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采采风荷

采采风荷  时间:2021-03-21  阅读:()
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INFORMATIONGUIDANCE信息导航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2经济研究导航.
9理论研究.
9《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话语体系.
9非生产劳动与经济增长——基于基于39个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9收入不平等、分配公平感与幸福.
10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演变:基于我国城市的理论与实证.
10新发展理念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发展.
10产业结构升级是否引致劳动力"极化"现象.
11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原理及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意义.
.
.
.
.
.
11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12稀缺二元性与制度价值论——后古典经济学范式的理论架.
12资本对科学的驱动作用——重思马克思科技哲学思想.
12现代政治经济学重大前沿问题的理论线索与研究思路.
13"流通剩余价值"的研究进展、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启示.
13马克思工资运动理论探析.
14劳动、价值和效率.
14论价值转形与再生产的关系.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阈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性探讨.
15资本、资本逻辑与资本拜物教——兼论《资本论》研究的逻辑主线.
15中国经济研究.
16城镇化、公共支出与中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
16贸易开放程度对雾霾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
.
.
.
.
.
16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与中国外贸失速之"谜"17TPP对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7中国空间市场一体化演化特征——基于"一价定律"与空间杜宾模型.
18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增长阶段性分析——兼论文化消费"国际经验"的不适用.
18应用"三大发动机"等动力解释"中国增长奇迹"18从主要经济体的比较看中国经济增长.
19近中期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下我国能源发展策略调整建议.
19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十三个理论是非问题.
19中国碳排放的时间趋势和地区差异研究——基于工业化过程中碳排放演进规律的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3视角.
20中国为什么需要李斯特而非简单地回到李斯特——兼评《新李斯特经济学在中国》20"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之路的选择: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型.
21要素重心、空间匹配与地区差异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为例.
21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理论构建和经验数据.
22我国金融压力指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22中国能源消费与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分解:2000-2010.
22中国经济增长:需求与供给双侧发力.
23中国居民收入流动性与长期贫困.
23企业管理研究.
24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出口行为——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经验研究.
24国有企业管理层在职消费的政策干预效果研究——基于2012年"八项规定"出台所构建的拟自然实验.
24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内在机制和最优比例研究.
25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更加"乐善好施"吗.
25内部治理与债务水平: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25员工培训投入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评估——基于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的分析.
.
26简政放权、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
26政企关系维护及其效率性研究:来自中国的逻辑.
26服务主导逻辑下的社区便利店创新动力与价值创造——基于信息流演进的视角.
.
27管理授权、国有股最优比例与产能过剩——基于混合寡占模型的研究.
27融资异质性与企业国际化选择——来自微观企业的证据.
28产业集群三维嵌入性与企业品牌竞争力关系研究.
28资源环境约束对国有企业效率的影响.
28基于"一带一路"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构建.
29经济新常态下绿色智力资本怎样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29"三农"研究.
3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城乡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基于CFPS的实证研究.
30城镇化、农民工内生性市民化与制度激励.
30中国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因素.
30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4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分析——基于二阶段需求系统模型与二次几乎完美需求系统模型.
31农业固定投资与FDI能否促进我国农民收入——基于地区差异视角的面板数据.
31土地私有化是促进农地流转的必然选择吗——基于日本经验的实证分析.
32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效、影响及对策——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32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规则及实践探究.
33社会资本能促进土地流转吗——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研究.
33村域地理环境对农户贫困持续性的影响——来自湖北农村的经验证据.
33新时期农民工就业选择的新特征调查.
34"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经营思维与创新路径.
34我国"互联网+农村流通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思路.
35农民合作社农业资产抵押融资模式研究.
35我国种植业家庭农场发展案例研究.
35教育研究导航.
36教育理论与政策发展.
36教育的学术品格与教育实践.
36"治策"、"知策"、"行策":教育发展规划决策模式及其选择.
36论通识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间的张力.
37非正式教育制度与正式教育制度的冲突——基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实践的思考.
.
38知核力:知识的两大本性及其相互影响的复杂层面和关系.
38课程与教学.
39当代中国特色教学流派的生成机制.
39"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一个经典公式正当性的论证.
40远程教育的比较优势仍在——互联网时代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实现路径研究.
40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历史演进及当前发展的若干新动向.
.
.
.
.
.
41社会性——情绪学习的研究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41教育史.
42明"道"修"业":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哲学思考.
42《论语》孔子"学"之内涵.
43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5尊经以明伦:明代儒学尊经阁的隐喻.
43"应用儒学"及其前景.
44教育生活史:教育史学研究新视域.
45中国古代师资文化要义——"师说"辨析.
45近年来中国教育史研究学术进展评述.
46心理科学发展.
47创造力与精神障碍:实证心理学的探讨.
47非认知因素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
47同伴群体构成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48教育政策对免费师范生从教动机、职业认同的影响.
48父母冲突与大学生自我分化:冲突评价的中介作用.
49发展性协调障碍的神经机制.
50历史研究导航.
51史学理论.
51坚持唯物史观反对虚无历史.
51关于历史是非认识的几个问题.
51关于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几点浅见.
51"兰普莱希特争论"初探.
52伏尔泰理性主义史学新解.
52吕思勉、钱穆治史观念与风格异同之比较——以"西汉政制"及相关问题为例.
.
.
.
.
.
53留欧前后傅斯年学术观念的变化及其因缘.
53古代史.
53观念社会化的神秘力量——义观念在战国时代的下移及其社会组织作用.
53唐碎叶与安西四镇百年研究述论.
54论宋代公使库在王安石变法中的变化及影响.
54耶律倍家族及其文化对辽海地区的影响.
55土木之变前后的安南宦官——从北京大隆福寺的兴建说起.
55从宫廷文物看明宣宗的娱乐生活.
55论后金时期的迁海.
56清代的"早朝"御门听政的发展及其衰微.
56中国近现代史.
56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6试论张之洞与晚清自铸银元.
56甲午战争与张之洞的日本认识.
57梁启超劝阻帝制与袁世凯之回应——以梁袁往来书信为中心的考察.
57洪述祖——"刺宋案"唯一主谋.
58民国前期北京皇城城墙拆毁研究(1915-1930)581921~1924年前后彭湃与中共及陈炯明之关系.
59抗战时期的部校之争与政学关系——以私立大夏大学改国立风波为中心的研究.
.
59社会经济史.
60草原民族对丝绸之路交通的贡献.
6019世纪中国茶叶与鸦片经济之比较.
60英国乡村发展政策的演变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60古巴比伦时期家庭养老习俗研究.
61世界史.
61德国的兴衰与沉浮:从历史到未来.
61美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变迁与启示(1776-1976)61国际关系史.
62伪满时期日本对东边道地区耕地掠夺及"粮食出荷"62侵华日军南京暴行与美国抵制日货运动.
62论战后德国分裂局面的形成(1941—1949)6319世纪80年代文字改良舆论下明治政府对于汉字汉文的态度.
63历史文献.
64从《太平广记·王中散》看唐五代翰林待诏的文士色彩.
64《遗山文集》与金朝党狱研究.
64国家图书馆藏416卷本《明史》新考.
64明朝代藩刻书兴盛的政治文化环境论略.
65稿本《荀子微言》成书流传考.
65从缪荃孙年谱看其刻书特点.
65体育研究导航.
66研究报告、专题论坛及理论探讨.
66基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国际比较.
66"启蒙理性"的逻辑与展演:美国学校体育的历史解构.
66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7标准驱动的美国体育教师教育质量动态保障体系研究.
67"原生态体育"悖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解构与重塑.
67中国武术文化研究述评.
68国际体育组织自治问题审视——以奥林匹克善治改革为背景.
68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产困境与路径选择——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
69运动训练长期计划模式的发展——从经典训练分期理论到"板块"训练分期理论.
.
6921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体育场馆建设发展研究.
70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与体育管理学.
70体育强国背景下提升体育文化整体实力的路径研究.
70加强体力活动指导对提高民众体质健康之作用研究——基于对"健康日本21"实施效果的考察.
71我国体育改革研究35年热点述评与议题前瞻.
71高危险性体育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72我国现阶段三位一体的民生体育发展模式探讨.
72二元社会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策略研究.
72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研究.
73运动竞赛、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学与体育教育训练学.
73基于大数据技术对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研究.
73中国职业网球运动员晋级现状及对策研究.
73网球发球技术系统观及合成协同训练体系研究.
74全国大学生网球丙、丁组男双技战术运用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
74篮球队内部球员冲突与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作用.
75网球运动员情绪智力对运动表现的预测作用.
75关于男女混合组队竞赛项目的探讨.
76体育管理学、学校体育教育学与群众体育学.
76浙江省民间体育赛事开展状况调查与研究.
76体育教学专家与初级教师课堂发问行为特征研究.
76我国运动员职业身份、职业特征及其职业发展权利研究.
77大型团体操创编实践与思考:以援助赞比亚独立50周年庆典为例.
77民族传统体育学.
78身体的"在场"与话语的"缺席":武术缄默知识研究.
78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8汉文化影响下的鲜卑体育文化转型.
78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79武术教育观需要一次境界跨跃:从技能教育转向文化教育.
79竞技武术比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探析.
79中国武术对外推广的战略思考.
80生态适应视域下武术文化的趋同适应研究.
80民间社会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基本理论问题.
80体育史学、体育法学与体育文化传播.
81体育赛事的权利配置及其法律选择——基于体育赛事产业发展的充分保障.
81竞技体育中提高竞赛表现技术应用的伦理学审视.
81民国时期学校武术考论.
82宋代彩绘童子抱鞠俑考释.
82近年来中国的外国体育史研究前沿探析.
82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与改善民生耦合的法令规制供给失灵研究.
83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9经济研究导航理论研究《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话语体系作者:洪银兴来源:《经济学家》2016年第1期:5-15理论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包括经济学的范式和所使用的经济学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要以《资本论》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为基础.
其中包括《资本论》中建立的系统的经济学范畴,阐述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和规定,某些在《资本论》中明确认为到未来社会中不再存在的经济范畴,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仍然起作用的经济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话语.
其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和话语体系内的创新.
其中包括: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话语体系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以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话语体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以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话语体系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以发展生产力和扩大再生产的话语体系建立经济发展理论.
非生产劳动与经济增长——基于基于39个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作者:姬旭辉等来源:《经济学家》2016年第1期:22-32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非生产劳动对经济发展存在重要影响.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非生产劳动持续显著增加,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特征.
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认为,非生产劳动的扩张将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本文根据世界上39个主要国家1995年至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非生产劳动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验证了该文理论模型的推论并补充了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10收入不平等、分配公平感与幸福作者:孙计领来源:《经济学家》2016年第1期:42-49文章运用CGSS2010的数据,研究了客观的收入差距和主观的分配公平感对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差距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拐点处区县、乡镇/街道和社区的基尼系数分别是0.
40、0.
36、0.
35;分配公平感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配公平感在收入差距和幸福感的关系中存在重要的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
调节效应表明,分配公平感越高,收入差距对幸福感的影响越小;中介效应表明,收入差距通过提高人们的分配公平感间接地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
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演变:基于我国城市的理论与实证作者:邵宜航等来源:《经济学家》2016年第1期:33-41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可分为结构效应和总量效应.
结构效应考察劳动力流动人口的结构性差异对不同阶层工资收入的差异性影响.
总量效应则考虑劳动力流入导致的住房需求总量增加可能产生的相应阶层的财产性收入的变化.
该文的理论分析与基于我国城市数据的计量检验表明:由于流动劳动力的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劳动力流动仍然会扩大城市内部收入差距;而当流动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时,劳动力流动则可能缩小城市内部收入差距.
新发展理念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发展作者:顾海良来源:《经济学家》2016年第3期:5-7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1在"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意义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指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11向和学术方向.
产业结构升级是否引致劳动力"极化"现象作者:江永红等来源:《经济学家》2016年第3期:24-31文章利用2001—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是否引致劳动力"极化"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导致了劳动力"极化"现象的产生,其作用机理体现在产业结构升级所引致的偏向性技术进步会显著增加对高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使得整个社会劳动力质量向两端偏移.
此外,中国劳动力极化还存在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呈现高技能偏向型,而西部地区则是非技能型的特点.
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原理及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意义作者:逄锦聚来源:《经济学家》2016年第2期:5-15从2010年开始,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为标志,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分析,有两种主要的经济学方法.
一种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即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立统一关系的分析方法.
一种是凯恩斯的总需求分析方法.
按照马克思基本原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原因,虽然结构性需求不足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在生产领域,生产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不足,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畅,要素生产率较低等,这实际是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表现的阶段性特征.
所以,认识引领新常态,保持国民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牢牢把握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创新驱动,创造新供给;要妥善处理质量、效益和速度关系,保持经济稳定的中高速增长;把深化改革和惠民生紧密结合.
而对于需求和消费不足要客观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我国出现的需求不足是结构性需求不足,不宜笼统地认为我国已经是"过剩经济".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12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作者:刘河北等来源:《财经科学》2016年第1期:56-66对货币需求的研究是重要的,马克思和弗里德曼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研究范式、对货币需求的具体分析上,而且也体现在由货币需求所延伸出来的对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和货币传导机制的理解差异.
马克思对货币需求是一种规律性研究,弗里德曼更多的是经验研究.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对于我国当前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稀缺二元性与制度价值论——后古典经济学范式的理论架作者:徐晋来源:《当代经济科学》2016年第1期:1-12+124文章给出了后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基础,即稀缺二元性与制度价值论.
稀缺二元性指出,从客体内部的相对关系而言,稀缺性表现为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与社会资源的绝对稀缺;从主客体对应关系而言,稀缺性表现为客体商品的相对稀缺与消费者主体可支配时间的绝对稀缺.
