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cba外援侮辱中国女性

cba外援侮辱中国女性  时间:2021-04-29  阅读:()
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INFORMATION信息导航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2经济研究导航.
9理论研究.
9古典劳资关系理论缺陷及对其的发展与应用研究简.
9以人为本视域中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9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9中国经济史研究需以新历史观指导.
10混合所有制:过渡性制度安排.
10社会资本对收入的作用机制——从社会资本的资源配置功能分析.
10论《管子》财政思想与现实价值.
11运用马克思宏观经济均衡思想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1生产力理论的辩证认识与现实意义.
12积累的社会结构经济危机理论研究:基于《资本论》的视角.
12邓小平早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探析简简.
12《资本论》对产业结构升级约束条件的理论解析简.
13从一元主义到多元主义:现代经济学学术态度的转向简.
1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十大辩证统一.
13新结构经济学:一场经济学的结构革命——一种(偏)微分方程思路下内生(总量)生产函数的解读.
14详论新结构经济学中"有为政府"的内涵——兼对田国强教授批评的回复.
14宏观经济研究.
15破解当前我国消费不足的治理困境——基于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研究简.
15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了吗15我国通胀预期的动态特征及其政策启示.
16"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走出去"布局与对策.
16"十三五"时期我国产业新增长点的影响因素与方向前瞻简.
16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则与路径简.
17新能源消费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简.
17我国富人移民潮的经济影响及应对措施.
17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格与财政效应.
18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目标模式与实现路径——以上海市某服务社为例.
18能源强度视角下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一个新解释.
18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3我国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控制性指标探讨简.
19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000-201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简19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产能过剩化解——基于我国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
20我国经济驱动要素时间变化趋势及区域要素的差异化研究——基于供给侧要素结构调整视角.
20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历史回顾、问题实质与改革重点.
20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21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21企业管理研究.
22中国企业员工创新的二元心智模式构念与测量.
22战略结构、战略执行与企业风险——基于财务报表的企业风险分析.
22服务性企业员工正面心理资本、敬业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22高管权力、股权激励与隐性腐败.
23承担社会责任越多,企业发债时信用评级就越高吗——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检验简.
23国企价值增值、高管努力选择与最优长期激励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24高管薪酬激励与组织绩效: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遮掩效应"简.
24风险投资、行为特征与IPO抑价关系:来自中国创业板市场的经验证据.
25公司治理、多元化战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零售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25管理者特质、技术创新与企业价值.
26基于改进DEA的煤矿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研究简.
26资源型国有企业摆脱转型困境的路径选择简.
26全球价值链参与对企业工资的影响研究.
27会计信息质量、政治关联与公司债融资成本——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27汇率冲击对企业退出行为的影响——来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证据.
.
27"三农"研究.
28中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简.
28虚置还是稳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嬗变——基于权利分置的视角.
28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4粮食核心产区农业劳动力"弱质化"特征调查研究简.
29促进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取向简.
29农民工城市买房行为选择研究.
29我国农户家庭收入流动性实证分析--基于CHNS农村样本数据的发现.
30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测度及省域差异研究.
30黄土退耕区典型农户生产项目碳效应研究.
30中国农地私有化的理论质疑及农地制度的创新设想.
3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演进及"互联网+"转型研究简.
31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32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方向简.
32风险冲击对山区农户贫困的影响效应分析——基于广西、江西、湖北三省的农户调查.
32健康冲击、家庭支出结构与农户收入.
33农地福利保障如何影响农地转出——基于制度保障与社区保障调节效应的分析简33教育研究导航.
34教育理论与政策发展.
34"新美国大学"的前景: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启示.
34从国家精英大学到世界一流大学:基于制度视角.
34互联网是否扩大了教育结果不平等——基于PISA上海数据的实证研究.
35义务教育均衡化能否有效降低家庭校外教育支出.
35协同创新提高质量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36当代教育哲学研究的问题走向:视域、立场与观点.
36论教育目的的公平转型.
37现象图析学:一种中观层面的教育学研究方法论.
37课程与教学.
38翻转课堂: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因应策略.
3821世纪全球博士教育改革的八大趋势.
38论教师模仿学习的阶段、逻辑与实践意蕴.
38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建构.
39论课程适应性与学校课程重建.
39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5对"互联网+"时代下数字化学习的审视与思考.
40制度信任视域下的综合素质评价.
40试析美国校外辅助项目对中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改进.
40教育史研究.
41父道与母爱——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中的政治与宗教基础.
41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图景——从《林哈德和葛笃德》切入.
41学校演进的逻辑及发展趋势.
42社会运动与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美国公共教育变革.
42合"自然"与"当然"为一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43伯恩斯坦学校教育置位理论的内涵与运行机制.
43试论阳明心学的"共享型独立人格"说.
43在"延传变体链"上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
44明代心学对当代精神困境之启示.
44心理科学发展.
45校园欺凌治理的跨学科对话.
45校园欺凌的心理因素和治理方法:心理学的视角.
45中学生学习幸福感的测评研究.
45实施科学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46父母教育卷入与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教育期望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共同调节作用.
46希望的代际传递效应: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47贫富群体心理融合中的"道德突显现象"47依赖结构对信任行为的影响:基于互依理论的视角.
48历史研究导航.
48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48刘祚昌先生的世界史研究.
48"科学"流变与晚清中学"科学化"路径的探索——以近代史学为中心.
48张栻的史学思想.
49顾颉刚"故事眼光"的史料价值.
49中国古代史:政治/经济与文化研究.
50大古都条件变化视野下的成都大古都地位认定.
50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6第五伦形象建构与范晔对东汉、刘宋政治风格的认识.
50秦国乡官里吏民籍管理职能探究.
50中国古代史:宋辽史研究.
51北宋程琳事迹辨正.
51金元以来山陕水利图碑与历史水权问题.
51宋明以来河南私家藏书考述.
52中国古代史:明清史研究.
52明代经筵制度新探.
52明朝有没有沈万三——沈万三及其后裔考辨.
52沈万三家族与"蓝玉党案"——兼论莫旦《弘治吴江志》对沈万三事迹的重构.
.
.
.
.
.
53边疆治理视野下的清朝驻京喇嘛制度.
5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与文化研究.
54晚清蚕桑局的兴衰与变迁.
54徽商研究再出发——从徽商会馆公所类征信录谈起.
54民国时期"打工妹"群体的精神生活——以长三角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54民国时期特种营业税的征收及其影响.
55辛亥光复各省的防奸锄奸——以沪军都督府为中心.
55论蒋介石与北伐准备.
56以"外国"为鉴:新生活运动中蒋介石的外国想象.
56地缘关系、失业救济与政治认同——以上海国药业风潮为例(1927—1930).
.
.
.
.
.
56国家纪念日与抗战时期"孙中山"形象的塑造.
57中国近现代史:社会与文化研究.
57论国立青岛大学时期杨振声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57舆情、消费与应对:抗战胜利后上海的"抗战夫人"问题.
57时调唱歌与清末之社会启蒙运动.
58世界史:政治、经济与文化研究.
58古代埃及帕勒摩石碑的史学意义.
5816-17世纪法国女性摄政与君主制的发展.
59"九·一八事变"——日本燃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把战火.
59体育研究导航.
59研究报告、专题论坛及理论探讨.
59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7体育科学实证研究的逻辑流与证据链.
59推进滑雪产业发展的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区建设研究.
60"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的冲突与重构.
60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与体育管理学.
61论智能可穿戴设备在我国体力活动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61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及改革路径研究.
61父母因素对青少年中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
62习近平体育强国思想研究.
62制约我国三大球项目发展的瓶颈与突破路径.
62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俱乐部的时空演变.
63运动竞赛、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学与体育教育训练学.
64适应体育运动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视觉工作记忆的影响.
64跳绳训练对少年足球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和协调性的影响.
64中超球队间球员身价差距研究.
65我国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巩立姣20.
35m突破点的运动学研究.
65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有氧运动科学研究动态与演化分析.
65国家竞走队运动员备战2016年锦标赛前训练安排及机能监控研究.
66学校体育教育学与群众体育学.
66基本运动技能发展对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影响.
66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研究述评.
67上海市成年人步行活动水平评价.
67公共体育服务协同供给:基于演化博弈的分析框架.
68"传统养生体育+医疗+养老"的老年健康干预模式构建.
68身体锻炼对中老年人数字运算能力影响的ERPs研究.
69民族传统体育学.
69中国传统武术身心伦理的文化形成.
69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生态建设研究——以哈尼族磨秋为例.
70武化教育的实质及其当代价值.
70中国武术:一种身体的文化修行——基于身体哲学的视角.
71体育史学、体育法学与体育文化传播.
71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
71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8清末赴日教育考察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72蔡元培体育教育观研究及其启示.
72传播学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
72我国体育法律体系形成中的配套立法研究.
73依法治国背景下《体育法》修改理念的重塑.
73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9经济研究导航理论研究古典劳资关系理论缺陷及对其的发展与应用研究简作者:杨俊青来源:《经济问题》2017年第6期:1-8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近40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一些非国有企业长期对其员工实行低工资的"大棒式"管理,导致其劳资关系紧张、劳资冲突频发问题成为了一个矛盾聚焦点.
揭示现实中长期对员工实施"大棒式"管理的理论基础,构想新的合作共赢劳资关系理论模型,在合作共赢劳资关系理论模型下,实现对古典劳资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以人为本视域中生态文明建设探析作者:詹玉华来源:《经济问题》2017年第5期:21-25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建设为了人、依靠人,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其中,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是根本属性,人民的主体力量是基本依靠,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内在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价值理念和目标导向.
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引领建设的新维度、新方向和新境界.
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作者:傅维,阎素仙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7-14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开创性探索,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阶段回归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倡导的正确路线,继承了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中的精华,对其不符合实践的部分进行了大胆突破,形成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10中国经济史研究需以新历史观指导作者:钱津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1-6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的不是过时的问题,而是在理论建立之时的认知逻辑上的问题.
因此,今后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不能再继续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而需要以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发展创新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
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20世纪末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这一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自人类和人类社会起源时代研究和认识全部的历史,是以人类劳动的内部矛盾发展分析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在开放的生存空间条件下对于社会主义理论做出科学的阐述,是辩证地区分了物质生产认识基础的正态与变态的历史观研究.
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动物性存在即动物的生存方式在人类常态社会的延续比之仅仅认识到人类阶级社会存在阶级性更深刻.
在创新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必将打开全新的局面,大步跟上21世纪哲学社会科学向前快速发展的步伐.
混合所有制:过渡性制度安排作者:伍开群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15-20历经30余年改革,经济发展中,混合所有制国企占据主导地位.
运用经验分析与制度分析,解释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为什么表现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
经验上,相对私有制民企,混合所有制国企效率低下.
理论上,混合所有制国企性质与定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存在行政干预、目标冲突问题,导致混合所有制效率低下.
因此,国企混合所有制表现为过渡性制度安排.
混合所有制国企演变方向:控股型国企向参股型国企、优先股型国企过渡,即国资减持股份,同时,民资增持股份;最终国资全部撤离竞争性领域,甚至退出营利性领域.
混合所有制国企演变路径表现为从低效到高效过程.
社会资本对收入的作用机制——从社会资本的资源配置功能分析作者:刘倩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11来源:《经济问题》2017年第5期:35-41从社会资本对收入差距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出发,分别建立模型,来分析社会资本如何通过两类资源配置的方式对收入产生作用.
通过对理论模型的分析发现:从个体角度来说,低收入群体应该注重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相结合,避免进入由"低社会资本陷阱"导致的"低收入陷阱".
同时,由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自身以及下一代教育的投资从长期看也是可以改变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
模型分析了如何通过社会资本投资优化资源配置,加深了社会资本对收入作用机制的理解,尤其是从长期来看社会资本对造成收入差距、收入分层起着重要作用,进而为完善教育政策、建立非正式信贷市场渠道,建立良好市场环境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论《管子》财政思想与现实价值作者:耿振东来源:《经济问题》2017年第5期:26-30《管子》认为,国家财政收入的目的是让政府成为经济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借"利出于一孔"使"民力可得而尽",最终达到"其国无敌".
其所主张的获取财政收入的原则是"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方法有四种:国家产销盐铁、国家敛轻散重、国家组织放贷、国家垄断铸币.
体现出三个特征:垄断、强制、抑商.
《管子》财政思想不但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在今天依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运用马克思宏观经济均衡思想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者:王亚丽来源:《经济问题》2017年第5期:42-47通过分析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所蕴含的宏观经济均衡思想,认为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于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仍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肯定了马克思宏观经济均衡思想的当代价值,进一步分析了马克思宏观经济均衡思想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义.
同时分析了马克思宏观经济均衡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指出运用马克思宏观经济均衡思想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宏观经济均衡思想,建立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指导.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12生产力理论的辩证认识与现实意义作者:李松龄来源:《经济问题》2017年第5期:1-9生产力理论的深化认识:一是要辩证分析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中的使用价值理论;二是要辩证分析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中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
使用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能够揭示资源有效配置的原理,为如何发展生产力提供理论支持.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能够解释资本有偿占有超额剩余价值的问题,有利于激发资本所有者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生产力理论的辩证认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积累的社会结构经济危机理论研究:基于《资本论》的视角作者:刘谦,裴小革来源:《经济纵横》2017年第6期:7-14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分别经历了强调制度稳定性对经济增长以及对利润积累作用的两个阶段,其经济危机理论也发生相应转变.
从《资本论》视角看,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将劳资矛盾和阶级斗争作为其理论研究的核心,是利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种有益探索.
但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忽视了技术创新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作用,对危机机制解释并不科学,且有意淡化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
因此,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经济实践,完善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的相关组成部分,使其成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工具.
邓小平早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探析简简作者:于革来源:《经济纵横》2017年第5期:80-85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邓小平同志多次论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问题.
