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38国调查显示日本儿童幸福感最低

38国调查显示日本儿童幸福感最低  时间:2021-04-29  阅读:()

学习资料(总第137期)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宣传部2013年11月目录编者按【会议文本】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领导讲话】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8袁贵仁: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保持教育改革发展良好态势39【各方声音】全方位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41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杨伟民详解十八届三中全会亮点49"六个紧紧围绕"勾画出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54李林:"法治"是贯穿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内在逻辑56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公平"改革的六大亮点62国际舆论多角度解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65【央媒评论】人民日报社论:让改革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飘扬71人民日报评论员: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73人民日报评论员: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75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做好"三个进一步解放"77光明日报评论员:在新的历史起点迈向更辉煌征程79光明日报评论员:改革宏伟蓝图振奋人心81光明日报评论员:坚持基本经验切实推进改革82光明日报评论员:抓好具体步骤务求改革实效84编者按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12日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的召开,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充分认识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意义,不断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要把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摆上重要议事议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充分利用学校编印的《学习资料》,通过专题学习、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师生员工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原原本本学习全会公报和《决定》全文,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深刻领会全会重大意义和战略部署,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深刻领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部署,坚定改革信心、凝聚改革力量,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

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意识,紧密联系学校实际,紧密联系本单位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广大师生员工思想实际,把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与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学校建设研究教学型大学的目标相结合,与全面落实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相结合,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扎实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会议文本】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全会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
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
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4)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5)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6)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
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0二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7)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
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
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
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
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
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

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8)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9)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
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
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

(10)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11)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
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
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12)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发展普惠金融.
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1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
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
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
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14)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
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

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
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

(15)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
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
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16)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

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
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
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
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17)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
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
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
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专项进行甄别,属地方事务的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

(18)完善税收制度.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
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
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
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19)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
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
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
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

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0)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21)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22)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3)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
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
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
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24)放宽投资准入.
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
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
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要切实建设好、管理好,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

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

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完善领事保护体制,提供权益保障、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更多服务,扩大投资合作空间.
(25)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扩大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开放合作.
(26)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
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
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
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
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八、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27)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提高立法质量,防止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法制化.
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
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
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
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

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28)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

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
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
中共中央根据年度工作重点提出规划,采取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进行协商.
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年度工作计划,就一些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
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
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
在政协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

(29)发展基层民主.
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
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

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30)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
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
健全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

(31)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
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32)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统一招录、有序交流、逐级遴选机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
(33)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
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
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
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
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
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

(34)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进一步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
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发挥律师在依法维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35)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

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
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36)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
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
各级纪委要履行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职责,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的监督,更好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作用.

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
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
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

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
派驻机构对派出机关负责,履行监督职责.
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任职回避等方面法律法规,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
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

(37)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
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
改革会议公文制度,从中央做起带头减少会议、文件,着力改进会风文风.
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着力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
完善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着力纠正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
改革政绩考核机制,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不准多处占用住房和办公用房,不准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不准违规配备公车,不准违规配备秘书,不准超规格警卫,不准超标准进行公务接待,严肃查处违反规定超标准享受待遇等问题.
探索实行官邸制.

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出国定居等相关制度规定,防止领导干部利用公共权力或自身影响为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作风.
十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8)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
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

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
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
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
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

(39)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
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
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
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
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
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加强版权保护.
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

(40)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
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
(41)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
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
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
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
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43)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
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
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
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

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
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
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
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

(44)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
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
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
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
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45)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
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
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
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
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

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
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46)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
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
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
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

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
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十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47)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48)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
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49)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
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50)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十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5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

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5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53)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
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
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
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
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54)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
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55)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推进领导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军委总部领导机关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完善各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
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推进联合作战训练和保障体制改革.
完善新型作战力量领导体制.
加强信息化建设集中统管.
优化武装警察部队力量结构和指挥管理体制.

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
依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
加快新型作战力量建设.
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56)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
健全完善与军队职能任务需求和国家政策制度创新相适应的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
以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为牵引,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军队干部制度体系.
健全完善文职人员制度.
完善兵役制度、士官制度、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配套政策.

健全军费管理制度,建立需求牵引规划、规划主导资源配置机制.
健全完善经费物资管理标准制度体系.
深化预算管理、集中收付、物资采购和军人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制度改革.
健全军事法规制度体系,探索改进部队科学管理的方式方法.
(57)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
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
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领域.
深化国防教育改革.
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法规制度.
深化民兵预备役体制改革.
调整理顺边海空防管理体制机制.

十六、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58)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制度,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改革能力.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改革事业,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

(59)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
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强化党委(党组)、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和干部考察识别的责任,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选拔方式,坚决纠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等现象,用好各年龄段干部,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

打破干部部门化,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
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
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加快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和聘任人员管理制度.
完善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在艰苦边远地区适当降低进入门槛.

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
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
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广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

(60)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
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领导讲话】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15日来源:新华社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现在,我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全会决定起草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即着手考虑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议题.
党的十八大统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我们认为,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必须抓紧推进全面改革.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已经35个年头了.
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回过头来看,我们对邓小平同志这番话就有更深的理解了.
所以,我们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
4月20日,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
各地区各部门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顺应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愿望,抓住了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普遍表示赞成.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都是在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我们党将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说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

议题确定后,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刘云山、张高丽同志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省市领导同志参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全会决定起草工作.
文件起草组成立以来,在将近7个月的时间里,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讨论修改.
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2次分别审议决定,决定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

从反馈情况看,各方面一致认为,全会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

各方面一致认为,全会决定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共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整理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对全会决定作出重要修改.
二、关于全会决定的总体框架和重点问题中央政治局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围绕这些重大课题,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全会决定起草,突出了5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
二是以改革为主线,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
三是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四是坚持积极稳妥,设计改革措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五是时间设计到2020年,按这个时间段提出改革任务,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在框架结构上,全会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按条条谋篇布局.
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16个部分,分三大板块.
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
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其中,经济方面开6条(第二至第七部分),政治方面开3条(第八至第十部分),文化方面开1条(第十一部分),社会方面开2条(第十二至第十三部分),生态方面开1条(第十四部分),国防和军队方面开1条(第十五部分).
第十六部分构成第三板块,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这里,我想就全会决定涉及的几个重大问题和重大举措介绍一下中央的考虑.
第一,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
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也说明,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

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
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

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
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在这次讨论和征求意见过程中,许多方面提出,应该从理论上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作出定位,这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考虑各方面意见和现实发展要求,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中央认为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出新的表述条件已经成熟,应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

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

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当然,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
全会决定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全会决定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进行了部署,强调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第二,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逐步调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比重不断变化,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全会决定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全会决定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五大以来有关论述,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
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经过多年改革,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
同时,国有企业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
全会决定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包括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这些举措将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合理承担社会责任、更好发挥作用.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全会决定从多个层面提出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改革举措.
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产权保护上,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在政策待遇上,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这将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现行财税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的,对实现政府财力增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双赢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形势发展变化,现行财税体制已经不完全适应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完善国家治理的客观要求,不完全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也与财税体制不健全有关.

这次全面深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是重点之一.
主要涉及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
全会决定提出,要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

这些改革举措的主要目的是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建立公平统一市场、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政制度,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财税体制改革需要一个过程,逐步到位.
中央已经明确,要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第四,关于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
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全会决定提出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
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主要是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二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主要是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
三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主要是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关于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推进协商民主,有利于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全会决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
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

第六,关于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
司法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年来,群众对司法不公的意见比较集中,司法公信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合理有关.
司法改革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
全会决定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新举措,包括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等等.

这些改革举措,对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健全权责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更好保障人权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关于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反腐败问题一直是党内外议论较多的问题.
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形不成合力,有些案件难以坚决查办,腐败案件频发却责任追究不够.
全会决定对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进行了重点部署.
主要是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明确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规定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体现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规定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这些措施都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第八,关于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
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
从实践看,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主要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
同时,随着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
特别是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

全会决定提出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
目的是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正确运用和安全.

第九,关于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
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
而我们的安全工作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需要搭建一个强有力的平台统筹国家安全工作.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已是当务之急.