制度价值论指出,制度是价值产生的源泉,劳动是价值形成的手段,效用是价值表现的形式.
制度构建了结构化价值空间,决定了价值属性、价值维度和度量方法.
该文分析了制度输出与价值掠夺的关系,指出货币非中性原理,以及货币信用的制度基础.
该文认为制度输出与降维战略是新兴大国构建国际秩序与利益格局的重要手段,并通过灭失假定的思想实验进行论证.
作为例证,该文指出知识产权的本质是对他人财富的间接占有,是进行跨国价值掠夺的战略工具.
最后针对经济改革的评测方法,提出了价值空间的外围求和测度与多维容积测度.
资本对科学的驱动作用——重思马克思科技哲学思想作者:张定鑫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4-10+108马克思科技哲学思想的一个逻辑前提是马克思没有把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方式的资本笼统终结于"剥削",没有把资本作为在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简单等同于"剥削形式",肯定了资本在历史上的"另一面":其一,由于这个生产方式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13"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以追求剩余价值(特别是相对剩余价值)为核心动机,注定了它"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具有赋予生产以科学性、把工人必要劳动会缩减到最低限度的趋势;其二,由于"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这个生产方式对整个近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系统的全面创建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科技哲学思想的这一侧面对于进一步使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或"创新发展"理念落在实处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
现代政治经济学重大前沿问题的理论线索与研究思路作者:马艳,王宝珠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4-18文章围绕现代政治经济学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诸如联合生产的"负价值"、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价值转形、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经济长波、公平与效率、国际不平等交换以及虚拟经济与虚拟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梳理.
在这一基础上沿着这些理论争论的关节点,对价值理论的新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收入分配和国际交换不平等性、虚拟价值的宏观经济框架及其应用四大方面,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这些问题跨世纪的挑战与辩护的核心点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并同时进行了新的思考与探讨.
就价值理论的新理论而言,我们针对"斯蒂德曼诘难",提出了环境领域"负价值"理论;为回应"世纪之谜",探析了竞争与垄断、同类异质商品和联合生产背景下商品价值量变动规律;面对转形问题"百年之争"的"盲人摸象",进行了动态转形模型的实例演示.
就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而言,为批判"置盐定理",建立了技术与制度有机构成理论模型(TICC);在对三大长波理论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技术力、制度力、耦合力的长波理论.
就收入分配和国际交换不平等性而言,针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倒逆"现象,将机会不平等纳入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框架之内进行理论分析;根据国际经济三大领域中国际不平等交换的新变化,提出了国际不平等交融理论.
就虚拟价值与虚拟经济而言,构建了虚拟经济理论模型,并将其应用到"互联网+"和"比特币"以及"新媒体"等若干领域.
"流通剩余价值"的研究进展、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启示作者:王丰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19-28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关键概念.
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的剩余价值理论被誉为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14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
因此,剩余价值理论受到国内外经济学家的重视.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本金融化、科技信息化,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剩余价值生产、流通和分割发生了新的变化.
其中,流通剩余价值的现实变化推动了流通剩余价值的理论研究.
现阶段,在资本主义国家,流通剩余价值出现了以下四种新变化:中介形式的新变化、流通动力的新变化、空间载体的新变化和时间延续的新变化;并由此形成流通剩余价值的四个新特点:运动手段更加科学、运动空间更加宽广、运动时间更加连续和运动职能更加综合.
流通剩余价值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的经济改革应当牢牢树立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原则、注重投资的作用和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
马克思工资运动理论探析作者:黄文义,杨继国来源:《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第1期:16-21马克思工资运动理论寓于其工资理论之中,但又立足于不同视角,有必要对其单独论述.
通过理论探析可知,应从四个维度全面理解马克思工资运动理论:工资量取决于劳动力价值量,等于劳动价格与一定时间限定内劳动量的乘积;资本主义工资运动总是以资本增值需要为转移;工资运动总是伴随着利润运动,且由后者决定;对工资运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都不产生于劳动力市场,而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制度本身.
劳动、价值和效率作者:冯金华来源:《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第1期:22-31价值概念不仅是研究收入分配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衡量生产效率的有力工具.
然而,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中,价值理论在后一方面的作用常常被忽视.
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根据等价交换假定分析可得,任意一种商品的单位价值量,等于该商品的价格与整个社会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量的比率乘以整个社会的劳动总量;而用商品的单位价值量除以其单位劳动量可得到该商品的单位劳动价值量.
如果一个行业或企业的单位劳动价值量大于(等于或小于)1,则其生产效率就大于(等于或小于)整个社会的平均水平;如果一个行业或企业的单位劳动价值量大于(等于或小于)另外一个行业或企业,则前者的生产效率就大于(等于或小于)后者.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15论价值转形与再生产的关系作者:沈民鸣来源:《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第1期:45-52流通过程中分配剩余价值,不能改变生产中已经耗费的劳动.
生产中耗费的劳动满足相应的价值形式的再生产条件,流通过程中商品的交换比例满足生产价格形式的再生产条件.
价值形式的再生产条件是解决价值转形的关键.
剩余价值实现与剩余价值分配都属于社会再生产的一部分.
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条件下,剩余价值实现与剩余价值分配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不可分.
对再生产与价值转形进行全面考察,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阈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性探讨作者:胡莹,林烨来源:《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12-18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存在商品生产,将不再有生产过剩,也就没有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但实践证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后发展国家,无论是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都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化商品经济新的历史形态.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危机也具有重要的阐释力.
资本、资本逻辑与资本拜物教——兼论《资本论》研究的逻辑主线作者:付文军来源:《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19-27《资本论》就是"论资本".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以资本为核心进行了有效的理论省察,并向我们展示了资本的本质是"物化"的社会关系.
同时,它还作为一股社会力量、一个过程范畴、一种阶级属性和一种价值形式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之中.
由资本范畴不难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由资本逻辑管控着的社会,"是"与"应该"的矛盾贯穿这一社会始终.
由于资本宰制所体现的逻辑落差,资本批判的张力得以凸显,资本拜物教得以"祛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16魅",资本世界得以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经济研究城镇化、公共支出与中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作者:胡建辉等来源:《经济科学》2016年第1期:29-40该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与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方法测度了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30个省份2005—2013年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并就公共支出政策在城镇化作用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的影响效应与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单纯依靠规模化形式的城镇化发展对增进东西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不明显,但对中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却有积极作用;仅仅依靠扩大政府干预程度和规模对三大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无益处,而从结构安排上看,提高福利性公共支出占比对增进东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明显,但却明显有利于西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增加投资性领域的公共支出对增进中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更为显著;在城镇化作用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东西部地区的公共支出结构产生了显著的"援助"效应,而中部地区的公共支出结构却扮演了不明显的"攫取"角色;除中部地区以外,东西部地区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不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经济结构和人口年龄结构对三大区域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贸易开放程度对雾霾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作者:康雨来源:《经济科学》2016年第1期:114-125运用中国31个省1998-2012年间PM2.
5的数据,文章在空间计量分析基础上考虑到模型本身的内生性问题后,试分析贸易开放程度对雾霾的影响.
由于同时考虑了可能引起本类文献回归结果偏误的两个最主要因素,该文的结论更为可靠.
空间计量方面,全局及局域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国雾霾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
该文因此采用空间滞后面板数据模型.
解释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17变量内生性方面,文章将滞后十年的旅游外汇收入作为工具变量,该工具变量具有很好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在考虑到这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后,该文证实了贸易开放对雾霾有加剧作用的结论.
此研究对更准确认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倡导各省联合治理雾霾的政策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
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与中国外贸失速之"谜"作者:戴翔,张二震来源:《经济学家》2016年第1期:75-82近年来,中国外贸增速大幅下滑引起了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极大关注.
实际上,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外贸增速变化既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化趋势有关,也与一国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方式及其升级有关.
中国外贸从超高速增长转向低速增长其实正是反映了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阶段性特征,是在全球分工深化趋势减缓背景下中国价值链升级的结果,是价值链升级后贸易统计"虚高"弱化的结果.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内涵、外延、性质、功能和作用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发展对外贸易的意义更多在于融入"全球生产"以获取经济发展红利,并使得国与国之间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利共赢".
因此,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出发,中国外贸增速下降并非意味着其作用式微或重要性渐减,相反,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对外贸易的本质内涵及其作用,中国应继续抓住国际分工演进新趋势带来的新机遇,在融入、扎根乃至主导全球价值链中,利用全球资源和全球智慧,加快推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阶段经济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TPP对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作者:沈坤荣来源《经济纵横》2016年第2期:1-3从美国加入并主导的TPP中,既能发现在新一轮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中美国仍想保持领导地位并遏制我国发展的战略意图,也能管窥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规则和机制未来变化方向.
针对它的出现和未来的变化,我国要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高度,正确认识TPP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坚持全球思维,立足在新一轮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中抢占发展制高点;坚持以我为主,丰富和完善"一带一路"战略内涵;坚持深化改革,提升经济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坚持主动作为,化解TPP带来的负面冲击.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18中国空间市场一体化演化特征——基于"一价定律"与空间杜宾模型作者:张超等来源《财经科学》2016年第1期:67-77产品价格及要素边际产出空间差异的波动特性可直观反映市场一体化演化趋势.
在采用"一价定律"和空间杜宾回归模型对产品及要素市场整合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后发现,目前我国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且正不断加深;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自2003年开始由趋于弱化转向趋于加深;资本市场分割程度在最近20年内更加严重;技术要素边际产出差异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技术未能有效转向高报酬率区域;一体化土地要素市场尚未建立,在现行用地供给计划配给、土地发展权不允许跨地区交易条件下,我国土地利用正经受严重的效率损失.
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增长阶段性分析——兼论文化消费"国际经验"的不适用作者:毛中根,孙豪来源:《财经科学》2016年第1期:111-120在描述文化消费增长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出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增长阶段性规律:在达到一定条件之前,居民文化消费占居民收入、消费的比重呈倒"U"形走势;在达到一定条件之后,居民文化消费占居民收入、消费的比重将逐渐上升,即后半段呈现"U"形走势.
文章从收入分配理论、文化消费行为特征、需求收入弹性三个方面分析居民文化消费增长规律的成因,并结合1993—2012年的城乡住户抽样调查数据验证了居民消费需求层次变化和文化消费增长走势.
最后讨论了文化消费"国际经验"在我国的不适用以及文化消费缺口问题.
应用"三大发动机"等动力解释"中国增长奇迹"作者:李佐军来源:《经济纵横》2016年第1期:27-30运用由"三驾马车"构成的"需求侧动力"和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等"三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19大发动机"构成的"供给侧动力"和制度因素构成的"特殊性动力"可解释"中国增长奇迹"的动力问题.
其中,"三驾需求马车"是我国稳增长或保增长的主要动力;制度变革是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源性动力;结构优化是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性动力;要素升级是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动力.
从主要经济体的比较看中国经济增长作者:刘伟,蔡志洲来源:《经济纵横》2016年第1期:19-26通过运用世界银行公布的国民收入核算数据,对15个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人均发展水平进行国际比较,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趋势,以及这种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
通过分析表明,虽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正在失去原有的一些后发优势,但新优势正在被培育和发展起来,中国仍是世界上经济发展前景最好的国家.
近中期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下我国能源发展策略调整建议作者:刘新宇来源:《经济纵横》2016年第1期:31-34近中期,在全球油气供应充裕、能源供应呈多中心的格局下,善用国际资源、在开放条件下维护能源安全,更符合我国国家利益.
当前,应加强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力推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加大国内石油储备力度.
应善用国际资源和保护性利用国内资源,在利用国际资源的同时,将部分国内资源作为战略储备,更有利于我国应对未来世界能源市场的变化,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十三个理论是非问题作者:卫兴华来源:《经济纵横》2016年第1:1-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存在补新民主主义课的因素;不能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放大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阶段;不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20能混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内容;"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不容混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营和个体经济,但私营和个体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应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应分清生产力决定论、生产力标准论同唯生产力标准和唯生产力论的区别;三个"是否有利于"标准不是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
中国碳排放的时间趋势和地区差异研究——基于工业化过程中碳排放演进规律的视角作者:吴立军,田启波来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25-35基于全球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演进的一般规律,研究了中国碳排放的时间趋势和地区差异.
研究发现:从时间趋势来看,中国碳排放尚处于碳排放强度反转后期以及人均峰值到来前期的第二阶段(S2),基于倒U顶点时间距离的估计,中国人均排放和总量排放的达峰时间分别在2026年和2047年;从地区差异来看,总量聚类分析显示,Ⅲ类地区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及周边省份,Ⅰ类地区集中在西部地区,而技术聚类中的Ⅰ、Ⅱ、Ⅲ三类地区分布呈现由南向北过渡的特征.
中国为什么需要李斯特而非简单地回到李斯特——兼评《新李斯特经济学在中国》作者:杨虎涛来源:《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59-65作为一种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学,李斯特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对后发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长期以来,对李斯特的理论都是片面、狭隘和教条式的理解.
李斯特被简单地等同于保护主义者,不但其理论体系的核心—生产力理论没有得到正确的解读,而且他的平衡发展理论、创新理论和国内外市场理论也被忽视了.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兴起和美元霸权的出现,对李斯特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了新的挑战.
结合时代条件的变化,立足中国国情,再次强调国家利益和生产力导向,构建中国的新李斯特经济学,对于解释中国经济问题,突破中国经济困局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21"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之路的选择: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型作者:杨锦英等来源:《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第1期:53-62+97在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资源供给紧张、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等一系列条件约束下,继续依靠要素高强度投入来驱动经济快速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而走效率驱动之路则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法,从全国、区域以及省份角度对我国经济增长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区域、省份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效率水平普遍偏低,提升空间巨大,这为我国经济发展向效率驱动转型提供了充足的操作空间,同时也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依然较大.
