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什么叫网卡

什么叫网卡  时间:2021-03-01  阅读:()
1信息化研究2016年第20期总第109期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2016年12月11日网络舆情的三个世界——社会情绪、民意表达与话语权博弈的三维分析孙立明1【摘要】网络舆情是中国情境下个体表达、公共意见最集中的反映.
舆情庞杂的内容、情绪化表达与快速多变的特点,正是当下社会心态、社情民意以及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真实写照.
本文从概念、演化和互动三个维度给出了一个关于网络舆情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进路,认为民意、社会情绪与话语权博弈构成了网络舆情的三大主题,网络公共领域与舆论场域是舆情生成的结构性条件,网民、意见领袖、政府、企业等社会主体在舆情形成和演变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
网络舆情既是社会的表情和脉动,也是社会表演与博弈的舞台.
【关键词】网络舆情;舆论;民意;社会情绪;话语权;1孙立明,男,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网络民主、网络舆情.
2网络舆情的三个世界——社会情绪、民意表达与话语权博弈的三维分析孙立明一、中国语境下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
与现实社会的风平浪静相比,网络空间言论世界给人的印象似乎完全相反,众声喧哗的场景,针锋相对的观点,层出不穷的拍砖手法,无所顾及的冷嘲热讽,人格污蔑,下流漫骂也时有出现,充满火药味和暴戾之气使互联网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情绪互联网".
同样,也是在这个互联网上,五花八门的信息言论、新闻事件、社情民意通过网络快速传播,特别是一些影响重大的公共事件,瞬间就广为人知,形成强大的民意浪潮,对政府部门及相关主体构成巨大压力.
另外,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形成的"两个舆论场",到如今已经演变为多个舆论场.
在互联网上,各种不同取向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诉求、社会阶层、利益群体为争夺话语权进行的博弈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日趋复杂和激烈.
在思想观念方面,意识形态中的左中右各派之间论战频频,尤其当涉及"普适价值"、"中国模式"、"毛泽东"、"美国"等敏感话题时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社会群体和阶层关系方面,围绕城管、医患关系、拆迁等社会焦点问题的观点也常常是针锋相对.
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没有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空间,个人私生活往往转化为对社会问题的争论,传统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越发模糊,比如张艺谋的超生事件就从名人生活隐私转化为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争论,而新近曝出的王宝强离婚案则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婚姻现状的关注和讨论.
上述现象现在都被归入网络舆情的范畴,网络舆情好像是个大箩筐,无论公共还是私人事物都可装入其中,看似杂乱无章的舆情言论成了一个可供开发利用的信息矿藏.
当下各类舆情监测、大数据分析机构大量涌现,成了热门的赚钱行业就证明了这一点.
网络舆情是一个汇聚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领域.
政府意在通过舆情监测,发现问题,防范风险并引导舆论;企业想从舆情中获取商业信息,提升品牌形象;学术界从舆情中发现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资源;广3大网民在网络上表达意见、宣泄情绪,并不时在事件营造的网络狂欢中体验快感,从过去"沉默的大多数"好像一下子变成了众声喧哗.
网络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如果说"舆论是社会的皮肤"的话,网络舆情更进一步,俨然已成为"社会的表情与脉动",成为各色人等粉墨登场的大舞台.
在一定程度上,不了解当下舆情,就无法了解当下的社会.
二、舆情、舆论与民意目前,舆论、民意与舆情是三个意思相近且经常混用的概念.
这一方面表明,三者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存在内在的相互联系.
但同时,它们各自在内涵、表现形式、传播机制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又有所不同,许多情况下,如果不加区分使用则会带来理解上的混乱.
现代意义上的舆论、民意概念来自西方,一般对应的英文是publicopinion.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除了舆论、民意外,还有类似公意、公共舆论等用法.
在互联网条件下,由于舆情概念的广泛使用,现在舆论、民意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相应又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一方面,汉语的"舆情"、"民意"和"舆论"在译为英文时经常不加区别地被译成"publicopinion",好像三者的意思差不多;而目前国内所有英汉词典对"publicopinion"的翻译都是"舆论、民意",似乎舆论与民意是同义词.
为此,在对网络舆情作进一步的分析之前,本文拟从概念内涵,历史演化和现实使用情况三个层面对舆情、舆论与民意各自内涵及相互关系做一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为网络舆情提供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
(一)横向维度的比较目前学术界对舆情、舆论与民意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还存在明显分歧.