这一思想初步表明了经济建设在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阐明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系列成就的取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13得,都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论》对产业结构升级约束条件的理论解析简作者:卢江,杨光来源:《经济纵横》2017年第6期:1-6《资本论》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平均利润率理论可解释产业结构升级的可能性和空间;两大部类平衡生产理论从宏观角度揭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可持续性;货币流回规律理论是资本周转理论的基本内容,其对研究产业结构升级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从资本积累理论看,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既有积极性,也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递延.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突破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科学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从一元主义到多元主义:现代经济学学术态度的转向简作者:朱富强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95-108任何理论的发展都不应囿于一元主义的封闭路径,而是应该秉持基于多种理论共同竞争的多元主义理念,否则就必然会陷入神话困境.
对经济学科尤其如此,经济理论的合理发展路径就在于,在多流派和多学科相互竞争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思维的契合.
然而,现代主流经济学研究具有强烈的一元主义取向,它极力维护特定研究范式而蜕化为一种"我向思考"的解释共同体,进而滋生出明显的主流范式拜物教.
这种一元主义取向在中国经济学界尤其强烈,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经济学界的功利主义学风更为盛行,实用主义学术制度更为扭曲.
有鉴于此,现代主流经济学就迫切需要在学术态度上的转向,引入开放而多元的思维和学风以突破一元主义的神话困境;相应地,这需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从外部动力上重视非专业人士的质疑和批判,二是从内部动力上培养根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学术精神.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十大辩证统一作者:胡洪彬来源:《经济学家》2017年第5期:5-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推进了中国特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14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必须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借鉴性与批判性、宏观性与微观性、真理性与价值性、定性化和定量化、理论性与实践性、稳定性与开放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目的性与工具性以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十大辩证统一,由此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奠定坚实根基.
新结构经济学:一场经济学的结构革命——一种(偏)微分方程思路下内生(总量)生产函数的解读作者:付才辉来源:《经济评论》2017年第3期:81-103从实践范式上讲,新结构经济学是续战后"结构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后的第三波发展思潮.
对应地,从理论范式上讲,新结构经济学是续经济学诞生后"选择科学"与"缔约科学"之后的"结构科学".
本文的主要工作则是采用一种(偏)微分方程思路下内生(总量)生产函数方法来解读新结构经济学的"结构科学"新范式:首先,试图通过比较不变与可变(总量)生产函数的增长核算和发展核算来豁清新结构经济学与目前主流发展思潮和旧结构主义发展思潮的实质性区别;其次,试图通过内生(总量)生产函数的方法比较基本的新结构(增长)模型与教科书中的新古典(拉姆齐)增长模型来说明缺乏结构的新古典理论只是新结构经济学的退化特例而已;最后,展望了如何在给定资源最优配置下求解最优生产函数这一新结构经济学核心问题的偏微分方程思路.
在文章看来,新结构经济学已经开启了一场经济学的结构革命.
详论新结构经济学中"有为政府"的内涵——兼对田国强教授批评的回复作者:王勇,华秀萍来源:《经济评论》2017年第3期:17-30文章试图对新结构经济学中"有为政府"的定义与内涵做出比较全面的阐述,以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文章将"有为政府"定义为在各个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结构制宜地有效地培育、监督、保护、补充市场,纠正市场失灵,促进公平,增进全社会各阶层长期福利水平的政府.
然后,文章着重突出有为政府的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15"动态变迁"与"主动改革"的内涵,并且有针对性地回复与澄清田国强教授对"有为政府"概念认知的问题与误解,系统比较了"有为政府"与"有限政府"在动态性、改革过程、经济结构假设、政策制定过程方面的主要区别.
最后,文章在回顾相关学术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有为政府"未来的研究方向.
宏观经济研究破解当前我国消费不足的治理困境——基于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研究简作者:谭顺,郭乾来源:《经济学家》2017年第5期:14-19当前我国消费不足治理面临多重困境,包括理论困境、逻辑困境、伦理困境及对策困境等.
马克思消费力理论以消费力为基本范畴,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论题,适用于破解当前我国消费不足的治理困境,推动消费不足治理的根本转变.
破解消费不足的指导理论不是经典经济危机理论,而是马克思消费力理论;根本治理目的不是扩大社会消费,而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根本治理任务不是释放购买力,而是培育居民消费力;根本治理对策不是提高居民收入,而是培育消费者;根本治理思路不是关注经济发展,而是关注人的发展.
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了吗作者:张月友等来源:《经济学家》2017年第5期:44-49当前,决定中国处于"结构性减速"阶段的经济服务化条件尚不具备,服务业生产率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障碍,服务业的技术属性也并非一成不变.
经济服务化过程中服务业与非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偏差将趋于收敛,服务业已成为中国在经济增长换挡期进行调结构和稳就业的重要抓手.
因此,要正确认识服务业的行业性质,正确看待并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目前的宏观调控思路不动摇,持续向结构调整要动力,着力解决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难题.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16我国通胀预期的动态特征及其政策启示作者:许文立,程建华来源:《当代财经》2017第5期:14-23通胀预期是影响当前和未来通货膨胀形成的主导因素之一,但我国通胀预期具有较大波动性,直接影响了通胀管理政策的实施效果.
通过ARMA-GARCH模型对我国通胀冲击和通胀预期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理性预期和通胀惯性是独立影响通胀的因素,并且通货膨胀扰动具有惯性、周期性和周期滞后性特征;(2)通胀预期冲击具有惯性特征,且实际通胀冲击会影响通胀预期稳定性;(3)通胀波动对通胀预期稳定性存在非对称影响,其对负向实际通胀波动更加敏感.
上述分析结果的通胀管理政策启示是,政府只能通过预期引导方式实现通胀目标,但需要采取谨慎的通胀管理政策.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走出去"布局与对策作者:江小国,刘凤芸来源《经济纵横》2017年第5期:26-31"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扩大市场需求、技术输出、海外投资与合作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了合作,未来要进一步优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走出去"布局.
具体看,应采取推动产业优势资源整合、加强自主技术创新、突出产品品牌建设、强化实施人才战略、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等措施,加快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走出去"步伐.
"十三五"时期我国产业新增长点的影响因素与方向前瞻简作者:盛朝迅来源《经济纵横》2017年第5期:53-60在供给与需求结合的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文化旅游、生物与健康、新一代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与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互联网新业态这六大领域有望成为"十三五"产业新增长点.
我国应加强对产业新增长点影响因素分析和科学研判,强化体制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产业新增长点培育的发展环境.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17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则与路径简作者:杜朝晖来源:《经济纵横》2017年第5期:61-68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资源供给的日益紧张以及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我国传统产业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以大量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在后发国家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双重挤压下,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在经济新常态下,应明确我国传统产业升级的原则,通过技术创新与设备更新、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创新、清洁生产与再制造、产业组织调整与产业集群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升级等途径以及采取相关政策促进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能源消费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简作者:徐祎来源:《经济纵横》2017年第5期:69-74新能源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1991~2014年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新能源消费的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同时经济增长也会促进新能源消费的增长,两者存在动态的双向关系.
因此,应高度重视新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优化新能源经济政策及外部环境;加大新能源研发力度,提升新能源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加大新能源行业监管力度,依法打击骗取新能源补贴行为;综合开发多种新能源,提升新能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国富人移民潮的经济影响及应对措施作者:丁晓钦等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21-29近年来,我国富人移民现象愈演愈烈,给经济社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短期来看,富人移民潮冲击外汇体制,危及经济安全;中期来看,富人移民潮转移国民财富,拉大贫富差距;长期来看,富人移民潮阻碍全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因此,应在厘清富人移民潮本质、分析富人转移资产渠道以及测算富人转移资产规模的基础上,从监管机制、征税体制等多角度着手应对该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18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价格与财政效应作者:王朝明等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30-40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因素在于农产品市场价格机制和财政政策的扭曲效应.
实证分析表明,虽然农产品价格对粮食供给具有正的效应,但是农产品的价格扭曲效应却抑制了粮食的供给;财政支农支出促进了粮食供给的增加,但是财政支出却扩大了农产品的价格扭曲效应;财政支农支出是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作为财政支农支出的中介变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粮食供给的增加.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目标模式与实现路径——以上海市某服务社为例作者:侯志伟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50-55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处于全面推广阶段,制度建设也在探索和完善过程之中.
在这个背景下,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目标模式并用来指导制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质上讲,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一个市场化、社会化、民主化的改革过程,这三重路径在主体、程序、内容等三个层面各有其具体的表现.
在两维视角下建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目标模式并运用该模式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案例进行评价,可以发现当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状态和存在的具体问题.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目标模式的实现路径应该是打破市场割据、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加速行政化、实行购买和评估由第三方承担的制度安排、鼓励公共服务相关方成立团体、建立财务公开透明制度.
能源强度视角下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一个新解释作者:赫永达等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41-49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本质上体现了经济发展模式从高能耗和高污染向能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的过程.
基于2003—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PSTR模型,从能源强度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污染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均呈现由西向东的"阶梯式"递减格局;收入水平对污染排放非线性影响的高区制和低区制的能源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19强度临界值为0.
9143;考虑能源强度的视角下中国存在"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其"门槛值"为0.
7690,能源强度高(低)于"门槛值"时,污染排放收入弹性为正(负).
据此可将样本包含的省份划分为环保型省份、低污染省份和高污染省份,并从宏观治理、微观治理和区域治理的角度提出相应的环境治理对策.
我国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控制性指标探讨简作者:吴青龙,郭丕斌来源:《经济问题》2017年第6期:76-81碳排放强度目标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需要设立控制性指标来保证该目标的严格实施.
从控制性指标的具体要求出发,利用199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人均能耗指标在各个层面满足与碳排放强度关系的明确性、稳定性和先行性,可以作为碳排放强度的控制性指标;人均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关系由区域能源技术决定,区域能源技术变迁的稳定性导致二者关系的稳定性.
为方便碳排放强度控制,给出了区域人均能耗控制系数;由于人均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关系会随着区域能源技术锁定的渐进性突破过程而变化,建议定期计算区域人均能耗控制系数.
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000-201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简作者:徐传谌等来源:《经济问题》2017年第6期:26-29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城镇化的顺利开展对推动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利用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能够显著地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如果二者协调发展,城镇化进程会加快;如果不能协调发展则城镇化进程会减慢.
最后提出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20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产能过剩化解——基于我国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作者:陈晓珊,刘洪铎来源:《财经科学》2016年第10期:1-10国有企业固有的财政和金融两方面的预算软约束,导致企业产能过剩和金融市场的"恶性循环",因此,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出发点就是要化解产能过剩.
文章基于这样一种现实背景,选取能够体现地方政府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干预事实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对外开放和金融发展对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试图寻找"恶性循环"的突破口.
研究结果显示:(1)金融发展规模越大,产能过剩越严重;(2)金融发展效率与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有利于降低产能过剩.
该文的研究启示是:政府应该更注重金融发展效率而不是一味追求金融发展规模扩张;要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以及金融业"双向开放"战略.
我国经济驱动要素时间变化趋势及区域要素的差异化研究——基于供给侧要素结构调整视角作者:王晓芳,胡冰来源:《经济学家》2016年第11期:26-36通过从供给侧视角研究扩展的索罗模型、变异系数及重力模型对我国近20年要素变化趋势及各区域要素的差异化进行跟踪研究.
结论认为:(1)资本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技术和劳动要素则作用有限,制度要素是减小经济增长阻力的关键.
(2)区内各要素投入差异长期存在,但资本及制度要素的区间差异缩小,东部地区已开始向创新驱动转型.
除技术和劳动要素外,其余要素均不同程度的向内陆转移.
(3)制度要素受技术与人力资本要素的牵引,表现出向东部地区逐步转移的过程.
从沿海到内陆,其差异与经济增长轨迹由背离趋于一致,而技术要素则呈相反特征.
故我国应通过平衡区内要素差异、加速区间要素流动,提高创新要素贡献度三方面进行调整.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历史回顾、问题实质与改革重点作者:黄祖辉等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21来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1-5+152文章回顾与评价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的三次重大调整与改革,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农业供给不足的改革;八十年代中期农业供给结构单一的调整;九十年代中后期农业供给过剩的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
同时,本文阐述了农业供给侧的基本特点,指出我国农业供给侧问题的实质是农业供给侧制度变迁滞后,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调整重点应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推进农业调控体制改革,优化农业供给侧治理结构;推进农业经营制度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侧经营水平;推进农业要素制度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侧配置效率.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作者:何军,王越来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6-13+1522015年中央农村会议首次明确提出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长期有效供给.
本文在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提出,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正面临着"升级换代"的关键时刻,要素禀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同时,农业生产活动面临着资源要素、制度环境等方面的约束.
因此,政府不仅要对硬的基础设施,还必须要对制度环境、法律法规等软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使之与新的要素禀赋结构相适应.
并提出通过整合乡村文化价值观,重建新时期农业发展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多元投入机制等着力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作者:董晓林,朱敏杰来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14-18+152文章基于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是现阶段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
在总结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成效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应重点从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方面推进农村金融普惠,建设更加开放、便利的普惠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低收入群体.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22企业管理研究中国企业员工创新的二元心智模式构念与测量作者:曹元坤,熊立来源:《当代财经》2017年第1期:69-78个体二元性是二元组织特征情境的构念基石,但学术界对其生成机理的认知仍模糊不清.
结合中国情境,提出二元心智模式的构念,通过心理学交叉学科视角,纵向分析了二元心智模式的多重内涵,聚焦于创新情境,对689名中国企业的创新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开发了二元心智模式的三维度测量工具,为个体二元层面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战略结构、战略执行与企业风险——基于财务报表的企业风险分析作者:张婷婷,张新民来源:《当代财经》2017年5期:126-133在传统比率分析的基础上,将企业战略与财务报表信息相结合,通过企业财务信息揭示企业战略结构风险和战略执行风险.
战略结构方面,企业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的相对规模体现了企业扩张的战略意图和方式,对经营性资产进行毛利率、存货周转率等的分析可以揭示企业经营性资产风险,对投资性资产进行行业结构、盈利能力结构、股权结构和战略协同性的分析可以揭示企业投资性资产风险;企业负债与股权融资的相对规模揭示了企业的动力机制,对财务报表中债务与股权融资结构的分析可以提示企业过度融资风险、惯性依赖风险和公司治理风险.