国家安全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关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
针对这一问题,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
总的思路是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

国家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行使所有权并进行管理和国家对国土范围内自然资源行使监管权是不同的,前者是所有权人意义上的权利,后者是管理者意义上的权力.
这就需要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

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第十一,关于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
全会决定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这是为了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

三、关于讨论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这次全会的任务就是讨论全会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这里,我给大家提几点要求.
第一,增强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勇气.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
35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

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当前,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党内外、国内外都很关注,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期待很高.
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
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
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光有立场和态度还不行,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举措.
行动最有说服力.
中央决定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这个有利契机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部署,是一个战略抉择.
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要有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
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
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

提出改革举措当然要慎重,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
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
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

第三,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大家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
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
只有这样,最后形成的文件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我们讲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其中步子要稳就是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
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袁贵仁: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保持教育改革发展良好态势2013年11月14日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1月14日电(李源)据教育部网站消息,11月13日,教育部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传达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主持会议.
袁贵仁全面介绍了会议基本情况,重点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主要精神,通报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政策举措,并就做好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作了动员部署.

袁贵仁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的召开,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袁贵仁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不断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袁贵仁要求,要把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认真学习文件.
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原原本本学习全会公报和《决定》全文,努力学深学透.
二是深刻领会精神.
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全会重大意义和战略部署,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深刻领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
三是加强宣传解读.
要及时召开发布会、报告会、座谈会,组织宣讲、研讨、培训,全面准确解读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举措,最大限度凝聚广大干部师生和人民群众共识,为教育改革顺利推进营造和谐氛围.
四是制定落实方案.
要把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与扎实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部署要求逐项转化为工作方案,明确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责任人.
五是抓好岁末年初工作.
各单位要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动力,着力筹备好第22次全国高校党建会、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认真谋划明年重点工作,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继续保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态势.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分老部长、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各方声音】全方位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2013年11月14日来源:新华时政核心提示: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2日下午在北京闭幕.
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公报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等十五个方面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用"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等"三个解放"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全会公报既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不乏新的视角和立意.

九处新提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2日下午在北京闭幕.
会议公报中出现了诸多新提法,人民网梳理了九处新提法及专家、媒体点评,以便大家参考把握.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耀桐:过去我们讲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和人民的关系,最早是国家统治,后来讲国家管理,现在我们又确立了国家治理.
统治就是我强你弱,我是统治者,我管着你、管着社会.
后来用的"管理"也有管的意思,我管着你,你要听我的.
现在用治理,治理是一个新的词汇,现在在全球也是比较流行的.
它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
国家管理者是主体,人民也是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主体之一,所以这是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这都是我们现代化的含义,不受过去传统的那种生硬的、干巴巴的,或者是非常强硬的方式,向科学、向民主、向制度更好的转化、移动.

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人民日报社论: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三、"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人民日报: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当改革打响攻坚战,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
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
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十八大以来,上与下的呼应,最大程度聚合着改革正能量,激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王国刚: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由此体现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市场机制是讲公平的,在市场中各个主体的竞争是公平状态,而不能有政策上的歧视.
在同一市场中,因为你是国有的,所以,政策上扶持你;然后你亏损了,后面可以不断地有财政补贴.
而非公经济我和你竞争,我亏损了自担.
这种竞争就不应该了.
所以,这回讲要公平.
这次如果要讲亮点的话,它的亮点就强调在这两类的公平上.

五、"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室主任曹红辉:阐明了财税体制的本质和目的,明确了它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经济职能,相当于指明了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
六、"改革税制、稳定税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营改增的全面推进已开启了中国新一轮财税改革,下一步税制改革还应包括优化政府收入结构与税制结构、完成增值税改革、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强化房地产税等多个方面.
稳定税负指的是稳定宏观税负,由于经济总量的增加,要稳定宏观税负就需要继续进行结构性减税,两者是齐头并进的.

七、"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可以在完善事权的基础上强调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相适应,形成了财税体制非常重要的一块.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室主任曹红辉:此处的改革必须和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相配套,事权的重新划分不仅包括一部分上收中央,一部分划归地方,还将有一部分交给社会中介组织.
我们不能重复过去"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简单二元管理法,要纳入更复杂的规则,也要相配套.

八、"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权,就要有这样一种尝试,让宅基地、农民的自留地、农民的承包地能够以某种形式在市场上流转,形成这样一种收益,能够保障农民的生活,因为土地是农民的生活和生产资料.
九、"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可持续是首次放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前,不仅仅是指社会保障基金的可持续性,还包括了公平以及保障资金效率的可持续性.
七大新意导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是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括性的、方向性的论述.
这是改变中国面貌的又一个重要关键节点.
新,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视野和路径,也表明着中国的未来.
全会公报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等十五个方面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用"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等"三个解放"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全会公报既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不乏新的视角和立意.

一、改革总目标设置新新,首先体现在改革总目标的设置上.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间表.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是制度的现代化.
这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设立的宏大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掀起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改革,在最短时间内成功解决了世界最广大人口的温饱问题;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农村改革引入到了城市,深化并丰富了改革的范围和内涵,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打下了基础.
但相对而言,遵循的是重点领域先行突破的改革思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既在改革广度上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五大层面,而且深入到了制度肌理当中.
时间表的设置,也从"小康"的民生导向,推进到了兼顾民生和制度导向.
这实际上是执政党作出的新承诺.

二、市场角色全新定位公报中,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
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更加强调市场作为资源主要分配者的地位,其中隐含的强调信号是,政府应该习惯于做市场仲裁者的地位,习惯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担当主要供应者的作用,为民生托底.
除非市场失灵,政府理应管住"闲不住的手".
在公报中,对此多有论述.
比如,"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等,指向的都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这对于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作了最权威的诠释.
三、对法治的高度强调新在建设什么样的政府上,公报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在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上,公报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操作路径.

建立服务型政府,事实上早在实践探索当中.
近期,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的先行,地方政府改革的启动,已经描绘出了一幅行政职能转变的新画卷,而核心上向社会让渡可以放手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合力.
而公报中对司法体制改革使用的"依法、独立、公正"三个词,也预示了法治建设的现代化,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四、对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民生领域改革的态度新公报将这些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个"最",既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也体现出了改革的创新.
比如,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
可以展望,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五、对于城乡二元结构弊端的表述新公报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因此,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公报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因此,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城乡一体",表明的是推动城市和农村发展权利、发展机遇将更加注重平等性,"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表明的是对土地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
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林地使用权是农民财产的主要来源,如何加快土地确权进程,用土地流转或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帮助农民财产增值,不仅涉及到广大农民福祉的保障,实际上也涉及到潜在的庞大市场能否开发出来的问题.
如果农民群体成为市场的新生主力军,那么不仅全国庞大的产能有望消化,而且宏观经济可以形成内生性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不必过多依赖出口型经济和投资型经济,这既对于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找到经济增长的可靠支撑点起着关键作用,也对让更多人享受改革成果起着关键作用.
让农民群体加入到市场中来,是最好的城乡平权的实现方式.

六、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公报指出,"通过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这为处理好央地关系,提高科学调控水平指出了路径.
现实中,一方面,由于预算管理尚不够科学化专业化,因此,善用公共财政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预算管理的粗放,既导致了突击花钱、搞形象工程等现象的屡生不止,也成为滋生需要改进的八项作风的重要来源.
与此同时,随着公共财政向民生项目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大,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趋于紧张.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征收"过头税"、"过头费"的乱象.
那些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对楼市调控的态度也较为游离.
这导致央地两方面在宏观调控的步调上,并非总能保持一致.
因此,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一方面必须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必须完善税收制度.
除了加大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外,培养地方长期稳定的税种,改变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尤其重要.
只有建立起更科学的央地税收制度,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统一才有可能,地方政府的施政惯性从注重短平快高向注重长效绩效转变,才有基础.
可以说,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抓住了央地关系的关键.

七、对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空前强调新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矛盾.
一方面,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
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GDP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而且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
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既意味着对此前就已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的继承,也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

事实上,从今年6月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已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再也不能以GDP论英雄".
新的制度优化的核心,就是改进现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此外,具有最大产能的国有企业,也需要在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中起到带头作用.
不止一次事例表明,一些国有企业,在贡献着最多GDP的同时,也成为污染的最大贡献者.
而由于行政级别的限制,由于地方对GDP和财税、就业的渴求,对于显见的污染无法监管治理.
因此,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还要求对于国企改革的内容,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建立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的双重推进,以此带动全社会加入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程中来.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是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括性的、方向性的论述.
相关的配套改革具体措施,将在今后陆续推出.
不过,行政体制、财税、民生、农村土地、金融、楼市、环境、司法、社会治理、国家安全等诸多方面的改革轮廓已经得以清晰描绘.
这是改变中国面貌的又一个重要关键节点.
新,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视野和路径,也表明着中国的未来.