如果以对舆情的理解作为参照,大致可归纳成三种不同的看法.
1、狭义的舆情观.
狭义的舆情观要么把舆情视作民意,要么认为舆情的核心是公众情绪,都认为舆情是一个内涵比舆论更窄的概念.
在这方面,王来华等人对舆情的定义有一定的代表性,"舆情在狭义上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如果把中间的一些定语省略,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
".
2这种观点主要是从政府与公众相互关系的角度定义舆情的,将过去作为舆论对象的公共事物,进一步具体化为政府或公权力,认为舆情就是公众对2王来华.
"中国特色舆情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论略",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P1094政府的意见和态度.
此种舆情观敏锐地捕捉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公共事件引起的公众与政府之间关系出现的紧张状态.
舆情是公众对特定事件的刺激反应,具有即时发生、反应针对性强和反应强度大的特点.
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舆情就是公众情绪的表达,"舆情就是指公众情绪,究其本质是指公众的社会心理在可见的形式下寻求的表达".
4舆情即社会情绪抓住了以往被舆论、民意研究常常忽视的公众情绪和社会心理因素,突出了情感因素在舆情中的重要性,但却把舆情中与情绪相伴而生的意见和态度排除在外,在纠正了一种偏向的同时却走向了另一种偏向.
2、"中层的"舆情观.
这种观点将人们对舆论的一般看法套用在舆情上,认为舆情与舆论的意思差不多.
比如,刘毅认为,网络舆情是"网络空间中网民对公共事务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5.
童兵等人对舆情做出了一个更为全面的定义:"舆情主体是社会民众或群众;舆情客体是与民众自身利益相关或民众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中介性事项是激发民众产生舆情的各种公共事件;舆情本体是舆情内容本身,是民众情绪、态度的客观状态,是积极面与消极面的集合,包括民众的情绪、意愿、态度与意见,既有民众的公开表达,也含未显露的部分.
"6与此类似,梁兴国认为,舆情包括了民意与情绪两个要素.
"舆情"有两个重要内涵:其一,舆情是"一定范围社会公众的共同意志",其二,舆情具有鲜明的情绪性因素".
他认为舆情可归入舆论的范围,因为舆论中的观点看法可能更加散乱纷杂,不够集中,难以形成共识.
7还有人区分了民意与舆论.
舆论中包含民意,但舆论又不等同于民意.
民意是舆论中公众意见较为统一的意见,而舆论中还包括许多其它不同观点.
"中层的舆情观"将舆情的对象界定为公共事物,这和传统上对舆论的定义是相同的,在强调公众意见的同时,它也强调舆情中的情绪因素,所以这种舆情观也可表述为社情民意,主要是公众满意度,对政策的意见以及思想状况、对重大事件的关注度和看法等,并把意见从对公共事物的意见扩展到了社情民意更广泛的领域.
3李昌祖、许天雷.
"舆论与舆情的关系辨析",http://www.
cssn.
cn/xwcbx/xwcbx_xwll/201310/t20131030_756457.
shtml4齐中祥主编.
舆情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P365刘毅.
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p536童兵、傅海.
正确研判舆情是协商民主成功的基础,2014-12-2614:22:44,http://www.
aisixiang.
com/data/81845.
html7梁兴国.
网络舆情与社会冲突治理,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P3653、广义的舆情观.
广义的舆情观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之下,网民对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就是网络舆情.
舆情是一个从舆论、民意概念演变、扩展而成的新概念.
有学者追溯了舆情在中国文化中悠久的历史,认为它是一个中国特有的词汇,它在当下被广泛使用的原因,一是它直接来自于公众的意见和情感,尽管舆情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仍然很大,但与过去舆论的媒介化与精英化倾向明显有所不同;二是舆情的对象不但包括公共事物,而且包括了个人、企业、地区、特定人群等内容广泛的对象.
三是舆情中除了理论性、说理性的观点之外,还包括情绪、价值观、社会认同等更广泛的表达内容,四是舆情的表达和传播机制有许多新特点,除了文字之外,表情、图像、视频在舆情形成传播中的作用明显.
五是党的十六大文件中使用了这个概念,将舆情与社情民意这个目前政府部门特别关心的事情直接挂上了钩,获得了政府部门的关注.
广义舆情的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是这样的:"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8图1概念关系(二)纵向维度的比较这里简略勾勒一下从清末民初到目前舆论概念演变的大致脉络,重点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互联网带来的个体表达与言论空间自由度与多样性的扩展,舆情概念兴起的社会背景.
