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2020年版)

重庆400年老树穿楼生长  时间:2021-04-26  阅读:()

(报批稿)重庆市绿色建筑与建筑产业化协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2020年8月前言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066-2020)已于2020年4月1日正式发布,并于2020年7月1日正式施行.
标准在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地方的气候、地理、人文等特点,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深入,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提高与创新.
该标准将作为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建设实施的主要技术指引,为更好地组织实施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进一步明确表示评价的要点,重庆市绿色建筑与建筑产业化协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标准编制专家,结合重庆市开展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十年工作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了《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2020版).

本细则的具体内容除标准原有的条文、条文说明、评价方法之外,还包括每一条文的评价要点.
本细则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重庆市绿色建筑与建筑产业化协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
在本细则的实施、应用过程中,希望各单位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和有关资料提交至重庆市绿色建筑与建筑产业化协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重庆市渝北区龙溪镇华怡路23号,023-67614487),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细则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专家:主编单位:重庆市绿色建筑与建筑产业化协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参编单位:重庆大学、重庆市绿色建筑技术促进中心、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中衡卓创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重庆市设计院、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重庆金科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水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重庆交通大学、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重庆建工第九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起草人:董勇、董孟能、程丹、丁勇、丁小猷、何丹、叶强、王永超、唐小燕、胡望社、张陆润、吴泽、闫兴旺、颜强、胡萍、胡晓红、董莉莉、吴蔚兰、周强、周爱农、喻伟、秦砚瑶、王智、郭长春、黄显奎、黎明、王聪、高亚锋、杨修明、杨元华、夏婷审查专家:谢自强、贺超、向渊明、童愚、李全、况平、姚加飞、陈怡宏、张智强目次1总则92术语133基本规定143.
1一般规定143.
2评价与等级划分184安全耐久264.
1控制项264.
2评分项36Ⅰ安全36Ⅱ耐久425健康舒适505.
1控制项505.
2评分项62I室内空气品质62Ⅱ水质64Ⅲ声环境与光环境66Ⅳ室内热湿环境71Ⅴ室内综合环境776生活便利816.
1控制项816.
2评分项88I出行与无障碍88Ⅱ服务设施90Ⅲ智慧运行96Ⅳ物业管理1017资源节约1087.
1控制项1087.
2评分项120Ⅰ节地与土地利用120Ⅱ节能与能源利用124Ⅲ节水与水资源利用143Ⅳ节材与绿色建材1488环境宜居1558.
1控制项1558.
2评分项165Ⅰ场地生态与景观165Ⅱ室外物理环境1739提高与创新1809.
1一般规定1809.
2加分项180本细则用词说明205引用标准名录206提交材料清单207分专业条文划分表228附录A数值分析报告提纲及要求261附录A.
1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室外声环境数值分析报告提纲及要求261A.
1.
1综合概况261A.
1.
2数值分析方法262A.
1.
3模型建立264A.
1.
4数值分析结果与结论267A.
1.
5审查要点(附表A.
1.
1)267附录A.
2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室外风环境数值分析报告提纲及要求270A.
2.
1综合概况270A.
2.
2数值分析方法271A.
2.
3模型建立272A.
2.
4数值分析结果与结论275A.
2.
5审查要点(附表A.
2.
3)275附录A.
3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室内采光数值分析报告提纲及要求278A.
3.
1综合概况278A.
3.
2数值分析方法278A.
3.
3模型建立280A.
3.
4数值分析结果与结论282A.
3.
5审查要点(附表A.
3.
4)283附录A.
4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室内风环境数值分析报告提纲及要求286A.
4.
1综合概况286A.
4.
2数值分析方法286A.
4.
3模型建立287A.
4.
4数值分析结果与结论289A.
4.
5审查要点(附表A.
4.
2)290附录A.
5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供暖空调系统能耗模拟分析报告提纲及要求292A.
5.
1综合概况292A.
5.
2能耗模拟方法292A.
5.
3模型建立295A.
5.
4能耗模拟结果与结论307A.
5.
5审查要点(附表A.
5.
17)307附录B计算分析报告提纲及要求311附录B.
1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土石方平衡分析计算报告提纲及要求311B.
1.
1综合概况311B.
1.
2计算过程311B.
1.
3结论315B.
1.
4审查要点(附表B.
1.
1)315附录B.
2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分析计算报告提纲及要求316B.
2.
1综合概况316B.
2.
2计算过程316B.
2.
3结论320B.
2.
4审查要点(附表B.
2.
3)320附录B.
3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计算报告提纲及要求322B.
3.
1综合概况322B.
3.
2计算过程322B.
3.
3结论329B.
3.
4审查要点(附表B.
3.
9)329附录B.
4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高强度材料使用比例计算报告提纲及要求330B.
4.
1综合概况330B.
4.
2计算过程330B.
4.
3结论333B.
4.
4审查要点(附表B.
4.
4)333附录B.
5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可再循环材料使用比例计算报告提纲及要求334B.
5.
1综合概况334B.
5.
2计算过程334B.
5.
3结论335B.
5.
4审查要点(附表B.
5.
2)335附录B.
6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建筑构件隔声性能及室内背景噪声计算报告提纲及要求337B.
6.
1综合概况337B.
6.
2计算过程337B.
6.
3结论349B.
6.
4审查要点(附表B.
6.
16)349附录B.
7室内空气质量预评(计算)方法351B.
7.
1综合概况351B.
7.
2计算过程351B.
7.
3结论356B.
7.
4审查要点356附录C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用乡土植物推荐名录3581总则1.
0.
1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制定本标准.
【条文说明】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我国绿色建筑历经10余年的发展,已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个别城市到全国范围,从单体到城区、到城市规模化的发展,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全面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绿色建筑实践工作稳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效益明显,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公众,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的理念、认识和需求逐步提高,绿色建筑蓬勃开展.
《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不仅提出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超过50%的目标,还部署了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自我国首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发布实施至今,期间经历一次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国家标准2014年版"),对评估建筑绿色程度、保障绿色建筑质量、规范和引导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建筑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绿色建筑在实施和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机遇和挑战.
建筑科技发展迅速,建筑工业化、海绵城市、建筑信息模型(BIM)、健康建筑等高新建筑技术和理念不断涌现并投入应用,而这些新领域方向和新技术发展并未在本标准2014年版中充分体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综上,国家标准2014年版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绿色建筑实践及评价工作的需要.
因此,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国家标准2014年版进行修订.

为贯彻国家绿色建筑发展新要求,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066自2006年发布,先后经历了2009年、2014年两个版本修编,随着国家标准2019年版的发布,根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以国家标准2019年版为基本框架,结合到重庆市自2011年开始以来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动过程中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总结,重庆市绿色建筑与建筑产业化协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重庆市绿色建筑技术促进中心会同有关单位对地方标准2014版进行了修订,在国家标准要求的基础之上,针对重庆的地方特点,在相关条文的技术要求和技术细则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深化.

1.
0.
2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民用建筑绿色性能的评价.
【条文说明】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地方标准的修订重点针对其中适用于重庆地理、气候、人文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明确.
本条规定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即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绿色性能的评价,包括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
凡依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管理规定申报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应执行本细则要求.
工业建筑群体中的非生产区域也可参照评价.

1.
0.
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条文说明】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而因地制宜又是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原则,因此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也应综合考量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文化等条件和特点.
建筑物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行使用及最终的拆除,构成一个全寿命期.
本次修订,以"四节一环保"为基本约束,以"以人为本"为核心要求,对建筑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方面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
0.
4绿色建筑应结合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且建筑布局应与场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相适应,并应对场地的风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等加以组织和利用.
【条文说明】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绿色建筑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自然要素,能够减少开发建设对场地及周边生态系统的改变.
从适应场地条件和气候特征入手,优化建筑布局,有利于创造积极的室外环境.
对场地风环境、光环境的组织和利用,可以改善建筑的自然通风日照条件,提高场地舒适度;对场地热环境的组织,可以降低热岛强度;对场地声环境的组织,可以降低建筑室内外噪声.

1.
0.
5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进行了局部补充.
符合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是参与绿色建筑评价的前提条件.
本标准重点在于对建筑绿色性能进行评价,并未涵盖通常建筑物所应有的全部功能和性能要求,故参与评价的建筑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限于篇幅,本条文说明不能逐一列出有关标准,仅列出部分标准,如: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LED室内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T31831以及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等.
以及地方城乡规划、建筑节能、绿色建材、建筑工业化、信息化等方面的相关标准、法规等要求.
随着国家对绿色化发展的不断部署与要求,绿色建筑逐步由高速发展向高质发展转变,随之会有一系列提升发展质量的要求陆续出台,为了实时保证绿色建筑的先进性,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有必要与国家、地方相关要求保持一致.
因此,为了后续相关要求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中的落实,国家和地方在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相关要求,根据相关管理要求可适时纳入绿色建筑的控制项要求.
具体到目前,主要涉及如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建筑信息化、绿色施工、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等相关内容的发展,为推动其发展应根据相关技术要求分别纳入控制项、评分项和加分项内容.

2术语注: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066-2020.
3基本规定3.
1一般规定3.
1.
1绿色建筑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应落实并深化上位法定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要求;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条文说明】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建筑单体和建筑群均可以参评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评价,首先应基于评价对象的功能要求,同时考虑材料、环保设施等方面的应用.
当对某工程项目中的单栋建筑进行评价时,由于有些评价指标是针对该工程项目设定的(如住区的绿地率),或该工程项目中其他建筑也采用了相同的技术方案(如再生水利用),难以仅基于该单栋建筑进行评价,此时,应以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为基准进行评价.
对于申报绿色建筑的建筑群项目,应同时满足:项目归属同一个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且应是城市道路的最小围合单元.

常见的系统性、整体性指标主要有人均居住用地、容积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等.
对于总体性评价指标的认定,应核对申报项目所对应的土地出让、规划批复、初设审批和施工图审查等各个阶段的资料文件,考察各个阶段是否均处于同一项目,若其中有某一阶段存在申报项目中的部分单独进行的情况,则该申报项目不能认定为对应同一总体性指标.
项目中的相关系统性、整体性指标实际中可以由全部居住者使用.

对于建筑群中的不同类型建筑,应按照单独类型予以单独申报,不作为混合类型申报.
对于居住建筑项目中的独立配套商业,也需同时满足与主体建筑绿色建筑等级对应的商业类型绿色建筑等级要求.
建筑单体和建筑群均可以参评绿色建筑,临时建筑不得参评.
单栋建筑应为完整的建筑,不得从中剔除部分区域.
对于建筑未交付使用时,应坚持本条原则,不对一栋建筑中的部分区域开展绿色建筑评价.
但建筑运行阶段,可能会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业主的多功能综合性建筑,此情况下可灵活处理,首先仍应考虑"以一栋完整的建筑为基本对象"的原则,鼓励其业主联合申请绿色建筑评价;如所有业主无法联合申请,但有业主有意愿单独申请时,可对建筑中的部分区域进行评价,但申请评价的区域,建筑面积应不少于2万m2,且有相对独立的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等设备系统,此区域的电、气、热、水耗也能独立计量,还应明确物业产权和运行管理涵盖的区域,涉及的系统性、整体性指标,仍应按照本条的相关规定执行.

建筑群是指位置毗邻、功能相同、权属相同、技术体系相同(相近)的两个及以上单体建筑组成的群体.
常见的建筑群有住宅建筑群、办公建筑群.
当对建筑群进行评价时,可先用本标准评分项和加分项对各单体建筑进行评价,得到各单体建筑的总得分,并按照建筑群中最低的建筑得分确定建筑群的绿色建筑等级.

无论评价对象为单栋建筑或建筑群,计算系统性、整体性指标时,边界应选取一致,以城市道路完整围合的最小用地面积为宜.
如最小规模的城市居住区即城市道路围合的居住街坊(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规定的居住街坊规模),或城市道路围合、由公共建筑群构成的城市街坊.
3.
1.
2绿色建筑评价应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
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进行预评价.
【条文说明】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
本次修订对绿色建筑评价阶段进行了重新要求.
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国家政策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江苏、浙江、河北、河南、辽宁等省市通过立法的方式强制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大部分省市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全国省会以上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浙江、山东、深圳等地开始在城镇新建建筑中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国家和地方的多项强有力举措使我国绿色建筑呈现跨越式发展,绿色建筑由推荐性、引领性、示范性向强制性方向转变.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累计超过1万个,建筑面积超过10亿m2,但目前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还相对较少,占标识项目总量的比例为7%左右,而且随着近几年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工作的普遍开展,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所占的比例则更低.

绿色建筑未来必然向注重运行实效方向发展.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经10余年,绿色建筑发展需要解决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诉求,关键途径之一则是重新定位绿色建筑的评价阶段.
通过征询绿色建筑评价单位、技术咨询单位、建筑设计单位、科研机构、地方管理部门等单位专家意见,本次修订决定将绿色建筑评价定位在建筑物建成后的性能,也就是说将绿色建筑的性能评价放在建设工程竣工后,这么做能够更加有效约束绿色建筑技术落地,保证绿色建筑性能的实现.
本条提出"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预评价能够更早地掌握建筑工程可能实现的绿色性能,可以及时优化或调整建筑方案或技术措施,为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做准备;另一方面是作为设计评价的过渡,与各地现行的设计标识评价制度相衔接.

建筑工程竣工后,还包括2个阶段,即建筑工程竣工后即申请绿色建筑评价,以及投入使用后申请绿色建筑评价.
本标准及细则对于建筑工程竣工后的这两个阶段评价方式进行了规定.
当这两个阶段提供材料无区别时,不做特别说明;当对投入使用的建筑有额外材料要求时,在标准技术细则中的"具体评价方式"中进行了明确,例如运行维保记录、实际运行数据等.
可理解为,绿色建筑预评价的对象是建筑方案及其预期效果;绿色建筑评价的对象是真实的建筑物,及其实际性能.
对曾进行过预评价的绿色建筑开展评价,则要核实设计内容的落实情况.

绿色建筑评价除了查阅相关项目竣工资料、运行维护资料外,还应对项目现场进行查勘,核对项目实际情况.
对于本标准中涉及到性能要求的材料、部品、设备、系统等,要求应进行统一设计、采购、安装,否则不予得分3.
1.
3申请评价方应对参评建筑进行全寿命期技术和经济分析,选用适宜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并应在评价时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检测报告和相关文件.
申请评价方应对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条文说明】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补充.
本条对申请评价方的相关工作提出要求.
申请评价方依据有关管理制度文件确定.
绿色建筑注重全寿命期内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性能,申请评价方应对建筑全寿命期内各个阶段进行控制,优化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选用,综合评估建筑规模、建筑技术与投资之间的总体平衡,并按本标准的要求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涉及计算和测试的结果,应明确计算、测试条件,明确计算、测试方法,明确计算、测试结果.
涉及检测检验报告的,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出具.
项目方提交的模拟计算分析报告,应由第三方独立机构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
申请评价方对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并提交书面承诺.
对存在提供虚假信息、隐瞒情况等行为的,一切后果有申请方负责.
对于所选用的技术、设备和材料,除条文特别明确采用比例外,一般均要求为全部,杜绝表面文章.
特别注意,申请建筑工程竣工后的绿色建筑评价,项目所提交的一切资料均应基于工程竣工资料,不得以申请预评价时的设计文件替代.

3.
1.
4评价机构应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进行审查,出具评价报告,确定等级.
【条文说明】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本条对绿色建筑评价机构的相关工作提出要求.
绿色建筑评价机构依据有关管理制度文件确定.
绿色建筑评价机构应按照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审查申请评价方提交的报告、文档,组织现场查勘,并在评价报告中确定等级.

3.
1.
5申请绿色金融服务的建筑项目,应对节能措施、节水措施、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等进行计算和说明,并应形成专项报告.
【条文说明】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本条对申请绿色金融服务的建筑项目提出了要求.
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绿色金融服务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
对于申请绿色金融服务的建筑项目,应按照相关要求,对建筑的能耗和节能措施、碳排放、节水措施等进行计算和说明并形成专项报告.
若绿色金融相关管理文件中无特殊规定,建筑能耗按本标准第7.
2.
8条的相关方法计算,节能措施说明包括用能设备能效、可再生能源利用、重要节能技术等;碳排放按本标准第9.
2.
7条的相关方法计算;建筑节水措施说明包括节水器具使用情况、用水计量情况等.

3.
2评价与等级划分3.
2.
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类指标组成,且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加分项.
【条文说明】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此次修订,以"四节一环保"为基本约束,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了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将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调整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类指标,升级国家标准2014年版的指标体系,重新构建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
其优点体现在:①符合目前国家新时代鼓励创新的发展方向;②指标体系名称易懂、易理解和易接受;③指标名称体现了新时代所关心的问题,能够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可感知性.

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
为了鼓励绿色建筑采用提高、创新的建筑技术和产品建造更高性能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提高与创新"加分项.
3.
2.
2控制项的评定结果应为达标或不达标;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应为分值.
【条文说明】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评分项的评价,依据评价条文的规定确定得分或不得分,得分时根据需要对具体评分子项确定得分值,或根据具体达标程度确定得分值.
加分项的评价,依据评价条文的规定确定得分或不得分.
评分项的赋分有以下几种方式:1一条条文评判一类性能或技术指标,且不需要根据达标情况不同赋以不同分值时,赋以一个固定分值,该评分项的得分为0分或固定分值,在条文主干部分表述为"评价分值为某分";2一条条文评判一类性能或技术指标,需要根据达标情况不同赋以不同分值时,在条文主干部分表述为"评价总分值为某分",同时将不同得分值表述为"得某分"的形式,且从低分到高分排列;递进的档次特别多或者评分特别复杂的,则采用列表的形式表达,在条文主干部分表述为"按某表的规则评分";3一条条文评判一类性能或技术指标,但需要针对不同建筑类型或特点分别评判时,针对各种类型或特点按款或项分别赋以分值,各款或项得分均等于该条得分,在条文主干部分表述为"按下列规则评分";4一条条文评判多个技术指标,将多个技术指标的评判以款或项的形式表达,并按款或项赋以分值,该条得分为各款或项得分之和,在条文主干部分表述为"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5一条条文评判多个技术指标,其中某技术指标需要根据达标情况不同赋以不同分值时,首先按多个技术指标的评判以款或项的形式表达并按款或项赋以分值,然后考虑达标程度不同对其中部分技术指标采用递进赋分方式.

6本标准中的不参评仅针对评价阶段的不适宜,其已在最后的总得分中予以体现,因此,对于其他未注明不参评的条文,在执行本标准时,均应参加评审,不需要再单独考虑参评问题.
可能还会有少数条文出现其他评分方式组合.
本标准中评分项和加分项条文主干部分给出了该条文的"评价分值"或"评价总分值",是该条可能得到的最高分值.
3.
2.
3对于多功能的综合性单体建筑,应按本标准全部评价条文逐条对适用的区域进行评价,并按各功能区域对应达到的最低等级确定建筑整体的等级.
【条文说明】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不论建筑功能是否综合,均以各个条/款为基本评判单元.
对于某一条文,只要建筑中有相关区域涉及,则该建筑就参评并确定得分.
对于条文下设两款分别针对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所评价建筑如果同时具有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则评价条文需按这两种功能分别评价后取其中最低的评价分数作为建筑整体的该条文评价分数.
总体原则为:只要有涉及即全部参评;系统性、整体性指标应总体评价;所有部分均满足要求才给分;递进分档的条文,按"就低不就高"的原则确定得分;上述情况之外的特殊情况可特殊处理.
标准后文中不再一一说明.
建筑整体的等级仍按本标准的规定确定.
总体原则为:(1)只要有涉及即全部参评.
以商住楼为例,即使商业面积比例很小,但仍要参评,并作为整栋建筑的得分(而不按面积折算).
(2)系统性、整体性指标应按项目总体评价.
(3)所有部分均满足要求才给分,例如第7.
2.
5条(冷热源机组能效),如果综合体公共建筑部分使用集中空调系统,住宅部分使用分体空调,只有所有的冷热源均达到相应要求才能得分(公共建筑部分达到要求而住宅部分未满足,不得分).

(4)递进分档得分的条文,按"就低不就高"的原则确定得分.
以第7.
2.
5条(冷热源机组能效)为例,若公共建筑集中空调系统冷水机组COP提高12%(对应得分为10分),住宅建筑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比为节能评价值(对应得分为5分),则该条最终得分为5分.

(5)上述情况之外的特殊情况可特殊处理.
此类特殊情况,如已在本标准条文、条文说明或本细则中明示的,应遵照执行.
对某些标准条文、条文说明、本细则的补充说明均未明示的特定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定.

3.
2.
4绿色建筑评价的分值设定应符合表3.
2.
4的规定.
表3.
2.
4绿色建筑评价分值控制项基础分值评价指标评分项满分值提高与创新加分项满分值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预评价分值40010010073200100100评价分值400100100100200100100注:预评价时,本标准第6.
2.
11、6.
2.
12、6.
2.
13、6.
2.
14、9.
2.
8条不得分.
【条文说明】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本次修订的绿色建筑评价分值与国家标准2014年版变化较大.
控制项基础分值的获得条件是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
对于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5类指标同等重要,所以未按照不同建筑类型划分各评价指标评分项的总分值.
本次修订,将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评分项分值进行了调整.
"资源节约"指标包含了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相关内容,故该指标的总分值高于其他指标.
"提高与创新"为加分项,鼓励绿色建筑性能提升和技术创新.

"生活便利"指标中"物业管理"小节为建筑项目投入运行后的技术要求,因此,相比绿色建筑的评价,预评价时"生活便利"指标的满分值有所降低.
本条规定的评价指标评分项满分值、提高与创新加分项满分值均为最高可能的分值.
绿色建筑评价应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对于刚刚竣工后即评价的建筑,部分与运行有关的条文仍无法得分.
3.
2.
5绿色建筑评价的总得分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Q=(Q0+Q1+Q2+Q3+Q4+Q5+QA)/10(3.
2.
5)式中:Q——总得分;Q0——控制项基础分值,当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时取400分;Q1~Q5——分别为评价指标体系5类指标(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评分项得分;QA——提高与创新加分项得分.
【条文说明】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本条对绿色建筑评价中的总得分的计算方法作出了规定.
参评建筑的总得分由控制项基础分值、评分项得分和提高与创新项得分三部分组成,总得分满分为110分.
控制项基础分值的获得条件是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提高与创新项得分应按本标准第9章的相关要求确定.

3.
2.
6绿色建筑划分应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4个等级.
【条文说明】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国家标准2014年版规定绿色建筑的等级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本次修订,在2014年版规定的星级基础上,增加了"基本级".
国家标准修订中,考虑到目前我国多个省市将绿色建筑一星级甚至二星级作为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的技术要求,这种模式在未来一段时间还会继续推行实施,有力推进了绿色建筑发展.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作为划分绿色建筑性能档次的评价工具,既要体现其性能评定、技术引领的行业地位,又要兼顾其推广普及绿色建筑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本次修订中新增了"基本级",扩大绿色建筑的覆盖面.
基本级的设置,考虑了我国绿色建筑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及与正在编制的全文强制国家规范相适应,也考虑了与国际接轨,便于国际交流.

在进行地方标准修订时,考虑到为了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性,并保证目前重庆市相关管理政策文件执行条件的一致,根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要求,本次修订将原地标中对于绿色建筑等级的划分调整为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

3.
2.
7当满足全部控制项要求时,绿色建筑等级应为基本级.
【条文说明】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控制项是绿色建筑的必要条件,当建筑项目满足本标准全部控制项的要求时,绿色建筑的等级即达到基本级.
3.
2.
8绿色建筑星级等级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本标准全部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其评分项满分值的30%;2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进行全装修,全装修工程质量、选用材料及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当总得分分别达到60分、70分、85分且应满足表3.
2.
8的要求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表3.
2.
8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提高比例,或建筑供暖空调负荷降低比例围护结构提高5%,或负荷降低5%围护结构提高10%,或负荷降低10%围护结构提高20%,或负荷降低15%且不低于现行重庆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节水器具用水效率等级2级住宅建筑隔声性能—室外与卧室之间、分户墙(楼板)两侧卧室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以及卧室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室外与卧室之间、分户墙(楼板)两侧卧室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以及卧室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降低比例10%20%外窗气密性能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且外窗洞口与外窗本体的结合部位应严密注: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提高基准为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此处围护结构指外墙、屋顶、外窗、幕墙等部位.
2住宅建筑隔声性能对应的标准为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
3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包括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可吸入颗粒物等,其浓度降低基准为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有关要求.
【条文说明】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当对绿色建筑进行星级评价时,首先应该满足本标准规定的全部控制项要求,同时规定了每类评价指标的最低得分要求,以实现绿色建筑的性能均衡.
按本标准第3.
2.
5条的规定计算绿色建筑总得分,当总得分分别达到60分、70分、85分且满足本条第1、2款及表3.
2.
8的要求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其中,表3.
2.
8中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高比例,应同时满足在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基础上的提高要求和不低于重庆市现行节能标准的要求或提高要求.

为提升各星级绿色建筑性能和品质,本条对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在能耗、节水、隔声、室内空气质量、外窗气密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对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提出了全装修的交付要求.
建筑全装修交付能够有效杜绝擅自改变房屋结构等"乱装修"现象,保证建筑安全,避免能源和材料浪费,降低装修成本,节约项目时间,减少室内装修污染及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并避免装修扰民,更加符合现阶段人民对于健康、环保和经济性的要求,对于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原建设部于2002年印发的《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导则》(建住房[2002]190号)明确提出,推行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其根本目的是"逐步取消毛坯房,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全装修成品房;规范装修市场,促使住宅装修生产从无序走向有序".
2008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住宅装饰装修管理的通知》(建质[2008]133号)重申了各地要继续贯彻落实建住房[2002]190号文的要求.
近年来,海南、江苏、浙江、内蒙古等省市陆续出台地方规章和标准来推行全装修,在绿色建筑中全面推行全装修的时机已经成熟.
对于住宅建筑,宜提供菜单式的全装修方案,每个装修方案均应提供可供选择的不同档次、风格的材料和设备菜单,促进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协调,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要,满足市场需求.
本标准术语中,对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全装修范围进行了界定.
为保证全装修的质量,避免二次装修,住宅建筑的套内及公共区域全装修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住宅室内装饰装修设计规范》JGJ367、《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JGJ/T304及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50210的相关要求.
公共建筑的公共区域全装修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50210的相关要求.
全装修所选用的材料和产品,如瓷砖、卫生器具、板材等,应为质量合格产品,满足相应产品标准的质量要求.
此外,全装修所选用的材料和产品,应结合当地的品牌认可和消费习惯,最大程度避免二次装修.

对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建筑能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提高或建筑供暖空调负荷的降低.
此处除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针对国家现行节能标准进行指标性能提升外,同时为了考虑到地方节能标准可能提出的更高要求,增加了达到地方节能标准要求的并存条件.
具体计算方法,由本标准第7.
2.
4条规定.
本条要求的围护结构性能提升是指包括外墙、屋顶、外窗、幕墙等部位的所有性能参数均予以提升;当不能满足所有性能参数提升时,则应满足负荷降低的要求.

对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用水器具的用水效率提出了要求,相关用水器具的用水效率标准及评价方法,由本标准第7.
2.
11条规定.
对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住宅建筑)的隔声性能提出了要求.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第4章规定了住宅建筑声环境的相关限值,但对室外与卧室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未作规定.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函《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开展局部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8〕176号)的要求,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正在局部修订,本次修订将增加住宅建筑室外与卧室之间空气声隔声性能的指标要求,还将对住宅建筑声环境性能指标进行提升.
在《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局部修订尚未实施前,二星级绿色建筑的室外与卧室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按(DnT,w+Ctr)≥35dB进行评价,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室外与卧室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按(DnT,w+Ctr)≥40dB进行评价,其余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有关规定进行评价.
在《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局部修订完成且实施后,本条应按照修订后的住宅建筑室外与卧室之间、分户墙或分户楼板两侧卧室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以及卧室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的相关要求进行评价.
室外与卧室之间空气声隔声性能,预评价时通过外窗和外墙的隔声性能,按组合隔声量的理论进行预测,并提供分析报告;评价时,应提供室外与卧室之间空气声隔声性能检测报告.
其余指标的评价方法,由本标准第5.
1.
4、5.
2.
6条规定.

对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室内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进行了规定.
具体评价方法,由本标准第5.
1.
1条规定.
对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外窗气密性能及外窗安装施工质量提出了要求.
外窗的气密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等的规定.
在外窗安装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工法和相关验收标准要求进行,外窗四周的密封应完整、连续,并应形成封闭的密封结构,保证外窗洞口与外窗本体的结合部位严密;外窗的现场气密性能检测与合格判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或《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的规定.
如地方标准中提出了更高要求,则应同时满足地方标准的要求.
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外窗气密性能设计文件、外窗气密性能检测报告;评价查阅外窗气密性能设计文件、外窗气密性能检测报告、外窗气密性能现场检测报告及现场施工、监理影像资料.

4安全耐久4.
1控制项4.
1.
1场地应避开滑坡、崩塌、断层、危岩、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地质危险地段,易发生洪涝地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涝基础设施;场地应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应无电磁辐射、氡等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4.
1.
2条,地方标准2014版4.
1.
2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本条对绿色建筑的场地安全提出要求.
建筑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相应危险源的安全防护距离等控制要求,对场地中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应采取必要的避让、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对场地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应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符合各项安全标准.

场地的防洪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和《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的有关规定,选址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14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电磁辐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的有关规定;土壤中氡浓度的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有关规定;场地及周边的加油站、加气站等危险源应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标准中关于安全防护距离等的控制要求.
【评价要点】相关检测报告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地质灾害多发区或严重地段);污染源检测报告(可能涉及的污染源、电磁辐射、土壤含氡危害等),氡浓度报告的区域说明;核查相关污染源、危险源的防护距离或治理措施的合理性.
核查项目防洪工程设计是否满足所在地防洪标准要求.
核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抗震防灾的有关要求.
对场地存在潜在污染问题的(如原用地为二、三类工业等用地转为民用),查看原有污染情况、有无残留物危害及主要环境问题,重点查看场地土壤污染物检测报告.
查看土壤氡浓度检测报告(氡是主要存在于岩石和土壤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建设项目应保障场地内及周围土壤氡浓度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建设项目未进行区域土壤中氡浓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测定的,应进行建筑场地土壤中氡浓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测定并提供相应的检测报告.
查看相关设计图纸及文件,了解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离是否满足相应危险源的安全防护距离控制要求;对于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是否已采取必要的避让、防止、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查看采取措施后的检测报告.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项目区位图、场地地形图、勘察报告、环评报告或相关检测报告或论证报告;评价查阅项目区位图、场地地形图、勘察报告、环评报告或相关检测报告或论证报告.
根据根据《中国土壤氡概况》的相关划分,对于整体处于土壤氡含量低背景、中背景区域,且工程场地所在地点不存在地质断裂构造的项目,可不提供土壤氡检测报告,但应提供能反映工程场地位置、地点等特性的相关证明支撑性材料.

4.
1.
2建筑结构应满足承载力和建筑使用功能要求.
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幕墙、外保温等围护结构及防护栏杆、构架应满足安全、耐久和防护的要求.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和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主要涉及安全与耐久,是满足建筑长期使用要求的首要条件.
结构的耐久性指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结构构件保持承载力和外观的能力,并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
结构设计应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的要求,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木结构设计标准》GB5000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等;同时,针对建筑运行期内可能出现地基不均匀沉降、使用环境影响导致的钢材锈蚀等影响结构安全的问题,应定期对结构进行检查、维护与管理.
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幕墙及外保温等围护结构及建筑防护栏杆、构架应满足安全、耐久和防护要求,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可靠,且能适合主体结构在多遇地震及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建筑围护结构防水对于建筑美观、耐久性能、正常使用功能和寿命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建筑外墙、建筑外保温系统、屋面、幕墙门窗等还应符合《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JGJ/T235、《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建筑幕墙》GB/T21086、《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建筑玻璃点支承装置》JG/T138、《吊挂式玻璃幕墙用吊夹》JG139、《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塑料门窗工程技术规程》JGJ103、《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JGJ214等现行标准中关于防水材料和防水设计施工的规定.
建筑护栏的材料、设计、施工及验收,除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DBJ50-049、《建筑防雷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规程》DBJ50-060、《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等相关标准规定.
【评价要点】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应按现行《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要求,结合建筑物及场地条件,对应国家及重庆市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进行计算,并在结构设计文件的结构设计总说明中明确规定场地条件、设计荷载、设计使用年限、材料、构件性能要求及挠度、裂缝、变形限值等要求.

建筑结构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应按现行《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对耐久性极限状态的三个方面:1)影响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的材料性能劣化;2)影响耐久性能的裂缝、变形、缺口、外观、材料削弱等;3)影响耐久性能的其他特定状态进行验算,并在结构设计文件的结构设计总说明中对可能出现的地基不均匀沉降、超载使用及使用环境影响导致的耐久性问题,包括结构构件裂缝、钢材(筋)锈蚀、混凝土剥落、化学离子腐蚀导致结构材料劣化等明确规定和措施,使结构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不因材料的劣化而影响建筑安全与正常使用.

围护结构及建筑防护栏杆、构架应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可靠,经过结构验算确定能适应主体结构在多遇地震及各种荷载工况下的承载力与变形要求.
设计图中应有完整的外围护结构及建筑防护栏杆、构架设计大样,明确材料、构件、部品及连接与构造做法,门窗、幕墙的性能参数等要求.

围护结构构件、建筑防护栏杆、构架及其连接应按建筑结构国家及重庆市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进行极限状态设计,同时还应符合现行《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GB/T31433、《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JGJ/T235、《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建筑幕墙》GB/T21086、《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建筑玻璃点支承装置》JG/T138、《吊挂式玻璃幕墙用吊夹》JG/T139、《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塑料门窗工程技术规程》JGJ103、《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JGJ214、《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重庆市建筑护栏技术规程》DBJ50-123等现行标准的规定并满足防护要求.
后期运营过程中,应定期对围护结构进行检查、维护与管理,必要时更换处理.

结构设计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幕墙、外保温等围护结构及建筑防护栏杆、构架有相应设计内容并应满足《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的防护要求及其他相关标准要求,施工和运营阶段严格按设计及相关要求施工和维护.

本条涉及的规范规程及验收分部分项内容较多,细则不可能全部涵盖,评价时,专家应根据项目涉及到的部位和重点特别是围护结构及防护栏杆、构架等逐一把控.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设计说明、计算书、施工图设计文件联合审查合格书等);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含设计说明、计算书、施工图设计文件联合审查合格书等),查看工程验收资料,相关检测检验报告.

4.
1.
3外遮阳、太阳能设施、空调室外设施、外墙花池等外部设施应与建筑主体结构统一设计、施工,并应满足安装、检修、维护及使用要求.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外遮阳、太阳能设施、空调室外机位、外墙花池等外部设施应与建筑主体结构统一设计、施工,确保连接可靠,并应符合《建筑遮阳工程技术规范》JGJ237、《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50364、《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JGJ203、《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GB50495、《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等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根据建筑使用的要求和城市规划理念,提前规划空调机型,空调室外机的安装空间尺寸应与机组的外形尺寸相适应.
空调室外机安装应符合《家用和类似用途空调器安装规范》GB17790、《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应用设计与安装要求》GB/T27941、《一体式冷水(热泵)机组》GB/T12839、《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制冷系统及热泵安全与环境要求》GB/T9237、《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安全要求》GB25130、重庆市《建筑外立面空调室外机位技术规程》DBJ50/T-167等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事先拟定吊搬运计划,包括外形尺寸、重量、搬运路径、预留孔洞及吊搬运设备,确保空调室外设施施工的安全性,并利于后期维护管理.

外部设施需要定期检修和维护,因此在建筑设计时应考虑后期检修和维护条件,如设计检修通道、马道和吊篮固定端等.
当与主体结构不同时施工时,应设预埋件,并在设计文件中明确预埋件的检测验证参数及要求,确保其安全性与耐久性.
比如,每年频发的空调外机坠落伤人或安装人员作业时跌落伤亡事故,已成为建筑的重大危险源,故新建或改建建筑设计时预留与主体结构连接牢固的空调外机安装位置,并与拟定的机型大小匹配,同时预留操作空间,保障安装、检修、维护人员安全.

【评价要点】外部设施应相应符合现行《建筑遮阳工程技术规范》JGJ237、《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50364、《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JGJ203等的规定,且外部设施的结构构件及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也应按本标准第4.
1.
2条要求验算,满足承载力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并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的室外环境下的构件连接与构造要求.

外部设施应定期检修和维护并满足安装及使用要求.
建筑设计时应考虑后期检修和维护条件,如设计检修通道、马道和吊篮固定端等.
当与主体结构不同时施工时,应设预埋件,并在设计文件中明确预埋件的检测验证参数及要求,确保其安全性与耐久性.
例如,新建或改建建筑设计时预留与主体结构连接牢固的空调外机安装位置,并与拟定的机型大小匹配,同时应特别注意预留操作空间以及安装维护人员能直接到达的通道,保障安装、检修、维护人员安全.

明确设计构造大样,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施工和运营阶段严格按设计及相关要求施工、检修、维护和使用,并提供相关记录文件.
根据《重庆市建筑外立面空调室外机位技术规程》DBJ50/T-167-2013:5.
2.
1建筑外立面室外机位的设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布置在南、北或东南、西南向.
2应保证空调室外机位进排风流畅,无气流短路现象.
在排出空气一侧不应有遮挡物,室外机位的侧面、背面应留有足够的进风空间,并应保证空调室外机位围护设施的有效通风面积不小于60%.
3空调室外机位的尺寸应满足空调使用房间的常用机型尺寸.
且最小净宽尺寸不应小于1.
1m,最小净深尺寸不应小于0.
6m.
4在高层建筑竖向凹槽内层层布置空调室外机位时,凹槽的宽度不宜小于2.
5m,空调室外机位应设置于凹槽的深度不应大于4.
2m,空调室外机位的排风口不宜相对,相对时其水平间距应大于4m.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设计说明、计算书等);评价查阅施工组织文件、相关竣工图(含设计说明、计算书等)及检测检验报告、检修和维护条件.
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含设计说明、计算书等)、检修和维护条件,组织现场查勘.
4.
1.
4建筑内部的非结构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等应连接牢固并能适应主体结构变形.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建筑内部的非结构构件包括非承重墙体、附着于楼屋面结构的构件、装饰构件和部件等.
设备指建筑中为建筑使用功能服务的附属机械、电气构件、部件和系统,主要包括电梯、照明和应急电源、通信设备,管道系统、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烟火监测和消防系统、公用天线等.
附属设施包括整体卫生间、橱柜、储物柜等.