相关点评专家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专家许耀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到督促落实全会公报: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许耀桐: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急改革之所急,成立的协调改革的机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过去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的改革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搞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就是要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各方面的协调.
改革进入深水区,矛盾盘根错节,要解决复杂问题,需要协调推进,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恰逢其时.

三中全会不仅总体部署,提出系列改革任务,而且注重在落实方面下功夫.
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一个组织保障.
提出任务、提出目标,得有一个机构去抓落实、去领导,组织保障非常关键.
新论述明确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内容用制度防腐败、保纯洁全会公报: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许耀桐:三中全会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其中包括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涉及党的规章制度问题,要把我们的党管好,不仅需要规章制度,而且这个制度还是一个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党内有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相当程度上存在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等问题,需要清理.
前不久,《中共中央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发布.
根据这个《决定》,1978年以来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300件被废止和宣布失效,467件继续有效,其中42件将作出修改.

同时,党的领导体制也需要完善.
现在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还有就是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为什么要搞好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归根到底,就是我们的制度没到位.
现在我们要搞好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也要靠相应的制度.
在比较弱的、比较缺的方面,我们要把制度建立起来,使它坚强有力.

这次三中全会,非常强调制度建设.
反腐倡廉的一个部署,就是用制度来防腐败.
关于反腐败,中央纪委已经提出要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
从三中全会公报来看,那就是我们要在规范权力运行上下功夫、做文章,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它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反腐败有不同方式,只有通过制度反腐,才能建立常态化、科学化的反腐体系.
所以我认为这次三中全会在反腐倡廉的问题上也是深思熟虑的.
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改革具备了相当基础全会公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张立群:改革现在进入深水区,必须对改革面临的严峻形势作清晰的判断.
我们看当前的改革,要从两面看.
一方面,改革具备了相当的基础.
改革各个方面的条件,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对各方面改革的认识,也包括各方面改革的系统性梳理,现在都具备了相当的基础.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全面深化改革确实要攻坚,要面对多方阻力.
全面深化改革更多转向强调责任,包括各类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责任,包括各种行政行为、各种司法行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这必然会涉及各个相关方的基本利益.
再加上收入分配的改革,可能会涉及更多方面的利益.

我觉得在此前提下,十八届三中全会表现出空前的勇气和决心,在改革目标上提得非常清晰,在改革重点上提得非常清晰,而且现在还有相应的组织保障.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想改革确实进入到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的历史时刻.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共同发展各展所长全会公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张立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体制改革首先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推进的,而经济体制改革就涉及基本经济制度.
各个国家由于国情和发展的路径不一样,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是不一样的.
紧密围绕着自己的国情、自己发展道路的特点,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样的主体、这样的所有制基础,强调要坚持和完善.

一个方面是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我们既强调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也强调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实际上强调的是共同发展,让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发挥自己不同的作用.
这次三中全会还提出,要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全符合中国实际.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每次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独特的历史使命,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使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独特的历史使命:确定的全面改革,也就是五项改革实际上是为五个建设提供体制支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所以再也不能单打一了,它是五个改革支撑五个建设,并且是一体化.

第二个独特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转型期不能无限地拉长.
宋世明说今年是2013年,离2020年满打满算七年多,时间不等人,所以中国的转型期不要无限制地拉长,中央进行全面部署、系统推进,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人民日报: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当改革打响攻坚战,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
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
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十八大以来,上与下的呼应,最大程度聚合着改革正能量,激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杨伟民详解十八届三中全会亮点2013年11月15日来源:人民日报亮点1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决定》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作为《决定》起草和修改的亲身参与者,您认为《决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特点杨伟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一届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进军号角.
对于《决定》的特点和蕴含的思想,我理解主要有五点:一是主题全面.
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
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
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当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二是主线清晰.
《决定》提出"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
如第一个主线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就是说,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宏观调控等经济领域的所有改革,都要围绕这个主线来展开和推进.
提出每个领域各自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

三是重点明确.
《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
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
15个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
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
之所以如此,主要考虑是,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根本上说还是发展问题.
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
我们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阶段,下一步发展面临众多难题和风险,过去支撑快速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我国已到了必须主要依靠改革红利释放活力、实现发展的阶段.
这次把改革的时间目标定位在2020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相一致,也是这个道理.

四是力度空前.
《决定》2万字左右,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
每一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该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
在起草和修改过程中,有两个原则让我记忆深刻,一是只写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发展的任务原则上不写;二是修改时,对于有可能削弱改革力度、弱化改革举措的,除非理由特别充足,一般不接受.
而增加的改革内容,只要有最大公约数的、有一定共识的都写上.
我听到很多参会人员说,没想到,很意外,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改革决心和勇气,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有胆有识、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气魄.

五是行动扎实.
通过一个好的《决定》固然重要,但要把改革任务落实下去,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变为国家治理能力,必须抓好落实.
这次《决定》的落实是有保证的,体现在:组织落实,明确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时间落实,鲜明提出到2020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改革进程是可检查、可评估的.
这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抓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

亮点2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治理主体多元,方式法治化,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记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何理解这一新提法杨伟民:这是《决定》的亮点之一,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
过去我们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角度提出的.
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
这样,发展的目标与制度的目标就衔接起来了.

我对这个新目标有几层理解:第一,内涵是全面的,是整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治理体制;第二,制度是成熟的,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社会制度是否完善、定型的重要标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要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制度体制,而不是缺乏定势、变来变去的体制机制;第三,主体是多元的,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国家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因而也是民主的一种表现,这次提出的协商民主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重要一环;第四,方式是法治的,依法治国,依法治理,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治理方式是法治化的,而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

亮点3市场的作用从"基础"变为"决定".
这一论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改革有了原则和检验尺度记者: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过去的表述是基础性作用.
一词之变的意义在哪里杨伟民:从"基础"到"决定",2个字的改变,意义十分重大,是《决定》最大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

与1992年所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这一论断具有同等历史地位,将发挥同样的巨大作用.
1992年的重大理论突破,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论断,会同样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给我国再争取一个20年的改革红利期,助推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这一论断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遵循.
基础性作用,给人的理解是在市场之上还有一个力量在配置资源,那只能是政府.
另外,过去对宏观调控也有扩大化理解,似乎宏观调控就是政府配置资源.
1992年以来,对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虽然在表述上有所调整,但主要是对市场作用"量"的调整、程度的加强,没有质的变化.
《决定》2个字的改动,抓住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层次的问题.
"决定性"的意思是,其他力量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者不是别的,只有市场.

这一论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
前一段时间,大家对改革的突破口、重点等有很多讨论,有的认为是财税体制,有的认为是金融体制,有的认为是土地制度等.
这些改革无疑都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我们在理论上停留在原来的认识水平上,据此设计出各领域的经济体制也不可能有质的变化.
提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改革的突破口和路线图,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财税金融、土地制度、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改革,都要以此为标尺,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也有了原则和检验尺度.

这一论断抓住了我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核心问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的干预太多.
产能过剩、城市病、耕地占用过多、地方债风险、生态环境破坏等,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干预过多有关.
比如产能过剩,除了市场本身的盲目性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干预,是地方政府推动下的盲目投资.
现在产能过剩严重的钢铁、水泥、玻璃、造船以及风电、太阳能,都是政府关照较多的行业,而市场化程度高的轻纺、电器、轻工等产能过剩并不严重.

既然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又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内涵、一般规律,就要解放思想,破除理论障碍,在理论上承认这一规律,在实践上遵循这一规律.
亮点4清晰界定政府职能和作用.
5项职能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记者: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之后,政府应该做些什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杨伟民:把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
在现代经济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样重要,没有市场或没有政府,经济发展都会孤掌难鸣.
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行,没有政府的作用也不行.
但是,要认识到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内涵的不同.
就资源配置而言,政府是引导和影响资源配置,而不是直接配置资源.

只有界定好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政府不越位,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目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并存的问题.
《决定》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我认为可以概括为5项职能,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与以前对政府职能的界定相比,《决定》没有提经济调节,因为这个概念过于宽泛.
调节什么,怎么调节,并不明确,给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留下的空间较大,也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相矛盾.
《决定》还强化了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针对性.
理论上说公共服务可以包括环境保护,但在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有必要单独列出.
在这一问题上,政府干预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不是越位,而是远没有到位.