8彭作文.
什么是网络舆情,http://www.
54yuqing.
com/yuqing_152.
html61、从清末民初到上世纪40年代的精英舆论阶段从《申报》开始,中国报刊成为舆论的主要阵地.
梁启超被认为是中国研究和传播舆论的第一人,他通过《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向国人介绍"天赋人权"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思想,主张"人人既相约为群以建设所谓政府者,则主权不在一人之手,而在此众人之意,所谓公意是也.
"在新文化运动中,公共舆论的影响曾达到了一个高潮,出现了《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每周评论》等有影响的报刊.
这之后公共舆论及其影响更加复杂,并在40年代后期形成了另一次高潮,当时各种政治、文化主张就中国前途命运和其它社会政治文化问题展开的争论达到了白热化程度.
舆论的政治宣传动员功能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体现,并被各种政治力量视为政治动员的有力工具,在日后的政治进程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2、建国后到本世纪初的舆论宣传阶段建国以后的30多年间,媒体都由政府创办和管理,民间报刊不复存在,原来的报刊舆论被党的新闻宣传所替代.
作为"党的喉舌",媒体的把关人(主要是宣传部门)决定新闻舆论的导向和规范(诸如报道什么、如何报道等),与之前舆论多样性不同,舆论一律是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征.
因此,这一时期的所谓"舆论",并非西方舆论学意义上的公众舆论,也与民国时期舆论的表现明显不同.
公众基本上是作为受众的角色存在.
官方言论基本上就等同于舆论.
改革开放之后,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在官方舆论之外,新闻媒体凭借其所传播的信息而形成的舆论和社会公众自发形成的舆论——新闻舆论与社会舆论——的重要性,在强调新闻媒体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的同时,认为引导社会舆论也很重要.
樊亚平等认为中共新闻舆论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强调"舆论宣传"阶段、强调"舆论导向"阶段和强调"舆论引导"阶段.
9到本世纪初之前,大致属于舆论宣传阶段.
目前,官方媒体中上述三个阶段的内容和任务仍然同时存在.
所不同的是,由于网络舆情的兴起,较之过去,政府对于"舆论导向"和"舆论引导"更为重视,这也意味着政府只是舆论主体之一,并不能完全支配舆论,而是力图通过采用新的技术和经济手段达到宣传和舆论引导的目的.
9樊亚平、刘静.
舆论宣传·舆论导向·舆论引导,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P673、从本世纪初到现在的网络舆情阶段这一阶段与上述两个阶段明显不同的是,首先,舆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网络舆情以大众直接参与表达作为基础,知识分子与政府是另外两股主要的参与力量;其次,借由网络事件形成的公众表达与公共舆论具有快速多变且影响广泛的特性,这要求舆论的当事方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无认是对政府还是其它当事人来说,都是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传统基于控制手段的治理方法和手段的效能正在降低;第三,舆情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互动性显著增强,导致政府监管难度和成本明显增大;第四,由于舆情的社会影响不断增强,政府对舆情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尤其是在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领域.
回顾起来,网络舆情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舆论、民意的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网络舆情酝酿阶段(1998—2002)有人认为中国网络舆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始于1997年印尼排华事件,也有人将1998美国轰炸中国当时驻南斯拉夫使馆事件作为网络舆情的始端.
在这之前,政府部门正忙于自身信息化,对网络言论不太关注,网络舆情也没什么社会影响.
但上述两个事件却是一个转折点,表明公众已不再是过去被动的受众,从个体表达到形成较为一致性的民意,网络舆论成为政府舆论宣传之外的又一股力量.
从一开始,网络舆情中的网民自发性的情绪化表达(这次是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就是其突出特征,与官方媒体言论中规范的宣传口径明显不同,网民的表达经常是"群情激愤"、"口无遮揽"、"激情四溢",情绪化从一开始就是舆情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换句话说,来自公众的意见表达与情绪宣泄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谓理性与客观的表达有时并不占主导地位.
因此,如果抛开情绪谈舆情,或者一律视情绪为舆情中次要的甚至负面的因素,将会误导对舆情的判断.
实际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原来以党的新闻宣传为主要任务的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就开始出现分化.
1998年,原新华社社长南振中观察到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场",一个是官方媒体舆论场.
两个舆论场基调和诉求表达长期分离对立.