建筑内部非结构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等应满足建筑使用的安全性.
如门窗、防护栏杆等应满足国家现行相关设计标准要求并安装牢固,防止跌落事故发生;且应根据腐蚀环境选用材料或进行耐腐蚀处理.
近年因装饰装修脱落导致人员伤亡事故屡见不鲜,如吊链或连接件锈蚀导致吊灯掉落、吊顶脱落、瓷砖脱落等等.
室内装饰装修除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外,还需对承重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检测验证.
装饰构件之间以及装饰构件与建筑墙体、楼板等构件之间的连接力学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连接可靠并能适合主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之外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建筑部品、非结构构件及附属设备等应采用机械固定、焊接、预埋等牢固性构件连接方式或一体化建造方式与建筑主体结构可靠连接,防止由于个别构件破坏引起连续性破坏或倒塌.
应注意的是,以膨胀螺栓、捆绑、支架等连接或安装方式均不能视为一体化措施.

【评价要点】建筑内部非结构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等应满足建筑使用安全,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满足承载力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及国家及重庆市现行相关标准规定的构造要求.
例如,内填充墙高厚比应满足稳定性计算要求;楼屋面下机电设备的吊杆及连接满足吊挂设备的承载力要求;墙上固定吊柜与墙体连接可靠,连接锚栓满足吊柜预期极限承载能力的要求;电梯与主体结构连接可靠,并满足安全使用要求.

适应主体结构的变形(包括:地震、风荷载、温度作用下的变形、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变形及其他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1)非结构构件适应主体结构的变形.
对非结构构件的填充墙,应适应主体结构梁、柱受力变形及不同材料之间因温度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的变形,需要采取相应的构造要求.
如填充墙墙高超过一定高度与长度即设腰梁及构造柱,与结构柱之间设拉接筋;对非结构构件的装配式内墙条板,在楼面与梁(板)底连接处设金属限位连接卡,墙板之间设子母槽等;对非结构构件的移动式档案密集柜,楼面需要足够的刚度,避免移动档案柜脱轨等.

2)设备及附属设施适应主体结构变形.
设备、设施等应采用机械固定、焊接、预埋等牢固性构件连接方式或一体化建造方式与建筑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变形协调,防止由于个别构件破坏引起连续性破坏或倒塌,或者因建筑主体变形过大而影响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应注意以膨胀螺栓、捆绑、支架等连接或安装方式均不能视为一体化措施.
例如,固定的设备及附属设施不能直接横跨主体结构的变形缝;电梯竖向井道在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内的基本风压及常遇地震作用下,能正常运行.

明确设计构造大样,满足连接牢固和适应结构形变及相关标准要求,施工和运营阶段严格按设计及相关要求施工、检修、维护和使用,并提供相关记录文件.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各连接件、配件、预埋件的力学性能及检测检验报告,计算书,施工图)、产品设计要求等;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材料决算清单、产品说明书、力学及耐久性能测试或试验报告.

4.
1.
5建筑外门窗必须安装牢固,其抗风压性能、水密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门窗是实现建筑物理性能的极其重要的功能性构件.
设计时外门窗应以满足不同气候及环境条件下的建筑物使用功能要求为目标,明确抗风压性能、水密性能指标和等级,并应符合《塑料门窗工程技术规程》JGJ103、《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JGJ214、《节能彩钢门窗应用技术规程》DBJ/T50-089等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外门窗的检测与验收应按《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JG/T211、《建筑门窗工程检测技术规程》JGJ/T205、《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50210等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建筑外门窗的开启形式应易于维修、清洗,窗扇应有防脱落措施.
在砌体上安装门窗严禁采用射钉固定.
【评价要点】在满足本标准第4.
1.
2条的前提下,门窗设计时,各构件及连接应具有足够的刚度、承载能力和一定的变位能力,且要求施工安装牢固,否则容易因抗风压变形过大导致水密性不足,引起渗水,也可能因连接失效导致窗扇脱落等问题.
在门窗安装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门窗施工工法和相关验收标准要求进行施工,门窗构件之间连接及门窗四周的与围护结构的连接要可靠、密封应完整、连续,确保外门窗本体、及其与洞口的结合部位严密.

建设单位应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按照现行《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7106进行外门窗水密及抗风压性能见证抽样检测,并提供检测报告;最低抽样原则是在各种门窗规格中,取性能最不利一组三个窗(或门)进行实验室检测验证.
当对门窗工程质量有怀疑时,可建议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按现行《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JG/T211进行现场抗风压性能及水密性能检测验证.
外门窗的检测与验收应按《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7106、《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JG/T211、《建筑门窗工程检测技术规程》JGJ/T205、《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50210等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门窗产品三性检测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门窗产品三性检测报告和施工工法说明文件,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现场检查时还应采用观察、开启和关闭检查、手扳检查等.
4.
1.
6建筑防水层、防潮层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1卫生间、浴室、厨房、阳台等楼地面应设置防水层;2卫生间、浴室墙面1.
8米标高以下应设置防水层;3卫生间、浴室、厨房、阳台等墙面、顶棚应设置防潮层;4接触土壤的首层地面应合理设置防潮层或防水层;5设有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的房间,应合理设置防潮层或防水层.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本条对卫生间、浴室、厨房、阳台等楼地面的防水进行了规定.
为避免水蒸气透过墙体或顶棚,使隔壁房间或住户受潮气影响,导致诸如墙体发霉、破坏装修效果(壁纸脱落、发霉,涂料层起鼓、粉化,地板变形等)等情况发生,要求所有卫生间、浴室墙、地面做防水层,墙面、顶棚均做防潮处理.
接触土壤的首层地面应设置防潮层,并视工程具体情况设置防水层.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当绝热层铺设在土壤上时,其绝热层下部应设防潮层.
在潮湿房间(如卫生间、厨房等)敷设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时,其加热管覆盖层上应设防水层.
防水层和防潮层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住宅室内防水工程技术规范》JGJ29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JGJ142的规定.
设有配水点的封闭阳台,墙面应设防水层,顶棚宜防潮,楼、地面应有排水措施,并应设置防水层;其他类型阳台,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要求执行.

【评价要点】防水层和防潮层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住宅室内防水工程技术规范》JGJ298的规定以及渝建发2013-101号文和渝建2019-198号的规定.
设有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的卧室、起居室等本身无水的房间,应在绝热层下方设置防潮层.
具体做法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J909、G120》.

对于设置整体厨卫的建筑,参照《装配式整体厨房应用技术标准》JGJ/T477-2018要求,仍应按照现行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防水防潮处理.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防水和防潮措施说明;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及检测检验报告、防水和防潮措施说明,查看工程验收资料,查看实体质量是否有渗漏、返潮.
4.
1.
7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应满足紧急疏散、应急救护等要求,且应保持畅通.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在发生突发事件时,疏散和救护顺畅非常重要,必须在场地和建筑设计中考虑到对策和措施.
建筑应根据其高度、规模、使用功能和耐火等级等因素合理设置安全疏散和避难设施.
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位置、数量、宽度及疏散楼梯间的形式,应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
走廊、疏散通道等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等对安全疏散和避难、应急交通的相关要求.
本条重在强调保持通行空间路线畅通、视线清晰,不应有阳台花池、机电箱等凸向走廊、疏散通道的设计,防止对人员活动、步行交通、消防疏散埋下安全隐患.

【评价要点】走廊、疏散通道等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等对安全疏散和避难、应急交通的相关要求.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相关管理规定.
4.
1.
8应具有安全防护的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根据国家标准《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2008,安全标志分为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和提示标志四类.
本条所述是指具有警示和引导功能的安全标志,应在场地及建筑公共场所和其他有必要提醒人们注意安全的场所显著位置上设置.

设置显著、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能够起到提醒建筑使用者注意安全的作用.
警示标志一般设置于人员流动大的场所,青少年和儿童经常活动的场所,容易碰撞、夹伤、湿滑及危险的部位和场所等.
比如禁止攀爬、禁止倚靠、禁止伸出窗外、禁止抛物、注意安全、当心碰头、当心夹手、当心车辆、当心坠落、当心滑倒、当心落水等.

设置安全引导指示标志,包括紧急出口标志、避险处标志、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急救点标志、报警点标志等,以及其他促进建筑安全使用的引导标志等.
比如紧急出口标志,一般设置于便于安全疏散的紧急出口处,结合方向箭头设置于通向紧急出口的通道、楼梯口等处.

车库内主要交叉道路处应设置减速设施和凸面镜,车位应设置橡胶车挡,重要部位处应设置橡胶防撞板.
为了便于管道内的物质识别,确保安全生产,避免在安装过程中、在操作上、在设备检修上发生材料相互混淆、误判断等情况,对所有压力管道、公用管线、公用设备、设施材料标识进行规定.
【评价要点】标识标牌在园林景观总平面图中应有索引,并提供标识标牌设计详图;车库应提供标识标牌和安全防护措施专项设计详图.
核查现场标识牌内容是否完善、清晰,位置是否得当,材料是否耐久易维护.
检查标示标牌指引的连续性、可见性,尤其是夜间警示效果,内容是否可见、清晰、完善.

非传统水源管道和设备应设置明确、清晰的永久性标识.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标识系统设计与设置说明文件;评价查阅标识系统设计与设置说明文件、相关影像材料等,组织现场查勘.
4.
2评分项Ⅰ安全4.
2.
1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并合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采用更高的抗震性能目标进行设计,得10分;1)关键部位、关键构件及节点采用"中震不屈服"以上的抗震性能目标进行设计,得5分;2)整体结构采用"中震不屈服"以上的抗震性能目标进行设计,得10分.
2采用隔震、消能减震设计,得10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
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并适当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指标要求,同时在满足使用功能及资源节约的前提下,建筑具有合理的刚度,如采用"中震不屈服"以上的性能目标,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安全性及功能性;采用隔震、消能减震设计,是提高建筑物的设防类别或提高其抗震性能要求时的有效手段.

【评价要点】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即性能化设计仍是以现有的抗震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的,一般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设防烈度、结构的不规则程度和类型、结构发挥延性变形的能力、造价、震后的各种损失及修复难度等等因素.
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其性能设计要求也有所不同.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一般情况的性能要求,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地震下可供选定的高于一般情况的预期性能目标可参考表4.
2.
1.
表4.
2.
1可供选定的高于一般情况的预期性能目标地震水准性能1性能2性能3性能4多遇地震完好完好完好完好设防地震完好,正常使用基本完好,检修后继续使用轻微损坏,简单修理后继续使用轻微至接近中等损坏,变形3125Hz无限制【评价要点】照明照度、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照明数量和质量指标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有关规定.
为避免眩光,直接型灯具的遮光角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直接型灯具的遮光角光源平均亮度/(kcd/m2)遮光角/(°)光源平均亮度(kcd/m2)遮光角/(°)1~201050~5002020~5015≥50030公共建筑常用房间或场所的不舒适眩光应采用统一眩光值(UGR)评价,按《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采取控制措施,其最大允许值应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
长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间或场所,照明光源的显色指数(Ra)不能小于80.
常用房间或场所的显色指数最小允许值应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
人员长期停留场所的照明应选择安全组别为无危险类的产品.
人员长期工作或停留场所的一般照明的LED光源和LED灯具,其光输出波形的波动深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照明频闪的限值执行《LED室内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T31831-2015规定.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计算书、现场检测报告、产品说明书及产品型式检验报告,组织现场查勘.
5.
1.
6应采取措施保障室内热环境.
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采用非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具有保障室内热环境的措施或预留条件.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8.
1.
4条,地方标准2014版8.
1.
5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建筑应满足室内热环境舒适度的要求.
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其房间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是室内热环境的重要指标,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中的有关规定.
对于非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有保障室内热环境的措施或预留条件,并应在设计图中予以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如分体空调安装条件等.
【评价要点】通风以及房间的温、湿度、新风量是室内热环境的重要指标,应满足《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中的有关规定.
相关检测报告应满足检测标准中关于检测房间数量和测点布点位置、数量的要求.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室内温湿度检测报告.
5.
1.
7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室内设计温度、湿度条件下,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2供暖建筑的屋面、外墙内部不应产生冷凝;3屋顶和外墙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8.
1.
5、8.
1.
6条,地方标准2014版8.
1.
6、8.
1.
7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
建筑热工设计主要包括建筑物及其围护结构的保温、防热和防潮设计.
第1款,房间内表面长期或经常结露会引起霉变,污染室内的空气,应加以控制.
在南方的梅雨季节,空气的湿度接近饱和,要彻底避免发生结露现象非常困难,不属于本条控制范畴.
另外,短时间的结露并不至于引起霉变,所以本条控制"在室内设计温度、湿度"这一前提条件下不结露.
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以及热桥部分的内表面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并进行防结露验算.

第2款,建筑围护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当围护结构两侧出现温度与湿度差时,会造成围护结构内部温程度的重新分布.
若围护结构内部某处温度低于了空气露点温度,围护结构内部空气中的水分或渗入围护结构内部的空气中的水分将发生冷凝.
因此,应防止水蒸气渗透进入围护结构内部,并控制围护结构内部不产生冷凝.
供暖建筑的外墙、屋面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进行内部冷凝验算.

第3款,屋顶和外墙的隔热性能,对于建筑在夏季时室内热舒适度的改善,以及空调负荷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
屋顶和外墙的热工性能不仅要满足国家现行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也要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并进行隔热性能验算.

【评价要点】1在室内设计温、湿度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结露.
结露判断依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
2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房间的屋顶和东、西外墙隔热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
隔热性能判断依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建筑围护结构防结露验算报告、隔热性能验算报告、内部冷凝验算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施工、监理过程影像资料,检查建筑构造与计算报告一致性.
5.
1.
8主要功能房间应具有现场独立控制的热环境调节装置.
对于具有集中式系统的房间应具备终端风量、流量调节装置;对于分散式或半集中式系统的房间,应具备末端独立控制装置.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8.
2.
9、地方标准2014年版8.
2.
9条基础上发展而来.
本条文强调用户个体对室内热舒适的调控性.
采用个性化热环境调节装置可以满足不同人员对热舒适的差异化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个体热舒适性,提高室内人员对室内热环境的满意率.

对于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根据房间、区域的功能和所采用的系统形式,合理设置可现场独立调节的热环境调节装置.
对于未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合理设计建筑热环境营造方案,具备满足个性化热舒适需求的可独立控制的热环境调节装置或功能.

针对集中空调系统中常出现的集中式系统,考虑到其服务面积较大,往往对于大空间内的局部区域存在调控困难的现象,本条要求针对此类情况,系统应具备终端送风系统的风量调控,或者兼顾终端流量调节,实现大空间内的局部区域热环境可调节.
而对于半集中式或分散式,由于系统本身具备末端设备,调控相对容易,因此要求末端独立可控.

【评价要点】核查集中式系统主要功能房间的终端风量、流量调节装置,半集中式系统、分散式系统主要功能房间的末端独立控制装置,并且检查调节室温情况.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产品说明书,组织现场查勘.
5.
1.
9地下车库应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8.
2.
13条,地方标准2014版8.
2.
13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地下车库空气流通不好,容易导致有害气体浓度过大,对人体造成伤害.
有地下车库的建筑,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检测装置,超过一定的量值时即报警并启动排风系统.
所设定的量值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
1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车库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宜按1个/400㎡进行布置,点位应结合车库风机设计,一氧化碳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上限为30mg/m,超过此值报警,然后立刻启动排风系统.
一氧化碳比重比空气略轻,一氧化碳探测器的安装高度应高出一氧化碳释放源0.
5-2m,且应保证探测器安装的场所安全(防破坏)、无冲击、无振动、无强电磁干扰;并保证设备易于检修,安装探测器的地点与周边管线或设备之间应留有不小于0.
5m的净空和出入通道;一氧化碳探测器在车库的安装高度,可在距所在地坪1.
6m-1.
8m处.

【评价要点】一氧化碳设置的位置、数量和风机是否联动控制.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运行记录,组织现场查勘.
5.
1.
10游泳池水、非传统水源等的水质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
当项目中除生活饮用水供水系统外,未设置其他供水系统时,本条可直接达标.
游泳池循环水处理系统水质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游泳池水质标准》CJ244的要求.
非传统水源供水系统水质,应根据不同用途的用水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的要求.
设有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的项目,户内中水水质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技术规程》JGJ/T409的要求.
【评价要点】评价查阅游泳池水水质检测报告、非传统水源水质检测报告(应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进行检测).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运行记录,水质检测报告,水质记录.
5.
2评分项I室内空气品质5.
2.
1控制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浓度,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规定限值的10%,得3分;低于20%,得6分;2室内PM2.
5年均浓度不高于25μg/m3,且室内PM10年均浓度不高于50μg/m3,得6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11.
2.
7条,地方标准2014版11.
2.
5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第1款,在本细则第5.
1.
1条基础上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预评估方法详见本细则第5.
1.
1条的条文说明.
预评价时,可仅对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浓度预评估.

第2款,对颗粒物浓度限值进行了规定.
预评价时,全装修项目可通过建筑设计因素(门窗渗透风量、新风量、净化设备效率、室内源等)及室外颗粒物水平(建筑所在地近一年环境大气监测数据),对建筑内部颗粒物浓度进行估算.
预评价的计算方法可参考现行行业标准《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设计标准》JGJ/T461中室内空气质量设计计算的相关规定.
评价时,建筑内应具有颗粒物浓度监测传感设备,至少每小时对建筑内颗粒物浓度进行一次记录、存储,取典型月(不少于5个月)进行连续监测后取算术平均值,并出具报告.
对于住宅建筑,应对每种户型主要功能房间进行监测;对于公共建筑,应每层选取一个主要功能房间进行监测.
对于尚未投入使用或投入使用未满一年的项目,应对室内PM2.
5和PM10的年平均浓度进行预评估.

【评价要点】查阅室内污染物检测报告(应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进行检测),并现场检查.
室内污染物浓度监测报告可参考《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中附录的相关要求.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建筑材料使用说明(种类、用量)、污染物浓度预评估分析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建筑材料使用说明(种类、用量)、污染物浓度预评估分析报告,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查阅室内空气质量现场检测报告、PM2.
5和PM10浓度计算报告(附原始监测数据).

5.
2.
2选用的装饰装修材料满足国家现行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中对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8分.
选用满足要求的装饰装修材料达到3类及以上,得5分;达到5类及以上,得8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从源头把控,选用绿色、环保、安全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是保障室内空气质量的基本手段.
为提升家装消费品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有关部门于2017年12月8日发布了包括内墙涂覆材料、木器漆、地坪涂料、壁纸、陶瓷砖、卫生陶瓷、人造板和木质地板、防水涂料、密封胶、家具等产品在内的绿色产品评价系列国家标准.
如现行国家标准《绿色产品评价涂料》GB/T35602、《绿色产品评价纸和纸制品》GB/T35613、《绿色产品评价陶瓷砖(板)》GB/T35610、《绿色产品评价人造板和木质地板》GB/T35601、《绿色产品评价防水与密封材料》GB/T35609等,对产品中有害物质种类及限量进行了严格、明确的规定.
其他装饰装修材料,其有害物质限量同样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对于未开展绿色产品评价的应该满足住建部《绿色建材评价标准》T/CECS和重庆市《绿色建材评价标准》DBJ50/T-230对于内墙涂覆材料、木器漆、地坪涂料、壁纸、陶瓷砖、卫生陶瓷、人造板和木质地板、防水涂料、密封胶、家具等产品的要求.

【评价要点】车库建筑材料、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也应符合相关标准.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工程决算材料清单、产品检验报告.
Ⅱ水质5.
2.
3设置直饮水系统,且直饮水、集中生活用水、采暖空调系统用水、景观水体等的水质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评价分值为5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
本条鼓励绿色建筑项目直饮水系统,且水质应满足要求.
直饮水系统分为集中供水的管道直饮水系统和分散供水的终端直饮水处理设备.
管道直饮水系统供水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的要求;终端直饮水处理设备的出水水质标准可参考现行行业标准《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全自动连续微/超滤净水装置》HG/T4111等现行饮用净水相关水质标准和设备标准.
集中生活热水系统供水水质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生活热水水质标准》CJ/T521的要求.
采暖空调循环水系统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29044的要求.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规定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可采用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或地表水.
当景观补水采用非传统水源时,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GB/T18921的要求.
当景观水体用于全身接触、娱乐性用途时,即可能全身浸入水中进行嬉水、游泳等活动,如旱喷泉、嬉水喷泉等,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
【评价要点】评价查阅直饮水、集中生活用水、采暖空调系统用水、景观水体等的水质检测报告(应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进行检测).
对于设置分散供水直饮水系统的项目,应至少在项目每个出入口附近设置分散供水的终端直饮水处理设备.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设计说明、水质检测报告,组织现场查勘.
5.
2.
4生活饮用水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采取措施满足卫生要求,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使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要求的成品水箱,得4分;2采取保证储水不变质的措施,得5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如建筑未设置生活饮用水储水设施,本条可直接得分.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二次供水是目前各类民用建筑主要采用的生活饮用水供水方式.
储水设施是建筑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设施水质安全保障的关键环节.
第1款,现行国家标准《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和现行行业标准《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40规定了建筑二次供水设施的卫生要求和水质检测方法.
使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和现行行业标准《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40要求的成品水箱,能够有效避免现场加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且在安全生产、品质控制、减少误差等方面均较现场加工更有优势.
第2款,常用的避免储水变质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储水设施分格、保证设施内水流通畅、生活饮用水水池(箱)应设置消毒装置(如紫外线消毒等)、检查口(人孔)加锁、溢流管及通气管口采取防止生物进入的措施等.

【评价要点】核查成品水箱的水质及卫生要求是否满足国家标准.
并且检查水箱避免储水变质的技术措施:储水设施分格、保证设施内水流通畅、生活饮用水水池(箱)应设置消毒装置(如紫外线消毒等)、检查口(人孔)加锁、溢流管及通气管口采取防止生物进入的措施等.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设计说明、储水设施详图、设备材料表);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含设计说明、储水设施详图、设备材料表)、设备材料采购清单或进场记录、水质检测报告.
Ⅲ声环境与光环境5.
2.
5针对各主要房间的使用功能,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其室内声环境,评价总分值为8分.
噪声级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4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8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8.
2.
1条,地方标准2014版8.
2.
1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规定了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
本标准要求根据建筑功能和环境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减少噪声干扰的综合措施,应以"被动优先、主动优化"为原则,优化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声环境,首先应优化建筑总平面和空间布局,使主要功能房间没有明显的噪声干扰,同时也不对周边环境造成噪声干扰;其次应优化设备选型,控制设备设施噪声排放值,并对其采取减振、消声措施;对电梯井道、设备机房和主要功能房间围护结构采取针对其噪声特性的减振、隔声和吸声降噪措施;采用同层排水或其他降低排水噪声的有效措施等.
需要注意的是采取的优化措施应有针对性,做到统筹兼顾,以经济合理的代价实现室内声环境质量提升.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将住宅、办公、商业、医院等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分"低限标准"和"高要求标准"两档列出.
对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包含的一些只有唯一室内噪声级要求的建筑(如学校),本条认定该室内噪声级对应数值为低限标准,而高要求标准则在此基础上降低5dB(A).
需要指出,对于不同星级的旅馆建筑,其对应的要求不同,需要一一对应.

【评价要点】1)室内背景噪声计算报告应满足本书附录B.
6的要求.
2)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将住宅、办公、商业、医院等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分低限标准和高要求标准两档列出.
对于《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一些只有唯一室内噪声级要求的建筑(如学校),则本条认定该室内噪声级对应数值为低限标准,而高要求标准则在此基础上降低5dB(A).
需要指出,对于不同星级的旅馆建筑,其对应的要求不同,需要一一对应.

3)车库噪声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规定;车库及其出入口不得布置在教室、病房等区域的直接贴临部位,应避免车辆行驶和噪声对教室、病房等区域的干扰.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噪声分析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室内噪声检测报告.
5.
2.
6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良好,评价总分值为1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构件及相邻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3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7分;2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3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7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8.
2.
2条,地方标准2014版8.
2.
2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将住宅、办公、商业、旅馆、医院等类型建筑的墙体、门窗、楼板的空气声隔声性能以及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分为"低限标准"和"高要求标准"两档列出.

第l款,对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只规定了构件的单一空气隔声性能的建筑,本条认定该构件对应的空气隔声性能数值为低限标准限值,而高要求标准限值则在此基础上提高5dB.

第2款,对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只有单一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的建筑类型,本条认定对应的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数值为低限标准限值,高要求标准限值在低限标准限值降低10dB.

对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没有涉及的类型建筑的围护结构构件隔声性能可对照相似类型建筑的要求评价.
【评价要点】1)建筑构件隔声性能计算报告应满足本书附录B.
6的要求.
2)居住建筑、办公、旅馆、商业、医院等建筑宜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围护结构隔声标准的低限标准要求,但不包括开放式办公空间.
对于《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只规定了构件的单一空气隔声性能的建筑,本条认定该构件对应的空气隔声性能数值为低限标准限值,而高要求标准限值则在此基础上提高5dB.
同样地,对于只有单一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的建筑类型,并规定高要求标准限值为低限标准限值降低10dB.
对于《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没有涉及的类型建筑的围护结构构件隔声性能可对照相似类型建筑的要求评价.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构件隔声性能的实验室检验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构件隔声性能的检验报告.
5.
2.
7充分利用天然光,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住宅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住宅建筑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其采光照度值不低于300lx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6h/d,得3分;不少于8h/d,得6分;2)当套型内三个及以下卫生间时应采用明卫,当套型内有三个以上的卫生间时,最多只有一个卫生间为非明卫,得3分.
2公共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井累计:1)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60%,得3分;2)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
5%的面积与地下室首层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得3分;3)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的采光照度值不低于采光要求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4h/d,得3分.
3主要功能房间有眩光控制措施,得3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8.
2.
6、8.
2.
7条,地方标准2014版8.
2.
6、8.
2.
7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本条对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达到采光照度要求的采光区域和采光时间提出了要求,以更为全面地评价室内采光质量.
天然采光不仅有利于照明节能,而且有利于增加室内外的自然信息交流,改善空间卫生环境,调节空间使用者的心情.
对于大进深、地下空间宜优先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如半地下室、天窗等方式)改善天然采光条件,且尽可能地避免出现无窗空间.
对于无法避免的情况,鼓励通过导光管、棱镜玻璃等合理措施充分利用天然光,促进人们的舒适健康,但此时应对无法避免因素进行解释说明.

第l款和第2款针对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分别提出评价要求.
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天然光利用的效果,采用基于天然光气候数据的建筑采光全年动态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
建筑及采光设计时,可通过软件对建筑的动态采光效果进行计算分析,根据计算结构合理进行采光系统设计.
采光模拟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JGJ/T449的相关规定.
采光相关指标的计算过程中,相关参数应设定为:地面反射比0.
3,墙面0.
6,外表面0.
5,顶棚0.
75.
外窗的透射比应根据设计图纸确定.
如果设计图纸中涉及的相关参数有所不同,需提供材料测试报告.
此外,卫生间是住宅内部的一个空气污染源,卫生间开设外窗有利于污浊、潮湿空气的排放,但是套内空间的平面布置常常又很难保证卫生间一定能靠外墙.
因此,本条第1款规定在一套住宅有三个以上卫生间的情况下,最多只能有一个卫生间未开设外窗.

第3款,过度阳光进入室内会造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影响室内人员的视觉舒适度.
因此在充分利用天然光资源的同时,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不舒适眩光,如作业区域减少或避免阳光直射、采用室内外遮挡设施等,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中控制不舒适眩光的相关规定.

【评价要点】1)室内采光数值分析报告应参考附录A.
3的要求2)第1款第1条和第2款第3条,对于住宅和公共建筑的主要功能房间采用全年中建筑空间各位置满足采光照度要求的时长来进行采光效果评价,也称为动态采光评价,一般采用全年动态采光计算软件进行计算,计算时应采用标准年的光气候数据.
对于设计阶段,计算参数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JGJ/T449执行;对于运行阶段可按照建筑实际参数进行计算,以获得准确的采光效果计算结果.
本款所指采光照度值为平均值.
核查计算的模型是否准确,如窗户大小和位置、吊顶、周边遮挡建筑是否有考虑.
采光计算参考面、天空模型设置是否准确,室内表面反射比应设定为:地面反射比0.
3,墙面0.
6,外表面0.
5,顶棚0.
75.
外窗的透射比应根据设计图纸确定,与节能设计一致(总透射比).
如果设计图纸中涉及的相关参数有所不同,需提供材料测试报告.

3)住宅建筑的主要功能空间包括卧室、起居室(厅)等.
宿舍建筑按本款的要求执行.
公共建筑主要功能空间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中Ⅱ~Ⅳ级有采光标准值要求的场所,当某场所的视觉活动类型与标准中规定的场所相同或相似且未作规定时,应参照相关场所的采光标准值执行.
评价方式为对各主要功能房间的全年采光分别计算并统计达标的面积,再统计总的达标面积并计算其占功能房间总面积的比例,并根据达标比例进行评分.

4)第2款中的内区是针对外区而言的,为简化,一般情况下外区的定义为距离建筑外围护结构5m范围内的区域.
如果参评建筑无内区,且有控制眩光的措施,第2款第1条直接得3分.
如果参评建筑没有地下部分,第2款第2条直接得3分.

其中,根据《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导光管系统采光设计时,宜按下列公式进行天然光照度计算:式中:——平均水平照度(lx);——拟采用的导光管采光系统数量;——导光管采光系统的利用系数,可按表6.
0.
2取值;——维护系数,导光管采光系统在使用一定周期后,在规定表面上的平均照度或平均亮度与该装置在相同条件下新装时在同一表面上所得到的平均照度或平均亮度之比;——导光管采光系统漫射器的设计输出光通量(lm);——室外天然光设计照度值(lx);——导光管的有效采光面积(m2);——导光管采光系统的效率(%).
5)第3款,要求符合《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中控制不舒适眩光的相关规定.
在充分利用天然光资源的同时,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不舒适眩光,包括窗帘、百叶、调光玻璃等.
建议眩光控制装置能够根据太阳位置的不同进行自动调整,从而确保在限制眩光的过程中也能充分利用天然光带来的照明增益.
本款同时要求主要功能房间的最大采光系数和平均采光系数的比值小于6,改善室内天然采光的均匀度.
若无眩光控制措施,或采光均匀度不达标,本款不得分.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计算书、采光检测报告,组织现场查勘.
Ⅳ室内热湿环境5.
2.
8具有良好的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采用自然通风或复合通风的建筑,室内气流组织应合理,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热环境参数在适应性热舒适区域的时间比例,达到30%,得2分;每再增加10%,加1分,最高得8分.
2采用人工冷热源的建筑,重要功能区域气流组织满足要求,主要功能房间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规定的室内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整体评价Ⅱ级的面积比例,达到60%,得5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第1款,对于采用自然通风或复合通风的建筑,应在建筑设计时对室内气流的通道进行分析,使室内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通道.
在此基础上,本条款以建筑物内主要功能房间或区域为对象,以全年建筑运行时间为评价时间范围,按主要功能房间或区域的得分的最低分进行评分.
该条款关注的是建筑适应性热舒适设计,强调建筑中人不是环境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适应者,人们会通过改变着装、行为或逐步调整自己的反应以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从而接受较大范围的室内温度.
此外,营造动态而非恒定不变的室内环境,有利于维持人体对热环境的应激能力,改善使用者舒适感与身体健康.
本条款要求从动态热环境和适应性热舒适角度,对室内热湿环境进行设计优化,强化自然通风、复合通风,合理拓宽室内热湿环境设计参数,鼓励设计中允许室内人员对外窗、风扇等装置进行自由调节.

第2款,对于采用人工冷热源的建筑,首先应保证室内重要(主要)的功能区域具有良好的气流组织,气流流场合理,既满足建筑功能需求,又满足室内热环境舒适营造需求,避免吹风感,在此基础上,对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再进行指标评价.
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整体评价指标应包括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标(PMV)和预计不满意者的百分数(PPD),PMV-PPD的计算程序应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2012附录E的规定执行.
本款以建筑物内主要功能房间或区域为对象,以达标面积比例为评价依据.
对于同时存在自然通风、复合通风和人工冷源的建筑,应分别计算不同功能房间室内热环境对应第1、2款的达标情况,按最低得分进行评分.
为保证空调通风系统的气流组织实施效果,应进行完整的系统设计和实施,对于未进行完整设计和实施的,本条一律不得分.
【评价要点】第1款,对于采用自然通风或复合通风的建筑,其室内热湿环境的评价,应以建筑物内主要功能房间或区域为对象,以全年建筑运行时间为评价范围,按主要功能房间的面积加权计算满足舒适性热舒适区间的时间百分比进行评分.

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热环境参数在适应性热舒适区域的时间比例指,主要功能房间室内温度达到适应性舒适温度区间的小时数占建筑全年运行小时数的比例.
适应性热舒适温度区间可根据室外月平均温度进行计算.
当室内平均气流速度va≤0.
3m/s时,舒适温度为下图中的阴影区间.
当室内温度高于25℃时,允许采用提高气流速度的方式来补偿室内温度的上升,即室内舒适温度上限可进一步提高,提高幅度如下表所示.
若项目设有风扇等个性化送风装置,室内气流平均速度采用个性化送风装置设计风速进行计算;若没有个性化送风装置,室内气流平均速度采用0.
3m/s以下进行分析计算.

图5.
1自然通风或复合通风建筑室内舒适温度范围表5.
9室内平均气流速度对应的室内舒适温度上限值提高幅度室内气流平均速度va(m/s)0.
3502.
702.
90水冷式CC≤5284.
205.
0052811635.
205.
90对于单元式空气调节机,根据机组的性能系数测试结果,依据表7.
2.
5-2,判定其额定能效等级提高幅度.
表7.
2.
5-2能效等级指标(单元式空气调节机)类型能效等级(EER)/(W/W)123风冷式单元式空调机单冷型(SEER,Wh/Wh)7000W≤CC≤14000W4.
503.
802.
90CC>14000W3.
603.
002.
70热泵型(APF,Wh/Wh)7000W≤CC≤14000W3.
503.
102.
70CC>14000W3.
403.
002.
60水冷式单元式空调机(IPLV,W/W)CC>14000W4.
504.
303.
707000W≤CC≤14000W4.
003.
703.
30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机房用单元式空调机(AEER,W/W)风冷式4.
003.
603.
00水冷式4.
204.
003.
50乙二醇经济冷却式3.
903.
703.
20风冷双冷源式3.
603.
402.
90水冷双冷源式4.
103.
903.
40通讯基站用单元式空调调节机(COP,W/W)3.
203.
002.
80恒温恒湿型单元式空调调节机(AEER,W/W)4.
003.
703.
00注:CC名义制冷量,单位为W.
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依据表7.
2.
5-3,判定其冷水(热泵)机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提高幅度.
表7.
2.
5-3冷水(热泵)机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类型额定制冷量CC/kW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夏热冬冷地区水冷活塞式/涡旋式CC≤5285.
05螺杆式CC≤5285.
5552811636.
30离心式CC≤11635.
45116321106.
20风冷或蒸发冷却活塞式/涡旋式CC≤503.
20CC>503.
40螺杆式CC≤503.
10CC>503.
20注:重庆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因此表中重点为粗框部分.
下同.
对于名义制冷量大于7100W、采用电动驱动压缩机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依据表7.
2.
5-4,判定其机组能效比(EER)提高幅度.
表7.
2.
5-4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能效比(EER)类型名义制冷量CC/kW能效比EER/(W/W)夏热冬冷地区风冷式不接风管7.
114.
02.
75接风管7.
114.
02.
55水冷式不接风管7.
114.
03.
40接风管7.
114.
03.
15对于锅炉在名义工况和额定条件下,依据表7.
2.
5-5,判定其热效率提高幅度.
表7.
2.
5-5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锅炉的热效率单位:%锅炉类型及燃料种类锅炉额定蒸发量D/(t/h)或额定热功率Q/(MW)D20或Q>14.
0燃油燃气锅炉重油8688轻油8890燃气8890层状燃烧锅炉Ⅲ类烟煤7578808182抛煤机链条炉排锅炉———8283流化床燃烧锅炉———84采用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时,依据表7.
2.
5-6,判定其制冷性能系数(COP)提高幅度.
表7.
2.
5-6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冷水(热泵)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COP)类型名义制冷量CC/kW性能系数COP/(W/W)夏热冬冷地区水冷活塞式/涡旋式CC≤5284.
20螺杆式CC≤5284.
8052811635.
60离心式CC≤11635.
30116321105.
90风冷或蒸发冷却活塞式/涡旋式CC≤502.
70CC>502.
90螺杆式CC≤502.
90CC>503.
00采用蒸汽型机组时,根据实测单位制冷量蒸汽耗量分级,依据表7.
2.
5-7,判定其性能参数的降低幅度.
采用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时,依据表7.
2.
5-8,判定其性能参数提高幅度.

