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雅虎翻译鱼

雅虎翻译鱼  时间:2021-01-28  阅读:()

7一个开放的国家如何吸收全世界的智慧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全国进入轰轰烈烈的建设阶段.
我是这一年调到国家计委的.
那时国家计委不归国务院管,非常独立,马洪同志是秘书长.
我们听过他的报告,但还没有跟他单独接触过.
1954年马洪同志被下放到基层.
1956年6月,他又被调到新组建的国家经济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以负责人的名义从事调查研究和起草政策文件的工作.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有许多机会与他接触,向他学习.
中国刚开始搞改革开放,非常需要跟外面的世界交流,开阔视野,吸收人家的思想和智慧.
那段时间,我们对外的国际会议很多,一些有名气的专家学者都想来中国.
1978年5月初,谷牧副总理就率领一个庞大的考察团赴西欧考察,我也是成员之一.
在国外考察,发现有大量资金,都想到中国投资,却不得其门.
我们就觉得确实要多请别人来讲学,听听外国的意见,学习先进的知识.
当时交【编者按】综合开发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李灏同志,于上世纪80年代在深圳市委书记的岗位上,肩负使命,夙夜在公,全身心投入深圳特区建设大潮,并深刻思考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和一些重大理论问题.
综合开发研究院的同志多次访谈李灏同志,记录了他关于发起创办研究院的背景、初衷及其发展历程的回忆.
现将经整理的相关访谈内容予以发表,以飧读者.
办一个什么样的智库来支持国家改革开放李灏流的国家主要是日本和西德.
谷牧同志曾经就我国经济怎么搞,向来访的日本朋友请教,提了许多有关经济发展的问题.
日本的朋友说,你提那么多问题,我回答不了,建议还是请这方面的专家来交流吧.
后来日本就派来了大来佐武郎、夏河边淳和小林实三位学者来跟我们交流.
同时我们又请了西德汉堡经济研究所的所长古托夫斯基来讲学.
我记得他来的时间不短,有十几天,主要在一个小范围里谈话,有关部委的十几个人参加了.
他介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基本上都是社会民主党执政,社会主义思潮还比较热.
西德有一段时间的供给不足,市场什么东西都缺乏,你丢个马铃薯在地上都不知道有多少人去抢,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后来他们就做些研究,是把螺丝再拧紧一点,还是放开市场最后决定走后面的路子,搞市场化了.
此后西德就走向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道路.
他讲得很生动,对于我们加深市场经济的认识很有帮助,应该是最早为我们打开眼界的人.
第二年,古托夫斯基又来了,但不像第一次那么提意见了.
他说这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本期特稿】8样的交流没有形成机制,没有办法持续下去,不如搞一搞定期的中西交流会,请更多的经济学家来一起交流.
1981年,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提议,由谷牧同志和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大来佐武郎共同发起成立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这就形成了中日定期的对话交流机制.
双方成员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轮流在两国举办,重点讨论双方共同关心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中日经贸合作问题.
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是一个小规模的内部交流研讨会,政府很难听到这种声音,如果第一次会议的时候能像古托夫斯基一样做报告,可能影响会更大一点.
中国刚搞改革开放,那个时候的政府机构没有国际视野,思想不太开放,仍然很保守,这就跟不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啊.
国外的智库来跟你交流又面临许多障碍,没有一个很正规的机制,效果也都不太好.
所以,我就想着我们确实迫切需要有一个思路开阔、有国际视野、有创新意识的研究机构,来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服务.
办一个什么样的智库来支持国家改革开放1985年12月份,我在深圳工作的时候,日本有一个很大的中青干部访问团,最后一站就来到深圳.
中青干部访问团的领队不是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的成员,是某一个研究所的所长,他对我很信任,我每次到日本去,他都约我晚上出来喝个咖啡、聊聊天.
他来到深圳见我,我们交谈后,他说你这个地方很重要,我回去要组织个机构来支持你.
我说你组织什么机构来支持我他说我组织一个"日本深圳协力会".
1986年11月,在他的努力下,日本深圳协力会成立了.
这个机构跟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不太一样,交流更加密切,日本组织的专家每年都来中国一次,我们有什么组织愿意到日本考察,就跟他们接洽,非常有诚意.
日本深圳协力会操作了好多年,曾经把日本顶尖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都组织到过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日两国的经济交流合作.
除了日本深圳协力会,另外还有两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一个是80年代后期,美国一家智库给香港做了一个规划.
还有一个是1987年3月8日下午,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林重庚先生来到了深圳,我组织了几个人跟他座谈.
他建议我们要建立一个类似于其他新兴工业国家的发展研究机构,这个机构不一定隶属于某个部门,但可为各部门提供服务,成为政府的高级咨询机构.
他的这个建议与我的想法是吻合的.
因为,我总感觉到深圳是特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没有智库、没有研究机构是不行的,而且政府研究室是个写作班子,主要听一把手指挥,没有独立性.
我觉得需要办一个研究机构,不能完全是官方的,不仅仅是为我们深圳特区的改革开放服务,还得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服务.
后来我就给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写信,建议在深圳设立研究机构.
1987年11月12日,马洪同志致函给我,说你的这个建议,我们中心党组会上作了一次酝酿,大家表示支持你的想法.
1988年的4月28日,在马洪同志的部署下,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正式把报告提交给了中央.
为什么这么顺利呢因为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报告里把研究院的性质、定位、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这些关键的东西都说清楚了.
比如说治理模式是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民办公助、市场化道路,明确提出以有偿的研究成果作为经费,自力更生、自我发展.
这些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的一些意识和理念.
9月3日,马洪同志和我联名写信,向中央报告了筹建有相当自主权和独立性、民办的新型研究机构的有关情况.
10月,我们又向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口头汇报了筹建情况,得到充分的赞成和支持,并指示要把研究院办成一所真正民办的研究机构,首先要为深圳经济特区和各沿海省市服务,也要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示范建设服务,研究的范围可以从国内到国外等等.
敢于这样提出,首先是深圳市当时有一定独立性,可以办一个不要靠政府拨款的智囊机构;二是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NIRA)对我们有参考意义.
这个机构你说不是官方,他很多负责人基本都是政府下来的,但又好像不是全部靠政府拨款,而是以政府资助资金产生的利息作为机构的经费来源.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综合开发研究院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办特区这么一个背景下展开的,没有改革开放我们要是成立这么一个机构的话,很难起作用,也就没有生存的必要.
所以要有大环境,就像9办特区一样,也是有很多曲折的,深圳现在还在突破,还要很好地发挥示范作用.
其实我们正是因为既有官方背景,又是民间独立研究机构,才同这个时代比较合拍.
不仅合拍,还要敢于突破自己,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子.
研究院发展到现在,要感谢马洪、陈锦华、蒋一苇、高尚全、林凌等这些同志,没有他们的积极创办和示范,研究院也发展不起来.
研究院现在已经成为国家高端智库了,这是中央对我们的信任和鞭策,也是我们的荣耀和责任.
我们要有一点前瞻性思维和战略眼光,突出自己的优势,聚焦国家发展急需的重大公共政策问题和舆论热点领域,开展前瞻性、对策性、储备性和实用性的政策研究,为党和国家战略决策服务.
为何所有制改革的研究很重要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所有制改革,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
但是在我看来,城市才是要害,城市的生产关系如果不理顺的话,问题也会非常严重.
所以智库研究城市经济问题,应当把所有制改革作为重中之重.
国有企业,国家所有,人人所有,却人人没有,没有人负责任,也没有人监管嘛!
那时候,我们国家还没有专门研究国有企业股份制.
我在国务院做副秘书长的时候,就曾思考过这个问题.
1984年,国家财政部翻译了世界银行发布的国家经济年度报告,报告中说中国的国有企业没有董事会,也没有监事会,主张把像鞍钢这样的国有中央企业,在不触动公有制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明晰股权,进行股权分割.
这份报告很快送到国务院,我看得较早,启发也较大.
于是打电话给体改委,问他们有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
结果他们推荐了高尚全同志,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高尚全的.
所以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我是有过一些思考的.
1985年,我到深圳当市长,当时成立的四个机构里面我们就把政企分开,政府的公共财政是一个体系,企业是另外一个体系,我们搞一个投资管理公司来监管国有企业,同时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现在国有企业越来越放开了,当放开到一定的程度,公有制经济就慢慢地缩小,实际上,所有制结构也就更加开放了.
我们要参加国际分工,参加国际竞争,需要我们的所有制问题放开,但不一定全部照搬欧美国家那套,而是在自己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改进.
所有制改革不仅涉及国有资产,我们也要让私有制经济合理合法.
以前7-8个人以下就叫个体户、小业主,7-8个人以上就叫私人企业、资本家.
经过快速发展,个体户几百人、上千人都有了,却没有合法身份,企业负责人都成了"资本家".
怎么办他们就只能找个国有企业或者军队挂靠.
我来了深圳以后,当时传来消息,说国家要把标准放宽一点,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了消息.
我们就想另外的途径.
1987年2月,我们深圳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
哪怕你不是科技人员,沾一点边都可以,带点科技味道的,有技术含量的都算科技企业.
我们不要求他到工商局去登记,直接到科技局来登记.
这个红头文件一出,一两个月之内,一批全国各地来的科技人才创办了上百个民间科技企业.
华为是怎么来的就是那一批人在这个时候登记的.
他既不是大的私人企业,又不是个体户,我就理直气壮允许他们发展,我这也是搞科技嘛!
在中国,如果戴着资本家这顶帽子,压力是很大的.
现在华为的规模达到了17万人,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民营科技企业.
任正非现在还说,当年就是依靠那个红头文件发展起来的.
因此从这方面来讲,所有制结构改革,实际上反映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当时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笔.
应该坚持以什么理论来指导自己一个研究机构,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己.
现在社会上对于这个问题讲得少,讲得不够.
比如90年代初我到全国人大的时候,搞改革、搞立法,有些同志就说搞那么复杂干嘛,一切恢复到50年代就什么都好了.
但问题是,一个社会阶段过渡到另一个社会阶段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记得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文章中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就是'生产10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阶段.
"从实际的历史情况来看,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没有生产工具,每个人都以打猎为生,谋生条件很差,只够养活自己.
一个部落打赢了另一部落,就把俘虏吃掉,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生产力,不能生产更多的剩余,俘虏反而是个累赘.
慢慢地,经过不断的发展,有了新的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生产资料也有剩余了,社会就开始分化,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这才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奴隶社会依次过渡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后才是共产主义社会阶段.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企图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不是很快就碰得头破血流吗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了当时的基本国情,认为中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还是重要的民主革命力量,我们既要把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推翻,也要积极利用资产阶级这一民主革命力量,领导并推动它的发展.
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成功取得政权后,通过和平赎买、公私合营的方式对所有的官僚资产阶级的资本和民族私营资本进行改造,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但是我国仍然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阶段,因而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判断.
同时党内还有一种思潮,有些同志认为可以加速经济建设的速度,提前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于是出现了盲目地不切实际地发展经济的问题,以致于发生了沉痛的教训,这个教训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后期.
90年代的时候,民营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资本家越来越多,资本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当时就有一些同志发牢骚说,这叫什么社会主义嘛!
我觉得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很开放,我们真的能够把民营经济消灭,全部回到公有制经济吗所以,我始终坚持,看待社会的发展阶段,最终还是要看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否相适应.
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上来,掌握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这样才能更好地观察和解释中国社会各个阶段的各种现象,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趋势.
(责任编辑:靳叶)1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秉承"控制大城市规模,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思路.
诚然,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发展思路所引发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暴露出来.
特大城市不堪重负,小城镇不如预期,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二元结构问题突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问题成为城镇化痛点.
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取向,明确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的重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可特大城市在城市化中要发挥更大作用胡彩梅〔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深圳),广东深圳518029〕[摘要]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是城市化早期和中期的基本规律.
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特大城市作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引领者,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国应适时调整城市化战略,放开对特大城市的人为限制,积极探索都市区和城市群建设的有效模式,有序推进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城市化特大城市人口流动[中图分类号]F291.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11-04[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支持项目(15GLD04).
[作者简介]胡彩梅(1982—),女,山东郯城人,副教授,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深圳)博士后,研究方向:城市经济.
以发现,我国城市化一贯的指导思想就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鼓励就地城镇化.
从1954年第一次城市建设会议的召开,到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虽然提法不断变化,但是这一指导思想始终没有改变(详见表1).
其初衷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如果人口大规模涌入大城市,大城市会难以承受,容易产生贫民窟;另一方面,从地区均衡发展的角度,广大中西部地区要与东部沿海地区实现均衡发展,而大城市多数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如果人口都集中到了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就很难实现发展.
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本期论题】12二、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是城市化早中期的基本规律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城市化早中期的基本规律是人口向特大城市集聚,英、美、法等发达国家都经历了这一过程.
而且这种趋势从未停止,特大城市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将继续增长,小城市比重则趋于减少.
从全世界来看,1970年到2014年,生活在1000万以上规模城市的人口占全部城市人口的比重从2.
88%提高到12%,生活在100~500万、50~100万规模城市的人口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3.
87%和0.
14%,而生活在50万以下规模城市的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了13%(如图1所示).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也明显向特大城市、超大城市集聚.
纵观我国特大城市(超大城市)数量变化的历史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趋势.
按照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500万以上作为特大城市的标准,1990年以前我国只有表1中国城市发展及城镇化主要文件和指导思想时间会议、政策文件指导思想、方针备注1954年第一次城市建设会议城市建设的速度必须由工业建设的速度来决定,确保重点工业城市建设.
1956年以前对小城镇采取的是发展与限制相结合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对原有小城镇进行调整,建制镇数量骤减1978年《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政策方针1984年国务院转批《关于调整建制镇的报告》设市城市和建制镇大幅增加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城镇化"首次被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雏形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纲要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四化"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报告提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五化",新型城镇化列入"新五化"范畴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图1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的比重13北京一座;到2005年特大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到12个;到2015年特大城市已经达到16个.
我国特大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主要是流动人口集聚的结果.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我国流动人口从1982年的1154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2.
47亿人,34年间翻了逾21倍.
从农民工的流向来看,2015年跨省流动农民工80%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比2014年提高3个百分点;省内流动农民工54.
6%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提高0.
7个百分点.
人们在选择向哪里流动和迁移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就业、自然环境、公共服务等.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城市化早期阶段,即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在此阶段追求高收入是人们的主要选择.
大城市可以以更为集中的方式提供各类公共基础设施,从而可以集聚大量的产业和企业,形成更专业化的分工,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大城市是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人才最密集、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最易于成功的区域,是创新创业的高地,为经济增长提供不竭的动力(美国绝大多数创新都集中在硅谷、洛杉矶、纽约、西雅图等大都市区);大城市还能集聚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能够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大城市具备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通畅的上升通道,能为年青人提供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
大城市因为人口的集聚,更有利于服务业和文化时尚产业的发展,成为吸引年青人的重要因素.
因此,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就会成为必然.
三、特大城市发展要成为现阶段城市化的着力点特大城市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引领者,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发展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区和城市群将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方向.
而人口持续有序地流入,是特大城市实现良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是政策误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特大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城市病",很多专家学者把根源归结为人口的大量涌入.
于是,从国家到地方都提出了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相关要求.
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原则上超过500万人口的城市就将不再安排建设用地,以限制人口规模.
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也屡屡在发展规划中提出人口调控目标,并采取了诸多措施进行人口疏解,不过效果并不明显,人口规模的控制目标屡遭突破.
其实,因为"城市病"而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是一种政策误区.
从更深层次来看,"城市病"并不是人多惹的祸,其根源是相关政策与城市化规律的背离以及城市治理水平的不足.
由于采取控制人口规模的政策,对特大城市人口流入预计不足,导致规划人口与实际人口存在巨大差距;按规划人口配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导致公共服务短缺,更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病",形成了恶性循环.
实际上,人口流动本质上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不需要政府刻意进行干预.
因此,特大城市不应该把人口规模作为调控的目标.
应该顺应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并建立科学的人口预警体系,紧跟人口动态,做到及时预警,并根据科学预测的人口规模配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人口流动与城市发展的和谐.
另外,把人口作为城市的负担也是一种误区.
人口是城市的重要财富,是促进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的流入是城市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表现,如果人口开始大规模流失只能说明这个城市逐渐走向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11月最新公布的各省老年人口抚养比数据,人口大量流入的省份正在成为外来人口红利的最大受益者.
由于外来年轻人口的大量流入,广东仍然是最年轻的省份,而上海和北京的养老压力也得以缓解.
2004~2015年,上海户籍人口增长约81.
23万人,常住人口增长了592.
04万人;北京的户籍人口仅增加了180.
14万人,而外来常住人口增长了约500万人.
2004年时上海老年人口抚养比高达20.
31%,到了2015年上海抚养比下降到16.
47%,排名从第1位下降到第5位;北京也从远高于全国平均值下降到平均值以下,排名从第4位下降到第17位.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北三省人口大量流出,导致其养老压力不断增加.
从2004到2015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抚养比升幅位列全国第2、3、4位.
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
(二)充分发挥特大城市的引领作用一方面,特大城市是带动各国经济发展的火车14头,也是吸引人口集聚的核心区域.
东京贡献了日本70%多的GDP,东京圈集聚了日本29.
8%的人口、32%的城市人口;首尔贡献了韩国20%多的GDP,集聚了韩国19.
7%的人口、24%的城市人口.
中国16个特大城市仅贡献了全国30%左右的GDP,还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当前全国经济下行的背景下,特大城市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强劲的经济增长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够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未来特大城市吸纳外来人口的潜力仍然很大,是我国城市化的重点区域.
另一方面,特大城市是高端产业主要的集聚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者.
高端产业最能支持创新、包容和可持续增长,对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美国100个最大的都市区包含了全国70%的高端产业就业机会.
圣何塞是美国高端产业的主要枢纽,其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30.
0%集中在高端产业部门;西雅图紧随其后,高端产业就业总人数所占比重为16.
0%;威奇塔、底特律和旧金山等依次为15.
5%、14.
8%和14.
0%.
中国也是如此,特大城市是高端产业聚集、经济转型最快的区域,深圳就是典型的例子.
2009年,受金融危机冲击,深圳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深圳及时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推进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3年又布局了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海洋、军工以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五大未来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到201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到2.
3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40%,未来产业规模超4000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深圳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城市.
(三)发展都市区和城市群是城市化的重要方向大量人口的流入不断挑战着特大城市的承载力,成为困扰城市化的重要问题.
发展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区和城市群,是破解该难题的重要突破口,是未来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方向.
作为经济中心的特大城市,要在大都市区形成过程中发挥"领头羊"作用,树立大区域、大经济、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打破行政边界和行业的局限性,与周边的城市形成功能性分工.
通过区域合作治理解决大都市区的公共问题、建立跨区域的权威性协调机构等实现大都市区治理模式创新.
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经济社会各领域一体化推动大都市区的真正形成.
总之,我国尚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特大城市要在经济发展和吸纳农村转移人口中发挥更大作用.
因此,应该顺应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解除对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人为控制;充分发挥特大城市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中的引领作用,科学预测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并做好相应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积极探索都市区和城市群建设的有效模式,有序和谐推进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1]31省老龄数据出炉:川渝最苦广东最年轻[EB/OL].
2016-11-11.
http://business.
sohu.
com/20161111/n472874284.
shtml.
[2]国家卫生计生委.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R].
2016(10).
[3]布鲁金斯学会.
美国高端产业:定义、布局及重要性[R].
2015(2).
[4]马芳.
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圳样本[N].
南方日报,2016-08-23.
[5]深圳人口提前5年涨一倍去年人口已突破2千万!
[EB/OL].
2016-11-10.
http://www.
sznews.
com/mb/content/2016-11/10/content_14218802.
htm.
ToIncreasetheRoleofMegalopolisinUrbanizationProcessofChinaHuCaimei(ChinaDevelopmentInstitute,Shenzhen,GuangdongProvince518029)Abstract:Theflowofthepopulationtomegacityisthebasiclawduringtheearlyandmiddlestageofurbanization.
Atpresent,ourcountryisinthestageofrapid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megacityastheleaderofeconomicdevelopmentandindustrialtransformationshouldplayagreaterroleintheurbanizationprocessofChina.
Ourcountryshouldadjustthestrategyofurbanization,endtherestrictionofmegacity,andexploretheeffectivedevelopmodelofurbanareasandurbanagglomeration,inordertopromotetheurbanizationprocess.
Keywords:urbanization;megacity;populationmobility(收稿日期:2016-11-15责任编辑:垠喜)15一、我国城市吸纳人口状况目前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影响最深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从1978到2015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
7亿人增加到7.
7亿人,城镇化率从17.
9%提高至56.
1%,平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共有城市658个,建制镇数量达到20113个.
虽然世界上一些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和地区,也经历了城镇化的高速增长过程,但是其城镇化的人口规模完全无法与我国相比.
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实现城镇化率从人口吸纳看城市布局优化冯波(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北京100045)[摘要]本文从人口吸纳的视角,分析我国城市布局和资源配置优化问题,指出我国大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功能体系完备的都市圈,目前大城市发展还存在承载力不够、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
在发展大城市的同时要注意培育一批包容性强的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
推进"一融双新"工程,重点关注人的城镇化,并将高科技与城镇化有机结合,建设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等新型城市.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特大城市小城镇战略[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15-05[作者简介]冯波(1983—),女,北京人,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智慧低碳城市处副处长,智慧城市发展联盟执行秘书长,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

的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化所取得的成就、遇到的问题、对世界的影响都应引起特别的关注.
根据2014年颁布的最新城镇规模标准,我们对第五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十年间的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处于城镇规模两头的空间载体吸纳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如表1所示),即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和50万以下的小城市(包括下辖建制镇)辖区吸纳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最快,增速都超过了50%.
人口规模在50万以上各类城镇中,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其吸纳城镇人口的增长幅度也呈现加速状态.
主要原因一是外出人口倾向于流入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
"五普"到"六普"期间,我国城市吸纳的外来人口总量从5734万人增长到1.
1亿人.
从外出人口的流向来看,接近80%的人口流向了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城市,"六普"时接近1/4的外出人口是流向10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500万~1000万的特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本期论题】16大城市吸纳的外来人口比重也超过了20%,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合计吸纳了接近一半的外出人口.
二是小城市和辖区内的小城镇是吸纳就近城镇化的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载体.
根据"六普"的数据,生活在小城市包括辖区内小城镇的人口达3亿,占我国城镇人口总量的近一半,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增长了52.
7%,是各规模城镇中增长最快的.
二、大城市应向都市圈发展,进一步提升包容性和承载力目前全世界的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一半,而这一半人所居住的总面积为400万平方公里,仅占地球表面面积的1.
5%.
研究1970~2025年世界上不同规模城市在吸纳人口的方面变动情况,1000万人口以上城市吸纳人口的比重,1970年是2.
88%,1990年是6.
33%,2011年是9.
88%,预测2025年是13.
57%.

而其他规模城市所吸纳的人口,集聚态势远不如特大城市.
因此,特大城市未来的人口态势是聚集的、递增的,是快于其他规模城市的.
如美国约2.
4亿城市人口的居住面积仅占美国国土面积的3%,却创造了GDP的85%;巴黎人口占法国总人口的3.
4%,创造了法国GDP的近1/4.
关于大城市人口的发展趋势,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中国10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6个,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成都,其中上海和北京是超过2000万人口的城市,深圳和广州是1000~2000万人口的城市.
500~1000万人口的城市有10个,300~500万人口的城市有21个,100~300万人口的城市有103个.
我国的大城市从绝对数量上来看,显然已经不少了,从质量上来看,我们不妨与发展路径有相似性的日本东京都市圈进行对比.
东京都市圈通常采用"一都三县"(东京都、千叶县、崎玉县、神奈川县)的划分方法,大致是以东京市区为中心,半径30~50公里的范围,总面积约1.
36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面积的3.
5%.
人口约356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7.
8%,GDP占日本全国的1/3.
东京都市圈大致可分为核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其中核心区面积为621平方公里,人口为895万,人口密度达到1.
44万人/平方公里.
都市圈内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有4个(东京市区、横滨市、川崎市、崎玉市),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有5个,人口在20~50万的城市有20个,人口在5~20万的城市有83个.
与之相比,我国的上海市辖区面积为6340平方公里,人口2415万人.
将上海外环线以内区域视作核心区,核心区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000万人,人口密度为1.
52万人/平方公里.
若将上海都市圈设定为以上海主城区半径5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将上海市域基本包括的同时还覆盖了江苏、浙江两省的部分城市.
在这个区域内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有2个(上海市、昆山市),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没有,人口在20~50万的城市有17个,人口在5~20万的城市及人口在5万以上镇的共有56个.
这说明,我国虽然有都市圈,且都市圈的核心区也已形成,人口密度也差不多,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中小城市分工合理、各具活力的都市圈体系还没有形成,尤其是特大城市周边分担和疏解大城市功能的中小城市群尚在发育期.
人口向都市圈集中,轨道交通是最优选择.
东京都市圈的周边新城建设实际上是沿城际轨道交通展开的.
都市圈的辐射半径的合理边界在离中心城区30~50公里区域,一方面在于都市圈内人口的集聚带来需求的集中、分工的深化、信息传输成本的降低,人们相互服务就能成为一个大的产业,对要素高度聚集效应的依赖,不可能跳出这个范围去另找其他集聚区域;另一方面是在享有都市教育、医疗、就业等优质公共服务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生活成本,尤其是高收入人群的时间成本,通勤时间不能太长.
东京都市圈有代表性的新城,如东急多摩田园都市、港北新城、千叶新城等,都位于离中心城区核心地带30~50公里左右的距离.
通过国际城市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东京的市郊铁路2013公里,地铁304公里;伦敦市郊铁路3242表1各规模城市吸纳人口及增长情况城市规模五普(万人)六普(万人)增长幅度1000万以上4867.
807334.
5950.
68%500-1000万4127.
455951.
8344.
20%300-500万3025.
944254.
3840.
60%100-300万6606.
919290.
0840.
61%50-100万7436.
629866.
3932.
67%50万以下19857.
7030323.
1852.
70%资料来源: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17公里,地铁415公里;纽约市郊铁路1632公里,地铁368公里.
北京的市郊铁路82公里,上海的市郊铁路56.
4公里,与其他城市的差距很大;但北京、上海的地铁分别为554公里和617公里,大大超过其他国际大城市.
这表明我们把轨道交通建设的重点放在了都市核心区,忽视了向都市圈核心区周边中小城市的配置资源.
都市圈内部分工协作程度不够,特大城市核心区压力偏大,过多的功能没有能够合理分解到有效的空间内,综合承载能力凸显不足,这也是我国"大城市病"问题非常突出的原因之一.
同时也表明如果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发展策略实施得当,交通资源合理配置,基础设施供给有效加强,人口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特大城市一定会向功能体系完备的都市圈方向发展,很可能达到或超过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的发展水平.
三、创新改革试点,激发中小城市的活力和创造力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特大城市、大城市之外吸纳人口增速较快的另类载体——中小城市的发展也必须摆在重要的位置.
目前我国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6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共140个,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相反,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数量并不多,美国人口3.
2亿,但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只有10个,50~100万人口的城市有24个.
英国人口6460万,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仅有2个,50~100万人口的城市也只有5个.
法国人口6630万,大巴黎地区人口达到了1190万,但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除了巴黎以外只有3个,50~100万人口的城市有7个.
日本人口1.
27亿,100万人口以上城市有12个,50~100万人口城市有17个.
以我国人口最多的五个省与美英法德日相比较(如表2所示).
可以发现,中国五省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普遍多于美英法德日.
如,广东有2个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300~1000万人口的城市,江苏有5个、四川有1个、河南有1个、广东有5个、山东有2个.
每个省都有核心大城市,比如广东的广州、深圳,江苏的苏州、南京,四川的成都,河南的郑州,山东的济南、青岛等.
但是,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真正的差距在于5~20万人口以及20~50万人口的城市.
如表3所示,从人口相当的省份对比来看,我国5~5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远少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
目前,我国50万以下人口的城市有378个,加上建成区人口5万以上的建制镇882个,5~50万人口的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共有1260个.
日本同等规模的市有762个,虽然数量上是日本的1.
7倍,但我国的总人口也是日本的10倍以上.
从美国的数据也可以看到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在其城市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美国5~50万人口的城市多达681个,像微软、谷歌、沃尔玛等许多跨国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这样的小镇上.
之所以要重视小城市的发展,是因为这类规模的空间载体服务就近城镇化的人口能力很强.
表1的数据显示,从2000~2010年,全国5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的人口增长增速最快,达到52.
7%.
从部分人口在20万以上的特大镇来看,2014年吸纳外来人口超过10万人的镇有84个,如东莞的长安镇吸纳外来人口达到61万,虎门镇为51万.
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还将增加城镇人口约7000万人,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70%,还将增加城镇人口2.
2亿.
这些都是小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旦小城市的活力得以充分发挥,我国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将呈现表2中国五省与英法德日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数量比较人口规模江苏四川河南广东山东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人口(万人)79768204948010849984732276646066308119127131000万以上21500~1000万21311300~500万3122111100~300万17212171581431050~100万13101814182457917资料来源:农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研究动态(第262期),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18多层次、多样化的格局,进一步发挥好小城市吸纳人口的重要作用,特大城市病也将得到有效缓解.
同时,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活力强,吸引投资潜力大.
以浙江省重点培育的36个小城市试点镇为例,2015年投资增速为20.
2%、财政增收9.
4%、GDP增长9.
7%,分别高出全省7、0.
7、1.
7个百分点.
2015年36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共实施5954个项目,其中工业项目2993个、基础设施项目837个、社会事业项目463个、生态环境保护项目572个,总投资达2277亿元,包括吸引社会资本投资1785亿元,有7个镇吸引投资超100亿元.
从政策导向上来看,今年7月20日,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
目前首批已公布了127个特色小镇的名单,后续还将出台进一步的金融扶持政策.
浙江等地政策支持的36个小城市试点镇,其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培育的是新生的城市载体,通过整合当地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既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可以引导周边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
这类新生的空间以非镇非区的"小镇"作为形态,强调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小而强,体现了新常态下,创新、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注重的是产城融合和人口集聚,而不是简单重复地搞城镇建设或房地产工程.
四、推进"一融双新"工程,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新型城镇化既是消费需求的"倍增器",也是投资需求的"加速器",是促进创新创业、深化改革的综合平台,要更好发挥新型城镇化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积极作用.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小城镇都是至关重要的载体支撑.
推进城镇化意不在"地",不在"楼",而在"人",要把人和经济活动先组织起来,然后再考虑城市空间的拓展.
大中小城市都要避免传统的"摊大饼"式的建设方式,摒弃大拆大建、追求视觉的城镇化路径依赖,以让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宜居宜业、高效便捷的城市文明.
要扎实推进"一融双新"工程,让城市走内涵发展之路,力争在农民工融入城镇、新生中小城市培育、新型城市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要突出用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这个抓手,鼓励试点地区大胆探索、闯出新路,确保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方式目前我国行政化的城市管理体制下,过多的资源集中在特大城市、大城市.
通过行政手段来调动资源,推动了特大城市、大城市等高等级城市的发展,等级越高的城市,公共福利越好,其封闭性越强,要素越难实现双向流通,巨大的虹吸效应反而抑制了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
有些时候城市和城市之间不是协作的关系,而是竞争的关系.
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以市场要素来确定基础设施供给的机制,调整城市经营的理念,建立城市发展的约束机制,遏制短期行为,加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让城市的资源自动寻找新的增长点,促进中小城市的发育壮大,释放中小城市的发展活力,可能对我国未来城市发展格局,人口合理分布,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凝聚城镇化过程中的多方合力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的正能量.
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能力让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同向行动、同向发力.
激发进城外来人口和农民工的活力,推进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落户各类城镇,率先解决长期举家在城镇就业的外来农民工及其家表3中国五省与美英法德日5~5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比较人口规模江苏四川河南广东山东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人口(万人)797682049480108499847322766460663081191271320-50万816520875182026805-20万68604189246062687147410资料来源:农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研究动态(第262期),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19属在各类城镇落户,逐步有序放开外来农村人口和城镇间流动人口落户限制.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在城市中生活的普通市民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体,要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城市政府同市场、企业、市民一起管理城市事务、承担社会责任,角色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真正实现城市的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三)创新城镇化投融资管理模式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政府投入,扩大城市政府资金筹措的自主权,尝试推进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严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吸引社会资本,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资产购买等多种方式参与城市市政公用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完善配套政策,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上,凡是企业和社会组织有积极性、适合承担的,都要积极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健全价格调整机制和政府补贴、监管机制,兼顾好公共利益和投资收益之间的平衡.
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规范合理设置政府投资基金,采取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四)推进城镇化与高科技的有机结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将互联网、云计算等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加以支持和布局,推动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城市决策中的创新应用.
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城市信息共享平台,破除条条块块间的"信息墙",促进城市公共服务便捷化,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加快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提倡商业、居住、生态等功能在空间上合理搭配,实现生活便捷、职住平衡.
倡导微型广场、公园和生态空间建设深入居民社区.
建设紧凑型城市,减少机动车出行,降低碳排放.
推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全方位、多元化、规模化应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
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材.
在城镇居民中推广绿色低碳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Z].
2014.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6.
[3]李铁.
城镇化是一次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4]李铁.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
[5]冯奎,黄曦颖.
准确把握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重点[J].
中国发展观察,2016,(18):15-18.
OptimizethespacialstructureofurbanfromtheperspectiveofpopulationabsorbtionFengBo(ChinaCenterforUrbanDevelopment,Beijing100045)Abstract:Onperspectiveofpeople-oriented,usinganalyticalapproachofcomparisonsbetweenChina'sandforeigncities,thispaperexpoundstheviewthatChina'sevolutivemegapoliswilldevelopintometropolitanareawhosesystemiscompleted.
TheshortcomingsofChina'smegapolisincludealackofbearingcapacity,supplyinadequaciesofthepublicresourcesandservice.
Atthemeanwhileofbuildingmegapolis,alargenumberofcomprehensivesmallcitiesandcharacteristictownsshouldbecultivated.
ThestrategychoiceofChina'snewurbanizationneedstoadheretotheprinciplesof"oneintegrateintoanddualnew",focusingonpeopleoriented.
Itisalsonecessarytobuildnew-typecitiessuchassmartcitiesandlow-carboncities,bycombiningurbanizationwithhightechnology.
KeyWords:newurbanization,megapolis,smallcities,strategy(收稿日期:2016-11-17责任编辑:垠喜)202014年底浙江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并迅速将其打造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引起全国关注.
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和规划力推特色小镇,一时间特色小镇遍布大江南北.
在城镇化进程中,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似乎是解决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可选方案,但是,特色小镇建设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城镇化的趋势以及区域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量力而行,避免一哄而上.
一、从"小城镇大战略"到特色小镇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系统论述了小城镇发展理论,提出以农村工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动力,推动作为"城特色小镇发展热潮中的冷思考韦福雷(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最近两年,国内掀起了一股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
尽管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西部地区特色小镇建设面临很大挑战.
未来我国城镇化仍将以大城市为中心,小城镇限于自身条件难以吸纳大量的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特色小镇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有益探索,但应合理规划、量力而行,不宜盲目开展大规模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特色小镇冷思考[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20-04[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支持项目(15GLD04).
[作者简介]韦福雷(1982—),山东淄博人,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
市之尾、农村之首"的小城镇发展,在大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缓冲空间,促进城乡一体化,缓解大城市的压力.
1998年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小城镇发展模式得以制度化并在全国推广实施.
虽然,小城镇符合中国发展需要,但是发展并得不好.
小城镇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全、公共服务落后、人居环境差、人口外流等现象.
同时,许多小城镇正在逐渐失去特色、失去传统文化和美丽风貌.
浙江特色小镇崛起无疑为小城镇建设探索出了新方向、树立了新标杆.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
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本期论题】21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1000个特色小镇,约占全国建制镇的5%.
目前,各省也相继出台了特色小镇的建设规划和目标.
未来几年我国将掀起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
10月13日,住建部已经公布了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涉及到32个省区.
从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数量较多.
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产业基础和科技、人才资源集聚方面具有优势;而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从类型来看,此次入选的小镇以旅游发展型和历史文化型为主,数量分别达到64个和23个,占比达到68.
5%.
未来,以文旅为主或将成为特色小镇的发展趋势.
但是,在缺少产业基础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广大中西部地区,特色小镇的发展仍然非常困难.
二、特色小镇建设的浙江经验浙江作为先行者,特色小镇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截止到目前,浙江两批共79个特色小镇列入省级创建名单,51个特色小镇列入培养名单.
经过1年多的建设,梦想小镇、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云栖小镇等特色小镇脱颖而出,在国内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分析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可以发现其成功是众多因素形成合力的结果.
一是特色小镇并非小城镇,规划先行确保"精而美".
浙江的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而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发展空间平台.
特色小镇不贪大,但是追求"精而美".
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以3A级以上景区的标准规划建设,坚持规划先行以实现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
二是小镇以特色产业为核心,以创新转型发展为引领.
浙江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培育了很多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块状经济强镇.
虽然如今这些块状经济强镇及特色产业竞争力日趋下降,但是底子仍然在.
特色小镇正是依托原有特色产业基础,围绕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培育产业,打造创业创新的新平台,集聚科技、人才等产业发展的高端要素,激发传统特色产业的活力,形成产业、文化、旅游的聚合发展,推动特色小镇的转型发展.
三是小镇建设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
政府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对于完成目标的特色小镇,给予用地指标奖励和财政收入返还,优先申报国家和省里的改革试点.
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加倍倒扣省里奖励的用地指标.
同时,放宽市场主体核定条件,简化审批流程,做好服务工作.
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引入投资建设主体和第三方机构,提高小镇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水平.
政府引导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市场化运作则为特色小镇发展注入了活力.
浙江特色小镇的成功有其特殊的区位、产业、环境等基础,对于科技和人才等高端资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些优势是很多区域所不具备的.
因此,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并非其他省份都能依样复制.
况且,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并非全都顺利,根据第一批特色小镇2015年的考核结果,7个小镇成绩优秀、9个良好、17个合格、3个被警告、1个降格.
三、发展特色小镇尚不能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流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
未来的城镇化主战场仍然是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的超大、特大和大城市的人口还将继续增长,西部的中心城市人口将迎来快速增长期.
但是,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的人口增长仍然不容乐观,难以承担起吸纳流动人口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重任.
(一)人口仍将向大城市集聚,小城镇人口流失不可逆转世界城市发展历史表明,人口向大城市集聚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因为大城市在经济、文化、医疗、教育、公共设施等各种社会资源方面具有明显22的优势,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入.
我国也不例外,2009年到2014年间,全国35个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共增加了3778万,其中前15大城市增加了3010万人,约占80%;后20个城市,仅增加了768万,约占20%,如图1所示.
这后20个城市多数都是省会、副省级城市或者计划单列市.
从地级市的情况来看,2009年到2014年间,有完整常住人口统计的232个地级市中,人口减少的城市有85个,占36.
6%,共减少1314万人;人口增加的城市有147个,占63.
4%,共增加2217万人.
由于公共资源配置失衡,人口向超大和特大城市集聚的特征将更加明显,并且这一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
根据2016年10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我国流动人口从1982年的1154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2.
47亿人.
东部地区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2015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4.
7%,西部地区仅为16.
6%.
据这份报告预测,我国流动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态势将不会改变,2020年、2025年、2030年流动人口总量将分别增至2.
82亿、3.
07亿和3.
27亿人左右.
"十三五"期间我国流动人口将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将继续增长.
随着人口向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流动,很多中小城市人口正在不断流失.
小城镇的人口流失的趋势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不可逆转.
因此,在人口流失、缺乏人气的西部小城镇发展特色小镇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大,西部发展特色小镇先天不足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在小城镇层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发展好的小城镇基本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首先,人口聚集程度较高的建制镇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
根据21世纪宏观研究院的研究,截至2012年全国建制镇总数量为20113个,镇区常住人口在10万以上的有206个,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其中,江苏和广东10万以上人口建制镇的数量居于第一和第二位,分别为46个和26个;中西部仅四川、安徽10万以上人口建制镇的数量达到两位数,而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和西藏等西部省份无一建制镇人口达到10万以上.
其次,经济实力较强的建制镇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
根据《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5》公布的中国建制镇综合实力百强榜,广东有30个镇、江苏有27个镇、浙江有20个镇、福建有9个镇、上海有4个镇上榜;西部仅有贵州茅台镇上榜,排在第95位.
东部有的建制镇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百亿.
与东部经济发达的小城镇相比,西部小城镇普遍面临着规模小、产业基础差、基础设施不全、公共服务落后、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的困扰.
与此同时,许多小城镇正在逐渐失去特色、失去传统文化和美丽风貌.
可见,西部小城镇历史欠账多,大规模开展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较差,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和成效.
(三)小城镇难以实现就地城镇化,不宜盲目发展特色小镇随着近年来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中西部大城市的人口流入加快.
近期中央围绕落实"三个一亿人"的城镇化目标出台了很多政策,其中"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为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但是,就近城镇化并不意味着在中西部的小城镇完成农村人口的就地城镇化.
首先,农村人口的城镇化重点需要解决的是就业,而中西部小城镇产业基础薄弱,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其次,小城镇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欠缺,难以满足大量人口就地城镇化的需求.
第三,中西部大量的小城镇缺乏造血功能,财政依赖转移支付,难以快速实现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
因此,即便是中西部农村人口的就近城镇化也应围绕以重庆、成都、西安、武汉、长沙、合肥和注释:数据来自各地政府统计公报或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万人).
图12009~2014年全国一二线城市人口变动情况23郑州等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开展.
寄希望于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实现中西部农村人口的就地城镇化是不现实的,盲目开展大规模的特色小镇建设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四、关于小城镇发展的建议特色小镇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在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特色小镇建设,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为传统产业升级、传统文化发扬注入了活力.
但是,特色小镇尚不能成为城镇化的主流.
尤其是在基础条件较差的中西部地区特色小镇建设面对较多困难.
如果不考虑区域发展差异和广大城镇的实际条件,大规模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盲目开展造镇运动,不但不能通过创新形成特色,反而导致同质化建设,造成千镇一面、恶性竞争的局面,浪费大量社会资源.
对于广大小城镇,除了选择试点探索特色小镇建设之外,主要精力更应该放在打基础上.
一方面,做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留住青山绿水和乡愁.
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投入逐渐改善基础设施,补齐历史欠账,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国家应该加快制度改革扫清影响城市人口向城镇流动的障碍,逐步吸引城市人口向小城镇回流,为小城镇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1]何苗,丁辰.
全国206个10万人口"镇改市"数量:江苏第一[N].
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8月28日.
[2]金永亮.
关于浙江创建特色小镇的实践及借鉴[J].
广东经济,2016(2):61-64.
[3]国家卫生计生委.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R].
2016年10月.
SoberThinkingoftheUpsurgeofCharacteristicTownsinChinaWeiFulei(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HeilongjiangProvince150001)Abstract:Inrecentyears,thedevelopmentofcharacteristictownisveryquicklyinChina,andithasachievedgoodresultsinZhejiangprovince.
Butthe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gapinChinaislarge,andtheconstructionofcharacteristictowninwesternareaisdifficult.
Inaddition,thefutureofChina'surbanizationwillstilltakethecityasthecenter,andsmalltownsdifficulttoabsorbalargenumberofruralpopulationswhichlimitedbytheirownconditions.
Characteristictownisabeneficialexplorationintheprocessofurbanization,butitshouldnotblindlycarryoutlarge-scaleconstruction.
Keywords:Urbanization;CharacteristicsTowns(收稿日期:2016-11-08责任编辑:廖令鹏)24一、中国城市化的"双向突破"及其时代背景回顾中国过去35年来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政策导向与市场动力之间存在明显偏离态势.
城市化的主要政策导向是: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布局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然而从城市化的实际发展情况看,恰恰与政策导向相反,35年间,大城市在全国700余个城市中发展最快,目前300万总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180个,500万以上的城市88个,800万以上的城市30个,1000万以上的城市13个.
这些大城市不但其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60%以上,而且创造的GDP超过70%,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中流砥柱.
以地级市和县级市为主的中等城市也获得较快发展,50万总人口以上、300万总人口以下的中等城市142个,其人口占到全国城市人口20%以上,与大城市的发展难以相比,但其大多居于中国经济由强双向突破:未来15年中国城市化趋势宋丁〔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深圳),广东深圳518029〕[摘要]中国未来15年的城市化将呈现"中间平稳、双向突破"的基本格局和趋势,即中等规模的城市基本保持平稳发展,战略突破将发生在城市化的两端,即大城市和小城镇两个方向上.
经济的力量将继续推进大城市的强劲发展,而国家政策导向将全力扶持大量小城镇的成长.