现在看来,这种对立正是政府的舆论宣传与民意分化的开始,"口头舆论场"在许多方面体现8了民意的特点.
两个舆论场的出现意味着舆论一律时代的终结,从此舆论的多样化成为常态.
(2)网络舆情快速兴起(2003—2008)从2003年到2008年是网络舆情的起飞阶段.
2003年,由于许多网络事件及其社会影响,也被称为网络舆情的元年,民间舆论开始走向前台.
同时,借助于与传统媒体的互动,网络舆情从网下到网下,进入传统媒体和现实社会.
也是从2003年开始,舆情监测成为各级党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4年,舆情工作首次见诸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工作报告,要求各级政府密切监控网络舆情,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舆情工作.
也是在这个阶段,网络舆情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原来两个舆论场的范畴,网络空间的舆论分野已不是两个舆论场所能涵盖.
在官方媒体之外,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形成了多个舆论场.
这直接导致原来舆论与民意一体的说法再也无法成立,因为不可能就同一议题形成多种民意,民意本身即意味着多数人意见.
舆论的多样性和冲突性促使人们将布迪厄的"场域"概念引入了舆论场,用于分析网络空间丰富多彩的言论世界和话语冲突.
舆论场其实就是舆论场域.
简单说,场域就是一个有自己独立地位的社会领域,每个场域都有自己的结构空间、自身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处在场域中的人依据自己在其中的地位,为争夺利益和资源而竞争,比如政治场域、经济场域、艺术场域等.
当舆论成为一个场域时,意味着它已开始脱离政治权力和市场的控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政府告别了原先作为媒体支配者的地位,只能作为参与者一方的角色进入舆论场竞争话语权;同时,资本对舆论的影响尽管存在,但也不能"任性",这是互联网给媒体格局带来的一个显著的变化.
对这一变化最好的诠释是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事件",它是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的一个典型案例,同年,"非典"流行又给政府媒体宣传和舆论监管提出了严峻挑战.
自此,信息公开问题再也无法回避,社会舆论对政府管理与公共政策构成实质性的压力.
2007年,围绕"华南虎照片事件",在网民的意见表达、情绪宣泄和道德义愤之外,大量专业人员的参与使网络舆情的科学性和专业化水平有所提升.
尽管事件中的"打虎派"和"挺虎派"都还有网络暴力的成分,但更重要的力量来自于"专业".
无论是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图像处理专家、摄影爱好者,还9是计算机高手、数学教师,大家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鉴定照片的真假.
除了公众参与外,舆情中的专家介入使舆情的影响力上了一个台阶.
(3)网络舆情快速发展阶段(2009至今)从2009年开始,网络舆情的数量、热度和社会影响呈现出加速态势.
网民群体开始以舆论主体的身份出现,甚至形成了一个"阶层",这就是周瑞金在2009年的一篇文章中所说的"民间'新意见阶层'在网上的崛起","有了网上的意见表达渠道,中国公众参政议政的声音,5000年来从未像今天这样嘹亮;中国网民推动民主政治进程的力量,从未像今天表现得这样醒目;各级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也从未像今天这样焦渴".
10伴随着新意见阶层的崛起,网络空间争夺话语权的博弈进入常态化.
在混合了民意与舆论场的舆情世界,精英与大众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不同政治立场之间的互动与争论也开始显化.
不同言论和意见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受众和圈子,并经常有自己的网络阵地,比如各种政治立场的网站.
这样一来,舆论场或话语权争夺就成为舆情的重要部分.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舆情的商业化应用也是网络舆情崛起的重要推动因素.
舆情的政治化与舆情的商业化有时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有时政治话题作为营销和吸引网民的手段,有时则通过商业化的手段引导舆情.
从网站、论坛到博客、微博、微信,互联网成了名符其实的包括传统媒体、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在内的综合媒体和主流媒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网络舆情呈现出数量浩瀚、意见多样、传播快速、影响多变等特点.
从舆情发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互联网从作为综合媒体到成为新的生活世界与公共领域的演变轨迹.
在网络技术与网络社会双重力量的作用下,新意见阶层和网络意见领袖一起,在网络空间形成了"常设"的舆论参与力量.
与此同时,政府也通过各种手段试图引导舆情,并参与到舆情的博弈中来了.