亮点5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老大、老二之分了,深化国企改革有许多新思路、新任务记者: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并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
这方面有什么突破和创新杨伟民:我们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深化的.
过去,我们认为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后来承认是组成部分,但加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这个前提,似乎总有一部分是违法的.
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障碍,"玻璃门"、"旋转门"等,根子在于思想上,没有把非公有制经济放在与公有制经济同等地位上.
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决定》有很多新的突破和创新,我的学习体会是,主要体现了一个基本精神和理念,就是更加公平地对待和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

一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过去也讲过"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来没有与公有制经济放在一起讲,而这次放在一起,十分鲜明,没有老大、老二之分了.

二是在保护产权、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法律保护、市场监管、依法监管等各方面,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公平、公正、统一等关键词.
三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这不是新概念,但有新的内涵和定位.
今后,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此外,《决定》在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改革方面有许多新思路、新任务.
国有企业第一波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
有效实施《决定》关于国企改革的任务和举措,必将掀起国有企业的第二波改革.

图解全会公报亮点"六个紧紧围绕"勾画出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国家行政学院副巡视员、经济学博士胡敏人民网北京11月12日电(万鹏)今日,备受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本次会议适逢中国改革"窗口期",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为使命.
三中全会有哪些亮点,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勾画了怎样的路线图人民网记者第一时间连线国家行政学院副巡视员、经济学博士胡敏解读"公报"内容.

胡敏谈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这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示了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也展示了我们党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发有为、推进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改革开放的巨大勇气和坚定决心.

他指出,全会通过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胡敏认为,本次全会《决定》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目标、新观点、新论述、新举措.
尤其在总的目标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新的说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决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全面勾画出了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党的建设制度上的改革方向,这是决定我们党正确把握未来中国改革方向的总的路线图,它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会《决定》还围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和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全面阐述了我们党对新时期改革的历史使命和重要担当的深化认识,深刻表明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

最后,胡敏指出,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必将继续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建立完善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体制机制建设,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将"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由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将继续引领未来的中国的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美好和广阔的时代前景.

李林:"法治"是贯穿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内在逻辑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李林三中全会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在改革本身的设计、推进以及成果的固定上,法制是很重要的途径.
改革涉及到的宪法法律问题,都将通过法律的立、改、废等手段来实现,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从而使它更加稳妥、更加有序、更加有效地展开市场经济实际就是法治经济.
要建立进一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要适当退出,法制就要全面的跟进.
把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在法制框架下厘清虽然关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部分,直接出现"法制"的话语不多,但事实上,我们看到了改革背后的逻辑包含了非常强烈的法制诉求我们党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段话虽然不是直接在法制建设部分出现,但是放在整个公报来说,可以说贯穿了我党很强烈的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理念,贯穿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大战略思维在里面坐落于北京故宫东北角、景山东麓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办公楼,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旧址的一部分.
灰砖外墙,仿木质的地板,小院宁静.
11月13日中午11点半刚过,身为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的李林匆匆从楼上正开的一个会议中抽身下楼,接受《法制日报》记者独家专访.
一天以前,备受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
作为曾多次参与该会会议材料起草的法学领域权威专家,李林成为众多媒体追访的对象.
采访在李林静谧的办公室开始.
6个月前,就是在这间办公室里,他完成了一份建设"法治中国"的系统性研究报告,供有关方面参考.
在11月12日晚公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上,"法治中国"同样被作为一项关键内容提出.
作为一次讨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会议,经济领域被普遍视为改革的最大焦点.
但在李林看来,"法治"才是贯穿整个会议公报的内在逻辑.

一份求真务实的公报,一个具有可行性的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记者:我看到您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研究.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这一领域的学者,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一定会对这个会议有一个预期,现在公报出来了,您怎样认为李林:可以这么说,这个公报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最有力度的报告之一.
中国已经到了一个改革发展建设的转折点,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怎么改怎么走怎么发展,这次的三中全会公报做了一个规划,给了一个回答.

记者:看完这份公报,总体感觉如何李林:总体感觉应该是落实十八大报告的一个延续,是一个具体化、深入化、可操作的公报.
所以如果把十八大报告和这份公报结合起来看,我们会发现,这实际上是按照十八大报告指明的整个改革思路做出的一个具有可行性的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从大的方面讲,它就是用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意识、方法,来推进六大建设,即公报中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但具体而言,这六大建设又不是一个空泛的题,也不是一个过于超前和远大的描述,而是在现阶段、三中全会所涉及的时间范围内,对要做哪些事情、要改革哪些方面所做的关键性、提示性的描述.

理解公报中法治中国建设和法制发展方面的内容,要放到整个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
要看到,法制有一个新的使命,就是要对六大建设所有的改革发展提供规范和保障记者:从公报可以看出,十八届三中全会讨论的重点还是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强调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您认为法制建设在整个公报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李林:我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最表层的,当然是公报文本中提出要建设法治中国,要把建设法治中国作为我们新历史起点上法制建设的目标.
记者:还有更深一层次的解读李林:有.
我们理解公报中法治中国建设和法制发展方面的内容,不能仅仅看到它直接提到的那几句话,你还要放到整个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
要看到,法制有一个新的使命,就是要对六大建设所有的改革发展提供规范和保障.

记者:这个结论是从公报中哪些地方解读出来的李林:比如说公报提出要更好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那么在这个关系背后,不管你解决什么问题,最后它有一个潜在的逻辑,即政府退出以后,怎么样来保障市场的公平公正和有序,答案就是法制要进入.
我们常常说,市场经济实际就是法治经济.
要建立进一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要适当退出,法制就要全面的跟进.
把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在法制框架下厘清.

所以虽然关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部分,直接出现"法制"的话语不多,但事实上,我们看到了改革背后的逻辑包含了非常强烈的法制诉求.
记者: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法制的确是一条潜在逻辑.
我们看到公报在谈及政治体制改革时,也强调了要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而展开.
这是否也意味着,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法制"同样是一条暗线李林:是的.
依法治国应该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和基本架构,对于这次提出建立一个领导小组和一个委员会等方面,都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公报中明确提出了,我们党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段话虽然不是直接在法制建设部分出现,但是放在整个公报来说,可以说贯穿了我党很强烈的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理念,贯穿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大战略思维在里面.

记者:在这方面,"法制"有更具体的体现吗李林:今天我们社科院的副院长李培林来所里开会,他是中央候补委员,参加了十八届三中全会.
他提出一个点,非常重要,就是以前的改革都是政策化的改革,而这次是制度化的改革.
这意味着,凡是能制度化法律化的都按照这种方式固化下来.

三中全会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在改革本身的设计、推进以及成果的固定上,法制是很重要的途径.
改革涉及到宪法法律问题的,都将通过法律的立、改、废等手段来实现,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从而使它更加稳妥、更加有序、更加有效地展开.

记者:刚才说了很多,大多是体现法制在这场改革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就我国法制建设本身而言,这次会议最大的意义在哪里李林:我觉得可以做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十八大报告和三中全会关于法治中国的整体战略布局,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发展的新篇章,使我国的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深入改革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就是坚持人民的权威、执政党的权威、国家的权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权威.
法制建设领域的主要矛盾,如今集中在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上记者:公报中,有一段专门谈及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容:"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
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能否对这段话,做一个比较细致的分析李林:这是在"法治中国"建设上,全会提出的具体部署.
最后五个小句,每句分别代表了一个方面的工作.
我可以逐句做个解读.
先说"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这句话有几层含义.
第一个层面,我们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改革开放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体现,是建设的胜利成果的规范化、法律化形式,因此我们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就是坚持人民的权威、执政党的权威、国家的权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权威.

那么,宪法法律的权威怎样来维护这实际上就是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实施问题.
这次的公报,用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作为任务开头,而不再提法律体系建设的问题,是务实而有针对性的.
因为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成,那么法制建设领域的主要矛盾,我认为就转而集中到了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上.
这强化了现阶段解决法制建设当中主要矛盾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很有针对性.