表7.
2.
5-7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性能参数能效等级1级2级3级单位冷量蒸汽耗量/[kg/(kW·h)]饱和蒸汽0.
4MPa1.
121.
191.
40饱和蒸汽0.
6MPa1.
051.
111.
31饱和蒸汽0.
8MPa1.
021.
091.
28表7.
2.
5-8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性能参数名义工况性能系数/(W/W)冷(温)水进/出口温度/℃冷却水进/出口温度/℃制冷供热12/7(供冷)30/35≥1.
20——/60(供热)——≥0.
90热泵型房间空气调节器根据产品的实测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对产品能效分级,各能效等级实测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应不小于表7.
2.
5-9规定.
表7.
2.
5-9热泵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等级指标值额定制冷量(CC)W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能效等级1级2级3级4级5级CC≤45005.
004.
504.
003.
503.
304500840002.
702.
903.
103.
303.
50采用燃气热水器和采暖炉进行采暖时,依据表7.
2.
5-12,判定其热效率值提高幅度.
表7.
2.
5-12热水器和采暖炉(热效率)值类型最低热效率值/%能效等级1级能效等级2级能效等级3级热水器19889862948582采暖炉热水19689862928582采暖19989862958582注:能效等级判定举例例1:某热水器产品实测1=98%,2=94%,1和2同时满足1级要求,判定为1级产品;例2:某热水器产品实测1=88%,2=81%,虽然1满足3级要求,但2不满足3级要求,故判定为不合格产品;例3:某采暖炉产品热水状态实测1=98%,2=94%,热水状态满足1级要求;采暖状态实测1=100%,2=82%,采暖状态为3级产品,故判定为3级产品.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主要产品型式检验报告.
7.
2.
6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供暖空调系统的末端系统及输配系统的能耗,且供暖空调系统应采用变流量输配系统,过渡季节通风量需满足余热去除需求.
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以下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低20%,得2分;2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规定值低20%,得3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5.
2.
5条,地方标准2014版5.
2.
6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本条首先要求项目中的空调供暖系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适应系统的负荷变化,实现动态可调,尤其是针对过渡季节应采取足够的措施满足调节需求.
因此,要求空调系统需设置输配系统的变流量调节,包括变制冷剂流量、变水量、变风量等;对于采用过渡季通风调节的建筑,应保证其通风系统的通风量设计满足余热去除的需求.
对于分体式空调,如选用非变频机组,本条不予得分;对于新风可调系统,未进行过渡季通风量核算的,本条不予得分.
本条核查对象包括分体式空调、多联机空调(热泵)机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新风机等.

本条主要判断参评项目是否采取了大温差空调制冷系统,或者更高效率的风机、水泵,评价其对输配系统能耗的影响.
本条第1款,对于采用变频分体空调和变制冷剂流量的多联机空调(热泵)机组的,本款可直接得分,对于设置新风机的项目,新风机需参与评价;第2款,对于非集中采暖空调系统的项目,如分体空调,当采用变频分体空调本款可直接得分.

第1款,应按照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中的第4.
3.
22条对风机单位耗功率的要求,进行评价.
第2款,应按照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中的第8.
5.
12条和第8.
11.
13条对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的要求进行评价.
本条提出对以上参数的更优化要求,通过末端系统及输配系统的优化设计,降低末端和输配能耗.
【评价要点】1.
对于公共建筑,空调通风系统应核算并满足过渡季节余热去除的通风量要求.
2.
车库通风系统风机效率应达到《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761—2009)二级能效要求.
车库通风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计算及其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的规定.
3.
计算方法如下:1)在选配集中供暖系统的循环水泵时,应计算集中供暖系统耗电输热比(EHR-h),并应标注在施工图的设计说明中.
集中供暖系统耗电输热比为式中,——集中供暖系统耗电输热比;G——每台运行水泵的设计流量,m3/h;H——每台运行水泵对应的设计扬程,mH2O;——每台运行水泵对应的设计工作点效率;Q——设计热负荷,kW;——设计供回水温差,℃;A——与水泵流量有关的计算系数;B——与机房及用户的水阻力有关的计算系数,一级泵系统时B取17,二级泵系统时B取21;——热力站至供暖末端(散热器或辐射供暖分集水器)供回水管道的总长度,m;——与有关的计算系数.
当时,;当时,;当时,.
2)空调风系统和通风系统的风量大于10000m3/h时,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s)不宜大于表7.
2.
6-1的数值.
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s)应按下式计算:式中,Ws——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m3/h);P——空调机组的余压或通风系统风机的风压,Pa;——电机及传动效率,%,取0.
855;——风机效率,%,按设计图中标注的效率选择.
表7.
2.
6-1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限值单位:W/(m3/h)系统形式Ws限值机械通风系统0.
27新风系统0.
24办公建筑定风量系统0.
27办公建筑变风量系统0.
29商业、酒店建筑全空气系统0.
303)在选配空调冷(热)水系统的循环水泵时,应计算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热)比[EC(H)R-a],并应标注在施工图的设计说明中.
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热)比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热)比应为式中,——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每台运行水泵的设计流量,m3/h;——每台运行水泵对应的设计扬程,mH2O;——每台运行水泵对应的设计工作点效率;——设计冷(热)负荷,kW;——规定的计算供回水温差,℃,按表7.
2.
6-2选取;——与水泵流量有关的计算系数,按表7.
2.
6-3选取;——与机房及用户的水阻力有关的计算系数,按表7.
2.
6-4选取;——与有关的计算系数,按表7.
2.
6-5或表7.
2.
6-6选取;——从冷热机房出口至该系统最远用户供回水管道的总输送长度,m.
表7.
2.
6-2T值单位:℃冷水系统热水系统夏热冬冷地区510表7.
2.
6-3A值设计水泵流量GG≤60m3/h60m3/h200m3/hA值0.
0042250.
0038580.
003749表7.
2.
6-4B值系统组成四管制单冷、单热管道B值两管制热水管道B值一级泵冷水系统28—热水系统2221二级泵冷水系统33—热水系统2725表7.
2.
6-5四管制冷、热水管道系统的α值系统管道长度范围冷水热水表7.
2.
6-6两管制热水管道系统的α值系统地区管道长度范围热水夏热冬冷地区冷水【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主要产品型式检验报告.
7.
2.
7采用节能型电气设备及节能控制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各类建筑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得3分;2采光区域的人工照明随天然光照度变化自动调节,得2分;3照明产品、三相配电变压器、水泵、风机等设备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节能评价值的要求,得2分.
4供暖空调系统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结合房间负荷变化,实现系统风量、水量、设备运行状态的控制调节,得3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5.
2.
12条,地方标准2014版5.
2.
13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电气设备的节能选型及控制措施,对于实现电气系统节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1款,要求主要功能房间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要求.
第2款,人工照明随天然光照度变化自动调节,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光环境,避免室内产生过高的明暗亮度对比,还能在较大程度上降低照明能耗.
第3款,要求建筑、车库内所用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规定的节能评价值,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干式配电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值均应不高于能效等级2级的规定.
建筑、车库内所用照明产品、水泵、风机等其他电气设备也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节能评价值.

第4款,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是实现空调系统节能的关键.
良好的运维管理,是结合到室内负荷需求的变化,实现空调系统设备(水泵、风机、机组)、风水系统联动,满足房间热环境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节能.
而目前单纯的风速调节,或者单一的流量调节,在系统负荷出现较大幅度变化时,均不能满足调控的需求,因此常常出现大流量小温差、风量关停、末端变流量水泵定流量的情况,不能满足节能调控的需求.

如重庆市相关标准要求高于国家标准的,则应同时满足重庆市相关标准的要求.
【评价要点】对于应急设备,如消防水泵、潜水泵、防排烟风机(仅供消防使用的)等,不包括在本条评价范围内.
对于空调系统的调控,本条要求实现基于室内负荷需求的空调系统的动态调控,包括通过监测室内外温湿度,计算对比舒适度和负荷需求,联控空调系统的冷热源、风系统、水系统等的成套控制系统.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相关设计说明;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相关设计说明、相关产品型式检验报告,测试、检测报告.
7.
2.
8采取措施降低建筑能耗,评价总分值为8分.
建筑能耗相比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建筑能耗标准的约束值降低10%,得5分;达到引导值,得8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的第5.
2.
6条.
地方标准2014版5.
2.
7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预评价和投入使用前的评价可计算建筑的能耗并进行比较,即根据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JGJ/T449的相关规定,计算设计建筑能耗,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和重庆市相关用能限额标准(目前已发布重庆市《公共建筑用能限额标准》DBJ50/T-345-2020)中规定的约束值和引导值进行比较.
对于投入运行一年后的建筑,本条要求建筑实际能耗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和重庆市相关标准中规定的约束值进行比较,根据建筑实际运行能耗低于约束值的百分比和是否到达引导值进行得分判断.
需要说明的是,当建筑运行后实际人数、小时数等参数和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中的规定值不同时,可对建筑实际能耗进行修正,具体的修正办法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或重庆市相关标准.
【评价要点】供暖空调系统能耗模拟分析报告应满足附录A.
5的要求,并提供照明系统及电气设备能耗模拟计算书.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暖通、电气、内装专业施工图纸及设计说明)、建筑暖通、照明系统及电气设备能耗模拟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建筑暖通系统、照明系统及电气设备能耗模拟计算书、暖通系统运行调试记录等,投入使用的项目应查阅建筑运行能耗统计数据.

7.
2.
9结合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评价总分值为9分,按表7.
2.
9的规则评分.
表7.
2.
9可再生能源利用评分规则可再生能源利用类型和指标得分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热水比例Rhw20%≤Rhw1.
2m2但≤1.
5m2,得2分;>1.
5m2但≤1.
8m2,得3分;>1.
8m2,得5分.
2公共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绿地率达到规划指标105%及以上,得7分;2)绿地向公众开放,得4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4.
2.
2条,地方标准2014版第4.
2.
2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绿地率指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地包括建设项目用地中各类用作绿化的用地.
合理设置绿地可起到改善和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作用.
绿地率以及公共绿地的数量是衡量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集中绿地是指居住街坊配套建设、可供居民休憩、开展户外活动的绿化场地.
集中绿地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2,集中绿地应设置供幼儿、老年人在家门口日常户外活动的场地.
并应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即日照标准的等时线)范围之外,并在此区域设置供儿童、老年人户外活动场地,为老年人及儿童在家门口提供日常游憩及游戏活动场所.
居住区公共绿地植物种植面积不得小于公共绿地面积的80%,小于80%的按实际种植面积计算.

为保障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提高服务质量,每个城市对城市中不同地段或不同性质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都制定有相应的绿地管理控制要求.
本条鼓励公共建筑项目优化建筑布局,提供更多的绿化用地或绿化广场,创造更加宜人的公共空间;鼓励绿地或绿化广场设置休憩、娱乐等设施并定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

【评价要点】1.
住区公共绿地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并应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
2.
第2款第1项,规划指标中对绿地率没有要求的项目,而设计中也未明确,本条不得分.
3.
第2款第2项,对于医院建筑等开放管理的项目的绿地,可直接视为开放的绿地,评价时直接得分.
其他没有可开放绿地的公共建筑建设项目,本项不得分.
4.
人均绿地指标和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应采用相同的人口基数.
5.
若申报范围为某建设项目中的局部,可基于该建设项目的总体为基准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规划许可的设计条件、相关设计文件、日照分析报告、绿地率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绿地率计算书,组织现场查勘.
8.
2.
4室外吸烟区位置布局合理,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1室外吸烟区与绿植结合布置,并合理配置座椅和带烟头收集的垃圾筒,从建筑主出入口至室外吸烟区的导向标识完整、定位标识醒目,吸烟区设置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标识,得2分.
2全面禁止吸烟,得4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幼儿园、中小学校设置吸烟区不得分.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本标准第5.
1.
1条规定了室内禁止吸烟,并规定了室外吸烟区设置的要求,同时需要为"烟民"设置专门的室外吸烟区,有效地引导有吸烟习惯的人群,走出室内,在规定的合理范围内吸烟,做到"疏堵结合".
室外吸烟区的选择还须避免人员密集区、有遮阴的人员聚集区,建筑出入口、雨篷等半开敞的空间、可开启窗户、建筑新风引入口、儿童年和老年人活动区域等位置,吸烟区内须配置垃圾筒和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标识,距离上述位置的距离不少于8m.

为减少和消除烟草烟雾危害,保障公众健康,室外全面禁止吸烟,并粘贴全面禁止吸烟的标识,设置规章制度,设立控烟监督员等员工,按照相关制度对违反者进行罚款.
【评价要点】第1条,重点审核室外吸烟区在总平面图上的布置点,建筑主出入口至室外吸烟区的导向标识,吸烟区是否设置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标识,不设吸烟区的场地内是否设置禁烟标识.
第2条,室内外是否设置全面禁止吸烟的标识,并查阅相关规章制度文件,现场检查是否设立控烟监督员.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项目范围内吸烟区设置、相关禁烟标识影像资料,组织现场查勘.
8.
2.
5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40%,得3分;达到60%,得5分;2衔接和引导不少于80%的屋面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得3分3衔接和引导不少于80%的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得4分;4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得3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4.
2.
13条,地方标准2014版第4.
2.
13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场地开发应遵循低影响开发原则,合理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植被浅沟、截污设施、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水体等.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别于传统的灰色雨水设施(雨水口、雨水管道、调蓄池等),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削减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保护水环境.

第1款,利用场地内的水塘、湿地、低洼地等作为雨水调蓄设施,或利用场地内设计景观(如景观绿地、旱溪和景观水体)来调蓄雨水,可实现有限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
能调蓄雨水的景观绿地包括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树池、干塘等.

第2、3款,屋面雨水和道路雨水是建筑场地产生径流的重要源头,易被污染并形成污染源,故宜合理引导其进入地面生态设施进行调蓄、下渗和利用,并采取相应截污措施.
地面生态设施是指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树池等,即在地势较低的区域种植植物,通过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达到控制径流污染的目的.
洗衣废水若排入绿地,将危害植物的生长,物业应定期检查并杜绝阳台洗衣废水接入雨水管的情况发生.

第4款,雨水下渗也是削减径流和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硬质铺装地面"指场地中停车场、道路和室外活动场地等,不包括建筑占地(屋面)、绿地、水面等.
"透水铺装"指既能满足路用及铺地强度和耐久性要求,又能使雨水通过本身与铺装下基层相通的渗水路径直接渗入下部土壤的地面铺装系统,包括采用透水铺装方式或使用植草砖、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地砖等透水铺装材料.
当透水铺装下为地下室顶板时,若地下室顶板设有疏水板及导水管等可将渗透雨水导入与地下室顶板接壤的实土,或地下室顶板上覆土深度能满足当地园林绿化部门要求时,仍可认定其为透水铺装地面,但覆土深度不得小于600mm.
评价时以场地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所占的面积比例为依据.
申报材料中应提供场地铺装图,要求明确透水铺装地面位置、面积、铺装材料和透水铺装方式.

【评价要点】第2款中"不少于80%的屋面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为不透水屋面,或扣除绿色屋顶等透水性屋面.
第3款中"不少于80%的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为扣除透水铺装后的不透水道路.
第4款所指的"硬质铺装地面"指场地中停车场、道路和室外活动场地等,不包括建筑占地(屋面)、绿地、水面等.
停车场、道路和室外活动场地等具有一定承载能力要求,多采用石材、砖、混凝土、砾石等为铺地材料,透水性能较差,雨水无法入渗,形成大量地面径流,增加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透水铺装"是指采用如植草砖、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地砖等透水铺装系统,既能满足路用及铺地强度和耐久性要求,又能使雨水通过本身与铺装下基层相通的渗水路径直接渗入下部土壤的地面铺装.
采用如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地砖等透水铺装系统,可以改善地面透水性能.
当透水铺装下为地下室顶板时,若地下室顶板设有疏水板及导水管等可将渗透雨水导入与地下室顶板接壤的实土,或地下室顶板上覆土深度能满足当地绿化要求时,仍可认定其为透水铺装地面,并且透水铺装面积要求有效覆土深度达到600mm以上.
有新增材料的,需要提交材料样本,并经相关主管部门的认可.
评价时以场地中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所占的面积比例为依据.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总平面图、景观设计图、室外给水排水总平面图等)、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计算书,组织现场查勘.
8.
2.
6总体布局尊重并利用现状自然资源条件,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大填大挖,评价总分值为5分.
场地土石方工程量与防护工程量限值满足表8.
2.
3,得3分;其中土石方量平衡比例限值≤1%,得5分.
表8.
2.
3土石方工程量与防护工程限值表序号用地自然坡度(i)单位用地面积土石方工程总量限值(A)(m3/m2)土石方量平衡比例限值(B)(%)1i≤10%≤2≤5%210%30%≤5≤20%77.
1临城市道路时,最近一级挡土墙最大高度(C1)≤1.
5m7.
2临公建时,每级挡土墙最大高度(C2)与公建层高一致且≤6m7.
3临住宅时,每级挡土墙最大高度(C3)与住宅层高一致且≤3m8每级挡土墙之间的水平距离(D)≥2m注:1、用地自然坡度(i)=用地自然地形平均坡度.
计算公式:i=其中:i为用地自然地形平均坡度,Si为计算网格的自然地形平均坡度值,Fi为权重,即计算网格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i可通过地理信息软件计算.

2、单位用地面积土石方工程总量(A)=填方和挖方之和÷用地面积.
3、土石方量平衡比例(B)=(余方或缺方÷土石方工程总量)*100%.
4、土石方量的计算应将参与平衡的挖方、填方换算成相同状态的土.
挡土墙统一按垂直考虑,不区分土石比,不计施工措施工程量、基础开挖工程量.
5、计算精度:采用1:500现状地形图,计算网格不大于5m.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预评价、评价.
本条为地标新增条文.
基地内的地表形态、土壤状况以及水系、生物群落,都是自然长期演化的结果,是具有生态平衡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应对基地原有山体、水系、绿色植被、既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价值进行评价,充分保护、合理利用上述资源,不仅能减少能源与材料资源消耗,还保留了和谐的自然秩序和不可复制、不易雷同的历史文化特征或个性特征.
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对于施工周期较长的现场,可按建筑永久绿化的要求,安排场地新建绿化,既可以固定施工过程排放的CO2,又可以提升绿化投资的效益.
在建设过程中确需改造场地内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时,应在工程结束后及时采取生态复原措施,减少对原场地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建设项目应对场地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勘查,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减少开发建设过程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生态系统的改变,包括原有水体和植被,特别是胸径在15cm-40cm的中龄期以上的乔木.
在建设过程中确需改造场地内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时,应在工程结束后及时采取生态复原措施,减少对原场地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重庆属于典型的山地城市,坡地建筑场地比较常见,该类场地的建筑布局和竖向设计对建设工程投资、工期、安全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更需要精心规划,在满足各项使用功能和保护现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合理的竖向设计.

重庆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于典型的山地城市,其中山地(中山和低山)占幅员面积75.
8%;丘陵面积占18.
2%;平地占3.
6%;平坝面积占2.
4%.
山地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对建设工程投资、工期、安全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在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精心规划,在满足各项使用功能和保护现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合理的竖向设计.
由于地形坡度变化情况不同、建筑规模和功能要求不同、城市道路和用地的高差关系不同,土地的开发强度不同,使用地土石方工程量测算结果千变万化,很难从中找出明显规律性或普遍适用的指标.
但从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评价,应首先遵循"就近合理平衡"的原则,根据规划建设时序,分工程或分地段,充分利用场地取土和弃土条件实现土石方量就地平衡,同时应有利于采取安全的防护措施.
本款中的土石方工程量与防护工程量限值指标是在大量实际工程案例基础上,从有利于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结的,并不完全适用于普通住宅小区.
为统一评价标准和方便评价,土石方工程量计算规则没有包括对总量影响不大的内容,没有完全体现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实际情况.

【评价要点】土石方平衡分析计算报告应满足附录B.
1的要求.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规划设计文件、场地竖向分析图、土石方平衡计算书、生态补偿计划;评价查阅施工过程生态恢复工程资料,组织现场查勘.
Ⅱ室外物理环境8.
2.
7场地内的环境噪声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环境噪声值大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限值,且小于或等于3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限值,得5分.
2环境噪声值小于或等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限值,得10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4.
2.
5条,地方标准2014版第4.
2.
5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对各类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等效声级限值进行了规定,见表5.
表5各类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等效声级限值(dB(A))声环境功能区类别时段昼间夜间0类50401类55452类60503类65554类4a类70554b类7060本条评价时,仅考虑室外环境噪声对人的影响,不考虑建筑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分区,项目应尽可能地采取措施来实现环境噪声控制.
本条既可以通过合理选址规划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设置植物防护等方式对室外场地的超标噪声进行降噪处理实现.
有研究表明,10m左右宽的乔木林可实现噪声5dB(A)的降低.

【评价要点】1.
应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对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必要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噪声状况,使之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对于不同声环境功能区噪声标准的规定(表8.
2.
7-1).

表8.
2.
7-1环境噪声限值声环境功能区类别时段昼间/dB(A)夜间/dB(A)0类50401类55452类60503类65554类4a类70554b类70602.
采用数值分析时,室外声环境的数值分析报告应满足本书附录A.
1的要求.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环评报告(含有噪声检测及预测评价或独立的环境噪声影响测试评估报告)、相关设计文件、声环境优化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声环境检测报告.
8.
2.
8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及反射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符合《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的规定,得5分;2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照明干扰光限制规范》GB/T35626和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得5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非玻璃幕墙建筑,第1款可直接得分.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4.
2.
4条,地方标准2014版第4.
2.
4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建筑物光污染包括建筑反射光(眩光)、夜间的室外夜景照明以及广告照明等造成的光污染.
光污染产生的眩光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还会使人降低对灯光信号等重要信息的辨识力,甚至带来道路安全隐患.
光污染控制对策包括降低建筑物表面(玻璃和其他材料、涂料)的可见光反射比,合理选配照明器具,采取防止溢光措施等.
现行国家标准《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将玻璃幕墙的光污染定义为有害光反射,对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作了规定.
本条要求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及反射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符合《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的规定.
室外夜景照明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照明干扰光限制规范》GB/T35626和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中关于光污染控制的相关要求,并在室外照明设计图纸中体现.
住宅建筑应限值设置玻璃幕墙,避免通过采用落地外窗的构造措施等方式来达到玻璃幕墙的效果.
【评价要点】1非玻璃幕墙建筑,第1款直接得5分.
2不设室外夜景照明且经论证合理的,第2款直接得5分.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光污染分析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光污染分析报告、检测报告.
8.
2.
9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高1.
5m处风速小于5m/s,户外休息区、儿童娱乐区风速小于2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得3分;2)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5Pa,得2分.
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得3分;2)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
5Pa,得2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若只有一排建筑,本条第1款的第二项可直接得分.
对于半下沉室外空间,此条也需要进行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4.
2.
6条,地方标准2014版第4.
2.
6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本条人行区是指区域范围内功能或主要功能可供行人通行和停留的场所.
冬季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
5m高处风速小于5m/s是不影响人们正常室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建筑的迎风面与背风面风压差不超过5Pa,可以减少冷风向室内渗透.

夏季、过渡季通风不畅在某些区域形成无风区或涡旋区,将影响室外散热和污染物消散.
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达到0.
5Pa有利于建筑的自然通风.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手段对不同季节典型风向、风速可对建筑外风环境进行模拟,其中来流风速、风向为对应季节内出现频率最高的风向和平均风速,室外风环境模拟使用的气象参数建议依次按地方有关标准要求、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346、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的优先顺序取得风向风速资料.
数据选用尽可能使用地区内的气象站过去十年内的代表性数据,也可以采用相关气象部门出具逐时气象数据,计算"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可将建筑外窗室内表面风压默认为0Pa,可开启外窗的室外风压绝对值大于0.
5Pa,即可判定此外窗满足要求.

室外风环境模拟应得到以下输出结果:1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模拟得到场地内1.
5m高处的风速分布.
2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模拟得到冬季室外活动区的风速放大系数.
3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模拟得到建筑首层及以上典型楼层迎风面与背风面(或主要开窗面)表面的压力分布.
对于不同季节,如果主导风向、风速不唯一(可参考《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陆耀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或当地气象局历史数据),宜分析两种主导风向下的情况.
【评价要点】1.
室外风环境的数值分析报告应满足本书附录A.
2的要求.
2.
若只有1排建筑,第1款第2)条直接得2分.
3.
对于半下沉室外空间,也需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风环境分析报告等;评价查阅相关竣工文件、风环境分析报告,项目及场地周边建筑物的实景影像资料.
8.
2.
10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评价总分值为15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步道、游憩场、庭院、广场等室外活动场地设有乔木、花架等遮阴措施的面积比例,住宅建筑达到40%,公共建筑达到10%,得1分;住宅建筑达到50%,公共建筑达到20%,得2分;2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机动车道,路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
4或设有遮阴面积较大的行道树的路段长度超过70%,得3分;3屋顶的绿化面积、太阳能板水平投影面积以及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
4的屋面面积合计达到75%,得3分;4每100m2绿地上不少于4株乔木,得1分;5东、南、西向墙面合理设置绿化,绿化率达到10%,得2分;6建筑底层的通风架空率达到10%,得2分;7室外休憩场所采用人工雾化蒸发降温,得2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4.
2.
7条,地方标准2014版第4.
2.
7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热岛"现象在夏季出现,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概率变大,同时还容易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室外硬质地面采用遮阴措施可有效降低室外活动场地地表温度,减少热岛效应,提高场地热舒适度.

第1款中的室外活动场地包括:步道、庭院、广场、游憩场和非机动车停车场.
不包括机动车道和机动车停车场,本款仅对建筑阴影区外的户外活动场地提出要求,建筑阴影区为夏至日8:00~16:00时段在4h日照等时线内的区域.

户外活动场地遮阴面积=乔木遮阴面积+构筑物遮阴面积-建筑日照投影区内乔木与构筑物的遮阴面积.
建筑日照投影遮阳面积指夏至日日照分析图中,8:00~16:00内日照时数不足4h的户外活动场地面积;乔木遮阴面积按照成年乔木的树冠正投影面积计算;构筑物遮阴面积按照构筑物正投影面积计算.
对于首层架空构筑物,架空空间如果是活动空间,可计算在内.

第2款,遮阴面积较大的行道树路段指:实际树冠正投影对于路段的有效遮荫面积大于50%.
行道树需选用冠幅大于3米、枝下高大于2m的乔木,株距为4-6m.
路用反射隔热涂料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反射隔热涂料》GB/T25261-2018的方法进行耐沾污性处理后太阳光反射比仍保持不少于0.
4.
第3款中屋面可采用高反射率涂料等面层,本款计算绿化屋面面积、设有太阳能集热板或光电板的水平投影面积、反射率高的屋面面积之和.
计算分子为绿化屋面面积、屋面上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或光伏板的水平投影面积、太阳光反射比不小于0.
4的屋面面积三者之和;分母为屋面面积.
第4款,适当增加乔木种植数量,可以提高遮阴场地率,弱化热岛效应,并宜配合乔灌草形成复层绿化.
第5款,建筑的东、西向,夏季分别会受到早上和下午较强的太阳辐射,南向中午到下午会有较强的太阳辐射,合理的绿化,可以有效地形成遮阴,减少太阳辐射的反射,不仅会改善室内的热环境,还可以有效减弱室外的热散发.
考虑到外立面窗户等采光通风构件的设置,本条要求在东、南、西面外墙10%以上的面积设置垂直绿化,三面均应设置同时还需要考虑绿化设施的可维护、可保养性,并保证相关设施的安全性.
对于设置玻璃幕墙或窗户面积大于90%以上墙面(单独一个朝向的)的项目,本款不得分.

第6款,建筑底层的通风架空率达到10%,可保持气流流通,加速空气热扩散,有效地降低室外温度,减弱室外热岛效应,因此本条要求对于项目整个区域内的建筑底部应形成有助于气流流通的通道.
第7款,人工雾化蒸发降温设施,如离心式加湿器、超声波加湿器、湿膜加湿器等,常用在室外就餐场所、娱乐场所、运动场所、集会场所等室外休憩场所,在炎热高温季节,对室外环境降温,十分有效.
【评价要点】户外活动场地包括步道、庭院、广场、游憩场和停车场.
乔木遮阴面积:按照成年乔木的树冠正投影面积计算;首层架空且架空空间是活动空间,可计算在内.
若项目设计选用材料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低于0.
4时,在核算该项目迎风面积比满足《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286—2013)第4.
1.
1条或采取其他能有效降低热岛效应的措施后,可认定满足本条中第2款的要求.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日照分析报告、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日照分析报告、计算书、材料性能检测报告.
9提高与创新9.
1一般规定9.
1.
1绿色建筑评价时,应按本章规定对提高与创新项进行评价.
【条文说明】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和阶段,都有可能在技术、产品选用和管理方式上进行性能提高和创新.
为鼓励性能提高和创新,在各环节和阶段采用先进、适用、经济的技术、产品和管理方式,本次修订增设了相应的评价项目.
比照"控制项"和"评分项",本标准中将此类评价项目称为"加分项".

本次修订增设的加分项内容,有的在属性分类上属于性能提高,如进一步降低建筑综合能耗;有的在属性分类上属于创新,如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建筑信息模型(BIM)、碳排放分析计算等,鼓励在技术、管理、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9.
1.
2提高与创新项得分为加分项得分之和,当得分大于100分时,应取为100分.
【条文说明】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某得分值或不得分.
考虑到与绿色建筑总得分要求的平衡,以及加分项对建筑绿色性能的贡献,本标准对加分项附加得分作了不大于100分的限制.
某些加分项是对前面章节中评分项的提高,符合条件时,加分项和相应评分项均可得分.

9.
2加分项9.
2.
1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评价总分值为30分.
1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能耗相比重庆市现行有关建筑节能标准降低40%,得10分;再降低10%,得15分.
2建筑能耗水平达到超低能耗建筑要求,得10分;达到近零能耗建筑要求,得15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鼓励项目根据所在地的气候、资源特点,在本标准第7.
2.
4条和第7.
2.
8条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提升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高供暖空调设备系统能效,以最少的供暖空调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
本条可与本标准第7.
2.
4条、第7.
2.
8条同时得分.
应根据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JGJ/T449-2018第5.
3节的相关规定,分别计算设计建筑及满足重庆市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参照建筑的供暖空调能耗,计算其节能率并进行得分判定.
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能耗相比重庆市现行有关建筑节能标准降低40%,得10分;在此基础上,再降低10%,得15分,本款最高得分不超过15分.
考虑到推动建筑能耗的进一步降低,本条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除了对供暖空调系统能耗降低提出了要求,还依据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对建筑能耗对应达到的效果进行了要求.
建筑能耗达到超低能耗建筑要求,得10分;达到近零能耗建筑要求,得15分.

本条文涉及到的供暖空调系统能耗计算基准,均以重庆市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准.
【评价要点】本条是在第7.
2.
4、7.
2.
8条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提高方式既包括提升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也包括提高供暖空调系统及设备能效.
本条可与第7.
2.
4、7.
2.
8条同时得分.
本条两款条文可累计得分.

计算方法应参照第7.
2.
8条的建筑预期节能率计算,但注意:第一款:1)本条仅针对供暖空调系统能耗,不包括照明系统能耗.
2)参照建筑的围护结构应取重庆市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其室内设计参数、模拟参数等仍与设计建筑的设置保持一致.
3)投入使用的项目,评价方式同样也是计算建筑预期节能率.
4)采用集中空调并提供了空调工程设计能效比,相比重庆市现行节能标准空调工程设计能效比提高50%,得10分;再提高10%,得15分.
第二款:按照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建筑能耗达到超低能耗建筑要求,得10分;达到近零能耗建筑要求,得15分.
【评价方法】预评价及竣工投入运行不满1年建筑的评价,依据设计或竣工文件,通过计算分析确定.
预评价查阅建筑热工、供暖空调专业的设计说明、施工图、设备材料表等设计文件,节能计算书、供暖空调系统能耗节能率分析报告.
评价查阅预评价涉及内容的竣工文件,节能计算书、供暖空调系统能耗节能率分析报告.
投入使用满1年的项目,尚应查阅运行能耗统计数据,及其节能率分析报告.
已获得由重庆市或国家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授予文件或证书的,可查阅相关证书,直接判定对应得分.
9.
2.
2建筑风格体现地域风貌,因地制宜传承地域建筑文化,评价分值为20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本条得分为20分.
本条评价强调建筑对重庆地域文化的传承或保护,评价对象为除文物建筑外的重庆风貌特色建筑.
对场地内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也属于本条规定的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范畴.
建筑是历史文脉及风俗传统的重要载体,采用具有重庆地域特色的建筑规划设计原则和手法,可让建筑更好地彰显重庆地域文化特色,促进重庆地域文化传承.
绿色建筑应充分分析、利用并体现所在地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地域风貌等特点.
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控制各类不利因素,利用对建筑和人的有利因素,吸收传统建筑中适应生态环境、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设计元素、方法和建筑形式,采用传统适宜技术实现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传承.
例如,建筑采用有利于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的本地传统建筑群落布局方式、建筑空间布局模式;采用当地传统建筑的接地、造型、色彩、肌理、建造方法、地方材料等,既体现当地历史建筑文化或传统民居文化,体现文脉的传承,又起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作用.

本条所指地域风貌包括重庆传统风貌和特定区域风貌两类.
重庆建城3000年,定名800年,地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于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提炼出"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5类都市区历史文化传统风貌,确定了28个历史文化传统风貌片区、403个历史遗存点以及58个文献可考的风貌记忆点.
重庆传统风貌是指上述5类都市区历史文化传统风貌.
特定区域风貌是指我市或区县(自治县)级政府规划或建设管理部门批准确定的相关保护区规划中规定的风貌,如风景或名胜保护区规划中规定的风貌.

重庆风貌特色建筑,包括重庆市域内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传统风貌特色建筑和特定区域风貌特色建筑五类,其中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由政府或相关部门认定公布.
本条评价对象不适用于文物建筑.
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主要指能够反映历史、地方特色、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和某类传统风貌特色,且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点或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为避免对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价值和特征要素的损伤和改变,保护并延续重庆地域建筑文化,传承历史,有必要对其采用适度的保护措施及拓展多元化利用途径,全面发挥这类建筑及所在传统风貌街区的历史价值、情感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第四和第五类建筑为普通建筑,不在前三类建筑范围中,其建成后的建筑风格特征能够体现某类传统风貌特色或特定区域风貌特色.

【评价要点】本条评价对象分为以下四类: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传统风貌特色建筑和特定区域风貌特色建筑.
根据《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应通过政府相关部门认定.
历史建筑应建成三十年以上,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传统风貌建筑应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或传统风貌区保护范围内,不属于文物,也未公布为历史建筑的建筑物、构筑物.
传统风貌特色建筑应符合以下条件:建筑不属于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建筑风格的选择应与建筑所在地的风貌协调;建筑建成后的风格特征能够反映《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提炼出的历史文化传统风貌特色,并符合《重庆历史建筑修复建设技术导则》规定的相应类型建筑风格特征.
特定区域风貌特色建筑应符合以下条件:应处于我市或区县(自治县)级政府规划或建设管理部门划定的特定风格区域或保护区域中;该区域的规划文件中应有建筑及环境特定风格特征规定,且规划应经区县(自治县)级政府规划或建设管理部门批准;建筑建成后的风格特征能够满足该区域的规划文件中对建筑及环境特定风格特征的相关规定.

1、传统风貌特色建筑,当满足以下全部要求时本条得20分:(1)建设不破坏场地中的自然山体、水系,保护古树、名树、大乔木;(2)结合场地及环境条件,合理采用错层、掉层、吊脚、筑台等适应地形的接地方式,场地无余土或借土;(3)建筑的风格特征应与建筑环境风貌协调一致;(4)建筑的总体布局、建筑形态、细节符号、色彩材质、环境景观等相关要素的风格特征,应符合《重庆历史建筑修复建设技术导则》中对应建筑风格类型的相关规定.
2、特定区域风貌特色建筑,当满足以下全部要求时本条得20分:(1)不破坏场地中自然山体、水系,保护古树、名树、大乔木;(2)结合场地及环境条件,合理采用错层、掉层、吊脚、筑台等适应地形的接地方式,场地无余土或借土;(3)特定区域风貌特色建筑应符合该区域规划文件中关于建筑及环境特定风格特征的所有规定;(4)评价项目用地范围中存在传统风貌特色建筑的,该类建筑还应满足传统风貌特色建筑的全部得分要求.
3、对评价项目用地范围中的历史建筑或传统风貌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当满足以下全部要求时本条得20分:(1)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历史建筑或传统风貌建筑认定;(2)满足《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于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渝府办发〔2013〕78号、《关于主城区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利用的实施意见》渝府办〔2017〕3号的规定;(3)历史建筑应按照"原位置、原面积、原工艺、原风貌"原则进行保护修缮;迁址保护的,须经专题论证并通过市政府批准.
传统风貌建筑应按照"原面积、原高度、原风貌"原则进行保护修缮;(4)建筑功能设置应遵循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
在不改变建筑风格和内部主要结构的前提下,建筑宜作为展览、文化、办公设施或用于适宜的商业用途,禁止设置构成损害、污染以及有损其文化形象的使用功能;(5)建设不破坏场地中的自然山体、水系,保护古树、名树、大乔木;(6)保护修缮不破坏及减弱建筑的总体布局、建筑形态、细节符号、色彩材质、环境景观等相关要素的风格特征,并应符合《重庆历史建筑修复建设技术导则》中对应建筑风格类型的相关规定;(7)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批文、风貌规划文件、建筑专业施工图及设计说明等设计文件,专项分析论证报告及相关佐证材料.
评价查阅相关批文、风貌规划文件、预评价涉及内容的竣工文件,专项分析论证报告及相关佐证材料,影像资料等其他相关材料.
9.
2.
3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或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评价分值为8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11.
2.
9条,地方标准2014版第11.
2.
7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我市为山地城市,可建设用地非常紧缺,对废弃场地进行改造并加以利用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径之一.
废弃场地包括不可建设用地(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使用或尚不能使用的土地,如裸岩、石砾地、陡坡地、塌陷地、盐碱地、沙荒地、沼泽地、废窑坑等)、仓库与工厂弃置地等.
绿色建筑可优先考虑合理利用废弃场地,对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毒物质进行检测与再利用评估,采取土壤污染修复、污染水体净化和循环等生态补偿措施进行改造或改良,对受化学品污染的场地,应进行专项安全治理,确保场地利用不存在安全隐患,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由于利用废弃场地进行绿色建筑建设,在技术难度、建设成本方面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代价,应对优先选用废弃场地的建设理念和行为进行鼓励.
本条所指的"尚可使用的旧建筑"系指建筑质量能保证使用安全的旧建筑,或通过少量改造加固后能保证使用安全的旧建筑.
我市目前存在大量既有建筑,且大部分既有建筑都存在能耗高、使用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拆除其中建成时间较短的建筑,不仅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也是对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
通过对既有建筑实施改造利用,不仅可以提升既有建筑的性能,而且对节能减排也有重大意义.
因此,虽然目前多数项目为新建,且多为净地交付,项目方很难有权选择利用旧建筑,但仍需对少数利用"可使用的"旧建筑的行为予以鼓励,防止大拆大建.
保护文物或体现风貌而留存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不在本条中得分.

