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贵港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9-2025年)

天猫商城外包  时间:2021-02-25  阅读:()

4贵港市数字经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48贵港市数字社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59贵港市数字政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76贵港市政务数据"聚通用"攻坚行动计划92贵港市全面推行"云长制"工作方案103关于加快数字贵港建设的若干措施112贵港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9-2025年)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一)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我市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2018年底,建设光缆线路长度20万公里,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178万兆,全市基础电信企业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81万户,光纤到户用户占比达到93.
1%,100M及以上用户占比达到54.
7%.
建设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站0.
6万座,移动互联网用户达316万户,4G移动宽带用户占43.
6%.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物联网终端用户达到1.
5万户.

(二)信息通信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相继引进芬兰赛尔康电子、嘉龙海杰电子、振华通讯、万机电子、雅达科技等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初步形成智能终端、充电器、电子元器件等产品丰富、配套比较完备的产业集群.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累计完成产值25.
5亿元,同比增长53.
1%.

(三)数字融合应用取得积极成效.
我市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融合应用,取得积极成效.
制造业方面,我市制定出台了《贵港市工业企业创新研发及两化融合奖励暂行办法》《贵港市工业行业冠军企业和明星企业评选奖励暂行办法》《贵港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加大奖励扶持,鼓励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上规入统.
同时鼓励我市工业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推进两化融合、强化质量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智能制造水平,推动贵港工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农业方面,以打造现代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目标,以线上线下农业融合发展为主线,推进全市农业农村信息进村入户项目建设、贵港市智慧农技快递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电子商务事业稳步发展,2018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约100亿元,同比增长15%,较大规模电商企业有65家.
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印发《贵港市智慧城市项目管理办法》《贵港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实施办法》和《贵港市智慧城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办法》,建设的26个智慧城市项目及202个智慧城市子系统已经上线.
完成40多个部委办局共3亿多条优先基础数据采集;荣获"2018'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技术创新奖".

(四)存在问题.
一是全市对数字经济的认识不足,各级人民政府重视程度有待加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待提升.
二是数字化基础支撑能力不足,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信息基础设施总体发展水平难以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求,数据资源尚未全面归集和汇集,大数据综合利用能力未能充分发挥.
三是数字技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较少,平台商业尚未成熟,龙头企业缺乏,核心能力薄弱,生态相对滞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存在.
四是人才智力资源紧缺,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融合型、实用型人才缺口较大,培养体系尚未建设完善.
五是政策和治理体系有待优化,亟需为我市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二、面临形势(一)发展机遇.
一是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深度融合、加速创新的大背景之下,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趋势.
二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推进"数字广西"建设,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或规划,为全区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家第四大战略重点,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以粤桂黔高铁经济带为抓手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贵港的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重大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一是数字经济加速创新带来的挑战.
数字经济领域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理念创新不断加速,而贵港人才、技术支撑能力不足,产业协作创新能力不高.
二是贵港市数字经济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结构偏向基础领域,本地配套能力较低,制约先进数字经济产业转移意愿;三是"两化"融合技术推广相对滞后,限制了全市"两化"融合深度和影响范围.

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全面落实自治区"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国家大数据战略和数字广西建设,抓住粤港澳大湾区、东盟信息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加快推动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以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的重要价值,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能级,夯实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形成以应用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

二、基本原则——技术先导,创新驱动.
全面推动数字经济创新驱动发展,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数字经济技术、产品、管理、服务、模式等多种形式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以创新释放大众创新创业活力,强化内生动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全面融合,提升效率.
加快实施"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三产联动融合、创业创新融合,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技术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创新、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发挥政府的规范引导和公共服务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顶层设计和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各领域数字化产品培育和应用示范,为数字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集聚发展,开放互动.
坚持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数字经济倾斜,鼓励数字经济重点企业兼并重组、股改上市,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配套的集群化发展格局.
推进与粤港澳的合作互动,对接境内外市场需求与要素资源,培育发展开放型数字经济,以大视野推动实现经济大开放、大发展.
坚持外引内联,深入开展"大招商,招大商",实施一批引领性、应用性和支撑性项目,增强内生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农业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服务业数字化、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带动实体经济实现大幅跃升,数字经济成为贵港经济增长新动能.

到2025年,数字经济进入全面发展期,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各行业的低成本、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获得充分利用,数据流转与智能应用动能显著,领军企业初步构建起强大的生态体系,数字经济成为引领贵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一带四园两组团"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优化,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协作成效显著.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优势行业领域和重点主导产品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贵港市工业经济中发展速度较快、富有活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到2020年,新增10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2家,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90%.
到2021年,力争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
数字技术在一二三产业中实现深度融合应用,有力驱动实体经济加速发展.
农业、物流、节能、医药、医疗、养老等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蓬勃发展,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3年内累计推进5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全市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率达到90%,产值10亿元以上重点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智能化改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入自治区"企业上云"平台.

——数字经济支撑能力持续优化.
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城市和农村固定宽带接入能力大幅提升,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网络、广电云、物联网深度覆盖.
到2020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力争实现翻番;双向数字电视和通信光纤网络覆盖全市,行政村通数字电视和宽带比例达到100%,互联网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5%,城市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
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政务数据"聚通用"成效显著,一批创新支撑平台建成并发挥重大作用,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大幅增强.

贵港数字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指标2020年2025年总体发展水平1.
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0%35%数字产业化2.
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亿元)501503.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亿元)254.
信息技术专利授权数(项)100200产业数字化5.
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78906.
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率(%)52807.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70908.
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250500开放合作9.
引入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数量(个)51510.
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数量(个)50100基础环境11.
光纤入户率(%)9010012.
基础电信企业100M以上光纤接入用户占比(%)709013.
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或"一次不用跑"占比(%)96100第三章推动数字产业化加快发展一、大力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大力推动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积极推进各领域规模应用,加快培育壮大产品和服务体系,增强数字经济发展的数据驱动能力,打造华南地区独具特色"智慧城市"建设典范.
(一)加快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升级.
依托贵港智慧城市云计算中心、大数据平台,空天地一体化感知平台,支持开展政府大数据、行业大数据、企业大数据、个人大数据的整合.
推动电信运营商等企业新型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和扩容集聚,推动建设企业数据中心.
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现有数据中心资源,整合改造规模小、效率低、能耗高的分散数据中心,避免资源和空间的浪费.

(二)深化大数据和云计算各领域应用.
深入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建设,重点在政务服务、社会安全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工业设计、现代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实施云计算示范工程.
加快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大数据在市场监管、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能源管理、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探索大众参与的数据治理模式,提升各级政府协同治理能力.
开展精准扶贫、医疗健康、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和交通旅游等领域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发展民生领域大数据增值服务.
强化产业大数据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大数据+"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大数据应用试点,促进传统产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

(三)培植大数据和云计算产品服务体系.
围绕贵港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需求,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云服务和平台云服务,重点围绕市政、政务、工业、农业、金融、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应用需求,构建开放的基础架构云,建设区域公共云服务平台.
支持企业开展遥感卫星、航拍、无人机、全景采集车等海量数据采集技术研发及应用,海量异构数据的集成与管理.
支持拥有规模数据的企业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面向电子商务、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大数据云服务平台.
推动大数据服务新业态发展,支持企业研发面向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
积极发展安全可信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外包服务,鼓励发展软件云服务,引导软件企业向基于云计算架构下的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模式转型,促进各类信息系统向云计算服务平台迁移.

专栏1:大数据服务培育工程鼓励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
基于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开放政府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和资源大数据等公共数据资源和应用接口,鼓励互联网龙头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向创业者和中小微企业开放数据资源、云平台和计算能力.

推动大数据领域创新创业.
支持企业充分整合、挖掘、利用自有数据或公共数据资源,开展数据分析、数据咨询等服务.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示范园等园区开展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和孵化培育,推动形成贵港特色的大数据产业.

(四)推进物联网产业集聚发展.
重点在贵港市产业园区建设物联网产业园区,支持"物联网智能产业园"建设.
鼓励物联网企业入驻和聚集发展,加快物联网产业园区网络通信、公共测试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企业研发设计、产品试制、功能检测等各类共性需求.
支持企业在SMT贴片、整机组装、LCM模组、智能家居等领域加大生产研发.

(五)推进军民融合领域卫星监测技术发展.
重点在贵港市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军民融合技术服务平台,卫星数据接收及创新应用基地.
鼓励军民融合技术企业入驻和聚集发展,加快军民融合技术在生态文明、自然资源监测及保护、农业农村经济、重大项目创新方面的应用.

二、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新兴信息服务业依托芬兰赛尔康电子、嘉龙海杰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高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电子元器件与手机整机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加大引进培育关联企业,加快推进自治区级电子信息产业园规划建设,引导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
到202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成为贵港市工业经济中发展速度较快、富有活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巩固提升智能终端制造业.
依托芬兰赛尔康电子、嘉龙海杰电子、振华通讯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终端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电子元器件与手机整机、应用电子产品、数字视听与数字家庭产品等电子信息终端设备.
提升高端产品供给水平,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信息产业转移,加快推进芯片制造等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发展.
加快发展其他移动通信及网络设备,重点推动新型路由交换、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推动信息通信设备、信息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与规模化应用.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等电子信息制造相关产业园规划建设,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打造西江经济带高端信息产品生产和消费供应链的重要节点.

专栏2: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工程"两核三基地".
以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贵港市产业园区江南工业园、桂平市信息产业基地、平南县信息产业基地、覃塘区信息产业基地为载体,加快形成围绕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车载、智能穿戴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骨干企业和新型产品线,推动关联产业项目集中布局、集群发展,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形成连接紧密、相互补充、合作共赢的产业集群体系,进一步提升智能终端制造业集聚发展水平.

(二)培育发展电子核心基础产业.
引进发展新型元器件及关键电子材料,推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等新型电子元器件研发与产业化,加强硅基光电子、混合光电子、微波光电子等关键电子材料的研发.
推进发展新型高效储能电池,在做大本地锂电池产业存量的同时,适时引进承接国内外高端电芯、隔膜和电解质等领域的重大项目、企业入住,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快速扩大产业规模,持续提高市场占有率.

专栏3: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发展工程电子元器件.
以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桂平市信息产业基地、平南县信息产业基地、覃塘区信息产业基地为依托,提升信息技术产业垂直产业链整合能力,大力发展传感器和液晶显示器、LED封装、印刷电路板、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等产业推动关键领域的新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三)推动发展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业.
密切跟踪网络和智能化系统的发展趋势,加强基于网络的海量数据处理、工业管理、智能终端、信息安全等关键软件的开发,积极研发面向工业控制、数控设备、仪器仪表、汽车电子等嵌入式软件产品,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为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撑.
优化软件及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引进发展一批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网络文学及社交网络服务企业,推动数字创意产业的融合渗透,提升软件和数字创意服务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四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深度融合一、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以广西第二汽车生产基地、中国-东盟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平台为依托,积极推动建材、化工、钢材及金属深加工、电力、农产食品、纺织服装、林板纸产业、船舶修造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及电动车、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智能制造为驱动的新型工业体系.

(一)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糖、冶金、汽车、机械、木材加工等行业研发设计、生产控制、节能减排等环节的深度集成应用,有序开展智能生产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全面提升数字化能力.
推动制造设备、生产线和工厂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
支持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生态打造,培育产品智能检测和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体系.

专栏4:制造业重点领域数字化提升工程食品工业数字化.
重点支持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桂平市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重点企业实施数字化提升,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食品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消费等环节应用,开展食品制造智能工厂建设试点示范,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实现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基本实现全过程追溯管理.
化学数字化.
以广西贵糖集团、金源生物化工等为重点,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化学工业研发设计、物流采购、生产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全链条融合,稳步提升传统精细化工产品质量,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工产品.

冶金工业数字化.
支持广西贵港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钢铁企业开展数字化提升示范,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应用软件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现有装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进一步优化完善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打造以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在线服务生态系统,推广自动测温取样、板坯自动清理、原料分拣、切割等机器人,不断提高智能化制造水平.

先进装备制造业数字化.
以华奥新能源汽车、腾骏汽车、久久星新能源电动车等企业为重点,以贵港市产业园区、中国—东盟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覃塘区新能源汽车体验示范园区、桂平市新能源整车生产及配套产业园区为依托,开展数字化提升示范工程,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全流程智能化,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数据搜集、分析和共享,探索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型融合产品,培育建设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生产模式创新.

航空装备制造业数字化.
加快推进中国空域产业集团航空物流和飞机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航空材料、信息与集成控制系统、卫星通信导航、整机修造与配套等关键技术发展,积极发展航空运营、航空物流等延伸配套产业.

纺织服装与皮革加工业数字化.
以新型纺纱制造装备、高效智能化纤和丝绸装备、高速数控针织装备、智能化关键技术等领域为重点,选择一批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企业,开展以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在线工艺和质量监控、自动输送包装、智能仓储、智能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智能化工厂,大力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建设消费者与生产企业信息交互平台、产业链协同供应平台,提升产品竞争力.

海洋船舶修造业数字化.
围绕桂平市(西江)造船工业集中区等船舶修造基地和西江重工、大众船厂、利维集团、广西荣华装备、清隆机械等龙头企业,培育建设智能工厂,推进关键零部件智能加工、自动化生产线、焊接机器人生产线、机器人涂装作业等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试验、检测设备应用,加快虚拟制造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关键技术、信息化集成技术、生产系统集成技术等开发与应用,全面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船舶修造业转移,重点发展轻型飞机生产组装线及关键部件.