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标志着政府对网络空间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网络监管强化的背景下,网络舆情进入到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最初还是常被视为次要的负面的情绪因素,在舆情的形成、传播与影响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在每一次的网络事件和舆情形成过程中情绪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个体情绪表达基础上通10周瑞金.
"新社会阶层有强烈的改革冲动",2009-03-18,http://blog.
163.
com/zhou_ruijin/blog/static/1124036882009218103324936/10过交流互动形成的社会情绪,不但构成了舆情的重要部分,也折射出社会心态的某些普遍特征.
与精英舆论时期的理性和说理性不同,舆情中公众的情绪表达或非理性表达显著上升.
尽管个体情绪存在某些不稳定性、偶然性和非理性,但网络舆情中呈现出的普遍社会情绪则是一种客观存在.
而且,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表明,和理性一样,情绪、情感也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并且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因之一.
正是通过互联网,或网络舆情,人的情感性存在和情感在社会交往与社会动员中的作用才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当然,极端情绪的涌现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需要加强监管的,但不能因为极端情绪就否认情感或情绪的正面作用和客观存在.
图2概念演变三、实际应用中的舆情概念在对舆情概念进行了理论上和历时性的分析之后,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目前在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上人们是如何使用和定义舆情的.
对舆情概念持广义理解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现实中人们就是这样使用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网络空间,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持广义舆情观的占大多数.
而狭义的舆情观,在许多情况下是以"政务舆情"的形式出现的.
以人民网舆情频道(http://yuqing.
people.
com.
cn/)为例,除了政务舆情之外,还有地方舆情、企业舆情.
并进一步细化为教育舆情观察、金融舆情观察、能源舆情观察、央企舆情观察、医药舆情观察、环保舆情观察、司法舆情观察等细分栏目.
可见,这里的舆情包括了当前人们所关心的所有社会生活领域,包括了意见、意愿、评价,更多是情绪表达、社会批评的信息.
新华网还有国际舆情栏目.
天涯社区定期发布"天涯指数"标识各个地区正面和负面舆情的全国分布情况.
沃德社会情绪指数能够显示各地不同情绪类型的分布.
11从主要网站舆情栏目设置的内容分析看,舆情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公众自由表达的汇集,也可以说是公众言论的集大成者.
图3舆情的三维结构图4舆情的三种形态与舆情内容构成的三维结构类似,舆情在形态上经常呈现出媒介(新闻)、情感与观念三种状态.
舆情最初表现为媒体(或叫新闻)状态,新闻事件最能吸引人关注和评论,也最能激发人们既有观点的表达.
事件的进程以及由此引发的议论是舆情也是传统媒体常有的内容.
舆情的特殊之处在于,事件不但能引发人们的意见和观点,而且还经常伴随着情绪和情感的爆发,从中可以发现普遍存在的并且经常重复出现的主要社会情绪类型,每一次重大网络事件都可能引发一阵情绪浪潮;而观念形态的舆情,或者叫舆情的理论反应,虽然相对要慢一些,但每一次重大舆情也都会引起一轮不同意识形态、理论思潮派别间的交锋.
舆情的这三种状态在不同事件中的分布是不同的,同时公众对舆情的关注的侧重点也取决于他们对事件关注的侧重点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更多关注舆情事件的进程和参与时的体验,政府对舆情的关注点是社会稳定,而专家和学者希望从12舆情中寻找更多的数据和研究资料,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
四、从动态的相互作用看舆情、舆论与民意三者关系典型的网络舆情一般是由特定的网络事件作为动因和起点,经过从舆情到舆论再到民意,相互间形成了一个互动的链条.
具体说,就是由社会事件引发网络舆情,舆情是原生态的公众情绪和意见,后经媒体和意见领袖的提炼和加工后形成网络议题,围绕议题形成不同舆论,不同舆论经过互动与博弈最终形成民意.
这个过程循环往复积累就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情绪、舆论分野和民意的基本诉求.
反方向来看,一旦稳定民意形成,又会促使相关舆情的发生,从而形成民意与舆情的相互强化的态势.
在特定的舆论场中,由于立场与观念的相对稳定,对舆情态度反映的可预期性增大.
一定程度上,舆论场影响力越大对相关民意形成的影响也越大.