记者:后续的详细方案中,解决如何实施宪法法律是不是就成了重点李林:这是我要说的第三个层面问题.
实际上,对于如何实施,我觉得十八大报告已经提出了,就是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这和老的十六字方针有非常大的区别,老的提法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次三中全会强调法律权威,就是要从"有法可依"向"科学立法"的转变,前者解决的是法律"有和无"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法律"好和坏"的问题,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
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不是凭空而来的,良法善治才有权威.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也都隐含在维护宪法法律权威里面.
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法制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我们的法律法规80%以上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来执行的,我们的国家公职人员当中,80%以上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务员记者:第二句话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在整段话里面,还有一句话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在句式上和这句相仿.
这二者应该是什么关系李林:我认为应该连起来看,即"必须深化司法体制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这其实回应了我刚才说的,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实际上是要解决宪法法律的实施问题.
实施问题,从实在的改革来看,就是两个深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这又和十六字方针对应上,怎么"严格执法",就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怎么"公正司法",就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记者:在舆论话语体系中,司法体制改革是一个更大、更综合性的话题,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则更像某一方面的具体的改革.
李林:它其实也是法制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我们的法律法规80%以上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来执行的,我们的国家公职人员当中,80%以上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务员,也就是说,如果这两个80%都能够做到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我们法治中国建设80%以上的内容就落实了.

过去它的确被提及更少.
原来我们说的"执法必严",和现在说的"严格执法",虽然是同一个词,但"执法"的概念范畴不同.
过去,执法更多意义是指司法,新的十六字方针把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切割开来了,它对严格执法的指向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具体,责任担当也就更加实在了.

记者: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在公报中被单独列出,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那么针对它的改革,主要会指向哪些方面李林:这就要分析行政执法体制之前存在哪些问题.
我认为,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最表层的行政执法问题.
现在老百姓对行政执法意见非常大,选择性执法、钓鱼执法、运动式执法等乱作为、不作为现象比较多.
所以三中全会公报,是抓住执法领域改革的牛鼻子了.
第二个方面,更深层次来看,我认为在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这次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当中的决定性作用,过去是基础性作用,这次是决定性作用,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观念和政策的改革措施.
那么政府要从市场退出来,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减少审批、下放审批.
过去管得太多,所以行政权力腐败、干预过多,导致了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社会运转缺乏动力、企业活动缺乏自治空间.
因此,法治经济的改革,从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引申出来,就是要进一步放开审批.

第三个方面,根本上的,我认为是要真正梳理和解决法治政府建设当中,法治政府建设过快,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
当你的行政体制改革,比如职能转变、精简机构、角色定位上没有落实,在政府管得太多、政企不分等问题基础上,你的法治政府建设越好,行政立法越加强,那就会把不合理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固化.
所以这次提出来,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行政执法的表层意义上,应该深入进去,深入到市场经济、法治经济的逻辑上去认识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根本问题.

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在十八大报告中已经讲过,这次公报专门提出来,背后肯定有具体配套措施,要求司法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进一步理顺法院与检察院外部关系作为重点记者:第三句话,受到了最多的关注,指向也最具体,您怎么评价李林: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这在十八大报告中已经讲过了,这次公报专门提出来,背后肯定有很多具体配套措施.
我的理解是,这要求我们的司法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进一步理顺法院与检察院的外部关系作为重点.

记者:外部关系指的是什么李林:过去,我们的司法地方化比较严重,那么地方的政府、企业、媒体等方方面面都能干扰影响司法.
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改革关键词,在下一步的改革当中,比如大家探讨的地方人、财、物管辖问题上,能不能省以下法院由省一级来管,省一级的由中央来管.

记者:具体的改革已经启动了吗学界对此有没有一个方向性的预判李林:据我了解,相关部门的调研早在去年就已经启动,这次提出来,是有充分准备的.
如果按照学界探讨的,省法院来管省以下法院的人、财、物,那么地方上利用人、财、物等外在因素来干预司法的条件就不存在了,包括在法院院长任命、法官的认命提拔上,可能从各方面的干预都会减少.
我认为仅此一项意义就会非常大.

我想这些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出来时,就会有明确的方向了.
记者:按照刚才的逻辑,第四句话,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不是指的理顺司法系统的内部关系李林:应该是这样.
我理解,这主要针对司法的行政化和官僚化问题.
要求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就是内部怎么做到有权有责,独立行使相关权力,同时认真负责地承担相应责任.
具体而言,包括法官、检察官的分类管理,它们是不是要和一般的公务员进行一些区分法院、检察院内部的审判、检察人员,要不要和院内其他行政人员做一些区分这些我认为都是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方面,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一个《关于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见》,我认为这是法院系统健全权力运行机制的具体举措,意义是非常大的.
从司法角度如何实实在在地让每一个人在案件中感受到公正的阳光和温暖,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我们的法制化进程,反映了我们司法改革的新的诉求记者:最后一句话,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主要指的是哪些方面的工作李林:这句话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内容也非常多.
它把宪法和党章规定的尊重保障人权,落实到司法保障上.
按国际惯例,一项权利,之所以能称为人权,就是要能够通过司法救济途径得到保障的,凡是不能通过司法救济手段保障的,都不能称为人权.
全会公报把这个内容提出来,我认为这是抓住了人权保障的重要环节和最后的底线.

具体而言,包括刑诉法修改后对非法证据的排除,以及在户籍制度上的改革等问题,都贯彻了大量司法保障人权的内容.
记者:这项工作看起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为什么会在公报中特别提出李林:从司法角度如何实实在在地让每一个人在案件中感受到公正的阳光和温暖,我认为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我们的法制化进程,反映了我们司法改革的新的诉求,这句话提出来,摆在三中全会举世关注的这样一份文件中,它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那么您认为,在改革的进程中,是否会有先后缓急之分哪项内容会成为突破口李林:肯定会有先后缓急.
我个人认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应该是一个突破口,就是刚才说的第三句和第四句内容,因为司法体制改革已经比较成熟了,准备工作比较充分.
从公报的内容安排看,它应该是一个突破口,是这五句话中的重点.

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公平"改革的六大亮点2013年11月17日来源:新华网在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文中,"公平"一词共出现了20次,引人瞩目.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频繁出现的"公平",清晰勾勒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走向,让人们期待.

国企与民企:平等使用要素、参与竞争【百姓期待】浙江迷西仕服饰公司董事长余强春说:"遇到贷款、拿地、缴税,民企总觉得矮人一等,期待全会后,这种不公加速打破.
"【决定亮点】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
【专家解读】"全会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的一大突破和创新,就是更加公平地对待和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这次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十分鲜明,二者没有老大、老二之分.
"城乡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百姓期待】"土地同权同价令人充满期待,希望尽快落到实处,让农民更多享受到土地红利.
"陕西省商南县任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汪裕礼说.
【决定亮点】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

【专家解读】"同地同权同价解决了'要不要'的问题,更要依法实践.
要解放思想,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赋权于民,以平等的产权、同等的收益为基础,从农村突破,向城乡一体化总目标迈进.
"国土资源部土地争议调处事务中心主任孙英辉说.

公共服务:要素平等交换、资源均衡配置【百姓期待】江苏籍装修工人冯松明来北京打工多年,小女儿一直带在身边.
他希望,将来女儿能有与城里孩子同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决定亮点】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专家解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积极推行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让城乡居民公平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

司法公正:将奠定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百姓期待】重庆市民营企业协会会长王金山说,遏制政府权力寻租、保证市场公平竞争,都需要公正司法来做保障.
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一要制定完善规则,二要靠严格执法.
【决定亮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专家解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础和底线.
要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立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制度,让人民群众真切地在司法实践中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

机会平等:招工用人一视同仁【百姓期待】北京外国语大学大四学生小朱说:"听师兄师姐说,招工单位不爱招女生,有时连面试机会都不给.
这种情况会改变吗"【决定亮点】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专家解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加强就业公平契合了我国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战略,让人才流动起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
消除就业歧视,将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百姓期待】西安市民张玉霞说,收入分配的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职位差距三把"剪刀"减掉的是一些居民的幸福感,剪出的是不公感.
希望这种情况加速改善.
【决定亮点】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专家解读】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员胡光伟说,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降低社会幸福感的重要原因.
很多时候,收入高还是低,靠的不是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而是看你的屁股坐在哪儿.
只有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才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保障改革:减少特权、增加平等【百姓期待】辽宁沈阳69岁的退休工人叶成柏说:"工人的退休金每月只有1000多元,而同等条件退在机关事业单位的至少有4000多元,你说这合理吗"【决定亮点】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
【专家解读】王小广认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涉及面广、利益调整较大的艰巨任务,与行政体制、金融税制、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等一系列改革紧密关联,只有充分考虑当前利益和长远持续,减少盲目性、增加理性,减少特权、增加平等,才可能实现目标.

