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地陷裂口

地陷裂口  时间:2021-03-17  阅读:()

印光大师文钞选讲(一)印光大师著智圆法师编述免费结缘,非卖品,禁止用作任何商业用途.
目录序…1一函遍复…3临终三大要…40示华权师病中法语……………………70人字发隐…83竭诚方获实益论…89持经利益随心论…150复无锡尤惜阴居士书…………………160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167与周法利童子书…182寿康宝鉴序…188序大矣哉净土之为教也.
诸佛出广长舌而赞叹,列祖发真实语以显扬.
万汇咸收,三根普被.
故念佛往生者,不间下凡上圣.
称机利导者,无论教祖禅宗.
试观著述传流,经论结集.
其间赞扬净土法门者,不一而足.
可见佛祖利生之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
我震旦自晋时远祖,溯西竺之高风,结东林之胜社.
于是而缁素名流,教宗硕德,都以净土法门,为化导之资,而此宗盛行.
乃者去圣时遥,真修日鲜.
研教典者,徒滞文言.
习宗乘者,罕明心地.
欲求秉教修心,真参实悟,于百尺竿头,得一进步者,实不易多觏也.
甚且呵佛骂祖,斥净土为小乘.
瞎练盲修,嗤念佛为愚事.
举世滔滔,迷流蠢蠢.
明哲罕遇,慨也何如.
惟我普陀印公,智光雪亮,梵行冰清.
具正知见,发大慈悲.
烛智炬以破昏衢,挥慧剑而裂见网.
阐扬正道,挽教海之狂澜.
指示真乘,作法门之保障.
虽卅年苦行,与世罕通.
而四海传名,问津日众.
或航海梯山,而请求开示.
或鸿来雁去,而乞赐南针.
举凡所说所书之只言片句,莫不奉为明训,宝逾奇珍.
浙西徐蔚如,瓯东张云雷等诸居士,将印公所为文,一再编录,寿枣流通.
阅是编而能循文悟旨,慕果修因者,何可胜计.
闲四十年来,奉释尊之诚言,遵智者之悲愿,所以自修而兼利者,其归结处,亦不外一句弥陀,信愿往生而已.
今契西居士等,重将印公文,镌板印行,以垂永远.
手民将竣,问序于予.
利人益物,共结法喜之缘.
流水高山,一为知音之奏.
安得以不文辞.
深愿是编,流布于三千界内,宣传于百亿国中.
普使见所未见,共获真修.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庶不负印老人之无量悲心,与诸居士之连番义举也夫.

民国壬戌五月,释谛闲述一函遍复这封普遍答复信众的信函,文词质朴,意义都是按照佛经而说,里面对如何修净土、如何奠定净业基础以及在世间如何敦伦尽分、孝亲教子等切身问题都做了切要指示.
如果能按这样实行,一定会得到无穷利益.

下面分十二段作解释:一、净土法门的宗要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
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
先是讲到净土法门的殊胜之处.
其一、法门摄机极其广大,所谓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是此意.
这是由于弥陀愿海要普摄一切圣凡众生速成佛道,因此无论哪种上中下根机、无论利钝,都统统收摄在内.
其二、法门简易、方便,这是能让下自五逆十恶在内的众生以信愿持名往生的法门,是即生了脱生死的大法.
如果已经遇到了净土法门却不信、不修,那是很可悲哀的事!
因为这会让自己失去一生解脱的良机.
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净土法门以什么为修行宗要呢或者这一宗所崇奉的法门关要在哪里呢就是三点:信、愿、行.
首先要以起信作为先导,由生起信心,就会发起迫切求生净土的愿;发起了迫切求生净土的愿,就会精勤地修净业;由精勤地修净业,就能圆满所愿、证得所信.
所以,净土法门的宗要就统摄在信、愿、行这三项当中.

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
首先讲"信"字.
这里开示了两层:第一层,要信娑婆是苦、极乐是乐.
这一点能彻底信解,就自然会引发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切愿.
所以特别紧要.
首先对照人间八苦而言,正如《弥陀疏钞》所说:"八苦者,生居胎狱,老厌龙钟,病受痛疴,死悲分散,爱则欲合偏离,冤则欲逃偏遇,求则欲得偏失,乃至五阴炽盛,总成上七(指以五阴炽盛为总的苦因,造成上七苦),名八苦也.
而彼国莲花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冤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盛苦.
"其次按照三苦的情形作观察:在此世界所得到的受用无非是苦、乐、舍三种.
有时身心忧苦,有时得到身心的乐受,有时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中.
观察下来,这三种受都是苦的自性.
为什么呢因为苦受不必说是真正的苦,而乐受也无非是享受外五欲所生的乐,及不求欲乐、摄心住定,从内发起的喜乐(即欲乐、定乐二种).
但是,这只是由惑业造成的暂时幻受,因缘一散就归于空无,这时人得不到乐受,心会不自在地陷在忧苦中.
所以到头来只落得忧悲戚苦而已,哪是什么真实安乐呢不苦不乐的舍受也只是暂时没遇到缘,以宿业势力维持一段时间平静.
但这并不是永久的平静,前业一旦报尽就又随着各种因缘发起苦苦和坏苦;而且再次起惑造业,感召未来的苦苦、坏苦.
总之,没有生起能根断烦恼的对治——无我空慧之间,就始终住在苦因的状况中,也就会不断地遇缘发起种种苦,因此是苦的自性.

像这样认定了此世界中所得到的任何受都是苦之后,就不会再寄望于世间得安乐了.
另一方面观察:如果我往生到了极乐世界,有没有真实安乐答案是恒时有真实安乐.
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建立功德极其殊胜的净土,让具缚凡夫一生到里面就受到境缘的强大加持,而不会发起丝毫烦恼和有漏业.
以此缘故,往生净土,唯一享受无漏安乐.

在娑婆世界无漏的乐等于零,有漏的苦是百分之百;在极乐世界,有漏的苦等于零,无漏的乐是百分之百.
这样比较就很清楚,往生净土是真正的离苦得乐!
超胜人间天界无量百千亿倍!
能在这点上认定下来,就会停止追求世间有漏乐的心,而一心一意地求生净土.

净土法门的殊胜就在于成办往生非常容易,只要临终具足信愿,下至十念与佛的心相应,顿时就被佛力摄持而往生到了净土;一往生到净土,没有任何引生惑业的因缘,连一刹那执著我和我所的心都不会产生,所以不会有人间现在这样的烦恼、种种的非理作意和颠倒行为.
佛国的器情清净庄严,色等五尘都是以佛的神力所变现,五根一触五境就加持自己的心,不起任何烦恼,而且念念增益道心.
这样修道不断地增进,就不断地增上殊胜安乐,所以有恒时无尽的安乐.

总之,由于生到净土以佛力等的助缘力量,从根本上止息了我和我所的心想,而遮止了惑业,因此五蕴已经不再成为苦因,唯一成为乐因.
也就是从这五蕴上不断地现起无漏功德,不断地受用出世法乐,因此纯是乐因.
这就彻底消除了苦苦、坏苦和行苦.

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
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第二层信心,要信我依仗自力决定不能即生了脱生死.
又信佛有大誓愿力,只要我念佛求生佛国,临终佛决定接引我往生西方,从此就永远超出生死.
如果这两点信得真,就会一心一意地寻求往生!
因为第一条路——凭自力,走不出去,第二条路——凭佛力,极容易走出去!
那就选择走仗佛力往生的路!
因为达到的是同样的效果,而后者这么简易、稳当,只要全力以赴地修持,十拿九稳可以成办.
信了这一点,就会引发一心求与佛力相合而求往生、求成道的愿了.
所以,由第二个信心会引起后来的愿.

这里要仔细考虑:我这一生到临命终时到底走哪一条路我有没有能力在这一生,多而几十年、少而几年中就证悟如果能证悟,又断得了烦恼,那就准你一生了脱.
如果不能证悟,无力断烦恼,那也决定会被业力牵引而受生三界.

其次考虑:假如我选择走临终往生西方这条路,我能不能成办衡量下来,"信、愿、行"三字自己完全能做得到!
不但做得到,还能加深.
因为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信心,还能通过闻思净土经教进一步增长;对于愿,也可以通过思维苦、乐等来加深;作为行,比如念弥陀名号、密咒等,我也完全做得到.
只要我具足信愿,临终时心里念佛,就一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这事完全能办得到!

能够这样信受、决定下来,紧跟着后面的发愿、实行就会顺理成章地生起.
就像常常讲的"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净土道的源头,是产生往生净土、住不退地、圆满菩萨道无量功德的母亲.
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
由以上信解了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就会引发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心.
既是纯一苦海,就一心求出离;既是纯一乐国,就一心求往生!
又能信解唯仗自力难以即生解脱,而兼仗佛力很容易往生解脱.
这样就决定下来——今生命终唯一去极乐世界,由此发起迫切求生净土的心,就是所谓的愿.

两个"愿速","速"是表达非常迫切的意思,就像囚犯长期关在监狱里,一心就想脱出监狱.
他越是思维受刑的苦、毫无自由的苦……,就越想脱出牢狱,回到自由、广阔的天地中!
有这样极迫切想脱出监狱的心!
如果有机会能出狱,他会立即出去.
求生净土的愿要有这样的程度才好.

如果已经把娑婆世界看成一大监狱、一大粪坑、一大苦海,那么无论如何都只觉得是苦,身体有大的病痛,当然是苦!
遇到很多违缘、折磨、灾难,也肯定是苦!
而想起这一生所享受的那些欲乐,也只是苦味而已;处在不苦不乐的舍受中,也并不是已经息灭了苦,自身上有极大的隐患尚未消除,始终是苦因的状况,当然是苦的性质!

总之,轮回中的一切衣食住行、工作生活都是苦,心里只想"快点脱离这个苦海".
再想到极乐世界不论听经闻法、禅定修持、他方供佛、普度众生,做任何事都极具功德、极有意义,都是那么殊胜!
心里只想"快点生到佛国".
有了这两种心,就是生起求生净土的愿了.

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
生起了求速出苦海、速生净土的心,接下来就要想:我怎么做才能办到这就要至诚恳切地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不忘念佛.
修净土是以阿弥陀佛为根本,所谓的往生就是自心与弥陀愿海相合而被佛力摄持到了净土,所以念佛是净业的根本.

"南无"是归投、礼敬之义.
就是把全副生命归向阿弥陀佛,把心归在佛上、归在本源上.
这样常念阿弥陀佛,忆佛的心到了真切程度,就会念念不忘.
念力串习深了,就坐也弥陀、行也弥陀、睡也弥陀……,做什么都是弥陀!
这时佛已经成了归命之处,成了全心投注之处,也就能与佛相应而决定往生了.

(以上是按持名念佛的修法讲述了"行",如果修持咒、观想等法求生净土,则应随本门法规如法而行.
)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
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
这是指净业行人要立一个日课来约束自己,每天都专注在净土上,以符合经中一向专念的要求.
坚持很重要!
什么事每天坚持不断,就容易成熟.
就像练拳的人,每天早上练几个小时,长年坚持下来,就有功夫、有受用.
假使一曝十寒——进进退退,好不容易修了几天,中间又间断,那自己的心又缘在世间法上,这样让轮回的事很熟、净土的事很生,就不容易成熟净业.
又好像母鸡孵小鸡,要一直护持暖气不断,才能孵出小鸡.

如果能按自己的闲忙程度立一个相应的课程,这样来保证每天都有一段时间,心缘着净土、熏习净土,每天都和净土打交道.
串习深了,心就能不离净土、常常缘念净土.
到了临终,自然一心倾注在阿弥陀佛上,就能往生.

在固定的课程之外,平常的闲散时间也要好好利用.
不要认为在佛堂中做功课的一段时间是在修净土,出了佛堂就和修净土了不相干.
不是这样的!
要尽可能地相续!
所以走路也不间断念佛,站着心也缘在佛上,坐着也是念佛,躺下也念着佛入睡.
做扫地、做饭、洗衣、洗菜、买东西等一切不用心的事,也要一边做事一边念佛.
如果心里考虑事情,比如写作、思维等等,不能一心两用,那时是念不了佛.
除此之外,做不用心的事都可以念佛.

这样一边做事一边念佛,不会让你烦恼,反而能生起法喜,这是人生一大享受!
以前讲过湖南黄打铁的故事,打铁本是一件苦事,尤其到了炎热夏季,在高温火炉旁做这种单调工作,非常苦恼.
后来有位师父劝他念佛,他念了一段时间,打铁时已经不感到烦躁,心里很清凉.
所以能养成习惯就很好,一心缘在佛上,心会渐渐安定下来,也就能时时得到法乐了.

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
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
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
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
睡觉时不能出声念,出声会伤气,所以就只心里默念耳朵听,念四个字就可以.
其他像衣冠不整、洗澡、解手、到不干净处时,都要默念.
如果出声念,在仪式上不适合.
总之,一句佛号始终不离心口,当仪式上不合适时,就只默念,得到的功德是一样的.
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心中默念.
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
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无论是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心里默念,都要做到三个清清楚楚,这是念佛法门的诀窍.
眼、耳、鼻、舌、身、意是六道门,叫做"六根门头".
心是从这六道门跑出去的.
如果对这六道门不严加守护,心就容易散乱.
心一散乱,修什么、念什么功德都很小.
那么,怎么来守护六根门头呢就是在六根中,垂下眼帘不东张西望,摄住眼根;身体端坐不动,摄住身根;鼻子闻的是檀香,摄住鼻根.
之后,就用一句佛号摄住意根、舌根和耳根.
怎么摄住呢方法就是做到三个清清楚楚.
每一句佛号力求在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里听得清清楚楚.
做到了这三点就能把心摄在一句佛号上,不令外驰.

这样使心系在一句佛号上,一句接一句相续.
久而久之,妄念逐渐止息、佛念逐渐精纯,所以功德最大.
二、净业的基础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念佛人必须修好"观经三福"中的第一福.
必须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以奠定净业基础.
第一、孝养父母.
要想到:今生能得到人身,是假借父母的因缘而来,没有父亲,就缺少能生的因;没有母亲,则不会有受生的缘.
没有父母,就失去托生的处所而做不了人.
所以须有父母的助缘,才有受身之处(这就是说,在中阴无主漂泊的时候,急切想找到受生之处.
以父母的精血为因缘,才得到现在这个人身).
因此,父母给予自己人身的恩德极为深重.

而且,在母亲怀胎十月期间,行住坐卧常常生起苦恼,而且忧心生产时的死难.
如果幸运地降生了,还要在三年中无微不至地关怀、哺育.
婴儿没有生存能力,全靠母亲养育.
三年中每天和母亲同睡,常常拉屎撒尿.
母亲晚上经常就睡在屎尿中,床被、衣服都不干净.
等到长大成家,所爱的却是妻子、儿女,对父母反而生起嫌恨、厌恶之心.
这样不行孝养,就与畜生一样了.

再者,父母是世间最大的福田,佛是出世间最大的福田.
佛在世时,有一年发生饥荒.
当时很多人都饿死了,地上白骨纵横.
比丘们难以得到食物.
当时世尊等比丘们离去,就独自去城市乞食.
从早上到中午,挨家挨户地问:"有饮食吗有饮食吗"这样乞食,却没有人给世尊饮食,所以世尊托着空钵回来.
第二天又去,仍然一无所获.
第三天也一无所获.
忽然有位比丘在途中遇见佛,见佛脸色异常,有饥饿之相.
就问佛:"世尊!
您现在饭食完毕了吗"佛说:"比丘!
我这三天来没得到一匙饮食.
我现在饥饿虚弱,没气力跟你说话.
"比丘不禁落泪.
心想:"佛是无上福田,是慈护群生的怙主.
我现在卖掉三衣,买一钵饭来奉养佛,正是时候.
"于是就买了一钵饭,急忙端上来奉养佛.
佛知道他的心思,就故意问:"比丘!
在这饥荒之年,人都饿死了,你哪里得到这钵干干净净的饭"比丘就把经过向佛禀告.
佛说:"比丘!
三衣是三世诸佛的幢相,三衣的因缘极尊、极重、极有恩德.
你现在换来这碗饭给我吃,我领你的好心,但我消受不了.
"比丘说:"佛是三界福田、无上圣人,尚不能消受,佛以外谁能消受呢"佛说:"比丘!
你父母在世吗"比丘说:"在世.
"佛说:"你把这钵饭供养你的父母.
"比丘说:"佛尚且说不能消受,我父母怎么能消受呢"佛说:"能消受.
"比丘问:"为什么呢"佛说:"父母生了你的身体,对你有大恩,所以能消受.
"佛又说:"比丘,你父母对我有信心吗"比丘答:"没信心.
"佛说:"他们现在会有信心的.
见你供养饭,他们心里生了欢喜,因此就发起信心.
你首先教父母受三归依,就能消受此饭.
"比丘领受佛的教诫,辞别而去.
以此缘故,须要孝养父母.
而且,佛的母亲摩耶夫人生了佛,七天过后就去世往生到了忉利天.
后来佛成道,到四月十五这一天,上升忉利天,在一夏中为母亲说法.
就是为了报答母亲十月怀胎的大恩.
佛尚且报恩孝养父母,何况我们凡夫,怎么能不孝养父母呢由此可知父母的恩德极为深重.
第二、奉事师长.
这是指由了知师长的大恩,而发起恭敬奉事师长的善心和行为.
要想到教导开示自己为人的礼节,以开启学识而成就品德,因地之行无有亏失,乃至成就菩提,都是由师长引导之力所致.
这教导的大恩最须敬重.
以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称为"敬上行".
第三、慈心不杀.
要知道,一切众生都以命为根本.
如果见到众生遭遇恶缘而恐怖、奔逃、躲藏,一定要想方设法救护他的生命.
经云:"一切诸众生,无不爱寿命,勿杀勿行杖,恕己可为喻.
"意思是说,任何众生都最爱重自己的寿命,所以不能杀他,不能以刀杖伤害他.
这一点将心比心地思维一下就会明白.
要这样想:我最爱自己的性命,丝毫不愿被人打、杀,哪怕针刺皮肤的疼痛都不愿接受,我怎么能把断命的大苦加在众生身上呢所以对任何众生都不能杀戮、伤害.

(以上三条按《四帖疏》而释.
)第四、修十善业.
慈心不杀是别说,修十善业是总说.
包括身不杀、不盗、不淫,口不说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不生贪、嗔、邪见.
具体可参阅拙著《十善业道经演义》.
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
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
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
念佛人在世间要尽到伦常的责任.
做父亲的,要尽到慈爱;做子女的,要尽到孝养;做兄长的,要尽到友爱;做弟弟的,要尽到恭顺;做夫妻的,要彼此和顺;做主人的,要仁慈下人;做仆人的,要尽到忠诚.
不计别人对我有没有尽分,我总要尽自己的分.
能在家庭、在社会尽到友谊、本分,就叫"善人".

这里讲到的做人尽本分实际是真实修行,也是给自己营造修法的条件和氛围.
就像造万丈高楼先要打牢地基.
地基牢固,再往上建,就一层一层都建得起来,不然就会倒塌.
修行人不尽伦常上的本分,就等于没有修法的基础,就难以修证上去.

最切身的修行就是尽本分,因为每个人每天时时都处在世间的各种业缘关系中,处处有因果上的取舍、人事上的处理,有该尽的责任、义务.
如果对现前的人事没有尽到责任、义务,就是在伦理上负债,在良心上亏欠,内心就不会正大光明.
这样在家庭里、在单位上弄得人际关系紧张,或者心里总感觉沉重、阴暗,怎么能修好佛法呢其实所谓的修业果就是在日常生活的做人做事上,修好自己的行为,把一切因缘都转成正面的、积极的、有利自他的好因缘.
要尽伦理上的本分,尽心尽力地去做,这样心里没有亏欠,就活得心安、活得坦然,也才有修佛法的资粮.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
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
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
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

尽本分的善人念佛求生西方,临终决定就能往生,因为其心和佛心相合,故感佛垂慈接引他往生.
如果口里虽常念佛,内心却不依正道实行,或者对父母、兄弟、妻子、儿女、朋友、同事等不能尽到职分,那么以自己与佛心违背的缘故,便难以往生.
这是由自己的心发生障碍,佛亦无从垂慈接引.

看过历代居士的往生传就知道,几乎人人都是尽到了伦理本分,因此临终走时心态安详,助缘的条件也很好,不出障碍.
这都是平凡人,立足于家庭、工作,在尽到伦常本分的基础上,随分随力地修净土.
他们没有脱离生活,没有背弃责任,凭借根本的两条就往生了净土:一是做好了人,二是修持净土具有信、愿、行.
他们心地正直、忠厚、善良,因此与佛心相应,感得佛慈悲接引而往生西方.

相反有很多人念佛而没有往生,可能问题出在没有按佛的教导真实奉行.
比如对"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并没有认认真真地去做.
这样,以自己的心和佛心相违的缘故,无从感通佛力而难以往生.

三、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又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同皆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
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属,并与亲友,不蒙此益乎.
念佛人还要劝导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儿女、同乡、亲友、同事等,一同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和"南无观世音菩萨".
因为这件事的利益极大,怎么忍心让生我的父母和我的眷属、亲友不得到这种大利益呢给予生活上的关怀、帮助,并不能让亲友得到解脱、成佛的永久利益.
对于亲友极大的利益,就是劝导他们求生净土.
他们能念佛往生,那就顿时解脱了无量劫的轮回,就登入不退转地,从此在尽未来际之间,永享无漏真常的快乐,所以是极大利益.

况且现在是一个大患难世道.
灾祸之来,无法可设.
若能常念佛及观音,决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
即无灾难,亦得业消智朗,障尽福隆.
况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
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

况且现在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时代.
一旦灾难降临,简直无计可施,所以要事先预防准备.
如果能常常念佛、念观音,遇到灾难,一定能得到佛慈悲佑护而逢凶化吉.
即使没有灾难,也能得佛力加持,消除业障、开发智慧、增上福德.
何况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就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
以这功德回向往生,一定能如愿以偿.

劝导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他往生到了净土,那就直接入了不退地,从此在菩提道上只进不退,究竟至于佛果.
所以是成就凡夫作佛.
四、一切功德须回向往生西方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
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
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
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

这里诵经、持咒、礼拜、忏悔指内修的功德,救灾、扶贫、种种慈善指外修的功德.
无论内修、外修,都要在最后把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净土.
切切不能以这些功德求来世人天福报,因为一有求来世人天福报的心,就是还想这一期生死后再投生人天,这样就没有生西方的份了.

这样没有了脱生死的话,就还要在三界里受生,以今生修了功德,来世会享受福报,福越大造业就越大,再一转生,就难免被业力牵住,堕下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
那时想再得到人身,遇到即生了脱的净土法门,就比登天还要难了.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
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
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
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
所谓违背佛教,是指佛教导我们念佛要发求生净土了生死的心,这样来转成解脱、成佛的正因.
如果我们求来生人天福报,就是发再来轮回受生的心,这样使念佛的功德成熟为人天福报,就和佛的教导相违.

"举世无价宝珠"譬喻持念万德洪名,可以使人往生西方极乐、成就极广大功德.
"换取一根糖吃",就是换取人天福报.
要知道我们念了一些佛,就等于积到一笔资金.
这笔资金在哪里使用,全看自己的心怎么处理,也就是说自己的心把它回向在哪里,它就在那里成熟果报.
正确的做法当然是听从佛的教导,把念佛的功德回向在往生西方、迅速圆满无量菩萨行,由此普度法界众生上.
这样做就使得念佛的功德转成广大无尽的功德,唯一有益、不会遭致后患的功德.
如果只回向在来世得人天福报上,那就是在投资的决策上犯了大错.
念佛的功德本来像无价宝珠,回向在往生、成佛、度生上,就成为出世间极大的义利,现在只回向得人天福报,就成了暂时的享乐,最终堕入恶趣,遭致极大的殃祸,都是由于愚痴不明了缘起而导致的.

总之,一般凡夫临终时的心只能趣向一方,而不能分化十方.
这样趣向西方就不是趣向东南等方,求生净土就不是求生娑婆人天.
反过来说,如果求来世生在人天享受快乐,也绝不会生到净土.
因此目标必须专一,要一心以西方为归,放下一切世间希求.

这样决定好了目标之后,就只求生西方、只有这一条心,修任何功德都只回向往生净土,快速成就佛道,再来普度众生.
五、念佛人要吃素戒杀念佛之人,当吃长素.
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
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
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
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
杀场,乃怨鬼聚会之处,其不吉祥也,大矣.
是宜切戒家中杀生也.

念佛人应当吃长素,如果还做不到,就应当持六斋或十斋.
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做种种功德.
由这样逐渐减少来达到永断荤腥才是合理的.
虽然一时还做不到断荤,也应当买现肉,不应在家里杀生.
因为家中常愿吉祥,如果日日杀生,家就成了屠宰场.
屠宰场是冤鬼聚会之处,很不吉祥,所以要切戒在家中杀生.

六、念佛人要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念佛之人,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
然欲父母临终决定往生西方,非预为眷属说临终助念,及瞎张罗,并哭泣之利害不可.
故欲父母临终得眷属助念之益,不受破坏正念之害者,非平时为说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

念佛人应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
但要想父母临终决定往生西方,就不可不事先对眷属讲明临终助念的利益和瞎张罗、哭泣的危害.
所以要想让父母临终得到眷属助念的利益,不遭受破坏正念的损害,又必须平时就讲明念佛的利益,以及让父母和家人平时就常常念佛.

如是,则不独有益于父母,实有益于现生眷属,后世子孙也.
临终助念,无论老少,均当如是.
详看饬终津梁,自知.
如果能这样做到,不但对父母有益,实在对现世的眷属和后世子孙都有益.
临终的助念,不论老、少都要按这样来做.
有关临终助念的事宜,详细看《饬终津梁》就会知道.
七、女人临产应念观音菩萨女人临产,每有苦痛不堪,数日不生,或致殒命者.
又有生后血崩,种种危险,及儿子有慢急惊风,种种危险者.
若于将产时,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
又此时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闭气受病.

女人临产时,每每有苦痛不堪,几天生不下来,甚至导致死亡的情况.
也有产后血崩,发生种种危险,以及生下的孩子有慢急惊风等各种危险.
临产时,产妇要至诚恳切地出音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不能在心中默念,因为默念心力小,得感应也小;况且这时在用力送孩子出生,如果默念,或许会导致闭气得病.
若至诚恳切念,决定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并儿子惊风等患.
纵难产之极,人已将死,教本产妇,及在旁照应者,同皆出声念观世音.
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
决定不须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

如果能至诚恳切地念观世音菩萨,决定不会发生苦痛难产、产后血崩和儿子惊风等的患难.
纵然极其难产,人已经快死,叫产妇和在旁照应的人都出声念观音菩萨,家人虽在其它房间,也可以为产妇念.
决定不须一刻功夫,就能安然生产.

外道不明理,死执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论理,致一班念佛老太婆,视生产为畏途,虽亲女亲媳,亦不敢去看,况敢教彼念观音乎.
外道不明道理,死执恭敬一法,不知道什么理都要按当时、当处的情况,来灵活变通处理.
已经到了这种急难关头,还说要恭敬、不能念,导致一帮念佛的老太婆把生产视为可怖之事,即使亲女儿、亲媳妇也不敢去看,又哪里敢教她念观音菩萨呢!

须知菩萨以救苦为心,临产虽裸露不净,乃出于无奈,非特意放肆者比.
不但无有罪过,且令母子种大善根.
要知道,菩萨以救苦为心,临产时虽然裸露不净,但这是不得已而做的,不属于特意放肆.
这样念,不但无罪过,还能让母子种大善根.
此义系佛于药师经中所说,非我自出臆见,我不过为之提倡而已.
这意思是佛在《药师经》里讲的,不是我自出臆见,我不过是提倡而已.
《药师经》讲的是药师佛誓愿功德,因此是让人念药师佛.
而观音名号人人熟悉,因而提倡念观音菩萨.
八、女人月经期间应不间断修持女人从十二三岁,至四十八九岁,皆有月经.
有谓当月经时,不可礼拜持诵,此语不通情理.
月经短者,二三日即止,长者六七日方止.
修持之人,必须念念无间,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令废弃其修持乎.

女人从十二、三岁起,到四十八、九岁之间,都有月经.
有人说月经来时不能礼拜持诵.
这话不通情理,因为月经短的两、三天就停止,长的六、七天才停止.
修持的人必须念念不间断,怎么能因为这种天生小病而废弃修持呢今谓当月经时,可少礼拜,念佛诵经,均当照常.
宜常换洗秽布.
若手触秽布,当即洗净.
切勿以触秽之手,翻经,及焚香也.
有月经时可以少礼拜,念佛、诵经都应照常进行.
应该常换洗秽布.
如果手触到了秽布,应当立即洗净,切莫以触秽的手翻经和烧香.
佛法,法法圆通,外道只执崖理.
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说,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
佛法法法圆通,外道只执著死板的道理.
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说,而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使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
九、劝念观音消灾免难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
若遇刀兵,水火,饥馑,虫蝗,瘟疫,旱涝,贼匪,怨家,恶兽,毒蛇,恶鬼,妖魅,怨业病,小人陷害等患难者.
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念观世音,念念无间,决定得蒙慈护,不致有何危险.