【评价要点】本条最高得8分.
本条鼓励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但应对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毒物质进行检测与再利用评估,采取土壤污染修复、污染水体净化和循环等生态补偿措施进行改造或改良,对受化学品污染的场地,应进行专项安全治理,确保场地利用不存在安全隐患,符合TD/T103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等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废弃场地通常包括括裸岩、石砾地、盐碱地、沙荒地、废窑坑、废旧仓库或工厂弃置地等.
本条评价需查阅废弃场地再利用检测报告、环评报告及政府国土和环保部门的批复、再利用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应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场地污染检测结果、场地及周边地区环境影响和全寿命周期成本,提出场地改造或土壤改良等相关措施,确定改造或改良后的场地水文地质及污染物控制指标.

建设用地一半及以上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得8分.
本条所指的"尚可使用的旧建筑"系指建筑质量能保证使用安全的旧建筑,或通过少量改造加固后能保证使用安全的旧建筑.
评价时查阅场地内旧建筑再利用检测报告,判断旧建筑是否可以安全利用;查阅再利用评估报告,评价改造措施和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合理性、对地区风貌和使用功能的影响.
单体建筑评价时,对旧建筑立面、建筑主体结构加以保留均可得8分.
群体建筑评价时,场地中的四分之一及以上楼栋或地上总建筑面积规模的四分之一及以上,且不少于一座建筑利用了旧建筑,该项目得8分.
对于保护文物或体现风貌而留存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不在本条中得分.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建筑和结构专业设计说明等设计文件,环评报告及政府国土和环保部门的批复(仅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需要),废弃场地或旧建筑再利用检测报告和评估报告.
评价查阅预评价涉及内容的竣工文件,环评报告及政府国土和环保部门的批复(仅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需要),废弃场地或旧建筑再利用检测报告和评估报告.
9.
2.
4场地绿容率不低于3.
0,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场地绿容率计算值不低于3.
0,得3分.
2场地绿容率实测值不低于3.
0,得5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绿容率是指场地内各类植被叶面积总量与场地面积的比值.
叶面积是生态学中研究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性指标,它与植物生物量、固碳释氧、调节环境等功能关系密切,较高的绿容率往往代表较好的生态效益.
目前常见的绿地率是十分重要的场地生态评价指标,但由于乔灌草生态效益的不同,绿地率这样的面积型指标无法全面表征场地绿地的空间生态水平,同样的绿地率在不同的景观配置方案下代表的生态效益差异可能较大,因此,绿容率可以作为绿地率的有效补充.

为了合理提高绿容率,可优先保留场地原生树种和植被,合理配置叶面积指数较高的树种,提倡立体绿化,加强绿化养护,提高植被健康水平.
绿化配置时避免影响低层用户的日照和采光.
为便于评价,本条的绿容率可采用如下简化计算公式:绿容率=[Σ(乔木叶面积指数*乔木投影面积*乔木株数)+灌木占地面积*3十草地占地面积*1]/场地面积.
冠层稀疏类乔木叶面积指数按2取值,冠层密集类乔木叶面积指数按4取值,乔木投影面积按苗木表数据进行计算,场地内的立体绿化均可纳入计算.

除以上简化计算方法外,鼓励有条件地区采用当地建设主管部门认可的常用植物叶面积调研数据进行绿容率计算;也可提供以实际测量数据为依据的绿容率测量报告,测量时间可为全年叶面积较多的季节.
【评价要点】绿容率是指场地内各类植被叶面积总量与场地面积的比值,是十分重要的场地生态评价指标,虽无法全面表征场地绿地的空间生态水平,但可作为绿地率的有效补充.
其中,场地面积是指项目红线内的总用地面积.

第1款,绿容率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绿容率=[∑(乔木叶面积指数*乔木投影面积*乔木株数)+灌木占地面积*3+草地占地面积*1]/场地面积.
其中,冠层稀疏类乔木叶面积指数按2取值,冠层密集类乔木叶面积指数按4取值(纳入冠层密集类的乔木需提供该类苗木的图片说明);乔木投影面积按苗木表数据计算,可按设计冠幅中间值进行取值;场地内的立体绿化如屋面绿化和垂直绿化均可纳入计算.

本款乔木叶面积指数和乔木投影面积按《重庆市常用乔木表》取值后进行绿容率计算.
第2款,可提供以实际测量数据为依据的绿容率测量报告.
测量时间可选择全年叶面积较多的季节,对苗木树冠株数、苗木树冠投影面积(即冠幅面积)、灌木和草地占地面积、各类乔木叶面积指数等进行实测.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绿化种植平面图、苗木表等景观设计文件,绿容率计算书.
重点审核面积计算或测量是否合理,叶面积指数取值是否符合要求,叶面积测量是否符合要求.
评价查阅预评价涉及内容的竣工文件,还查阅绿容率计算书或植被叶面积测量报告等证明材料.
9.
2.
5符合《重庆市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细则(试行)》要求的装配式建筑,评价总分值为20分,装配率≥50%,得10分;装配率≥55%,得15分;装配率≥65%,得20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7.
2.
5条,地方标准2014版第7.
2.
6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装配式建筑符合减少人工、减少消耗、提高质量、提高效率的工业化建造要求.
装配式建筑应满足《重庆市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细则(试行)》要求.
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木结构,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主体结构部分能得分50分,加上围护墙和内隔墙最低得分10分、全装修最低得分6分,最终装配率将会不低于66%,即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木结构装配式建筑可得20分.
民用建筑中混凝土结构"面大量广",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推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按装配率不同,得分标准分3档;当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被纳入强制实施范畴时,装配率低于55%不得分.

【评价要点】(1)本条涉及到的装配率的计算按照《重庆市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细则》执行,按装配率得分;(2)装配式建筑应符合《重庆市建筑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装配式建筑专篇》《重庆市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装配式建筑专篇》《重庆市建筑工程初步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装配式建筑专篇》《重庆市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装配式建筑专篇》的相关规定.
(3)主管部门强制要求执行装配式建筑的项目,如用地条件函或区域规划中要求强制执行的项目,装配率低于55%时不得分.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项目施工图图纸(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室内装修等专业,含装配式建筑专项设计说明书)和装配率计算书.
竣工评价查阅预评价涉及内容的竣工文件和装配率计算书,还包括工程竣工质量报告、工程概况表、设计变更文件等.
9.
2.
6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评价总分值为15分,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运行维护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应用,最高得5分;两个阶段应用,最高得10分;三个阶段应用,最高得15分.
各阶段按下列规则评分并累计:1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分析和优化,得3分;建立多专业协调设计管理平台,得2分;2施工建造阶段在细化设计、成本管理与控制、施工过程管理、质量安全监控、交付竣工模型等应用中至少三项,得3分;建立基于BIM的一体化工地管理平台或为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提供BIM数据支撑,得2分;3运行维护阶段在运行维护管理、设备设施运行监控、应急管理等应用中至少两项,得3分;为智慧物业管理平台提供BIM数据支撑,得2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自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11.
2.
10条,地方标准2014版第11.
2.
8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本条是在《重庆市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建筑信息模型专篇》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专项应用的要求,对于仅满足《重庆市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建筑信息模型专篇》技术要求或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中未包含BIM审查内容的项目本条规划设计阶段应用不能得分.

第1款,分析和优化包含VR可视化分析、日照模拟分析、自然采光模拟分析、场地风环境模拟分析、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分析、室内声环境模拟分析、碰撞检测、管线综合分析优化等专项应用,至少应选用三项专项应用,方可得分.

第2款,细化设计主要指重要节点深化设计,应至少包含幕墙、钢结构等重要节点深化设计;成本管理与控制中工程量计算需满足《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54)要求;施工过程管理主要包含施工场地布置、工程进度模拟、工序及工艺模拟、施工组织与方案优化等专项应用,应至少包含两项;交付竣工模型应同时提供交付模型说明书.
将BIM数据集成于智慧工地管理平台中,充分利用了BIM模型可视化能力及其数据实现在云端的质量、安全、进度、物资管理.

第3款,应急管理主要包含火灾模拟、人流仿真分析和应急预案可视化等专项应用,应至少包含两项.
将BIM数据集成于智慧物业管理系统中,充分利用BIM模型可视化能力及其数据实现在云端的空间管理及设备设施管理.

本条涉及三个阶段均须建立相应BIM模型,模型深度应满足《重庆市建筑信息模型设计标准》(DBJ50/T-280)和《重庆市建设工程信息模型技术深度规定》深度要求,但一个项目不同阶段出现多个BIM模型,无法有效解决数据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因此当下在两个及以上阶段应用BIM时,应基于同一个BIM模型开展,各阶段BIM模型(主要指受深化设计影响较小的混凝土梁,板,柱及门窗,设备)的构件编码及文件设置重复率不低于50%,否则不认为在两个阶段应用了BIM技术.

【评价要点】地下车库面积超过1万㎡的项目、商业综合体项目、医院项目、学校项目等公共建筑项目应进行各专业碰撞检测及设计优化.
管线综合分析应包括建筑内部管线综合排布,还包含建筑总图、给排水总图、电气总图,创建室外管综BIM模型、并对室外管线之间的各类检查井、雨水口等构筑物进行优化设计.
多专业协调设计管理平台应包括:1、工程设计文件管理.
依据BIM设计标准,制定适用于项目特点的文件夹存储目录,对目录结构进行用户权限管理,并建立文件备份机制.
2、协同设计管理流程.
建立标准化的BIM应用流程,规范化各参与方职责和交付成果.
3、设计成果审核.
建立协同设计审查机制,对重要节点提交的设计成果进行审核,结合审阅和批注,对设计各阶段成果进行质量管控.
4、设计成果归档.
建立项目文件编码体系,创建项目级设计成果归档文件目录,对项目工程数据进行有序的归档.
基于BIM的一体化工地管理平台应包含质量管控(材料、施工工艺、施工负责人)、成本管理(门窗明细表、管线明细表、设备设施明细表)、风险管控(模型标明注释风险点提前预案)、施工安全管理(VR/AR等技术服务)等信息.

运行维护模型应在竣工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通过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对设备及管线快速定位,对设备基本信息及维修信息实时追踪、更新,管理能耗及运维成本,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应急预案进行仿真检验和演练,如火灾救援模拟、人员疏散分析、日常人流分析等.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专项分析模型和分析报告,设计管理平台.
评价查阅预评价涉及内容、BIM专项应用技术报告和平台软件.
9.
2.
7进行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评价分值为5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11.
2.
11条,地方标准2014版第11.
2.
9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建筑碳排放计算及其碳足迹分析,不仅有助于帮助绿色建筑项目进一步达到和优化节能、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目标,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建筑对于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量.
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我国也有了较为成熟的计算方法和一定量的案例实践.
在计算分析基础上,再进一步采取相关节能减排措施降低碳排放,做到有的放矢.
绿色建筑作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载体,理应将此作为一项技术措施同步开展.

国家标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及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JGJ/T449-2018均参照LCA理论方法,对于建材生产及运输、建造及拆除、运行各建设环节的碳排放计算进行了详细规定,内容涵盖了计算边界、计算方法、碳排放因子选用等方面,可供本条碳排放计算参考.

降低碳排放的措施,可归纳为减源、增汇、替代3类.
减源,即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通过先进技术提高能效和碳效来减少碳排放量;增汇,主要是加强生态系统管理,例如保护和增加项目区域内的树木,来抵消项目的碳排放;替代,积极利用水电、风能和太阳能、生物质能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对于预评价和投入使用不足1年的项目,主要分析建筑的固有碳排放量,即建材生产及运输的碳排放,对于已竣工项目,还应分析建造阶段的碳排放.
建筑的固有碳排放量计算对象应包括建筑主体结构材料、建筑围护结构材料、建筑构件和部品等,且所选主要建筑材料的总重量不应低于建筑中所耗建材总重量的95%.

对于投入使用满1年的项目,除进行固有碳排放量计算外,主要分析在标准运行工况下建筑运行产生的碳排放量,应根据各系统不同类型能源消耗量和不同类型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确定.
计算范围应包括暖通空调、生活热水、照明及电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运行期间的碳排放量.

对于建筑碳排放的计算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应对应建筑的预算、采购、运输、监理、决算等全过程资料,并提供原始的、有可靠依据的记录作为佐证.
对于降低碳排放的措施,需要项目给出明确的且经过论证的,具有明显减排作用的碳减排作用的技术措施.

【评价要点】1.
建筑碳排放计算应包括建材生产、运输阶段碳排放量和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
2.
建筑碳排放计算应以单位建筑面积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作为分析评价指标.
3.
建筑碳排放各阶段计算公式:(1)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计算:式中:——建材生产阶段的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kgCO2eq/m2);——第i种建材的总用量(t);——第i种建材的生产碳排放因子(kgCO2eq/单位建材用量);——建筑面积(m2).
(2)建材运输阶段的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计算:——建材运输阶段的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kgCO2eq/m2);——第i种建材的总用量(t);——第i种建材的平均运输距离(km);——第i种建材单位重量运输距离的碳排放因子[kg-CO2eq/(t·km)];——建筑面积(m2).
(3)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计算:——建筑运行阶段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kgCO2eq/m2);——第i种能源的年消耗总量(单位能耗量/年);——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因子(kgCO2eq/单位能耗量);——建筑面积(m2);Y——建筑寿命(年).
【评价方法】查阅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报告(含减排措施).
对于预评价和投入使用不足1年的项目,计算分析建筑固有碳排放量;投入使用满1年的项目,重点计算分析标准运行工况下建筑运行产生的碳排放量.
9.
2.
8按照绿色施工的要求进行施工和管理,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获得绿色施工优良等级或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认定,得8分;2通过重庆市智慧工地评价或认定,得4分;3现浇混凝土构件采用高效、绿色、节能的模板体系,得8分.
(1)采用铝模等免墙面找平粉刷的模板体系,得4分;(2)采用燃烧性能达到A级的免拆模板现浇混凝土建筑保温系统及配套模板安装支撑体系,得4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本条在地方标准2014版施工管理章节内容基础上发展而来.
第1款,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评价.
绿色施工是指在工程项目施工周期内严格进行过程管理,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材、节水、节能、节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实现环保、节约、可持续发展的施工工程.
目前,我国国家标准层面发布实施了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部分省市也发布实施了绿色施工相关的地方标准.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规定了绿色施工的等级,地方标准也设置了类似的绿色施工级别.
本条将主管部门授予的"绿色施工优良等级"认定或"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认定作为评分依据.
第2款,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评价.
达到我市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通过重庆市智慧工地认定或评价(高星级,申报范围内全部工地均参评),即可判定为得分.
第3款,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现浇混凝土构件采用铝模体系可确保构件表面的平整度,避免二次找平粉刷,从而节约材料,降低材料消耗;燃烧性能达到A级的免拆模板现浇混凝土建筑保温系统可有效解决现行建筑保温系统的安全、耐久问题,同时配套使用标准化的免拆模板安装支撑体系,有助于控制模板整体工程质量.
上述两条可累计得分.

【评价要点】第1款,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将绿色施工评价分为不合格、合格、优良三个等级,地方标准也设置了类似的绿色施工级别.
本条将政府主管部门或第三方授予的"绿色施工优良等级"或"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认定作为评分依据.

第2款,通过我市智慧工地评价或认定,即可得4分.
第3款第(1)条,现浇混凝土构件采用铝模等免墙面找平粉刷体系,要求免找平粉刷混凝土墙面应占混凝土墙面的30%以上.
第3款第(2)条,免拆模板现浇混凝土建筑保温系统要求免拆模板燃烧性能等级达到A级,同时配套使用标准化的免拆模板安装支撑体系,有助于控制模板整体工程质量.
上述两条可累计得分.
【评价方法】第1款查阅"绿色施工优良等级"或"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认定文件;第2款查阅"智慧工地"的认定或评价结论文件;第3款中,铝模免墙面找平粉刷的模板体系预评价应查阅施工图设计文件及按设计文件计算的粉刷混凝土墙体占比计算书,评价查阅模板工程施工方案、施工日志、技术交底文件、施工现场影像资料及免粉刷混凝土墙体占比计算书;采用燃烧性能等级A级的免拆模板建筑保温体系及配套模板安装支撑体系的预评价应查阅建筑保温施工设计图及配套材料说明,评价阶段应查阅建筑保温工程施工方案、施工日志、技术交底文件、施工现场影像资料及相关材料性能检测报告.

9.
2.
9采用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产品,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保险承保范围包括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屋面防水工程、外墙保温和其他土建工程的质量问题,得10分;2保险承保范围包括装修工程、电气管线、上下水管线的安装工程,供热、供冷系统工程的质量问题,得10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和补充.
建设工程保险在国际上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制度,比如法国的潜在缺陷保险CIDI)制度、日本的住宅性能保证制度等.
保险一般承保工程竣工验收之日起一定年限(如10年)之内因主体结构或装修设备构件存在缺陷发生工程质量事故而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通过保险产品公司约束开发商必须对建筑质量提供一定年限的长期保证,当建筑工程出现了保证书中列明的质量问题时,通过保险机制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通过推行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制度,提高建设工程质量.

【评价要点】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nherentDefectInsurance,IDI),是指由建设单位(开发商)投保的,在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范围和保险期限内出现的,由于工程质量潜在缺陷所造成的投保工程的损坏,保险公司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
它由建设单位(开发商)投保并支付保费,保险公司为建设单位或最终的业主提供因房屋缺陷导致损失时的赔偿保障.
建设工程保险在国际上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制度,比如法国的潜在缺陷保险(IDI)制度、日本的住宅性能保证制度等.

该保险是一套系统性工程,首先通过建立统一的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信息平台,将企业的诚信档案、承保信息、风险管理信息和理赔信息等录入,通过以上信息进行费率浮动,促使参建各方主动提高工程质量.
同时,独立于建设单位和保险公司的第三方质量风险控制机构,从方案设计阶段介入,对勘察、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阶段全过程进行技术风险检查,提前识别风险,公平公正的监督工程质量,有效的降低质量风险.

这类保险一般承保工程竣工验收之日起一定年限(如10年)之内因主体结构或装修设备构件存在缺陷发生工程质量事故而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通过保险产品公司约束开发商必须对建筑质量提供一定年限的长期保证,当建筑工程出现了保证书中列明的质量问题时,通过保险机制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通过推行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制度,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把控力度.

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保险的基本保险范围包括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以及防水工程,对应本条第1款得分要求.
除基本保险外,建设单位还可以投保附加险,其保险范围包括: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及供暖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建筑电气工程等,对应本条第2款得分要求.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建设工程质量保险产品投保计划,保险产品保单(如有).
评价查阅建设工程质量保险产品保单.
9.
2.
10合理采用高效能源供应系统,评价总分值为10分.
1采用可再生能源区域集中供暖供冷系统,得5分.
2采用燃气冷热电联供技术,系统年平均能源综合利用率应大于70%,得5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为地标新增条文.
本条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066-2014)11.
2.
13条和《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DBJ50/T-039-2018)13.
2.
6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对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中9.
2.
10条的细化补充.
可再生能源供能是实施民生工程、治理大气污染、落实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内容,对实现能源转型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可再生能源区域集中供暖供冷系统是建设集中供能系统,利用水资源、余热资源、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在区域能源中心集中制备冷热水或冷热风,并通过能源输配管网集中供给,以满足特定区域内建筑群落供冷、供热需求的集中空调冷热源.

燃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为建筑或区域提供电力、供冷、供热(包括供热水)三种需求,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
在应用燃气冷热电联供技术时,必须进行科学论证,从负荷预测、系统配置、运行模式、经济和环保效益等多方面对方案做可行性分析,严格以热定电,系统设计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为了体现采用可再生能源区域集中供暖供冷系统的优势,本条在进行评价时,系统空调工程设计能效比应达到相比重庆市现行建筑节能标准中的空调工程设计能效比应提高20%,且应同时满足本标准7.
2.
5、7.
2.
6两条的满分要求,和满足7.
2.
7第4款要求,本条可得分.

【评价要点】系统年平均能源综合利用率的计算方法详见国家标准《燃气冷热电联供工程技术规程》GB51131-2016第4.
3.
8条,应为系统年输出能量(年净输出电量、有效余热供热量与供冷量之和,注意电量单位的转换:1kW·h=3.
6MJ)与年输入能量(年燃气总耗量与燃气低位发热量之积)之比.
不包括补充冷热设备输出的能量和辅助系统消耗的能量.
例如,发电机内部自耗电量,余热锅炉、余热吸收式制冷机等设备补燃产生的热/冷量.

【评价方法】第1款预评价查阅暖通空调设计图和专项计算分析论证报告;评价查阅系统竣工图、主要产品型式检验报告、第三方检测报告、专项计算分析报告、运行报告等,并现场核实.
第2款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分析报告(包括负荷预测、系统配置、运行模式、经济和环保效益等方面);评价查阅竣工图、主要产品型式检验报告、计算分析报告、运行报告、第三方检测报告,并现场核实.

9.
2.
11生活给排水采用智慧管理系统,消防水泵房采用物联型消防供水泵房.
评价总分值10分.
1生活给排水采用智慧管理系统,得5分;2消防水泵房采用物联型消防供水泵房,得5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为地标新增条文.
生活给排水采用智慧管理系统,可有效整合水量的远传计量系统、水质的在线监测系统及给排水设备的运维管理系统,提高给排水系统运维的可靠性及给水水质的安全保障.
生活给排水智慧管理系统应设置生排水在线监测管控平台系统,物业管理人员可远程监控给排水泵房、水箱间、水处理机房等主要设备机房的运行;对管道、阀门、用水量、水质等情况进行在线监测和实时记录;可远程实时监控生活给排水系统的流量、压力、功率、水质等运行参数;生活水池(箱)具备溢流报警和进水阀门截断功能;可对供水设备进行远程控制.

消防给水系统是民用建筑灭火、控火的主要消防设施,消防水泵房是消防给水系统的心脏,应确保其安全可靠.
在我国,上海已制定了地方标准《消防设施物联网系统技术标准》DG/TG08,其中,物联网消防水系统是其重要组成内容.
物联型消防供水泵房是基于物联网进行设备信息采集、数据传输的消防供水泵房,物业管理人员可远程实时监控消防水泵机组的流量、压力、功率等运行参数,可对消防供水设备进行远程监测、控制.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计算书、检测报告,并现场核实.
9.
2.
12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设置建筑智慧运维系统,评价总分值8分.
1公共建筑设置智慧运维系统,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具备建筑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大数据分析功能,实现建筑设备运行状况分析、智能化子系统联动控制及分析等功能,评价总分值为5分.
(2)支持移动端物业管理,实现移动式巡检、报警管理、故障报修、能耗查询、物料管理、事件管理、班次管理、信息发布、缴费管理等功能,评价总分值3分.
2居住建筑通过重庆市智慧小区评价,评分总分值为8分,其中:通过重庆市二星级智慧小区评价,得4分;通过重庆市三星级智慧小区评价,得8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为地标新增条文,是对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中9.
2.
10条的细化补充.
建筑智慧化程度的提升除了依托基础设施能力的提升以外,还需要依靠运维管理技术与手段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传统的建筑运维管理使用的是"人防",通过检查和巡逻岗来保障区域及设备设施的安全,处理问题的效率较低.
伴随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的智慧运维技术和手段也在发生深刻改变.
构建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众多功能各异的机电设备和监控系统的管控一体化,这是建筑运维管理当前的发展趋势.
其目的一是减少现场固定的维护人员;二是借助于各智能化系统之间的信息联动,实现设备运行的优化管理;三是提升快速响应与决策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第1款第一点基于物联网技术采集的大量运维数据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处理技术实现运维数据分析,是提高建筑运维效率、品质的重要途径.
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得2分,实现基于BIM的三维可视化运维得1分,实现1类运维大数据分析功能得1分,满分5分.

第1款第二点移动端物业管理结合PAD、手机终端实现更高效的运维管理,通过将"现场运维人员–系统–工作–总控中心"有机结合,达成实时信息交互、快速决策审批、无纸化运维的目标.
开发出相应移动端智慧物业管理系统得1分,在移动端物业管理系统上实现5类智能化物业管理方式得1分,每增加1类,得1分,满分3分.

第2款应按照《智慧小区评价标准》(DBJ50T-279-2018)要求,通过重庆市智慧小区星级评价并获得评价证书.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标识系统设计与设置说明文件(施工图、设计方案等).
评价查阅预评价涉及内容的竣工文件(竣工图、产品型式检验报告等),还应现场查看相关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运行情况,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查阅管理制度、历史监测数据、运行记录.
已通过智慧小区评价的项目,提供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授予文件或证书,可直接判定相应得分.
【评价要点】1.
公共建筑应设置智慧运维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平台至少应具有能耗监测、设备监控、运维管理、故障报警、资产管理等功能模块.
运维大数据应能实现主要设备(冷机、锅炉、水泵、冷却塔、风机)能耗数据与运行数据的关联分析.
当主要机电设备(冷机、锅炉、水泵、冷却塔、配电箱)发生故障或异常报警时,平台应自动触发相应视频弹屏显示,并可通过平台远程查看现场情况.
平台三维可视化应能实时动态呈现设备告警信息及设备参数,快速定位出故障设备.

2.
公共建筑应开发出相应移动端智慧物业管理系统,实现功能至少应包括移动巡检、报警管理、故障报修、能耗查询、物料管理、事件管理、班次管理、信息发布、缴费管理中的五类.
3.
居住建筑应取得重庆市智慧小区星级评价证书.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标识系统设计与设置说明文件(施工图、设计方案等).
评价查阅预评价涉及内容的竣工文件(竣工图、产品型式检验报告等),还应现场查看相关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运行情况,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查阅管理制度、历史监测数据、运行记录.
已通过智慧小区评价的项目,提供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授予文件或证书,可直接判定相应得分.
9.
2.
13使用高星级绿色建材,评价总分值为8分.
1单类绿色建材示范基地二、三星级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不低于80%;且满足此要求的绿色建材种类达到3类得4分;达到6类得8分.
2单类三星级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不低于80%;且满足此要求的绿色建材种类达到3类得4分;达到6类得8分.
【条文说明】本条为本标准7.
2.
19基础上的提高要求,是对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中9.
2.
10条的细化补充,本条文中的高星级绿色建材是指通过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认定的我市绿色建材示范基地的二、三星级绿色建材或国家及我市评价认证的三星级绿色建材.

旨在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推动绿色建材产品评价认证与应用的有关政策要求,依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实施方案的通知》及重庆市出台的《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与绿色建材推广应用专项方案等系列文件,鼓励绿色建筑使用我市绿色建材示范基地的绿色建材产品或国家及我市评价认定的高星级绿色建材产品,发挥绿色建材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助推传统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有力支撑绿色建筑发展.

单类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根据下式计算:P=N/M*100%N—参评范围内本类建材中重庆市绿色建材示范基地的二、三星级绿色建材应用量或非重庆市绿色建材示范基地三星级绿色建材应用量.
M—参评范围内本类建材应用总量.
计算单位同7.
2.
19条表3所示.
【评价要点】本条第1款或第2款的评分要求分别是,满足单类建材中使用重庆市绿色建材示范基地的二、三星级该类绿色建材或非重庆市绿色建材示范基地的三星级该类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80%,且满足此条件的单类建材不少于3类且小于6类的得3分,不少于6类的得8分,否则不得分.
本条评价总得分的计算要求是,将第1款和第2款的得分累加计算,但总分值不能超过8分.

1)高星级绿色建材的判定要求.
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材必须出具国家或我市颁发的绿色建材标识证书,对重庆市绿色建材示范基地绿色建材产品还应出具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颁发的授予文件或证书.

2)单类绿色建材应用比例的计算要求.
首先确定单类建材应用总量与该类建材中重庆市绿色建材示范基地的二、三星级绿色建材应用量或非重庆市绿色建材示范基地的三星级绿色建材应用量.
在预评价阶段,参评范围内单类建材应用总量与本类建材中重庆市绿色建材示范基地的二、三星级绿色建材应用量或非重庆市绿色建材示范基地的三星级绿色建材应用量是以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明确的相关要求为依据编制工程概算或预算分别确定的.
在评价阶段,参评范围内单类建材应用总量是指以建筑工程竣工图文件为依据编制的决算清单建材应用总量,参评范围内本类建材中重庆市绿色建材示范基地的二、三星级绿色建材应用量或非重庆市绿色建材示范基地的三星级绿色建材应用量指工程项目实际应用量,以工程决算材料清单、绿色建材生产厂家发货单(或采购合同、发票等)及施工进场验收记录等来核定,同时该类绿色建材进入施工现场后,应按照国家、行业及我市有关标准要求进行产品质量检测,其检测结果应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再按规定计算其绿色建材应用比例.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第三方绿色建材审核机构出具的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核算报告、计算分析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第三方绿色建材审核机构出具的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核算报告、计算分析报告、供货单(或采购合同、发票等)、检测报告、工程决算材料清单、绿色建材标识证书或授予文件、重庆市绿色建材示范基地授予文件或证书、施工记录.

9.
2.
14采用满足以下条件的高性能建筑垃圾再生自保温砌体材料,评价分值为6分.
1砌体材料建筑垃圾掺量比例不小于50%;2砌体材料的导热系数不大于0.
16W/(m.
K);3砌体采用薄层砂浆砌筑施工工艺.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为地标新增条文,是对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中9.
2.
10条的细化补充.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针对我国建筑垃圾存量大、再生利用率低等现状问题,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要求开展建筑垃圾治理及再生利用.
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重庆市规划局和市政委编制《重庆市主城区建筑垃圾消纳场布点规划》、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主城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同时我市住房和城乡建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推广应用通知》鼓励选用墙体自保温技术.
因此,本条文在资源节约章节关于利废建材利用基础上提出,鼓励采用建筑垃圾再生制备高性能自保温砌体材料的应用.

【评价要点】本条第1,2,3款同时满足得6分,否则不得分.
第1款,建筑垃圾指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等的总称,包含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不应包含检验、鉴定为危险废物的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掺量比例的检测报告可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有效期内建筑垃圾掺量报告或按《墙体材料中废渣掺加量分析方法》GB/T32989规定进行检测的报告.
第2款,砌体材料的导热系数限值要求指砌块的当量导热系数,采用检测方法为《墙体材料当量导热系数测定方法》GB/T32981;同时,当采用《绝热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GB/T13475检测砌块砌体时,砌块砌体的当量导热系数不大于0.
2W/(m.
K),也可判定为符合本款的要求.
除本款要求满足的导热系数限值外,建筑垃圾再生自保温砌体材料的性能尚应符合《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墙体应用技术规程》JGJ/T323-2014、《非承重节能型烧结页岩空心砌块墙体工程技术规程》DBJ50-127等相关规定.
对现行国家、地方标准或相关规定尚未明确当量导热系数的墙体材料,其当量导热系数取值由具有相应资质检测单位的抽样检测报告和相关规定确定,检测方法可按照标准《墙体材料当量导热系数测定方法》GB/T32981或《绝热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GB/T13475.

第3款,是否满足采用薄层砂浆砌筑法(灰缝≤5mm)施工工艺的必要条件是:主、辅砌块应配套,尺寸允许偏差为±2.
0mm和使用聚合物砌筑砂浆.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主要墙体材料性能检测报告、施工隐蔽验收记录、砌块材料中建筑垃圾掺量检测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
9.
2.
15采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智慧友好运行、传承历史文化等其他创新,并有明显效益,评价分值为10分.
【条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引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并对条文和条文说明进行了局部修改.
本条在国家标准2014年版第11.
2.
12条,地方标准2014版第11.
2.
10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本条主要是对前文未提及的其他技术和管理创新予以鼓励.
目的是鼓励和引导项目采用不在本标准所列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范围内,但可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健康和宜居性、智能化系统建设、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实现良好性能提升的创新技术和措施,以此提高绿色建筑技术水平.

当某项目采取了创新的技术措施,并提供了足够证据表明该技术措施可有效提高环境友好性,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或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时,可参与评审.
项目的创新点应较大地超过相应指标的要求,或达到合理指标但具备显著降低成本或提高工效等优点.
本条未列出所有的创新项内容,只要申请方能够提供足够相关证明,并在评审前通过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论证结论确为提高与创新内容的,即可认为满足要求.

【评价要点】绿色建筑的创新没有定式,凡是符合建筑行业绿色发展方向、绿色建筑定义理念,且未在本条之前任何条款得分的任何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理念,都可在本条申请得分.
项目的创新点应较大地超过相应指标的要求,或达到合理指标但具备显著降低成本或提高工效等优点.
例如:在节约资源方面,在标准第9.
2.
1条要求的低能耗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零能耗建筑;符合百年建筑理念并符合相应要求;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情况下,达到较高的建筑装配率或预制率.
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采用场地雨水通过入渗、滞蓄、回用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实现设计重现期下雨水零排放;建筑污废水通过梯级利用、生态处理、再生利用、就地消纳等,实现污水零排放;对场地内的大型乔木等植被进行有效保留、改造和近自然化改造.

在保障安全健康方面,获得健康建筑设计评价或运行评价标识;声景的专项优化设计和营造;符合人体生理节律的光环境设计和营造;场地遮阳的专项优化设计和营造;采用阻燃、防腐、防火、耐久等性能上有大幅提升的材料、技术和产品.