要素重心、空间匹配与地区差异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为例作者:卢飞等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29-43"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持久推进在本质上要求民心相通,强调居民增收、区域协调.
要素与经济社会的分布离散是认识地区差异的新视角,文章应用重心原理设计地区差异甄别框架,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熵值法确定甄别方案,通过考察新疆(1998-2013年)资源、环境、人口等要素与经济社会的重心移动轨迹,从要素与经济社会的空间分布相关性、匹配度视角识别要素间趋同和离散趋势,分析新疆地区差异演变的进程.
结果表明:第一,人口分布重心与经济、社会重心分布错位,不匹配程度扩大;第二,社会、人口重心分布及轨迹变动由资源与环境水平共同作用,资源水平影响重心分布状况,环境水平影响变动轨迹,资源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三,财政地区差异的调控效力不佳,"丝绸之路经济带"系列工程难以在短期内补足南疆发展的短板,但是长期内(2030年)存在地区差异弱化的可能.
为了协调"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的发展,政府应通过差异化的人才、投资、开放以及有效的资源再分配政策,配合"一带一路"战略长期稳定推进.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22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理论构建和经验数据作者:尹向飞,段文斌来源:《南开经济研究》2016年第1期:95-116文章根据DEA模型和对偶理论,推导出效率分配方程,基于此方程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等进行分解,分解为对应的要素效率,并对中国省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几点结论:(1)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保持高速增长,全要素-劳动生产率为主要推动力,但"人口效率红利效应"正在逐步消失.
(2)大多数省市的技术进步呈高速增长趋势,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劳动力技术进步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3)大多数省市的技术效率改进增长率为负,而资本技术效率改进为其主要原因.
(4)不管对于全要素生产率还是技术进步,1998年后东中部、东西部资本效率差距都是东中部、东西部效率差距的主要原因,而对于技术效率改进差距,资本技术效率改进和劳动力技术效率改进在不同阶段起不同作用.
改革最成功的地方是提高了劳动力生产效率,而在资本效率方面效果不佳.
在"人口效率红利效应"逐步消失的今天,如何长久地提高资本效率,应是中国今后改革的着力点.
我国金融压力指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作者:陈忠阳,许悦来源:《当代经济科学》2016年第1期:27-35+125文章基于2007年1月至2015年6月货币、债券、股票和外汇市场涵盖的12项金融压力基础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各指标间交叉相关性矩阵,为我国构建了周度金融压力指数(FSI),并利用TVAR模型基于FSI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了门限和区制分析.
结果表明,FSI的走势与样本区间内系统性事件发生情况基本吻合,且其当前数值与门限值比较可以用于判断未来第7个月的经济所处区制.
区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压力区制出现较少,经济运行总体较为稳定.
中国能源消费与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分解:2000-2010作者:秦炳涛等来源:《当代财经》2016年第2期:25-32运用Malmquist方法从地级市层面考察了2000-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和全要素生产率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23的动态变化状况.
考虑能源要素投入后,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
9%,显著高于劳动和资本双要素模型下年均0.
2%的增长率,说明节能增效已经成为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量.
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后得出,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分别在推动我国"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生产率提高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东部地区在技术进步方面表现出色,中、西部地区则在能效改善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要提高区域生产率水平,全国约一半的城市仍然需要从技术进步或效率改善方面加强努力;技术进步是提高我国21世纪整体生产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
中国经济增长:需求与供给双侧发力作者:石华军,楚尔鸣来源:《财经科学》2016年第2期:42-49如果能够从需求和供给双侧发力,未来中国经济仍可以重回中高速增长之路.
该文首先论证了中国经济增长依靠单纯需求侧管理的不可持续性,那么供给侧管理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方面.
在此基础上,重点揭示需求和供给双侧改革的思想溯源,以及欧美国家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研究发现,通过需求侧管理稳定经济增长,依靠供给侧的深化改革既兼顾了短期与长期发展,又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鼓励创业与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将是中国经济从超常规增长向正常增长收敛的路径.
中国居民收入流动性与长期贫困作者:谷晓然,刘维娜来源:《财经科学》2016年第2期:50-61本文从收入流动性的视角,基于1989—2011年的CHNS数据,采用马尔可夫转换矩阵和新构造的长期贫困均衡指数,探讨了中国居民获取收入的机会平等性,并重点考察了贫困阶层的收入变动情况.
研究发现:居民相对收入流动性呈"U"型,而非"倒U"型特征;绝对收入流动性呈"倒U"型;收入流动性对城乡福利改善程度逐渐减弱.
收入流动加剧收入分配格局僵化,城市与农村的脱贫率随时间发展呈不断下降趋势,但返贫率却不断上升.
长期来讲,收入流动有助于长期贫困均衡.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24企业管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出口行为——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经验研究作者:王杰等来源:《经济科学》2016年第1期:89-101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主导全球生产网络及价值链也已成为重要趋势.
在此背景下,该文利用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分别从企业出口贸易结构以及贸易持续时间系统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出口数量以及出口地理范围的广化.
第二,通过引入生存分析模型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延长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增强了出口企业与特定出口目的国的贸易稳定性.
因此,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改善我国企业出口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有企业管理层在职消费的政策干预效果研究——基于2012年"八项规定"出台所构建的拟自然实验作者:梅洁,葛扬来源:《经济啊》2016年2期:75-832012年12月4日出台的"八项规定",为我们科学评价在职消费的政策干预效果提供了难得的拟自然实验.
基于该实验,该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八项规定"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在职消费的干预效果.
结果表明,该政策尽管未能显著降低国企管理层在职消费的绝对量和对主营业务收入的侵占,但却有效遏制了这两项指标进一步增长.
结果还表明,对于在职消费不同的分位数水平,该政策的遏制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即对于在职消费绝对量增长越快的样本,该政策发挥的遏制效果越突出.
这提示我们,对政策效果的评价不能仅由国企管理层在职消费绝对量下降与否一概而论,还应考虑政策出台前后在职消费增长率的变化.
此外,考虑到在职消费的双重属性,我们在后续的政策干预中应继续警惕管理层在职消费对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侵占.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25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内在机制和最优比例研究作者:殷军等来源:《南开大学研究》2016年第1期:18-32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混合寡头模型,分析了当私有企业生产存在负外部性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对社会净福利的影响.
文章发现,当混合改制前的成本不超过某个临界值时,国有企业可以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从而给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在机制.
进一步,文章给出了政府是否需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的外在条件,即当行业负外部性对社会福利的损害程度不是太大时,政府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最大化社会净福利.
国有企业最优的混合比例取决于国有企业自身承担社会性负担的能力和社会性负担的大小,具体而言,国有企业最优的混合比例跟其成本控制能力、产品差异化程度、行业内私有企业数目以及生产负外部性对社会福利的损害程度存在负相关关系.
基于理论分析,该文给出了当前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
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更加"乐善好施"吗作者:蔡地等来源:《当代经济科学》2016年第2期:103-114+128利用2004-2012年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家族控制对我国上市公司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
实证结果分析表明:总体而言,同非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相比,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进行慈善捐赠,且捐赠的额度更大.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家族控制对公司慈善捐赠行为的上述正向影响主要源自家族成员积极参与管理和不存在现金流权和投票权分离的公司.
上述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中国公司慈善捐赠行为的前因以及家族控制治理后果的理解.
内部治理与债务水平: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作者:王村理,袁旭宏来源:《当代财经科学》2016年第2期:108-115+128文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选取中国沪深股市2013年2389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内部治理与债务水平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规模、独立董事占比对上市公司债务水平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但是系数符号差异能反映出董事会内部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26的制衡机制;监事会规模越大和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内部结构在公司正常运营过程会导致公司债务水平提高;股东大会次数越多,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越高;监事会会议次数越多,越有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更好地保护上市公司对债权人的权益.
员工培训投入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评估——基于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的分析作者:汤学良等来源:《当代经济科学》2016年第1期:97-107+127-128员工培训投入并非多多益善.
该文利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评估了员工培训投入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发现:(1)培训投入与企业生产率呈"倒N形"关系,即随着培训投入的增加,企业生产率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从而,数额较小或数额过大的培训投入都是无效的,不会提升企业效率,存在最优的员工培训投入.
(2)该结论在两种效率指标下(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和三种分类子样本下(按地区、行业和所有制分类)均是稳健的.
(3)但是,员工培训投入的处理效应与最优规模在不同的子样本中是有差异的.
简政放权、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作者:李津津,余红心来源:《当代经济科学》2016年第1期:86-96+127通过2010-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发现,企业的政治关联产生了两大效应:创造性生产抑制效应和关系型资源偏袒效应.
创造性生产抑制效应阻碍了企业绩效的提升,而关系型资源偏袒效应则通过帮助企业获取关键资源促进绩效的提升.
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政治关联产生的关系型资源偏袒对于绩效的正效应大于创造性生产抑制对于绩效的负效应.
然而通过简政放权,不断减少政府干预,提升政府效率,削减关系型资源偏袒效应,最终导致政治关联不利于企业长期绩效的提升.
政企关系维护及其效率性研究:来自中国的逻辑作者:黄送钦等来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89-100以2008-2011年中国沪市A股制造业为样本,把在职消费与政府补贴间的关系引入政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27企关系维护行为,并对其效率性进行探究.
研究发现,维护政企关系成本越高的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越多,且相对于非国有控股企业,该现象在国有控股企业中更为明显.
在区分维护成本强度后发现,仅在维护强度高且非国有控股的企业中,其经济绩效在获得政府补贴后可以得到显著提升,即政企关系维护行为是有效率的.
进一步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还是在市场化进程较低的地区,政企关系维护行为均存在,但在市场化进程较低的地区更为明显.
之后,对其维护成本强度进行区分,发现具有效率的政企关系维护行为仅在维护成本高且市场化进程较高地区的企业中存在.
服务主导逻辑下的社区便利店创新动力与价值创造——基于信息流演进的视角作者:李冠艺来源:《当代财经》2016年第2期:85-91随着零售业态的不断演进,出现了社区商圈需求主导的零售业态转型新趋势,以服务主导的社区便利店成为重要的新兴业态模式.
流通组织创新、O2O转型是社区便利店发展的内在动因,消费转型与竞争的交织演进是社区便利店发展的外在条件,社区便利店已经成为中国零售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社区便利店服务创新整合与优化的重点是从加强社区类服务项目以提升便利性,O2O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以延伸门店服务,发挥信息流的创新能效以实现大规模定制等方面着力推进的.
管理授权、国有股最优比例与产能过剩——基于混合寡占模型的研究作者:陈俊龙,汤吉军来源:《当代财经》2016年第2期:74-84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是当前的经济热点问题.
通过构建由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及私有企业组成的混合寡占竞争模型,研究部分管理授权下的国有股最优比例及产能过剩问题,得出结论:产量与经营者效用的关联系数与国有股比例,私有企业经营者对利润的敏感度和产量激励正相关;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存在最优的国有股比例,在国有股比例最优的情况下,存在产能过剩;国有股最优比例是一个动态变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有股比例与产能过剩程度负相关,国有产权不是导致企业产能过剩的根源,完全的私有化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28无法彻底解决产能过剩.
对此,需要稳步推进产能过剩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
融资异质性与企业国际化选择——来自微观企业的证据作者:慕绣如,李荣林来源:《当代财经》2016年第1期:63-72融资约束同生产率一样,都是阻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壁垒.
在新新贸易理论基础上,构建融资约束对企业国际化选择影响的理论模型,利用2004年到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的微观数据研究表明:第一,融资约束会提高企业出口和OFDI的生产率阈值,从而阻碍企业的出口和OFDI决策;第二,融资约束对OFDI的影响大于对出口的影响,融资约束最低的企业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参与国际市场,融资约束次之的企业更倾向于出口,融资约束最大的企业更倾向于国内市场;第三,通过对融资约束与规模、地区特征和行业特征的交互项研究发现,外源融资对规模较大、行业融资依赖度较低以及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较好的企业促进作用更大.
产业集群三维嵌入性与企业品牌竞争力关系研究作者:袁政慧来源:《当代财经》2016年第1期:73-82+129从产业集群嵌入性角度,考察了三维嵌入性对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影响.
以鞋服产业集群为例,研究发现:在经济嵌入性中,企业内销比例对企业品牌等级和市场占有率均有正向影响,而企业本地原材料使用比例对市场占有率有负向影响;在体制嵌入性中,企业参加商会协会的数量及担任职务的高低均会促进品牌等级;在社会嵌入性中,企业家的社交程度能够正向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
此外,适度嵌入性的企业参加博览会的数量与企业的品牌等级正相关,企业积极了解市场信息与企业市场占有率显著正相关.
这表明企业在促进嵌入性的同时还需要防止由于过度嵌入带来的负面效应.
资源环境约束对国有企业效率的影响作者:郭丽丽,陈师来源:《财经科学》2016年第2期:62-71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29经济结构的改善将极大地提升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ML指数,文章基于1985—2014年分省级面板数据,利用DDF-ML指数对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
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M指数和ML指数在1994年后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前者的增长幅度大于后者;考虑资源环境约束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显著缩小,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东部>中部>西部).
该文探讨不同所有制企业ML指数差异变化的原因,发现市场化水平和开放度的提高对缩小差异起着重要作用,而经济结构、工业污染治理强度和政府干预则会提高ML指数差异.
基于"一带一路"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构建作者:孟祺来源:《财经科学》2016年第2期:72-81中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形式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但面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局面,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需要构建新型全球价值链,"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此提供了机遇.
文章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竞争力指标,计算了"一带一路"分区域的制造业竞争力状况,发现中国有能力也有必要构建全球价值链,区域内部分国家迫切需要制造业合作以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区域内国家制造业可以合作构造全球价值链以打造命运共同体.
