄女,另两个男生和派出所所长有亲戚关系,死者是被奸杀".
李树芬的家人开始认为有冤情存在,他们在6月23日提出再度尸检.
越来越变形的传言,流传在瓮安的大街小巷.
"瓮安副县长的儿子伙同另一个社会青年把瓮安县三中一女生淫秽强奸并残忍杀害丢入瓮安县西门河————"这个逼仄的地方,成为了一个舞台.
从早到晚,闻讯而来的人群络绎不绝.
人们带着自己生活中的不满来看这个死因不明的女孩.

6月25日,发生了新的意外.
在公安局,李树芬的幺叔李秀忠和民警张明发生冲突.
接着,李秀忠被主管单位县教育局叫去问话.
随之在瓮安保险公司附近,李秀忠又遭到飞来横祸:他被几个身着便装的人暴打一顿.
6月28日上午,瓮安县公安局向李树芬家属发送了《尸体处理催办通知书》,限李家于6月28日14时前将李树芬尸体领回安葬,"否则,公安机关将依法处理".

这激起了围观者的不满.
到这天下午3点左右,两名高举"为人民群众伸冤"的白色横幅的中学生走在前面,数十人跟随,他们打算为李树芬游行请愿.
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个是李树芬的亲属.
当游行队伍离开北东路,来到文峰中路时,人群已经从最开始的数十人,聚集成了千人之众.

警察在门前拉起了警戒线,让两位学生进办公楼大堂沟通.
"他们一把扯过了条幅,学生不允,伸手夺回了条幅,双方发生了冲突,学生和警察之间,发生了扭打.
这时候,全副武装的防暴队员出现在视野中,他们的警棍伸向人群.
人群哄然,见到学生被打而愤怒的人群已然失去了理智,局面再也无法控制了.
瓮安事件爆发.
"6.
28"事件,共造成县委县政府大楼104间办公室被烧毁,县公安局47间办公室被烧毁,户政中心档案材料全部被毁,42台交通工具被毁等.
瓮安事件震惊中外.

结束语:一名学生非正常死亡,从社会角度而言,是件小事.
但如此小事,竟发展成惊天动地的瓮安事件,这和当地政府合法性流失,部分官员行政不作为,利益协调、平衡和畅通等机制不完善从而导致社会积怨过多有着深层联系;同时,面对群体性事件,这也和当地有关部门获取信息不畅,信息公开不及时,执法水平落后,滥用警力等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于这种群体性事件,政府必须予以应急管理,不仅解决"表"的问题,也要解决"本"的问题.

案例附录1.
齐鲁晚报《公布瓮安事件打砸抢烧事件调查情况》(《贵州都市报》供稿)2008年7月2日;2.
南方都市报《瓮安溯源》2008年7月10日二、石首事件始末2009年6月17日20时36分,石首市公安局笔架山派出所接市公安局指挥中心110报警台指令:市笔架山街道办事处东岳山路"永隆大酒店"门前发现一具坠楼男尸.
接警后,该所民警迅速赶往现场调查处理.
经初查,死者涂远高,男,24岁,该市高基庙镇长河村人,生前为该酒店厨师.
民警对死者所住房间进行了检查,发现了死者所留一份遗书,遗书的大致内容为自己悲观厌世而轻生,警方排除他杀,初步认定为自杀,但家属对警方鉴定表示质疑.
因死因不明,家属把尸体停放在酒店大厅,要求揭露真相,找个说法.

谣言四起.
事情刚一发生,当地乃至网上对于这一案件的传闻、传言骤然四起,文字图片,泥沙俱下,真假难辨.
在这段时间里,,网站上的传言对矛盾激化起到了推警台指令:市笔架山街道办事处东岳山路"永隆大酒店"门前发现一具坠楼男尸.
接警后,该所民警迅速赶往现场调查处理.
经初查,死者涂远高,男,24岁,该市高基庙镇长河村人,生前为该酒店厨师.
民警对死者所住房间进行了检查,发现了死者所留一份遗书,遗书的大致内容为自己悲观厌世而轻生,警方排除他杀,初步认定为自杀,但家属对警方鉴定表示质疑.
因死因不明,家属把尸体停放在酒店大厅,要求揭露真相,找个说法.

谣言四起.
事情刚一发生,当地乃至网上对于这一案件的传闻、传言骤然四起,文字图片,泥沙俱下,真假难辨.
在这段时间里,,网站上的传言对矛盾激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仅一网站的贴吧中就出现了近500个相关主帖,在一些播客(视频分享)网站,出现了不止一段网友用手机拍摄的视频.
一些"外围信息"被传来传去,如据说该酒店有当地领导参股,该酒店涉嫌有贩毒、吸毒现象,还说该酒店此前曾发生类似的非正常死亡事件,还有人猜测死者涂远高可能是发现该店吸毒贩毒而被杀人灭口.
些许说法就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相对而言,在发现死者后的80小时之内,表达政府立场的新闻稿仅仅三篇,而且文字简短,语焉不详.
谣言占了舆论的上风,引来数千人围观,这也坚定了死者家属探寻真相的决心,他们表示不解决问题绝不运走尸体.