(二)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以广西第二汽车生产基地、中国-东盟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平台为依托,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转型,引导装备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围绕新能源冷链及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等领域,加快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等关键环节的智能化,建设智能化装配车间、装配式新型建筑材料智能化工厂、生物医药及食品等一批智能工厂.
积极推动智慧园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到2020年,建成1家智慧园区,培育1~2个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二、加快布局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特色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促进贵港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一)加快工业企业互联互通改造.
按照自治区要求,推动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运用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PON(工业无源光网络)、工业无线、SDN以及新型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等改造升级内网和外网,满足企业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需求.
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协同研发设计平台,推动行业生产要素与资源集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以及网络众包等研发设计新模式.

(二)打造贵港工业互联网特色平台.
围绕建材、冶金、制糖、板材、能源等传统优势行业,鼓励贵钢、扬翔、贵糖、金源生物等龙头企业搭建行业特色鲜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行业提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协同营销、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等工业云服务,积极推进"老五样"转型发展.
支持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行业平台、园区平台迁移,打造贵港重点行业的工业APP,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进一步降本提质增效.

专栏5: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工程建设贵港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
围绕农产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和林板纸、钢铁及金属深加工等贵港特色重点行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协同营销、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等工业云服务.

推进"工业企业入云".
推动规上企业全部接入广西工业云服务平台,推进重点工业园区互联网公共平台建设.
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跨界融合,带动行业云平台推广应用,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部署.
以装备产品和强化工业基础为重点,提升发展船舶制造、航空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机械、节能环保锅炉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促进产业规模壮大和密集度提升.
鼓励大型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在工业现场应用,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各类数据集成应用,发展智能化生产模式.
推动低成本、模块化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在中小企业中部署应用,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三、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数字技术在企业管理、生产和服务各环节的深度应用,积极推广新型生产模式,培育形成一批数字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的制造企业.
(一)提升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
全面启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组织企业申报工信部贯标试点,实施两化融合标杆企业示范带动工程,推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进程,构建开放式、扁平化、平台化的组织管理新模式.
引导企业开展周期性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与自对标,推动企业合理部署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F2X(供应链管理)等系统,提高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二)加快企业数字化新模式应用.
引导企业加大科技设计投入,面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开展企业间网络协同设计、众包研发设计、网络化协同供应链管理等应用,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环节全面互联和综合集成.
围绕战略新兴产业、优势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升级,促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应用,鼓励汽车、工程机械、船舶修造等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柔性化个性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试点建设,打造网络化智能制造系统.

(三)推动企业数字化、服务化转型.
支持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等行业领军企业运用互联网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工业设计、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远程故障诊断、远程在线运行维护等新型业态,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变.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面向智能制造的咨询、设计、集成等服务机构,开展数字化技术服务.
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平台和各类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升服务等级和水平.

第五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农业深度融合一、打造数字化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做强涉农制造业,向上延伸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制造、服装和羽绒加工等产业链条,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融合,实现农业种植、储藏、加工、流通、销售等全过程数据分析及经营管理信息服务,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
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和应用,建设农业精准生产及实时监测系统,探索建设"互联网+精准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为涉农制造业提供高技术含量的优质原料基地建设.

专栏6:数字化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探索建设"互联网+精准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创新.
高标准农田数字化.
推动构建"天-地-人-机"一体化的大田物联网测控体系,大力推广水稻智能催芽、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等智能化技术和装备,加强遥感技术在监测土壤墒情、苗情长势、自然灾害和主要农产品产量等方面的应用,加快基于北斗系统的自动测产、远程调度等作业的大中型农机物联网技术推广,推动建立种子生产、经营、流通可追溯体系,支撑"三大主粮"高产稳产基地建设.

优势特色水果基地和"南菜北运"蔬菜基地数字化.
推广温室环境监测、智能控制技术和装备,重点加快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的普及应用.
加强分品种温室作物生长知识模型、阈值数据和知识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不断优化作物的最佳生产控制方案.
加强果蔬产品分级分选智能装备、花果菜采收机器人、嫁接机器人的研发示范,应用推广智能化的植物工厂种植模式.
推进特色水果和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生态养殖基地数字化.
加强养殖环境监控、畜禽体征监测、精准饲喂、废弃物自动处理、智能养殖机器人、网络联合选育系统等信息技术和装备的应用.
加强二维码、射频识别等技术应用,构建畜禽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管控系统.
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二、提升农业经营网络化水平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创新流通方式,重构农业农村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支持电商落地农村,引导电商服务企业深入农村,培育农村电商企业.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制造企业运用阿里巴巴、淘宝、天猫、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通过电商平台开展产品销售与出口业务.
以富硒农产品、北回归线特产为重点,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包装、运输的标准化质量管控和原产地品牌建设.
利用电子商务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推动农村电商大学等公益性培训机构建设,组织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平台应用、网上经营策略等培训,帮助农户对接电商平台.
到2020年底,每个县(市、区)基本实现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或电子商务集聚区全覆盖,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全覆盖.

专栏7:农业经营网络化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农村电商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和"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搭建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平台,培育一批电子商务专业镇、专业村、专业合作社.
围绕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农村电商综合服务需求,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

构建多层次农产品电商渠道.
支持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组建电商团队或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积极探索F2C(农场直供)、C2B(消费者定制)、C2F(订单农业)、O2O和CSA(社区支持农业)等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
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支持快递物流企业、电商企业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和配备物流配送设施设备,在乡镇建立符合电商发展需要的快递物流配送门店.
鼓励快递物流企业积极服务农产品进城,加强与各类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合作,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为特色农产品提供包装、仓储、运输、投递的标准化、定制化服务.

推广智慧农技快递平台.
"互联网+智慧农业"新型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利用基于微信平台的小程序应用,实现远程精准技术指导,精准产业管理;及时发布相关奖补政策和购销资讯信息;对接电商平台,拓宽市场信息渠道.

三、推进大数据与农业管理深度融合打造现代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线上线下农业融合发展为主线,运用大数据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六大工程"加快建设.
实现精准高效技术服务、远程精准技术指导、产业精准管理、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管理等智能化水平.
聚焦莲藕、龙眼、毛尖等贵港特色优质农产品,形成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质量有保障、责任可追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探索互联网+农餐对接+中心厨房冷链配送+标准化连锁店等一体化的大众餐饮新型发展模式.
推进基于大数据的农业脱贫攻坚工作,依托扶贫开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改善扶贫信息化建设应用基础环境,建成全市统一、数据集中、服务下延、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动态管理的脱贫攻坚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市、县、乡、村四级高速接入,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扶贫决策与动态监管.

四、完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全面覆盖,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提供农业政策法规、市场动态、专家咨询、农技普及、农业气象等信息服务.
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信息化建设,鼓励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托管、农业植保、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农业气象"私人定制"等服务.

专栏8: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全面覆盖.
有序推进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建设运营工作,做到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四类"服务行政村全覆盖.
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开发建设"多方涉农资源,一个公共入口"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党建、民政、司法、土地、气象、交通、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就业、银行、保险、邮政、供销等部门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推动涉农服务事项"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训工作.
联合有关部门及社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和有条件的电子商务企业,积极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加强电商基础知识培训,做好县级运营中心、村级益农信息社人员培训工作,培养一支能适应当代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人才队伍.

第六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服务业深度融合一、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大力发展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实施"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物流""互联网+金融"等工程,全面提高服务业便利化水平和产业运行效率,为制造业服务业化提供支撑支持.
(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深化制造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推动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改造传统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提升网络营销、供应链管理和线上线下资源整合能力.
以贵港江南工业园、覃塘产业园、桂平长安工业集中区、平南临江产业园和贵糖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为核心,积极引导能源、冶金、建材、糖纸、农林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开展电子商务,围绕研发设计、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网络营销、人才培训构建制造业电子商务服务产业链.
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发展面向消费者需求的电子商务模式,探索基于电子商务的云制造模式,加速转型升级.
依托重点园区和电商平台企业,建立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加快推动移动电商应用从服务领域向工农业生产性领域延伸.

专栏9:电子商务提升工程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开展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示范基地创建,围绕电子制造、汽车、水果、食糖等优势产业,培育建设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形成集推广、交易、物流、支付等服务于一体的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集聚区).
争创集商品贸易、物流配送、融资支持、软件设计、实训孵化等多功能、多业态为一体的自治区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推动实体交易与网上交易相结合,支持有条件的专业市场强化仓储、配送、采购等功能,发展一批以商品交易市场为依托的网商集聚区.
培育特色电商品牌.
充分发挥特色品牌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富硒农产品、金田淮山、桂平西山茶、覃塘莲藕、东津细米、白石山铁皮石斛、桂平罗秀米粉以及工业制成品等地方特色产品网上销售,逐步形成贵港地标商品、轻奢特产、绿色农产品等网络消费热点.
将"荷城优品"打造成在全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辐射力强的区域公共品牌和电子商务特色品牌.

探索跨境电商.
支持生产企业、贸易企业通过阿里巴巴、天猫国际、敦煌网、京东等知名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批发零售,孵化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跨境电商卖家和国际性网络品牌.
鼓励物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自建平台,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通关、退税、国际物流、海外仓储、汇兑、融资等全方位服务.

(二)积极发展智慧物流服务.
加快推进贵港物流园区、广西物资集团贵港储运贸易物流园、国家级苏湾现代综合商贸物流园区建设,依托西江综合物流信息平台、贵港物流示范基地推进数字物流体系建设,加快电子商务仓储的机械化和信息化进程.
以物流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建设行业物流和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加强与电子口岸、电子政务等平台合作,促进各类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支持建设一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基地,积极打造"网货配送中心".
着力推进西江综合保税区建设,创新通关模式,实现通关便利化.
积极引进大型物流企业,推进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大力支持现有物流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和扶持一批物流龙头企业,提高物流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专栏10:智慧冷链物流建设工程推进"互联网+"冷链物流.
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健全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服务点为支撑的农村配送网络,整合交通、仓储和运输资源,建设线上线下冷链资源交易平台,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装备租赁、"互联网+"多式联运模式,培育一批本土冷链平台公司、运营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等新型综合冷链业态.
重点支持一批规模较大、带动较强、覆盖较广、布局合理的冷链物流项目建设.
到2020年,实现自治区级以上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冷链物流全覆盖.

加快追溯系统建设.
严格实施生鲜、冷鲜、冻鲜农产品全程监控与质量、鲜度追溯、市场准入制度,实现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和温控要求全链条覆盖及冷链物流管理全程可追溯.
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发冷链物流追溯系统,并按要求将相关信息传输到自治区重要产品追溯信息管理平台.

(三)推进数字金融服务健康发展.
支持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金融产品创新,审慎、规范发展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网络信贷、电商金融、股权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业态,面向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信息、资金、产品等金融服务.
加强金融网络安全管理水平,完善应急防护协调体系以及重要安全信息共享的协同运维机制,落实国家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善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标准.

二、积极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智慧旅游、智慧健康养老、数字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提升生活服务水平,丰富百姓生活新体验.
(一)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构建贵港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旅游大数据支撑体系,推进智慧旅游数据中心及数据交换中心建设,打造旅游云大数据综合营销平台,整合各业务系统数据,为各类智慧旅游应用和服务系统的服务提供业务支撑,实现"一键游贵港"智慧旅游平台运营,形成涵盖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现代农业、传统工艺品的"一体多端"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延伸旅游产业链内涵,催生金融旅游、旅游保险、旅游评价和旅游认证等第三方旅游产业新业态.
继续完善旅游应急指挥监控系统建设,提升旅游应急指挥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指挥的水平.
围绕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四季花田观光农业园等重点旅游景区,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试点,扩大智能设施部署规模,全面提升景区智慧管理水平.

专栏11:智慧旅游服务工程打造智慧旅游景区监控平台.
围绕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四季花田观光农业园等重点旅游景区,加快建设NB-IoT(窄带物联网)和eMTC(增强机器类通信)协同互补网络,打通旅游环节各主管部门间数据壁垒,根据各景区特色部署安防、环保、城管、消防、节能、物价、交通、应急等监测体系,实现贵港全景区运行状态的全面、实时、动态监测.

建设一体化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构建智慧旅游在线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并通过在线网站、移动应用、微信公众号、官方机构微博账号等多种渠道,整合发布"吃、住、行、游、娱、购"旅游六要素的信息内容,通过多终端载体与游客实现互动,打造全过程、一体化优质智慧旅游在线服务平台.

(二)推进智慧健康医疗服务业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普及"互联网+医疗"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加快推广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远程医疗、移动支付、床旁结算、就诊提醒、结果查询、信息推送等便捷服务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普及"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个性化、特色化和智能化的医疗健康服务.
加强电子病历管理,逐步实现电子病历信息和电子处方有效共享.
深化数字技术在保健、康复等领域的应用,培育形成一批新型智慧医疗服务企业.

(三)着力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业.
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及产品在健康养老领域的推广应用,丰富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供给.
将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疗保险等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共享,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
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网络建设,打造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专业养老服务为依托的社区"虚拟养老院",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支持,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和为老服务效率.
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老年电子商务,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需求的服务项目.
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商业模式创新,探索市场融资模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健康养老行业发展.