战略执行方面,对企业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揭示企业利润结构与现金流量结构不匹配的风险、现金流量净额不能支撑企业战略的风险及企业业务结构与战略结构不符的风险等.
服务性企业员工正面心理资本、敬业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作者:温碧燕等来源:《经济经纬》2017年第6期:93-98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23将研究视角集中于服务业,采用纵断调研法,先后三次收集员工的正面心理资本、敬业度和工作绩效的数据来检验三者的关系.
结果表明:员工的正面心理资本显著影响其敬业度和工作绩效,敬业度与工作绩效之间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正面心理资本不仅对工作绩效有直接增益作用,还会通过敬业度间接影响工作绩效,进而提出企业管理者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拓宽管理视野,开发并培育员工的正面心理资本,提高敬业度,激发团队活力和向心力,促进员工工作绩效的提升,增强组织竞争优势.
高管权力、股权激励与隐性腐败作者:黄国良等来源:《经济经纬》2017年第6期:105-110针对高管权力与隐性腐败关系问题,选择2011—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实证分析了高管权力对隐性腐败的影响及股权激励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高管权力对隐性腐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股权激励能有效调节高管权力与隐性腐败的关系.
进一步研究显示,国有企业高管权力对隐性腐败的影响更为明显,非国有企业股权激励能更好地调节高管权力与隐性腐败的关系.
承担社会责任越多,企业发债时信用评级就越高吗——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检验简作者:陈益云,林晚发来源:《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101-113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与以往研究股票市场不同的是,文章利用2010-2015年交易所上市公司发债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发债主体信用评级.
结果发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显著提高其发行主体的信用评级,即承担社会责任越多,企业发债时信用评级就会越高,而且企业社会责任与信用评级之间的关系没有受到股权性质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
所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鉴证与规范信用评级方法将显着十分重要.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24国企价值增值、高管努力选择与最优长期激励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作者:吕洁等来源:《现代财经》2017年第6期:78-88将国企高管的经营管理行为分为两类,一类偏重于提升企业的短期业绩,另一类偏重于提升企业的长期价值.
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论证,合理的薪酬制度应该建立与高管的两类行为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即引入以股权激励为主的长期激励,并在长、短期激励之间建立一个适宜比例.
通过对2010-2014年间实施股权激励的528家上市国企和民企的实证分析表明:在短期激励方面,国企高于民企;在长期激励方面,国企低于民企.
建议在国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中,不仅要降低、限制短期激励,还要相应地提升长期激励,同时通过完善股权激励实施的治理环境、业绩考核标准等推进国企高管的薪酬制度改革.
高管薪酬激励与组织绩效: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遮掩效应"简作者:张昊民,何奇学来源:《现代财经》2017年第6期:65-77以往关于薪酬激励的研究忽略了激励制度对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传统代理理论,从薪酬认知观出发,将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入薪酬激励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中,利用2010-2014年上证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高管薪酬水平与组织绩效不相关,但高管薪酬差距与组织绩效显著正相关;高管薪酬水平和薪酬差距与管理者过度自信之间均显著正相关;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组织绩效显著负相关;管理者过度自信在高管薪酬水平与组织绩效之间的间接效应不显著,而在高管薪酬差距与组织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间接效应,且具体表现为"遮掩效应".
本文从管理者的心理因素出发,深化了薪酬与绩效的相关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企业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提供了理论证据.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25风险投资、行为特征与IPO抑价关系:来自中国创业板市场的经验证据作者:周率等来源:《现代财经》2017年第5期:101-113以往的研究虽已证明风险投资对公司IPO表现有一定的影响,但却少有学者从其行为特征的视角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挖掘.
文章基于2010-2012年的中国创业板数据,依次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和两阶段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率的影响,进而检验了我国风险投资会通过不同的行为特征对IPO抑价率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现.
研究发现:(1)IPO抑价率主要由二级市场的热度引起,与风险投资无稳定相关关系;(2)群体性行为风险投资与IPO抑价率呈负相关;(3)个体性行为风险投资与IPO抑价率呈正相关.
由此,对我国创业IPO公司来说合理选择符合自身特征的风险投资,一方面风险投资才能得到公司相对优势,另一方面以此规避风险投资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
公司治理、多元化战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零售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作者:俞雪莲,王健俊来源:《现代财经》2017年第5期:86-100利用我国2007-2015年44家零售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基于随机效应模型及2SLS法从公司治理及多元化战略两大方面探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企业价值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股东对企业的绝对控制则会明显产生负面影响;董事会规模与企业价值负相关但不明显,但加大独立董事数量比例则可以通过外部监管和决策显著有利于价值的提升.
从内生性视角下的经营战略来看,企业过度追求多元化会显著对价值产生不利影响.
进一步分析表明多元化和股权集中度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仅试图通过高集权的方式来降低多元化经营带给企业价值的负面影响,反而可能会产生更不利的结果.
作为对策,零售企业应重视外部治理优势,在保持适度集权和控制力下结合自身情况合理进行多元化,同时还提出国有资本逐步退出转而参股民营企业的改革方向.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26管理者特质、技术创新与企业价值作者:李海燕来源:《经济问题》2017年第6期:91-97以我国2008-2015年沪深交易所全部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结合企业产权性质,考察了管理者特质对技术创新与企业价值的影响.
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显著正向影响企业价值;管理者教育水平越高、越富有冒险精神、任职期限越长,对待技术创新活动的态度更为积极,更愿意采取创新战略,其中管理者教育背景、风险偏好、任职期限更是可以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效应.
进一步区分产权性质后发现,相比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中管理者的教育水平、风险偏好更能显著增强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
结果表明,在探讨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理时,管理者特质与产权性质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基于改进DEA的煤矿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研究简作者:王汉斌,黄宝山来源:《经济问题》2017年第6期:82-84+113基于煤矿企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来评价煤矿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通过改进的DEA模型来进行有效性评价,解决了传统DEA方法无法充分分辨有效决策单元的缺点,达到了评价的目的,即对全部决策单元的有效性进行分辨和排序.
最后在评价煤矿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时使用该模型,检验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合理.
资源型国有企业摆脱转型困境的路径选择简作者:程娜来源:《经济纵横》2017年第6期:46-52在资源环境与体制机制约束的双重压力下,产能过剩的"屡化不解"与低效企业的"退出困境"是阻碍国有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
应在决策层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明确资源型国有企业转型发展的定位与方向,这意味着以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从完善产业结构与所有制结构两个层面推进的资源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是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此基础上,还应从政府职能转型与完善市场机制两个层面采取措施,加快推进国有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27全球价值链参与对企业工资的影响研究作者:李磊等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97-10在我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文章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计算了企业全球价值链参与情况,并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方法研究了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对其工资的影响.
研究发现: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促进了人均工资的提升,该结论在加入滞后项以及使用双重差分的方法控制内生性后均十分稳健;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企业支付的工资比出口企业更高,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工资溢价效应对重工业、私营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更大,全球价值链对高技能工人工资的促进作用更大.
从提升我国劳动者工资水平的角度来说,需要继续推进和深化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的进程.
会计信息质量、政治关联与公司债融资成本——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作者:陶雄华,曹松威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89-96+160政治关联作为一种非制度性因素,会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
公司债是一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直接融资方式,其融资成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文章以2007年9月至2015年7月我国上市公司发行的公司债为研究对象,探究会计信息质量和政治关联对公司债融资成本的影响.
结果表明: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降低公司债融资成本;公司所拥有的政治关联可以削弱债券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并降低债券融资成本,并且在市场化程度越低的地区,政治关联的削弱作用越明显,即政治关联在债券融资中具有隐性担保的作用.
因此,进一步提高我国债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加强市场信息披露机制建设,对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具有积极意义.
汇率冲击对企业退出行为的影响——来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证据作者:余静文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106-114+155+160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28文章运用匹配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总署企业进出口数据库来构建企业层面的汇率暴露指标,并利用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来识别汇率冲击对企业退出行为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引致的汇率冲击通过影响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提高了企业退出的可能性,汇率冲击能够解释部分企业的退出行为.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汇率冲击对生产率低的企业的退出影响更大,起到了改善要素配置效率的作用,这表明汇率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发挥了作用.
此外,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在汇率冲击对企业退出行为的影响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企业融资能够缓解汇率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农"研究中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简作者:杨华来源:《经济学家》2017年5期:26-35在中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人口外流的背景下,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是保持农村稳定与活力的一股重要力量.
他们数量庞大,不完全"离土离乡",对现状较为满意,并受惠于现有农村政策和土地制度,是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坚定支持者.
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在农村还发挥着维系"有主体熟人社会"、释放"中间价值"、催生"去阶层分化"、撬动"高社会性竞争"和推动"半城市化"等功能,确保了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
稳定和壮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既要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开支,又要为农民提供兜底式保障.
虚置还是稳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嬗变——基于权利分置的视角作者:汪险生,郭忠兴来源:《经济学家》2017年第5期:58-67围绕"农村集体所有制是否已虚置"这一论题,文章首先梳理了集体所有制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演变历程,随后进一步依据科斯定理对集体所有制进行解构,最后将集体所有制与产权个人化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表明: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尽管农民的地权不断完整化,但集体所有制并不必然虚置;集体所有制的功能在拓展、组织形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29式在重塑.
集体所有制是以成员权定产权,违背了产权界定的效率准则;"三权分置"剥离了困在产权上的成员权,召回了市场机制.
"三权分置"与产权个人化意在赋权,不过由于集体所有制下合作的交易费用与权利交易的费用更低,所以赋权目标在"三权分置"形式下更能实现.
"三权分置"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开,公共领域适用于民主等自治手段,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私人领域适用于市场机制,促进土地经营权充分流动.
粮食核心产区农业劳动力"弱质化"特征调查研究简作者:邓蒙芝来源:《经济纵横》2017年第5期:86-91农业劳动力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
对河南省产粮大县滑县和鄢陵县的调研发现,粮食核心产区农业劳动力呈"老龄化""女性化""低素质化"的"弱质化"特征.
为更好应对农业劳动力"弱质化"问题,应合理调整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粮食核心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面向粮食核心产区的教育补偿机制,高度重视粮食核心产区青年农民的培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促进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取向简作者:葛新权,和龙来源:《经济纵横》2017年第5期:80-85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顺应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农业"转方式、优结构、提效益、促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弱、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要素瓶颈制约尚未突破等问题.
因此,应从强化顶层设计、打造新兴业态、培育多元主体、创新利益联结形式、激活多种要素等方面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农民工城市买房行为选择研究作者:张务伟,张可成来源:《经济经纬》2017年第6期:25-30农民工在城市买房对其市民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利用山东省2049位农民工调查问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30卷的数据,首先运用Logistic模型确定了农民工城市买房行为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ISM模型厘清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和层次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耕地面积、家庭收入、父母帮助、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非农工作经验、非农就业时间、从事行业、子女教育、单位是否提供住房和城市房价对农民工城市买房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其中,家庭收入、父母帮助、非农就业时间、从事行业、子女教育、单位是否提供住房和城市房价是表层因素;受教育程度、非农工作经验和家庭耕地面积是中层间接因素;而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是深层根源因素.
我国农户家庭收入流动性实证分析--基于CHNS农村样本数据的发现作者:陈书伟来源:《经济经纬》2017年第6期:31-36基于CHNS有关农村调查数据,分别采用收入转换矩阵和收入流动指数等指标,对我国农户家庭收入流动性状况进行了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主要受农户家庭收入位置变动和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的影响,即受位移效应和增长效应的影响;收入位置变动对收入流动性程度的影响仍然是主导因素,但其作用正趋于减弱,农户家庭正呈现分层固化趋势.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测度及省域差异研究作者:秦晓娟,孔祥利来源:《经济经纬》2017年第6期:37-42综合"差距"和"支持保障"的潜能思想,构建包括消费能力、消费需要和消费条件3个子系统的消费潜能评价体系,并结合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数据展开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处于中低水平,省域消费潜能呈东—中—西区域递减梯度差异;中西部省域消费潜能水平低,是消费潜能开发难点集中区域;省域间消费潜能首要制约因素具有差异性;省域间消费能力差异度显著.
黄土退耕区典型农户生产项目碳效应研究作者:张广财等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31来源:《经济经纬》2016年第6期:43-48气候变化问题目前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农业成为现阶段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大选择,而农户生产项目的碳效应计量是解释有关问题的关键.
鉴于此,立足于构建农户生产项目碳效应分析框架并选择计量方法,运用典型农户案例对案例农户生产项目予以分析,以期对农户层面碳效应分析框架和计量方法予以初步运用.
研究表明:提出的关于农户层面分析框架和计量方法是可行的;农户生产项目碳排放和碳汇效应并存且因项目不同而差异明显,总效应表现为碳排放;农户不合理的生产行为模式(如秸秆焚烧)严重影响了农户生产的低碳水平.
中国农地私有化的理论质疑及农地制度的创新设想作者:郑彧豪,郑林来源:《经济经纬》2016年第6期:49-54中国农地必须私有化的观点既有违现实,也存在理论失误.
农地私有化消除不了农地资源禀赋及其生产效率在国别间存在的差异,也决定不了农业生产的集中度及其规模化程度.
农地的利用效率取决于农地使用者,取决于使用权的制度安排.
混淆产权与所有权概念是农地私有化效率崇拜的重要理论误导因素.
明晰农地产权不是要变更所有权制度,而是要合理配置农地所有权权能.
建立权、责、利相对称且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相匹配的农地制度,是构建中国特色农地治理体系的方向性选择.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演进及"互联网+"转型研究简作者:谢安世来源:《经济纵横》2017年第6期:102-107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与发展方向之一,而"休闲农业+互联网"是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目前,在互联网的催化下,休闲农业经营模式正发生深刻变革,但"休闲农业+互联网"仍面临外部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尚未形成规范的行业市场秩序、融资支持渠道窄且成本高、相关土地流转政策有待完善等问题.