为了防止尸体腐烂,6月18号下午,应家属要求,笔架山派出所从殡仪馆送来了一具冰棺.
6月19日凌晨1点左右,警车和殡仪馆车辆到达酒店现场,想把尸体运走,被连夜守在那里的现场2000多名民众阻止.
酒店门口,有围观的群众悬挂上了大字条幅,要求调查死亡真相.
由于政府反映滞后,谣言风起云涌,大家以讹传讹,人们难辨真伪,只是本着为冤死之人伸冤的想法,19日当晚,上万名石首市民连夜上街,将永隆大酒店门口围住,防止警方和殡仪馆抢尸.
据目击者称,大约4万名市民聚集在街头,人数达到最高点.

群众的情绪开始释放.
当晚,有人点燃了酒店的二楼和三楼.
消防车到来时,已经无法靠近.
围观者将消防车拦住并且捣毁;6月20日傍晚,从荆州等地调来的武警赶到,但被民众逼退.
许多公安、武警车辆被民众砸毁.

此事震动高层.
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明确批示对处理事件的要求,迅速成立了事件处置领导小组.
一方面,全力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保护家属安全,通过多种途径迅速向社会公布事件真相;另一方面,加强对事发地段的警戒,防止事态扩大,疏散围观群众,维护现场秩序.
经多次协商,死者家属同意将尸体运往殡仪馆,将进行尸检.
6月21日凌晨,停放在湖北石首永隆大酒店内的男尸被抬上殡仪车,送往殡仪馆,围观的群众全部散去,一起因该酒店厨师非正常死亡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得到处置.

鉴于石首"6.
17"事件因一起非正常死亡案件演变成重大的群体性事件,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有关部门启动行政问责,对"6.
17"事件发生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并报告情况,错过了事件处置的最佳时机,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市委书记钟鸣同志和负直接领导责任的公安局长唐敦武同志以免职处分,以儆效尤.

——资料来源:1.
人民日报2009年6月24日作者陆侠2.
荆楚网7月23日、25日报道3.
南方网6月26日南都周刊记者·杨猛《教学手册》一、教学目的与用途本案例读者的定位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年级学习《政治学》的学生二、启发思考题1.
瓮安事件说明了什么1石首事件说明了什么2.
分析瓮安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分析石首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3.
在处置突发性事件过程中,如何防范并控制谣言的传播如何有效开展应急管理4.
如果你是当地政府领导,遇到群体性事件理应如何处理在处置突发性事件过程中,如何贯彻快速反应的原则三、分析思路政府应急管理是面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行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很多,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四、理论依据与分析五、关键要点以及案例分析中的关键知识点、能力点等1.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2.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现状.
3.
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方式.
建议课堂计划第一教学单元:指导学员阅读瓮安事件案例,并提出分析要求.
教师应将事先准备好的案例提前分发下去,并指定参考文献和阅读书目.
巡回指导学员的阅读活动.
(20分钟)第二教学单元:采用先讲授理论后进行集体讨论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先把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特点、现状、解决方式以简短的语言介绍;之后,在头脑风暴法的操作模式下探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可行之策.
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正常进行,应注意以下2点:1.
分组规模应当适当,以3-5人/组为宜,围绕案例所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2.
进行班级讨论时,要紧紧围绕文案事件揭示的"应急管理"这一主题.
(20分钟)第三教学单元:自荐与指定发言相结合,进行大课堂讨论.
教师应积极营造班级民主讨论氛围,启发学员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必要时可以进行适当引导,使该案例的讨论始终围绕"应急管理"这个中心展开.
(30分钟)第四教学单元:教师对瓮安事件反映的应急管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员消化提升.
采用的手段可以分为两步走:一、从理论和经验角度出发,从实践的角度切入,找出解决方案的具体措施;二、让学员下课之后把个人心得或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建议以书面作业的形式交上.
(50分钟)七、其它教学支持等在上一次课程结束时,给学生复印相关的复习资料.
需要专门多媒体教室,有计算机和投影以及音响等设施支持和视听辅助手段.
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注释:邵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案例资料来源真实,作者根据需要进行了改编处理;本案例只用于教学目的.
摘要:本案例描述了苏联解体前后的具体事件,并从戈尔巴乔夫个人性格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分析促使苏联共产党下台的深层次原因.
通过对于苏共作为执政党思想观念的转变导致的政治后果有着深刻的认识.
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反思执政能力和加强转变执政理念起到一些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8·19事件意识形态民主运动案例主体内容反思当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土崩瓦解的历史,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在苏联行将毁灭的时候,几位试图维护苏联本来联盟体制、避免苏联解体的政治家于8月19日发动事变,这是在悬崖边上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但仅仅两天就宣告失败.
8·19事件的悲剧性在于,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但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
此后,苏联解体速度骤然加快.