在智慧友好运行方面,按照智慧建筑有关标准进行评价认定,或在智慧管理系统、智慧服务系统、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教育展示系统、人工智能、数据收集分析等方面效果突出,经专项论证通过.
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对反映历史风貌、地方特色、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加以保护和利用,采用适度的措施,避免对历史建筑的价值和特征要素的损伤和改变.
为了鼓励绿色建筑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本条允许创新.
申请方只要能够提供足够相关证明,并在评审前通过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论证结论确为提高与创新内容的,即可认为满足要求.
【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分析报告、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专家论证意见及相关证明材料;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分析论证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
本细则用词说明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GB/T20145《LED室内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T31831《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室外照明干扰光限制规范》GB/T35626《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重庆市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细则(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提交材料清单表1申报材料清单标识类型提交材料绿色建筑预评价标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报声明项目申报书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咨询单位与咨询专家的名单及简介申报单位简介、营业执照等相关资料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复印件,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节能、绿建专篇等工程立项批文、规划许可、园林批复、环评批复、初步设计批复等复印件建设、设计、咨询单位的资质证书复印件工程造价概算或预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报说明项目申报书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咨询单位与咨询专家的名单及简介申报单位简介、营业执照等相关资料竣工验收备案资料,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节能、绿建专篇等工程项目审批文件的复印件,包括项目规划许可批复文件、项目用地许可批复文件、项目施工许可批复文件、项目环境保护论证文件、项目园林许可批复文件等建设、设计、咨询、施工、监理、物业管理单位的资质证书复印件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综合评价表、标识证书工程造价概算或决算表2初审材料清单标识类型提交材料绿色建筑预评价标识申报材料清单中的对应资料项目节能计算书项目环评报告书项目设计变更及相关审查意见项目标识评审介绍PPT,包含项目概况、项目效果图、项目平立面图、项目位置及周边情况、项目主要应用技术、项目亮点、项目满足重庆市节能标准要求的情况说明、项目对照绿建评价标准的满足情况、项目的整体达标情况、针对具体项目需作特殊说明的内容等经第三方审核的,项目达标条文中涉及的各类计算分析报告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报材料清单中的对应资料项目节能计算书项目环评报告书项目设计变更及相关审查意见项目标识评审介绍PPT,包含项目概况、项目效果图、项目平立面图、项目位置及周边情况、项目主要应用技术、项目亮点、项目满足重庆市节能标准要求的情况说明、项目对照绿建评价标准的满足情况、项目的整体达标情况、针对具体项目需作特殊说明的内容等经第三方审核的,项目达标条文中涉及的各类计算分析报告项目达标条文中涉及的相关材料、设备、环境等的性能检测报告项目达标条文中涉及的工程预决算资料表3评审材料清单标识类型提交材料绿色建筑预评价标识初审材料清单中的对应资料全套经审查的施工图,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节能、绿建专篇、景观园林、装修一体化图等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初审材料清单中的对应资料全套经审查的施工图,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节能、绿建专篇、景观园林、装修一体化图等施工过程控制文件、施工记录文档、影像资料等已运行项目应当提供运行记录相关文件表4预评价阶段支撑材料清单条文条文关键词支撑材料3.
2.
8评级基本条件外窗和外墙的隔声性能分析报告外窗气密性能设计文件、外窗气密性能检测报告4.
1.
1场地安全项目区位图、场地地形图、勘察报告、环评报告或相关检测报告或论证报告(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污染源检测报告,氡浓度报告的区域说明)4.
1.
2结构承载力相关设计文件(含设计说明、计算书等)4.
1.
3外部设施相关设计文件(含设计说明、计算书等)4.
1.
4内部设施相关设计文件(含各连接件、配件、预埋件的力学性能及检测检验报告,计算书,施工图)、产品设计要求等4.
1.
5外门窗三性相关设计文件、门窗产品三性检测报告4.
1.
6防水防潮相关设计文件、防水和防潮措施说明4.
1.
7紧急疏散、应急救护相关设计文件4.
1.
8标识系统标识系统设计(含标识标牌设计详图,车库应提供标识标牌和安全防护措施专项设计详图)与设置说明文件4.
2.
1抗震设计相关设计文件、结构计算文件4.
2.
2安全防护措施建筑专业阳台、外窗、窗台、防护栏杆设计图,建筑出入口安全防护设计图及室外场地设计图等相关设计文件4.
2.
3配件产品安全防护性能相关设计文件4.
2.
4防滑措施建筑设计说明、防滑构造做法等相关设计文件4.
2.
5人车分流场地道路照明设计文件、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路面平均照度、路面最小照度和垂直照度计算书、人车分流专项设计文件4.
2.
6建筑适变性相关设计文件、建筑适变性提升措施的设计说明4.
2.
7部件耐久性相关设计文件、产品设计要求4.
2.
8结构材料耐久性相关设计文件4.
2.
9装饰装修材料耐久相关设计文件5.
1.
1室内污染物浓度相关设计文件、相关说明文件(装修材料种类、用量,禁止吸烟措施)、预评估分析报告5.
1.
2防止空气污染物串通相关设计文件、气流组织模拟分析报告(含打印复印室、影像设备房、厨房等特殊功能房间的气流组织设计,室内风环境数值分析报告)5.
1.
3给水排水系统市政供水的水质检测报告(可用同一水源邻近项目一年以内的水质检测报告)、相关设计文件(含卫生器具和地漏水封要求的说明、标识设置说明)5.
1.
4声环境质量相关设计文件、环评报告、噪声分析报告(含室内噪声计算报告)、构件隔声性能的实验室检验报告(含建筑构件隔声性能计算报告)、建筑服务设备噪声排放检验报告、声学设计分析报告5.
1.
5建筑照明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5.
1.
6室内热环境相关设计文件5.
1.
7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相关设计文件、建筑围护结构防结露验算报告、隔热性能验算报告、内部冷凝验算报告5.
1.
8热环境调节装置相关设计文件5.
1.
9地下车库一氧化碳相关设计文件5.
1.
10游泳池水、非传统水源相关设计文件5.
2.
1空气污染物相关设计文件、建筑材料使用说明(种类、用量)、污染物浓度预评估分析报告5.
2.
2装饰装修材料相关设计文件5.
2.
3直饮水等水质相关设计文件,水质检测报告5.
2.
4储水设施相关设计文件(含设计说明、储水设施详图、设备材料表)5.
2.
5声环境优化相关设计文件、噪声分析报告(含室内背景噪声计算报告)5.
2.
6隔声性能相关设计文件、构件隔声性能的实验室检验报告(含建筑构件隔声性能计算报告)5.
2.
7天然光利用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含室内采光数值分析报告)5.
2.
8热湿环境相关设计文件、气流组织分析报告、计算分析报告5.
2.
9自然通风相关设计文件,计算分析报告(含自然通风换气次数模拟报告)5.
2.
10可调节遮阳设施相关设计文件、产品说明书、计算书5.
2.
11室内环境整体质量相关设计文件、建筑室内声、光、热、空气品质噪声级及房间隔声性能分析计算报告书6.
1.
1无障碍通道相关设计文件6.
1.
2公共交通站点相关设计文件、交通站点标识图6.
1.
3电动汽车建筑平面图和建筑总平面施工图(含电动汽车停车位和无障碍停车位);电气施工图(含充电设施条件,配电系统,布线系统及计量要求)6.
1.
4非机动车相关设计文件6.
1.
5建筑设备系统相关设计文件(含智能化设计图纸、装修图纸)6.
1.
6信息网络系统相关设计文件(含智能化、装修专业)6.
1.
7标识系统相关设计文件(含设计说明、车库划线图、建筑与环境标识系统图等)6.
2.
1公共交通站点相关设计文件6.
2.
2室内外公共区域相关专业设计文件(建筑专业、景观专业)6.
2.
3公共服务建筑总平面施工图、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图、位置标识图等规划设计文件6.
2.
4城市开敞空间建筑总平面施工图、场地周边公共设施布局图/规划图、步行路线图、位置标识图等规划设计文件6.
2.
5健身场地和空间总平面施工图、景观施工图(包含健身设施布局、健身慢行道路线、健身设施场地布置等)、建筑施工图(含平面功能布局、楼梯间位置)、电气施工图(含楼梯间照明系统设计)等内容,及相关产品说明书6.
2.
6急救医疗措施平面位置图、相关产品说明书6.
2.
7自动远传计量系统相关设计文件(能源系统设计图纸、能源管理系统配置等)6.
2.
8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相关设计文件(监测系统设计图纸、点位图等)6.
2.
9水质监测设计文件(供水系统远传计量设计图纸、计量点位说明或示意图、水质监测系统设计图纸、监测点位说明或示意图)6.
2.
10智能化服务系统相关设计文件(智能家居或环境设备监控系统设计方案、智能化服务平台方案、相关智能化设计图纸、装修图纸)6.
2.
11节能节水等管理——6.
2.
12平均日用水量——6.
2.
13运营效果评估——6.
2.
14绿色教育宣传——7.
1.
1结合场地节能设计设计文件审查报告、相关设计文件(含总图、建筑鸟瞰图、单体效果图、人群视点透视图、平立剖图纸、设计说明)、节能计算书(含室内采光数值分析报告、室内风环境数值分析报告)、建筑日照模拟计算报告、优化设计报告、建筑朝向比例计算书7.
1.
2降低空调系统能耗相关设计文件(含暖通专业施工图纸及设计说明,控制策略、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计算说明、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计算说明);7.
1.
3设置分区温度相关设计文件(建筑平面分区布置和室内过渡区空间的温度设定值)7.
1.
4照明系统相关设计文件(包含电气照明系统图、电气照明平面施工图)、设计说明(需包含照明设计要求、照明设计标准、照明控制措施等)、建筑照明功率密度计算分析报告;7.
1.
5独立分项计量相关设计文件(暖通、给排水、电气专业设计图);7.
1.
6电梯节能相关设计文件、电梯与自动扶梯人流平衡计算分析报告;7.
1.
7水资源利用方案相关设计文件(含水表分级设置示意图、各层用水点用水压力计算图表、用水器具节水性能要求、水资源利用方案的落实说明);7.
1.
8建筑结构规则相关设计文件(建筑图、结构施工图)、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7.
1.
9建筑造型相关设计文件(女儿墙高度等),有装饰性构件的应提供其功能说明书和造价计算书,7.
1.
10建筑材料结构施工图及设计说明、工程材料预算清单;7.
1.
11建筑产业化技术设计图、与建筑设计相吻合的相关应用量的计算证明性材料;7.
2.
1节约土地规划许可的设计条件、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相关施工图;(居住:设计图中包含住区总用地面积、总户数、总人口等、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计算书.
公共建筑:设计文件应包含总用地面积、地上总建筑面积、容积率等、容积率指标计算书.
)7.
2.
2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居住建筑设计文件应包含地上、地下建筑面积比率;公共建筑设计文件应包含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及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
)7.
2.
3机械式停车设施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车位优化分析报告;7.
2.
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相关设计文件(设计说明、围护结构施工详图)、节能计算书、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率分析报告(第2款评价时);7.
2.
5机组能效相关设计文件7.
2.
6降低空调输配系统能耗相关设计文件7.
2.
7节能电器相关设计文件、相关设计说明7.
2.
8降低能耗相关设计文件(暖通、电气、内装专业施工图纸及设计说明)、建筑暖通、照明系统及电气设备能耗模拟计算书7.
2.
9可再生能源相关设计文件、计算分析报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分析计算报告)7.
2.
10被动式技术相关设计文件、计算分析报告(主要功能房间外门窗或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面积比例计算书、车库自然采光区域面积计算书、节能计算报告)7.
2.
11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相关设计文件、产品说明书(含相关节水器具的性能参数要求)7.
2.
12绿色灌溉及节水技术相关设计图纸、设计说明(含相关节水产品的设备材料表、冷却节水措施说明)、产品说明书等7.
2.
13景观水体相关设计文件(含总平面图竖向、室内外给排水施工图、水景详图等),水量平衡计算书;7.
2.
14非传统水源相关设计文件、当地相关主管部门的许可、非传统水源利用计算书;7.
2.
15土建、装修工程一体化土建、装修各专业施工图及其他证明材料7.
2.
16建筑结构材料与构件相关设计文件、各类材料用量比例计算书,高强度材料使用比例计算报告7.
2.
17工业化内装部品相关设计文件(建筑及装修专业施工图、工业化内装部品施工图)、工业化内装部品用量比例计算书7.
2.
18可循环材料工程概预算材料清单、各类材料用量比例计算书(可再循环材料使用比例计算报告等)、各种建筑材料的使用部位及使用量一览表.
7.
2.
19绿色建材相关设计文件、计算分析报告7.
2.
20规则建筑结构相关设计文件(建筑图、结构施工图)、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8.
1.
1日照相关设计文件1一般项目:所在地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图"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相关图纸及文件或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设项目地块的规划图,或提供项目规划许可证.
2风景名胜区的项目:已批复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有关图纸及文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该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出具的同意该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证明文件.
3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的项目:已批复的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总体规划的有关图纸和文件4文物保护单位的项目:所在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有关文件,或该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日照分析报告8.
1.
2室外热环境相关设计文件、场地热环境计算报告8.
1.
3绿化方式相关设计文件(绿地率分析计算图、人均公共绿地分析计算图、植物设计图、植物配植分析计算报告、垂直绿化分析图、种植区域竖向设计和排水设计图);8.
1.
4场地竖向设计相关设计文件(场地竖向设计文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或专项设计文件8.
1.
5无排放超标环评报告、治理措施分析报告;8.
1.
6生活垃圾相关设计文件、垃圾收集设施布置图;8.
1.
7禁止吸烟相关设计文件、禁烟标识布置图;8.
2.
1场地生态环境场地原地形图、相关设计文件(带地形的规划设计图、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景观设计总平面图);8.
2.
2年径流量相关设计文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或专项设计文件;8.
2.
3绿化用地规划许可的设计条件、相关设计文件、日照分析报告、绿地率计算书;8.
2.
4室外吸烟区相关设计文件8.
2.
5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相关设计文件(含总平面图、景观设计图、室外给水排水总平面图等)、计算书8.
2.
6土石方工程预评价查阅相关规划设计文件、场地竖向分析图、土石方平衡计算书、生态补偿计划8.
2.
7环境噪声环评报告(含有噪声检测及预测评价或独立的环境噪声影响测试评估报告)、相关设计文件、声环境优化报告8.
2.
8避免光污染相关设计文件、光污染分析报告8.
2.
9风环境相关设计文件、风环境分析报告等8.
2.
10热岛强度相关设计文件、日照分析报告、计算书9.
2.
1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建筑热工、供暖空调专业的设计说明、施工图、设备材料表等设计文件,节能计算书、供暖空调系统能耗节能率分析报告.
9.
2.
2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相关批文、风貌规划文件、设计文件(建筑专业施工图及设计说明)、专项分析论证报告相关佐证材料9.
2.
3利用废弃场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建筑和结构专业设计说明等设计文件,环评报告及政府国土和环保部门的批复(仅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需要),废弃场地或旧建筑再利用检测报告和评估报告.
9.
2.
4绿地绿容率绿化种植平面图、苗木表等景观设计文件,绿容率计算书9.
2.
5装配式建筑项目施工图图纸(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室内装修等专业,含装配式建筑专项设计说明书)和装配率计算书9.
2.
6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专项分析模型和分析报告,设计管理平台.
9.
2.
7碳排放计算分析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报告9.
2.
8绿色施工——9.
2.
9工程质量保险产品建设工程质量保险产品投保计划,保险产品保单(如有)9.
2.
10高效能源供应系统暖通空调设计图和专项计算分析论证报告、相关设计文件、计算分析报告(包括负荷预测、系统配置、运行模式、经济和环保效益等方面)9.
2.
11智慧管理系统相关设计文件9.
2.
12智慧运维系统标识系统设计与设置说明文件(施工图、设计方案等)9.
2.
13高星级绿色建材相关设计文件、计算分析报告9.
2.
14自保温砌体材料相关设计文件9.
2.
15效益相关设计文件、分析报告、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专家论证意见及相关证明材料表5评价阶段支撑材料清单条文条文关键词支撑材料3.
2.
8评级基本条件室外与卧室之间空气声隔声性能检测报告外窗气密性能设计文件、外窗气密性能检测报告、外窗气密性能现场检测报告及现场施工、监理影像资料.
4.
1.
1场地安全项目区位图、场地地形图、勘察报告、环评报告或相关检测报告或论证报告(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污染源检测报告,氡浓度报告的区域说明)4.
1.
2结构承载力相关竣工图(含设计说明、计算书等),查看工程验收资料,相关检测检验报告4.
1.
3外部设施施工组织文件、相关竣工图(含设计说明、计算书等)及检测检验报告、检修和维护条件4.
1.
4内部设施相关竣工图、材料决算清单、产品说明书、力学及耐久性能测试或试验报告、相关记录文件4.
1.
5外门窗三性相关竣工图、门窗产品三性检测报告和施工工法说明文件,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现场检查4.
1.
6防水防潮相关竣工图及检测检验报告、防水和防潮措施说明,工程验收资料4.
1.
7紧急疏散、应急救护相关竣工图、相关管理规定4.
1.
8标识系统标识系统设计(含标识标牌设计详图,车库应提供标识标牌和安全防护措施专项设计详图)与设置说明文件、相关影像材料、组织现场查勘4.
2.
1抗震设计相关竣工图、结构计算文件、项目安全分析报告及应对措施结果4.
2.
2安全防护措施相关竣工图及检测检验报告,组织现场查勘4.
2.
3配件产品安全防护性能相关竣工图、门窗检测检验报告4.
2.
4防滑措施相关竣工图、防滑材料有关测试、检测报告,组织现场查勘4.
2.
5人车分流相关竣工图及道路照度现场检测报告(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路面平均照度、路面最小照度和垂直照度检测报告),组织现场查勘4.
2.
6建筑适变性相关竣工图、建筑适变性提升措施的设计说明,查看施工过程影像资料,工程验收资料,组织现场查勘4.
2.
7部件耐久性相关竣工图、产品说明书或检测检验报告4.
2.
8结构材料耐久性相关竣工图、检测检验报告、材料用量计算书、材料决算清单,施工过程影像资料4.
2.
9装饰装修材料耐久装饰装修竣工图、材料决算清单、材料检测检验报告、有关耐久性证明材料、施工过程影像资料5.
1.
1室内污染物浓度相关竣工图、相关说明文件(装修材料种类、用量,禁止吸烟措施)、预评估分析报告投入使用的项目: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报告、现场实体禁烟标识5.
1.
2防止空气污染物串通相关竣工图、气流组织模拟分析报告(含打印复印室、影像设备房、厨房等特殊功能房间的气流组织设计,室内风环境数值分析报告)、相关产品性能检测报告或质量合格证书,施工过程影像资料5.
1.
3给水排水系统相关竣工图、产品说明、各用水部门水质检测报告、管理制度、工作记录5.
1.
4声环境质量相关竣工图、噪声分析报告(含室内噪声计算报告)、声学设计分析报告、室内噪声级检测报告、构件隔声性能的实验室检验报告(含建筑构件隔声性能计算报告)、建筑服务设备、设施噪声排放检测报告、建筑服务设备结构噪声检测报告、混响时间检测报告5.
1.
5建筑照明相关竣工图、计算书、现场检测报告、产品说明书及产品型式检验报告,组织现场查勘5.
1.
6室内热环境相关竣工图、室内温湿度检测报告5.
1.
7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相关竣工图,施工、监理过程影像资料5.
1.
8热环境调节装置相关竣工图、产品说明书,组织现场查勘5.
1.
9地下车库一氧化碳相关竣工图、运行记录,组织现场查勘5.
1.
10游泳池水、非传统水源相关竣工图、运行记录,水质检测报告(含游泳池水水质检测报告、非传统水源水质检测报告),水质记录5.
2.
1空气污染物相关竣工图、建筑材料使用说明(含种类、用量)、污染物浓度预评估分析报告,投入使用的项目:室内空气质量现场检测报告(含室内污染物检测报告、室内污染物浓度监测报告)、PM2.
5和PM10浓度计算报告(附原始监测数据)5.
2.
2装饰装修材料相关竣工图、工程决算材料清单、产品检验报告5.
2.
3直饮水等水质相关竣工图、设计说明、水质检测报告(含直饮水、集中生活用水、采暖空调系统用水、景观水体)、组织现场查勘5.
2.
4储水设施相关竣工图(含设计说明、储水设施详图、设备材料表)、设备材料采购清单或进场记录、水质检测报告5.
2.
5声环境优化相关竣工图、室内噪声检测报告(含建筑构件隔声性能计算报告)5.
2.
6隔声性能相关竣工图、构件隔声性能的检验报告5.
2.
7天然光利用相关竣工图、计算书(含室内采光数值分析报告)、采光检测报告,组织现场查勘5.
2.
8热湿环境相关竣工图、气流组织分析报告、计算分析报告5.
2.
9自然通风相关竣工图、计算分析报告(含自然通风换气次数模拟报告),组织现场查勘5.
2.
10可调节遮阳设施相关竣工图、产品说明书、计算书,组织现场查勘5.
2.
11室内环境整体质量计算分析报告,检测报告6.
1.
1无障碍通道相关竣工图,查看施工过程影像资料,组织现场查勘6.
1.
2公共交通站点相关竣工图,现场站牌和车辆等影像资料6.
1.
3电动汽车相关竣工文件、实景影像资料,并现场查勘6.
1.
4非机动车相关竣工图、实景影像资料,并现场查勘6.
1.
5建筑设备系统相关竣工图和现场实景影像资料、运行记录,组织现场查勘6.
1.
6信息网络系统相关竣工图(含智能化系统工程专项深化设计竣工图纸)、施工变更文件、验收报告、运行记录,组织现场查勘6.
1.
7标识系统查阅相关竣工图(含设计说明、车库划线图、建筑与环境标识系统图)、现场实景影像资料,并现场查勘6.
2.
1公共交通站点相关竣工图、位置距离的标识地图和现场影像资料,并现场查勘6.
2.
2室内外公共区域相关竣工图和现场实景影像,组织现场查勘6.
2.
3公共服务相关内容的竣工文件,投入使用的项目:设施向社会共享的管理办法、实施方案、使用说明、工作记录和现场实景影像等,并组织现场查勘.
6.
2.
4城市开敞空间相关内容的竣工文件、步行路线图及开敞空间出入口影像资料,或进行现场实地查勘6.
2.
5健身场地和空间相关竣工文件,相关产品说明书及现场实景影像资料,组织现场查勘.
6.
2.
6急救医疗措施竣工文件(设备放置位置图)、物业人员的培训记录、相关产品说明书及现场实物影像,组织现场查勘6.
2.
7自动远传计量系统查阅相关竣工图、产品型式检验报告,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查阅管理制度、历史监测数据、运行记录6.
2.
8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相关竣工图、产品型式检验报告,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查阅管理制度、历史监测数据、运行记录6.
2.
9水质监测设计文件(供水系统远传计量设计图纸、计量点位说明或示意图、水质监测系统设计图纸、监测点位说明或示意图)、监测与发布系统说明,远传水表或水质监测设备的型式检验报告.
已投入使用的项目:用水量远传计量及水质在线监测的管理制度、历史监测数据、运行记录,用水量分类、分项计量记录及统计分析报告,管网漏损自动检测分析记录和整改报告6.
2.
10智能化服务系统相关竣工图、产品型式检验报告,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查阅管理制度、历史监测数据、运行记录6.
2.
11节能节水等管理相关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含应急情况报告、应急处置报告)、运行记录6.
2.
12平均日用水量用水量计量报告和建筑平均日用水量计算书6.
2.
13运营效果评估相关管理制度、年度评估报告、历史监测数据、运行记录、检测报告(含水质检测报告)、诊断报告6.
2.
14绿色教育宣传相关管理制度、工作记录、活动宣传和推送材料、绿色设施使用手册、影像材料、年度调查报告及整改方案7.
1.
1结合场地节能设计设计文件审查报告、相关竣工图、节能计算书(含室内采光数值分析报告、室内风环境数值分析报告)、建筑日照模拟计算报告、优化设计报告、建筑朝向比例计算书.
7.
1.
2降低空调系统能耗相关竣工图、冷源机组设备说明,组织现场查勘7.
1.
3设置分区温度相关竣工图、计算书7.
1.
4照明系统相关竣工图、设计说明(需包含照明设计要求、照明设计标准、照明控制措施等)、建筑照明功率密度检测报告,组织现场查勘7.
1.
5独立分项计量相关竣工图、分项计量记录7.
1.
6电梯节能相关竣工图、相关产品(电梯、扶梯产品)型式检验报告.
7.
1.
7水资源利用方案相关竣工图(水资源利用方案的落实)、用水器具产品说明书或产品节水性能检测报告.
7.
1.
8建筑结构规则相关竣工图、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7.
1.
9建筑造型相关竣工图(女儿墙高度等)和造价计算书7.
1.
10建筑材料结构竣工图及设计说明、购销合同及用量清单等有关证明文件.
7.
1.
11建筑产业化技术竣工图、与、竣工资料相吻合的相关应用量的计算证明性材料、施工过程材料购销合同及用量清单等有关证明文件.
7.
2.
1节约土地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相关竣工图(居住:设计图中包含住区总用地面积、总户数、总人口等、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计算书.
公共建筑:设计文件应包含总用地面积、地上总建筑面积、容积率等、容积率指标计算书.
)7.
2.
2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相关竣工图、计算书(居住建筑设计文件应包含地上、地下建筑面积比率;公共建筑设计文件应包含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及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
)7.
2.
3机械式停车设施相关竣工图、计算书、车位优化分析报告,组织现场查勘.
7.
2.
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相关竣工图(设计说明、围护结构竣工详图)、节能计算书、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率分析报告(第2款评价时).
7.
2.
5机组能效相关竣工图、主要产品型式检验报告7.
2.
6降低空调输配系统能耗相关竣工图、主要产品型式检验报告7.
2.
7节能电器相关竣工图,相关设计说明、相关产品型式检验报告,测试、检测报告7.
2.
8降低能耗相关竣工图,建筑暖通系统、照明系统及电气设备能耗模拟计算书、暖通系统运行调试记录等,投入使用的项目应查阅建筑运行能耗统计数据7.
2.
9可再生能源相关竣工图、计算分析报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分析计算报告)、产品型式检验报告,组织现场查勘7.
2.
10被动式技术相关竣工图、计算分析报告(主要功能房间外门窗或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面积比例计算书、车库自然采光区域面积计算书、节能计算报告)及门窗、主要能耗房间气密性检测检验报告,组织现场查勘7.
2.
11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相关竣工图纸、设计说明、产品说明书、产品节水性能检测报告.
7.
2.
12绿色灌溉及节水技术设计说明、相关竣工图、产品说明书、产品节水性能检测报告、节水产品说明书,相关分析报告7.
2.
13景观水体相关竣工图,计算书,景观水体补水用水计量运行记录,景观水体水质检测报告等7.
2.
14非传统水源相关竣工图纸、设计说明、非传统水源利用计算书、非传统水源水质检测报告7.
2.
15土建、装修工程一体化土建、装修各专业竣工图及其他证明材料,施工过程影像资料7.
2.
16建筑结构材料与构件相关竣工图、施工记录、材料决算清单、各类材料用量比例计算书,高强度材料使用比例计算报告,施工过程影像资料7.
2.
17工业化内装部品相关竣工图、工业化内装部品用量比例计算书7.
2.
18可循环材料工程决算材料清单、相关产品检测报告、各类材料用量比例计算书(可再循环材料使用比例计算报告等)、利废建材中废弃物掺量说明及证明材料7.
2.
19绿色建材相关竣工图、计算分析报告、检测报告、工程决算材料清单、绿色建材标识证书、施工记录7.
2.
20规则建筑结构相关竣工图、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8.
1.
1日照相关竣工图、(1一般项目:所在地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图"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相关图纸及文件或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设项目地块的规划图,或提供项目规划许可证.
2风景名胜区的项目:已批复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有关图纸及文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该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出具的同意该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证明文件.
3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的项目:已批复的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总体规划的有关图纸和文件4文物保护单位的项目:所在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有关文件,或该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日照分析报告8.
1.
2室外热环境相关竣工图、场地热环境计算报告8.
1.
3绿化方式相关竣工图和计算报告、苗木采购清单、养护资料并现场核实.
8.
1.
4场地竖向设计(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或专项设计文件.
8.
1.
5无排放超标环评报告、治理措施分析报告,组织现场查勘.
8.
1.
6生活垃圾相关竣工图、垃圾收集设施布置图,组织现场查勘、投入使用的项目:物业管理机构制定的垃圾管理制度,8.
1.
7禁止吸烟相关竣工图、禁烟标识布置图,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查阅相关管理制度,组织现场查勘8.
2.
1场地生态环境相关竣工图、生态补偿方案(植被保护方案及记录、水面保留方案、表层土利用相关图纸或说明文件等)、施工记录、影像材料8.
2.
2年径流量相关竣工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或专项设计文件.
8.
2.
3绿化用地相关竣工图、绿地率计算书,组织现场查勘.
8.
2.
4室外吸烟区相关竣工图(项目范围内吸烟区设置)、相关禁烟标识影像资料,组织现场查勘8.
2.
5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相关竣工图、计算书,组织现场查勘8.
2.
6土石方工程施工过程生态恢复工程资料,组织现场查勘8.
2.
7环境噪声相关竣工图、声环境检测报告8.
2.
8避免光污染相关竣工图、光污染分析报告、检测报告8.
2.
9风环境相关竣工文件、风环境分析报告,项目及场地周边建筑物的实景影像资料8.
2.
10热岛强度相关竣工图、日照分析报告、计算书、材料性能检测报告9.
2.
1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预评价涉及内容的竣工文件,节能计算书、供暖空调系统能耗节能率分析报告.
投入使用满1年的项目:运行能耗统计数据,及其节能率分析报告.
9.
2.
2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相关批文、风貌规划文件、预评价涉及内容的竣工文件,专项分析论证报告、相关佐证材料,影像资料9.
2.
3利用废弃场地预评价涉及内容的竣工文件,环评报告及政府国土和环保部门的批复(仅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需要),废弃场地或旧建筑再利用检测报告和评估报告9.
2.
4绿地绿容率预评价涉及内容的竣工文件,绿容率计算书或植被叶面积测量报告等证明材料9.
2.
5装配式建筑预评价涉及内容的竣工文件和装配率计算书,工程竣工质量报告、工程概况表、设计变更文件9.
2.
6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预评价涉及内容、BIM专项应用技术报告和平台软件.
9.
2.
7碳排放计算分析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报告9.
2.
8绿色施工"绿色施工优良等级"或"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认定文件、"智慧工地"的认定或评价结论文件模板工程施工方案、施工日志、技术交底文件、施工现场影像资料及免粉刷混凝土墙体占比计算书、建筑保温工程施工方案、施工日志、技术交底文件、施工现场影像资料及相关材料性能检测报告9.
2.
9工程质量保险产品建设工程质量保险产品保单9.
2.
10高效能源供应系统系统竣工图、主要产品型式检验报告、第三方检测报告、专项计算分析报告、运行报告9.
2.
11智慧管理系统相关竣工图、计算书、检测报告,现场核实9.
2.
12智慧运维系统预评价涉及内容的竣工文件(竣工图、产品型式检验报告等)、现场查看投入使用的项目:管理制度、历史监测数据、运行记录.
已通过智慧小区评价的项目: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授予文件或证书9.
2.
13高星级绿色建材相关竣工图、计算分析报告、供货单(或采购合同、发票等)、检测报告、工程决算材料清单、绿色建材标识证书或授予文件、重庆市绿色建材示范基地授予文件或证书、施工记录9.
2.
14自保温砌体材料相关竣工图、主要墙体材料性能检测报告、施工隐蔽验收记录、砌块材料中建筑垃圾掺量检测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9.
2.
15效益相关设计文件、分析论证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分专业条文划分表建筑4安全耐久备注4.
1控制项4.
1.
3外遮阳、太阳能设施、空调室外设施、外墙花池等外部设施应与建筑主体结构统一设计、施工,并应满足安装、检修、维护及使用要求.
4.
1.
6建筑防水层、防潮层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1卫生间、浴室、厨房、阳台等楼地面应设置防水层;2卫生间、浴室墙面1.
8米标高以下应设置防水层;3卫生间、浴室、厨房、阳台等墙面、顶棚应设置防潮层;4接触土壤的首层地面应合理设置防潮层或防水层;5设有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的房间,应合理设置防潮层或防水层.
4.
1.
7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应满足紧急疏散、应急救护等要求,且应保持畅通.
4.
1.
8应具有安全防护的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
4.
2评分项4.
2.
2采取保障人员安全的防护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采取措施提高阳台、外窗、窗台、防护栏杆、景观水体等安全防护水平,得5分;2建筑物出入口均设外墙饰面、门窗玻璃意外脱落的防护措施,并与人员通行区域的遮阳、遮风或挡雨措施结合,得5分;3利用场地或景观形成可降低坠物风险的缓冲区、隔离带,得5分.
154.
2.
5采取人车分流措施,且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有充足照明,评价分值为8分.
84.
2.
6采取提升建筑适变性的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采取通用开放、灵活可变的使用空间设计,或采取建筑使用功能可变措施,得7分.
2建筑结构与建筑设备管线分离,得7分.
3采用与建筑功能和空间变化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布置方式或控制方式,得4分.
115健康舒适5.
1控制项5.
1.
1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有关规定.
建筑室内和建筑主出入口处应禁止吸烟,并应在醒目位置设置禁烟标志.
5.
1.
4建筑布局合理,主要功能房间与噪声源合理分隔,且建筑声环境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2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3建筑服务设备、设施的结构噪声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或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的限值要求;4有混响时间和吸声要求的主要功能房间,该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要求或该功能房间所属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
5.
1.
7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室内设计温度、湿度条件下,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2供暖建筑的屋面、外墙内部不应产生冷凝;3屋顶和外墙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
5.
2评分项5.
2.
5针对各主要房间的使用功能,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其室内声环境,评价总分值为8分.
噪声级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4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8分.
85.
2.
7充分利用天然光,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住宅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住宅建筑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其采光照度值不低于300lx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6h/d,得3分;不少于8h/d,得6分;2)当套型内三个及以下卫生间时应采用明卫,当套型内有三个以上的卫生间时,最多只有一个卫生间为非明卫,得3分.
2公共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井累计:1)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60%,得3分;2)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
5%的面积与地下室首层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得3分;3)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的采光照度值不低于采光要求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4h/d,得3分.
3主要功能房间有眩光控制措施,得3分.
125.
2.
10设置可调节遮阳设施,改善室内热舒适,评价总分值为9分,根据可调节遮阳设施的面积占外窗透明部分的比例按表5.
2.
10的规则评分.
表5.
2.
10可调节遮阳设施的面积占外窗透明部分比例评分规则可调节遮阳设施的面积占外窗透明部分比例Sz得分25%≤Sz1.
2m2但≤1.
5m2,得2分;>1.
5m2但≤1.
8m2,得3分;>1.
8m2,得5分.
2公共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绿地率达到规划指标105%及以上,得7分;2)绿地向公众开放,得4分.
118.
2.
5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40%,得3分;达到60%,得5分;2衔接和引导不少于80%的屋面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得3分3衔接和引导不少于80%的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得4分;4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得3分.
158.
2.
10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评价总分值为15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步道、游憩场、庭院、广场等室外活动场地设有乔木、花架等遮阴措施的面积比例,住宅建筑达到40%,公共建筑达到10%,得1分;住宅建筑达到50%,公共建筑达到20%,得2分;2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机动车道,路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
4或设有遮阴面积较大的行道树的路段长度超过70%,得3分;3屋顶的绿化面积、太阳能板水平投影面积以及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
4的屋面面积合计达到75%,得3分;4每100m2绿地上不少于4株乔木,得1分;5东、南、西向墙面合理设置绿化,绿化率达到10%,得2分.
6建筑底层的通风架空率达到10%,得2分;7室外休憩场所采用人工雾化蒸发降温,得2分.
59提高与创新9.
2加分项9.
2.
4场地绿容率不低于3.
0,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场地绿容率计算值不低于3.
0,得3分.
2场地绿容率实测值不低于3.
0,得5分.
59.
2.
15采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智慧友好运行、传承历史文化等其他创新,并有明显效益,评价分值为10分.
10建材4安全耐久4.
1控制项4.
1.
2建筑结构应满足承载力和建筑使用功能要求.
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幕墙、外保温等围护结构及防护栏杆、构架应满足安全、耐久和防护的要求.
4.
1.
5建筑外门窗必须安装牢固,其抗风压性能、水密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
2评分项4.
2.
3采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产品或配件,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采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玻璃,得5分;2采用具备防夹功能的门窗,得5分.
104.
2.
4室内外地面或路面设置防滑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建筑室内外活动场所采用防滑地面,防滑等级达到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Ad、Aw级,得6分;2建筑坡道、楼梯踏步防滑等级达到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Ad、Aw级或按水平地面等级提高一级,并采用防滑条等防滑构造技术措施,得4分.
104.
2.
9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建筑材料,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采用耐久性好的外饰面材料,得3分;2采用耐久性好的防水和密封材料,得3分;3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得3分.
95健康舒适5.
2评分项5.
2.
2选用的装饰装修材料满足国家现行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中对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8分.
选用满足要求的装饰装修材料达到3类及以上,得5分;达到5类及以上,得8分.
85.
2.
6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良好,评价总分值为1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构件及相邻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3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7分;2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3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7分.
145.
2.
11综合考虑室内环境整体质量,综合质量达到下列要求可得分,总分值5分.
达到下列各表中的较高要求得3分,达到更高要求得5分.
1(隔声性能)7资源节约7.
1控制项7.
1.
10选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应大于60%;2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建筑砂浆应采用预拌砂浆.
7.
1.
11积极推进建筑产业化技术措施应用,并满足下列规定:1内隔墙非砌筑比例≥50%;2采用预制装配式叠合楼板.
7.
2评分项7.
2.
15建筑所有区域实施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及施工,评价分值为7分.
77.
2.
17建筑装修选用工业化内装部品,评价总分值为8分.
建筑装修选用工业化内装部品占同类部品用量比例达到50%以上的部品种类,达到1种,得3分;达到3种,得5分;达到3种以上,得8分.
87.
2.
18选用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及利废建材,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可再循环材料和可再利用材料用量比例,按下列规则评分:1)住宅建筑达到6%或公共建筑达到10%,得3分.
2)住宅建筑达到10%或公共建筑达到15%,得5分.
2利废建材选用及其用量比例,按下列规则评分:1)采用一种利废建材,其占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不低于50%,得3分.
2)选用两种及以上的利废建材,每一种占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均不低于30%,得5分.
107.
2.
19选用绿色建材,评价总分值为12分.
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不低于60%,得6分;不低于80%,得12分.
129提高与创新9.
2加分项9.
2.
13使用高星级绿色建材,评价总分值为8分.
1单类绿色建材示范基地二、三星级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不低于80%;且满足此要求的绿色建材种类达到3类得4分;达到6类得8分.
2单类三星级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不低于80%;且满足此要求的绿色建材种类达到3类得4分;达到6类得8分.
89.
2.
14采用满足以下条件的高性能建筑垃圾再生自保温砌体材料,评价分值为6分.
1砌体材料建筑垃圾掺量比例不小于50%;2砌体材料的导热系数不大于0.
16W/(m.
K);3砌体采用薄层砂浆砌筑施工工艺.
69.
2.
15采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智慧友好运行、传承历史文化等其他创新,并有明显效益,评价分值为10分.
10电气4安全耐久4.
2评分项4.
2.
7采取提升建筑部品部件耐久性的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使用耐腐蚀、抗老化、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线、管件、阀门,得5分;2活动配件选用长寿命产品,并考虑部品组合的同寿命性;不同使用寿命的部品组合时,采用便于分别拆换、更新和升级的构造,得5分.
5健康舒适5.
1控制项5.
1.
5建筑照明应符合下列规定:1照明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2人员长期停留的场所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GB/T20145规定的无危险类照明产品;3选用LED照明产品的光输出波形的波动深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LED室内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T31831的规定.
5.
1.
9地下车库应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
5.
2.
11综合考虑室内环境整体质量,综合质量达到下列要求可得分,总分值5分.
达到下列各表中的较高要求得3分,达到更高要求得5分.
1(光环境:人工照明情况)6生活便利6.
1控制项6.
1.
3停车场应具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具备充电设施的安装条件,并应合理设置电动汽车和无障碍汽车停车位.
6.
1.
5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具有自动监控管理功能.
6.
1.
6建筑应设置信息网络系统.
6.
2评分项6.
2.
7设置分类、分级用能自动远传计量系统,且设置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能耗的监测、数据分析和管理,评价分值为8分.
电气4分6.
2.
10具有智能化服务系统,评价总分值为9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具有智能家居、照明智能控制、安全报警、环境监测、建筑设备控制、智能化停车管理及物业管理平台等至少4种类型的服务功能,得3分;2具有智能化系统集成动态管理平台,得3分;3具有接入智慧城市(城区、社区)的功能,得3分.
97资源节约7.
1控制项7.
1.
4各类建筑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现行值;公共区域的照明系统应采用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采光区域的照明控制应独立于其他区域的照明控制.
7.
1.
6垂直电梯应采取群控、变频调速、轿内误指令取消功能或能量反馈等节能措施;自动扶梯应采用变频感应启动等节能控制措施.
7.
2评分项7.
2.
7采用节能型电气设备及节能控制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各类建筑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得3分;2采光区域的人工照明随天然光照度变化自动调节,得2分;3照明产品、三相配电变压器、水泵、风机等设备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节能评价值的要求,得2分.
4供暖空调系统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结合房间负荷变化,实现系统风量、水量、设备运行状态的控制调节,得3分.
67.
2.
9结合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评价总分值为9分,按表7.
2.
9的规则评分.
9(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8环境宜居8.
2评分项8.
2.
8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及反射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符合《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的规定,得5分.
2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照明干扰光限制规范》GB/T35626和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得5分.
59提高与创新9.
2加分项9.
2.
12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设置建筑智慧运维系统,评价总分值8分.
1公共建筑设置智慧运维系统,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具备建筑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大数据分析功能,实现建筑设备运行状况分析、智能化子系统联动控制及分析等功能,评价总分值为5分.
(2)支持移动端物业管理,实现移动式巡检、报警管理、故障报修、能耗查询、物料管理、事件管理、班次管理、信息发布、缴费管理等功能,评价总分值3分.
2居住建筑通过重庆市智慧小区评价,评分总分值为8分,其中:通过重庆市二星级智慧小区评价,得4分;通过重庆市三星级智慧小区评价,得8分.
89.
2.
15采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智慧友好运行、传承历史文化等其他创新,并有明显效益,评价分值为10分.
10施工管理4安全耐久4.
1控制项4.
1.
4建筑内部的非结构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等应连接牢固并能适应主体结构变形.
4.
1.
5建筑外门窗必须安装牢固,其抗风压性能、水密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
1.
8应具有安全防护的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
6生活便利6.
2评分项6.
2.
4城市绿地、广场及公共运动场地等开敞空间,步行可达,评价总分值为5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场地出入口到达城市公园绿地、居住区公园、广场的步行距离不大于300m,得3分;2到达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得2分.
56.
2.
6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简易呼吸器、氧气瓶、自动洗胃机等急救医疗设施,并对相关物业、安保等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评价总分值为3分.
36.
2.
11制定完善的节能、节水、节材、绿化的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实施能源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且有效实施,评价总分值为5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相关设施具有完善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得2分;2物业管理机构的工作考核体系中包含节能和节水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得3分.
56.
2.
13定期对建筑运营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结果进行运行优化,评价总分值为11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制定绿色建筑运营效果评估的技术方案和计划,得2分;2定期检查、调适公共设施设备,具有检查、调试、运行、标定的记录,且记录完整,得3分;3定期开展节能诊断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优化方案并实施,得4分;4定期对各类用水水质进行检测、公示,得2分.
116.
2.
14建立绿色教育宣传和实践机制,编制绿色设施使用手册,形成良好的绿色氛围,并定期开展使用者满意度调查,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每年组织不少于2次的绿色建筑技术宣传、绿色生活引导、灾害应急演练等绿色教育宣传和实践活动,并有活动记录,得2分;2具有绿色生活展示、体验或交流分享的平台,并向使用者提供绿色设施使用手册,得3分;3每年开展1次针对建筑绿色性能的使用者满意度调查,且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公示,得3分.
87资源节约7.
2评分项7.
2.
16合理选用建筑结构材料与构件,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混凝土结构,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400MPa级及以上强度等级受力普通钢筋应用比例达到85%,得5分;2)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50混凝土用量占竖向承重结构中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达到50%,得5分.
2钢结构,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Q35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达到50%,得3分;达到70%,得4分;2)螺栓连接等非现场焊接节点占现场全部连接、拼接节点的数量比例达到50%,得4分;3)采用施工时免支撑的楼屋面板等节材施工工艺,得2分.
3混合结构:对其混凝土结构部分、钢结构部分,分别按本条第1款、第2款进行评价,得分取各项得分的最低分.
2(若是混凝土结构不用评分)8环境宜居8.
1控制项8.
1.
6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运输,垃圾容器和收集点的设置应合理、规范并应与周围景观协调.
8.
1.
7幼儿园、中小学校全面禁止吸烟.
8.
2评分项8.
2.
4室外吸烟区位置布局合理,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1室外吸烟区与绿植结合布置,并合理配置座椅和带烟头收集的垃圾筒,从建筑主出入口至室外吸烟区的导向标识完整、定位标识醒目,吸烟区设置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标识,得2分.
2全面禁止吸烟,得4分.
49提高与创新9.
2加分项9.
2.
6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评价总分值为15分,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运行维护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应用,最高得5分;两个阶段应用,最高得10分;三个阶段应用,最高得15分.
各阶段按下列规则评分并累计:1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分析和优化,得3分;建立多专业协调设计管理平台,得2分;2施工建造阶段在细化设计、成本管理与控制、施工过程管理、质量安全监控、交付竣工模型等应用中至少三项,得3分;建立基于BIM的一体化工地管理平台或为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提供BIM数据支撑,得2分;3运行维护阶段在运行维护管理、设备设施运行监控、应急管理等应用中至少两项,得3分;为智慧物业管理平台提供BIM数据支撑,得2分.
159.
2.
8按照绿色施工的要求进行施工和管理,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获得绿色施工优良等级或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认定,得8分;2通过重庆市智慧工地评价或认定,得4分;3现浇混凝土构件采用高效、绿色、节能的模板体系,得8分.
(1)采用铝模等免墙面找平粉刷的模板体系,得4分;(2)采用燃烧性能达到A级的免拆模板现浇混凝土建筑保温系统及配套模板安装支撑体系,得4分.
209.
2.
9采用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产品,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保险承保范围包括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屋面防水工程、外墙保温和其他土建工程的质量问题,得10分;2保险承保范围包括装修工程、电气管线、上下水管线的安装工程,供热、供冷系统工程的质量问题,得10分.
209.
2.
15采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智慧友好运行、传承历史文化等其他创新,并有明显效益,评价分值为10分.
10附录A数值分析报告提纲及要求附录A.
1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室外声环境数值分析报告提纲及要求A.
1.
1综合概况项目基本信息数值分析报告中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用地性质、地块组成、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主要噪声源及分布、目标建筑与周边声源及遮挡物的位置关系示意图等.
标准要求数值分析报告中标准要求应包括:对应的绿色建筑标准及条款、标准规定的计算要求、评分要求及达标要求.
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066—2019)第8.
2.
7条:场地内的环境噪声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环境噪声值大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限值,且小于或等于3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限值,得5分.
2环境噪声值小于或等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限值,得10分.
数值分析依据数值分析依据应包括但不限于:应写明基础数据及来源,如模拟区域地形、模拟区域内的建筑、点线面声源输入声源的声功率级、设备的声功率级、数值分析建筑信息来源(图纸)等.
数据来源:1)《汽车定置噪声限值》(GB16170—1996).
2)《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GB1495—2002).
3)《铁道机车辐射噪声限值》(GB/T13669—1992).
4)《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5)《重庆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应采用最近最新年份关于城区内区域噪声的统计数据等相关标准、资料中的数据).
部分设备的声功率级:《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导则》(HJ2034—2013).
分析过程可参考《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JGJ/T449—2018)要求进行.
A.
1.
2数值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数值分析报告中分析方法应包括但不限于:数值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模型选取等)和基本流程.
数值分析方法要求如下.
(1)基本计算方法接收点位置的等效连续顺风倍频带声压级LT(DW)对每个点声源和它的虚源,从63Hz到8kHz标称中心频率的8个倍频带可计算为式中,—由点声源产生的倍频带声功率级(dB),基准声功率为1pW.
—指向性校正(dB),它述从点声源的等效连续声压级与产生声功率级的全向点声源在规定方向级的偏差程度.
指向性校正等于点声源的指向性指数加上计到小于4π球面度(sr)立体角内的声传播指数,对辐射到自由空间的全向点声源,.