构建"一带一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需要优化制造业贸易结构以促进贸易平衡,扩大制造业产能合作以推动共同发展,根据不同国家要素禀赋特征差异化进行制造业产业合作等.
经济新常态下绿色智力资本怎样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作者:潘楚林,田虹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77-90经济新常态和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绿色智力资本是企业软实力竞争的关键,怎样通过积累和应用绿色智力资本来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基于自然资源基础观(NRBV)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探索了绿色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
通过对254份制造企业部门经理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发现,绿色智力资本可以通过绿色创新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吸收能力与知识共享正向调节了绿色智力资本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增强了绿色创新的中介作用.
因此,企业在积累绿色智力资本构建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绿色创新的关键作用以及吸收能力和知识共享的间接影响.
文章为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30企业管理者有效实施绿色创新和构建竞争优势提供了参考依据,从而助其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进行价值创造.
"三农"研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城乡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基于CFPS的实证研究作者:谭华清等来源:《经济科学》2016年第1期:53-65文章首次讨论了中国的新农保对于城乡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分析表明,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家庭要比没有参加新农保家庭外出的概率要高2%左右.
新农保这一影响存在"保障"效应和"收入"效应等两种效应.
对于未满60周岁的个人,新农保主要通过"保障"效应促进农民外出就业.
因为未满60周岁不能马上获得养老金,但是由于购买了养老保险,未来的不确定性降低,从而促进农民外出就业.
对于已经年满60周岁的个人,参加新农保能够马上获得稳定的养老金.
这一笔收入有助这些老年人照顾自己以及家庭中的孩子,从而促进家庭中中青年的外出就业,这就是"收入"效应.
最后,工具变量方法的结果也支持上述发现.
城镇化、农民工内生性市民化与制度激励作者:张元庆来源:《财经科学》2016年第1期:121-132文章以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为切入点,探究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得与失,从而总结出农民工内生性市民化力度不足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软肋,进而提出农民工内生性市民化才是我国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内生性市民化才是农民工能否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重要途径,从而对内生性市民化问题展开深入论述,探索内生性市民化的问题和制度激励,为更好地实现我国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出力献策,破解我国城镇化困局.
中国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因素作者:高洪洋等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31来源:《财经科学》2016年第2期:82-92文章采用2001—2011年连续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因素有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正向影响因素是老年人口比例(老年人口抚养比)、收入(特别是家庭经营纯收入)、医疗保健价格分类指数、新农合进度以及区域因素中的西北地区;比较重要的负向影响因素是环境卫生状况和区域影响因素中的中南地区、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
针对以上分析结论,该文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增加对农村老人医疗保健的补贴性支出,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环境卫生治理,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扩大基本药物目录、降低医药价格,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加大对西北等生活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补贴.
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分析——基于二阶段需求系统模型与二次几乎完美需求系统模型作者:胡发刚来源:《财经科学》2016年第2期:93-102基于二阶段需求系统模型,构建农村家庭人均食品需求模型和反应食品内部消费种类的模型,分析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行为与食品消费结构.
采用农业部调研数据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实证结果表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家庭规模和地区变量是影响农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的主要因素.
支出弹性和边际支出份额的测算结果表明,对于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来说,只有粮食和植物油属于正常品,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蔬菜和猪肉的需求最为迫切,再次是鱼虾、水果和家禽,最后是植物油、牛肉、蛋类和羊肉.
此外,QUAIDS模型比AIDS模型能够更好地估计农村家庭食品消费结构.
农业固定投资与FDI能否促进我国农民收入——基于地区差异视角的面板数据作者:张良等来源:《当代经济科学》2016年第2期:61-68+126文章运用拓展的C-D模型研究我国1995-2011年农业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与FDI对全国及各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FDI均能促进农民增收,但农业FDI的增收作用较小;(2)东、中部地区农业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增收效用高于西部地区,同时两地区农业FDI的增收效用也高于西部地区;(3)农村人力资本、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32农业机械动力、化肥施用量对农民收入有正向作用,但样本期内发现耕地面积对农民收入有抑制作用.
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土地私有化是促进农地流转的必然选择吗——基于日本经验的实证分析作者:姚万军等来源:《南开经济研究》2016年第1期:117-128作者认为判断农地私有化是否是促进农地流转的必然选择的关键在于判断经营权流转和私有产权流转两种流转方式中哪一种更适合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如果经营权流转更适合农业资源禀赋条件,考虑到改革的成本,就没有农地私有化的必然性.
日本的农户同时享有农地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流转权,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比较两种流转方式的有效性.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营权流转促进了日本农地的流转,而所有权流转并没有促进其农地流转.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是因为非农化增值预期收益强化了农地的资产性作用,扭曲了市场对农地生产要素的配置机制.
而农地经营权流转既可以保障农户在农地被征用为非农用地时获得高收益,又可以保证其在农地不被征用时通过从事农业生产获得基本收益.
基于日本的经验,得出了农地私有化不是促进农地流转必然选择的结论.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效、影响及对策——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作者:潘明明等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44-54人力资源开发不仅是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也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文章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效、影响因素和实施对策展开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总体成效呈现缓慢增长趋势,2009年后从低级水平迈入中级水平,其中,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和人力资源素质方面的成效明显,但人力资源规模与结构调整成效却呈现持续恶化态势.
农民个人及家庭特征(家庭收入、子女数量、人力资源开发意识及行为)、农村发展条件(政府支持、基础教育、技能培训、文化环境、外出务工机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劳动权利、法律普及、安全秩序)等因素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效具有显著影响.
西部民族地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33区应通过引导农民树立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重点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软、硬环境建设,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保障机制,以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效.
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规则及实践探究作者:杨唯希来源:《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75-82盈余分配请求权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重要经济权利,关系合作社宗旨和目标的实现.
农民专业合作社遵循按惠顾额返利为主、按股金分配为辅的盈余分配原则,公积金可以分割并量化到个人,实行社员个人账户管理制度.
立法规定之合作社盈余分配核算繁琐、任意性规定较多,盈余分配实践存在偏离合作社分配原则、公积金提取不规范等问题,法律实施效果差强人意,合作社盈余分配制度亟待完善.
社会资本能促进土地流转吗——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研究作者:陈浩,王佳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21-29+158-159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前提,社会资本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土地流转.
该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分析非正式社会交往与正式组织参与两类社会资本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发现:礼金支出越高,与邻居、亲朋交往越频繁,有族谱或家谱的农户租出土地的概率越高,但这类"强关系"对土地租入的影响不显著;参与正式组织的农户,更倾向于租入土地.
以亲缘、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特殊信任"是推动土地租出者走向合作的行动逻辑,但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广的关系网络对土地租入者利用资源和获取信息进而进入土地流转市场的作用更显著.
村域地理环境对农户贫困持续性的影响——来自湖北农村的经验证据作者:霍增辉等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3-11+158村域地理环境通过影响农户面临的风险冲击和收入能力进而影响农户贫困持续性,本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34文利用2005~2010年湖北农户数据,采用生存分析方法,考察农户贫困持续性.
结果表明,民族村农户退出贫困的概率显著低于非民族村农户,山区村农户退出贫困的概率显著低于平原和丘陵村农户,距离乡镇5~10km农户退出贫困的概率显著低于其他农户;非农业劳动时间对民族村、山区村和距离乡镇5~10km农户退出贫困的影响效应显著减弱;村人均耕地面积与农业劳动时间的交叉作用对农户退出贫困有显著正向影响.
因此,该文建议扶贫政策应向民族村、山区村及距离乡镇5~10km村的农户倾斜.
一方面,通过适度扩大耕地规模和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提高农户农业创收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改善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农户在获取非农就业机会方面的差距.
新时期农民工就业选择的新特征调查作者:张文洲来源:《经济纵横》2016年第1期:49-54农村劳动力资源由农村向城镇流动,是劳动者对就业渠道、就业地域及就业行业进行选择的过程,且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调查发现,新时期农民工就业选择呈现地域渐近化、职业稳定化、就业脱农化及途径自力化等新特征,年龄、性别、家庭人口、职业技能、承包地、病残情况、社会环境、地域政策等是影响新时期农民工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结合新时期农民工就业选择的新特征,采取柔性措施而非硬性计划,从可控因素着手,以更好促进农民工就业.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经营思维与创新路径作者:杨继瑞等来源:《经济纵横》2016年第1期:78-81在互联网已全面渗透社会生活的背景下,探索如何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充分融合,使农业发展走上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道路,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
利用"互联网+"可有效破解传统农业经营的投融资困境,扩宽农业流通渠道,突破传统农业经营服务模式的局限.
因此,必须创新农业经营思路,加快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35我国"互联网+农村流通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思路作者:严圣艳,许安心来源:《经济纵横》2016年第1期:91-95目前,我国"互联网+农村流通业"的融合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发展处于粗放式竞争阶段、自建平台与"嵌入"平台的两难选择、农村人口的空心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以及电子商务人才的缺乏等.
应树立"互联网+"思维,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依托当地的资源基础,进行组织创新的探索和合理的产业定位.
此外,应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多方位促进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农民合作社农业资产抵押融资模式研究作者:张冀民,高新才来源:《经济纵横》2016年第2期:84-87农业资产是农民合作社各项资源共同作用的成果,是合作社经济资源的集中体现和主要内容.
在农业资产形成过程中,农业风险降低,农业资产可抵押性提高.
可采取分阶段投保模式,将农业资产转化为金融资产,并引入第三方担保机制,同时配套相关措施和制度安排,以解决农民合作社缺少抵押资产和第三方担保问题,做到合作社资金流入和流出在时间、数量和投入产出关系上的配比.
我国种植业家庭农场发展案例研究作者:刘德娟等来源:《经济纵横》2016年第2期:78-83以福建省漳州市五类种植业家庭农场为例,从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经营特征、土地来源、经营策略、面临的主要困境、农场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及对未来的规划等方面进行比较,对比分析各类农场的经营特色及所处的外部环境、共性及差异,进而探讨种植业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的经营效果以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应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家庭农场的补贴政策,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及加强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理念.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36教育研究导航教育理论与政策发展教育的学术品格与教育实践作者:刘旭东,吴永胜来源:《教育研究》2015年第9期:10-16论文指出,作为通过文化传承以促进人的发展为职能的活动,教育在本性上具有自己的文化品格和价值准则,以生命关怀为已任,具有独特的学术品格,探究是其核心内涵,变化发展是其永恒的内在机制.
行动是教育学术的核心内涵,理论和实践统一于行动之中.
教育的内在特性对教育理论的性质、形态、表达方式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展现教育实践的学术性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把教育研究的重心从理念转向日常教育实践.
人非"本质先在"的存在物,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意义上,其存在和发展本身是一个不断实现中的真实.
日常的教育实践应正视日常教育实践的价值、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形成反思品格、关注缄默知识、重视内隐认知之于反思的重要性和不断以批判性的目光审视日常教育实践.
(2)从生活的立场出发选择教育方法.
教育与生活同构,在促进人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使用要具有灵活性,要摆脱种种外在于人的人为因素的束缚,服从于实践逻辑.
(3)丰富交流的途径与手段.
需要教育能够通过自身的内容、手段和方式,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人在社会生活中本有的无限丰富的交往与沟通方式,促进人与人之间更好地发展.
(4)正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性和概率性的事件的价值.
在行动中,各种具有"草根性"、原创性的解决策略和方法得以生发,其中蕴含着实践者的智慧和情感,是他们个人知识的充分展现,也投射出了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治策"、"知策"、"行策":教育发展规划决策模式及其选择作者:康翠萍来源:《教育研究》2015年第9期:46-50论文指出,一项教育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但选择什么样的方案则又取决于规划决策的主体及其决策模式.
从现实性上,教育规划方案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37的生成过程存在着三股力量的作用即行政主管者、理论研究者、办学实践者,是三种张力的博弈过程.
由于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差异,持有立场各异,所形成的决策模式也不尽相同.
基于政治取向与政策立场的行政主管者主体倾向于规范治理的政策性规划方案,继而形成了"治策"模式;基于认识取向与价值立场的理论研究者主体倾向于知识建构的学理性规划方案,从而形成了"知策"模式;基于行为取向和事实立场的办学实践者主体倾向于程序操作的经验性规划方案,也就形成了"行策"模式.
历史实践证明,这三种模式若独立运作或被特定主体所选择后发挥作用,其现实困境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会影响教育发展规划的决策效果和决策水平.
因而,建构一种三位一体的协同决策模式无疑是一种理性而科学的选择.
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治——知——行"合一模式.
当今的教育发展规划已不同于简单的资源配置计划和时空布局的表达,它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教育关系的协调与社会公正、公共利益的均衡,它更强调体制内外的一种协商与协同.
纯粹按政策思维或以治策模式形成的规划,或以政策观来规划教育发展常常缺乏明确的责任者和具体的实施方案,规划的角色和效应值得质疑.
中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市场与计划的混合体,因此需要协商的成分就更多一些,需要协同的理念也更强烈一些.
论通识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间的张力作者:傅添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34-41论文指出,通识教育的理念及施行模式与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张力,它影响着人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与阐释,更对其本土化改革实践过程形成了重重制约.
具体言之,这种张力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上的矛盾与冲突.
首先,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理念上,通识教育的引进带来了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本、扎实育人和追求实用、改进学习方法和扩展知识体系等方面的矛盾;其次,在高校管理体制上,通识教育与我国高校现有的专业结构、行正管理体制、课程体系、师生管理体制、跨校合作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冲突;再次,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通识教育所带来的冲突广泛存在于课程内部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形式、授课主体等众多方面.
这种张力存在的表面原因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过于传统和僵化,难以兼容和吸收西方的通识教育模式,而本质上它反映了高校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复杂利益博弈.