[关键词]城市化战略趋势双向突破[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24-04[作者简介]宋丁(1955—),河北万全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深圳)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战略、旅游地产.
到弱的过渡地带,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
50万总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和数千个小城镇在过去35年中发展不太理想,其城市人口仅占全国城市人口的不到20%,作为中国城市化的神经末梢地带,这些小城市和小城镇托举着广大的农村地区,多数受到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的拖累,长期得不到大中城市那样较快的发展.
中国城市的发展受行政资源的影响非常明显.
行政权力越大的城市,人口、财政、投资、教育、医疗、重点产业等经济社会要素资源和公共资源就越集中,因此35年来,更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大城市,追求更佳的城市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由于人口、资金和产业集中度不够,其发展水平与大城市形成越来越大的差距.
发展越差,农村人口就越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这就是中国既往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马太效应".
由于特殊的户籍制度及福利制度,进入大城市的农村人口多数是以暂住人口或流动人口形式存在,他们享受不到户籍人口那样的福利待遇和各种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本期论题】25城市权利,就是说,他们仅仅完成了空间的迁徙和就业方式的变化,并没有完成身份和法律地位的转化,他们的国家认定身份仍然是农民,只不过变成了"农民工",这就造成了"表象城市化"问题.
据估算,在列入统计的55%的城市化率中间,大约有20%左右属于"表象城市化",这部分人口总数大约有2.
5亿人.
这2.
5亿人需要在未来继续完成城市化,加上未来15年间由农村人口新增进入城市的大约2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左右),一共是4.
5亿农业人口需要在15年间不同程度地完成城市化.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这是中国城市化的全新战略.
"新型城镇化"指的是不同于过去35年来农村人口大规模急速涌入大城市、造成大中小城市发展极不均衡的传统城市化发展格局,要真正实现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发展的均衡化;"以人为本"指的是要在政策引导下,高效解决进城农民的户口、就业、住房以及其他城市福利待遇问题,让城市化真正成为每一个新市民借以改变命运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大社会基础工程.
我认为,中国未来15年的城市化将呈现"中间平稳、双向突破"的基本格局和趋势,即中等规模的城市基本保持平稳发展,战略突破将发生在城市化的两端,即大城市和小城镇两个方向上.
经济的力量将继续推进大城市的强劲发展,而国家政策导向将全力扶持大量小城镇的成长.
二、市场力量推进大城市迈向高端城市化过去35年间中国大城市得到高速发展,客观上助推了城市结构的不均衡现象,未来15年,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按照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大城市仍然是城市化的重要一极,从人口集聚看,大城市仍将吸引一部分中小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进入,但人口增幅将放慢,在一些大城市,人口机械增长可能呈现停顿和微幅负增长状态,一部分已经进入大城市的农民将撤离,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化终结.
大城市将主要表现为向高端城市化迈进.
高端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城市在国际化参照系影响下,在城市化走向成熟过程中,其总人口规模仍将有所扩张,以达到其对外辐射和影响的基本人口量.
最大城市的总人口规模将达到3000万人左右,这是目前国际最大城市的人口数量现实,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的人口总量均有可能冲击3000万.
达到这个人口总量之后,在国家对大城市人口、建设用地等重要指标严控之下,在城市经济规律作用之下,大城市的人口总量将呈现稳定趋势.
其次,在大城市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的基础上,其人口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高素质人口比例大幅提升.
大城市未来的基本走向是,城市土地和人工成本上升,低端产业向外转移,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大量增加,所需较高层次的人口比例上升.
再次,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和人口活跃度进一步加大.
一方面,由于人口增长和主城空间的约束,每平方公里内的常住人口密度将继续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大城市对外辐射和影响力得到明显增强,前来大城市进行商务、公务、旅游、探亲等活动的流动人口也大量增加,从而加大了大城市的人口活跃度.
所谓大城市的快节奏现象,主要是因为人口密度大和人口活跃度高而导致的.
第四,大城市的开放度和国际化达到较高水平,不断与国际城市拉近距离.
以往中国的大城市,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在城市面貌方面,无论在城市管理还是在精神价值方面,都与国际上一些发达的大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未来大城市的成长,更主要的表现就是国际化,把国际上一些成熟的大城市内在和外在的标识体系传导进来,推进中国大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包括法制化城市和智慧型城市的建设.
第五,大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高.
居民是城市的主体,城市能否迈向高端化,最终看市民的综合素质是否全面提高.
这就需要大城市的居民人口有一个沉淀的过程,逐步由变动不居的外来人口居多的现象发展为常住人口居多的现象,常住人口更多地是一个城市的稳定因素,他们构成对一个城市的内在认同,从法理和精神价值上更加维护城市的利益和形象.
在此基础上将形成大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特征,即城市主体意识、城市主人翁意识、法治精神、适中的言行举止、开放包容的心态、得体的生活方式等等.
总之,在市场化驱动下,大城市始终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国这样仍然在26大规模推进城市化的国家,必然表现为人口继续寻求进入大城市.
但是,大城市的门槛越来越高,真正能够进入的人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同时,已经进入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如果不能顺应大城市发展的要求,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就可能最后被迫离开大城市.
这就是我所强调的中国大城市未来15年间将发生的特殊的城市化:高端城市化.
三、国家政策强力扶持小城镇开创新型城镇化以三四线城市为主体的中等城市本来应该在大城市高端城市化的激励下,加快发展步伐,然而,近年来这些城市出现一个严峻的情况:住房发展过猛,沉淀了数十亿平方米的建成和在建住房,按照近年来中国城市住房销售速度,三四线城市的现售预售住房总量去化时间平均大约在5年以上,形成去库存的艰巨任务,这势必拖累三四线城市的正常发展.
国家已经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战略和策略,未来若干年,三四线城市的农民工有望得到政策的鼓励,加快市民化的步伐,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得到政策补贴、扶持购买住房,由此加快化解三四线城市的楼市高库存困局.
基于这种情况,我把以解困为重点的中等城市未来15年城市化的发展模式确定为稳健式发展.
我们已经明显地感到,当前国家已经把未来新型城镇化的重心放在小城镇上面了.
最近,国家提出在全国遴选并创建1000个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试点,这是以文旅及其他特色产业推进农村城市化的重大举措,更大的动作还在后面,未来15年中间,中国必将有成千上万个新型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成为中国后半程城市化的重要发展模式.
为什么要把未来城市化的重心放在小城镇上一是过去30多年的城市化发展中,小城镇欠账太多,急需补课;二是小城镇大多位于农村地区,属于乡头城尾,对于接纳农村人口具有一体化优势;三是发展小城镇可以吸引大量后续进城的农民,避免对大城市造成移民冲击;四是只要政策到位,相比大中城市,小城镇解决农村人口落户的压力较轻;五是发展小城镇可以为城市资本提供重要的长期稳健的发展平台;六是特色浓郁的小城镇还为城市市民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休闲度假基地.
与大城市的市场主力推动不一样,小城镇的发展必须得到国家政策的强力扶持.
可以说,小城镇的发展,政策是第一推动力.
国家政策如何高效推进小城镇的建设我认为必须从如下七个方面明确推进落实.
其一,必须从新型城镇化的国家战略出发,全面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
从全国看,如果让小城镇担当未来城镇化的基础任务,就需要发展1万个小城镇,假定每个小城镇容纳2~3万人口,1万个小城镇就可以接纳2亿至3亿农民,基本上把后15年将要进城的农民大部分截留了.
国家要为这1万个新型小城镇的投资开发和未来成长提出极具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包括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地位、发展目标、主题确定、产业结构、投融资开发模式、成长运行机制、综合效益等等.
其二,必须先行启动小城镇开发试点.
如此重大的国家战略和移民工程,不可能重蹈过去传统、自发的城市化的老路,特别是需要财政巨量资金扶持的未来小城镇建设,必须经试点培育经验后再大规模推开.
国家近期推出1000个特色小镇开发试点,可以看作是迈出了小城镇建设试点的步伐.
当然,这1000个特色小镇试点和一般意义上的建制镇还不完全一样,所以,关于试点工作,还有必要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指导下继续推进.
其三,必须制定由各级财政分级扶持小城镇建设的操作性政策.
为了确保小城镇建成后真正成为未来15年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平台,就必须切实做到政策倾斜,其中最重要的政策就是财政扶持政策.
中央财政要率先落实,根据全国小城镇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财政分类扶持,并在财政使用上建立专门的监管系统,保证财政资金真正落实到位.
各地也需要在国家财政投放过程中,跟进投放适度的地方财政资金扶持小城镇建设.
其四,必须合理、积极地引导并建立全社会投融资计划和模式.
小城镇建设所需资金巨大,不是各级财政能够单独承担的,必须引导社会资金高效进入.
应该积极推进目前正在兴起的PPP模式,公私合作投资运作,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主导.
其五,必须无障碍落实农民在小城镇的落户政策.
中国目前仍然是二元户籍人口管理模式,即户籍管理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因此,农民入城还27需过"户籍关".
过去农民到大城市打工,很难在当地落户.
未来小城镇鼓励农民进入,首先表现在落实户口问题.
要制定宽松的落户政策,夯实以人为本的政策基础.
其六,必须认真落实入镇农民的住房问题.
为了避免在小城镇出现目前三四线城市存在的住房库存量大的问题,未来小城镇开发必须严格控制住房投资,但也要做深入的市场研究,为未来可能进入小城镇的周边农民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其七,必须快速跟进落实各项配套福利政策.
比如,新镇民的就业培训问题、儿童少年的就学问题、老年人的养老待遇问题,等等.
通过一系列配套福利政策的有效推进,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大方向.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新型小城镇不是国家福利机制下的一个进城农民安置平台,而是一个新型产业化支撑下的创新型城市化平台.
对进城农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就业,毕竟离开了熟悉的农村和赖以生存的农业,他们必须尽快在小城镇里找到合适的工作,形成谋生养家的基本能力.
如果小城镇不能给他们提供有效可行的就业机会,他们将再次出发,前往大城市寻找机会.
这样,传统的城市化模式又大行其道了.
总之,中国未来15年的新型城镇化,不会像过去那样,只是在大中城市实现突破,而是一定会出现在城市的两个端点,即大城市和小城镇.
前者主要依靠市场力量推动发展,后者一定要依靠国家强有力的政策保护和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大规模进入.
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如果国家及各级政府真正扶持到位,完全有可能出现小城镇发展的"国家风口"现象,大量社会资本跟随政府投资长驱直入,在全国形成一个长达十几二十年、极为波澜壮阔的小城镇建设高峰期,并为平衡全国大中小城市布局,为全国人口、产业、资金的合理流动做出实质性贡献.
BreakthroughinTwoEnds:UrbanizationStrategytrendsofChinainthenext15yearsSongDing(ChinaDevelopmentInstitute,Shenzhen,GuangdongProvince518029)Abstract:Overnext15years,basicpatternandtrendofurbanizationarestableinthemiddleandbreakthroughintwoends,thatistosaycitiesofmediumscalewillkeepsteadydevelopmentandstrategicbreakthroughwillhappeninsmalltownsandlargecities.
Marketforceswillpushlargecitieskeepingastrongdevelopment,andnationalpolicieswillleadthedevelopmentofsmalltowns.
Keywords:UrbanizationStrategic;TrendBreakthroughinTwoEnds(收稿日期:2016-11-08责任编辑:廖令鹏)28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京津冀三地的人口格局、生产力布局、公共资源和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空间结构,进行重大而深刻的整合和再布局过程,也是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和城市治理体制进行深刻转型和全面再造的过程.
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对京津冀区域协作治理和城市治理既是重大机遇,更是一系列难度不小的考验和挑战.
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点目标任务就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优化首都核心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化京津双城联动,对京津冀三地交通沿线节点城市的改造和建设,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在此背景下,北京的城市治理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和新课题.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全面深入推进,北京的治理模式、治理主体结构、治理方式和治理体制等都将发生系统性的深刻变革.
一、北京治理中的关键性问题1.
战略定位与治理模式选择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北京的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决定了北京未来的治理模式选择和治理体系建设,必须适应城市定位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才能实现北京的善治.
北京治理的重心必须从过去强调经济建设和硬件发展,转移到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等并重,构建一种政治、文化、社会、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的北京治理韦文英,孙莉(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北京10087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10)[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治理面临战略定位与治理模式选择、协同发展与地方利益博弈、治理分权与协同分权、区域协同发展与治理主体多元化、多中心与政府治理能力匹配、城市功能转换与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六大关键性问题.
在剖析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上,本文预判北京治理趋势,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北京治理模式、调整部分政府机构职能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北京治理治理体系京津冀协同发展利益主体[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28-05[基金项目]中共中央编译局国家高端智库定向认领项目(项目审批号:16RL05).
[作者简介]韦文英(1966—),壮族,广西贵港人,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区域经济与区域治理;孙莉(1979—),女,山西太原人,北京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
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本期论题】29经济、环境良性互动的新秩序.
在这样情势下,创新北京治理体系、转变北京治理模式已势在必行.
新的治理体系和模式更多的是强调适应首善之区建设和现代化大都市区发展要求的"政治社会稳定、开放包容、引领示范和创新驱动"理念和局面.
2.
协同发展与地方利益博弈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可避免地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存在长期利益博弈关系.
从宏观层面来说,是北京、河北、天津三地以及三省市与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利益博弈,包括资源的合理分配、重大项目的生产力布局、区域性生态保护、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等等.
中观层面的三地博弈是京津冀范围内各区县以及省市一级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
微观层面上的博弈关系主要是经济经营、居民、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等.
而区域协同发展中利益博弈的最大障碍,就是当前旧格局中的利益既得者的权益.
北京利益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居民等.
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是对现有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必然会涉及政府、产权主体、经营主体、就业人口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因此必然毫无例外地引发有明有暗的利益博弈问题.
如果无法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建立一种制度化的平衡机制,那么,京津冀协同发展就不能顺利推进.
3.
治理分权与协同集权问题北京治理在京津冀协同背景下是跨区域治理,此过程实际上是政府权力资源的再分配,关键在于有效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国内学者对跨界治理提出有中央政府主导模式、平衡区域协同模式和多元驱动网络三种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
根据每个阶段的特征,北京采取相应的治理方式.
在初期或者合作不足的前期,采取协同集权的方式,也就是中央政府主导的模式;在中期逐步采用治理分权方式,包括平行区域协调或多元驱动网络模式.
每一个阶段一般需要5~8年的时间.
如果治理手段与区域协同、疏解进程的阶段性特征不匹配的话,就难以达到区域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预期目标.
4.
区域协同发展与治理主体多元化问题区域的利益相关者是区域治理的主体.
区域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方面.
在网络时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力量不断解构或重组,形成非正式的松散的社会组织——网络族群.
互联网的隐匿性、便捷性使得各利益主体的身份变得模糊,政府的意志、资本的力量、各种社会势力都在网络上博弈,原有利益主体的利益更加复杂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治理模式,要突破市场和政府二元对立和单一主导模式,形成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之间的规范化分工协作.
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权力清单"制度,推进权力下放,不干预市场和社会自治能够解决的领域.
京津冀的区域协同不仅仅是中央政府、三省市的利益平衡,而且也是政府与市场力量的平衡,还包括政府与社会公众、市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各利益主体在网络社会中的博弈.
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意味着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反复博弈,或冲突或一致,利益博弈复杂化.
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平衡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
只有通过建立制度化的利益平衡机制,才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只有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到北京或区域治理中,通过持续的互动、协商、合作对区域公共事务进行协调才能实现区域治理的目标.
5.
多中心与政府治理能力匹配问题北京治理包括实体空间治理和虚拟网络空间治理.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北京下,北京的空间结构从原来的单中心向多中心、网络化转变.
2015年7月10日~11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会议提出,下一步北京市将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论证,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
通州定位的调整将给北京市城市格局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北京城市规划中区县定位也随之调整.
从体现政治职能的角度看,北京呈现出北京市行政主中心(国家政务区)、行政副中心(北京政务区)的"双心结构".
东城区和西城区由原有承当国家政务和北京政务双重职能,转变为以国家政务为主,北京政务的职能相对弱化,其定位会发生重大的调整.
通州区过去是一个普通的行政区,但是随着通州承担北京主要的行政职能,未来成为北京的城市副中心.
通州区的政府治理能力必须与新的定位相适应,不再单单是原有行政区治理能力,而是在一30定程度上扩大到全市.
从北京政治职能空间格局来说,国家政务与北京政务区域合一的单中心结构将会被打破,原有北京治理能力在空间上的分配将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样,在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职能方面,北京也将呈现多个"微中心"的格局.
多中心、网络化的格局对政府治理能力、权力资源结构的分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与挑战.
与实体空间不同,网络空间具有隐蔽性、互动性、去中心化的特征,呈现出扁平化网络化的结构.
在网络社会中,只要有共同利益或者诉求,任何人和事件都可以形成一个圈层式网络联盟或网络族群.
网络空间的中心就是由不同网络圈层叠加构成.
实体空间有清晰的边界,而网络空间边界模糊,政府治理的难度将会更大.
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多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可能在群体极化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下,在互联网上迅速引爆,从虚拟世界蔓延到现实社会,从而对现实的秩序和社会稳定带来冲击,挑战北京各级政府机构的治理能力.
6.
城市功能转换与治理体制创新问题首都城市功能从过去强调经济职能转换为突出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功能,城市功能的转换也需要匹配相应的治理体制.
首都功能的转换对各行政区的职能定位影响比较大.
东西城成为中央政府区的所在地,区内的经济职能将弱化,北京市的行政职能将会剥离或者迁出,形成一个以中央政务为核心职能的功能区.
通州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东西城、通州职能定位的变化,导致在权力资源方面的重构.
同时,北京经济职能的弱化,将会对政府机构的设置产生一定的影响.
原有传统经济管理的职能部门,可能面临着调整合并,政府将更多的资源投放于体现首都新定位的职能部门.
维护政治、文化、社会秩序方面的职能部门,将会得到更多的资源.
随着职能定位、权力划分、机构设置的变化,运行规则也随之发生改变.
在强调经济职能下的治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首都战略定位,需要进行治理体制的创新.
否则,原有的治理体制将会桎梏城市功能转换,进而延缓首都新定位的实现.
二、趋势预判1.
区域协同发展是治愈北京大城市病的良方,北京新治理模式的选择将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长期过程从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明确首都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调控产业人口,优化空间布局,在区域层面合理分配资源、区域功能重组、创新体制机制是治愈北京大城市病的良方.
北京治理是多种力量的平衡,是权力资源的再配置,是一个持续调整的互动过程.
北京治理新模式的选择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运用区域治理的原理和思维,构建适合北京实际情况的治理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治理模式.
同时,根据具体任务和目标进行区别组合,搭建适宜、有效的治理结构.
从现阶段来看,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北京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疏解非首都功能及人口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搬哪些、谁来搬、搬到哪、怎么搬"是疏解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疏解涉及到治理主体所代表的各种利益的相互交织,或一致或冲突,或联合或对立,形成了复杂的利益结构网络.
各种利益的调节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
非首都功能承接地的产业培育、疏解配套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此过程中,北京治理模式的形成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的某一种或多种情势:北京局部地区的经济波动、原有产业和续接产业的错位脱节、基础设施改善放缓、公共产品供需不平衡、治理走上弯路、社会冲突频繁和加剧等.
2.
在现有宏观财税体制下,关注北京地方利益仍将是北京在协同中不可也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种区域治理,是区域利益相关者采取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涉及区域公共利益的事务.
当三省市地方利益与京津冀区域利益保持一致,区域协调就相对容易实现.
当区域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存在冲突或者对立,从理论上来说,地方利益应该让渡于区域利益,形成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
但是从实践角度来说,地方利益受损,也就意味着地方利益主体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和居民的利益受损.
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北京市去"经济中心化"程度的把握必然是个难点:要搬多少企业搬迁哪些经济体同时,在对于经济实体搬迁的问题上,不同层级的政府会有不同的诉求,不同的社会组织、社会阶层也有不一样的认识和要求,31由此形成疏解不满情绪和阻力.
代表北京地方利益的政府,在北京内部系统要协调企业、社会公众和居民的利益,使之形成动态平衡.
否则,如果让北京利益主体的利益一直处于受损状态,利益主体被动或者不愿意支持区域协调,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障碍.
在我国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财权与事权相匹配.
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要支出,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
当北京地方利益与京津冀区域利益发生冲突时,北京政府不可能承担超出地方事权的区域公共产品或服务,也没有充足的地方财权去行使区域事权.
因此,在现有宏观财税体制下,地方利益仍将是区域协同中不可也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
3.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媒介的利益代言作用将逐渐式微,利益主体与政府直接互动频率将不断加强我国当前信息沟通和传达最典型的实现形式与渠道就是每年的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和各种政府渠道的意见反馈等.
而网络空间最大的特性是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力量的逆转.
也就是说,权力性影响力在网络空间不再是主导了.
网络时代要求政府组织形态趋向扁平化,柔性化,政府行政组织与外部联系的交往方式发生变革.
实时共享、双向或多向交流等信息技术,使得政府与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互动与合作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互动的频率与时效性不断增强.
人代会、政治协商会等的信息媒介功能将转换或创新,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预警机制、决策机制、资源配置与保障机制、新闻发布机制、控制处理机制、善后处理与评估机制都将得到及时的反馈与修正.
4.
区域协同发展及疏解进程的前期和中期,集权不可避免也很必要区域协同发展和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疏解过程是疏解手段、时机、力度、程度相互配合、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
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的治理的手段也有所不同.
治理的手段包括市场、政府和法律三种方式.
有些非首都功能是在市场的作用下形成的,例如区域性的专业批发市场;有些是行政力量形成的,例如教育和医疗.
针对驱动力不同的非首都功能,应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疏解.
在疏解进程的前期和中期,疏解的动力不足,需要政府依靠行政力量发挥主导作用,并由强制性来保证高度的执行性.
需要政府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市场手段为辅,采用协同集权的方式解决此类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一方面,政府严格限制产业增量的准入关,2015年颁布了北京新增产业和限制产业目录,制造业、新建和扩建区域性批发市场及物流仓储设施,这些都是被限制的.
另一方面,在疏解存量方面,充分利用行政、市场等多种手段,挤压低端业态生存环境,撤并清退、集中整治推动非首都功能的的迁出.
政府对疏解出的产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激励.
集权协同还表现在京津冀三地对于疏解产业承接地的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设、以及产业环境的培育方面.
在疏解人口方面,政府采用整治地下空间、群租房专项整治、拆除违法建筑等行政手段.
在疏解的中后期,承接地的交通条件将得到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将得到提升,将形成一定氛围的产业环境.
这个阶段的疏解进程更多地依靠市场手段,承接地良好的条件吸引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产业迁出或转移.
5.
北京功能疏解或将使北京社会矛盾复杂化,甚至会被激化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是对现有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必然会涉及政府、产权主体、经营主体、就业人口等多方主体利益,因此必然毫无例外地引发有明有暗的利益博弈问题.
在法治社会背景下,城市病治理存在利益调整与社会稳定之间的两难选择.
此外,随着经济利益受损的居民不断增加,其不满情绪引发不满的社会言论,而这些社会言论通过网络放大传播,容易形成经济利益受损的网络族群,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公共危机.
6.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的治理体制或会"浴火重生""政治中心"对北京治理体制的影响较大.
随着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和行政功能的逐步疏解,东西城功能高度重合,推动东西城行政区划调整,强化中央政务服务功能,弱化中心城区经济功能,成为一个以中央政务服务为主导功能的首都核心功能区.
如果调整东西城的行政区划,北京各层32级政府的职能定位将会发生变化.
政府职能在治理体制占有重要地位,是确定各级政府权力范围和任务的基础.
与政府职能相适应的权力资源将重新配置.
权力的配置包括没有隶属关系同级政府之间的配置;同一级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政府和非政府治理主体之间的配置.
从各级政府来看,东城区、西城区以及通州区的政府权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得到加强与优化;从弱化北京经济职能来看,政府部门的经济管理部分的权力将会得到转化,权力资源将会配置到体现首都战略定位城市功能的其他部分;非政府治理主体的权力将会得到强化.
机构设施是北京治理体制的载体.
东西城行政合并之后,政府管理机构将会得到精简;维持政治、文化等方面秩序的机构将会设施.
从运行规则来看,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促使通过协同、沟通、协商等方式进行治理.
从职能定位、权力划分、机构设施和运行规则四个要素看,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北京的治理体制将"浴火重生".
三、对策研究首先,优化北京行政区划设置.
一是将东西城合并,形成新的国家政务区;二是根据综合性首都发展的经验,建立国家行政文化新城,最大限度地缩减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三是为弥补通州副中心与原有城区空间距离不足的缺憾,建议近期将河北的大厂、燕郊和香河与通州副中心统一规划,共同打造一个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区,远期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将北三县划归北京管辖,从地理空间上优化北京副中心的发展格局.
其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北京治理模式.
首都发展进入新阶段,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管理、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呈现阶段性特征.
首都发展的特征是影响北京治理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需要对传统治理模式进行变革,形成一种新的治理模式.
因此,北京必须构建符合中国国情、首都特征、首都战略定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北京治理模式.
再次,适时调整政府部分机构职能,以适应北京治理重心的转移.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是北京治理中重要的参与者.
政府的权力主要通过其职能部门来行使,北京政府各职能部门,也是推动北京治理的重要力量.
在现阶段,北京治理中心的改变,在客观上要求政府机构的职能结构进行调整.
因此,建议实施调整政府部分机构职能,以适应北京治理中心的转移.
针对首都经济功能的弱化,建议将政府机构部分经济职能部门进行整合调整.
在不增加机构和人员的基础上,对一些传统的经济职能机构进行合并,将人员配置到首都政治秩序、文化秩序、社会秩序维持的部门中,以适应北京治理重心的转移.
[参考文献][1]陶希东.
发达国家跨行政区治理模式启示[J].
行政管理改革,2015(4):70-74.
[2]张成福.
跨区治理:模式、机制与困境[J].
中国行政管理,2012(3):102-109.
[3]刘建军.
跨界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C].
第九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11):63-67.
[4]刘建军.
京津冀宜实行渐进式跨界治理[J].
民生周刊,2015(2).
[5]李良荣.
"新世界"舆论法则:掌握传播主导权[C].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21(B01).
[6]蔡立辉.
信息化时代的大都市政府及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M].
人民出版社,2014.
[7]关傲.
北京市政府机关推行公务员聘任制问题研究[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
GovernanceofBeijingintheBackgroundof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CoordinationWeiwenying,Sunli(CentralCompilation&TranslationBureau,Beijing100871;Beijing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010)Abstract:Jing-jin-jicoordinateddevelopmentisnotonlyamajoropportunityforinBeijinggovernancebutalsochallenges.
Inthiscontext,theauthoranalyzeskeyissuesingovernancemode,mainbodyofgovernance,governancesystemandgovernancetrends.
Inaddition,theauthorputsforwardoptimizationadministrativedivisions,establishingBeijinggovernancemode,andadjustinggovernmentstructurefunctioninordertorealizeBeijinggoodgovernance.
Keywords:Beijinggovernance;governancesystem;Jing-Jin-Jicoordinateddevelopment;stakeholders(收稿日期:2016-11-16责任编辑:廖令鹏)33城市空间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及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
同时城市空间治理必须充分尊重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规律,推动城市空间由"单中心、摊大饼"向"多中心、网络化"的转变;必须坚持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推动实现政府、市场、市民多元主体的有序参与以及行政机制、市场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等多个机制共同作用.
一、成都推进城市空间治理的发展形势和基础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功能定位的升级,成都城市空间布局进入成都城市空间治理若干问题姚毅(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23)[摘要]城市空间治理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先导策略.
本文基于城市空间治理的基本规律,探讨了成都推进城市空间治理的发展形势和基础,并进一步提出要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空间战略为基本指引,着力增强成都城市空间治理的法治保障、多元参与,有重点地推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城市功能的升级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城市空间治理成都[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33-04[基金项目]2016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Z03),2016年度成都市社会科学院院级重大课题"一带一路战略下成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水平测度及比较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姚毅(1982—),四川阆中人,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
了深度调整期,逐渐呈现出向"双中心、网络化"发展的态势.
同时,中央、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和深入实施,成都获批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使得成都城市空间治理的基础和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上位区域发展战略部署需要得到深入贯彻落实"十三五"时期,国家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在东中西和东北部"四大板块"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最终形成"4+3"的国家区域战略布局.
同时,四川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明确提出"坚持把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作为总揽,在加快区域竞相发展中提升全省整体实力",并进一步指出"首位城市要对标高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本期论题】34端、辐射带动".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一带一路"的核心节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四川"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的"首位城市",成都城市空间治理需要以中央、省委的区域发展战略为导向,在推进国内外联动、区域间协同,互联互通等方面更好地发挥区域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二)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空间载体支撑国务院通过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国家中心城市的获批,表明成都由区域中心城市正式升级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城市群也将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更加注重多层次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积极融入全球分工合作体系,努力为内陆其他城市转型升级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探索可复制和推广的经验.
这需要改变成都"单中心、圈层式"的城市空间格局,着力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格局,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空间载体.
(三)天府新区建设的加快为成都城市空间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契机2010年天府新区成立以来,尤其是2014年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以后,新区发展迅速,为成都空间格局由单中心、摊大饼向双核、哑铃型转变提供重要的战略机遇.
国务院批复明确提出"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国际化现代新区,打造成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宜业宜商宜居城市、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作为四川"三大新兴经济增长极"的首位增长极,天府新区"四化同步、四态合一"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新区,经过5年多的积淀,逐步形成了符合内陆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顺应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趋势、具有经济高地典型特征的发展趋势.
(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为成都城市空间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成都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成都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特色亮点,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市)县GDP已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50%以上.
同时,成都各区(市)县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态势明显.
中心城区正逐渐成为现代金融、现代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都市工业的重点区域;近郊区域以产业和城市互动升级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产城融合和城市功能的提升;远郊区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特色化发展态势明显.
成都中心、成都科学城、成都医学城和成都城市音乐厅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加快推进,将进一步增强成都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功能升级的载体支撑.
二是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成都中小城市人口和产业承载力.
近年来,成都市立足"全域成都"的发展思维,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全域"、"区域统筹"、"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连片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型"的新农村建设.
成都市域的副中心、卫星城、小城市、特色镇和新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到目前为止,成都市实现就业政策和就业工作的城乡全覆盖;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文化活动场所全部实施标准化建设;"全域成都"范围内社会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和相互衔接;城乡户籍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城乡居民自由迁徙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一体化目标基本实现.
三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市域各地区之间的网络化联接.
市域轨道交通水平大幅提升,地铁运营总里程108公里、在建205公里,第三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正式获批,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完成.
"十三五"时期,将进一步按照"中心城区加密成网,天府新区核心成网,两核互动加强,全域基本覆盖"的要求及构建市域和市区两个"30分钟轨道交通圈"的目标,强化"双核"之间轨道交通联系,形成"3快3普"共6条轨道交通线路的便捷联系,强化"双核"与城市副中心、卫星城之间点到点的轨道交通联系.
同时,成都城市空间治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在城市快速扩张中的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中心城区、近郊、远郊逐次递减的问题;中心城区功35能疏解不够和产城融合发展不足,市域"承担、分担、共担"的城市功能布局体系尚未有效形成;城市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加大,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成都城市空间战略指引在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157"总体思路中,明确了"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的城市空间战略.
究其本质而言,就是从"市域、区域、国际"三个层次协同推进,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空间载体和功能支撑.
(一)市域层面:推进城市功能的整合与提升从城市经济视角来看,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塔尖",需要在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形成示范,而市域空间布局调整和功能结构优化是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的先行策略.
具体而言,国家中心城市在市域层面的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需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综合考量:一方面,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来看,国家中心城市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阶段,需要顺应城市空间格局由"单中心、圈层式"向"多中心、网络化"转变的发展趋势,加快形成城市中心、副中心、卫星城、小城市、特色镇和新农村等不同层次的市域空间在城市功能上的"承担、分担、共担"的良性关系;另一方面,从国外城市空间治理的经验来看,需要注重城市增长边界的控制、城市用地的再开发、城市社区的人文关怀以及各个功能组团交通的网络化联接.
(二)区域层面:加强多层次高水平的区域交流与合作从区域经济视角来看,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升级版,需要切实贯彻落实上位区域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发挥区域的引领、辐射、集聚作用.
具体而言,国家中心城市在区域层面的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需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综合考量:一方面,要按照国家"4+3"的区域发展战略,立足城市发展实际,以融入发展为基本路径,主动对接国家相关区域发展战略,更好地承担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国家使命;另一方面,要注重城市与区域的动态平衡和有机平衡,立足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实际,找准在不同区域层次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主体作用,促进多层次区域空间互为支撑和协调发展.
(三)国际层面:增强与全球的互联互通从世界经济视角来看,国家中心城市是世界城市网络体系重要节点,是国家推进开放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功能载体.
同时,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确立的"五通"合作重点中,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发挥着先导性作用,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具体而言,国家中心城市在国际层面的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需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综合考量:一方面,要树立全球视野和开放理念,主动对接国家开放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融入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不断提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水平和能级;另一方面,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先导,统筹推进"五通"的协调互动发展,建强作为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门户城市的功能.
三、成都推进城市空间治理的重点策略成都城市空间治理要立足成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尊重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城市空间战略为基本指引,增强城市空间治理的法治保障、多元参与,有重点地推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城市功能的升级.
(一)增强城市空间治理的法治保障一是加强城市空间治理的法制建设.
加快城市空间治理的立法进程,统筹市政设施建设、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发展、城市交通、城市环境、城市公共安全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等六大重点领域的城市建设管理,为城市空间治理提供法制保障.
二是加强城市空间治理的规划引领.
聚焦国家中心城市"四中心一枢纽"功能定位,抓紧各类城市规划修编,注重市域和区域的统筹,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以"多规合一"确保"三生"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
三是完善城市空间治理的政策体系.
重新梳理成都已有的城市空间政策体系,加大对于环高校成果转化区、36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等城市空间治理新兴领域的政策指引.
(二)促进城市空间治理的多元协商合作一是加强城市空间治理的PPP模式的运用.
建立健全城市空间治理的PPP模式,重点推进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生态环保、旅游、医疗卫生及教育等多个领域的PPP项目试点,增进成都城市空间治理效率.
二是加强城市空间治理的社会参与和规划参与.
发挥基层社区和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市民互动桥梁的作用,拓展民意表达的渠道和方式,完善民意表达的规则和信息指引,搭建多层次的多方利益协商平台,建立健全及时回馈、共同决策的良性互动模式,强化公共参与的社会监督,使得成都城市空间治理的规划和政策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
三是加强城市空间治理的决策咨询.
探索建立由党政职能部门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等各界精英组成的"城市空间治理研究咨询委员会",采取"官助民办"的运行模式,对涉及城市空间治理的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形成决策咨询报告,为政府相关决策制定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三)推进多层次区域空间治理的协调互动一是注重不同区域层次的空间治理的协同推进.
在市域层面,要注重城市功能的整合和升级,推进城市发展空间的优化;在区域层面,要加强成都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不同区域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在国际层面,要强化与全球的互联互通,积极融入世界城市网络体系.
二是注重城市内部"双中心"和卫星城的网络化联接.
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直管区"双中心"的核心功能,合理疏解城市中心的非核心功能;各卫星城要按照"独立城市"发展理念,建强各自主体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并注重引导形成多样化非主体功能,增强卫星城的对于产业、人口的吸引和吸纳能力;加快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建设计划,加大力度,统筹推进,加快建立市域铁路、地铁、有轨电车、轻轨多制式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综合轨道交通系统.
三是注重城市基本空间单元的"人文关怀、功能复合、有机组合".
要注重城市街区、城市社区、城市枢纽站点区域等城市基本空间单元的治理,增强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强化城市街区、城市社区和城市建筑功能复合性开发以及城市枢纽站点地下空间的使用,强化各种功能之间的系统组合和高效的网络化联接.
[参考文献][1]刘卫东.
经济地理学与空间治理[J].
地理学报,2014(8).
[2]方维慰.
城市空间结构政府治理的优化[J].
学海,2014(6).
[3]王宁.
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缺陷与"城市病"治理[J].
区域经济评论,2015(1).
[4]李利文.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6(3).
[5]陈易.
转型期中国城市更新的空间治理研究-机制与模式[D].
南京大学,2016.
SeveralIssuesofurbanspatialgovernanceinChengduYaoYi(ChengduAcademyofSocialSciences,SiChuanChengdu610023)Abstract:UrbanSpatialGovernanceistheprioritystrategyofNationalCentralCity.
Basedontheevolutionprincipleofurbanspatialstructure,thispaperinvestigatescircumstancesandbasesofUrbanSpatialGovernanceinChengDu.
FurthermoreontheguidanceofspatialstrategyofNationalCentralCity;thispaperputsforwardsuggestionsofLegalGuarantee,Multi-participationandstrategicalfocusinordertoupgradethespatialstructureandurbanfunction.
Keyword:NationalCentralCity,SpatialGovernance,ChengDu(收稿日期:2016-11-16责任编辑:廖令鹏)37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本期论题】一、以宅基地换房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成效宅基地换房就是农民以宅基地使用权换取住房,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在此基础上实现小城镇化.
宅基地换房是利用宅基地变性后的级差地租补偿住房建设成本,实现居民社区建设的资金平衡.
宅基地换房促进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为小城镇化奠定了基础.
1.
示范小城镇建设提高了农村城镇化水平.
"宅基地换房"政策促使天津的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76.
31%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81.
55%,平均每年有50万农民成为拥有城镇户籍的城镇居民.
不但农民实现市民化,转户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
2.
实现了人口集中和土地集聚集约利用.
宅基地换房后,大多数示范小城镇总人口数都不低于1万人,中心村的人口也都超过1000人.
人口集中后,社区管理也相应跟进.
新建小城镇内部以3000户为城镇建设中宅基地换房的约束与破解刘洪银(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天津300384)[摘要]宅基地换房实现了人口集中和土地集约利用,在城市近郊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宅基地换房侵害了农民土地权益,这种政府推动的小城镇化模式在偏远地区难以推行,可复制和可推广性受到质疑.
"十三五"时期,应以产业植入激发小城镇建设内生动力,实行宅基地变性后农民自建住房的远郊城镇化模式,加强小城镇自然和人文景观营造,协同推进农民市民化和职业农民培育.