(四)推进数字文化和教育服务加快发展.
加快推动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更多新产品新服务和多向交互融合的新型业态,形成数字创意产业无边界渗透格局,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提高原创能力为核心,组织实施重大数字创意创新工程,大力推动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创作生产优质、多样、个性的数字创意内容产品,促进文化创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并重,以技术、工艺创新和产品研发为重点,加快艺术衍生品、艺术授权产品研发生产进程.
建设一批集内容服务、数据分析、推广分发、商业化服务、众创空间与基金服务一体的数字创意创业示范园区.
基于"贵港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2.
0行动计划,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和教育治理模式.

三、培育壮大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
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及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挖掘粤港澳和东盟国家等周边区域市场需求,培育一批基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企业主体,促进贵港服务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智慧发展新形态.

(一)培育发展平台经济.
进一步深化与粤港澳在贸易和投资促进、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合作机制,推动粤港澳优势产业、服务业落户园区.
完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网络平台布局,培育建设一批自治区级的创意文化融合、现代物流、咨询策划、研发检测、企业并购整合、创业融资、科技创新等创新服务平台,引导平台企业积极探索服务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服务新模式.
发展智慧娱乐服务平台,推动餐饮、娱乐、家政、票务等生活服务业应用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金融、社交网络、智能硬件等手段,促进酒店业、餐饮业、影院及文化旅游机构发展线上线下联动的体验式消费、群体共享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等新业态.
支持发展创新创业互联网平台,发挥平台在资源汇集、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作用,助力形成创新创业新生态.

(二)推动分享经济快速发展.
面向生产领域,支持企业搭建生产设备分享平台,加快推进办公空间分享,积极探索劳动力分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面向流通领域,鼓励传统物流行业龙头企业向物流分享转型,加快推进全民众包物流平台建设,提升物流业效率.
面向消费领域,支持发展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生活服务、生产能力、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共享经济,推动教育共享平台和互联网医院发展.
围绕技术创新,探索建立集科技仪器共享、科研咨询与合作开发项目等内容服务共享为一体的科技资源分享新模式,积极发展知识技能分享平台.

第七章发展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经济把握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机遇,依托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协调组,加强与大湾区相关产业规划衔接,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合作平台、产业承接转移等方面先行先试,巩固大湾区经济合作基础,深化在数据、技术、商贸、人文等重点领域的合作.

一、促进公共基础设施融合融通统筹布局公共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加快贵港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网络和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专业网络建设,推动与大湾区城市间数字互联互通.
依托地理信息技术和交通仿真技术,实现高速路、国省道、城市主次干道等路网体系和交通信号、标志标线、交通护栏等道路设施一体化、可视化、数字化;建设贵港电子口岸和公共物流服务信息平台,整合港口、集疏运、港口物流、口岸监管等信息资源,加强交通衔接,促进交通便捷化顺畅化.

二、构建区域跨境产业链构建大湾区高度融合、利益互嵌的数字经济区域跨境产业链和服务链.
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制造、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找准产业切合点,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大健康、大数据、大物流等产业转移,大力引进智能设备、机器人、电子芯片产业,"互联网+"产业,加大引进培育关联企业.
支持大湾区城市在贵港创建"飞地园区",整体承接大湾区全产业链转移或整园迁移,加快推进自治区级电子信息产业园规划建设,引导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三、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商集聚地充分发挥贵港市西江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优势,基于贵港电子商务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贵港电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跨境电商平台,加快发展大湾区跨境电子商务及国际商品直销业务,促进贵港跨境特色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
支持生产企业、贸易企业通过阿里巴巴、天猫国际、敦煌网、京东等知名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批发零售,孵化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跨境电商卖家和国际性网络品牌.

四、壮大开放型数字经济市场主体充分利用CEPA服务贸易协议在广西先行先试,构建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服务业扩大开放框架,大力引进港澳数字经济投资.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企业以及已经运用大数据实施融合升级的传统领域重点企业,特别是500强企业,优化招商服务,深度拜访对接.
创新招商思路,大力开展专题招商、精准招商、定向招商,以建设自治区级电子信息产业园为契机发展面向大湾区的区域跨境业务.
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共享经济等领域,大力支持正在起步、成长快速、极具潜力的企业及创新创业团队,培育贵港未来的高科技"小巨人"和"独角兽".
鼓励本地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创新跨境交易手段和方式,提高发展效益.

五、支持企业对接大湾区建设完善数字经济企业"走出去"公共服务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服务渠道,提供项目投资并购、融资、税收、合同、知识产权、劳工保护、环境保护等政策法律咨询和信息服务,助力积极拓展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市场.
不断放开外资准入领域,加快制定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公司注册、准入限制、税收等方面的同等待遇.
社会领域,加快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社保、医保、教育等方面的同等待遇.

专栏12:智慧冷链物流建设工程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返贵创业.
加大定向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回贵港创新创业.
鼓励企业增强与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强化产学研结合,加快组建一批协同创新产学研联盟,积极搭建众创、众设、众包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人才需求、成果转化、技术培训、项目对接等服务.
重点发展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现代物流、5G相关产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构筑立体化生态圈.
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参与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建设,推动大湾区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企业在贵港集聚和升级,提升贵港本地企业配套服务能力,构建高度融合、利益互嵌的区域跨境产业链和服务链.

打造跨区域智慧物流体系.
充分发挥国家二级物流城市的重要作用,利用丰富的港口、岸线资源,完善对接粤港澳的物流网络平台布局,建设大型物流基地,构建以多式联运为核心的货物集疏运体系,推进电子商务合作,进一步增进与港澳台的联动能力.

推进智慧旅游跨域合作.
深化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整合各种旅游资源,加强旅游产品开发联动,借助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旅游向外推介旅游产品,发展具有强大品牌效应的大型旅游市场,打造粤港澳地区后花园.
加快发展促进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和粤港澳互联互通,不断优化贵港旅游的服务能力和智慧化水平,吸引粤港澳大湾区游客无障碍旅游、休闲和培训.

第八章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一、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统筹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建设,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倍增计划,提升网络容量和智能调度能力,加快构建泛在、智能、高速、移动、安全的电子信息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

(一)推动宽带网络升级.
加快实现城乡住宅及商务楼宇光纤全覆盖,推进"全光网贵港"全面升级,实现"城区千兆进家庭、乡村百兆进农户".
全面推进新建住宅小区和商业楼宇落实光纤到户标准,加快既有住宅小区和商业楼宇光纤到户改造.
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光缆建设与网络升级改造,推进光纤宽带进村入户,实现贫困村村村通光纤宽带.
推广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加快"三网融合"试点步伐,研究构建泛在融合、绿色带宽、智能安全的新型网络.
到2020年,双向数字电视和通信光纤网络覆盖全市,行政村通数字电视和宽带比例达到100%,光纤网络全面覆盖50户以上自然村,互联网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5%.

(二)打造新型泛在移动网络.
深入普及高速无线宽带,加大农村电子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第四代通信网络(4G)行政村全面深度覆盖,配合自治区做好推动第五代通信网络(5G)建设试点.
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
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力度,形成遍布全市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络.
普及布设融合型家庭网关、家庭智能终端和家庭多制式传感器,搭建以家庭为核心的社区物联网.
到2020年城市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行政村4G基站通达率达到100%.

(三)全面提升Ipv6网络基础能力.
加快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发展,实施LTE网络端到端Ipv6改造,加快实施固定网络基础设施Ipv6改造,推进应用基础设施Ipv6改造,夯实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平台,基本满足网络用户升级的Ipv6地址需求.
推动基础电信企业间、电信企业和广电企业的网络与应用Ipv6互通.
率先开展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应用Ipv6改造升级,快速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四)推进数字经济新型应用设施部署.
以"政府主导、需求驱动"的模式,稳步推进贵港云计算中心、大数据平台建设.
以中科曙光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建设支撑本地数字政府、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高等级云数据中心,政府给予用地、用电、人才等政策扶持,以智慧政务综合平台作为首批示范应用进驻,积极引导本地物联网企业、大数据企业提出应用需求,以应用需求推动云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

二、加强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结合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建设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数据资源服务体系,实现数据资源"聚通用",推动数据战略资源价值加快释放.
(一)推进数据资源整合汇聚.
加快环境保护、健康医疗、就业、社会保障、能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重要领域业务信息库建设,完善全市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经济、社会信用、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
按照广西数据标准管理规范和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加快政务数据资源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公共数据资源向政务大数据中心汇聚,推动社会数据资源和互联网数据资源整合汇聚.

(二)大力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
深入实施贵港政务数据"聚通用"攻坚行动,构建完善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体系.
建设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完善政务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基础数据库及重点领域主题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常态化管理机制和动态更新机制.
建设全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推动政务数据向社会开放,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数据开发和创新应用服务.

三、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保障坚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同步推进,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的安全保护,强化云安全服务,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安全管理机制.
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法,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加快建立责任明晰、安全可控、能力完备、协同高效、合作共享的数字安全保障体系,全面落实数字安全责任制.
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安全技术措施,定期开展安全检查、风险评估工作,完善数字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健全网络安全风险预警、情报共享、研判处置和应急协调机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提升综合预警分析能力.

(二)强化关键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围绕国家安全、城市运行、企业经营、市民生活等层面的信息安全保障需求,建立关键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目录体系,推动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平台,支持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整体提升安全防御能力.
大力推进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管理等政策及标准制定,强化工控安全检查评估,形成全市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安全防护、应急保障、风险预警等保障能力.

(三)强化网络数据资源安全保护.
推动数据防窃密、防篡改、防泄露、数据脱敏、数据审计、数据备份、加密认证、流动追溯等安全技术部署,加强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和开放等环节的安全保护,提升重要数据资源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能力.
强化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
推动合同、发票、证据、档案、凭证等电子化转变,加快构建安全可信的数字商务运行环境.

(四)加快云安全服务发展.
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立服务全行业的安全技术应用平台,研发关键产品,提高安全服务能力.
推动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创新云安全服务模式,鼓励企事业单位向社会购买服务,建立完善网络安全运维、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体系.
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国产密码技术在涉密信息系统和重要信息系统保护中的应用.

四、着力提升数字技术支撑能力坚持创新作为第一发展动力,加强数字技术研发,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建设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主体,提高贵港数字经济产业整体竞争力.
(一)推动企业数字技术研发.
聚焦围绕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智能硬件、物联网新型显示、大数据和云计算、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开展质量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影响质量提升的关键性技术,增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等建设.
重点支持贵糖(集团)国家级研发中心改扩建,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西江化工、贵港动力、安泰化工、扬翔股份等创新能力建设,力争自治区级研发中心升级为国家级研发中心,新增一批自治区级以上技术中心.

(二)建设公共技术创新载体.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体系协调发展.
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投入.
整合统筹产学研资源,围绕数字经济重大共性需求,打造面向重点行业的公共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人才需求、成果转化、技术培训、项目对接等服务.
推进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上下游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推动重大技术攻关和行业标准制定.
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视创新激励的长效机制,建立统一公平的生产要素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三)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深化拓展与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加强区域互动、内外联动,着力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培育一批高层次研发平台和创新型企业.
资助数字经济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推广,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工程,鼓励建立一批覆盖数字经济主要领域的市级以上产学研创新联盟.
鼓励各县市区产业园创建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实施"扩容增量"和永久性基地建设工程,支持综合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第九章优化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一、优化数字经济监管制度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准入制度,破除新模式、新业态的行业壁垒和地域限制.
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监管手段,推进贵港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推进多元治理体系建设,引导建设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市场行为和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积极作用,鼓励第三方机构和大众积极参与行业治理,形成监管合力.

二、提升数字政府服务能力推进贵港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优化对数字经济领域市场主体的审批等各类政务服务,适应数字经济市场主体变化快、业态新、规模小等特点.
健全完善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提升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能力,实现网上办事"单点登录、一次认证、多点互联、全网通办".
依托政务服务中心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合一通办、一个系统审批服务.

第十章统筹数字经济发展布局一、构建"一带两核三基多点"的发展格局充分依托贵港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基础,结合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港产城融合一体化、产业集聚区化、园区建设生态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功能配置协同化,交通基础设施高效化",构建形成"一带、两核、三基地、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即依托南广高铁、西江黄金航道,打造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支撑带;统筹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贵港市产业园区江南工业园、桂平市信息产业基地、平南县信息产业基地、覃塘区信息产业基地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核心园区;以贵港市产业园粤桂园、石卡园,港南区工业园区、覃塘产业园、桂平产业园、平南工业园区为依托,推动先进制造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要载体,构建支撑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版块.

二、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支撑带依托贵港密集发达的港口优势,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建设一批承接信息技术产业转移的产业基地和园区,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共同发展,支持与粤港澳区域领先的数字技术企业和服务机构加强合作,促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大健康等本地产业数字化发展,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三、打造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园区——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以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依托,推动赛尔康电子制造、贝丰电子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智能手机、传感器和液晶显示器、车载电子整机及核心基础零部件制造,以及数字创意、软件设计等关联服务业,打造支撑全市及桂东南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核.

——贵港市产业园区江南工业园.
依托贝丰国际(贵港)科技产业园一期、嘉龙海杰电子项目,重点发展智能扫地机、智能路由、智能控制器等智能家居及相关产业链产品,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智能穿戴及相关产业链产品,打造智能家居类、智能穿戴类、智能通讯设备类等新兴高科技产业集群.