一、新联盟条约与新苏联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对苏联进行了震惊世界的大改革.
以1987年《改革与新思维》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戈尔巴乔夫开始全面推行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他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取消苏共领导,将改革引上了歧途.
1990年,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托维亚先后宣布独立,苏联其它各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也迅速增强.
为了保住苏联,1991年5月,戈尔巴乔夫和十五个加盟共和国领袖达成协议,同意组成"新苏联".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新联盟条约文本.
按照新公布的条约文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简称仍为苏联.
新联盟条约的签署工作预定在8月20日开始.
新条约规定,"苏联为平等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联邦制主权民主国家","缔约的每个共和国均为主权国家".
条约规定,结成联盟的各共和国保留独立决定涉及本国发展的一切问题的权利,在国际关系中苏联为一个主权国家,但结成联盟的各共和国有权同外国建立直接的外交、领事和贸易关系.
条约规定,联盟成员国的相互关系原则是:平等、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合作互助、诚实履行根据联盟条约和共和国间协议而承担的义务.
条约规定,在联盟职权范围内,联盟法律至高无尚;在共和国职权范围内,共和国法律在本共和国境内至高无尚.

条约规定,土地、矿藏、水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均为各共和国所有.
条约签字之日起生效后,1922年的联盟条约即同时失效.
二、8·19惊雷苏联时间19日清晨六点,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突然发布命令宣布,鉴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健康状况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根据苏联宪法,他本人即日起履行总统职务.
亚纳耶夫同时宣布,成立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
在此期间,国家全部权力移交给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

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由苏联代总统亚纳耶夫、苏联总理帕夫洛夫、苏联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苏联内务部长普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等8人组成.
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说,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政策已经"走入死胡同","苏联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处在极其危险的严重时刻",呼吁苏联公民支持该委员会使国家摆脱危机的努力.
该委员会同日发布了"第一号命令".
这项包括16点内容的命令说,为了维护苏联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国家的领土完整、恢复法制和克服危机,各级政权机关和管理机关必须无条件实施紧急状态,无力确保实施紧急状态的机关将被停止活动,而由紧急状态委员会任命的专门全权代表负责;立即改组不按苏联宪法和苏联法律行事的政权机关、管理机关和军事组织;政权机关和管理机关不符合苏联宪法和法令的法令和决定一律无效;停止阻碍局势正常化的政党、社会团体的活动;公民和团体非法拥有的武器必须立即交出;禁止集会、游行,必要时可实行宵禁;对新闻进行监督.
命令还要求苏联内阁采取措施保障居民食品和消费品的供应等.
此时正在黑海海滨克里米亚半岛休养的戈尔巴乔夫被软禁在别墅里,他同莫斯科的联系完全中断.

三、叶利钦跳上了坦克8·19事件发生后,苏联代理总统亚纳耶夫发布了在莫斯科市实施紧急状态的命令,坦克和军队出现在莫斯科街头.
莫斯科市民表现得比较平静,照常上班,人们似乎倾向于接受了事实.
但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利钦不会听命于紧急委员会的命令,他跳到议会大厦前的坦克上发表演讲,指责紧急状态委员会要恢复苏联的政治铁幕统治,并号召群众进行总罢工.
紧急状态委员会优柔寡断、未能果断肃清议会大厦的反对派,在叶利钦的鼓动下,情况发生逆转.
20日晚,议会大厦前已聚集了数万示威群众.
有些人构筑了堡垒,要誓死保卫议会.
21日下午,苏联国防部命令军队撤回驻地,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领导人放弃了行动.

21日晚8点,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强调他已完全控制了局势,并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与全国的联系,并称将于近日内重新完全行使他的总统职权.
22日凌晨,戈尔巴乔夫已从黑海休养地克里米亚乘飞机返回苏联首都莫斯科.
22日上午,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苏联前国防部长亚佐夫、前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苏联国营企业和工业、建筑、运输和邮电设施联合会会长季贾科夫及前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已于22日凌晨被拘留;前内阁总理帕夫洛夫因病住院,已被就地监护.
前苏联内务部长普戈已自杀身亡.
上述6人都是8月19日宣布成立的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
这个委员会的其他两名成员苏联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和苏联农民联盟主席斯塔罗杜布采夫由于是人民代表,暂时尚未被拘留.