观音菩萨誓愿宏深,哪里有向菩萨求救的声音,菩萨就当即寻声救苦.
因此,凡是遇到战争、水灾、火灾、饥荒、瘟疫、旱涝、拦路行凶、冤家加害、毒蛇猛兽、恶鬼、妖魅、怨业病、小人陷害等天灾人祸时,只要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地念观音菩萨,念念不断,就决定得到菩萨慈悲救护,不至于有什么危险.

倘仍存不善之心,虽能称念,不过略种未来善根,不得现时感应.
以佛菩萨,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绝不成就人之恶念.
如果心里仍存不善之心,虽然能念佛,也只是略种未来的善根而已,不能得到现时感应,因为佛菩萨都只成就人的善念,不会成就人的恶念.
若不发心改过迁善,妄欲以念佛菩萨名号,冀己之恶事成就者,决无感应,切勿发此颠倒之心也.
如果不发心改过迁善,妄图以念佛菩萨名号来使自己的恶事成就,决定毫无感应.
切莫发这种颠倒心.
总之,自己发心改过迁善是最重要的条件,没有这份诚心就得不到现时感应,因为自己的心和佛菩萨的心相违背的缘故.
十、念佛人最要紧的是什么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这里讲到念佛最要紧的助行.
其中"敦伦尽分",是指念佛人要尽伦常上应尽的本分.
比如:做父亲的尽到慈爱,做子女的尽到孝养,做老师的尽到教育学生的责任,做医师的尽到治病的责任.
处在人伦什么位置上,就要尽那一位置的本分,叫做"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意思是指一切时处都防护自己的心,不起丝毫邪心,而保持真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指身、口、意三方面的恶业都尽量不做,身、口、意三方面的善业都尽量奉行.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
力能为者,认真为之.
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
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
若自不能为,见他人为,则生妒忌,便成奸恶小人心行,决定折福折寿,不得好结果也,宜痛戒之.

这是开示念佛人日常行持的关键之处,就像每天离不开吃饭一样紧要.
因为每天都要起心动念,都要用口说话、用身体做事,所以修好心、口、身是最切身的事.
修的原则就是三个"好":心好、口好、身好.
待人、接物、做事,常常存好心,就是心好;常常说好话,就是口好;常常做好事,就是身好.
对于有能力做的善事,就认认真真地做;对于暂时没能力或没因缘做的善事,也要发"但愿我能这样做"的善心,或者劝有力量的人来做.
见到别人行善时,就应当从心里发欢喜心、口里赞叹这善人善事,也属于心口功德.
如果自己不能做,见到别人做就生嫉妒,那就成了奸恶小人的心行,决定折福折寿,不得好结果.
所以要痛戒嫉人为善.

印祖曾经讲过一件事:清朝苏州有位孝廉曹锦涛,医术精湛,任何险难的病无不妙手回春.
一天,曹医生正要出门,忽然有个穷女人跪在门外,哭着请求给她婆婆治病.
她说:"我家穷,请不起医生,听说您老慈悲为怀,一定能去我家治病.
"曹公就去她家治病.
曹公治完病就回去了,穷女人婆婆枕头下的五两白银忽然不知去向.
穷女人想一定是曹公偷的,就登门来索要.
曹公如数给了她.
女人回到家,她婆婆已经把银子取出来了.
女人很惭愧,又拿着银子送回来谢罪,而且问他:"您怎么自己承认偷了银子呢"曹公说:"我想你婆婆的病快点好.
我如果不承认,你婆婆一定着急而加重病情,或许会导致病很难好.
所以我只希望你婆婆病好,不怕别人说我偷银子.
"曹公居心如此忠厚,无以复加.

我们能学到曹公这样的居心行事,就是真正的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
为了利益别人,宁可自己吃亏,能事事替别人着想,就是存好心.
开口只说利益人的话,就是说好话.
所作所行都是以利益别人为目的,就是行好事.
能在日常生活中奉行这三个"好",就能做成好人.

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钓誉.
此种心行,实为天地鬼神所共恶.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切切不可做表面文章来沽名钓誉,一定要真心诚意地做.
如果只图表现自己,博得众人的赞誉,那是虚伪的心行,是天地鬼神所共同厌恶的事.
如果有这样虚伪、沽名钓誉的恶行,一定要尽量改正,没有也要自加勉励.

十一、女人应当孝敬、慈爱世有女人,不明至理,或不孝公婆,欺侮丈夫,溺爱儿女,虐待婢仆.
或属填房,虐待前房儿女.
不知孝公婆,敬丈夫,教儿女,惠婢仆,教养恩抚前房儿女,实为世间圣贤之道,亦是佛门敦本之法.
具此功德,以修净土,决定名誉日隆,福增寿永,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九莲也.

世间有女人不懂做人的道理,或者不孝顺公婆、欺负侮辱丈夫、溺爱儿女、虐待仆人,或者虐待丈夫前妻的儿女.
她不知道做人能孝顺公婆、尊敬丈夫、教育子女、慈惠婢仆、教养恩抚丈夫前妻的儿女,实际是在行世间圣贤之道,也是佛门敦本之法.
有这样的善行功德,凭着这份德行来修持净土,决定名誉一天比一天好,福德日益深厚,寿命日益绵长,到此生临终决定蒙佛接引,直下生在净土九品莲花当中.

所以女人应当立足家庭,行世间圣贤之道,这样尽职尽分,修集善行,就打好了学佛的基础,以此修净土决定成就.
下面看一则实例:明朝端居士,17岁嫁给章絜之居士.
夫妇俩共同吃素.
端居士天性喜好布施,自己不留积蓄,不喜穿好看的衣服、戴珍宝手饰.
对服侍、做事的佣人,从未怒骂过.
对于公婆,则孝顺承事,唯恐照顾不周.
她知道自己不能生育,就给丈夫买了一房妾.
随后专心念佛有一年多.

到她生病很严重时,请婆婆一起来念佛,想告辞去西方.
婆婆大声喊她:"你再等等!
等你弟弟端尚青来见一面.
"这样就拖到了第二天.
弟弟来了,她和弟弟说话告别,声音如同男子,大谈礼义孝友的大节.
谈了半天不疲倦.
晚上,又请婆婆助念.
之后三天不沾饮食,也不说别的话.
崇祯十六年八月二十九号,端居士吉祥而逝.
她的公公和婆婆也因此受到感动,信愿念佛.
公公过后7天端坐而逝;婆婆次年秋天,受了归依戒而往生.
端居士身为妇女,在家行持世间圣贤之道,确实做到了孝父母、敬丈夫、惠仆女.
她以这份孝心拔济了公、婆一同超出苦轮,往生净土,成就了出世间大孝.
(《净土圣贤录》四编)须知有因必定有果,己若种孝敬慈爱之因,自得孝敬慈爱之果.
为人即是为己,害人甚于害己.
固宜尽我之职分,以期佛天共鉴也.
要知道,有因必定有果,如果自己种下孝敬、慈爱的因,将来就会得孝敬、慈爱的果.
为人即是为己,害人甚于害己.
所以本应当尽我的本分来做,以期佛菩萨、护法龙天共同见到我的行为,来给我作证.
如果我今生尽好了做人的责任和义务,那我今生就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名誉,能增福增寿,而且临终一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十二、怎样教育子女小儿从有知识时,即教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
令彼知自己之心,与天,地,鬼,神,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
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如对明镜,毕现丑相,无可逃避.
庶可有所畏惧,勉为良善也.

小孩从有知识时起,就要教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为人之道,而且告诉他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事.
这样说是让他晓得:自己的心和天地、鬼神、佛菩萨的心息息相通.
不论何时何处,起一个不正的心、做一件不正的事,早就被天地、鬼神、佛菩萨看得一清二楚,就像明镜里毕现丑相一样,无可逃避.
这样差不多能让他心里有所畏惧,不敢起不正的心,不敢做不正的事,而努力地做个好人.

以下简述八德的涵义:"孝",就是孝顺父母.
想到这个身体是由父母的精血孕育而成,而且由父母抚养长大,就知道父母和我血脉相连.
既然我爱自己的身体,就应当孝顺父母.
怎样孝顺呢就是不做任何污辱此身的事,而使父母光荣.

"悌",是指兄弟姊妹间的友爱.
今生做了同一父母的孩子,就像同一身体的手足骨肉,痛痒相关、休戚与共(彼此间的忧愁喜乐、祸害幸福都关联在一起).
因此兄长应尽到友爱,弟弟要做到恭顺.
兄弟之间和和睦睦犹如手足,以造就家庭的幸福.

"忠",就是待人做事一向秉于忠诚,无二心(比如在家承事父母无二心,在外对待上级、同事无二心).
凡事只求尽自己本分,不计别人知不知道,这样的人就堪为世间楷模.
"信",就是不随意承诺、发言,凡事说到做到.
"礼",就是知道尊卑大小的差别,而不违背准则.
"义",是指仗义.
"一举一动,唯义是取".
这个名词的"义"是指合乎正义的行为,也就是在因果律上能利益自他、得到安乐果报的行为,或者在良知上理应去做的行为.
"仗义",就是做人要秉持这样的原则:凡是正义的行为都积极地去做,凡是不正义的行为都坚决不做.
这样就能无往而不利.
无论待人接物、言语行事,都唯一成了利益自他、增长福慧的事.
相反来说,小人见有利可图,就忘了天理、忘了因果,心被贪欲驱使,做出不正义的行为,这就是"见利忘义".
这样做,虽然暂时得到小利,终究吃了大亏.

"廉",指为人清廉不贪.
"清",指内心清白,无有污点.
要知道:人生的福泽都是前世修来的,如果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盗窃,就等于是吃毒,吃多了决定灭亡.
因此自己在职位上做事,绝对不贪取非分钱财.
这样做到廉洁,就能赢得大众尊敬.

"耻"是指人知道惭愧、羞耻.
"耻"这一字利益无穷,有了它就和圣人接近,没有它则和禽兽无异.
因此要恒时披奉惭耻之衣,不可暂离.
人无羞耻的心,就什么邪行都做得出来.
即使光天化日之下,暴露自己的贪婪、愚痴、凶残、狂妄等,也毫无羞耻.
这就是丧失"惭耻"的表现,变得与禽兽无异.

以上八德,除"礼"外,均依印祖《德育启蒙》讲述.
无论何人,即婢仆小儿,亦不许打骂.
教其敬事尊长,卑以自牧.
不论对什么人,连仆人的小孩也不许打骂.
要教导孩子恭敬承事尊长.
自己处于低位,守持谦卑,以养育德性.
务须敬惜字纸,爱惜五谷,衣服,什物,护惜虫蚁.
禁止零食,免致受病.
务必要教育孩子敬惜字纸,爱惜五谷.
对衣服、日用品也应爱惜,不可糟蹋.
又要养成仁慈的善心,下至蚂蚁、蚊虫都慈悲爱护,不加伤害.
而且禁止吃零食,免得身体得病受损伤.
比如对"爱惜五谷"这一条,首先给孩子讲明五谷的来源,比如一碗饭怎么由农民播种、施肥、耕耘、灌溉,又由多少水、土、阳光等资源和合,经多少时日生长,才长成稻谷;后来怎么收割、碾轧、运输,怎么利用水、火等能源,才做出了这碗饭.
我们靠这碗饭养活身体,因此我们要感恩.
对养育自己的五谷,如有爱惜的心,就是善心;无爱惜的心,就是恶心.
修善的人会长存,不善的人会灭亡.
爱惜五谷者得福,糟蹋五谷者遭殃.

或者教导孩子:我们要尊重众生辛勤劳作的成果;也应当珍惜自己的福报.
这不是吝啬小气.
如果随便糟蹋五谷,只是糟蹋自己的福报.
不断地糟蹋下去,多福会变成少福,少福会变成无福.
将来就要为此而受苦.

以此类推,对衣服和其它日用品都应当爱惜,而不可糟蹋.
"护惜虫蚁",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爱护生命的善心,小到蚊虫、蚂蚁都不伤害.
要告诉他:凡是动物都有知觉,跟我们人一样贪生怕死.
动物最爱惜的是自己的生命,如果玩耍杀害虫蚁,或为贪吃而杀害动物,就一定会在今生或来世受到报应.

又从正面教导他:仁慈是我们人内心的生机.
我们能从内在发起仁慈之心,就有慈悲的暖流洋溢心中.
这样慈悲爱护生命,就会使自己充满生机,这就是增福增寿的气象.
而且仁慈心愈真纯,福德就愈深厚.
心里没有了仁慈,变得残忍、刻薄,就会迅速摧坏福德.
即使现在有些福德,也一定会折光的.
福德一旦折光,人生就顿时陷入苦厄.

以上"爱惜五谷"、"护惜虫蚁"均依《德育启蒙》讲述.
能如此教,大了决定贤善.
若小时任性惯,概不教训,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类.
此时后悔,了无所益.
能这样教导,大了一定贤善.
如果幼时任性惯了,一概不加教训,大了就为所欲为,不成庸流便成匪类.
到时后悔丝毫无益.
古语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以其习与性成,故当谨之于始也.
古语说:教媳妇要在最初来自己家时教导,教儿女要在婴儿时期开始教导.
因为人的习性是由串习而养成,最初就谨慎教导,使他养成良好习性,以后就是这样的性情,不易改变.
最初没有教好,逐渐养成恶习,再改就很困难.

天下之治乱,皆基于此,切勿以为老僧迂谈,无关紧要也.
天下的治乱都是以此为基础.
国家由家庭组成,家庭由人组成,人由幼儿养成,因此国家的治乱在于家庭教育.
如果家庭教育失败,天下就会大乱.
切莫认为这是老僧迂谈,无关紧要,实在是大根大本!
光老矣,精神日衰,无力答复来信.
但以邮路大通,致远近误闻虚名,屡屡来信.
若一概不复,亦觉有负来意.
若一一为复,直是无此精神.
以故印此长信,凡有关修持,及立身涉世,事亲教子之道,皆为略说.
后有信来,以此见寄.
纵有一二特别之事,即在来信略批数字,庶彼此情达,而不至过劳也.

我老了,精神日渐衰退,没有精力答复来信.
但因为现在邮递方便,致使远近的人误闻虚名、屡屡来信.
这些信如果一概不回,也觉得有负来信的心意.
如果一一回复,实在没有这个精神.
因此印这封长信,凡是有关修持净土、立身涉世、事奉父母、教导子女等道理,都做了简略说明.
后面有信来,就以此寄出.
纵有一二件特别的事,也只在来信上略批几字,使彼此通情达意,而不至过分劳累.

若欲大通经教,固当请教高竖法幢之大通家法师.
须知大通经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
欲即生了生死,当注重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
如果想大通经教,固然应当请教高竖法幢的大通家法师.
要知道,大通经教的人未必即生就能了生死.
想要即生了生死,就应当注重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临终三大要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
世间最悲惨的事莫过于死,全世界的人无一能够幸免(这是说我们逐渐会走到这一生的终点,临终时都要面对身心瓦解的大苦和对来世前途的忧虑等).
所以凡是有心想自利利人的人,不能不及早考虑用什么办法来度过死亡难关.

人间的疾病、磨难、困厄等,还只是一般的难关,死才是最大的难关!
即使人们忌讳谈"死",不愿考虑"死",而"死"迟早都会到来.
越回避越不考虑,当它到来时,就越恐慌、害怕,而且会给来世带来更大的苦难.
所以,理智的做法是以积极心态面对死亡,寻找能平安度过死亡的办法,并且及早做好准备.

如果我们对死亡大事不做认真的考虑和准备,只是一味追求现世的名利、享受等,那就会在死亡降临时,以手抓胸,慞惶恐怖,到时就后悔莫及了.
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
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
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

实际上,死只是假名而已,是指宿业所感的这一期业报身已经报尽,心识就从身体中脱出,再受一个身体.
这样舍一身又受另一身的事,就叫做"死".
以比喻来说:身如房屋,识如主人;今生好比主人搬进此房屋中居住;死是指此房屋已经朽坏,主人从屋中搬出,而迁居到另一房屋.
所以死并不是断灭.

不知道佛法的人,对死的状况和应对死的方法茫然不知,更不会去做很多相关的准备和练习.
这样的人麻痹自己,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逐渐就走到了死前.
临死的时候,没有解脱之法,就只有随业流转了.
而我们知道佛法,跟世间的做法完全不同.
他们回避死亡,我们面对死亡;他们对死亡无计可施,只有被动地随业流转,我们积极地准备、应对,以求得最好的结果.
佛法提供了许多能解脱生死的办法,其中以弥陀愿海普度众生的法门,是人人有希望修成的法门,是能使众生平安度过死亡的法门,也是非常简单、有效的法门.
就像一艘超级巨轮,只要有钱买得起船票,就都可以上船;一旦上了船,就都能安全到达彼岸.
买船票的钱就是信、愿、行三资粮,普通人都能买得起.
"普度"是指这艘弥陀本愿巨轮,能把一切根机的众生都托运到极乐世界,而了脱生死.

现在我们已经听到了净土法门,衡量自己也能上得了这艘大船,不是太难了生死.
如果只凭自力在即生中断惑证真,恐怕一般人达不到.
但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以特别的愿力,摄受浊世的众生即生横超生死的大法门,大愿就是按这样设立的.

所以,现在就要想好今生临终用什么方法来度过死亡.
这只有靠自己决定了.
因为往生净土也不是半信半疑、犹犹豫豫、想去又不想去而能成办的.
每个人都要考虑临终怎么来面对死亡就像我们读书,要考虑好上哪所大学、读哪个专业、将来做什么职业,如果认为这是关系到一生一世前途的大事,就会很慎重地抉择考虑,确立好目标,再朝向目标努力进取.
那么,解脱生死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而是关系到无量生世永久苦乐的事,它的重要性比一生的前途要大无数倍!
所以更应当百倍关注,更应当由自己理智地考虑,而做出抉择.

如果选定了今生临终时唯一去极乐世界,来解决长劫轮回的大苦,那么到临终还有一段时间,可以用来准备.
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一定要把握住,要尽可能地增长对佛对净土的信愿,勤修念佛等法门,来积好往生资粮.

这样做就是为确保临终决定往生,一举免除长劫生死的大苦,证得涅槃常住的真实安乐.
这对自己来说,意义极其深远、重大,比世间任何事都重大,所以要尽力做好准备.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
不但自己这样考虑、行动,对自己的父母、兄弟、眷属也要这样来为他们着想.
如果他们生了重病,已经好不了了,就应当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导他们念佛求生净土,而且帮他助念,这才是真正的孝顺、慈悲.
物质方面的利益非常小,只能暂时享受一点五欲之乐,其它派不上用场,丝毫也不可能解决轮回的大苦.

所以,怎么来利益自己的亲友呢怎么能利益他无量世呢做法就是劝导他求生阿弥陀佛净土.
能够送他去极乐世界,确实利益了他无量世.
因为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免除了长劫轮回的大苦.
而且只要生到净土,就一定能成就佛道.
这是无法估量的利益.

总之第二个要考虑的是:我怎么来利益自己的亲友和眷属想来想去,只有引导他往生极乐世界,使他获得最永久的安乐,才是最切实、最广大的利益.
能够这样帮亲友对佛、对净土生起真切信愿,再由修持念佛等法门而往生西方,就算尽到了自己的心.

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
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
现在列出三大要,作为成就临终人往生的依据.
语言虽然浅陋粗俗,意义却是依据佛经而来.
遇到有这个因缘,大家都一致这样行持.
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所谓的三要,就是指临终助念有初、中、后三个阶段的要点.
叫做初要、中要和后要.
第一、要通过善巧开导、安慰,让临终人心里生起正信.
这生信就是往生第一关要.
生了信心,就会至诚地念佛、恳切地求生净土.
后面助念的力量也才能加上去.
没有信心的话,即使助念,也起不到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第一个关要是启发临终人的信心.

第二、是由大家换班念佛,来帮助临终人保持念佛的正念.
(临死的人心力很弱,旁边的人护持他,让他始终系念在阿弥陀佛上,就会成功!
)所以,第二个要点是帮助临终人提起念佛的正念.
方法是通过换班念佛,使得他耳边的佛号相续不断.
第三、在临终时及断气后,切不可搬动他的身体,或在他身边哭泣.
(这是因为搬动身体会疼痛而生嗔心,哭泣会动爱念,一动贪嗔,就很难往生了.
)临终时一念心往哪里走,就会生到哪里!
所以切切不能出现任何干扰!
临终的人一碰到违缘,就难免生起贪嗔,而又落入六道了.
所以我们要给临终的人营造不受任何干扰的环境,使得他的心唯一系念在佛上.
这就是临终助念的要点.

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
按照这初、中、后三个要点来实行,能让临终者得到哪些利益呢能得到临终往生的利益和往生后进修成佛的利益.
临终的利益指能消除宿世业障,增长净土因缘,由此得佛力接引,而往生西方.
往生后的利益指一往生就生在七宝池莲花中,从此就不是婆娑世界的人了!
已经在弥陀愿海光明的护念下,在净土的清净境缘里,不再起惑造业,而超凡入圣、了脱生死.
然后以阿弥陀佛为导师,以海会圣众为良朋,时时听经闻法,只进不退.
逐渐上进,就终究圆成佛果.

所以,临终是一个大的转折点!
是能否转凡成圣的关键点!
如果我们能扶助临终人的心顺利往生净土,那确实给了他解脱生死的利益、不退成佛的利益.
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
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
于兄弟,姊妹,则为真弟.
于儿女,则为真慈.
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
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

得到这解脱生死、不退成佛的大利益,全仗眷属助念的力量.
这样的利益远远不是求医、问神、占卜可比的,远远不是做世间场面上的事可比的.
能够这样做,对父母算是尽到了孝道.
能让父母往生净土是出世间大孝,不是世间小孝能比的.
世间小孝是给父母衣食供养,或成就世间功名、事业来使父母光荣,但这些对解决父母的生死苦起不到直接作用.
能让父母往生净土永脱生死,才是报了父母的大恩!
(当然世间的孝道也要尽心尽力去做.
)对兄弟姊妹,这也是真正尽了友爱.
不只是生活上的关心帮助,而是永久地利益了他,使他得到解脱生死、渐进成佛的极大利益.
这才是真正尽了悌道!
对儿女也是真正尽了慈爱.
父母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给儿女,但世间有什么最好的东西呢无非让他吃的好、穿的好,给他成家、找工作,让他以后日子过得舒服,这只是世间法的小利益.
真正让儿女能生到极乐世界,超凡入圣,究竟成佛,才是对儿女尽了最大的慈爱.
对朋友、普通人按这么做,也是真正的讲情义、施恩惠.

佛法讲到根本上,就是心法,而不是做表面文章.
这里就是要求真诚地帮助临终人,使他的心与佛心相应.
这样在根本上着眼,让病人往生西方,给予他的是极大的利益、无穷无尽的利益,比花几十万元大无量倍的利益.

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
对这三大要,以下就逐一讲述,使大家都心里有数,不至于临时无所适从.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
第一要是由善巧开导、安慰临终的人,把他内在的信心启发出来.
成办往生要依靠主因和助缘两种力量:主因是临终人内在的信心、求生西方的愿力和至诚念佛的心力;助缘是大家齐心协力助念的力量.
以这两种力量,就能感得佛悲愿摄受而往生净土.
这第一要——启发临终人的信心,又分成两部分来讲:一、劝导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二、解除病人心中的疑虑,使他生起信心.
(一)劝导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
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
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
首先恳切劝导病人:"现在是关键时候,你心里还有什么牵挂,有什么没交代好的事,赶紧交代.
"(如果他心里还牵挂世间事,就不能一心系念于佛,所以首先要辅助他把一切牵挂的事都处理完.
)交代完毕,就对他说:你已经交代好了,就把心放下吧,不要再去想它.
要想:我现在就要跟佛去佛国.
世间的富贵、快乐、眷属和种种五欲境界,都是我往生的障碍,如果我的心还贪恋它,就会再次受生六道,所以不应生一念贪恋的心.

这是引导他放下世间万缘,一心求生净土.
如果他心还挂在世间法上,就还要再轮回受生.
所以,对世间法不能生一念贪恋之心.
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
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耳.
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
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

又对他说:"某某人,你要知道自己一念心性是不会死的.
所以,死不是自己完全消失!
死只是这个身体使用到期,心识要从身体中分离,所以不必害怕我快没有了,心性是从不会死的.
'死'的意思是舍离这个身又受取另一个身.
现在临终已经到了生命转换的关口,到底是生娑婆、还是生净土,就看你现在的心怎么做了!
如果你不念佛,就会随着所造的善恶业力,又受生在善道和恶道中.
如果能一心念阿弥陀佛,以至诚念佛的缘故,必定感得佛大发慈悲,亲自接你往生净土!
"总之,临命终时,心里不念佛而念世间法,就会随善恶业受生六道;而一心至诚念佛,也一定被佛力摄持,往生净土.
所以要告诉他:现在要做的是放下一切,一心念阿弥陀佛!
(二)解除病人的疑虑,使他生起信心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
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

如果病人的自信心不足,怀疑自己是业力凡夫,造了很多业,怎么能以短时间的念佛就出离生死、往生净土呢这样就要打消他的顾虑,要告诉他:佛以大慈悲心救护我们众生,连造下五逆十恶的极重罪人,临终地狱相已经现了,这时如果有善知识教他念佛,才念十声或者一声,也都得到佛慈悲接引而往生西方.
由此就知道阿弥陀佛的慈悲!
这么重的业,这么危急,地狱相都现了.
怎么办呢下至念了一声佛,就已经被佛的悲愿摄持,而往生净土.
像这种人只念几句佛还能往生,跟他相比,你没造五逆十恶的罪业,也没现地狱相,何必怀疑自己业重、念佛时短而不能往生呢现在你一心念佛,决定能蒙佛摄受而往生西方!

要信得过佛有不可思议的慈悲愿力!
我们就是佛慈悲救度的对象!
是佛愿海摄受的对象!
只要一心念佛跟佛的愿海合上,就一定能往生!
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
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
你要知道:我们本具的真如佛性跟佛一样,所以不必看轻自己.
众生和佛只有迷悟的差别,要信我的佛性广大周遍,不可思议,而我又能发心念佛,怎么不能往生净土呢!
我本来是佛,本来具足无量性德,现在只是陷于迷梦起各种虚妄分别,不能受用到本具佛性.
现在我能觉悟过来,一心归命佛.
就像浪子一念醒悟自己本是王子,发心回家归投父王,当然会被父王摄受!
现在是回归本有的净土家乡,哪里是分外之事呢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
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
佛往昔发愿是要让众生很容易生到净土,愿海设计的是极简易的方法,不是复杂、困难的方法.
所以临终时若闻到名号至心信乐,以十念就能往生.
所以再告诉他:佛往昔发过大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受、欢喜,下至念十声佛,如不能往生我的净土,我就誓不成佛.
现在弥陀已经成佛,这一愿已经成了真实之愿.
所以,只要临终发至诚心,念佛求生西方,就无不蒙佛慈悲接引!
这是愿海自然的反应,只要众生有至诚的信心、欢喜心,系念于佛,佛就一定慈悲接引.
千万不可怀疑!
怀疑就是耽误自己,让自己堕入轮回,千生万劫受苦.
所以祸害极大.

能这样解除他的疑虑,他就有了信心.
进一步还要让他生欢喜心: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
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
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
你要想到:现在离开这苦难世界,要生到极安乐的世界,这是一生中最庆快的事!
所以你心里要欢喜起来.
就像在牢里关了无数年,受尽折磨.
到出狱这一天,心里有多高兴呢!
外面的天地那么广大、自由,从此就永别轮回了,迎来的是无比光明、美好的未来!
佛已经在监狱门口接你了,要把你接回净土的家.

这不是在人间去了富饶、发达的地方,能过上富裕的日子.
这是去无比美好的佛国!
所以你要欢欢喜喜地念佛,欢欢喜喜地去净土.
你千万不能怕死,怕死也不能不死,反而会让你没有生西方的份.
怎么说呢因为佛的悲愿想救你出轮回,而你怕死,想继续住在轮回.
你不愿离开轮回,佛虽大慈大悲,也奈何不了不依从佛教导的人.
一般的人到了临终时无可奈何,特别悲惨、恐惧.
但只要是能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临终就成了告别轮回最最欢喜的时刻!
成了实现自己大愿的时刻!
成了人生飞跃的时刻!
所以那一刻变成了大欢喜、大庆慰!
佛和圣众来接自己去净土,那有多欢喜呀!
所以和一般人根本不同.