[关键词]宅基地换房示范小城镇建设天津[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37-03[作者简介]刘洪银(1968—),山东昌邑人,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经济学、农村城镇化.
单位设立社区居委会,以邻近的300户为单位设立邻里,以邻近的30户为单位设立居民小组.
人口集中居住后,集约节约出大量宅基地.
3.
示范小城镇建设在近郊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天津近郊区县示范小城镇建设与农民就业质量较好,主要源于近郊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农村土地的级差地租较高,土地变性后的增值收益较高,能够实现宅基地换房项目资金平衡.
近郊地区具有较好的农村工业化基础,农民再就业方式趋于多元化.
二、以宅基地换房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约束问题1.
宅基地换房小城镇化模式在偏远地区难以推行第一,偏远农村宅基地换房不能实现资金平衡.
示范小城镇试点项目由土地中心委托建设平台企业实施融资、补偿和还迁房建设,建设平台企业根据预期收支平衡与土地中心约定出让用地面积.
38与城郊地区相比,偏远农村交通不够顺畅、区位优势不够突出,土地变性的增值空间有限,项目建设平台企业要求的出让用地面积较大.
近年来,预期的土地出让收益出现下降,部分试点项目不能实现资金平衡,平台企业融资出现困难,项目建设推进缓慢.
第二,偏远地区产业层次和农民转移就业水平不高.
远郊地区村镇不具备区位优势,街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工业企业吸纳力不高.
入住工业园区的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不高.
街镇工业园区传统制造业的低水平发展抑制农民转移就业的增收空间,农民转移就业的收入水平不高.
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对151个产业发展特征村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结果,远郊街镇工业园区企业工资标准不如环城四区高,农民就地转移就业的工资水平较低.
2.
宅基地换房侵害了农民土地权益第一,宅基地与住房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物权,以宅基地换房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物权之间的交换.
宅基地权利是农民的永久保障性物权,用于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利.
宅基地物权价值与日俱增,一定面积的宅基地能换多少面积的住房,即使考虑房屋的价值增值因素,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答案.
以宅基地换房实际上是用永久产权的地产换取固定产权期限的房产.
第二,宅基地换房后节约出来的土地名义上仍归村集体所有,实际上由镇政府统一委托经营.
农民丧失了部分土地的实际控制权.
不但如此,部分村镇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也一并收归镇政府统一规划经营,农民失去了农地承包经营权.
第三,宅基地换房后节约出土地的复垦质量较低.
按照挂钩项目区占补平衡要求,节约出的宅基地应复垦复耕为耕地,但项目实施中节约出的宅基地被直接用来发展设施化科技农业,设施农业对土地品质依赖性差.
名义上实现了土地复垦,实际上仍是建设用地的土地品质,不能用于大田生产.
3.
政府推动模式的可复制和可推广性受到质疑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采取的是政府推动模式,属于自上而下的城镇化.
这种模式推进快、效率高.
政府先期进行城乡协调发展规划并主导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以此带动传统农村改变落后面貌.
但这种模式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偏向.
如果村镇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政府推动进入城镇化轨道,亦未尝不可.
但城镇化条件不成熟的村镇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小城镇建设需要激发村镇自身活力,培植壮大产业和扩大农民转移就业,发展村镇经济.
如果政府不分区别地加以行政推动,将欲速则不达.
三、"十三五"时期以协同与共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1.
因地制宜选择差异化城镇化模式,协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同步推进生态村与示范镇建设.
靠近城区、依靠土地征转能够实现资金平衡的街镇可以同步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和三改一化工程;离城区和交通干道较远的街镇,如果镇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可以依靠土地变性和村集体出资共同分担城镇化建设成本.
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差、试点项目推进困难的街镇可退出示范小城镇建设,转而建设生态文明村.
镇村经济不发达的远郊街镇可以先行开展生态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暂缓推进城镇化.
2.
偏远地区城镇化应产业先行,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远郊镇村推进城镇化前应先行发展壮大镇村产业,尤其镇村工业.
苏南模式依靠乡镇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
远郊地区城乡一体化也要产业先行,以工业化发展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
基层政府应加快街镇工业园区建设,吸纳外部企业进园区发展.
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民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镇村集体经济具有一定积累,城镇化建设才水到渠成.
3.
探索以宅基地建房的农民自建模式,推进远郊地区小城镇建设.
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中央政府开始推行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十三五"后期,"三块地"改革将推向全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将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
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远郊地区可以探索实行以宅基地建房的农民自建模式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宅基地换房和宅基地建房两种模式的并行.
第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居民楼建设必须经过全体村民的同意并经所在街镇政府审核批准,农民自建模式的小城镇建设必须符合小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二,筹资模式采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收入为主,政府财政补助为辅的方式,辅助以土地抵押贷款和39社会融资.
第三,运营方式可以采用村办开发公司承建或政府委托项目建设平台公司,承建公司对项目实行独立核算.
4.
构建城乡一体化投资分担机制,分类建设美丽家园.
城乡一体化建设可以采用村集体出资、社会融资和财政扶持的多元融资模式.
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远郊街镇优先开展示范小城镇建设,村集体承担部分建设成本;区位优势明显的村落有序推广示范小城镇建设,政府根据投融资能力、信誉、经营产业类型等遴选确定项目建设平台单位资质,平台企业以自有资金和土地融资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财政扶持示范小城镇规划设计、节能环保、公益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和建设平台企业贷款贴息.
具体而言,针对远郊人口密集村庄,如果具备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可以由村集体出资在集体建设用地原址改建为楼房,增配各类公共配套和基础设施,整治、美化环境,形成新型农村社区.
远郊人口较少的村庄,如果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可以村集体出资,政府补助方式在集体建设用地原址建设高标准、低密度、生态型住宅,增配公共配套和基础设施,整治、美化环境.
远郊人口较多、以工厂化种养殖业为主的村庄,应建设美丽乡村,补充公共配套设施和平房翻建,开展清理整治.
距城区较近,人口较少的村庄,如果纳入撤村并城规划,暂时以村容村貌整治、配套设施补充为主,由环保市容主管部门牵头,重点进行路面硬化、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环境清整等工作.
5.
加强小城镇自然和人文景观营造,打造宜业、宜居、宜人城市环境.
成功的城镇化都是努力做好人的文章.
产城融合不但需要植入工业和工业集群,还需要集聚人气,围绕人的需求培育服务产业.
围绕就业、居住和生活打造宜业、宜居和宜人的城市环境是城市建设管理的根本.
其中,营造城市自然和人文景观,打造绿色生态城市是培育宜人环境的关键,也是农村城市化的短板.
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建设中应依托自然地理环境,以山水田园为要素进行绿色规划,建设绿色城市;依托人文历史进行城市文明塑造规划,保护和传承城市文明,建设文化城市;依托智慧型人才进行绿色创意,以绿色创意产业打造绿色生活.
6.
引导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分流分化,协同推进农民市民化和职业农民培育.
"十三五"时期农村城镇化需要协同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市民化.
第一,职业农民要基于农民意愿,采取农闲时节参加培训学校或进入农业职业院校进修方式,学习掌握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知识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
第二,创新农民市民化政策.
建立实施各级财政转移支付与农民市民化挂钩政策.
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各级财政转移支付要与农民市民化数量挂钩,市、区县和镇政府按比例分担农民市民化成本.
[参考文献][1]马林靖等.
快速城镇化中政府行为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J].
西部论坛,2015(1).
[2]黄跃.
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的调研报告[R].
城乡研究动态,2011年1月.
[3]张有会.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天津市东丽区华明示范镇建设实践.
求是,2010(18):58.
[4]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
不同产业发展特征村农民增收途径研究[R].
统计报告,2014年6月27日.
[5]刘洪银,张洪霞,崔宁.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模式与治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ConstraintsandCountermeasureofChangingHomesteadforHousinginTownConstructionLiuHongyin(CollegeofHumanities,TianjinAgriculturalUniversityTianjin300384)Abstract:Duringtheperiodof13thFive-Year,stimulatingsmalltownsconstructionendogenouspowerbyimplantingindustry,andallowingpeasantsselfbuildhousingaftertransferoflandexpropriationinexurbanareas,and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thenaturalandculturallandscapeofsmalltowns,coordinatelypromotingtheurbanizationofpeasantsandthecultivationofprofessionalfarmers.
Keywords:Changinghomesteadforhousing;theConstructionofdemonstrationsmalltown;Tianjincity(收稿日期:2016-09-13责任编辑:垠喜)40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开放论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不断分析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济对策.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取得伟大成果;但是也发现若干矛盾,亟待适当处理.
几年来的问题,归纳为"三多"(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和杠杆即信用太宽)、一高(成本)和一短(短板);相应的措施是"三减"、"一降"和"一补".
这些工作极其繁重,要花很大气力;也已有所进展,基本面仍看好.
通过实践,各地开拓和积累了很多新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以促进整个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创造越来越好的新局面和新常态.
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包括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又有现行体制还未彻底解决的缺点以及具体操作中的某些失误.
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着重于对体制、机制的检点,以利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保持和促进稳增长、转方式、优结构,归根结底在惠民生.
总结"三减一降一补"的新经验沈立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13)[摘要]中国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复杂的挑战,就是产能、产品、杠杆过多和成本高并有短板.
当前对策在于三减、一降、一补,这些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任务极其繁重.
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和惠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一步向现代化前进.

[关键词]三多一高一短三减一降一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40-03[作者简介]沈立人(1927—),江苏苏州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江苏省社科名家,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
一、减产能过剩,这是源头治理,由来已久搞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首要标志在扩大生产能力.
但是,怎样培育和增加农工服各部门、各产业、各行业的产能,是一项复杂有序的系统工程,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应一哄而起,只求多快,不讲好省.
早在"一五"时期,就出现了"投资饥饿症",上下左右一致热衷于基本建设.
我在30多年前,就写了《防止重复建设》(《人民日报》1982年7月12日)一文,建议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长远规划和合理的产业治理,对已经形成的长线要及时调整.
但在当时大开发的热潮下,大家的头脑很难冷静下来.
当前形成的产能过剩,集中在钢铁、煤炭、水泥和汽车、家电以及某些消费品,原因同样来自体制的扭曲.
我们的经济体制,应该是在宏观调控下41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现在看来,双方都有不足.
宏观调控应不限于总量的供求平衡,需进一步具体化到主要行业和产品以及地区之间的统筹协作;市场竞争本在防止过剩和弥补不足,现在同样控制不力,有的热门出现了过度膨胀.
其中,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挂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下改革,应当从两方面给力:一是优化宏观调控,深化到主要产业和重点产品;二是推进市场充分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在此进程中,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协调.
当前消除过多的产能,更有赖于政府和市场的配合,进而完善长远的机制,切实防止盲目投资和"大开发"情绪,力求长治久安.
二、减产品积压,关键在强调产销平衡在产能过剩情况下,生产往往难免过度,导致产品的滞销和严重积压.
因此,必须转换产销理念,做到以销定产,并适当形成有限的买方市场,有利以销促产,并优化产品结构.
这涉及更多方面,如正确对待GDP,在重视此一指标的前提下,同时关注GNP,力争两者之间有效衔接,防止有更大的差距.
我们反对和取消了宏观的、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并不否定企业管理仍要保持计划管理在内.
若不作市场调查,不求产销一致,企业难免造成经营失败.
这在大企业,应当放在优化经营的首位.
如若不然,就可能陷于困境.
为了做到产销平衡,既要以销定产,又要以产促销,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同样要列入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议事日程.
这在当前是短线甚至是缺口.
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在争取出路之际,不能不从这方面去开拓,并且有赖于同业的合作,然而,这至今也未走上正规.
市场经济讲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只是一个侧面;另一侧面在相互合作,要更好地遵循市场导向,特别是挖掘潜在的购买力.
三、减杠杆过度,更是一个老而难的关这里说的杠杆,主要指信贷和其他金融衍生品,也连同财税的有关环节.
市场运行和企业营销,离不开杠杆的支撑和调节,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企业和市场的兴衰得失.
长期以来,我们在宏观调控上,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但从实际看,有人认为,不仅财政政策积极有点过头,货币政策也不够稳健.
表现在财政赤字越来越大,尤其是地方一块缺乏控制;货币政策同样宽松,发行量是否过限,贷款风险是否太大,都值得质疑.
因此,适当调整杠杆,防止过限,确是当务之急.
在"三减"中,减杠杆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既关系到现有产能和产品的调整,更影响到下一步的更多工作和政策.
看来,适当紧缩是必要的,但又不能全面收紧,而要有收又有放,进一步发挥杠杆的正能量.
特别是要区别对待,转向更好地支持创新、创业和中小企业,支持其走出困境,开拓新天地.
这里,联系到股市、房地产,有更多的新课题要研讨、探索和解决.
全面深化改革,这是一大块,要搞出红利来.
四、降成本,遍及更多领域,要花大力气当前面临可能的"中等收入陷阱"直接带来的困难,就是成本过高,哪个部门、地区都绕不过去.
在微观层,如企业和不少事业单位直至机关、团体以及部队;在中观和宏观层,运行费用都与日俱增.
由于成本提升,各方面支出增加、效益减少,对其合理操作,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我国制造业兴起,不断扩大出口,原来靠的是人口红利,现在已经逐步丧失,不少劳动密集型行业都有外迁,无法阻挡.
扩大到宏观,政府和部门、地区都有成本递升的势头,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同样不利.
只有控制和降低成本,才能提高经济运行的质效,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怎样降成本、增质效主要途径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部门和企业首先需要坚持技术创新,并改进管理.
很多单位的兴衰和成败,关键在此.
在社会和政府,降低成本的重点不同,但门路也多,关键在简政放权,提高职能,制止奢靡浪费.
应当承认,这些方面潜力大,阻力也大.
反腐倡廉,提倡勤俭节约,都有不少办法,贵在领导有担当,群众有支持.
怎样设计监督检查的机制和方法,值得探索.
有人提出,不仅企业有交易成本,社会也有交易成本,如何计算,亟待研究.
42五、补短板,同样是一篇大文章什么是当前的短板有不同说法,有共识的,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所以,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有宽广的领域,在知识和大数据时代,科技进步,发现和发明众多,从科学实验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径畅通,创新为创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
与当代世界相对照,我们的短板是不少的,择其善者而补齐,就是发展的新天地.
在这方面,必须舍得花人力、物力和财力,创造新的环境和条件,才有希望追赶先进,缩短差距,获取越来越多的成果.
补短板,又不局限于创新.
对照新的发展理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在协调、绿色、开放和分享上,同样有几块短板,不同地区更有不同的短板.
农村有,城市也有;农业、工业有,服务业更有.
分清主次和先后,要有统筹,定下路线图和时间表,依序补上,中华复兴的梦才是圆满的.
这里要强调的,短板中的短板,或许更在民生,怎样做到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特别是扶贫、减贫,亟待攻坚克难,走向共富.
有人指出,脱贫和人的城镇化,或许要以至少上亿人口计,可见任务之艰难和使命之光荣,必须付出不懈的努力.
从"三多、一高、一短"到"三减、一降、一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总体上要有顶层设计,又要有统筹协调.
对此,既要有共识,又要有分工和合作,全党全民共襄此举.
我们坚信,在全面改革的推动下,经过"十三五",目标越来越近,人民群众会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绿色的现代化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
ToSummarizeNewExperienceof"ThreeReduce,OneDropandOneSupplement"ShenLiren(JiangsuAcademyofSocialSciences,Nanjing,Jiangsu210013)Abstract: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hasmadegreatachievements,anditalsofacescomplexchallengesincludingovercapacity,excessiveleverageandhighcost.
Thecurrentstrategyrefersto"ThreeReduce,OneDropandOneSupplement",whichinvolvesallaspectsoftheworkandthetaskisextremelyheavy.
Thekeyfactoristocomprehensivelydeepenreform,promotesteadygrowth,transfermode,adjustthestructureandbenefitsofpeople'slivelihood,inthefullcompletionofawell-offsociety,andfurthertothemodernization.
Keywords:"ThreeExcess,OneHighandOneShort";"ThreeReduce,OneDropandOneSupplement";ComprehensivelyDeepenReform;Completingtheprocessofbuildingamoderatelywell-offsocietyinallaspects(收稿日期:2016-09-28责任编辑:垠喜)43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开放论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的活跃激发了厂商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创新积极性,促进了各种资源利用效率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产业整体生产力得到提升.
目前我国面临国内外市场双重压力,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入关键阶段,通过对外贸易引擎作用实现要素合理配置、产业结构优化非常必要.
一、贸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机制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早在上世纪1960年KanamcAkamatsu提出的"雁行模型",就主要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国际化,参与多层次的国际分工,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扩大出口,提升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
1980年代之前Michaely和Balassa提出了一个国家的出口,可以通过资源优势以及技术在产业间的转移等渠道,实现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1996年安娜的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在一个开放型国家的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不同的生产要素会被不同的贸易业务使用,这会使这些要素在部门间得到重新配置.
ItaloColantone(2010)研究了国际产业分工同企业进退市场的关系,发现越是开放度高的产业,越能阻止新企业进入市场;动态比较优势反映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市场是动态比较优势的体现,这对产业结构的演变有重要作用.
LiLi,MichaelDunford(2012)研究了中国同欧盟之间的货物贸易往来,发现中国的相对比较优势已经不再局限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且已经扩展到了部分资本密集型制造行业,认为中国政府不再适合实施出口导向型政策,应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来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国内关于贸易的产业结构效应的研究方面,1995年牛文育曾提出国际贸易通过带动效应、优化效应来使产业结构得到升级.
2006年刘炳廉对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国际贸易主要通过国际利益比较机制和产品生命周期循环两种机制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姜茜、李荣林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优化康增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700)[摘要]经典贸易理论已经阐明贸易对一国要素利用、产业结构优化有着促进作用.
本文基于大量统计数据并借助统计软件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研究发现,对外贸易对反映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三大指标综合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
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建议我国应转变贸易增长方式,鼓励创新,扩大内需等.

[关键词]对外贸易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中图分类号]F752.
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43-04[作者简介]康增奎(1963—),河北赵县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44(2010)从我国商品结构分析了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认为部门之间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交叉效应.
孙晓华、王昀(2013)基于半对数模型和结构效应验证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作用,发现从两大类贸易产品对三次产业的影响来看,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有利于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提高第二产业比重,这是我国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跨越的特定时期工业化发展战略和对外贸易政策的体现.
本文将从反映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指标来分析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综合指标(一)产业结构指标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产业结构升级时,一般借鉴配第-克拉克定律,研究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化,利用服务业占比提高来说明产业结构升级,但这种方法只是描述总结了产业结构的变迁,并没有从实质上弄清楚产业结构升级与其演替的区别,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主要表达了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内在机理是要素生产函数的向高效化转变的过程.
据此,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具体划分为三大指标: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水平、能源利用效率.
1.
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科技含量主要包括以高校为主体的基础技术,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技术,对于这两种技术的投资主要来自于两大主体:企业和政府.
本文在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政府的投资因素,将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具体细分为三级指标:高校创新能力、行业创新能力和政府因素.
由于数据值和数据量较大,本文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5》,先对2002~2014年高校发表科技论文、申请专利、专利授权、国外发表论文、高新技术出口额、R&D经费支出(表1)等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基本处理后,再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主成分,得出最终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如表2所示.
2.
人力资本指标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因素,人力资本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具有正向作用.
一般把人力资本水平表示为受教育水平(如小学、中学、大学)占劳动力数量的比重来表示.
3.
能源利用效率指标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能源利用效率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内外对能源效率的测算,主要通过能源服务产出量与投入量比值来度量,或者一定量的经济产出所学的能源投入占实际能源投入的百分比来测算.
本文借鉴Hu和Wang(2006)在《Total-factorenergyefficiencyofregionsinChina》所用方法,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框架定义了全要素能源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DEA测算我国的2002~2014年的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TFEE.
TFEE的取值应该是大于0小于1的.
TFEE指数越大,说明能源效率高;反之,TFEE越小,表明能源利用效率越低.
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输入变量(能源消费量,劳动表1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高校创新能力科研成果高校发表科技论文高校专利申请数高校专利授权数国外发表论文行业创新能力研发产业能力高新技术出口额R&D经费支出研发产出效率高科技出口率政府因素支持力度科技拨款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表2年度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年份f1f2科技创新能力200271.
7313.
6342.
68200377.
9414.
7946.
36200482.
2315.
5448.
88200584.
4315.
9750.
20200686.
1116.
4851.
29200786.
6916.
6951.
69200888.
3116.
8452.
57200991.
5417.
5254.
53201092.
5618.
0555.
31201191.
4217.
5554.
48201292.
5916.
9354.
76201393.
7717.
2455.
50201492.
4216.
8754.
6545投入和资本存量)以及输出变量GDP的历年数值,用Deap2.
1得出全要素能源效率.
(二)三大指标测算结果采用因子分析法、人力资本公式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分别得出了科技创新能力指数、人力资本水平和全要素能源利用率三大指标,如表3所示.
把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这三个变量的指标标准化,计算熵值、信息效用值,最后得出这三个变量的权重分别为:0.
34,0.
34,0.
32.
通过得出的权重比例,求出最终的产业结构指标.
三、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产业结构优化,解释变量:对外贸易总额.
2002—2014年对外贸易数据来自《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15》.
利用Eviews6.
0软件输出结果概述如下:1.
平稳性检验.
由于在T统计值的绝对值2.
248360大于5%和10%显著水平的绝对值,而且可以看出P值为0.
0296<0.
05,所以可以得出对外贸易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
由以上结果我们可以认为产业结构、对外贸易都是一阶单整的.
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当Sample为2002~2014包括观测12个目标,产业结构为被解释变量,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显示,对外贸易的Chi-sq.
为2.
09324,Prob.
为0.
013.
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条件为滞后期水平为1时,对外贸易的原假设是不能被接受的,结果显示这个指标都是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3.
VEC模型.
在增加P值的过程中发现,在滞后一期的时候,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SC)准则的AIC和SC同时出现星号,所以得出最优滞后期为1.
滞后期为1的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影响度为0.
72.
同时,因为R方值为0.
924463,说明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优化方程的拟合度是比较高的,证明我国产业结构的增长与对外贸易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并且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因为t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表现为显著.
4.
脉冲函数效应.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累积冲击,输出图示可以看出对外贸易(CFT)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正向的,尤其是在第二期以前,正向作用是逐步加大的,在第二期达到了最大值,在第二期以后这种正效应逐渐减少,以后正效应逐年稳步减少.
说明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短期正效应,但不构成持久影响,说明我国还应该积极改变贸易策略和贸易增长方式,使对外贸易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实现可持续的正面推动效应.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确定产业结构优化指标,处理数据以及一系列的验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这些结论:单位根检验显示我国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是一阶单整的,2002~2014年的时间序列是平稳序列,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对外贸易是引起我国产业结构的格兰杰原因,VEC模型结果的说明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根据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结果,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正效应,因此我国应该继续重视贸易的"发动机"作用.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
推动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贸易总量世界第一,但是我国还不是贸易强国,在国际分工过程中,我国主要还是依靠丰富且廉价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来参与国际化分工,一直处于价值链的中下层,没有形成出口竞争优势产业体系,贸易方表3产业结构综合水平三大指标历年数据年份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水平全要素能源效率200242.
680.
520.
48200346.
360.
550.
46200448.
880.
570.
47200550.
200.
590.
49200651.
290.
600.
56200751.
690.
610.
67200852.
570.
620.
77200954.
530.
610.
79201055.
310.
600.
88201154.
480.
601.
00201254.
760.
590.
98201355.
500.
581.
00201454.
650.
561.
0046式亟需由从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出口,提高综合竞争实力,通过优化进出口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
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服务业发展.
我国各类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较大,甚至于其它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开展通讯、保险等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通讯、咨询等服务业的发展,也将增加第三产业在产业总值中的分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3.
鼓励企业的创新行为.
在核心技术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间差距较大,应该提出相关政策,鼓励将科技创新结果有效地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比如税收方面的优惠、利率政策、再贷款优惠等激励政策等,以此来提高企业或者行业的创新热情,并鼓励把这些无形的创新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产业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创新和改变.
4.
提高我国的劳动者素质水平,加大鼓励培养高水平的有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使投资技术外溢效应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应当在教育方面加大投资,弥补高素质技术人才不足的情况.
我国虽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是人口基数分母大,导致人均受教育水平相比世界平均水平来说较低,所以应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我国整体劳动力素质.
5.
积极推广能源节约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绿色、环保、低碳经济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之一.
6.
由本文相关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除了对外贸易因素外,金融发展和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贡献率更大如内需才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所以刺激国内消费水平是重中之重.
当前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更需要积极扩大内需,引导资金转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吸纳就业人数多的各领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参考文献][1]Akamatsu,K.
AHistoricalPatterofEconomicGrowthinDevelopingCountries[J].
DevelopingEconomies,1962.
[2]Chereny.
HandStrout,A.
M.
ForeignAssistandEconomicDevelopment[J].
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6.
[3]GrossmanGM,KruegerAB.
Economicgrowthandtheenvironment[J].
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5,(2):353-377.
[4]HuJL,WangSC.
Total-factorenergyefficiencyofregionsinChina[J].
EnergyPolicy,2006,Vol.
34:3206-3217.
[5]姜茜,李荣林.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
经济问题,2010(5):19-23.
[6]江小涓.
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4-14.
[7]靳卫东.
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的动态匹配效应:就业、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的评述[J].