国际舆论多角度解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2013年11月16日来源:新闻中心-中国网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三中全会主要议程包括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问题,会议闭幕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对外发布.
境外媒体对此次会议高度关注并对全会公报予以深入解读.

境外主流媒体密切关注,予以广泛报道公报发布后,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共同社、彭博社、俄新社、韩联社,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网站,英国《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俄罗斯《独立报》,日本《读卖新闻》、《朝日新闻》、《产经新闻》,新加坡《联合早报》、《海峡时报》,以及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等均迅速反应,播发相关分析评论.
从媒体分布面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均对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行了广泛关注与报道.
会议召开前,外媒对三中全会抱有较高期待,并分析预期我将出台多领域改革举措.
公报公布后,媒体聚焦公报中的新亮点和新表述.

勾勒未来中国改革总路线图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1月12日报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2日闭幕.
新华社报道说,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一文件被认为是中国今后10年的"改革总部署",是"描绘未来中国改革的总路线图".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11月13日报道,本次全会文件中,最重要的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专家分析,这项决定应是对中国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文件,是从全局勾勒未来中国改革的总路线图.

明确改革总方向和基本目标路透社11月13日报道,周二出炉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可谓"万众瞩目",全会明确了改革的总方向和基本目标,提出将在2020年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其中一些新提法和新举措也让市场有了更多解读空间.
包括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及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被视为将推进改革和加强国家安全提至更高的决策层面,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以往的"基础性"提法改为"决定性"作用,更是令人眼前一亮.

香港中通社11月14日报道,在分析人士看来,在制度体系建设上,明确的时间节点的提出表明中共对于体制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已经有系统化的认识和十分明确的目标.
在外界看来,在中央最高层建立改革专门机构,无疑体现了中共强力推进改革的决心.

确立未来十年政府运行基调德新社11月12日报道,中国执政的共产党12日公布了中国未来10年"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蓝图.
改革的内容包括缩小国企的权力、扩大农村土地权、放松约2.
6亿外来人口的户籍限制、改善社会保障、加速城市化进程和加强法制.
他们还将深化并加速该党在过去10年内形成的很多现有政策,以调整发展模式,让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脱离一直依赖出口和投资的模式.

韩联社11月12日报道,三中全会通过相关文件,未来10年中国政府运行的基调已经确立,那就是深化改革.
而未来中国将进入自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更加深入进行改革的新时代.
社会主义中国在历经30余年的改革开放后,在牢牢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各种副作用也随之而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维持健康的肌体".

将导致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变革英国《每日电讯报》11月10日报道,9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或许会是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以来导致中国发生最大变革的一次会议.
三中全会将检测习近平的"新邓小平"成色.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相关文件,中共下一步改革意在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并力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俄罗斯《生意人报》网站11月9日报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被认为是中国2013年度最重要的政治事件.
新一届领导人将确定未来十年的改革方针政策.
中国是否会保持现有的制度,中国是否能在GDP总量上超过美国,中国对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各国自然资源的需求是否会增长,都取决于改革的成功与否.

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发展走向路透社11月7日报道,中国领导人将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今后数年的改革议程,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30年后,把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引上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历史上的三中全会往往是重大经济改革的跳板.
新领导层往往在头几个月先花时间熟悉问题,达成共识,随后推出改革措施.
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政策;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中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中国开始真正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美国《时代》周刊11月13日报道,公报承诺了一些重要改革.
比如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从严重依赖投资转向更大的消费至关重要.
还承诺扩大自贸区、放宽投资管制、财政改革及增加司法独立性等.
所有这些,若得到贯彻,对于支持中国进一步增长非常重要.

对全球经济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路透社11月7日报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球经济和国际地缘政治的影响要大于受到媒体和金融市场关注的美国预算之争、各国央行会议和选举,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中国必将长期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和政治超级大国.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11月8日报道,习近平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激发了外界对中国经济改革新方向与新增速的期待.
中共领导集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成功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对澳大利亚的前景至关重要.

《印度时报》11月14日报道,北京公布了今后10年的改革计划.
从印度的视角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不满足于目前人人羡慕的7.
5%的增长率——尽管其GDP是印度的四五倍.
印度许多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对西方看法负面,对中国却有正面看法.
中国的榜样及其在此次三中全会设定的长远计划,更应刺激我们采取决定性行动,重启印度经济.

集中解读三中全会公报中的重要信息境外媒体集中关注全会公报内容,不仅大量引用公报原文发表消息性报道,并且深入解读公报所透露的重要信息.
外媒高度评价《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意义,认为《决定》"描绘未来中国改革的总路线图","明确改革的总方向和基本目标".
媒体尤为关注有关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表述,以及设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两个机构.
外媒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以往的"基础性"提法改为"决定性"作用,令人"眼前一亮",表明政府将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彻底激活中国市场经济;设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两个机构,标志着我将推进改革和加强国家安全战略提至新的高度.
此外,外媒对具体领域的改革也进行了分析,认为公报呈现出许多改革新亮点.
预计随着《决定》在近期的正式公布,外媒还会掀起新一轮的解读热潮.

宣示中共将进行全面深水区改革美国《华尔街日报》11月12日报道,中共中央高层批准了一项广泛的政策纲领,为市场在经济事务中话语权的扩大、农村人口权利的保障敞开了大门,同时,纲领也重申北京仍然牢牢掌握着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路透社11月12日报道,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于今日闭幕,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据此看来中国领导集体将借此机会重塑中国经济并巩固党的权力.

台湾《联合报》11月13日报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学者杨开煌表示,这宣示中共未来十年将做全面、深水区的改革,以经济改革带动政治、社会等改革.

成立领导小组致力攻坚克难香港《南华早报》11月13日报道,中国将建立一个中央"领导小组"来充当各项改革工作的先锋,此举凸显了新领导层克服各项长期障碍以深化改革的迫切愿望.
该小组将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
领导小组这一形式凸显了领导层振兴改革的决心.
由于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阻挠对财富和资源进行更公平的分配,改革一度发生停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刘山鹰说:"中国领导层没有被利益集团吓倒,并誓言改进他们的计划.
这显示,中国的改革将进入新时期.
"美国彭博社11月13日报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说,中国将建立一个"领导小组,深化改革",该小组将负责更宽泛的规划及协调政策,并监督实施.
渣打银行驻香港大中华区负责人史蒂芬格林说,此举"非常积极".
而苏格兰皇家银行驻香港首席中国经济专家高路易说,该小组也许有助于克服来自反对改革的利益集团的抵制.

两新机构将发挥重要战略作用香港《南华早报》11月12日报道,"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两个重要的新机构将在新领导层转变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新兴超级大国的战略中发挥重大作用.
新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应会行使类似国家安全局的职能,协调对外关系和军队的决策.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牵头经济重组.

美国《纽约时报》11月12日报道,公报还宣布,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猜测是中国能否突破政治、经济的困局,通过改革渡过各种深层危机.
就此,中共宣布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和落实.

将国家安全提升至新的高度日本《产经新闻》11月13日报道,三中全会决定将新增设"国家安全委员会".
据香港媒体报道,十八大后不久就有人提出了相关构想.
该机构统合安全保障和与治安相关的部门,成为习近平政权改革中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另据媒体报道称,该组织最早将于明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可能就任第一任首脑.

英国广播公司11月12日报道,中国将国家安全、社会管理提升至新高度.
根据12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国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承诺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路透社11月12日报道,在十八大报告中以及过去官方的提法里,绝大多数表述是"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此次三中全会公报的提法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从"基础性"到"决定性",一词之差的意义其实十分深刻.

英国广播公司11月12日报道,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发布的公告,中国将深化经济改革,以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中共在公告中承诺,将会清除存在市场中的障碍,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还将创建公平、开放和透明的市场机制,并改进市场价格机制.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分析师利明璋说,承认市场作用是一个"重大转变",这一通过改革推动发展的新承诺可以产生深远影响.
首次在全会提及"司法职权独立"香港中通社11月12日报道,在12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了"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这是自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以来,中共首度将这一带有司法独立意义的内容写入中央委员会全会的公报中.