休闲农业借助互联网进行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休闲农业+互联网"政策支持体系、人力资源支撑体系、规划与服务体系,按照产业演化逻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32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作者:张平,孙伟仁简来源:《经济纵横》2017年第6期:95-101农村服务业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至关重要.
明晰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能为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选取2007~2013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制度保障等三个维度的12项因素对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促进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方向简作者:于金富来源:《经济纵横》2017年第6期:82-87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一直以小农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这种小农经营方式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采取了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
目前,我国实行的农户承包经营仍是一种带有浓厚小农经济色彩的农业经营方式.
在当代中国,应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适应我国国情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实现从小农经营方式向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与历史性飞跃.
为此,必须实现农业经营方式合作化与农场化,在土地股份化与共同占有的基础上,实行股份合作农场的经营方式.
这是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方向,也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的有效途径.
风险冲击对山区农户贫困的影响效应分析——基于广西、江西、湖北三省的农户调查作者:薛龙飞等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125-133风险冲击是山区农户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基于广西、江西、湖北三省的574份山区农户调查数据,采用DEMATEL方法,从健康、教育、市场、就业、消费、自然、政策七个维度考察风险冲击对山区农户贫困的影响效应.
研究表明:风险冲击对贫困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健康风险和市场风险在所有风险因素中处于中心位置,是影响山区农户贫困的关键因素.
从不同贫困状态农户看,风险冲击对贫困的影响路径既有相同点,也有一定差异.
其中,消费风险对其他风险的影响较高,对贫困有着间接的影响效应,属于过程性因素;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33教育、自然和政策风险受其他风险的影响较高,对贫困产生直接影响效应,属于结果性因素.
健康和就业风险冲击对非贫困农户影响较大,市场风险冲击对贫困农户影响较大.
健康冲击、家庭支出结构与农户收入作者:赵伟锋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115-124文章使用扩展的R&D模型分析了健康冲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并用1989~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健康冲击的发生使农户的健康人力资本下降,同时生产性支出减少,从长期来看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进一步下降,农户的收入下降.
健康冲击使农户生产性支出的比重平均下降2.
76%,农户的收入平均下降5.
62%;与低年龄组农户相比,高年龄组农户的支出结构和收入水平受健康冲击的影响更大;当健康冲击发生时,高收入家庭生产性支出的比重下降幅度更大,收入水平下降程度也明显高于低收入家庭;参加医疗保险可以平滑健康冲击对农户家庭支出结构和农户收入的影响.
农地福利保障如何影响农地转出——基于制度保障与社区保障调节效应的分析简作者:邹宝玲等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68-80在农地流转规模扩大和小农户私下流转频繁的背景下,农地福利保障抑制农地流转的研究结论难以解释该现象.
究其原因,农地福利保障是与制度保障和社区保障共同发挥作用的,并因农村流动性增强而表现出功能上的转化.
文章利用全国9省区2704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地福利保障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以及不同制度保障和社区保障下农地福利保障对农地转出的作用差异.
研究表明,农地福利保障抑制了农地转出,但其抑制作用受到了正式保障的强化,表现为正式保障较弱状态造成的农地福利保障长期滞留.
其次,社区保障的存在降低了农地福利保障对农地转出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熟人间农地流转引致的非正式社会保障的转化.
从制度关联的理论命题出发,为降低农地福利保障与要素配置的负反馈,需要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诱导社区保障自我实施的维度,促进城乡社会服务均等化和乡村帮扶网络作用的发挥.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34教育研究导航教育理论与政策发展"新美国大学"的前景: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启示作者:罗杰·L盖格来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年第1期:16-33论文指出,亚利桑那州大学校长迈克尔·克劳正在创建一所"新美国研究型大学",该校寻求在更多校区和学科中,培养更多类型的学生.
新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本科生培养规模的扩张,积极拓展科学研究,促进大学的区域参与和经济发展贡献.
本研究将对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密歇根大学三所大学的科研机构的组织策略差异展开比较研究.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将院系重组为跨学科组织,有效地减少将学生置于某些特定学科中训练的培养模式,并投资创建了独立的生命设计研究所.
宾夕法尼亚洲立大学在保留传统学科院系作为教学科研基本组织的基础上,设立了多所跨学科的科研机构,开展更为聚集和有效的学术研究.
密歇根大学正如其前校长詹姆士·杜德施塔特所阐释的,提出了成为全国性大学,甚至世界性大学的发展蓝图.
该校的科研活动主要在录属于学科院系的研究中心或科研院所中推进.
通过比较不同科研组织模式,可为探究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核心、尤其是思考传统学科院系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重要启示.
从国家精英大学到世界一流大学:基于制度视角作者:阎凤桥,闵维方来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年第1期:34-48论文从历史和国际视野审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话题,探讨其中蕴含的制度和组织意义.
大学是一种受制度环境影响明显的组织形式,国家与大学之间的关系构成大学最基本的制度环境,影响其办学行为和绩效.
作者基于制度理论的分析视角提出四个命题,利用文献资料予以阐述:第一,国家监督型的高等教育系统容易产生分化,兼顾规模和质量目标;相反,国家控制型高等教育系统在将公平目标作为优先选择时,不得不以牺牲效率甚至质量目标为代价.
第二,精英大学容易存在于国家监督模式以及持精英主义政策下,不易存在于持平等优先主义的国家控制模式下.
第三,在国家监督模式下,一部分杰出大学在竞争中自发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35地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相反,在国家控制模式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国家的特别干预行为.
第四,对于后发外生型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而言,受到先发内生型国家已建立的学术制度的影响,容易出现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分离以及浅层制度化先完成、深层制度化后完成的"脱序"现象.
互联网是否扩大了教育结果不平等——基于PISA上海数据的实证研究作者:陈纯槿,顾小清来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年第1期:140-153论文指出,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是"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
作者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上海调查数据,利用货币得分的匹配法和夏普里值分解法实证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偏好对学生学业成就与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影响.
研究发现:(1)在控制选择性偏误和家庭背景后,互联网学习偏好对学生数学、阅读和科学素养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互联网娱乐的影响则显著为负,而互联网使用时间控制在每日30分钟及以下的学生获得的学业成就显著更高;(2)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对互联网使用偏好与学生学业成就都有显著的影响,并且是扩大教育结果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3)如果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养成互联网学习偏好,则互联网可以缩小家庭背景导致的成绩差距、起到缩小教育结果不平等的作用.
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上,为保障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政府和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审视和运用网络资源,确保信息技术真正用于学习者汲取新知识和技能,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探索建立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
义务教育均衡化能否有效降低家庭校外教育支出作者:贾男,刘国顺来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年第1期:154-172论文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补习现象已非常普遍,家庭在补习及支出竟争加剧,公共财政投入能否缓解这一竞争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作者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论述了随着公共教育投入的增加,家庭校外学习班参加率和支出整体呈"U型"分布,这为通过公共财政投入均衡化来缓解家庭校外教育竞争、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提供了经验证据.
研究结果具体有以下三方面的政策含义:第一,义务教育经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36费"三增长"政策措施,在不同地区对家庭校外教育的影响是不同的,在投入高的地区会强化家庭间的教育支出竞赛;第二,即使在公共教育投入差异不大的同地域内,增强校际间的师资流动,避免高、低职称教师扎堆,也有利于减轻家庭在校外教育上的竞争;第三,在"地方办学为主"的义务教育体制下,国家推进均衡发展战略,有利于打破人力资本的地域固化,缩小家庭通过校外教育进行优势资源代际传递而形成的教育差距,有利于教育结果公平的实现.
协同创新提高质量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作者:田慧生来源:《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9-15论文指出,2016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创造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理论成果,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做出突出贡献,在引领社会舆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型教育智库建设取得新进展,科研基础能力和保障条件显著改善.
教育科研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新驱动战略;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加快教育智库建设;要聚集国家重大战略和民生需求,积极回应人民关切;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创新教育科研组织形式和模式方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让科研成果变成教育事业发展活生生的实践.
面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2017年,教育科研战线要着力巩固提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提高服务决策的质量和水平;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着力加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科研指导;着力引领社会舆论,营造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着力探索教育科研战线协同攻关、集成创新的新途径、新机制.
当代教育哲学研究的问题走向:视域、立场与观点作者:刘燕楠来源:《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24-30论文指出,教育哲学作为20世纪重要的教育分支学科,其发展速度相对于其他分支学科较为缓慢,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当前,教育哲学研究应聚集三大基本问题:教育价值问题、教育研究方法论问题和教育研究哲学问题.
其中,教育价值问题作为教育哲学研究的立足点,应推进教育哲学的基本对象和任务;教育研究方法论问题作为教育哲学研究着力点,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37应推进研究在思维层面的突破和进步;教育研究哲学问题作为教育哲学研究的生长点,应不断提升教育研究的学术品位.
这三大基本问题构成当代教育哲学研究的问题视域,引导教育哲学研究回归本源,推动学科发展.
论教育目的的公平转型作者:项贤明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2期:24-32论文指出,公平和教育公平都是历史的概念.
关于教育公平的学术探讨可以从多个学科维度的不同层面上展开.
在教育公平问题上,人的自由发展具有优先性的原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前提.
教育质量的难以测量决定了我们很难真正在质量意义上来谈教育公平,择校或均衡化也不能真正保障教育公平,人在教育中的自由选择才是教育公平的关键.
现实社会中的人和教育的关系发生了异化,人在教育中被工具化即是教育异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妨害教育公平的根本原因.
克服教育异化的基本途径就是将人本身当作教育目的,这是人的教育本质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应当且必须将人的自由发展作为其核心内涵.
现象图析学:一种中观层面的教育学研究方法论作者:张霄,丁邦平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26-32论文指出,现象图析学是瑞典哥德堡大学教育学系的研究团队发明并使用的一种教育研究方式,属于教育研究领域一种中观层面的方法论,拥有独特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假设.
现象图析学的本体论假设,即知识并非绝然的客观真理,而是个体观念与外部现实世界交互式作用的结果,认识论假设,即描述是获得个体对于具体事物观念的基本认识方式.
方法论假设,即强调数据收集过程中的探索性特征以及数据分析过程中的情境性特征.
现象图析学旨在对个体对于周遭世界体验的现象进行描述,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一阶观点和二阶观点、差异、质的差异的(理解)方式、描述的分类等.
近年来,教育研究领域使用现象图析学完成的经验性研究数量与日俱增,但其尚未引起我国大陆学者的高度重视.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38课程与教学翻转课堂: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因应策略作者:吴仁英,王坦来源:《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112-122论文指出,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本质上强化了学生中心地位,体现了深度学习的思想,彰显了混成式学习的优势,推进了个性化学习的实践,具体表现在教学范式的"转型"、教学流程的"逆序"、教学本义的"回归"和教育技术的"驱动"等方面.
由此,教师实施翻转课堂面临着教学理念、知能结构、角色定位以及工作负荷等方面的现实挑战.
因应上述挑战,教师应"翻转"思维,确立"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升素养,筑建复合型知能结构;准确定位,重塑教师专业角色;理性审视,科学运用翻转课堂模式.
21世纪全球博士教育改革的八大趋势作者:王传毅,赵世奎来源:《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P142-151论文指出,21世纪,世界各国开始全面重新审视博士教育,全球博士教育改革呈现出明显的共同趋势,博士教育在培养理念、规模结构、招生选拔、培养机构、导师队伍、课程结构国际化水平及质量保障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使得博士教育更具适应性和活力.
从培养学者到培养精英,从单一扩张到结构分化,从评估学习到全面考察,从一方主导到多方协同,从独立培养到团队指导,从专业主导到通专结合,从经济主导到全面行动,从导师主导到多方参与等推进博士教育全方位变革,博士教育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融入国家创新力与竞争力形成的命脉之中.
这也昭示:只有从单纯地培养学者转向培养社会各界的领袖和精英,才能使博士教育真正成为一国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基石.
论教师模仿学习的阶段、逻辑与实践意蕴作者:李森,崔友兴来源:《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103-109论文指出,教师模仿学习是教师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多重交往活动.
基于时间、空间和水平三个维度,可以提示出教师模仿学习过程的三个维阶段模型;时间维度包括教师模仿学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39习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间段;空间维度涉及动作模仿、思维模仿和风格形塑三种类型;水平维度包括形似模仿、神似模仿和超模仿三个层次.
教师模仿学习的过程逻辑由知识逻辑、交往逻辑、认知逻辑和时空逻辑构成.
在实践中,教师模仿学习能够使教师提升教学适应性,促进个体空间的拓展和教学交往关系的构建.
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建构作者:李吉林来源:《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91-102论文指出,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构建从发现弊端开始,为寻求教育实现问题的答案,探究儿童怎么学习作、学阅读、学数学.
探索出儿童习作:从封闭走向开放,课堂与生活相通,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儿童阅读:让艺术走进课堂,美的情境给学习带来愉悦;儿童学习数学的三点主张.
进而从儿童心理倾向,揭示出儿童主动学习的四大基本原理并提出操作策略,以及为儿童快乐高效学习,营造最佳学习环境的要则.
将古代文论经典"意境说"大胆地逾越、跨界,创造性地应用于当代儿童教育,将"真、美、情、思"列为儿童情境学习的四大核心元素;揭开儿童学习秘密,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在情境中学、思、行、治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
充分显示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且又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生动显现了东方文化的智慧.
论课程适应性与学校课程重建作者:伍远岳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5期:59-64论文指出,课程的适应性即课程的个性化、选择性与包容性.
在课程建设中,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动态成长变化为学生提供最适应其发展的课程,现代教育大数据的发展、学习行为分析技术以及学校课程审议制度的完善,为学校建构具有适应性的课程提供了契机,为真正实现课程对每个学生的发展价值提供了可能.
作者认为,建构具有适应性的课程不仅是学校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的问题,而且是关涉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重要问题.
课程的适应性是现代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建构具有适应性的课程是课程个性化、现代化的重要要求.