张力本身的对立统一性也体现了对改革的呼求,蕴含了新生的力量和改进的机遇,并暗示了在矛盾中寻求和谐统一的可能性.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牢牢把握通识教育的本质,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和发展重心,调整高校的管理与课程结构以适应其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也顺应我国国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38情和传统,赋予通识教育以新的、独特的内涵和形式,以全校性通选课为载体,以核心课程建设为中心,层层推进,稳步扩大课程的深度、范围和比重,最终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非正式教育制度与正式教育制度的冲突——基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实践的思考作者:苏君阳,王珊等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42-50论文指出,教育制度是对教育系统中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与约束作用的规则.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经常会产生非正式教育制度与正式教育制度的冲突,其形成具有周期不确定性、潜在性与影响广泛性等特点.
当前我国非正式教育制度与正式教育制度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传统与素质教育改革政策的冲突、学科中心论的课程传统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冲突、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主义理念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冲突.
导致非正式教育制度与正式教育制度之间冲突的原因包括传统观念的固守与坚持、正式组织教育改革推进方式的简化与激进、正式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对话机制的缺乏、政策反应的迟缓与冷漠四个方面.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冲突协调的基本律令与价值准则,积极培育两种制度系统中自主创新性的文化,合理安排正式教育制度变革的节律与进程,构建灵活多元的民主协商与对话机制,是协调正式教育制度与非正式教育制度的重要方略.
协调非正式教育制度与正式教育制度冲突的过程是一个重构正当性、合理性与秩序的过程.
知核力:知识的两大本性及其相互影响的复杂层面和关系作者:郝文武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23-32论文指出,知识是认识的主客观精神结果.
知识的客观性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反映和相对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知识的主观性是人对客观事物主观建构的精神和大脑正在建构的精神.
知识的伦理性和能力性两大特性具有复杂层面和关系.
真理性既是知识的根本特性,又与知识的伦理性和能力性紧密结合,并在其中得到体现和证明.
知识的伦理性与价值观、道德理想追求等相互制约和促进有复杂关系,但并非完全对应.
知识的能力性与智力、能力、技能等相互制约和促进有复杂关系,并非正相关.
知识及其形成、数学、应用对能力发展和价值观形成、道德理想追求、道德品行形成具有基础、核心作用和核裂变、核聚变式作用.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39知识是力量,能力是力量,情感、意志等也是力量.
创造性是知识力量、能力力量、毅力力量等的有机结合的综合力量.
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教育和企业、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竞争力,也是知识伦理性的竞争力,是知识能力性硬实力与知识伦理性软实力紧密结合的竞争力.
自觉有效的知识教学方式对促进能力发展和毅力形成,彰显知识的两大本性,形成和发挥知核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课程与教学当代中国特色教学流派的生成机制作者:苏春景来源:《教育研究》2015年第9期:104-110论文指出,当代中国特色教学流派具有独特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其生成机制可概括为"二三五".
(1)妥善处理本土与外来、理论与实践的两对关系;(2)三个阶段是教学流派生成的必经之路.
一是教学法改革实验阶段,主要表现为教学实践的实施,其结果是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此为教学流派的萌芽生长期;二是教学模式形成阶段,主要表现为自觉接受教学理论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学实验者的反思功能,其结晶为教学程序的规范与稳定,此为教学流派的发展完善期;三是教学流派的形成阶段,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是其特征.
(3)重点把握五个关键是教学流派成熟的表现.
这五个关键是:教学实践是基础、教学理论创新是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是目标、教学反思是手段和推广应用是路径.
教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不同风格的教学流派又会推动课程与教学的实验乃至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总结教学流派的生成经验,当代中国特色教学流派的建构应坚持自信自觉和交叉整合两个基本原则.
综观教学流派的逻辑发展,当代中国特色教学流派的生成应注重三个着力点.
第一,强化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应关注我们现有的教学改革与实验中涌现出来的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按照教学流派生成的内在结构和发展规律进行拓展、提升.
在实践层面上,梳理有影响的优秀教师及其教学流派形成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成长的条件与保障机制,总结、概括、提升其丰富的一线经验.
既有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又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加以理论概括,以丰富教学风格与教学流派的理论.
第二,引领教学模式的深层改革.
借助当代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东风,大力推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朝着形成教学模式,进而生成教学流派的方向去努力.
这就必须对教学流派的内涵与特点有比较准确的认识与把握,有比较自觉的追求和探索,用教学流派的内在规定性去丰富、完善和引领当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与研究.
第三,促进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40教学流派的多元生成.
为增强教学个性、弘扬教学风格、体现教学艺术,应在取得教学模式改革实质性突破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充满生命活动的多元教学流派.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一个经典公式正当性的论证作者:刘继萍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25-33论文指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公式自提出以来,误解与批评就相伴而生.
有人认为,这个公式是诱发种种不良教学问题的诱因.
对这个公式作系统的理论分析发现,它的逻辑推导是有效的.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个简化表达,把它复原,就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导;学生主体,教学内容客体".
简化的公式对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地位作了画龙点睛的描述,是关于教学过程主要特征的概括性表达.
教师主导并不否定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师生可以互为主客体.
"教师主导"是教师主体服务性的表现,是学生发展的外因,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学生主体"则是在教师主导下发展着的主体.
这一公式在教学认识论思想的概括性表述中,处在隐蔽和潜沉的状态,对这一公式的理解及批评与很多教育问题类似,饱含着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教育期待与实践落差、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冲撞.
某些观点将"主导主体说"说成"流毒"深远,将一些实践的偏颇甚至不良事件等统统归因于"主导主体说",显现出思考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的理性缺失.
无论这一公式被如何论证或批判,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理性地、真诚地分析和批判各类观点,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健康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
远程教育的比较优势仍在——互联网时代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实现路径研究作者:郑勤华,陈丽等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107-117论文指出,近年来互联网领域飞速发展,以Web2.
0乃至Web3.
0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对远程教育办学模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为远程教育机构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挑战.
远程教育是否还具备相对于传统教育的成本——效益优势值得商榷.
传统的远程教育的突出特征是核心价值都是内容,课程内容的提供者皆为有资质的权威机构,教育价值重在传承和解惑,因此引致的远程教育成本——效益实现路径就是规模经济.
而在互联网时代,由于长尾经济的可能性,可以突破原有远程教育办学模式的束缚,远程教育可以从产品单一且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41规模迅速扩张的第一阶段,走向产品多元化且规模稳步增长的第二阶段,最终走向用户需求多元化引致机构平台开放的阶段.
此时,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实现路径不再是规模经济,而是以范围经济和长尾经济为核心.
由于细分市场的多元化并不能保证远程教育实现预期的成本效益,因此,突破原有横向产品,如课程、专业的多元化,将原本不关注的小众需求汇聚成巨大效益,实现相应的长尾经济是互联网时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历史演进及当前发展的若干新动向作者:劳凯声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31-39论文指出,始于200年前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使传统的、以家庭为基础的教育遭遇了严重挑战,自此受教育开始成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
由于现代教育是在家庭之外,通过某种国家化的组织形式来实施的一种以同一性为基本特征的人才培养方式,因此它必定会与沿袭了数千年的家庭的或民间的教育传统构成冲突,使受教育权利的表现形态出现复杂的情况.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开始强调教育对于自我的意义并提出各自不同的教育诉求,教育发展正进入一个以多样性为特征的新阶段.
学习权说的出现表明受教育权利内涵的拓展开始为人们所意识并获得了一种确定的法理形式.
人们要求拓宽学习的可能性,要求获得一种更加切合个人需要、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以此为出发点,一种建立在"弹性"、"自治"、"学习者中心"基础上的学习制度,即弹性学习制度正在产生.
为了更深入理解弹性学习制度,作者提出建立五个弹性学习子系统的构想,包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弹性课程制度、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交互系统、以弹性结合为特色的学习群体交流学习模式、以发展性和个性化为特点的弹性教学评价系统、以学分制为特点的学籍管理系统等.
这五个弹性学习的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同时又与弹性学习制度构成了一种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弹性学习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每一子系统的运转情况和效率又影响着其他子系统和整个系统的运行.
在不同的学校类型、不同的学校文化背景中,弹性学习制度会呈现出某些不同的个性特点,但是自主选择作为其中的核心思想将贯穿始终.
社会性——情绪学习的研究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42作者:范春林来源:《教育研究》2015年第9期:138-145论文指出,社会性——情绪学习强调儿童青少年在识别、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建设性解决冲突,做出负责任的决策等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态度和能力的学习.
社会性——情绪学业习包括自我意识、社会意识、自我管理、负责的决策和人际关系管理等五种核心能力的学习.
社会性——情绪学习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绪能力.
社会性——情绪能力的发展有助于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提升学业成绩;有助于预防问题行为,促进心理健康;有助于良好品德与公民素养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借鉴社会性——情绪学习方面的研究,注意基于证据的实践取向,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注重社会性——情绪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加强对多种教育举措的整合协调;重视影响学生成长的多种社会环境要素的协作与整合,发挥综合效应.
教育史明"道"修"业":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哲学思考作者:黎志敏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33-42论文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具体而言就是帮助受教育者"理解并遵从社会文化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定的社会生产技能",简言之即"明道"与"修业".
在教育方法上,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灌输既定的"质料"即儒家文化伦理规范,表现为老师对学生单向度的"传道"与"授业";而现代教育则注重"形式"即注重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化伦理规范的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表现为老师与学生双向度的"明道"与"修业".
当前教育沿用的是传统的"灌输"方式,没有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儒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因此,特别重视"道"教育,形成了"重道轻器"的不良传统;当前的教育矫枉过正,走到了"轻道重器"的另一个极端,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当前社会伦理道德风气的腐化堕落.
现代教育应该追求"明道"与"修业"的并重,即注重"公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平衡发展.
当前教育承袭了传统"精英教育"与"权威教育"的基本模式,有很多方面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例如在教育策略上必须充分尊重现代教育的独立性特征;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做到两手都要硬,既要注意"明道",又要注重"修业",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尤其要注重"明道";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教育评价上应该摒弃单一的书面知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43识"考试"模式,而从教育目的的为依归,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合情合理地设计评价方案.
《论语》孔子"学"之内涵作者:林元彪来源:《孔子研究》2015年第3期:75-81论文指出,"学"在孔子的思想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孔子之"学"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至今鲜有严格依托《论语》及相关经典文本的论证.
通过文本证据考察孔子所志与所好,可以证知,孔子"学"的本质是"为己之学",主体是以"周学"为代表的"古学",目的是修习君子;孔子"学"之灵魂特色在于其方法,尤见于《学而》开篇三问,其中"学而时习之"指明"学必力行"的方法总纲,"有朋自远方来"提出以"友善士"作为外部手段,"人不知而不愠"则强调树立"为己"的根本修习目的.
孔子之"学"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儒学专门术语的意义.
"读书""做人""六艺"或"生活之学"等观点虽有得于"学"之具体方面,然而"学"之完整内涵仍有相当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准确把握孔子之"学"的切入点.
事实上,理解孔子之"学"乃至孔子的全部思想,首先要认识到孔子的志向和人格之伟大,而近现代以来对孔子的某些极不严肃的观点和态度,病根也就在这里.
作者比较严格地依托《论语》及相关经典文本,从发掘孔子"学周"的志向入手,全面分析孔子"学古"之好、"修习君子"之趣,从而总结了孔子"学"的主体、性质和目的.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孔子"学"的方法特点,并认为孔子重视读书,但更重视从修习君子的目标出发,通过力行、交友、笃志求进于"学",而这三种方法又最能代表孔子"学"的特色和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古往今来之大儒未必有发明于孔子之"古学"或"六艺",但均深有得于孔子"学"之方法.
尊经以明伦:明代儒学尊经阁的隐喻作者:赵永翔来源:《孔子研究》2015年第3期:93-100论文指出,明代州县儒学的尊经阁作为地方文庙体系中的重要建筑,是由地方官府负责管理的公共性质图书收藏中心,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彰显着鲜明的国家意志色彩.
尊经阁作为一地图书之府,是贮存六经、御制诸书及百家子史的藏书楼,既为朝廷官吏学习统治术提供知识支持,也为民间士绅宣扬儒家伦理纲常、施行教化提供文字参阅,发挥着"崇经范道,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44贮书讲学、育士论才"的综合性功用.
明代儒学尊经阁的广泛建立,是明朝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政治文化顶层设计框架中,根据治国教民之需要,不断完善国家教化体系的表现.
明代宫廷希望体现儒家教化思想的经典书籍,能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被更便利地阅读,从而使整个帝国所属区域与中央朝廷在精神世界保持高度一致.
从明代儒学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官方的作为来看,尊经阁被赋予新的含义,已经不单单是一座仅具物质外形的藏书建筑,而是朝廷力图通过构建遍布整个帝国的经籍供奉场所,来振兴儒学、扶植斯文、强文儒家纲常伦理的抽象化文教殿堂.
虽然明代宫廷在文以载道、经书载道的教化理念下极力倡导尊经,然而明中叶以后,在邪说诬经的大背景下,各种玩经、叛经、毁经的现象层出不穷,尊经阁早期那种设置在国家政治文化制度顶层设计框架上的儒家知识权威性承载者和引导者的神圣色彩逐渐消褪,逐渐沦为地方官的文教政绩和仅具物质外观的景观性建筑,这与明代儒学在民间权威性的消解形成鲜明的对比.
"应用儒学"及其前景作者:戢斗勇来源:《孔子研究》2015年第3期:142-148论文指出,应用儒学是对各种应用性儒学具体形态的新综合,是围绕人们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社会生活所形成的针对儒家文化的内容、传统、价值、作用等进行阐释和创新的学科体系.