四、发展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桂平市信息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数据线、汽车音响、显示器和新型动力产业.
——平南县信息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光电行业和新型动力等产业.
——覃塘区信息产业基地.
重点引进发展OLED照明、新型电子元器件、计算机整机及配件、跨境电商等产业.
五、实现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多点突破利用西江黄金水道、高铁、高速公路连接粤港澳优势,进一步巩固和优化发展现有园区产业,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发展现代制造业,构建数字港口、智慧园区、智慧交通的空间发展优势,加快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建筑陶瓷、船舶制造、服装加工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创意设计等配套服务业,高起点打造承接东部数字经济转移示范基地,打造贵港市"东进融合"门户和重要数字经济组团.

第十一章完善数字经济保障体系一、完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数字贵港建设领导小组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统一领导作用,建立健全跨市、跨行业、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研究完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建立规划动态更新机制.
各部门要从自身职能分工出发,强化工作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各县(市、区)要加大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组织推进力度,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

二、加大资金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创新投入方式,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后补助制度,大力支持我市数字经济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引导带动实体经济企业开展数字化升级.
充分发挥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作用,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小微企业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三、加强人才培引围绕数字技术创新、智能制造、互联网经济发展需求,重点实施高层次人才开发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两大工程,大力引进培养扶持一批能够发展主导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引领创新团队的中高端人才.
加强传统劳动力数字技能培训,提升数字化素养.
推动企业、创客、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社会组织等创新主体的协作.
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申报实施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
引导高校学生在数字经济以及数字政务相关部门开展生产实习和跟班学习.

四、夯实创新支撑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建立市场化的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和转化应用的新机制,优化科研项目预算管理.
建设完善面向数字经济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强关键环节专利导航,加强知识产权信息的分析利用,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储备和布局,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加强数字经济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推广,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

五、强化监测评估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监测评估,研究建立准确反映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的指标体系,实现对我市整体层面、各县(市、区)层面以及重点领域的跟踪监测,定期发布数字经济发展评估报告.
六、培育市场需求加强数字经济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发挥政府应用、重大工程建设对扩大升级数字经济市场需求的促进作用,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调整产品和服务供给.
开展数字经济科普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围绕公众广泛关注的数字经济相关技术、产品、应用、消费、安全等热点及焦点问题,推动科普内容丰富化、多元化,满足公众对数字经济时代的知识需求.

贵港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为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数字广西建设的意见》(桂发〔2018〕16号),加快发展我市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助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据《贵港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9-2025年)》,编制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的重要价值,加快形成以应用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推动贵港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奋斗目标.
到2021年,初步实现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全市数字经济总规模占GDP的比重达到30%,力争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数字经济形成良好发展态势,进入快速增长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数字经济成为引领发展新动能.
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90%.
——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
数字技术在一二三产业中实现深度融合应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率达到90%,产值10亿元以上重点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智能化改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入自治区"企业上云"平台,两化融合工业应用指数达到80.

——数字经济产业支撑能力高速提升.
全市电信业务总量力争实现翻番;双向数字电视和通信光纤网络覆盖全市,行政村通数字电视和宽带比例达到100%.
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政务数据"聚通用"成效显著,一批创新支撑平台建成并发挥重大作用,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大幅增强.