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
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
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
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
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

进一步安慰他说:你千万不要怀疑自己业障重、善根薄,佛不会来接引.
你要知道,这句"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如同大冶洪炉.
佛因地发愿以名号作佛事,普度众生;修行时又以无量功德庄严名号;成佛时圆成这句万德洪名(在名号中具足无量功德).

所以只要持这句万德洪名,就会召来佛的无量功德加持.
功德的力量,如烈火洪炉;多生罪业,就像空中片片雪花.
至诚持万德洪名,在念佛的心中消除罪业,就如雪花靠近洪炉就被化掉.
经云:"至心一念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所以你要相信至心念佛的功德极大、消业极迅速.

这样业消了,善根自然发出,自然增长殊胜,自然是大善根的人了!
何必看轻自己、怀疑自己不能往生,何必疑虑佛不来接引呢这时要帮助他对佛、对名号生起信心.
他怕自己业重,认为念几句佛能消多少业障.
要告诉他不能这样想,这时全凭信心.
有十足的信心,念佛的力量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佛的加持就能直接融入;半信半疑,自己的心力发不出,念佛的功效也就大打折扣.

如此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能这样委曲宛转地开导安慰,针对病人心里的畏惧、怀疑、退缩,设法帮他解除,提起他的信心和欢喜心.
这就是对他做最直接的帮助.
总之,要做好心理工作,针对临终人心里哪方面薄弱、哪里有障碍,想方设法地帮他排除;而且要从正面设法把他的信心、愿心、欢喜心等引发出来、助长起来.
这样帮助临终者的心,才是帮助他往生.
能这样善巧地开导安慰,帮他拿掉顾虑、怀疑、怯弱等包袱,他的心就轻松下来,就能生信心.
再引生他的欢喜心,他就会勇猛地求生净土.
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
至于自己所应尽孝致诚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随顺俗情,求神问医.
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
以上讲的都是开导病人的方法.
至于自己应竭尽孝顺、诚心的地方,也唯一在这上面.
刚才讲过,佛法非常简明,都是在根本的心地上着眼,着重让亲人临终的心得到安慰,引导他的心趣入净土.
助念的要点就在这上面.
所以,所谓的尽到孝心、尽到诚心,就是指尽力帮助亲人的神识往生净土.
在这以外切不可随世俗的做法,因为这样做不但没有利益,还会给自他带来祸害.
所以不能随俗情求神问医,大限到来,鬼神、医药哪里能让人不死呢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则于念佛一事,便纷其诚恳,而莫由感通矣.
一般的人临终就只是一念心,不去净土,就去轮回.
在旁的亲友也只有一个心,不是帮他去净土,就是帮他去轮回.
在这时,不论临终人还是助念者,都要系念在佛上.
不然,一分神就又跑到别的路上去了.

如果旁边的亲友心缘在毫无实益的世间事上,对念佛就分心了,诚恳的程度就大大减弱.
比如心里想着怎么请医生或者送医院,心都分掉了,哪里能尽心开导、安慰病人,帮他提正念、提信愿、提欢喜心呢重点都放在世间法上了!
都是怎么求神、问医,想常住轮回的一个想法,对往净土送的紧要大事就不能办好.
这样,心没有十足的诚恳,没有尽力地在紧要处上做,那就不能感通佛力.

所以这时临终人的心是主因,旁边人的心是助缘,主因和助缘都要放在"和佛相应"这个重点上.
如果往生者自己一心系念在佛上,旁边人的心也共同系念在佛上,就一定能感得佛力接引而得以往生.
许多人于父母临终,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此名卖孝,欲世人称我于父母为能尽孝.
不知其天地鬼神,实鉴其心.
故凡于父母丧葬等事,过于张罗者,不有天灾,必有人祸.
为人子者,宜注重于亲之神识得所,彼世俗所称颂,固不值明眼人一哂,况极意邀求,以实罹不孝之大咎乎.

许多人在父母临终时不惜花费钱财,请很多医生来看.
这叫"卖孝",目的是想让世人称赞我对父母能尽孝.
世俗人看的是表面现象,天地鬼神只看人的存心.
所以,凡是对父母丧葬等事过于张罗的人,不是有天灾,就一定有人祸.
作为子女,应当注重父母临终时的神识得到好的去处,以使父母来世得到大利益.
能让父母往生到净土,才是尽了出世间大孝.
所以务必要在这个要点上尽到自己的孝心.
除此之外,世俗称颂的那一套固然不值明眼人一笑,何况是极意张罗而造下不孝的大罪呢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
临终的第二要是助念.
要注意的地方有两点:第一、助念要持续不断.
因为临终的人心力很弱,自己难以做到在断气之前始终缘在佛上,所以要通过持续助念的力量,托住他的心缘在佛上,来确保往生.
第二、助念要目标一致、步调一致,不能杂乱.
不论念佛的声音、节奏、环境的清静等,都是为使临终者的心始终缘在佛上,而确保往生.
前已开导病人,令生正信.
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绝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继长念,即向来以念佛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
以故家中眷属,同应发孝顺慈悲之心,为其助念佛号.
经过上面开导,已经让病人生了信心.
他内心的疑惑、顾虑、恐惧解除后,就一心想去极乐世界了.
接下来要帮助他维持念佛的正念,考虑到他的心力很弱,不必说平时绝不念佛的人,不容易做到长时持续念佛,就连一生以念佛为修持的人,到这时也全仗别人帮助才能得力.
所以家里的眷属要共同发孝顺、慈悲心,为亲人助念佛号.
(就是要齐心协力帮助亲人的神识往生西方.
这时是用大家助念的心力扶助临终人的心往极乐世界去,所以要尽心尽力地助念.
)若病尚未至将终,当分班念.
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
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持.
念一点钟,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
若有小事,当于默持时办.
值班时,断断不可走去.
二班念毕,三班接念,终而复始,念一点钟,歇两点钟,纵经昼夜,亦不甚辛苦.

助念有两个阶段:第一、临终之前的阶段,分班助念;第二、快断气时,共同合念.
首先,分班助念的要点是大家的力量平均分配,使得劳逸结合,以保证佛号相续不断.
不然一个人从早念到晚,没有这个精力.
所以要分成三班轮流来念,每一班限定几个人.
头班出声念,是为了让病人听到佛号,二、三班在后面默持.
念了一个小时再换班,二班接着出声念,头班和三班默念.
如果有小事,应当在轮换到默念时再去办,值班时绝对不能走动.
(意思是,出声念的这一班站在助念的前沿阵地,要保证一个小时里佛声不断,让病人听到.
在这期间念念停停或者中间走动,就会扰乱病人的心,让他心神不宁.
)等二班念完,又由三班接着出声念,头班和二班默念.
这样周而复始,每班念一个钟头,歇两个钟头.
即使经过一天一夜,也不会特别辛苦.
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
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如是,即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徒为人而已.
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这里要知道:帮助别人,实际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往生,实际是成就自己往生.
现在肯帮别人净念往生,将来自己临终也会得别人助念.
知道这一点后,就应当不怕辛苦,尽自己的心来做.
而且,不用说为父母尽孝要这样做,为一般人这样做也是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
所以实际是利益自己,不只是为别人.
还要想到:成就一个人往生,就是成就一个众生作佛.
这样的功德哪里能思议呢三班相续,佛声不断.
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
这样分成三班,轮流替换,以使病人耳边的佛声不断.
病人还有气力,就随着佛号小声念;如果不能念,就用耳朵静静地听.
这样心无二念,自然能与佛相应.
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
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
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
太快则病人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
太慢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
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
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易得力.

助念时念佛的声音不能太高,太高伤气,难以持久.
也不能太低,太低病人听不清,不易得力.
又不能念得太快或太慢.
太快,病人跟不上;太慢,气接不上,也难以得益.
所以不高、不低、不缓、不急,每个字都念得清清楚楚,每一句都念得清清楚楚.
让每句佛都平平稳稳地入进他的耳根,经过他的心,才容易得力.
要知道,这是念给病人听的,所以念的方式要让病人最合适地接收到.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
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
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
念佛的法器只用引磬,不用其它.
原因是引磬的声音清,听了使人心地清净.
木鱼的声音浊,不适合在临终助念时用.
又宜念四字佛号.
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
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
家中眷属如此念,外请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
而且适合念四字佛号,一开始念几句六字,以后就专念"阿弥陀佛"四字.
因为字少容易念,病人随大家念或专心听,都很省心力(这是考虑到临终人心力弱,为了让他省力,只念四字佛号).
家里的眷属这样念,外面请的善友也这样念,不论人多人少都这样念.
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间断.
最忌讳的是念念停停,送往生要尽到心,要在病人断气前尽量让佛声相续.
这一声声的念佛,就是在扶助病人的心缘在佛上.
如果念念停停,病人缘佛的心就有可能间断,而不能相续.
若值饭时,当换班吃,勿断佛声.
碰到吃饭时,不是大家一起吃,不然在吃饭这段时间里断了佛声,万一病人这时断气,心没缘在佛上,就可能落轮回了!
所以要换班吃.
只许默念的那班去吃,开声念的一班不去吃,这样佛号就不会断.
等一班吃完了,再换班吃.
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
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
第二阶段:如果病人快要断气,就应当三班共同助念(因为这是最关键的时刻).
直到病人断气之后,还要分班念三个钟头.
然后开始歇气,以便做料理、安置等事.
也有说时间越多越妙,还有近代大德提倡断气后助念8~24小时.
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
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
当念佛进入助念阶段后,就不能再让亲友走到病人前来慰问、安慰.
既是有情义来看,就要对临终的人做到真实帮助.
所以应随大家念佛若干时候.
这才是真实情义,有益于病人.
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虽可感,其事甚可痛.
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预令人说之,免致有碍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如果按世间的俗情来做,那简直是推人下海.
虽然其情可感,但所做的事让人悲痛.
这又全在主持者明白道理,预先就做好防范,对大家讲明,免得临时出差错而障碍了往生,这是对病人很大的危害.
世间的俗情,感情好的亲友来了,总要说两句慰问话.
而这样让病人分了心,没有缘在佛上,就障碍他往生.
万一听到哭泣或动情的话,心里动了悲感,就又落入轮回了!
这种做法叫"推人下海".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
第三要:在临终和已断气时,不能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
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
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
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
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挒之痛,痛则瞋心生,而佛念息.
随瞋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
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
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

人到了临终之际非常关键,这是凡、圣、人、鬼分判的时刻.
如果这时候一心系念佛,就能往生净土而成圣;如果一念缘着世间法,就会堕轮回而做凡夫;如果一念心处在安详状态中,就会往生善趣;如果一念心生起嗔恨、贪爱,就又落入恶趣.

这时候境缘往哪方面诱导,非常关键.
对于念佛人,就要以佛号引导他的心缘在佛上,趣向净土.
这时不能有任何杂染缘,不能有任何干扰.
断断不可以在这时给病人洗澡、换衣,或移动寝卧之处.
总之,随他自己舒服的方式,愿意往左就往左,愿意往右就往右,愿意躺着就躺着,愿意坐着就坐着,不要勉强,不要用手移动他;也不许在他面前现出悲哀、哭泣的神情.

因为这时候病人身体不能自主,稍微一动,手、脚、身体就受到扭折疼痛.
一疼痛随着生起嗔心,佛念就停了.
随嗔心去的人多数堕在毒类中,可怕之至!
另一方面,如果临终人见亲友悲痛哭泣,会生情爱心,而中断佛念.
随着情爱心掉入轮回,就生生世世难得解脱.

过去有个阿耆达王,一生信奉佛法,造立塔庙,积了很多功德.
当他临终快断气时,旁边的侍卫因为几天没睡,一下疏忽,把扇子掉在他脸上.
当时他很疼痛,起了嗔心,随着这念嗔心就投在毒蛇的腹中.
民国了然法师讲过:以前有位居士,在清朝曾做过江苏府台.
后来他发心出家,住在小庙里,和灵岩山很近.
他的姨太太也很信佛,常常送供养来,劝他回家,说:"现在你已经出家,你是菩萨,要度众生,不能独修.
你如果回家,一切都比较方便容易,我愿意侍奉你.
"被这样屡屡劝动,厚情难却.
后来因乡间也不太平,他怕被扰害,常常心里不安.
因为有这危险的关系,后来就真的回家了.

回家后,得到他夫人周全的照顾,使他能安心念佛.
有一天,他向夫人告假说:"阿弥陀佛已经来接我了,我要回西方.
"夫人向他顶礼,哭着说:"菩萨!
你现在去了,丢下我在世上,我依靠谁呀"忽然被他夫人情爱一牵,难舍难离.
当时就迷失正念,也跟着一起流泪.
再看阿弥陀佛,已经不见了.

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当时以一念嗔心就做了毒蛇,或者被亲人的情爱所牵,动了凡情,就又堕轮回了.
另外有一件事,是了然法师听护关的常青师讲的:他父亲吃素有很多年,虽然发心念佛,只是求福报,不懂得发愿求生西方.
常青师9岁时,父亲去世,家属给他沐浴换衣服,还没有棺殓.
第二天,父亲的姐姐来了,对着他耳边哭.
当时常青见到父亲两眼流泪.

由此就知道,人快要去时或去后不久,身体还没冷透,神识还没完全走时,眷属不能啼哭.
像他姑姑在耳边哭时,还能看到他父亲流泪.
当时就是动了情.
这样子,就又轮回生死了.
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
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
若或妄动哭泣,致生瞋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
这时让病人最得益的,莫过于一心念佛;最损害的,莫过于乱动他的身体或哭泣.
如果乱动他的身体或哭泣,使他生了嗔恨或情爱之心,那要想生西方,一万个人里没有一个!
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
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
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
然果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
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
此之罪过,实为无量无边,愿诸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

而且人要死时,热气从下往上,上面最后冷,就是超生的相.
从上往下,就是堕落的相.
所以有顶圣、眼天生等的说法.
然而只要大家真的能至诚助念,自然可以直下往生西方.
切不可屡屡探摸病人的身体哪一块热.
这样一触到身体,如果神识还没离开,就有可能受刺激、心生烦痛而不能往生.
这障碍亲人往生的罪过,实在是无量无边哪!

但愿亲友们都各自注重恳切念佛,不必探摸热气最后在哪里冷.
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
若依世间种种俗情,即是不惜推亲以下苦海,为邀一般无知无识者,群相称赞其能尽孝也.
此孝与罗刹女之爱,正同.
经云,罗刹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
彼无知之人之行孝也,令亲失乐而得苦,岂不与罗刹女之爱人相同乎.

做子女的人送父母往生,在这点上能留心、尽心,才是真正尽孝.
如果按世间各种俗情,就是不惜把父母推下苦海,只是为了赢得一般无知愚人共同称赞我能尽孝而已("依俗情",指这时号啕大哭、或者洗身体、换衣服等等).

其实,这样的孝跟罗刹女的爱是一样的!
经上说:罗刹女要吃人时,就说:"我爱你,所以吃你.
"无知的愚人行孝,使父母失去安乐、遭受痛苦,岂不和罗刹女的爱一样吾作此语,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实际上讲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贤孙亲爱之一片血诚,不觉其言之有似激烈也.
真爱亲者,必能谅之.
我这样说,不是不近人情,是想让大家各自在真实利益上讲求.
一定要使得亡者的神识往生净土,使得存活的人都获得福善,这才满足孝子贤孙孝敬父母的一片血诚.
不知不觉,我说的话似乎有些激烈,真正爱父母的人一定能谅解我.
下面再解释"顶圣眼天生"等一颂: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
临终时暖气最后在哪里冷,就决定生在哪一道,有一定的相兆.
"顶圣"是指人断了气,全身都冷透了,只有头顶还热,这证明是往顶上出去的.
一定是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了.
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
心处独热,则生人道.
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
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
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
"眼天生",指的是全身都冷透了,只有眼睛和额头这里还热,就生天道;只有心口这里热,就生人道;只有腹部这里热,就生饿鬼道;只有膝盖这里热,就生畜生道;只有脚板这里热,就生地狱道.
此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至此感现如是,非可以势力假为也.
这是按照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业的情况,临终时看哪种业重、哪种业串习多或哪种业首先发动,就随这种业而受生在相应的一道里.
神识往哪里出去,则出现热气最后在哪里冷,这不是以人为的力量能假装的.

是时若病人能志诚念佛,再加眷属善友助念之力,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耳.
不须专事探试征验,以致误事也.
至嘱,至祷.
临终时如果病人自己能够至诚地念佛,再加上旁边眷属、善友助念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合,就决定能带业往生、超凡入圣.
不必要专门试探热气,以至误了大事.
这是很要紧的一点.
以上简略解释了《临终三大要》.
关于助念往生方面,还存在临终者自身和环境方面的很多实际情况,有很多具体细节上的事要处理.
这些可以参考《饬终津梁》、《饬终须知》、弘一大师的《人生之最后》、李炳南老居士的《助念之意义与规矩》等,以及请教有临终助念经验的善知识来作指导.

示华权师病中法语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
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
人活在世上,都免不了要受生病、死亡的苦.
当这些苦事出现时,只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
如果自己没有力量了生脱死,又不归命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那就只有再度轮回了.
看清了这一点后,就要放下万缘,一心念阿弥陀佛,求佛接引自己往生西方.
这也启发我们:一到关键时刻,比如生重病时、遇到危难时、快死亡时,心里要立即念阿弥陀佛.
要让念佛成为自然的反应.
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
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
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
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
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

现在如果你呼吸急促,就只念"阿弥陀佛"四个字.
你要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
除了这一念,心里不能再起丝毫别的想法.
你不能盼望病快点好,也不可以在佛之外另起求神求天保佑你的心.
如果你盼望病快点好,或者在佛之外求神、求天等来保佑你,心放在这上面,就没缘在佛上,就和佛心隔开了,因此得不到佛加被的力量.

就像打电话,拨111,就能收到从111传来的声音;拨123,就收不到从111传来的声音.
同样的道理,一心祈求佛,就能收到来自佛的加被.
不祈求佛而祈求其它,则得不到加被.
因此要一心一意地念佛.

你要晓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回.
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就会速好.
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
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
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
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

你要晓得,天地父母都没能力让你出轮回,只有阿弥陀佛能让你出轮回,所以你要一心归投阿弥陀佛.
如果你肯放下一切,一心一意地念佛,若寿命还没尽,病就会很快好;若寿命已尽,就能立即往生.
但你不能求病快点好,而要求快速往生.
如果你求病好,万一寿命已尽,就不能往生;如果只求往生,假使寿命没尽,病就会很快好.
所以要唯一求往生!

往生西方,好处说不尽,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
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往生西方有说不尽的好处.
比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还要好上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
对于殊胜至极、安乐至极的西方净土,你要一心一意地求生,切不可痴心妄想而怕死.
如果你有怕死的心,就不能往生了.
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
往生西方,如出粪坑监牢,到清净安乐逍遥自在之家乡,何可怕死.
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时期了.
我们在世间生活,就像蛆虫呆在粪坑中、囚犯关在监牢里一样,苦得不得了,在身心上发生的任何境遇都受着烦恼和业的逼迫,全无自在,所以唯一是苦.
往生西方就像脱出了这个粪坑和牢狱,而回到清净安乐、逍遥自在的家乡,怎么能怕死呢一有怕死的心,就永远陷在轮回中受苦而了无出期.

要知道,临终时,如果害怕舍掉这个业报身、害怕离开这个世间,那就不能往生西方.
你若能出声念,则小声念.
不能出声念,则心里默念.
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亦如此念.
又眼睛望着阿弥陀佛,心中想着阿弥陀佛.
有别种念起,当自责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种念头,坏我大事.
你如果能出声念,就小声念.
不能出声念,就心里默念,耳朵听别人念,心里也按这样念.
而且,眼睛看着阿弥陀佛、心里想着阿弥陀佛,有别的念头生起时,就应当呵责自己:我现在要仗佛力往生西方,怎么能起这种念头坏我的大事!

你若肯依我所说的念,决定会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永劫常受快乐,了无一丝一毫之苦事见闻,又何有此种之疾病苦恼乎.
如果你肯依我所说的念,一定会往生西方.
一得往生就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了.
以后永远享受快乐,一丝一毫的苦事都见不到听不到,哪里有像现在这样的病苦呢倘心中起烦恼时,要晓得这是宿世恶业所使,要坏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
我而今晓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随他转.
除过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
那就能与佛心心相应,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
好记我语,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

你要晓得:自己是往六道里去,还是往净土中走,全凭现在的心.
现在是千钧一发之时,一定要把握住正念.
如果心里起了烦恼,要晓得这是宿世恶业发动,要坏我往生西方的前程,要让我永远感受生死轮回的大苦.
我现在晓得它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随它转,除了念佛,什么事都不去想它.
这样就能和佛相应、得佛接引,而直下往生!

好好记住我的话,自然可以得到极大利益.
对于修净土的几点感想修净土要有欣厌之心我们修净土,一定要有迫切求生净土的心.
对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要有真实厌离,对极乐世界要有真实欣求.
要把这个世界视为厕所,把自己视为在其中生活的蛆,把世间种种生活视为蛆在屎尿里蠕动.
看透了,丝毫滋味也没有,只是迷惑颠倒、造业受报而已.

具有这样的心,就不会再贪恋世间,不会再耽著暂时的享乐,而忘记回归净土的家.
像这样身在娑婆,心系极乐,对世间的妻财子禄、名利享乐会看得很淡.
如果对这世间的享乐还非常向往、追求,那自己的心就距离净土十分遥远.
如果能把这个世界视为粪坑、牢狱,见到人们寻欢作乐都觉得很苦,就像快枪毙的人还在化妆,快淹没苦海的人还在狂欢歌舞那样.
见到这些时,心里不起一念羡慕,一心只求从轮回苦海中出离.
对于极乐世界却有游子思归的渴望,囚犯思家般的魂牵梦绕.

修净土的人一定要有这份真挚的净土心.
不是假装,不是麻木,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心里有一份真情——我的家就是极乐世界!
现在沦落轮回他乡,我一定要回归自己的家!
看过《净土圣贤录》的人就知道,很多念佛的人就是这样的心:我要回家啦!
念念想回家,现在只是在轮回监狱里还有几十年徒刑要受(就是还要在这个世界生活、工作、受种种业报),但我一直盼望着出轮回牢狱.
再受几十年的有期徒刑之后,这轮回的刑罚就算受完,我就要回到净土老家了!
我不想呆在这里,这世间所有一切都不是我追求的!
一切只是随顺业缘而已.

实际上,到了临终就是出狱的时刻到了.
这时门一开,就要冲出去!
事先所有的事都准备完了,就这么几件东西,早就打点好了.
门一开就立即冲出去!
再不想逗留一秒钟!
要有这样迫切回净土的心.
对阿弥陀佛要有全心的信赖我们要衡量自己:烦恼和业有多重善根、智慧、定力有多深福报有多少每天迫于生计,要花多少时间忙碌世间事,能抽出多少时间来修行如果衡量下来,觉得自力做不到即生了生死,那就要依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来超出.

原因是:阿弥陀佛建立极乐净土的大愿非常特别,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摄持具缚凡夫往生佛的国土而横超生死!
在十方世界的其他净土中少有这样的设置,唯有弥陀愿海是这样设立的.
他摄持以自力无法超越生死的凡夫,只要肯真信切愿、一心念佛,就将其心识摄持到净土中.

再说临终所用的法,应该是很简单的法,也是很管用的法!
在这种危难关头,还能念很多、修很多吗弥陀愿海就是在这上体现了无上悲愿:考虑到众生临终时非常困难,自己无力解脱,就要给众生最简易、最方便的方法,让他持佛名号就可度脱.
所以临终能一心念佛,佛以本愿力就立即加持其心,而摄受往生.

经过这样衡量就会知道,天地父母都不能救我出轮回,只有阿弥陀佛能救我出轮回!
能肯定这一点,就全心全意地恳切念阿弥陀佛.
这就是度出生死苦海的方法.
我们沉溺于轮回苦海,没有别的船可上,只有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可上,因此到了关键时刻,就一心信赖阿弥陀佛.
这时要求至诚一心,最忌讳三心二意.
只有对佛专一的诚信,才能感通佛力接引;心分成了两路、三路,或者有别的世间祈求,都是对佛的诚心不够,也因此难以感通佛力.
所以阿弥陀佛因地发的四十八愿中,有"至心信乐""至心回向"这样的字眼,这是给出了得生彼佛净土的必要条件.

生重病时如何把握人的一生不可能不得病.
对修净土的人来说,生重病时该如何把握呢其实,生重病时,正好检验我们平时说的"我想往生"是不是真话.
对于真想往生的人来说,如果真的认为"轮回是苦",那就时刻想要出离;如果真的时刻想要出离,就念念归投阿弥陀佛;如果念念归投阿弥陀佛,一旦生重病时,自然会想:人命无常,正好借病缘往生西方.
心中会更恳切地念佛,不会求病早点好,让我多活几天,因为对"轮回苦、西方乐"已经有深深的定解,生病只会激发自己以恳切的心求生西方.

所以一旦生重病时,就要有求生净土的心,而不能求病好.
这样志愿坚定,往生的把握就大.
你要观察求病好到底是什么心,是想在轮回里多住一段时间吗是对世间放不下吗不然为什么只求病好、而不求往生呢尤其是老年人,如果对净土没有生起真实的信愿,平时只把念佛挂在嘴上.
一到生病时就特别害怕,心里的想法太多了.
比如有的老人念了几十年佛,到生病时特别不愿听人说死字,特别怕寂寞.
一次有两个老人在买衣服,一个说:"你都是快要死的人了,穿这么艳的衣服干什么.
"另一个说:"正因为无常快到,所以才买来穿.
否则以后没机会了.
"如果平时有这么多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相违背的心思,那么当无常到来时,就会求医、求神、求病好……,反正求一堆和往生无关的事,这样能往生吗其实生重病时一心念佛求往生,这样做,不论对治病还是对往生,都只有好处.
如果寿命还没有尽,以一心念佛而得佛力加持,病就会很快好;如果寿命已尽,以一心念佛,也就直接往生西方了,岂不是大快之事!

遇到危难的第一反应就是念佛如果我们能定下来,今生到了命终唯一去极乐世界,那么遇到危难,第一反应就是念佛;感觉有危难,第一反应也是念佛.
比如上车时就想到:这辆车不安全,很可能出车祸,所以就一心念阿弥陀佛.
即使出了车祸,也会在念佛中往生!
坐飞机更加危险,万一发生空难怎么办所以坐在飞机上也一心念阿弥陀佛.
要像这样,在平时就养成习惯.
既然已经决定了这一生命终只去西方,那就是已经决定了归投阿弥陀佛,这一生的最后就完全交给阿弥陀佛了!
能这样决定下来,就会很安心.

这样的话,即使生小病,第一反应是"现在生病,首先归投阿弥陀佛".
虽然生小病吃药就会好,但自己要按这样训练.
一碰到有事就是"阿弥陀佛".
每天做好功课,立即把功德回向于往生.
在街上走也是阿弥陀佛,万一摔一跤,第一反应就是"阿弥陀佛"!
碰到有危难,更要念阿弥陀佛!
忽然煤气中毒,倒在地上,立即就念"阿弥陀佛"!
喉咙呛了,喘不过气来,也是孤注一掷地念"阿弥陀佛"!
这样万一死了,有这一念阿弥陀佛,也就往生了!

如果能按这样练习,串习到不必刻意提,一遇到事情就自然念佛,那就是念力深了.
在世间遇到什么,我们都叫"妈".
从小依赖惯了母亲,一到祈求救助时,就自然叫"妈",现在要把这个"妈"换成"佛"!
所以只要有苦事出现,有危难、生了重病、快要死时,就应当立即放下万缘,一心念阿弥陀佛!
就像自己一旦溺水,就要立即呼救.
我们是向阿弥陀佛呼救!
呼救的办法就是念佛的名号.
佛的名号是呼救的电话号码,念名号就是给阿弥陀佛拨电话,阿弥陀佛收到了呼救的信号,就会救我们去极乐世界.

如果在危难时祈求其他方面,自己的心就和佛的心隔开了,也就失去往生的时机.
所以要一心一意地念佛,从心里不断发出向佛求救的电波,让它一念接一念地相续.
修净土不能有怕死的心为什么修净土的人不能有怕死心理呢因为就是在脱掉这个业报身的时候去极乐世界.
如果怕死,不能勇敢地念佛趣入净土,那就往生不了.
出娑婆、生西方的临界点就是"死".
大胆地念佛冲过去,就会生到净土七宝池.
如果害怕死,不肯迈进,那就生不到西方.
这就像中印边境只有一条线,已经走到了这条线上,脚跨出去就到了印度,不跨出去就还留在中国.
所以在临终冲刺的关头,要专注一心,直接投入阿弥陀佛.