四、苏联解体骤然加快以维护苏联原有的联盟体制为目标的8·19事件失败后,苏联解体的形势已无法逆转.
在22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戈尔巴乔夫声称:"苏联已经进入了变革的决定性阶段.
权力在变化,所有制关系在变化,联邦在变化.
已经接近签署新联盟条约原定于20日签署的"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了,已经做了的事情,即在签署条约前夕发生的事情,也不是偶然的.
斗争也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并且是尖锐的.
"他还承认叶利钦"在平定阴谋中起了卓越作用".
戈尔巴乔夫说,"最近几个月和最近几天我同叶利钦一起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我们的和谐与合作成为同所有共和国一起联合一切民主力量的经常性因素.
有人企图破坏这个立场,但是,局势已经锻炼了我们.
"但戈尔巴乔夫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叶利钦并没有和戈尔巴乔夫一道建立所谓的"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仅仅两天后,即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他的苏共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戈尔巴乔夫声称苏共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没有反对"最近发生的事件,中央委员会"未能站在谴责和抵制的坚决立场上",苏共中央应当作出"自行解散的决定","各共和国共产党和地方党组织的命运由它们自己决定".
他说:"对我本人来说,我认为已没有可能继续履行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能,我正交出相应的权力.
"苏联共产党生命的终止实际上宣告了苏联解体已无法逆转.
同一天,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俄罗斯联邦承认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
这两个共和国分别于8月20日和22日宣布独立.
同一天,乌克兰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宣布乌克兰独立.
将于1991年12月1日就批准乌克兰独立的文件在共和国举行全民公决.
乌克兰在苏联是仅次于俄罗斯联邦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国.
而在这以前,苏联的立陶宛和格鲁吉亚共和国已先后宣布独立.

同一天,叶利钦发布命令,将苏共中央总务部和苏共地方党委的档案以及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档案转交给俄罗斯档案机关.
同一天,苏联元帅阿赫罗梅耶夫24日自杀身亡.
阿赫罗梅耶夫曾任苏军总参谋长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军事顾问.
同一天,《真理报》"暂停"出版.
8·19事件平息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截止到9月底,宣布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已达到12个.
1991年12月1日,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也宣布独立.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同时宣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不存在".
三国领导人叶利钦、舒什克维奇和克拉夫丘克在一项声明中说,由于签署新联盟条约的谈判已"走进死胡同",各共和国退出苏联并建立独立的国家已成为现实.
三国领导人宣布,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调机构设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苏联前加盟共和国和其他赞同其宗旨的国家均可参加.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个独立国家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独立国家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正式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922年12月30日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复存在.
25日圣诞节夜,19时25分,戈尔巴乔夫在电视讲话中宣布辞职.
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那面为几代苏联人熟睹的镰刀锤子旗开始徐徐下落、下落……19时45分,一面3色的俄罗斯联邦国旗取而代之,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
此时此刻,广场上的人们意识到,克里姆林宫已成为俄罗斯的总统府,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

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于苏共蜕变和苏联演变的原因的分析已经积累了不少深刻而有价值的成果.
一些专家明确指出,正是戈尔巴乔夫之流在思想信仰上的背弃、路线道路上的背离和政治上的背叛才导致苏共垮台和苏联剧变.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短短6年的之后,曾经执政74年之久的苏联共产党丢掉政权,统一的苏联多民族国家分崩离析,社会主义成果丧失殆尽.
戈尔巴乔夫鼓吹和推行的"民主社会主义"非但没有给苏联百姓带来真正的"民主和人道",反而导致亡党亡国,政治上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后便发誓要彻底摧毁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改变社会的方向.
戈尔巴乔夫自称,他早就不相信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因此在上任后便企图用"西欧式的社会民主思想"来改造苏共.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亚·雅科夫列夫在背弃马克思主义、背离社会主义、背叛十月革命的路线上走得更远.
雅科夫列夫肆意诋毁苏联历史和苏联制度,对西方的资本主义却赞不绝口、顶礼膜拜,并利用自己在党内的特殊身份在苏共内部兴风作浪.