二、主要任务(一)加快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
1.
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产业.
推动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云服务运营商等企业新型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和扩容集聚,构建开放的基础架构云,建设面向电子商务、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大数据云平台,实施"全面入云"工程.
深入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建设,重点在政务服务、社会安全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工业设计、现代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实施云计算示范工程,开展精准扶贫、医疗健康、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和交通旅游等领域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推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大数据应用试点.
到2021年,初步形成大数据、云计算产业集群.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扶贫和水库移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交通运输局)2.
巩固提升智能终端制造业.
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承接产业转移,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等电子信息制造相关产业园规划建设.
以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贵港市产业园区江南工业园、桂平市信息产业基地、平南县信息产业基地、覃塘区信息产业基地为载体,依托芬兰赛尔康电子、嘉龙海杰电子、振华通讯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终端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电子元器件与手机整机、数字视听与数字家庭产品等电子信息终端设备,积极发展智慧健康、数码产品、智能玩具、3D打印、智能电网等应用电子产品;发展传感器和液晶显示器、LED封装、印刷电路板、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等产业;发展新型路由交换、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
到2020年,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规模突破50亿元,成为贵港市工业经济中发展速度较快、富有活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市产业园区管委会)3.
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加强引导企业基于网络的海量数据处理、工业管理、行业应用、智能终端、信息安全等关键软件的开发,支持企业面向工业控制、数控设备、仪器仪表、汽车电子等嵌入式软件产品的研发.
引进发展一批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网络文学及社交网络服务企业,提升软件和数字创意服务的整体发展水平.
(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二)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融合发展.
4.
推动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
支持工业企业采用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工业以太网、工业PON(无源光纤网络)、工业无线、移动物联网等技术改造生产现场网络和系统,促进生产装备、传感器、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等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等,培育产品智能检测和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模式.
到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5.
推进智能化生产.
支持广西贵糖、广西贵港钢铁、华奥、腾骏、久久星、广西扬翔、金源生物化工等重点企业推进智能化生产,加快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糖、冶金、汽车、机械、木材加工等行业研发设计、生产控制、节能减排等环节的深度集成应用,有序开展智能生产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全面提升数字化能力.
到2021年,全市产值10亿元以上重点工业企业工厂基本完成智能化改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入自治区"企业上云"平台,两化融合工业应用指数达到80.
(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等)6.
发展个性化定制.
建设消费者与生产企业信息交互平台、产业链协同供应平台,充分整合市场信息和客户个性化需求,开展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重点推动智能家居、互联网家装、板材防止行业引进定制解决方案和柔性生产设备,开发小批量、多品种、柔性化的定制生产,选择一批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企业,培育个性化定制示范企业.
(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三)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业融合发展.
7.
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
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军民融合技术、智能装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和应用,构建现代生产体系.
以做强涉农制造业为核心,向上延伸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制造、服装和羽绒加工等产业链条,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建设农业物联网精准生产及实时监测系统,探索建设"互联网+精准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为涉农制造业提供高技术含量的优质原料基地建设.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林业局、市发展改革委)8.
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管理能力.
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全面覆盖.
开发建设"多方涉农资源,一个公共入口"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推进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建设运营工作,做到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四类"服务行政村全覆盖.
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提供农业政策法规、市场动态、专家咨询、农技普及、农业气象等信息服务.
到2021年,基本建成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在线共享、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数字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9.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加快推进桂平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和"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搭建"贵港扶贫集市"电子交易平台等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平台,成立富硒百香果产业联盟,培育一批电子商务专业镇、专业村、专业合作社,培育富硒百香果、白玉蔗等一批"网红"农产品以及"石硖龙眼"地理标志产品.
引进和培育广西每日鲜农业有限公司、桂平秋田电商有限公司等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电商龙头企业,推进电子商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支持快递物流企业、电商企业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和配备物流配送设施设备,在乡镇建立符合电商发展需要的快递物流配送门店.
支持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组建电商团队或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经营主体,以淘宝特色中国贵港馆、京东商城中国特产贵港馆、苏宁云商等第三方平台为载体拓展农产品网络零售市场.
到2021年,每个县(市、区)基本实现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或电子商务集聚区全覆盖,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全覆盖.
(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扶贫和水库移民管)10.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聚焦莲藕、龙眼、毛尖等贵港特色优质农产品,形成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质量有保障、责任可追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探索互联网+农餐对接+中心厨房冷链配送+标准化连锁店等一体化的大众餐饮新型发展模式.
到2021年,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农产品100%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11.
加快建设智慧物流.
依托西江综合物流信息平台、贵港物流示范基地推进数字物流体系建设,加快电子商务仓储的机械化和信息化进程.
整合物流资源,鼓励发展共同配送等物流配送组织新模式,支持快递、城市配送、冷链物流、中转分拨中心等集约发展.
加快建设行业物流和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加强与电子口岸、电子政务等平台合作,促进各类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设线上线下冷链资源交易平台.
推进贵港物流园区、广西物资集团贵港储运贸易物流园、国家级苏湾现代综合商贸物流园区建设.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产业园区管委会)12.
发展智慧旅游.
构建智慧旅游在线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旅游资源,通过多终端载体与游客实现互动,打造全过程、一体化优质智慧旅游在线服务平台.
推进智慧旅游数据中心及数据交换中心建设,打造旅游云大数据综合营销平台.
围绕一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完善旅游应急指挥监控系统建设.
到2021年,建成全市统一的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管理服务平台,打造全域旅游全程贯通的数字化智能化综合服务管理体系.
(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配合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13.
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基于贵港电子商务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贵港电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跨境电商平台,加快发展大湾区跨境电子商务及国际商品直销业务,促进贵港跨境特色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
(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14.
发展智慧医疗健康.
普及"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推进预约诊疗、远程医疗、移动支付、床旁结算、就诊提醒、结果查询、信息推送等创新医疗服务,推广"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
加强电子病历管理,逐步实现电子病历信息和电子处方有效共享.
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加强远程医疗平台与医院医疗会诊系统对接,促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城镇和乡村.
到2021年,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使用率达到70%以上,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市各县(市、区).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15.
发展数字金融.
打造以资金融通为重点的"金融云",实施"互联网+"普惠金融计划,鼓励引导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大力发展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以用户为导向,简单易用的便民服务支付产品.
(牵头单位:市金融办;配合单位:人民银行贵港市中心支行、贵港银保监分局)(五)发展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经济.
16.
构建产业协同发展.
依托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协调组,主动对接大湾区及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市场,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大健康、大数据、大物流等产业转移,大力引进智能设备、机器人、电子芯片产业,"互联网+"产业,加大引进培育关联企业,加快推进自治区级电子信息产业园规划建设.
推动大湾区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企业在贵港集聚和升级,提升贵港本地企业配套服务能力,构建高度融合、利益互嵌的区域跨境产业链和服务链.
加快贵港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网络和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专业网络建设,推动与大湾区城市间数字互联互通.
(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17.
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企业以及已经运用大数据实施融合升级的传统领域重点企业,特别是500强企业,优化招商服务,深度拜访对接.
创新招商思路,大力开展专题招商、精准招商、定向招商,以建设自治区级电子信息产业园为契机发展面向大湾区的区域跨境业务.
大力支持正在起步、成长快速、极具潜力的企业及创新创业团队,培育贵港未来的高科技"小巨人"和"独角兽".
(牵头单位:市投资促进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产业园区管委会)18.
搭建交流对接平台.
推动与大湾区行业协会、高端智库等机构的交流合作,完善数字经济企业"走出去"公共服务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服务渠道,提供项目投资并购、融资、税收、合同、知识产权、劳工保护、环境保护等政策法律咨询和信息服务,建立与大湾区多层次、常态化、宽领域的交流对接平台,到2021年,公共服务体系辐射连接能力进一步提升(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办、贵港市税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三、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
数字贵港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
市直各部门要从自身职能出发,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策部署,强化工作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各县(市、区)要加大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组织推进力度,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配合单位:市直各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二)强化人才支撑.
围绕服务数字技术创新、智能制造、互联网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完善产业人才政策体系,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确保人才政策落地见效.
支持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在用地保障、财政支持、项目引进、标准厂房建设、企业创新创业、企业上市、企业引才及总部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均给予支持.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三)加大资金投入.
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创新投入方式,通过以奖代补、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大力支持我市数字经济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引导带动实体经济企业开展数字化升级.
(牵头单位: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直各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四)强化监督考核.
各有关部门对本领域、本行业的重点工作任务负总责,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专班、责任事项和完成时限.
完善监管考评机制,将数字经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牵头单位:市督查和绩效办;配合单位:市直各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五)做好服务宣传.
加快推动贵港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推进数字政府、数字农业、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电子商务等相关项目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和服务跟进.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广泛深入宣传数字发展建设,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积极营造全民参与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贵港市数字社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数字社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96号)精神,为加强贵港数字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前瞻布局,推动贵港数字社会建设,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变化新内涵,主动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期待,以数字贵港建设为统领,以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城市、数字乡村、数字民生、数字信用、数字公共安全、数字文化,进一步增强全民信息素质,加快建设数字社会,为扎实推进富民兴市事业、奋力谱写新时代贵港发展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奋斗目标.
到2021年,运用大数据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建成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数字社会新生态.
——民生服务更加优质便捷.
公共服务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社会民生深度融合,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显著提升.
——城乡数字鸿沟加快缩小.
数字城市、数字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乡村电信普遍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精准扶贫数字化应用成效显著,乡村信息化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全民信息素质普遍提高,数字信用、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模式与社会生活广泛渗透融合,家庭生活数字化程度显著提高,居民信息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数字惠民红利加速释放.
社会民生领域的大数据创新应用竞相迸发,信息化发展成果普惠共享,社会服务管理更加精准高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数字社会生态圈基本形成.
二、主要任务(一)推进数字(智慧)城市建设.
1.
推进城市智能管理.
以地理空间库、人口库、法人库、宏观经济库、信用信息库和城市建筑信息库六大库为基础,融合各部门、各行业专题数据,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军民融合、GPS和北斗技术等技术在智慧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推进贵港市城市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建设,实现精准管理、动态监控和高效维护城市基础设施.
加强城市运行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城市运行基础数据采集机制.
建设空天地一体化平台,整合市政管理领域的路灯、道路和桥梁、地下管线、防汛防台设施、井盖、户外广告等动态监控数据,建立基于一张图的道路、路灯、管线及桥梁城市市政公共设施信息库,形成"管理-监测-评估-决策"的技术体系和示范系统,提升城市运行动态感知、事件预警、指挥调度、智慧决策能力.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2.
加强应急大数据应用.
加快推进贵港市应急指挥项目建设,构建以自治区应急管理平台为枢纽,市、县应急管理平台互联互通的全市智慧化应急指挥体系.
打造贵港市应急指挥平台,整合城市管理、综合治理、人力及劳动保障、民政服务、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消防救援、教育文化、公共安全、交通运输、环保、防汛,安全生产等各方面的业务信息,对突发应急事件进行监视监控、报警、灾害预测,应急预案分析,应急资源统一管理、应急对策优化以及指挥调度.
通过对全市的自然灾害、重大安全生产风险、防火重点单位、重大基础设施、多灾种和灾害链等综合监测,进行全方位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研判,实现风险隐患"一张图"、任务督办"一张表",为应急处置提供现场数据和辅助决策支持;构建天地一体、互通共享的立体化应急通信服务保障网络,支撑应急物资、救援装备、救援队伍的全流程跟踪管理,增强应急保障能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效果.
(牵头单位:市应急局、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3.
推动智能交通建设.
大力发展"互联网+便捷交通",加强交通流数据、车辆及驾驶员信息和视频监控图像等基础信息的采集,推进交通运输、公安、通信、保险、气象、环保等数据信息共享融合,构建覆盖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的智能交通大数据采集体系.
整合贵港市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交通调度系统、交通应用等系统和交通信息交换平台,加强交通信息采集、分析和研判,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指挥调度、综合管控能力,形成网上监控和路面警力快速反应联动机制.
推动交通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完善"智慧荷城"APP(应用程序)的交通出行应用,进行智慧化的分析,实现交通路况、交通诱导、交通管制、占道施工等交通信息发布和交互,为公众提供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智能停车等"一站式"交通信息服务.
加快发展智能公路、智能航道、智能车辆、智能场站,提升全市交通出行智能化水平.
(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4.
推进数字社区建设.
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广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建设数字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加强社区内的人、地、物、事、组织、服务资源等信息资源采集,实现"一网统筹、事事入格",精准对接居民服务需求,推动实现社区服务"零距离".
推进智慧社区项目发展,建设社区基础信息管理平台、网格化社会治理平台、社区信息服务网、社区信息服务移动端、应用维护系统,为社区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
借鉴柳州市智慧门牌、南宁市新竹社区"互联网+居家健康养老"幸福颐养健康小屋等数字社区建设经验,精准对接居民服务需求,推动实现社区服务"零距离".
建立数字家庭档案,推动工作网络内低保人员、失业人员、空巢老人、贫困对象、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精准服务管理.
推动社区物业、社区安防等设备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发展水电煤气、物业服务等智能缴费普及应用,加强各类便民服务载体和终端建设.
(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5.
推进数字家庭建设.
倡导健康、安全、智能生活新理念,积极推广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生活机器人等智能生活设备进家庭,以智能家居打造现代家庭新生活,促进家庭生活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积极开发各类数字化的家庭教育服务产品,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互动的家庭教育公益文化活动,让智能生活为民所知、为民所用、为民所享.
推动智能制造与家庭生活产品融合升级,创新智能家居"产品+服务"模式,引导全社会消费升级,助力数字家庭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升级.
到2021年,打造2个数字社区试点,城市运行管理更加智能化,便民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6.
强化乡村电信普遍服务.
积极落实"宽带广西"战略和"光网中国"行动,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贵港农村网络,大幅提升4G网络速度,推进光纤网络向自然村、贫困地区、边境地区延伸,实现"村村通光纤"和"村村通4G".
加快推动有线广播电视、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提高网络用户覆盖率.
积极推进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提速降费,为农村用户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通信服务,形成"处处能上网、时时可上网"的电信普遍服务体系,打通便民服务、信息服务和政策宣传向基层延伸"最后一公里".
(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中国电信贵港分公司、广西广电网络贵港分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7.
推动数字化精准扶贫.
完善贵港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设应用,深化大数据应用提升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的扶贫工作效能,实现扶贫对象精准识别、资金项目精准安排、帮扶措施精准到位.
发展贵港市农村特色产品电子商务扶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积极组织各县(市、区)农特产品、伴手礼、电商网红产品参与贵港市"壮族三月三"电商节,加大宣传推介本地优质特色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和休闲农业.
完善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丰富网上涉农信息、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等服务内容,增强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协同性和整体性,加快弥合贫困地区"数字鸿沟",提高贫困地区信息服务能力,增加贫困户收入.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扶贫和水库移民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8.
加快普及乡村信息化应用.
深化完善面向农村的数字便民服务功能应用,加快乡村网上服务站点建设,大力推广远程服务模式,推进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社会保障、养老服务、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入乡进村.
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高效化运营县级运营中心、村级益农信息社,加快整合现有各类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推动涉农服务事项"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构建高智能化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水平.
到2021年,农村地区光纤网络、广电网络覆盖率显著提高,基本满足数字乡村发展需求.
电商扶贫服务通达全部贫困农村地区.
乡村数字治理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推进数字民生服务.
9.
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
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新需求,逐步形成区域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多学科联合的新时代医疗服务格局,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加强智慧医疗项目建设,联动智慧养老、智慧社区、应急指挥项目,促进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规范公共卫生信息数据,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打造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的全民大数据应用体系.
建立预约诊疗、远程医疗、双线转诊、临床路径管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制度,推广基础医疗便民服务,引导医疗卫生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
推动居民健康卡就诊"一卡通",扩大医保异地即时结算覆盖范围.
支持有条件的实体医院发展互联网医院新业态.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0.
教育大数据应用.
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学校.
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强"优质资源班班通"、推广"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鼓励中小学积极探索过程协作、实时互动、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
建设基本信息平台,构建教育机构信息库、教育安全信息库.
完善智慧校园管理平台,高效管理校园的教务信息和安全保障、学生学习情况.
完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管理各类教育资源、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全市各个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
加快发展在线教育,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丰富在线开放课程,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惠共享,加快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覆盖,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大数据服务体系.
加强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四位一体"的大数据采集分析应用,推动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1.
住房保障大数据应用.
大力发展"互联网+住房保障",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定向安置房等政府保障性住房的大数据应用,推动实现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办理全过程的精准识别、管理和服务.
在商业房地产市场推行"大数据+监管"模式,加强房地产项目建设、商品房销售、物业管理等领域的市场化监管,提供房地产市场信息和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综合查询服务.
(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2.
就业社保大数据应用.
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保障",完善面向全市市民和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事项的统一经办、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实现社会保障经办事项"最多跑一次"全覆盖.
推进智慧人社项目发展,建设"智慧人才"服务平台、"劳动关系"云服务平台、"职介大厅"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人才供需高效对接,提供精准就业服务.
继续扩大全市社会保障卡发放范围,推动社会保障卡跨地区、跨部门、跨业务的"一卡通"应用.
促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内部社保、就业、人事人才及劳动关系相关业务的融合,加强税务、公安、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改善贵港市就业环境,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3.
养老服务大数据应用.
大力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服务机构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快建设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网络,完善全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养老服务信息与人口健康档案、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数据资源共享,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全周期管理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养老服务机构开展远程监管和服务质量评价.
开发智慧养老终端应用,推广智能终端设备,实现养老人员健康状况实时监测.
打造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专业养老服务为依托的社区"虚拟养老院",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推进智慧养老院示范创建,打造1个市级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养老机构.
(牵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4.
加快数字民生服务市场化发展.
积极推进以市场化方式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多元市场主体深度挖掘民生数据资源价值,共同参与共享经济类民生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入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等第三方机构在医疗、教育、交通、就业、住房、养老、婚姻、殡葬、户籍等领域提供智慧型增值类社会公共服务,打造一批数字民生服务产品,引导市场规模大、用户体验好的商业便民服务应用接入全市统一平台,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数字民生服务体系.
到2021年,初步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医疗、教育、交通、社保、住房、养老等数字民生服务体系.
打造1个市级信息惠民示范应用,引入商业便民服务应用1项,社会民生服务更加公平普惠便捷.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四)推进数字信用建设.
15.
加快信用信息归集共享.
完善贵港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健全公共信用信息目录体系,完善信用信息归集机制,扩大信用信息归集范围,推动社会征信机构依法采集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大力推进政府各部门、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
充分利用广西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贵港信用"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广西),加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力度.
建立政府和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信用机构的信用信息共享合作机制,扩大信用信息覆盖面.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6.
深入开展信用大数据应用.
依托居民身份证和企业社会信用统一代码,依法构建以信用数据为基础的信用评分评级体系,形成统一的个人和企业"信用分".
探索构建以个人基本信息、社会信用、职业信用、经济信用、行政信用、司法信用等个人公共信用信息为基础的诚信积分管理机制,应用在旅游、医疗、教育、金融、文化娱乐、公共交通、行政服务等场景领域,提供优惠折扣、优先办理、先享后付等多形式的信用惠民服务.
加强政务诚信、电子商务领域大数据的应用,加大信用信息公示力度,将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违法违规、失信违约被司法判决、行政处罚、纪律处分、问责处理等信息纳入政务失信记录并归集至贵港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落实实名登记和认证制度,完善网络交易信用评价体系.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7.
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全面推行"红黑名单"制度,研究制定诚信主体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制度,对诚信主体在办理行政权力事项过程中实行"容缺受理"机制,优先提供公共服务便利.
积极实施"诚信广西"专项行动,加强诚信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强化对守信者的激励作用和对失信者约束作用,营造"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的社会信用环境.
鼓励各部门及区、县(市)在各行各业开展主题宣讲活动,举办诚信宣传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市场等活动,鼓励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体宣传诚实守信的正面形象.
到2021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信用分"得到广泛应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更加完善.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五)推进数字公共安全建设.
18.
推进贵港"雪亮工程"建设.
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贵港"雪亮工程"应用项目建设,推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安全监控视频图像资源汇聚共享.
构建"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格局.
(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9.
推动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
完善社会公共安全治理项目建设,推动公安、安全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的安全管理平台互联互通,加强对社会治安、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重大疫情、安全生产等公共安全防控和预警应急响应,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汇集公安、政务、社会治安和互联网等数据资源,实现数据资源的智能化处理.
大力发展智慧警务,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到2021年,建成市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图像共享平台,完成与自治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图像共享平台联网,实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基本形成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
(牵头单位:市公安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六)推进数字文化建设.
20.
推动公共数字文化云服务.
依托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服务平台,推进科技馆建设,完善"数字有声图书馆",支持数字博物馆建设.
继续完善广西广电融合媒体云平台,开展"数字电视网络图书馆(广西数字农家书屋)"服务,加大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力度,推动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建设综合性公共数字文化云服务平台,引导社会商业运营平台、网络传播媒体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21.
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式.
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机构采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广泛传播数字文化资源,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全媒体多终端覆盖.
推进残障人士数字图书馆、音频馆建设,建立面向特殊群体的阅读视听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信息屏等新型基层数字设施建设,加强科技场馆及基地等和少年宫、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对接,拓展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实施数字广西"广电云"村村通户户用工程攻坚会战,"广电云"全面覆盖行政村,重建和新建乡镇广播电视综合服务站,对于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偏远地区自然村,通过无线、卫星和其他方式进行覆盖.
推动文化信息内容、信息服务和信息终端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到2021年,初步建成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满足不同群体数字文化需求的公共数字文化内容体系,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更加多样化、精准化、普惠化.
(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七)全面提高全民信息素质.
22.
普及提升信息素质基础教育.
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开展规模化测评.
鼓励中小学校开展信息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探索信息教育校内外有效衔接的模式.
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完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教学.
引导各类学校与高校及创新单位、部门之间加强联系与合作,创新校企联合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等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引导高校学生在数字经济以及数字政务相关部门开展生产实习和跟班学习.
建立面向开源社区的开发者论坛和技术沙龙.
每年组织1—2次全市高校、中小学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活动,全面提升大中小学生信息素养.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23.
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加强县乡党政领导干部、各级各部门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等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培训.
实施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组织开展面向社会群体的专题培训,提高其在城镇的稳定就业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推动信息技术下乡村、入企业、进机关,提升全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24.
着力提高全民信息消费能力.
持续优化信息消费环境,加强网络购物等领域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企业"黑名单"制度,切实降低信息消费风险,营造公平诚信的信息消费环境.
支持企业推广面向低收入人群的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信息终端设备,扩大信息消费终端设备覆盖范围.
加强宣传普及信息消费知识,推进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追溯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网络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市场环境.
组织开展信息消费体验周等各种体验活动,增强信息消费体验,引导信息消费需求,培育壮大信息消费市场主体.
到2021年,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课程实现中小学全覆盖,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规模超过1万人次.
(牵头部门:市市场监管局、市委网信办;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数字贵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数字贵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推动本行动计划实施.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细化工作任务,进行项目化落实,研究解决数字社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进数字社会建设.

(二)加大政策支持.
认真落实自治区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推动数字社会建设的发展环境,以营商环境制度化、规范化推动我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各部门利用现有财政专项资金,采取设立基金、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方式,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痛点和堵点,对标全国最先进水平,加大对数字社会建设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

(三)健全市场化发展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完善大数据应用市场化发展机制,积极引入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等企业共同参与数字社会建设.
鼓励政府与企业、社会机构合作,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社会众包等多种方式,以市场化方式开展数字社会建设领域的大数据应用.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加大数字社会建设项目投资,形成多层次投融资体系.

(四)强化督查考核.
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研究制定数字社会建设评估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评价等多种方式,科学评估建设效果,评估结果纳入各级各部门工作绩效考核内容.
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将数字社会建设工作列入市人民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对工作开展不力,效果不明显的地区、部门和单位严肃问责.

