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苹果副总裁离职

苹果副总裁离职  时间:2021-04-28  阅读:()

李开复博士致中国学生的七封信编者按金秋时节,又一批莘莘学子怀着梦想来到了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公管学院.
为帮助我院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院党委的指导下,学工办特编印了集指导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李开复博士给中国学生的七封信》.
在这七封信中,李开复与广大青年学生一道,讨论了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并结合他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就青年学生如何对待机遇、学业、工作、他人、自己等问题,阐述了他的个人意见.
他提出的诚信和正直、主动意识、交流和沟通、努力一生学习等个人素质都值得我们大学生高度重视,正如李开复所深信的"惟有更多的青年找到了自信和快乐,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中华民族才能够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李开复博士简介:无论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抑或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他都凭借其聪慧的头脑而令同校师生刮目相看.
目前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这位华裔学者生于中国台北,少时游学美国.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通过不舍昼夜的寒窗苦读,为自己日后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学生时代的他涉猎极广,妙才不凡.
在成为计算机专家之前,他已是睥睨北美的桥牌高手.

在位于匹茨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任助教期间,他以精深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享誉全球—就在这里,他开创性地运用统计学原理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商业周刊》授予当年"最重要科学创新奖",确立了他在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泰斗地位.
他所开发出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因为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

在苹果公司工作的六年间,他主管多媒体技术研发,计算机迷们所熟悉的QuickTime系列音频产品就是他们的一项研究成果;他还担任过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Software的总裁,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的研发工作.
1998年,业已加盟微软公司的这位华裔天才学者回到魂牵梦萦的故里,参与了缔造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全过程,研究院形成目前这样一种人才济济、百花齐放的局面,与作为首任院长的他的努力直接相关.
目前,他已是微软公司的副总裁、比尔·盖茨的所谓"七人智囊团"的一员干将.

在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那些日子,他曾经满怀深情地表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智慧的民族.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整个世界有目共睹.
他一定要将微软中国研究院办成世界一流的、亚洲最好的计算机基础研究机构;他要让一些一流的基础研究成果,最早在中国成为现实,让中国同行首先成为相关技术的受益者;他要为优秀的中国学者提供最好的科研条件,让他们一开始就站在国际前沿从事研究工作.

曾经是苹果电脑公司举足轻重的技术专家,曾经是微软中国研究院功勋卓著的首任院长.
在学术领域,他是攻坚挫锐的科研天才;在管理层面,他又是运筹帷幄的领军人物.
作为一位天资卓越同时又深谙御下之道的华裔学者,他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位传奇人物就是李开复博士.
"微软公司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公司,我在微软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
尤其令我终身难忘的是有机会和比尔·盖茨先生共事,作为一个了不起的公司,微软值得我们学习,但是Google是一个让我震撼的公司,于是我选择了Google我选择了中国,这才是追随我心的选择!
"李开复自豪的说李开复博士,刚及不惑之年,已在信息领域教学、科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于1998年在北京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现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
历任世界多个著名信息技术公司的高级领导人,正值事业旭日东升之际,他不遗余力地投身于中国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教育事业,开创了"开复学生网",在网上与学生们谈心释疑.
为青年孩子们写了一系列文章,《我的人生观》,《给中国大学生的一封信》,《科技.
人才.
教育》等,淳淳叙解科学技术对国家强盛和现代社会的重要,历述亲身经验,指点事业成功的规律和达到卓越的途径.
他说人生最重要的事不是在待定企业,而是向青年一代传承知识和经验.
这是因为他从旅美30多年的切身经历和中外历史的对比中,看到了一个对理智、自信、充满活力的亚洲大国的崛起和他开明的治国方针以及勤奋、向上、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
对故土云烟的脊恋和悌善爱心引发了他向青年学子传授知识经验和指点津梁激情!

他总是念念不忘父亲的遗愿,那就是写一本书,题目叫《中国人未来的希望》,他也想用自己的书来实现父亲的遗愿!
现在他终于完成了给国人的《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几十万的字竟然全部用中文写成的,与其说他对自己的书寄托着巨大的希望,倒不如说他对中国学生寄托着巨大期盼!
他坚信未来的中国一定属于那些能够融会中西的中国学子.
他的这个信念有他自己的成功之路作为根据,并且经过了时间的考验.

他说很多中国学生的生命都被浪费了,觉得很可惜!
他的这句话反复强调,那直摇头的脸上难以理解的表情,铁证了开复赤热的中国心!
我们也期望若干年后,人们尊重李开复的不仅是他的科学贡献,事业成就,更有他对青年一代的热诚,爱心和贡献!

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从诚信谈起今年5月23日,比尔·盖茨先生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支持和敦促美国政府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国待遇.
文中,他特别谈到了在清华大学与中国大学生那次对话的愉快经历以及因此而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篇文章令我不禁想到,在中国的这两年来,我工作中最大的享受也是到国内各高校与学生们进行交流.
这些访问和交流使得我有机会与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就他们所关心的事业、前途等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中国学生的聪明、好学和上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与这些青年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问题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
那些已经获得国外大学奖学金的学生,大都希望我谈一谈应该如何度过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涯;那些决定留在国内发展的学生,非常关心如何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以最快的速度在科研和学业方面取得成功;还有那些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则希望我能讲给他们一些学习、做人的经验之谈.
最近,更有一些学生关心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希望了解美国的大学生是如何创业和致富的.

看到这么多双渴求知识、充满希望的眼睛,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冲动,那就是给中国的学生们写一封信,将我与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以及我要对中国学生的一些忠告写出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留学、工作或者创业的过程中能够人格更完美、生活更顺利,事业更成功.

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
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
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
"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
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
现在,他已经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与之相反,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
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的出色.
但是,在谈论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
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
这一番谈话之后,对于我而言,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
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
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它公司讨好的"贡品"呢这说明: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曾经一度是美国各名校最欢迎的留学生群体.
而最近,却有一些学校和教授声称,他们再也不想招收中国学生了.
理由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
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相当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
应该指出,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是少数,然而就是这样的"少数",已经让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另外,目前美国有很多教授不理会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
这也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

我在微软研究院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
一位来这里实习的学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
但是,他做的研究结果别人却无法重复.
后来,他的老板才发现,这个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挑选,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
我认为,这个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

最后想提的是一些喜欢贪小便宜的人.
他们用学校或公司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多报销出租车票.
也许有人认为,学生以成绩、事业为重,其它细节只是一些小事,随心所欲地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而,就是那些身边的所谓"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
一些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
对于这些行为,一言以敝之,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

生活在群体之中与大多数美国学生比较而言,中国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要相对欠缺一些.
这也许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的不同而造成的.
今天,当我们面对一个正在走向高度全球化的社会时,生活在群体之中,做出更好的表现,得到更多的收获,是尤为重要的.

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不论你做出了怎样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无法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
所以,在学习阶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在公众集会时发表演讲,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绝不只是你的"口才".
哈佛大学的Ambady教授最近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让两组学生分别评估几位教授的授课质量.
他把这几位教授的讲课录像带先无声地放两秒钟给一组学生看,得出一套评估结果.
然后与那些已经听过这几位教授几个月讲课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两个小组的结论竟然惊人的相似.
这表明,在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非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同样重要,有时作用甚至更加明显.
这里所讲的非语言表达方式是指人的仪表、举止、语气、声调和表情等.
因为从这些方面,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判断你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热情,从而获得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

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性的.
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
象Windows2000这样产品的研发,微软公司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
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相对来说,以前我在别的公司时也曾见到这样的现象.
一项工程布置下来,大家明明知道无法完成,但都心照不宣,不告诉老板.
因为反正也做不完,大家索性也不努力去做事,却花更多的时间去算计怎么把这项工程的失败怪罪到别人身上去.
就是这些人和这样的工作作风几乎把这家公司拖垮.

为了培养团队精神,我建议同学们在读书之余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的工作.
在与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助互惠的过程中,你们可以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你千万不要不愿意把好的思路、想法和结果与别人分享,担心别人走到你前面的想法是不健康的,也无助于你的成功.
有一句谚语说,"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
试想,如果你的行为让人觉得"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当你需要帮忙时,你认为别人会来帮助你吗反之,如果你时常慷慨地帮助别人,那你是不是会得到更多人的回报在团队之中,要勇于承认他人的贡献.
如果借助了别人的智慧和成果,就应该声明.
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就应该表示感谢.
这也是团队精神的基本体现.
做一个主动的人三十年前,一个工程师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进入科技最领先的IBM.
那时IBM对人才的定义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埋头苦干的人.
斗转星移,事物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人才的看法已逐步发生了变化.
现在,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

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你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等人吩咐的人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和爱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
果真如此,便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还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意见.
其实,这也是一种进取心的体现.
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并从中汲取教训,就不可能有更大的进步.
比尔·盖茨曾经对公司所有员工说过:"客户的批评比赚钱更重要.
从客户的批评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汲取失败的教训,将它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除了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你还应该努力寻找一位你特别尊敬的良师.
这位良师应该是直接教导你的老师以外的人,这样的人更能客观地给你一些忠告.
这位良师除了可以在学识上教导你之外,还可以在其它一些方面对你有所指点,包括为人处世,看问题的眼光,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等等.
我以前在苹果公司负责一个研究部门时,就曾有幸找到这样一位良师.
当时,他是负责苹果公司全球运作和生产业务的高级副总裁,他在事业发展方面给我的许多教诲令我终身受益.
如果有这样的人给你帮助,那你成长的速度一定会比别人更快一些.

中国学生大多比较含蓄、害羞,不太习惯做自我推销.
但是,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或自己的观点.
在说服他人之前,要先说服自己.
你的激情加上才智往往折射出你的潜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化学反应.
一般来说,一个好的自我推销策略可以令事情的发展锦上添花.

例如,有一次我收到了一份很特殊的求职申请书.
不同于已往大多数求职者,这位申请人的求职资料中包括了他的自我介绍、他对微软研究院的向往、以及他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合适的人选,此外还有他已经发表的论文、老师的推荐信和他希望来微软作的课题等.
尽管他毕业的学校不是中国最有名的学校,但他的自我推销奏效了.
我从这些文件中看到了他的热情和认真.
在我面试他时,他又递交了一份更充分的个人资料.
最后,当我问他有没有问题要问我时,他反问我:"你对我还有没有任何的保留"当时,我的确对他能否进入新的研究领域有疑虑,于是就进一步问了他一些这方面的问题.
他举出了两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最后,我们雇用了这名应聘者.
他现在做得非常出色.

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我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天,老板突然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接替他的工作我非常吃惊,表示自己缺乏象他那样的管理经验和能力.
但是他却说,这些经验是可以培养和积累的,而且他希望我在两年之后就可以做到.
有了这样的提示和鼓励,我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
果然,我真的在两年之后接替了他的工作.
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领导素质对于他将来的治学、经商或从政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里,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
同时,我建议你给自己一些机会展示这方面的能力,或许象我一样,你会惊讶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潜力远远超过了想象中那样.

给自己设定目标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是目标千万不可定得太低.
在二十一世纪,竞争已经没有疆界,你应该放开思维,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给自己设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标准,才会有准确的努力方向和广阔的前景,切不可做"井底之蛙".
另外,只在一所学校取得好成绩、好名次就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是可笑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上有人,而且,不同地方的衡量标准又不一样.
所以,在订立目标方面,千万不要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

一个一流的人与一个一般的人在一般问题上的表现可能一样,但是在一流问题上的表现则会有天壤之别.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
你更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更强.
"你应该永远给自己设立一些很具挑战性、但并非不可及的目标.

在确立将来事业的目标时,不要忘了扪心自问:"这是不是我最热爱的专业我是否愿意全力投入"我希望你们能够对自己选择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和想象力,对前进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无所畏惧.
谈到对工作的热爱,我认识的一位微软的研究员曾经让我深有感触.
他经常周末开车出门说去见"女朋友",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办公室里看见他,问他"女朋友在哪里"他笑着指着电脑说:"就是她呀.
"对于工作的热爱,比尔·盖茨也曾有过非常精彩的阐述,他说:"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几个月前,《北京青年报》上曾有一场探讨比尔·盖茨和保尔·柯察金谁更伟大的讨论.
由于从小在美国长大,我并不知道保尔和他的那些事迹.
但是,我非常赞同保尔的这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所以,选择一个你真心热爱的事业,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精彩和充实.

客观、直接了当的沟通有一次,一位中国的大学教授找到我,希望我帮他找一位国外的专家在他组织的会议上去作主题演讲,末了还特意加了一句,最好是一个洋人.
我很不以为然地对他说:"这个领域最具权威的人士就是在北京的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你一定要找一位洋人呢"他表面上同意我的说法,但是他仍然请了一个美国人来作这个演讲,结果效果很差.
所以,我们不应该陷入盲目的崇洋情结.
我们应该用客观的眼光来判断事物,而不是以他的肤色或他的居住地来决定.

有一句话说,"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有自己的眼光,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一定大多数人认可的,或某个权威说的,就是对的.
不论是作学问、搞研究还是经商,我们都不能盲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

有了客观的意见,你就应该直接了当地表达.
如果做任何事情都象"打太极拳",会让人不知所云,也会造成很多误会.
有一次,在微软研究院工作的一位研究人员就自己所选择的研究方向来征求我的意见,我作了一番分析,认为这个方向有不少问题,我个人认为对学术界的贡献不大,但如果他坚持,我愿意支持他试着去做.
结果他认为我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不允许他去做,所以他就选择了其它的方向.
后来他要出差时,负责行政事务的人告诉他,你可以选择坐火车或者坐飞机.
他认为行政人员实际上是在暗示他坐火车,因为坐飞机太贵.
其实,他的猜测都是错误的.
因为我们的沟通方式是直接了当,而他却在"打太极拳".
这之后,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公司文化讲座,让员工们了解到:心里想什么就讲什么,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现在,研究院里这类的误会少了很多.

拐弯抹角,言不由衷,结果浪费了大家的宝贵时间.
瞻前顾后,生怕说错话,结果是变成谨小慎微的懦夫.
更糟糕的是还有些人,当面不说,背后乱讲,这样对他人和自己都毫无益处,最后只能是破坏了集体的团结.
这样的人和作风既不能面对社会,也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中走出新路,更不可能在激烈的商战中脱颖而出.

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到开诚布公,敢于说"不",这才是尊重自己思想意愿的表现.
当然,在表达你的意见时,无论反对和批评都应是建设性的,有高度诚意的,而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为辩论而批评.
我赞成的方式是提供建设性的正面的意见.
在开始讨论问题时,任何人先不要拒人千里之外,大家把想法都摆在桌面上,充分体现个人的观点,这样才会有一个容纳大部分人意见的结论.
当然,你也要学习用适当的方法和口气表达你的意见,比如说不要在很多人面前让别人难堪.
这样,你的批评才会奏效.

珍惜校园学习生活几天前,报纸上登出一条消息,说有中学生辍学去开网络公司.
我认为这并不值得提倡.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在校生活是系统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方式的好机会.
这些知识将成为你未来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就象建一栋高楼,如果不打好基础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的研究水平无疑是世界一流的.
而除了美国之外,你会发现英国的研究水平也是相当突出的.
究其原因,其实就是语言问题.
英国人可以毫无阻碍地阅读美国乃至全球各种最新的英文研究报告和资料.
这对于他们把握研究方向,跟踪最新进展,发表研究成果都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英语学习对于我们作研究的人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
只有加强这方面素质的培养,才能适应将来的发展.
我建议:学英语先学听说,再学读写,而且务必在大学阶段完全解决英语学习的问题.
等到年龄大了,要付出的代价相比就会大得多.

除了英语之外,数学、统计学对理工科学生也是很重要的基础课程,是不可忽视的.
数学是人类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你们一定要用心把它学好,不能敷衍了事.
我今天就很后悔自己当初没有花更多功夫把数学学得更好些.
另外,计算机应用、算法和编程也都是每一个工科学生应该熟悉和掌握的,它们是将来人人必须会用的工具.

科技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在校学习的目的,其实就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和方法.
将来利用这些工具和方法,再去学习新的东西.
比如:上课学会了C++,能否自己学会Java上课学会了HTML,能否自己学会XML与其说上大学是为了学一门专业,不如说是为了学会如何学习,让自己能够"无师自通".
大学毕业后的前两年,同学们聚到一起,发现变化都还不算大.
五年后再聚到一起,变化就大多了.
一些人落伍了,因为他们不再学习,不再能够掌握新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社会发展的后面.
如果我们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永不落伍,那就得永远学习.

我的老板-RickRashid博士是目前微软公司主管研究的高级副总裁,他已经功成名就,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学习和进取的心.
现在,他每年仍然编写大约50,000行程序.
他认为:用最新的技术编程可以使他保持对计算机最前沿技术的敏感,使自己能够不断进步.
今天,有些博士生带着低年级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做项目,就自满地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必要再编程了.
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

每次到清华和其它学校访问,被问到最多的就是学生打工的问题.
我认为,打工从总体来说对学生是一件好事,是拓宽视野的一种方式.
例如:在研究机构打工,可以学到最新的科技;在产品部门打工,可以学到开发的技术和技能;在市场部门打工,可以理解商业的运作.
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打工的经验,但不要打一些"没用的工".
首先要明白打工只是学生生活中的一种补充,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打工的目的是开阔眼界,不是提前上班.
如果你把翻译书本、录入数据库所花的时间投入学习,将来可以赚更多的钱.
那些钱将远远超出目前打工的收入.

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受到目前退学创业的鼓励,为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和迈克尔·戴尔而中途辍学.
以我的观点,除了十分特殊的情况,我不建议在校学生退学创业.
你所看到的那些退学创业的成功者实际上少之又少.
目前,大部分学生虽有创业的想法,但缺少创业的经验,所以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
如果要成功,我建议你们先把书读好.
如果是要学习创业的经验,你完全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先去一间公司边打工边学.
比尔·盖茨也曾说过,"如果你正在考虑自己成立一家新公司,你应该首先明确地知道:创办公司需要巨大的精力投入,要冒巨大的风险.
我觉得你们不必象我,一开始就创办一家公司.
你应该考虑加盟其他公司并在这家公司中学习他们的工作、创业方法.
"你想戴一顶什么样的博士帽在我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时,系主任曾对我讲,当你拿到你的博士学位时,你应该成为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世界第一的专家.
这句话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简直高不可攀,但也让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就这样,在经过五年寒窗、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后,他所期待的结果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一个打算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就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很高的目标.
如果没有雄心壮志,就千万不要自欺欺人,也许经商或从事其它工作,会有更大的成绩.

在目标确立之后,我建议你为自己设计一个三年的学习和科研计划.
首先,你需要彻底地了解在相关领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绩.
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做脚踏实地的工作.
另外,还要不断跟踪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握好方向,避免重复性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上.

在学术界,人们普遍认为"名师出高徒".
可见导师在你的成长道路中作用是多么的大.
所以,你应该主动去寻找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最好的老师.
除了你的老师之外,你还应该去求教于周围所有的专家.
更不要忘了常去求教"最博学的老师"-Internet!
现在,几乎所有的论文、研究结果、先进想法都可以在网上找到.
我还鼓励你直接发电子邮件去咨询一些世界公认的专家和教授.
以我的经验,对于这样的邮件,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会很快给你回复.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大量的统计结果和分析报告几乎让我崩溃.
那时,同领域其他研究人员采用的是与我不同的传统方法.
我的老师虽然支持我,但并不认可我的研究方向.
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能够成功.
但终于有一天,在半夜三点时做出的一个结果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
后来,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导师也开始采用我的研究方法.
我的博士论文使我的研究成为自然语言研究方面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工作之一.
读博士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切忌浮躁的情绪,而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工作.
也不可受一些稍纵即逝的名利的诱惑,而要200%的投入.
也许你会疲劳,会懊悔,会迷失方向,但是要记住,你所期待的成功和突破也正孕育其中.
那种一切都很顺利,谁都可以得到的工作和结果,我相信研究价值一定不高.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人如果打算一辈子从事研究工作,那么从他在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形成的做事习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他未来工作的轮廓.
所以,你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

上述一些观点,是我在与同学们交往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我希望这些建议和想法能对正在未来之路上跋涉的你们有所启发,能对你们目前的学习有所帮助.
或许因为观点不同、人各有志,或许因为忠言逆耳,这封信可能无法为每一位同学所接受.
但是只要一百位阅读这封信的同学中有一位从中受益,这封信就已经比我所作的任何研究都更有价值.
我真诚地希望,在新的世纪,中国学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做研究,还是经商,都显得更成熟一些,成功的机率更大一些.

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三年前离开中国时,我在《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与广大青年学生一道,讨论了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就青年学生如何对待机遇、学业、工作、他人、自己等问题,阐述了我的个人意见.
我提出诚信和正直、主动意识、交流和沟通、努力一生学习这几个个人素质方面值得中国学生高度重视,在这三年,许多中国学生,经过电子邮件、讲座后的问答、座谈、和其他渠道(例如在电视节目"对话"中),常对我提到"如何成才"的问题.
对于这个大家关注的问题,我整理了许多材料,集成这封"第二封信".