应用儒学包括基本理论、经典阐释、学科儒学和问题儒学四个类型,具有实践性、指导性、地域性和通俗性四个特点.
儒家文化经过了两千多年历史的积累,是从中华民族的世代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
但这一理性认识被中国近代历史以及世界近代文化冲击.
应用儒学肯定的是儒家文化中对现实有用的部分,并认为有用的部分在儒家文化中是大量存在的;而否定的是儒家文化中对现实没有作用甚至起阻碍作用的部分,对应当否定的部分也不能忽视.
作者认为,对于儒家文化,我们应进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式的"扬弃".
首先,对儒家文化的扬弃不是简单的、抽象的,应当在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互动过程中进行,其关键在于应用.
儒家文化的扬弃是应用的前提,同时只有应用才能够实现对儒家文化的扬弃,扬弃与应用是同一个过程、同一目标、同一种功能.
其次,对儒家文化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因为情况可能十分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这种辩证法的科学方法,只有在儒学的应用中才能实现.
再次,儒学的应用之所以是扬弃儒学的关键,还在于认识的正确性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一时一地的经验或教训并不能广泛用于所有的主体和时空范围,他山之石虽然可以攻玉,但主要还是起着借鉴的作用,应当落脚于"攻"的实践.
究竟是精华还是糟粕,应当由主体自身多次的实践来加以检验、甄别,才能得出相对正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45确的结论.
最后,对儒家文化的糟粕进行批判,是扬弃的重要方面.
挖掘儒家文化的精华和批判其中的糟粕是同等重要的.
教育生活史:教育史学研究新视域作者:周洪宇来源:《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110-116论文指出,教育生活史是特定的社会历史的情境下,以教育参与者自身所经楞的事件,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以"跨界视角"体现个体的价值生命,呈现教育生活的鲜活内容,它是教育活动史研究的拓展和升华.
教育生活史是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个研究领域,是教育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无论是史料、研究方法还是学术作品的表现形式,都是教育生活史研究所必须重视的因素.
教育生活中所流淌的人生感悟,历来受到教育亲历者的重视.
作者认为,教育生活史研究对于加强教育史学科建设特别是教育活动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研究教育生活史是加强教育史学科建设特别是教育活动史研究的需要;第二,研究教育生活史也是继承和发展老一辈教育史研究者学术观点的需要;第三,研究教育生活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守,是对人的本原的一种发掘;第四,研究教育生活史是对世界教育史学思潮的适应;第五,研究教育生活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历史发展是具体的个人或群体的行动结果,学术研究关注的重点不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取向,而是每个人、每个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这些人公开或掩盖、实施或抑制其愿望的方式,最终意在说明社会的压力与刺激是怎样转化为人们的意图、需求、焦虑以及渴望,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又是如何接受和利用这个世界.
教育生活史研究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能够融合众多学科的学术研究特点,突出表现在它的"鲜活的微观世界",在一个"跨界"的视野上,去窥视教育生活中个体生命的"浪花",并籍此揣测当时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太阳".
中国古代师资文化要义——"师说"辨析作者:陈桂生,张礼永来源:《教育研究》2015年第9期:129-137论文指出,先秦儒家倡导尊师,其主张的"师"与"天"、"地"、"君"、"亲"并尊之说,对后世影响甚大.
到了唐代,现实的教师状态成为有识之士反思的课题,韩愈的《师说》首开风气,故而可视之为一分水岭,古代师说也因之可分为前后两期.
两期师说的核心议题,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46乃是师道问题.
师道并非对举"师德",而是师资文化,属"教"—"道"—"师"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具体可分为治国的"尊师重道"、学子的"求师之道"以及师者的"为师之道".
三者的权重有别,"尊师之道"最重,"求师之道"次之,"为师之道"又次之.
中国古代的"师道",不限于同伦理学意义的"师德"对举的概念,单就"为师之道"而论,要义在于"将以尽性也,明人伦也,则其道德而蓄其业也.
"惟其如此,"道"与"术"的权重,在于重道轻术;更以追名逐利的"举业之师"为戒.
指其"执经授书,分章裁句,属题比类,篡摘略简,剽窃程式,传之口耳,安察心腹"而已,"叛圣弃古,以会有司".
由此看来,古代"师说"虽以师道为说题,如此师资文化,同当时教育核心价值观念内涵相通,外延多有重叠,从而构成中国古代教育历史的重要篇章.
古代"师说",说来说去,无非是当时师资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取向的变与未变.
如把它视为中国古代教育历史中的重要篇章,那就不能不承认,作为师资文化的"历史",其中不免存在严重的缺页.
这就是基本上置遍及城乡的塾师于不顾,或以对塾师的贬抑而张扬师道,以致尽管自古以来就把尊师视为天经地义,至少在"师说"诸作者中,却难得见到对塾师境况与苦衷的同情.
谈到中国古代师资文化史,如果无视当时无数在未成年人破蒙中切切实实努力的塾师,岂不是同士大夫的情趣无别.
自然,中国古代师资文化的主流,为正经学者一以贯之的"师道".
近年来中国教育史研究学术进展评述作者:娄岙菲等来源:《教育研究》2015年第9期:119-128论文指出,对近年来CSSCI期刊发表的386篇中国教育史论文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教育史研究注重新材料的使用,注重历史与当下的联系,研究热点集中在大学史、科举制、教育人物的思想和课程与教学论史.
大学史的研究在对各大学历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注重选择新视角,使旧题翻出新意.
针对科举制的研究多采用微观视角,以一人或一地之史实在丰富或改变既有的历史认识.
教育人物的研究以同情与理解之心态呈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但关注近人多、关注古人少,关注专业教育家及其教育学家多、关注通人少.
课程与教学论史不满于学科知识框架来自西方,希求援引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资源以为今用,然而中国传统教学思想还需要深入挖掘.
纵观近两年来学术进展,中国教育史研究有待深入拓展之外有四:教育史研究应进一步凸显其人文学特性,古代教育史的研究亟待加强,教育人物研究应特别注意那些处于现代学术思想国家边缘地带而在思想深度和学术视野上超越了专业教育学者的学人,学术梯队的建设特别是培养年轻一代的教育史学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47心理科学发展创造力与精神障碍:实证心理学的探讨作者:邹泓,曾荣等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38-49论文指出,关于"疯狂天才"的讨论由来已久,但以实证手段探讨创造力与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通过对创造力与双相谱系障碍、精神分裂谱系障碍以及其他几种类型精神障碍之间相关研究的梳理,可以认为虽没有足够证据表明精神疾患可直接带来个体较高的创造性,但两者之间(尤其是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中)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共生现象.
适度的双相障碍症状和轻微的精神分裂症谱系人格特质与创造力有一定关联,而精神分裂症和严重的双相障碍则会损害个体的创造力.
作者通过回顾有关创造力与精神障碍的理会探讨和实证研究,从中可以看出现代社会人们存在的"疯狂天才"的刻板印象并不完全准确.
虽然亚临床的双相障碍症状和轻微的精神分裂症谱系人格特质与高创造力有一定的相关,但严重的精神问题不利于个体的创造力表现.
当然,由于创造力存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级的差异,考察创造力——精神障碍的关系通常也只能通过传记研究、历史测量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很难获得一致和准确的因果推论.
但是在该领域的深入和细致探究,对于理解创造力的认知过程和生理机制,辨析高创造力个体相关的情绪、动机和人格特征,认识促进或妨碍创造力发展的背景因素,都具有相当的启迪意义.
非认知因素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作者:李晓巍,刘艳等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50-62论文指出,影响个体创造力表现的非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情绪、动机和人格特质三个方面.
积极和中等激活水平的情绪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发挥,在某些情境下消极情绪也可能会起到促进作用.
内部动机是促进创造力表现的重要心理动力,而外部动机、尤其是奖励是否会削弱个体创造力仍存争议.
在开放性、外向性、谨慎性、宜人性和神经质五种因素人格模型中与创造力有明确积极相关的是开放性维度,部分研究表明创造力可能与外向性存在正相关,与谨慎性、宜人性、神经质存在负相关.
作者认为,创造力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不同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有所差异,对其测量和评估在学界仍缺乏统一的标准.
情绪、动机和人格更是成分结构极为丰富的变量,所以相关研究中存在的纷争不足为奇.
在今后的研究中,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48除了对情绪、动机、人格变量进一步细化并筛选出某些关键的具体要素之外,分析它们与不同层次、特定领域内创造力表现的关系,考察在差异化的任务情境中的影响变异或许更有价值.
另一方面,不再局限于单一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多个变量的研究趋势也值得关注;另外,对人格特质对情绪效价效应的调节、动机对人格——创造力关系的影响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人们去探索和开拓;最后,推动实验室研究与现实的教育、组织环境中的调查分析相互呼应,融合既有科学严谨性又能有生态效度的结论,对于创造力研究结论的推广实践也非常重要.
同伴群体构成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启示作者:张云运,骆方等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59-70论文指出,同伴群体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情境.
学校中的同伴群体构成及其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是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共同探讨的一个研究主题.
从20世纪60年代起,研究者最初着眼于学校的同伴群体构成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后逐渐扩展到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
研究发现,同伴群体构成有多种指标,同伴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种群构成、学习能力,以及同伴群体在某些情绪行为上的特征都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不同同伴群体构成指标在影响儿童发展的方向、大小上存在差异,同时又受到儿童自身背景特征(种族、家庭背景、学业能力水平等)的调节而产生多样化的结果,反映出同伴群体构成本身的多样性和其效应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揭示了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前景.
对于这种影响的内在机理,研究者从家庭背景与资源、学校环境与条件、教师观念与行为、同伴互动与文化等多个视角入手,提出了理论解释,但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仍很不足.
在未来研究中,建议加强对多元环境中调节因素的综合考察、加强追踪研究、深入开展内部机制研究;同时加强我国关于同伴群体构成的本土化研究,弥补当前研究的空缺,回应我国学生群体构成复杂多样的现实,为优化学校生源配置和环境创设提供科学借鉴.
教育政策对免费师范生从教动机、职业认同的影响作者:赵宏玉,张晓辉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51-59论文指出,职业认同是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能否长期从教或终身从教.
本研究以743名免费师范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测量法,考察了免费师范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49生对教育政策的满意度、从教动机、职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免费师范生对免费教育政策的满意度高于一般水平,其中对支持性政策的满意度较高,而且显著高于对限制性政策的满意度.
政策满意度受年级因素影响,四年级学生的政策满意度在总体及各维度上基本都显著低于其他年级.
(2)免费师范生的从教动机一般,略高于一般水平;其中,一、三年级显著高于四年级.
(3)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水平较高,其中内在价值认同水平最高,而且显著高于外在价值认同和意志行为认同.
同时,受年级、性别因素的影响,四年级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在总体及各维度上都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在性别差异上,女性对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认同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4)免费师范生的政策满意度、从教动机与职业认同之间显著正相关,从教动机中介作用显著,其中,从教动机在支持性政策满意度与教师职业认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限制性政策满意度与教师职业认同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5)从教动机对满意度与教师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模型在性别、生源地和年级上差异上不显著.
这一结果启示教育管理部门:(1)在教育政策设计上,要充分评估并慎重处理限制性政策和支持性政策的关系,要着眼于师范生从教动机、职业认同的培养和激发,尽量多支持、多鼓励、少限制、少惩罚,防止因政策的限制性过强而破坏师范生的从教动机.
(2)在免费教育政策背景下,选拔和培养师范生时,要注重对师范生对教育政策满意度或态度的考察,特别是要选拔和培养对教师职业和教学工作充满热爱和强烈动机的师范生,师范生的从教动机越强,越能有效抵御政策或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
父母冲突与大学生自我分化:冲突评价的中介作用作者:邓林园,许睿等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60-68论文指出,父母冲突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是研究者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但是有关父母冲突对大学生自我分化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
自我分化指个体能在理智与情感、亲密与独立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为了探讨父母冲突对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影响及冲突评价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四所不同类型的大学中选取1023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自我分化程度处于中上水平,在自我分化的四个方面,大学业生情感断绝方面的分化程度最高,其次是自我立场,第三是人际融合,分化程度最低的方面是情绪反应;(2)父母冲突水平越高,大学生对父母冲突的评价就会越消极,大学生的自我分化程度也越低;(3)冲突评价的三个方面"冲突应对效能"、"冲突威胁认知"、"冲突自我归因"和父母冲突特征的"父母冲突解决"方面可依次显著负面预测大学生的自我分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50化水平;(4)大学生对父母冲突的评价在父母冲突与自我分化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且中介模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男生模型中,冲突评价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只有冲突应对效能的中介效应显著;在女生模型中,冲突评价起完全中介作用,且三个维度的中介效应均显著.
本研究对于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有以下启示:首先,夫妻冲突并不是导致大学生自我分化降低的绝对因素,因为在绝大多数正常家庭里,冲突都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如何面对与解决,因此当不可避免的夫妻冲突发生之后,父母最好也能让孩子看到夫妻解决矛盾的过程,让孩子对夫妻冲突有更理性的认识.
其次,当父母发生冲突时,父母和孩子都注意不要将责任和原因归到孩子身上,要让孩子尽量以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待父母之间的冲突,将自己从家庭三角关系中解脱出来,并且要注意对不同性别孩子的针对性教育.
最后,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增强应对负性情绪的能力,以及理性处理情绪依恋与独立自主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自我分化的发展.
发展性协调障碍的神经机制作者:王恩国来源:《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年第4期:503-509论文指出,发展性协调障碍是一种特殊的发育障碍,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动作协调困难,这种障碍影响着5%——8%学龄儿童的学业成绩和日常生活.
发展性协调障碍常常与其他类型的学习困难并存.
发展性协调障碍的病因非常复杂,这种障碍与一定程度的视觉空间认知能力受损有关,早期精细运动技能发育与脑神经发育进程可能存在时间的重合.