(五)加强舆论宣传.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媒体,广泛深入宣传数字社会建设,加强政策解读,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预期,凝聚全社会共识,积极营造全民参与数字社会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

贵港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数字广西建设的意见》(桂发〔2018〕1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99号)等精神,为加快打造协同高效的贵港市数字政府,全面提升贵港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快政务数据资源整合,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利用大数据强化政府决策支撑,实现行政效率、服务水平、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工作目标.
到2021年底,初步建成决策分析科学化、内部管理精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的数字政府.
——政务数据中心和云服务体系基本完善,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基本建成,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应用格局初步形成.
——建立全覆盖、全时空、全联动、全监督、全公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高频事项"一证通办""一次不用跑"和"最多跑一次"的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不低于90%.

——宏观决策、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大数据创新应用初见成效,基本实现科学决策、精细管理与高效服务一体化.
二、主要任务(一)推进一体化基础支撑体系建设.
1.
加快完善政务数据中心体系.
以贵港市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平台为总枢纽,统筹整合各级各部门数据中心资源,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公共数据资源向贵港市云计算中心迁移整合和大数据平台集中与共享.
加快推进贵港市云计算大厦建设,推进全市数据中心集约化建设.
到2021年,形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资源集中调度的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数据处理能力达到全区一流水平.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2.
建设统一规范的政务网络体系.
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
2019年12月底前,加快扩容广域骨干网络宽带提高政务外网网络承载服务能力,市到县链路带宽扩容到2*155M,推进政务外网广域骨干网络实现市、县、乡(镇)、村4级全覆盖和政务部门全接入;推进全市政府网站完成Ipv6应用的升级改造.
到2021年,全市政务网络基本满足大业务量、实时性高的应用需求,具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支撑服务能力.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3.
打造统一安全的政务云.
全面推行"云长制".
依托贵港云计算中心资源,以广西电子政务云为总云,推动我市云建设,构建贵港市"1+5"政务云平台,实现全市政务云资源的集中调度和综合服务.
2019年12月底前,贵港政务云投入运行,为政府部门提供统一的云服务;加快各县(市、区)政务云建设,配合落实全区政务云建设运行管理办法.
实施部门专网整合迁移和政务应用迁移上云专项行动,全面梳理我市各级各部门存量专网、数据中心、云平台、信息系统和互联网出口,形成存量基础设施清单;制定非密业务专网迁移整合和融合互联实施方案以及非密应用系统迁移上云实施方案和工作指南,推动各部门非涉密的政务网络、业务系统向电子政务外网和贵港市云计算中心迁移.
到2021年,形成覆盖全市、互联互通的云服务体系.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二)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开放.
4.
构建跨层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
实施贵港市政务数据"聚通用"攻坚行动,构建全市统一、多级互联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强化平台功能,完善标准规范,建立数据共享授权机制,推进各级各部门数据汇聚共享,做好贵港市大数据平台与自治区共享交换平台的级联对接工作.
到2021年,建成覆盖全市、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平台与数据开放平台,具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调度能力.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5.
加快完善政务数据资源体系.
遵循"一数一源、多源校核、动态更新"原则,构建并完善政务数据资源体系,持续完善数据资源目录,动态更新政务数据资源,不断提升数据质量,扩大共享覆盖面,提高服务可用性.
到2019年底,发布数据资源"共享清单"及"负面清单",明确可共享、可开放的数据范围;建立信息准确、完整、规范、鲜活、统一的信息目录管理机制,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统一管理、发布、更新、查询和定位服务,依编目将相关数据归集到贵港市政务大数据平台,支撑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配合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6.
加快建设完善数据资源库.
建设全面完整准确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社会信用信息、城市建筑信息库等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动态更新和校正完善等数据资源管理机制,不断拓展基础数据库的覆盖范围.
加快建设健康保障、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价格监管、能源安全、信用体系、城乡建设、社区治理、生态环保、应急维稳等重点领域主题数据库,促进全市各级各部门数据共享.
到2019年,归集区直单位数据、电子证照数据和贵港市历史存量数据,实现人口信息、法人信息及政府部门签发的各类证件、执(牌)照、批文等统一编目管理和规范采集入库;组织实施全市第二轮数据摸底调查及归集工作.
到2021年底,基本实现基础数据库信息全方位共享.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7.
加快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开放.
建立全市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组织实施全市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资源的目录制定、归集管理和整理利用等工作;协调推进全市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资源的规范、开放和共享,制定政府数据开放目录和数据开放共享标准,加快政府统一数据开放平台建设.
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支持社会数据通过政府开放接口,进行第三方合作开发,丰富数据资源和数据产品,推进政务数据深度挖掘和深度利用.
到2019年底前,基本实现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中有序开放.
到2021年底,基本形成多元汇集、集中开放的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应用格局.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8.
优化网上政务服务运行管理机制.
推进政务服务"简易办"改革,深化政务服务"应进必进"工作,构建一体化联合推进机制,提升协同服务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推动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集中进驻各级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
拓展网上办事广度和深度,延长网上办事链条,实现从网上咨询、网上申报到网上预审、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应上尽上、全程在线".
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要求,编制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一次性告知""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3张清单,推行一次性告知、一张表受理.
到2019年12月底前,实现全市政务服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和"一事通办"审批服务标准规范统一;依托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实现市、县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事项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0%;试点同城通办,在部分地区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异地接件、异地受理、限时办结;编制市、县、乡级权责清单规范化通用目录和市、县、乡、村公共服务事项清单;采用"一个部门牵头、一个窗口受理、一套材料申报"的办理模式,实现办结时限再压缩一半;建设网上"中介超市",推动中介服务时限再减一半.
到2021年底,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互通,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办理,基本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9.
建设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
依托全市政务云、电子政务外网,统筹建设全市一体化的在线智慧政务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管理,实现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库、数据资源共享系统、身份认证系统、电子证照系统和"互联网+监管"系统等10项重点系统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对接.
整合各级各部门分散的政务服务资源和网上服务入口,加快形成"纵向四级贯通、横向全面联通"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
到2019年底,平台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营管理体系基本建立,一体化政务服务框架初步形成.
到2021年底,平台功能进一步强化,实现与自治区政务服务平台应接尽接、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基本实现全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0.
全面推广"数据铁笼"工程.
运用大数据手段,以权力监督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为核心,积极配合建设并运用广西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监管平台,建设贵港公共资源管理平台等,加强对权力的数据防控,构建"数据铁笼"体系,实现政府权力运行和"三重一大"监管全覆盖、过程全留痕,减少和消除权力寻租空间,促进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和廉洁政府的建设.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市纪委监委、市委网信办;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1.
拓展政务服务移动应用.
建设"智慧荷城"全市统一移动服务平台,实现统一入口、统一应用管理、统一服务监测,积极推进覆盖范围广、应用频率高的政务服务事项向移动端延伸,为群众提供个人服务、法人服务、党群服务、数据开放等多样化、多渠道、便利化服务.
2019年底前,率先在公安、社会保障、教育、民政、卫生健康、交通、旅游、文体等公共服务领域打造一批体验感好、便捷高效的移动端应用.
2021年底前,规范整合各级政府部门便民服务公众号和移动端APP,汇聚更多的便民服务事项,实现移动端便民服务一次认证、全市通行.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2.
打造全市政务服务总客服.
推进全市政务热线资源整合,加强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以"12345"服务热线为基础,建立面向群众和企业统一的政务咨询、投诉、建议平台,健全统一接收、按责转办、统一督办、评价反馈工作机制,做到"一号响应"群众和企业诉求,定期分析研判突出问题,客观检验政府绩效.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3.
提升智慧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能力.
推动建设贵港智慧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以贵港大数据平台为核心,逐步汇集测绘地理、国土利用、城市规划、地下管线和空间管理、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市政公用、建筑管理、房产管理、消防管理、公共交通、历史文化保护等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大力发展网格化智慧城市工程、智慧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应急指挥、智慧消防、智慧环保、智慧交通工程、智慧市政、智慧公安、智慧水务、智慧公交、智慧停车、智慧特种设备管理、智慧内河港口等公共管理与服务应用,整合共享环境监管、应急保障、公共安全等基础信息,促进城市运行管理智慧化,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善政、惠民、兴业"的目标.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四)推进宏观决策大数据应用.
14.
加强宏观经济决策支撑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财税、金融、物价、统计、就业、消费、投资、电力、进出口等领域国民经济数据归集和协同工作机制,汇聚整合社会数据资源,构建全市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
加快建设贵港市"智慧城市"大数据宏观经济分析决策应用,实现全市经济运行综合监测、宏观经济大数据分析、工业经济预测等功能,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宏观经济决策支撑体系,为政府开展宏观经济监测预测和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持及科学依据.
到2021年底前,宏观经济大数据分析工作体系基本建立,支撑我市宏观经济分析决策的能力明显提高.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等;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5.
加强政府决策大数据创新应用.
在政府规划、政策法规制定等工作中充分整合利用政府和社会数据资源,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政府决策新机制,提升就业、产业规划、社会保障、人口管理等方面的大数据统筹决策能力.
加快建设贵港"智慧城市"决策大数据创新应用,实现全市空间规划管理、数字财政、大数据应用统计支撑、科技大数据等政府决策支持服务,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到2021年,全市大数据支持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政府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明显增强.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统计局、市科技局等;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6.
加强政府决策咨询大数据智库支撑.
推动大数据智库平台建设,实现各部门经济社会数据和研究咨询机构经济社会研究数据共享融合,开展跨学科、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
到2021年底,形成一批围绕贵港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合作、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高质量大数据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和创新性意见.
(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五)推进数字化市场监管.
17.
构建数字化市场监管体系.
强化市场监管资源整合,利用全区统一的智能化市场监管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市场监管"天眼工程"、"12315"消费维权指挥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广西)、广西质监一体化信息平台、广西食品药品综合业务监管平台等,促进监管方式由传统模式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变.
到2019年,基本实现辖区内市场主体监管、食品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药品监管、认证监管等市场监管资源的整合,推进市场监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配合上级部门初步建成市场监管部门智能化市场监管综合服务平台.
到2021年底,基本形成覆盖全面、互通高效、管理精准的数字化市场监管体系.
(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应急局、市城市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8.
加强市场监管大数据应用.
以"互联网+监管"新模式为突破,着力打造规范、审慎的政府监管环境.
开展市场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和示范应用,通过整合工商、住房城乡建设、食品药品监管、质监、安全监管、信贷金融、物价等领域的数据,对市场主体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强化市场主体大数据监管和"一处发现、多方联动、协同监管"的跨部门联动监管体系.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重点推进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安全生产、信贷金融等领域大数据监管应用.
到2019年,实现市场主体监管数据归集达100%,初步开展对市场主体经营生产行为的智能分析预测工作.
到2021年,实现全市市场主体全监管,全市重要产品追溯平台对重点领域、重点产品实现全产业链全覆盖.
(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市应急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人民银行贵港市中心支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9.
加强对市场主体开展信用引导和约束.
强化市场主体信息公示,扩大信用、监管信息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充分利用广西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广西),积极建设贵港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贵港信用"网站,归集各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登记信息、行政许可、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以及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市场主体信息,支持事中事后监管和联合惩戒.
有效发挥信用信息对市场监管工作的支撑作用.
引导有关方面对违法失信者进行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约束和惩戒,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管格局.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六)推进数字化自然资源监管.
20.
构建数字化自然资源调查和评价体系.
按照国家统一的调查规范、资源分类、坐标体系、测绘规范和数据格式等标准,利用遥感、测绘地信、互联网等技术,构建各类资源基本特征、总量、空间分布、利用状况的调查规范.
到2019年底前,建成贵港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启动贵港市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确权工作.
到2021年底前,启动贵港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确权工作,开展适宜性、分等定级、承载力等自然资源评价,基本形成贵港自然资源调查和评价体系.
(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21.
构建数字化自然资源监管体系.
配合自治区构建以现代对地观测与信息技术集成为支撑的全覆盖全天候监测及监管体系,包括实行统一监测预警、统一执法督察、统一查处整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到2019年底前,完成部分区域的耕地动态监管,初步建立"全面覆盖、全程监管、实时预警"的自然资源监测预警系统.
到2021年底前,建成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现与自治区平台的对接,基本形成全市统一监管体系.
(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22.
构建自然资源大数据应用平台.
到2019年底前,完成对不同来源、不同格式、不同目的的自然资源数据、社会统计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的混合多态管理.
到2021年底前,基本实现自然资源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服务便利化,有效支撑全市自然资源保护和监管.
(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七)推进数字化生态环境治理.
23.
加强生态环境感知体系建设.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优化监测站点布局,提高对大气、水、土壤、生态、核与辐射等各类环境要素及污染源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能力,实现对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企业排放的动态实时监测.
加快建设全市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相关应用,对工业、农业、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能源消费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监测.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24.
深化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
建设贵港环保综合大数据平台,建立完善涵盖生态环境全要素的数据库,推动环境保护、能源、交通运输、水利、海洋、安全监管、气象等部门的环境风险源、危险化学品及其运输、水文气象、能源生产消费等数据资源共享.
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污染物、环境承载力等数据的关联分析和综合研判,支撑生态环保红线、总量红线和准入红线科学划定.
推动跨流域、跨地域的生态环境治理联防联控,精确打击企业未批新建、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提升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监察执法、督察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
引入环保工作流引擎,将行政审批、适用许可、限期治理、限期整改、行政处罚、环保评审、考核考评环节审批工作纳入其中,实现以上环节审批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及无纸化,实现高效便捷的环保政务审批工作.
建立建立污染源企业档案,对接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步企业名录和自动监测数据,有序管理污染源企业全生命周期中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的所有资源信息.
到2021年底,建成贵港环保综合大数据平台,基本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区前列.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25.
开展"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配合自治区商务厅做好壮美广西商务云平台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个人的信息采集、经营类别的数据分析和流向监测等功能完善工作,培育再生资源回收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循环型企业、园区和产业耦合共生发展,着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建立动力电池生产、回收动态监控平台,推动现有骨干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型升级.
配合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推进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网上交易市场建设.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各园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数字贵港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数字贵港建设工作,同时负责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按照任务分工,制作工作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细化工作任务,进行项目化落实,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全市各级各部门既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又要互相协调配合、统筹推进,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

(二)完善法规制度.
各部门要抓紧梳理与"互联网+政务服务"以及政府数字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快推动"立改废".
推动制定完善信息保护的法规制度,切实保护政务信息资源使用过程中的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
推动建立电子化归档的法规制度.