为达到搞垮苏共、消灭苏联社会主义的目的,雅科夫列夫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后便提出应当考虑将苏联共产党"一分为二".
1985年12月,雅科夫列夫上书戈尔巴乔夫,提出实行民主化、公开性、多党制和总统制等一系列政治改革建议.
原苏联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所长、上世纪60年代以后曾担任苏共几任总书记政治顾问的阿尔巴托夫院士证实,苏共最高领导人在一个小圈子里讨论过这一建议.
阿尔巴托夫院士本人也认为建议是可行的,"党可以分裂成两个或三个,包括一个强大的社会民主派".
可以想象,80年代中后期,苏共最高领导层就已冒出分裂的念头,苏共灭亡、改革失败的命运早已注定.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苏共一小撮高层人物背弃、背离、背叛路线的怂恿和带动下,苏联思想理论和文化舆论界霎时间也变得波涛汹涌、浊浪滔天.
借民主化、公开化之际,清算苏共历史、抹黑苏联制度的言论和文艺作品不断在传媒上出现.
苏联的知识分子思想进一步激化,多数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转而信仰西方式的自由资本主义.

戈尔巴乔夫上台两年后,苏联社会思想舆论彻底转向,苏共在改革模式、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上迅速"右倾",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危在旦夕.
苏共先是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后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倡导"西欧共产主义"思想.
在改革"模式"和道路的选择上,苏共先是学习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经验,转而提倡北欧国家模式.
戈尔巴乔夫后期,苏共领导对瑞典的"福利社会模式"极为推崇,主管意识形态的苏共高层干部纷纷前去访问、取经.
但是很快人们便发现,1989~1990年间,"社会主义"已经在苏联失去吸引力.
即使戈尔巴乔夫给"社会主义"加上诸如"民主的、人道的"前缀也是徒劳.

苏共领导层在思想路线上的动摇在思想舆论界造成了严重混乱,加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迟迟不见成效,一些激进势力乘机夺取话语权.
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自由激进派代表人物、历史学家尤·阿法纳西耶夫宣称:"这种体制不应当修补!
它有三大支柱:苏联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自治化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的国家的帝国主义本质;非市场经济的国家社会主义;党的垄断.
应当逐步地、不流血地、拆除这三根支柱".

1989年,一些东欧国家风波骤起,苏共和苏联社会内部的激进派受到了强烈的启发.
"向西方资本主义看齐"的口号极为诱人,反社会主义的旗帜深得人心.
1990年前后,社会思潮进一步激进化.
转向西方、抛弃社会主义的思潮在苏联社会达到高潮.

1990年举行的第28次代表大会上,苏共纲领性的声明和章程中已经表明,其目标是在国内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显然,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已经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企图试穿西方社会党的外衣,思想开始迷乱,组织上自掘坟墓,丧失了改革的主动权、失去了社会控制力.

上世纪末,叶利钦一度作为苏共内部政治上的反对派出现.
直到1990年夏天以前,叶利钦等人仍宣称忠于"社会主义".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那时他们也不时要附和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学说,号称信仰民主社会主义、信仰以"趋同论"为基础的"普遍价值观".

但是,随着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逐渐掌握政治大权,他便公开与苏共彻底决裂.
叶利钦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势力开始抛弃任何形式的社会主义,政治上转向反共、反社会主义立场,思想上宣誓忠于西方教科书上的"纯自由主义和纯资本主义".

1990年底以后,叶利钦在否定十月革命、否定苏联制度、否定苏共的同时,毫不掩饰地表达对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崇拜.
以叶利钦为代表的自由派势力,主张苏联应利用大好的历史时机,参照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模式,对旧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主张要全面学习和照搬以美国为代表的大西洋资本主义文明,移植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模式,走一条彻底的西方资本主义化的道路,使俄罗斯尽快融入西方文明世界.

1991年夏初,叶利钦首次访问美国.
他在纽约一所大学的演说中宣称:"俄罗斯已经做出了自己最终的选择.
俄罗斯不会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会走共产主义道路,它将走美利坚合众国及其他西方文明国家走过的那条文明之路.
"短短6年的时间,戈尔巴乔夫推行以"民主化、新思维"为旗号的修正路线,非但没有革新苏共、给百姓带来真正的民主和人权,反而彻底葬送了社会主义,成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霸权.
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改革引来了叶利钦时期野蛮资本主义的倒退和"鲍利斯沙皇"专制的复辟.
理论上诱人的民主社会主义"妖姬",吞食和埋葬苏联7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得成果,换来了横蛮的"官僚和寡头的资本主义怪兽",倒退到犯罪猖獗、黑势力猖獗的原始资本主义泥潭.

戈尔巴乔夫鼓吹的"民主化改革"没能提高官僚机构的效率,没能推进经济改革、提高人民生活,相反,社会形势持续恶化,政局动荡不安,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最终导致苏共瓦解、苏联解体.
叶利钦时期的政治现实表明,从西方移植的民主形式在俄罗斯并未开花结果:超级总统制专权,三权分立名不副实;宪法为政治而量身定做,文本规定与政治现实相差甚远;多党倾轧、黑金政治横行;财阀当道、操纵媒体,家族、寡头政治盛行;贪污腐败蔓延,黑手党猖獗,行政效率低下;政治动荡,政局不稳.