决定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路透社11月13日报道,中国出于城镇化考虑将启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在周二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领导集体决定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
分析人士称这一改革关键在于公众如何向社会公共服务付费,从而决定国家级社会保障网络的成功建立与否.
这是城镇化这一经济引擎是否有效的关键.

对中国改革细节充满期待与疑虑在外界对会议充满期待的同时,仍有媒体对我改革的力度抱有疑虑,指出我推进改革面临诸多"困难"以及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指出"落实改革的细节仍有待观察".
公报缺乏细节让外界难以猜测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11月13日报道,中国新的"改革总体规划"有很多鼓励性的语言和暗示,但是缺乏具体细节,让外界难以猜测.
法新社11月12日报道,分析人士认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只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路线图",具体的措施和日程表将在此后公布.
一些专家认为,相关的准备工作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改革之路是艰难的"上坡路"南非《星期日独立报》11月10日报道,中国的新领导集体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正制定改革计划,许多人期待该计划能缓解国内超越忍耐极限的高压政策,同时为"已步入下行通道"的中国经济再度注入活力.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11月14日报道,中国改革取得成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将出台改革的具体细节方案,但当今中国的现实是所有改革具体方案出台前需要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层层过滤,然后才能成为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出台的新政.

经济改革需消除体制障碍美国《纽约时报》11月9日报道,三中全会还未开,中国媒体就已经在称赞这次会议取得成功了.
但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预先发出警告:除非有伴随经济改革的政治改革,否则中国会面临一场危机.
吴敬琏是中国最知名的自由派经济学家之一,吴敬琏建议的改革良药对谨慎的党领导人来说可能很难下咽.

改革面临既得利益集团抵制《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11月11日报道,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改革举措面临党内阻力.
会议讨论的争议性议题包括土地改革、放松户籍制度管理、打破国有企业垄断以及开放金融市场.
在这些领域,党内既得利益集团能从现有体制内获得更多好处.
尽管存在诸多阻碍,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已经为制定长期改革计划打下保票.

日本《东京新闻》11月9日发表社论称,三中全会最重要的看点是中国共产党能否毅然阻止既得利益者反对,推出能够消除贫富差距、防止腐败等具体的对策.
政策能否取得实际效果待观察日本《读卖新闻》11月12日报道,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会闭幕,决定设立面向国内治安强化的"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以推进市场经济为主干的"决定".
这表明了习近平政权对维持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显示出的决心.
今后能否推出具有实际性效果的政策成为焦点.

英国广播公司11月12日报道,中国领导人日前揭晓了未来10年旨在改革中国经济的一系列举措.
中国高层如今必须说服下级官员执行这些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意义重大,有关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具体改革方案预计将在未来几天或数周内陆续公布.
这些改革能获得多大成功仍有待观察,其影响还得接受时间检验.
尽管在经济和社会改革方面达成了一致,但地方官员和既得利益集团执行起来可能并不积极.

英国《金融时报》11月14日报道,值得记住的是,即便在邓小平1978年主持召开具有突破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们也是过了很多年后才意识到那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有多么重大.
习近平计划的历史意义也可能需要时间才能显现.
但是,迅速落实某些措施,例如允许农民出售或抵押土地,或者放开能源价格,将至少表明他的改革决心.
实质性的国企改革尽管难度更大,但也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过去的35年改变了中国经济的面貌,也扭转了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前景.
如果习近平和他的同事们想让未来的10年也同样成就不凡,他们就需要言行一致:拿出真正果断的行动,来兑现有关经济自由化的承诺.

【央媒评论】人民日报社论:让改革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飘扬1978年以来,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是一座改革的历史航标.
在万众瞩目与期盼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
中国的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会高度评价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决定》确立这个总目标,深刻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
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这"六个紧紧围绕",既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将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改革先易后难,更要攻坚克难;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我们必将能够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可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目标完成之日,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时.
到那个时候,中国的面貌必将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
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是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进行的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历经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代中国,迎来新一轮改革的壮丽征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全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集结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刻揭示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发展之道.
35年来,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到国家和人民面貌的深刻变化,莫不靠的是改革开放.
今天,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的旗帜,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这次三中全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为的就是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亿万人民的中国梦释放强大动力.
这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要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并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

在35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谱写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靠的是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
今天,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领导改革开放这一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事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进取意识,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够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机遇最可宝贵,历史上的中国曾多次与机遇失之交臂.
18世纪中叶以来,我们失去了工业革命、世界现代化浪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直到1978年以来,我们抓住了机遇,中华民族才大踏步赶了上来.
今天,从我国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到经济发展能力和潜力巨大,主客观条件都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有利,我们从未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这个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我们不能丧失,抓住就能赢得战略主动,否则就有可能陷于被动.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
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科学判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就一定能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今天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我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三中全会发出了攻坚克难的动员令,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以强烈的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
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牢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我们就一定能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和勇气,凝聚共识和力量,迎接我们的将是可以载入史册的新胜利.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二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
目标明确,才能定位好前进的方向;任务清晰,才能把握好奋斗的路径.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设定历史航标,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这一目标深刻反映了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综合考虑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条件,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这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治理体系搭建好了,治理能力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治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效能.
全会确立这一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
马克思、恩格斯未能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其他国家也没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在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历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
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局面,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然而,相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还有许多不足.
如何通过方式的转变,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总抓手,才能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治理现代化.
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
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内容,才能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才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各级领导干部尤须把握好这个总目标,从各个领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今天,中国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提出长远目标可谓正当其时.
向着这一目标奋力前行,中国改革的航船一定能劈波斩浪,带领13亿人民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航程.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做好"三个进一步解放"——三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回望35年改革开放历程,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解放思想;一个主旨从未改变,那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一个特点分外鲜明,那就是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正是这"三个解放",使我们不断冲破重重观念障碍,极大释放了社会创造活力,推动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以思想引领变革、以创新激发活力的宝贵经验,明确指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和条件.

在"三个进一步解放"中,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
面对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大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
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动乱结束不久,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
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姓社姓资"思想交锋,观念的桎梏一旦突破,就会推动实践获得裂变式发展;而改革在更大范围的突破,又为进一步思想解放提供了丰厚资源.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既是解放思想的价值取向,也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供了现实可能.
在这个意义上,"三个进一步解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进程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实践的力量.
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要为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
今天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也正是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以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在更高起点上解放社会生产力,让发展的空间更广、改革的动力更强、社会的活力更大.

当然,我们强调解放思想,是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解放思想,而不是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的信马由缰;我们推动增强社会活力,也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
社会活动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必须是有序释放的.
换句话说,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
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我们明确方向、判别是非的根本标准,也是我们处理好"三个进一步解放"关系的重要标尺.

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
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以"三个进一步解放"不断改革创新,让我们的制度在创造社会财富上更有效率,在激发人民活力上更有优势,我们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坚定"三个自信",推动中国迈上新的发展高度、引领世界进步潮流.

光明日报评论员:在新的历史起点迈向更辉煌征程——一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35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下一步改革的总体目标,部署了改革的关键步骤,厘清了改革的重要概念,描绘了改革的明晰蓝图.
这将指引中国未来一段历史时期经济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路径.
改革号角已经吹响,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向更加辉煌的征程.

中国改革已经行进了35年,改革设计者殚精竭虑,改革践行者筚路蓝缕,改革历史波澜壮阔,改革成果震古烁今.
改革对当代中国的更始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远,不啻于另一种意义上的革命和解放.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大幕,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启动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从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意义已经超越了经济发展、体制革新的言说层面.
其探索的每一步,都是中国确定自身历史方位的过程;其收获的每一项成果,都应被视作民族复兴的支点和证明.

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中国改革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方法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统一、微量积累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宏阔视野与具体设计相统一、延续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改革的内涵更加宽阔:由经济体制改革变为包蕴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目标在内的全面改革;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拓宽到同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的步骤和举措明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转变政府职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等等.
今天的改革蓝图,既要经得起历史眼光的审视,也要经得起细小刻度的丈量.