建构具有适应性的课程需要加强课程的基本理论研究,包括课程价值研究、课程模式研究;需要进一步开展课程的实践探索,如大规模学生评价、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基于校本(生本)的课程开发;需要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和教师的课程意识,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40丰富学生的课程履历.
对"互联网+"时代下数字化学习的审视与思考作者:曾琦,秦怡萌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5期:65-70论文指出,在日益普及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助力下,课堂中的数字化学习愈加普遍,新一代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而基于数字化学习中信息的呈现特点,人们会对数字化学习产生错误的期待.
着眼于未来的数字化学习,以下两种特征对于学习者最为关键: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自我监控能力.
为培养适应数字化学习的高效学习者,教师应该利用数字化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并且注重在数字化学习中训练元认知策略和学习方法.
制度信任视域下的综合素质评价作者:肖磊,刘志军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5期:77-83论文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国家治理和教育治理日益倚重各项制度的颁布与实施.
任何一项制度的顺利实施都需要制度规范对象对此制度的信任.
制度信任可以从制度的连续性、制度理事能力、制度代理伦理以及促栽与救济制度的配套等几个方面加以衡量与构建.
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我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项关键举措,目前已经制度化.
然而,根据制度信任的衡量标准,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在现实中明显遭遇到了信任危机.
重建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任凭需要加大相关政策的解释宣传力度,深化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配套制度,从而给民众一个稳定的、合理的预期,使他们易于接受并顺利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试析美国校外辅助项目对中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改进作者:陈华仔,汪霞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53-59论文指出,改进学生学习成绩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美国校外辅助项目作为社会支持的平台,以丰富的形式和多样化的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取得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41了很大的成功,但在与学校的合作上仍然存在不足.
校外辅助项目与学校的合作注定不是一个简单任务,目前来看,美国校外辅助项目面临着学校支持不足、资金紧缺、学生数据缺乏等许多问题.
校外辅助项目整合了学校教育中规范而丰富的知识学习与校外辅助项目中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环境的优势.
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化,再加上来自周边的社区支持,那些成绩落后的低收入家庭孩子将能够在学校中获得成功,这对于缩小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改进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史研究父道与母爱——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中的政治与宗教基础作者:渠敬东来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年第1期:49-65论文指出,自从法国大革命爆发以来,欧洲进入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
相较于法国依靠绝对王权的建构导致专制和革命的现代困境,斯泰洛齐立足于德意志虔信派思想脉络和日耳曼封建制的传统,通过重新建构人性、社会和信仰、为保有欧洲中古封建传统的瑞士地区探索出一条塑造现代国家的新道路.
裴斯泰洛齐认为,在重塑社会和政治之前,必须认识人类的本性,人正是由于感到自然匮乏,才会寻求结成社会、彼此相爱,教育的目的正是调动起人们的灵魂之爱的需求,培育整全的人格与和睦的共同生活.
在他看来,人们必须从宗教和政治这两个方面进一步开展教育的领域、一是将母爱的德性传递到学校中,二是将父道的政治贯彻在国家之中,将家庭的母爱和政治的父道结合在一起.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图景——从《林哈德和葛笃德》切入作者:林斯澄来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年第1期:66-88论文指出,18世纪,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变迁,瑞士德语区陷入乡村败坏、革命酝酿、观念盛行的整体性危机,当时的方法教育不仅没有改变现实困境,反而促进了观念化上层统治者和愚昧化下层民众的对立.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机制的核心在于将人类认知从混乱的感觉印象上升到清晰的概念,也就是将自然所展现的混乱材料,通过教育的技艺集中在可被人认知的范围内,使之秩序化,使之可以通过五官感受被受教育者接受并稳定下来.
教育的技艺就是使自然进程与人内在能力发展相互协调,同步前进.
以此,这种机制化的教育方法以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42其简易的操作手册和实践方法在贫困的乡村地区推行开来,驱逐城市文法教育或神学教育中拔高观念的妄念,真正启蒙民众,使他们通过教育技艺、自我认知世界、自我认知到服务于自身的、指导人获得幸福的真理.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技艺纵然起始于自然呈现的感觉印象,却并不以自然秩序为最终归宿,其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类自身的自由和真理.
学校演进的逻辑及发展趋势作者:郭法奇,郑坚等来源:《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40-47论文指出,学校的出现是人类教育发展到有文字阶段后用以完成高一级学习活动的一项重要发明.
在古代社会,学校成为学习文字和高级知识的重要场所,主要是为儿童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
在近代社会,学校的相对独立发展虽然提供了知识传承的载体,也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分隔日益严重;而学校与统治阶级的结合,又使得它成为服务于一部分人而剥夺另一部分人学习机会的工具.
近代后期,这种状况开始发生改变.
在现代社会,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民主思想的影响,学校不仅成为普及知识的工具,也开始成为儿童发展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
从早期的萌芽阶段,发展到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今天,学校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校产生以后的演进逻辑是:早期学校的分隔家庭功能与去个性化取向;古代学校的多类型发展与鲜明的等级化倾向;近代学校的等级制打破与学校阶梯制的建立.
在现代阶段,教育家们通过对学校的实验和改造,使学校发生重大变化.
差异化、个性化、多层次、多类型成为学校发展的趋势,对学校教育的改革及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运动与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美国公共教育变革作者:张斌贤,高玲等来源:《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132-141论文指出,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美国相继出现了众多旨在改变美国公共教育的运动,这些运动在不同方面、以不同形式对美国公共教育改革发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共同促进了公共教育的全面变革.
这些运动的直接出发点都是对公共教育现状不满以及由此产生的寻求改变的强烈动机.
其中,社团活动通过传播与交流信息、教育调查、教育实验等方式成为对美国公共教育发挥影响的主要途径.
不同的教育运动之所以对该时期美国公共教育改革发挥重要作用既有特殊的历史原因也有特定的社会条件.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43合"自然"与"当然"为一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作者:于超,于建福来源:《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16-23论文指出,"自然"与"当然"和合,即"自当一体",是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展开的根基.
儒家以天道、人性为自然,以"尊德性而道问学"、"诚明"两进为途径;道家以"道"为自然,以"归根复命"为功夫;儒、道家两家同源异流,皆以"尽人合天"为旨归,共铸了以"自当一体"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伴随长于分析、重视知识的西方教育哲学进入中国,以"自当一体"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逐步丧失了在教育哲学理论中的主导地位.
将基于"自当一体"之道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理念真正融入教育哲学的理论建构中,已成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哲学的当然使命.
伯恩斯坦学校教育置位理论的内涵与运行机制作者:周旻来源:《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122-129论文指出,学校教育的置位作用探究,是伯恩斯坦学术研究的教育实践转向.
他通过自己构建的"符码",解构学校教育,从中揭示西方国家学校教育对个体的置位作用.
学校通过工具性秩序和表意性秩序两种教学内容,确保了主体观念的共识;在身份规则、顺序规则和标准规则的规约下,明确了个体间的差异;通过显式和隐式两种教学实践方式,完成了个体的社会地位预设.
伯恩斯坦的特殊经历和理论渊源使得教育置位理论在思想上所表现出的"主体偏离中心"和"忽视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等局限较为明显.
试论阳明心学的"共享型独立人格"说作者:杨道宇来源:《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130-139论文指出,与偏重"群体"的经典儒学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不同,阳明心学在融合儒释道的基础上,形成了六位一体的"共享型独立人格"学说.
其一,"自由意志"是独立人格的根本,从而使心自由,使个体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其二,"批判精神"是独立人格的方向,从而使个体通过自身的主观性而通达"物各付物"的客观性,走出了纯粹主观性的陷阱;其三,"自省意识"是独立人格的保证,从而使个体通过"戒惧慎独"而使自主选择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44更趋合理;其四,"直道而行"是独立人格的基础,从而使个体在为人处事中活出自我;其五,"自强不息"是独立人格的动力源,从而为个体的独立人格完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六,"自觉为他的责任意识"是独立人格的自我超越,从而使个体超越"单子式个体",走向在"成人"、"成物"中"成己"的共享型独立个体.
这种"共享型独立人格"作为中国传统人格文化的精髓,暗合了人类自由发展的基本趋势,从而彰显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
在"延传变体链"上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作者:胡金木,栗洪武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2期:92-98论文指出,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往往被视为现代教育的对立面.
过去的教育遗产被认为是的累赘,是需要抛弃的东西,也成为启蒙者所批判的对象.
其实,传统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动的,是处于一种"延传变体链"之上的,教育发展的过程是教育传统不断重构的过程.
教育现代化不是完全背叛传统,而是不断优化传统,是承续与革新的统一.
然而,在外力的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逐渐被自卑情绪所代替,他们开始怀疑自身的教育传统.
自身的教育传统从"无所不能"到"一无是处".
只有尊重自己的教育传统,才可能实现教育的启蒙.
中国教育现代化既不能固守传统,亦不能抛弃传统,而要在传统与现代的"延传变体链"上重构教育传统,实现教育的启蒙.
明代心学对当代精神困境之启示作者:曾春海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38-45论文指出,作为人类整体文明进步的必经之路,现代化在给人类带来种种福祉的同时,也使人类走向了精神虚无困境.
精神虚无困境之病因,在于人类沉湎于务外遣内的庸俗化之中,逐渐忽略了自身内在性灵生命的自觉与灵根,失去了返求诸己的自省力和生命自主性.
明代心学是中国近世思想史上的精神瑰宝.
从吴与弼、陈白沙至湛若水、王阳明等心学大儒,虽学部义理各有侧重,然其学术旨趣皆上承孟子而来,强调内心的体验功夫,进而建构人我一体,物我一体的人文精神价值信仰.
明代心学所揭示的种种精义,是重寻人之德性尊严、重构安身立命之处的理论源泉,更是解决当代精神困境之最具时代启发性的精神资源.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45心理科学发展校园欺凌治理的跨学科对话作者: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2期:12-23论文指出,校园欺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特征.
校园欺凌是一种人际暴力和社会冲突,其中的欺凌者往往热衷于寻求暴力对抗的成就感.
在欺凌者的伤害因素以外,校园欺凌还包含旁观者的道德冷漠以及被欺凌者受到的侮辱等因素.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学校应开展反校园欺凌的教育活动.
各级学校应优化教育内容、完善校园治理手段,重点培养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心理素质与方法,同时还要关注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做好预防与善后工作.
另一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律的方式从外部治理校园欺凌.
第一,国家应完善现有的法律文件并严格司法;第二,立法机关应在借鉴国我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立法,通过立法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教育并建立校园欺凌惩戒机制.
校园欺凌的心理因素和治理方法:心理学的视角作者:孙时进,施泽艺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2期:51-56论文指出,校园欺凌事件因其恶性影响在近年来受到人们普遍关注.
校园欺凌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发生率.
欺凌行为的发生,有欺凌者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性的原因,治理欺凌行为需要对不同原因有充分理解.
被欺凌者往往因为其与众不同而被欺凌,他们是被同情的对象,但是也正因为它们不自主地展现出心理弱势而"吸引"冲突的另一方欺凌自己.
增强被欺凌者的自尊与自强,才能从本源上遏制欺凌现象的发生.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共同影响着欺凌事件.
当三者都倡导自由、平等、支持、亲密等价值时,校园欺凌数量便会大大减少.
治理校园欺凌,应当以问题为中心,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入手,实施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策略.
中学生学习幸福感的测评研究作者:孙小红,谭顶良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46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2期:83-91论文对中学生学习幸福感结构模型提出两种理论构想:由3维度组成的二阶模型1(M1)和4维度组成的二阶模型2(M2).
编制87个题项的测量量表对7818名中学生进行初测,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依据心理测量原理修订成由58个题项构成的2015版中学生学习幸福感量表,用5646个被试数据对两种理论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M2更为理想.
最终确定中学生学习幸福感的结构为由学习兴致与学习效能感构成的愉悦感,由学力优越感、学业乐观和求解欲构成的希望感,由积极关系构成的亲善感以及由喜新感和流畅感构成的沉浸感这8个一阶因子4个二阶维度组成的二阶结构模型.
中学生学习幸福感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实施科学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作者:屈智勇,郭帅等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29-36论文指出,实施科学是研究者为解决循证干预方法在实践推广中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新兴交叉学科领域,也被称为"转化应用研究的第二阶段";其目的是促进循证干预方法快速、便捷、低成本的被一线实践者所掌握和采用,帮助公共卫生和临床的方法及项目取得更好的效果,让目标人群受益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实施科学在健康领域经过10余年的发展,出现了研究的整合理论框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出现了基于该理论的研究项目,并已经涉及儿童行为问题矫正、心理健康干预、父母教育能力提升等领域.
它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立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目标提供了如下启示:注重循证心理干预方法验证、改良和创新;有效连通医疗、教育和社会三大心理服务系统;提升基层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创新基层服务递送模式;研究心理健康服务保障机制,将科学规范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纳入医保;建立实施科学的研究协作网络、加大对该类研究的基金支持力度.
父母教育卷入与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教育期望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共同调节作用作者:郭筱琳,周寰等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45-53本研究以379名四到六年级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小学生自我报告的教育期望、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父母报告的教育卷入行为,并通过学校获得小学生的学业成绩.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47结果发现,小学生教育期望、学业自我效能感均对其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教育期望、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教育卷入的三阶交互作用显著.
对三阶交互作用的进一步分析发现:(1)当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且教育期望较高时,父母教育卷入对学业成绩有负向预测作用;(2)当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且教育期望较低时,父母教育卷入对学业成绩有正向预测作用;(3)当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较低时,无论其教育期望高或低,父母教育卷入对学业成绩均无显著预测作用.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牵制了其教育期望是否在父母教育卷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
希望的代际传递效应: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作者:王馨蕊,邢艳艳等来源:《心理学探新》2017年第2期:161-165论文指出,希望,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时常提及的一种美好品质,也是近年来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议题.
为探索希望在父母与学前儿童之间的代际传递效应,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使用成人特质希望量表、儿童希望量表(他评版)及教养方式问卷对1034名学前儿童的家长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父母希望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希望,教养方式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这一中介模型对于父亲和母亲完全等价.