9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民众否定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所选择的政治道路.
社会舆论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居民中承认"俄罗斯是民主社会"的比例越来越小.
连戈尔巴乔夫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民主化进程遇到挫折,民主的成果被俄罗斯当权派篡夺,俄罗斯当权者"损害人权、压制民主".

几年的时间里,俄罗斯选民很快由"渴望民主"变为"厌倦民主"和"拒绝民主".
90年代中期以后,俄罗斯居民对这种"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的所谓"自由民主政治"感到非常厌倦.
如今在俄罗斯社会中"自由民主派"的光环早已变得黯淡.
长期驻莫斯科的意大利著名记者朱利叶托·基耶萨写到:"对于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1992~1996年之后,'民主派'一词和妓女一样,已经成了不加引号的骂人话.
"2005年,普京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强调,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之一,这对于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民来说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许多人失去了信仰和价值追求.
针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的"民主化",普京2002年1月中旬曾指出,(俄罗斯)过去的那种"民主秩序"只是对极少数寡头有利……经历了10多年激烈的变革,俄罗斯社会还处在"过渡阶段".
普京强调,上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建立所谓的"民主"并不是真正的民主,是"偏激"的和"年幼"的,那种所谓的自由只是极少数掌握金钱和财富上层人物的自由.

如今,俄罗斯政界和学界在反思"民主化"的过程中指出,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提倡和发起的"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运动,是出于对西方民主模式的盲目追求.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借鼓吹民主模式的普世性之名,将"民主化"当作政治夺权、推动民族分裂和搞垮苏共的工具和手段.
他们认为,1985~1999年这15年是俄罗斯灾难性的15年,是政治混乱和社会倒退的15年.
对于苏联的失败,俄罗斯政界主流人士强调,在这其中西方"战略家"罪责难逃.
他们认为,上世纪末期,西方战略家有意识地向苏联等国输出"软弱的自由民主思潮",而却为自己保留了极端保守和富有进攻性的"保守主义"思想,其目的与其说是为了苏联的民主化,不如说是为了搞垮苏联.
而戈尔巴乔夫等人落入西方的圈套,盲目进口西方的"民主价值",导致"民主、自由"泛滥,国家解体,人民丧失了尊严.
如今,西方某些国家仍然在民主问题上推行"双重标准",不是真正以民主、而是以利益或关系亲疏来划分所谓"民主阵营",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压俄罗斯,更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地缘战略利益.

事实表明,戈尔巴乔夫引领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和之后叶利钦宣称的"自由民主主义"道路不仅没能行得通,反而将苏联、俄罗斯先后引向一条绝路和迷途.
经历了10多年的左右摇摆和反复,俄罗斯社会逐渐认识到:一是社会革新是必要的,但有些东西是万万不能动的,有些事情是万万不能做的;二是借鉴他人经验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全盘照搬.
有些东西对于他人是美酒,但对于自己可能是致命的毒药.

五、戈尔巴乔夫思想上的软弱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支柱,所有重大的改革都需要意识形态的依据.
对于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来说,寻找这样的依据并不难,因为社会主义的原则总是能够让合理的市场经济需求与新的私人所有关系相兼容.
但戈尔巴乔夫不是思想家,对社会主义理论问题没有深邃的见解.
他虽然有过基本理论的学习,但他所学的并非货真价实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是某些似是而非的赝品.
对所有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戈尔巴乔夫的了解都很肤浅.
他确实提出了"新思维"的口号,但却没有提出任何新的思想.

戈尔巴乔夫不止一次地说过:"发展到1985年,苏联在某些方面已经偏离了世界文明的基本方向,有必要把在1917年之后孤立于世界的苏联,同世界的其余部分一道重组为一个新的世界社会.
"他号召国家的公民们往后要按照"世界法和文明世界的法则"去生活.
但他所讲的都只是些空泛、抽象的概念.
戈尔巴乔夫呼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按照道德原则建立起相互关系,这令西方专家们大为疑惑,认为这些概念和说辞很可能是个高深莫测的"妙计".
晚些时候,他们惊讶地发现了戈尔巴乔夫的"诚实",却还未领教戈尔巴乔夫那令人吃惊的天真.
就连西方最乐观的政治学家也承认,戈尔巴乔夫虽然没有给苏联处理国际政治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带来新的变化,但他给外交政策带来了新的声调,提出了一些新的论题,让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某种温和的、中庸的性质.
往后会怎么样呢在1987—1988年那段时间,西方专家中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推倒柏林墙,在东欧发生"天鹅绒"革命,特别是两德的统一——这一系列事件受到了西方国家非常热烈的欢迎.
但对苏联人们却满怀狐疑,怎么解释苏联出乎意料的暂时退却这里边到底隐藏着什么应该如何应对在一系列出乎预料的事件发生之后,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马兰兹写到:"在戈尔巴乔夫的政策中,没有斯大林、赫鲁晓夫或者勃列日涅夫那样的明确性.
""这些苏联领导人离开世界舞台已经很多年了,但悲剧是从戈尔巴乔夫获得权力开始的,一切都因为第一步行动变得紧张起来".
这个悲剧的第一步行动,导致了这个悲剧的最后一步行动——苏联轻易地解体了.