那么,怎么来消除怕死的心理呢要认识清楚:死不是彻底毁灭,死只是换个身体而已.
对念佛人来说,"死"是把业报身脱掉,换上净土的莲花化生;"死"是脱离长劫生死的牢狱,去到无比殊胜、美好的净土.
所以"死"不是彻底毁灭,反而是梦想成真,是永超苦海.
"死"是立即生到具足无量功德庄严的净土.

要想到这一去,就能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从此就登上了不退地,永远不会起一丝一毫的烦恼,不会造一丝一毫的有漏业,不会受一丝一毫的苦,永远受用殊胜法乐.
所以,当死亡到来之时,应当生大欢喜心.
现在就要生到功德庄严的佛国了,这比生到天上做天帝要好无量无数万万万万倍.
这样油然生起大欢喜心.
这时千万不能以愚痴的心怕死.
一定要提起心力,就只剩最后一刻,再苦也要忍住.
这时不念佛求生净土,那才苦不堪言呢!
要受如生龟脱壳、活牛剥皮般的大苦.
而一心念佛,得到佛力加持,反而不那么苦.
真正与佛相应了,心里就能安定、喜悦.

所以临终生重病时身上有很大的苦,内心一定要坚强,要咬住这句佛不放.
这一生只剩最后的冲刺,冲过去就到了净土!
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心.
要以念力胜过业力如果临终时心里生起烦恼,要知道这是宿业发动,这时要有正念,不能跟着业力跑.
比如生了贪心、嗔心或者心神昏乱等,要警觉到这是要坏我往生的大事,让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
这是来害我的,我偏偏不跟他转!
它起来,我拼命咬定这句佛,除了念佛,一事都不想它.
能这样把握住,就得佛加被,而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明朝有位闻启初居士,临终的状况就是这样.
当时他生了一场病,说:"我要直接去西方,生点病没有什么.
"等到生病严重时,神识错乱,无力自控,心里特别慌乱.
过了一天,仍旧错乱,情况很危急.
他忽然警醒说:"生死的根株不是别人能代我拔掉的.
"然后起身洗漱穿衣,向着佛烧香、燃臂,哀苦忏悔.
整个一宿没有丝毫懈怠.
这样做了一晚,再回来端坐,心神就安定下来,净土当即现前.
随后就剃掉头发,披上袈裟,和大众告别而往生.

大家想想,如果闻启初当时心里不警醒,不能奋起心力、求佛忏悔,很可能就被业力转了.
但他以正念的力量胜过了业力,结果佛力加佑,使他的心神安定下来,净土应念现前.
这也警示我们,临终时不论现行哪种烦恼,都不能跟着它走,要尽一切努力把心缘在佛上.

人字发隐发隐就是把隐含的深义揭示出来.
诸位不妨自问:我是个人,我了解人的含义吗如果还不了解,那就请听印祖开示.
人为倮虫之长,身不过数尺,寿不过数旬,竟与高厚悠久莫测之天地,并称三才,其义何属.
古时候说我们人是倮虫之长(倮虫指没有鳞甲毛羽的动物),在各类生物中是最高级的生物.
看这大地上、大海中、虚空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就像一个个小虫,里面人是最好的.
人这倮虫看起来身体不过数尺,寿命不过数十年,竟然与高广、深厚、悠久莫测的天地并称为三才,其意义何在呢须知才者,德能之称.
天以普覆万物,生成化育为德能.
地以普载万物,含养滋培为德能.
人以赞天地之化育,继往圣,开来学为德能.
要知道"才"是德能的称谓.
具有德能、具有大能力,就称之为"才".
天以普遍覆盖万物,出生、成长、化育万物为德能.
普天下的万物都仰赖于天,都要承蒙天日的照耀、天雨的滋润等,才能生长、成熟,得以化育;地以普遍荷载万物、含养滋培为德能,大地上的万物都得到地的托负,或把根扎在地中,或从地里吸取养分,而得以养育成熟.

天地之间的人是以赞助天地化育,继往圣、开来学为德能.
也就是人类作为万物灵长,能赞助天地化育群生的功能.
设无人之德能,则天地之德能犹有所憾.
由得人参赞继开之德能,俾天地之德能,圆满充足,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人与天地并称三才者,此也.
假设没有人的德能,则天地德能还有所缺憾,由于得到人类参赞天地化育、继往圣、开来学的功能,便使得天地的德能圆满充足遍及于十方三世,这就是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的原因.
人之德能,大端有四.
人者,仁也.
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
人的德能大体上有仁、忍、任、尽四项.
首先,人有仁的德能.
人有仁慈恻隐之心,能够自利利人,故名为"人".
人者,忍也.
忍劳忍苦,担当柱地撑天之事,故名为人.
人又有忍的德能.
人能忍劳忍苦,担当起柱地撑天的事业,因此称之为"人".
大体而言,在六道各类生命中,只有人身具有担当的力量.
比如与人共处的飞禽走兽不可能担当柱地撑天的事业.
三恶道的众生和天界享福、入定的众生也同样不能担当柱地撑天的事业.
只有具足暇满的人身,能启发出极其广大的心力,能担当起化育一切众生的大业.

这意思是说唯有人能够发大心、成大业.
人具有心力,能够发起无上菩提心,担荷起普度群生与乐拔苦的重担,并为此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克服艰辛困苦而完成伟大事业.
人者,任也.
力任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俾无所歉缺,故名为人.
人又有任的德能.
人能够努力实践并守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使得自己的德行无所欠缺,因此称之为"人".
我们今生已经得到了人身,就要努力做个真实的人.
何谓真实的人呢就是内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的人.
能具足这八德,才是名符其实的人.
如果八德中缺少一部分,比如缺少忠、孝等德,就是人格有缺陷,只能算半个人、三分之一个人等.
因此要努力把欠缺的品德修补完全.
只有把人格修完善了,才能进一步完成出世圣贤之道.

此八事,匹夫匹妇皆能为之.
此乃参赞化育,继往开来,撑柱天地之大事.
若一疏忽,或亡一二,或八字俱亡,则成冒名之伪人,非与天地并名三才之真人矣.
若能类推,则希圣希贤,学佛学祖,有余裕矣.

这八件事,下至匹夫匹妇都能去做,不是只有读到很高学位、拥有很多知识、财富、权势才能做.
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完全能实践这八德.
比如每天都可以实行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尽悌、对人事尽忠尽信等等.
如果自己立志做个好人,就能日日实行人之八德.
所谓学佛修行的基本目标是修好人品.
实际上,这些常人都能做的事,正是参赞化育、继往开来、柱地撑天的大事!

如果八字中有一字忽略而没有力行,或者失掉了一二个字(缺少一、二项品德),或者八个字全部丧失(人之八德完全丧失),那就成了冒名的假人(表面上有人的称呼,实际上没有人的品德),就不能称之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的真人!

以上人的品德、人的真义,如果能举一反三地认识和扩充,再加以努力实行,则所谓的希圣希贤、学佛学祖,就都可以完成了.
人者,尽也.
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
人又有尽的德能.
人能在世间法上,尽到儒教伦常之道,以恪尽伦常上的本分;又能在出世间法上,尽到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得本具心性.
因此称之为"人".
世上没有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也没有一人能出于心性之外.
既然在伦常之内,就要深信因果、恪尽本分,必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才不失做人的品格.
既然本来具有心性,就应当真实修行,以去除虚妄的烦恼、执著,恢复本有的真心.

人之义,大矣哉.
愿一切同伦,各各担荷人之四义,岂独吾国之幸,实天下万国之深幸也.
由此可知,人之涵义何其广大!
愿一切同伦都于自身上担荷仁、忍、任、尽之四义.
(担荷即于自身上承当起来,努力地实践和完善.
)如果人人都能担荷人之四义,则不但是吾国之庆幸,实在是天下万国之庆幸!

这是指人人能尊重自心的德能,不使它埋没而励力地显发,那就决定能利益到自己,利益到身边的人,推而广之,决定能利益到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或曰,汝作此说,汝能一一无憾否.
或有人问:你这样解释人的涵义,自己能一一做到而心无遗憾吗答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我悲我之一一有憾,冀一切同伦一一无憾,以免一一同伦,临寿终时,犹有如我无穷之深悲也.
这是1938年印祖晚年的教言.
老人回答:鸟快死时,鸣叫也是悲哀的;人快死时,说的也是善语.
我悲哀自己一一都有缺憾,只期望一切同伦一一都无缺憾,以免临终时还有如我这样无穷的悲憾.
君不见未曾有因缘经,野干说法,天帝释拜听乎.
使尽大地人皆为天帝释,亦不至不许野干开口,君何得固执人我相而责我乎.
我知过矣,后不再说.
你没见到《未曾有因缘经》中,狐狸说法天帝释下来拜听吗假使尽大地的人都是天帝释,也不至于不许狐狸开口.
你怎么能固执人我相而责备我呢我已知过错,以后不再说了.
竭诚方获实益论一、世法上竭诚方获实益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下人不深"指学人内心谦恭的程度不深.
"不得其真"是说它的结果,指世法上得不到学问、技艺的真髓,佛法上得不到真修实证.
这话虽然短小,可譬喻世出世间一切方面.
《大乘庄严经论》说:"下心为缘起.
"意思是指示学人内心谦下方具有得师长传授、教诲的因缘.
相反"我慢高山,不出德水",即是呵责学人心怀傲慢,将不会产生任何功德.
深深体会正反两面的缘起和结果就会深信:内心谦恭才能得师长传授,敬奉师长言教才能得学问及法门的真髓.

夫世间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
若欲妙义入神,传薪得髓,艺超侪伍,名传古今.
而不专心致志,竭诚尽敬,其可得乎.
世间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绘画、书法、音乐、文学、医术、科技等),若想达到妙义入神、传薪得髓、出类拔萃、名传古今的造诣,而不专心致志、竭诚尽敬,怎么能达到呢故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
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
非鬼神之与通,乃精诚之极也.
所以管子说:"思之思之,又重思之.
"要达到学问、技艺和修行的高境界,之前会有一段徘徊不前、难以突破、提高的时候.
但只要自己锲而不舍地努力,一次不行就再修一次,一次不能透就再思维一次,凭着不懈的努力,终究会有一时豁然通达.
就在这思之不得的困惑时,会有鬼神来帮他通.
其实不是鬼神帮他通,而是由精诚至极得以豁然贯通的.

例如紫柏大师20多岁时,有一天听到一个僧人诵张拙"见道偈",念到"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时,说:"错了!
应当说'方无病'、'不是邪'.
"那僧说:"你错,他没错.
"这下紫柏大师大惑不解,在墙壁上到处写这两句,疑到头面俱肿的地步.
一天用斋时,忽然开悟.
头面肿胀当即消除.
这就是精诚所至、豁然开悟的例子.

汉魏昭,见郭林宗.
以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
因受业,供给洒扫.
汉代魏昭见到郭林宗时,认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因而依止郭林宗学习.
平常为老师做供给、洒扫等的各种事务.
林宗尝有疾,命昭作粥.
粥成进之,林宗大呵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
昭更为粥复进,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变.
林宗曰,吾始见子之面,今而后知子之心矣.
有一次,郭林宗生病,叫魏昭做一碗粥.
粥做好了端上来,郭林宗呵斥说:"为长者做粥,不特意恭敬奉事,这粥能吃吗!
"魏昭二话没说,又去做粥,再次端上.
郭林宗又再三呵责.
魏昭脸色不变.
郭林宗说:"当初我是见你的面,今后知道你的心了.
"魏昭依师有孝子心,百依百顺地按老师的吩咐去做,即使受到呵责,也从未改变敬重老师的心.
有这份恒常、稳固的尊师之心,就必然敬重老师的教导,终生奉行不渝.
这也是他能学成德立的原因所在.
宋杨时,游酢,师事伊川.
一日请益时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
良久,伊川忽觉曰,贤辈尚在此乎,归休矣.
乃退,门外雪深尺余矣.
宋代杨时、游酢二人拜程伊川为师.
一天,两人到老师处请益,时间很久.
伊川忽然闭上眼睛睡了.
两人在旁侍立,不敢离开.
许久,伊川忽然醒来说:"贤辈还在这里呀!
天色已晚,回去休息吧!
"两人告退出门,门外已雪深一尺.
后来两人都成为一代大儒.
尊师和重道密不可分.
因为重道,就尊敬传道的师长;因为尊师,就重视师长所传的道,就会受持在心里长期地奉行.
这样才能传持老师的法道,得到道的真髓和实益.
张九成,十四岁游郡庠,终日闭户,无事不越其限.
比舍生隙穴视之,见其敛膝危坐,对诗书若对神明,乃相惊服而师尊之.
宋朝张九成,14岁到郡里的学校读书.
整日闭门在屋,无事不越过门槛.
旁边住的学生从墙壁缝隙里偷看,想知道张九成在干些什么.
只见九成正襟危坐,对诗书如对神明(可见他尊重圣贤的诗书,丝毫不敢亵慢).
大家都惊叹、佩服,尊重地以张九成为师.
后来,张九成仰慕禅宗.
一晚登厕,正提"柏树子"的话头,听到青蛙叫而契入.
以后在径山拜见大慧杲禅师,由禅师指点而得大自在.
此四子者,所学乃世间明德新民,修齐治平之法.
其尊师重道,尚如此之诚.
故得学成德立,致生前没后,令人景仰之不已.
这四位所学是世间明明德、新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门,其尊师重道尚且如此至诚,也因此能成就学问、建立道德,致使生前殁后令人景仰不已.
至于弈秋之诲弈也,唯专心致志者胜.
痀偻之承蜩也,以用志不分而得.
前一则典故出自《孟子》.
是说古代围棋大师弈秋,当时有两个学生依从他学习棋艺.
当弈秋教棋时,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听受教导;另一个学生却心不在焉,心里想着天鹅要飞来了,我怎么拿弓箭把天鹅射下来.

这两个学生依止同一位老师听讲同样的教棋,但后者棋艺不及前者.
这不是两人的智力有差别,而是由于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后一则典故出自《庄子》.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出游楚国,从树林中出来,见一位驼背老人正举着长竿粘蝉,如在地上拾取一样方便.
孔子问:"你的技艺这么高超,有门道吗"他说:"有门道!
经过三、五个月的认真苦练,在竿头叠起两个丸子不掉落,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不掉下来,差不多十次只有一次失手;叠五个丸子不坠落,就跟在地上捡东西一样自如.
我的身体如木桩,举出的手如枯枝,即使天地之广、万物之多,身体纹丝不动,在我心前只有蝉的翅膀!
怎么会不成功呢"孔子回头对学生说:"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就是说的这位驼背老人啊!
"由是观之,学无大小,皆当以诚敬为主.
由此可见,世间学问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都应当以诚敬为主.
这是点明成就的根本在于诚敬.
心里能恒时存有诚敬,再加上长期的修习、历练,就一定会有所成.
佛经的名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就是指竭尽诚心,把心力集中在一处用功,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办的.

二、佛法上竭诚方获实益上面讲了世间学问技艺都要竭尽诚敬才能有所成,何况出世间的佛法,更须要竭诚尽敬来奉行.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来生起对佛法的诚敬之心.
这又要通过开启相关的认识作为入手处.
也就是要了解圣法是怎么来的、有哪些功用、对我们有怎样的恩德、如果对圣法竭诚恭敬能得到什么利益、亵渎轻慢又会受什么苦报,对这些认识清楚了,就会由衷发起诚敬之心.

首先要认识圣法的来源,要知道佛怎么在因地发愿普度众生,又怎么现身、说法与众生结善缘,又怎么在众生善缘成熟时示现成佛,之后相应众生的根机宣说显密权实、偏圆顿渐等无量法门.
这样认识了宣说圣法有极深广的因缘,了解了无量圣法都是由佛的愿力、智慧、大悲所流现,就会油然生起恭敬、尊重之心.

又想到圣法对自己有无比的深恩,这是世间任何境都无法比拟的,它给予自己的不是很小的离苦得乐,而是从根拔除了漫长的生死轮回、给予了永久的涅槃大乐.
这样认识到佛法的大恩之后,就会竭尽诚心来恭敬圣法.

接下来还要从思维业果上入手,要多想:如果对圣法竭诚尽敬,会得到哪些极殊胜的利益;假使对圣法亵渎轻慢,又会遭到哪些严重的恶报.
这样一方面由思维利益而生起欣求的心,另一方面由思维过患而生起恐惧的心.
以这两种心理,就能使自心安住在诚敬中.

(一)了解圣法的缘由而生重法之心而况如来于往昔劫中,欲令众生,同成觉道.
以无缘种,莫由得度.
因兹普现色身,垂形六道.
种种方便,随机利物.
千门具启,一道同归.
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首先观察圣法是怎么来的.
这要追溯到久远以前,释迦佛在往昔劫中,为了令一切众生同成觉道而发起无上菩提心.
但如果没有因缘种子也无从度化,所以发愿以后就要和众生结善缘.
怎么结善缘就是从法身中变现种种色身,化现在六道种种生处,按照众生应以何种身得度,就示现那种身来度他.
这样以种种方便顺应众生的根机而做饶益.

所谓"千门具启,一道同归",就是指在接引众生时顺应众生的根机,施设八万四千法门,接引他趋入,最终的归趣都是一乘真实义.
而且按众生善根的状况,如果还没种善根,就首先给他种善根;如果已种善根还没成熟,就设法滋润其善根,令其成熟;如果善根已成熟,就直接为他开示实相,令他当下解脱.
众生的情况非常多样,度众生一定要适合他的心,要在各种生类中显现同类的身、说同类的语言.
因此,应当以何种身得度,就现那种身为他说法,就像观音菩萨现三十二应身,现圣人身、凡夫身、比丘身、居士身、男身、女身等等.

云布慈门,波腾行海.
六度齐修,四摄普益.
其布施也,内外俱舍.
所谓国城妻子,头目髓脑,身肉手足,欢喜施与.
故法华云,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舍身命处.
夫如来为众生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广行六度,普结缘种.
待其机熟时至,然后示成正觉.
宏开法会,普应群机.
上根则显示实相,令其诞登道岸.
中下则曲垂接引,令其渐次熏陶.

"云布慈门"指慈悲心犹如大云,降下法雨滋润众生的心田.
也就是以各种方式、各种途径来给予众生现前、究竟的安乐.
"波腾行海"指行持无量菩萨行海.
不仅自利上对从布施到般若之间的六度无不修持,利他上也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方便摄受众生、饶益众生.
在这无量菩萨行中,单举布施来说,可谓是"内外俱舍".
只要能利益到众生,无论外在的国家、城市、妻儿,内身的头目脑髓、身肉手足都欢欢喜喜地惠施众生.
所以《法华经》说:观此三千大千世界,下至无有微尘许处不是菩萨舍身命处.

以布施为例,推展开来就知道,释迦佛在因地行持了不计其数的菩萨行.
为了普利群生,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极广大地行持六度,普遍地和众生结善缘.
直到众生机缘成熟,就在此世界中示现成佛.
成佛后四十多年说法,顺应一切众生的根机,对上根人指示实相,令他登上菩提道岸;对中下根人为他施设能趋入的阶梯,逐渐地接引,终至成熟、解脱.

成熟众生的根器要一定时间.
就像以水、土等滋润种子,令其功能增强到量,便能一遇因缘就破土而出.
众生的心也首先要施设种种教法渐次熏陶,令其善根逐渐成熟.
一开始众生的心接触教法时会觉得很生疏,但越学越熟,熏熟了就成为法器.
这时再开权显实——直接说实相法,就能使他证入实相了.

显密权实,偏圆顿渐.
随机而施,相宜而用.
乘虽有三,道本无二.
以显密权实、偏圆顿渐的各类法,随应众生的根机而作施设,只要相宜就善巧地运用.
虽然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最终证得的实相却无二种.
为实施权,权是实家之权.
开权显实,实是权家之实.
俯顺群机,循循善诱.
必令机理双契,方得解行俱圆.
如来一代时教可以分为权、实二种.
佛说法的本怀就是引导一切众生,证得本具的心性.
但鉴于众生一时还不能接受,为了使他在之后能达到,就施设种种方便,以引导他渐次趣入.
这叫"为实施权".

这里由方便最终达到的是真实.
为达到真实而采取的权巧、权宜的方便,称为"权".
因此"权是实家之权".
意思是这些方便(权)本是为趣入真实而施设的权巧.
"开权显实,实是权家之实":到权法说到一定的时候,差不多了,就"开权显实"——开示以往四十余年的说法只是方便之谈.
由开示这些是权巧方便,就显出一乘教的真实.
因此"实是权家之实"——所谓的"实"是经过方便法渐次引导而最终归宗之处.

"俯顺群机,循循善诱":是指佛见到众生程度不够,直接宣说真实法无法接受,因此就迁就众生的情况做渐次的引导.
"必令机理双契,方得解行俱圆":如来宣说教法一定使其契理、契机.
一来,所说的法契合真理;二来,使其契合所化根机.
如果不契理,与真理相违,就成了误导众生.
假使不契机,也难以信受、实行,只是一堆"闲言语"而已.
(比如:对浅人不能说深法,法深了不能领会;对深人不能说浅法,他已了达,再说就是多余.
因此说法要与众生的根性、状况契合.
)由于所说的教法契理、契机,故能使众生得解、起行,使之解行俱圆.

学者虽则专主大乘,亦不可轻蔑弃舍小乘.
以小乘原为进入大乘而设.
乃如来之度生妙用,实下根之出苦宏猷.
故四十二章经云,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
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学者虽然专门主修大乘,但也不可轻蔑、舍弃小乘.
因为小乘原是为进入大乘而设立的,这是如来度脱一类小乘根性人的妙用,也是下根者出苦的大计.
因此,《四十二章经》说:学佛道的人对佛所说的教法都应当信受、顺从.
受持佛法犹如食蜜,无论品尝蜜的中间或边上,都是一味甘甜.
比喻佛所说的圣法都是指导众生修行的教授,都是直接、间接引导众生成佛的妙道,因此赞为"中边皆甜".

这句经文是教导佛弟子对任何佛经都应当信顺,不应当妄分大小、顿渐,而生轻重之心.
其原因是佛的言教不出权、实二种,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同归实相.
如果执小谤大、执大谤小,那就是违背佛的教导(依蕅益大师《四十二章经解》而释).

大海虽有浅深,水味原无二致.
凡属佛经,固应一体尊重.
如轮王命令,事虽种种不同,其为王敕则一也.
犹如大海虽然有中心、边缘、深层、浅层的差别,而海水的咸味却无两种.
如来的教法也有中心、边缘、深层、浅层的差别,但都是从如来的智慧和大悲心中流现的,因此无不善妙.
所以,凡是佛经都应当一律尊重.
就像帝王的诏令,虽然事情有大小、轻重的差别,但都是帝王的旨意,都应当一律尊重一样.

而圆人受法,无法不圆.
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况如来金口所说之生灭无生四谛十二因缘等法乎哉.
开了圆解的人,叫做"圆人".
圆人受持法,无一法不圆,一切法统统是圆法.
不但出世间法,连世间法如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都随顺正法,何况如来金口所说的生灭、无生、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呢及如来一期事毕,示现灭度.
迦叶阿难等诸大弟子,结集法藏,遍界流通.
一千年后,教传此土.
两土高僧,东西往还,译布佛经,不惜躯命.
读法显,昙无竭,玄奘等传,其道路险阻,非常艰辛.
不觉哽噎涕泣,莫之能已.

等到如来一期度生的事业完毕,便示现涅槃.
之后迦叶、阿难等诸大弟子结集佛的三藏圣教,由此就有佛经普遍流通在这个世间.
佛灭度后,又经过一千年,教法陆续传到中国.
中印两土高僧,东西往还,译传佛经,不惜身命.
读法显、昙无竭、玄奘等译师的传记,知道取经的道路充满险阻,不禁哽噎流泪,无法自止.
佛经来之不易,言言句句都饱含先德的心血.

下面看一段昙无竭译师西行取经的事迹:当年,昙无竭译师听到法显等人亲自前往印度取经的事迹,就慨然立下舍身求法的誓愿.
于是在刘宋武帝永初元年,集合志同道合的昙朗、僧猛等25人,从长安出发.
西行途中,经过沙漠地带,空中不见飞鸟,地上不见野兽的踪影,只有一望无垠的荒漠.
只能凭太阳的起落位置,确认东西方向;以见到有人的遗骨,来判断这是有人走过的路.
走出沙漠,到达葱岭.
山岭上冬夏积雪,冰峰万里.
加上恶龙吐毒,刮风淋雨,砂砾飞扬.
再往前要越过大雪山,雪山下有大江,水流湍急似箭.
东西两山之间,系着长长的绳索为桥.
十个人里只能先过一人.
等到了彼岸就举起烟火作为信号,这边的人见到烟火,知道前面的人已经安全到达,才敢继续过桥.
要是很久没见到烟火,就知道暴风吹翻绳索,人已经掉到江里去了.

这样到了河的对岸,又要攀登大雪山.
这座雪山悬崖峭壁,没有插脚的地方.
峭壁上有前人凿出的两两相对的小洞,每个小洞可以插入一个木桩.
每个人拿着四根小木桩,攀登时先拔出脚下的木桩,再用手拉住上面的木桩,这样交替循环,不断地往上攀.

经过三天的艰难攀登,才到达平地.
检点人数,25人中有12人坠崖而死.
余下的13人继续前行.
越过葱岭、雪山,到达宾国.
在该国停留一年多时间,学习当地语言,礼拜佛的圣迹和钵器等圣物,求得了梵文《观世音授记经》一部.
再向西行,进入月氏国,礼拜佛的头骨.
后来,到了北印度檀特山南部的石榴寺.
停留三个月,度过炎热的夏季.
昙无竭在这里诵经坐禅,精勤不懈,而且受了具足戒.
之后,一行13人离开石榴寺,向南往中印度行进.
走到两地交界之处,荒无人烟,无处化缘,只有以随身携带的石蜜充饥.
同行的13人中又有8人死去.
昙无竭虽然屡经危险,但他一直系念观世音菩萨,没有一刻间断.
快到舍卫国境内时,荒野中遇到一群恶象就要伤人.
昙无竭一心归命观世音菩萨,忽然有狮子从树林里走出,恶象一见狮子就奔逃而去.
到达恒河时,又遇到一群犀牛.
昙无竭像上次一样一心归命观世音菩萨.
不一会儿,有大鹫鸟飞来,把犀牛惊散.
后来昙无竭在印度寻访名师,学习梵文经典数年.
之后携带经卷,从南印度搭船,经由海道到达广州.
完成了取经的宏愿.
莲池大师评论说:读西行取经的传记,即使千百年后,还能感人泪下.
要知道我们读诵的经典字字句句都是先德的血汗.
而有人以轻视心看待佛经,以污手持经,或者把经放在不洁净处,又有收藏经书而不读,读了不照经上的教导去做,甚至用经书来谋求衣食、名利,实在可悲!

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若非宿有因缘,佛经名字,尚不能闻.
况得受持读诵,修因证果者乎.
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如果不是宿世种植善根(指在佛前承事、供养、闻法等),今天连佛经的名字都听不到,何况读诵、受持、修因、证果要知道佛法宣说的是甚深诸法实相、是引导众生返本归源的妙法.
如果不是宿世种植了深厚善根,根本无缘闻到这样殊胜的法,即使闻到也会觉得是天方夜谭.
所以有机缘闻到佛法,又能在闻法之后信受奉行,实在是无量劫来种植无量善根的结果.
认识了值遇法的因缘极其珍贵、难得,就应当对法作稀有想、难遭遇想,然后竭尽自己的诚敬来奉持.

(二)认识圣法有使人返妄归真的功用而生恭敬然如来所说,实依众生即心本具之理.
于心性外,了无一法可得.
但以众生在迷,不能了知.
于真如实相之中,幻生妄想执著.
由兹起贪瞋痴,造杀盗淫.
迷智慧以成烦恼,即常住而为生灭.
经尘点劫,莫之能反.

但要知道,世尊说法不是在说别的,实际是按我们自心本具的理性(本性)而做开示,于心性外了无佛法可得.
可怜众生陷于迷乱,对本具的理性浑然不知,导致在真如实相中随迷染的缘,生起各种颠倒的妄想执著.
一直把妄识变现的人、法妄相执为实有,由于不断地妄想分别而发起贪嗔痴,造作杀盗淫,因此就被迷乱的力量控制,不断地落在生死中.