经济评论,2010(6):137-142.
[8]李磊.
中国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
财贸经济,2000(5):60-62.
[9]孙晓华,王昀.
对外贸易结构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吗——基于半对数模型和结构效应的实证检验[J].
世界经济研究,2013(1):15-21.
[10]武海峰,刘光彦.
对外贸易、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的互动关系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04(7):35-38.
ForeignTradeandIndustrialStructureOptimizationinChinaKangZengkui(SchoolofEconomics,CapitalUniversityofEconomicsandBusiness,Beijing100070)Abstract:Classicaltradetheorieshavebeentoclarifythattradeplayanimportantroletoacountry`soptimizationoftheindustrialstructure.
Byemployingstatisticalsoftware,thispaperanalyzesandintegratesthreeindicatorsof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umancapitalandenergyefficiencyforthequantitativestudyonindustrystructurelevel,studiestheempiricaleffectofforeigntradeonindustrystructure,basedonalargenumberofstatisticaldata.
Theresearchfindsthatithaspositivecorrelationbetweenforeigntradeandtheindustrialstructureoptimization.
Inordertopromotetheoptimizationoftheindustrialstructure,itrecommendsthatweshouldchangethemodeoftradegrowth,encourageinnovationandexpanddomesticdemand.
Keywords:ForeignTrade,Innov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HumanCapital,EnergyEfficiency(收稿日期:2016-10-11责任编辑:垠喜)47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开放论坛】日本在二战后用了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业目前正处于大规模非农就业和农业生产结构转型急剧变迁时期,提出和探讨农业规模经营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变革的困境(一)我国耕地利用现状一是人多地少,土地高度细碎化,耕地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
国土资源部的《201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耕地面积20.
25亿亩,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但人多地少,人均占有量很低.
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推算,截至2014年底,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
48亩,远低于农业发达国家,农业规模化的中国困境与日本经验李秀芸(淮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摘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
日本农业在家庭小规模基础上获得了规模经济效益,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中国农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自然禀赋与历史上的日本极为相似.
本文主要借鉴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实践经验,探讨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变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业规模经营困境日本经验[中图分类号]F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47-04[基金项目]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6SJD810004);2016年连云港市社科基金项目(16LKT45).
[作者简介]李秀芸(1969—),女,山东临沭人,淮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乡村治理研究.

在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中排在126位以后.
而随着人口的增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人均耕地还要下降,所以耕地资源是硬约束.
从农村耕地的空间布局来看,大片农用地呈现出"插花、分散、无序的状态",这种格局很难与现代农业相匹配.
二是农户分散经营、自给自足为主,土地产出率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我国农业目前在很多地方、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生存型农业,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地域特色差异不明显,自给自足以粮食生产为主,科技含量不高,再加上一些弃耕撂荒现象,致使耕地利用水平低、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市场竞争乏力.
中科院曾发布多份报告认为,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严重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其中2012年的数据表明,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约为美国和日本的1%.
48三是农地使用权流转加快,但仍以农户间自发流转为主.
查阅中国产业调研网发现,2016年版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近几年中国农地使用权流转面积增长快速.
截至2014年底,全国家庭农地使用权流转面积达到4.
03亿亩,占家庭承包地面积的30.
4%,比2013年提高4.
7个百分点.
流转出承包地的农户有5833万户,占家庭承包农户总数的25.
3%,比2013年上升2.
4个百分点,有8个省市甚至超过了35%.
但由于种种原因,农地使用权流转基本上还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不规范流转普遍存在.
自发流转一般以村内农户间为主,流转到外村较少,转入土地农户多种粮为主.
流转的主要原因是外出打工和因之引起的家庭劳动力匮乏.
(二)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现状一是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农民非农化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候鸟式"的"亦工亦农"双向流动型;一种是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的"全职"型.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鼓励人口流动政策的实施以及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不仅使得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甚至举家外出,由"亦工亦农"城乡间双向流动型转向融入城市的"全职"型转变.
二是农业生产的有效劳动力严重不足,劳动力弱质化现象明显.
大多数农民已经不以农为主,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大大减少,留守农业的劳动力主要以妇女、老人为主,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现象明显.
2014年《经济蓝皮书》中数据显示,由于劳动力大规模外出,农村劳动力中16~20岁占比3.
4%,21~30岁占16.
7%,31~40岁占19.
3%,41~50岁占26.
4%,50岁以上占34.
6%.
合计算起来,40岁以上的年龄组人口占到61%.
按照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韩俊教授的调查数据,截至2013年低,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中,40.
3%的家庭耕地由妇女耕种,38.
5%的家庭耕地由老人耕种,二者合计占近80%,只有1/5的家庭土地是青壮年男劳力耕种,农业生产者的平均年龄为47.
3岁.
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于探索阶段,农户职业化经营程度低下.
据新华社《经济参考报》2013年的调查,我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上"发育不良":整体数量不足,全国八成以上农户还在单打独斗;经营管理、技术水平偏低;质量状况参差不齐等.
有些农业合作社是"有组织无合作",建社的目的只是为了套取国家补助资金,或是为了合理避税搞投机,并无实质性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成熟,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日本经验1.
日本农业经营规模变革面临的条件约束.
一是人多地少,土地零碎,不便于实行大面积的联合耕种.
二是农业地租高,地价贵,土地流转与集中非常缓慢.
三是兼业农户比例比较高,土地规模经营难以实现.
2.
日本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实践特点.
一是小规模家庭式经营格局为主.
二是农业生产实施品牌化、精准化战略.
三是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
四是农业生产职业化、经营法人化.
五是农业规模生产组织形态多样化.
3.
日本农业经营规模变革成功的启示,主要如下:一是应首先考虑本国国情.
规模经营实质是生产要素的配置问题,根据要素投入方式不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分为外延式和内涵式规模经营两种.
前者通过扩大土地、农机设备等要素的数量而实现,后者通过整合现存农业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益而实现.
现实中,两者并不完全独立,而是相互渗透,以哪种要素投入为主是区分两者主要依据.
从日本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看,其规模化经营变革主要通过后者来实现的,耕地集中现象并不明显.
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政府曾试图学习欧美,积极推行农地的集中和大型农机具的制造,还聘请外国农业教师传播欧美的农业技术.
但欧美样板在日本的小农户经营面前并没有发挥实际效用.
于是日本政府改弦易张,从本国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经济水平出发来改造传统农业:鼓励耕地的不断整理,把土壤改良放在极其重要地位;优先开发、推广生物技术;实施中型机械化工程等.
由此形成了集约化、专业化、小型化、高品质的家庭农场特色,从而大大提高了其农业生产率.
二是农业规模经营变革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日本农业之所以取得重大发展,主要推动者是政府.
全方位服务农民的农协49就是政府推动下产生的社会化的群众组织;政府还多次修改《农地法》,促进农用地合理利用,以提高农地效率;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增加对农业的扶持,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已占国民经济投资的20%左右.
此外日本政府一直注重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筹建更加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设立了认定农业者制度,引导、鼓励农地向认定农业者集中,以此扶持专业农户发展.
三是农业规模经营变革需要市场的运作.
历史上,日本政府曾不顾客观条件,不遗余力主观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变革,事实进展却不尽人意,"最小必要规模"边界缓慢上移整整经历了四十多年时间.
1947年按"契约、引导、服务"原则重新建立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一开始就遵从市场规律,积极培育法治文化和市场精神,按照市场逻辑实行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三、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方向(一)农业经营规模变革面临的机遇一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为农业经营规模变革提供了广阔空间.
目前我国工业化总体上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部分发达地区已经进入高度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的深入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更多现代要素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城镇化进程也不断加快,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6.
1%,而且正以平均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
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率的加速提升为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经营规模变革创造了越来越多有利条件.
二是科学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为农业经营规模变革提供了动力支持.
近年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不断更新升级.
生物技术方面,现代育种尤其抗虫棉的转基因技术发展势头良好,动植物重大灾害防控、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
同时,对农业的生产、管理和农产品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加工和分析和传送能力逐步提高,物联网、分子育种、先进农机具等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这些都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坚强保障,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可能的技术支撑和动力支持.
三是政府的重视为农业经营规模变革提供了发展环境.
党的十八大把解决好三农问题看成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强调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逐步构建"四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改革措施,为进一步破除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制约,不断增强现代农业活力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伴随着中央对农业现代化的大力倡导,全社会的关注度也在提升,一些社会力量纷纷参与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为农业经营体制变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路径选择一是坚持并完善农业家庭经营体系.
与工厂化劳动不同,农业生产更为复杂:表现之一其劳动数量、劳动质量、劳动成果等很难有准确测量和计算;表现之二是其必须在广阔的空间进行;表现之三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性、地域性.
因此,对农业生产来说,家庭是最有效的生产单位,家庭经营能很好地契合农业生产特性.
农业家庭经营无可替代,需要坚持.
但从日本的实践来看,农业家庭经营要想具有生命力还必须在坚持中创新完善.
对我国而言,创新和完善农业家庭经营制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1)通过现代技术来装备家庭式农业,在小规模土地上集约化、精细化生产经营;(2)大力发展小型家庭农场,利用家庭农场发展现代农业、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实行耕地的集约利用.
日本的人均耕地比中国更加拮据,但日本却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了经济奇迹,用0.
8亿亩地养活了1.
27亿人口,很好地挖掘了土地节约集约潜力.
日本的经验主要两点:注重顶层设计.
日本国土规划属于国家顶层战略,做了已有五十多年,非常细致、详细,综合的调查数据能精确到1:1000万比例尺.
规划方案过程非常慎重,用在广泛征求意见及协调的时间最长能达45个月,这为以后规划能否有效落实打下了坚实基础;对土地进行严厉管控.
设良田保护区,以确保优质农地用于农业生产.
对空闲土地进行管制.
50只要被确认为空闲土地,都道府县知事有权要求土地所有者提出对土地的利用处理计划并监督其合理利用.
多次修改《农地法》、《农业振兴区域整备法》、《农地利用增进法》等相关法律,不断促进农地的改良,排除农地的粗放式经营,提高农地利用效率.
日本曾经面临的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正是我国现在面临的课题,其耕地保护目标也与我国2020年18亿亩耕地总量底线基本国策殊途同归,我国同样需要是强有力的政府管控,通过顶层设计使政府的调控、引导和监管职能真正落实到位.
三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小农户和大市场对接的最好办法是把农户组织起来,农民组织化程度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农村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首先要积极培育现代型农民组织.
其性质主要是经济组织,一般担负农业生产、经营及流通方面的服务职能,是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现阶段我们要积极搭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推进农民组织的壮大发展.
建构并完善农民组织的治理机制.
现代型农民组织主要通过引导社员间的互助合作,为社员提供各类服务,来达到维护社员利益,增加社员收入的宗旨.
为了应对自然和市场两大风险,政府应该把农民组织建设当成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竭尽全力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在政策、金融、人才等各方面给予强力扶持.
四是注重农业经营规模适度.
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只有适度规模经营,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帕累托最优,提高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适度规模虽然不是具体的数量界定,也不是一个可量化的参考指标,但绝不是抽象的,农业适度规模是和各地具体的实际情况、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经营主体的主观条件密切相连的.
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然、社会、经济及技术等基础,盲目做大规模,往往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
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加强示范引导,完善服务管理,既要坚持方向性,又要坚持渐进性,不能急功近利.
五是明确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阶段目标.
农业发展过程涉及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传统、自然禀赋等众多因素,这些要素的进步、累积不是一日之功.
我国是人口大国,单是减少农民就要经历漫长过程,在今后相当时期内,农业仍要发挥吸纳剩余劳力、缓解就业压力的"海绵效应",因此农业规模化经营改革一定要循序渐进,制定明确的、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按照设定的规划方案,采取有效的路径措施扎实推进,不断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1]孙雁,刘友兆.
基于细碎化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以江西分宜县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5):802-810.
[2]罔部守,章政等编著:日本农业概论[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P32-33.
[3]何劲,熊学萍,宋金田:国外家庭农场模式比较与我国路径选择[J].
经济纵横,2014(08):103-106[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55.
[5]罗伊.
普罗斯特曼等: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J].
中国农村观察,1996(6),P20.
China'sPlightinAgriculturalScaleManagementandJapan'sExperienceLiXiuyun(InstituteofMarxism,HuaihaiInstituteofTechnology,JiangsuLianyungang222005)Abstract:Agriculturemoderatescalemanagementistheobjectiveneedandinevitablechoice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
ThescaleeconomicbenefitofJapaneseagriculturehasbeenobtainedonthebasisofsmallfamilysize,andachievesthechangefromtraditiontomodern.
Chineseagricultureisnowinthecriticalperiodofagriculturaldevelopment,ItisverysimilarinnaturalendowmentswiththehistoryofJapan.
DrawlessonsfromJapan'sexperienceinthepractice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TodiscusstheproblemsinthereformofagriculturalmanagementscaleinChinaandputforward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
Keywords:AgriculturalScaleManagement;Plight;Japan'sExperiences(收稿日期:2016-09-11责任编辑:廖令鹏)51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于推进国家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文以医药产业为例,从提升创新网络中心度视角,剖析企业在创新中的问题和根源,研究提升企业创新网络中心度的政策和策略.
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网络中心度——基于医药产业的分析王玉芬(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创新网络中心度是描述创新主体在创新网络中的关系和地位的指标,高中心度意味着该主体能获取更多异质性资源、创新机会.
目前在我国医药产业创新网络中,企业中心度远远低于高校和科研机构.
产业的研发特征、现代企业制度的短板、政府支持的乏力和市场机制的缺陷是其重要原因.
政府应在改革中着力建设制度环境,完善充分体现竞争的市场机制,助力企业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催生创新领军型企业,激励创新性强的中小微企业,鼓励企业和各种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研发,提升企业的创新网络中心度.
[关键词]医药产业创新网络中心度[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51-06[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项目"知识流动视角下江苏医药产业创新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2015SJB173);江苏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新常态下江苏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和对策研究"(BR2015068).
[作者简介]王玉芬(1974—),女,黑龙江肇东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和医药国际贸易.
一、提升企业的创新网络中心度是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作用,提升企业的创新网络中心度,对于牢固确立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发挥其重要影响力,对于推进我国的创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网络中心度指标的意义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创新策略】52创新网络中心度,是描述创新网络集中或集权程度的指标,是整个网络围绕一个节点(或一组节点)运行的程度.
它能够反映创新主体在创新网络中所处的关系和地位情况,表明该主体在网络中的权力系数,即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获取外部信息和知识、发现和响应新的市场机会,以及与合作伙伴分享资源的能力.
创新网络中心度有整体和个体之分,整体网络中心度是描述整个网络集中或集权程度的指标.
个体中心度是整个网络围绕一个节点(或一组节点)运行的程度,反映的是创新主体在创新网络中所处的关系和中心地位情况,是衡量网络中单个节点的中心化趋势的变量,用以表明单个节点占据网络中心位置的程度,是体现创新主体在网络中重要程度的指标.
产业创新网络中某个创新主体具有高中心度,说明该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存在大量的合作关系,在整个产业创新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
该主体也因为处于创新网络中心地位,有更多获取知识、信息等异质性资源的机会,因此能够获得更多的互补性资源,发现和响应新的市场机会,相较于产业中其他创新主体有更多的创新机会和更高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网络主体高中心度决定着产业创新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创新网络主体包括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政府及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各行为主体为了实现创新的目标,通过资源流动建立起各种合作关系.
其中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网络中最主要的两类创新主体.
创新主体所处的网络位置不同,获取并学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创新机会也不同.
只有那些占据着网络核心位置的主体才能取得更多的创新利益.
高中心度的创新主体不仅有更多获取多样化资源和交互式学习的机会,为了维持自己的中心地位,更加倾向于研发和创新,如果创新网络中缺少高中心度主体,则表明产业创新水平相对较低.
(三)提升企业创新网络中心度是创新发展应有之义创新网络中的两大主体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二者在创新网络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相互协调,相得益彰,但只有让企业处于高中心度,才能对整个国家的创新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
企业是促进科研成果向市场价值转化的直接推动者.
企业在创新网络中处于高中心度,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强化,创新的内生动力才会更加强劲.
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划分,产业创新网络中的企业主要包括上游的研发企业、中游的各类供应商和制造商、下游的销售和服务企业.
价值链上的企业都是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但在不同产业价值链上的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相较于其他产业,医药产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其业务范围涵盖价值链全过程.
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自身竞争的需要,不断突破自身的组织边界,与产业中其他创新主体交互合作,通过创新网络中的资源流动、转移、扩散,重新配置和利用网络资源,完成组织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创新更科学更有成效地向前发展.
高校与科研机构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最终全社会的创新成果都要通过企业实现产业化,科技成果也只有转化成生产力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
因此,作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企业应该在创新网络中有着突出的中心度.
二、企业创新网络中心度不如人意作为全球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医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于坚持不断的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但在技术创新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仍然以仿制药为主.
企业是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最佳载体,是创新网络中的基本行为主体,也是直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力量,但在医药产业创新中,企业的创新网络中心度远远低于高校和科研机构.
(一)创新主体网络中心度的研究方法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创新网络是目前比较公认的做法.
研发互动信息的形式有很多选择,可以选择合作研发项目、合作出版物、合作专利等等.
而专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技信息资源,不仅能够包括绝大多数科技信息,还能代表技术领域的新发现.
揭示专利中所隐含的信息,有助于我们研究和刻画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
利用专利信息研究创新网络不仅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数据也较为容53易获得,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专利联合申请人信息能够反映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关系,能够体现基于合作研发关系所带来的资源在组织间的流动,能够满足对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需求,在满足科学性的同时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因而我们选择采用专利联合申请人信息构建产业创新网络,并据此刻画其网络特征.
(二)创新主体网络中心度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江苏历来是我国医药生产和科研大省,产业规模增长迅速,效益良好.
2015年医药产业产值为4170亿元,占全国医药产业产值约1/7,位列全国第二,其中子产业化学药制剂、医疗器械规模排名第一,新药研发企业创新能力全国第一.
2015年中国医药创新力20强江苏占7家,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我们应用UCINET软件,研究了江苏医药产业创新网络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中心度指标.
借助Soopat专利数据搜索引擎,我们选择医药产业中最能代表先进技术成果的化合物或药物制剂的特定治疗活性(A61P).
同时,为强调新药研发和技术创新活动,只勾选发明专利而不要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研究周期定位为从2001年到2015年.
将按年份检索到的专利联合申请人信息转换为申请人与申请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并将申请人之间合作的对应关系转换成矩阵,将矩阵数据导入UCINET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我们得出了江苏医药产业创新网络中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中心度情况(如表1所示).
(三)创新网络中心度:企业远远低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江苏医药产业创新网络中,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中心度明显高于企业.
经计算,2001~2015年,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平均网络中心度为0.
274,而企业中心度的均值是0.
031.
其中,中国药科大学居于江苏医药产业创新网络的绝对中心地位,南京大学的网络中心度的均值名列第二,名列第三是江苏省药物研究所,紧随其后是南京医科大学.
这说明,以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江苏省药物研究所等为代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形成了大量的合作关系,在整个创新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
这些创新主体也因为处于创新网络中心地位,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创新机会和创新能力.
反之,扬子江药业、江苏先声、江苏亚邦等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中心地位较低,和其他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少,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相比,缺乏可利用的异质性资源以及创新机会和创新能力.
企业在医药产业创新网络中没有处于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过低的网络中心度制约了企业对异质性资源的利用,阻碍了企业获取更多的创新机会、创新能力和创新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创新动力,进而影响到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制约企业网络中心度提升的主要因素在医药产业创新网络中,企业的网络中心度远远低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既是创新发展中一个必经的阶段,也是需要探究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一)医药产业研发特征的不利影响1.
投入高.
一是进入市场的准入门槛高.
二是医药产业要发展和创新必须投入巨额的研发费用.
根据塔夫茨药物开发研究中心提供的一项数据显示,开发一个新药的平均成本大约为26亿美元.
据汤森路透的《2014年度CMR全球研发年度报告》,2014年新药全球销售额历史首次超过万亿美元,达到10430亿美元,巨额的研发费用让大多数企业没有能力和意愿开展技术创新和新药研发.
2.
周期长.
新药从研发到上市要经历新化合物实体的发现、临床前研究、研究新药申请表12001~2015年江苏医药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中心度均值排名企业中心度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心度1扬子江药业0.
257中国药科大学2.
6432江苏先声0.
079南京大学1.
0543江苏亚邦爱普森0.
054江苏省药物研究所0.
1444江苏亚邦0.
038南京医科大学0.
1415南京海陵0.
038南京师范大学0.
1376南京正大天晴0.
019南京工业大学0.
0447江苏康缘0.
017江苏大学0.
0418江苏万邦0.
017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0.
0409正大天晴集团0.
016南京中医药大学0.
03710江苏恩华0.
016江南大学0.
02854(InvestigationalNewDrugApplication,IND)、三期临床试验、新药申请(NewDrugApplication,NDA)、上市及监测六个阶段.
照国际惯例,一种新药的研发平均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有些需要的时间更久,漫长的研发周期让很多企业的望而却步.
3.
难度大.
在从化合物到药物上市的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失败.
最新数据显示I期到上市的成功率,礼来给出的数据是11.
7%,阿斯利康2005~2010年的成功率是5.
3%,2014年创新力排名第一和第六的跨国制药公司尚且如此,这样的成功率无疑也说明新药研发的难度之大.
4.
风险高.
一个新药的市场独占期大约10年,上市后也面临能否收回前期投资的问题.
发达国家对医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即使是仿创药也要对专利制度进行全面研究,掌握目标药物当前的专利状况,对目标药物的知识产权风险进行综合评价才可能有成果.
医药产业的这些研发特点,企业出于经济利益和风险规避的双重考虑,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愿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技术创新,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二)创新主体合作中的负面因素同行业竞争是医药企业之间难以形成合作关系的主因.
存在技术和研发水平落差的企业之间很难形成合作关系,因为研发水平高的企业不能从研发水平低的企业获取所需的资源,而研发水平相当的企业之间的同业竞争关系又非常明显,虽然不同企业可能面对不同的细分市场,但在一定意义上是市场空间既定的零和游戏,很难真正做到双赢.
资源的趋同性是企业之间难以形成合作关系的另一个原因.
企业是市场上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之间在占有的资源和竞争优势上往往具有相似性.
而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在组织性质、运营目标以及资源优势上与企业不同,双方在特征上的互补性更显著,异质性的资源需求往往是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合作关系的主要动因,双方在此基础上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三)企业动力不足,政府服务欠缺政府直属的科研机构和高校有更强的创新意愿,很多时候企业只是充当了出资者和参与者,没有在创新网络中起到中心的作用,相当数量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以及合作研发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风险,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带来的风险、成果分配机制不公带来的风险、知识溢出效应带来的风险等等,而政府对于企业面临的种种风险,往往没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应有的服务.
企业创新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障碍,与自身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短板有直接关系,也可以看到政府支持欠充分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影子.
四、在改革中提升企业的网络中心度提升企业的创新网络中心度,需要考察思想、体制、机制各种要素,在企业、政府、社会各个层面找出痛点,破解难点,尤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经验证明,优秀的政府是创新型增长的强有力推手.
从政府支持角度,当前最需要在改革中攻克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建设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打通资金、技术、市场各个环节,增强企业创新意愿,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一)一企一策破解后顾之忧,促进企业转变思想观念提升企业的创新网络中心度,一定要加强思维方式的创新.
思维方式决定人的理念,而理念决定人的思路,思路决定企业的出路.
担当起科技创新的主体责任,需要充分激发企业内在的创新动力,改变被动状态,立足主动创新,这一步也离不开思想的解放.
这需要政府帮助企业更扎实地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有关部门应深入调查研究,一企一策,精准发力,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在创新中的各种顾虑和困难.
可以进一步借助财政资金的杠杆力量,实施普惠性政策,在推行企业研发准备金、重大新产品研发成本补助、首台技术装备补助、创新产品图1新药研发的过程和特点55和服务远期约定采购,以及风险补偿等方面,做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安排,引导激励企业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创新投入.
(二)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大对大型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我国大型企业多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了信誉度高变通性强的融资能力,同时集中了相当数量经验丰富的科技人才,和较为先进的装备设备,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超出其它创新主体的优势.
放大、发挥这诸多方面的优势,让领军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孵化器,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地位才会更加突出,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虽然规模不等同于创新能力,但大型企业对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大型企业在医药产业研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相较于其他产业则更为突出.
因此,政府应在深化改革中有针对性地对大型医药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1.
推进投融资改革,建立并完善多元化的研发投入体系研发投入不足是制约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建立并完善多元化的研发投入体系,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政府可以通过资金奖励、资金补贴和资金配套等多种方式资助符合条件的企业,重点扶持重大技术改造或技术创新项目,加强对大型医药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除加大财政投入外,在投融资方面,应深化改革,鼓励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抵押、技术入股等多种融资渠道的发展,建立健全研发投入的融资体系,为医药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2.
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健全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机制政府是创新活动的保护者、支持者,也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政府对致力于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的医药企业,可通过提供金融和财税政策等方面的优惠,在政策上对产业技术创新给予一定的扶持和优待,支持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另外,为缓解企业压力,政府应在审批环节尽量简化新药的审批程序,加快新药的产业化进程,在流程上对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予以鼓励.
(三)创造良好的竞争条件,激励创新性强的中小微企业科技发展的事实证明,新生的中小微企业往往没有大型企业各种类型的包袱,越来越成为创新的主体.
美国经济中的微软、苹果、谷歌等新一代创新企业,都是从小到大崛起,撑起美国经济和产业一轮又一轮转型.
中国的华为、中兴、腾讯和华星光电,都是从20多年前的小微企业,在创新中成长为著名的国际型企业.
中小微企业往往具有大型企业少有的创新激情和动力,因而,政府要制定明确的规则,维护有利于竞争的良好的市场机制,同时,摸准中小微企业常常缺少平台、缺少要素的实际情况,放开过多的限制,减轻企业负担,致力于为企业解难,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和股权投资等专业服务,引导它们走向"专、精、特、新",激发它们的创新潜力,让更多看似"不起眼"而富有潜力的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四)提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制度环境,促进企业提升创新网络中心度因为创新资源的稀缺性和异质性,企业即使有了技术创新的意愿,其创新活动往往也很难独立完成,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企业之间开展不同形式的研发合作.
1.
以重点项目为抓手,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企业之间的研发合作相比,产学研合作创新在医药产业创新网络中具有良好的基础.
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不存在同业竞争,职能和特征上的互补性以及资源的异质性,也都决定了企业更倾向于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开展研发合作.
因此,政府应基于良好的合作基础,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巩固医药产业创新网络中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合作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对于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共性技术在行业内研发成果可共享,是对整个产业技术水平具有带动作用的技术.
政府应以这类对产业技术发展具有重点意义的项目为抓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提升医药企业的中心地位,解决当前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升医药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
2.
加强制度建设,引导并激励企业间的合作研56发政府需要引导并激励在更广范围内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活动.
一是可以支持成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联盟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内部能否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外部是否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医药产业的研发周期长,在研发合作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联盟内部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能有效降低企业之间因合作关系中成果分配不公带来的联盟不稳定风险,以及由人员流动或知识溢出效应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
二是着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和制度.
知识产权一头与创新相连,一头与市场相连,是使科技创新成果向社会生产力转化的纽带和桥梁.
知识产权赋予技术创新成果财产权,赋予创新主体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使用权和支配权,以及通过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收益的权利.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是企业之间能够开展研发合作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不仅是创新者之大痛,更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之大碍.
当前许多企业负责人坦言,在创新中遇到"三难",即防抄袭难,找证据难,打官司更难.
此三难如同三座大山压在头上,结果是原创不如抄袭赚的多,罚的不如挣的多.
这种状况严重挫伤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也变相鼓励了一些市场主体将抄袭模仿当做经营法宝.
如果放任劣币驱逐良币,就会形成市场逆淘汰.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火种,不仅需要创新者自己"看家护院",更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快速审查、确权、维权的工作机制,调整损害赔偿标准,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知识产权侵权违法成本.
同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充分保障知识产权的市场增值,以财税金融等市场杠杆,激励市场主体由低水平制造转向高水平智造,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1]TsaiW.
Knowledgetransferinintraorganizationalnetworks:Effectsofnetworkpositionandabsorptivecapacityonbusinessunitinnovationandperformance[J].
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1,44(5):996-1004.
[2]Owen-SmithJ.
,PowellW.
W.
KnowledgeNetworksasChannelsandConduits:TheEffectsofSpilloversintheBostonBiotechnologyCommunity[J].
OrganizationScience,2004,15(1):5-21.
[3]万炜.
知识流动视角下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
湖南大学,2013.
[4]陈伟,张永超,田世海.
区域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实证研究——基于网络结构和网络聚类的视角[J].
中国软科学,2012(2):96-107.
[5]骆品亮,杨树.
我国基因工程制药业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分析与发展对策[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1):64-69.
ToImproveCentralityofEnterprisesInnovationNetworkBasedonAnalysisofPharmaceuticalIndustryWangYufen(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SchoolofHealthEconomicsandManagement,JiangsuNanjing210023)Abstract:Centralityisanindexthatreflectsrelationshipandpositionininnovationnetwork.
Highcentralitymeansanactorcangainmoreheterogeneousresources,opportunitiesandcapabilityofinnovation.
Enterprises,universitiesandresearchinstitutionsaremainactorsininnovationnetwork.
However,thecentralityofenterprisesismuchlowerthanthatofuniversitiesandresearchinstitutionsinpharmaceuticalindustry.
Thecausesare:thecharacteristicsofpharmaceuticalR&Dmakeenterpriseslackofmotivationandcapabilitytoinnovate;thepartnersofpharmaceuticalenterprisesaremostuniversitiesandresearchinstitutions.
Therefore,toimprovecentralityofenterprises,thegovernmentshouldincreasesupportofR&D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tolargeenterprisesandencouragecooperationamongpharmaceuticalenterprises,universitiesandresearchinstitutions.
KeyWords:PharmaceuticalIndustry,InnovationNetwork,Centrality(收稿日期:2016-11-21责任编辑:垠喜)57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创新策略】自2015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来,政府围绕创业企业的注册、融资、税收、创业服务平台等方面,逐步制定了较为系统的扶持政策体系,全面覆盖了创业企业创立、成长与发展壮大的生命周期.
就运行过程来看,不少创业企业当前面临的一个比较严峻的矛盾,是自身管理水平较难满足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需求,特别是在管理与"人"有关的问题上,面临较为迫切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由于涉及企业内部管理过程,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是目前被普遍忽略的领域.
鉴于创业企业的特殊性及其在"双创"行动计划中所承载的特殊使命,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培育与提升问题,可以纳入政府对创业企业的扶持政策体系予以认真对待.
完善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柴茂昌,曾志敏(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91;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38)[摘要]我国不少创业企业面临着人力资源管理容易被忽视、缺少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规范性不强等问题,存在着较为迫切的管理咨询需求、通才型人才需求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性的需求.
政府可从人才招聘、管理咨询与辅导、管理工具提供及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培育和提升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关键词]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扶持政策[中图分类号]F272.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57-04[作者简介]柴茂昌(1989—),山东莘县人,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曾志敏(1986—),广东河源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治理、PPP与发展理论.
一、创业企业的特点及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创业企业一般指的是"创建新企业",即从零开始新创立、处于起步和成长初期的企业组织.
与发展成熟的大中型企业相比,一般而言,创业企业在资金规模、技术实力、产品号召力、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创业企业的特点1.
小且新.
"小"是指创业企业一般上人员规模较小,资金、技术实力较弱,资源有限(当然这并不绝对).
"新"是指创业企业处于企业初创期,成立的时间短,缺乏经验,在行业中缺乏知名度,业务量不稳定.
这些都为创业企业在产品市场中进行竞争带来了困难.
582.
高成长性与高风险性并存.
创业企业往往是对准某项尚未充分开发或满足的市场需求,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换言之,市场存在的某些"痛点"是创业的理由.
相较于大企业,创业企业的优势在于能够更贴近市场、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得以快速发展.
但是,创业的成功与风险是共存的,创业企业面临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大中型企业,一直面临着生存率偏低的问题.
项目选择盲目、融资困难、管理失范、关键领导人离职等都可能会导致创业企业陷入困境.
3.
创业家对创业企业的成败具有直接而关键的作用.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处于"婴儿"和"学步"期的创业企业一般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创始人发挥企业家精神,积极地开拓市场、开发技术,招聘和管理人才等等.
创业家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成败.
有研究指出,有足够创业胜任力的企业家成功的概率更高,而创业胜任力实际上包括了很丰富的内容,既包括社会经验与人际能力、创业激情与创造力、团队意识与风险承受力等创业素质,也包括把握机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管理技能等创业技能.
创业家也许并不具备全面的创业胜任力,特别是大学生创业者可能更是如此,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以上创业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然与中大型企业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却受到了普遍的忽视,以往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视角主要集中在成熟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
以至于在企业成长为大中型企业之前,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了解它们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实际上,如何通过采取有效的人员招聘选拔、公平的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开发、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谐的员工关系等方面措施,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选、育、用、留的功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创业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过程中需要突破的一个重要瓶颈.
理论研究也表明,企业创始人没有能够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源问题是导致创业企业最终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创业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1.
人力资源管理容易被创业者所忽视.
创业者工作的重心往往并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创业者乃至整个创业企业,一般倾向于将工作重心放在那些对企业生死存亡有更加直接影响的工作上,例如市场开拓、产品研发、寻求融资、营销销售等.
而人力资源管理并不直接处于企业价值创造的链条上,因此受到的关注程度较低,其重要性容易受到忽视.
2.
创业企业缺少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在创业企业中,由于人员规模有限,很少单设正式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这就意味着创业企业缺少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往往是行政、人事等其他工作一把抓.
一名管理者可能要同时扮演多个角色从事多项工作,职位的职责和边界也并不清晰.
3.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性不强.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缺乏使得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趋于不正规,往往以解决问题、不出问题为目标,更倾向于以一种基于短期的、非正式的、被动反应性的方式来处理人员招聘、晋升、绩效评价、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4.
创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职能领域都容易面临一定问题.
例如,在人员招聘方面,创业企业缺乏在相关领域的积累和知名度,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较小.
在薪酬方面,创业企业的薪酬战略可能比较混乱,一些薪酬措施不能相互协调,影响到员工的行为.
在培训方面,受到资金和工作时间的限制,创业企业正式的培训资源和渠道相对较少.
在绩效管理方面,创业企业普遍缺乏规范的绩效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对待下属随意性较大,行为缺乏一致性,容易带来员工士气低落、生产率低下和流动率较高等问题.
二、创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创业企业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表明,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与大中型企业不同的环境与任务.
政府要帮助创业企业提高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需要首先了解创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何种需求,然后"对症下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扶持政策的效果和效益.
(一)管理咨询需求创业者本人能否尽快成长为合格的企业家,59是关乎企业生存下去并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如前所述,创业者本人及创始团队正是创业企业最核心的人力资源.
创业者在经营和管理企业时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经验欠缺等因素,容易在处理问题方面不成熟,使得企业陷入困境.
美国非常重视对创业者进行辅导,美国联邦政府小企业管理局扶持着一支名为"退休经理志愿服务团"(ServiceCorpsofRetiredExecutives,SCORE)的非营利性组织,它被誉为"美国小企业的顾问".
退休经理们经过一定的培训后,利用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以面对面交流或在线辅导的方式免费帮助包括创业企业在内的小企业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管理难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通才型人才需求创业企业需要高素质的通才型人才.
创业企业人员数量少,不过对人才的质量却要求较高.
比如,普遍的"一人多用"、"身兼数职"现象意味着创业企业需要通才型的高素质人才,高效合理地处理多方面的工作问题.
同时,创业企业的工作压力往往偏大,特别是对于创业初期的骨干人员来说,加班可能是常见现象,工作和生活的规律性较差,较难实现二者的平衡.
因而,创业企业特别需要有奉献精神、认同创业理念和企业价值观的人才.
与此同时,创业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却有天然的"困难":企业知名度不足、薪酬较难和大型企业竞争、难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去招聘人员等.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创业企业招聘优秀人才的难度.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性的需求创业企业需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鉴于企业的现实特点和人员配备情况,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任务往往是比较基础性的,并不需要在某个或多个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因而创业企业较为迫切的需求,是以尽可能最低的成本实现规范化管理.
也就是说,对创业企业有直接价值的是在创业企业面临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时,帮助其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应对.
例如如何对人才进行测评以甄选到符合本企业要求的员工,如何对关键职位进行职位分析并编写职位说明书,在招聘和解雇员工时如何有效避免违反劳动合同法等等.
创业企业需要具体的、指导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手册"式工具,帮助即使是非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并不了解为什么这么做的情况下,也能够参照和学习较为规范和标准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三、完善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扶持政策的建议政府在帮助创业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采取恰当的措施,能够保证既不过分干预企业内部管理,又能通过外部扶持来帮助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即进行服务而非管制,提供帮助而非限制,外部扶持而非直接管理,保证政府既不越位,更不缺位.
针对创业企业的特点和人力资源管理需求,政府可以相应地采取以下扶持对策.
(一)为创业企业招聘人才搭建服务平台,并出台优惠政策创业是促进和拉动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同时创业企业也面临着吸引人才的难题.
目前我国负有直接对创业企业进行扶持的部门,包括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相关部委应当加强合作和分工,整合资源,为创业企业就业服务提供支持.
政府可以在创业企业密集的创业孵化园等区域,设立一站式的创业企业人才服务中心,并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一方面为创业企业提供人员招募、培训计划和当地劳动力市场信息等服务,建立创业企业数据库,根据企业的业务类别,向求职者推介合适的创业企业;另一方面为有到创业企业工作意愿的求职者提供基础的就业指导、培训和教育服务等,建立求职者储备库,包括求职者学历、技能水平、求职意向等基本信息,并向有需求的企业推介合适的员工.
通过政府搭台,有效减少创业企业和求职者相互寻找、信息沟通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人员招聘和求职者就业的效率.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适当考虑出台鼓励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例如在城市户籍、子女入学、医疗及社会保障方面完善相关政策,通过政策优势提高创业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减少高素质人才到创业企业中工作的后顾之忧.
(二)组织、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源为创业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管理咨询公司是向企业提供专业的管理服务的60公司,作为市场中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于提高创业者本人的经验和能力、完善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较直接的作用.
目前市场中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市场发展迅速,但是创业企业可能难以承受较高的咨询费用.
政府一方面要利用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方式,鼓励、帮助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以创业企业能够承受的费用对其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活动,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借鉴美国退休经理志愿服务团的经验,协调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高校等非盈利性机构,整合一批退休的、有意愿为创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经理人员,和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组织成为义务管理咨询团队,以较低的费用乃至免费为创业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三)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和人力资源培训,提高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创业企业通过内部自学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情况非常常见,但是速度较慢,且面临较大的局限性.
政府可以结合创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特点,协调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机构、专家学者以及相应的政府部门等,编制适合于创业企业的各类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模板、管理指导手册及需要的各类表格,并通过互联网向创业企业开放,使创业企业能够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运用,降低管理的不规范性.
为了解决创业企业本身培训能力的不足,政府应该发挥组织培训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能.
目前我国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已经开展的银河培训工程,是针对专门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培训的主题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战略与文化、职位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与庞大的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需求相比,银河培训工程培训频率偏低、覆盖范围尚不足,而且目前还比较缺乏专门针对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培训,这是政府未来完善创业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贯彻落实"双创"行动计划,使得创业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就业、推动社会创新、繁荣市场经济等方面真正发挥重要作用,政府需在企业主体的运行层面,重视创业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着力从人才招聘、管理咨询与辅导、管理工具提供及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培育和提升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从而为完善创业企业政策扶持体系、促进创业企业健康成长探索有益的路径.
[参考文献][1]刘芳,王浩.
创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
[2]木志荣.
创业困境及胜任力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CardonM,StevensCE.
ManagingHumanResourcesInSmallOrganizations:WhatDoWeKnow[J].
HumanResourceManagementReview,2004,(3):295-323.
[4]Baron.
HumanResourceManagementandEntrepreneurship:SomeReciprocalBenefitsOfCloserLinks[J].
HumanResourceManagementReview,2003,(2):253-256.
[5]RutherforMW,BullerPF,McMullenPR.
HumanResourceManagementProblemsOverTheLifeCycleOfSmallToMedium-SizedFirms[J].
HumanResourceManagement,2004,(4):321-335.
ToImproveHumanResourceManagementPoliciesforEntrepreneurialEnterprisesChaiMaochang;ZengZhimin(InstituteofPublicAdministration,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Beijing,100091;InstituteofSocialDevelopment,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Beijing,100038)Abstract:Chinesegovernmentpaysgreatattentiontothedevelopmentofstart-upenterprises.
However,thehumanresourcemanagementofstart-upenterpriseshasbeenneglected.
Thestart-upenterprisesarefacedwithsomeproblemsincludingtheignoranceoftheimportance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thelackofprofessionalHRsandthelowdegreeofstandardization.
Thestart-upenterpriseshavegreatdemandsofmanagementconsulting,HRgeneralistsandtheimprovementofprofessionalization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
Governmentshouldprovidemorehumanresourcemanagementserviceforstart-upenterprisesontheaspectsoftalentrecruitment,consultation,managementtoolsandtraining,topromotetheirhealthydevelopment.
Keywords:Start-upEnterprises,HumanResourceManagement,SupportPolicy(收稿日期:2016-08-18责任编辑:垠喜)61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创新策略】大学生是社会最富创造力的群体,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够从优化劳动力和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两大途径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关于创新创业的内生增长多年来我国的经济运作存在急功近利现象,不少人热衷于在金融和资本市场投机炒作,而没有耐心经营实体经济.
从长期看,高质量的供给必须优化人力资本,培育高层次劳动力,激发微观主体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
笔者通过一个内生增长模型(EGM)来验证①.
EGM包含四大关键要素:物质资本K、劳动力L、技术参数A、产出Y.
假定有aK比例的K和aL比例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熊毅1,2,杜朝运1(1.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361000;2.
泉州经贸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摘要]大学创新创业存在供需结构错配现象,表现为大学创新创业脱离区域经济的发展;教师注重常规教学缺乏创新创业经验;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亟待提升.
建议教师要身体力行创办企业,构建学科交叉与互融递进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大学生应立足创新提高创业质量,通过创业实现创新的商业价值;创新创业要从内部组织到开放协同转变,成为国家创造扩散知识的中心和高效供给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图分类号]G647.
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61-05[基金项目]泉州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资助项目(15C03);2016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职教创新创业研究专项);2016年泉州市社科规划项目(2016E06).
[作者简介]熊毅(1974—),江西赣州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访问学者,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杜朝运(1973—),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的L投入到研发部门,则物质生产部门得到的K和L比例为1-aK和1-aL.
给定aK、aL,我们得到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出函数:为了知道经济体的稳态,还需要知道技术A的增长情况,为此我们建立了研发部门的产出函数:其中β、γ、θ分别表示研发部门在生产新知识新技术过程中,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现有知识技术总量的贡献力度.
模型结果表明:第一,当资本的积累达到一①本文省略了该模型的相关推导过程,如有需要,请与作者联系.
62定限制,这时如果提高技术增长率,则生产能力提高,允许经济体以更高的增长率来积累资本.
第二,当技术的积累达到一定限制,这时如果资本的增长率提高,则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本到研发部门,允许经济体以更高的增长率来积累知识技术.
第三,提高研发部门产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将会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做出巨大的贡献.
第四,如果能增加研发部门的投入,则知识技术在短期内会有一个加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勾画了一个清晰的不可逆转的可以预期的路径,有了可预期的回报,大学生可以成为创新的中间力量.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供需错配结构分析(一)高校创新创业自成系统,但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组织创新创业研究团队用两年时间访谈了131位大学校长,于2013年公布了研究报告《创新创业大学:聚焦高等教育创新与创业》,该报告科学地把大学创新创业分为学生创新创业、教师创新创业、积极支持技术转化、促进校企合作、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五大方面.
2015年5月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紧随其后的6月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2015年教育部75所直属大学首次发布了2014年大学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我们可以看出,2014年几乎没有大学教师直接创新创业的表述,内容涉及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学只有两所仅占2.
6%,大部分大学停留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主要是参加各类创业大赛.
2016年2月福建省教育评估中心根据77所普通高校上报的2015年创新创业教育年度数据,首次公布了《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报告》.
报告中上报创新创业投入数据的大学有75所,统计发现其中投入最多的大学1430万元,平均228.
51万元,来自校外的经费仅占28.
71%,说明校外投入较少,主要依靠大学自己投资,而且许多大学投入还很大.
(二)教师注重常规教学缺乏创新创业经验目前大学的教育经费投入主要用于保障常规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也是完成常规教学,大多教师熟悉理论,但没有参与过创新创业,十分缺乏实践经验.
我们将《福建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报告》中创新创业投入与创新创业产出的5项核心指标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单纯依靠增加经费能够对学生创办企业的数量、师生专利数、成果专利的转化数、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总数产生有利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有限.
究其原因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显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目前创新创业的投入主要用于建设场地和购买设备等,而创新创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不深入,内涵建设仍然很薄弱.
目前福建省上报创新创业数据的大学共77所,仅有15所大学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占福建大学总数的19.
48%,福建省75所大学创业教师中有创业经验的占比平均为4.
79%.
我国大学占据了相当多的科技资源,但多年以来大学创新成果转化面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限制,教师积极性不高.
大学科学研究缺少创新,重复研究和跟踪模仿的较多而自主创新的较少.
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PCT专利申请仅占总量的0.
96%,2015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平均水平.
2015年福建大学成果专利转化整体水平很低,创新创业教育报告中提交数据的大学共69所,师生成果专利转化数最多45项,最少0项,平均2.
65项,转化率为0的大学占比高达73.
19%.
(三)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亟待提升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
《全球创业观察——中国青年创业报告》的调查显示:我国的青年创业者基于中高技术的创业项目不到2%;《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也表明:23.
68%30.
26%46.
05%1%—2%2%以上1%以下图1福建省大学创业率6394.
6%的大学生创业从事的项目与他们大学学习的专业无关.
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餐饮服务、教育培训等低端行业.
缺乏创新能力使得许多大学生不得不从事技术创新要求低的项目,这些项目容易启动、融资不多、操作简单、风险较低,不需要太高的管理和营销能力.
福建创新创业教育报告中大学生专利申请、成果转化、创办企业都非常薄弱,提交创办企业数的大学共63所,平均12.
54家;提交创业率的大学共76所,平均1.
65%,1%以下的高达46.
05%.
三、构建高效供给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一)建成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大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1.
实现大学创新创业从内部组织到开放协同的转变大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就是由大学生新创企业及其依存环境共同构成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
大学创新创业不能固步自封在象牙塔中,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良性互动,与周边企业深度交融,着力构建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校企距离每增加10%,大学的技术溢出效益就会下降0.
15%,美国的硅谷及北卡科技园都与著名大学交叉融合、相互依存,合作中企业节省了研发成本而大学提升了创新能力.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大学利用优势专业建设众创空间,众创空间突出科技人员的核心地位,以实现成果转移转化为目的.
美国的创客空间非常强调工程技术的思维,开源、协同和分享的理念深入每个创客的内心;而我国将创客空间定义为开放式、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不重视利用技术创新,过分强调商业模式运作,设备主要是桌椅板凳,最终沦为路演演讲比赛的礼堂.
因此,建议大学的众创空间必须包括三部分:一是工科设计交流制作室,配有实验、加工和制造的设备.
二是商业协同开放工作室,布置要青春时尚,用于举办头脑风暴、投资路演、培训交流等活动.
三是技术转化办公室,密切联系商业机构推介大学师生的发明创造,进行市场化运作产生商业价值,提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互联网金融服务.
2.
大学成为国家创新创业系统中创造扩散知识的中心基础研究的探索成果寻找到合适的商业应用往往难以预测且风险极大,是典型的非线性过程,知识的商业价值可能和研究人员最初的设想毫无关联,主要还是依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外部环境的扩散耦合.
研究表明,1000人的机构一般没有专门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单一学科的实验室必须超过三百人才有力量进行学科交叉并探索前沿领域.
大学拥有齐全的学科资源,具备短期集合不同学科的人才开展合作的条件.
美国的拜杜法案通过立法破除了大学授权许可的障碍,大学可以得到专利转化后的商业利益,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科研成果的落地生产.
美国大学的研究已经向产业部门开放,是国家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创造、传承和扩散知识技术的中心,大学的基础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家创新的源泉.
美国由政府投资在大学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既从事基础研究,也接受产业部门委托合作开发商业项目.
美国大学承担国家实验室的日常运营管理,而政府则主导国家实验室专利技术的转移扩散.
美国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取得发明成果后,转交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申请专利;技术转移办公室首先视情况决定发明成果是否需要专利备案,并保护备案发明成果的知识产权,接着客观评价发明成果的商业潜质,对具备商业潜质的发明成果进行技术转让同时授权商业许可,最终发明成果转化为新商业产品.
韩国科学技术院鼓励有技术创新理念的师生到技术创新中心(TIC)租用场所设备进行研发,研发成功后再进入技术商业孵化器(TBI)开发,开发成功后授权转让给企业生产产品,韩国科学技术院因此成为全球十大最具创新力唯一的非美国大学.
(二)通过教师引导形成高水平的创新创业结构1.
构建学科交叉与互融递进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目前我国创新和创业是两张皮,创业教育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中游离,简单地把人力管理、生产管控、市场营销、会计金融等课程相加,而创新主要集中在工科等自然科学领域,创新创业课程整合性差.
现实中的创新创业不可能仅64仅发生在单一学科内,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沿着一个创新企业的生命周期交叉互融,把零散的知识技术整合为一个体系,让大学生对变幻莫测的创业过程形成系统的认识,使未来的科技创新者掌握商业知识,而商人又具备科学知识,促使创新创业实现水乳交融.
大学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建设跨学科协同创新实验室,以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企业孵化为抓手,构建创新——创业——创新创业的三层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普渡大学副校长迪巴﹒杜塔研究团队深度访谈了60位创新成功人士,包括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西和苹果公司总裁库克,研究报告在美国国家期刊(NationalAcademies)发表,研究指出:许多大学创业教育注重创业而忽视创新,要将工科和商科交叉融合,让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商业知识,把大学科研人员培养成商人.
大学要改进工科类课程,教师讲解技术的同时要介绍技术诞生的背景和发明者事迹,特别是失败的创新过程,创新的关键是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前苏联著名发明家Altshuller指出:"大量创新碰到的问题矛盾是相同的,创新的科学原理是客观存在的,同样的技术创新原理会被反复应用,提炼已有的创新原理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可以指导以后的创新".
在创新创业学习中教师至关重要,大学教师要共同总结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编写成创新创业指导手册,指导大学生从有兴趣的领域入手,利用学科交叉方法发现问题,再依据指导手册精准地找到创新切入点.
大学教师必须加强创新技术技能教学,注重过程探究、项目参与、案例讨论、情景启发等教学方法,要让大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工具用于创新创业.
2.
大学教师要身体力行创办企业国务院2016年3月2日颁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公办大学发明成果转让后收入全部留归单位,将用不低于50%的收益奖励发明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允许科研人员3年内保留基本待遇及人事关系,带着项目或成果到企业创新创业.
"美国多年以来积极鼓励大学教师创办企业,大学教师创业可以自由灵活的往返于校企之间.
美国大学通过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了大学技术的高效外溢,创新创业各主体从简单的双边互动转变成为政府、企业、大学、银行等多边交流的网络.
仅斯坦福大学的教师就成功创办了2454家企业,包括Instagram、Linkedln、雅虎、谷歌、惠普、思科.
斯坦福大学校园承载着丰富的创新创业文化内涵,师生们潜移默化地被创新计学院、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所蕴涵的思想所熏陶.
创新创业经验离不开实际的体验,创新创业的次数、年限和管理心得体会都是创新创业经验的重要内容,大学教师走出了校园才能真正看清现实社会.
斯坦福大学积极鼓励教师投身创业,有创业愿望的教授允许离岗请假两年自主创业,创业假期为斯坦福大学带来了明显的效益.
截至2012年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创办了近四万个效益良好的企业,其中许多还是直接在斯坦福校园孵化.
教授的引导是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教授回到教学岗位后会将宝贵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包括首创、开源、协作、分享、团队等创新创业要领,深奥的创新创业方法变得有迹可循,教授能够指引大学生将创新创业梦想变成现实.
(三)建立大学生主导的高质量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1.
立足创新提高创业质量创新创业是一个互融递进的复杂系统,创新统领创业的方向、水平及层次,时代需要的是创新型创业、高质量创业和高增长创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必须从社会发展动态中有效识别创新创业机会,创造出能够产生社会或经济效益的技术产品或管理模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必须具备创新创业主体、创新创业过程、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创业效益四个要素,大学生创新创业目的要明确,通过创新创业四要素的组合变革创造出新成果.
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创新时95%至99%的问题通过整理已有的科技信息就可以解决,系统挖掘现成的专利文献能够缩短创新周期的60%并节约创新经费的40%.
大学生创新创业要掌握必备的信息整理能力,立足前人的经验成果创新创业就能事半功倍.
大学生创新首先是技术创新即发明新技术或者改善现有的技术;其次是管理创新即导入新要素变革企业的管理,高效产生企业效益.
可根据美国布法罗州立学院的四个过程来实现创新:首先是精准发现问题;接着抛开固定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再接着尝试各种创新方法解决问题;最后是推广创新实现价值.
2.
通过创业实现创新的商业价值创新后面加上创业明确了创新的应用指向,创新技术必须走出实验室通过市场化应用产生商业价值.
大学生创业需要仔细分析市场需求,从技术、65ToConstructtheEcologicalSystemofCollegeStudents'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XiongYi,DuChaoyun(EconomicandTradeCollegeofXiamen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00;QuanzhouCollegeofEconomicBusiness,QuangzhouFujian362000)Abstract:Basedontheendogenousgrowthmodel,thepapersuggeststhatChinesecollegestudents'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canpromoteeconomyhighspeeddevelopmentafterreachedsteadystateequilibrium.
Collegeteachersshouldpracticetostarttheirownbusinesses,buildthetrainingsystemo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withtheinterdisciplinaryandcombinationprogressive.
Collegestudentsmustbebasedoninnovation,improvingthequalityofentrepreneurship,andreflectingthecommercialvalueoftheinnovationthroughentrepreneurship.
Collegestudents'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mustcompletethetransformationfromtheinternalorganizationtoopencoordination,andbecomesthecenterofthenation'screatingandspreadingknowledgeandefficientlysupplyingecosystem.
KeyWords:supply-side;structuralreform;collegestudents;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收稿日期:2016-08-31责任编辑:廖令鹏)材料、产品、流程等要素创新,解决市场的痛点并产生效益.
高质量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具有生存时间长、技术含量高、创业者收入高、有效服务社区、社会贡献高等特征.
研究显示:学历高和学习成绩好的创业者创新创业的质量会随之提高,这是因为他们可以具备更高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创业环境分析能力和创业机会识别能力.
大学生要根据学校环境、专业特长和擅长的领域选择创业项目,创业项目最好有资源积累,项目要围绕创新或创意设计,如转化导师的科研成果、完成团队创新创意项目、继承发展家族事业等,项目要可控且涉及环节较少.
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自身和外在因素有:人脉资源、从业经验、创业经历、管理能力、努力程度、优惠政策、经济环境、风俗文化等.
大学生在某一领域从业的时间越长,人脉资源就会越丰富,就能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和信息,容易捕捉到创业机会,持之以恒地经营就会创业成功,因此先在拟创业领域学习或就业,积累行业经验后再投身创业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1]郭娇.
质量年报新要求——创新创业[J].
麦克思研究,2015(10):19.
[2]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
福建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报告(2016)[R].
福建: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2016.
[3]杨绪辉,沈书生.
创客空间的内涵特征、教育价值与构建路径[J].
教育研究,2016(3):29.
[4]王志强,卓泽林,姜亚洲.
大学在美国国家创新系统中主体地位的制度演进[J].
教育研究,2015(8):141.
[5]钟卫东,张伟.
创业者受教育程度与在校表现对创业绩效的影响[J].
教育研究,2014(6):61.
66低碳经济发展是一项涉及多项要素的系统工程,其中低碳科技创新是驱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为加快低碳科技创新进程,增强低碳科技创新活力,降低低碳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采取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为低碳科技创新提供支持非常必要.
不断优化低碳科技创新的政策"组合包"以及加大低碳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是助推低碳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一、低碳科技创新的特征低碳科技是指各种可以降低矿物燃料使用中碳排放量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系统的技术总称.
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国从事低碳科技研究的起步较晚,低碳科技水平还处于中等偏下的状态,还没有完全掌握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尖端技术.
因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创新策略】低碳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李勤国(天津商业大学产学研办公室,天津300134)[摘要]低碳科技创新是驱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出台一套合理、可行的支持低碳科技创新的政策是推动低碳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文章分析低碳科技创新的特征,透视低碳科技政策对低碳科技创新的价值,阐述了低碳科技创新的政策工具类型,并从政府多元化组合政策、产学研协作政策、内外创新融合政策、创新成果应用和推广政策、资金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支持的要点.