近年来,研究者们试图探索影响发展性协调障碍的神经基础,并先后提出不同的神经关联假说.
这些理论假说主要涉及到小脑、顶叶、胼胝体、基底神经节和大脑白质等脑区.
尽管各种研究从不同侧面证实了发展性协调障碍的神经关联,揭示了发展性协调障碍的部分神经机制缺陷,然而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假说还存在相当多的分歧.
作者认为,今后该领域研究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发展性协调障碍存在视觉空间加工和运动想象缺陷,这种障碍尽管可以作为顶叶缺陷的证据,然而,同样的证据也可以支持小脑假说.
有关发展性协调障碍的小脑与顶叶假说尚需更多研究的支持.
其次,发展性协调障碍和其他障碍的共存问题.
今后在发展性协调障碍研究中被试的筛选至关重要,如果不能有效排除多动症或其他障碍的存在,就会造成研究变量的混淆,难以发现发展性协调障碍本身的神经机制特点.
第三,发展性协调障碍亚型问题.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发展性协调障碍是一个异质群体,存在不同的亚型,无论是纯的或合并症,有不同的发病原因,不同的病因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第四,从行为到脑成像技术研究.
高分辨率的磁共振图像可确定发展性协调障碍儿童的大脑是否存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51在形态差异,并进一步确定大脑激活模式差异.
历史研究导航史学理论坚持唯物史观反对虚无历史作者:张劲来源:《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13-20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契机,以"批判"和"反思"为名,把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视为一系列"左"倾错误的叠加及延续,并影响和吸引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在思想上认同虚无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些结论,甚至对之产生共鸣.
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虽然已经遭到过批驳,但近年来重新抬头,其实质是对共产党领导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合理性提出质疑和挑战.
所以,必须对这种思潮的本质加以揭露和批判,而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就是切实地坚持唯物史观.
关于历史是非认识的几个问题作者:刘泽华来源:《史学月刊》2016年01期:5-13历史学是一种认识学,一方面求"映像",另一方面认识者的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掺入;历史本身不会变化,但它又是活的,它的影响像血液流动一样,或多或少流传于后世,并与新的因素形成再组合;对历史进行认识的人也在流动和变化.
因此历史认识中的"是非"也在不断地更化,所以"是非"观基本上是个体性的.
由于个性包含着某些共性,或多或少被另外一些人采纳,由此也会形成群体性的共识.
历史"是非"靠真实的、全面的史料支撑,任何行政权力的判定也必须靠此来检验.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几点浅见作者:罗平汉来源:《晋阳学刊》2016年01期:62-71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52历史虚无主义是用非历史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和阐释历史,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作出主观而非客观、以个人好恶为标准、或带有某种政治目的的评价.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曲解与诋毁中共历史,丑化与矮化中共领袖人物.
由于主流学术界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还缺乏深入的学术研究,还缺少真正有说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从而使历史虚无主义有了一定的市场,肃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必须深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原历史本身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形成有说服力、广大读者愿意看、能信服的成果.
"兰普莱希特争论"初探作者:柏悦来源:《史学史研究》2015年04期:86-9819世纪末,围绕着兰普莱希特著多卷本《德意志史》及其文化史观,德国史学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结果不仅兰普莱希特本人身败名裂,他所倡导的史学革新也备受阻挠.
兰普莱希特著作和理论的缺陷、他对兰克史学和政治的历史编纂的批判否定,是引发争论的最主要原因.
而争论的"半途而废"和传统史学的重新巩固也与兰普莱希特的妥协让步有密切关系.
兰普莱希特在争论中的明显失败,对于德国史学从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型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教训十分深刻.
伏尔泰理性主义史学新解作者:黄冬敏来源:《史学史研究》2015年04期:79-85伏尔泰致力于新型的历史写作,倡导在历史写作中将传统的历史叙述与理性分析结合起来,力图重建人们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他以批判的视角研究历史,不轻信盲从权威历史学家的论述,主张历史研究应秉持客观的态度.
伏尔泰是理性史学奠基者,拓展了世界史和文化史的疆域.
他的著作从整体上暗示了进步的现实,但其进步史观并非机械似的直线论.
伏尔泰主张设身处地以当时人的视角看待历史,拒绝笛卡尔的机械唯理论,他的史学观念承接着古典史学,沟通了近代史学.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53吕思勉、钱穆治史观念与风格异同之比较——以"西汉政制"及相关问题为例作者:张耕华,朱伟明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115-124+191比较吕思勉、钱穆这两位史学大家有关西汉政制的评述,可见两人治史观念与风格上的差异:钱氏以提取历史精神为首务,吕氏以叙述史事实态为宗旨;钱氏坚守以本土经验解释本土材料,吕氏尝试以域外新学分析本土的旧典.
钱氏是上层之"士",具有强烈的领导社会的使命感;吕氏是下层之"士",怀抱热切的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心.
两人治史所取的立场不同,解释的方法、理论也不同.
于是,"汉代政制"便在他俩的史著中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象.
留欧前后傅斯年学术观念的变化及其因缘作者:桑兵来源:《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64-87留欧前后,傅斯年的学术观念在分科治学的意义、中国有无哲学及其作用、汉语言文字的功能和命运、宋代学术的评估以及古史观等五个方面,发生了180度转变,从一味以西为准,实则19世纪下半"格义"之学的天宝旧妆,转向更加适合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实情的元和新样.
其原因除学习环境的变化外,主要是与同期留学人员相互交往的影响,尤其以陈寅恪的影响为著.
而这一关键因素的作用在顾颉刚擅自发表的信函中未能呈现,使得二人的关系留下隐患.
抗战期间,傅、陈因隙生嫌,先前的心结或隐或显地发生作用,加之两人的文化观念始终和而不同,导致关系疏离.
古代史观念社会化的神秘力量——义观念在战国时代的下移及其社会组织作用作者:桓占伟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136-149+192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54从战国时代的整体看,维系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思想都处于实际崩解状态,然而,华夏族群却并未分道扬镳,而是仍然完整一体,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感.
一般认为,儒家思想是华夏文明产生内聚力的根源,不过,在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儒学并不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似不宜放大其对该时期社会的整合作用.
实际上,是作为三代文明准则的义观念出现了下移和社会化扩展,形成了战国时代的整体文化精神,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华夏族群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维系力.
唐碎叶与安西四镇百年研究述论作者:尚永亮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39-5620世纪至今的百余年中,唐碎叶与安西四镇的相关问题曾引起学界不断争论,形成多方关注的一大热点和难点.
考察、梳理百年研究史和考古发现可知,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八公里处的阿克·贝希姆遗址,当即唐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所在地.
与此相关,所谓的"两碎叶"、"四碎叶"说则因解读史料粗疏、对当时政治军事状态缺乏深入了解以及忽略新出土文献等而不足取信.
至于安西四镇的设置与废弃,大致有三置三弃、四置四弃、五置五弃、六置六弃等四种观点.
争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镇初置的时间、初置四镇中先有焉耆还是先有碎叶、调露元年是否收复四镇、垂拱中之"拔"四镇及其失载原因、安西四镇最后失陷的时间等六大方面.
重新梳理文献记载,将能够认定的、大致可认定的与有争议的弃置年代分三个层面加以排比考辨,可以认定安西四镇之初置当为贞观二十二年,其间凡五置五弃;四镇中先有焉耆,后有碎叶,此两镇在调露元年、开元七年曾发生两度交替.
论宋代公使库在王安石变法中的变化及影响作者:王丽来源:《史学集刊》2016年01期:29-35宋代公使库负责收贮、管理和经营地方官府的公使钱物、招待过往官员及本地方官员宴饮,是重要的地方财政机构.
王安石变法中的役法、财政及禁榷制度改革给公使库的管理体制、钱物来源渠道等带来重大变化.
这些变化引起地方公使库职能扩张,在北宋后期至南宋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角力中,公使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实际成为地方财政的"小金库".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55耶律倍家族及其文化对辽海地区的影响作者:李宇明来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63-72耶律倍家族是辽代第一大家族,家族领地在医巫闾地区.
耶律倍又是东丹王,而东丹国都城时已迁至辽阳,因此耶律倍及其家族最初主要活动范围在医巫闾地区和东京辽阳府所辖州县.
就耶律倍家族的活动范围而言,则又是辽海地区所属范围.
故而耶律倍家族及其文化对辽海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也影响到了辽朝统治的其它地区.
土木之变前后的安南宦官——从北京大隆福寺的兴建说起作者:齐畅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73-76以景泰年间安南宦官兴安主持营建北京隆福寺为线索,考察因地缘关系而形成势力的安南宦官在土木之变前后的角色,进而可探讨其对明初政治生活的影响及其群体内部的权力更迭.
通过安南宦官的在华活动考察华夷秩序下安南人在明代中国的生存状态,以及其对中原王朝的反向影响,为明代中越宗藩关系的解读增加史实依据.
从宫廷文物看明宣宗的娱乐生活作者:许冰彬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年02期:36-56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帝王,他的娱乐活动具有文体兼顾、动静相宜的特点.
同时也具有多面性,一方面他斗蟋蟀、索猎鹰,劳民伤财,甚至给藩属国也带来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他也善于在娱乐中发现各种政治涵义,体会自然之道,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施政理念.
本文结合文物与文献,通过双重证据来揭示朱瞻基的宫廷娱乐及其社会影响.
总的来看,明宣宗颇有自警意识,基本上能自我克制,并做到游乐有度,由此而引申的施政理念也为"仁宣之治"的太平盛世奠定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然而,朱瞻基御制文集中涉及的娱乐体验与感悟,很大程度上与其读书较多有关,有些只是掉书袋或者是自然联想,并不见得真正落到实处,因而也不应夸大宣宗宫廷娱乐的正面因素.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56论后金时期的迁海作者:高志超来源:《清史研究》2016年01期:63-72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为弱化来自明朝海上势力的威胁,采取了迁海措施,稳定了后金政权在河东地区的统治,为清王朝入关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也开了清初迁海之滥觞.
而皇太极时期在沿海地带的有限展界和军事布防,也为顺康两朝预先完成了对东北地区黄海沿岸的迁海,奠定了清前期东北行政区域与民族分布的格局.
清代的"早朝"御门听政的发展及其衰微作者:李文杰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年01期:142-152清代国家的政务处理,主要体现为文书流转和朝会议事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康熙朝形成制度的御门听政,是清前期重要的朝会,最先每日举行,各部院上呈题本、奏本,内阁上奏折本,皇帝阅后进行商讨.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强调文书机密性的奏折制度兴起,题本地位下降,沦为寻常事件的奏报.
题奏本章由原有的皇帝先阅、发下内阁票拟,变为先呈内阁票拟、交皇帝批准这一模式.
与此同时,处理奏折时召见军机、部院轮值制度也逐渐兴起.
这使得御门听政的必要性大减,留给御门听政的时间也随之减少.
乾隆朝之后,御门听政次数逐年锐减;到同治帝即位后,御门听政制已完全停止.
中国近现代史试论张之洞与晚清自铸银元作者:熊昌锟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104-112明末以来,就有一定数量的外国银元进入东南沿海地区.
清代五口通商之后,外国银元在中国流通的地域大为扩张.
与之对应的是,清政府内部对如何应对洋银流通的纠结与争论颇为炽盛.
起初,部分官员主张禁绝洋银进出,但未能有效实施.
清季,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督抚主张仿铸外国银元而取代之,获得朝廷同意.
张之洞率先在广东筹建钱局,并试图商请英国汇丰银行代铸银元.
广东银元虽在其调任湖广后铸造,但其方案、式样均为张之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57洞拟定.
督鄂期间,张之洞在湖北继续铸造银元,并希望将新铸银元推广至全国.
后署理两江总督,仍积极筹划江南银元局复铸银元.
因此,张之洞在晚清自铸银元的实践中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铸造银元并推广至全国,有效抵制了洋银.
而收归货币的铸造权,则维护了主权国家的国家利益.
然而,张之洞也曾以民族主义为由,极力反对以"元"为国币单位,使得币制改革迟迟无法实现.
而各省相继取得铸币权后,对中央统一铸币的计划和币制改革的实施形成了巨大的障碍.
甲午战争与张之洞的日本认识作者:祝婷婷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77-80甲午战争是东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还改变了晚清士大夫的日本认识.
其中,作为晚清重臣之一的张之洞,若以甲午战争为分水岭,便会发现他的对日认识发生了从"拒日"到"联日"的变化.
透过张之洞对日认识的变化,折射出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日本认识,从中凸显出张之洞对日认识的背后隐情的复杂性.
梁启超劝阻帝制与袁世凯之回应——以梁袁往来书信为中心的考察作者:李永胜来源:《民国档案》2016年01期:73-82学界一般认为,1915年9月3日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标志着梁启超与袁世凯关系公开决裂.
事实上,从1915年9月到12月,梁启超与袁世凯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和一定程度的工作联系.
梁启超曾三度给袁世凯写信并向袁递交辞呈和病呈,还两度公开发表文章劝阻帝制运动.
梁这样做,既有规劝袁世凯制止帝制运动、打探其对帝制运动真实态度之用意,又有麻痹袁以便于谋划讨袁斗争之效用.
袁世凯对梁启超1915年9月1日来信未作回复,但也不便公开对梁施压.
梁启超曾说,袁世凯贿赂他20万元,让他不要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此说法不合逻辑.
梁10月7日致信袁世凯表示对帝制问题不再"论列",袁复信委婉地表示了称帝的愿望.
12月12日,梁启超第三次给袁写信劝阻帝制,同日袁世凯接受劝进称帝.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58洪述祖——"刺宋案"唯一主谋作者:尚小明来源:《史学集刊》2016年01期:5-28"宋案"是由多个情节次第演进而成的复杂案件,杀宋是最后一个环节.