在第一封信力所提到的个人素质或"价值观"是成材的必要的基础.
但是,除了素质之外,成才同样的需要领导能力(leadership).
很多人误以为领导能力最重视的是天资、号召力、管理能力.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最近一些研究的结论,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智商(IQ),而是你的情商(EQ).
最重要的不是要成为一个有号召力令人信服的领导,而是要成为一个有"谦虚"、"执著"和"勇气"的领导.
这"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是为那些希望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学习事业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领导艺术的人所写的.
第一部分重申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讨论过的有关个人素质的话题;第二部分阐释了领导能力中最重要的情商;第三部分给出了卓越的领导所必须具备的、有别于普通人的基本特质.

如何提高个人素质诚信和正直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直接决定了这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
而在与人品相关的各种因素之中,诚信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微软公司在用人时非常强调诚信,我们只雇佣那些最值得信赖的人.
去年,当微软列出对员工期望的"核心价值观"时,诚信(honestyandintegrity)被列为一位.
在我发表"第一封信"后,曾经有一位同学问我:为什么一个公司要涉入员工的道德呢我回答:这是为了公司自己的利益.
例如,一位应聘者在面试时曾对我说,如果他能加入微软公司,他就可以把他在前一家公司所做的发明成果带过来.
对这样的人,无论他的技术水平如何,我都不会雇用他.
他既然可以在加入微软时损害先前公司的利益,那他也一定会在加入微软后损害微软公司的利益.

另外有一位同学看了"对话"后问我,为什么我会把诚信放在智慧之前呢难道我们会去衡量员工的诚信和他们的智慧而给诚信更高的比重其实,我们的衡量都在直接的工作目标上,并不会对诚信或智慧做直接的衡量.
但是,作为第一"核心价值",诚信是我们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根本不会去雇用没有诚信的人.
如果一个员工发生了严重诚信的问题,他会被立刻解雇.

当一个公司这么重视诚信,员工一定更值得信赖.
因此,公司对员工也能够完全信任,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微软公司,公司的各级管理者都会给员工较大的自由和空间发展他们的事业,并在工作和生活上充分信任、支持和帮助员工.
只要是微软录用的人,微软就会百分之百地信任他.
和一些软件企业对员工处处提防的做法不同,微软公司内的员工可以看到许多源代码,接触到很多技术或商业方面的机密.
正因为如此得到公司的信任,微软的员工对公司才有更强的责任心和更高的工作热情.

培养主动意识坦白地说,中国的学生和职员大多属于比较内向的类型,在学习和工作中还不够主动.
在学校时,学生们往往需要老师安排学习任务,或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做课题研究.
在公司里,中国职员常常要等老板吩咐做什么事、怎么做之后,才开始工作.
此外,许多中国人并不善于推销和宣传自己,这恐怕和中国自古以来讲求中庸的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

但是,要想在现代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有了研究成果或技术创新之后要通过演讲、展示、交流、论文等方式和同事或同行分享,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也要勇于承认.
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客观、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开诚布公的交流和沟通是团队合作中最重要的环节.
人与人之间遮遮掩掩、言不由衷甚至挑拨是非的做法都会严重破坏团队中的工作氛围,阻碍团队成员间的正常交流,并最终导致项目或企业经营失败.
比如,在开会讨论问题的时候,与会的所有人员都应当坦诚地交换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如果某个人因为考虑到某些其他因素(比如不愿反驳上级领导的意见)而在会议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味地唯唯诺诺,会后到了洗手间里再和别人说"其实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这种戴着假面具工作的人不但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还会破坏公司内部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对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

微软公司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叫"开放式交流(Opencommunication)",它要求所有员工在任何交流或沟通的场合里都能敞开心扉,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微软开会时,大家如果意见的不统一,一定要表达出来,否则公司可能错过良机.
当Internet刚开始时,很多微软的领导者不理解、不赞成花太多精力做这个"不挣钱"的技术.
但是有几位技术人员,他们不断地提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虽然他们的上司不理解,但是仍然支持他们"开放式交流"的权利.
后来,他们的声音很快的达到比尔"盖茨的耳里,促成比尔改变公司方向,彻底支持Internet.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开放的交流环境对微软公司保持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彻底的开放式交流也有缺点.
开放式交流有时会造成激烈的辩论甚至是争吵,而吵到气头上有时会说出不尊重别人的语言,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微软公司的总裁史蒂夫"鲍尔默去年在微软的核心价值观中,提出我们要把这种开放式交流文化改进成"开放并相互尊重(Openandrespectful)".
这要求我们在相互交流时充分尊重对方.
当我们不同意对方的意见时,一定要用建设性的语言提出.
挑战自我、学无止境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程序员,再到一位管理者,在软件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在大学期间,我们要打好基础,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工作以后,我们应当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新的技术并积累相关经验;即使走上了管理岗位,我们也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软件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每天都会有新技术、新概念诞生,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的产业.
作为软件产业的从业人员,如果只知道闭门造车、抱残守缺,我们就必然会落伍,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许多中国学生喜欢与别人竞争,但这种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零和游戏",无法使自己和他人得到真正的提高.
我建议大家最好能不断和自己竞争——不要总想着胜过别人,而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断在自身的水平上取得进步.

在学习的过程中,打好基础最为重要.
从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我们必须学好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基础学科.
数学是所有工程科学的基础,无论是软件产品的开发,还是软件技术的研究,都要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和数学原理.
英文则是软件行业中的国际语言,要想了解国际上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就必须掌握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够在工作中熟练使用英文来解决问题.

情商和领导能力同学们都希望增进自己的leadershipskills(领导能力).
从我的经验和一些最近的研究结果看来,领导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所谓的"情商"(EQ).
智商(IQ)反映人的智慧水平,情商则反映了人在情感、情绪方面的自控和协调能力.
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大家都知道智慧的重要,但是情商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智商.
我看过一篇文章,该文的作者调查了188个公司,他用心理学方法测试了这些公司里每一名员工的智商和情商,并将测试结果和该员工在工作上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
经过研究,该文的作者发现,在对个人工作业绩的影响方面,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两倍.
此外,他还专门对公司中的高级管理者进行了分析.
他发现在高级管理者中,情商对于个人成败的影响力是智商的九倍.
这说明,智商略逊他人的人如果拥有更高的情商指数,也一样可以获得成功;反之,智商很高,但情商不足的人欠缺"领导能力",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

什么是情商在现代社会,如果你只知道智商而不晓得情商的话,你至少在意识上已经落伍了.
许多心理学家早已明确地指出,单单使用智商的标准考察一个人在才智方面的表现,并不足以准确预测这个人在事业上可能取得的成就.
为了全面考察个人能力,特别是考察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情商的概念.

情商主要是指那些与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个人能力.
在情商所描述的各项能力因素中,自觉、同理心、自律和人际关系是四种对现代人的事业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

智商是先天赋予的,但是情商是可以培养的.
多花功夫理解和应用这四种情商的关键因素.
除此之外,因为情商不是自己能看清楚的,我建议可多理解别人对你的看法、多吸取别人(尤其是情商高的人)的意见.

自觉中国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实际上是说,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各种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心理学上把这种有自知之明的能力称为"自觉",这通常包括察觉自己的情绪对言行的影响,了解并正确评估自己的资质、能力与局限,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等几个方面.

我的下属中有一个"自觉心"明显不足的人:他虽然有一些能力,但是他自视甚高,总是对自己目前的职位不满意,随时随地自吹自擂,总是不满现状.
前一段时间,他认为我不识才,没有重用他,决定离开我的组,并期望在微软其他组中另谋高就.
但是,他最终发现,自己不但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公司里的同事也都对他颇有微辞,认为他缺少自知之明,期望和现实相距太远.
最近,他沮丧地离开了公司.
接替他职位的人,是一个能力很强,而且很有"自觉心"的人.
虽然这个人在上一个职位工作时不很成功,但他理解自己升迁太快,愿意自降一级来做这份工作,以便打好基础.
他现在的确做得很出色.

简单地说,一个人既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判断过高,也不能轻易低估自己的潜能.
对自己判断过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冒进,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事业遭到挫折时心理落差较大,难以平静对待客观事实;低估了自己的能力的人,则会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没有承担责任和肩负重担的勇气,也没有主动请缨的积极性.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个人的潜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事业也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有自知之明的人既能够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也不会刻意掩盖自己的欠缺.
谈成自己的不足而向他人求教不但不会降低了自己,反而可以表示出自己虚心和自信,赢得他人的青睐.
比如,当一个领导对某个职员说"在技术上你是专家,我不如你,我要多向你学习"的时候,职员不但认为这个领导非常谦虚,也一定会对这个领导更加信任,因为他理解自己的能力.

在微软公司,大家在技术上互帮互学,在工作中互相鼓励,没有谁天天都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子,也没有谁自觉矮人一头,这就自然营造出了一种坦诚、开放的工作氛围.
有自知之明的人在工作遇到挫折的时候不会轻言失败,在工作取得成绩时也不会沾沾自喜.
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自我价值的能力不仅仅可以帮助个人找到自己合适的空间及发展方向,也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各司其职、协同工作的优秀团队.
有自知之明的人让人感觉他是一个自信、谦虚、真诚的人.

同理心同理心(Empathy)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心理学概念,但解释起来非常简单:同理心指的是人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
也就是说,在发生冲突或误解的时候,当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对方的初衷,消除误解.
我们在生活中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这个道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要从关心别人、体谅别人的角度出发,做事时为他人留下空间和余地,发生误会时要替他人着想,主动反省自己的过失,勇于承担责任.
只要有了同理心,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就能避免许多抱怨、责难、嘲笑和讥讽,大家就可以在一个充满鼓励、谅解、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对于软件企业中的管理者来说,体现同理心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体谅和重视职员的想法,要让职员们觉得你是一个非常在乎他们的领导.
拿我自己来说,我在工作中不会盲目地褒奖下属,不会动不动就给职员一些"非常好"、"不错"、"棒极了"等泛泛的评价,但是我会在职员确实做出了成绩的时候及时并具体地指出他对公司的贡献,并将他的业绩公之于众.
例如,我会给部门内的全体职员发电子邮件说某个员工在上一周的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并详细说明他的工作成果,列举他的工作对于公司的重要价值,给出具体的表彰意见.
这种激励员工的方式能够真正赢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能够对企业的凝聚力产生巨大的影响.

同理心也是一种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有效方法.
我被调到新部门担任领导职位的时候,部门中有400多名员工,我都不认识.
于是,我每周选出了10名员工,与他们共进午餐.
在午餐时,我详细了解了每一个人的姓名、履历、工作情况以及他们对部门工作的建议.
这些信息对于一个部门领导来说非常重要.
在午餐会后,我立即根据这10名员工对部门的建议,安排部署相关的工作,并给这10名员工一一发回反馈意见,告诉他们我的处理方法.
我的计划是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认识并了解部门中的每一位员工,并在充分听取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工作.

自律自律(Self-Regulation)指的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这包括:自我控制不安定的情绪或冲动,在压力面前保持清晰的头脑;以诚实赢得信任,并且随时都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将影响他人.

自律对于领导者来说更为重要.
作为软件企业的领导,要管理别人,要让下属信服,就要先从自我做起.
这是因为,领导的做法通常是大家做事的目标和榜样,领导的每一次举手投足都会给下属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可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特别是当公司或团队处于危急时刻,需要领导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冲出重围的时候,如果领导表现得比职员还要急躁,翻来覆去拿不定主意,大家就会对领导丧失信心,公司或团队也会因此而走向失败.

有一次,我见过公司里的两个组即将被合并.
第一个组的经理缺少自律,开会时对他的队伍说合并不是他的决定,他自己也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
这个经理对未来没有信心,并猜测自己的队伍可能会被裁员.
而第二个组的经理则在合并后告诉他的队伍这次合并对公司的好处.
他也坦诚地说自己并不掌握所有的信息,但是他承诺会提醒上级尽快地做决定.
并且,第二个经理还告诉大家他会尽其所能,帮助每一个员工安排最合理、最公平的出路.
最后的结果是,第一个组的人很快就散了,他们的经理离开了公司,而第二个组的经理接管了合并后的机构.

自律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为了表现所谓的"自律"而在他人面前粉饰、遮掩自己的缺点,刻意表演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只有在赢得他人信任的基础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在社会交往中的影响力、倾听与沟通的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建立关系、合作与协调的能力,说服与影响的能力等等.
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影响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在参加酒会或庆典的时候,只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和所有人交上朋友.
但也有些人并不具备这样的天赋,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常常比较内向,宁愿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也不愿主动与人交谈.

我个人就缺乏人际交往的倾向.
以前,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直到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具有个人影响力的经理为止.
那个经理没有超人的智慧,但是他自称他认识了公司中几乎每一个有能力的人,并和其中的许多人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但我很快就发现,他的这种能力对公司非常有用.
比如,我需要在公司内部选拔一些职员到我的部门工作时,我就可以从他那里获得许多有关该职员的详细信息;与公司其他部门协调工作时,他的人际关系网也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从那时起,我发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于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我开始特别注重培养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力.

在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沟通和说服的能力也至关重要.
比如,我们开发出了一项先进的技术,要把它变成公司的产品.
这首先要说服公司的决策层.
我们必须细心准备我们的产品建议书,并通过精彩的演讲和现场展示让领导者相信我们研究出的技术对公司来说大有裨益,让决策层认为即将开发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具备处理人际关系、展示自己、影响他人的能力.

从优秀到卓越在著名企业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的《从优秀到卓越》(中信出版社,2002年)一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调查和统计,讨论并分析了一家企业或一位企业的领导者是如何从优秀(Good)上升到卓越(Great)的层次的.
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耗费了10.
5个人年,阅读并系统整理了6000多篇文章,记录了2000多页的专访内容,对1435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28家公司过去50年甚至更早的信息,进行了大范围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了如何使公司和公司的管理者从优秀跨越到卓越的令人惊异而振奋的答案.

根据吉姆·柯林斯得出的结论,优秀的公司和优秀的领导者很多,许多公司都可以在各自的行业里取得不俗的业绩.
但如果以卓越的标准来衡量公司和个人的成绩,那么,能够保持持续健康增长的企业和能够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领导者都非常少.
一位企业的领导者在成功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使自己的企业保持持续增长,使自己的个人能力从优秀向卓越迈进,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在"谦虚"、"执著"和"勇气"这三个方面的品质.

谦虚使人进步.
许多领导者在工作中唯我独尊,不能听取他人的规谏,不能容忍他人和自己意见相左,这些不懂得谦虚谨慎的领导者也许可以取得暂时的成功,但却无法在事业上不断进步,达到卓越的境界.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领导者必须不断学习,善于综合他人的意见,否则就将陷入一意孤行的泥潭,被市场所淘汰.
比尔·盖茨就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
例如,他在每一次演讲结束后,请撰写演讲稿的人分析一下他的演讲有哪些不足之处,以便下一次改进.

执着是指我们坚持正确方向,矢志不移的决心和意志.
无论是公司也好,还是个人也好,一旦认明了工作的方向,就必须在该方向的指引下锲而不舍地努力工作.
在工作中轻言放弃或者朝三暮四的做法都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微软公司在Windows95操作系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比尔·盖茨仍然坚持发展企业级的WindowsNT和Windows2000操作系统.
这是因为,他看到了企业级市场的广阔前景和微软在此方面的巨大潜力.
经过几年的发展,微软公司的企业级操作系统终于在原本被Unix统治的市场上取得了成功,现在,包括个人操作系统在内的所有Windows产品都已经被构建在了更加安全、可靠的WindowsNT架构之上.
成功者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挑战.
任何事业上的成就都不是轻易就可以取得的.
一个人想要在工作中出类拔萃,就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必须正视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
只有那些有勇气正视现实,有勇气迎接挑战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超越自我的目标,达到卓越的境界.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勇气不是缺少恐惧心理,而是对恐惧心理的抵御和控制能力.
"结论很多人认为,在IT和其他高科技领域内,西方人表现得更为出色,因此中国人只有吸取西方的企业文化才能获得一席之地.
的确,IT产业内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与中国古老的东方文化之间确实有差异(例如,西方文化直截了当的沟通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不过,从本文中我们不难发现,成功所需要的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大多还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在故宫里,我看到"正大光明"的匾额,其含义也就是"诚信和正直";"学无止境"、"人贵有自知之明"、"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都是中国历来推崇的道德观;人际关系更是在西方人公认在中国成功的秘诀;而最重要的"谦虚"、"执著"、"勇气"这三点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
因此,我认为中国人的EQ决不低于西方人,我对中国卓越的人才无比乐观.

在今天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在软件产业这个高速发展、不断创新的领域内,只有那些不懈努力、善于把握自己、勇于迎接挑战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我个人衷心地希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在新世纪中蓬勃发展,中国的人才能够在事业上不断取得成功,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上)此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而展开的.
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中,我发现更多的中国学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
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4名同学.
但从马家爵被捕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内容看来,他应该不是一个邪恶的人,而是一个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闭的孩子.
他和很多大学生一样,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我这一封信是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
希望这封信能够带给读者一个关于成功的崭新定义,鼓励读者认识和肯定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
也希望这封信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可以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
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
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财富的追求首当其冲,各行各业,对一个人的成功的评价,更多地以个人财富为指标.
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绩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吗有名利就一定能快乐吗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
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凌志军在其《成长》一书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在新浪聊天室里,当网友问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我是这么回答的:"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impact),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我回答这个问题时丝毫不需要思考,因为我从大学二年级起就把"影响力"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我来说,人生目标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帮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
我当初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只身来到中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就是因为我觉得后一项工作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我的人生目标更加吻合.
此外,当我收到一封封迷茫学生的来信,给他们写回信时,我也会想:"如何让回信有更大的影响力"我先后公开的三封"给中国学生的信"都是如此诞生的.

马加爵也悟出了他的人生目标,只可惜他是在案发被捕后才悟出的.
他说:"姐,现在我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次事情以后,此时此刻我明白了,我错了.
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
"如果马加爵能早几个月悟出人生目标,他在做傻事前就会问问自己,充满真情的父母、姐姐会怎么看待这件事这样,他可能就不会走上歧途了.

所以,无论是为了真情,为了影响力,还是为了快乐、家人、道德、宁静、求知、创新……一旦确定了人生目标,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果断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决定.
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
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标.
但你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崇高",或为了模仿他人而随便确定自己的目标.

那么,该怎么去发现自己的目标呢许多同学问我他们的目标该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因为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
只有一个地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我建议你闭上眼睛,把第一个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理想记录下来,因为不经过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诚的.
或者,你也可以回顾过去,在你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里,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点它们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励你的人生目标了.
再者,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十五年后,当你达到完美的人生状态时,你将会处在何种环境下从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当然,你也不妨多和亲友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

成功的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
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
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
毫无疑问的,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
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
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热门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说的"自觉"),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
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
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象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
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比尔·盖茨的好朋友,美国最优秀的投资家,华伦·巴菲特也同样认可激情的重要性.
当学生请他指示方向时,他总这么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
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
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他们热爱的并不是庸俗的、一元化的名利,他们的名利是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带来的.
美国一所著名的经管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拥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学时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我刚进入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
一年多后我才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
但我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
终于,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
我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
当时也有朋友对我说,改变专业会付出很多代价,但我对他们说,做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奋,我对自己承诺,大学后三年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
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即便如此,我对职业的激情还远不能和我父亲相比.
我从小一直以为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人,直到去年见到父亲最喜爱的两个学生(他们现在都是教授),我才知道父亲是多么热爱他的工作.
他的学生告诉我:"李老师见到我们总是眉开眼笑,他为了让我们更喜欢我们的学科,常在我们最喜欢的餐馆讨论.
他在我们身上花的时间和金钱,远远超过了他微薄的收入.
"我父亲是在70岁高龄,经过从军、从政、写作等职业后才找到了他的最爱——教学.
他过世后,学生在他抽屉里找到他勉励自己的两句话:"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最爱.

那么,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
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
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当你这样问自己时,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价值观和朋友的影响融入你的答案.

如果你能明确回答上述问题,那你就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在摸索或悔恨.
如果你仍未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那我只有一个建议: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接触最多的选择.
记得我刚进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时,学校有一个机制,允许学生挑老师.
在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使尽全身解数吸引学生.
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我才幸运地碰到了我的恩师瑞迪教授,选择了我的博士题目"语音识别".
虽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这样的机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学校、专业、课题和老师,然后从中挑选你的兴趣.
你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寻找兴趣爱好.
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

我的同事张亚勤曾经说:"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
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
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
"希望各位同学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不但能从中得到教益,而且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成功的第三步:针对兴趣,定阶段性目标,一步步迈进找到了你的兴趣,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首先,你应客观地评估距离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还差些什么是需要学习一门课、读一本书、做一个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气还是成为更好的演讲者十五年后成为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会有什么差别还是其他方面你应尽力弥补这些差距.
例如,当我决定我一生的目的是要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时,我发现我最欠缺的是演讲和沟通能力.
我以前是一个和人交谈都会脸红,上台演讲就会恐惧的学生.
我做助教时表现特别差,学生甚至给我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
因此,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给自己设定了多个提高演讲和沟通技巧的具体目标.