[关键词]低碳科技科技创新科技政策[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66-04[基金项目]2015年天津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基于低碳科技创新的生态产业竞争力提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TJYY15-027).
[作者简介]李勤国(1963—),河北冀县人,天津商业大学产学研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科技管理与成果应用.
此,大力开展低碳科技创新是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所谓低碳科技创新是指围绕低碳经济发展中技术要素的要求,通过研发新技术、实现技术的更新换代、突破和变革以及新技术扩散、创新技术管理的机制和体制等,推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实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的活动或过程.
为深入理解低碳科技创新的实质,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创新的互动机制是低碳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
低碳科技创新是一个"跨组织"的行为,是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协同配合来完成的活动.
低碳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有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多个主体的密切协作,建立各多元主体之间分工合作的有效机制是实现低碳科技创新67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是低碳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
低碳科技创新就是将科技知识、方法、手段重新整合,实现由渐近式到突破式创新的过程.
在低碳科技创新过程中以降低碳排放为出发点,通过科技生产力变革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服务,重新建构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新的知识体系的生成,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是低碳科技创新的核心.
三是低碳科技创新涉及从技术研发到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全过程.
低碳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观念更新、新技术构思、研发、试验到技术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所有环节,是低碳科技与低碳经济有机结合的过程.
二、低碳科技政策的重要性政府针对低碳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安排、政策设计和运行机制,对于建立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低碳科技创新行为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保障、导向、激励作用.
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支持低碳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以及构建各低碳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协作机制,营造良好的低碳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将对培育推动低碳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打造完善的低碳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完善的低碳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对低碳科技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障功能.
政府通过制定科技政策来表明支持那些有利于低碳科技创新的行为,限制那些不利于低碳科技创新的行为,对加快低碳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结合低碳科技创新的现实需求及时调整科技政策"工具箱"的引导方式(包括供给导向的政策和需求导向的政策等)以及调控手段的组合变化,对低碳科技创新活动起到指引和规范功能.
积极有效地低碳科技政策能够通过提供持续激励,达到促进低碳科技创新涌现和扩散、激发低碳科技创新活力的目的.
政府有针对重点的对低碳科技应用实施激励性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比如资金资助、税收减免等直接激励方式,为驱动低碳科技创新以及促进低碳科技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三、低碳科技创新的政策工具类型低碳科技创新的政策工具既包括调动各创新主体积极参与低碳科技创新过程的普惠性政策,又包括加快推进低碳科技创新的引导性政策以及限制低碳科技创新中不当行为的规范性政策等.
根据对低碳科技创新作用效果来划分,可以将低碳科技创新的政策工具划分为供给面政策工具、需求面政策工具和环境面政策工具.
供给面政策工具的逻辑起点是重视低碳技术的产出和供给,强调低碳技术知识创造和传播.
主要表现是所制定的低碳科技政策对低碳科技创新活动产生重要的驱动力.
在低碳科技创新过程中,政府在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低碳科技创新大力支持,最终通过有效增加低碳技术供给力度来全力推进低碳科技创新.
低碳科技创新的发展关键靠技术突破,因此出台高质量的供给面政策是推动低碳技术原始创新的必然要求.
供给面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与低碳科技创新相关的人才教育和培养、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需求面政策工具的逻辑起点是畅通低碳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市场的渠道,注重培育、刺激低碳科技创新的市场需求,进而创造或发现新的市场需求.
主要表现是所实施的低碳科技政策对低碳科技创新的牵引力.
需求面政策通过不断扩大低碳科技创新的市场需求,尤其在化石能源消费集中的行业领域更需加大低碳创新技术应用力度,以及减少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影响,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吸引力,拉动低碳科技创新向满足低碳经济需要的方向发展.
因此,需求面政策工具是引领、驱动低碳科技创新的必然路径,主要包括低碳产业扶持、价格补贴、政府低碳采购、对外承包、贸易管制、海外机构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环境面政策工具的逻辑起点是以建立标准、先进的低碳技术为目标,通过对低碳科技创新活动的规范和明确要求,形成正式的法规制度,进而对低碳科技创新产生规范性作用.
主要表现是低碳科技政策对低碳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力,通过营造良好的低碳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68低碳科技创新体系,间接推动低碳科技创新.
核心是为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以及创新服务支持体系提供有利的政策保障.
环境面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低碳科技创新的法规管制、标准设计、目标规划、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四、支持低碳科技创新的政策要点针对低碳科技创新的特点及政策工具的性质,慎重把握支持低碳科技创新的政策出台的时机、内容、形式、调控力度、持续时间非常重要.
为此,结合低碳科技创新实际,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政策支持要点.
(一)注重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和协调配合低碳科技创新的支持政策体系是复合多样的政策组合.
助力低碳科技创新,需要政府打好政策"组合拳",出台支持低碳科技创新的一揽子政策举措,构建一个贯穿低碳科技创新各环节的政策链.
在政策优化组合设计上,既要实现"政策整合",防止政策"打架",又要实现各项政策之间的"协同配合",使各项政策之间保持协调一致和有机互补,形成政策合力.
政府多元化组合支持政策的协同性,既包括保持供给面政策、需求面政策及环境面政策等三类政策之间的一致性,又包括各类政策内部之间的组合及协调,还包括低碳科技创新的政策与区域内的其它政策之间的协调程度.
例如,在制定低碳科技创新政策时,需要结合区域发展规划以及各产业发展的规划等,将低碳科技创新政策纳入区域政策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实现低碳科技创新政策与区域政策的均衡,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元化组合政策的支持能力.
(二)建立产学研密切协作的低碳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以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研究机构等为两翼的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是加快推进低碳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为此,出台的支持政策需达到以下要求:第一,建立职责明晰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机制.
明确各合作主体在低碳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具体职责分工是促进低碳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保障.
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等明确各合作主体承担的管理、研究、推广职能,确保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运行.
第二,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
各合作主体相互之间畅通迅捷的联系机制是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的有力支撑.
通过建立低碳科技创新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分析和交流低碳科技最新研发成果,为低碳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
第三,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
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是各合作主体建立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的基础.
一方面,根据资本、专利、技术等科技资源要素的属性,探索建立资本入股、技术入股、技术持股等多元化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机制,完善科技成果定价机制,确保各合作主体合理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构建产学研合作的风险预警、评估的机制,及时应对和化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通过建立多元投资主体来共担风险,健全投资主体的收益与风险挂钩的责任机制.
(三)注重自主研发创新与引进开发创新互补组合先进的低碳技术水平是引领低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目前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仍有待突破.
将国内自主研发创新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相互融合,是实现低碳技术的质的飞跃的重要手段.
为此,出台的支持政策需达到以下目的: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国内低碳技术原始创新能力.
通过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充分调动低碳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针对制约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集体攻关,实现在低碳核心技术创新上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另一方面,有利于寻求国际先进低碳技术的引进与开发创新.
引进国际先进低碳技术是加快推进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国际间的技术合作和交流,分享国际上先进的前沿低碳技术成果,鼓励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创新,是有效弥补我国在某些领域方面低碳技术不足的重要举措.
当然,我国低碳技术的突破关键靠自主研发创新,从国外引进、转让的低碳技术应该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为我国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创新提供有益的帮助.
(四)强化科技中介机构的成果应用及推广健全低碳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和技术扩散机制,是实现低碳科技与低碳经济有效结合的内在要求.
而科技中介机构正是适应低碳科技成果转化要求的产物.
科技中介机构是科技研发主体与市场联69系的桥梁和纽带.
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成果应用及推广功能,能够加速推进低碳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市场化.
因此,通过政策引导规范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及提升科技中介机构成果推广应用的服务能力十分必要.
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制度明确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职能及绩效考核办法、奖惩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强化对科技中介机构服务的规范、监督及激励.
另一方面,政府可出台培育和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法规,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创新科技中介机构的运营模式.
(五)探索多元化资金支持的保障机制首先,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可通过直接财政补贴、建立低碳科技创新基金、信贷优惠等方式对低碳科技创新进行资金支持.
其次,加大企业低碳科技创新研发投入.
企业是低碳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低碳科技创新的主要受益者.
应不断提高对低碳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通过盘活内部资金,将股东追加投资以及利润等以一定比例投入到低碳科技的研发中.
再次,完善的碳金融支持政策是缓解低碳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的有效渠道.
通过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碳金融政策,完善多层次碳金融市场体系,引导和发挥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和民间资本的借贷及多元化融资支持功能,积极利用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增加低碳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
(六)发挥低碳科技创新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低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引进、培养、激励"三方并举.
首先,通过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以及采取"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用人政策等,招揽国外优秀的低碳科技专家积极参与低碳技术的研发,打造低碳科技创新人才聚集的智慧高地.
其次,加大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投入,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以低碳科技项目为载体,大力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碳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
再次,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创新成果与分配、奖励、股权等经济激励挂钩的政策,以及给予优秀人才稳定的研发经费支持政策等,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和调动低碳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增强低碳科技创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1]P.
D.
LUND.
Effectivenessofpolicymeasuresintransformingtheenergysystem[J].
EnergyPolicy,2007(1):627-639[2]王作军,田茗萱.
低碳发展视域下的科技政策:模式构建与演化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5):95-99[3]KAPSALIM.
Howtoimplementinnovationpoliciesthroughprojectssuccessfully[J].
Technovation,2011(12):615-626[4]林敏,张艺民,王帅,等.
发达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5(11):138-145.
[5]FISCHER,C.
NEWEll,R.
Environmentalandtechnologypoliciesforclimatemitigation[J].
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08(2):142-162.
[6]沈小波,曹芳萍.
技术创新的特征与环境技术创新政策—新古典和演化方法的比较[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9-35.
PolicySupportofLowCarbon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LiQinguo(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Office,TianjinUniversityofCommerce,Tianjin,300134)Abstract:Lowcarbon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isanimportantenginedrivingthedevelopmentoflowcarboneconomy.
Theintroductionofareasonableandfeasiblepolicytosupportlowcarbontechnologyinnovationisanimportantguaranteetopromotetheinnovationoflowcarbon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
Thispaperanalyzedthecharacteristicsoflowcarbon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studiedthevalueoflowcarbonscienceandtechnologypolicytolowcarbon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expoundedthetypesofpolicytoolsforlowcarbon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andpointedoutthekeypointsofpolicysupportfromtheaspectsofthegovernment'sdiversifiedportfoliopolicy,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llaborationpolicy,internalandexternalinnovationintegrationpolicy,applicationandpromotionpolicyofinnovationachievement,capitalpolicy,talentpolicyandsoon.
Keywords:LowCarbonScienceandTechnology;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Policy(收稿日期:2016-09-22责任编辑:廖令鹏)70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社会建设】我国城市公用事业过去实行的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管理体制,在资源普遍短缺的时期曾发挥重要的历史作用,但其运行低效率、垄断优势的滥用以及扭曲的价格形成机制等弊端日益明显,严重影响了城市公用事业的快速发展.
在没有对公用事业中公益性与经营性领域进行严格界定的情况下,将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后势必导致城市公用事业国有资产流失、价格不合理上涨、产品和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等,从而损害公众的利益.
本文借助第三部门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在建立"市场—政府—社会"(MGT)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认为需要明确市场和政府各自应承担作用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形成有效公用事业:市场-政府-社会的作用机制余梦秋1,刘续棵2,曾鹦1(1.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2;2.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摘要]城市公用事业往往面临既要提高经济效率,又要改善社会福利的"马歇尔冲突",市场和政府如何在公用事业发展中形成有效竞争模式是解决"马歇尔困境"的关键所在.
本文以第三部门和有效竞争理论为基础,通过引入第三部门,构建"市场—政府—社会"框架下的作用模式,即MGT三方有效竞争模式,明确市场、政府和第三部门在此模式中各自的作用,并提出以转变政府职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着力培育第三部门来促进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公用事业有效竞争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F299.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70-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公交事业深化改革与科学监管研究"(15XJY008);成都市社会科学院2014年度院级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余梦秋(1980—),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经济学;刘续棵(1984—),四川眉山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曾鹦(1985—),女,湖南邵阳人,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竞争模式,以弥补"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更好地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一、公用事业MGT三方有效竞争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一)第三部门参与公用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三部门"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列维特于1973年提出的.
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把社会组织简单地分为政府和企业两个部门已不能充分反映社会的现状.
事实上,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还存在并活跃着为数众多的第三类组织.
这些社会组织从事着政府和企业"不愿做、做不好"的事,它们被称71作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参与公用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市场失灵论、政府失灵论等.
1.
市场失灵论.
市场作为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具有先天不可克服的缺陷,特别是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等特征,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会存在严重的"搭便车"问题而导致市场无法有效率地供给或不能提供.
这就需要政府或第三部门对市场进行干预以弥补市场的缺陷.
2.
政府失灵论.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克服市场缺陷本身方面就需要政府干预.
公共选择理论将政府假定为"理性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行为,也会由于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寻租与腐败、公共政策实效等形式表现出政府失灵.
因此,在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政府干预和安排的机制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仍然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和危害.
要规避政府失灵的情况,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布罗德提出了要发挥第三部门的功能以弥补政府的缺陷和不足.
3.
第三者政府论.
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中提及的第三部门都只是为了弥补"市场"和"政府"的不足.
但"第三者政府"理论则将第三部门的地位提高,不是处于次要角色,而是由第三部门来负责执行政府目标,比如决定公共基金的使用等,从而代替政府来执行公务.
这一理论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需求,又惧怕政府权利的过度膨胀,从而通过第三部门履行政府提供福利的功能.
(二)公用事业引入有效竞争的理论基础公用事业具有的自然垄断性和社会公益性要求实行政府管制,但政府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又势必影响公用事业的竞争活力,从而导致公用事业陷入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矛盾之中.
这种矛盾即是"马歇尔困境".
与竞争性市场建设要求相适应,与市场化改革目标相一致的,必然是收益大于成本的竞争,即有效竞争,才能实现经济效率的最大化目标.
可见,在公用事业中要实现有效竞争,就需要将公用事业中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业务和竞争性业务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再制定相应的规制.
二、公用事业MGT三方有效竞争模式构建(一)市场—政府分析框架下的公用事业有效竞争模式公用事业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质,主要表现在公用事业对网路的依赖性:一方面,网路在公用事业中占固定成本比重较高,沉淀性较强,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另一方面,公用事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垂直相关性较高,主要产品结合度较紧密,具有明显的范围经济性.
这两方面的特性决定了公用事业生产经营成本具有弱增性.
因此,公用事业作为自然垄断产业,具有自然垄断产业的一般特征,更适宜由垄断企业提供部分产品或服务.
同时,作为提供具有一定私人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即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又像其它产业一样有商业化运营的要求.
那么这就需要对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重组,形成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的基本格局,以提高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效率.
一般情况下,在公用事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可将公用事业产业垂直一体化结构进行分解,选择引入竞争机制的适当阶段和环节,形成纵向分离的有效竞争模式.
在对原来自然垄断产业进行垂直结构解体后,网路环节仍是垄断经营,而依靠网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环节,就可以让从事经营的企业以市场竞争的形式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终端消费者.
但是,在网路环节,如果缺乏潜在的竞争者和有效的监管措施,网路运营者就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最终损害竞争效益.
同时,在竞争业务中,也存在进入的图1引入监管者的纵向分离有效竞争模式72企业会凭借其主导地位与享有垄断地位的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来排斥其他竞争者,以达到赚取垄断利润的目的.
因此,对垄断企业和竞争企业的监管是确保竞争体制有效运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同时,还需要政府完善相关制度,使各企业能更明确产权边界,并按照规章制度运行.
(二)市场—政府—社会分析框架下公用事业有效竞争模式MGT三方有效竞争模式(见图2),M是指市场,G是指政府,T是指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的介入,不仅能将分散的终端消费者组织起来表达利益诉求,而且还能对政府和市场行为进行监督.
三、MGT三方有效竞争模式中市场和政府作用机制分析在MGT三方有效竞争模式中,市场与政府并非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补充、趋利避害的合作态势.
政府最大的优势是通过公共选择的过程来制定公共政策,提供相应的准公共产品和服务,最大的劣势是难以实现资源最有效率的合理配置;市场最大的优势则是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最大的劣势是难以消除外部效应和保证社会公平.
同时,由于公用事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提供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必然需要终端消费者的利益诉求得到彰显,那么作为终端消费者代表的第三部门的作用不可忽视.
另外,由于政府作为"理性人",也会出现"政府失灵"的情况,那么第三部门可以将公众组织起来,发挥相应的作用监督政府行为.
同时,第三部门也还能够与政府一起共同对市场进行监督,从而避免市场和政府作用的不完全导致公众利益受损.
市场、政府和第三部门的作用具体如下:第一,政府的主要作用是退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直接供给领域,按照政企分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转变政府职能,通过经济、法律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规则健全的市场环境.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市场竞争来提升财政投入的效率,从而让市场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同时,对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监督,加强行业监管.
另外,再通过宏观层面的发展方向引导和把握,为城市公用事业进一步做好微观管理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第二,市场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承担自然垄断业务或竞争业务的企业进入公用事业运行的不同环节,为公众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在市场中,有两大类型的市场主体:一是承担自然垄断业务的市场主体,主要负责公用事业网路建设环节.
因为公用事业中的网路建设具有较大的外部性和公益性,因此可由一个或两个企业承担网路建设这一自然垄断性业务,通过获取财政补贴和向利用垄断性资源承担竞争业务的企业收取资源费用来维持自身的发展.
同时,还要通过对微观层次规章制度的建立和管理,监督和规范承担竞争业务的市场主体的直接运营,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二是承担竞争业务的市场主体,主要是严格遵守和执行相关的制度和规定,为公众提供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并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
第三,第三部门的主要作用是将分散的终端消费者组织起来,在表达消费者利益诉求的同时,监督政府合理利用公共权力,督促企业行使企业社会责任等等.
由于公用事业提供的准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但是政府和市场都有各自的职责和利益,在实践中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并不能与公众的需求完全对接,这就需要公众对准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满意程度的反馈.
但是公众相对于政府和市场来讲,更加分散,必须需要第三部门将公众组织起来,形成与政府、市场并立的社会结构.
在此基础上,第三部门才能进一步参与公用事业发展,监督政府合理行使公共权力以及督促企业行使社会责任等等.
图2MGT三方有效竞争模式73四、更好发挥市场—政府—社会作用的对策建议(一)明确政府定位,转变政府职能1.
合理出让公用事业经营权.
首先,进一步提升对经营者的资质管理水平,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量化、细化,保证权威性.
其次,主管部门应转变职能,维护公正,例如严格审核资质保证有资质的经营者进入该行业,维护经营者通过合法经营活动获得合理回报的权利等等.
2.
进一步完善规制.
首先,要从法律上承认和保证公用事业企业追求合理利益的权力,不能利用公用事业的"公共性"来损害企业的经营效率.
其次,政府与企业职能必须分开,建立和企业相分离的政府规制机构,由此机构制定具体的行业规章制度、颁发企业经营许可证、制定准公共品的质量标准、限定价格、管制企业的进入和退出等,尽量减少政治或行政的因素影响.
3.
提高对公用事业的有效监管.
首先,要通过制定合理的定价机制和利益回报机制来激励企业不断提高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同时,还要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按照制定的标准进行监督检查.
其次,政府对公用事业企业的政策性亏损应该给予一定的补贴,以保证公用事业企业的正常运行.
另外,要建立开放和透明的规制程序和申诉仲裁机制,通过行业协会等第三部门以及听证会制度等,为公众及企业实施民主监督打通渠道.
(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1.
明确企业在公用事业领域中的市场主体地位.
企业进入公用事业领域直接供给准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能因为公用事业的"公用性"而抹杀了其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谋求合理的利润,因此,必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打破传统的政府主导经营管理模式,剥离企业与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利益依附关系,真正树立起国有企业独立自主、独自承担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的法人主体地位.
2.
在相应的环节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公用事业的市场作用领域,既有承担垄断性业务的企业,也有承担竞争性的企业,这就需要有公平公开、合理竞争的制度环境.
通过对外公布工作程序、方案、标准、投标及中标企业的相关信息资料,建立完善服务外包的"公开招标制度"、"特许经营权出售制度"等.
(三)着力培育第三部门,促进市场和政府各司其职1.
增强对第三部门的支持力度.
从现实来看,我国第三部门组织还比较弱小,发展质量不高,还不能形成与政府和市场抗衡的力量.
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财政补贴、降低组织成立门槛、分类管理等,促进第三部门的发展.
与此同时,政府也要按照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的要求,梳理出需要转移给第三部门的职能和权利清单,拓展第三部门的生长空间.
2.
完善公众利益表达机制.
由于公用事业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即使有第三部门将公众的利益诉求统一起来,但仍然需要将诉求传送给政府和市场的相关机制,才能利于公用事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及其贯彻实施,才能有利于满足公众需求、实现社会公正.
这就要完善听证会制度、意见反馈制度等,让公众意见得到充分的表达.
3.
建立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督市场与政府的职能优势.
首先,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第三部门对公用事业运营成本、效益等方面的图3权责明确、各尽其职的公用事业运营机制74TheMechanismoftheMarket,GovernmentandSocietyinUrbanpublicutilitiesYuMengqiu1,LiuXuke2,ZengYing1(1.
ChengduAcademyofSocialSciences,ChengduSichuan610023;2.
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58)Abstract:Urbanpublicutilitiesareoftenfacedwiththe"Marshallconflict",whichisnotonlytoimproveeconomicefficiency,butalsotoimprovethesocialwelfare.
Sohowtoformaneffectivecompetitionmodeinthedevelopmentofpublicutilitiesisthekeytosolvethe"Marshalldilemma".
Thispaperconstructsthefunctionmodelof"market-government-society",basedonthethirdsectorandtheeffectivecompetitiontheory.
Itclarifiestheroleofthemarket,thegovernmentandthethirdsectorinthismodelandputsforward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urbanpublicutilitiesbytransformingthegovernmentfunctions,theintroductionofmarketcompetitionmechanism,andthecultivationofthethirdsectors.
Keywords:publicutilities;effectivecompetition;Mechanismofaction(收稿日期:2016-10-10责任编辑:垠喜)严格审计,起到监督作用,消除弄虚作假的隐患,从而让市场以最低的成本供给给公众准公共产品和服务,防止价格虚高.
其次,建立第三部门介入监督的相关制度,可由第三部门在账目、产品和服务质量监督等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
[参考文献][1]仇保兴,王俊豪.
市政公用事业监管体制与激励性监管政策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谢地,刘佳丽.
深析政府与市场关系之困——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中国之路[J].
学术前沿,2015(6).
[3]TheodoreLevitt.
TheThirdSector:NewTacticsforaResponsiveSociety[M].
NewYork:Amacom,1973.
[4]J.
M.
Clark.
TowardaConceptofWorkableCompetition[J].
AmericanEconomicReview,1940(7).
[5]王辉,张为波.
中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与限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7).
[6]刘西忠.
政府、市场与社会边界重构视野下的社会组织发展[J].
江苏社会科学,2014(6).
[7]陈富良.
城市公用事业改革与监管的理论反思[J].
开放导报,2008(1).
75一、在结构性改革中制定扶贫攻坚策略的意义结构性改革具有丰富的实践指导意义,是制定扶贫攻坚策略的基本依据.
其一,从"先改什么,后改什么"的角度来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攻坚不可能一蹴而就,应首先着眼于构建支撑贫困地区人口持续改善收入的条件和能力,再进行生产要素的倾斜.
其二,从贫困人口的分布特征和所处地区的经济特征来看,导致贫困的原因不一而足,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结构等多个角度审慎分析,因地制宜地制定脱贫攻坚对策,对结构化的贫困特点,制定结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农村脱贫攻坚方略——以河南为例罗煜(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63)[摘要]我国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任务.
河南贫困地区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结构等方面均存在问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三山一滩"地区扶贫问题突出.
应因地施策,制定结构化的扶贫策略,对贫困地区的扶贫主体结构、扶贫要素投入结构、扶贫地区产业结构及区域结构等进行改革调整,创新扶贫攻坚策略.