这迷乱的过程极其漫长,无量劫来相续不断地起惑造业,也就相续不断地随惑业轮转,无法返本归源.
因此说"经尘点劫,莫之能返".
下面解释"迷智慧以成烦恼".
这是说,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但苦于不认识自己,反而认妄现的人相、旁生相、饿鬼相等是自己,认为这身心和合的假相就是"我",又误认五蕴的支分(眼、耳等)或身外之物是"我的".
由于这样虚妄地执著,整个行为都陷在错乱中!
一整套都是由执著虚妄的我来计划、来经营、来造作.
总之,日日夜夜一切的心思都是为了维护"我"而起,一切的行为都是缘于爱执"我"而作.
这是个极大的迷惑!
心上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错乱习惯——凡是有益于我、顺从于我,我当然要喜欢他、求到他、占有他!
这就是起了不寂静的贪烦恼;又认为:这是伤害我、违背我,当然要排除他、消灭他,跟他对抗到底.
这又是起了不寂静的嗔烦恼;现在我拥有了荣誉、地位、我获得了胜利,当然应该自豪!
或者,我惨遭失败,受到别人的贬低、侮辱、伤害,当然应当为此愤愤不平!
整个这一套是在按很荒唐的行为逻辑运作,纯粹是无理取闹而已.

我们的情况就是如此,自从迷失了本性智慧而虚妄地执著"我"以后,就一直如奴仆服侍主人般围着这个"我"而转,根据顺从了我、违背了我,我现在受尊重了、受屈辱了、我很好、我不好等,心里做出一系列相关的反应,而这一系列反应只是痴心妄动而已,因为只是在执著虚妄的我而妄动.
这就像把花绳误认是蛇之后,不管是恐惧得心惊肉跳,还是夺门而出,或者拿刀砍蛇,都只是无明的妄动!
我们就像这样,经过无量劫反复地串习我执,已经养成贪、嗔、痴、慢等极深的烦恼习性,已经达到了一遇境就妄动反应的程度,这就是"迷智慧以成烦恼"的意思.

再看"即常住而为生灭".
常住是指真心无生亦无灭.
这不是因缘造成的法,而是本具的、元成的大无为法.
所以既不会随着造业沉沦而损减,也不会随着修行觉悟而增加.
但以深度迷乱的力量,于无生灭中妄现生灭.
好比做梦的人,身体毫无移动,梦里却上天入地、东奔西走,有一幕幕幻相的轮转变换.
轮回就是一大梦!
真心虽然毫无生灭,但在迷乱心前却生灭不已.
像这样在陷入迷乱之后,经历无数劫不能返本归源.

到这里要问自己:是什么因缘让我走上返妄归真的觉路一个最重要的因缘就是得到圣教的启发!
我们是陷在迷梦中的人,需要觉悟者唤醒.
当唤醒的声音传入我们耳里入到心中时,我们就会从梦中醒来.
这是指佛的教法传入自己心中,由此觉醒过来.

幸遇如来所说大乘显密诸经,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
即彼客作贱人,原是长者真子.
人天六道,不是自己住处.
实报寂光,乃为本有家乡.
极其幸运的是:今生遇到了如来所说大乘显密诸经,传达给自己一个极重要的消息.
这些经典唤醒自己:某某!
别在外流浪了!
你衣服里本有如意宝珠,为什么还要在别人家做下贱的仆人,过着缺衣少食的苦日子呢就在你五蕴身中本来有佛性安住!
这样说就是让我们醒悟:我现在沦落六道他乡,做这样下贱的众生!
比如做牛做马、做鬼做人,日复一日地造杀、盗、淫、妄,受生、老、病、死,种种役使、种种欲求、种种贫乏…….
而我们这些沦落六道的下贱者原本是大富长者的真子!
我们本来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量性德.

这意思是说,我们自性上本具超过恒河沙数的妙德,本是无比富贵的人.
可怜自己不能发觉,枉受诸苦,不得丝毫受用.
印度人最熟悉的是恒河,常常用恒河来打比方.
恒河的沙子非常细,不知道有多少百千万亿!
而自性上具有的功德比恒河里数以亿万计的沙子还要多.
这是指释迦、弥陀等果佛所显发的无量无数功德,就在我们众生的心性上无欠无缺地具有!

这时就要发起自觉、自尊的心,"我的自性本来是佛".
对有善根的人来说,这一消息就像惊天动地的雷声会把他震醒的.
当年六祖大师来到黄梅时,五祖弘忍大师问他:"你这南方獦獠,来此地求什么"六祖说:"来求作佛.
""你怎么能作佛""人虽有南北,佛性并无南北.
"六祖只听了两个半卷《金刚经》就彻悟本性.
第一个半卷是送柴到一家客店里,遇到有人读诵《金刚经》.
他在门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豁然开朗.
第二个半卷是五祖叫他半夜进来,也是给他传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同一句时,大彻大悟.
连说了五个"何其":"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所以,佛法千言万语,最终就是为了指示自性.

回思从无始来,未闻佛说.
虽则具此心性,无端枉受轮回.
真堪痛哭流涕,声震大千.
心片片裂,肠寸寸断矣.
回想无始以来,无数生世都无意义地虚度过去了.
在极漫长的时劫里,由于自己善根、福德不够,没听到佛对自己讲"自心是佛"的妙法.
这样不知自性是佛,反而认虚妄的人法客尘为实有.
多少无谓的执著、驰求,发起过多少贪嗔痴、杀盗淫的惑业!
这样无端地被惑业力牵制,备受轮回诸苦,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衰败!

想想看:有多漫长的轮回!
有多少生以爱欲受取三界中的生!
本是自性佛,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却得不到丝毫受用,受用的只是轮回层出不穷的苦!
在以往无数劫里,曾死过的身体堆起来比须弥山还高;曾喝过的母奶汇起来比五大洋还多;曾与亲友别离所流的泪水,深过四大海;所生起的种种分别、执著、烦恼,如果有实质的形体,尽虚空界也无法容受!
其中有多少苦苦的追求有多少辛酸之泪堕入地狱,多少劫受火烧油煎之苦沦为饿鬼,饱受多少饥饿干渴之苦生为人,有多少生老病死之苦生天享福,有多少衰败、堕落之苦这么一一想来,真堪痛哭流涕、声震大千!
心脏一片片地裂开、肠子一寸寸地断裂,实在太可悲啦!

再反过来想:自己无量劫来陷溺在苦海中无力自拔,是佛法把自己救拔出来,这样的深恩重德比泰山更重、比大海还深!
此恩此德,过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万倍.
纵粉身碎骨,曷能报答.
唯有依教修行,自行化他.
方可少舒春草仰晖,夏葵向日之微忱而已.
佛法救度自己永超生死苦海、赐予现前、究竟利乐的恩德,超过天地父母何止百千万倍!
我们能改恶从善、转迷成悟,直至成就菩提,永享涅槃真常大乐,都是佛法教导的大恩所致!
这么想来,纵然把自己的身体磨成粉、把骨头碎成片来报答,也无能报答!
今后只有尽心竭力地依教修行、教化众生,才能略微舒展一下自己"春草仰晖、夏葵向日"的微薄诚心.
"春草仰晖、夏葵向日"都是报恩的表达.
春草的生长来自阳光,所以感恩阳光;夏葵也是得到阳光的热力而成长,所以面向阳光.
我们慧命的成长来自于佛法,所以要感恩佛法,要以自己身口意的恭敬供养来表达一份对佛法的感恩之心.

(三)教诫不应亵漫佛法,当竭诚以求实益然今之缁素,翻阅佛经,毫无诚敬.
种种亵慢,难以枚举.
而习行既久,彼此相安.
其亵慢之迹,不忍备言.
视如来之法言,同破坏之故纸.
且勿谓不知旨趣者,了无所益.
即深知实义者,亦只是口头三昧,面门辉光.
如饥说食,如贫数宝.
虽有研究之功,绝无实证之益.
况亵慢之罪,奚啻弥天.
而受苦之期,岂止穷劫.
虽是善因,反招恶果.
纵为将来得度之因,难免多劫备受其苦.
用是心怀惨伤,敢陈刍荛.
企依佛教以奉行,庶唯得益而无损.

但今天的僧俗佛弟子翻阅佛经毫无诚敬,所表现的亵渎轻慢恶行难以一一枚举,但大家串习已久,便彼此相安无事.
这懈怠轻慢的表现不能一一详述.
如果这样把如来法语视为破烂旧纸,不必说不知佛法旨趣的人得不到丝毫利益,连深知佛法真义的人,也因心无诚敬,只落得口头三昧、脸面光彩而已.
这就是如饥说食、如贫数宝了!
意思是:高谈佛法如何殊胜,自己却受用不到丝毫!
数着佛法宝藏中的珍宝,自己却身无分文!
比喻学佛的人,如果对佛法没有诚敬之心,就不会真心奉行,也就得不到实证的利益.
纵然高谈佛法如何殊胜,也只是研究的功夫而已.

何况缘着佛法造亵渎轻慢的罪,何止是弥满虚空的量!
由于慢法的业力极重,因此决定会牵制自己于长劫中遭受苦报!
虽然值遇佛法算是莫大的善因,但心无诚敬的人,由这善因反而召来惨重罪报!
纵然能做将来得度的因缘,却免不了多劫中遭受罪苦报应.

因此,我怀着悲伤的心情,向大家奉献这点微薄建议,总的希望大家遵照佛的教导真实奉行,才能唯一得益而不受损.
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阐明的是发菩提心者所应遵循的觉悟之路,依此正轨修行,自然直达无上菩提.
因此佛与一切贤圣,无不在此经中.
经所在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若"是"及"的意思.
"尊重弟子",指一切具大功德的贤圣,包括菩萨和阿罗汉.
《般若经》云:"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
故欲供养佛,当知供养般若.
"般若与佛无二无别,以十方诸佛都在此经中,就知道遍虚空、尽法界的一切菩萨、罗汉也都在此经中.
这就显示了本经的殊胜.
经所在处,佛与一切贤圣都在其中.

又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当知此处,即为是塔.
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何以令其如此.
以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
"在在处处",有应当弘扬遍一切处、无处不在的意思.
"世间",指时间和空间.
三十年算一"世",空间的界限叫做"间".
"一切世间"就是遍法界、尽未来的意思.
"天、人、阿修罗",指三善道,意思上包含了三恶道.
"所应供养",表明了供养此经是一切众生的责任所在,不供养则极不合理.
总之,对于此经,遍法界、尽未来的一切天龙八部、四生六道都应当供养、拥护.

应知"经所在处,即是佛塔".
佛塔里一定安放舍利或佛、菩萨、贤圣僧的圣像.
"经所在处,即为是塔",表明此经关系到三宝的命脉所在.
又舍利是佛骨,为报身;佛、菩萨、贤圣僧的圣像,为令众生瞻仰、礼拜而启发信心,功用等同化身;经是法身.
"经所在处,即为是塔",又表明此经能成就法、报、化三身.

由于此经有极殊胜的功德,因此众生都应当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
"恭敬",表意业虔诚,是身、语、意三业的主导.
"作礼",如合掌、顶礼等,表身业虔诚.
"围绕经行"是作礼的一种方式.
围绕时称念圣号、经名,或唱颂赞扬功德,表口业虔诚.
"以诸花香而散其处",指古印度以双手捧着花朵或香末抛于空中,表示敬意.
此方风俗插花于瓶、焚香于炉,同样表达恭敬供养.
总之,由于"此经即是佛塔",应当身、口、意三业虔诚,表达对佛经的恭敬.

"何以令其如此"因为诸佛和诸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都是从此经出生故.
而诸大乘经处处教人恭敬经典,不一而足.
良以诸大乘经,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
三世如来之法身舍利,九界众生之出苦慈航.
不仅《金刚经》这样教人恭敬佛经,诸大乘经处处教人恭敬经典,不一而足.
其原因是:诸大乘经为诸佛的生母、菩萨的导师、三世如来的法身舍利、九界众生的出苦慈航.
"法身舍利"指佛所说的经卷.
《大智度论》云:"经卷是法身舍利.
"即如来所说的中道实相妙理,永无改变,无生无灭,遍一切时处.
如果人至心如法地受持经法,便能亲见如来法身,所获福德无量无边.
因此《法华经》说:经卷所住之处,都应起七宝塔,令其极为高广、庄严,不必再安放舍利,因为此处已有如来全身.

虽高证佛果,尚须敬法.
类报本追远,不忘大恩.
故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
三世如来,皆供养法.
虽然高证佛果,尚须恭敬圣法.
就像远追本因而不忘大恩,由于佛菩提是因正法而来,故《涅槃经》说:正法是出生诸佛的母亲,诸佛是由正法而生,三世诸佛都供养正法.
比如释迦佛演说《般若经》时,恭恭敬敬地敷设法座,就是表达对般若法的尊敬,以般若是佛母之故.
况博地凡夫,通身业力,如重囚之久羁牢狱,莫由得出.
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睹佛经.
如囚遇赦书,庆幸无极.
固将依之以长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狱.
亲证三身,直达涅槃家乡.
无边利益,从闻经得.
岂可任狂妄之知见,不存敬畏.
同俗儒之读诵,辄行亵黩.
既读佛经,何不依佛经所说恭敬尊重.
既亵佛法,岂能得佛法所有真实利益.

连天中天、圣中圣的佛都如此恭敬圣法,何况我们博地凡夫通身业力,岂能不恭敬圣法我们是生死重囚,无量劫来关押在三界牢狱中,日日夜夜都在惑业镣铐的紧系下,受着无数业报的刑罚.
正当无由出离的时候,何等幸运,竟然承宿世的善根得见佛经,就像囚犯忽然接到永久赦免的通知,心里无比庆幸——现在终于能脱出轮回牢狱了!
("赦免通知"指如来所说永超轮回的圣法.
)因此我们一定要尊奉佛经的教导,以如说修行来出离生死牢狱,来亲证法、报、化三身,来直接回归涅槃家乡.
这无边的利益都是从闻经得来.
对恩德极深的佛法,岂能放任自己狂妄的知见,不存丝毫敬畏之心,如俗人读书般行亵渎之罪呢既然已读佛经,为什么不依佛经所说恭敬尊重佛法呢既然亵渎佛法,怎么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呢"任狂妄之知见",指放任自心拨无因果、肆意妄为的知见.
"存敬畏之心",指念及圣法对自己有大恩德,敬重圣法能出生无量利益,而心存恭敬;念及亵渎圣法将受极重的苦报,而心存畏惧.
倘能暂息狂见,清夜自思.
当必心神惊悸,涕泪滂沱.
悲昔日之无知,誓毕生以竭诚.
从兹心意肃恭,身口清净.
永绝粗鄙之恶态,恒依经论之圣谟.
如果能暂时歇下狂妄的知见,在安静的夜里细细想想:佛法对我有哪些恩德佛法是何等尊贵的境亵渎佛法有怎样的果报能不能以这样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佛法……如果自己良知尚未泯灭,想必会心神惊悸、涕泪滂沱.
会为以往的无知慢法而悲伤,会发誓毕生竭尽诚心来敬奉佛法.

从此心缘圣法,无论读诵受持、闻思修习都尽量内心恭敬、身口清净,永绝粗鄙的恶态,恒依经论的教导.
就如同孝子聆听母训、忠臣奉行圣旨那样,言言句句都好像佛在亲自对我宣讲,恭恭敬敬地奉持在心.

下面举几则古德懿范,以供效法:仰山禅师看经唯恐打差,在方丈门口贴贴子说:"看经时不许问话.
"永明禅师终生日诵一部《法华经》.
又有大悟后三次、七次阅藏的例子,如汾州无业禅师,阅藏三次;育王知微禅师住于上塔院禁足十余年,阅藏七次;栖贤禅师三次阅藏时,以坐看不恭敬,一直跪读、行视或立诵;大通禅师对立像不敢坐,对坐像不敢卧.

祖师大德尚且如此恭敬佛法,何况我们下愚凡夫,怎能不恭敬佛法呢果能如是,庶可于佛法大海中,随分随力,各获实益.
如修罗香象,及与蚊虻,饮于大海,咸得充饱.
又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
如是,则自己受持之功,方不枉用.
而如来说经,诸祖宏法之心,亦可以稍得舒畅而慰悦矣.

果能一改以往粗鄙的恶态,恒时以恭敬心奉持佛法,那么差不多能在佛法大海中随分随力地各获实益.
就像修罗香象和蚊虻都在大海中饮水,都得到饱足,又像一雨普润地上的万物,花草树木都得以繁荣(比喻各随器量而获得法益).

这样自己受持佛法的功夫才不会枉费,而如来说经、诸祖弘法的慈心才能稍得舒畅而安慰、喜悦.
以上讲到香象的腹部很大,能在大海中畅饮饱足;蚊虫的腹部很小,也能按其量得到饱足.
比喻众生的根器有大小之别,但只要诚心受持佛法,就都能随分随力地获得利益.
(四)列举诚敬和亵渎的事迹以作法戒今将古德恭敬经典之事迹利益,略录数条.
企欲真修实践者,有所取法焉.
现在将古德恭敬经典的事迹以及所获利益,简略抄录几条,目的是想让真修实践的人有所效法.
齐僧德圆,不知氏族,天水人.
常以华严为业.
读诵受持,妙统宗极.
遂修一净园,树诸榖楮.
并种以香草,杂以鲜花.
每一入园,必加洗濯,身着净衣.
溉以香水,楮生三载,香气氛馥.
齐僧德圆,天水人.
平常以读诵受持《华严经》为法业,总摄到华严一经的宗旨极处.
因此想书写一部《华严经》,作为日常供养、读诵.
这样就修建一所清净园林,在园中种植很多楮树.
这当中也种很多香草,间杂种上种种鲜花.
每次要入园林时,都必定洗浴,穿洁净衣服.
在园林里灌溉香水.
楮木生了三年,香气浓郁.
这里要看到德圆写经的诚心.
由于写经的纸以楮树为原料,因此对纸张的来源十分重视,尽量使它清净、庄严.
不但种了很多楮树,还让楮树周围的环境清净、香洁,在里面栽种很多香草、鲜花.
他有这份心就能做出这样的行为,由于集聚了种种清净因缘,就使得楮木香气浓郁.

别造净屋,香泥壁地.
结坛净器.
浴具新衣.
匠人斋戒,易服出入,必盥漱熏香.
剥楮取皮,浸以沉水.
护净造纸,毕岁方成.
第二步、造纸,同样是恭敬严洁.
这是怎么做的呢特别建造一间清净屋子,以香泥涂抹墙壁和地面,结立坛场,清净器具.
在浴室中备好衣服,造纸的工匠受持斋戒,凡是出入厕所都要换衣服,盥漱熏香.
等身心清净了,才用手剥楮树皮,取下来浸在沉水香里.
这样使得工匠的身心、造纸的原料和每道工序都清净整洁,然后再造纸.
经过一年,造纸完成.
别筑净基,更造新室.
乃至柱梁椽瓦,并濯以香汤,每事严洁.
堂中别施方柏牙座,周布香花.
上悬宝盖,垂诸玲珮,杂以旒苏.
白檀紫沉,以为经案,并充笔管.
第三步、写经.
又特别筑好清净的地基,在上面再建新屋.
建造时,对柱子、横梁、椽木、瓦片等都用香汤洗过.
在每个细节上都做得严整、清净.
之后,写经的堂屋要做庄严.
怎么做呢就是在厅堂的中央特别摆设一张方形的柏牙座,周围摆设香花,上面悬挂宝盖,从宝盖上垂下铃铛、玉佩,间杂地垂缀一些装饰物.
再以白檀紫沉香木做成写经的桌案和笔管.

书生日受斋戒,香汤三浴.
华冠净服,状类天人.
将入经室,必夹路焚香,呗先引之.
圆亦形服严净,执炉恭导.
散花供养,方乃书写.
写经的书生每日受持斋戒,三次以香汤沐浴.
之后戴好帽冠,服饰整洁,形象宛如天人.
可见当时相当郑重庄严.
要进入写经的屋子前,一定在道路两旁焚香,以唱赞先作引导.
而德圆也服饰整洁,手持香炉,恭敬地在前面引导.
到了写经的屋子,抛散鲜花作为供养.
之后才正式书写.
这都是郑重其事,认为写经是很重大的事,面对的是经王《华严经》,字字句句都是如来金口亲宣,对尊贵的经王理应竭尽自己的诚心来作供养.
从上面一层层看下来,怎么种楮树,怎么造纸,怎么建造写经房屋,房屋里怎么庄严.
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供养《华严经》而做的.
从这点点滴滴的做法就能看出,古人的心何等虔诚、深厚,千百倍超过了现代人.
也因此使得后面的灵感非常明显,不可思议.

所以,每件事就在于自己的心怎么去做它,有殷重的供养心、诚敬心,就会体现在行动上.
所谓的尊重、恭敬都有外在的表现,这些表现来自于内心的诚敬;而内心的诚敬又来自于对大乘经极为尊重.
圆胡跪运想,注目倾心,才写数行,每字皆放光明,照于一院,举众同见,莫不悲感,久之方歇.
写经的开始,当时德圆跪下来,运心观想;而书生眼神专注、倾注自己的诚心书写.
才写了几行,每个字都放光明,照耀整个院落.
当时在场的人都共同目睹,无不悲从中来,感慨万分!
光明照耀了许久才消失.

这都是至诚所感!
由于有前面诚心的积累,到了写经时,提笔才写几行,就字字放光,普照庭院!
这时大众都见到写经的灵感而无比感慨!
佛法真实不可思议!
所付出的真诚一点没有白费.
复有神人执戟,现形警卫.
圆与书生同见,余人则不睹焉.
又有青衣梵童,无何而至.
手执天华,忽申供养.
前后灵感,杂沓相仍.
而且有护法神手持兵器,现出身像,在一旁护持.
这一幕只有德圆和书生一同见到,其他人没见到.
之后不久,又有青衣梵童手持鲜花,忽然献上供养.
像这一类的灵感,一个接一个,纷至沓来.
这是由于写经的心非常虔诚,感动了护法神前来护卫、青衣梵童供养天花!
能感的因就是至诚的心.
迄经二载,书写方毕.
盛以香函,置诸宝帐,安彼净堂,每伸顶谒.
后因转读,函发异光.
至于严洁,敬绝今古.
经过两年写完了经,期间经过的岁月很长,700多天.
写经是非常郑重的事,要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地书写,不能用行书、草书等草率的字体,必须用正楷.
期间,倾注了多少心力才写完这部经.
也正因为如此,人的心在受持时就格外地尊重.

这时,德圆就把写好的经卷放在很香的木函中,再把经函放置在宝帐里,安放在净堂中.
每次进殿堂时,都虔诚地顶礼、拜谒.
后来因为读诵这部经,经函发出奇异光明.
德圆造纸、写经的整洁、恭敬,从古至今都绝无仅有!

此经递授,于今五代.
有清净转读者,时亦灵应昭然.
其经今在西太原寺贤首法师处,守护供养.
这部经辗转流传到了唐朝,已经经历五个朝代.
凡是以清净心读诵此经的人,也都有明显的感应.
(从缘起上看,倾注了诚心完成的这部《华严经》有很大加持力.
以此为所缘境,诵经的人净心读诵,都得到明显的感应.
)这部经现在在西太原寺的贤首法师处守护、供养.

(注)此与下二条,皆系晋译六十卷华严经也.
榖,音谷,从木,不从禾,楮之别种.
德圆种楮,造纸写经.
入此楮园,尚须洗濯,着净衣服.
其平日礼佛诵经,诚敬净洁,盖可知矣.
今人登大雄殿,尚无彼入楮园之虔洁,良可慨叹.

德圆种楮树造纸写经,进入楮园还要洗涤干净、穿着洁净衣服,表明他的心虔诚恭敬,一丝不苟.
其实,人表现在外的行为和他的内心有直接关系.
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内在有对法真正的诚敬,就会非常郑重地做.
德圆注重自心的诚敬,他很清楚:自己的心如果失去诚敬,就无法感通无边法力.

从他入楮园这样郑重,就可以推想他平时礼佛诵经是何等诚敬、整洁!
因为这不比入楮园,礼佛诵经是直接面对佛和佛语,就如同佛在面前那样,那是何等的恭敬!
现在的人进入大雄宝殿,在世尊圣像前还没有德圆入楮园的那份虔诚、洁净,实在可叹!
浴具新衣者,浴,即浴室,新字宜作触,谓浴室中具有登厕之衣.
匠人斋戒,易服出入者,所用匠人,皆须持五戒,日受八关斋法.
凡欲登厕,先至浴室,脱去常服,着登厕衣.
及出,先洗净,次洗浴,方着常服.

"浴具新衣",是说浴室中备有登厕的衣服.
"匠人斋戒",是指工匠们在做纸期间须守持五戒,每天受持八关斋法.
其原因是"一切唯心造",受持斋戒清净了自己的身心,这样去做才是以清净心做,才有清净的果.
(现代人没有斋戒的内涵,无论哪方面的事业、境界、成就,都远远不如古人!
)"易服出入":凡是上厕所,首先到浴室脱去平常穿的衣服,再穿上登厕的衣服.
出厕所,要洗净手,再洗浴身体,之后换上平常穿的衣服出来.
旒苏,即须子.
乃聚众丝线,于头上绾一结子,下则散分者.
呗,唱赞也.
五代,即齐梁陈隋唐,此传系唐人所作,故曰于今五代.
"旒苏",就是须子,把很多丝线聚拢来,头上打一个结,披垂下来.
"呗",就是唱赞.
"五代",即从齐算起,至唐为止,经历了五个朝代.
德圆之诚,超越古今.
故其灵感,杂沓相仍.
今人虽无此财力,于力所能为者,可不竭诚尽敬以期三宝垂慈,冥显加被乎.
我们看到,从他种楮树开始,园林里一树、一花、一草,都精心地以香水灌溉.
他内心虔诚,外在形服整洁,一心安住在诚敬中,丝毫不敢随便.
造纸也是匠人斋戒、沐浴,把树皮浸在沉香水里,护持清净.
写经更是郑重其事,用上等木料做成写经的桌案、椅子和笔管,尽自己的财力来庄严写经的堂屋.
写经时专心致志,德圆在一旁跪下、观想,一字一句,一丝不苟.

这就知道,他的诚心尽到极处,超越古今.
也因此所得的灵感纷至沓来.
所以感应都是由诚心而来.
要发出至诚的心,诚恳地做出行为来,由心尽到了极处、诚到了极处,就能有灵感.
德圆是有大福报的人,能够做这么大供养.
我们没这份财力,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诚心,以求三宝垂下慈悲,在明显中、冥冥中加被自己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倘惟事形迹,了无诚敬.
则无边法力,莫由感通.
谓为佛法不灵,其可乎哉.
假如只是做表面文章,而内心毫无诚敬,那无边法力就无法感通了.
这样还说佛法不灵,可以吗比如做世间法的心有多重,学佛应该有比它更重的心,起码也要跟它相当才行!
世间人喜欢吃,会精心地烹饪各种饮食,怎么选上好的材料,怎么洗干净,怎么搭配,怎么烹煮、煎炸,怎么调色、香、味,费好多小时.
就是因为人注重"吃"的缘故!
又像人喜欢穿,怎么精心地打扮,衣服的面料如何、款式如何,各种金银首饰怎么挑选、装饰,脸部怎么化妆,怎么做发型,无论哪方面都一丝不苟.
像这样,在庄严自己、供养自身上,一点没认为不要紧、可以随便来.
但是在三宝份上却没有这份心,怎么能感通无边法力呢再看现代人怎么庄严自己的房间,对墙壁、地面、家具、电器、种种装饰品,为什么用心那么细腻那么讲究就是为了供养自己、体面自己,因此就格外讲究!
而对佛法为什么毫不重视呢就因为尊重佛法的心很轻.

如果不具诚敬、殷重的心,还妄想感通无边法力,那就成了无因求果,绝不可能.
此依华严悬谈及会玄记二书录出.
唐定州中山僧修德者,不知氏族.
苦节成性,守道山林.
以华严起信,安心结业.
唐朝定州中山僧人修德,不知是哪里人.
个性刻苦,一直在山林中修道,以《华严经》和《起信论》作为安心结业之处.
(意思是以受持《华严经》和《起信论》作为一生的法业.
)于永徽四年,发心抄写.
故别为净院,植楮树,兼种香花,灌以香水.
凡历三年,洁净造纸.
他在永徽四年发心抄写《华严经》,因而特别建立一间清净庭院.
在庭院中种植楮树,兼带种上香花,对楮树和香花灌溉香水(这都是古人精心虔洁之处,连树和花的灌溉都用香水).
树长好后,再剥下树皮造写经用的纸,总共经历三年.
复别筑净台,于上起屋.
召善书人沩州王恭,别院斋戒,洗浴净衣,焚香布花,悬诸幡盖,礼经忏悔,方升座焉.
下笔含香,举笔吐气,每日恒然.
纸造好后,又特别筑一个清净的台子,在上面建造房屋.
请来善于书写的沩州王恭,在另外的院子里斋戒、沐浴,穿上洁净衣服.
然后烧香、散花,悬挂幢幡、宝盖.
再对《华严经》礼拜忏悔,才升座写经.