其次,你应定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再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标.
比如,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学或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
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
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
有一个演讲者教了我克服恐惧的几种方法,他说,如果你看着观众的眼睛会紧张,那你可以看观众的头顶,而观众会依然认为你在看他们的脸,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纸而要握起拳来,那样,颤抖的手就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
当我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后,我自己又发现了许多秘诀,比如:不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时,我会表现得更好,于是,我仍准备讲稿但只在排练时使用;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我就不再答应讲那些我没有兴趣的题目.
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好演说家,其实,我只是实践了中国人勤奋、向上和毅力等传统美德而已.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
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不去衡量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
所以,你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
举例来说,几年前,我有一个目标是扩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但"多认识人"或"增加影响力"的目标是无法衡量和实施的,我需要找一个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
于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在吃饭的过程,要这个人再介绍一个有影响的人给我".
衡量这个目标的标准是"每周与一人一餐、餐后再认识一人".
当然,我不会满足于这些基本的"指标".
扩大人际关系网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功,所以,我还会衡量"每周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门雇用的人是在这样的人际网中认识的.
一年后,我的确从这些衡量标准中,看到了自己的关系网有了显著的扩大.

制定具体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
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
对目标还要做及时的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
达成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失败时要坦然接受,认真总结教训.

最后,再一次提醒同学们,目标都是属于你的,只有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制定最合适的目标,主动提升自己,并在提升过程中客观地衡量进度,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自信的人敢于尝试新的领域,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华,更容易获得成功.
自信的人也更快乐,因为他不会时刻担心和提防失败.
很多人认为自信就是成功.
一个学生老得第一名,他有了自信.
一个员工总是被提升,他也有了自信.
但这只是一元化的成功和一元化的自信.
其实,自信不一定都是好事.
没有自觉的自信会成为自傲,反而会失去了别人的尊重和信赖.
好的自信是自觉的,即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自觉的人自信时,他成功的概率非常大;自觉的人不自信时,他仍可努力尝试,但会将风险坦诚地告诉别人.
自觉的人不需要靠成功来增强自信,也不会因失败而丧失自信.

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下)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给自己打气"自"信的关键在于自己.
如果你自己总认为自己不行,你是无法得到自信的.
例如,马加爵曾说:"我觉得我太失败的,同学都看不起我……很多人比我老练,让我很自卑.
"虽然马加爵很聪明也很优秀,但他从没有真正自信过.

自信的秘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
中国古谚:"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枝草,一点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长处,值得看重和发挥.
我记得我11岁刚到美国时,课堂上一句英语都听不懂,有一次老师问"1/7换算成小数等于几"我虽然不懂英文,但认得黑板上的"1/7",这是我以前"背"过的.
我立刻举手并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
不会"背书"的美国老师诧异地认为我是个"数学天才",并送我去参加数学竞赛,鼓励我加入数学夏令营,帮助同学学习数学.
她的鼓励和同学的认可给了我自信.
我开始告诉自己,我有数学的天分.
这时,我特别想把英文学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提高了我的自信,也帮助我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式教育认为人的成长是不断克服缺点的过程,所以老师更多是在批评学生,让学生弥补最差的学科.
虽然应把每科都学得"足够好",但人才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个人最大的优点.
美国盖洛普公司最近出了一本畅销书《现在,发掘你的优势》.
盖洛普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希望把缺点变为优点",但他们却碰到了更多的困难和痛苦;而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
"管理自己的缺点"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得足够好,"加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从而获得无比的自信.

凌志军的《成长》一书里还有很多得到自信的例子: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说他从小就"相信我是最聪明的.
即使再后来的日子里我常常不如别人,但我还是对自己说:我能比别人做得好";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周明小时候在"学生劳动"中刷了108个瓶子,打破了纪录,从而获得自信.
他说:"我原来一直是没有自信心的,但是这件事给了我自信.
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经验,散发着一种迷人的力量,一直持续到今天.
我发现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实只有6个字: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是一种感觉,你没有办法用背书的方法"学习"自信,而唯一靠"学习"提升自信的方法是以实例"训练"你的大脑.
要得到自信,你必须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每晚入睡前不妨想想,今天发生了什么值得你自豪的事情你得到了好的成绩吗你帮助了别人吗有什么超出了你的期望吗有谁夸奖了你吗我相信每个人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件成功的事情,你会慢慢发现,这些"小成功"可能会越来越有意义.

有个著名教练在每次球赛前,总会要求队员回忆自己最得意的一次比赛.
他甚至让队员把最得意的比赛和一个动作(如紧握拳头)联系起来,以便使自己每次做这个动作时,就会下意识地想到得意的事,然后在每次比赛前反复做这个动作以"训练"大脑,提升自信.

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同时多结交为你打气的朋友,多回味过去的成功,千万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勇气,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当你感觉到自信时,无论多么小的成功,你都会特别期望再一次得到自己或别人的肯定,这时,你需要有足够的毅力.
只要你有毅力,就会像周明所说的那样,"什么事情只要我肯干,就一定可以干好.
你能学会你想学会的任何东西,这不是你能不能学会的问题,而是你想不想学的问题.
如果你对自己手里的东西有强烈的欲望,你就会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尤其当你是普通人的时候.
"有时,你可能没做过某一件事,不知道能不能做成.
这时,除了毅力外,你还需要勇气.
我以前在工作中,一般的沟通没有问题,但到了总裁面前,总是不敢讲话,怕说错话.
直到有一天,公司要做改组,总裁召集十多个人开会,他要求每个人轮流发言.
我当时想,既然一定要讲,那不如把心里话讲出来.
于是,我鼓足勇气说:"我们这个公司,员工的智商比谁都高,但是我们的效率比谁都差,因为我们整天改组,不顾到员工的感受和想法……"我说完后,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会后,很多同事给我发电子邮件说:"你说得真好,真希望我也有你的胆子这么说.
"结果,总裁不但接受了我的建议,改变了公司在改组方面的政策,而且还经常引用我的话.
从此,我充满了自信,不惧怕在任何人面前发言.
这个例子充分印证了"你没有试过,你怎么知道你不能"这句话.

有勇气尝试新事物的同时,也必须有勇气面对失败.
大家不能只凭匹夫之勇去做注定要失败的事.
但当你畏惧失败时,不妨想一想,你怕失去什么最坏的下场是什么你不能接受吗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总裁否定了我的看法,他会不尊重我吗不但不会,别人很可能还会认为我勇气可嘉.
而且,自觉的人会从失败中学习,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做什么事情,再提升自己的自觉.
因此,不要畏惧失败,只要你尽了力,愿意向自己的极限挑战,你就应为自己的勇气而自豪.

一个自信和自觉的人,如果能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并有毅力把它做好,他就会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自信的第三步:自觉地定具体的目标,虚心地听他人的评估培养自信也要设定具体的目标,一步步地迈进.
这些目标也必须是可衡量的.
我曾把我在总裁面前发言的例子讲给我女儿听,因为她的老师认为她很害羞,在学校不举手发言,我希望鼓励她勇于发言.
她同意试一试,但她认为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有最好的意见时才愿意发言.
但是,我认为有了"最好的意见"这个主观的评估,目标就很难衡量.
于是,我和她制定了一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她每天举一次手,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
然后,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
一年后,老师注意到,她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

自信绝非自我偏执、不容许自己犯错,或过度自我中心,失去客观的立场.
我有个绝顶聪明的同事,他一生认准了"我永远不会错"这句"真理".
他表现得无比自信,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对的,他就会提醒所有人几个月前他早就说过了.
但因为他几乎是为了自信而活着,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错的,他就会顾左右而言他,或根本否认此事.
虽然他的正确率高达95%,但5%的错误让他失去了自己的信誉和他人的尊敬.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自傲的自信或不自觉的自信甚至比不自信更加危险.

情商中的自觉有两个层面:对自己和环境皆能俱到,掌握主客观的情势.
有自觉的人不会过度地自我批评,也不会天真地乐观,他们能客观地评估自己.
所以,他们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能力极限,不会轻易地接受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工作.
当然,他们仍乐于接受挑战,但会在接受挑战时做客观的风险评估.
这样的人不但对自己坦诚,对他人也坦诚.
坦诚地面对失败会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他们知道你接受了教训.
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缺点也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会自不量力.
所以,自觉的人容易成功,也容易自信.

自觉的人不但公平地评价自己,还主动要求周围的人给自己批评和反馈.
他们明白,虽然自己很自觉,但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更为重要的.
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更为客观,另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Perceptionisreality"),也就是说,如果别人都认为你错了,只有你自认为没有错,那么在社会、学校或公司眼中,你就是错了.
所以,你必须虚心地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想法,而且以别人的想法作为最终的目标.
比如,我女儿可以每天评估自己的发言,但最终,只有当老师和同学们认为她是个开朗的、有想法的学生时,她才达到了最终的目标.

获得坦诚的反馈特别是负面的回馈并不容易.
所以,你最好能有一些勇敢坦诚的知心好友,他们愿意在私下对你说真心话.
当然,你不能对负面的反馈有任何不满,否则你以后就听不到真心话了.
除了私下的反馈外,在美国的公司里,还有一种"360度"意见调查,可以对员工的上司、下属同时做多方面的调查.
因为这种调查是匿名的,它往往能获得真实的意见,如果很多人都说你在某方面仍须改进,这样的说法就比自己的或老板的看法更有说服力.
虽然在学校里没有这种正式的调查,但是你仍然可以尽力地去理解他人对你的想法.
我的父亲常教诲我们凡事谋之于众,就是指开放心胸,切勿以井观天,局限了自己的视野.

马加爵说:"同学都看不起我.
"其实,如果他有勇气向他信任的同学求证,他也许会发现自己错怪了同学,也许会发现交错了朋友,也许会证实同学确实看不起他并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后自我改进.
坦诚的交流和真心的朋友或许都可以帮助马加爵避免悲剧的发生.

有自觉的人会为自己制定现实的目标,客观地衡量自己,并会请他人帮助评估.
这样的人能持续提升自己的自信,并能避免自信发展为自傲.
快乐比成功更重要科学研究证明:心情好的人最能发挥潜力;快乐能提高效率、创造力和正确决策的概率;快乐的人有开明的思想,愿意帮助别人.
但与其说快乐带来成功,还不如说成功的目的是带来快乐.
我曾建议同学们追逐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其实做自己理想的、有兴趣的事情就是一种快乐.
所以,快乐比成功更应成为我们的最终目标.

快乐的第一步:接受你的父母、环境、自己不快乐的人总对一些无奈的事生闷气,不喜欢自己、父母和老师,不愿意读枯燥的书、不愿意应付考试.
对于这些无奈的事,我希望同学们能学会坦然地接受它们.
在所有"不能改变的事情"中,最不能改变的是父母,最应接受的也是父母.
有不少学生说:"父母不理解我,不接受我,不体会我的想法,总要求我用他们的价值观和理念来做事、读书、求学.
所以我总是避开他们,越来越孤独.
"对这些同学,我的回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你应该接受你的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感觉父母不理解你而自我封闭.
父母的成长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可能也不同,对你的期望与你对自己的期望就有较大的差异.
但他们人生的路走得比你长,经验比你丰富,你不能先入为主地排斥他们.
另外,你必须理解,父母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他们也是唯一可以无条件为你付出的人,你应该无条件地接受你的父母.
作子女的经常把父母亲过度理想化,而疏忽了绝大多数的父母,在他们生长的环境中,比我们更为匮乏、不足,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当一个称职的父母,但以他们的条件,也尽力了.
如果我们鄙视、排斥父母,无异是对自己生命的来源不敬,那如何能快乐第二,你可以试着去改变父母的想法,但你首先应反问,你理解和接受你的父母吗你能体会父母的想法吗当你抱怨父母总是期望你完美时,难道你不也是在期望父母完美吗凌志军建议说:"父母对你们的期望没有错,只是你们应该让父母了解,你们对他们的期望.
"所以,在要求他们理解你之前,你应先去理解他们,这样才能更成功地和他们沟通.
相互了解后,也许你们仍有不同意见但能彼此谅解,也许你或他们会改变原来的看法而达到共识.
为此,你首先应和父母建立一个坦诚的沟通关系.
也许起初你们会觉得别扭,但我相信你们很快就会体会到亲情与温馨.

除了接受父母,你还应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
有些同学期望着不必考他们认为没用的题目,不必上他们认为没用的课,不必听他们不信任的老师讲课.
但在社会中生存,我们必须学会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
凌志军说:"如果我遇到'应该做的事情'和'喜欢做的事情'之间的冲突,我会给自己安排一个时间表,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应该做的事情'——时间表能激励你集中精力并提高效率.
然后去做'喜欢做的事情'.
"人生是有限的,大家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喜欢做的事情"上,但必须先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得足够好.

最无谓的"发愁"就是对自己不满意.
这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会造成事倍功半.
所以,同学们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自信,以每一个小的成功来激励自己,另一方面也必须能接受自己,理解你们是为自己而生活的.
为自己而生活就是要为了自己的快乐、兴趣和人生目标而努力,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小时候一直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为了"第一名"拼命,但是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原来的想法错了.
打败别人,得第一名,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学会尊重你自己,能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在哪里.
"当你开始为自己而生活,接受并喜欢你自己,接受并接近你的父母,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你开始快乐了.
快乐的第二步:宣泄你的情感,控制你的脾气心理学家认为,马加爵"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因为他总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一个情绪反应相当激烈的人,但是他外表上又是一个相当压抑的人.
"马加爵给亲人的信上也写道:"我这个人动情的话历来就讲不出口.
"如果马加爵能直接地宣泄自己的感情,他也许可以防止悲剧发生.
事后马加爵也想到:"逃亡的时候觉得自己傻,可以选择吵架就算了,没有必要杀人.
"中国人总认为矜持、含蓄是美德.
但我认为,在今天的时代里,直截了当的沟通更为重要.
拐弯抹角、言不由衷、瞻前顾后、当面不说、背后乱讲都是坏习惯.
有一位中国老板和他的下属吵架,他问我是不是该请第三者调解,我给他的建议是:因为这是情感的事情,你应该直接去和下属沟通;第三者为了做和事佬,可能会说出违背你或你的下属意愿的话(例如谎称你已经认错,但其实你没有),这反而会造成更多的麻烦.

当然,在情感问题上,直接沟通也需要技巧.
例如,那位老板如果第一句话就对下属说:"你错了,但是我不和你计较.
"那么下属肯定会反感.
如果老板说:"你在那么多人面前骂我,很显然是你想抢我的工作.
"结果就更不堪设想.
显然,当你直接沟通时,不要论对错,不要猜测别人的动机,更不要再趁机补一句.
最有效的沟通就是直接谈到你的感情,比如那位老板可以说:"当你在那么多人面前骂我时,我感到失去尊严,非常为难.
"这样一句话是不能反驳的,甚至可能会引发理解和同情.

当你怒火中烧时,把愤怒的话转变成感性的话并不容易.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又需要依靠"自觉"和"自控".
自觉不只是认识自己的能力,更是认识自己的感情.
自觉的人知道自己何时会喜怒哀乐,也理解喜怒哀乐的宣泄会造成何种后果.
如果他感到气愤,他不会瞬间爆炸,因为他知道爆炸的后果,但他也不会压抑自己的感情,因为那会对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他通常会尽量自控地用最有建设性的方式处理.
正面、感性的沟通可以降低火爆的气氛.
感情和沟通都是最有感染性的,你完全可以用有建设性的、宽容的态度来与他人沟通并影响他人.

自控是一种内心的自我对话,可以提醒自己不要落入恶劣态度的陷阱.
除了上溯的理智分析外,深呼吸是最快、最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中国人说:"心浮气躁"、"心神不宁"、"心乱如麻"、"心焦如焚",指的都是心情紊乱和情绪及精神状态的关系,而"气定神闲"、"心安理得"最方便的作法就是深呼吸,也就藉由调气调息,把气调顺了,比较能摆脱情绪的牵扯,回到理性思考.
美国对有暴力行为的加害人,都会施以团体教育,而教导他们认清暴力的毁灭性,学习控制自己的冲动,也就是懂得"叫停"或"离开现场",以保护自己和对方的安全,避免铸成大错.

如果认为自控不容易,那么,你可以请你的知心好友随时提醒你.
我过去的一个老板常常一生气就一发不可收拾,而且他生气都有前兆:他会先用刁钻的问题考倒你,然后他开始战抖,最后他才发脾气.
但他想改掉这个毛病,于是他要求我在每次看到前兆时,用一句"密语"(如"让我们言归正传吧")来提醒他.
几次"密语"提醒之后,他就有了自觉和自控的能力,再也不需要别人提醒了.

快乐的第三步: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痛苦减半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调节自己的心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知心的人倾诉和沟通.
科学的根据是,感情源于人脑的lymbic系统,而该系统主要靠与他人的接触调节.
科学证明,在一起交谈的两个人会慢慢达到同样的心理状态(喜怒哀乐)和生理状态(体温、心跳等).
因此,若想达到感情的平衡,我们必须懂得依靠别人.
与人沟通是提升你的情商和快乐的唯一方法.
与世隔绝的人只会越来越苦闷.
西方有一古谚:"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痛苦减半.
"马加爵所谓的真情,应该就是指能分享心情、内心的人吧!

所以,如果你情绪不好,或受了委屈时,应多向父母、朋友倾诉,不要像马加爵那样总把话闷在心里,只对日记倾诉.
马加爵很苦闷,却没有倾诉苦闷的渠道.
他说:"我在学校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马加爵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障碍,这些障碍带给他苦闷,而这些苦闷又没有渠道宣泄,进而造成更大的苦闷.
这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其实,马加爵的内心独白,证明他是一个有自觉的人,他能看清自己的困境,可惜他将自己锁在自我封闭的牢笼里,让仇恨把他带向毁灭.
记得去年,非典风波,最恐怖的威胁就是被隔离,可是平日里我们却常忽略了心里的孤立,使我们和快乐绝缘.

要得到快乐,你需要幽默、乐观的想法和沟通.
在所有的沟通中,"笑"的感染力是最大的.
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笑"的感染力超过了所有其他感情,人们总会反射式地以微笑来回报你的微笑,而开怀的大笑更能迅速创造一个轻松的气氛,此外,幽默的笑也能促进相互信任,激发灵感.
乐观、正面思考的力量是无穷的.
近年来忧郁症已成为全世界来势汹汹的心理疾病,而其和负面思考有极大的关系,有些人习惯钻牛角尖,往悲观无助的方向想,困在死胡同中.
如果能换个角度,半杯水有一半满的而非一半空的!
现在的不如意,代表有无限成长进步的空间.
学习检查自己,常保正念.

无论是驱逐悲伤或是获取快乐,我们都需要从倾诉和沟通中得到正面的激励.
最自然的沟通对象可能是你的亲人,特别是你的父母.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愿意听孩子的倾诉.
但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所以我们也需要和知心朋友沟通、倾诉.
交朋友时不要只看朋友的嗜好和个性,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些会鼓励人的、乐观的、幽默的、诚恳的、有同理心的、乐于助人的、愿意听人诉说的朋友.
也许你会说:"我没有这样的朋友,也不敢去乱找朋友,如果别人拒绝怎么办"如果别人拒绝你,你没有失去任何东西,但如果别人接受你,你可能因此找到你自己.

我希望你也会在寻找好友的过程中,也让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会鼓励人的、乐观的、幽默的、诚恳的、有同理心的、乐于助人的、愿意听人诉说的人,并尽力去帮助你周围的亲人和朋友.
唯有更多人愿意付出,快乐才能更迅速地通过人际网扩散.

给中国学生的祝福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碰到挫折时,能用这三个原则,以度量、勇气、智慧来帮助你渡过难关.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追求成功、自信、快乐时,不要忘了成功是多元化的,不要忘了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不要忘了快乐的人总能理解、接受和喜欢自己.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逐步获得成功、自信、快乐时,会发现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得到成功和自信.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拥有成功、自信、快乐后,不要忘了帮助他人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上)今天,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
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开复老师:就要毕业了.
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
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
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这封来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
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
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
在这封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
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
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
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
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大学:人生的关键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
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
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
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
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
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
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
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
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
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1]都不会用.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
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
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
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
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
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
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
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
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
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
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
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
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
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
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
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
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
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
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
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有些同学曾告诉我说,他们很羡慕我在读书时能有一位获得过图灵奖的大师传道授业.
其实,虽然我非常推崇我的老师,但他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教给我多少专业知识.
他只是给我指明了大方向,让我分享他的经验,给我提供研究的资源,并教我做人的方法.
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指导我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
我在大学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
刚入门时,我曾多次红着脸向我的师兄请教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开会讨论时我曾问过不少肤浅的问题,课余时间我还主动与同学探讨、切磋.
"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的周围到处是良师益友.
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发问,经常切磋,我们就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
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
例如,当我们在一门课上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就应当积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研究动态.
熟练和充分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是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
读书时,应尽量多读一些英文原版教材.
有些原版教材写得深入浅出,附有大量实例,比中文教材还适于自学.
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
"开复学生网"开通半年以来,我发现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互联网的搜索技巧,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只要在搜索引擎中简单检索一下,就能轻易找到答案.
还有些同学很容易相信网上的谣言,而不会利用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证.
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网上还有许多网站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

自学时,不要因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也不要认为自己在大学里功课好就足够了.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才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概念.
当你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时,我建议你开始自学一些国际一流大学的课程.
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式课程已经在网上无偿发布出来,大家不妨去看看MIT的网上课程,做做MIT的网上试题.
当你可以自如地掌握MIT课程时,你就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了.