说明希望存在代际传递性;希望水平高的父母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进而提升学前儿童的希望水平;并且父亲和母亲以相同的模式将希望通过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传递给儿童.
贫富群体心理融合中的"道德突显现象"作者:杨金花,金盛华来源:《心理学探新》2017年第2期:166-171论文指出,心理融合是指个人或群体间相互接受、愿意和谐共处的心理准备状态.
心理融合是从积极的角度出发,看待社会群体之间相互接纳、相互认可、和谐共处的关系,对促进社会融合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以中国传统的财富观和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实验法,探讨道德、热情和能力在贫富心理融合中的作用.
方法:613名社会人士参加了实验,两个实验分别操作了穷人和富人身份.
结果:无论对穷人还是富人的心理融合,道德、热情和能力三个因素对心理融合的主效应都显著,且道德因素的效应值最大.
这表明,人们对贫富群体的心理融合存在"道德突显效应",即道德因素在人们对穷人和富人的心理融合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48依赖结构对信任行为的影响:基于互依理论的视角作者:霍荣棉,马剑虹等来源:《心理学探新》2017年第2期:178-184论文指出,信任是人际互动中的重要主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情境特征对信任的影响.
以相互依赖理论为基础,操作依赖的相互性、依赖水平和利益协同,构建互动双方间不同的依赖结构,分析不同依赖结构对被试信任的影响.
结果表明:(1)在双向依赖情境中被试的信任水平显著高于单向依赖情境;(2)单向依赖、低利益协同情境中,依赖水平对个体的信任行为有显著影响,双向依赖、高利益协同情境中,依赖水平对个体信任行为的影响不显著;(3)单向依赖、低依赖水平情境中,利益协同对信任行为有显著影响,双向依赖、高利益协同情境中,利益协同对信任行为影响不显著.
历史研究导航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刘祚昌先生的世界史研究作者:陈海宏,吴倩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62-69刘祚昌先生是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在世界近代史的教材建设中,为打破苏联的史学体系和极"左"思潮的影响,创立中国特色的世界近代史体系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世界近代史的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中西文明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精辟的结论;对美国史的研究成果卓著,如:杰斐逊思想、美国革命成就、林肯的评价.
"科学"流变与晚清中学"科学化"路径的探索——以近代史学为中心作者:张帆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26-36"科学"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与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型相伴生.
基于"科学"意义的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49多歧,近代学人各取其道探索中学"科学化"的路径.
国粹派视"科学"为一个调和新旧的学术范畴,以中学为本位沟通"科学",复兴古学.
梁启超等人服膺进化论,将"科学"理解为叙述人群进化的"公理公例".
章太炎反对以西方成例为定则的"科学",但他的治学方法的"科学性"却成为颇具争议的长久话题.
身处"科学时代"的近代学人,无论自觉与否,都怀揣着各自的政治理想,运用着似是而非的"科学"概念,参与到中学"科学化"的进程之中.
张栻的史学思想作者:曹鹏程来源:《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01期:28-31张栻在研习理学之余亦不废史学.
他的史学著作,以夷夏之辨为首要标准进退正统,有意识地以义理为据取舍史料;同时高扬道德理想主义的大旗,着意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并以"天资"和"学问"两个尺度评骘历史人物.
这些特点,或引领风气,或推波助澜,堪称彼时史学思潮流变的时代标杆.
顾颉刚"故事眼光"的史料价值作者:郭士礼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93-103+125"故事眼光"是顾颉刚古史研究的主要理念与方法,此一视角本身极富史料价值:其一,以故事的"角色"意识从事于古史古书辨伪,"把古人解决不了的历史事实和社会制度解决了";其二,从故事"演变"的视角,考察史实与传说的变迁,一般史料之真伪就不再是关注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赋予了旧史料以新价值;其三,顾颉刚"故事眼光"的形成来自于民俗学,通过对民俗材料的解读来显现过往民众真实的生活状况与精神世界,极大拓宽了史料的来源.
顾颉刚运用"故事眼光"对旧史料进行辨伪、解读以及对民俗材料的关注,对当下史学研究极富启发意义.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50中国古代史:政治/经济与文化研究大古都条件变化视野下的成都大古都地位认定作者:何一民陆雨思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155-165大古都作为一种城市品牌,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研究也成为热点.
本文在梳理学术界关于大古都认定条件的前提下,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深入考察成都的都城历史,认为成都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都城之一,其都城历史积年在千年以上.
成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重要影响的城市之一,从汉代至唐宋一直居于全国大城市前列,无论是作为都城时期,还是失去都城地位之后,也都是西南地区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
虽然成都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数次毁灭性破坏,却总能劫后再生,先后出现数次发展高潮,其影响力不仅超越四川和西南地区,而且也达到西域、中亚和南亚.
综合考察成都的都城历史,成都完全符合大古都的标准,跻登中国十大大古都之列,实至名归.
第五伦形象建构与范晔对东汉、刘宋政治风格的认识作者:曲柄睿来源:《史学月刊》2017年03期:95-106梳理东汉第五伦的相关史料可以发现,在《东观汉记》、应劭《风俗通义》和袁宏《后汉纪》中擅长文法、行政刚猛的第五伦,经过华峤、范晔调整、重组相关史料,最终在范晔《后汉书》中以倡导宽和的良吏面貌出现.
之前第五伦的种种作为,被归结为个性峭直使然.
结合对范晔《后汉书》列传编纂的研究可知,范晔如此安排史料,旨在以《第五钟离宋寒列传》与《卓鲁魏刘列传》相呼应,构成完整的、按照不同政治风格划分的"光武守业诸臣传"的编次体系.
范晔如此编排东汉初人物,蕴含自己对理想官员的期待及对东汉初吏治苛细的政治风格的批评.
其根源与范晔对刘义康政治风格的否定有关.
秦国乡官里吏民籍管理职能探究作者:张信通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36-44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51西周已形成较完善的户籍制,有权威资料可以考证的户籍制产生于战国.
秦国的新型户籍制由商鞅创制,基层乡、里两级政权的乡官里吏是贯彻落实民籍的一线管理者.
民籍包括五种籍簿,籍簿的初步填写由里吏负责,上报乡部;正式户籍由县乡职能官吏书写.
民籍的管理,以乡部吏为主,里吏为辅.
里吏配合乡部吏组织民众参加年度案比,配合乡部吏办理拆籍、迁籍、更籍、入籍手续.
民籍管理出现失误,里吏负连带责任,乡部吏负主体责任.
秦国的乡官里吏实践并发展着比较完备的民籍管理模式,由乡官里吏参与管理的民籍制度基本精神,为其后我国历代王朝继承沿用.
中国古代史:宋辽史研究北宋程琳事迹辨正作者:廖寅,肖崇林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33-40程琳是北宋仁宗时期一位德才兼备的政治家,有"为国伟臣"的称号.
但由于为人行政过于"严深",在饱受赞誉的同时,程琳也遭到政敌的反感和敌视.
反感和敌视者不惜有意制造或移植各种负面传闻.
由于流传太广,影响太深,这些"莫须有"的负面传闻逐渐成为难以置疑的"事实",其中引起误会最深的是冯士元案和《武后临朝图》事件.
政敌的栽赃和诽谤遮蔽和扭曲了程琳应有的形象,有鉴于此,文章意在还原一个真实的程琳形象,从而使其发挥应有的历史作用.
金元以来山陕水利图碑与历史水权问题作者:张俊峰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102-108金元以来是山陕水利图碑出现和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
从文字到图像,实现图文互证;从金元到明清,注重长时段和整体性,是山陕水利图碑研究带来的重要启示.
它有助于弥补既往研究中偏重于以文字史料为重点,忽视图像资料的不足,做到将碑刻、族谱、契约、档案和图像等地方或民间文献完整运用于区域整体史研究之中,实现资料、视角和方法的创新.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52宋明以来河南私家藏书考述作者:孙赫男,王璐来源:《史学集刊》2017年02期:54-62+86宋明以来,河南私人藏书家的藏书活动愈趋成熟,其于当地文化之传承与建构多有助益,然对河南私藏历史的考察,不当仅止于对河南籍私藏家进行标签式的罗列,其中更需厘清河南籍人与非河南籍人在河南的实际藏书事业,亦应区分河南人士在河南与在外地的藏书活动.
文章针对河南私家藏书研究中的这一薄弱环节,从北宋宗室藏书群体活动所属地域的复杂性,宋明以来为官河南的外籍藏书家在河南的藏书事业,河南籍藏书家在外地的藏书活动三个角度进行考述,以明其与河南私藏事业发展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私藏对河南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撰述真实确当的地域藏书史奠定基础.
中国古代史:明清史研究明代经筵制度新探作者:包诗卿来源:《史学集刊》2017年02期:63-70明英宗初年,经筵仪注正式确定下来,由宋元时期单一经筵进讲演变为仪式性的月讲和实用性的日讲两种.
日讲在正统以后又面临着讲读时间有限、君臣悬隔太远、讲章不得言及时事等限制,不可避免地沦为知识性的传授.
万历中期以后,皇帝几从前朝消失,即便日讲也难以维持.
经筵辍讲日日撰讲章这一权宜之举,代替经筵面讲,被推广到日常讲读日,并由此固定下来.
这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经筵无法持续的僵局,但反映出翰林乃至内阁儒臣在面对日益扩张的皇权前的无奈.
明朝有没有沈万三——沈万三及其后裔考辨作者:高寿仙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23-36+198明代以来的各种文献中,保存了不少涉及沈万三的内容,有些具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大多充满浓郁的传奇色彩.
多年来,学者们陆续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对沈万三及其家族人物进行考证,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但也出现不少难以成立的臆说和讹误.
通过对相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53关史料和各家见解进行系统梳理和研读,可以基本确定,被很多学者视为关键史料的王行所撰《沈荣甫墓志铭》,其实和沈万三没有任何关系;而王行《半轩集》中提到的沈达卿,应当就是沈万三的次子沈旺.
沈万三很有可能活到了明朝初年,但他本人似乎并未遭遇抄家流放,世上流传的相关故事,可能是把其后裔的一些事情附会到他本人身上.
当时长洲县二十六都和吴江县二十九都皆有周庄,沈万三家在两个周庄都有宅第,但其家的黄册户籍应是隶属吴江县而非长洲县.
沈万三家族与"蓝玉党案"——兼论莫旦《弘治吴江志》对沈万三事迹的重构作者:杨永康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109-116传统观点认为洪武年间的"蓝玉党案"是沈万三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这一看法值得商榷.
刘三吾、王行、卢充耘等人撰写的墓志碑铭证明沈万三家族著籍长洲县,而《逆臣录》中所载的沈德全、沈文矩、沈旺、沈海等人均著籍吴江县,并非沈万三家族的人,无确切证据证明长洲县沈万三家族因牵扯"蓝玉党案"被诛族.
莫旦《弘治吴江志》吸收了吴江县民间关于沈万三家族被诛族的传说,但不能作为信史来看待.
想要弄清楚沈万三家族衰落的确切史实,还需依赖新史料的发现.
边疆治理视野下的清朝驻京喇嘛制度作者:胡小鹏,郑煦卓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101-109驻京喇嘛是清朝政府从信仰藏传佛教地区调入北京及周边地区任职的较有影响的藏传佛教高僧,包括在北京等地藏传佛教寺院出家的满、蒙、汉喇嘛.
驻京喇嘛制度则规范了对驻京喇嘛群体的管理,增强了驻京喇嘛对国家的服从性,使其在政治统治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清朝政府引导驻京喇嘛参与各种政治、宗教活动,通过他们在蒙藏地区的宗教影响力来贯彻执行清政府的各项统治政策;蒙藏地区的僧俗民众对藏传佛教高僧高度尊崇和信任,认同清朝政府对蒙藏地区治理所制定的措施与制度,从而维护了当时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边疆的稳定.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54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与文化研究晚清蚕桑局的兴衰与变迁作者:高国金,盛邦跃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15-23鸦片战争后,劝课蚕桑机构丹徒蚕桑局出现.
太平天国后,江苏长江南北两岸多地官员为战后修复而创设蚕桑局.
光绪初期蚕桑局扩散到全国很多省府州县,个别省级蚕桑局规模庞大、运营规范.
甲午战争之后,蚕政兴起,府州县蚕桑局沿用传统劝课形式,省级蚕桑局在组织经营、官绅参与、西方技术等领域呈现新特点.
新政以来,蚕桑局的名称、技术、群体、经营、教育等领域普遍出现近代化转型.
梳理晚清各地相继创设七十多所蚕桑局的兴衰变迁,以阐释传统劝课蚕桑形式向近代技术推广模式转变的历史进程.
徽商研究再出发——从徽商会馆公所类征信录谈起作者:梁仁志,李琳琦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271-280徽商会馆公所类征信录是有关徽商会馆公所、义园善堂兴建过程、经费收支、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及相关徽商活动的原始档案材料汇编.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系统了解徽商商业慈善组织或机构的具体建立、运营过程,徽商的商业经营状况、商业网络,徽州绅商在建设、经营这些会馆公所过程中与官府和当地民众的互动关系,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具体、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的徽商.
因此,这批文献对商业史、社会史、慈善史、政治史、教育史等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甚至为重写徽商史乃至商帮史提供了可能.
民国时期"打工妹"群体的精神生活——以长三角地区为中心的考察作者:池子华来源:《史学集刊》2017年02期:78-86民国时期的长三角地区是打工妹最为集中的地区.
打工妹进厂务工,主要受经济的"原动力"驱使,即物质生活的改善.
但精神生活的诉求与"消费",同样不可或缺.
打工妹用于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费,不仅偏少而且消费结构极不合理;在时间和金钱的双重制约下,打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55工妹排遣"痛苦"的娱乐生活,显得过于单调和乏味;补习教育的"精神食粮",由于无法突破的"收入与生计"瓶颈,在供给与需求之间难以无缝对接,无法根本改变她们贫困的精神家园.