写经时,口含檀香,一笔一笔地工整书写.
遇到要吐气时,就稍微停笔一下,向旁边吐气(这是怕口气熏到经卷上.
这是他有敬畏之心,不敢随便乱来.
要没有敬畏之心,就会一切都很随便了).
王恭的写经每天都是如此(就是周而复始按这样的程序来做).

德日入静室运想.
每写一卷,施缣十匹,一部总六百缣.
恭乃罄竭志诚,并皆不受.
才写经毕,俄即迁化.
修德每天进入静室,运心观想.
每写完一卷,就供养写经人十匹细绢;写完一部,总共供养六百匹细绢.
写经人王恭则竭尽自己的诚心,供养的细绢一律不收(可见他存心很清净,只是至诚地写经,没有丝毫求名利的心,已达到忘我的地步).
写完经,马上就迁化了(就是业尽情空,了脱生死了).

德以经成,设斋庆之.
大众集已,德于佛前,烧香散花,发宏誓愿.
方开经藏,放大光明,周七十余里,照定州城.
城中士女,普皆同见.
中山斋众,投身宛转,悲哽忏悔.
修德认为《华严经》已经书写圆满,就供斋作为庆贺,所以把大众集合起来.
修德首先在佛前烧香、散花,发大誓愿.
才展开经藏,就放大光明,照耀周围70多里的范围.
整个定州城内一片光明!
(感应确实非常不可思议!
方圆70多里,相当于一个县的范围,顿时光明普照.
)当时定州城内的男女都见到了.
在中山应供的大众更是亲眼目击.
当时众人不断地投身礼拜.
人们看到《华严经》放光现瑞,都感动得哽咽悲泣,心里的善根发动起来,都在三宝面前忏悔业障.
不是佛法不灵,是自己没有实际做到.

(注)此与上事迹大同,可见古人于三宝分上,多皆竭诚尽敬.
绝不似今人之怠忽亵慢,有名无实也.
这和上一则事例大体相同,从这两件事就看出:古人在三宝分上多是竭尽自己的诚心和恭敬来做.
(修德三年种树造纸,之后请善书的人,非常整洁、恭敬、专注.
像这样,自己能做到几分诚敬,就力求做到几分).
绝不像现代人,亵渎、轻慢,对恭敬三宝、尊重正法都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并没有实际行为.

举笔吐气者,或欲咳嗽,或欲呵欠,即停笔少顷,面向旁边,令气出之,不敢以口气熏经故也.
"举笔吐气"是指写经有时想咳嗽,或者累了想打哈欠,这时就停笔一下,脸转向旁边,吐出气来.
这是不敢以口气熏到经卷的缘故.
才写经毕,俄即迁化者,以专心写经,不求名利,志诚之极,致令业尽情空,了生脱死.
高登上品宝莲,亲证不退转地矣.
"才写经毕,俄即迁化",是指王恭专心写经,没有求名利的私心.
(如果有求名利的心,就不清净、不至诚了,所写的经也就少有加持.
而没有求名利的心,心里诚恳到极点,就能感通无边法力加持,因此使他业尽情空、了生脱死!
所以才写完经,就已经高登上品宝莲,亲证不退地了.

这么不可思议的功德从何而来就是从诚敬而来!
心力不可思议!
一切感应都发生在自己心上.
自心感,自心应,真实不虚!
观此,可见佛法不辜负人,而今之缁素,多多皆是辜负佛法耳.
奈何奈何.
此一条出会玄记.
从这件事看来,就知道佛法并不会辜负人,而现在学佛的人多数都辜负佛法,说起来令人感叹.
"佛法不辜负人"的意思就是:如果人能做到一分诚敬,佛法就给人一分利益、消人一分业障;如果人能做到十分诚敬,佛法就给人十分利益、消人十分罪障.
人的心有多大诚敬,佛法就给人多大利益.
案例中,王恭和修德,一个是写经完毕当即解脱,另一个是开经时现大祥瑞,光明普照70余里.
这都是因为他们有深厚的诚心,才感得这么大的灵应.

唐僧法诚,姓樊氏,雍州万年县人.
幼年出家,以诵华严为业.
因遇慧超禅师,隐居蓝谷高山.
遂屏嚣烦,披诚请益.
唐僧法诚,姓樊,雍州万年县人.
幼时出家,以读诵《华严经》为业.
因为遇到慧超禅师在蓝谷深山里隐居,就摒绝喧嚣、烦乱而住进深山,向慧超禅师诚心请益.
后于寺南岭,造华严堂,澡洁中外.
庄严既毕,乃图画七处九会之像.
又竭其精志,书写受持.
后来,他在寺院南边的山岭上建造"华严堂",殿堂内外洗洁清净.
这座华严堂要供奉华严大法.
他对殿堂做了各种庄严之后,又在殿堂的四壁绘画"华严七处九会"的图像.
而且竭尽精诚,发心对《华严经》书写受持.

宏文学士张静者,时号笔工,罕有加胜.
乃请至山舍,令受斋戒,洁净自修.
口含香汁,身被新服.
然静长途写经,纸直五十.
诚料其见,才写两纸,酬直五百.
静利其货,竭力写之.
当时有位宏文学士张静,号称笔法工整,很少有超过他的人.
法诚就请他到山间房舍,受持斋戒,身心清净,而且要修法.
然后口含香水,身上穿洁净衣服.
张静远道而来写经,写一张纸需要五十.
法诚也料到他的想法,才写两张纸,就给了他五百(比平常多五倍的报酬).
张静见报酬这么丰厚,就竭尽全力地专心写经.
终部已来,诚恒每日烧香供养,在其案前.
点画之间,心缘目睹,略无遗漏.
故其克心钻注,时感异鸟,形色希世.
飞入堂中,徘徊鼓舞.
下至经案,复上香炉.
摄静住观,自然驯狎,久之翔逝.
在写经这段时间里,法诚每天照例烧香供养,守在写经的经案之前.
写经时,一点一画心缘目睹,没有一点遗漏.
以这样的诚心专注,当时就感得有灵鸟飞来,形状、毛色举世罕见.
这只灵鸟飞入厅堂,鼓舞着双翼旋绕飞翔.
然后落在经案上,又跳上香炉,静静地站立观看写经.
灵鸟非常自然、温顺、亲昵,很长时间才飞翔而去.
明年经了,将事兴庆,鸟又飞来,如前驯扰,鸣唳哀亮.
第二年写经完毕,将要庆贺时,灵鸟又飞来了.
像先前一样温顺、驯服,鸣叫哀亮.
贞观初年,造画千佛,鸟又飞来,登止匠背.
后营斋供,庆诸经像.
日次中时,怪其不至.
诚顾山岑曰,鸟既不至,吾诚无感也.
将不嫌诸秽行,致有此征.
言已,欻然飞来,旋还鸣啭.
入香水中,奋迅而浴,中后便逝.
前后如此者,非复可述.

贞观初年,要画千佛像时,鸟又飞来,站在工匠背上.
之后打斋供众,庆贺经像完成.
到第二天中午,人们觉得奇怪——今天鸟怎么没飞来呢法诚看着对面的山岭说:"鸟既然不来,是我的诚心无感哪!
难道嫌我的行为不清净,才有这样的征兆吗"刚一说完,灵鸟忽然飞来,在空中回旋鸣叫,再飞入香水,奋迅而浴.
之后就飞走了.
前后像这一类的灵感非常之多,难以叙述.
静素善翰墨,乡曲所推.
山路岩崖,勒诸经偈,皆其笔也.
再说宏文学士张静,素来善于书法,为乡人所推重.
山路旁边岩石、悬崖上所刻的经偈,都出自他的手笔.
手写法华,正当露地.
因事他行,未营收举.
属洪雨滂注,沟涧波飞.
走往看之,合案并干,余便流潦.
有一次,他写《法华经》,在露天设立一张桌案书写经典,因为有事去了其它地方,没有收拾好经卷.
当时大雨滂沱,山沟溪涧里水流奔涌.
他见雨下得这么大,经案还放在露天!
就急忙跑过来看,结果整张经案都是干的,没沾到一滴雨,其它地方却积了很深的水!
尝却偃横松,遂落悬溜.
未至下涧,不觉已登高岸,不损一毛.
他曾经躺在松树上,一不小心掉落悬崖,还没掉到山涧里时,不知不觉已经登上了高岸,连一根毫毛都没损到.
(当时睡的那棵横松长在悬崖上,悬崖又很高,掉下去一定粉身碎骨,但他冥冥中得到护佑,一下子登上了高岸.
)(注)法诚张静,各竭诚敬.
故其感应,俱难思议.
出华严悬谈,及会玄记,并续高僧传.
法诚、张静两人都竭尽了自己的诚敬,所以所得的感应都不可思议.
唐僧昙韵,定州人.
行年七十,隋末丧乱,隐于离石北千山.
常诵法华经.
欲写其经,无人同志.
如此积年.
唐僧昙韵,定州人.
当年70岁了,正值隋朝末年天下战乱,就隐居于离石的北千山中.
平时常诵《法华经》,心里总想书写这部经,但没有志同道合的人.
这样经过了多年.
忽有书生,无何而至.
云所欲洁净,并能行之.
即于清旦,食讫入浴.
着净衣,受八戒.
入净室,口含檀香,烧香悬幡,寂然抄写,至暮方出.
明又如先,曾不告倦.
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位书生,不晓得从哪里来的.
对他说:"你要求的整洁、清净,我都能一一做到.
"看到志同道合的写经者来了,昙韵就请他写经.
也就从这一天清晨开始,饭食完毕,沐浴清洁,穿上干净的衣服,再受持八关斋法.
受戒之后,进入写经的房屋,口含檀香,焚烧名香,悬挂幢幡.
悄无声息地抄写.
一直写到天黑,才出写经的屋子.

第二天,又跟前面一样,周而复始,从没说过疲倦的话.
可以看到,当时写经的整个过程非常寂静,在这寂静当中一笔一画地写好了《法华经》.
及经写了,如法奉嚫.
相送出门,斯须不见.
等经写完时,昙韵如法地向写经人奉上供养.
才把他送出门,忽然不见.
这才知道是圣人的应现.
乃至装潢,一如正法.
韵受持读之,七重裹结.
一重一度香水洗手,初无暂废.
到了对经卷装裱时,非常如法地做.
之后,昙韵就开始受持读诵,以七重的包巾裹着经卷.
每次读一回经时,就先用香水洗一次手,从没有废弃过.
后遭胡贼,乃箱盛其经,置高岩上.
经年贼静,方寻不见.
周慞穷觅,乃于岩下获之.
箱巾糜烂,拨朽见经,如旧鲜好.
后来因为遭到胡人骚扰,他就把经卷装在箱里,安放在很高的岩洞上.
过了一年,贼乱平定,再去找经卷时,已经不见了.
他心里很慌张,到处寻找,才在岩洞下找到.
箱子、包经的巾布都已糜烂,拨开箱子和巾布,见到经卷崭新完好,一如当初.
(注)写经心诚,感圣来应.
圣虽来应,示同凡夫.
故一依其法,清旦食讫入浴,着净衣等也.
由于昙韵写经的心非常虔诚,所以感得圣人化现来帮助他.
圣人虽然来应,示现如同凡夫.
凡是所说的要求,都一一照办,早上也要吃饭、沐浴、穿干净衣服等等.
八戒,即八关斋法,以过中不食为体,以不杀等八戒助成.
关闭贪瞋痴等烦恼惑业,不令生起.
乃令在家人受出家戒.
从今朝清晨受,至明日明相出为限.
写经令其日日常持,故须日日常受.
至暮方出,则午亦不食矣.

八戒,即八关斋法.
其体性是过午不食,助缘是不杀、不盗、不淫等八种戒;受戒的目的是关闭贪、嗔、痴等烦恼和业,不令生起,这是让在家人受持出家戒;受戒的期限是从当天清晨开始,至次日明相出来为止.

由于写经要求内心清净,也就必须每天都受斋戒.
从"写经人到天黑才出来"就知道,他从早晨吃好饭入静室写经,直到天黑才出屋,中午也不吃饭.
裹音果,包也.
一重一度香水洗手者,即读一回经,先用香水洗一度手.
当时《法华经》有七重包裹.
每次读一回经,先用香水洗一度手,然后打开包裹,展开经卷读诵.
之后读第二回经,仍然如此,这叫"一重一度香水洗手".
箱巾烂而经鲜好者,一以圣人之法力加持,一以韵师之诚心感格,一以妙经之功德难思故也.
经是用宣纸写的,比包巾要薄,照理说宣纸应该早就烂了.
但是箱子烂了,包巾也烂了,剥开来看,里面的经卷却完好无损.
在这样的环境里风吹日晒,应该早就坏了;就算不坏,也应该旧了!
不但不坏,还不旧,这就不可思议了!

为什么能这样呢就是有加持融入的原因.
一来,写经是圣人应现,有圣人的法力加持;二来,由于昙韵的诚心感通;三来,由于《法华经》功德不可思议.
三缘和合就有这样的灵应.
韵师后住隰州.
道宣律师,贞观十一年至彼见之.
时年已七十矣.
此下数条,皆出三宝感通录.
昙韵师后来住在隰州.
贞观十一年,道宣律祖到他那里和他见过面,当时70岁了.
唐贞观五年,有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者,敬信佛法.
欲写法华,金刚般若,涅槃等,无由自检.
凭彼土抗禅师检校.
抗乃为在寺如法洁净,写了下帙,还岐州庄所,经留在庄.
并老子五千言,同在一处.
唐朝贞观五年,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对于佛法恭敬信奉,想书写《法华》、《金刚》、《般若》、《涅槃》等经,自己没办法校对检查,依靠当地的抗禅师校对.
抗禅师在寺院如法洁净,写了下函,就回了岐州庄所.
当时经卷留在庄所,和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放在一起.
忽为外火延烧,堂是草覆,一时灰荡.
有一天,忽然外面的火延烧过来,堂屋是用草盖的,一下子全部烧成灰烬.
轨于时任冯翊令,家人相命拨灰,取金铜经轴.
既拨外灰,其内诸经,宛然如故.
潢色不改.
唯箱帙成灰.
令狐元轨当时作冯翊县的县令,他的家人互相喊着拨灰,取出了金铜做的经轴.
把外面的灰拨开,里面的经卷还跟当初一样完好无损.
不但完好无损,连装裱的色彩也没改变,只是装经的箱子和套子烧成灰了.

这就不可思议了,火实际烧过来了,箱子被烧掉了,套子被烧成灰,唯独没有烧到经卷;不但没烧到经卷,连烤也没烤到.
当时烈火温度很高,经卷装裱的色彩却没改变.
这都是因为经卷具功德力的缘故.
又觅老子,便从火化.
乃收取诸经,乡村嗟异.
再找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已经被火焚化.
这样就收取各种经卷.
一时乡人叹为奇异.
其金刚般若一卷,题字焦黑.
访问所由,乃初题经时,有州官能书.
其人行急,不获洁净,直尔立题,由是被焚.
只有一处特别,就是《金刚般若》一卷经的经题变得焦黑.
大家询问缘由,才知道最初写经题时,有位州官很会写字,请他来写.
这个人做得很匆忙,没有整洁身心,直接就题上去了.
由于当时心没有安住在诚敬中,写的经题没有功德力,所以火就能烧上去,使得字迹焦黑.

其人现在,瑞经亦存.
京师西明寺主神察,目验说之.
令狐元轨现在还在世,当初写的大乘经也还存在.
这是京师西明寺的寺主神察师目睹此事而讲述的.
(注)老子五千言,即道德经.
一切佛事,俱以戒行诚敬为本.
若戒行精严,诚敬笃至.
则三宝诸天,皆为拥护.
否则无边法力,莫之能感.
一切佛事,无论书写、讽诵、受持、开演,或者祈福、禳灾、延寿、超度,都要以戒行和诚敬为本.
如果戒行精严、诚敬到量,三宝诸天就一定会拥护.
这里要晓得,三宝的力量遍于一切时空,只要我们竭尽诚心来做,就一定能召来三宝的加持.
这不同于求世间的达官贵人,即使费尽功夫,也不一定求到.
佛法上的事,只要具有持戒、诚敬这两个条件,三宝、龙天就一定会作护持、拥护.
而没有持戒和诚敬,就不具感通的条件,因此虽有无边法力,也无由显现.

观此诸经毫无所损,唯金刚经题,字迹焦黑,以其人既无戒力,又无诚心故也.
受持佛经者,可不以持戒竭诚为急务哉.
看到这些大乘经丝毫无损,唯有《金刚经》的经题字迹焦黑,就是因为当初写经的那位州官,没有持戒的力量,而且写经时心无诚敬,以不具功德的缘故,就被火烧得焦黑了.
这样看来,受持佛经的人能不以持戒和竭诚作为当务之急吗唐河东有练行尼,常诵法华.
访工书者写之,价酬数倍.
而洁净翘勤,有甚余者.
一起一浴,燃香熏衣.
筒中出息,通于壁外.
七卷之功,八年乃就.
唐朝河东有位练行尼,常诵《法华经》.
她访问善于书写的人写经,给他写经的报酬好几倍.
写经人洁净勤奋,超过其他人.
每天起床都做一次沐浴,烧好香,再用香熏衣.
写经时有个筒通到墙外,要出气时就由这个筒通到外面.
这七卷《法华经》用了八年才写成(写经的时间这么漫长,可见每个字都倾注了极大诚心).
龙门寺僧法端,集众讲说.
借此尼经,以为楷定.
尼固不与,端责之.
事不获已,乃自送付端.
端开读之,唯见黄纸,了无文字,余卷亦尔.
龙门寺的僧人法端集合大众讲说经典,要借练行尼这部《法华经》作为样本.
练行尼坚决不给,法端就责怪她.
实在不得已,练行尼只好自己送来经卷,交给法端.
法端要讲经了.
打开经卷,只见黄纸,根本没有字!
不但这卷经如此,其他六卷经统统无字.
端愧悔送尼.
尼悲泣受已,香水洗函.
顶戴绕佛,七日不休.
开视,文字如故.
即贞观二年,端自说之云.
法端惭愧、忏悔自己的轻慢,导致经文隐没不现.
他只好将经卷送还给练行尼.
练行尼悲哀哭泣,受取经卷后,用香水洗净经函.
对着经卷礼拜、绕佛,七天不休息(她对《法华经》非常恭敬,见到经卷无字,心里特别难过,就祈求佛力加被,以恢复经卷的原貌.
所以她竭尽诚心顶戴经卷,绕佛祈求,七天不休息).
再打开经卷,经文恢复如初!
一个个字都显出来了!

这是贞观二年,法端自己讲述的事.
本拟广录恭敬三宝之利益,及亵慢三宝之罪愆,令研究佛学者取法有地,获罪无由,以目力不给,遂止.
印祖说:原本打算广录恭敬三宝的利益和亵慢三宝的罪过,以使研究佛学的人有所效仿,不至于遭到罪报,但因眼睛不好,只能中途停止.
亵渎三宝遭恶报的事例《安士全书》记载:古代武功县西边有座寺庙.
寺中有毁坏废弃的大藏经.
有个康对山,少年时曾和五个同学一同在寺庙读书.
当时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
四个人用废经烧火来取暖,另一个人用来烧洗脸水.
康对山虽然心里责怪他们不恭敬经书,却不敢说出来.

当晚,康对山梦见三位官员开堂,怒斥烧书的人,判烧经取暖的四个人全家灭尽,烧水洗脸的人考不上科举.
又责斥康对山说:"你为什么不劝阻他们"康说:"我心知他们做法不对,但我年纪小不敢说.
"官员说:"一句话劝解,可免去五个人的罪孽.
现在姑且不追究你的过失.
"康醒来,就把此事记在书本后面.

不到几年,烧经取暖的四人全家都得瘟疫死去,用经书烧水洗脸的书生多次考试不中,最后以教童生而告终.
佛经是三世诸佛的法身舍利,经所在处,即是有佛与一切圣贤.
用佛经烧火取暖等造下的是亵渎圣法的严重罪业,所感的果报也就非常惨重.
这里全家灭尽和穷困潦倒还只是现世果报,来世的苦报会非常漫长难忍.

《感应篇注疏》记载:颖上的高天佑和两位考生一同去江宁应试.
他们听说鸡鸣山的守源禅师很有修行,就一起去拜访禅师.
禅师说:"你们二位都能考中.
只有高君用《楞严经》做枕头,他考不中.
"高天佑听了很吃惊,许久才想起自己行装里有《楞严经》,当时睡觉没有取出,垫做枕头.
发榜时,高天佑果然不中.

佛经是如来大法,一切天龙八部都应当信受奉行.
这和普通书籍完全不同,就像皇帝的敕命和普通的通知书不同一样.
如果造下对经书亵渎不敬的罪业,就会迅速损坏福德.
高天佑就是因为枕经折福而失去功名的.

有位大德说:"我们对佛法的戏耍真是无所不作,然而不敬佛法和法师正是坏灭智慧的因.
现在这样愚痴已经足够,不能再造愚痴之因了!
如果让愚痴增长,还能有什么作为呢"《释门法戒录》记载:明朝万历末年,北京鹫峰寺的住持济舟师,为人朴实,奉佛诚敬,只是对酒戒没有严格遵守.
一天,有个穿两截衣服的人对他说:"我们是地府的无常,有个老太太因生前没有行善积德,留在地狱里无法度脱.
她过去每月初一、十五都来寺院拜佛,而且带来果品供养你,所以求你替她念一部《法华经》,就能托生.
"济舟心里怀疑,就对他说:"既然是鬼,难得来一次佛地.
你可以去顶礼.
"鬼说:"现在有都城隍在里面,我不敢进去.
"济舟想起,当天在五更时有人要做佛事,在大殿旁也设了城隍牌位,他说的不假.
就答应下来.

七月十五,济舟在佛前跪诵《法华经》.
念到第五卷时,天热了口干没找到茶水,见到桌子上有只酒壶,还有点剩酒,就喝了一口冷酒,继续把经念完.
第二天,无常鬼又来说:"老太太蒙法师念完四卷经,整个地狱都放射金光.
正当要离开去投生时,忽然一阵酒气吹进冥府,从第五卷到第七卷都是如此.
因此还是没起到作用.
"济舟听后毛骨悚然,发至诚心为她重念.
从此严持酒戒,永不敢犯.

《竹窗随笔》记载: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平常持诵《金刚经》.
一天,有位阵亡士兵托梦说:"明天派我妻子来您这里,请为我诵一卷《金刚经》,以作超拔.
"第二天,果然有个女人悲泣求见.
问她情况,与梦中所说一致.
戚继光答应了她,早上起来就为他诵经.
夜晚梦到士兵说:"蒙您大恩,但只得到半卷经,因为夹杂了'不用'二字.
"戚继光琢磨是什么原因.
想起诵经时妻子派仆女送茶饼来,远远看见时,挥手示意不用.
口里虽没说,心里在说"不用".

次日早晨,再次闭门诵经.
当晚梦到士兵致谢说:"已经得到超度.
"由以上案例就知道,至诚诵经才有功德力.
最好从"如是我闻"念到"作礼而去"之间,不杂其它念头,才是完成了一次经文的清净熏习.
能这样熏习,就在心中种了大善根.
反之,如果念经期间,心里起各种妄想杂念,就在清净圣言中夹杂了许多杂染语言.
这就像纯金中夹杂了铜、铁等各种杂质,导致功德大大损减.
所以至诚念诵的功德百千倍胜过散心杂念.

如果自己有意放肆,比如边说话边念经,或者诵几段,再吃点零食,放一段歌曲,这样以这亵慢佛法的恶行,就只会使罪业增长、福慧损灭.
印祖曾教诫说:"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
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
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妆,不由中出.
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恶业,其将来之苦,何有了期!
"要注意:念诵不能只是漫不经心地随口溜过,也不能为了应付差事,匆匆念完了事.
要字字句句从至诚心中念出,才是真实的修持,也才能获得大功德.

下面再看一则实例:清朝康熙初年,檀香卖得特别昂贵.
苏郡有一家做香的香铺,以前以三金请了一尊檀香观音像.
香铺家的人私下商量说:"如果能把这尊观音像制成檀条出售,可以得十六金.
"于是要毁坏佛像,趁着檀香涨价赚一笔钱.
佣人害怕造罪,就劝阻他们不要这样做.

当时,香铺家的女婿准备接妻子回家,正住在岳父家里.
他对佣人说:"你是佣人,这事与你无关,你只要照着办就可以.
"当晚,香铺家的女儿因为肚子不舒服不能回家,就在娘家住了三天,还是没好转.
第二天,街上有个6岁小孩,忽然指着香铺问父亲:"那一家的房屋为什么用红条封住呢"父亲以为他看错了,叫他不要乱说.
这天晚上,香铺着火,一家人都葬身火海.
大火却没烧到邻家.
当时香铺家的女婿想从楼上房屋的洞口钻出,被一件东西拦住,死于火中.
那位佣人当天早上被另一家香铺强拉着去做了两天工,只有他幸免于难.

所以因果报应丝毫不错,存什么心,就遭什么报.
那位女婿和佣人的存心完全不同,前者胆大妄为,对于佛像毫无敬畏,而后者有敬畏之心.
报应也恰好相反:女婿本来要回家,却死于大火;佣人本来不想去别处,却被别人雇佣而幸免于难.

香铺一家人算是集体造业,以佛像为商品营利,导致全家遭到报应,葬身烈火之中.
来世还要堕入恶趣,感受漫长的苦报.
总之,缘着三宝圣境所造的罪业,果报都特别大.
如果对三宝以至诚恭敬的心做礼敬、供养等,就有迅速消业、增福、开慧的功效.
相反,以轻慢的心,做种种亵渎恶行,也一定会迅速消减福德,遭受惨重果报.

以上简略解释了本论正文,而且讲了种种对法诚敬和亵慢的功过事例.
大家学习之后,关键要反省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亵慢佛法的行为,然后着手改正,才能获得实益.
下面罗列一些现象,供大家对照检查:1、将法宝置于不洁净处.
这是很多人忽视的地方.
比如有时把经书放在有灰尘的窗台上,或者有油垢的桌子上.
又比如香袋很脏,把转经筒、法本、加持物及其它杂物或污秽物放在一起.
有时会把经书放在床上、座椅上、拜垫上等不洁净处.

2、有些居士卧室、佛堂不分,睡时不用帘子隔开,或者看电脑、电视中某些不清净的画面时,经书也就在不远之处.
这样也是不恭敬法宝.
3、因为不经常打扫佛堂,供灯和供香的油烟熏在经本上.
还有居士因为家小,厨房和卧室很近,炒菜的油烟落在法本上.
4、跨越法本.
特别开法会时人多,有些人着急,会从别人的经书或香袋上跨越过去.
5、将世间书放在经书法本上.
6、佛经法宝应当用双手捧持,而且持时应当高于脐部,不能挟在腋下.
现代人比较随便,习惯单手给人拿东西,但对经书法宝这样做就不尊重了.
7、上厕所或者手摸了不净之物,都要先净手再阅经书.
大家看经时一般会洗手,看其它法本却没有这么尊重,也就会忽略这些细节.
8、在家居士若未完全吃素,诵经、念佛时,须先漱口,因为口中的荤腥浊气会污染经本.
9、有人躺着看经.
或诵经时用口水翻书.
或诵至一半时,遇到有重要事要处理,会对法本折页、折角,或将法本摊开不合起,或干脆将书倒扣过来,人就去处理事情.
10、有人诵经还在打电话或者杂话、戏笑,又有看经时,旁边还放电视、广播,听音乐,又有边吃零食边看书.
都是心无诚敬的恶态.
11、见经本上有灰尘时,用口吹经上的灰尘.
这样将口中的浊气吹在经书上,很不恭敬.
应当用干净的布擦拭.
12、把法宝当做货物,做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我们能改掉以上这些劣行,而于法常存恭敬,就会使自己在佛法中得到实益.
因为我们下意识视这些为小事,才导致有这些行为出现.
学习本论后,对照古人尊重法宝而获得成就,我们应当在自身上找到差距,找到多年学佛没有进步、没有实效甚至还不如从前的原因.
就像常说的那句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原因就是学佛的恭敬心、虔诚心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

持经利益随心论一、大乘显密尊经的无上功德和恩德大觉世尊,所说一切大乘显密尊经,悉皆理本唯心,道符实相,历三世而不易,举十界以咸遵.
归元复本,为诸佛之导师.
拔苦与乐,作众生之慈父.
大觉世尊所说的大乘显密尊经,都是一个"心"字的注脚.
其中说性说相,说事说理,说体说用,或权说、实说、偏说、圆说,都是在诠释心性之义.
这是符合诸法实相的妙道,能使迷惑众生明见实相而成佛.