[关键词]结构性改革河南脱贫攻坚[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75-04[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第八批河南省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54-20202).
[作者简介]罗煜(1971—),四川巴中人,黄河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构化的策略.
从产业结构来看,单一的和缺乏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是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收入提升遇到瓶颈的又一原因,应适当挖掘当地产业的多种附加值,提升地方经济的多样性.
从区域结构来看,人口分布分散、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是导致商业无法发展,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缺乏发展动力的根源,应通过搬迁扶贫、协同扶贫等方式,调整扶贫主体结构,促进分散居住的人口通过多种形式进入城镇和城市.
从收入结构来看,贫困家庭的劳动人口往往在就业上具有一定的模仿效应,使家庭的收入结构和某一产业高度相关,一旦产业发展速度减缓,企业利润率下降,家庭收入便受到极大影响,呈现周期性的"脱贫-返贫-脱贫-再返贫",应通过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社会建设】76投入,引导家庭收入结构丰富化,使家庭收入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因此,笔者认为,结构性改革就是以破解阻碍经济转型升级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为导向,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要以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去审视贫困地区在扶贫主体结构、扶贫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二、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河南脱贫攻坚面临的新挑战截至2015年底,河南省还有576万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依然繁重,扶贫对象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1.
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第一,贫困人口主动参与脱贫的积极性不高,扶贫仍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组织及贫困人口自身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多方发力、共同给力的扶贫格局;第二,贫困人口技术技能低、受教育水平低,制约其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以往的扶贫模式以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为主,忽视了技术、知识、人才、信息等高级要素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导致扶贫效果不佳、返贫率高等问题的出现.
以全国扶贫重点县平均文化程度作为参考,河南贫困地区在高中以下的占贫困户的88.
2%,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2.
1%,初中文化程度占45.
8%,高中文化程度占8.
5%,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占大多数,导致他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愿望受限,无法掌握脱贫致富的技术本领,难以真正实现自主脱贫.
2.
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
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贫困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益.
在传统的平原农区,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较为明显,产业结构呈初级化、低级化、粗放化特征.
从三次产业内部来看,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呈现"农业大而不优,工业全而不强,服务业不大不强也不优"的格局,综合竞争力不强.
第一产业吸纳了贫困地区一半以上的劳动力,但第一产业的产出比重却远低于50%,造成单位劳动创造较少产出的局面,呈现出高就业、低产出的特征;第二产业已超过第一产业成为豫东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经济效益不高;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新型服务业发展缓慢,行业龙头企业较少,没有发挥出充分吸纳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的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不够.
总体来看,大多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同产业的融合度低,缺乏多业互补的能力,当主导产业遭遇灾害损失时,无法通过其他产业及时弥补填充,造成贫困地区抵御风险能力低、脱贫进程缓慢的局面.
3.
"三山一滩"区域贫困问题突出.
大别山片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且贫困发生率高达17.
02%;伏牛山区交通不便,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等问题仍亟待解决;太行深山区241个贫困村散落分布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8个县(市),深山区的贫困村特别贫困,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
38%,发展困难;黄河滩区以农作物种植为主,产量低而不稳,生存条件恶劣.
总体上,"三山一滩"地区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属于困中之困,是扶贫工作最难啃的硬骨头,扶贫难度较大.
三、基于结构性改革视角的河南脱贫攻坚策略(一)调整扶贫主体结构,构建多元参与的大扶贫格局第一,发挥企业家在扶贫开发中的带领作用,支持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
倡导更多具有"达者兼济天下"情怀的企业家加入扶贫开发队伍,开展"万企帮万村"的精准扶贫策略,支持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以捐资、捐物、捐建等形式扶贫济困,助力脱贫.
第二,积极推广贫困主体参与扶贫的新理念,发扬当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支持和引导贫困主体全程参与扶贫的各个环节,发挥他们在家园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采取奖励驱动扶贫策略,使各级扶贫干部与贫困人口一起共享扶贫成果,从而调动其深入扶贫一线的积极性.
对于2018年之前实现脱贫或扶贫工作有进步的县给予资金项目奖励,并对扶贫工作中表现优秀的相关负责人优先提拔任用.
(二)优化贫困地区的要素投入结构,开展高效扶贫行动77第一,成立河南技术扶贫专家指导组,面对面分享种植、养殖、生产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与技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
第二,构建以知识、人才等高级要素为支撑的教育扶助体系,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高、职高免除学杂费,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健全面向贫困人口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技能;同时,加大政策激励力度,鼓励各类人才扎根贫困地区基层建功立业.
第三,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扶贫的号召,加快贫困地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实施电商扶贫工程.
在建设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的基础上,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把当地特有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从而实现信息推动贫困地区就地脱贫致富的目标.
(三)调整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特色产业是指富有本地区特色的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是特色产业最大的特点.
河南的扶贫攻坚工程应以产业脱贫为抓手,充分发掘贫困地区资源,找准特色产业,培育好龙头企业,融合好一二三产业,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一,结合贫困地区特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煤炭、油气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合理有序地开发这些自然资源,并将其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人均耕地面积大,种植粮食和果蔬等农产品有优势的地区,可以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的推介营销力度,形成以干鲜果、商品蔬菜、茶叶等某一类产业为主的优势扶贫产业;生态、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将旅游业作为自己的特色产业,重点扶持旅游产业群.
第二,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并参与产业开发,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培育.
应重视当地道路、通讯、管网、环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各类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参与产业开发、产业园区建设等.
第三,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完善农产品的全产业链,使农民更多地分享价值链增加的收益.
(四)调整区域结构,"三山一滩"地区以搬迁扶贫为主对大别山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问题,可以借鉴该地区潢川县的经验做法,丰富大别山区的产业结构,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013~2015年,潢川县重点培育六大产业——培育华英鸭、糯米粉、花木、生猪、水产、食用菌六大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提倡"一村一品"的到户增收模式,先后培育壮大了华英集团、黄国粮业、裕丰粮业等9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的成功模式,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了潢川及周边30万农户脱贫致富.
对太行山区的部分贫困地区,可推行生态脱贫的扶贫模式,结合当地森林覆盖率高、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开发旅游资源,以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无法实现就地脱贫的其他地区,可实行搬迁扶贫,将贫困人口向小城镇和城市集中,改变因人口分布过于分散而阻碍商业发展的现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在搬迁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做好迁出地的选择;解决好"三山一滩"地区贫困群众搬出来后的就业和生计问题.
规范搬迁扶贫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提高扶贫资金利用效率.
四、结语河南的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的特殊时期,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要实现全省574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需要把政府和社会纵向的、行政性质的扶贫行为有效转化为政府、社会组织和贫困地区广大人民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的扶贫行为,以结构性改革为视角,分析不同贫困地区所处的经济特征和区域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创新扶贫方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扶贫主体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升级,使贫困人口不仅能获得摆脱贫困的机会和物质条件,而且能够获得自主摆脱贫困的权利和能力,从而有尊严地走出贫困.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应注重对现有扶贫体制机制的改革,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持续开展卓有成效的扶贫行动,尽早实现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78AStudyonHenanProvincialPovertyAlleviationStrategiesfromPerspectiveofStructuralReformLuoYu(HuangheScienceandTechnologyCollege,HenanZhengzhou450063)Abstract:Thispaper,fromtheperspectiveofstructuralreform,hasanalyzedtheissuesexistinginsuchaspectsasindustrialstructure,regionalstructureandincomestructureinthepovertyregionsofHenanprovince.
ThewriterthinksthatHenanprovincialpovertyalleviationisstillfacingwithsuchnewchallengesasthedeficiencyofthepoorpeople'sself-developingability,theunreasonableindustrialstructureinthepovertyregionsandtheseriouspovertyalleviationin"ThreeMountainsandOneBeach"areas(ThreeMountainsandOneBeachrefertothethreemountainsandonebeachwhichsurroundHenanprovincerespectively,TaihangMountaininthenorth,FuniuMountaininthewest,DabieshanMountaininthesouth;andTheYellowRiverbeachintheeast.
).
SpecificstrategiesforthestructuredpovertyalleviationshouldbeformulatedbasedonthedifferentregionsanddifferentpeopleinHenanprovincetoreformandadjustthemainpovertyalleviationstructure,thepovertyalleviationfactors-inputtingstructure,industrialstructureandregionalstructureinpoverty-strickenareas,andtoinnovatecrucialpovertyalleviationplan.
Povertyeradicationshouldbeachievedinthepoverty-strickenareasassoonaspossible.
KeyWords:Structuralreform,Henan,Povertyalleviation(收稿日期:2016-11-09责任编辑:垠喜)[参考文献][1]杨林华.
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杨科.
论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J].
湖北社会科学,2009(4).
[3]数据来源:国家扶贫重点县贫困监测调查,2011.
《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第七部分:127[4]吕国范.
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模式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5]精准到点全面推进——新形势下河南扶贫实现新突破[N].
农民日报,2015-11-18.
[6]杜军伟.
河南三山一滩农村扶贫开发问题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5.
[7]让人民日常都能感到公平正义[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3-09.
[8]张生平.
三年攻坚战五年小康梦[EB/OL].
[2015-7-13].
.
http://www.
hnxynkfpb.
gov.
cn/html/fupinkaifa/20150713/224.
html79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快速,已经形成了类别齐全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政府转移过来的公共服务职能,但总体的发展水平依然不容乐观,与实现"善治"的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一、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必然性我国社会组织,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基金会,不断发展壮大,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组织的自身特征与社会治理要求相适应,有利于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社会组织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各阶层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社会建设】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途径周定财(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存在着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社会组织和政府关系尚未理顺及自身发展不足等现实困境.
促使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需要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社会组织的合法性;改革双重管理体制并理顺与政府间的关系,提高社会组织的先进性;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保持社会组织的独立性.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治理政社协同[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79-0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协同治理研究"(13CZZ038).

[作者简介]周定财(1979—),湖北南漳人,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台湾暨南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地方政府与基层社会治理.
民众的积极性,鼓励公众自我建设、自我协调、自我整合和自我管理,从传统的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社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有助于解决不利于和谐稳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它不但可以提供优质、专业的公共服务、保护特定群体的利益、缓和社会矛盾,同时还可以分担部分社会风险.
二、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一)立法形式及内容不完善第一,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现有的与社会组织相关的法律主要有国务院公布实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制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和《取缔非法民80间组织暂行办法》等.
我国仍未形成关于社会组织发展的完备配套法律,缺少《社会组织法》,造成了社会组织注册登记不统一、业务主管单位审批不科学等现象.
对社会组织的作用、地位及性质等缺少应有的法律支持,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发展.
第二,法律规定不够明确.
现行法规对社会组织的规定过于笼统,而且相关规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特别是法律法规中存在重程序轻实体、严进宽出和双重管理等各种各样的限制性条款,使得很多社会组织无法顺利完成合法成立程序.
比如《社团登记管理条例》中对社团的名称提出了"规范"的要求,但是对于什么才是"规范"则无明确的标准,无法保障社会组织的合法性.
第三,立法层次较低.
行政法规是目前我国用来规范社会组织日常运作的主要规章制度,直接导致了在运作管理过程中,只能依据行政部门的规章制度.
我国社会组织立法还没发展到与宪法相衔接的水平,法律保障不足,当社会组织违反规定时很容易造成有关部门劝诫等"温和处理"的方式,或者政府既是当事人又是执法者,无法公正处理的非法治现象.
(二)政府和社会组织间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第一,一些政府部门对社会组织缺乏信任.
政府与社会组织本该实现"共治"模式,但一些政府部门对社会组织缺乏信任,把社会组织当作自己的下级单位,甚至沦为政府的"二政府".
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附地位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健康成长,甚至妨碍社会管理体制发展及改革.
第二,社会组织定位不清.
我国社会组织的产生不只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契合了党和政府简政放权的时机.
在这种环境下,社会组织不可避免地在行政上具有一定的依附性.
许多社会组织由政府扶持,在资金、目标、领导以及行动策略等方面严重依赖政府,从而带有较浓的行政化色彩和官办性质.
这不但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发展,使得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和管理常常不被信任和接受.
第三,政府设置门槛过高.
我国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在实际管理中仍为传统的双重管理体制,其最大特征是登记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批登记制度不明确,这直接造成很多能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组织找不到与其相应的业务主管部门,或不能满足登记的一些条件而不能依法通过登记,最后无法成为合法的社会组织.
(三)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受限制第一,发展规模受限.
近年来,社会组织的总数量在不断增加,现在已经初步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体系.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共66.
2万个,从业人数约734.
8万.
而同期我国事业单位总数约为126万个,从业人员3100多万人.
这就是说,我国社会组织的数量只有事业单位数量的一半,而社会组织从业人数更只有事业单位从业人数的1/4,其规模相对较小.
这主要体现在资金和人才两个方面:资金受限,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筹集发展资金的渠道较窄,很多外部资金募集困难、创收能力有限的社会组织处于无法开展常规运作,无法维持自身生存的境地;人力资源受限.
由于缺乏运作资金,许多社会组织能提供给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也偏低,无法吸引招募专业人才及留住高级人才.
第二,自身发展不足.
首先,在治理结构方面,有些社会组织常常只是走了注册程序,通常缺乏完善的治理组织结构:规模大的社会组织尽管成立了理事会,但其理事会成员多为出资人或发起人,缺乏其他社会人士的监督、参与、运营、决策等;规模小的社会组织则连成立理事会的条件都没有.
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社会组织的运行活动是在行政部门的主导下进行的,其自身无法独立自主地发挥社会治理职能.
其次,由于章程本身不完善,同时因资源有限、资金不足、物资缺乏及专职人员过少等原因,其运作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少数社会组织缺乏自律,各项制度难以落实;更有少数的社会组织,在登记注册成为法人以后从末开展过相关活动;而那些只需备案并不要求其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及章程的社会组织,就更没有规范管理可言了.
最后,在外部管理和监督方面,社会组织处于既要接受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又要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监督管理.
这种"双重管理"对社会组织的运作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落实起来却有诸多困难.
一方面,各个主管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全面,工作难以协调,甚至相互推诿扯皮,合作程度不高;另一方面,登记管理机关对社会组织的监管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些松懈,导致部分不够自律的社会组织出现违规行为,给社会组织带来81负面影响.
第三,独立性缺失,公信力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组织开始被广泛认知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存在的各种问题渐渐被暴露在公众的视野,致使社会组织的公信力连续下跌.
一些社会组织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这使其对政府形成很强的经济依赖,常常表现出官僚化和商业化倾向,甚至有些社会组织开展营利性活动,使其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和公益性受到质疑.
从被曝光的事件来看,我国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主要来自社会组织运作过程中的财务不公开不透明、账目混乱,甚至出现款项被挪用、欺诈和腐败、经济犯罪等严重问题.
三、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们应当加大社会治理的力度、探索新的社会治理方法,同时提高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水平,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途径,让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
(一)保证社会组织合法性第一,转变立法观念,制定基本法.
当前急需转变立法观念,强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法人主体资格,明确其法律主体地位,使其能以平等身份与政府一道协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
同时,需制定一部与我国宪法相衔接、适用于所有社会组织的《社会组织法》.
并确立完善社会组织享有的权利、所负的责任、地位,保障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自由自愿、平等参与、公平竞争、有效运作、获取相应的成果和名誉等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法制环境.
第二,建设配套、明确的政策法规.
一要建设完善的针对社会组织财政税收的法律制度,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和法律保障,修改完善《公益事业捐赠法》.
二要建立对社会组织资产的监管制度,保证社会组织的公益资产得到充分利用.
三要完善社会组织成员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把社会组织成员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实现结社自由与结社管制相协调.
结社自由是社会组织得以形成的关键条件,结社管制是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结社管制为结社自由服务,二者并不矛盾,互为表里.
结社自由作为一项宪法性基本权利,立法机关不能任意地对结社自由进行限制,对其管制应采取影响最小的方式为之.
实现自由与秩序、权利与权力、社会与国家的双赢.
(二)提高社会组织先进性为保持社会组织先进性,必须理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对其科学分类,加强组织内部管理.
第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政府和社会组织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这就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指引,而同时政府也要转变职能,更好地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
在强调社会组织"互益性"、"专业性"等功能时,政府应加强对"纯公共性"和"时效性"等特殊公共服务的提供,为社会组织活动的开展创造便利的条件.
政府还可以把社会组织的运作交还给市场,通过各种合作机制和契约关系,协同合作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政府还应发挥平台作用,促进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以社区为着力点,加强社区社会组织与街镇社会组织的良好对接,开展社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水平.
第二,对社会组织进行科学分类.
根据各个社会组织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并作相应的管理.
首先对不同组织形式和性质的社会组织分别制定相应的注册条件,登记程序和登记形式也应相应区别.
对社会组织的监管要求和监管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加强对社会组织运作中存在的违规、违法等不良行为的调查处理和惩罚工作,把对社会组织管理的重点从成立时的"登记"管理转移到对成立后的运作管理.
第三,加强社会组织内部管理.
一要强化服务理念和参与理念,树立自律管理意识和风险责任意识;二要规范内部治理机制,包括内部质量控制机制、民主决策机制、财务监督制度、绩效评估制度以及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制;三要提升多渠道的筹资能力,构建筹资为导向的社82会关系网络,提高筹资的精准度;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学习型团队,建立健全外部学习交流机制以及内部培训机制、激励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才开发和使用的管理机制.
(三)保持社会组织独立性第一,发挥自身优势,提高非营利收入.
通过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提供相关的服务,或者进行权威的检测、调查,从中收取相应的报酬作为社会组织运作的资金.
一些欧洲国家社会组织的服务收费占其总收入的70%左右,而政府财政拨款仅占总收入的11.
3%.
在台湾地区部分社会组织的收入中,经营性收入也能占到其总收入的50%以上.
要提高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就要让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实现财务自由,让社会组织自力更生,自主经营.
第二,完善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通过培训,从多方面提高社会组织成员个人的能力,并在社会组织内部建立一系列选拨竞争管理机制等,以及给予成员必要的物质保障,实现社会组织成员职业化、专业化和精英化.
其次,要加强对社会组织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三,加强社会组织的诚信建设.
一要建立完善、民主的决策制度,成立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部门,以民主协商、公开公正的方式处理社会组织的内部事务.
二要严格依法执行财务公开制度,定期、主动、及时、真实地公布财务状况,保障普通社会民众、社会组织成员以及政府机构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要完善对社会组织的网络问责体系,提升网络问责的水平,规范、净化网络问责的环境,同时社会组织信息要公开透明.
[参考文献][1]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
社会组织的概念、特征及分类[J].
瞭望,2010(37).
[2]吴东民、董西明.
非营利组织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
[3]何增科.
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6-57.
[4]曾永和.
当下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与制度重建[J].
求是学刊,2013(3).
[5]王先明.
社会组织注册登机的风险及其控制[J].
社团管理研究,2011(1).
[6]刘晓娟.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功能分析及完善对策[D].
兰州:兰州大学,2009:122.
[7]2014《民间组织蓝皮书》:民间组织是政府得力助手[EB/OL].
光明网,http://politics.
gmw.
cn/2014-12/25/content_14297667_2.
htmToExploreNewCountermeasuresofSocialOrganizationstoParticipateinSocialGovernanceZhouDingcai(SchoolofPhilosophyandPublicAdministration,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Jiangsu221116)Abstract:Socialorganizationsplayaveryimportantroleinthesocialgovernance.
Notonlyisadvantageoustotherealizationof"civilsociety",alsohelptopromotesocialharmonyandstability.
Buttherearesomepracticaldifficulties,suchasimperfectlegalsystem,socialorganizationsandgovernmentrelationshasyettostraightenoutandlackoftheirowndevelopment.
Toencouragesocialorganizationsparticipateinsocialmanagementbetter,weneedformulateandperfecttherelevantlawsandregulationstoensurethelegitimacyofthesocialorganization;reformthedoublemanagementsystemandhandletherelationsbetweenthegovernmentandthesocialorganizationtokeeptheadvantageinthesocialorganization;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socialorganizationitselftoimprovetheindependenceofthesocialorganization.
Keywords:socialorganization;socialgovernance;synergyofgovernmentandsocialorganization(收稿日期:2016-11-11责任编辑:垠喜)83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地方发展】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深圳经济增长也出现减速态势,但仍保持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速.
深圳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未来前景倍受海内外关注.
本文研判30多年来深圳经济增长的轨迹,认为深圳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跨越腾飞:改革开放创造奇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超过香港,2016年,深圳GDP达到1.
75万亿元①,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2.
3万美元,经济总量稳居全球城市30强之列.
经济发展的结果表明,深圳创造性探索出了一条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正确道路,树立了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成功典范,从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来看,经济发展呈现出深圳经济增长的周期、特征与潜力罗华荣,董晓远(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广东深圳518028)[摘要]本文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深圳经济30多年来的增长轨迹,发现深圳经济增长存在着为期12年的周期,且现已经历了三个周期,初步判断2016年深圳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并探讨了新周期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对深圳增长潜力的远景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提升五大竞争力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增长周期特征增长潜力竞争力[中图分类号]F127.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83-06[作者简介]罗华荣(1963—),湖北恩施人,现任职于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董晓远(1966—),山东东营人,现任深圳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典型的朱格拉周期特征,目前已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周期.
(一)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抓住三次大机遇,经历三个大周期,实现三次大跨跃第一个周期(1980~1991年):率先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爆发式增长.
第二个周期(1992~2003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的超高速增长.
第三个周期(2003~2015年):加入世贸效应显现,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上述关于周期划分的观点,与实证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
通过增广的Dickey-Fuller检验(ADF检验)可知,深圳经济增长率数据是平稳的,因而可以直接进行谱分析②.
根据谱分析的结果来看,深圳经济①深圳经济增长数据,均来自于《深圳统计年鉴》,后面不再一一注明.
②谱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时间序列看作互不相关的不同频率分量的叠加,利用傅立叶变换等手段将各频率分量加以分解,通过谱密度函数来衡量各分量的相对重要性,以找出序列中存在的主要频率分量,从而把握时间序列的周期波动特征.
在实际问题中,一般先做出时间序列的谱密度曲线,然后根据曲线峰值寻找其周期分量.
峰值越高,表示对应的周期分量对整体序列的影响越大.
84增长率的波动存在着为期12年的周期.
详情见图1和图2.
(二)以市场化为主线,快速推进工业化,迈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本质上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条件下,依托制度创新,实现工业化的过程.
2008年后深圳大致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至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0.
0:41.
2:58.
8,技术密集型特征突出,经济增长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转变,而同期劳动力增速下降为9.
6%,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降为12%,房地产开发投资更下降为6%,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持的产业体系的形成,突出了更加节约资源、节约能耗、保护环境的产业发展方向.
(三)以工业化为基础,迅速完成人口城市化1992年前是深圳前工业化和工业化初期,人口城市化率迅速提高到71.
54%,2012年,在后工业化的推动下,人口城市率达到100%,标志着深圳城市化过程初步完成.
完成工业化、城市化任务,英美用了上百年,日本用了70年,韩国和其他东亚经济体用了50年左右,而深圳仅用了30多年.
深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意义在于,固然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现代大工业的聚集加速了城市化,形成了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但又因为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反过来又促进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形成了包容、多元的城市文明,实现文明成果共享.
(四)宏观经济高速增长,呈现朱格拉周期特征宏观经济运行周期性波动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尽管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显示出差异性,但都存在自身的运行趋势.
从30年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规图1深圳经济增长周期图2深圳GDP增速变动的周期(byPeriod)85律分析,如果以1980年深圳改革开放伊始经济迅速扩张为起点,至下一扩张点为分析终点,宏观经济基本以每12年左右为一个周期,至今已完整运行了三个周期.
沿着上述的分析思路,我们认为2016年深圳已进入新的运行周期.
这个时点的划分,既与深圳30多年经济周期波动的规律时间相关联,也与过去三次周期都与制度改革的重要时间窗口相吻合.
2016年是深圳的"创新驱动"引起全国媒体同时高度关注的元年,从深圳经济增长情况判断,这个时间窗口可能就是新周期起点.
深圳经济已进入第四个运行周期,经济发展的速度进入新的平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土地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是必然现象,产业转型升级伴随部分产能向外转移是必然趋势,经济发展将进入更高级别的新的发展阶段是必然逻辑.
二、模式转换:经济发展主要特征深圳经济进入新的发展周期,经济发展的模式、内涵、动力都已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征.
(一)新经济成为发展新模式从深圳经济发展经历的周期来看,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再从工业经济再向新经济转变的过程.
经济发展依托于信息技术、制度创新和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动力.
在经济形态转变中,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以知识密集型企业为标识,反映了企业发展新动向,腾迅、华为、大彊无人机、华大基因等大批知识密集型企业脱颖而出.
二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体现了产业发展新途径,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出口额增长大大高于其他制造业.
三是以高技术杠杆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显示了产业发展新前景.
四是以高技术为武装的服务业异军突起,不断开拓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经济发展新领域.
五是以知识新组合为基础的各种创新在推动经济变革中发挥巨大作用,推动经济长期繁荣.
(二)中高速增长成为发展新趋势国际金融危机恶化了发展的外部环境,深圳经济发展轨迹出现大拐点,2014、2015年降为个位数的增长,表明深圳经济已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
经过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深圳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和动力基础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资源要素供给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退,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依托消费拉动的动力不足,对环境破坏的容忍度趋近极限,这些因素的叠加影响必然导致潜在增长率发生明显变化.
这种转换是在深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驱动成为发展主动力的条件下实现的.
因此,基本的判断是,向新的增长周期的转换是顺利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周期.
(三)创新驱动成为发展新动力2010年,深圳市提出"深圳质量"的发展理念,坚持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根本改变了经济发展对资源要素的依赖,转向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的内涵式增长、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新阶段.
2016年中国社科院等发布的《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位居内地城市第一,超越香港、上海和北京.
可以说,深圳已经初步走上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四)绿色低碳成为发展新方向深圳在2010年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以来,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市情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按照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占GDP比重的3%左右时,才有可能出现环境质量改善拐点.
1996年以来,深圳环境保护投资从17.
29亿元增加到298.
65亿元,目前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
8%左右,正处在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时期,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空气质量成为国内1000万级人口城市的最优水平.
在能耗方面,2005年到2015年,深圳全市单位GDP能耗逐年减少,明显低于全国同类城市,是全国第一个实现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的城市,也是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已经开始走上一条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路子.
三、前景分析:未来增长潜力预测当前和未来5~10年甚至更长时期,深圳经济发86展将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战略机遇期正在经历重大背景转换,必将对经济增速产生深刻影响.
从国内背景变化看,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重要转型期.
一是受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及中国经济规模扩大影响,传统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中国经济未来不得不从依赖出口转向依靠内需.
二是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过度消耗所反映的成本和代价不可持续,已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事关国民健康和生存环境的社会问题.
三是经济结构变化趋势使过去30多年的高增长不可持续,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和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整体面临下行压力,宏观经济中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外部发展环境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反自由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秩序处于变革之中,地缘政治也隐存较大潜在风险,影响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更加复杂.
从深圳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些关键性因素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多种因素叠加将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
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后增长速度下降是必然的.
深圳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后,经济体量已很大,冀望继续保持原有的高速增长并不现实,目前深圳面临着环境、资源、土地等要素的制约,可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已经高达47%,已接近全市总面积的一半,与国内其他主要城市相比,深圳建设用地比例全国最高,北京只有20%,上海为30%,毗邻深圳的香港也只有24%.
城市发展既受到土地供给紧约束,也受到土地资源承载力瓶颈,土地资源供给是经济增长过程中面临的刚性约束.
同样,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在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后,经济增速差不多下了两三个台阶.
二是资本投资增速下降.
资本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37年来,深圳资本存量达到4483.
1亿元(1979年不变价,按2015年价格计算约为2.
3万亿元),从资本投入产出的弹性分析①,一个百分点资本存量的增加带来0.
428个百分点GDP的增加,低于劳动投入产出弹性的0.
572.
因此,短期内资本存量仍是推动经济增长重要的因素.
但深圳也面临投资增速偏低的问题.
三是人力资源数量红利减弱.
一方面,人力资源增速近年来明显回落,过去30多年,深圳劳动投入平均增长率为15.
64%,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劳动人口在2012年第一次出现354万的绝对量下降,而且预测至2020年都将呈逐年下降趋势.
"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提高,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的数据,中国劳动力成本目前相当于泰国的1.
5倍、菲律宾的2.
5倍、印尼的3.
5倍,特别是深圳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活成本提高,对普通劳动力的吸引力日趋减弱,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提出挑战.
随着劳动力供给总量的下降和成本的上升,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也随之下降,经济增速会慢慢减下来.
四是技术进步突破难度加大.
技术进步得益于对外开放不断的技术引进、吸收和再创新,这是行之有效的技术进步路径,极大地支持了深圳经济增长.
从一般经验来看,对外部知识和技术的吸收能力基本上和追赶潜力成正比.
随着深圳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逐步缩小,从国外获得先进技术变得更加困难,同时,深圳已步入创新驱动阶段,技术进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尽管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比重超过60%,但掌握核心技术的产品产值比重不足20%,而新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新的成本增加,风险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来突破.
因此,技术进步受制于引进技术的瓶颈和技术创新的难度,在短期对经济增长的效应难以提高.
综合分析影响深圳经济增长的内外部条件及关键影响因素,我们采用生产函数法②对深圳未来10年(2016~2025)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预测.
使用1979~2015年各年数据进行估计,测得深圳生产函数如下:Ln(Y/L)=0.
428*Ln(K/L)+0.
042*T+4.
317(t值)(11.
48)(14.
17)(13.
57)①资本产出弹性由后文的生产函数估算而得.
②关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测算和预测有多种方法.
目前测算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方法主要有生产函数法、滤波法(单变量滤波、多变量滤波等)、劳动生产率法等.
通过经济结构关系估计潜在产出,最普遍的方法仍是生产函数法.
生产函数法认为:产出取决于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
潜在产出可以通过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估计得到.
运用生产函数法估计潜在增长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运算过程.
本研究报告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测算:一是根据多年的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确定初始年份资本存量.
二是根据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不得已时以GDP平减指数替代),计算各年实际投资额.