而精神生活的贫困,则直接影响着打工妹的生活质量.
这种双重变奏,陷打工妹于沉重的生活压力中,彷徨挣扎.
如此状态,正是民国时期中国打工妹群体日常生活的真实呈现.
民国时期特种营业税的征收及其影响作者:柯伟明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103-116特种营业税是民国时期中国移植西方现代营业税制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变异"形式.
在民国时期的财政分权体制下,特种营业税与营业税长期交替或并存,并随财政体制的变动在国地之间几经变动,其间交织着中央与地方围绕税源的激烈争夺.
在特种营业税征收过程中,纳税人(商会、同业公会)与政府展开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的征税行为.
受此影响,特种营业税征收困难重重,其收入与政府预期相距甚远,而且加剧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间的矛盾.
民国时期特种营业税的征收表明,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商人团体的互动是影响近代中国税收发展的重要因素.
辛亥光复各省的防奸锄奸——以沪军都督府为中心作者:桑兵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1-16+181辛亥各省光复,防奸锄奸成为重要任务.
由于坊间传闻、媒体报道以及别有用心者的攻诋,加上汉奸罪是政治而非法律术语,使得锄奸范围事实上大为缩小,汉奸问题却看似乱象纷呈.
实则以沪军都督府为代表的各省军政权和南京临时政府,都力求在确保政权稳固和树立文明形象之间取得平衡,分设了侦缉和执法机构,相互制约,严格掌控汉奸的指认及处置,有效地防止了滥捕乱杀.
而政坛变幻波谲云诡,昔日的汉奸不断转身成为共和的元勋,判断汉奸的尺度差异,不但造成各地光复政权之间的裂痕,而且使得领袖与基层出现严重分歧,考验着革命党的政治伦理.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56论蒋介石与北伐准备作者:银品来源:《民国档案》2017年01期:75-80蒋介石一度主张北伐并积极筹备.
"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为了摆脱困境,巧妙地利用"湘局"形势而有序展开北伐准备.
他以易换广州市公安局长为契机重新调整广州市政府人事;通过多种渠道增扩军费;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取代军事委员会,从而以总司令集权制替换军长分权制,最终从形式上取得最高军事指挥权.
表面上看,蒋介石的各项准备似乎都得以施行,但其结果实际上取决于各方力量的权衡折冲与利益取舍.
以"外国"为鉴:新生活运动中蒋介石的外国想象作者:刘文楠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51-59+199蒋介石在设计新生活运动时常常以"外国"作为中国应该仿效的对象.
文章分梳蒋介石在外国的经历及其在新生活运动中关于"外国"的言论,指出蒋介石对外国的直接经验有限,而且主要集中在日本,他主要通过间接途径了解外国,并局限于欧美强国.
在新生活运动的理论建构中,蒋介石将"外国"的"现代文明"视为反映中国"传统道德"的镜像,从而解决了新生活运动既要求民众行为西化和现代化,又要求复兴民族固有道德的内在张力.
而新生活运动中借用了西方殖民话语中"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关系,则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霸权,内化为国民党政府对国民居高临下的态度.
因此,蒋介石在新生活运动中对"外国"的借用和想象,不可避免造成了该运动的内在缺陷,使之无法真正动员民众.
地缘关系、失业救济与政治认同——以上海国药业风潮为例(1927—1930)作者:朱东北,刘会军来源:《浙江档案》2017年04期:49-53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上海市药业职工会成立后积极救助失业,由于自身力量有限,职工会坚持由药商安置失业.
公会则抵制安插,维护"立商之本".
随着劳资合作基础的消蚀,双方都依靠团体整合维护各自的权益,然而劳资之间的矛盾也上升为劳资问题的社会冲突,租界与华界关系为其表,地缘关系为其里.
相关各方在改变舆情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57时,社会舆论也影响着失业救济的运行方式.
当各方的博弈达到顶点时,劳资与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常常越出秩序轨道.
社会救济无法在秩序和参与的矛盾中实现预期的效果,而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脆弱的平衡.
失业救济风潮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城市危机中多种利益交织及社会关系的互动与重构.
国家纪念日与抗战时期"孙中山"形象的塑造作者:郭辉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72-78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亟,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不得不利用各种政治文化资源以为抗日战争服务,其中国家纪念日成为重要的措施和手段,利用纪念活动建构和推广孙中山崇拜.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制造出各种关于孙中山的纪念仪式,利用纪念日话语强调孙中山的特殊地位,描绘其经历、人格、精神等.
而"三民主义"作为孙中山思想的结晶,也成为国家纪念日话语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孙中山已逝世,但其思想被保留下来供后人继承与学习,以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通过国家纪念日打造出一个时代需要的孙中山形象,"孙中山"充当了合法性与正当性来源的历史资源.
中国近现代史:社会与文化研究论国立青岛大学时期杨振声的教育思想及实践作者:马晓雪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170-176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杨振声出任校长.
作为民国杰出的教育家,杨振声继承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广延名师,培育英才,并撙节开支,增添设备,扩建校舍,不断实践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为青岛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以后国立山东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舆情、消费与应对:抗战胜利后上海的"抗战夫人"问题作者:吴俊范来源:《史学月刊》2017年04期:37-48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58抗战胜利后数年间频见于上海媒体的"抗战夫人"话题,一度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使国家公务员的道德水准和公信力广受质疑.
知识分子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公务员阶层的道德低下和腐败误国,给政府敲响警钟,敦促政府对吏治风气作出整顿.
商界和电影界出于获取商业利润的本能,对"抗战夫人"题材加以庸俗化利用,使代表国家权力的公务员成为民众休闲娱乐中的笑料和商品消费中的促销符号,对政府公信力具有无形的杀伤力.
政府起初通过重新解释相关法律条文或者默认既成事实的方式,减轻公务员事涉重婚罪的罪责,避免造成公务员整体形象的坍塌,继之通过提炼和宣扬抗战题材电影的抗战正义性,重塑社会的精神依托,也起到凝聚人心、部分挽回公务员声誉的效果.
时调唱歌与清末之社会启蒙运动作者:李秋菊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125-135流传于市井的时调艺术以其俚俗时行的特质,与清末启蒙思潮正相契合,因而被一些感时忧世的爱国文人所关注、重视并加以利用,成为开启民智、再造人心、救亡图存、改良社会的利器.
启蒙者根据清末流行的时调曲调新填的曲词,已经完全跳出儿女情思、古人古事、市井俗态的窠臼,不但在题材内容、创作动机等方面呈现出新的质素,不论是感慨时政、劝戒恶俗,还是破除迷信、介绍新知,无不体现出"启蒙救亡"的特色,而且承载着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及强身—强种—强国、男女平等平权与维新图强的思想,因而老树发新芽,在清末社会启蒙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发掘时调艺术在清末启蒙思潮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对于清末社会启蒙运动研究的推进及重新评估时调之类的民间文艺的价值不无裨益.
世界史:政治、经济与文化研究古代埃及帕勒摩石碑的史学意义作者:史海波来源:《史学集刊》2017年03期:101-109帕勒摩石碑是迄今为止古代埃及,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编年性质的官方文字记录.
其形制具有开创意义,它把以前的年签、年鉴等文献和档案汇集为以年为单位的涵盖五个王朝历史的"编年史".
帕勒摩石碑对以后的编年记录和王表等历史文献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王权起源、仪式象征、时间观念等,也展示了人类历史意识的早期态.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5916-17世纪法国女性摄政与君主制的发展作者:汤晓燕来源:《史学集刊》2017年02期:87-97法国政治文化中具有强大的排斥女性的传统,但同时法国历史上又有大量女性摄政的现象存在,尤其是在近代早期的16-17世纪,虽然亦有反对之声,然而主流社会却对此大力支持.
若从当时的文本材料出发,探究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的成因会发现,事实上,在性别话语的表象之下,关于国家主权与国王人身之间的关联及其行使权的分配才是女性摄政问题的核心.
这也是法国君主制发展至此阶段的两大特征所决定:"家国一体"的概念在政治文化中依然具有重大影响;与此同时,王权日趋强大与成熟.
"九·一八事变"——日本燃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把战火作者:季莫宁·维亚切斯拉夫·彼特罗维奇等来源:《东北亚论坛》2017年01期:3-11+127《田中奏折》揭示了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路线图".
日本在中国境内燃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把战火.
日本扩张战略具有深层次的历史根源,日本今日仍然不时表现出对外扩张的企图.
先于德意两国,日本最早开始实施旨在称霸全球的战争侵略计划,占领中国东北是日本扩大殖民版图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次行动.
美、英、法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日本实现全球扩张战略的野心.
应重视历史教训,重新武装并向邻国提出领土要求的日本何去何从,值得关注.
体育研究导航研究报告、专题论坛及理论探讨体育科学实证研究的逻辑流与证据链作者:张力为,孙国晓来源:《体育科学》2017年第4期:3-10+28什么样的论文是好论文逻辑性强或许是所有好论文的共同特点.
从研究问题的来龙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60去脉、连续研究的起承转合、证据积累的有序推进3个方面讨论了一项研究或一篇论文的逻辑性体现.
为了清晰表述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研究者需要首先回答该项研究为什么重要的问题;需要对核心概念给出明确的抽象界定和操作界定;需要旁征博引,有理有据地说明研究问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需要以适当篇幅对前人的研究做出明确的、有说服力的评价,特别是,需要指明前人研究的不足或是已知与应知之间的差距.
为了合理设计连续研究中的各项子研究,研究者可以通过平行关系或递进关系体现过渡连接,并借助11种策略(或其他策略)逻辑地、有序地推进自己的研究使之不断走向深入.
为了有序推进证据积累的过程,研究者首先需要不断自问:证据在哪里是弱证据还是强证据有证据链支持吗还需要理解自己的研究处于因果关系证据阶梯的哪个层面.
最后指出,好研究、好论文会使读者在逻辑流和证据链中感受到作者说服的智慧、思辨的力量和理性的光芒.
推进滑雪产业发展的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区建设研究作者:王飞,朱志强来源:《体育科学》2017年第4期:11-19+28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为新业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与运营可以有效整合相关资源,统筹社会力量,推进滑雪产业发展.
通过实地调查、文献资料调研及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区现状、在滑雪产业中的作用机理与角色定位,建设中的投资主体与运营方式定位以及所需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分析.
研究认为: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区是滑雪产业发展的主力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性途径,是滑雪人口培养的现实保障,在滑雪产业发展中处于核心与引领地位.
其投资主体应聚焦民营资本和外资注入;运营方式需突出多业态四季运营、特色核心竞争力以及"联合+共赢"的发展目标;自然环境则需重视对山地资源、气候条件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利用;人文环境则需关注滑雪运动的最优体验、技能提升、滑雪旅游度假观念及消费习惯的培养.
"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的冲突与重构作者:吴胜涛来源:《中国体育科技》2017年第3期:3-7+31城镇化进程是农民实现其居住地由农村向城镇的地理空间转移,农民体育文化也伴随此过程发生冲突、迁移和重构.
地理空间转移下的体育文化内涵产生变异,逐渐由生产性锻炼向需求性锻炼转变.
运用归纳与演绎的分析方法,对农民的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61进行了哲学原理分析,阐述体育文化冲突的理论特征,以此来说明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体育文化观念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实现"农转城"农民体育文化重构的基本路径,实现"农转城"农民从传统体育文化中走出来,形成与城镇化发展相协调的现代体育文化观念.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与体育管理学论智能可穿戴设备在我国体力活动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作者:温煦等来源:《中国体育科技》2017年第2期:80-87回顾我国体力活动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现状,探讨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体力活动大数据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虽然体力活动问卷的效度较低,但问卷依然是我国近10年体力活动研究最常用的测量工具,在大数据时代,我国体力活动领域的研究需要更有效、经济、方便,且适用于长周期、大样本的研究工具.
2)加速度探测技术、心率探测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是目前可穿戴设备测量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主流技术,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方法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测试的效度.
国产智能可穿戴设备估算能量消耗的效度不高,仍具有较大的技术提升空间.
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体力活动的大数据研究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3)智能可穿戴设备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将给体力活动研究带来深远的影响,可能引起研究理念、研究工具、数据分析方法的重大变革.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及改革路径研究作者:张利来源:《中国体育科技》2017年第2期:88-92+99传统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与人们对公共体育设施品质和功能需求的提升是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的主要矛盾.
解决公共体育设施发展主要矛盾的关键在于进行"供给侧改革",加快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科技创新、政府引导等思路完善有效供给.
在分析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从4个方面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路径: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土地供给,发展立体化公共体育设施,提高土地使用集约程度;从科技创新角度,提升公共体育设施的质量,推行智能化公共体育设施;积极推广PPP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供给;创新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62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模式.
父母因素对青少年中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作者:胡月英,唐炎来源:《中国体育科技》2017年第3期:14-21为探索影响青少年中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父母因素,调查了33676名上海市青少年及其父母.
通过二分变量逻辑回归分析发现,父母角色、父母职业、父母抚养孩子方式、父母每周锻炼次数、父母了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程度和父母支持青少年体育健身程度等6个因素是影响青少年中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关键因素.
建议未来对青少年中到大强度身体活动进行干预时,应注意父母角色和父母职业对小学男生的影响,父母抚养孩子方式对小学生的影响,父母了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程度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影响,父母每周锻炼次数和父母支持青少年体育健身程度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习近平体育强国思想研究作者:李庚全,范博华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1-5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对2008年5月以来习近平关于体育的论述及其相关文献共计109篇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习近平的体育思想突出一个"强"字,即建设体育强国.
这一思想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体育强国梦与民族复兴中国梦紧密相连,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人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体育强国思想的内涵包括:以自强不息为内核、以全民健身为抓手、以大型赛事为依托、以三大球为重点,全面推动中国体育走向强大.
习近平体育强国思想为中国体育的科学发展做出方向导航,为凝聚中国力量加注精神催化,为发展中外关系搭建友好桥梁.
学习和探究习近平体育强国思想,对于了解体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深化体育改革的思路,破除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障碍,制定体育强国方案都会有指导作用.