A—从点声源到接收点的声传时,倍频带衰减.
(2)模型选取计算模型应满足《声学户外声传播衰减第2部分一般计算方法》(GB/T17247.
2—199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
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HJ453—2018)等现行国内标准或规范的要求,不满足时应采用校核修正的方法校验预测模型的适用性.
校核修正方法如下:1)对道路噪声,可在距道路行车道中线25m,高于路面1.
5m处设置预测点及实测点,通过比较预测点与实测点之间差值作为源强修正量,应确保类比道路与预测道路的车流量、车速、路面结构、车型比、昼夜比等与预测道路接近.

2)对单车源强校正时,参照距离应距车辆7.
5m距离.
3)对轨道交通噪声,可在距离轨道边线25m,高于轨面1.
5m设置预测点及实测点,通过比较预测点与实测点之间差值作为源强修正量.
4)对铁路噪声,可在距离轨道边线25m,高于轨面3.
5m设置预测点及实测点,通过比较预测点与实测点之间的差值作为源强修正量;列车类型不同时,应针对不同列车类型分别修正.
数值分析软件数值分析报告应包括:数值分析计算软件的介绍.
常用数值分析软件简介如下.
(1)Cadna/ACadna/A系统是一套基于ISO9613标准方法、利用Windows作为操作平台的噪声模拟和控制软件.
CadnaA软件广泛适用于多种噪声源的预测、评价、工程设计和研究,以及城市噪声规划等工作,其中包括工业设施、公路和铁路、机场及其他噪声设备.
软件界面输入采用电子地图或图形直接扫描,定义图形比例按需要设置.
对噪声源的辐射和传播产生影响的物体进行定义,简单快捷.
按照各国的标准计算结果和编制输出文件图形,显示噪声等值线图和彩色噪声分布图.

(2)SoundPLANSoundPLAN是包括墙优化设计、成本核算、工厂内外噪声评估、空气污染评估等的集成软件.
其应用范围包括:1)各种国际标准的道路、铁路、飞机噪声的预测、规划.
2)降噪方案优化,声屏障设计.
3)石油化工厂、炼铁厂、发电站、采矿厂、制造厂等项目根据噪声限值的规划.
4)OSHA[职业安全与卫生条例(美)]标准的鉴定,社区噪声控制,工人工作环境噪声控制等.
5)此软件还具有对空气污染物的扩散、传播的预测和分析功能.
(3)Predictor-LimAPredictor-LimA软件套件是一款极其高效的环境噪声项目用软件包.
该套件将直观的Predictor软件和强大的LimA软件捆绑成一套最先进的集成软件包,可为所有项目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根据任务不同,可以选择最适合的工具,以便高效进行环境噪声计算与分析.
同时允许使Predictor的直观功能和LimA的灵活性快速方便地进行大多数项目.
此外,LimA系统还为您提供了用于进行深入的专业工作以及将环境噪声计算与其他系统完全集成的工具.

(4)NoiseSystem噪声影响评价系统NoiseSystem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
4—2009)推荐的模型为基础,采用图形化方式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操作界面.
工业声源包括点、线、水平面源、垂直面源、圆形面源、公路源、室内源.
交通噪声支持多车道、路堤、路堑、桥梁、交叉路口、轨道声源计算.
噪声衰减过程考虑了几何发散、障碍物屏蔽、空气吸收、绿化林、表面反射和地面效应等衰减因素.
计算结果支持接受离散点、网格点、垂直网格点、线接受点、垂向线接受点、计算区域.
图形支持位图、CAD图和GIS图.

A.
1.
3模型建立模型建立数值分析报告模型建立时应包括但不限于:物理模型、声源简化、计算区域、网格展示和建模说明.
模型建立要求如下.
(1)计算区域1)建模时应考虑声源和遮挡物两部分,声源包括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及工业生产噪声.
当目标建筑场所存在的固定设备(如室外空调机组等)产生噪声时,建模中也需考虑.
遮挡物包括不平坦地形、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绿化带及草地等.
对象建筑外的各类建筑物及围墙、声屏障等构筑物的建模可只考虑外部主体轮廓.

2)建模应包含目标建筑场所及其边界外200m范围,当边界外200~500m内有噪声影响较大的声源时,建模范围应扩大至包含此类声源.
机场或飞机噪声应根据其影响情况确定范围,当目标建筑场所在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6~12km、侧向各1~2km时,应考虑飞机噪声影响.

3)建模应考虑可预计的声源增加情况.
(2)声源简化声源可根据模拟目的及声源特征进行简化,参考如下原则:1)点声源: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超过声源最大几何尺寸2倍时,可将该声源近似为点声源.
2)线声源:公路、铁路、轨道交通或者输送管道、运输路线等产生的噪声,分析时可将其看作由许多点声源连成一线组成的线状声源,可模拟为线声源.
3)面声源:当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小于声源最大几何尺寸3倍时,该声源宜用面声源模拟.
4)位于建筑物室内的声源,产生的噪声经室内多次反射后经建筑的围护结构向外传播,应将建筑围护结构作为声源,计算其对外环境的影响,围护结构声源的等效方法同上述1)~3).
(3)网格划分计算水平或垂直声场时,水平或垂直预测网格点间距应视计算区域大小及计算目的而针对性设定,大多数情况下,可采用2m*2m的计算网格.
(4)预测点设置预测点设置于目标建筑窗外1m处,高于各层楼板1.
2~1.
5m,预测点应包含目标建筑的噪声预测最不利点;分析建筑室外近地面噪声水平时,预测点高于地面1.
2~1.
5m.
边界条件数值分析报告边界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边界条件、声源源强参数及其他较为重要的参数的设定方法和计算精度说明.
边界条件要求如下.
(1)声源源强参数1)点、线、面声源均应输入声源的声功率级.
部分设备的声功率级可参照《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导则》(HJ2034—2013)选取.
当无法获知声源的声功率级但可知声源近场处的声压级时,可按照《声学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采用反射面上方包络测量面的简易法》(GB/T3768—2016)推荐的简易方法,利用距声源一定距离处的声压级及包络面面积估算声源的声功率级.
2)声源源强包含63~8000Hz的8个倍频带中心频率.
因不同等级的道路的交通流量、通过车型不同,所受到的环境噪声影响也不同.
模拟中应采用较为准确的实测道路交通噪声数据,或者是参考标准《汽车定置噪声限值》(GB16170—1996)、《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铁道机车噪声限值》(GB13669—1992)、《铁道客车内部噪声限值及测量办法》(GB/T12816—2006)、《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2—2008)或当地最近年份《重庆统计年鉴》中对城区内区域噪声的统计数据等相关标准、资料中的数据.

3)轨道交通噪声源强以距轨道中心线25m,高于轨面1.
5m处计,源强可通过实测或类比确定;铁路噪声源强以距轨道中心线25m,高3.
5m处计.
噪声源强数据首先应依据有关标准、规范及行业管理部门颁布的相关指导性意见,当缺少所需数据时,可通过声源类比测量或从有关文献资料、研究报告中获取.
对于所依据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应分析说明源强数据的可靠性(如数据的测量方法、线路条件、列车类型、样本数量、处理方法等),并说明与评价项目声源类型和条件的可比性.
噪声源强数据也可通过实测或类比确定.

(2)其他参数1)当声源距离遮挡物距离较近时,需考虑遮挡物的反射声影响,反射次数应不低于5次.
2)道路或铁路、轨道交通的昼/夜流量应不低于实际昼间/夜间的平均小时流量.
如考虑的为规划道路或铁路,预测年限应考虑规划道路远期实施后产生的影响.
对流量较低的铁路或专线铁路,可选择流量最大的一小时进行预测.

3)当模拟高架及地面道路、高架与高架之间组成的复合道路以及隧道出入口段噪声时,应考虑道路本身构筑物的多次反射声影响.
当预测位于城区的道路或轨道交通地面线路时,当两侧高楼林立,多次反射声明显时,需考虑建筑多次反射产生的影响,反射次数不低于5次.

4)隧道(或下穿地道)洞口噪声采用垂直面声源模拟,面声源源强可根据隧道内车辆源强、隧道形状、隧道内平均吸声系数等因素综合确定.
5)对指向性明确的声源,应考虑其指向性影响.
6)当声源为高速铁路时,除轮轨噪声外,还应考虑高速铁路的空气动力性噪声、桥梁结构噪声、集电系统噪声的影响,分别计算上述各部分噪声的影响.
7)当轨道交通经过钢结构桥梁或特殊结构桥梁时,结构噪声影响突出,在预测中应重点考虑.
8)乔灌结合,绿化良好的绿化带降噪效果可按0.
5~1dB(A)/10m计算,绿化带建模高度为绿化带平均高度,绿化带最多考虑200m距离.
9)当建模区域存在现有飞机噪声影响时,影响值可通过现状监测值类比确定.
10)对飞机噪声预测因子应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其他为等效连续A声级.
A.
1.
4数值分析结果与结论数值分析结果室外声环境数值分析结果应包括:1)能够表达目标建筑和周边遮挡物位置关系的总平面图.
2)模拟区域近地面处(地面1.
2~1.
5m)的昼间、夜间声场分布图.
3)目标建筑外立面(窗外1m)噪声预测结果表(或分析图).
数值分析结果要求:模拟结果的等值线图要求:应对计算结果的上下限进行调整,声场分布图应体现出较明显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说明.
对比分析根据数值分析结果分析项目室外声环境状态,将昼间、夜间噪声值等结果与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对比,判断达标情况.
给出室外声环境的优化措施与实施过程,对比分析优化后的项目室外声环境状态.
结论进行达标判定,并给出结论.
A.
1.
5审查要点(附表A.
1.
1)审查要点见附表A.
1.
1.
附表A.
1.
1室外声环境数值分析报告专家判断表编号审查要点具体判断是否满足1数值分析依据数值分析基础数据有可靠来源,写明基础数据及参考的数据资料2计算方法以为基本计算方法进行模拟计算3模型选取计算模型应满足《声学户外声传播衰减第2部分一般计算方法》(GB/T17247.
2—199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
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HJ453—2018)等现行国内标准或规范的要求,不满足时采用校核修正的方法校验预测模型的适用性4计算区域建模时应考虑声源和遮挡物两部分建模应包含目标建筑场所及其边界外200m范围,当边界外200~500m内有噪声影响较大的声源时,建模范围应扩大至包含此类声源.
机场或飞机噪声应根据其影响情况确定范围5声源简化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超过声源最大几何尺寸2倍时,可将该声源近似为点声源公路、铁路、轨道交通或者输送管道、运输路线等产生的噪声,分析时可将其看作由许多点声源连成一线组成的线状声源,可模拟为线声源当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小于声源最大几何尺寸3倍时,该声源宜用面声源模拟位于建筑物室内的声源,产生的噪声经室内多次反射后经建筑的围护结构向外传播,应将建筑围护结构作为声源,计算其对外环境的影响,围护结构声源的等效方法同上6网格划分计算水平或垂直声场时,水平或垂直预测网格点间距应视计算区域大小及计算目的而针对性设定,大多数情况下,可采用2m*2m的计算网格7预测点设置预测点设置于目标建筑窗外1m处,高于各层楼板1.
2~1.
5m,预测点应包含目标建筑的噪声预测最不利点;分析建筑室外近地面噪声水平时,预测点高于地面1.
2~1.
5m8声源源强参数点、线、面声源均应输入声源的声功率级.
部分设备的声功率级参照《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导则》(HJ2034—2013)选取声源源强包含63~8000Hz的8个倍频带中心频率轨道交通噪声源强以距轨道中心线25m,高于轨面1.
5m处计,源强可通过实测或类比确定;铁路噪声源强以距轨道中心线25m,高3.
5m处计9其他参数当声源距离遮挡物距离较近时,需考虑遮挡物的反射声影响,反射次数应不低于5次道路或铁路、轨道交通的昼/夜流量应不低于实际昼间/夜间的平均小时流量当模拟高架及地面道路、高架与高架之间组成的复合道路以及隧道出入口段噪声时,应考虑道路本身构筑物的多次反射声影响对指向性明确的声源,考虑了其指向性影响声源为高速铁路时,除轮轨噪声外,还应考虑高速铁路的空气动力性噪声、桥梁结构噪声、集电系统噪声的影响,分别计算上述各部分噪声的影响当轨道交通经过钢结构桥梁或特殊结构桥梁时,结构噪声影响突出,在预测中应重点考虑对飞机噪声预测因子应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其他为等效连续A声级乔灌结合,绿化良好的绿化带降噪效果可按0.
5~1dB(A)/10m计算,绿化带建模高度为绿化带平均高度,绿化带最多考虑200m距离当建模区域存在现有飞机噪声影响时,影响值可通过现状监测值类比确定10数值分析结果能够表达目标建筑和周边遮挡物位置关系的总平面图模拟区域近地面处(地面1.
2~1.
5m)的昼间、夜间声场分布图目标建筑外立面(窗外1m)噪声预测结果表(或分析图)应对计算结果的上下限进行调整,声场分布图应体现出较明显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说明附录A.
2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室外风环境数值分析报告提纲及要求A.
2.
1综合概况项目基本信息数值分析报告中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用地性质、地块组成、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功能、建筑朝向、窗墙比、楼间距及项目周边情况(如项目地形、高大乔木种植生长、周边建筑等)等说明.

标准要求数值分析报告中标准要求应包括:对应的绿色建筑标准及条款、标准规定的计算要求、评分要求及达标要求.
数值分析依据数值分析依据应包括但不限于:应写明基础数据及来源,例如气象参数来源、地形参数、数值分析所需的建筑信息等.
数据来源:1)当地气象站的气象数据.
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3)《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
分析过程可参考《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JGJ/T449—2018)要求进行.
A.
2.
2数值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数值分析报告中分析方法应包括但不限于:数值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和基本流程.
数值分析方法要求如下.
(1)模型选取数值分析应根据计算对象的特征和计算目的,选择合适的湍流模型,可采用k-ε模型、k-ω模型等;不建议使用零方程模型.
(2)差分格式避免采用一阶差分格式.
(3)模拟工况(附表A.
2.
1)附表A.
2.
1模拟工况工况基本情况风向风速/(m/s)主要评价内容工况1夏季主导风向平均风速ENE1.
1自然通风工况2过渡季主导风向平均风速NNW2自然通风工况3冬季主导风向平均风速NNE1.
6行人舒适性、防风节能数值分析软件数值分析报告应包括:数值分析计算软件的介绍.
常用数值分析软件有以下几种.
(1)FLUENTCFD商业软件FLUENT,是通用CFD软件包,用来数值分析从不可压缩到高度可压缩范围内的复杂流动.
由于采用了多种求解方法和多重网格加速收敛技术,因而FLUENT能达到最佳的收敛速度和求解精度.
FLUENT软件包含三种算法:非耦合隐式算法、耦合显式算法和耦合隐式算法,FLUENT软件包含丰富而先进的物理模型,使得用户能够精确地数值分析无黏流、层流和湍流.
湍流模型包含Spalart-Allmaras模型、模型组、模型组、雷诺应力模型(RSM)组以及最新的分离涡数值分析(DES)和V2F模型等.
另外用户还可以定制或添加自己的湍流模型.

(2)PHOENICSPHOENICS是英国CHAM公司开发的数值分析传热、流动、反应、燃烧过程的通用CFD软件,有30多年的历史.
网格系统包括:直角、圆柱、曲面(包括非正交和运动网格,但在其VR环境不可以)、多重网格和精密网格.
PHOENICS可以对三维稳态或非稳态的可压缩流或不可压缩流进行数值分析,包括非牛顿流、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并且可以考虑黏度、密度、温度变化的影响.

(3)FluentAirpakFluentAirpak是面向工程师、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的专业领域工程师的专业人工环境系统分析软件,特别是HVAC领域.
它可精确地数值模拟分析所研究对象内的空气流动、传热和污染等物理现象,它可准确地数值分析通风系统的空气流动、空气品质、传热、污染和舒适度等问题,并依照ISO7730标准提供舒适度、PMV、PPD等衡量室内空气质量(IAQ)的技术指标,从而减少设计成本,降低设计风险,缩短设计周期.
FluentAirpak3.
0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商用CFD软件.
(4)AnsysCFXAnsysCFX包括从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学、磁学等在内的多物理场及多场耦合整体解决方案.
AnsysCFX采用基于有限元的有限体积法的数值方法和自适应多网格技术进行数值计算.
CFX4引进了各种公认的湍流模型,如k-模型、低雷诺数k-模型、RNGk-模型、代数雷诺应力模型、微分雷诺应力模型、微分雷诺通量模型等.
AnsysCFX是唯一采用全隐式耦合算法的大型商业软件.
算法上的先进性,丰富的物理模型和前后处理的完善性使AnsysCFX在结果精确性,计算稳定性,计算速度和灵活性上都有优异的表现.
A.
2.
3模型建立模型建立数值分析报告模型建立时应包括但不限于:物理模型、计算区域、网格展示和建模说明.
模型建立要求如下.
(1)建筑模型应对目标建筑及周围障碍物进行分析,提供目标建筑与周围环境布局图,体现目标建筑及周边障碍物关系,可对建筑外观进行简化建模.
根据项目规划红线图建立地形、目标建筑及其周边有影响的建筑模型.
此外,物理模型构建还应包括:1)对结果影响显著的主要构筑物.
2)建模域内的既存的(或同期建设的)构筑物.
3)既存的连续种植的高度3m及以上的乔木.
4)对既存的(或同期建设的)构筑物或显著影响气流的物体忽略或简化时,应予以说明.
(2)计算区域目标建筑边界H范围内应以最大的细节要求再现,此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建筑迎风截面堵塞比(模型面积/迎风面计算区域截面积)小于4%.
2)由对象建筑(群)的外缘至各个方向的计算域边界,需满足对象建筑高度的5倍以上,如果建筑和周围附属物位于丘陵等地形,须考虑地形信息.
3)建筑覆盖区域应小于整个计算域面积3%.
(3)网格划分1)建筑区域内人行高度区1.
5m高度应划分不小于10个网格;重点观测区域要在地面以上第3个网格或更高的网格内.
2)采用多尺度网格时,应确保网格应该反映出障碍物周围流态特征.
模型建立建议如下.
1)网格划分的质量要确保计算时能捕捉障碍物(室内和室外轮廓接触处)的流场特征,如穿过门窗的风速发生突变,需要细密的网格.
2)对形状规则的障碍物(建筑、地形等)宜使用结构化网格,网格过渡比不宜大于1.
5.
3)进行大范围的CFD数值分析,用于评估目标建筑和相邻建筑的风环境时,考虑自然通风通道.
边界条件数值分析报告边界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边界条件、初始设置条件、气象参数及其他控制参数的设定方法说明.
边界条件要求:1)基于当地的风环境,提供当地不同季节风向、风速基础资料表,至少包括夏季、冬季、过渡季.
数值分析应采用季节性的风向和风速的基础数据,主导风采用平均风速和风向,垂直方向高度为10m.
2)入口风速的分布应符合梯度风规律.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给定室外梯度风分布,考虑地面粗糙度带来影响,即式中,—高度为h处的风速,m/s;—基准高度处的风速,m/s,一般取10m处的风速;—粗糙度指数,参考国内外标准以及我国研究成果,建议不同地貌情况下入口梯度风的指数取值如附表A.
2.
2.
附表A.
2.
2大气边界层不同地貌的n值类别适用区域指数n梯度风高度/mA近海地区,湖岸、沙漠地区0.
12300B田野,丘陵及中小城市、大城市郊区0.
16350C有密集建筑的大城市区0.
22400D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0.
30450A.
2.
4数值分析结果与结论数值分析结果室外风环境数值分析结果应包括:1)能够表达目标建筑和周边遮挡物位置关系的总平面图.
2)能反映障碍物、建筑和地形等的三维物理模型效果图.
3)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场地内建筑周围人行区1.
5m高处(屋顶花园、空中连廊、平台、露台等区域的1.
5m高度也应作为参考平面)的风速分布云图、风速矢量图、风压分布云图、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列表.

4)模拟计算收敛曲线图.
5)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数值分析得到的建筑首层及以上典型楼层迎风面与背风面(或主要开窗面)表面的压力分布云图.
6)冬季来流风速下,数值分析得到的室外活动区的风速放大系数图.
数值分析结果要求:1)云图要求:压力云图和风速云图应体现出较明显的变化,风速矢量图应反映出风流场的气流,并对结果进行说明.
2)计算收敛性要求:计算应在求解充分收敛的情况下停止,即确定残差变化率不大于0.
001.
对比分析根据数值分析结果分析项目室外风环境状态,将风速、风压等结果与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对比,判断达标情况.
给出室外风环境的优化措施与实施过程,对比分析优化后的项目室外风环境状态.
结论进行达标判定,并给出结论.
A.
2.
5审查要点(附表A.
2.
3)室外风环境附表A.
2.
3室外风环境数值分析报告专家判断表编号审查要点具体判断是否满足1数值分析依据数值分析基础数据有可靠来源,写明基础数据及参考的数据资料2模型选取数值分析时采用k-模型、RNGk-模型或其他适用于计算对象模型3差分格式避免采用一阶差分格式4模拟工况有夏季主导风向平均风速、过渡季主导风向平均风速和冬季主导风向平均风速三个典型工况的模拟结果5建筑模型根据项目规划红线图建立地形、目标建筑及其周边有影响的建筑进行较为完整的建模对模型建立区域内对结果影响显著的主要构筑物、既存的(或同期建设的)的构筑物、3m以上的乔木进行了完整的建模,或进行了构筑物简化合理性的说明6计算区域建筑迎风截面堵塞比(模型面积/迎风面计算区域截面积)小于4%由对象建筑(群)的外缘至各个方向的计算域边界,需满足对象建筑高度的5倍以上建筑覆盖区域应小于整个计算域面积3%7网格划分人行高度区1.
5m高度应划分10个网格及以上重点观测区域要在地面以上第3个网格或更高的网格内采用多尺度网格时,应确保网格应该反映出障碍物周围流态特征8边界条件数值分析采用了季节性的风向和风速的基础数据主导风采用平均风速和风向,垂直方向h0高度为10m入口风速的分布应符合梯度风规律,合理选取入口梯度风指数值风速入口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给定室外梯度风分布,考虑地面粗糙度带来影响;对于未考虑粗糙度的情况,采用指数关系式修正粗糙度带来的影响9数值分析结果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1.
5m高处(屋顶花园、空中连廊、平台、露台等区域的1.
5m高度也应作为参考平面)的风速分布云图、风速矢量图、风压分布云图.
结果反映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风速低于5m/s;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建筑首层及以上典型楼层迎风面与背风面(或主要开窗面)表面的压力分布云图.
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超过5Pa;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
5Pa冬季来流风速下,结果反映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附录A.
3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室内采光数值分析报告提纲及要求A.
3.
1综合概况项目基本信息数值分析报告中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用地性质、地块组成、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功能、建筑朝向、窗墙比、楼间距及项目周边情况(如项目地形、高大乔木种植生长、周边建筑)等.
标准要求数值分析报告中标准要求应包括:对应的绿色建筑标准及条款、标准规定的计算要求、评分要求及达标要求.
数值分析依据数值分析依据应包括但不限于:应写明基础数据及来源,如光气候参数、建筑透光材料基础光热参数、数值分析建筑信息来源(图纸)等.
数据来源:1)《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
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分析过程可参考《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JGJ/T449—2018)要求进行.
A.
3.
2数值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数值分析报告中分析方法应包括但不限于:数值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模型选取等)和基本流程.
数值分析方法要求如下.
(1)计算方法1)采光模拟应以采光系数和室内天然光照度作为采光设计的主要评价指标.
室内某一点的采光系数C,即式中,—室内照度;—室外照度.
2)采光模拟分析需要考虑天空光(SC)、室外反射光(ERC)和房间内表面的反射光(IRC).
采用光线追踪法计算时,光线反射次数不应低于5次,其中光线反射次数取值越高,光环境模拟结果越接近实际情况.

(2)模型选取采光系数计算时天空模型应选择CIE标准全阴天模型(CIEOvercastSky).
其他类型的采光性能分析应根据分析目的选用其他模型.
数值分析软件数值分析报告应包括:数值分析计算软件的介绍.
常用数值分析软件简介如下.
(1)EcotectAnalysisEcotectAnalysis软件是一款功能全面,适用于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环节的可持续设计及分析工具,其中包含应用广泛的仿真和分析功能,能够提高现有建筑和新建筑设计的性能.
该软件将在线能效、水耗及碳排放分析功能与桌面工具相集成,能够可视化及仿真真实环境中的建筑性能.
用户可以利用强大的三维表现功能进行交互式分析,模拟日照、阴影、发射和采光等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2)RadianceRadiance是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的一款优秀的建筑采光和照明模拟软件包,它采用了蒙特卡洛算法优化的反向光线追踪引擎.
ECOTECT中内置了Radiance的输出和控制功能,这大大拓展了ECOTECT的应用范围,并且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Radiance广泛地应用于建筑采光模拟和分析中,其产生的图像效果完全可以媲美高级商业渲染软件,并且比后者更接近真实的物理光环境.
Radiance中提供了包括人眼、云图和线图在内的高级图像分析处理功能,它可以从计算图像中提取相应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3)PKPM-DaylightPKPM-Daylight支持《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1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及各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也支持我国《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13)中平均采光系数算法和国际通用radiance逐点采光系数算法.
它能够输出专业的采光分析报告,满足采光及绿色建筑标准要求:计算结果准确,经过建设部鉴定,并提供多种采光优化建议;支持导光筒、采光罩等主动导光措施分析,支持窗地面积比快速判断.
根据用户需求可定制采光报告输出内容、完整的计算过程及结果表述,判断是否符合绿色建筑评审要求.

(4)绿建斯维尔-DALI绿建斯维尔-DALI构建于AutoCAD平台,主要为建筑设计师或绿色建筑评价单位提供建筑采光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工具,功能操作充分考虑建筑设计师的传统习惯,可快速对单体或总图建筑群进行采光计算.
它能够提供三维采光分析功能,可直观获得房间某一视角的亮度或照度的等值线图或伪彩色图.
输出详细到任一房间的项目采光分析报告书,各分析统计表可灵活输出到Word或Excel,方便形成不同需求的报告格式.

A.
3.
3模型建立模型建立数值分析报告模型建立时应包括但不限于:物理模型、计算区域、网格展示及建模说明.
模型建立要求如下.
(1)建筑模型采光模型建立应分为地上和地下,其中地上建筑模型应包括:1)建筑周边建筑物、建筑各个功能房间、建筑门窗(含窗台高)、建筑物各类外挑构件,影响建筑采光的各类建筑构件和其他特殊采光构件(如导光管等).
应按照实际尺寸或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设定.
2)周边遮挡物的建模范围:目标建筑周边的现有建筑和构筑物、设计方案已经规划管理部门审定的拟建建筑应作为遮挡物考察范围,当它与目标建筑的室外地坪15°线相交时,应予以建模(如附图A.
3.
1所示,周边建筑1应建模,周边建筑2可不建模).
周围遮挡物的物理模型可适当简化,以外部主体轮廓为主.

附图A.
3.
1建模3)公共建筑采光计算应考虑吊顶高度,窗对面遮挡物距窗中心平均高度不小于遮挡物与窗的距离的0.
27倍时,应考虑遮挡物对采光计算的影响.
地下建筑模型应包括:地下空间中各个功能房间,影响地下采光的主要地上建筑物,地下空间上的覆土和其他特殊采光构件(如导光管等).
(2)计算区域除了附属空间或避难所,其他所有的住区或功能区都应当被考虑.
(3)网格划分对采光计算区域划分网格后,用各网格点的采光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房间的平均采光系数,网格划分应满足以下要求:对于常见的10~100m2的房间,网格间距取0.
5m;对于大于100m2的大空间,网格间距取1.
0m;对于小于10m2的小房间,网格间距取0.
25m.
除此之外,还需满足网格最小间距小于窗洞尺寸、外窗遮阳构件后遮蔽物的尺寸.

边界条件数值分析报告边界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边界条件、初始设置条件、光热参数值及其他控制参数的设定方法和计算精度说明.
边界条件要求:1)光气候区的室外天然采光设计照度值应按《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确定.
重庆地区的采光系数标准值应乘以光气候系数K=1.
20.
2)室内各表面的反射比应参考附表A.
3.
1确定.
附表A.
3.
1室内各表面的反射比表面名称反射比顶棚0.
60~0.
90墙面0.
30~0.
80地面0.
10~0.
50桌面、工作台面、设备表面0.
20~0.
603)建筑玻璃的光热参数值、透明(透光)材料的光热参数值、常用反射膜材料的反射比、导光管系统的光热性能参数、饰面材料的反射比、窗结构的挡光折减系数、窗玻璃的污染折减系数、室内构件的挡光折减系数、井壁的挡光折减系数、采光罩的距高比应参考《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附录D表D.
0.
1~D.
0.
10选取.

4)计算建筑全部利用天然光时数tD时应符合附表A.
3.
2规定.
附表A.
3.
2建筑全部利用天然光时数tD光气候区办公学校旅馆医院展览交通体育工业Ⅰ22501794335828523024335830242300Ⅱ22251736324927592990324929902225Ⅲ21501677313926662890313928902150Ⅳ20751619303025732789303027892075Ⅴ18251424266522632453266524531825注:1.
全部利用天然光的时数是指室外天然光照度在设计照度值以上的时间.
2.
表中的数据是基于日均天然光利用时数计算的,没有考虑冬夏的差异,计算时应按实际使用情况确定.
5)计算建筑部分利用天然光时数时应符合附表A.
3.
3规定.
附表A.
3.
3建筑部分利用天然光时数光气候区办公学校旅馆医院展览交通体育工业Ⅰ033262124806210425Ⅱ253516573413465734450Ⅲ100410767434134767134525Ⅳ175429803527235803235550Ⅴ425507949806571949571650注:部分利用天然光的时数是指设计照度和临界照度之间的时段.
A.
3.
4数值分析结果与结论数值分析结果室内采光数值分析结果应包括:1)能够表达目标建筑和周边遮挡物位置关系的总平面图.
2)通过模拟形成的目标建筑三维物理模型效果图.
3)数值分析得到满足网格间距参考平面(民用建筑取距地面0.
75m)的采光系数平均值、室内参考平面采光系数等值线图,并列表统计主要功能房间及内区(一般为距外墙5m以内)满足标准的比例.