图5互动关系五、结语结合以上概念和演变分析,从理论与实践或逻辑与历史结合的角度看,网络舆情的兴起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
虽然从概念内涵的精确与对象的确定性上看,狭义的舆情观在理论和政策针对性更强也便于操作,中层的舆情观将舆情放入舆论的既有理论框架内进行分析,有许多资源可供使用;而广义的舆情观适应了网络空间言论快速发展变化的现实,借鉴舆论相关理论,力图给互联网环境下的公众表达及社会文化背景提供一个更有容纳力的解释框13架,虽然广义概念的舆情在内涵与外延上有些宽泛,在规范性和严密性上有所欠缺,但要容纳网络空间表达主体的多样性和表达容与方式的复杂性,广义的舆情概念无疑更为适合.
在实践中,舆情的三个视角各有其合理性和解释力,如何取舍取决于人们对网络舆情整体的观察和内部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理解.
基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权衡,本文持广义的舆情观,认为现在舆情概念的流行是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广义舆情观在逻辑和历史两重维度上可以得到较好的解释.
从厘清舆情、舆论与民意的关系入手,结合概念演化与现实应用的分析,我们认为舆情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既能涵盖之前的舆论和民意的内涵,又将新的技术和社会条件下,公众情绪、社会心理等直接影响人们对公共事物判断和理解的因素一并考虑进去,特别是能将政府、企业和公众,以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通过互联网联接在一起,形成有效的互动沟通机制.
比较起来,广义舆情概念的解释力更具优势.
网络舆情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媒体、社会心态和文化观念现状的一面镜子,也是转型的一种动力来源.
网络舆情的丰富和复杂性给相关研究提供了机会也形成挑战,希望本文能有助于深化舆情相关研究,偏颇之处欢迎批评.
本期责编:马潮江审稿:芦艳荣联系地址:100045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8号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联系电话:010-68557312电子信箱:macj@cei.
gov.
cn

湖北22元/月(昔日数据)云服务器,国内湖北十堰云服务器,首月6折

昔日数据怎么样?昔日数据新上了湖北十堰云服务器,湖北十堰市IDC数据中心 母鸡采用e5 2651v2 SSD MLC企业硬盘 rdid5阵列为数据护航 100G高防 超出防御峰值空路由2小时 不限制流量。目前,国内湖北十堰云服务器,首月6折火热销售限量30台价格低至22元/月。(注意:之前有个xrhost.cn也叫昔日数据,已经打不开了,一看网站LOGO和名称为同一家,有一定风险,所以尽量不要选择...

百纵科技云主机首月9元,站群1-8C同价,美国E52670*1,32G内存 50M 899元一月

百纵科技:美国高防服务器,洛杉矶C3机房 独家接入zenlayer清洗 带金盾硬防,CPU全系列E52670、E52680v3 DDR4内存 三星固态盘阵列!带宽接入了cn2/bgp线路,速度快,无需备案,非常适合国内外用户群体的外贸、搭建网站等用途。官方网站:https://www.baizon.cnC3机房,双程CN2线路,默认200G高防,3+1(高防IP),不限流量,季付送带宽美国洛杉矶C...

buyvm美国大硬盘VPS,1Gbps带宽不限流量

buyvm正式对外开卖第四个数据中心“迈阿密”的块存储服务,和前面拉斯维加斯、纽约、卢森堡一样,依旧是每256G硬盘仅需1.25美元/月,最大支持10T硬盘。配合buyvm自己的VPS,1Gbps带宽、不限流量,在vps上挂载块存储之后就可以用来做数据备份、文件下载、刷BT等一系列工作。官方网站:https://buyvm.net支持信用卡、PayPal、支付宝付款,支付宝付款用的是加元汇率,貌似...

什么叫网卡为你推荐
weipin唯品会的唯品钱包里的钱怎么用刷网站权重如何刷流量才能提高网站权重安装程序配置服务器失败安装用友T3出现安装程序配置服务器失败是怎么回事打开网页出现错误网页出现错误怎么解决?要最简单的那种数据库损坏数据库坏了,怎么修复?xp系统停止服务xp系统停止服务怎么办?人人逛街包公免费逛街打一成语idc前线钢铁雄心2修改器bt封杀BT下载可以封杀迅雷吗?什么原理?能破吗?安全漏洞计算机一般存在哪些安全漏洞?
虚拟主机服务器 虚拟主机管理系统 jsp虚拟主机 河北服务器租用 google电话 美国独立服务器 罗马假日广场 国外永久服务器 5折 主机屋免费空间 seovip panel1 空间出租 699美元 静态空间 1g空间 视频服务器是什么 主机管理系统 免费的域名 国内域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