制约我国三大球项目发展的瓶颈与突破路径作者:陈林会,刘青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6-13+43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63从规制理论和破除行政垄断的视角,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制约我国"足球""篮球""排球"这"三大球"项目发展的政府规制失灵、规制能力提升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认为:1)我国深化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体育事业各领域全面协调发展等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规制演进过程;运用规制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三大球"发展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2)行政垄断导致的规制失灵与效率低下,即多方利益博弈下的体育产品非均衡供给模式、规制机构被"俘获"和不健全造成的规制失灵、规制不当造成的行政性市场进入壁垒、规制不足引起的公共产品供给缺失和监督缺失等是制约"三大球"项目发展的根源.
3)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科学规制是促进我国"三大球"项目发展关键,具体策略包括:强化市场机制配置"三大球"资源的作用、推进协会和中心角色转变以实现权力制衡、有效的制度供给、"举国"之力培育和传播"三大球"文化以夯实项目社会基础.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俱乐部的时空演变作者:刘小明,王兴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21-28从1995年至今,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已有20余个赛季,而其俱乐部作为特殊的企业也逐渐成为城市公共文化和朝阳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文地理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基尼系数计算、数理统计等方法,针对CBA俱乐部的时空演变,探寻其时序变化和空间布局特征.
研究表明:CBA俱乐部数量在起伏中不断增加,由最初的12个发展到现有的20个,但数量相比成熟的职业联赛尚有差距;俱乐部球队名称变更和主场城市搬迁频繁,对球队的文化传承和品牌打造已产生不良影响;俱乐部的空间分布在总体上呈现出不均衡状态,每个赛季都存在集聚现象,有71.
9%的俱乐部密集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直辖市、省会或副省级城市是俱乐部主场的首选,这些城市出现频次累计占总数的66.
3%,并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建议CBA主动开拓中、西部地区的职业篮球市场,增加俱乐部数量;快速提升俱乐部的盈利能力,适时禁止俱乐部冠名权的出售,加强球队名称的规范化管理;尽快构建CBA俱乐部与主场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
为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CBA俱乐部未来的空间布局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64运动竞赛、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学与体育教育训练学适应体育运动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视觉工作记忆的影响作者:朱瑜,许翀来源:《中国体育科技》2017年第3期:55-62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一个关键缺陷在于工作记忆.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讨论ASD儿童经过适应体育(APE)运动干预后,工作记忆能力是否能得到改善.
采用视觉工作记忆的电脑程序进行测试,采用实验前后的被试间设计,测试适应体育运动干预对ASD儿童视觉工作记忆能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1)APE干预可以显著改善ASD个体视觉工作记忆任务表现和视觉工作记忆能力.
研究结果证实APE运动干预的有效性.
适应体育运功干预可作为对于低工作记忆能力的、存在发展障碍的ASD个体的补救干预措施.
2)复杂球类技能运动干预可以改善ASD个体视觉工作记忆能力.
3)未来的研究应根据不同群体的认知特征,针对适应体育的学科特征,发展更多有效的运动干预内容和干预方法,手段.
跳绳训练对少年足球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和协调性的影响作者:徐飞等来源:《中国体育科技》2017年第3期:71-77+107目的:研究10周跳绳训练对少年足球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和协调性的影响.
方法:24名少年足球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ExG)与对照组(CON)训练10周、每周3次.
ExG组每次训练内容为常规训练基础上增加20min跳绳训练,CON组则增加同等强度的跑步训练.
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分别用Y型平衡测试(YBT)和哈勒循环测试(HCT)进行评价.
结果:1)跳绳训练后ExG组双腿YBT综合得分(YBT-CS)显著高于训练前和对照组(P0.
14),而CON组双腿并无显著性变化(P>0.
05,η~2=0.
003);2)ExG组HCT用时显著低于训练前(P0.
05.
结论:有氧锻炼延缓了数字运算能力的老化速度,体现在大脑机能上是锻炼者较非锻炼者的ERPs(P200~300)波幅更大,能够动员更多的神经元同步兴奋.
这提示在数字认知加工的早期阶段,锻炼者与非锻炼者脑内即出现加工的差异,锻炼者的认知加工资源动员程度更高.
民族传统体育学中国传统武术身心伦理的文化形成作者:李守培,郭玉成来源:《体育科学》2017年第4期:39-47传统武术身心伦理主要包含心专身恒(专心致志、恒以出功)、体悟互成(练以累积、悟以升阶)、形质神用(形神不二、以神御形)、阴阳相济(阴阳互根、亦一亦二)、身心和合(六合为法、和谐为鹄)等内容.
从形成缘由来看,中国注重内倾的文化特色,引导了传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70统武术身心伦理的发展方向;武学境界不断提升的内在诉求,推动着习武者对身心伦理的深入参究;武术训练养生旨趣的日益强化,促进了习武者对身心伦理的不断探索;中国人个体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支撑着习武者对身心伦理的持续追求.
从历史影响来看,传统武术身心伦理助推习武者走向慎独的道德境界,也孕育产生了迂腐保守的观念;提供了"深层自我"的表达路径,也滋生了自我专制主义的倾向;造就了传统武术极强的超越意识,也形成了一些过于玄虚的思想;强化了习武者以和为贵的伦理观,也助长了圆熟含混的处事态度;增进了习武者不假外求的自足感,也妨碍了武术认知理性的发展.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生态建设研究——以哈尼族磨秋为例作者:王钧,王长生来源:《中国体育科技》2017年第2期:113-118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开发中的博弈现象,本质是文化空间变迁中的生态问题.
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入手,对箐口村哈尼族磨秋运动施以个案调查,并以文化空间理论为研究理论支持,探寻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由原始走向文明进程中文化空间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研究与保护,不能局限在民族体育项目本身,而是需要构建空间文化的生态运行机制,进而形成自然与人文和谐,传统与现代并存,保护与开发共进的生态发展链条,从多维度讨论民族文化的定位与发展,力求达到整体文化生态系统的均衡.
武化教育的实质及其当代价值作者:陈国荣,吕韶钧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120-126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它不仅传达着一种文化,更传递着一种精神,而武化教育的实质就是倡导武术精神.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科研方法,围绕着武化教育的实质,以及武术精神的当代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其目的是更加全面地了解武术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探讨其在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其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当今社会.
研究认为:武术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成为凝聚民族力量、彰显国家意志的利器,而且对于培养国民的尚武精神,唤醒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应该大力弘扬武术精神中所表达的"忠、义、信、勇"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提振民族精神,团结民众,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71中国武术:一种身体的文化修行——基于身体哲学的视角作者:金玉柱,王岗,张再林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127-132+145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典型的身体文化,迥异于西方之身体观.
当下,回归生活,回归身体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从一种身体哲学的视野出发研究和探索中国武术身体的理论维度.
研究认为: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的文化修行,一种文化的身体践履.
它通过身体的思维,构建出了世界的图式,推出了社会的伦理,最终目的为追求精神上的超越.
从中国儒释道传统身体观的视野出发,中国武术在其至深的影响下,建构出了一套异于"他者"的充满魅力的文化身体观.
如:"身心一体""体美合一"通达"武以成人"的儒家身体修行理念;"身道一体""致虚守静"通达"武以成道"的道家身体修行理念;"以气养性""自为无相"通达"武以成性"的佛家身体修行理念.
最后提出,中国武术回归本我,回归主体,必须返回身体,从身体出发,进行身体的救赎.
唯有此,被去魅、被反身、被异化的身体,才会变得更加灵感而动人.
研究对于挖掘中国武术身体哲学的深度,探析作为表达主体、展现场所、哲学本体的中国武术之身体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体育史学、体育法学与体育文化传播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作者:陈华荣来源:《体育科学》2017年第4期:74-86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梳理出我国30多年来形成的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政策法规体系.
该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龙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核心,以《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主干,以地方性全民健身法规和政府规章为支持,以中央政策和部门规范性文件为保障.
研究认为,该体系为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供了较好的制度基础和依据,也存在如下不足:1)全民健身的目标定位偏实用主义,缺乏超前意识和人本关怀;2)没有突破条块分割的行政权力体系;3)对现有政策资源缺乏具体明确的指向性,更缺乏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前瞻性、系统性认识.
建议:从构建全民健身法治体系,提高全民健身治理能力和政策协调机制,提升全民健身政策创新和应用水平等3方面完善我国全民健身政策法规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72清末赴日教育考察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作者:周亚婷,王峰来源:《中国体育科技》2017年第2期:107-112+108在近代中日体育关系中,清末赴日教育考察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赴日人员通过对日本的教育考察,提高了他们对近代学校体育的认知;参与了《奏定学堂章程》的制定,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提供了蓝本;在学校体育实施方面,他们主张聘请日本体育教习,创造与学校体育相关的汉语专业词汇,引介和提倡学校体育课外竞赛等,为近代中国早期学校体育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蔡元培体育教育观研究及其启示作者:柴云梅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69-74+82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方法对蔡元培的体育教育观整理与研究,结果认为:军国民体育是蔡元培体育教育观的核心,体现了学校体育的社会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是蔡元培体育教育观的主线.
其他的体育教育观为: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强调体育促进"诸育"发展的作用、强调"全员运动会"的教育作用、反对选手制竞技体育、提倡青少年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对当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蔡元培"完全人格、体育之首"体育教育观仍是当下学校教育重要指导思想、蔡元培提倡的"全员运动会"观是学校运动会的改革方向、蔡元培"面向所有学生"是学校校长搞好学校体育的航标、蔡元培提出的"体育与卫生相结合"原则对于青少年体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学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作者:葛耀君等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139-145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传播学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表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传播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生命力,关系到其文化整体的实现;传播影响受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义的解读,并重塑着广大受众的文化认同选择.
传播生态的改变造成的文化传承结构的失衡、社会转型过程中传媒文化传承功能失位与价值迷茫、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是中华民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73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
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重构,必须明确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强化其社会责任,努力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建构的空间,在加强信息监管的同时,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文化引领功能,努力建构起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
我国体育法律体系形成中的配套立法研究作者:贾文彤来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1-5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体育法律体系中的配套立法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我国配套立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空白配套问题、时间方面问题、内容和形式方面问题以及变动方面问题等,并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包括法律授权泛化、时间限制以及立法监督疏忽等,提出相关对策包括明确立法原则、改进配套立法程序、完善清理制度等.
依法治国背景下《体育法》修改理念的重塑作者:姜熙龚,正伟来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6-10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开启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法治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在依法治国建设过程中,体育法治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体育治理的必然选择.
《体育法》修改则成为中国体育法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战略出发,结合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和国务院46号文件、2015年《中国足球总体改革方案》对新时期中国体育发展的战略布局,对《体育法》修改的基本理念问题进行了探讨.
认为新时期《体育法》的修改应以"依宪治体"为最高准则,要以实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从"行政体育"转型升级为"法治体育"、从"权力体育"转型为"权利体育"、从"法制体育"转型为"法治体育"、从"一元法治"转型为"多元法治"、从体育治理的"有法之治"转型为体育治理的"良法善治"为基本理念,以法治作为保障,实现新时期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新的飞跃.
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74《信息导航》2017年第3期总第56期主编:冯琴编委:田卫方程萃文杨艳燕主管: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主办: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地址: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业务楼一层邮编:041004电话:(0357)2055679E-mail:tsgckzx@163.
com出版时间:2017年6月

快快云:香港沙田CN2/美国Cera大宽带/日本CN2,三网直连CN2 GIA云服务器和独立服务器

快快云怎么样?快快云是一家成立于2021年的主机服务商,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稳定快速的主机托管服务,快快云目前提供有香港云服务器、美国云服务器、日本云服务器、香港独立服务器、美国独立服务器,日本独立服务器。快快云专注为个人开发者用户,中小型,大型企业用户提供一站式核心网络云端服务部署,促使用户云端部署化简为零,轻松快捷运用云计算!多年云计算领域服务经验,遍布亚太地区的海量节点为业务推进提供强大...

爱用云互联租用服务器租美国、日本、美国、日本、购买2天内不满意可以退换,IP可免费更换!

爱用云互联怎么样?爱用云是一家成立于2018年的老牌商家旗下的服务器销售品牌,是正规持证IDC/ISP/IRCS商家,主要销售国内、中国香港、国外服务器产品,线路有腾讯云国外线路、自营香港CN2线路等,都是中国大陆直连线路,非常适合免备案建站业务需求和各种负载较高的项目,同时国内服务器也有多个BGP以及高防节点。专注为个人开发者用户,中小型,大型企业用户提供一站式核心网络云端服务部署,促使用户云端...

Hostinger 限时外贸美国主机活动 低至月12元且赠送1个COM域名

Hostinger 商家我们可能一些新用户不是太熟悉,因为我们很多新人用户都可能较多的直接从云服务器、独立服务器起步的。而Hostinger商家已经有将近十年的历史的商家,曾经主做低价虚拟主机,也是比较有知名度的,那时候也有接触过,不过一直没有过多的使用。这不这么多年过去,Hostinger商家一直比较稳妥的在运营,最近看到这个商家在改版UI后且产品上也在活动策划比较多。目前Hostinger在进...

cba外援侮辱中国女性为你推荐
操作http空间文章空间里一些比较好的文章。。googleprGOOGLE PR是什么意思"AcerMéxico.Listadeprecios-VigenteapartIrdel1deabrilde2011"重庆400年老树穿楼生长重庆吊脚楼360arp防火墙在哪360ARP防火墙2828商机网2828商机网的信息准确吗,可信度高吗小型汽车网上自主编号申请如何从网上自选车牌号加多宝与王老吉王老吉和加多宝什么关系?武林官网武林外传网游国服2019年还有多少人玩?
美国域名 动态域名解析软件 骨干网 瓦工 unsplash 美国php空间 私有云存储 免费smtp服务器 丹弗 智能骨干网 php空间推荐 服务器合租 鲁诺 国外ip加速器 云营销系统 美国盐湖城 net空间 秒杀品 免费网络 申请免费空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