这些"统一",是改革历史探索的收获,是改革逻辑演进的成果,也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定中:将"改革"提高到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层面上定义改革,并包含了多个理论上的"首次"——首次定义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首次提出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首次在"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之外加上了"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首次强调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些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样,它也是中国改革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互相推进的结果.
它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文化强国""和谐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普遍诉求,落实为具体的改革设计,将对市场与政府、市场与法治、市场与财税金融体制关系的摸索经验升华为理论纲领,为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改革实践提出了总体部署.
作为中国改革的又一里程碑,这次会议和这份纲领性文件都将在改革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从"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的深度上看改革,改革未有穷期;从"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高度上看改革,改革虽远必征.
今天,改革开放已经可以看作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国家之未来、国民之福祉,无不由改革承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吹响了改革冲锋号.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大胆探索、统筹协调、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章.

光明日报评论员:改革宏伟蓝图振奋人心——二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总目标,深刻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为我国今后一段历史时期的发展描绘了振奋人心的宏伟蓝图.

全会还提出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这一目标格局,将大大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

改革总目标的提出,显示出我国整体改革空间的扩展、力度的增强以及深度的拓展.
当前,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迫切需要提升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就是要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发展更加科学、更加民主、更有效率,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三中全会突出强调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推进与落实.
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改革攻坚战打响,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
上与下的呼应,会最大程度地聚合改革正能量,激发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将更具权威性,有助于确保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这充分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

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改革的共识,这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中国道路上开拓新境界的重大抉择.
当前,在总体目标指导下,尤需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通过各个领域的改革联动,提升全社会的造血功能,让社会活力迸发,发展成果更加惠及全体人民;让改革更充满动力、更富有效率.

三中全会提出的"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六个紧紧围绕",全面勾画出未来一个时期改革的内容和路径.
我们只有聚合各项改革的正能量,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快速而健康地发展.

共识已经凝聚,改革已在进发.
只要我们按照全会勾勒的基本路径和系统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就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激活和释放社会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未来就会更加美好.
光明日报评论员:坚持基本经验切实推进改革——三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我们必须长期坚持.
35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改革开放,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突破了制度阻碍,创造了辉煌成就,改革的成功经验启迪今天,也必能启迪未来.

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实践一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确保中国走向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
世上没有两条完全一样的河,各国也没有完全一样的国情.
改革越是进入深水区,方向必须更加明确和坚定.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改革开放的又一条重要成功经验.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期待通过一次改革就解决所有问题都是不现实的.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要实现政策取向上的相互配合、实施过程中的相互促进、实际成效上的相得益彰,必须在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的基础上,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要真正地解放思想,破除各种思想桎梏,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要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不脱离国情实情,根据不断变化的实践来设计和调整改革的具体思路和步聚;要不断吸取世界先进文明所形成的可为我所用的各种好办法、好经验.

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期待,是改革的动力所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是改革的智慧源泉;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是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因此,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的改革,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主导,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改革企盼,注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这样才能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的最大合力.

中国需要改革,改革是世界趋势.
同时,改革又和发展、稳定并存.
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不改革则死路一条.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改革中重点突破胆子要大,整体推进步子要稳,要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以往的改革经验说明,通过摸着石头过河,可以实现逐步和局部的制度调整,以积少成多;通过顶层设计将成功的实践经验推广放大,则有助于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不仅可以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变,而且还能保证经济发展取得成果和社会稳定.

改革永不停步,发展未有穷期.
35年来,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
当然,此一时先进的机制,彼一时可能成为阻碍发展的障碍;旧的问题虽然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不断产生.
因此,改革就是在坚持科学方法的前提下,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旧体制的新突破.
只要我们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坚持成功经验,不断总结提升,我们就一定能完成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新篇章!

光明日报评论员:抓好具体步骤务求改革实效——四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改革,是一盘棋,也是多面体;改革设计,要有宏观把握,也要专注具体步骤.
改革的历史方向、价值旨归,最终都要以具体的、微观的改革举措为载体,最终都要落实在"涉深水""啃硬骨头"的实际行动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未来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改革的总部署: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给出了改革的方法论:"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并通过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方式,为改革的顶层设计提供体制保障.
在这样的顶层布局之下,正处于攻坚期的各个单项改革更应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共同发力、整体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着"牵引"作用.
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重点,也一直扮演着火车头的角色.
它集中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灵敏反映着市场经济的信号,有着最原始、最巨大的改革冲劲,往往是带动其他领域改革的第一动因.
未来,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方向,在宏观上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在微观上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充分运用好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政府转型是改革的关键.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要通过政府转型实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通过政府职能转变达成.
改革到了今天,最具普遍性的共识恐怕就是应尽快划定"政府该做什么""政府不能做什么"的红线.
更激烈的表述甚至认为,今天评价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好坏,不应看它做了什么、多做什么,而应看它没做什么、少做什么,这也在一定意义上表达出了新一届政府大力度、高频率下放行政审批权的初衷.
未来,应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本位,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使政府从"越位点"退出,把"缺位点"补上.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是改革的先锋.
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可以统驭在广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之中,但其在市场体系中又有着独特的意义,越是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其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就越加明显,并能助推经济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程度.

正因如此,"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全国推广和上海自贸区的"利率市场化",才有着超越单项税制改革和地域金融试点的深远意义.
未来,应加速建设科学公平的现代财税制度,着力构建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财税金融改革的触发效应.

司法改革是改革整体行进的保障.
司法改革是中国改革向上层建筑领域拓展延伸的体现,也是市场规则最终确立、市场经济最终成熟的基本保证.
在法制领域,哪怕是社会生活中最微观的变革,比如劳教制度的式微和"直播庭审"的流行,都是珍贵的改革成果.
因此,只有真正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才能保障中国改革高效、规范和有序推进.

此外,一些处于"深水区"的具体改革,如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因兼有以上种种改革的特点,而成为经济、政治、社会改革的交叉点,换句话说,也成为改革的发力点.
唯有在顶层布局之下,紧紧地抓住这些发力点;在整体推进当中,各个击破这些壁垒,才能在互相促进、互相调适的动态中推动中国改革前行.

弘速云香港VPSVPS线路有CN2+BGP、CN2 GIA,KVM虚拟化架构,裸金属月付564元

弘速云怎么样?弘速云是创建于2021年的品牌,运营该品牌的公司HOSU LIMITED(中文名称弘速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21年国内公司注册于2019年。HOSU LIMITED主要从事出售香港vps、美国VPS、香港独立服务器、香港站群服务器等,目前在售VPS线路有CN2+BGP、CN2 GIA,该公司旗下产品均采用KVM虚拟化架构。可联系商家代安装iso系统。点击进入:弘速云官方网站地址...

Friendhosting(月1.35欧元),不限流量,9机房可选

今天9月10日是教师节,我们今天有没有让孩子带礼物和花送给老师?我们这边不允许带礼物进学校,直接有校长在门口遇到有带礼物的直接拦截下来。今天有看到Friendhosting最近推出了教师节优惠,VPS全场45折,全球多机房可选,有需要的可以看看。Friendhosting是一家成立于2009年的保加利亚主机商,主要提供销售VPS和独立服务器出租业务,数据中心分布在:荷兰、保加利亚、立陶宛、捷克、乌...

racknerd:美国大硬盘服务器(双路e5-2640v2/64g内存/256gSSD+160T SAS)$389/月

racknerd在促销美国洛杉矶multacom数据中心的一款大硬盘服务器,用来做存储、数据备份等是非常划算的,而且线路还是针对亚洲有特别优化处理的。双路e5+64G内存,配一个256G的SSD做系统盘,160T SAS做数据盘,200T流量每个月,1Gbps带宽,5个IPv4,这一切才389美元...洛杉矶大硬盘服务器CPU:2 * e5-2640v2内存:64G(可扩展至128G,+$64)硬...

38国调查显示日本儿童幸福感最低为你推荐
grantwordpressdestoondestoon有多少人用Destoon做站linux防火墙设置如何使用iptables命令为Linux系统配置防火墙cisco2960配置寻求思科2960交换机配置命令购物车(淘宝)为什么推荐购物车购买,是什么意思啊?科创板首批名单中国兰男队员名单徐州商标徐州松木家具前十名香盛圆排第几顽固木马专杀工具哪个可以专杀顽固木马病毒的?帝国cms帝国cms 登录或退出提示页面404错误???超级用户在电脑上如何设置超级用户(Administrator)?
黑龙江域名注册 如何注册中文域名 过期已备案域名 国外主机 cpanel directadmin 线路工具 xen 国外php空间 免费smtp服务器 新天域互联 东莞数据中心 国外免费asp空间 云营销系统 vul 东莞服务器托管 云服务器比较 摩尔庄园注册 服务器防御 phpwind论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