勃列日涅夫同样也不是思想家,但是他有一个以苏斯洛夫为首的理论班子.
戈尔巴乔夫不仅没有建立起这样一个理论班子,也没有找到一个能够协助他的"重要的思想家".
1987年中期,领导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意识形态部门工作的是利加乔夫.
1987年后半年,利加乔夫作为政治局委员被指派负责领导农业部门的工作,而意识形态方面则由他和雅科夫列夫共同负责.
由于这两个人的思想观点不同,分歧和矛盾不断.
到了1988年底,戈尔巴乔夫让雅科夫列夫完全转到外交事务上了.
充当党的主要思想家的是1988年9月才当选为政治局委员的梅德韦杰夫.
他是位经济学家,为人正派,富有学识,但缺乏意志,是位具有学者气质的人.
这时的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内已是波涛汹涌,不要说梅德韦杰夫,即使是戈尔巴乔夫也控制不住了.
那些在改革年代同戈尔巴乔夫在一起工作的人们回忆:对于戈尔巴乔夫而言,最重要的思想权威是他的妻子———哲学副博士赖莎·马克西莫夫娜.

戈尔巴乔夫想着手解决的这些难题,犹如冰山一角,实在难以胜任.
六、戈尔巴乔夫领导班子的软弱在苏维埃政权时期,在科学技术及其他领域里,教育和培养了大批很有能力的领导干部.
但是在政治领导人才的培养方面却没有作为.
斯大林周围的人与列宁周围的人相比,无论是政治魄力、知识水平还是意志品质方面,都等而下之.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这种状况仍在延续,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情况更差.
他周围已经没有像柯西金、葛罗米柯、安德罗波夫、乌斯基诺夫那样一些能够代表20世纪70年代政治领导水平的人物了.
戈尔巴乔夫经常撤换高层领导干部.
他撤换掉他认为不太称职的领导人,却又常常任用能力更差、但更听话的人戈尔巴乔夫选才用人的眼光很差,他还有个让周围人厌恶的、乃至不能容忍的缺点:在每次接见各级领导干部、文化活动家、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时,大部分时间都是他自己在讲,而不是在倾听.
戈尔巴乔夫不喜欢听坏消息.
这样一来,就连政治局的委员们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的书记们也不愿去他那里汇报情况.

戈尔巴乔夫不是一个独裁者,也不是一个专制的人,待人也还算和蔼,但他却总是以权威自居,这对其成为强有力的民主式领袖,无疑是个障碍.
戈尔巴乔夫在主持各种会议时就不够民主,对于他来说,领导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或者苏联最高苏维埃的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每当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会议上听到不同意见和批评时,戈尔巴乔夫总是很难控制局面,也难以控制自己.
有这样两句话对戈尔巴乔夫最合适不过了:"不能与反对派对话",和"关于多元论不能有两种意见".
在戈尔巴乔夫身上,内心强烈的不自信与外表上的过于自信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他宁愿说而不愿做,他常常将许多重要的事情和重要的决议搁置一边.
一位专门研究戈尔巴乔夫的心理学家别尔金写到:"戈尔巴乔夫在同周围人的相处中,常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和无法解释的事情来,这其实都源自他的个性.
人人都知道应当结交一些有能力的、聪明的、能够独立思考的朋友,并在这些人中寻求帮助.
然而,人们很难同他进行辩论、提出异议.
他不愿意同别人分享成绩和功劳——那么如何解释他竟然把国家的命运托付给如瓦列金·帕夫洛夫、亚纳耶夫、普戈这些人呢看来这是个秘密.
戈尔巴乔夫对于身边的人在个性和智力方面要求不高——明星当然不需要其他光源发出的辅助照明,有他自己就足够了,周围人的作用只是为了能够衬托出他所具有的全部光华.
"七、失去时间和无所作为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承认,他担任总书记的最初两年在很多方面错过了改革的时机.
他曾试图以巨大的努力去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但却没有找到前进的方向.
深层次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到了1987—1988年才启动,由于准备仓促,所以效果很差,乃至在许多方面产生了相反的作用.
这段时间,戈尔巴乔夫努力工作,日理万机,但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善终.
到1989年的下半年,在第一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之后,戈尔巴乔夫的主要精力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用在进攻上,而是改为防御了.
在积极防御了几个月后,变成了退却.
在保守派、激进主义者和西方的压力面前,戈尔巴乔夫大举退却.
他允许保守派建立自己的俄罗斯共产党,准许激进主义者在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权机构中占据决定性的位置,他甚至几乎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就向西方让出了苏联在东欧和德国的所有阵地.