总之,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这是大学四年中你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基础知识:数学、英语、计算机、互联网我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一大优势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等.
但是,最近几年,同学们在目睹了很多速成的例子(如丁磊、陈天桥等)之后,也迫切希望能驶上成功的快车道.
这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速成的浮躁风气.
有许多大学生梦想在毕业后就立即能做"经理"、"老板",还有许多大学生入学时直接选择了"管理"专业,因为他们认为从这样的专业毕业后马上就可以成为企业的管理者.
可不少学生进入了管理专业后,才发现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
其实,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地方,没有哪个专业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就能走上领导岗位.
无论同学们所学的是哪个专业,大学毕业才是个人事业的真正开始.
想做企业领导或想做管理工作的同学也必须从基层做起,必须首先在人品方面学会做人,在学业方面打好基础.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
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
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
最后,在许多的中国大学里,教授对基础课程也比对最新技术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
很多学生在高中时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到了大学里,一旦发现本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高,就会彻底放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他们看不出数学知识有什么现实的应用或就业前景.
但大家不要忘记,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知识体系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石之上.
例如,要想学好计算机工程专业,那至少要把离散数学(包括集合论、图论、数理逻辑等)、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数学分析学好;要想进一步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可能还需要更高的数学素养.
同时,数学也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几何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用演绎、推理来求证和思考的方法;通过学习概率统计,我们可以知道该如何避免钻进思维的死胡同,该如何让自己面前的机会最大化.
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把数学学好,不能敷衍了事.
学习数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选修多门数学课程,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数学,要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

二十一世纪里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
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过四级、六级而学习英语,有的同学仅仅把英语当作一种求职必备的技能来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媚外.
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最全面的新闻内容,最先进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术,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间的交流都将用英语进行.
因此,除非你甘心做一个与国际脱节的人,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在软件行业里,不但编程语言是以英语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最重要的教材、论文、参考资料、用户手册等资源也大多是用英语写就的.
学英语绝不等于崇洋媚外.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学好英语才是真正的爱国.

很多中国留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也高分考过四级、六级、托福,但是留学美国后上课时却很难听懂课程内容,和外国同学交流时就更加困难.
我们该如何学好英语呢既然英语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那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尽量与实践结合起来,不能只"学"不"用",更不能只靠背诵的方式学习英语.
读书时,大家尽量阅读原版的专业教材(如果英语不够好,可以先从中英对照的教材看起),并适当地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文,这可以同时提高英语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
其次,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最好方法是直接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对话.
现在有很多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了学中文,很愿意与中国学生对话、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此外,大家不要把学英语当作一件苦差事,完全可以用有趣的方法学习英语.
例如,可以多看一些名人的对话或演讲,多看一些小说、戏剧甚至漫画.
初学者可以找英文原版的教学节目和录像来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则应该看英文电视或电影.
看一部英文电影时,最好先在有字幕的时候看一遍,同时查考生词、熟悉句式,然后在不加字幕的情况下再看一遍,仅靠耳朵去听.
听英文广播也是很好的练习英文听力的方法,大家每天最好能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收听广播并尽量理解其中的内容,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录下来反复收听.
在互联网上也有许多互动式的英语学习网站,大家可以在网站上用游戏、自我测试、双语阅读等方式提升英语水平.
总之,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是学习英语的必由之路.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在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也已成为他们进入社会的必备基础之一.
虽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懂得计算机原理和编程知识,但所有大学生都应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办公软件和搜索引擎,都应能熟练地在网上浏览信息和查找专业知识.
在二十一世纪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就像使用纸和笔一样是人人必备的基本功.
不学好计算机,你就无法快捷全面地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或信息.

最后,每个特定的专业也有它自己的基础课程.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许多大学生只热衷于学习最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因为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会要求这些方面的基础或经验.
这些新技术虽然应该学习,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和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只要学好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
有位同学生动地把这些基础课程比拟为计算机专业的内功,而把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比拟为外功.
那些只懂得追求时髦的学生最终只知道些招式的皮毛,而没有内功的积累,他们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的.

虽然我一向鼓励大家追寻自己的兴趣,但在这里仍需强调,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便不感兴趣也是必须要做的.
例如,打好基础,学好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的使用就是这一类必须做的事情.
如果你对数学、英语和计算机有兴趣,那你是幸运儿,可以享受学习的乐趣;但就算你没有兴趣,你也必须把这些基础打好.
打基础是苦功夫,不愿吃苦是不能修得正果的.

实践贯通:"做过的才真正明白"上高中时,许多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为什么有什么用"的问题,通常,老师给出的答案都是"不准问".
进入大学后,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准不问".
在大学里,同学们应该懂得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践、应用如何结合起来,尤其是工科的学生更是如此.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
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多选些与实践相关的专业课.
实践时,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可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
外出打工或做项目时,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有时候,即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我们也值得一试.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实践经验对于软件开发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
微软公司希望应聘程序员的大学毕业生最好有十万行的编程经验.
理由很简单:实践性的技术要在实践中提高.
计算机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不动手是永远也学不会的.
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在笔试中考高分,而是实践能力.
但是,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很惊讶地发现,中国某些学校计算机系的学生到了大三还不会编程.
这些大学里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的确需要更新.
如果你不巧是在这样的学校中就读,那你就应该从打工、自学或上网的过程中寻求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在网上可以找到许多实践项目,例如,有一批爱好编程的学生建立了一个讨论软件技术的网站(www.
diyinside.
com),在其中共享他们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成功举办了很多次活动(如在各大高校举办校园技术教育会议),还出版了帮助学生提高技术、解答疑难方面的图书,该网站有多位成员获得了"微软最有价值的专家"的称号.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下)培养兴趣:开拓视野,立定志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中曾深入论述了快乐和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你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
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了.
在"第三封信"中,我也曾谈到我自己是如何在大学期间放弃了我不感兴趣的法律专业而进入我所热爱的计算机专业学习的.

有些同学问我,如何像我一样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呢我觉得,首先要客观地评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不要以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要亲身体验它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不要以为有兴趣的事情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职业,例如,喜欢玩网络游戏并不代表你会喜欢或有能力开发网络游戏;不要以为有兴趣就意味着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不过,你可以尽量寻找天赋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如果你对数学有天赋但又喜欢计算机专业,那么你完全可以做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最好的寻找兴趣点的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
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而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你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
因此,大学生应当更好地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使用图书馆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不同方式接触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
当年,如果我只是乖乖地到法律系上课,而不去尝试旁听计算机系的课程,我就不会去计算机中心打工,也不去找计算机系的助教切磋,就更不会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通过开拓视野和接触尝试,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这时就可以去尝试转系的可能性、尝试课外学习、选修或旁听相关课程;你也可以去找一些打工或假期实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性质;或者,努力去考自己感兴趣专业的研究生,重新进行一次专业选择.
其实,本科读什么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正如我所强调的那样,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培养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只要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从事的是全新的工作,你也能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除了"选你所爱",大家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
有些同学后悔自己在入学时选错了专业,以至于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有些同学则因为追寻兴趣而"走火入魔",毕业后才发现荒废了本专业的课程;另一些同学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对本专业抱有偏见,就以兴趣为借口,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专业.
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在大学中,转系可能并不容易,所以,大家首先应尽力试着把本专业读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
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
现在,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
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也许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数字笔"的发明人王坚博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用户界面的研究,可是谁又能想到他从本科到博士所学的都是心理学专业,而用户界面又正是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的最佳结合点.
另一方面,就算你毕业后要从事其他的行业,你依然可以把自己的专业读好,这同样能成为你在新行业中的优势.
例如,有一位同学不喜欢读工科,想毕业后进入服务业发展,我就建议他先把工科读好,将来可以在服务业中以精通技术作为自己的特长.

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
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
有一本书的作者曾访问了几百个成功者,问他们有哪件事是他们今天已经懂得,但在年轻时却留下了遗憾的事情.
在受访者的回答中,最多的一种是:"希望在年轻时就有前辈告诉我、鼓励我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相比之下,兴趣固然关键,但志向更为重要.
例如,我的志向是"使影响力最大化",多年以来,我有许多兴趣爱好,如语音识别、对弈软件、多媒体、研究到开发的转换、管理学、满足用户的需求、演讲和写作、帮助中国学生等等,兴趣可以改变,但我的志向是始终不渝的.
因此,大家不必把某种兴趣当作自己最后的目标,也不必把任何一种兴趣的发展道路完全切断,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兴趣完全可以平行发展,实在必要时再做出最佳的抉择.
志向就像罗盘,兴趣就像风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可以让你驶向理想的港湾.

积极主动:果断负责,创造机遇创立"开复学生网"时,我的初衷是"帮助学生帮助自己".
但让我很惊讶的是,更多的学生希望我直接帮他们做出决定,甚至仅在简短的几句自我介绍后就直接对我说:"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
难道一个陌生人会比你更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吗我慢慢认识到,这种被动的思维方式是从小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被动的人总是习惯性地认为他们现在的境况是他人和环境造成的,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
持有这种态度的人,事业还没有开始,自己就已经被击败,我从来没见过这样消极的人可以取得持续的成功.

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你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你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价值"是你的责任.
许多同学到了大四才开始做人生和职业规划,而一个主动的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积极主动的第一步是要有积极的态度.
大家可以用我在"第三封信"里推荐的方法,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追寻兴趣并尝试新的知识和领域.
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维克托·弗兰克尔曾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积极主动的第二步是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
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
比如说,有些同学认为英语重要,但学校不考试就不学英语;或者,有些同学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社团磨练人际关系,但是因为害羞就不积极报名.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这样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
对于这种消极、胆怯的作风,你终有一天会付出代价的.

积极主动的第三步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事事用心,事事尽力,不要等机遇上门;要把握住机遇,创造机遇.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大三时被分配到青海做铸造工人.
但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放弃学习,整天打扑克、喝酒.
他依然终日钻研数理化和英语.
六年后,中国科学院要在青海做一个重要的项目,这时朱校长就脱颖而出,开始了他辉煌的事业.
很多人可能说他运气好,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这机会.
但是,如果他没有努力学习,也无法抓住这个机遇.
所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机遇来临时,你才能抓住它.

积极主动的第四步是"以终为始",积极地规划大学四年.
任何规划都将成为你某个阶段的终点,也将成为你下一个阶段的起点,而你的志向和兴趣将为你提供方向和动力.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和兴趣,你应该马上做一个发掘志向和兴趣的计划;如果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你应该马上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你应该马上写一份简历,找你的老师、朋友打分,或自己审阅,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如果毕业后想出国读博士,你应该想想如何让自己在申请出国前有具体的研究经验和学术论文;如果毕业后想进入某个公司工作,你应该收集该公司的招聘广告,以便和你自己的履历对比,看自己还欠缺哪些经验.
只要认真制定、管理、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你就会离你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掌控时间:事分轻重缓急,人应自控自觉除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大学生还要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事务.
一位同学是这么描述大学生活的:"大学和高中相比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每天依旧是学习,每次考试后依旧是担心考试成绩……不同的只是大学里上网的时间和睡觉的时间多了很多,压力也小了很多.
"这位同学并不明白,"时间多了很多"正是大学与高中之间巨大的差别.
时间多了,就需要自己安排时间、计划时间、管理时间安排时间除了做一个时间表外,更重要的是"事分轻重缓急".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史蒂芬·柯维提出,"重要事"和"紧急事"的差别是人们浪费时间的最大理由之一.
因为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这么做会导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废掉.
例如,我认为这篇文章里谈到的各种学习都是"重要的",但它们不见得都是老师布置的必修课业,采纳我的建议的同学们依然会因为考试、交作业等紧急的事情而荒废了打好基础、学习做人等重要的事情.
因此,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好方法是,早上确定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一下,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

每个人都有许多"紧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不切实际的.
我建议大家把"必须做的事"和"尽量做的事"分开.
必须做的事要做到最好,但尽量做的事尽力而为即可.
建议大家用良好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接受那些你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多关注那些你能够改变的事情.
此外,还要注意生物钟的运行规律,按时作息,劳逸结合,这样才能在学习时有最好的状态.

大学四年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时期.
大学生必须有自控的能力,让自己交些好朋友,学些好习惯,不要沉迷于对自己无益的习惯(如网络游戏)里.
一位积极、主动的中国学生在"开复学生网"上劝告其他同学:"不要玩游戏,至少不要玩网络游戏.
我所认识的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大学朋友中没有一个玩网络游戏的.
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对于现实的逃避,是不愿面对自己不足的一面.
我认为,要脱离网络游戏,就得珍惜自己宝贵的大学时间,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做一些有意义并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的事情.
"为人处事:培养友情,参与群体很多大学生入校时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自己生长的环境.
进入校园开始集体生活后,如何与同学、朋友以及社团的同事相处就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一部分.
大学是大家最后一次可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培养、训练如何与人相处的机会.
在未来,人们在社会里、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
所以,大学生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际交往能力不够强,人际圈子不够广,但又没有什么特长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在社团里也不知道怎么和其他人有效地建立联系.
"这是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经常遇到的困惑.
对于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我的建议是:第一,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对别人要抱着诚挚、宽容的胸襟,对自己要怀着自我批评、有过必改的态度.
与人交往时,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这就好比照镜子一样,你自己的表情和态度,可以从他人对你流露出的表情和态度中一览无遗.
你若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你.
你若敌视别人,别人也会敌视你.
最真挚的友情和最难解的仇恨都是由这种"反射"原理逐步造成的.
因此,当你想修正别人时,你应该先修正自己.
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应该怎么对人.
你想他人理解你,你就要首先理解他人.

第二,培养真正的友情.
如果能做到第一点,很多大学时的朋友就会成为你一辈子的知己.
在一起求学和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这样的友谊弥足珍贵.
交朋友时,不要只去找与你性情相近或只会附和你的人做朋友.
好朋友有很多种:乐观的朋友、智慧的朋友、脚踏实地的朋友、幽默风趣的朋友、激励你上进的朋友、提升你能力的朋友、帮你了解自己的朋友、对你说实话的朋友等等.
此外,大学时谈恋爱也可以教你如何照顾别人,增进同理心和自控力,但恋爱这件事要随缘,不必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

第三,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社团是微观的社会,参与社团是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磨练.
在社团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领导才能,也可以发挥你的专业特长.
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做一个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和志愿者,或在担任学生工作时主动扮演同学和老师之间沟通桥梁的角色,并以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为同学和老师服务.
这样的学习过程也不会很轻松,挫折是肯定有的,但是不要灰心,大学社团里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不用"付学费"的学习,犯了错误也可以重头来过.

第四,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
在班级里、社团中,多观察周围的同学,特别是那些你觉得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特别强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与人相处的.
比如,看他们如何处理交往中的冲突、如何说服他人和影响他人、如何发挥自己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真诚、如何表示赞许或反对,如何在不冒犯他人的情况下充分展示个性等等.
通过观察和模仿,你渐渐地会发现,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会有意想不到的改进.
在学校里,每一个朋友都可以成为你的良师,他们的热心、幽默、机智、博学、正直、沟通、礼貌等品德都可以成为你的学习对象.
同时那些你不喜欢的人和事也可以为你敲响警钟,警告你千万不要做那样的人和事.
当然,你也应当慷慨地帮助每一个朋友,试着做他们的良师和模范.

第五,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
如果觉得没有特长、没有爱好可能会成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一个障碍,那么,你可以有意识地去选择和培养一些兴趣爱好.
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也是你与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的途径之一.
很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不是只会闭门苦读的书呆子,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同事中就有绘画、桥牌和体育运动方面的高手.
业余爱好不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还可以让大家发掘出自己在读书以外的潜能.
例如,体育锻炼既可以发挥你的运动潜能,也可以培养你的团队合作精神.
如果真的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那么,多读些好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可以改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没有什么比智慧和渊博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了.

所以,学会与人相处,这也是大学中的一门"必修课".
对大学生们的期望踏入大学校门时,你还是一个忙碌的、青涩的、被动的、为分数读书的、被家庭保护着的中学毕业生.
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好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
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中锻炼表达,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离开大学时,只要做到了这些,你最大的收获将是"对什么都可以拥有的自信和渴望".
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中国未来的主人翁.
所以,我认为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1]VisiCalc是当时最热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但它在二十年前就被淘汰了(这件事又一次证明了科技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
而且,VisiCalc的使用方法也不是计算机系的学生应该学的.
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上)有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完了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后,感触很深,他写了一封信给我说:"很小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长大,长大了做什么,我当时没有想;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高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做什么,我没有想过;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要出国,出国做什么,我也没有想过;现在留学拿到了学位,要找工作了,下一步我该做些什么呢这次,我要好好地想一想.
谢谢你的第三封信,它唤醒了我埋藏了25年的进取心,它改变了我25年来被动的生活方式.
从今天开始,我要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生活!
"当我为这位中国留学生终于理解他"有选择的权利"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不禁想到,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着.
在"开复学生网"我每天都看到:"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
"的被动思维.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们事事要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遇到问题也可以直接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帮助,这很容易养成被动的习惯.
因此,许多中国年轻人不善于主动规划自己的成长路线,不知道如何积极地寻找资源,使自己的学业和人生迈上更高的阶梯.

另一方面,中国的父母和老师习惯于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性格和兴趣,当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多半会发现,自己早已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里了.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群体意识,大力推崇"从上"、"从众"等行为方式,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至于许多年轻人觉得,"自主"这两个字是那么陌生和遥远.

所以,消极到积极之路是充满荆棘的.
虽然在我的前四封信都有提到积极主动的重要性,我决定特别写一封有关积极主动的信.
为了成为国际化的人才,为了在信息时代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每一个有进取心的中国青年都应该努力迫使自己从被动转向主动,大家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事业——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与生活,没有人比你自己更适于管理你的人生和事业,只有积极主动的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永远快乐!

什么是积极主动消极被动的人积极主动的人自己和环境自己受环境的左右自己有选择的权利人和事事情主导人人可以主导或推动事情的进展遇到问题时寻求帮助独立思考环境不好时怨天尤人积极进取自常说的话只有你可以告诉我该怎么做.
我必须服从环境的安排.
谁可以告诉我该选什么专业怎么都没有人注意到我我总是没时间做某事.
只有你可以告诉我该怎么做.
我父母都有糖尿病,我也一定会得.
一切靠自己,我可以做得更好.
我有选择的权利.
我要制定一个计划,以选择最适合我的专业.
我要去学习如何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该放弃哪些不重要的事,才能做最重要的事只有我自己才有权利和责任决定我该怎么做.
虽然父母有糖尿病,但只要注意锻炼,注意饮食,就能降低得病的几率.
消极被动(Reactive)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受环境和他人的左右,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
碰到问题的时候,消极被动的人总会找人帮着决定,环境不好的时候,他们就会怨天尤人.
他们总是在等待命运安排或贵人相助.
对一件事情,他们总认为是事情找上他们,自己无法主导或推动事情的进展.

积极主动(Pro-active)的人认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自己总有选择的权利.
所以,他们对自己总是有一份责任感,因为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而自己并不是环境或他人的附庸.
对一件事情,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可以主导事情的发生、发展.

为什么要积极主动三十年前,在工业社会里,每位员工是企业的机器里的一个齿轮.
虽然机器需要齿轮,但是齿轮是可替换的.
最好的齿轮是耐用的,不是卓越的.
因此这些公司最喜欢的人才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能够埋头苦干的人.
斗转星移,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人们对人才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在现代化的企业中,有更多的人享有决策的权利,有更多的人必须在思考中不断创新,也更多的人有足够的空间来决定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机械式的重复劳动,而是需要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复杂过程.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Druker)曾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
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
"所以,今天大多数优秀的企业对的人才的期望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
要想在现代化的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作为当代中国的青年一代,你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被动消极的人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
只要有了积极主动的态度,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其实,许多年轻人并不是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做出自己的决定,而是不习惯在重大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决定.
如果我问一位中国的大学生:"你最常做的决定是什么"他的回答很有可能是决定买什么样的电脑,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等等.
这些事情固然需要做出决定,但是,许多更重要的决定更需要由你自己做出.
例如,像读什么专业,读什么学校,考研还是出国等决定,大家可能习惯于听父母的安排,或参考大多数同学的选择——殊不知,在这些最重要的问题上,只有你自己的决定才能帮助你迈向真正的成功.
自己做无关紧要的决定,但是对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却听他人的.
这是多么不合逻辑呀!
此外,就算你自己做出了决定,也不见得你事先已经花了足够的时间调查和研究.
鲁莽或草率的决定可能会让你后悔一辈子!

当Google的创始人赛吉布林(SergeyBrin)和拉里佩奇(LarryPage)在电视上被访问时,记者问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哪一所学校,他们并没有回答斯坦福大学或密西根大学,而回答的是"蒙台梭利小学"自由自在的学习没有任一消极输入的方式.
在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鼓励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因而带来了他们的成功.