正因为所说是心性本具的妙理,符合诸法实相,因此纵然历经过、现、未三世无尽的时间,也不会有丝毫改易.
从地狱到佛之间的十界有情,都必须遵循大乘经的教导.
不必说六道轮回的凡夫,连十方诸佛也都以大乘经为母、从大乘法而来,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皆是尊奉大乘经的教导而修持成道,因此是"举十界以咸遵".

众生迷失本元,因而流浪生死;诸佛还归本元,以此成就觉道.
在这返本归元的过程中,是得到大乘经的启发而发起始觉,继以始觉合乎本觉,至于究竟而成佛,因此大乘经是诸佛的导师.
缘大乘经作十法行(受持、读诵、修习等),就能拔除从粗至细的一切苦,获得现前、究竟的一切乐.
因此,大乘经是为众生拔苦与乐的慈父.
二、持经的利益随心量而现若能竭诚尽敬,礼诵受持,则自他俱蒙胜益,幽显同沐恩光.
如果对大乘经能竭尽自己的虔诚和恭敬来礼拜、读诵、受持,那就能使自己和其他众生都得到殊胜利益;能使世间的人和见不到的已故亲友及恶趣众生都共同沐浴在大乘经的恩光中.
《居士传》记载:唐朝李山龙,做监门校尉.
武德年间,突然暴死,胸口有点温热,家人在旁服侍.
不久他苏醒说:我死后被一位官吏勾摄到一座王府中.
庭院里有几千囚犯,披枷戴锁,朝北站立.
阎王坐在高座上,旁边有许多侍卫.
山龙走到台阶下.
阎王询问:"你平生做何福业"山龙答:"乡人每次设斋时,我都布施物品作为资助.
"阎王又问:"你身体做何善业"答:"日诵《法华经》二卷.
"阎王说:"很好!
"就请他走上台阶,登上高座.
阎王离位对面而坐.

山龙开经才诵"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这几个字时,阎王就请他下座.
山龙下来,院中的囚犯忽然不见.
阎王说:"你诵经的福德不但利益到自己,众囚犯听你的诵经声都已脱免.
真的很好!
现在放你返回阳间.
"又对官吏说:"你可以带他巡游各大地狱.
"官吏引着山龙朝东走了一百多步.
途经一座铁城,说是罪人的住所.
山龙心生哀悯,口里念"南无佛".
又往前走,只见一口大锅火势猛烈,热汤涌沸,旁边有两个人坐卧.
山龙询问他们,回答说:"我们本要受镬汤之报,蒙贤者称南无佛,所以在地狱中得到一日休息.
"山龙又称"南无佛",就返回了阳间.
离他断气时已过了七天.

从这则案例看出,竭诚诵念大乘经能使幽冥众生同沐恩光.
又有史阿誓,住在郊南福水阴面.
平素诵《法华经》,行走、站立从无间断.
当他做邑令史时,出入城郭一定从小路上走,低气怡颜,缘念相续.
(这是他为了使诵经不间断,在出入城市时不走大路,只走小路.
原因是大路人多嘈杂,容易分心.
"低气怡颜,缘念相续",指他心态安详、气息低柔、神情喜悦,一句一句地持诵.
)他生平没骑过马,这是他按经中的教导应哀愍一切众生,所以就不骑马.

当他病终时,异香散播一里多远.
过后十年,他妻子去世.
夫妻合葬,把他的棺材打开时,只见舌头与在生时一样(诵经之舌,死后十年还一如生时,这是缘大乘经虔诚熏修的功德所致).
又有薛严,做忠州司马的官.
一生长斋奉佛,每天诵《金刚经》30遍.
到72岁临命终时,见幢幡、宝盖从空而降,耳中充满音乐之声.
其妻见薛严冉冉升空而去.
恒时异香浓郁,家人都闻到了.
犹如意珠,似无尽藏,取之不匮,用之无穷,随心现量,悉满所愿.
"如意珠"指能如愿赐予所求的宝珠;"无尽藏"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大乘经是极其微妙的如意珠和无尽藏.
因为依于大乘经受持、修习,就能源源不断地出生功德,无论从中获取多少,终无穷尽;无论受持多少次,仍然辗转流现功德,赐予福德和智慧;又能随受持者的心量而满足所愿.

(在许多人眼里,大乘经典只是文字印刷品而已,没认为这是极其殊胜的如意宝和无尽藏.
正因为不认识大乘经微妙难思的作用及万法唯心的至理,导致受持大乘经时,不能竭尽诚心和恭敬来做.
)以下是几则受持佛经得大利益的实例:唐朝樊元智,年轻时喜欢修道,住在京城南边.
依止杜顺和尚.
和尚令他诵习《华严经》为业,并依此经修普贤行.
每次诵经时,口中屡屡都有舍利,前后共获数百粒.
有时夜晚诵经,口中放光,普照40多里.
远近的人见到这一瑞相,都叹为奇异.
92岁时,樊元智无疾而终.
荼毗后,牙齿变为舍利,共一百多粒.
粒粒放光,数日不止.
僧俗大众建塔作为供养.
(这是精心受持佛语,久而久之心光发露.
由于契经的功德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受持的心力不可思议,以三缘和合,就出现这样不可思议的感应.
)商居士,三河县人.
7岁能通佛书.
后来在县城西边的田中建造房屋.
他有几百手卷的佛书,每日阅读、讽诵不断.
拜他为师的有一百多人.
每次他行走时,身体的骨骼珊然作响.
到了90多岁,有一天,热水沐浴,戴冠束带.
召集诸弟子聚餐,告诉说:"我早晚就要走,我的尸体用火焚化,千万别违背我的意愿.
"这天晚上,商居士端坐而逝.
过后三天,遗体火化,骨骼犹如钩锁连环.
因此,乡人建塔供养.
陆康成,做京兆法曹的官职.
一天,他忽然见已故的官吏抱着案卷站在面前.
陆康成惊异地问:"你已经去世了,怎么来的"他说:"这是冥府的档案,都是来年要死于战争的人.
"陆康成说:"是不是里面有我"官吏找出来给他看.
他非常恐慌,请教说:"怎么办呢"官吏说:"只有靠《金刚经》了,所以特意来告诉你.
"说完不见.
陆康成取来《金刚经》,日诵几十遍.

第二年,朱泚造反,命令他做御史的官职.
他叱责朱泚说:"你这贼臣敢干犯国土!
"把朱泚弄得恼羞成怒,命令几百骑兵围绕射击.
陆康成默念《金刚经》,飞箭射不进去.
朱泚就此作罢.
后来陆康成去了终南山,在那里终老.
(这也是以精诚的力量,一心贯注于《金刚经》,致使数百骑兵的射箭都无法伤身.
)楞严所谓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求妻、求子、求长寿"指求世间法的利益,"求三昧"等指求出世间修行的功德,"求大涅槃"是求无上佛果的成就.
"乃至"是超越、省略语,包括中间的所有一切.
"求则必得",指只要竭尽诚心和恭敬,一切世出世间的利益都能求到.

从这段经文就知道,甚深的大乘经是功能极其微妙的如意宝,的确大者得其大,小者得其小,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各随心量而满足所愿.
夫大涅槃者,究竟果德.
若论如来本心,契经全力,实属乎此.
但以众生志愿狭劣,与夫致诚未极,不能直契.
故随彼行心,满彼所愿.
大涅槃是佛果究竟功德的名称.
如果论如来说法的本怀和契经全分的功力,实际是给予众生究竟成佛的利益.
但因众生志愿狭小、下劣,而且没有发出极大的诚心,导致不能直下契入,只能随其心量而给予满愿.

"志愿狭劣"指没有求无上菩提的志愿,所求只是世间的功名、富贵、长寿、健康等.
志愿既已狭劣,也就只能随其所愿而赐予小利了.
"致诚未极",指诚心未达到极致,只发出了百分之五十或三十的诚心,或者只有微薄的诚心.
这样既没有求无上道的志愿,又没有竭尽诚心,因此导致不能直下契入佛法真实义,而只能随其心行状况,而满其所愿.
倘宿根深厚之士,则顿明自性,彻证唯心,破烦惑而直趣菩提,圆福慧而速成觉道.
获契经之全益,畅如来之本怀矣.
如果是宿植善根深厚的人,一得显密尊经的启发,便能顿时明悟自性,彻证万法唯心,破烦恼而直趣菩提,圆福慧而速成觉道.
这样获得契经全分利益,才舒畅了如来说法度生的本怀.
佛的究竟心意不是只让众生得到人天福报或小乘涅槃,也不是想让众生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缓慢成佛,而是想使众生直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明了本具如来智慧以速成佛道.
以下举三例说明宿根深厚者得大乘经启发,便能顿时明了自性:唐朝永嘉禅师精于天台止观法门,日常威仪中,常常安住禅观.
后来因读诵《维摩诘经》而发明心地.
遇安禅师读《楞严经》,读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时,将文句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当时便豁然大悟.
又有灵隐清耸禅师最初参法眼禅师.
法眼禅师指着窗外的潇潇雨滴,对他说:"滴滴落在上座眼里.
"清耸不明玄旨,后来因诵《华严经》,忽然发悟,才深信"滴滴落在眼里".
(《禅宗大德悟道因缘》)譬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
大根则拂云以蔽日.
小根则长寸而增分.
道本唯一真如,益随心而胜劣.
譬如从天空中降下大雨,普遍滋润万物.
地上的小草、大树都因雨水滋润,而得以繁荣.
小草喻小根,大树喻大根.
大根受雨水滋润,长成参天大树,拂住云端、遮蔽太阳;小草根小,受雨水的滋润,也能长寸增分.

这比喻佛道原本唯一真如,受持佛经的利益却随受持者的心量、心力,而有大小的差别.
然善根苟种,佛果终成.
纵不能即获巨益,亦必以因兹度脱.
闻涂毒鼓,远近皆丧.
食少金刚,决定不消.
然而如果已经种下善根,则终究会因此而成就佛果.
纵然当时不能获得大益,也一定在未来善根成熟时得到度脱.
这就好比战争中闻到涂毒鼓声,不论远方或近前的人,都会丧失生命(指只要耳根触到涂毒鼓声,就已感染中毒,即使没有当即死去,也一定在将来死去).
同样的道理,只要闻到殊胜的大乘法,只要诚心对大乘经读诵、受持,一旦染入识田,就永为道种.
根性成熟者现在就得到度脱,根性未成熟者也一定在将来成熟时得到度脱.

"食少金刚,决定不消",指其它食物经过胃等的碾磨后会被消化,而吃了金刚,少到极微尘许,也绝不会被消化.
这是比喻熏进去下至少分的大乘法,或者领会、吸收少分,这个善根也决定保存在八识田中,永无空耗,最终一定会因此而得到度脱(也就是在因缘会合时,这个善根会萌发、成熟,乃至解脱).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者,其斯之谓欤.
所谓的"先以欲钩引人趣入,然后使他趣入佛智",就是说的这件事吧!
所以,佛法有方便说和真实说.
对于初机首先以欲钩牵引,告诉他念诵能消灾免难、去病延寿、有求必应等.
等他得到了这些利益,就会感戴佛恩,愿意随顺佛的教导.
这时再为他开示诸法实相,就能入于佛智.
这是佛法接人的善巧.

复无锡尤惜阴居士书居士无我,乐受磋磨.
但有误会光意之失,故首称师尊,不用印光法师四字.
未免于光于己,皆所未安.
居士我见甚微,肯放下身段,乐意受切磋琢磨,但有误会印光意思的过失.
所以开头称我"师尊",不用"印光法师"四字,不免于你我都心有未安.
夫印光一粥饭僧耳.
称为法师,已经过分之极.
然通途泛称,亦不能不如是.
至于不名,且称为师尊,实失正名交友之道.
下次切勿用此故套.
印光只是个会吃饭的僧人,你称我为法师已经过分之极,但一般都这样称呼,也不能不如此.
至于不称我法师而称我师尊,实在有失正名交友之道.
下次切不要用这老套子.
至于署名之下,古今通用,凡平交皆当如是,非于尊者前方用和南顶礼等也.
今礼教陵迟,凡研究佛学者与知识信札,多皆用合十合掌谨启等,而不肯稍屈.
至于写信署名之下,古今通用的规则,凡是平辈相交也应如此,并非在尊者前才用"和南、顶礼"等.
今时礼教衰败,大家都不讲究这一套.
凡是研究佛学的人给善知识写信,多数都用"合十、合掌、谨启"等,自己不肯稍加委屈.
夫禹拜昌言.
子夏丧明怨天,曾子责之,尚投杖而拜.
是同侪有一言启迪于我者,皆以屈礼谢之.
大禹闻一善言,必定拜谢领受.
子夏失明,怨天尤人.
曾子责备他,他尚且将手杖投在一边,对曾子下拜.
这是同辈道友,有一语有启迪于我,尚且以屈礼来拜谢.
今行于歧路,有所不决,拟欲问人尚须合掌.
况欲资之以了生死大事,而以行路之仪奉之,是轻法也.
轻法则不能实得法益.
现在走在歧路上,不知路该怎么走,想问人时还需合掌,何况是想得人帮助而了脱生死大事,竟以行路的礼仪来对待,这就是轻法!
而轻法就得不到真实法益.
昔古灵赞禅师大悟后,欲报剃度师恩,多方启迪.
其师异之,令其为伊宣说.
彼谓当设法座,令其师迎己升座礼拜,然后可说.
其师依之,遂于言下大悟.
唐朝古灵禅师在百丈禅师处大悟后,想报答剃度师的恩德,多方启迪其师.
其师觉得奇异,就让古灵为他说法.
古灵说:"应当施设法座,并迎请我升座、礼拜,然后可说.
"其师依从照做,结果在听法当下就大彻大悟.
使古灵不如此重法,其师不如此重得法之人.
莫道不说,说亦只得文字知见而已.
决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
语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假使古灵不如此重法,其师不如此尊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说,说也只得个文字知见而已,决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
谚语说:"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意思是,自己的心未做到十分谦下,就无从获得实益.

夫如来灭度,所存者唯经与像.
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视作真佛,即能灭业障而破烦惑,证三昧而出生死.
若以土木金彩视之,则亦土木金彩而已.
又土木金彩,亵之则无过.
若以亵土木金彩之佛像,则其过弥天矣.

如来灭度后,佛的色身不再住世,留下的只有记载佛语的经书和表示色身真容的佛像.
如果把用土、木、金、彩等塑、画的佛像视为真佛,就能灭业障而破烦恼,证三昧而出生死.
如果以土、木、金、彩来看待,也只是土、木、金、彩而已.
但是亵渎土、木、金、彩无有过失(比如用脚踩在泥土上,以斧头砍伐木头,把颜料泡在水里),而对土、木、金、彩的佛像如此亵渎,就罪过弥天了.

读诵佛经祖语,直当作现前佛祖为我亲宣,不敢稍萌怠忽.
能如是者,我说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彻证一真.
否则是游戏法门,其利益不过多知多见,说得了了,一丝不得真实受用,乃道听途说之能事也.

读诵佛经祖语时,要当做佛祖在现前为我宣说,不敢稍萌怠慢轻忽之心.
如果能这样做,我说其人一定能即生高登净土九品,彻证一真法界.
不然就只是游戏法门而已,所得利益不过多知多见罢了.
说得头头是道,却丝毫不得受用,这只是道听途说的本领.

总而言之,恭敬、尊重佛法才能获得佛法的实益.
没有尊重佛法,即使听闻、讲解、研究,也只是增长知识而已.
古人于三宝分中,皆存实敬.
不徒泛泛然口谈已也.
今人口尚不肯谈一屈字,况实行乎.
古人在三宝分上都存有真实恭敬,而不只是泛泛然地谈论.
今人口里尚不肯谈一"屈"字,何况实行昔清世祖章皇帝,拜玉琳通琇禅师为师.
尚欲取一法名,琇师谓帝王何须用此.
彼不肯,祈取一丑字眼名之.
玉琳乃书十余丑字,令其自选.
乃取一痴字.
其派在行字辈,故名行痴.
凡与玉琳之法徒书,其署名则云法弟行痴和南.

从前,清朝顺治皇帝拜玉琳禅师为师,想取一法名.
禅师说:"帝王何须用此"顺治皇帝不肯,请师父取一个丑字来命名.
禅师给他写了十几个丑字,让他自己选.
他选了"痴"字.
他的派在行字辈,因此叫"行痴".
凡是给玉琳的法徒写信,署名都说"法弟行痴和南(顶礼)".

开国之皇帝尚如此自屈,若以今人推之,当先加以刑,然后问法,方合其式.
否则平人失其为平人,皇帝失其为皇帝矣.
开国的皇帝尚且如此降低自己,按今人的情况来推——我是皇帝,一定要先加以刑杖,然后问法,才符合仪式.
否则,平人就失其为平人的身份,皇帝也失其为皇帝的身份.
哪里有皇帝自己写"法弟和南"的事呢光于佛学,一无所得.
如盲对五色,聋对五声.
了不知其如何为声,如何为色.
然于主敬存诚之表面,颇愿竭我愚诚,以尽他山石之小益.
既属心交,当不以琐屑弃之.
印光我对于佛学一无所得,就像盲人对着五色、聋子对着五声,了不知如何是声、如何是色.
然而对主敬存诚的表面,颇愿竭尽我的愚诚,以尽他山之石的小益.
既然彼此属于心交,当不会以琐屑而舍弃我的话吧!

古灵神赞禅师度师开悟因缘古灵神赞禅师,出家后在"大中寺"学法.
后来出去行脚,参拜百丈禅师,而开悟见性.
之后他回到大中寺,想点化他师父,以报剃度之恩.
刚回来时,师父问:"你离我在外,做了什么事业"他说:"并无事业.
"从此留在师父身边,做各种杂务.
一天,师父让他进澡堂给自己搓澡.
他摸着师父的后背,对师父说:"好一所佛堂,而佛不圣.
(好一座佛堂啊!
只是里头的佛没觉悟.
)"师父回头看了他一眼.
他又说:"佛虽不圣,且能放光.
(自性佛自己不晓得,却能放光.
)"一天,师父坐在窗前看经,恰好有一只黄蜂不断地撞着窗户纸,想飞出去.
古灵禅师看了这一幕,就说:"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
"他师父一听,连忙放下手里的经卷,问他:"你行脚遇到什么人了我前后看你说话很异常.
"古灵禅师说:"我蒙百丈和尚指个歇处(蒙百丈禅师直指本心,得休歇处).
现在欲报师父的慈恩.
"他师父一听,就叫大众设斋,请古灵禅师升座说法.
禅师登座,举唱百丈宗风,说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其师言下大悟,身心踊跃,说道:"何期到老能闻到极则之事!
"(编述自《禅宗大德悟道因缘》)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这篇重要开示我们分成三个段落来学习:一、家庭母教是天下太平的根本;二、今天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三、劝勉大家一致在根本上努力.
一、家庭母教是天下太平的根本(一)点明宗旨世乱极矣,人各望治,不知其本,望亦徒劳.
其本所在,急宜知之.
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
不于此讲求,治何可得乎.
现在世道人心已经混乱至极,有心之士都期望获得治理.
如果不知治理的根本,期望也是徒劳,不会见到丝毫效果.
所以要尽快了解天下太平的根本在哪里.
其实,家庭母教才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的根本,不在母教上讲求,哪里能得到世间的治理呢(二)家庭母教具体的做法1、开示家庭母教的两个要点(1)胎教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于禀质之初.
母教第一是胎教.
所谓胎教,就是在孩子禀质之初就着手进行教导.
"禀质之初",指业识入于精血而形成新的一世身体的最初位.
这时胎儿的孕育状况已经与母亲的心念、行事大有关系.
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
凡是女人怀孕后,居心、动念、做事一定要真诚、恭敬,一举一动不失中正.
这是说母亲的心念、语言、行动,直接和胎儿住胎的气氛相关.
如果母亲居心动念行事,一举一动常存诚敬而不失中正,就能使胎儿禀受母亲的正气而天性精纯.
就像种子在良好的水、土、阳光等中受到滋润、长养般,所孕育出的身心气质就会很好.

母亲和胎儿的关系实际是心与心的关系.
母亲受孕后能够居心、动念、行事保持诚敬,这个气氛就是胎儿二百多天孕育的气氛.
如果母亲思想、言行邪而不正,在污浊不正的气氛里孕育,也会时时受到母亲身心邪气、浊气的影响,而导致孕育不良.

尤宜永断腥荤,日常念佛,令胎儿禀受母之正气,则其生时,必安乐无苦.
所生儿女,必相貌端严,性情慈善,天姿聪明.
尤其应当永断荤腥,日常以至诚念佛来让胎儿禀受母亲的正气,得到母亲念佛的加持(这是求得佛光照耀胎中的环境,使得胎儿二百多天中,以佛力融入而得到最好的孕育),那么出生时就一定安乐无苦.
所生的儿女一定相貌端严,性情慈善,天姿聪明.

印祖曾说:"孕妇能茹素念佛,行善去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身不行恶事,口不出恶言.
使儿在胎中禀受正气,则天性精纯,生后再加以教化,则无不可成为善人者.
"史书记载:文王的母亲太任端庄诚一、德行无缺失,在有身孕时便开始胎教,所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由此生下了文王.
这就是胎教成功的典范.

(2)幼年教育①初开知识的阶段A、观念的教育及至初开知识,即为彼说做人之道理.
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及三世因果之罪福,六道轮回之转变.
俾彼心中常常有所恐怖,有所冀慕.
等到孩子初开知识的时候,就要给他讲做人的道理,比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等;其次要给他讲明三世因果的罪福报应和六道轮回的转变(比如:前世行善,今生怎么得福报;前世造恶,今生怎么得罪报;今生行善,来世得什么好报;今生造恶,来世得什么恶报;众生在六道中怎样随业流转、演变.
这都是家庭教育极重要的课题,要由母亲来教给孩子).
这样讲的目的是使孩子内心对于造恶受恶报常常有所恐怖,对于行善得好报常常有所希慕.

也就是说,要多给孩子讲造恶者如何受惨烈报应,比如杀生如何受报,偷盗如何受报.
幼小的心灵接受了这种教育,内心会对罪报产生恐惧.
这个观念灌输得深了,以后就不敢造恶.
又给他讲做人孝、悌、忠、信等如何得好报,五戒十善如何得安乐果,如何修行往生净土、成就佛菩萨道果等.
这样来使他生起希圣希贤之心.
从小接受了这种教育,以后就喜欢做好人、行好事,而不喜欢做恶人、行恶事.

B、行为的教育再令念佛,念观世音,以期增福增寿,免灾免难.
再让孩子念佛、念观音,以期增长福寿,免去人生中的灾难.
不许说谎话,说是非,打人骂人.
不许遭践字纸,遭践五谷,遭践一切东西.
不许乱吃食物.
不许与同里群儿聚戏.
要教育孩子不许说谎,不许说是非,不能打人、骂人.
幼时就要养成贤善的习性.
如果从小打人、骂人,不及时加以制止,一旦养成恶习,以后出口就说脏话或者用手打人,或喜欢张家长李家短地说是非,或说话不诚实.

又要教他爱惜字纸,爱惜五谷,爱惜一切日用品,这是教他从小惜福.
如果对字纸、五谷、日用品糟践惯了,将来一定折福折寿,没有好结果.
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方面.
要告诉孩子一衣一食来之不易,都是农民、工人心血的结晶,不能随便糟蹋.

还要禁止他吃零食.
吃了零食,就损坏胃口,减少米面等正食的消化吸收,这样就长不好身体.
(今天的零食更加糟糕!
有的里面含有激素,含有各种添加剂的毒素.
吃多了就会损伤身体.
)而且不许他和其他小孩一起聚戏.

总之,对于孩子身口意的行为及其习性、生活习惯等,都要严格加以教导、管理,而不能放任自流.
要知道,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性和行为是毁坏他一生前途和福慧的恶因,更远地是毁坏他生生世世前途的恶因,所以一经发现之后就要严格管教,加以制止.
相反,孩子身上贤善的习性和行为是带给他一生幸福,使他增福增寿的善因,更远地是能利益他生生世世的善因,所以要及时地鼓励、支持他,让它发展得更好.

②稍微长大的阶段稍长,即令熟读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关帝觉世经,俾知有所师法,有所禁戒.
一一为其略说大意,以为后来读书受益之前导.
稍微长大后,就让他熟读《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关帝觉世经》,使他知道哪些善行应当效仿,哪些恶行应当禁止.
要一一地给他略讲大意,以作将来读书受益的前导.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重点要在孩子心灵上刻上做人的准则,要让他知道:我应该做哪种人,不应该做哪种人;哪些属于善行,做了将来得好报;哪些属于恶行,做了将来得恶报.
这个观念灌输得深入、牢固之后,就不会受不良观念、风气的影响,不会被时代潮流所转变.
一生一世都会坚持做人的原则.
无论做什么事,心里都有善恶因果的标准.

为什么要让他读熟这是很有讲究的,小时候记性好,很快就能背熟,而背熟的东西一生都忘不了.
过了这段时间,年龄越大记性越差,即使背出了也很快忘记.
从小对这些书不懂也不要紧,只要输进去就行.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就能逐渐地理解、领会.
这些善书的纯正观念会指导他的一生.

不但要让他背,还要针对这些文章略略地讲解一下大意,作为他以后读书受益的前导.
做好了这个学前教育,以后读书就只会得益,而不会受损.
幼时如是,愈读书愈贤善,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光宗耀祖也.
否则任性骄惯,养成败类,纵有天姿,亦不知读书为学圣贤,则读的书愈多愈坏.
幼年时有这样的教育,以后就越读书越贤善,不怕不到圣贤的地位而光宗耀祖.
否则,从小没受过良好教导,任性娇纵惯了,养成恶劣习性,纵然有天姿,也不知道读书是为了学圣贤,导致读的书越多越坏.

古今大奸大恶之人,皆是有好天姿大作用之人.
只因伊父母先生,均不知教学圣贤,躬行实践.
止令学文字,为应世谋利禄之据,其智识之下劣,已到极底.
以驯至于演出废经废伦,争城争地,互相残杀之恶剧.
此种祸乱,皆彼父母先生,不知教子弟之道所致.

古今大奸大恶的人,都是有好天资、大作用的人.
要没有好天资、大作用,也做不到大奸大恶的地位.
都是有能力的人做的,但这份能力错误地用在造恶上,就做成了大奸大恶.
这是教育方向上的极大错误.
其原因是从小父母、老师不知道教子弟学圣贤.
如果聪明才智能放在学圣贤上,再加以躬行实践,以这样好的天资、能力,当然能做到圣贤的地位!
但现在教育的方向反了,父母、老师只是教孩子学知识、学技能,作为将来谋取名利的工具.

今天的父母多数是这种见识.
只晓得教孩子从小学外语、学电脑等等,会想方设法参加各种班,学习各种技艺,只图孩子将来能考上好大学,能出国留学,有好的能力,可以发大财、做大官,就是这种想法!
这是见识已经下劣到极点了.

"以至演出废经废伦,争城争地,互相残杀之恶剧":这些有好天资、大作用的人长大了做什么呢就是废弃古代圣人的经书、废弃传统的伦理,要创造出一套新东西来.
以至于演成国家的战争、动乱、社会的混乱等.
这都是有大能力的人做出来的.
这种祸害、动乱都是由父母、先生不知教子弟之道所导致的.

自己纵无大恶,而坏乱世道人心之罪,当与彼子弟同受恶报于永劫矣.
父母、先生虽然自己没造大恶,但教出的子女、学生却造了大恶,也就有败坏世道人心的罪业,而要和子弟一同受恶报于永劫了.
2、强调教育女儿尤其紧要吾故曰,教子为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教女为尤要.
以人之幼时,专赖母教.
父不能常在家内,母则常不离子.
母若贤慧,则所行所言,皆足为法.
见闻已熟,心中已有成规.
再加以常常训诲,则习已成性.
如熔金铸器,模型若好,器决不会不好,以故教女比教子尤为紧要也.

因此我常说:教儿子是天下太平的根本,而教女儿尤其重要.
因为今天的女儿就是来日的母亲,而人在幼年时专靠母亲教导,父亲不能常在家中,母亲常常不离孩子.
如果母亲贤惠,所行所说足以给孩子做榜样,那么孩子常常呆在母亲身边,时时受到熏陶(不断地见闻母亲的仪态、善行,不断地在心中落印象),时间久了串习成性,以后就按那样做了.