1990年的下半年和整个1991年,戈尔巴乔夫的政治退却一直在继续,他作为政治家的倒台将是不可避免的.
在那时,有谁曾想到过苏联的总统制度将和苏联一起结束.
晚些时候,戈尔巴乔夫本人也承认在1990—1991年危机时刻,他本来可以采取武力行动,但是他不愿意,也不能这样去做.
他说:"民主化不能建立在鲜血之上.
"还是在1990年,戈尔巴乔夫给大多数苏联人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一位起不了什么决定性作用的、软弱无力和没有希望的领导人.
与戈尔巴乔夫相比,普通公民认为叶利钦更有能力和亲和力,能够整顿好国家秩序,消除贫穷、犯罪、滥用职权和特权.
叶利钦在采用各种平民主义的影响和声明的同时,很会煽情,尽管他没有任何明确的和完整的治理国家的政治经济纲领.

如果苏联在1990年初没有出现民主反对派,叶利钦就不能够取得任何成就.
民主反对派如果没有叶利钦这样强有力和有声望的人来领导,也无力与衰弱的苏联共产党对抗.
极端激进主义作为一种情绪成了民主化的具体表现,而情绪是难以控制的.
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是现实的政治力量,不如说正是这个建立在激进情绪上的民主运动摧毁了苏联共产党和苏联!

金山云:618年中促销,企业云服务器2核4G仅401.28元/年,827.64元/3年

金山云618年中促销活动正在进行中!金山云针对企业级新用户优惠力度比普通个人用户优惠力度要大,所以我们也是推荐企业新用户身份购买金山云企业级云服务器,尽量购买3年配置的,而不是限时秒杀活动中1年的机型。企业级用户购买金山云服务器推荐企业专区:云服务器N3 2核4G云服务器,1-5M带宽,827.64元/3年,性价比高,性能稳定!点击进入:金山云618年中促销活动目前,金山云基础型E1云服务器2核4...

Hostinger 限时外贸美国主机活动 低至月12元且赠送1个COM域名

Hostinger 商家我们可能一些新用户不是太熟悉,因为我们很多新人用户都可能较多的直接从云服务器、独立服务器起步的。而Hostinger商家已经有将近十年的历史的商家,曾经主做低价虚拟主机,也是比较有知名度的,那时候也有接触过,不过一直没有过多的使用。这不这么多年过去,Hostinger商家一直比较稳妥的在运营,最近看到这个商家在改版UI后且产品上也在活动策划比较多。目前Hostinger在进...

SugarHosts糖果主机六折 云服务器五折

也有在上个月介绍到糖果主机商12周年的促销活动,我有看到不少的朋友还是选择他们家的香港虚拟主机和美国虚拟主机比较多,同时有一个网友有联系到推荐入门的个人网站主机,最后建议他选择糖果主机的迷你主机方案,适合单个站点的。这次商家又推出所谓的秋季活动促销,这里一并整理看看这个服务商在秋季活动中有哪些值得选择的主机方案,比如虚拟主机最低可以享受六折,云服务器可以享受五折优惠。 官网地址:糖果主机秋季活动促...

纽约市长回应女儿参加抗议被捕为你推荐
小企业如何做品牌中小企业如何建立品牌效应,提升品牌效应 ?企业ssl证书公司购买SSL证书需要提交什么资料?一般要多久才能拿到证书什么是支付宝支付宝是什么意思?flashftp下载禁室迷情夜下载地址给我 谢谢要能下载出来的支付宝注册网站支付宝申请流程是怎么样的??360防火墙在哪里360防火墙300051三五互联请问300051三五互联还会继续盘升吗?武林官网欢go客户端一般在哪里下载是官方的?zencart模板求zen-cart 模板结构discuz7.0安装discuz出现Discuz! Database Error (0) notconnect 怎么办?
重庆虚拟主机 cdn服务器 腾讯云数据库 元旦促销 北京双线机房 php空间推荐 网站木马检测工具 搜索引擎提交入口 paypal注册教程 如何安装服务器系统 腾讯总部在哪 免费外链相册 linode支付宝 我的世界服务器ip 免费asp空间 监控服务器 ipower 机柜尺寸 9929 赵荣博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