(三)加强考核监督.
统筹数字政府建设与数字贵港考核评价,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工作成效纳入全市各级各部门绩效考核和领导班子考核内容.
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建立动态通报、容错纠错机制,加强正向激励,督促各地"比学赶超".

(四)加强培训宣传.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重视业务骨干培训,全面提升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数字政府意识和电子政务能力.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增强群众对数字政府的获得感,提高数字政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贵港市政务数据"聚通用"攻坚行动计划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数字广西建设的意见》(桂发〔2018〕1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政务数据"聚通用"攻坚行动计划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100号)精神,为推动贵港市政务数据深度融合、开发开放、引领发展,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数据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全市政务数据全面汇聚、共享互通、创新应用(以下简称"聚通用"),推进贵港数字政府建设,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需求导向、创新驱动、开放带动、重点突破、强化应用、特色发展,依托互联网、贵港电子政务外网,对政务数据进行集中管理、数据资产化运营,有序开发开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决策能力、服务能力,以政务数据应用带动政用、民用、商用的大数据应用全面发展.

(二)奋斗目标.
到2021年底,基本实现"一云承载、一网通达、一池共享、一事通办、一体安全",不断优化办事创业和营商环境,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市各级各部门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信息系统等基本完成清理整合,全面实现互联互通.
——贵港政务云体系基本建成,以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为支撑的政务服务能力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政务数据的开放开发进一步深化,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创新应用成效突显.
二、主要任务(一)加快整合,满足"聚"的要求.
1.
打造贵港政务云.
依托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资源,进一步建设完善我市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平台,形成自治区、市两级互通的云计算中心布局和政务数据中心体系,构建贵港"1+5"政务云平台.
各县(市、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政务数据中心.
按照"无条件归集,有条件共享"原则,除有特殊规定外,市直各部门已有政务数据中心、政务应用系统及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系统原则上整合到贵港市云计算中心,为贵港"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撑.

2.
开展政务服务专项工作.
采用统一服务标准,整合和升级全市各类政务服务在线办理事项,统一迁移到贵港政务云.
3.
加快推进业务专网迁移.
全市各部门、各县(市、区)完成政务信息系统自查工作,制定非密业务专网整合迁移方案.
全市各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的政务信息系统向本级电子政务外网迁移,并有序向贵港政务云部署.

4.
扩大电子政务外网覆盖范围.
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实现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电子政务外网全覆盖和政务部门、自治区直属及市属国有企业全接入,市、县(市、区)电子政务外网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本级电子政务外网节点机房安全运行.

5.
持续强化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桂政发〔2016〕54号),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最大程度方便群众的目标,要不断丰富和归集数据资源,使其成为生产力.
每年8月底前,更新和下发年度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每年12月底前,通过市级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对全市各级各部门发布的共享政务信息资源进行考核并通报.

6.
建设和完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完成与自治区、其他地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互联互通工作,实现多源异构数据共享交换,进一步提升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服务能力.
7.
保障政务数据安全应用.
制定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安全保障制度规范,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安全保密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落实网络安全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构建防篡改、防泄漏、防攻击的安全防护体系.
制定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对产生和采集的数据坚持统一管理原则,实行严格的政务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明确网络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保密审查制度,打造安全、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体系.

(二)推进共享,提升"通"的能力.
1.
制定数据标准规范.
按照自治区政务信息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技术标准,制定本级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交换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2.
推进信息系统自查清理.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要求,完成"僵尸"信息系统清理工作.
对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归类汇总,制定全市政务信息系统及政务信息资源分布手册.

3.
实现全市各级政务信息系统互通.
全市各部门完成自有的政务信息系统及原有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系统统一接入贵港市"智慧城市"云平台,并编制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场景应用规范,推动政务信息系统依托贵港市智慧城市云平台和贵港市大数据平台实现共享协同应用.

4.
建设全市政务数据共享网站.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总体框架的要求,以及贵港市"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的要求,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网站,实现全市数据共享交换"统一入口、统一出口",并与国家、自治区政务信息共享网站实现互联互通.

5.
建设全市信息资源库.
完成"六证合一"、健康保障、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价格监管、能源安全、信用体系、城乡建设、社区治理、生态环保、应急维稳等主题目录编制,形成重点领域主题信息资源库.
建设并完善全市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公共信用、城市建筑信息等重点基础信息资源库,实现政务基础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集中共享.

6.
建设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
基本建成覆盖全市、部门协同、"一网通办"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便民惠民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开放数据,创新"用"的发展.
1.
推动公共数据全面开放.
建成全市统一规范、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贵港数据开放平台.
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实施办法,保障我市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工作有序开展.
制定政务数据常态化开放的工作管理办法.
完成交通地理、经济统计、医疗教育、资源环境、政务服务等数据向社会开放.
支持企业开展基于政务数据的第三方数据分析挖掘服务、技术外包服务.
向社会提供可公开政务数据的开发应用接口,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开发、创新公益性和增值性的应用服务,发展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旅游、智慧健康等产业,培育数字化服务市场,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化和产业化.

2.
建设数据融合示范项目.
统筹推进政务数据、行业数据、企事业单位数据、社会数据等连通共享,支持和鼓励军民融合、传统产业、医疗卫生、旅游、文化教育、商贸物流等行业,建设一批引领性示范性的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项目,推进"条数据"与"块数据"的综合利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3.
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推动全市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和全市各部门政务服务信息系统接入市本级电子政务外网,实现本级电子政务外网与全市各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和数据共享,实现"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业务办理"的"三统一".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部署,建立网上审批负面清单制度和"红黑榜"机制,压实全市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切实解决群众办事堵点问题.

4.
加快推进市级"数据铁笼"示范应用.
推进建设贵港市"智慧城市"项目权力监督示范应用,实现贵港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监管;推广"数据铁笼"大数据应用,选择包括公共资源交易、民生扶贫、纪检监察等多个领域开展市级示范应用.

三、保障措施(一)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
在数字贵港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顶层设计、规划建设、组织推进和监督指导等工作.
(二)实行"云长制"工作机制.
以"云长制"为主体责任框架,总云长由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负责统筹协调全市云工程建设、政务数据"聚通用"等工作.
单位云长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
各云长单位要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政务数据"聚通用"工作,并定期将工作进展情况报数字贵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强化督办督查.
市督查和绩效办将本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列入市人民政府重点督办事项,定期对工作开展督查,督查结果报数字贵港建设领导小组审核后在全市进行通报.
(四)加强培训交流.
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围绕业务应用、技术体系、运营管理、安全保障、标准规范等定期组织开展培训.
建立日常沟通交流机制,以简报、培训、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交流,总结成熟经验,加强宣传推广.

贵港政务数据"聚通用"攻坚行动计划主要任务清单分工表贵港政务数据"聚通用"攻坚行动计划主要任务清单分工表序号主要任务目标和要求责任单位时间表1打造贵港政务云依托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资源,进一步建设完善我市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平台,形成自治区、市两级互通的云计算中心布局和政务数据中心体系,构建贵港"1+5"政务云平台.
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牵头;市有关部门配合2019年12月底前2各县(市、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政务数据中心.
按照"无条件归集,有条件贡献"原则,除有特殊规定外,市直各部门已有政务数据中心、政务应用系统及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系统原则上整合到贵港市云计算中心,为贵港"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撑.

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牵头;市有关部门配合2019年12月底前3开展政务服务专项工作采用统一服务标准,整合和升级全市各类政务服务在线办理事项,统一迁移到贵港政务云.
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牵头;市有关部门配合2019年12月底前4加快推进业务专网迁移全市各部门、各县(市、区)完成政务信息系统自查工作,制定非密业务专网整合迁移方案.
市级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019年12月底前5加快推进业务专网迁移全市各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的政务信息系统向本级电子政务外网迁移,并有序向贵港政务云部署.
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级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019年12月底前6扩大电子政务外网覆盖范围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电子政务外网全覆盖.
市级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县(市、区)由各县(市、区)政府办牵头2019年12月底前7市、县(市、区)电子政务外网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本级电子政务外网节点机房安全运行.
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牵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2019年12月底前8持续强化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最大程度方便群众的目标,要不断丰富和归集数据资源,使其成为生产力.
要定期更新和发布年度政务信息资源目录.
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每年8月底前9各级各部门要通过市级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发布共享政务信息资源,各级电子政务主管部门要对全市各级各部门发布的共享政务信息资源进行考核并通报.
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配合每年12月底前10保障政务数据安全应用制定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安全保障制度规范,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安全保密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落实网络安全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构建防篡改、防泄漏、防攻击的安全防护体系.

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2019年12月底前11制定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对产生和采集的数据坚持统一管理原则,实行严格的政务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明确网络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保密审查制度,打造安全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体系.

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2019年12月底前12制定数据标准规范按照自治区政务信息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技术标准,制定本级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交换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2019年12月底前13建设全市信息资源库完成"六证合一"、健康保障、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价格监管、能源安全、信用体系、城乡建设、社区治理、生态环保、应急维稳等主题目录编制,形成重点领域主题信息资源库.
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发展改革委、公安局、自然资源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2020年6月底前14建设并完善全市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公共信用、城市建筑信息等重点基础信息资源库,实现政务基础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集中共享.
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发展改革委、公安局、自然资源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2020年6月底前15建设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全市、部门协同、"一网通办"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便民惠民的公共服务能力.
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2019年12月底前16推动公共数据全面开放建成全市统一规范、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贵港数据开放平台.
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2021年12月底前17推动公共数据全面开放完成交通地理、经济统计、医疗教育、资源环境、政务服务等数据向社会开放.
支持企业开展基于政务数据的第三方数据分析挖掘服务、技术外包服务.
向社会提供可公开政务数据的开发应用接口,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开发、创新公益性和增值性的应用服务,发展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旅游、智慧健康等产业,培育数字化服务市场,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化和产业化.

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2020年12月底前18建设数据融合示范项目统筹推进政务数据、行业数据、企事业单位数据、社会数据等连通共享,支持和鼓励军民融合、传统产业、医疗卫生、旅游、文化教育、商贸物流等行业,建设一批引领性示范性的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项目,推进"条数据"与"块数据"的综合利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市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020年12月底前19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全市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和全市各部门政务服务信息系统接入市本级电子政务外网,实现本级电子政务外网与全市各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和数据共享,实现"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业务办理"的"三统一".

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持续推进20按照国家和自治区部署,建立网上审批负面清单制度和"红黑榜"机制,压实全市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切实解决群众办事堵点问题.
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持续推进21加快推进自治区级"数据铁笼"示范应用推进建设贵港市"智慧城市"项目权力监督示范应用,实现贵港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监管;推广"数据铁笼"大数据应用,选择包括公共资源交易、民生扶贫、纪检监察等多个领域开展市级示范应用.

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市纪委监委、市委网信办牵头;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2019年12月底前贵港市全面推行"云长制"工作方案为加快推进我市政务数据全面汇聚、共享互通、创新应用(以下简称"聚通用"),以政务数据应用带动政用、民用、商用大数据应用全面发展,统筹推进"云"应用开发、管理,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全面建立"云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102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和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等工作部署和要求,以完善体系、统筹规范、优化治理、提升效能为原则,以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目标,大力推进政务数据"聚通用",为数字贵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推进,分级管理.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全局"一盘棋"思想.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市县各级各部门分头负责,形成组织有力、协调有力、推进有力的市、县两级云长制工作格局.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既强调政府规划引导、业务协调、监督管理等作用,又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技术优势,推动政企合作,推进云应用开发和政务数据"聚通用",破解大数据、云计算应用堵点和难点.

优化治理,突出应用.
推动大数据在各部门、各行业的普遍应用,创新服务模式,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提供更多渠道、更广覆盖、更加精准的政府治理手段和政务服务方式.
全程监督,效能评估.
建立联动审批、全程监管、闭环管理的机制,完善符合大数据发展工作的考核评价方法,科学评估建设效能.
健全云长制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工作目标.
到2021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建立云长制,政务数据"聚通用"水平明显提高,有力支撑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
——"聚"再上新台阶.
消除信息孤岛,建成全市统一的"1+5"数字贵港政务一朵云,形成统一的云服务体系和标准,市、县两级政府非涉密应用系统100%接入政务云平台,数据汇聚量逐年增加.