所以,每一个年轻人都要拥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你必须善于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最为重要的抉择.
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事业,没有什么东西像积极主动的态度一样更能体现你自己的独立人格.

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里所写的那样:"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走过那条路;你必须自己去走.
"积极主动的七个步骤要达到积极主动的境界,我建议大家按照下面图中所示的七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自己的习惯,学习把握机遇、创造机遇的方法,并在积极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收获成功和快乐.
步鄹一:拥有积极的态度,乐观面对人生心理学家早已发现:一个人被击败,不是因为外界环境的阻碍,而是取决于他对环境如何反应.
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前主教练米卢蒂诺维奇所说的"态度决定一切"就是这个意思.
埋怨不会改变现实,但是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可能改变一切.

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每个人每天大约会产生5万个想法.
如果你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你就能乐观地、富有创造力地把这5万个想法转换成正面的能源和动力;如果你的态度是消极的,你就会显得悲观、软弱、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会把这5万个想法变成负面的障碍和阻力.

消极的人允许或期望环境控制自己,喜欢一切听别人安排,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可能拥有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也无法避免失败的厄运;相反的,积极的人总是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他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
积极的人总是使用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控制自己的人生;消极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总是处在过去的种种失败与困惑的阴影里.

有了积极的态度,并不能保证事事成功.
积极的态度肯定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但并不能保证他每件事都心想事成;可是,坚持消极的态度却必败无疑,我从来没见过哪个持有消极态度的人能够取得可持续的、真正的成功.

当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必须由自己来选择,也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由自己来主导.
所以,在选择积极态度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平和的心态,也就是我常说的那句话: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步鄹二:远离被动的习惯,从小事做起消极被动的习惯是积极主动最大障碍,如果你从小就在消极、被动的环境下长大,你就更应该努力剔除自身所拥有的那些消极因素.
例如,消极被动的人总是迷信宿命论,把不如意的事情纷纷归罪于基因遗传、星座、血型等因素,并由此变得自怨自艾,总是怪罪别人的不是,指摘环境的恶劣——如果这样的想法成为习惯,他就会陷入消极被动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年轻人该如何远离消极被动我想向大家提出五个建议:一、不要盲目听信人言,应冷静辨析,积极求证现在,网上经常流传着各种谣言.
如果盲目轻信这些谣言,你就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左右.
例如,有同学发信来说:"自己想读一个民办学校的课程,因为它可以发'英国剑桥大学的学位'.
"冷静辨析应该会告诉你:在这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里总会暗藏着什么圈套.
然后只要到搜索引擎积极求证,马上就可辨其真伪.

此外,有许多同学不懂得主动搜寻和验证信息的方法或重要性.
有不少同学请我帮他找某某大学的信息,甚至,还有的同学向我询问某个单词的意义和用法——实际上,这些信息在网上只要简单搜索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因此,当我每次查出答案后,总是告诫这些同学说:"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就自己到网上去找,不要急着去问别人;如果你听到了什么,不要盲目信从,应当自己主动去网上求证.
"二、不要让事情找上你,应主动对事情施加影响每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都应该是因你的决定而发展、变化的,而不应该是因为你无所作为才变成现实的.
有位同学告诉我说:"我申请了两个工作,其中,我比较喜欢的那份竞争激烈的工作,但同学们也都在争取那份工作.
我现在只好选择等待,如果那家公司不聘请我,我就到另一家公司去.
"我很惊讶地问他:"既然你很喜欢第一份工作,为什么你这么被动,只知道等待而不去主动争取呢"不要忘了,被动就是弃权,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
在微软工作的华人都知道郭蓓菁,一位小巧玲珑、年轻活泼的女孩.
见她第一眼你可能很惊讶她是微软最资深的华人经理之一.
但是如果你和她交谈一分钟,你就会一点也不惊讶了.
她讲的每一句话流露了自信和积极乐观的领导力,和严谨的逻辑和战略思想.
她曾告诉我她积极主动的一个故事:"我十六岁从中国移民到美国.
我到美国后六个月就必须参加SAT考试.
那时我英语口语已经不差,但是文法、字汇、作文都很不行.
虽然我的SAT数学考了780分(接近满分800分),但是英语只考了280分.
如果交白卷也有200分,你就可以想象280分是多么糟糕!
但是我依然满怀希望地申请了加州大学的电机工程系.
""由于我的英语SAT分数太低,我的申请表很可能没有被阅读就被直接被拒绝了.
但是我不服输,我深信如果我被录取,我会是一个成功的工程师.
于是,我决定'上诉'.
""我直接写了一封信给加州大学的工学院长.
在信里,我做了自我介绍,我自豪地描述了我在理工方面的成就,解释了我刚到美国六个月的英语问题,强调了我的学习能力和刻苦精神.
最后,我说:'院长女士,如果你录取我,我保证我会成为贵校的的财产.
'""两天后,院长约谈了我.
我和她面谈时,她看出我的英语其实已经进步很快.
我对她当面保证我的英语会学的和美国同学一样好.
一星期后,加州大学收回成命,决定录取我.
"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下)步鄹三:对自己负责,把握自己的命运有位学生问我:"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公平的"这个问题在"开复学生网"上引起了一场大讨论.
有些同学认为世界公平,一个人只要有志气就一定能克服一切障碍;也有些同学认为世界级端不公平,因为无论是财富、天赋还是运气,老天爷好像总是青睐别人.

对此,我的回答是:一切都靠命运(宿命论)和一切都靠自己(人定胜天)都是不合适的.
每一个人都有选择,都有机会,但是,先天和环境因素造成每个人的机会多少不同.
所以,这个世界不是完全公平的.
但如果你因为世界不公平而放弃了自己的机会和选择,那就是你自己的责任,就不能怪世界不公平了.

举一个比喻.
有些人出生时就因为遗传的原因,可能会在某个时候患上较严重的疾病.
但这并不表明他一定会患病.
如果他能把握机会,做正确的选择,安排好自己的锻炼和饮食,他很可能比谁都健康;但是,如果他就因为'基因不好'就自暴自弃,那么他得病的几率几乎一定会成倍增加.

所以,凡事都要想清楚,什么是自己不能改变而必须接受的,什么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什么是自己必须勇敢挑战的.
当你碰到不可改变的事情时,要勇敢地接受它,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悔恨、羡慕和嫉妒上.
你应该做的事是积极主动地抓住命运中你可以选择、可以改变、可以最大化你的影响力的部分.

还有,就算在最艰苦的时候,当你感觉命运已抛你而去时,你总是有选择的.
就像弗兰克说的:"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积极主动"的含义不仅限于主动决定并推动事情的进展,还意味着人必须为自己负责.
责任感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积极主动的人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或他人.
他们在待人接物时,总会根据自身的原则或价值观,做有意识的、负责任的抉择,而非完全屈从于外界环境的压力.

对自己负责的人会勇敢地面对人生.
大家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
比方说,有些同学认为英语重要,但学校不考试时,自己就不学英语;或者,有些同学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社团锻炼沟通能力,但因为害羞就不积极报名.
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消极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你终有一天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有同学问我:"不确定时,该如何负责"其实,就算你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你至少应该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就算你不能积极争取你最想要的,至少也应积极避免你最不想要的.
如果你想做一个积极主动、对自己负责的人,我建议你立即行动起来,按照以下几点严格要求自己:以一整天时间,倾听自己以及四周人们的语言,注意是否有"但愿"、"我办不到"或"我不得不"等字眼出现.
依据过去的经验,设想一下,自己近期内是否会遭遇一些令人退缩逃避的情况这种情况处在你自己的影响范围之内吗你应该如何本着积极主动的原则加以应对请在脑海中一一模拟.
从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个令你备感挫折的事情.
想一想,它属于哪一类,是可以直接控制的事情,还是可以间接控制的事情,抑或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然后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寻找解决方案并付诸行动.

锻炼自己积极主动的意识.
在下30天内,专注于自己影响范围内的事物,对自己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做一支照亮他人的蜡烛,而非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不要只顾批评;解决问题,不要制造问题;不必怪罪别人或为自己文过饰非,不怨天,不尤人;别活在父母、同事或社会的荫庇之下,善用天赋的独立意志,为自己的行为与幸福负责.
试行积极主动的三十天训练法,观察一下,自己的影响范围在训练之后是否有所变化步鄹四:积极尝试,邂逅机遇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因为受到一些挫折就丧失了奋斗的勇气.
例如,有的学生因为应试教育在大学中延续而后悔念大学,有些学生因为专业不合适就虚度时光,还有的学生因为在研究生期间遇到种种学术上难题而感到气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都是可以直面的挫折,它们都需要你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
生命中随处是机遇,许多机遇就藏在一个又一个挫折之中,如果你在挫折面前气馁,你很可能会与自己的机遇擦肩而过.

积极尝试是学习最好的方法.
在一个先进的公司,你不需要担心失败.
在一项美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最欣赏的就是那些主动要求做某项新工作的员工.
无论是否能做好,至少这些员工比那些只会被动接受工作的员工要令人欣赏,因为他们有勇气、积极上进,而且会从中学习.

对于那些正在选择人生道路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应该积极地尝试不同的事情.
在美国,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欢呢"所以,我建议大家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尝试做不同的事情,找到通向成功的门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邂逅更多的机遇.

我的积极主动的习惯是五岁开始的.
记得五岁的时候,我觉得幼儿园的课程太简单了,于是就主动跟父母说:"我想跳级读小学.
"父母建议我还是按部就班地读书,等到有足够的能力时再去读小学.
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我大胆地提出:"让我尝试一下好吗如果我的能力不够,我就没法通过小学的入学考试;可如果我通过了考试,就表明我有这样的能力,那你们就应该让我去读小学.
"父母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于是我努力读书,最后以高分考进了私立小学.
事过三十多年,当时母亲带我去看"放榜"时,看到"李开复"三字排在榜首的那份兴奋,今天想来依然历历在目.
这件事让我懂得,只要大胆尝试,积极进取,我就有机会得到我期望中的成功.
这也为我日后的自信和积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一个例子来自于我的年轻朋友郭去疾.
他的人生之学是:每一扇机遇之门,都有一个守门人.
收获机遇的临门一脚,在于主动执著地去找这个守门人.
当他1999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本科毕业时,受到了很多美国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但是一律没有奖学金.
于是,他开始给这些大学的教授们写信,希望他们能接受我作为研究助理从而资助.
一个月中,他写了两百封信,虽然有很多教授感兴趣,却都因为他研究经验不足而拒绝了.
他还尝试写信给中国科大的海外校友,希望得到推荐,也没有结果.
一天夜里,面对电脑里一封封挽拒的邮件,他一个人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失声痛哭.
然而第二天醒来,他决定继续去敲击这扇机遇之门.
几天之后,他收到伊利诺大学的一位教授的回信,欣然答应资助.
那位教授说,当他到系里索取郭去疾的材料的时候,发现系里正在准备给郭寄拒信.
郭去疾最后说:"我的'叩门之旅'在继续着,绝大多时候,都无功而返.
然而,石沉大海却不代表徒劳无功,因为一次一次,机会之门这样被我敲开.
一步一步,我得以到微软总部工作,到斯坦福大学读MBA,到Mckinsey到Amazon和Google工作的机会".

美国人很喜欢尝试不同的工作,他们一生中平均要换四次工作.
在长期计划经济的思想影响下,更多的中国人不愿意换工作,而更倾向于终生做一件事.
其实,换工作岗位的意义在于,你一开始做的决定并不一定是你的终生决定,你仍然有机会去尝试更多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所以,不要因为暂时不了解自已的长处而犹疑不决,积极行动起来吧!
你会发现自己的才华和天赋.
大家要珍惜每一次尝试,因为机遇往往不可复制.
要随时做好准备,以免机遇到来时错失良机,同时也应学会从每一个失去的机遇中吸取教训.
此外,只有敢于挑战自我,你才能充分地开发自身的潜力.
我建议大家经常给自己设立一些极具挑战性、但绝非遥不可及的目标.

步鄹五:充分准备、把握机遇不要坐等机遇上门,因为那是消极的做法.
屠格涅夫说:"等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什么事也不做地空等,另一种是一边等,一边把事情向前推动.
"也就是说,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力.

如果被苦难或挫折阻挡,我们应该学习把挫折转换成动力,而不要一遇到困境就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怨天尤人,更不要在需要立即行动的时候犹豫不决.
人生不能用这种消极的方式度过.
我们终有一天要面对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因此,我们必须在平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足够的信息,以便在必要时做出最好的抉择,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一旦机遇到来,一定要全力以赴,把握机遇.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洪小文的帮助),把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率从以前的40%提高到了80%,学术界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当时,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把已有的结果加工好,写好论文,几个月之内我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了.

但是,我很清楚,第一步的成功给我提供的只是一个机遇,而不是一个答案,因为80%的识别率决不是最后的最佳结果,因为我用的方法只是冰山一角.
而且,我已经公开发表了我的研究成果,每一个研究机构都会学习、使用我的方法,所以,如果我此时放松下来,不再做实验,埋头写论文以求尽快毕业的话,别的学校或公司很快就会超过我.

所以,我不但没有放松,反而更加抓紧时间研究攻关,甚至为此推迟了我的论文答辩时间.
那时候,我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
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它们让我的语音识别系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识别率从80%提高到了96%.
在我毕业之后,这个系统多年蝉联全美语音识别系统评比的冠军.
如果我当时在80%的水平上止步不前,随随便便就毕业的话,后来商业周刊颁发的"1988年最重要科技创新奖"就肯定会让别人抢走了.

所以,当你知道机遇来临的时候,要积极把握;当你尚未看到机遇的时候,要时刻准备.
步鄹六:积极争取,创造机遇当机遇尚未出现时,除了时刻准备之外,我们也应该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不能总是守株待兔,等着机遇上门.
记得当我在苹果工作时,有一段时间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大家士气低落.
这时,我看到了一个机遇:公司有许多很好的多媒体技术,但是因为没有用户界面设计领域的专家介入,这些技术无法形成简便、易用的软件产品.

于是,我写了一份题为《如何通过互动式多媒体再现苹果昔日辉煌》的报告.
这份报告被送到多位副总裁手里,最后,他们决定采纳我的意见,发展简便、易用的多媒体软件,并且请我出任互动多媒体部门的总监.

多年以后,一位当年的上司见到我,他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当时,看到你提交的报告,我们感到十分惊讶.
以前,我们一直把你当作语音技术方面的专家,没想到你对公司战略的把握也这么在行.
如果不是这份报告,公司很可能会错过在多媒体发展的机会,你不会有升任总监和副总裁的可能.
今天,在iPod的成功里,也有不小的一部分要归功于你和你那份价值连城的报告.
"在微软公司,大家都很重视向比尔"盖茨每年四次的汇报工作成果的机会.
在报告的几个月前,全球各研究院就开始提早排队,报上最得意的成果.
微软中国研究院刚成立的那一年,当几个研究项目都还没有得到最终结果的时候,我就冒险争取了六个月后向比尔汇报两个研究成果的机会.
因为那时我知道很多人对中国研究院还不太理解,如果能在比尔面前成功地演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就会对研究院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

当时,我知道有四个研究项目各有60%以上的可能性在六个月后得到好的结果,但是,我不能等到100%确定后再去申请.
于是,我用两个措辞含糊的报告题目预订了位置.
六个月后,果然有两个项目得到了非常好的结果,于是,我们修改了报告题目,十多个人飞到美国为比尔做了现场演示.
那次汇报非常成功,得到了比尔高度评价.

报告的第二天,比尔对所有的公司领导说了他著名的那句话:"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拥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
"是这句话开始建立了研究院在公司的信誉的.

显然,如果我总是消极地等待,那么,我们恐怕就要错过向比尔汇报研究成果的机会了.
对大学生来说,大家应该积极地计划大学的四年,积极地争取和创造机遇.
你的毕业计划将成为你学业的终点和事业的起点,你的志向和兴趣将为你提供方向和动力.
你如果不知道你的志向和兴趣,应该马上做一个发掘志向和兴趣的计划;你如果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应该马上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你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应该马上写一份简历,找你的老师、朋友打分,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如果你毕业后想出国读博士,你应该想想如何让自己在申请出国前有实际的研究经验和论文;如果你毕业后想到某个公司工作,那你应该找找该公司的聘请广告,和你的履历对比,看自己还欠缺什么经验……只要做到了这些,你就不难发现,自己每天都会比前一天离成功更近一些.

步鄹七:积极地推销自己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里,那些能够积极推销自我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
很多在美国工作多年的中国人对美国同事的印象总是这样的:"他们怎么这么能说他们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工作成绩,而中国同事在很多时候做得很好,却没有展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公司里,经常得到晋升机会的人,大多是能够积极推销和表达自己的、有进取心的人.
当他们还是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时,只要和公司利益或者团队利益相关的事情,他们就会不遗余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贡献自己的主张,帮助公司制定和安排工作计划;在完成本职工作后,他们总能协助其他人尽快完成工作;他们常常鼓励自己和同伴,提高整个队伍的士气;这些人总是以事为本、以事为先——他们都是最积极主动的人.

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观点.
一般说来,一个好的自我推销策略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锦上添花.
好的自我推销者会主动寻找每一个机会,让老板或老师知道自己的业绩、能力和功劳.
当然,在展示自己时,不要贬低别人,更不可以忘记团队精神.

当我被微软总部调回美国,在美国启动总部把工作外包给中国合作伙伴的工作时,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把这项极为重要但又缺乏资源的项目做好.
这时,我很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毛遂自荐的信.
这封信来自一位在微软技术支持中心工作的经理.
她在信中说:"虽然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我曾在多个部门工作,而且学习很快.
我愿意用我自己的时间帮你把这件事情做好.
我不需要酬劳,我也不是申请工作,我只是希望为中国做点事情.
你选择我没有风险,因为我至少可以把每个细节都帮你想清楚,这样可以节约你的时间.
"如果不是这封信和后来的交谈,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把这个工作交给一位业余而又没有相关经验的人来做.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她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把这件事情做得非常好.
因为她起头的工作,微软后来三年中提供给中国的外包业务量增加了三倍.
几个月后,当我们终于成立了一个部门来负责这件事情时,她毫无怨言地把所有的工作交给了这个新部门.

后来,微软亚洲研究院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沈向洋院长要我推荐人选,我想到了这位多才多艺的志愿者.
她就是今天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合作部总监宋罗兰.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要求我们展示自己,这是不是要我从一个内向的人彻底转变为外向的人"其实,一个内向的人很难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性格.
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在自身性格允许的范围内往"外向"靠拢,尽量寻找一些"比较外向但又不给自己带来太大压力"的机会.

我的选择;你的选择2005年7月19日,我离开了微软,加入了Google.
我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希望回到中国.
而且同时,我发现许多我的朋友加入了Google后都非常愉快.
当我听说Google将在中国有很大的计划时,我没有等着它的电话,而我积极地直接联系了我认识多年的Google的CEO斯密特.
他积极邀请我去看看.
我发现,Google是一个让我震撼的公司—从它的新一代技术到员工的激情,从它诚信和对大众利益的执著,从它独有的自由和透明度,我发现了一片我向往的净土.
我有选择的权利.
于是,我选择了Google.
我选择了中国.

有记者问我这个选择带来不少麻烦,我会不会后悔.
我的回答是:"直到我死的那一天,我要做我有激情的事情.
对这个决定,无论带来多大的困扰和麻烦,我终身不悔.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是你自己惟一的司机,千万不要让别人驾驶你的生命之车.
你要稳稳地坐在司机的位置上,决定自己何时要停、要倒车、要转弯、要加速、要刹车等等.
人生的旅途十分短暂,你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选择和决策的权利,虽然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千万不要随波逐流.

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最后,我将下面一段话赠给中国的学生: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或在别人的生活里.
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不要让任何人的一件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
作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
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斯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总裁)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引言《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为青年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包含了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三个层面的理论模型——"成功同心圆".
如果仅就"成功同心圆"中的每种态度或每种行为来说,我们其实很容易总结出许多明确的、可执行的理念、原则或方法,青年学生们也不难掌握.
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面临的环境却往往是复杂和多变的,我们需要做出的选择也多半不会像"是"或"非"那样简单.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在多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中选择最适合当时情景的解决方案.
这时,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的偏激或对任何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的忽略都是不明智的.
以我和青年学生们的交流经验看来,许多中国学生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在复杂情况下做出理性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例如,许多学生不止一次地询问我与选择相关的问题,他们不知道该在何时表现得积极,何时表现得谦逊,他们不清楚该如何处理勇气和胸怀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也不太确定自信和自省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态度是否可以共存……我觉得,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准则或方法,而是在复杂情况下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并以最为智慧的方式做出正确抉择的能力.
我把这种能力称为"选择的智慧",它的思想核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中庸"之道.
据此,我把自己对分析、判断、权衡、折中等与选择相关的思考写成了全书的最后一章"完整与均衡——用智慧选择成功".
应当说,这一章是全书的总结和升华,也是指导读者合理运用"成功同心圆"法则的关键所在.