三是根据各年实际投资额与固定资产折旧率,逐年递推确定每一年的资本存量.
四是根据经济增长率确定各年实际GDP,以及相应的社会劳动者人数.
五是根据多年资本存量、劳动者人数及实际GDP估计生产函数.
六是预测"十三五"(及"十四五")各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并根据"步骤二"与"步骤三"估计"十三五"各年的资本存量.
七是根据人均资本装备程度变化趋势,以及各年资本存量,估计"十三五"(及"十四五")时期各年的社会劳动者人数.
八是根据生产函数,估计"十三五"(及"十四五"各年实际GDP,并计算相应增长率.
87Adj.
R2=0.
982其中,Y为实际GDP,K为资本存量,L为社会劳动者人数.
这表明,观测期内,深圳劳动生产率变化的98.
2%,都可以由人均资本装备水平的变动与技术进步来解释.
对上式稍加变换,可得深圳典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74.
96*e0.
042*T*K0.
428*L0.
572假设在未来五到十年,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依然够沿着过去37年来形成的三次曲线趋势增长,人均资本装备水平能够按照自1990年以来形成的线性趋势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由于前述的技术突破难度加大而从以往的平均每年提高4.
2%变为3.
2%,那么,未来五到十年,深圳的经济增长率,将为8%左右,详情见表1.

这样,2016~2020年期间,深圳的GDP年均增长率将为8.
6%,2021~2025期间,深圳的GDP年均增长率将为7.
9%.
由于预测是在一系列假设之下考察整体经济的表现,其预测数值和现实价值并不是准确地得出未来经济潜在增速的数值,而是为理解未来中长期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和政策制定提供一个合理化的计量参考.
根据未来资本投入、劳动力、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变化趋势的判断,设定未来深圳经济的基准情形,运用经济增长模型预测,深圳未来5~10年经济的潜在平均增速将位于区间8%左右(位于7%~9%的区间,基准8%,呈递降趋势,到2020年可能趋向8%左右,到2025年趋近7%左右).
根据预测结果可以发现,未来深圳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是逐步放缓的,在没有出现重大经济波动的基准情形下,深圳潜在经济增速保持总体平衡,波动幅度收窄,可能在±2%的区间波动,表明深圳经济增长的质量、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按照潜在增长率预测,到2020年GDP总量达到约2.
6万亿元,2025年达到约3.
6万亿元.
四、再创辉煌:实现新周期大跨越深圳的发展,既存在潜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也具有维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必须把握好新周期经济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诸多积极因素,努力突破面临的约束条件,从战略高度和全球化的视野,抢抓机遇,在更高层次上提升经济发展能级,巩固和扩大创新型经济优势,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五大战略竞争力.
一是以国际化视野谋划都市经济圈发展战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未来10年,要围绕发展大区域经济的新理念,以国际著名都市经济圈为参照,抓住国家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机遇,发挥深圳毗邻香港的优势,发挥深圳经济中心城市和创新城市的比较优势,引领、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发展,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建立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扩大深圳发展的腹地和空间.
强化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管理机制,形成跨区域的协调,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规划、利益、政策、法规的协调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二是优化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从需求管理转向更加注重提高长期供给竞争力.
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促进和稳定经济发展的功能,处理好短期政策目标和长期经济发展的关系,激发经济本身的有效供给活力,提升经济潜在生产力,通过供给结构的表1深圳经济潜在增长率预测表年份实际GDP(1979年不变价)GDP增长率(%)2016372676159.
02017404917858.
72018439442098.
52019476398868.
42020515898918.
32021558009048.
22022602856348.
02023650579177.
92024701345837.
82025755327807.
7图3深圳GDP实际增长率及模型拟合值88调整,强化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自动平衡机制.
着重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之间的关系,宏观调控政策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既要熨平短期经济波动,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充分就业,防控风险、守住底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又要服务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和创造活力,提升经济潜在增长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是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建立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跟踪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立足前沿引领和产业创新,研究制定现代产业发展战略,出台细化产业政策,统筹协调各类产业的有序协同发展.
结合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和当前深圳产业发展动态,加快发展新型产业,提升深圳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四是以制度改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增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
在影响深圳未来发展的诸因素中,创新发展是决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因素.
以制度改革作为推动科技的基础,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通过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实施科技攻关计划,不断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资金使用与引导方式等措施,努力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深度挖潜土地空间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空间保障.
实施人力资本质量提升世纪工程,围绕人才、资金、技术与标准、知识产权等完善相关制度,形成有利于吸引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综合生态体系,推动技术、产业、金融、管理、商业模式创新融合,不断形成新的生产力.
五是抓住当前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提升开放型经济竞争力.
抓住国家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发挥深圳区位优势,将深圳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运枢纽和门户,在巩固欧美、香港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重点转向开拓南美、中东、俄罗斯、非洲等新兴市场,加强对东盟投资贸易合作,提高开放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扩大深圳产品、技术、管理、资本的输出,扩大深圳创造、深圳品牌、深圳经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1]董文泉,高铁梅等著.
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与预测方法[M].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369-433页.
[2]姜均露主编.
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理论与实践[C].
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3-50页.
[3]岳希明,张曙光等编.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研究与争论[C].
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11-225页.
TheBusinessCycles,CharacteristicsandPotentialofEconomicGrowthinShenzhenLuoHuarong,DongXiaoyuan(PolicyResearchOfficeofShenzhenMunicipalPeople'sgovernment,ResearchFellow;EconomicResearchDepartment,ShenzhenAcademyofSocialSciencesShenzhenGuangdongProvince518029)Abstract:With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pproaches,thepaperstudiedthegrowthpathofShenzheneconomyoverthepast30years,andfoundthatShenzheneconomyexperiencedthreebusinesscycles,witheach12years.
ThepapersuggestedtentativelythatShenzheneconomyenteredanewgrowthcyclein2016,anddiscussedthecharacteristicsofthenewcycle.
Onthisbasis,itpredictedShenzhen'spotentialgrowthrateforthenext10years,andgavestrategicadvicestoenhancethecompetitivenessoffiveaspects.
Keywords:growthcycle,characteristics,potentialgrowth,competitiveness.
(收稿日期:2016-11-08责任编辑:廖令鹏)89一、广东建设海洋强省的优势广东毗邻港澳,是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桥梁,地缘优势突出.
"湾区"特征明显,具有"六湾区一半岛"①,是多元文化融合与合作的平台.
随着CEPA等深入实施,跨行政区域、跨界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进一步加深.
加上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自贸新区的助力,未来广东将以湾区为核心,扩大区域共同利益,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
广东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的2.
3倍,岸线长度占全国的1/5,居全国之首,港口岸线资源丰富,适宜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地方发展】广东:海洋强省建设策略杨黎静,钱宏林,李宁(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广东广州510300)[摘要]在海洋强省战略背景下,广东正积极开创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跨越的局面,但也面临着海洋资源环境、科技、经济、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挑战,为抢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机遇,谋求发展先机,文章提出了运用政策优势促进海洋经济稳增长、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统筹产业竞争与区域合作、坚持海陆联动、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等发展路径.
[关键词]海洋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经济广东[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89-05[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海洋强国建设的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编号:201405029);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基金(1609).
[作者简介]杨黎静(1985—),女,福建莆田人,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经济与管理;钱宏林(1957—),广东人,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海洋管理;李宁(1980—),河南郑州人,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海洋经济研究室,博士,研究方向:海洋经济.
建港的海湾200多个.
初步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港为枢纽港的港口运输体系,全省生产泊位码头数、万吨级以上泊位数均居于全国沿海省市首位.
截至2014年底,全省货物吞吐量居全国第二,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广东港口群在贸易往来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
此外,广东海洋生物、旅游、矿产等资源相当丰富,沿岸海洋能开发潜力巨大,海洋资源综合实力排序中居首位,海洋资源存量指数也远高于其它沿海省市.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市场体制①根据《广东海洋经济地图》,广东沿海划分为"六湾区一半岛",即大汕头湾区、环大亚湾湾区、大红海湾区、环珠江口湾区、大广海湾区、大海陵湾区等六个湾区和雷州半岛.
90发育良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及其配套体制,为海洋经济的市场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再者,广东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海洋工作,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重要战略,并在"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率先在全国建成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
二、广东海洋强省建设现状海洋政策不断完善.
广东先后签订、出台了《关于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关于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决定》以及相关配套实施方案,带来了大规模海洋建设项目的规划以及海洋经济建设的全面启动;又率先在全国编制发布《广东海洋经济地图》,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如广东省财政厅和海洋与渔业局还联合发布的《广东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项目管理办法》,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了相应的财政政策保障.
此外,广东沿海9地市纷纷制定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意见或实施方案,旨在助推海洋强省建设.
海洋经济发展迅速.
2015年广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3796亿元,连续20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
3%.
同时广东海洋经济在地方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近三年广东的海洋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5.
7%,高于同期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目前形成了以滨海旅游业为首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如图1),五大支柱产业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海洋产业结构已呈较为合理的"三二一"模式,进一步拉大了与其它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结构的相对优势.
海洋科技能力不断增强.
广东的海洋科技力量较为雄厚,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果转化初见成效.
2014年广州南沙成为全国第六个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此外广州、湛江还被确定为国家海洋高科技产业基地.
全省海洋科研机构(含中央驻穗机构)数量约占全国的1/7,居沿海各省前列,其中有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多家海洋科研机构.
此外还有中山大学等部分院系参与海洋科研和教育工作,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教育体系和强大的海洋科研力量,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了科技和人才支撑.
部分高校还设立海洋学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在粤涉海科研机构成立海洋高新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启动建立国内首个海洋天然产物化合物库公共服务平台.
近两年共争取国家支持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专项扶持资金5.
58亿元,引导社会投资超过20亿元,重点开展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海洋装备等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海洋生态文明不断推进.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基本建成沿海防护林体系,宜林海岸线绿化率达94.
6%.
开展重点湾区海岸整治修复,陆源入海污染防控力度加大,启动美丽海湾建设,初步实现还海于景.
截至2015年全省海洋与渔业保护区总数达10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海洋公园4个,保护区数量、面积和种类均居全国首位,涵盖河口、海岛、珊瑚礁和海草场等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数量也居全国沿海之首,珠海横琴、汕头南澳、湛江徐闻更是纳入了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此外,广东还将与海丝沿线国家进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合作,在国外建设海洋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站9个,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污染物监测与控制等联合研究.
海洋公共管理及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广东在海洋管理方面建立相关的组织领导机构,确立了联席会议等统筹协调机制,有序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先行区建设,先行探索海砂开采海域使用市场化配置、区域性集中集约围填海开发管理模式,推进"海域使用直通车"试点.
海洋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图12013年广东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91组织开展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估、海洋灾害影响评估和警戒潮位核定,启动建设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及部分海洋气象浮标站,部分沿海地市建成三维海域动态监视监测应用、海域使用移动监视监测和三维海底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三、广东建设海洋强省面临的挑战海洋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双重压力.
目前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海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各种累积性环境矛盾尚未完全解决,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滨海湿地减少、海洋生物群落退化等,环境调控和修复的速度滞后,近岸海洋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此外海域、岸线等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也不高,自然岸线被截弯取直,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污染物加速在海底积聚,海岸生态、景观价值严重损耗,也减弱了抵御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能力.
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全面的统筹规划和有效的市场化配置机制,严重制约着广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海洋新兴产业规模不大,关键技术自给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差距明显,许多成果距离产业化目标尚远,缺乏海洋高新技术创新平台,海洋高新技术对海洋产业的贡献明显不足,缺乏大型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制约海洋强省的建设.
海洋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不高.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统筹协调,沿海产业结构雷同,出现部分低水平重复建设及无序用海争夺,无法发挥区域竞争的正面效应.
与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产业结构还存在有较大差距,急需深度调整,其中第二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大部分新兴产业发展滞后.
海洋主导产业没有形成优势突出、相互关联的格局,产业集聚度不高,尚未形成整体规模优势.
珠三角与粤东、粤西之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资源过度开发与闲置并存.
区域海洋经济合作不足,粤闽台、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实质内容不多,不利于海洋强省的建设.
参与次区域合作圈力度不够.
广东政府在区域发展策略上对东、西两翼的重视不够,导致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不足,不仅使粤西地区错失发展良机,也给参与东盟次区域合作形成一道无形壁垒,阻碍了对相关次区域合作的深度参与.
对东盟的研究较缺乏,尤其体现在参与相关次区域合作机制方面,在政府层面对东盟区域合作热情不足,力度及层次也不够,相关针对性政策比较缺乏,这与广东—东盟彼此的经贸份额、地位较不相称.
海洋综合管理服务能力不足.
目前广东尚缺乏具有高度权威的综合管理机构对海洋事业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监督及服务,相关涉海部门职能交叉,用海项目仍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效率.
海洋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已严重滞后于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海洋防灾减灾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理有待提升,海洋资源市场化管理技术体系尚未形成,岸线精细化管理能力不足、海洋事业综合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水平不高等.
由于目前缺乏开展海洋综合管理的配套管理办法及相关经费支持,也尚无海洋综合管理专项资金,未能通过强有力的海洋宏观调控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广东建设海洋强省战略构想根据《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中广东海洋强省建设的战略定位并立足于广东海洋强省建设的优劣势,未来广东省海洋强省的建设目标应该是:2015~2020年广东省真正实现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跨越,至2020年全面实现海洋强省建设;至2025年,全面完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自贸区建设等历史重任.
表1广东建设海洋强省战略构想92海洋强省的具体目标应包括:——海洋基础设施和基础领域加快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实现"五通"①要求,达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标准;——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3%以上,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海洋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区域海洋发展协调度明显增强;——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陆源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单位GDP能耗达到0.
4以下,近岸海域水质达到二类以上比例达到90%以上;——海洋科技贡献率进一步加大,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海洋科技投入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
5%,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0%;——海洋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海洋环境监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理等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海洋文化发展迅速,文化考古、遗址修复、海洋展览、海洋影视等各类海洋文化业态得到充分发展,全社会对海洋的认知度得到明显提高.
五、广东建设海洋强省路径(一)运用政策优势促进海洋经济稳增长首先,在当前国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应加快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充分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广东自贸区建设的政策优势,利用金融创新引导海洋经济发展,加快形成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机制.
其次,应该大力发挥政策优势,强化海洋生态资源和海洋灾害治理,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广东建设海洋强省获得国家前所未有的支持,大规模海洋建设项目的规划以及海洋经济建设的全面启动,都有利于广东海洋经济发展.
(二)提高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通过不断地提高海洋高新技术在海洋科技中的比重,加强海洋科技的人才投入、集中力量进行知识、技术、集成创新,不断完善科技转化与服务平台,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才有助于海洋经济的升级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进程.
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涉海科技基础,推进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海洋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如2015年广东成立的首个海上丝路协同创新中心,充分整合了全省科技创新力量,不仅在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学术研究上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而且积极拓展多边海洋合作,提供社会服务,为海洋强省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统筹产业竞争与次区域合作圈发展注意突出特色,集中重点,发挥地区优势,建立跨区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特色鲜明、错位竞争、合作双赢的现代蓝色产业发展体系.
首先,需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布局,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加强各产业在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及合理配置,通过提升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带动粤东、粤西两翼的海洋经济发展,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其次,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发挥临海区位和资源优势,带动腹地对外开放,发展地方特色海洋产业,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并努力提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资源依赖型产业的比重.
再次,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积极推动构建粤港澳、粤桂琼、粤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圈,统筹次区域经济圈之间的产业发展关系,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共拓,打造升级版的中国-东盟自贸区主力省,争当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
(四)坚持海陆联动实现共赢发展以优势海洋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形成配套完整的产业链,也要进行海陆统筹,改善粤东、粤西、粤北的交通条件,发挥港口工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全面的开放格局,以点线带面,利用湾区推动城镇化建设,统筹海陆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城市群,带动海洋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实现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共赢发展.
(五)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促进人海和谐首先,应构建海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重点推进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逐步实施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施海洋环境①五通包括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
93综合整治修复示范工程,积极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在海草、珊瑚等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方面的合作,探索建立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
其次,要打造高质量的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推动各地开展港湾整治和生态修复,开展海岛陆域生态修复、生态廊道修复,建设亲水平台和海洋观光体验园、红树林公园,并在美丽港湾内推动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加强自然岸线和生态敏感海域的保护,制定港湾生态容量.
再次,结合城镇化建设,优化国家级渔港、美丽港湾和幸福渔村建设,打造海洋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滨海城镇,打造一批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海岸景观带.
最后,树立尊重海洋、顺应海洋、保护海洋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海洋"、"美丽广东",实现广东海洋强省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1]卢文刚、黄小珍、刘沛.
广东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选择[J].
经济纵横[J].
2014(2).
[2]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
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大力推进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J]蓝海经济,2015(1).
[3]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
2015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R].
2016年.
[4]杨黎静.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财政思路与对策——以广东为例[J].
地方财政研,2013(11).
[5]张莉.
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研究[J].
太平洋学报,2009(8).
[6]杨黎静,谢素美,王平.
广东省海域使用金征收现状与使用对策[J].
地方财政研究,2015(9).
[7]钱宏林,李宁,谢健.
海洋强省建设策略[M].
海洋出版社,2016年.
[8]向晓梅.
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抓手[J].
开放导报,2016(4).
TheStrategyofMarineStrongProvinceBuildinginGuangdongYangLijingQiangHonglingLiNing(SouthChinaSeaInstituteofPlanningandEnvironmentalResearch,StateOceanicAdministrationPeople'sRepublicofChina,GuangzhouGuangdong510300)Abstract:Underthestrategyof"buildingChinaintoamaritimepower",Guangdongisactivelyopeningupanewprospectofbuildingoceanpower,butitisalsoconfrontingthechallengeonoceanresourcesandenvironment,technology,economyandmanagementservice.
Tograspthesuperioropportunityof"the21stCenturyMaritimeSilkRoad"building,Guangdongmustbuilditsownoceanpowerbythepathofpromotingmarineeconomygrowthwithcompetitivepolicies,increasingmarinetechnologyinnovationcapacity,coordinatingindustrialcompetitionwithregionalcooperation,combiningmarinewithinland,andbuildingmarineecologicalcultivation,etc.
Keywords:OceanPower;TheBeltAndRoad;DevelopmentStrategy;OceanEconomy;Guangdong(收稿日期:2016-10-21责任编辑:廖令鹏)94一、吉林旅游产业发展困境目前,吉林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遇到一些困境,经济增长缓慢,人才流失严重,财富不断外移,传统优势产业下滑的同时,资源型产业也下降.
以发展旅游产业作为突破口,激发老工业基地的活力,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从近年来总体发展态势来看,吉林旅游产业正面临最佳发展机遇.
2015年,吉林旅游收入达到了2315亿元,增长25.
36%;接待14131万人次,增长16.
39%,确立了旅游产业的支柱地位.
旅游产品功能趋向综合性发展,旅游服务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然而,吉林旅游产业也仍存在诸多痛点.
1.
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吉林旅游产业仍主要依赖自然景观资源,产业化程度低.
旅游产品供给不合理,难以满足新需求.
如长白山每到公共假日,无不人满为患,而游览形式依然是短途观光.
对于长白山这样一个能够满足生态、度假、养生、文化等多种形态旅游形式的世界级优秀旅游资源来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地方发展】吉林全域旅游发展方向选择崔莹(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本文在分析吉林旅游产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全域旅游发展带动旅游产业走上新的发展道路,推动旅游产业升级.
要依托"一山两城四大功能区",着重产品端发力,注重无约束感的体验设计,发挥城区聚散能力,助力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关键词]全域旅游吉林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94-03[作者简介]崔莹(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管理.
说,产品形态缺乏深度设计,亟需升级创新.
2.
时空差异大,产品结构不合理.
受到气候、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吉林旅游活动显得非常不均衡.
目前仍处于一种"白天观景,晚上睡觉"的状态,夜间活动设计不足,缺乏能延长旅游时间、扩展旅游活动空间及深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产品.
在旅游季节方面,吉林也有着明显的淡旺季区分,每年的3月到6月之间处在青黄不接状态,冰雪已化,植物未生,几乎没有旅游产品可以提供,缺乏有创意的节庆活动、文化艺术创意活动,"半年闲"成为产业发展痛点.
3.
旅游产品创新不足,种类有限.
吉林目前旅游产品仍处在大众低端消费的初级水平,难以应对新时期的新需求.
以温泉产品为例,温泉产品开发处于"洗浴"阶段;客源市场主要为省内游客及周边市场,并未拓展国内甚至国际市场;温泉资源开发规划不合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甚至环境污染.
吉林的旅游住宿产品,同质化同样严重.
对于新的主题酒店产品、民宿产品等需求几乎没有关注,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五星级以上酒店扩95张.
度假旅游产品严重供给不足,需求外溢.
每年从吉林赴三亚及普吉岛、马尔代夫等度假胜地的旅游线路异常火爆,而除了目前规划较为成熟的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之外,吉林的度假产品仍较少.
4.
都市资源与休闲产品缺乏整合.
吉林省内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缺乏个性化、特色化的"城市名片".
哈尔滨有"中央大街",成都有"宽窄巷子",可是吉林并没有这样的城市名片,缺乏核心吸引力,都市资源与休闲产品整合程度低.
5.
传统旅行社+景区开发模式落后.
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吉林各旅行社的团队接待量同比均有所下降,散客接待量则大幅度上升,传统旅行社+景区在服务项目上的优势并不突出.
同时,在定制旅游、高端商务旅游、奖励旅游优势不明显,产品设计与专业服务水平有限,大批"散小弱差"且不具备新产品设计能力的旅行社面临经营困境.
6.
缺乏旅游品牌.
吉林以长白山综合旅游、温泉旅游、冰雪旅游、乡村旅游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并未形成成熟的品牌,也缺乏具有代表性的个性化旅游品牌,市场知名度低,规模效应小.
即使是长白山、伪满皇宫及长影世纪城这样的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品牌形象也有待提升.
二、发展全域旅游,助力吉林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提出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四大任务.
综合吉林发展困境及旅游产业的优势,笔者认为发展全域旅游是重要的方向与途径.
吉林应借助目前良好的国家政策,充分发挥环境优势,在休闲娱乐方面加大力度,成就全域旅游的未来.
通过发展全域旅游,解决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痛点,提升旅游品质,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助力吉林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一)依托"一山两城四大功能区"打造全景旅游从空间结构来看,吉林旅游空间由"一山、两城、四旅游功能区"构成,一山指长白山综合旅游区域,两城指长春市、吉林市两座核心城市旅游区域,四旅游功能区为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与边境旅游功能区、通化—白山森林生态与历史文化旅游功能区、四平—辽源满族历史文化与火山地貌观光旅游功能区、白城—松原草原湿地生态与蒙古族民俗旅游功能区.
打造长白山综合旅游区域.
长白山作为吉林的旅游名片,需要转换思路,跳出目前观光旅游局限,打造全景综合旅游区.
构建长白山绿色生态旅游、冰雪体验旅游、养生保健旅游、户外运动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依托长春、吉林城市一体化战略,打造"满清文化史"、"抗战文化史"等主题的城市历史文化游;打造城市风光+自然山水的都市休闲观光游;依托一汽、长影制片厂等打造新型工业游.
同时要注意核心城市全景旅游的客源集散、集中消费、文化吸引、品牌体现等,更加突出这两大城市的互补互利功能.
根据四大旅游功能区各自的特点,打造新型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以敦化六鼎山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以抚松为代表的城市休闲+林中度假的新型城市度假产品;以及以二道白河为典型的国际化旅游度假产品.
总之,应根据吉林旅游空间结构特点发展全景旅游,发挥吉林城市、乡村特色优势,依托旅游资源,突破景区框架,创造无边界旅游产业,解决目前旅游产品供给不足、结构失衡的问题.
(二)产品端发力,形成全域旅游产品体系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形成大的格局,既保留传统旅游领域的优势,更关注新兴领域的发展,在全域旅游产品端发力,形成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1.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吉林应致力于全域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突破思维局限,在度假产品中渗透休闲文化,扩大休闲度假产品的范围.
目前优秀的度假产品代表是长白山国际度假区,以此为核心,将全省优秀的度假资源整合开发,形成完整的休闲度假产品体系.
以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目前的产品形式以观光、徒步健身为主,而净月潭完全可打造成高端的度假区,借鉴长白山国际度假区的开发模式,发挥城市核心地理位置的优势,打造"城市中的森林"度假产品.
962.
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着力开发农业新村、林业采摘、渔业牧业体验及乡村艺术手工业鉴赏.
同时在乡村绿道联结的基础上发展休闲农庄,形成乡村休闲度假区.
3.
温泉产品体系针对温泉旅游资源散、弱、同质化严重现象,深度挖掘温泉的养生文化,增加以温泉为主题的度假、休闲、体验产品,加深"泉养"的文化意味,调整产品结构,引导市场需求.
4.
冰雪运动产品体系冰雪运动产品的开发面对"90后"以及更年轻的新生代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吉林冰雪的品质全国领先,而且气候适宜,冬奥会的申办也将培育更多的冰雪旅游者,这为吉林的冰雪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目前应注重冰雪设施的开发,建造冰雪营地,满足自驾滑雪度假旅游者的需求.
5.
特色住宿产品体系吉林特色住宿产品开发着力点应在主题酒店与民宿方面,打造与乡村旅游、温泉旅游及冰雪旅游相适应的主题民宿,形成完整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通过全域旅游产品的打造,变旺季旅游为四季旅游,提升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体验性,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拉长旅游的产业链.
(三)无约束设计全域旅游体验吉林在开发度假休闲、乡村旅游、冰雪运动等产品的过程中,应注重旅游者无约束感的体验设计.
以长白山国际度假区为例,借鉴迪斯尼活动体验模式,在森林旅游产品中设计出如直升机环游长白山俯瞰天池、森林雪屋住宿请旅游者参与长白山神奇的"采参"过程体验、为旅游者提供长白山民俗微电影拍摄等满足旅游者新、奇的体验需求.
应在这样的体验旅游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联合影剧院、民俗博物馆、产业观光园、交通运输部门等,实现产业资源旅游化融合,带动服务业、商业、农业、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医疗产业等不同产业的发展.
(四)发挥城区聚散能力,落实全域旅游休闲全域旅游的发展必须依靠城市的聚散能力,而吉林缺乏北京后海这样的消费中心,缺乏具有个性的城市名片.
长春作为省会城市,有伪满皇宫博物院、长影世纪城、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等优秀的旅游资源,但是目前仍没有代表性的中央文化休闲区域,缺乏消费吸引力.
可以在重庆路、桂林路等优势商业地带打造完整的艺术形象,形成旅游者必去的消费之地,突出城市特点,达到中心城市文化吸引、客源集散的目的.
松原有查干湖冬捕,蒙古族风味浓厚的牧场,应依托查干湖的品牌效应,借助蒙古族的特点做相应的民族设计,突出民族文化意味,提高城区旅游吸引力.
吉林全域旅游要形成有品牌、有市场、有文化、有名企的完整旅游体系,突出冰雪、乡村、山地、特色城市等方面的优势产业,实现全行业、全域消费、全旅游过程、全时、全业的完整全域旅游体系.
[参考文献][1]厉新建,张凌云,崔莉.
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
人文地理,2013(3):130~134.
[2]吉林省旅游政务网.
[N/OL].
http://www.
jlta.
gov.
cn/[3]张文磊,周忠发.
全域体验开发模式:区域旅游开发的新途径[J].
生态经济,2013(2):29~32.
[4]林长杰.
新常态下,把握历史机遇振兴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的思考[J].
吉林金融研究,2015(8):1~3.
DirectionalChoiceofJilinRegion-basedTourismDevelopmentCuiYin(CollegeofBusinessAdministration,JilinEngineeringNormalUniversity,JilinChangchun130012)Abstract:Anewprogramwaspublishedtorevitalizethenortheastoldindustrialbase,thepaperanalysestheproblemsexistingintheprocess,thenproposesthepointthattakingthetourismindustryasabreakthroughinthepredicament,afterthat,analysestheproblemsinthetourismindustry,andputsforwardtothedevelopmentoftheregion-basedtourism.
ThepurposeistopromotetherevitalizationoftheeconomyofJilinProvince.
Keywords:Region-basedTourism;JilinProvince;OldIndustrialBases;Promotion(收稿日期:2016-10-25责任编辑:廖令鹏)97当前,新能源汽车技术正处在加速突破之中.
相比传统汽车领域的长期落后,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逐步走出产业导入期,蕴育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和领先可能.
如何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有效发挥政府作用,抓住技术变革窗口期率先实现产业发展突破,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长特性(一)创新驱动性作为典型的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密集、创新引领的特征明显.
通常来说,一款新能源汽车车型的研发费用约为1~8亿元.
2015年,全球电动汽车领先企业特斯拉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高达15.
65%,超过汽车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国内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博士论坛】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诉求与实践徐建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38)[摘要]我国制定了很多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实践中又面临着以传统政策手段为主、政策着力点不够精准、实施有效性差等问题.
需要从新能源汽车的成长特性和政策需求出发,总结政策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改进、完善包括政策制定机制、放宽市场准入、研发支持方式创新、财税补贴政策调整、产业发展环境建设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追赶型产业成长特性产业政策[中图分类号]F269.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97-05[基金项目]新时期产业政策的理论创新和我国产业政策转型研究(A2016041006)(中国经济学术基金资助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徐建伟(1983—),山东泰安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产业结构演变.
新能源汽车领先企业比亚迪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4.
59%,在国内乘用车企业中处在最高水平之列.
(二)成长不确定性一是技术不确定.
判断一项新兴技术是否能够推动产业发展或是形成新的产业,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
二是市场不确定.
新产品进入市场不论是满足新的消费者群体,还是对原来的产品进行替代,都存在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同问题.
2015年中国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用户满意度水平仅有65分,比传统燃油汽车低14分;新能源汽车用户抱怨率为34.
5%,是燃油汽车的2.
4倍①.
①2015年中国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测评结果[EB/OL].
http://www.
d1ev.
com/40384.
html98(三)环境外部性从能量转换来看,汽油机的能量转换效率在15%~30%之间,电动机的能量转换效率在70%~97%之间,差距很大①.
从污染排放来看,新能源汽车可以将污染物从数量众多的流动污染源转移到数量有限的固定污染源,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
根据有关测算,国内正在推行燃油车百公里5升油耗标准,碳排放相当于150g/km,普通电动车百公里电耗为15度,碳排放相当于75g/km②,节能减排效应明显.
(四)平行竞争性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我国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大概有20年的差距,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起步不晚、发展不慢.
特别是相比跨国车企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已经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专利池、建立起相对封闭的供应链、树立起强大的品牌感召力,新能源汽车领域尚没有企业具备绝对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各方面的成长空间很大.
(五)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产业的特性比较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发展上具有较大颠覆、在产品功能上具有较大突破,其产业特性与传统汽车有很大差别.
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新能源汽车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赶超可能.
在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上,传统汽车领域国际上有大量成熟的研发资源、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我国既有赶超突破之难,也有引进学习之利;新能源汽车总体上处在起步成长期,发展理念、产品设计、技术路径等还不成熟,创新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
在产业成长方向上,传统汽车领域技术路径清晰、生产组织完善、市场需求明确,我国可以以先行国家为参照,采取路径明确的定向学习;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路径不清晰、生产组织不确定、市场需求有待培育,产业发展无可借鉴、面临多重不确定性.
在国际竞争关系上,传统汽车领域国际分工体系稳定、发展层级清晰,我国作为后起国家努力嵌入国际分工体系,实现对发达国家的产业追赶;新能源汽车领域各国起步有先后但差距不是很大、技术有高低但均未完全突破、市场有大小但均未完全占领,国家间具备平行竞争的可能,我国同样有得一拼.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特点(一)产业政策制定依赖产业行动者的信息和实践与政府主要从产业发展外部实施干预不同,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既是产业发展的主体,也是产业政策作用的对象,可以称之为产业行动者.
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虽然产业行动者比政府更了解技术与市场,但是政府也掌握着大量的研发等资源,对产业发展方向拥有较强话语权.
因此,政策制定的核心是要实现政府的资源优势与产业行动者的技术、市场优势有效对接.
产业行动者处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沿和一线,对于产业发展的技术方向、关键环节、瓶颈制约、需求状况等有更加直接、更加敏锐、更加精准的了解和把握.
政策制定需要相关的产业行动者充分参与其中,使产业政策能够更加符合产业发展演进的客观规律,更加充分地反映产业行动者的发展诉求.
(二)技术政策的重心在于引导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
这与新能源汽车的创新驱动特性相对应.
由于新能源汽车尚处在发展早期,在技术上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不论是政府还是产业行动者都无法做出"非此不可"或"非此即彼"的技术选择.
故而,技术政策的重心在于充分释放各类企业、各类主体、各类资源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各个技术方向的创新探索.
配套于此,创新政策的表1发展中国家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产业的特性比较传统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要素主要是引进我国欠缺、先行国家充裕的技术、管理等成熟要素对发展理念、核心技术等创新资源依赖强烈成长方向路径明确的定向学习面临多重不确定性技术特点技术路径清晰技术路径不明确生产组织生产要素齐备、有成熟组织模式可供借鉴关键要素稀缺、组织模式多有创新市场需求以进口替代或扩大出口为主市场需求有待培育挖掘国际竞争关系不同发展梯度间的产业追赶国家间的平行竞争①石川宪二.
新能源汽车技术及未来[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5.
②杜俊仪.
王秉刚解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大问题[EB/OL].
http://www.
d1ev.
com/44439.
html99立足点在于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推动各种创新要素优化配置、释放活力.
政府在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时,需要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使所有的企业都能各尽其能、各显神通,从而使真正有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组织优势的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市场政策要着力降低环境外部性的负面影响由于存在环境外部性,新能源汽车发展使社会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内部化的可能,由此产生了企业、消费者与公共社会之间的成本效益失衡.
环境外部性的存在可能致使消费者承担过高的成本,从而阻挠延缓产业发展.
因为很多消费者并不会因为追求环保而愿意付出更多的成本、充当"环保使者".
因此,新能源汽车发展应该突出新能源汽车的全部费用,政府需要通过政策措施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或返还.
需要说明的是,对新能源汽车生产和使用的利益补偿要适度而为,综合考虑研发生产成本、购买使用成本、社会环境效益等多方面因素,防止补贴不到位、过度补贴等情况的发生.
(四)配套政策主要围绕提高使用便利性等而展开北京市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犹豫观望或者不准备购买以及放弃购买的人群来说,"充电不方便"、"续航里程短"是影响购买新能源汽车决策的两大主要因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降低消费者里程焦虑、增加续驶里程的有效办法,对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使用和推广至关重要.
由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本高,回收周期长,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来投资或推动的.
此外,平台建设、标准制定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质量检测、环境测试、产品数据库、标准信息数据库等服务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引导规范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是政府及公共部门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
(五)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的政策差别相比而言,传统汽车产业政策具有明显的政府干预色彩,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直接干预而不是间接干预.
这主要是因为后发国家的政府部门可以循着先行国家的产业发展路径,确定自身在相应阶段的产业发展方向、技术追赶路径、生产组织模式等.
作为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具有明显的政府引导色彩,政府部门在追赶型产业中发挥作用的技术路径选择权、组织模式选择权都需要交还给产业行动者(主要是企业).
由于技术方向与路径不确定,政策着力点主要是从营造创新环境、培育要素条件、引导市场需求等方面发挥作用,政策作用是辅助、引导性的,而不是直接干预性的.
在政策导向上,如何做大产业规模以满足消费需求增长,是传统汽车产业政策的首要出发点.
新能源汽车具有强烈的功能属性和催生特征,不是"顺势而生",而是"负重而来".
因此,能否抓住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窗口,通过产业发展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培育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是政策制定的重要出发点.
在政策重心上,传统汽车产业政策主要包括外资和技术引进、自主技术和产品开发、组织结构优化三个方面.
由于技术创新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政策制定主要包括加强研发创新投入、引导产品示范推广、完善消费使用环境等方面.
在产业管理上,以行政性前置审批为主的经济性管制是传统汽车产业管理的主要手段,新能源汽车管理则尝试从"严格准入"向"宽进严管"转型.
由于新能源汽车并不具备传统汽车的需求驱动特征,通过推荐车型目录、制定财税补贴等方式提供产品消费指向、刺激消费需求也比较重要.
三、新能源汽车政策实施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一)规划引导并不完全切合产业发展实际表2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的政策差别传统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信息来源政府部门及产业行动者以产业行动者为主政策导向立足需求增长做大规模抓住技术窗口实现赶超政策重心在引进学习中实现追赶在创新示范中谋求领先包括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降低技术引进成本、推进国产化进程、加快学习追赶步伐包括鼓励产业技术创新,形成自主技术、标准和品牌,引导产品示范推广、完善消费使用环境产业管理以产业准入为核心的供给管理创新和市场并重的综合管理100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增程式电动汽车虽然不是政策鼓励的重点,但一些企业却十分看好其发展前景.
在产业化速度上,相关规划表现得过于乐观.
截至2015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447183辆,距离2015年累计产销50万辆的目标差距不大.
但是,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出现爆炸式增长,却是补贴退坡等政策因素导致的.
剔除2015年12月异常增长的8.
4万辆销售量,2011~2015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仅有36.
3万辆,距离50万辆的销售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截至2015年8月份,在39个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中,只有4个城市完成既定目标,14个城市完成推广目标的20%~50%,16个城市仅完成推广目标的20%以下.
(二)事前管理、技术管理政策制约产业发展对于新兴产业来说,政府很难在产业准入上做出适当的裁决,过高的准入门槛并不符合产业发展的技术要求和实际特征.
政府在产业管理上还存在技术干预泛化、管理过细过碎的问题.
例如新能源汽车作为整车产品推向市场、交付消费者使用,整车产品的系统性安全最为重要.
但现有政策把安全性要求细化分解到各个零部件,过分强调单个部件的安全性,导致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去满足汽车零部件的过高要求.
(三)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研发激励不到位整车制造环节过热,基础性研发和终端应用环节投入较少,呈现"两头冷、中间热"的不协调现象.
现有政策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重视不够,首先获得补贴的是整车企业,其次是关键零部件企业,最后是更下一级的供应商,而且补贴额度和力度层层减少.
国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一般都低于1%,远低于国际上5%的平均及格线.
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巨大短板,给新能源整车"繁荣"埋下不可忽视的发展隐忧.
(四)市场培育存在补贴依赖及"骗补"问题财政补贴政策粗放,仅仅围绕续驶里程和最高时速制定财政补贴标准,没有严格的产品参数、质量检验等补贴标准区分,难以体现对提升技术水平、降低成本的激励.
另一方面是补贴额度不合理、总体偏高.
以6~8米纯电动客车为例,可获得国家和地方补贴54万元,远高于25.
5~40万元的生产成本.
由于以上政策漏洞的存在,再加上监管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一些企业不是全心提升产品技术水平,而是挖空心思骗取补贴.
(五)设施建设面临政策缺位、机制不顺约束除少数城市外,多数城市并未出台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政策,导致充电设施建设审批程序复杂、报建运营方向不明,设施建设的总体进展相对滞后.
即使是一些已建成的充电设施,也存在布局不合理、兼容性较差、使用率较低等问题.
由于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较高,缺乏长效盈利机制,社会资本对充电基础设施的投资积极性不足.
尽管有的地方出台政策对充电桩建设进行补贴,但具体的申领细则并不明确,而且审核力度过于严格,大部分充电领域企业的补贴款项没有落实.
四、启示及借鉴(一)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特点,建立企业参与政策制定新机制当前,企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参与政策制定的有效机制并未建立起来.
要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先行者、探索实践者的主体作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积极对接企业发展实际和需要.
一是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保障企业及相关主体充分参与政策制定,不搞政府"说了算"的闭门政策,确保政策"出得来、接得住".
二是要加强企业发展调研,围绕企业发展的新动向、面临的新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政策谋划和安排,确保做到"不越位、不缺位".
三是鼓励企业参与各种平台和政策载体建设,引导企业参与起草制定相关标准、创建行业协会或联盟、设计实施研究项目,确保政策内容"有依据、能落地".
(二)放宽准入与加强监管并重,最大程度激发市场创造活力放宽市场准入意味着行业发展拥有更大的活跃度.
实际上,包括传统汽车制造商、零部件制造商、科学研究机构、互联网公司等在内的优质资源,都可能成为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力量.
因此,要进一步放开新能源汽车市场准入,按照目标导向明确、技术路线中立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释放各种创新资源的创造活力,支持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汽车科研生产,由企业依据市场需求自主决101DemandandpracticeofNewEnergyVehiclesIndustryPolicyXuJianwei(InstituteofIndustrialandTechnologicalEconomicsof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Beijing100038)Abstract:ThoughChinesegovernmenthasmademanypoliciestopromotenewenergyvehiclesindustrydevelop,therearelotsofproblemsinactualpractice,suchasdependingonconventionalinstruments,lackingofprecisionandvalidity.
Therefore,basedon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andpolicydemandsofnewenergyvehiclesindustry,thepolicysystemofnewenergyvehiclesindustryneedstobeimproved,includingoptimizingmechanismofmakingpolicy,relaxingmarketaccess,supportingtechnologyresearch,adjustingfinanceandtaxationpolicy,constructingdevelopenvironment.
Keywords:Newenergyvehicles,catch-upindustry,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industrialpolicy(收稿日期:2016-10-19责任编辑:垠喜)策技术研发方向和要素配置模式.
同时,改革以事前监管为主的准入门槛管理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避免试验检测不充分、存在安全隐患的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
(三)聚焦重大关键技术环节,实现研发支持方式转型与创新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实现领先发展,必须聚焦产业重大任务和主要瓶颈制约,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一是围绕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纯电动力系统、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等领域进行战略布局,搭建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产业创新平台.
二是明确专项研发经费功能定位,加强对产业化技术、前瞻性技术、储备性技术的分类管理,避免研发经费要求过高、功能泛化的做法.
同时,通过给予企业自主权、简化科技经费申报和评审程序,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空间和积极性,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果.
三是推广事前立项事后补助、奖励性后补助、共享服务后补助等资助方式.
(四)结合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加快补贴政策调整与退坡安排按照鼓励先进、扶优扶强的原则,改变按照最高时速、续航里程等简单标准进行补贴的做法,科学设定能耗、安全性、可靠性等补贴标准及额度,避免有悖节能减排、改善环境、汽车轻量化导向的标准设定.
同时,规范补贴申领程序,加强补贴发放监管.
长期来看,要结合补贴政策退坡安排,建立新能源汽车积分交易机制,确保补贴政策退出后引导政策不断档.
一是探索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将新能源汽车减排量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碳排放交易市场.
二是推动激励政策由直接的财政补贴转向普惠型的税收优惠,对新能源汽车产品和关键零部件施行税收优惠或费用减免.
(五)推进建设运营机制创新,引导基础设施有序适度超前发展针对城市建设规划不能适应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的问题,将充电设施作为重要基础设施纳入城乡规划和城市规划,同时加强和改进相关规划工作,明确审批、建设、验收、运营等管理流程.
充分发挥专项基金作用,在确保资金安全、防止骗补的基础上,协调银行简化手续,优化程序,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引导激发市场积极性,通过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立合理价格机制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推进住宅小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停车场的充电设施建设.
针对基础设施区域间相互分割、企业间互不兼容、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实行统一的标准和认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车桩兼容、信息共享、规范兼容、方便监控.
[参考文献][1]汪江桦,冷伏海.
基于粗糙集的新兴技术未来产业影响力评估模型研究[J].
情报科学,2013(5):123-127.
[2]张耀辉.
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的系统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17(12):66-68.
[3]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3)[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9.
[4]赵昌文.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EB/OL].
http://news.
xinhuanet.
com/fortune/2015-05/21/c_127820866.
htm[5]肖明超.
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缘何不买账[J].
能源评论,2013.
1.
14.
102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博士论坛】一、"一带一路"建设与厦门市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背景1.
服务贸易是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动力世界经济已经逐步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已经由以货物贸易为主的阶段进入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新阶段.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和新动力.
全球服务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1.
44万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14年的9.
8万亿美元,不到14年的时间,全球服务贸易增长了7倍多.
2014年,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全球服务贸易仍然逆势增长6个百分点,而同期货物贸易增长只有0.
8个百分点.
厦门服务贸易发展对策何军明(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09)[摘要]"一带一路"为厦门服务贸易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近年来厦门市服务贸易实现了高速增长,呈现出一些特点,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对此,应进一步明确服务贸易的重要地位、加大对服务贸易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厦门服务"品牌影响力、加强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推进服务贸易的统计和研究工作、促进厦门市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