——"通"取得新突破.
打破条块分割,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政务数据全面共享,公共数据资源在政务、民生、商贸等领域全面应用.

——"用"迈出新步伐.
基于自治区"云",着力融合应用,打造一批涵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系统,在政府管理、社会治理、科学决策、政务服务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二、云长制工作组织及职责(一)工作组织.
1.
市级:设立"市级总云长",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设立"第一云长",由市政府分管大数据工作的领导担任;设立部门"云长",由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
2.
县级:设立县"云长",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
3.
设立市级云长制办公室,由市大数据发展和政务局履行有关职责.

(二)工作职责.
1.
"市级总云长":对全市政府系统云应用开发推广和政务数据"聚通用"工作负总责.
2.
市级"第一云长":统筹、指导、协调分管部门的云应用开发、推广工作,督促分管部门"云长"履行职责.
3.
各级"云长":对本县(市、区)、本部门信息化项目、政务数据"聚通用"负总责,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和深度融合应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民生服务水平.
4.
市级云长制办公室:具体承办云长制日常事务工作,组织推进云长制贯彻落实,主要开展组织协调、调度、督查考核、信息报送等日常工作.

三、重点工作(一)制定云应用和信息化建设规划.
各云长单位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大数据及云应用发展三年规划,建立大数据及云应用项目清单,报送云长制办公室.
围绕"聚通用"工作要求,云长制办公室牵头建立项目库,汇总各云长单位的大数据和云应用项目.

(二)推进政府和公共数据资源集聚.
各云长单位要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整合聚集,非涉密业务专网要迁移到市电子政务外网,全市政务部门应用系统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的公共数据资源集聚到云平台.
鼓励各类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的社会数据资源,按照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汇聚管理.

(三)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
各云长单位要制定政务数据资源共享计划和开放计划,编制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和开放目录,发布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清单和开放清单.
完善政务数据动态更新维护机制,确保"一数一源".
各云长单位要及时适应公众需求,依法有序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实现开放工作常态化.
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开放数据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大数据增值业务.

(四)推动主题共享数据库建设.
建立健康保障、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价格监管、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保等主题共享数据库,基本实现跨部门、跨层级数据资源互联互通.
制定主题共享库的数据资源维护和管理办法,确保数据准确、及时、全面、可用.

(五)推进政府治理和民生服务大数据应用.
各云长单位要梳理本地区、本部门的大数据应用状况,通过应用系统整合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大数据应用全覆盖.
运用大数据提升政府决策能力,采集客观数据和实证分析,增强决策的精准性、预见性和公平性.
打造"数据铁笼",用数据监管权力运行全过程,管好公共权力、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公职人员.
运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提供生产、生活、商务等服务,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
涉及政务民生服务的云长单位要建立健全群众需求响应机制,及时解决问题.

(六)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市网信办统筹协调推进各云长单位开展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明确大数据采集、使用、开放等环节涉及信息安全的范围、要求和责任.
加强安全风险评估、检查和监督,提升网络安全监测、预警等能力.
各云长单位要按照"谁拥有、谁定级"和"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加强本部门信息资源采集、使用、共享、开放的安全保障,强化风险评估、检查和监督,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和安全审查制度,加强网络运行行状态,监测、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管理,确保本部门的数据安全.

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推行云长制是加快数字贵港建设的重要举措,各云长单位要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细化任务、落实责任.
市云长制办公室要加强对各云长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管理,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及制度切实落地.

(二)强化统筹管理.
市、县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把住项目审批和资金安排的"总开关",对不符合政务数据"聚通用"要求的政务信息化项目,不予审批立项、不得安排建设和运维经费.

(三)严格督查考核.
建立工作信息报送制度,各云长单位每季度末要向市云长制办公室报送项目推进情况.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和云长巡云制度,不定期开展巡查、抽查,对云长制实施和有关责任人员履职情况进行督查.
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云长制办公室每年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各云长单位所建云工程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通报.

(四)做好资金保障.
市、县财政部门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支持各云长单位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资金首先由各云长单位原渠道保障,不足部分可通过部门预算管理程序在年度预算中申报解决.
(五)加大宣传力度.
各云长单位要积极配合市内各新闻媒体单位,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
有效发挥媒体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的大数据意识,积极营造大数据大家用、大数据大家干的良好氛围.

贵港市云长名录贵港市云长名录一、市级序号云工程名称云长云长单位1数字贵港云(暨贵港电子政务云)黄卫平市云长制办公室2统一战线云潘汉胜市委统战部3政务服务云薛海源市政府办公室4发改云廖向杰市发展改革委5教育云余铖武市教育局6科技云黄平山市科学技术局7工业云杨宗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8民族宗教云覃宏市民宗委9警务云李瑜市公安局10民政云蓝胜市民政局11司法云吴华灵市司法局12财政云邓骁勇市财政局13人社云黄创优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14自然资源云张建文市自然资源局15环保云吴飞市生态环境局16住建云(人防云)郭亮市住房城乡建设局17交通云李育新市交通运输局18水利云谢君茂市水利局19农业云冯艺市农业农村局20商务云朱雁玲市商务局21文广体育云、旅游云罗尚民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22卫生健康云韦芬萍市卫生健康委23应急云陆兵应急局24审计云杨伟明市审计局25市场监督云罗均职市市场监管局26统计云黄颂市统计局37林业云杨万山市林业局38扶贫云黄玉娟市扶贫和水库移民局39城管云李红模市城市管理局40医保云黄容荣医疗保障局41金融云莫镓铭市金融办42国资云李坚林市国资委43法院云成广市中级法院44检察云梁贻勇市检察院45税务云赖增煜贵港市税务局46媒体云庞泽涛贵港日报社47气象云管杰裕市气象局48工会云黄汉洋市总工会49妇联云陈晓军市妇联50信访云黄桂林市信访局二、县级序号云工程名称云长云长单位1覃塘云韦安宁覃塘区人民政府2港南云曾健清港南区人民政府3港北云黄英梅港北区人民政府4平南云杨大东平南县人民政府5桂平云陈锦秀桂平市人民政府注:原则上一个行业设一个云长.
云名称及功能由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置.
根据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变更,云长的名称及职责作出相应调整.
关于加快数字贵港建设的若干措施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广西的决策部署,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数字广西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104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大力推进数字贵港建设,制定以下措施.

一、支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一)强化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布局.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并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统筹考虑光纤网络、通信机房、管道、铁塔、基站等基础设施的布局.

(二)规范建筑物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严格按照自治区出台的建筑物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实现高速公路高铁沿线、重点景区、新建住宅小区和商业楼宇的铁塔基站、配套管网和入户光纤、设备间和机房等通信基础设施与建筑物同步设计、建设、验收,保障通信基础设施用电.

(三)点多量小的基站、杆塔等用地实行即报即建后核销方式.
已纳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通信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对具备报批条件的基站、杆塔、机房等建设用地(通讯基站建设不占用基本农田且面积不超过30平方米,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建设不占用基本农田且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以组卷打包方式报批后即可开展建设,用地审批通过后再予以核销用地指标.

(四)推动各类杆塔资源共建共享.
按照互惠互利、共建共享的原则,支持中国铁塔公司统筹整合站址需求,推动通信杆塔与电力、市政、交通等部门杆塔资源实现双向开放和一杆多用.
支持电网企业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广电网络等通信企业相互提供挂杆服务,支持高速公路管道建设管理单位提供高速公路管道租赁服务.

(五)加大对通信基础设施的财政支持力度.
对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和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通信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市财政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二、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服务水平(六)鼓励与东盟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合作交流.
对经市人民政府同意,与东盟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项目推进、技术交流、宣传推介等公务出访活动,在规定范围内最大程度放宽派出单位出访人次、资金、时间等限制.

(七)降低大数据中心生产用电成本.
支持我市大数据中心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数字广西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104号)中提及的相关优惠政策.
三、强化数字经济人才支撑(八)支持数字经济企业引进高端人才.
数字经济企业在2021年12月31日前引进年薪30万元以上的人员,每年由市财政按照个人当年缴纳所得税的市本级留成部分的全额补贴予以奖励.
(九)加大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力度.
鼓励数字经济企业与国内外、区市知名高校院所等开展合作,重点培养数字经济领域紧缺技能人才.
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数字经济企业开展网络创业培训.
数字经济相关职业(工种)培训补贴按有关规定列支.
对参加网络创业培训、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可按规定享受创业培训、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

(十)加强数字经济人才服务保障.
数字经济人才享受住房、岗位津贴、个人所得税补贴等奖励补贴以及医疗保健、社保待遇倾斜.
人才随迁配偶采取调动、考核聘用、定向招聘、推荐就业等方式解决工作问题;适龄子女就学由教育部门协调安排.

四、鼓励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十一)支持数字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对数字技术领域获国家新认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对新认定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支持其申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数字广西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104号)中提及的相关优惠政策.

(十二)支持制定数字技术标准.
对数字经济企业或行业协会主持起草并颁布实施的数字技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自治区标准,支持其申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数字广西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104号)中提及的相关优惠政策.

五、支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十三)支持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普及工业互联网.
支持企业申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数字广西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104号)中提及的相关优惠政策.
获得"国家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称号的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实行"以奖代补".

(十四)支持利用数字技术落实惠农政策.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西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下属的独资或控股农业信息化企业,以及"智慧农业"技术服务企业,可依据现有政策规定参与和配合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设施农用地管理、直接或股权投资、农业保险及其他现有的惠农政策.

(十五)支持发展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
我市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的公共服务云平台、共享经济平台,列入市本级有关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和补助.
(十六)对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对数字经济领域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的普及推广和试点工作,按照自治区相关规定,可实行"一事一策""专事专办"的工作机制,推动行业监管模式由处理具体事项的细则式管理向事先设置安全阀及红线的触发式管理转变.

六、鼓励发展数字总部经济(十七)支持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落户贵港.
对市重点扶持数字经济企业或投资1亿元以上的数字产业项目,可按"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十八)支持数字经济总部基地建设.
对投资1亿元以上的数字经济产业基地,涉及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按规定计提各种专项资金后的土地出让收益市县留存部分,在政策规定使用范围内,可通过预算安排统筹用于支持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建设.

(十九)降低数字经济总部基地入驻企业用房成本.
对市属工业园区标准厂房业主投资建设的标准厂房和办公用房,由市财政给予办公场地租金补贴.
(二十)支持总部基地企业开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对在数字经济总部基地工商注册登记的入驻企业,支持其申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数字广西建设若干措施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104号)中提及的相关优惠政策.

七、其他(二十一)加强对数字经济的监测分析.
组织开展数字经济统计,建立数字经济统计调查和监测分析制度,强化数字经济数据搜集、处理、发布和共享工作,建立数据沟通和分享机制.
对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密切跟踪,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发展全貌和动态变化的指标体系,准确反映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腾讯云轻量应用服务器关于多个实例套餐带宽

腾讯云轻量应用服务器又要免费升级配置了,之前已经免费升级过一次了(腾讯云轻量应用服务器套餐配置升级 轻量老用户专享免费升配!),这次在上次的基础上再次升级。也许这就是良心云吧,名不虚传。腾讯云怎么样?腾讯云好不好。腾讯云轻量应用服务器 Lighthouse 是一种易于使用和管理、适合承载轻量级业务负载的云服务器,能帮助个人和企业在云端快速构建网站、博客、电商、论坛等各类应用以及开发测试环境,并提供...

Vultr新用户省钱福利,最新可用优惠码/优惠券更新

如今我们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选择商品的时候是不是习惯问问是不是有优惠活动,如果有的话会加速购买欲望。同样的,如果我们有准备选择Vultr商家云服务器的时候,也会问问是不是有Vultr优惠码或者优惠券这类。确实,目前Vultr商家有一些时候会有针对新注册用户赠送一定的优惠券活动。那就定期抽点时间在这篇文章中专门整理最新可用Vultr优惠码和商家促销活动。不过需要令我们老用户失望的,至少近五年我们看到Vu...

A400互联1H/1G/10M/300G流量37.8元/季

A400互联是一家成立于2020年的商家,本次给大家带来的是,全新上线的香港节点,cmi+cn2线路,全场香港产品7折优惠,优惠码0711,A400互联,只为给你提供更快,更稳,更实惠的套餐。目前,商家推出香港cn2节点+cmi线路云主机,1H/1G/10M/300G流量,37.8元/季,云上日子,你我共享。A400互联优惠码:七折优惠码:0711A400互联优惠方案:适合建站,个人开发爱好者配置...

天猫商城外包为你推荐
解压程序手机怎么解压文件如何免费开通黄钻如何免费开通黄钻吴晓波频道买粉《充电时间》的节目跟《吴晓波频道》哪个好听?今日热点怎么删除千牛里面的今日热点怎么取消_?办公协同软件免费的多人协同办公软件哪些,我了解的有钉钉、企业微信,其他的还有么?idc前线穿越火线河北的服务器好卡 有人知道怎么回事嘛 知道的速回iphone6上市时间苹果6是什么时候出的 ?如何快速收录如何让百度快速收录电子商务网站模板我想开发一个电子商务网站,但是想加入自己设计的模板,可以吗?如何清理ie缓存怎么清除IE缓存.
俄罗斯vps 好看的桌面背景大图 typecho 论坛空间 中国特价网 谁的qq空间最好看 酷番云 空间首页登陆 lamp兄弟连 免费网络空间 测试网速命令 globalsign WHMCS linux服务器系统 so域名 侦探online wannacry勒索病毒 木马检测 tko 内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