4)室内参考平面天然光设计照度平均值、室内参考平面天然光设计照度等值线图,并列表统计主要功能房间及内区(一般为距外墙5m以内)满足标准的比例.
数值分析结果要求:模拟结果的等值线图:应对计算结果的上下限进行调整,等值线图应体现出较明显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说明.
对比分析根据数值分析结果分析项目室内采光状态,将采光系数、室内天然光设计照度等结果与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对比,判断达标情况.
给出室内采光的优化措施与实施过程,对比分析优化后的项目室内采光状态.
结论进行达标判定,并给出结论.
A.
3.
5审查要点(附表A.
3.
4)附表A.
3.
4室内采光数值分析报告专家判断表编号审查要点具体判断是否满足1数值分析依据数值分析基础数据有可靠来源,写明基础数据及参考的数据资料2计算方法采用光线追踪法计算时,光线反射次数不低于5次3模型选取天空模型选择CIE标准全阴天模型4建筑模型(地上部分)对影响建筑采光的各类建筑构件和其他特殊采光构件(如导光管等)进行了完整建模,并按照实际尺寸或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设定与目标建筑的室外地坪15°线相交的建筑,均予以建模公共建筑采光计算考虑吊顶高度,窗对面遮挡物距窗中心平均高度不小于遮挡物与窗的距离的0.
27倍时,考虑遮挡物对采光计算的影响建筑模型(地下部分)地下空间中各个功能房间,影响地下采光的主要地上建筑物,地下空间上的覆土和其他特殊采光构件(如导光管等)均进行了完整建模5计算区域除了附属空间或避难所,其他所有的住区或功能区都被考虑为计算区域6网格划分对采光计算区域划分网格后,用各网格点的采光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房间的平均采光系数对于常见的10~100m2的房间,网格间距取0.
5m;对于大于100m2的大空间,网格间距取1.
0m;对于小于10m2的小房间,网格间距取0.
25m满足网格最小间距小于窗洞尺寸、外窗遮阳构件后遮蔽物的尺寸7边界条件室外天然采光设计照度值和光气候系数取1.
20室内各表面的反射比满足本书附表A.
3.
1要求建筑玻璃的光热参数值、透明(透光)材料的光热参数值、常用反射膜材料的反射比、导光管系统的光热性能参数、饰面材料的反射比、窗结构的挡光折减系数、窗玻璃的污染折减系数、室内构件的挡光折减系数、井壁的挡光折减系数、采光罩的距高比参考《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附录D表D.
0.
1~D.
0.
10选取计算全部利用天然光时数满足本书附表A.
3.
2要求计算部分利用天然光时数满足本书附表A.
3.
3要求8数值分析结果有能够表达目标建筑和周边遮挡物位置关系的总平面图有目标建筑三维物理模型效果图数值分析得到满足网格间距参考平面(民用建筑取距地面0.
75m)的采光系数平均值、室内参考平面采光系数等值线图室内参考平面天然光设计照度平均值、室内参考平面天然光设计照度等值线图不同建筑类型对应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的要求公共建筑主要功能房间60%以上面积的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的要求附录A.
4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室内风环境数值分析报告提纲及要求A.
4.
1综合概况项目基本信息数值分析报告中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用地性质、项目的总平面布局、建筑面积、建筑功能、建筑朝向、窗墙比、主要户型等说明.
标准要求数值分析报告中标准要求应包括:对应的绿色建筑标准及条款、标准规定的计算要求、评分要求及达标要求.
数值分析依据数值分析依据应包括但不限于:应写明基础数据及来源,如气象参数、室外风压差参数、数值分析建筑信息等.
数据来源:1)《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2)《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
3)室外风压差参数:根据室外风场模拟结果,得出建筑迎风面及背风面的前后平均风压差.
分析过程可参考《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JGJ/T449—2018)要求进行.
A.
4.
2数值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数值分析报告中分析方法应包括但不限于:数值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和基本流程.
数值分析方法要求如下.
(1)模型选取1)采用3D模型并满足N-S方程.
2)湍流模型可采用标准k-模型,推荐采用各向异性湍流模型,如KECHEN模型进行稳态计算.
(2)差分格式避免采用一阶差分格式.
(3)模拟工况重点考虑过渡季节和夏季情况下主要功能房间的自然通风情况.
根据室外风场模拟结果,得出建筑迎风面及背风面的前后平均风压差,同时根据气象参数查询室外空气干球温度,作为室内风场模拟的边界条件.
模拟工况的条件说明可参考附表A.
4.
1.
附表A.
4.
1模拟工况示例通风期模拟日期前后风压差/Pa风向进风温度/℃适宜通风期(春秋季)5月3日3.
5NNW26间歇通风期(夏季)8月1日4.
3NW32在大区域CFD模拟的基础上来评估所选5栋户型周围的气流分布.
所有的户型模型都要插入到原有的大范围模型中去.
数值分析软件数值分析报告应包括:数值分析计算软件的介绍.
常用数值分析软件简介同本书附录A.
2.
1.
A.
4.
3模型建立模型建立数值分析报告模型建立时应包括但不限于:物理模型、计算区域、网格展示和建模说明.
模型建立要求.
(1)建筑模型根据项目建筑楼层平面图和门窗大样图,建立建筑室内模型和门窗实际可开启部分的模型.
此外,物理模型构建还应包括:1)要求选出至少5户典型户型,要求尽可能地代表更多的户型单元.
如果建筑的户型种类少于5种,则要求列出所有户型.
2)建筑门窗及其他通风口均应根据常见的开闭情况进行建模.
3)自然通风的通风口开口面积应按照实际的开启面积进行设置.
4)目标建筑的室内空间的建模对象应包含所有室内隔断(如大型橱柜类家具,可不包含桌椅等不显著阻隔通风的家具).
(2)计算区域室内模拟计算域边界为目标建筑外围护结构.
除了附属空间或避难所,其他所有的住区或功能区都应当被考虑.
(3)网格划分室内的网格应能反映所有显著阻隔通风的室内设施,网格过渡比不宜大于2,一般建议为1.
2~1.
5,此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水平面最小网格尺寸不大于内墙厚度,内墙内至少一个网格,网格纵横比不大于3且不小于1/3;垂直方向网格纵横比不大于3且不小于1/3,一般网格数不低于10.
2)一般门窗实际可开启部分网格至少4个,有条件时,网格数在9个以上.
室内网格尺寸推荐0.
1~0.
2m.
3)对于抽象出来的厚度为零的内墙和外墙,其内墙和外墙要能被识别.
4)污染源、送风口附近或其他物理量梯度较大的区域应加密网格.
模型建立建议:采用室内外联合模拟的方法时宜采用多尺度网格,采用多尺度网格时,目标建筑较远处网格疏松,目标建筑近处网格加密.
应在网格构建完成后对网格独立性进行说明.
边界条件数值分析报告边界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边界条件、初始设置条件、气象参数及其他控制参数的设定方法和计算精度说明.
边界条件要求:1)模拟都应该在当地年平均气象参数的等温线条件和稳态条件下进行,并且室内风环境模型应在室外空气绝热条件下完成.
2)基于过渡季节典型的风向和风速室外风环境模拟结果,根据建筑立面风压作为室内自然通风模拟的边界条件.
3)室内风环境模拟的入口边界条件需基于室外风环境模拟靠近室内入口处取值,地面和墙面粗糙系数设置进行单独说明(无特殊要求时墙面0.
5,地面0.
8).
压力取值要求:1)依据室外风环境模拟结果,在各个开窗通风口距离0.
5m处读取压力大小,并读取各个户型的前后压差.
所选平面须位于建筑的中间位置,如果典型户型不在建筑的中间位置,那么必须截取距离建筑中间位置最近的建筑户型进行选取.

2)平均风压差值取每个典型户型不同户在相应高度水平的压差平均值.
3)选择的典型户型的风压差值应不超过平均风压差值的±10%.
A.
4.
4数值分析结果与结论数值分析结果室内风环境数值分析结果应包括:1)数值分析得到10个网格及以上、人员主要活动区域距地1.
5m高度的风速分布云图、风速矢量图、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列表;考虑热边界条件的自然通风模拟应包含温度分布云图、典型剖面的温度分布云图.

2)包含4个网格以上的主要通风口开口截面的速度、压力分布云图、矢量图或温度分布图.
3)室内空气龄分布云图.
4)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换气次数.
数值分析结果要求:1)云图要求:应对计算结果的上下限进行调整,压力云图和风速云图应体现出较明显的变化,风速矢量图应反映出风流场的气流,并对结果进行说明.
2)计算收敛性要求:计算应在求解充分收敛的情况下停止,即确定残差曲线下降,趋于平线,残差变化率小于0.
001.
对比分析根据数值分析结果分析项目室内风环境状态,将换气次数等结果与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对比,判断达标情况.
给出室内风环境的优化措施与实施过程,对比分析优化后的项目室内风环境状态.
结论进行达标判定,并给出结论.
A.
4.
5审查要点(附表A.
4.
2)附表A.
4.
2室内风环境数值分析报告专家判断表编号审查要点具体判断是否满足1数值分析依据数值分析基础数据有可靠来源,给出参数参考的数据资料2模型选取数值分析时采用k-模型、KECHEN模型或其他适用于计算对象模型3差分格式未采用一阶差分格式4模拟工况有适宜通风期(春秋季)、间歇通风期(夏季)两个典型工况的模拟结果5建筑模型建模时选择尽可能地代表更多的户型单元且至少5户典型户型门窗开口面积及开启情况按实际情况进行建模建模对象包含室内空间的所有室内隔断6计算区域室内模拟计算域边界为目标建筑外围护结构除了附属空间或避难所,其他所有的住区或功能区都被考虑7网格划分室内的网格能反映所有显著阻隔通风的室内设施,网格过渡比不宜大于2水平面最小网格尺寸不大于内墙厚度,内墙内至少一个网格,网格纵横比不大于3且不小于1/3;垂直方向网格纵横比不大于3且不小于1/3,一般网格数不低于10一般门窗实际可开启部分网格至少4个对于抽象出来的厚度为零的内墙和外墙,其内墙和外墙能被识别8边界条件数值分析在当地年平均气象参数的等温线条件和稳态条件下进行室内风环境模型应在室外空气绝热条件下完成基于过渡季节典型的风向和风速室外风环境模拟结果,根据建筑立面风压作为室内自然通风模拟的边界条件地面和墙面粗糙系数设置进行单独说明(无特殊要求时墙面0.
5,地面0.
8)依据室外风环境模拟结果,在各个开窗通风口距离0.
5m处读取压力大小,并读取各个户型的前后压差平均风压差值取每个典型户型不同户在相应高度水平的压差平均值选择的典型户型的风压差值应不超过平均风压差值的±10%9数值分析结果数值分析得到10个网格及以上人员主要活动区域距地1.
5m高度风速分布云图、风速矢量图、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列表;考虑热边界条件的自然通风模拟应包含温度分布云图,典型剖面的温度分布云图包含4个网格以上的主要通风口开口截面的速度、压力分布云图、矢量图,或温度分布图室内空气龄分布云图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换气次数附录A.
5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供暖空调系统能耗模拟分析报告提纲及要求A.
5.
1综合概况项目基本信息能耗模拟报告中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建筑构造尺寸,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做法,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太阳得热系数,窗墙面积比和屋面开窗面积.

标准要求能耗模拟报告中标准要求应包括:对应的绿色建筑标准及条款、标准规定的计算要求、评分要求和达标要求.
能耗模拟依据能耗模拟依据应明确其来源,包括但不限于:应写明基础数据及来源,例如气象参数来源、建筑室内人员数量、照明功率、设备功率、室内温度、供暖和空调系统运行时间等.
数据来源:1)《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分析过程可参考《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JGJ/T449—2018)要求进行.
A.
5.
2能耗模拟方法计算方法能耗模拟报告中计算方法应包括但不限于:能耗模拟采用的计算方法、计算参数选取和基本流程.
(1)基本要求1)空调区的冬季热负荷和夏季冷负荷应进行逐时计算.
2)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应根据各项得热量的种类、性质以及空调区的蓄热特性,分别进行计算.
3)空调系统的夏季冷负荷,应按下列规定确定:①末端设备设有温度自动控制装置时,空调系统的夏季冷负荷按所服务各空调区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
②末端设备无温度自动控制装置时,空调系统的夏季冷负荷按所服务各空调区冷负荷的累计值确定.
③应计入新风冷负荷、再热负荷以及各项有关的附加冷负荷.
④应考虑所服务各空调区的同时使用系数.
4)空调区的下列各项得热量,应按非稳态方法计算其形成的夏季冷负荷,不应将其逐时值直接作为各对应时刻的逐时冷负荷值:①通过围护结构传入的非稳态传热量.
②通过透明围护结构进入的太阳辐射热量.
③人体散热量.
④非全天使用的设备、照明灯具散热量等.
5)空调区的下列各项得热量,可按稳态方法计算其形成的夏季冷负荷:①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1℃的空调区,通过非轻型外墙传入的传热量.
②空调区与邻室的夏季温差大于3℃时,通过隔墙、楼板等内围护结构传入的传热量.
③人员密集空调区的人体散热量.
④全天使用的设备、照明灯具散热量等.
6)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①舒适性空调可不计算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工艺性空调有外墙时,宜计算距外墙2m范围内的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
②计算人体、照明和设备等散热形成的冷负荷时,应考虑人员群集系数、同时使用系数、设备功率系数和通风保温系数等.
③屋顶处于空调区之外时,只计算屋顶进入空调区的辐射部分形成的冷负荷;高大空间采用分层空调时,空调区的逐时冷负荷可按全室性空调计算的逐时冷负荷乘以小于1的系数确定.
(2)能耗模拟计算方法要求1)以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节能率为评价指标,可参照下式计算:式中,——设计建筑空调采暖系统全年能耗,GJ;——参照建筑空调采暖系统全年能耗,GJ.
2)全年空调和供暖总耗电量应按下式计算:式中,——全年供暖和空调总耗电量,;——全年空调耗电量,;——全年供暖耗电量,.
3)全年空调耗电量应按下式计算:式中,——全年累计耗冷量(通过动态模拟软件计算得到),;——总建筑面积,m2;——供冷系统综合性能系数,取2.
50.
4)重庆地区全年供暖耗电量应按下式计算:式中,——热源为燃气锅炉的供暖系统综合效率,取0.
75;——标准天然气热值,取9.
87kW·h/m3;——发电煤耗(kgce/kW·h)取0.
360kgce/kW·h(1kgce=29.
3MJ);——天然气与标煤折算系数,取1.
21kgce/m3.
能耗模拟软件能耗模拟报告应包括: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的介绍,由于不同软件的负荷计算方法可能不同,所以其分析方法应与软件相对应.
常用能耗模拟软件简介如下.
(1)DeSTDeST-h主要用于住宅建筑热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住宅建筑热特性指标的计算、住宅建筑的全年动态负荷计算、住宅室温计算、末端设备系统经济性分析等领域.
DeST-c是DeST开发组针对公共建筑特点推出的专用于公共建筑辅助设计的版本,根据建筑及其空调方案设计的阶段性,DeST-c对公共建筑的模拟分成建筑室内热环境模拟、空调方案模拟、输配系统模拟、冷热源经济性分析几个阶段,对应的服务于建筑设计的初步设计(研究建筑物本身的特性)、方案设计(研究系统方案)、详细设计(设备选型、管路布置、控制设计等)几个阶段,很好的根据各个阶段设计模拟分析反馈以指导各阶段的设计.

(2)DOE-2DOE-2,是一个按小时对建筑物能耗分析的软件,可计算建筑物能量性能和设备运行的寿命周期成本(LCC),当前版本是DOE-2.
1E.
DOE-2有四个输入模块(气象数据文件、用户数据文件、建筑材料数据库、围护结构构造数据库),五个处理模块(建筑描述语言预处理程序、负荷模拟、系统模拟、机组模拟、经济分析),四个输出模块(负荷报告、系统报告、机组报告和经济分析报告).

(3)EnergyPlusEnergyPlus是在软件BLAST和DOE-2基础上进行开发的,具有BLAST和DOE-2的优点.
EnergyPlus能够根据建筑的物理组成和机械系统(暖通空调系统)计算建筑的冷热负荷,这是通过暖通空调系统维持室内设定温度.
EnergyPlus还能够输出非常详细的各项数据,如通过窗户的太阳辐射得热等,来和真实的数据进行验证.
EnergyPlus既能够进行建筑冷热负荷计算,也能进行建筑全年动态能耗计算.
EnergyPlus采用集成同步的负荷/系统/设备的模拟方法.
在计算负荷时,时间步长可由用户选择,一般为10~15min.
在系统的模拟中,软件会自动设定更短的步长(小至数秒,大至1h)以便于更快地收敛.
EnergyPlus采用CTF来计算墙体传热,采用热平衡法计算负荷.

A.
5.
3模型建立模型建立能耗模拟报告模型建立时应包括但不限于:能够表达目标建筑和周边遮挡物位置关系的总平面图;通过模拟形成的目标建筑三维物理模型效果图;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的供暖空调系统选取及建模说明.
(1)物理模型建立及简化基本原则1)物理模型的几何尺寸应按照实际建筑尺寸1∶1构建,应包含主要功能空间,并且区分建筑内外分区.
2)非空调空间可以合理合并,同方向同功能的相邻空间可以按需要合并.
3)对于中庭空间,应合理区分竖向温度分区;对于无竖向温度差异的标准层建筑,建模时可以用"典型层"简化.
4)不应忽略周边建筑的遮挡以及建筑的自遮挡.
5)不透光围护结构应根据输入的建筑各立面和屋面的非透光部位主体结构层、保温层、找坡层等材料和厚度,考虑建筑围护结构的蓄热性能.
6)透光围护结构要求根据模拟软件建立的建筑模型和外遮阳设施,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的计算方法计算透光部位的太阳得热系数(SHGC).
(2)设计建筑及参照建筑建模原则1)设计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建筑构造尺寸、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做法、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太阳得热系数、窗墙面积比、屋面开窗面积应与建筑设计文件一致.
2)参照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建筑构造尺寸应与设计建筑一致;当设计建筑的屋顶透光部分的面积大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第3.
2.
7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的屋顶透光部分的面积应按比例缩小,使参照建筑的屋顶透光部分的面积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第3.
2.
7条的规定.

3)参照建筑围护结构做法应与建筑设计文件一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取值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第3.
3节的规定.
(3)设计系统及参照系统选取原则设计系统及参照系统的选取应满足附表5.
1要求.
表5.
1参照系统的选取原则设定内容设计系统参照系统采暖、空调负荷相同暖通空调系统设定冷源系统实际设计方案(设计采用水冷冷水机组系统,或水源或地源热泵系统,或蓄能系统)IPLV值采用电制冷的离心机或螺杆机,其能效值(或IPLV值)应按照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规定取值.
若地标能效规定高于国标,仍应采用国标作为参照值实际设计方案(设计采用风冷、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或吸收制冷机组或系统)采用风冷、蒸发冷却螺杆机或吸收式制冷机组,其能效值参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规定取值实际设计方案(设计采用直接膨胀式系统)系统与实际设计系统相同,其效率满足相应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单元式空调机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或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机组的空调系统的要求热源系统实际设计方案,包括采用地源热泵系统热源采用燃气锅炉,锅炉效率满足相应的标准的要求输配系统实际设计方案供暖输配系统能效比参照《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冷冻水输送系数和冷却水输送系数的应满足《空气调节系统经济运行》(GBT17981—2007)的要求末端实际设计方案末端与实际设计方案相同参照系统选取原则如下.
1)集中空调系统:参照系统的设计新风量、冷热源、输配系统设备能效比等均应严格按照节能标准选取,不应盲目提高新风量设计标准,不考虑风机、水泵变频、新风热回收、冷却塔免费供冷等节能措施.
对于集中式空调采暖系统,计算采暖空调系统能耗时,需考虑部分负荷下的设备效率.
计算空调冷热源的能耗时,要计入冷却侧的水泵和风机的能耗,即冷却泵及冷却塔风机电耗.
此外,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系统要同时计算地下水取水及回灌用水泵电耗;利用冷却塔自由冷却的风机电耗要计入此项;水环路热泵系统各热泵分别计算后并累加后统一计算.

2)对于单元式机组,参考系统为相对应的国家标准的单元式机组本身.
采用分散式房间空调器进行空调和采暖时,选用符合《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2021.
3—2010)和《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1455—2013)中规定的第三级产品;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作为户式集中空调(采暖)机组时,选用国家标准《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机能源效率等级》(GB21454—2008)中规定的第三级产品.

3)对于新风热回收系统,热回收装置机组名义测试工况下的热回收效率,全热焓交换效率制冷不低于50%,制热不低于55%,显热温度交换效率制冷不低于60%,制热不低于65%.
需要考虑新风热回收耗电,热回收装置的性能系数(COP值)大于5(COP值为回收的热量与附加的风机耗电量比值),超过5以上的部分为热回收系统的节能值.

4)对于水泵的一次泵、二次泵系统,参考系统为对应一、二次泵定频系统.
考虑变频的措施,水泵节能率可计入.
5)对于不宜采用风机盘管的空间,选用全空气定风量系统.
本条针对VAV空调系统,有两种比较形式:一种是与风机盘管比较.
另一种是针对冷水不宜进室或室内噪声有严格要求的房间,应该与全空气定风量系统比较.

6)对于有多种能源形式的空调采暖系统,其能耗应折算为一次能源进行计算.
计算条件能耗模拟报告计算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的空气调节和供暖系统运行时间、室内温度、照明功率密度值及开关时间、房间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积及在室率、人员新风量及新风机组运行时间表、电气设备功率密度及使用率、室内热源散热量辐射和对流的比例、人员散热量和散湿量的设定方法.

1)计算设计建筑全年累计耗冷量和累计耗热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的空气调节和供暖系统运行时间、室内温度、照明功率密度值及开关时间、房间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积及在室率、人员新风量及新风机组运行时间表、电气设备功率密度及使用率、室内热源散热量辐射和对流的比例、人员散热量和散湿量应按附表A.
5.
2~附表A.
5.
17设置.

附表A.
5.
2空气调节和供暖系统的日运行时间建筑类别系统工作时间办公建筑工作日7:00~18:00节假日—校园建筑——教学楼工作日7:00~18:00节假日—商店建筑全年8:00~21:00医疗建筑——门诊楼全年8:00~21:00宾馆建筑全年1:00~24:00公路客运站全年8:00~22:00铁路客运站全年7:00~24:00航空港——旅客公共区全年0:00~24:00体育建筑全年9:00~21:00观演建筑全年10:00~22:00展览建筑全年10:00~21:00附表A.
5.
3办公建筑、教学楼、宾馆建筑、住院部、商店建筑、门诊楼供暖空调区室内温度建筑类别运行时段运行模式下列计算时刻/h供暖空调区室内设定温度/℃123456789101112办公建筑、教学楼工作日空调373737373737282626262626供暖5555512182020202020节假日空调373737373737373737373737供暖555555555555续表建筑类别运行时段运行模式下列计算时刻/h供暖空调区室内设定温度/℃123456789101112宾馆建筑、住院部全年空调252525252525252525252525供暖222222222222222222222222商店建筑、门诊楼全年空调373737373737372825252525供暖555555121618181818建筑类别运行时段运行模式下列计算时刻/h供暖空调区室内设定温度/℃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办公建筑、教学楼工作日空调262626262626373737373737供暖20202020202018125555节假日空调373737373737373737373737供暖555555555555宾馆建筑、住院部全年空调252525252525252525252525供暖222222222222222222222222商店建筑、门诊楼全年空调252525252525252537373737供暖181818181818181812555附表A.
5.
4其他类型建筑供暖空调区室内温度运行模式时间室内空气温度/℃空调正常工作26正常工作时间的前1h28其他37供暖正常工作18正常工作时间的前1h15其他5附表A.
5.
5照明功率密度值建筑类别照明功率密度/(W/m2)办公建筑9.
0校园建筑——教学楼9.
0商店建筑一般商场10.
0高档商场16.
0医疗建筑——门诊楼9.
0宾馆建筑7.
0交通建筑——候车(机)、售票、出发大厅9.
0体育建筑7.
0观演建筑9.
0展览建筑10.
0附表A.
5.
6办公建筑、教学楼、宾馆建筑、住院部、商店建筑、门诊楼照明开启率时间表建筑类别运行时段下列计算时刻/h照明开启率/%123456789101112办公建筑、教学楼工作日000000105095959580节假日000000000000续表建筑类别运行时段下列计算时刻/h照明开启率/%123456789101112宾馆建筑、住院部全年101010101010303030303030商店建筑、门诊楼全年101010101010101050606060建筑类别运行时段下列计算时刻/h照明开启率/%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办公建筑、教学楼工作日8095959595303000000节假日000000000000宾馆建筑、住院部全年303050506090909090801010商店建筑、门诊楼全年606060608090100100100101010附表A.
5.
7其他类型建筑照明开启率时间表时间照明开启率/%正常工作90正常工作时间的前1h20其他10附表A.
5.
8不同类型房间人均占有的建筑面积建筑类别人均占有的建筑面积/(m2/人)办公建筑10.
0校园建筑——教学楼6.
0商店建筑一般商场5.
0高档商场10.
0医疗建筑——门诊楼8.
0宾馆建筑25.
0交通建筑——候车(机)、售票、出发大厅10.
0体育建筑4.
0观演建筑4.
0展览建筑4.
0附表A.
5.
9办公建筑、教学楼、宾馆建筑、住院部、商店建筑、门诊楼房间人员逐时在室率建筑类别运行时段下列计算时刻/h房间人员逐时在室率/%123456789101112办公建筑、教学楼工作日000000105095959580节假日000000000000宾馆建筑全年707070707070707050505050住院部全年959595959595959595959595商店建筑全年00000002050808080门诊楼全年00000002050958040建筑类别运行时段下列计算时刻/h房间人员逐时在室率/%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办公建筑、教学楼工作日8095959595303000000节假日000000000000宾馆建筑全年505050505050707070707070续表建筑类别运行时段下列计算时刻/h房间人员逐时在室率/%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住院部全年959595959595959595959595商店建筑全年808080808080807050000门诊楼全年205060602020000000附表A.
5.
10其他类型建筑房间人员逐时在室率时间房间人员逐时在室率/%正常工作90正常工作时间的前1h10其他0附表A.
5.
11不同类型房间的人均新风量建筑类别新风量/[m3/(h·人)]办公建筑30.
0校园建筑——教学楼30.
0商店建筑一般商场15.
0高档商场20.
0医疗建筑——门诊楼30.
0宾馆建筑30.
0交通建筑——候车(机)、售票、出发大厅20.
0体育建筑20.
0观演建筑14.
0展览建筑20.
0附表A.
5.
12新风运行情况(1表示新风开启,0表示新风关闭)建筑类别运行时段下列计算时刻/h新风运行情况123456789101112办公建筑、教学楼工作日000000111111节假日000000000000宾馆建筑全年111111111111住院部全年111111111111商店建筑全年000000011111门诊楼全年000000011111建筑类别运行时段下列计算时刻/h新风运行情况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办公建筑、教学楼工作日111111100000节假日000000000000宾馆建筑全年111111111111住院部全年111111111111商店建筑全年111111111000门诊楼全年111111000000注:其他类型建筑按照其实际工作情况确定新风运行情况.
附表A.
5.
13不同类型房间电器设备功率密度建筑类别电器设备功率密度/(W/m2)办公建筑15.
0校园建筑——教学楼5.
0商店建筑一般商场10.
0高档商场20.
0医疗建筑——门诊楼20.
0宾馆建筑15.
0交通建筑——候车(机)、售票、出发大厅10.
0体育建筑10.
0观演建筑10.
0展览建筑10.
0附表A.
5.
14办公建筑、教学楼、宾馆建筑、住院部、商店建筑、门诊楼电气设备逐时使用率建筑类别运行时段下列计算时刻/h电气设备逐时使用率/%123456789101112办公建筑、教学楼工作日000000105095959550节假日000000000000宾馆建筑全年000000000000住院部全年959595959595959595959595商店建筑全年00000003050808080门诊楼全年00000002050958040建筑类别运行时段下列计算时刻/h电气设备逐时使用率/%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办公建筑、教学楼工作日5095959595303000000节假日000000000000宾馆建筑全年00000808080808000住院部全年959595959595959595959595商店建筑全年808080808080807050000门诊楼全年205060602020000000附表A.
5.
15其他类型建筑电气设备逐时使用率时间电气设备逐时使用率/%正常工作85正常工作时间的前1h10其他0附表A.
5.
16室内热源散热量辐射和对流的比例热源辐射比例/%对流比例/%照明6733续表热源辐射比例/%对流比例/%设备3070人体显热4060附表A.
5.
17人员散热量和散湿量建筑类别显热/(W/人)潜热/(W/人)散湿量/[g/(h·人)]办公建筑614668校园建筑——教学楼614668商店建筑58123184医疗建筑——门诊楼614668宾馆建筑624668交通建筑——候车(机)、售票、出发大厅6173109体育建筑6173109观演建筑624668展览建筑61731092)计算参照建筑全年累计耗冷量和累计耗热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空气调节和供暖系统的运行时间、室内温度、照明功率密度及开关时间、房间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积及在室率、人员新风量及新风机组运行时间表、电气设备功率密度及使用率应与设计建筑一致.
A.
5.
4能耗模拟结果与结论能耗模拟结果供暖空调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应包括建筑全年供暖空调总负荷与总耗电量.
能耗模拟结果要求:1)应以参照建筑与设计建筑的供暖和空气调节总耗电量作为其能耗判断的依据.
2)参照建筑与设计建筑的供暖耗气量应折算为耗电量.
对比分析根据能耗模拟结果分析项目暖通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将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的传热系数、全年供暖空调总耗电量等结果进行对比,得出其能耗降低幅度结果,判断达标情况.
报告中给出暖通空调系统的优化措施与实施过程.

结论对结果进行达标判定,并给出结论.
A.
5.
5审查要点(附表A.
5.
17)附表A.
5.
17供暖空调系统能耗模拟分析报告专家判断表编号审查要点具体判断是否满足1能耗模拟依据能耗模拟基础数据有可靠来源,写明基础数据及参考的数据资料2计算基本要求空调区的冬季热负荷和夏季冷负荷应进行逐时计算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根据各项得热量的种类、性质以及空调区的蓄热特性,分别进行计算空调系统的夏季冷负荷,应按下列规定确定:①末端设备设有温度自动控制装置时,空调系统的夏季冷负荷按所服务各空调区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②末端设备无温度自动控制装置时,空调系统的夏季冷负荷按所服务各空调区冷负荷的累计值确定;③应计入新风冷负荷、再热负荷以及各项有关的附加冷负荷;④应考虑所服务各空调区的同时使用系数空调区的得热量稳态方法计算和非稳态方法计算合理应用,满足要求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①舒适性空调可不计算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工艺性空调有外墙时,宜计算距外墙2m范围内的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
②计算人体、照明和设备等散热形成的冷负荷时,应考虑人员群集系数、同时使用系数、设备功率系数和通风保温系数等.
③屋顶处于空调区之外时,只计算屋顶进入空调区的辐射部分形成的冷负荷;高大空间采用分层空调时,空调区的逐时冷负荷可按全室性空调计算的逐时冷负荷乘以小于1的系数确定3计算方法要求用计算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节能率用计算全年空调和供暖总耗电量用计算全年空调耗电量用计算全年供暖耗电量4建筑模型建立物理模型的几何尺寸应按照实际建筑尺寸1:1构建,应包含主要功能空间,并且区分建筑内外分区非空调空间合理合并,同方向同功能的相邻空间按需要合并对于中庭空间,合理区分竖向温度分区;对于无竖向温度差异的标准层建筑,建模时可以用"典型层"简化不应忽略周边建筑的遮挡以及建筑的自遮挡不透光围护结构应根据输入的建筑各立面和屋面的非透光部位主体结构层、保温层、找坡层等材料和厚度,考虑建筑围护结构的蓄热性能透光围护结构要求根据模拟软件建立的建筑模型和外遮阳设施,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的计算方法计算透光部位的太阳得热系数(SHGC)4建筑模型建立设计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建筑构造尺寸、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做法、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太阳得热系数、窗墙面积比、屋面开窗面积应与建筑设计文件一致参照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建筑构造尺寸应与设计建筑一致;当设计建筑的屋顶透光部分的面积大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第3.
2.
7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的屋顶透光部分的面积应按比例缩小,使参照建筑的屋顶透光部分的面积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第3.
2.
7条的规定参照建筑围护结构做法应与建筑设计文件一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取值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第3.
3节的规定5供暖空调系统选取设计系统及参照系统的选取应满足本书附表A.
5.
1要求6计算条件建筑的空气调节和供暖系统运行时间、室内温度、照明功率密度值及开关时间、房间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积及在室率、人员新风量及新风机组运行时间表、电气设备功率密度及使用率、室内热源散热量辐射和对流的比例、人员散热量和散湿量应按本书附表A.
5.
1~附表A.
5.
17设置建筑空气调节和供暖系统的运行时间、室内温度、照明功率密度及开关时间、房间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积及在室率、人员新风量及新风机组运行时间表、电气设备功率密度及使用率应与设计建筑一致7能耗模拟结果建筑全年供暖空调总负荷与总耗电量以参照建筑与设计建筑的供暖和空气调节总耗电量作为其能耗判断的依据参照建筑与设计建筑的供暖耗煤量和耗气量应折算为耗电量附录B计算分析报告提纲及要求附录B.
1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土石方平衡分析计算报告提纲及要求B.
1.
1综合概况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建筑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绝对标高、场地平均高程、室外地坪设计标高、建筑基底面积、工程地下室回填量(实方)、实际留存土方能力.
标准要求标准要求应包括:对应的绿色建筑标准及条款、标准规定的计算要求、评分要求及达标要求.
B.
1.
2计算过程计算依据计算依据应包括但不限于:应写明基础数据及来源、参考标准、资料,例如地形参数、计算建筑具体信息、地质情况及周围环境等.
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2018).
2)工程施工图纸.
3)工程场地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
4)施工组织设计及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计算方法计算方法应包括但不限于:介绍计算基本方法和流程.
例如:方格网计算法(也可采用其他计算方法).
(1)划方格网根据地形图划分方格网,尽量使其与测量或施工坐标网重合,方格一般采用(20m*20m)~(40m*40m)(地形平坦、机械化施工时也可采用100m*100m),将相应设计标高和自然地面标高分别标注在方格点的右上角和右下角,求出各点的施工高度(挖或填),填在方格网左上角,挖方为(+),填方为().

(2)计算零点位置计算确定方格网中两端角点施工高度符号不同的方格边上零点位置,标于方格网上,连接零点,即得填方与挖方区的分界线(附图B.
1.
1).
零点的确定方法如下:式中,——零点据挖方角顶的距离,m;——零点据填方角顶的距离,m;——填方高度,m;——挖方高度,m;——方格边长,m.
附图B.
1.
1填方与挖方区分界线(3)计算土方工程量按方格网底面图形和体积计算公式,计算每个方格内的挖方或填方量.
1)四角点全填方(或全挖方,附图B.
1.
2),即式中,——填方(+)或挖方()的体积,m3;——各角点(或边点、凹点、中间点)的自然地面标高,m.
2)一角点填方(或挖方),另外三角点挖方(或填方)(附图B.
1.
3).
附图B.
1.
2四角点全填方(或全挖方)附图B.
1.
3一角点填方(或挖方)3)一侧两角点填方(或挖方),另一侧两角点挖方(或填方)(附图B.
1.
4).
(4)汇总分别将挖方区和填方区所有方格计算土方量汇总,即得该建筑场地挖方区和填方区的总土方量.
计算内容计算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土方开挖量计算、土方回填量计算.
要求:土石方平衡分析计算,应根据土方的施工标高、挖填区面积、挖填区土方量,并考虑各种变更因素(如土的松散率、压缩率、沉降量等)进行调整后,对土方进行平衡分析计算.
(1)土方开挖量计算1)对场地外围墙位置和场地原地面标高进行测量,测量场地平均标高(m),有原地面标高测量成果图(示例见附图B.
1.
5),为土方开挖回填及土方平衡做好准备工作.
2)确定工程基坑开挖边线长(m),宽(m),大体上呈凸形.
确定基础开挖深度(m),基坑及独立柱基础开挖,确定边坡的放坡系数(推荐采用1∶0.
3),除结构宽度外,基坑底边留置600mm宽工作面,在CAD中放出开挖边线图及坑底边线图,可测得基坑开挖面积及基坑底面积.

由以上数据计算出基坑开挖土方量和外围独立柱基础开挖土方量(万m3).
(2)土方回填量计算确定工程设计建筑室外标高(m),原场地标高(m),计算回填土方量的范围是地下室外墙周边至自然地面标高,共计约(万m3实方).
计算结果土石方平衡计算结果应包括:挖土方量,填土方量,弃方量,借方量.
例如:经过计算分析,并合理组织挖方及填方,挖土方为_m3,填土方为________m3,弃方为________m3,借方为________m3,整个项目差土为m3,(未)实现土石方平衡.
B.
1.
3结论对结果进行达标判定,并给出结论.
B.
1.
4审查要点(附表B.
1.
1)附表B.
1.
1土石方平衡分析计算报告专家判断表编号审查要点具体判断是否满足1计算依据计算基础数据有可靠来源,写明基础数据及来源、参考标准、资料2计算方法计算方法明确,计算过程清晰3计算内容土方开挖量计算正确,有原地面标高测量成果图土方回填量计算正确4计算结果计算结果包括:挖土方量,填土方量,弃方量,借方量.
通过计算,能够实现土石方平衡附录B.
2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分析计算报告提纲及要求B.
2.
1综合概况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建筑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类型.
标准要求标准要求应包括:对应的绿色建筑标准及条款、标准规定的计算要求、评分要求及达标要求.
B.
2.
2计算过程计算依据计算依据应包括但不限于:应写明基础数据及来源、参考标准、资料,例如项目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等.
1)《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GB/T50801—2013).
2)《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18).
3)《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2009年版)》(GB50366—2005).
4)《水(地)源热泵机组》(GB/T19409—2013).
5)《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技术规程》(DBJ50-199—2014).
6)《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设计标准》(DBJ50-116—2010).
7)《太阳能光伏照明装置总技术规范》(GB24460—2009).
例如:自然资源条件说明:项目地处东经120°03′~121°07′、北纬27°21′~27°46′之间,太阳能辐射年总量为4501000kJ/(m2·a).
年平均温度17.
8℃,极端最低温度-3.
9℃,极端最高温度39.
6℃.
重庆地区年日照辐射量为3058.
51kJ/(m2·a),日照小时数为1118.
19h.