[关键词]"一带一路"厦门服务贸易[中图分类号]F127.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102-04[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地方政府经济外交研究"(16BGJ020);2016年厦门市社科院科研项目"厦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报告"(2016B23);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市战略发展专项研究课题"厦门市'一带一路'贸易与投资合作:基础、方向与对策".

[作者简介]何军明(1974—),河南武陟人,厦门理工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厦门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海上丝绸之路与厦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市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一带一路经贸合作.
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已成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瓶颈.
2014年全球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为20.
6%,而中国仅为12.
3%.
从服务贸易快速增长的趋势出发,估计2020年中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将达到20%左右,中国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比重也将从2014年的6.
2%左右提升到10%左右.
所以,"十三五"期间厦门市加快推进服务贸易发展,既是优化贸易结构的关键,又是加大有效供给的重点之一.
2015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服务进出口额超过1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的全球占比逐年提高.
2015年7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了《福建省人103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发展十二条措施的通知》,提出争取到2020年,全省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0亿美元,服务外包业务规模年均增长30%.
2016年9月,厦门市出台了《厦门市"十三五"期间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发展工作措施》,明确提出,争取到2020年,厦门市服务贸易重点发展领域进出口额超过170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达20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全市对外贸易的比重显著提升,服务外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
"一带一路"为厦门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新机遇2015年3月,中央出台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支持福建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福建省于2015年11月出台了《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提出支持厦门建设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
2016年3月,厦门市印发了《建设海上丝路战略支点城市2016年工作方案》,提出厦门要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合作、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四大枢纽,做大进出口.
厦门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具有相互贸易的悠久传统,近年来与东盟货物贸易增长较快.
"一带一路"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各方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拓展服务贸易的领域、构建更高层次的交流合作平台,营造更友好的营商环境.
厦门市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服务贸易额还比较小,但是互补性强、潜力巨大.
2015年以来,厦门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服务贸易呈高速增长态势,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积极推进服务贸易发展,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培育外贸增长的新动力.
二、厦门服务贸易发展基本情况2015年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国内经济进入结构转型时期,面临各种不利因素,厦门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实现了逆势高速增长,并持续实现贸易顺差,在旅行、信息、技术、文化娱乐、维护与维修行业取得了快速增长.
2015年,厦门国际服务贸易克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各种困难,进出口额达101.
19亿美元,占福建全省服务贸易总额的38.
1%,同比增长17.
4%(同期厦门货物贸易进出口下降0.
2%),其中,服务贸易出口56.
66亿美元,占福建全省的47.
3%,同比增长21.
0%(同期货物贸易出口增长0.
6%),服务贸易进口44.
53亿美元,占福建全省的30.
5%,同比增长12.
7%(同期货物贸易进口下降1.
1%).
2016年1~6月,厦门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0.
64亿美元,其中出口金额24.
86亿美元,进口金额25.
78亿美元.
同期厦门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73.
40亿美元,同比下降5.
5%,1.
近年来厦门国际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增长,服务贸易顺差位居全国前列2012年以来,厦门国际服务贸易增长均在两位数以上.
2015年,厦门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101.
19亿美元,同比增长17.
4%,高于全国增速约2.
8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56.
66亿美元,同比增长21.
0%,高于全国增速约11.
8个百分点;进口44.
53亿美元,同比增长12.
7%,低于全国增速约6个百分点.
从全国来看,2015年服务贸易出口增长9.
2%,进口增长18.
6%,进口增速约为出口增速的两倍,而厦门出口增速则超过进口增速4.
8个百分点,从而实现服务贸易顺差12.
14亿美元.
2.
旅游出口增长迅速,其他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出口平稳增长近年来,厦门旅游行业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很快.
2015年,厦门旅游服务进出口达51.
13亿美元,同比增长24.
2%,其中出口32.
21亿美元,同比增长23.
5%,进口18.
92亿美元,同比增长25.
4%.
运输和建筑等其他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出口实现了平稳增长,运输服务进出口达30.
47亿美元,同比微降了1.
8%,其中出口15.
01亿美元,同比增长4.
1%,进口15.
46亿美元,同比下降1.
8%;建筑行业服务进出口达5205万美元,同比增长24.
1%,其中出口4793万美元,同比增长7.
6%,进口413万美元,同比增长158.
1%.
3.
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出口快速增长近年来,厦门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出口一直保持了较快增长.
2015年,厦门传统服务贸易行业以外的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
会计服务出口187.
9万美元,同比增长496.
5%;管理咨询和公共关系服务实现出口3820.
3万美元,同比增长19.
7%;展会服务出口978.
2万美元,同比增长18.
3%;计算机服务出口1.
09亿美元,同比增长11.
2%;信息服务出口310.
7万美元,同比增长104378.
3%;技术服务出口2150.
3万美元,同比增长32.
9%;知识产权使用费543.
8万美元,同比增长87.
7%;文化和娱乐服务出口344.
6万美元,同比增长1790.
6%;维护和维修服务出口1525.
8万美元,同比增长631.
5%.
4.
旅游与运输两大传统行业约占厦门市服务贸易八成比重从结构上看,厦门国际服务贸易仍然一传统行业为主,新兴产业占比较低.
2015年,厦门市旅游服务进出口额为51.
13亿美元,运输服务进出口30.
47亿美元,旅游和运输两个行业合计占厦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0.
6%;从出口方面看,旅游服务出口32.
21亿美元,运输服务出口15.
01亿美元,二者合计占厦门市服务贸易出口的83.
3%;从进口方面看,旅游服务进口18.
92亿美元,运输服务进口15.
46亿美元,二者合计占厦门服务贸易进口的77.
2%.
三、存在问题1.
服务贸易规模偏小,近年来增长速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量看,与国内其他一些大城市相比,厦门服务贸易规模偏小,2015年,厦门服务贸易总额为101.
2亿美元,而同期上海服务贸易总额为1338.
8亿美元,北京为1302.
8亿美元,深圳为571.
4亿美元,青岛为114.
6亿美元.
从增长速度看,2011~2015年厦门服务贸易平均增速约为13.
2%,而全国同期平均增速约为14.
0%.
尽管存在统计不完全等偏差,也反映了厦门服务贸易在全国面临各个城市竞争的问题.
2.
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较低2015年,厦门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之和)的比重为10.
83%,低于全国水平约4.
5个百分点;服务出口占对外贸易总出口(货物和服务出口之和)的比重为9.
58%,低于全国水平约1.
6个百分点;服务进口占对外贸易总进口(货物和服务进口之和)的比重为13.
00%,低于全国水平约7.
2个百分点.
3.
新兴行业占厦门服务贸易比重偏低与全国水平相比,厦门服务贸易传统行业比重偏高,而新兴高技术服务行业比重偏低.
2015年,全国三大传统行业旅游、运输和建筑服务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1.
9%,比2014年下降了10.
7个百分点,占服务出口总额比重为53.
2%,占进口比重为79.
2%.
而同期2015年旅游、运输、建筑这三大传统行业在厦门服务贸易总额中占据了81.
1%的比重,高于全国水平29.
2个百分点;出口占比84.
2%,高于全国水平31个百分点;进口占比为77.
3%.
新兴产业方面,厦门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行业占比偏低.
2015年全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9.
4%,而厦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仅占2.
0%;全国专业管理和咨询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0.
1%,厦门为1.
6%;全国技术服务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
3%,厦门为0.
4%;全国文化和娱乐服务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6.
9%,厦门为0.
1%;全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0.
4%,厦门为0.
1%.
厦门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服务进口城市,同时又是东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旅游服务和运输服务进出口在厦门服务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厦门市服务贸易总量,2015年厦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约占GDP总量的18.
4%,远高于全国水平(6.
9%),这也是造成厦门传统行业占服务贸易比重偏高,新兴行业比重偏低的原因之一.
但是从总体来看,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增速放缓,在价值链上趋于下行,厦门亟待提升和改善服务贸易的行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新兴服务贸易产业的比重.
4.
服务外包工作亟需提升2010年2月25日,国务院批复厦门市成为第21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随后厦门出台了一系列对服务外包的扶持政策.
2016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在十个省市和五个国家级新区设立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
当前全国各个城市都已经意识到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性,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政策,许多城市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很快,全国上下已形成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发展局面.
厦门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步缩小,亟需优化和提升现有的服务外包工作,进一步从多方面加强对服务外包发展的支持.
四、对策建议1.
进一步明确服务贸易的重要地位2016年9月,厦门出台了《厦门市"十三五"期105间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发展工作措施》,可借此机会,在市政府相关工作和文件中进一步提升和明确服务贸易的重要地位,将服务贸易作为厦门经济的新增长点来培育.
同时,由于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干部以及企业对服务贸易知识了解较少,对一些基本概念还比较模糊,可以组织各类服务贸易知识和统计的相关培训,全面提升相关人员对服务贸易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
2.
仿照服务外包的扶持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加大对服务贸易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重点企业培育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支持;二是重点扶持一批服务特色出口基地,包括邮轮旅游、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飞机及其零部件维修服务、文化服务出口(油画、动漫网游、文物拍卖、影视制作等)教育服务出口以及跨境电商、供应链等,培育厦门外贸出口的新的竞争优势;三是重点扶持新兴行业服务贸易,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如重点扶持比重偏低但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研发、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贸易、飞机及零部件维修等新兴行业.
3.
完善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共创的工作机制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工作涉及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培养与就业、财税金融政策和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因此,建议将现有服务外包领导小组进行整合,成立服务贸易的工作协调机制,由市领导牵头,各区、各责任部门为成员单位.
各区、各开发区要相应成立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领导小组,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共同创建的局面.
4.
提升"厦门服务"品牌影响力以支持厦门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为基础,推动厦门企业踊跃参加相关国际展会、赴境外参加重点展会,争取在98投洽会上增设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展区,在重要展会上争取设立专门的厦门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展区,展示厦门服务企业形象.
5.
加强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对具有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服务贸易、服务外包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
利用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优势,扩大服务业开放,吸引国内外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领军企业落户厦门,重点包括软件、动漫、医药研发、试剂检测、物流供应链、电商平台设计运维等行业.
6.
加大投入推进服务贸易的统计和研究工作厦门的服务外包统计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服务贸易统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目前,厦门的服务贸易统计存在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针对厦门服务贸易进行的专门研究也还十分缺乏,其根本原因在于投入不足.
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市级财政可每年从预算中安排相应资金支持服务贸易统计和研究工作.
可依托厦门市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力量,开展贸易统计和研究工作.
7.
积极促进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推动技术创新2015年,厦门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为44.
5亿美元,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进口额最低,远低于深圳、天津等大城市,如深圳2015年服务贸易进口额为298.
4亿美元,是厦门的约6.
7倍.
厦门是5个计划单列市中唯一实现服务贸易顺差的城市,在服务进口方面还有较大的潜力.
应当积极促进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推动本地技术创新,实现创新发展.
TheCountermeasuresofXiamen'sServiceTradeDevelopmentHeJunming(XiamenUniversityofTechnology,FujianXiamen361024)Abstract:Xiamen'sservicetradehasachievedrapidgrowthinrecentyears,showingsomecharacteristics,buttherearealsosomeproblems.
Inthisregard,shouldfurtherclarifytheimportantpositionoftradeinservices,increasethesupportoftradeinservicesenterprises,improvetheworkingmechanism,enhancetheinfluenceof"XiamenService"brand,strengthentheinvestmentpromotionofservicetradeandserviceoutsourcingindustry,promotethestatisticsandresearchworkoftradeinservices,andpromotetheimportofXiamen'stechnologyandknowledge-intensiveservicetrade.
Keywords:OneBeltOneRoad;Xiamen;ServiceTrade(收稿日期:2016-10-08责任编辑:垠喜)106CHINAOPENINGJOURNAL开放导报2016年12月第6期总第189期December2016No.
6TotalNo.
189【博士论坛】四川对外贸易发展总体较为落后,极大地延缓了四川整体经济的发展进程.
对外贸易,特别是净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
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例如,四川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元,其GDP将增加7.
01元左右.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四川对外贸易的地位和作用尤显突出,亟待加快发展.
本文拟在分析新常态下四川对外贸易增长及困境的基础上,探析其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寻求促进其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四川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四川对外贸易发展取得过较为显著的成就,主要是增长较为迅速.
2005~2014年,其进出口总额新常态下四川外贸的发展路径彭红碧(成都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0)[摘要]四川对外贸易发展当前既陷入规模小增速缓、结构失衡、促进作用有限、比较优势偏弱等困境,又面临经济环境收紧、经济结构优化、驱动因素升级、利益保障困难等新的环境.
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应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外贸发展经济环境;构筑优势产业,增强外贸发展产业支持;优化外贸结构,提升外贸发展比较优势;拓展国际市场,拓宽外贸发展空间载体;加强风险防范,提供外贸发展利益保障.
[关键词]四川对外贸易发展路径新常态[中图分类号]F752.
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106-04[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联"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四川对外贸易发展研究"(SC14XK37).

香港 E5-2650 16G 10M 900元首月 美国 E5-2660 V2 16G 100M 688元/月 华纳云

华纳云双11钜惠出海:CN2海外物理服务器终身价688元/月,香港/美国机房,免费送20G DDos防御,50M CN2或100M国际带宽可选,(文内附带测评)华纳云作为一家专业的全球数据中心基础服务提供商,总部在香港,拥有香港政府颁发的商业登记证明,APNIC 和 ARIN 会员单位。主营香港服务器、美国服务器、香港/美国OpenStack云服务器、香港高防物理服务器、美国高防服务器、香港高防I...

亚洲云-浙江高防BGP,至强铂金8270,提供自助防火墙管理,超大内存满足你各种需求

官方网站:点击访问亚洲云官网618活动方案:618特价活动(6.18-6.30)全站首月活动月底结束!地区:浙江高防BGPCPU:至强铂金8270主频7 默频3.61 睿频4.0核心:8核(最高支持64核)内存:8G(最高支持128G)DDR4 3200硬盘:40G系统盘+80G数据盘带宽:上行:20Mbps/下行:1000Mbps防御:100G(可加至300G)防火墙:提供自助 天机盾+金盾 管...

PacificRack - 洛杉矶QN机房 低至年$7.2 同有站群多IP地址VPS主机

需要提前声明的是有网友反馈到,PacificRack 商家是不支持DD安装Windows系统的,他有安装后导致服务器被封的问题。确实有一些服务商是不允许的,我们尽可能的在服务商选择可以直接安装Windows系统套餐,毕竟DD安装的Win系统在使用上实际上也不够体验好。在前面有提到夏季促销的"PacificRack夏季促销PR-M系列和多IP站群VPS主机 年付低至19美元"有提到年付12美元的洛杉...

雅虎翻译鱼为你推荐
笔记本内存价格笔记本更换运行内存多少钱???马云卸任软银董事马云个人资料304和316不锈钢哪个好304与316用哪个好?麒麟990和骁龙865哪个好目前高通哪款处理器可以与麒麟990匹敌?燃气热水器和电热水器哪个好燃气热水器和电热水器哪个划算录音软件哪个好什么软件用来录音更好?二手车网站哪个好卖二手车网站哪个好加速器哪个好网络游戏加速器哪个好用手机管家哪个好手机管家和腾讯手机管家哪个好用车险哪个好购买车险哪家好
香港服务器租用 美国加州vps 播放vps上的视频 域名备案网站 t楼 免费ftp空间 68.168.16.150 directadmin php探针 青果网 193邮箱 cdn联盟 1美金 idc查询 备案空间 阿里云官方网站 上海电信测速 酸酸乳 中国联通宽带测试 新网dn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