该书问世后,读者对这一章的反响非常好.
《大学生》杂志社的社长钟岩女士告诉我说,这一章在全书中"最为精彩".
她热情地邀请我以这一章的内容为基础,在"《大学生》杂志社名人讲堂"中发表演讲.
最终,我在全国三十余所大学的校园中发表了题为"选择的智慧"的演讲,超过七万名学生听了我的现场演讲,在每一次演讲中,学生们超乎寻常的热情总是让我无比激动,我也为自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中国大学生而倍感欣慰.

为了让更多的青年学生了解和掌握"选择的智慧",我专门将演讲的内容与书中"完整与均衡"一章整理、合并起来,写成了《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
我相信这封信可以为青年朋友们提供一些有关成功与选择的有益帮助.

人生就是一串困难的选择,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当我们走过人生的旅程,身后留下来的就是我们选择的结果.
如果选择得好,我们会感到快乐和成功,会觉得自己对世界、对他人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当我个人碰到人生重要的选择时,我一直信奉以下的做事三原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多少年来,这句话给了我无比巨大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我度过了难以计数的人生关隘.
在与中国青年分享这三句话后,有位同学针对这三句话,写信问我:"读了开复老师的三句话,心里感到很强的共鸣.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代表了用西方式的积极进取的心态,以永不放弃、永不消沉的主动人生态度,鼓励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达到目的.
"'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代表了用中国式的谦恭谨让的度量来培养自己的修养,学会承认和接受真实的、不完美甚至不公正的世界.
"但是我不知道最后一句该如何理解.
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可是,智慧从哪里来呢"其实,"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就是要求我们使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发现并选择最完整、最均衡的状态,并通过这一选择获得成功.
这里所说的"智慧",既是甄别、判断的智慧,也是权衡、折中的智慧,但从根本上讲,它更是在选择中孕育又在选择中升华的最高智慧——我也把它称作"选择成功"的智慧.

在这选择的世纪中,青年学生需要选择的智慧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曾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因为未来的历史学家如果回顾今天,他们会记得的、今天最大的改革并不是技术方面或网络方面的革新,而是——人类将拥有选择的权利.
他说这句话是因为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人人都能获取信息,学习知识,靠脑力上进,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更多地放权给员工,重视积极选择的员工.
人人都有机会,那么人的成功就更要看各人积极地争取和智慧地选择.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每个人都面对着选择的机会,都拥有选择的权利.
尤其在中国,这个选择的时代是更难能可贵的.
回顾中国的近百年历史,可以说,今天的中国青年学生是百年来第一次有机会享受先进的教育,同时也不必担心生活、安全和温饱问题,他们第一次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第一次在毕业后拥有如此众多的、可以自主选择的就业机会.

但是,中国的青年学生虽然有幸出生在能够自由选择的时代,但时代并没有传授他们选择的智慧.
在此前与大学生的书信交流及创办"开复学生网"的过程中,我看到有很多学生虽然拥有选择的权利,虽然生活在这样优越的大环境中,但仍然有许多学生时常遇到迷茫的时刻.
例如,经常有学生问我有关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我被老师批评了,但我觉得无辜,那么,我应该用自信的态度为自己辩解,还是用自省的态度坦然接受""我想改变现状,但又力不从心,我应该鼓起勇气冲破险阻,还是放宽胸怀承认现实""我遭受了失败的打击,应该用毅力坚持下去,还是用自省的态度放弃它""我想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可能招来非议,我应该积极表达想法,还是该遵循同理心的原则多听少讲"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都希望我来帮助他们做出选择.
面对这些问题,我的回答是:我能帮你做的不是选择,因为你自身的问题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未来也只有自己最在意.
我能做的只是传授给你选择的智慧,帮你聆听自己心底里最真实的声音,帮助你做出智慧的选择.
在这封信中,我提出选择成功的智慧共有八种:用中庸拒绝极端用理智分析情景用务实发挥影响用冷静掌控抉择用自觉端正态度用学习积累经验用勇气放弃包袱用真心追随智慧(1)用中庸拒绝极端"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也是千年国学的经典.
很遗憾的是,许多人并不理解中庸真正的内涵,误以为中庸就是做庸庸碌碌的老实人.
其实,中庸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并拒绝极端和片面.

比如说,在我的第五封信中提出最重要的积极主动,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霸道,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横行跋扈.
在我的第二封信中提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同理心,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盲从,失去了自己的选择,什么事都没有主见.
极端的自信就成了自傲,极端的勇气就成了愚勇,极端的胸怀就是懦弱,极端的自省就会变成自卑.

自信、自省、勇气、胸怀,积极、同理心六种态度都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也都是成功者需要具备的优点.
但是,一旦将其中某一种态度发展到极端,优点就会立刻演变为缺点.
第一个智慧的真谛就是:我们必须用中庸的思想指导自己,把自己的态度限制在完整、均衡的范畴内,兼顾自信和自省、勇气和胸怀、积极和同理心等各方面因素,时刻防止自己在其中某一方面有过于偏激的表现.

我看到过一个负面极端的例子:有位企业管理者建议员工读一读拿破仑传记中的一则小故事.
那则故事的大意是,拿破仑小时候常和同学打架,但总是输给对方.
他下定决心,即便被打死也不服输,并采用非常规和"自杀式"的袭击与对手较量.
结果,这种"拼命"精神终于使对方屈服了.
这位企业管理者教导他的员工向拿破仑学习.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极端.
在拿破仑的这则故事里,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勇敢的英雄,而是一个自大、固执、不自量力的家伙.
虽然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我很清楚,这样的事例绝对不值得学习.

另外我曾经亲身经历的一个极端的测验:公司在培训课程中,让十个副总裁围成一圈,一个半小时内可以畅所欲言,惟独不可以讲公司的事情.
于是,大家开始谈论天气、政治、体育……其间还出现了争执.
在热烈的交谈中,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一个半小时后,每个副总裁都按自己心目中对其他副总裁的尊敬程度,为他们排一个序,并把自己安插在合适的位置.
排序后我们发现,倒数第一的是从头到尾没有讲话的人,倒数第二是话最多的人.
不说话的人可能有想法,但没有表达出来,那么别人就会认为他没有意见.
相反,话太多的人可能有一部分话很有意义,但也讲了许多不该讲的话,这使他无法得到大家的好评.

所以,沉默是金和口无遮拦都不可取,那么我们怎么达到"中庸式的智慧沟通"呢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记得我刚进入苹果公司开始我的第一份工作时,公司里有一位经理叫西恩,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尤其在开会的时候,他得体的言辞完美地展现出他过人的才学、情商与口才,足以让在场的所有人钦佩不已.
有一天,我鼓足勇气去向西恩讨教有效沟通的秘诀.
西恩说:"我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我并不总是抢着发言;当我不懂或不确定时,我的嘴闭得紧紧的;但是,当我有好的意见时,我绝不错过良机——如果不让我发言,我就不让会议结束.
"我问他:"如果别人都抢着讲话,你怎么发言呢"西恩说:"我会先用肢体语言告诉别人:下一个该轮到我发言啦!
例如,我会举起手,发出特殊的声响(如清嗓子声),或者用目光要求主持人让我发言.
但是,如果其他人的确霸占了所有的发言机会,我就等发言人调整呼吸时,迅速接上话头.
"我又问他:"如果你懂得不多,但是别人向你咨询呢"西恩说:"我会先看看有没有比我懂得更多的人帮我回答.
如果有,我会巧妙地把回答的机会'让'给他;如果没有,我会说'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去查',等会开完后,我一定去把问题查清楚.
"跟他的一席话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只要把握好说话的度,选择好说话的时机,就可以得到周围人的尊敬,而且,别人也会从你的话语中了解到你是一个渊博而谦逊的人.

讲了这么多例子,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当竭力避免极端,保持均衡的状态,走中庸之路.
(2)用理智分析情景中庸之道不但强调守诚中道,也要求我们择善而从.
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先用第一个智慧避免走向极端的陷阱,然后用第二个智慧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
用前面的图来看,第一个智慧让我们避免了外面的圈,第二个智慧则是告诉我们内圈中没有一定的答案,而应该运用理智根据情景做最佳的抉择.
这两者的结合其实才是中庸的真谛.
所以中庸并不是取中绝对的"中点",而只要你保持在内圈,根据情景抉择,都是符合中庸和这两个智慧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家不应当认为有关成功的六种态度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既不要片面强调某一种态度,也不要片面强调两种态度之间的"中点".

记得曾有一位青年问我:"我不同意我的老板,我该站起来发言吗"当时,我的回答是:"这要看情形而定.
首先,你的老板是一个愿意接纳异议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你千万不要乱发言,但是,你可以开始物色一个新工作和新老板了!
如果他能够接受异议,那么,在老板还没做出最后的决定时,不要怕提出异议;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如果是当众发言,自己的话就必须有一定的技巧,应当顾虑到老板的面子.
老板一旦做出了决定,我们无论有无异议,都必须支持和贯彻,有不同意的地方只可以私下与老板沟通.
"在这样一个具体的例子里,我们必须学会用智慧甄别各种复杂的情况,并从不同候选方案中择善而从的方法,这样才能找到提出异议的最佳途径.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领导艺术也同样需要择善而从.
许多人误以为,好的领导都有完全相同的风格,例如:指挥命令、宏观掌控、和谐和作、民主自由、授权负责、指导培养.
其实,在著名的管理学著作《有效率的领导(LeadershipthatGetsResults)》一书中,作者丹尼尔"戈德曼提出:最好的领导能够完整地拥有上述的六种看起来相互矛盾的领导力,并会有智慧地因具体情景不同而运用正确的一种.
这种"完整+均衡"的观点和本章论述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根据戈德曼的分析,一个出色领导总是拥有上述的六种领导力,并且会理智地分析当前的情景,以便决定运用其中的哪一种.
例如,假设员工表现不佳或员工是新手,在公司遇到重大危机时,对员工就应该采用指挥、命令的方式;如果企业需要改变方向,或员工因为不理解方向而士气不高,而你又是一个值得信任的领导者,那就应该采用宏观掌控的方法;如果你发现员工对工作得心应手,部门协调没有问题,那就应该注重和谐合作;当你发现员工知识渊博,或你对结果不确定的时候,就应该选择民主自由的方式;如果员工能力很高又是专家,或具备了积极自主的态度,就应该采用授权负责的方式;如果员工很有动力,愿意把工作做好,但是经验不足,同时企业并没有处于危机时刻,那应该尽量指导培养.
最好的领导是拥有这六种看起来相互矛盾的领导力,并且用智慧根据不同的情景正确选择的人.

人生中的绝大多数选择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事情.
大家要学会在最合适的时候对最合适的人用最合适的方法,要学会在做出决定前用理智全面衡量各种因素的利弊以及自己的能力和倾向.
这些东西并不能靠简单的公式来决定.
读者应该凭借自己的智慧,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3)用务实发挥影响选择完整与均衡时,你必须首先弄清楚,你面临的事情是你能够影响到的,还是你根本无力改变的.
史蒂芬"柯维在其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把所有值得关注的事情称为"关注圈",把能够发挥影响的事情称为"影响圈".

在整个关注圈中,根据自主程度的高低,人生面临的问题可分为三类:可直接影响的问题:对于这种问题,解决之道在于用正确的态度执行.
这是我们绝对做得到的,也是最核心的"影响圈".
可间接影响的问题:有赖改进发挥影响力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如借助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来解决.
这是最值得我们努力争取的"影响圈".
无能为力的问题:需要以平和的态度和胸怀,接纳这些问题.
纵使有再多不满,也要泰然处之,如此才不至于让问题征服了我们.
无论碰到任何问题,如果你认为"外在环境是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或者总是在埋怨"我真的无能为力",那么,这种想法不但无补于事,而且会造成你消极悲观的心理状态.
事实上,碰到问题时,你只要耐心地将它分解开,看看哪些部分是你可以影响的,哪些部分是你可以关注但却无法影响的.
然后,去努力争取那些可以"间接影响"的问题,让它们变成可"直接影响"的,同时把全部心力投入自己的影响圈——你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进步,这反过来又可以让你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所以,不管一个问题属于上述三种中的哪一种,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都要从自己的影响圈开始:先影响自己,再影响别人,最后才有可能影响环境.
这个方法为"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这三句话增加了足够的可操作性.
有一位学生曾问我说:"开复老师,今年我刚刚上大一.
我为学校做了许多事,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但最近我却很是烦恼.
此前,因为我看不惯某某同学的做法,在背后说了一些气话.
有一次,他竟利用学生会干部的职权,在领导面前为我捏造了许多罪名.
因为他和领导的关系很好,领导在没有调查落实的情况下就处分了我,把我入党积极分子的资格也取消了.
我特别气愤,为什么领导连调查都不调查就处理我呢我真的没有犯错误.
难道真的应该这样吗"我的回答是:"这件事确实很不幸,但是既然已经发生了,你只有接受后果.
我劝你少想想这件事有多么不公平,因为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你无法影响,也不能改变.
我劝你多想想,有什么事情是你可以影响和改变的.
例如,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你没有在背后说他的坏话,是不是这一切都可以避免我并不是说别人做的都是对的,但是,你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
你必须清楚要如何修正自己才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你会做得更好一些吗你是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是会改掉背后说人坏话的毛病你有没有听过'我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这句话如果你不在背后批评别人,很可能别人也不会在背后中伤你.
有句谚语说:'虽然我们不能改变风,但我们可以调整船帆.
'希望你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认清楚自己的船帆在哪里.
人在挫折中学到的东西会远远多于在成功中学到的.
希望你在经过这一次不幸后能够成为一个更成熟、更成功的人.
"我在去年七月加入Google时,也因为被卷入法律纠纷,而学会了"用务实发挥影响".
当时,我离职的事实公布后,许多媒体因为被误导,以为我的离职违背了合约,就发表了一些不合事实的言论,甚至更有许多子乌虚有的控诉、恶意杜撰的故事传遍了中国的互联网.
那时,多亏我的律师朋友提醒我:对于媒体的报道,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在官司漩涡中,我个人不能出面解释,否则不但越描越黑,而且可能给对方提供更多材料.
法官的决定则是我可以间接影响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打一场漂亮仗.
至于可直接影响的方面则是我可以广搜证据、找寻证人、理解法律、准备对质时证实对方谎言的证据.
于是,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不再订阅报纸,不再上新闻网站,不再被流言蜚语所惑.
我一天花十六个小时苦读法律,在对方提出的近30万份文件中用最新的搜索工具找到我们需要的文件,和律师一同起草我们的答辩状,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庭排练.
九月出庭时,我们果然获得胜利,法官允许我开始在Google的工作.
在我们的庆功宴上,一位律师在向我敬酒时说我不像个被告,而更像个职业的律师,甚至估计我的价值相当于两个律师.
在事后,他问我为何如此镇定地每天埋头看文件,难道对外面风雨交加的媒体报道都不在乎吗我告诉他:"不是我不在乎,而是我不想浪费时间在那些我无能为力的事情上.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当我回到中国开始工作后,我没有花任何精力试图引导或改变媒体,媒体的报道却自然而然地完全转变成为正面报道——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我开始工作的事实战胜了任何一篇负面文章.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专注于你能够改变的事情,可能最后连当初不能改变的事情也改变了.

(4)用冷静掌控抉择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抉择的游戏,有风雨也有阳光.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冷静的态度掌控每一次抉择的全过程:在抉择前"重重"思考,抉择后"轻轻"放下.
所谓"重重"思考,就是要培养客观的、精准的判断力.
每一个重要的抉择可能都与你自己的前途密切相关,但你在抉择和判断时,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要避免自己的主观倾向影响判断的精准和客观.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客观、精准的抉择呢我给大家提供三个建议:第一、把影响你抉择的因素罗列成一张"利弊对照表".
在利弊对照表中写出每个因素的利益和弊端,然后借助该表客观地分析,哪些利益和弊端对你来说最为重要这些因素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和理想当你面前摆了这样一张客观而详尽的利弊对照表时,主观因素就不容易影响你的判断力了.

例如,1998年时,我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回中国建立研究院,在美国创业办公司.
当我问到许多朋友,有没有愿意和我一块儿回中国时,他们每一个人都说:"当然不愿意,只有中国聪明的人到美国,哪有美国聪明的人回到中国"如果我是个容易被影响,不冷静客观的人,当时可能就决定不回中国了.
为了更客观地判断哪一条道路最符合我的价值观和理想,我列出了一张利弊对照表:回中国工作在美国创业利弊利弊影响中国青年的机会朋友不看好中国拥有自己的公司我没有"创业"欲望实现父亲的遗愿降低职位、薪水不必听人指使风险投资的压力最好的研究环境搬家的麻烦可能获大笔财富有倒闭的风险有长期承诺的公司没有中国经验关系不必搬家工作时间很长借助这样一份利弊对照表,我很快就做出了客观而明智的决定——回中国工作.
因为综合考虑各种利弊因素后,回中国工作最能发挥我自身的特长,也最符合我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
第二、学会用概率论的方法看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没必要认为,某种选择的成功概率一定是100%或0.
反之,我们应当学会分析一件事情"可改变的概率"或"可能发生的概率".
对于发生概率小的事情,在做之前一定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
另一方面,也不要等到事情成功的概率达到100%时才去做,因为即便做成了这种事情,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做概率分析时,可以列出"最好的可能"和"最坏的打算",以帮助自己综合考量.
例如,上面提到的"回中国建立研究院"的工作,我有100%的把握,可以把研究院办得与其他任何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研究院一样好——这是最坏的打算;我有40%的把握,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来——这是最好的可能.
用这样的方法考虑到两个极端后,我马上就会明白,即便出现最坏的情况,我和公司也可以坦然接受.
因此,我选择回中国工作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当然,许多抉择并没有这么好的"后路",在这种时候,我们既要谨慎地评估风险因素,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有勇气挑战自己.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在阐述"领导力"时指出:"当你自估的成功概率达到40~70%,你就该去做这件事了.
也许你会失败,但拖延或等待的代价往往是更大的.
"第三、当自己不确定时,学会谋之于众.
多征求别人的意见总是好的.
那些更有经验的人可以用他们多年的积累为我们指引方向,那些聪明绝顶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智商启发我们的思路,那些懂得人际关系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情商帮助我们有效沟通……当你询问他人意见时,可以随身携带上面提到的"利弊对照表",与对方一起分析、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他人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你的主观描述影响他人.
当然,你也必须明白,最终的决定权在你自己,即便你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你也不可以就此将责任推卸给他人.

所谓"轻轻"放下,就是说我们在做出抉择后,应当坦然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既不要因为抉择正确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为抉择失误而悔恨终生.
例如,有的人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每次刚做出决定,就立即紧张起来,不知道自己的选择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有的人非常喜欢吃"后悔药",他们事先不通盘考虑,事后却追悔莫及;还有的人过于敏感,本来自己做出的是客观、公正的抉择,但事后听到别人的议论就摇摆不定起来……其实,无论你的抉择正确与否,无论它的结果如何,已经做出的决定就无法收回了,你只有坦然接受它,或者在今后想办法补救.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已经无法控制的事情,任何担忧或悔恨都是多余的.
与其把时间花在无谓的焦虑上,倒不如把这些东西"轻轻"放下,然后一身轻松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在微软公司的某个部门里,有一位霸道的经理J,他刚加入公司就拿下属开刀,总是找些莫须有的罪名遣散一些能干的职员,以便把队伍换成"自己人".
当时,J部门里那些可怜的下属常常来向我求救.
有一位名叫S的下属在收到J的处分后向我表明,他可以用证据证明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
于是,我帮S上诉到J的老板那里,在铁证之下,S得到了一个新的工作.

但另一个下属D的境遇就完全不同了,他的处境非常艰难,因为J这次在D的计算机里埋下了伪证,然后以受贿为理由解雇了他.
我曾多次与D沟通,相信他是被冤枉的.
但在证据之下,我无法为他伸冤.
尤其是,我当时刚加入公司不久,还没有足够的职权和信誉来干涉别的部门的事情.
经过"重重"的分析,我决定不向任何人提起D的事情,只是看着他一身委屈地离开公司.

事后,有朋友问我:"你难道不会因为自己无法给S和D争取同样的待遇而懊恼吗"我回答说:"虽然我对无法挽救D感到万分遗憾,但我必须看清楚,什么事是我无能为力的.
而且,既然已经决定不能帮助他,我就只有'轻轻'地放下这件事,多想无益.
我应该把精力放在我的工作中,这样,也许有一天,我就可以有足够的职权和信誉来帮助其他人.
"让人欣慰的是,多年以后,J被公司解职,S和D则都在新的岗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5)用自觉端正态度中国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实际上是说,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各种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心理学上把这种有自知之明的能力称为"自觉",这通常包括察觉自己的情绪对言行的影响,了解并正确评估自己的资质、能力与局限,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等几个方面.