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就是母亲.
幼时养成的习性会深刻地影响到自己的一生.
母亲如果贤惠,不论心念、语言、行为,都给孩子带来良好影响.
见闻熟悉之后,心中已有成规,语言、行为都由模仿母亲而养成.
再加以时时训诲、教导,就习已成性了.
就像把金子融化铸成金器,模型若好,做出的金器绝不会不好("模型",指母亲的仪范,母亲的行为是塑造孩子禀性的模器).
因此教女儿比教儿子还紧要.

以贤母由贤女而来,若无贤女,何由而有贤母.
无贤母,又何由而得贤子女哉.
为什么教女儿尤其紧要呢因为贤母是由贤女而来,若无贤女,哪来的贤母呢若无贤母,又哪来的贤子女呢印祖曾说:"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并举历史上三太的典故以作勉励.
老人说:"世俗都称妇人为太太,须知太太二字的意义非常尊大.
查太太二字的渊源,远起周代,以太姜、太任、太姒,都是女中圣人,都能相夫教子.
太姜生泰伯、仲雍、季历三圣人.
太任生文王.
太姒生武王、周公.
此祖孙三代女圣人,生祖孙三代数圣人,为千古最盛之治.
后世称女人为太太,就是以其人比于三太.
由此看来,太太是至尊无上的称呼.
女子须有三太之德,方不负此尊称.
"三太就是由贤女做成贤母,以贤母的品德教育子女,由此成就了三代数位圣人,出现了历史上最盛的周朝八百年王业.
三太当中,太任的胎教事迹已经讲述.
太姜,性情贞静柔和,且极有智慧,教导孩子直至成人,从无过失.
至于太姒,《列女传》中讲她生了十个儿子,亲自教诲,从小到大从未见过作邪僻之事.
文王继续教导,终至成就武王、周公的品德.

二、今天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此种极平常之道理,人人皆能为之,所痛惜者,绝少提倡之人,俾为母者,唯知溺爱,为父者亦无善教.
及至入塾读书,为师者亦由幼时未闻此义,故亦绝不知读书为学圣贤,不教生徒躬行实践圣贤所说之道.
但只学其文字,以为谋利禄计.

这种极平常的道理谁都可以做.
所痛惜的是绝少有提倡的人.
使做母亲的只知道溺爱孩子,做父亲的也没有对孩子好好教导.
等到进学校读书,做老师的也由于从小没听过这些道理,所以绝不知道读书是为了学圣贤.
这样不教学生实践圣贤所说之道,只知道学文字、技艺(今天就是学语言、学数理化),作为将来获取名利的工具.

而不知学圣贤有莫大之利益,自己与子孙,生生世世,受用不尽.
谋利禄,谋之善,不过现生得小富贵而已.
谋之不善,现生身败名裂,子夭孙绝者,比比皆是.
父母和老师不知道学圣贤有极大的利益,能使自己和子孙生生世世受用不尽.
所以这才是根本的教育,把握好了这个根本,其它的支末自然会得到.
意思是说,如果能从小教子弟学圣贤,随分随力地实践圣贤之道,将来就一定会成为好人才,造福国家和社会.
这样不求名誉,名誉自来;不求福报,福报自现.
所得到的不只是今生一世的利益,而是生生世世无穷无尽的利益;不只是自己得利益,而是凡与自己接触、受自己教导帮助的人都能得利益.
因此这是教育的根本之道.

如果弃离了这一根本,只在支末的知识、技艺上教导,见识又极其下劣,只知为一己谋现世名利,这样谋得好,不过今生得一点小富贵;谋得不好,在今生就已身败名裂、断子绝孙的人比比皆是.
这就是人生走上错路了!

人与天地共称三才者,以有以先觉觉后觉,继往圣,开来学之功能,故得此尊称.
若不以学圣贤为事,则是行肉走尸.
唯知饮食男女之乐,则与禽兽何异.
人之一字,尚是冒名,况与天地共称三才乎.
古时候把人和天地并称为"三才".
"才"是具有德能之义.
天能普覆万物、光照万物,地能负载万物、滋润万物,而天地之间的"人"可以与天地共称为"三才",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人能以自己的觉悟开启后来人的觉悟,能继承古圣先贤的大道,在自身上担荷起来、实践出来,由此开启、引导后来的人们,因此就有共称为"三才"的尊称.
作为人,如果不以学圣学贤作为人生的根本,那就必然沦为行尸走肉.
一具行走的尸体,内无人的品德,这与禽兽有何差别"人"这个字尚是冒名,只是称呼为"人",却没有仁、义、礼、智、信的实德.
怎么能与天地并称为"三才"呢其实,所谓的"人"不是指有个人的形象,也不是指有人身体的皮、肉、骨骼等,而是指有人内在的品德.
如果内心丧失了人的品德,没有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是以希圣希贤为理想,那么心在干什么呢就只是享乐而已.
这样与禽兽有何差别可悲的是如今多少人都已失去人的实义,而只有"人"的假名.
比如今天的享受派多数沦为禽兽之流,多少人没有理想、没有道德,发不起一念希圣希贤之心,就只图尽情享乐.
所谓的享乐就是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还有男女之乐.
这样与禽兽有何差别三、劝勉大家一致在根本上努力(一)修德有功、性德方显然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
而不能为尧舜,不能作佛者,只有性德,无有克己复礼,闲邪存诚,及修戒定慧,断贪瞋痴之修德耳.
然而人性本善,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作尧舜、作佛,而不能作尧舜、作佛的原因是只有性德,而无克己复礼、闲邪存诚及修戒定慧、断贪嗔痴的修德.
就性德而言,一切有情都有佛性,但单有佛性就作了佛和圣贤吗当然不是.
多少人活在愚痴、蒙昧当中,有些正堕在恶道中受苦,有些做了人也只是行尸走肉而已.
这是什么原因就是没得到启发,没从心中发起修德,致使本具性德而不能作尧舜、作佛.

此处讲到的修德四句,"克己复礼,闲邪存诚"是指克除内心的私欲,以恢复心上本有的礼,以及防护、制止内心的邪念,令自心恒时存有诚敬.
再加上"修戒定慧、断贪嗔痴"两句.
有此修德,使得性德显现,就可以作尧舜、作佛了.

(二)启发修德与日后的效果此之修德,最初由贤父母师长而启发之,继则自己孜孜矻矻,努力修持.
虽未能即到尧舜与佛之地位,其去下愚之人,日在人欲中埋没者,已天渊悬殊矣.
这修德最初要由贤善的父母和师长来做启发.
能这样把孩子内在的善根启发出来,使他发起最初的觉悟,之后他再自己孜孜不倦地努力修持.
虽然一时还做不到尧舜和佛的地位,但跟下劣、愚痴整日在人欲中埋没的人相比,已经是天地悬殊了.

(三)劝勉大家一致实行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经云,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
《书经》里说:你是圣,但迷了就落在狂乱中;你在狂乱中,忽然觉悟,克制了邪念,就作圣人了.
佛经上说:迷了,就是佛沦为众生;悟了,就是众生作佛.
幸其为尧舜,作佛之机在我,有血性汉子,岂肯以此性德,任人欲所锢蔽,永为沉沦苦海之下愚众生乎.
幸运的是作尧舜、作佛的主动权掌握在我手上,只要我肯实行,就一定能作尧舜、作佛.
有志气的人怎么肯以此性德任人欲(贪嗔痴慢嫉等)障蔽,而永远作沉沦苦海的下愚众生呢愿世之为父母,为师长,为儿女生徒者,各各勉之,则吾国幸甚,全球幸甚.
祈愿世间做父母的、做师长的、做儿女学生的,各自在自己身份上努力尽好责任,努力来学圣学贤.
这样,我们的国家就幸运了!
全世界就幸运了!
与周法利童子书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
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人一生的成败都是由幼年时的栽培和因循所导致.
(小的时候栽培得好,人生就会有成就,就像树木在最初根芽时期培植得好,以后就会成为栋梁;培植得不好,等已经长成粗壮的树干,再修改就无从着手了!
所以年幼时因循,任恶习发展而不加改正,以后的人生就一定失败,会有大的灾祸降临.
)你已经到了少年懂事的时候,应当知道好歹,不能跟现代的新派去学,要学孝、学悌、学忠厚诚实.
新派主张自由、开放、个性,一切行为无所拘束.
他们认为忠孝仁义是迂腐的一套,是束缚人性的东西,以尽情抛弃为快.
实际上,孝悌、忠厚、诚实才是做人的根本、成圣的根基.
人有了这些才会成才,才会对国家、社会有益.
而不学这些,就越聪明越坏.

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
在年轻时期,精力充沛,应当努力读书.
读书要费心力,年轻时精力充沛,能背诵、思维.
年岁一过,再要记忆、思维,已经不堪能了.
所以人生有少年、青年、中年各个阶段,前面没栽培好,后面要补就很困难.
什么阶段做什么事,都要好好把握.
否则一旦错过就再没机会了.

凡读过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
凡是读过的书,要想到书里所讲的事是要人照这样实行,而不是读了就算数的.
书是给出一个原则,或提供一个范例,让人好遵行、效仿.
这都是指古代的圣贤书,书的功能是传授做人的道理、成圣成贤的道理,这也是一切学问的根本.
今天的书多数只教给人知识、技能.
人读书的目的是作为自己求取名利的手段,所以古今的读书很不一样.

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
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
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
古书讲的道理或许不易领会.
因为书写得深,尤其是典籍,更是前贤智慧的结晶、心得的记录,其中的人生境界需要自己达到一定程度或者有所经历、体悟后,才能懂得.
如果一时领会不了,就可以先读《阴骘文》、《感应篇》等.
这些书都是直接说,好领会.
读这些书,不是读过一遍就算数的,要常常读、常常思维.
返在自身上观察:"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何利益我怎么在自身上实行"等等.
这样以书作为明镜,对照自己时时省察,改过自新,就是读书的方法.

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
有空闲时,尤其应念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以仗佛力加持,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千万不能怕辛苦而不去做.
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难成就.
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
古语说:年轻时不努力,老来只有悲伤而已.
在年轻时如果错过宝贵光阴,以后纵然努力也难以成就,因为年岁已过,记性已退掉一半,所学都是用力多而收效少(这意思是指精力已衰退,尤其意识的力量不行了,所以难以成就).

第一先要做好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第一、先要做个好人,见到好人、好事,就要归在自己身上思维:我能效仿他吗能做到跟他一样吗见到坏人、坏事,也要归在自己身上反省:我有像他那样做吗如果有那样的行为,我怎么来改正能够这样时时在自己身上改过迁善,就一定能做个好人.
没有这样在自己身上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修行就只是落于空谈而已.
不切实地在自身上改过迁善,就不会有什么进步.
第二要知因果报应.
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
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
第二、要晓得因果报应,一举一动都不能随心所欲地放纵,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是现代派崇尚的自由、个性).
你要晓得这叫做"放任自心"、"放纵烦恼".
不论做什么事,一定要想到:我做这件事,对我自己、对父母、对别人有没有利益.
如果有利益就可以做,没有利益就不能去做.
要这样时时用理智来把握自己的一切行为.
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
起好心,即有功德.
起坏心,即有罪过.
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
不但在做每件事的时候这样考虑,连居心动念也要这样取舍.
要观察自己的心:我起这样的心,对自己、对父母、对众生有没有利益.
如果有利益,就可以起这样的心,而且付诸行动;如果没有利益,就要制止这种念头,不使它相续,更不能发出身口的行为.

要晓得:起一个好心,就有一分功德;起一个坏心,就有一分罪过.
你要想以后得好报,就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
凡是举心动念、说话、行事,都要有利于人事、不害于自他才行.
总之,只有做到三个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才可能得到好报.
没做到这三个好,想求好报也只是梦想而已.
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
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
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
如果不这样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哪里有好报可得呢就像丑像放置在明镜前,决定没有好像现出,所现的像一定跟这丑像一样.
"丑像",是指心里存不善的心思、口里说不善的话、身体做不善的事.
镜中现出丑随影像,是指以身口意的恶行只感召恶劣的果报,果报的相一定和因上业行的相相符.
比如以造杀业,就呈现短命的相;以造偷盗,就变现贫苦的相等.

这样不断地起恶念、说口恶、做恶行,到造得深了、多了,就会大损福德、加深罪障.
一旦业力成熟,就会显现出恶趣的惨烈恶报.
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
祈审慎思察,则幸甚幸甚.
你果真能深知善恶因果的义理,懂得怎样居心、行事,将来就一定能做个正人君子,使一切人都尊重你、爱慕你.
希望你审慎地思维观察,能确立纯正的知见,存心、行事都合于正轨,那就值得庆幸了!
寿康宝鉴序人未有不欲长寿康宁,子孙蕃衍,功业卓著,吉曜照临者.
亦未有欲短折疾病,后嗣灭绝,家道倾颓,凶神莅止者.
此举世人之常情,虽三尺孺子,莫不皆然.
纵至愚之人,断无幸灾乐祸,厌福恶吉者.
而好色贪淫之人,心之所期,与身之所行,适得其反,卒至所不欲者悉得,而所欲者悉莫由而得,可不哀哉.

人没有不想长寿健康、子孙繁衍、建功立业、吉星照临的,也没有想短命疾病、断子绝孙、家道败落、凶神莅临的.
这是举世人之常情(谁都想离苦得乐,尤其对现世切身之事更是如此),即使三尺高的小孩也无不如此,纵然愚痴至极也断断没有喜欢灾祸、厌恶福乐的人.

而好色贪淫的人,心中的期望与身体所行刚好相反.
最后导致不想得到的都得到了,想得到的都得不到,实在可悲!
这是指世间人不遵循因果律,纵欲邪淫,终至所欲的长寿健康、子孙繁衍、事业发达、吉星高照都无法实现,而不欲的短命多病、断绝子嗣、事业败落、凶神莅临都降临己身.
彼纵情花柳,唯此是图者,姑勿论.
即夫妇之伦,若一贪湎,必致丧身殒命.
亦有并不过贪,但由不知忌讳,冒昧从事,以致死亡者,殊堪怜愍.
那些风流浪荡、纵情花柳、唯淫乐是图的人,姑且不去谈他,就算正常夫妻关系,一旦陷溺其中,也一定导致丧身殒命.
也有对男女之事不过分纵欲,但由于不知忌讳(如行房应注意时间、地点、天象、身心状况等因素)冒昧从事,以至于死亡的人,特别值得怜悯.

以故前贤辑不可录,备明色欲之害,其戒淫窒欲之格言,福善祸淫之证案,持戒之方法日期,忌讳之时处人事,不惮繁琐,缕析条陈,俾阅者知所警戒,其觉世救民之心,可谓恳切周挚矣.
以此原因,过去的前贤编辑了《不可录》一书,详细阐明色欲的危害.
书中凡是有关戒淫窒欲的格言、福善祸淫的实例、持戒的方法日期、忌讳的时间、处所、人事等,都不畏繁琐,一条一条清楚地罗列出来,使读者阅读后知道有所警戒.
编者觉世救民的心可谓恳切周到.

"福善祸淫",专就戒淫一条来说,就是能寡欲、持不邪淫戒则必有福庆降临,纵欲造邪淫业也必有灾祸降临.
"戒淫窒欲"就是在家人戒除邪淫,制伏贪欲,首先将它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之后逐渐断除.

而印光复为增订,以名寿康宝鉴,复为募印广布者,盖以有痛于心而不容已也.
印光我又对此书再做增订,取名为《寿康宝鉴》(这本书是照见长寿康宁之路的明镜,以此为鉴,就会明了该如何取舍,是非利害清晰明辨,因此称为"宝鉴"),而且募款印刷、广泛流通,这也是因为我心里悲痛,不容得我不这样做.

一弟子罗济同,四川人,年四十六岁,业船商于上海.
其性情颇忠厚,深信佛法,与关之等合办净业社.
民国十二三年,常欲来山归依,以事羁未果.
我有个弟子,叫罗济同,是四川人,46岁.
在上海做船的生意,性情蛮忠厚,深信佛法.
他和关之等合办了一个净业社.
民国十二、三年,常常想来山归依,因为有事耽搁而没有来成.
十四年病膨胀数月,势极危险,中西医均无效.
至八月十四,清理药帐,为数甚巨,遂生气曰,我从此纵死,亦不再吃药矣.
其妾乃于佛前恳祷,愿终身吃素念佛,以祈夫愈.
即日下午病转机,大泻淤水,不药而愈.

民国十四年,他生病身体膨胀了几个月,情况非常危险,看中、西医都无效果.
到八月十四清理药账,花费太大.
他就生气说:"我以后纵然死了,也不再吃药.
"他的妾就在佛前诚恳祷告,许愿终身吃素念佛,来祈求他病好.
当天下午病就有转机,大泻淤水,没吃药就好了.
光于八月底来申,寓太平寺,九月初二,往净业社会关之,济同在焉,虽身体尚未大健,而气色淳净光华,无与等者.
见光喜曰,师父来矣,当在申归依,不须上山也.
择于初八,与其妾至太平寺,同受三归五戒.
又请程雪楼,关之,丁桂樵,欧阳石芝,余峙莲,任心白等诸居士,陪光吃饭.

八月底,我来上海住在太平寺.
九月初二,去净业社和关之会面.
罗济同也在场,身体还没有大的复原,而气色淳净光华,无与相比.
见到我欢喜地说:"师父来了,我就在上海归依,不必上山了.
"他选择初八和他的妾一起到太平寺受三归五戒,又请了程雪楼等居士陪我吃饭.
初十又请光至其家吃饭,且曰,师父即弟子等之父母,弟子等即师父之儿女也.
光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汝病虽好,尚未复原,当慎重,惜未明言所慎重者,谓房事也.
初十又请我到他家吃饭,而且说:"师父就是弟子们的父母,弟子们就是师父的儿女.
"我说:"父母就是忧心孩子的病.
你的病虽有好转,但还没复原,要慎重啊!
"可惜当时没说明须慎重的是房事.

至月尽日,于功德林开监狱感化会.
彼亦在会,众已散,有十余人留以吃饭,彼始来,与司帐者交代数语而去,其面貌直同死人,光知其犯房事所致,切悔当时只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未曾说其所以然,以致复滨于危也.
欲修书切戒,以冗繁未果.

到这月月底,在功德林开监狱感化会时,他也在场.
大家散后,有十多个人留我吃饭.
他才来,跟管账的交代了几句就走了.
看他的面貌如同死人,我就知道他犯了房事.
我很后悔,当时在他家只说了"父母唯其疾之忧",没说明原因,以至于他又濒临危机了.
当时想写封信恳切教诫他,但因为事多而没有写成.
十月初六至山,即寄一信,极陈利害,然已无可救药,不数日即死.
死时关之邀诸居士皆来念佛,其得往生西方与否,未可知,当不至堕落耳.
十月初六我一到山,就寄去一封信,极力说明利害关系,但已无药可救.
没过几天他就死了.
死的时候,关之邀请众居士都来念佛.
有没有往生,不得而知.
当不至于堕落吧!
夫以数月大病,由三宝加被不药而愈,十余日间,气色光华,远胜常人,由不知慎重,误犯房事而死,不但自戕其生,其辜负三宝之慈恩也甚矣.
数月的大病由三宝加被不吃药就好了.
十多天中,气色光华远胜常人.
由于不知慎重,误犯房事而这样死掉,不但自己毁坏生命,辜负三宝的慈恩也很大呀!
光闻讣,心为之痛,念世之不知忌讳冒昧从事,以致殒命者,其多无数.
若不设法预为防护,殊失如来慈悲救苦之道.
拟取不可录而增订之,排印广布,以期举世咸知忌讳,不致误送性命.
我听到噩耗,心里为之悲痛.
想到世上不知忌讳,冒昧从事,以致于丧失生命的人不计其数.
如果不设法预先防护,殊失如来慈悲救苦之道.
因此打算取《不可录》加以增订,广泛流通,以期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房事的忌讳,而不致于误送性命.

一居士以母氏遗资千六百元,拟印善书施送,光令尽数印寿康宝鉴,以拯青年男女于未危,则以罗济同一人之死,令现在未来一切阅此书者,知所戒慎,并由展转流通,展转劝诫,庶可举世同享长寿康宁,而鳏寡孤独之苦况,日见其少.
如是则由济同一人之死,令一切人各得寿康,济同之死,为有功德,仗此功德,回向往生,当必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众之良朋矣.

有位居士以母亲留下的1600元钱,准备印善书施送.
我让他全部印《寿康宝鉴》,以拯救天下的青年男女于未得危难之时.
这样就以济同一人的死,使现在、未来一切阅读此书的人都知道警戒慎重,而且由此书的辗转流通、辗转劝诫,可以使全世界的人都同享长寿健康,而鳏寡孤独的苦将日见减少.
如此就由济同一人的死,使一切人各自得到长寿健康,济同的死也就成为有功德了.
仗此功德回向往生,一定能俯谢娑婆、高登极乐,做弥陀的弟子、做圣众的良朋.

孟子曰,养心者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说:养心莫过于寡欲(纵欲使心昏乱,丧失清净、平和,因此养心莫过于寡欲).
如果做人能寡欲,虽有不存活的例子,但极少数;如果做人多欲、纵欲,虽有存活的例子,也极少数.
康健时尚宜节欲,况大病始愈乎.
十年前一巨商之子,学西医于东洋,考第一,以坐电车,未驻而跳,跌断一臂,彼系此种医生,随即治好.
健康时还需要节制贪欲,何况大病初愈时呢十年前有个巨商的儿子,到日本学西医,考了第一.
有一次他坐电车,车还没停住,他就往下跳.
结果跌断一只手臂.
他是这方面的医生,随着就治好了.
凡伤骨者必须百数十日不近女色,彼臂好未久,以母寿回国,夜与妇宿,次日即死.
此子颇聪明,尚将医人,何至此种忌讳,懵然不知,以俄顷之欢乐,殒至重之性命,可哀孰甚.
凡是伤骨的人,心须一百几十天不近女色.
他手臂好了没多久,以给母亲祝寿的原因而回国.
晚上和妻子同房,第二天就死了.
这个人蛮聪明,他将要给别人看病,为何对这种忌讳懵然不知呢以片刻的欢乐失去至重的性命,实在可悲!

前年一商人,正走好运,先日生意,获六七百元,颇得意.
次日由其妾处,往其妻处,其妻喜极.
时值五月,天甚热,开电扇,备盆澡,取冰水加蜜令饮,唯知解热得凉,不知彼行房事,不可受凉,未三句钟,腹痛而死.

前年有个商人,正好走运.
前一天做生意得了六、七百元,很得意.
第二天从他妾处到他妻处,他妻子很高兴.
当时五月份,天气很热.
他妻子开电扇,备好水让他洗澡,又取冰水加蜜让他喝.
只知道解热、凉快,不知道他行了房事不可以受凉,不到三小时就腹痛而死.
是知世之由不知忌讳,冒昧从事,以至死亡者,初不知其有几千万亿也.
而古今来福最大者,莫过皇帝,福大寿亦当大,试详考之,十有八九皆不寿,岂非以欲事多,兼以不知忌讳,以自促其寿乎.
而世之大聪明人,每多不寿,其殆懵懂于此而致然乎.

这就晓得:世间由于不知忌讳,冒昧从事,以至于死亡的人不知有几千万亿.
古今福报最大的人莫过于皇帝.
福大,寿也应大.
详细考察,皇帝中十有八九都不长寿,岂不是因欲事多、加上不知忌讳而自己减短寿命世间大聪明人每每多不长寿,大概也是对此事糊涂而导致的吧!

光常谓世人十分之中,四分由色欲而死,四分虽不由色欲直接而死,因贪色欲亏损,受别种感触间接而死,其本乎命而死者,不过十分之一二而已.
茫茫世界,芸芸人民,十有八九,由色欲死,可不哀哉,此光流通寿康宝鉴之所以也.

我常说:世人十分当中,有四分是因色欲而死;还有四分虽不是由色欲直接而死,也是由贪色欲亏损身体,受了别种感触间接而死;能本于命中应有的寿量而死的人,不过十分之一二而已.
茫茫世界、芸芸人民,十有八九都由色欲而死,实在可悲!
这就是我流通《寿康宝鉴》的原因.

愿世之爱儿女者,以及为同胞作幸福防祸患者,悉各发心印送,展转流传,俾人各悉知忌讳,庶不至误送性命,及致得废疾而无所成就也.
愿世上爱儿女的人,以及为同胞作幸福、防祸患的人,都各自发心印送这本善书,使它辗转地流传世间,使人人都自知忌讳,不至于误送性命,以及让自己成为残废而无所成就.
彼纵情花柳者,多由自无正见,被燕朋淫书所误,以致陷身于欲海之中,莫之能出.
若肯详阅,则深知利害,其所关于祖宗父母之荣宠羞辱,与自己身家之死生成败,并及子孙之贤否灭昌,明若观火,倘天良尚未全昧,能不触目惊心,努力痛戒乎.

那些纵情花柳的人,多数是由于自己没有正见,被邪友淫书所误,以致于身陷欲海,无法自拔.
如果肯详细阅读这本《寿康宝鉴》,就会深知戒淫的利益和犯淫的损害.
其中有关祖宗父母的荣宠羞辱、自己身家的死生成败,以及子孙的贤愚兴亡等因果事实,都会如眼前观火般清楚明了.
如果自己天良尚未完全泯没,哪有不触目惊心、努力痛戒的呢将见从兹以后,各乐夫妇之天伦,不致贪欲损身,则齐眉偕老,既寿且康.
而寡欲之人恒多子,而且其子必定体质强健,心志贞良,不但无自戕之过失,决可成荣亲之令器,此光之长时馨香以祷祝者.
愿阅者共表同心,随缘流布,则人民幸甚,国家幸甚.

从此将见到,家家户户都各享有夫妇天伦之乐,不至于以贪欲而损害身命.
那么夫妻齐眉偕老,健康长寿,而且寡欲之人多生子,所生之子必定体质强健、心志贞良,不仅不会做出自损的过失,决定可以成为让父母光荣的好人才.
这就是印光我长期馨香祝祷的事.

RAKsmart美国洛杉矶独立服务器 E3-1230 16GB内存 限时促销月$76

RAKsmart 商家我们应该较多的熟悉的,主营独立服务器和站群服务器业务。从去年开始有陆续的新增多个机房,包含韩国、日本、中国香港等。虽然他们家也有VPS主机,但是好像不是特别的重视,价格上特价的时候也是比较便宜的1.99美元月付(年中活动有促销)。不过他们的重点还是独立服务器,毕竟在这个产业中利润率较大。正如上面的Megalayer商家的美国服务器活动,这个同学有需要独立服务器,这里我一并整理...

易探云330元/年,成都4核8G/200G硬盘/15M带宽,仅1888元/3年起

易探云服务器怎么样?易探云是国内一家云计算服务商家,致力香港云服务器、美国云服务器、国内外服务器租用及托管等互联网业务,目前主要地区为运作香港BGP、香港CN2、广东、北京、深圳等地区。目前,易探云推出的国内云服务器优惠活动,国内云服务器2核2G5M云服务器低至330元/年起;成都4核8G/200G硬盘/15M带宽,仅1888元/3年起!易探云便宜vps服务器配置推荐:易探云vps云主机,入门型云...

HostKvm($4.25/月),俄罗斯CN2带宽大升级,俄罗斯/香港高防限量5折优惠进行中

HostKvm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国外VPS服务商,产品基于KVM架构,数据中心包括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俄罗斯、中国香港等多个地区机房,均为国内直连或优化线路,延迟较低,适合建站或者远程办公等。本月,商家旗下俄罗斯、新加坡、美国、香港等节点带宽进行了大幅度升级,俄罗斯机房国内电信/联通直连,CN2线路,150Mbps(原来30Mbps)带宽起,目前俄罗斯和香港高防节点5折骨折码继续优惠中...

地陷裂口为你推荐
著作权登记什么叫著作权登记证蓝瘦香菇被抢注蓝瘦香菇这梗是怎么火起来的?怎么觉得火得莫名其妙?急救知识纳入考试在中国急救员可以纳入医护人员吗?百度关键词分析百度竞价关键词分析需要从哪些数据入手?www.kanav001.com跪求下载[GJOS-024] 由愛可奈 [Kana Yume] 現役女子高生グラビア种子的网址谁有www.kaspersky.com.cn卡巴斯基杀毒软件有免费的吗?稳定版的怎么找?sodu.tw给个看免费小说的网站www.jsjtxx.com怎样让电脑安全又高速月风随笔写风的作文www.28.cn351234网址导航好不好?
宿迁服务器租用 云南服务器租用 ix主机 rak机房 论坛空间 云鼎网络 台湾谷歌网址 165邮箱 国外免费全能空间 可外链网盘 亚马逊香港官网 中国域名 qq金券 服务器论坛 lamp怎么读 免费个人主页 杭州电信宽带优惠 金主 SmartAXMT800 zcloud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