计算方法计算方法应包括但不限于:介绍计算基本方法和流程.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为式中,—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可再生能源提供热水量(空调冷热量、发电量);—项目年热水用量(空调总冷热量、年能耗).
由于不同种类可再生能源的度量方法、品位和价格都不同,本条分三类进行评价.
有多种用途时可同时得分,但本条累计得分不超过9分.
计算内容及结果(1)可再生能源提供生活用热水比例1)系统设计.
结合场地的选址、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热水范围、当地可再生资源情况等,对建筑热水系统及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情况及系统设备参数进行介绍.
2)项目生活用热水总量.
项目全年用热水量计算为(B.
2.
1)式中:——生活热水年节水用水量,m3/a;——热水节水用水定额,按《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表3.
1.
7的规定选用[L/(人·d)或L/(单位数·d)],表中未直接给出定额者,可通过人、次/d等进行换算;——使用人数或单位数,以年平均值计算,住宅可按3~5人/户,入住率60%~80%计算;——年用水天数,d/a,根据使用情况确定.
3)可再生能源提供热水量.
太阳能光热系统年产热能力为(B.
2.
2)式中:——太阳能热水系统使用时间内集热器全年产热量,kJ;——太阳能集热器总面积,m2;——换热器换热因子,直接加热系统取1.
0,间接加热系统取0.
80;——太阳能热水系统使用时间内集热器采光面上年均日辐照量,kJ/(m2·a);——集热器全日集热效率,取值0.
50;——管路及储水箱热损失率,取值0.
20;——太阳能集热系统的使用效率系数,取0.
8.
太阳能光热系统产生的热水量为(B.
2.
3)式中:——太阳能光热系统产生的热水量,m3;——水的比热,4.
187kJ/(kg·℃);——设计热水温度,可取60℃;——全年用水期间内冷水平均温度,取15℃;——热水密度,取1000kg/m3.
4)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
可再生能源提供生活用热水比例按第B.
2.
1节方法计算.
(2)可再生能源提供空调冷热量比例1)系统设计.
结合场地的选址、建筑空调用冷热量、当地可再生资源情况等,对建筑空调系统及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情况及系统设备参数进行介绍.
2)项目空调总冷热量.
简介项目负荷计算使用软件,根据项目供暖空调系统能耗模拟分析得到项目空调总冷热量数据,具体要求参考《供暖空调系统能耗模拟分析报告提纲及要求》.
3)可再生能源提空调冷热量.
①根据负荷计算结果和项目空调系统设计方案,确定系统的机组.
②根据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T-052),结合项目自身的运营情况,确定本项目的运营时间表.
可参考附表B.
2.
1确定.
附表B.
2.
1空气调节和供暖系统的日运行时间建筑类别系统工作时间办公建筑工作日7:00~18:00节假日—校园建筑——教学楼工作日7:00~18:00节假日—商店建筑全年8:00~21:00医疗建筑——门诊楼全年8:00~21:00宾馆建筑全年1:00~24:00公路客运站全年8:00~22:00铁路客运站全年7:00~24:00航空港——旅客公共区全年0:00~24:00体育建筑全年9:00~21:00观演建筑全年10:00~22:00展览建筑全年10:00~21:00③根据机组选择情况和运行时间确定地源热泵和常规系统的供冷供热量,结果列入附表B.
2.
2.
附表B.
2.
2空调和供暖系统冷热量统计类型地源热泵提供量/kW冷水机组提供量/kW空调供暖运行时间/h合计/(kW·h)4)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
可再生能源提供空调用冷热量比例按第B.
2.
1节方法计算.
(3)可再生能源提供电量比例1)系统设计.
结合场地的选址、当地可再生资源情况等,对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设计情况及系统设备参数进行介绍.
2)项目总电量.
根据设备功率、能耗模拟等基础数据,使用能耗模拟软件计算建筑的年耗电量,应包括照明插座、空调、电力、特殊用电的能耗模拟.
3)可再生能源提供电量.
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年发电量应分两种情况计算:长期测试的年发电量应按下式计算:式中:太阳能光伏系统年发电量(kWh);—长期测试期间第日的发电量(kWh);—长期测试持续的天数.
短期测试的年发电量成按下式计算:式中:——太阳能光伏系统年发电量(kWh);——太阳能光伏系统光电转换效率(%);n——不同朝向和倾角采光平面上的太阳能电池方阵个数;——第个朝向和倾角采光平面上全年单位面积的总太阳辐射量(MJ/m2),可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GB/T50801-2013中附录D的方法计算;——第个朝向和倾角采光平面上的太阳能电池面积(m2).
4)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
可再生能源提供电量比例按B.
2.
1节方法计算.
B.
2.
3结论对结果进行达标判定,并给出结论.
B.
2.
4审查要点(附表B.
2.
3)附表B.
2.
3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分析计算报告专家判断表编号审查要点具体判断是否满足1计算依据计算基础数据有可靠来源,写明基础数据及来源、参考标准、资料.
写明项目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条件,以便计算2计算方法计算方法明确,计算过程清晰3系统设计结合场地的选址、建筑设计情况、当地可再生资源情况等,对建筑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设计情况及系统设备参数进行介绍4可再生能源提供生活用热水比例项目全年用热水量为(1)太阳能光热系统年产热能力为(2)5可再生能源提供空调冷热量比例简介项目负荷计算使用软件,根据项目供暖空调系统能耗模拟分析得到项目空调总冷热量数据根据机组选择情况和运行时间确定地源热泵和常规系统的供冷供热量6可再生能源提供电量比例根据设备功率、能耗模拟等基础数据,计算建筑的年耗电量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年发电量为长期测试:短期测试:(3)附录B.
3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计算报告提纲及要求B.
3.
1综合概况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类型、建筑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
当项目包含多种建筑类型,如住宅、办公建筑、旅馆、商场、会展等时,可统筹考虑项目内水资源的各种情况,确定综合利用方案.
标准要求标准要求应包括:对应的绿色建筑标准及条款、标准规定的计算要求、评分要求及达标要求.
B.
3.
2计算过程计算依据计算依据应包括但不限于:应写明基础数据及来源、参考标准、资料、例如等.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19).
2)《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3)《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16).
计算方法计算方法应包括但不限于:介绍计算基本方法和流程.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式中,——非传统水源利用率,%;——非传统水源设计使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使用量(运行阶段),m3/a;——再生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3/a;——雨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3/a;——其他非传统水源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3/a;——设计用水总量(设计阶段)或实际用水总量(运行阶段),m3/a.
式中设计使用量为年用水量,由平均日用水量和用水时间计算得出.
实际使用量应通过统计全年水表计量的情况计算得出.
式中用水量计算不包含冷却用水量和室外景观水体补水量.
计算内容计算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设计用水总量、再生水设计利用量、雨水设计利用量、其他非传统水源利用量(如无其他非传统水源利用可不计算).
(1)设计用水总量生活用水年节水用水量Wt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住宅的生活用水年节水用水量,即(B.
3.
1)式中,——住宅生活用水年节水用水量,m3/a;——节水用水定额,按《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表3.
1.
1的规定选用,L/(人·d);——居住人数,按3~5人/户,入住率60%~80%计算;——年用水天数,d/a,可取Dz=365d/a.
2)公共建筑的生活用水年节水用水量,即(B.
3.
2)式中,——宿舍、旅馆等公共建筑的生活用水年节水用水量,m3/a;——节水用水定额,按《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表3.
1.
2的规定选用,L/(人·d)或L/(单位数·d),表中未直接给出定额者,可通过人、次/d等进行换算;——使用人数或单位数,以年平均值计算;——年用水天数,d/a,根据使用情况确定.
3)生活热水年节水用水量,即(B.
3.
3)式中,——生活热水年节水用水量,m3/a;——热水节水用水定额,按《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表3.
1.
7的规定选用,L/(人·d)或L/(单位数·d),表中未直接给出定额者,可通过人、次/d等进行换算;——使用人数或单位数,以年平均值计算,住宅可按式(B.
3.
1)的计算;——年用水天数,d/a,根据使用情况确定.
4)浇洒草坪、绿化年均灌水定额可按附表B.
3.
1的规定确定.
附表B.
3.
1浇洒草坪、绿化年均灌水定额草坪种类灌水定额[m3/(m2·a)]特级养护一级养护二级养护冷季型0.
660.
500.
28暖季型—0.
280.
125)冲洗路面、地面等用水量.
浇洒道路用水定额可根据路面性质按附表B.
3.
2的规定选用,并应考虑气象条件因素后综合确定.
附表B.
3.
2浇洒道路用水定额路面性质用水定额/[L/(m2·次)]碎石路面0.
40~0.
70土路面1.
00~1.
50水泥或沥青路面0.
20~0.
50注:1.
广场浇洒用水定额亦可参照本表选用.
2.
每年浇洒天数按当地情况确定,如无数据年浇洒次数可按30次计.
6)洗车场洗车用水量.
汽车冲洗用水定额应根据冲洗方式按附表B.
3.
3的规定选用,并应考虑车辆用途、道路路面等级和污染程度等因素后综合确定.
附设在民用建筑中停车库抹车用水可按10%~15%轿车车位计.

附表B.
3.
3汽车冲洗用水定额冲洗方式高压水枪冲洗/[L/(辆·次)]循环用水冲洗补水/[L/(辆·次)]抹车/[L/(辆·次)]轿车40~6020~3010~15公共汽车、载重汽车80~12040~6015~30注:1.
同时冲洗汽车数量按洗车台数量确定.
2.
在水泥和沥青路面行驶的汽车,宜选用下限值;路面等级较低时,宜选用上限值.
3.
冲洗一辆车可按10min考虑.
4.
软管冲洗时耗水量大,不推荐采用.
7)冲厕用水量.
冲厕用水年用水量为(B.
3.
4)式中,——年冲厕用水量,m3/a;——日均用水定额,按《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的规定采用,L/(人·d).
——年平均使用人数,人.
对于酒店客房,应考虑年入住率;对于住宅,应按居住人数,按3~5人/户,一般情况可按3.
2人/户选取,入住率60%~80%计算.
——年平均使用天数,d/a,与生活用水的使用天数相同.
(2)再生水设计利用量当再生水由建筑再生水处理站供应时,建筑再生水系统的年回用再生水量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并应选取三个水量中的最小数值,即(B.
3.
5)(B.
3.
6)(B.
3.
7)式中,—再生水的年回用量,m3/a;—再生水原水的年收集量,m3/a;应根据上面计算的年用水量乘0.
9计算;—再生水处理设施的日处理水量,应按经过水量平衡计算后的再生水原水量取值,m3/d;—再生水供应管网系统的年需水量,m3/a,应根据《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的规定计算.
(3)雨水设计利用量1)雨水回用系统的年用雨水量为(B.
3.
8)式中,—年用雨水量,m3;—雨量径流系数;—常年降雨厚度,mm;—计算汇水面积,hm2,按2)确定;0.
6~0.
7—除去不能形成径流的降雨、弃流雨水等外的可回用系数.
2)汇水面积.
计算汇水面积F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并可与雨水蓄水池汇水面积相比较后取三者中最小值,即(B.
3.
9)(B.
3.
10)式中,—常年最大日降雨厚度,mm;—蓄水池有效容积,m3;—雨水回用系统的平均日用水量,m3.
3)径流系数.
径流系数可按附表B.
3.
4的规定取值.
附表B.
3.
4径流系数表地面种类各种屋面、混凝土或沥青路面0.
85~0.
95大块石铺砌路面或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0.
55~0.
65级配碎石路面0.
40~0.
50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0.
35~0.
40非铺砌土路面0.
25~0.
35公园或绿地0.
10~0.
204)降雨量基础资料.
根据统计资料,重庆降雨资料见附表B.
3.
5(如有最新资料可更新).
附表B.
3.
5重庆1971~2000年的降雨资料月份123456789101112降雨量/mm19.
520.
636.
2104.
6151.
7171.
2175.
4134.
4127.
692.
445.
924.
9降雨日数10.
29.
911.
314.
915.
615.
712.
410.
514.
415.
412.
29.
5日降雨量/mm22.
13.
47.
39.
410.
413.
212.
59.
36.
43.
82.
4(4)其他非传统水源利用量其他非传统水源利用量应按实际情况计算.
计算结果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计算结果应包括: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计算结果.
应列表逐月计算需水量及可收集水量,进行水量平衡分析(附表B.
3.
6).
附表B.
3.
6非传统水源水量平衡计算表月份123456789101112降雨量/mm屋面收集/m3绿地收集/m3月总收集/m3雨水年总收集/m3办公盥洗/m3直饮水/m3冷凝水/m3月总收集/m3中水年总收集/m3办公冲厕/m3汽车抹车/m3道路浇洒/m3绿化浇灌/m3月总用水量/m3总用水量/m3非传统水富余量/m3非传统水利用量/m3非传统水利用总量/m3设计用水总量计算结果应包括项目所有用途的用水量,无相应用途时可以不做计算(附表B.
3.
7).
附表B.
3.
7设计用水总量计算结果统计表设计用水总量用途人数/面积用水定额年用水量/(m/a)生活用水年节水用水量生活热水年节水用水量浇洒草坪、绿化年均灌水洗车场洗车用水量冲厕用水量总量(包括10%未预见水量)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计算结果(附表B.
3.
8).
附表B.
3.
8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计算结果统计表非传统水源设计使用量/(m3/a)设计用水总量/(m3/a)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再生水设计利用量/(m3/a)雨水设计利用量/(m3/a)其他非传统水源利用量/(m3/a)B.
3.
3结论对结果进行达标判定,并给出结论.
B.
3.
4审查要点(附表B.
3.
9)附表B.
3.
9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计算报告专家判断表编号审查要点具体判断是否满足1计算依据计算基础数据有可靠来源,写明基础数据及来源、参考标准、资料2计算方法计算方法明确,计算过程清晰.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为3设计用水总量设计用水总量计算结果应包括项目所有用途的用水量,无相应用途时可以不做计算:生活用水年节水用水量、生活热水年节水用水量、浇洒草坪、绿化年均灌水、洗车场洗车用水量、冲厕用水量,并按照附录B.
3.
2节3中关于设计用水总量的内容计算.

4再生水设计利用量再生水设计利用量选取下列三个水量中的最小数值,即5雨水设计利用量雨水回用系统的年用雨水量应按下式计算为6计算结果逐月计算需水量及可收集水量,进行水量平衡分析通过计算,项目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能够满足本条的要求附录B.
4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高强度材料使用比例计算报告提纲及要求B.
4.
1综合概况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建筑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类型.
标准要求标准要求应包括:对应的绿色建筑标准及条款、标准规定的计算要求、评分要求及达标要求.
B.
4.
2计算过程计算依据计算依据应包括但不限于:应写明基础数据来源、参考标准、资料.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设计评价为结构施工图、项目概预算清单.
3)竣工评价为竣工图、材料决算清单.
计算内容及结果(1)400MPa级及以上钢筋用量比例计算统计应明确项目钢筋使用部位及用量,实际统计时需保留(或增加)使用的钢筋种类.
如果涉及多栋建筑,应分楼栋号分别统计(附表B.
4.
1).
附表B.
4.
1400MPa级及以上钢筋用量比例计算表序号楼层号受力普通钢筋等级用量/t使用部位(梁、柱、板、墙)用量/t1HPB300162HPB300183HPB300204HPB300225HRB40066HRB40087HRB400108HRB400129HRB4001410HRB4001611HRB4001812HRB4002013HRB400221415合计400MPa级及以上钢筋的重量受力钢筋总用量400MPa级及以上钢筋占受力钢筋总用量的比例(2)强度等级不小于C50的混凝土用量比例计算统计应明确项目钢筋使用部位及用量,实际统计时只需保留(或增加)使用的混凝土钢筋种类.
如果涉及多栋建筑,应分楼栋号分别统计(附表B.
4.
2).
附表B.
4.
2高强度混凝土用量比例计算表序号楼层号混凝土强度等级用量/m3使用部位(梁、柱、板、墙)用量/m31C152C203C254C305C356C407C458C509C5510C6011C6512C7013C7514C801516合计强度等级为C50及以上等级的混凝土重量竖向承重结构混凝土总量强度等级为C50及以上等级的混凝土作为竖向承重结构混凝土的比例注:1.
高耐久性混凝土须按《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2009)进行检测,抗硫酸盐等级KS90,抗氯离子渗透、抗碳化及早期开裂均达到Ⅲ级、不低于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17)中50年设计寿命要求.
2.
若涉及多栋建筑,应按单栋建筑进行分别计算,计算方式同上.
(3)Q35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比例计算统计应明确项目高强钢材使用部位及用量(附表B.
4.
3),实际统计时需保留(或增加)使用的高强钢材强度等级.
如果涉及多栋建筑,应分楼栋号分别统计.
附表B.
4.
3高强钢材用量比例计算表序号楼层号钢材强度等级用量/t使用部位(梁、柱、板、墙)用量/t1Q2352Q3553Q3904Q42056合计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的重量钢材总量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与钢材总量的比例注:若涉及多栋建筑,应按单栋建筑进行分别计算,计算方式同上.
B.
4.
3结论进行达标判定,并给出结论.
B.
4.
4审查要点(附表B.
4.
4)附表B.
4.
4高强度材料使用比例计算报告专家判断表编号审查要点具体判断是否满足1计算依据计算基础数据有可靠来源,写明基础数据及来源、参考标准、资料.
设计评价数据来源为结构施工图、项目概预算清单;竣工评价数据来源为竣工图、材料决算清单2计算内容统计明确高强度材料的使用部位及用量如果涉及多栋建筑,分楼栋号分别统计3计算结果计算结果满足标准要求附录B.
5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可再循环材料使用比例计算报告提纲及要求B.
5.
1综合概况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建筑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建筑类型.
标准要求标准要求应包括:对应的绿色建筑标准及条款、标准规定的计算要求、评分要求及达标要求.
B.
5.
2计算过程计算依据计算依据应包括但不限于:应写明基础数据来源、参考标准、资料.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设计评价为结构施工图、项目概预算清单.
3)竣工评价为竣工图、材料决算清单.
计算内容及结果应说明建筑主要使用的不可循环材料[一般为混凝土、建筑砂浆(含砂和水泥)、墙体填充材料(砌块等)、乳胶漆涂料、防水材料等]和可循环材料[一般为钢筋(一级钢、三级钢等)、各种钢材(如型钢、钢管、铁艺、铁皮等)、铝合金型材、建筑玻璃、木材、铜等],并根据项目的建筑面积,进行计算建安工程量,计算出大宗材料的用量,其余辅材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具体详细计算表见附表B.
5.
1.

附表B.
5.
1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计算表建筑材料种类重量/t使用部位建筑材料重量合计/t建筑材料总重量/t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不可循环材料混凝土乳胶漆屋面卷材石材砌块……其他可循环材料钢材铜木材铝合金型材石膏制品门窗玻璃玻璃幕墙砂浆……其他注:分别计算参评范围内住宅部分与公建部分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环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取住宅建筑得分与公共建筑得分中的低分.
B.
5.
3结论对结果进行达标判定,并给出结论.
B.
5.
4审查要点(附表B.
5.
2)附表B.
5.
2可再循环材料使用比例计算报告专家判断表编号审查要点具体判断是否满足1计算依据计算基础数据有可靠来源,写明基础数据及来源、参考标准、资料.
设计评价数据来源为结构施工图、项目概预算清单;竣工评价数据来源为竣工图、材料决算清单2计算内容统计明确可再循环材料的使用部位及用量分别计算参评范围内住宅部分与公建部分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环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取住宅建筑得分与公共建筑得分中的低分3计算结果计算结果满足标准要求附录B.
6重庆市绿色建筑自评估报告性能分析要求——建筑构件隔声性能及室内背景噪声计算报告提纲及要求B.
6.
1综合概况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类型、建筑位置、建筑面积等.
标准要求标准要求应包括:对应的绿色建筑标准及条款、标准规定的计算要求、评分要求及达标要求.
此外,还应列出《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中与项目建筑类型相对应的要求.
B.
6.
2计算过程计算依据计算依据应包括但不限于:应写明基础数据及来源、参考标准、资料等.
1)《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
2)《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
4—2009).
4)《建筑门窗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8485—2008).
5)《建筑声学设计原理》.
6)《建筑隔声评价标准》(GB/T50121—2005).
7)《噪声控制与建筑声学设备和材料选用手册》.
8)《建筑隔声设计——空气声隔声技术》.
9)《噪声与振动控制手册》.
10)《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08J931,建质[2008]18号).
11)相关检测报告.
12)相关科技论文.
13)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室外声环境数值分析报告》.
14)本项目相关图纸及其相关技术文件等.
围护结构计权隔声量计权隔声量的完整计算方法参考《建筑隔声评价标准》(GB/T50121—2005)编制,仅在计算隔墙时完整列出其他构造介绍可采用的引用资料及简易算法.
如果未能找到相近构造的计权隔声量数据,则应根据本报告中"(2)隔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介绍的计算方法对计权隔声量进行计算.
此外,如有论文测试数据支撑,可以参考其测试结果.

(1)建筑围护结构做法应说明外墙类型、分户墙类型、楼板类型、外窗类型.
(2)隔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应列出隔墙构造及相关参数(附表B.
6.
1).
附表B.
6.
1隔墙构造及相关参数分户墙构造厚度/mm密度/(kg/m3)综合面密度m/(kg/m2)分户墙构造示意水泥砂浆201800232(0.
020*1800+0.
200*800+0.
020*1800)烧结页岩空心砖200800水泥砂浆201800注:材料密度引自《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对于采用新型墙体构造的,应出具墙体相关检测报告数据予以应用.
应有隔墙构造的1/3倍频程中心频率的隔声量计算值检测数据,如附表B.
6.
2所示.
附表B.
6.
2烧结页岩空心砖墙体1/3倍频程中心频率的隔声量计算值频率/Hz100125160200250315400500隔声量/dB33.
333.
834.
134.
936.
340.
242.
143.
5频率/Hz630800100012501600200025003150隔声量/dB44.
545.
246.
248.
450.
952.
6052.
452.
3在确定隔墙构造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时,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将一组精确到0.
1dB的1/3倍频程空气声隔声测量量在坐标纸上绘制成一条测量量的频谱曲线.
2)将具有相同坐标比例的并绘有1/3倍频程空气声隔声基准曲线(附图B.
6.
1)的透明纸覆盖在绘有上述曲线的坐标纸上,使横坐标相互重叠,并使纵坐标中基准曲线0dB与频谱曲线的一个整数坐标对齐.

3)将基准曲线向测量量的频谱曲线移动,每步1dB,直至不利偏差之和尽量地大,但不超过32.
0dB为止,计算方法按式(B.
6.
1).
4)低于基准曲线的任一1/3倍频程中心频率的隔声量,与基准曲线的差不超过8.
0dB,计算方法按式(B.
6.
2).
5)此时基准曲线上0dB线所对应的绘有测量量频谱曲线的坐标纸上纵坐标的整分贝数,就是该组测量量所对应的单值评价量.
附图B.
6.
11/3倍频程空气声隔声基准曲线采用1/3倍频程测量时,单值评价量Xw为满足式(B.
6.
1)的最大值,精确到1dB,即(B.
6.
1)式中,P——不利偏差总和,dB;i——频带的序号,i=1~16,代表100~3150Hz范围内的16个1/3倍频带;Pi——频带不利偏差,按式(B.
6.
2)计算:(B.
6.
2)式中,Xw——所要计算的单值评价量,应是《建筑隔声评价标准》(GB/T50121—2005)中表3.
1.
1-1和表3.
1.
1-2中列出的各种测量量和相应的单值评价量;Xi——第i个频带的测量量,精确到0.
1dB;Ki——第i个频带的基准值,详见附表B.
6.
3.
附表B.
6.
31/3倍频程空气声隔声基准值Ki频率/Hz100125160200250315400500基准值/dB191613107410频率/Hz630800100012501600200025003150基准值/dB12344444此外,尚需考虑频谱修正量的问题.
频谱修正量Cj为(B.
6.
3)式中,j—频谱序号,j=1或2,1为计算C的频谱1,2为计算Ctr的频谱2;Xw—单值评价量;i—100~3150Hz的1/3倍频程或125~2000Hz的倍频程序号;Lij—第j号频谱的第i个频带的声压级,详见附表B.
6.
4;Xi—第i个频带的测量量,精确到0.
1dB.
附表B.
6.
4计算频谱修正量的声压级频谱频率/Hz声压级Lij用于计算C的频谱1用于计算Ctr的频谱21/3倍频程倍频程1/3倍频程倍频程10029212014125262016023182002114161025019153151714400158137500131263012118001159410001081250991600941062000911250091331509—15—计算出隔墙构造的计权隔声量+粉红噪声频谱修正值(Rw+C)结果,据此判断该隔墙的空气声隔声性能是否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要求.
(3)外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应列出隔墙构造及相关参数(如附表B.
6.
5).
附表B.
6.
5外墙构造及相关参数外墙构造厚度/mm密度/(kg/m)综合面密度m/(kg/m2)水泥砂浆251800211(0.
025*1800+0.
060*100+0.
200*800)岩棉板60100普通烧结页岩空心砖砌体200800注:材料密度引自《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对于采用新型墙体构造的,应出具墙体相关检测报告数据予以应用.
建筑外墙构造的隔声量可以参考《建筑声学设计原理》附录二中给出的数据,选择综合面密度相近的外墙构造.
例如,附表B.
6.
5计算出综合面密度为211kg/m2,可以引用210mm厚矿渣三孔空心砖墙(面密度为210kg/m2)的隔声量数据(计权隔声量46dB),取其倍频程中心频率的隔声量,见附表B.
6.
6.

附表B.
6.
6210厚矿渣三孔空心砖墙的空气声隔声量频率/Hz125250500100020004000计权隔声量隔声量/dB33384146535246频谱修正量按式B.
6.
3计算,计算出外墙构造的计权隔声量+交通噪声频谱修正值(Rw+Ctr)结果,据此判断该外墙的空气声隔声性能是否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要求.
(4)楼板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应列出楼板构造及相关参数(如附表B.
6.
7).
附表B.
6.
7楼板构造及相关参数楼板构造厚度/mm密度/(kg/m3)综合面密度m/(kg/m2)分户楼板构造示意碎石、卵石混凝土302300319(0.
030*2300+0.
010*2500)钢筋混凝土1002500注:材料密度引自《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计算楼板构造的计权隔声量+粉红噪声频谱修正值(Rw+C)应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并综合分析比较:1)简易插值计算.
查询《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08J931,建质〔2008〕18号),其中外墙1和外墙2隔声性能见附表B.
6.
8所示.
附表B.
6.
8常见楼板隔声性能编号楼板构造厚度/mm面密度/(kg/m2)计权隔声量Rw/dBRw+C外墙1钢筋混凝土1202764947外墙2钢筋混凝土1503605251示例中楼板综合面密度319kg/m2,若按照线性插值粗略估计,其Rw+C约为49dB,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要求.
2)公式计算.
将该楼板构造按复合构造考虑,参考《建筑隔声设计—空气声隔声技术》一书中可查得艾尔杰里的两个经验公式,详见式(B.
6.
4)和式(B.
6.
5).
根据该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分析.

(B.
6.
4)(B.
6.
5)示例中楼板单位面积质量为319kg/m2>200kg/m2,根据式(B.
6.
4)计算得频谱修正量Cj按式(B.
6.
3)计算,计算出外墙构造的计权隔声量+粉红噪声频谱修正值(Rw+C)结果,据此判断该楼板的空气声隔声性能是否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要求.

(5)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应说明项目主要采用的门.
《噪声控制与建筑声学设备和材料选用手册》可查得若干钢板门扇的实测隔声量,如有相近构造可以参考其隔声量结果;如无相应构造,应结合项目情况进行实测,例如取门扇面、背板厚度约1mm,空腔厚度约65mm,即门扇厚度为67mm的门扇隔声量实测数据,详见附表B.
6.
9.

附表B.
6.
967mm的钢板复合门扇隔声量实测数据频率/Hz100125160200250315400500隔声量/dB2231383640434348频率/Hz630800100012501600200025003150隔声量/dB5153555860626366将附表B.
6.
9中数据计权得到其计权隔声量为49dB,即Rw=49dB.
实际工程中,必须考虑门扇安装后,门缝的漏声情况.
参照《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手册》中实测数据,门缝不做处理与门缝全密封两种不同情况隔声量差异很大,可达14dB(可近似认为计权隔声量差值可达14dB),详见附表B.
6.
10.

附表B.
6.
10门缝密封程度对隔声性能的影响编号门缝处理平均隔声量/dB1全密封33.
32双道橡胶9字形条30.
63单道软橡胶9字形条27.
64单道硬橡胶9字形条25.
65不处理19.
8考虑不利情况(门缝"不处理"),示例中分户门空气声计权隔声量的区间近似为35dB.
谱修正量Cj按式(B.
6.
3)计算,计算出外墙构造的计权隔声量+粉红噪声频谱修正值(Rw+C)结果,据此判断门的空气声隔声性能是否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要求.
(6)外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应说明项目交通干线采用的外窗构造,明确其隔声性能等级.
《建筑门窗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8485—2008)中给出了建筑门窗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指标值,见附表B.
6.
11.
附表B.
6.
11建筑门窗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分级外门、外窗的分级指标值/dB内门、内窗的分级指标值/dB120≤Rw+Ctr0.
4忽略不计≤0.
4室内化学污染物散发强度应对各污染物参数分别计算.
各类污染物参数的散发强度应按下式计算:(B.
7.
3)式中:Gcp,j——室内第j类化学污染物参数散发强度(mg/h);Ecpi,j——室内第i个化学污染源的第j类化学污染物的释放率[mg/(m2·h)];室内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构件、家具用品等的化学污染物释放率可按稳定释放率或源释放模型计算;设计中应计算温度、湿度变化对污染物释放率的影响.
测试标准工况为23℃,湿度50%,其他温度、湿度条件下板材的甲醛温度、湿度综合影响计算系数(ks),应按表B.
7.
2取值Lcpi,j——室内第i个化学污染源的第j类化学污染物的载荷(m2);j——化学污染物,如甲醛、苯、甲苯、二甲苯、TVOC;cpi——第i个化学污染源,如地板、内墙涂料、油漆等;Npm——室内化学污染物发生源总数.
表B.
7.
2温湿度综合影响系数ks设计温度(℃)设计相对湿度(%)18202223242628300.
370.
460.
580.
650.
730.
911.
13350.
420.
530.
660.
740.
821.
031.
28400.
470.
590.
740.
830.
921.
151.
43450.
520.
650.
820.
911.
021.
271.
58500.
570.
710.
891.
001.
121.
391.
73550.
620.
780.
971.
091.
221.
521.
88600.
670.
841.
051.
181.
311.
642.
04650.
720.
901.
131.
261.
411.
762.
19700.
760.
961.
211.
351.
511.
882.
34(2)室外设计日浓度Co应根据统计的近三年最不利年的室外空气污染物浓度环境资料确定建筑室外计算日浓度.
若无法通过环境资料确定,重庆地区PM2.
5室外计算日浓度可按173μg/m3选取.
室外计算时浓度或室外计算日浓度宜根据建筑周边污染物浓度与距建筑物最近政府环境监测点的污染物浓度差异确定,当建筑周边有厂房、锅炉房、公路、机场等污染源时,应根据就地调查、实测并与邻近监测台站的环境资料比较确定.

(3)渗透风换气次数αl与渗透风换气次数Pl建筑围护结构的气密性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对于开启频繁的外门,应设计门斗、旋转门、门帘等,或设置带有净化功能的空气幕;对于所有缝隙和孔洞应填实、密封.
目标污染物的穿透系数和建筑渗透风换气次数应根据建筑位置、周边环境、围护结构、施工质量等因素确定.
当无实测参考数据时,穿透系数可取0.
6~0.
9,渗透风换气次数可取0.
1h-1~0.
6h-1.
后期应通过建筑施工及建筑产品选择进行控制,建造完成后渗透风换气次数应达到设计值.

(4)新风换气次数αo人员呼吸区的设计最小新风量应按下式计算:(B.
7.
4)式中:Qb——人员呼吸区的设计最小新风量(m3/h);Qb1——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m3/(h·人)];P——室内人数(人);Qb2——单位地板面积所需最小新风量[m3/(h·m2)];A——人员呼吸区的地板面积(m2).
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Qb1)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
单位地板面积所需最小新风量(Qb2)应按表B.
7.
3取值.
表B.
7.
3单位地板面积所需最小新风量建筑分类建筑新风指标(m3/(h·m2))低污染建筑0中污染建筑2.
16高污染建筑3.
24公共建筑污染等级应分为一级污染建筑、二级污染建筑和三级污染建筑.
一级污染建筑应为100%使用一级材料或使用二级材料不超过20%的建筑.
二级污染建筑应为100%使用二级材料或使用三级材料不超过20%的建筑.
三级污染建筑应为不属于一级污染建筑及二级污染建筑的建筑.

装饰装修材料污染物释放率分级应符合表B.
7.
4的规定.
表B.
7.
4装饰装修材料污染物释放率(E)分级材料类别一级(mg/m2·h)二级(mg/m2·h)三级(mg/m2·h)纤维板、刨花板、胶合板、细木工板、单板饰面板、实木复合地板、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浸渍胶膜纸饰面板甲醛:<0.
01TVOC:<0.
06甲醛:0.
01-0.
05TVOC:0.
06-0.
1甲醛:0.
05-0.
10TVOC:0.
1-0.
5水性木器漆甲醛:<0.
03TVOC:<10甲醛:0.
03-0.
05TVOC:10-15甲醛:0.
03-0.
05TVOC:15-30溶剂型木器漆无甲醛:<0.
03TVOC:<15甲醛:0.
03-0.
05TVOC:15-35内墙涂料、腻子甲醛:<0.
01TVOC:<0.
75甲醛:<0.
01TVOC:0.
75-2甲醛:0.
01-0.
02TVOC:2-5壁纸、壁布、贴膜甲醛:<0.
01TVOC:<0.
3甲醛:0.
01-0.
02TVOC:0.
3-0.
5甲醛:0.
01-0.
02TVOC:0.
5-1公共建筑人员工作区的设计最小新风量应按下式计算:(B.
7.
5)式中:——人员工作区的设计最小新风量(m3/h);——人员呼吸区的设计最小新风量(m3/h);——换气效率,人员工作区的换气效率不应大于表B.
7.
5的规定.
表B.
7.
5换气效率空调末端形式换气效率供冷上送1.
0供热上送下回1.
0供热上送上回(送风温差大于8℃)0.
8供热上送上回(送风温差不大于8℃,送风速度大于0.
8m/s)1.
0供热上送上回(送风温差不大于8℃,送风速度不大于0.
8m/s)0.
8供冷下送上回(地面1.
4m以上区域的送风速度大于0.
8m/s)1.
0供冷下送上回(低速置换通风,或地面1.
4m以上区域的送风速度不大于0.
8m/s)1.
2供热下送下回1.
0供热下送上回0.
7送排(回)风口反向对称布置0.
8送排(回)风口临近布置0.
5(5)净化设备当量穿透系数新风净化设备当量穿透系数应按下式换算:(B.
7.
6)式中:——新风净化设备当量穿透系数;——新风净化设备的一次净化效率;——总送风净化设备的一次净化效率.
回风净化设备当量穿透系数应按下式换算:(B.
7.
7)式中:——回风净化设备当量穿透系数;——回风净化设备的一次净化效率;——总送风净化设备的一次净化效率.
B.
7.
3结论计算出室内污染物浓度C,对结果进行达标判定,并给出结论.
B.
7.
4审查要点室内空气质量计算报告专家判断表编号审查要点具体判断是否满足1计算依据计算基础数据有可靠来源,写明基础数据及来源、参考标准、资料2室内污染物浓度计算计算方法明确,计算过程清晰,计算内容包含第B.
7.
2节中的内容;计算过程所涉及数据应说明其出处.
3计算结果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低于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规定限值的10%,得3分;低于20%,得6分;室内PM2.
5年均浓度不高于25μg/m3,且室内PM10年均浓度不高于50μg/m3,得6分.
附录C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用乡土植物推荐名录根据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为统一规范其中关于乡土植物的选择,重庆市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组织行业专家在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完成了适合于重庆种植和生长的常见乡土植物推荐名录,供重庆市绿色建筑设计咨询参考.

各项目在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时,需对应该推荐名录勾选各自项目设计中选用的植物,并在各分类下方写明用量计算方法.
为统一植物数量的统计方法,对于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所提及的植物数量,统一按照植物的种植植株/丛/簇进行计量,在项目评价时,需提供对应的建筑园林竣工图、植物购买合同等予以支撑.

vpsdime7美元/月,美国达拉斯Windows VPS,2核4G/50GB SSD/2TB流量/Hyper-V虚拟化

vpsdime怎么样?vpsdime是2013年成立的国外VPS主机商,以大内存闻名业界,主营基于OpenVZ和KVM虚拟化的Linux套餐,大内存、10Gbps大带宽、大硬盘,有美国西雅图、达拉斯、新泽西、英国、荷兰机房可选。在上个月搞了一款达拉斯Linux系统VPS促销,详情查看:vpsdime夏日促销活动,美国达拉斯vps,2G内存/2核/20gSSD/1T流量,$20/年,此次推出一款Wi...

CheapWindowsVPS$4.5/月,美国VPS/免费Windows系统/1Gbps不限流量/,可选美洲、欧洲、亚洲等8大机房

国外商家提供Windows系统的并不常见,CheapWindowsVPS 此次提供的 2 款 VPS 促销套餐,提供 5 折永久优惠码,优惠后月付 4.5 美元起,价格还是挺诱人的,VPS 不限流量,接入 1Gbps 带宽,8 个机房皆可选,其中洛杉矶机房还提供亚洲优化网络供选择,操作系统有 Windows 10 专业版、2012 R2、2016、Linux等。Cheap Windows VPS是...

搬瓦工VPS:高端线路,助力企业运营,10Gbps美国 cn2 gia,1Gbps香港cn2 gia,10Gbps日本软银

搬瓦工vps(bandwagonhost)现在面向中国大陆有3条顶级线路:美国 cn2 gia,香港 cn2 gia,日本软银(softbank)。详细带宽是:美国cn2 gia、日本软银,都是2.5Gbps~10Gbps带宽,香港 cn2 gia为1Gbps带宽,搬瓦工是目前为止,全球所有提供这三种带宽的VPS(云服务器)商家里面带宽最大的,成本最高的,没有第二家了! 官方网站:https...

重庆400年老树穿楼生长为你推荐
操作http关键词网易yeahapple.com.cn苹果官网怎么查序列号wordpress模板wordpress后台默认模板管理在哪里?filezillaserver如何使用filezilla server科创板首批名单江苏北人的机器人在同行中的评价怎么样?什么是seo小红妹 seo是什么意思?seo网站优化该怎 随机阅读 seo是什么意思最土团购程序团购网真实吗,流程是什么?社区动力如何建立一个论坛?就是社区动力discuz论坛 这个discuz!是不是一个软件?关于建立论坛给个系统的的教discuz下载谁给我发下Discuz-x2.5安装教程
长沙域名注册公司 最便宜的vps 华为云服务 百度云100as Dedicated 174.127.195.202 512m内存 windows2003iso 百兆独享 idc是什么 爱奇艺vip免费领取 空间登入 hostease 亿库 蓝队云 机柜尺寸 cc加速器 asp简介 时间同步服务器 连连支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