有自觉的人能够针对自己做出最具有智慧的选择,选择做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选择做能够得到满足感的工作等等.
要做一个自觉的人,既不会对自己的能力判断过高,也不会轻易低估自己的潜能.
对自己判断过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冒进,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事业遭到挫折时心理落差较大,难以平静对待客观事实;低估了自己潜能的人,则会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没有承担责任和肩负重担的勇气,也没有主动请缨的积极性.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个人的潜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事业也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我曾有一个下属,属于"自觉力"明显不足的那种人.
他虽然有些才干,但自视甚高,总是对自己目前的职位不满意,还喜欢随时随地自吹自擂.
在他的自我评估里写着:"虽然我非常谦虚,但我只能这样评价自己:我的表现是有史以来最卓越的.
"当我看到这样一句自我评语时,我就知道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好的发展,因为他缺乏最起码的自觉.
果然,他不久就提出,我不了解他的才华,不能重用他,他决定到其他部门另谋高就.
但他最终发现,自己不但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公司里的同事也都认为他缺少自知之明.
最后,他沮丧地离开了公司.
接替他职位的人,是一个能力很强,而且很谦虚的人.
虽然这个人在上一个职位工作时不很成功,但他明白那是因为自己升迁太快、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于是,他愿意自降一级来做这份工作,以便打好基础.
他后来的确做得很出色.

有自觉的人在工作遇到挫折的时候不会轻言失败,在工作取得成绩时也不会沾沾自喜.
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自我价值的能力不仅仅可以帮助个人找到自己合适的空间及发展方向,也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各司其职、协同工作的优秀团队.
有自觉的人的抉择让他人更愿意信任.

自觉对于管理现代企业来说也非常重要.
在公司里,管理者在衡量某个员工的工作绩效时,如果发觉该员工做得不好,就会马上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名员工有没有足够的自觉他是否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他是否愿意改进"如果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管理者就不用再有任何的犹豫,可以直接把他调离工作岗位;反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管理者通常都会再给员工一个机会,让他证明自己.

在开复学生网上,一位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提出"自觉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他说:"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这主要来自我在校园生活中的一些体会.
现在的在校学生,有多少人能真正认识自己一年多来,因为我在学校某社团做组织工作,可以接触到许多不同类型的学生.
让我很难过的是,几乎很少有人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很出色,自己对什么方向感兴趣.
特别是当学校的学制从五年改成四年以后,我发现很多大一新生一入校就开始准备考研、出国,两眼紧盯着GPA.
这个时候,考研、出国、GPA不再是进一步深造的手段,而变成了很多人追求的惟一目标.
深入了解自己并不难.
事实上,很多人只是从来没有考虑过要了解自己.
确定计划和原则时,必须完全基于对自己的了解.
最关键的是,一定要清楚自己对什么事情最感兴趣.
制定了一个计划以后,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某种程度上的修改,但始终要明确自己的大方向.
所以我觉得更难的一点是,能经常以旁观者的目光审视自己,看一下自己哪方面做得好,需要保持,哪方面做得差,需要更加努力,哪方面走入了歧途,需要改正.
"(6)用学习积累经验西方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年轻人向一个年长的智者请教智慧的秘诀.
年轻人问:"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正确的选择.
"年轻人又问:"正确的选择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
"年轻人进一步追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说:"错误的选择.
"这位智者的意思是说,每个人最初都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选择中,如果能吸取足够的经验教训,他就能逐渐学会正确的选择方法,他也就自然成为了一个有智慧的人.
回顾我的一生,我可以很确信地说:我从失败中学习到的要远远超过我从成功中学习到的.
所以,不要畏惧失败.
每一个失败不是惩罚,而是一个学习的经验.

学习经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时候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英文中有一句名言:"旅途本身就是收获(Thejourneyisthereward).
"很多时候,你的收获并不一定是每件事的成功,而是你在走向成功的旅途中经历的一切.
旅途中的每一次正确的或是错误的选择都会让你学到新的知识、获取新的教训,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自觉,掌握正确的选择方法.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情.
当我从中国回到微软总部后,发现自己刚接管的部门内有一个项目存在方向上的偏差——开发团队并没有把用户摆在第一位,而只知道研究一些看上去很"酷"的技术——就毅然终止了该项目的研发.
当时,有位员工问我:"你怎么能够确定你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像Windows这样的产品也是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市场检验后才站稳脚跟的.
你凭什么笃定这个项目不会在未来收获惊喜呢"其实,我之所以能够快速做出抉择,主要还是因为我在此前的工作中已经有了类似的教训.
此前,我曾经在SGI公司领导两百余人的团队研发一套世界最先进的三维漫步技术.
这套技术能在十年前的硬件上营造出美丽的三维效果.
但在做这个项目时,我们完全没有考虑用户和市场的需要,开发出来的三维体验并没有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客户群,而是想解决所有客户的问题.
结果,最终的产品无法利用SGI现有的营销渠道,产品对硬件及网络的要求也超出了普通用户的承受能力,我们这个项目最终被取消,技术被公司出售.

这件事对我的打击非常大,因为我手下的两百余人都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失业.
我的内心深感愧疚.
但另一方面,我也从惨痛的教训中吸取了足够的经验,这让我深深懂得,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
正是基于这样的选择,我才果断地取消了微软那个犯有类似错误的项目.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错误的选择,还是失败的经历,它们都可以成为印刻在我们心底,能够随时拿出来比较、借鉴的"模板(Template)".
当我们面临新的抉择时,我们就会使用过去积累的"模板"来比较、分析各种不同情况下成功的概率,以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抉择.

(7)用勇气放弃包袱当新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一切,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
有时,你在还没有找到"新的机会"之前,就必须放弃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那就需要更多的勇气了.
许多人都有的一个毛病就是不愿放弃已有的东西,不愿意开拓新的天地.
这些人总是在机会面前犹豫、彷徨,让患得患失的思想禁锢着自己的头脑.
其实,有些东西看起来值得珍惜,但这种眼前的利益往往是阻碍你获得更大成功的根源.
当新的机会到来时,勇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东西并不是功亏一篑,更不是半途而废,这是为了谋求新的发展空间.
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当然也应该是有智慧地——放弃已经拥有但可能成为前进障碍的东西,你多半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抛开的不过是一把虽能遮风挡雨,但又会阻碍视线的雨伞,自己因此而看到的却是无比广阔、无比壮丽的江山图景!

我自己就有过几次"勇于放弃"的经历.
进入大学的时候,我踌躇满志地进入了法律系,因为我天真地认为自己有很高的政治天赋.
所以,大学选专业时,我选读了人文学院,我觉得自己将来一定要做一位律师或一位政治家.
不料,情形完全不像我想的那样.
我觉得,自己在专业课上提不起精神,成绩也不好,最令人沮丧的是,我感觉不到激情和动力,甚至想把枯燥无味的课本扔到教授身上.
我在这个领域没有什么出众之处,既没有那种炽烈的热爱,更没有献身的欲望.
最终,我认定那不是一个合适我的行业,于是我决定放弃政治和法律专业的学习.
很幸运的是,学校允许学生转系,而且,我当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最爱——计算机科学.
我并不因为已经花费了一年的时间而懊悔.
我认识到,那不是我想从事的事业,我没有在那里用掉我的半生甚至毕生的时间才是我的幸运.
所以,我勇敢地放弃了原来的专业,开始了我在计算机领域的崭新人生.

我的另一次的放弃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时,放弃了两年的年资而加入了苹果公司.
虽然我一直把我的老师当作楷模,而且又有幸任教于世界顶尖的计算机系,但这个工作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了如何获得终身职位,怎么样去找到最好的学生,怎么样去发表论文,等等.
这些事本来都是好事,但这些事情对社会的价值并不是那么直接.
我希望去做一些直接有益于社会的事,比如研发一种很多人都会使用的技术或产品,或是去帮助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
所以,当苹果电脑的一位副总裁对我说"你要选择终身写些没有人读得懂的论文,还是要选择改变世界"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改变世界.
我的感觉就像是获得了自由.

加入Google后,有许多记者问我:"在微软你有七年的人脉,有比尔·盖茨的信任,就这么放弃了,你不觉得可惜吗"确实,这些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当我看到有回到中国再一次创业的机会,当我看到一个互联网时代创新模式的产生,当我看到一个坚持自己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公司,我发现,创立Google中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
我更深深地理解如果我只对我拥有的东西依依不舍,那么我将错过这个"onceinalifetime"的机会.
于是,就像我在"追随我新的抉择"中所说的:"我有选择的权利——我选择了Google.
我选择了中国.
我要做有影响力的事——在中国,我能更多地帮助中国的青年,做最有影响力的事.
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在Google,我能经过学习新的创新模式,成为最好的自己.
"同时,我放弃了在微软的人脉,放弃了继续与比尔·盖茨工作的机会,放弃了那安稳的工作,放弃了那"世界第一大IT公司"的荣誉.

我人生中这几次勇于放弃的经历,都使我更加清楚自己的追求和兴趣所在,也使我更有激情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
放弃意味着失去,但失去的是那些自己缺乏激情的东西,得到的却是自己主动追寻的事业.

(8)用真心追随智慧最后一个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抉择的"智囊"就是你内心深处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了.
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判断是非、善恶的信念体系(Whatisright),理想就是我们对自己人生目标的基本设计(WhatdoIwantmylifetobe),而兴趣则是我们每个人最喜欢、最热爱的事情(WhatdoIlovedoing).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我们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声音.
有关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读者可以参看《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的相关章节.
在选择面前,该注重自信还是该自省该积极还是该有同理心该勇敢还是该有胸怀该读研、工作、还是出国对于这些棘手的问题,你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都可以给出最终的解决方案.
你的价值观是你判断"是非"的准绳,你的理想和兴趣是你辨别"方向"的指南针——它们都是你心底里最真实、最"自我"的东西,还有什么是比这些更重要,更精确的判断依据呢如何找到自己的"真心"呢在感到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会用一个特别的"报纸头条测试法"来检验自己的言行.
所谓"报纸测试法",就是在事后想一想:明天,如果在一份你的亲朋好友都会阅读的报纸上,你做的事被刊登为头条新闻,你会不会因此而感到羞愧会不会无法面对自己的良心如果不会,你做的事才对得起你自己的价值观.

下面是一个"报纸头条测试法"的真实使用例子.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遇到了公司裁员,当时我必须要从两个员工中裁掉一位.
第一位员工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是我的师兄.
他十多年前写的论文非常出色,但加入公司后很是孤僻、固执,而且工作不努力,没有太多业绩可言.
他知道面临危机后就请我们共同的老师来提出希望我顾念同窗之谊,放他一马.

另一位是刚加入公司两个月的新员工,还没有时间表现,但他应该是一位有潜力的员工.
我内心里的"公正"和"负责"的价值观告诉我应该裁掉师兄,但是我的"怜悯心"和"知恩图报"的观念却告诉我应该留下师兄,裁掉那位新员工.
于是,我为自己做了"报纸测试".
在明天的报纸上,我希望看到下面哪一个头条消息呢:(1)徇私的李开复,裁掉了无辜的员工;(2)冷酷的李开复,裁掉了同窗的师兄.
虽然我极不愿意看到这两个"头条消息"中的任何一条,但相比之下,前者给我的打击更大,因为它违背了我最基本的诚信原则.
如果我违背了诚信原则,那么我既没有颜面见到公司的领导,也没有资格再作职业经理人了.

于是,我裁掉了师兄,然后我告诉他,今后如果有任何需要我的地方,我都会尽力帮忙.
这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因为它违背了我内心很强烈的"怜悯心"和"知恩图报"的价值观.
但是,"公正"和"负责"的价值观对我而言更崇高、更重要.
虽然选择起来很困难,但最终我还是能够面对我的良心,因为我知道这是公正、负责、诚信的决定.

如果用"报纸测试法"得到令自己羞愧的结果,就有必要深刻反省,下定决心将来再也不做类似的事.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良心和承诺负责,这种自己和自己达成的协议与默契是维持诚信的价值观的最好方式.

理想与价值观一样地重要.
我在大学时立定了我的人生目标——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
这个理想帮助了我做出许多重要的决定,例如1998年回到中国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2005年又毅然决定加入Google公司并再次回到中国创业,这些重大的选择其实都是我追随内心的表现:我认为我的理想可以在中国实现得更好.

大学生们在25岁以前,通常都会面临两个重要的选择.
一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选择专业时,不应当只听从父母的意见,也不应当只看学校的名气大小或报考该专业学生的分数高低.
相应的,选择工作时也不能单纯地考虑名、利、时尚等外在因素.
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听从你内心的声音,在综合权衡自己的理想、学习积累、天赋以及工作条件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抉择.

我建议大家应该通过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来寻找最为完整、最为均衡的人生状态.
任何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都必然会在积极追寻成功的道路上运用自己最高的智慧:因为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他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就必然会听从自己的真心、用冷静的心态权衡各种利弊,他也必然会在一次又一次或是成功、或是失败的抉择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自我……这样的人最能理解完整与均衡的真谛,这样的人最懂得使用自己的"选择"的权利来赢得真正的成功.

每个人的"真心"、"理想"、"兴趣"不同,每个人的机遇不同,参加的团队不同,学习的机会不同,擅长的"态度"或"行为"也不同.
所以,你有选择的权利,只要用智慧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就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融会中西,均衡发展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里,只有融会中西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国际化人才.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每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年轻人都应当在中西方各不相同的思想和文化范畴中寻找最适合自己,最能体现完整与均衡的文化精髓,并将中西方文化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时发挥中国人讲求纪律与服从、重视谦虚和毅力以及西方人强调创意与个性,鼓励积极与勇气的特长,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更容易地把握各种要素之间的完整与均衡关系.

中国和西方的年轻人在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或优势.
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中国青年和美国青年的优势可以用下表来概括.
中国学生美国学生求稳务实有创新精神有毅力有热情讲纪律、服从有主动性扎实的理论基础擅长独立工作,想得深远含蓄,心里有想法不直说直截了当地沟通、争论谦虚自信不同意也不说"不"不同意就说"不"很多人认为,在IT和其他高科技领域内,西方人表现得更为出色,因此中国人只有吸取西方的企业文化才能获得一席之地.
的确,IT产业内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和创新的思维确实与西方的科技发达有直接的关系.
西方文化直截了当的沟通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以及强调团结合作的观念和方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但在另一方面,当东方国家努力追求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时候,西方人却在试图回归到东方传统的价值理念中,许多优秀的企业管理者、科学家、艺术家都开始认真研习儒学、佛教等东方文化,试图从古老的东方寻找到最为恒久、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实,对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来说,他既需要西方的科技和理性,也需要东方的心胸与美德.
相比之下,后者可能还更重要一些,因为东方文化影响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
许多中华的传统美德.
例如"中庸之道"、"正大光明"、"学无止境"、"人贵有自知之明"、"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在追寻成功时的最好指南.

所以,我要求大家兼顾中西的目的不在于渲染中国或西方的文化,而是要让大家用不同风格、不同背景的思想充实自身,以达到均衡发展的最佳状态.
我最想强调的其实是中西文化相辅相成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我认为:一个人甚至要同时具备多种看似相互矛盾的品质,才能在复杂的境遇中因具体情景不同而运用正确的一种.
用智慧在各种看似矛盾的因素之间主动选择"完整"和"均衡",这是"选择成功"的最大秘诀.
梁启超曾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青年朋友们,中国是了不起的国家,她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人才中心.
这里有无数的机遇在等着你们,只要你们用智慧主动选择,成功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到你的身边!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人才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东方的战国时代和西方的骑士时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敌万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辩的谋臣;在中国的科举时代里,靠着"死记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题名的书生最容易出人头地;在西方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善于用机器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以及那些精通专业、埋头苦干的工程师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停留在专注、勤奋、诚实、服从等个体层面……但时光荏苒,21世纪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在今天这个机遇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拥有了足够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
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

在21世纪里,现代企业最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体上优秀,或只拥有某方面特质的"狭义"的人才,而是能够全面适应21世纪竞争需要的,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广义"的人才.
如果把20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特质与21世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下面这张反差强烈的对照表:20世纪最需要的人才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勤奋好学融会贯通专注于创新创新与实践相结合专才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IQIQ+EQ+SQ个人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选择热门的工作从事热爱的工作纪律、谨慎积极、乐观并不是说20世纪强调的诸如勤奋、踏实等人才特质就不再重要,事实上,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同样会以这些最为基本的个体素质和行为规范为基础.
只不过,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也更丰富,审视人才的视角也从单一的个体层面转向了融合个体、团队、组织、社会乃至环境等多个维度,涵盖学习、创新、合作、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立体视角.

无论是对于那些渴望成为栋梁之材的学生,还是对于那些致力于培养优秀、实用人才的大专院校来说,能否使用21世纪的立体视角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新世纪的人才标准,都是我们能否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国际竞争环境,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的必要前提.

因此,我打算结合自己在此前的科研、教学与研发管理中积累的经验,具体谈一谈上表所列的7种面向21世纪的人才特质,希望能为广大青年学生以及致力于人才培养的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1.
融会贯通者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学生就懂得勤奋学习、刻苦攻读的道理.
勤奋学习本身是很好的,但很多学生却错误地认为,勤奋学习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获取特定的文凭或优越的成绩.
一些学校和老师也把大量精力花在如何培养"考试机器"上面.
甚至有辅导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考前尽量背知识点,考完就尽快忘掉,不然,你们无法应付接踵而至的繁重课程.
"这种把考试和文凭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一旦进入了工作岗位,会不会考试和能否记住答案早已不重要了,21世纪的许多工作都需要在更为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解决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绝非死记硬背得到的书本知识可以应付.
如果只为了文凭和考试而学习,不掌握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即便获取了文凭和好的成绩,也一定无法跟上21世纪的节拍,并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陈旧"的落伍者.

那么,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我提出了学习的四种境界:1.
熟能生巧: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
2.
举一反三:具备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
无师自通:掌握了自学、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主动学习.
4.
融会贯通: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
融会贯通是学习的最高境界,21世纪最需要的也是能够在学习上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应对自如,善于思考、推理和应用的人才.
举例说来,对于一个学习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学会课堂上的每一门功课,系统地掌握数学、算法、系统以及编程方面的知识,这仅仅是打下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所必备的知识基础.
要想真正成为计算机方面的研发好手,他还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能够把不同来源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它们灵活、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融会贯通的一个要点是必须具有清晰而灵活的思维.
一些软件公司招聘研发人员的时候,除了要考察应聘者的基本编程能力、算法知识和项目经验以外,还经常用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思维挑战题"(例如:"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的""请评价一下你刚刚使用过的电梯的人机界面.
").
这些题并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智力测验"或"脑筋急转弯"类的试题,它们的真正目的是要测试应聘者在独立思考时的逻辑性和灵活性.
如果一个应聘者回答出了好几种答案,那更加证明了他是一个思维活跃的人.
如果一个人的回答不合逻辑,或干脆答不上来,抑或在回答后一口咬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就算他在学校考试时取得过优异的成绩,我们也会怀疑他是不是一个只会背书和考试,而不善于灵活应变、融会贯通的人.

融会贯通意味着你必须善于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
想要融会贯通,首先要多实践.
在IT领域,许多成功的公司都希望加入公司的毕业生拥有十万行以上的编程经验(例如在Google,大多数没能通过面试的应聘者都是因为实际动手能力不足),但不少中国学生告诉我说,他们在学校的四年时间里,真正自己动手编写过的程序还不超过一千行.
这一方面说明一些学校在教学时不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说明许多学生只知道学习"死"的知识,而不知道去寻找或创造机会,以便将学到的知识用在具体的实践当中.

融会贯通也意味着你必须学会解决那些从未见过的、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学会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Google的招聘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很好的学生非常善于解答某些有着明确描述和明确答案的问题(例如,"怎样遍历无向图或有向图"等等),但他们一碰到那些需要进一步抽象和明确的,略显模糊的问题(例如,"如何将常用的图算法应用于人际关系建模与分析"等等),就很难将自己的思维集中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也很难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要知道,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是模糊和不确定的,你的老板和同事不可能预先帮你将问题简化成书本里那样的抽象形式,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动手,需要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和简单地学好课本知识相比,融会贯通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更高.
但只要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你就具备了21世纪人才的必备特质之一,并同时拥有了实现理想和追随兴趣的坚实基础.
2.
创新实践者现代社会离不开创新,因为无论是对一个社会还是对一个企业,创新都是唯一能够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
从根本上说,价值源于创新.
创新以及由创新引发的产业和技术革命所能够创造的价值要远远大于重复性劳动所能创造的价值.
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现代企业都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最核心位置,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都把自主创新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科研领域和产业界往往会有一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倾向.
许多研发成果只是片面地追求"科技领先"或是"概念独特",许多研究员只是追求发表论文而不考虑创新的结果是否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被大多数用户接受.

例如,1996年我在SGI公司领导一个研发团队开发了一个非常酷、非常棒的三维浏览器,也赢了很多大奖.
但当时我们只顾埋头创造,却没有做好市场分析和调查,看一看这么酷这么棒的浏览器在市场上到底能否被普通用户接受.
结果,因为该产品没有市场,这个创新无法为公司创造任何价值,我们的产品等于白做了.
我们不得不把部门卖掉,解散了部门里的100多位员工.
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之一,也是我所经历过的最大的一次失败.

从这个惨痛经验的教训就是:创新必须为实践服务,"为了创新而创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在MIT被采访时,有人问我如何用一句话来激励MIT的学生.
那时我刚经历了SGI的失败,我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我们不能因为"新"才去做一件事,而要看它究竟有没有实用价值,究竟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被用户所接受.

反之,在实践过程里,我们也不能只局限于重复性的工作,而应当时时不忘创新,以创新推动实践,以创新引导实践.
只有不忘创新,我们的实践工作才能充满活力和激情,才能不断研发出卓越的产品.
Google公司的两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就非常善于在实践中创新.
当年,当这两个斯坦福大学的神奇人物将创新的网页排序算法与方兴未艾的网络搜索实践结合为实力超群的Google搜索引擎的时候,创新和实践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字眼就在Google深深扎下了根.
即便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两位创始人也不会忘记发明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来为工作增添些乐趣.
有一次,拉里·佩奇自己动手,将装有自己开发的测试程序的笔记本电脑安装在可以遥控的玩具车上,然后蹲在地上,指挥着自己的测试车跑遍公司的各个角落——其目的竟然是为了测试公司内部的无线网性能.

创新引导实践,实践支持创新.
实践和创新缺一不可,这就好比只懂得力学原理的人和只知道铺砖叠瓦的人都无法独立建起一座摩天大厦一样.
同样的,在新的世纪里,也只有那些善于将创新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3.
跨领域融合者许多同学进入大学时总认为"专业就是职业,把专业学好就是金饭碗",认为读化学的就会成为化学家,读历史的就会成为历史学家.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1世纪是各学科、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世纪.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由传统的专才转向了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
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不但要求我们在某个特定专业拥有深厚的造诣,还要求我们了解甚至通晓相关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善于将来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领域的技能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于具体的问题.

事实上,跨领域、跨专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现代社会在各专业领域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就势必会对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协作与集成提出更高的要求.
例如,假设在传统学科分类体系看来,人们已经创建的知识门类有1000种,那么,将这1000种知识门类两两结合,我们就可以得到1000000种潜在的可能性,其中每一种都有可能开创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引发一次技术或生产力的变革,有可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如果考虑三种知识门类的合成,那么,这种可能性就会增长到1000000000种——其中蕴藏着多么大的机遇与挑战呀!

具体说来,以计算机科学为例,人们已经分别将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语言学、经济学、生物学、建筑与土木工程、戏剧、机械与自动化等专业门类结合,开创出了用户界面设计、计算语言学等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如下表所示):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数据挖掘概率论机器学习心理学用户界面设计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生物学基因分析建筑与土木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戏剧数字娱乐机械与自动化机器人学…………EDS的研究院甚至做出了大胆的预测:"未来的CIO不再是ChiefInformationOfficer(首席信息官),而是ChiefIntegrationOfficer(首席集成官).
"Google的成功其实也是"跨领域合成".
可能许多人会认为Google一定在信息检索(也就是"搜索")方面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但实际上,早在Google成立二十多年前就有一个世界领先的信息检索公司Lexis-Nexis.
Lexis-Nexis可以说是信息检索行业的开拓者和领头羊,二十多年前就在大文本和数据库的搜索方面开发出了领先世界的产品.
但是,Lexis-Nexis因为过度地专注在信息检索行业本身而错过了互联网的革命,他们没有看到利用庞大的并行计算来检索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的巨大机会.
相反,Google在技术上依靠着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交叉互补与综合运用,反而后来居上.
如果深入剖析的话,看似简单的Google网络搜索技术其实是由信息检索(如何找到最佳的信息匹配)、网络(如何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满足用户需求)、用户界面(如何让用户在最佳的使用体验中更便捷地获取信息)、信息采集(如何收集分散在网络各个角落的信息资源)、硬件(如何为复杂的计算任务提供硬件支持)以及并行处理(如何快速处理大规模的计算任务)等技术领域组合而成的.

除了产品之外,在学术研究领域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一个成熟领域更深入地研究下去,或去开创一个新的理论,这都是很困难的.
例如,在语音识别领域,我的博士论文被许多人认为是该领域里的一个里程碑,因为我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不指定语者的连续语音识别技术.
也许你会以为,其中肯定包含有精深的声学研究或语言学研究,但如果剖析我的论文,你就会发现,其实我并没有发明任何新的理论,也没有在声学和语言学做出任何实质性的突破.
我的论文的特点在于,我除了运用传统的声学和语言学,也加入了跨领域的新技术,包括统计学、信号处理以及模式识别等各个相关领域的结合体.
这样的一个实事求是的创新才能更快得到应用.
今天,全球的语音识别系统大都是在我的论文所奠定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今天的热门产品,从iPod到Xbox,没有一个不是跨领域合成的结晶.
这些趋势在未来只会更加明显.
例如,未来的医学突破很可能是生物科学家、基因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合作进行理论研究,并在医药学、化学、临床实验等领域的配合下所获得的科技成果.

而且,这不仅仅是发展高科技的有效方法.
今天,做市场工作的人也需要懂相当的数学知识,搞文学研究的也需要会使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例如学术搜索),律师行业则需要驾驭超大规模的数据库,同时需要具备计算机取证等相关知识(因为有了电脑,证据比以前多太多了).

总之,未来的工作需要跨领域的知识和实践,需要快速进入并掌控新领域的学习能力,更需要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认真学好某一门专业知识——但过于钻牛角尖可能会失去创新实践的机会.
将不同专业最新的思想结合起来,做一些即有创意又可以实践的东西,这可能是最有成长空间的机会.
21世纪需要的是那些既能对某个专业领域拥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又能兼顾相关领域发展,善于与其他领域开展合作的综合性人才.
如果你在就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必为此过分着急,而你可以把你的时间花在寻找你的专业和你的爱好中的"跨领域"机会.

4.
三商(IQ+EQ+SQ)兼高者不少学生认为,著名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是"成绩决定一切",能否进入一流公司只取决于你来自什么学校,排名第几.
当然,一般说来,来自于名校或成绩好的学生在求职时的成功几率可能更大些,但并非一定如此.
在我接触的许多优秀员工中,有不少人是从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毕业的普通学生.
根据《隔壁的百万富翁》一书的统计,美国百万富翁的平均大学成绩只有2.
9(3分相当于乙等,2分相当于丙等),并不是非常突出.

其实,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不只要看他的学习成绩或智商(IQ)的高低,而要看他在智商(IQ)、情商(EQ)、灵商(SQ)这三个方面达到了均衡发展.
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均衡,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1.
高智商(IQ,IntelligenceQuotient):高智商不但代表着聪明才智,也代表着有创意,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前面谈到的融会贯通、创新时间、跨领域思考都是"二十一世纪"高智商的代表.
2.
高情商(EQ,EmotionalQuotient):情商是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
在高级管理者中,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重要性的9倍.
3.
高灵商(SQ,SpiritualQuotient):高灵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否分辨是非,甄别真伪.
那些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
我曾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和一位中国大学副校长讨论学校与人才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学校的职责在于培养高智慧的人才,而我认为除了智慧之外,学校必须培养好人品和有团队精神的人才.
好人品就是"灵商",团队精神就是"情商".
因为大学四年既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四年,也是学生最容易被误导的四年.
如果只重视培养智商,则走出校门的人才很可能成为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畸形"人才.
最新的耶鲁大学的"彩虹计划"也证明了用情商测试来预测学生未来的表现比用高考成绩(SAT)预测的效果好两倍.
在"彩虹计划"中,耶鲁大学的学者测试了学生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例如"你来到一个酒会,如何认识新朋友"或"你需要搬家,如何说服你的朋友帮助你",还有识别人的感受、感觉、情绪等的能力.

所以,我建议在校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社团、项目合作、暑期实习等各种机会,培养自己在情商、体商和灵商等方面的潜质,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5.
沟通合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提出:"19世纪的国家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20世纪的企业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21世纪的青年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
"国家的合作是外交,公司的合作是商业协议,人与人的合作则可能是跨国界、跨领域、跨公司的.
所以,要成为21世纪的人才,就必须学会与人沟通合作.

印度著名企业Wipro的首席执行官保罗曾说过:"我可能早上和一个美国人合作以便更好地与某印度公司竞争,中午向一个中国人下订单,下午和一个法国人签约,晚上把产品卖给英国人.
我们能把任何工作移到任何国家.
今天的人才不但要适应这种国际产业链中的合作与竞争,而且更需要具备自觉、上进和沟通的能力.
"沟通与合作能力是新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上一节所讨论的"情商"其实就包括了沟通与合作能力.
在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高情商的沟通合作者",因为几乎没有项目是一个人可以做出的.
因为跨领域的项目会越来越多,所以每个人必须和别的领域的人合作.
因为公司会越来越放权,所以每个人必须主动地与人合作,而不是等老板来分配工作.
如果一个人是天才,但他孤僻、自傲,不能正面地与人沟通,融洽地和人合作,那么他的价值将大幅度下降.

我以前就遇到过一个极端的例子.
当时,公司里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工程师,对公司有不少技术贡献,一个人可以完成好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的工作,所以公司过去一次次地提拔他,最后他成为公司惟一"高级副总裁"级别的工程师.
但他不愿意与人合作,对其他人不如自己的地方也极为不满.
有一次,他将一封回给另一位工程师的电子邮件同时抄送给各级主管经理和总裁,在那封邮件中,他历数了对方在工作中的失误并严加指责,甚至使用了"愚蠢透顶"这样的字眼.
这样的邮件在公司内部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同事们对他不满,不再信任他,不愿意与他合作.
公司管理者也逐渐意识到,这种绝顶聪明,但缺乏合作意识,动辄指责他人的"天才"在公司里造成的反面效应其实比他为公司做出的正面贡献大得多,这种人才绝对不适合在一个21世纪的现代企业中工作.

高效能的沟通者善于理解自己的听众,能够使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与听众交流,能够把复杂的信息用简单的方式表达.
在信息随手可得的今天,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信息,而是你是否能合适地用易理解的方式表达这些信息,用说故事的方法来取得共鸣.
例如,在计算机领域,我认识不少从事"企业架构设计师(EnterpriseArchitect)"的工作的朋友.
这个高薪的职位其实就是"能说会道的工程师".
有一位架构设计师说:"会做工程师的人很多,但是很难找到这样的工程师——他能到一个不懂技术的客户面前解释一种新的技术,说明这技术对客户有哪些好处.
所以,我们在职场上才那么抢手.
"高效能的合作者善于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恰当定位,能快速分清自己和其他团队成员间的职责与合作关系,并在工作中积极地帮助他人或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
在团队合作方面,国内一些高校对学生的要求并不很高.
例如,我的一个朋友曾在国内某大学开设一门课程.
开始时听课的学生很多,但后来他发现,有30%左右的学生自动退出了.
他大惑不解,便在课程结束后对退出课程的同学做了一个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大部分同学退出课程的原因竟然是:该课程的许多作业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但学生们却对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到不习惯和不适应.
显然,这些学生并不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当他们参加工作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如果能在课堂上积累更多的团队合作经验,那对今后的工作该有多大的帮助呀!

6.
热爱工作者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每一个人都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惟其如此,人才和人才所在的团队才能表现出足以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价值.
而发挥特长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最爱.
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不但会更投入,更快乐,也会因为投入和快乐而得到最好的结果.

可惜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今天的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最热门或收入最丰厚的工作,而不管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项工作.
人人都需要钱,人人都希望有更多的钱.
希望有钱不是坏事,但是一个仅仅为钱工作的人所能发挥的潜力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他凡是都会想"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
这样的人还可能因为缺乏动力或动机不纯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我更认可的是那些真正自觉、自信的学生,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工作——因为只有做自己热爱的工作,才能真心投入,才能在工作的每一天都充满激情和欢笑.
我想,后一种人才是最幸福和最快乐的人,他们最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最大的成功.
有一位美国朋友把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为:"Ifyoufindajobyoulove,youneverhavetoworkadayinyourlife".
这句话道出了"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的真谛.
前一阵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华人经理来应聘一个资深职位.
虽然他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很强,但我们还是拒绝了他.
下面是我根据所有面试官的评语对他所做的总结:"他很希望离开目前的公司,但他没有任何的理想或激情.
他不在乎今后做什么项目,只是一直追问待遇、职位、权力等问题.
他如果只想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并在每月拿回家一个沉甸甸的薪水袋,那么,他绝对不适合在我们公司工作.
"Google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还在斯坦福读博士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对话,目的是探讨为什么斯坦福的博士和博士后的表现在给人的感觉上有相当大的差别.
拉里:"我们的博士后也都是毕业于各名校,但是为什么总是表现得不如博士呢"谢尔盖:"是啊,而且著名的研究几乎都是由博士做出并发表论文,很少看到什么突破性的工作是博士后做出来的.
"拉里:"难道是读了博士以后,人就变笨了吗那我们还是别读了吧.
"谢尔盖:"我知道了.
我们的博士在进入斯坦福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有激情的题目,跟随自己喜爱的老师.
"拉里:"对,而那些有经费但是没有博士生愿意做的项目,教授只好聘请博士后来做.
"所以,这又是一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例子.
也许你认为,必须要做总裁、做科学家才会有激情,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在西雅图时,曾经认识一个鱼贩.
他在一个公开市场经营一个有名的鱼店.
他和他的每一个员工都相当有激情.
如果你到他店铺附近,你会看到他们唱着歌,把鱼从车上一个个地扔到摊上.
如果你进他的店铺,一个个伙计会亲切地把免费的熏鱼或螃蟹腿送到你面前,让你品尝.
有时,他们会把一条大鱼放到你面前,问你"要不要照张像,以便骗你老婆说这是你钓到的鱼"有一天下班的时候,我看到这个店铺正在数的钞票都是别的店铺的好几倍.
最近,我回到西雅图,发现老板不在了,他的伙计告诉我:"老板的激情被一个书商相中,现在老板出了一本畅销书《Fish:CatchtheEnergy,ReleasethePotential》.
出了书后,许多财富五百强的企业请他做顾问,教他们如何调动员工的热情.
"(也许你觉得"鱼贩"不适合作为21世纪的企业的样板——其实,服务业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而且在巨大的竞争下,有激情的从事服务业的人更容易从中脱颖而出.
)如果一个学生只想着自己将来能拿多少薪水,那么他的成功必将是有限的.
如果他能找到一个符合理想、兴趣的方向,而且又善于学习和积累,那他的前途就无可估量了.
要想找到自己的激情,我建议你首先找到你的理想,树立人生的目标以及各阶段的目标,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认真的规划,有可实现、可度量和可评测的愿.
然后,寻找自己的兴趣,激发自己的激情.
热爱自己的工作,做自己喜爱的工作.
如果你对兴趣不确定,那就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多多尝试.

7.
积极乐观者沉默不一定是金,谨小慎微也不一定总是为人处世的经验之道.
在机遇稍纵即逝的21世纪里,如果不能抱着乐观的态度,主动把握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机会也许就再也不会降临到你的身边,如果不能主动让别人了解你的能力与才干,你也许就会永远与你心仪的工作无缘.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充分共享,个人能力得以充分释放的世纪.
千百年来,人们很少能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选择的机会,也很少能像今天这样可以如此充分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的是积极进取、主动选择,而不是缄默谨慎、被动接受.

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中,我提出了积极主动的三个重要性以及培养积极进取精神的各种要素:1.
对自己的一切负责,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2.
沉默不是金: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观点.
3.
不要等待机遇,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坐等机遇上门,因为那是消极的做法.
也就是说,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力.
当机遇尚未出现时,除了时刻准备之外,我们也应该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不能总是守株待兔,等着机遇上门.

积极主动的人总有无穷的创造力.
当Google决定在中国各高校成立GoogleCamp(Google俱乐部)的时候,主管该事情的工作人员来跟我讨论相关事宜,以及如何启动.
而我对自己此前在全国20多个高校巡回演讲时遇到的一些非常积极主动的同学印象深刻.
我马上想起当时有一位北航的学生曾寄一份电子邮件给我,希望Google在北航做一个俱乐部.
我也记起在浙大的一个积极主动的社团曾主办我的演讲,他们做得非常出色.
我还记起在南大设计并发起用"六度空间"来寻找我的那四位同学.
于是我就跟我的同事们说,你们应该直接去找这几位同学,因为他们是最积极主动的,是符合Google精神的,他们一定会提出很多想法,会成为我们GoogleCamp的骨干.
数月后,这几位同学不但为GoogleCamp提出很好的意见,而且还在Google实习,开发出了GoogleCamp推向二十多个高校的计划,甚至可能成为Google的员工.
他们的积极主动让他们脱颖而出,也让他们得到了很好的培训机会.
对于积极主动,可能最大的担忧就是"如果失败怎么办".
这里,我希望提醒各位同学:"半杯水是半满还是半空,主要看你是在倒水入杯还是出杯.
"希望每位同学都是不断倒水入杯的的乐观人.
因为,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失败与挫折.
在21世纪里,环境因素时时刻刻都在改变,这更加增大了失败的几率和风险.
畏惧失败的人会在失败面前跌倒,并彻底丧失继续尝试的勇气.
而乐观向上的人却总能把失败看做自己前进的动力,他们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善于把失败看成是提高自己的最好机会.
显然,乐观向上的人更容易适应21世纪的竞争环境,更容易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中走向成功.
最近有人提出在以上"3Q"之外还要加一个"AQ".
AQ代表adversityquotient,也就是面对困难的能力.
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我们确实需要高AQ的人才.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先生为他的朋友题字时,写的是"多想一二".
其中的意思是说,人生不如意处十之八九,要多想余下那一二得意之处.
也就是说,我们对于难得的成功要极度珍惜,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和一个乐观的头脑.

至于那些"十之八九"的失败和挫折,不要过于在意,也不要悲观和失望,而要鼓起勇气,从失败中学习,从失败中完善自己.
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工作经历中就不乏失败的例子.
前面提到过我在SGI公司所遭遇的产品没有用户,研发团队被解散的失败经历.
但也正因为经历过那一次惨痛的失败,我真正意识到了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从那以后,无论是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还是在领导Google中国研发团队的时候,我都时刻提醒自己和自己的团队,既要在实践中保持创新的精神,又要在创新时紧密联系实践,贴近用户需求.
应当说,我从失败中所学到的,比我在成功的经历中学到的东西多得多.
从这些经验,我的结论是:不要把失败当作一种惩罚,而应该把失败当作学习的机会.

有一个人在前半生中经历过失业、经商失败、爱人死亡、发表演说失败、角逐国会议员提名失败、未被再度提名国会议员、想转任地方官失败、竞选参议员失败、角逐副总统提名失败等一系列挫折,你能猜出他是谁吗其实,这个一生中充满失败经历的人就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人物,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
我想,林肯总统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就,这应该与他乐观看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取力量的态度密不可分.

香港云服务器最便宜价格是多少钱一个月、一年?

香港云服务器最便宜价格是多少钱一个月/一年?无论香港云服务器推出什么类型的配置和活动,价格都会一直吸引我们,那么就来说说香港最便宜的云服务器类型和香港最低的云服务器价格吧。香港云服务器最便宜最低价的价格是多少?香港云服务器只是服务器中最受欢迎的产品。香港云服务器有多种配置类型,如1核1G、2核2G、2核4G、8到16核32G等。这些配置可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无论是电商站、视频还是游戏、小说等。...

舍利云30元/月起;美国CERA云服务器,原生ip,低至28元/月起

目前舍利云服务器的主要特色是适合seo和建站,性价比方面非常不错,舍利云的产品以BGP线路速度优质稳定而著称,对于产品的线路和带宽有着极其严格的讲究,这主要表现在其对母鸡的超售有严格的管控,与此同时舍利云也尽心尽力为用户提供完美服务。目前,香港cn2云服务器,5M/10M带宽,价格低至30元/月,可试用1天;;美国cera云服务器,原生ip,低至28元/月起。一、香港CN2云服务器香港CN2精品线...

Pia云服务香港月20元游戏提供香港CN2云服务器

Pia云商家在前面有介绍过一次,根据市面上的信息是2018的开办的国人商家,原名叫哔哔云,目前整合到了魔方云平台。这个云服务商家主要销售云服务器VPS主机业务和服务,云服务器采用KVM虚拟架构 。目前涉及的机房有美国洛杉矶、中国香港和深圳地区。洛杉矶为crea机房,三网回程CN2 GIA,自带20G防御。中国香港机房的线路也是CN2直连大陆,比较适合建站或者有游戏业务需求的用户群。在这篇文章中,简...

苹果副总裁离职为你推荐
亿元支付宝支持ipadmagentomagento是哪年开发出来的,伴随着什么系统,整体运行效果,同类型的系统?360退出北京时间utc+8 13:30-14:00换成北京时间是什么时候flashfxp注册码找flashfxp3.4注册码资费标准中国移动38元套餐介绍我爱e书网侯龙涛小说那里有下载的123456hd手机卡上出现符号hd怎么取消discuz论坛Discuz论坛是什么啊?论坛版块图标请教一下论坛版块图标怎么做?
linuxvps 最新代理服务器ip 域名服务dns的主要功能为 什么是二级域名 便宜服务器 fastdomain 主机 vmsnap3 42u机柜尺寸 directadmin 网站实时监控 百兆独享 东莞服务器 宏讯 太原联通测速 防cc攻击 香港ip rsync tko 硬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