杀宋之意产生于袁世凯主导、赵秉钧参与的洪、应构陷"孙黄宋"计划失败之后,造意者为洪述祖.
洪与赵关系并不融洽,因此他不可能将杀宋计划告赵,加之赵在宋被刺前多日已将"应密"电本交与洪掌管,故赵对洪、应图谋杀宋并不知情.
洪、袁关系极为密切,洪曾试探袁是否同意"收拾"反对党一二人,被袁拒绝,洪遂转而以子虚乌有的"燬宋酬勋位"及"债票特别准",诱使应杀宋.
故洪实为"刺宋案"唯一主谋.
袁虽与刺宋无直接关系,但由于案发对其竞选正式大总统造成极大冲击,一旦宋案其他情节再曝光于法庭,对其将更不利,故他明知洪为杀宋主谋,仍故纵其至青岛德国租界,明知赵与杀宋无关,仍竭力阻止其到沪自证清白,洪因此得以暂时逃脱严惩,赵则牺牲了个人声誉,成为袁的"挡箭牌".
民国前期北京皇城城墙拆毁研究(1915-1930)作者:贾长宝来源:《近代史研究》2016年01期:45-68北京皇城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作为明清北京四重城中皇城的边界,直到民国成立时仍基本保存完好.
1915—1924.
年间,京都市政公所为改善北京城交通,在皇墙上开辟大量豁口,并增加门洞,修建穿墙道路.
1921年3月,市政公所为节省经费,创议"拆取皇墙旧砖,用于大明濠排水渠整修工程".
同年6月起至1927年,市政公所和内务部组织拆卖了8公里以上的皇墙,所得砖瓦除用来修建大明濠外,还被大量拨给政府机关或高官倒卖牟利.
颜惠庆两次组阁期间,曾下令市政公所中止拆墙取砖行为,但随着其失势,该禁令也失去效力.
在舆论压力下,1927年8月至9月,国务院总理潘复派专员查办"拆卖京师皇城事件",却因案情复杂、牵涉范围过广而未能公布完整的调查结果.
何其巩担任北平市长期间(1928年6月至1929年5月),结合"北平文化游历区"的建设,力阻工务局局长华南圭的拆墙主张,对皇墙进行了有力保护;但在其离任后,1929年9月至1930年底,工务局又将剩余皇墙部分拆毁、取砖,以完成大明濠的整修.
此时,原周长约13公里的皇墙,只留下不足2公里的一小段.
皇墙的被毁,与北京城近代化转型过程中当局的市政建设理念存在密切关系,即"保存遗迹的愿望作为对帝国遗迹的炫耀,必须让位于市民公共利益的需要".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591921~1924年前后彭湃与中共及陈炯明之关系作者:杨新新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113-120留学日本期间,受风靡一时的日本无政府主义思潮浸染,彭湃从狭隘的爱国主义者转而变为"广义的社会主义者".
在与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各界人士的接触中,他同时与中共以及同样认可无政府主义的海丰同乡陈炯明两方关系开始趋近.
归国后,在中共领导人陈独秀的感召下,彭湃一方面加入了中共的"外围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另一方面,他得到时任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支持与信任,被委任为海丰县劝学所长,在海丰各学校践行其学术、教育改良社会的理念,也赢得一般海丰知识青年的拥戴.
因1922年海丰县城"拆墙案"、"五·一"劳动节游行事件等案发,备受地方保守势力打压的彭湃,开始重新考虑与陈炯明的合作关系,加强了与中共方面的联系,并与中共党员杨嗣震等人在海丰发起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3年夏,海丰"七·五"农潮事发,由于就是否恢复海丰农会等问题上存有重大分歧,彭湃与陈炯明渐行渐远.
与此同时,随着中共愈发重视农民运动,在其影响下,改组后的国民党决定在农村全面展开农民运动.
这也促成了彭湃与陈炯明彻底决裂,最终投身于由国共双方领导的大革命运动.
抗战时期的部校之争与政学关系——以私立大夏大学改国立风波为中心的研究作者:韩戍来源:《近代史研究》2016年01期:124-137抗战期间,内迁贵阳的私立大夏大学因经济困难,不断向教育部申请改为国立.
教育部部长陈立夫鉴于贵州缺乏综合性国立大学,出于合理分配全国高等教育资源的考虑,以大夏大学更名贵州大学作为允改国立的条件.
大夏大学以校董会中的中央要员为后援,数次与教育部博弈,维持了私立身份并获得高额补助.
在大夏大学改国立的风波中,无论是整顿教育手腕强硬的陈立夫,还是支持陈立夫的蒋介石,最后均向校方让步.
在抗战中大多数资源掌控于国家、民间社会弱小的前提下,私立大学唯有寻求政治的支持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然而,此种政学结合又不可避免地会给国家的教育行政造成一定困境.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60社会经济史草原民族对丝绸之路交通的贡献作者:王子今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52-63草原东西通路,或称"毛皮之路".
在秦汉时期,"丝绸"的经济作用和文化作用日显突出,"丝绸"被后人看作东西交通的代表性符号是理所当然的.
草原也是丝绸交易的路线.
应对草原民族的活跃,汉帝国占有河西,控制西域,成就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草原民族对于丝路贸易,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他们促进丝绸之路交通的历史贡献,值得关心经济史、交通史、民族史和文化交流史的人们注意.
19世纪中国茶叶与鸦片经济之比较作者:仲伟民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01期:119-130在19世纪,茶叶和鸦片这两种商品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关注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理解19世纪的中国非常重要.
首先,这两种商品的相关度非常高,表现为:都具有成瘾性消费品特征,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都具有生产集约性特点,二者在19世纪的进出口贸易皆受制于英国.
其次,这两种商品又有非常明显的差别,突出表现为:起初产地不同,但后来发生产业移位,生产方式、贸易方式以及消费对象有明显差别.
在近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在具有广阔前途的茶叶市场上却节节败退,而在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危及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鸦片市场上却大获全胜,这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悲剧.
英国乡村发展政策的演变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作者:于立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01期:30-34十八九世纪,英国是欧洲最发达的农业国.
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重工轻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遭遇了粮食危机.
为救此弊,1947年英国颁布《农业法》,实行农业补贴.
公共资源均等化政策,使得农村与城市的生活质量差距很小.
为了满足人们对乡村休闲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61生活的需求,英国全面统筹涉农政策,在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着力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建筑不受城市化侵害.
英国的乡村政策对于中国城镇化有重要启示.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是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加大地区贫困为代价的,忽视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需要防范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导致的文化同质趋势,必须注意保存地方文化特色.
古巴比伦时期家庭养老习俗研究作者:李海峰来源:《史学集刊》2016年01期:96-104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不仅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在古代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古巴比伦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方式来解决老人的晚年生活问题.
核心家庭的老人依靠子女或继子女来养老,无亲生子女的老人则主要采取收养的方式,依靠养子女得以养老.
妻子则常常依靠丈夫赠予的财产或继承丈夫的财产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
古巴比伦人形成了较完善的、多种模式的家庭养老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世界史德国的兴衰与沉浮:从历史到未来作者:朱孝远,周施廷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01期:84-95研究德国历史演进中的要素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在古代,德国没有经历深度的罗马化;在中世纪,德国延续了千年的政治分裂;德国的帝国模式带有家族统治的特点,常常打着帝国的名号"以权谋私";德国的人民力量强大,常常在关键时刻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德国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值得重视,籍此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德国的认识;同时,还要认识到德国的要素一直影响着德国历史的发展,无论是对德国宗教改革,还是对当今的德国的变迁.
分析德国发展模式的特点和局限性,也能够辨别德国与英国、法国发展进程中的差异,加深对德国独特发展道路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美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变迁与启示(1776-1976)作者:阮一帆,孙文沛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62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16年01期:52-59美国的国家构建包括国家制度建设和民族文化建设.
构建新的国家需要一种新的教育,公民教育因此被美国建国精英们一致认为是必需的.
国家构建与公民教育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
美国国家构建的制度架构和思想渊源决定了其早期公民教育的必要性、目的、内容和途径.
"共和实验"决定了公民教育的必要性;构建宪政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迫切需要使美国的公民教育具有了新的历史特点,即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注意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政教分离原则加速了学校教育世俗化,公民教育理念逐渐在学校教育中取得统治地位;联邦制下的中央和地方分权制度确立了地方政府成为公民教育的主要推动者.
与此同时,在国家制度保障下,美国早期的公民教育为国家构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国际关系史伪满时期日本对东边道地区耕地掠夺及"粮食出荷"作者:杨帆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99-103东边道是南满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农业潜能.
通过分析东边道地区留存至今的伪满时期地方志材料,可以看出日本对东边道地区耕地和农业资源的掠夺,以及东边道畸形发展.
为了维持日益扩大的对外战争,日本力图将包括东边道在内的中国东北变成其"大东亚粮谷兵站",强制执行"粮食出荷"政策,以达到支撑战争并长期侵占中国东北的目的.
侵华日军南京暴行与美国抵制日货运动作者:杨夏鸣,赵华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年01期:104-116侵华日军在占领南京前后令人发指的暴行传到美国后,美国民间出现了抵制日货的运动,1938年2月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美国有半数以上的民众支持这一抵制运动.
传教士多年在美国培育的亲华意识和美国民众对侵略战争受害者中国的同情是抵制日货运动产生的前提;不惜任何代价避免卷入外国战争的孤立主义思潮与对日军南京暴行的厌恶是美国民间抵制日货运动产生的重要成因.
一年(1937年7月至1938年7月)的抵制日货运动造成日本对美国出口的普通民众可以辨别产地的商品损失23.
6%,更重要的是抵制日货运动以一种较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63为温和的方式拉开了美国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的序幕.
在很大程度上,抵制日货运动实际上是之后由美国政府实施的经济制裁的预演、准备和实践.
论战后德国分裂局面的形成(1941—1949)作者:王帅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64-70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英、美、苏便提出对未来的德国实施割裂以彻底破坏它再次发动战争、威胁和平的能力.
不过,三大国同时担心过度惩罚德国可能重蹈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凡尔赛之殇,于是逐步将惩罚方式更替为临时性地分区占领与一致管制.
因四大国相互之间存有原则上的利益分歧且害怕对方构成威胁,前后五轮解决德国问题的四国外长谈判以失败告终,分区占领从临时性构想变成了长期存在.
西方三国试图把自己手中的三大占领区(英法美)合并以增强对付苏联的力量,苏联发动第一次柏林危机进行抵制,这又进一步促动西方定下分裂德国道路的决定.
1949年两个德国在东西方的控制下分别成立,战后德国分裂的局面也正式形成.
19世纪80年代文字改良舆论下明治政府对于汉字汉文的态度作者:曹雯来源:《清史研究》2016年01期:124-13219世纪80年代,在日本,西学、汉学之争仍是焦点.
当时有些人以为,欲兴近代教育,当废弃汉字;若废弃汉字,日本恐将与自己通过汉学建立起来的学术思想发生割裂.
而在民间舆论未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之前,于文字文体改良,日本政府虽做了些许尝试,但对于汉字汉文的态度并未做出改变.
反映在小学教科书的编纂上就是,虽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尽量不用汉字,代之以假名,但就小学阶段所应掌握的汉字数量而言,并未减少,只不过汉字学习被集中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
这一现象印证了日本政府在这一时期,对于汉字汉文何去何从,仍保持着谨慎态度.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64历史文献从《太平广记·王中散》看唐五代翰林待诏的文士色彩作者:王溪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2016年01期:16-22《太平广记》收录的南唐笔记《王中散》,记述了唐末黄巢起义时期翰林待诏王敬傲避乱流落河朔的经历.
这篇笔记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唐后期士人入藩镇幕府现象、藩镇对士人的优容等.
王敬傲的事迹作为一个典型例子,体现出以伎艺为业的翰林待诏在唐后期逐渐带上了文士色彩,他们与文士交游、得到文士的欣赏,甚至被文士视为同伍和知音.
这一现象与翰林待诏的文化素质、唐五代翰林的属性和社会的"文学化"均有关联.
《遗山文集》与金朝党狱研究作者:王峤来源:《史学集刊》2016年01期:105-111元好问《遗山文集》中的碑志文涉及金朝的三次党狱,其中关于田瑴党狱的细节,当时人对田瑴党狱发生原因的看法,贞祐党狱发生的原因、细节和涉案人员的记载,可补《金史》记载之不足,将其与相关史料进行比较研究,可厘清皇统党狱和贞祐党狱的前因后果.
然元好问出于对赵秉文的私人感情,对明昌党狱仅是简略涉及.
金朝三次党狱的对象都是汉官,这不仅使金朝政府失去了数位学识渊博的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延缓甚至丧失了部分汉族文人对金政权的认同.
国家图书馆藏416卷本《明史》新考作者:秦丽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2016年01期:62-69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旧题万斯同416卷本《明史》系熊赐履康熙四十一年进呈本《明史》.
然该书河渠志卷首小序的一处注释"尚书注:刘误作薛",却透露出一些不同情况.
文章主要通过对包括此注释在内的志部分的研究,认为该书乃钞撮熊赐履进呈本《明史》而成,考察其避讳特征,并参考前人研究,可知该钞本系雍正初年明史馆为校正之用而誉录的康熙四十一年熊赐履进呈本的副本,且其间错漏较多,质量并不高.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65明朝代藩刻书兴盛的政治文化环境论略作者:侯秀林来源:《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31-34明朝代藩刻书业的兴盛得益于明代整体的政治文化背景.
藩禁、尊孔崇儒、兴学重教、朝廷赐书、建立书院等一系列政策为代藩刻书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发展空间.
代藩刻书多以佛经为主,与山西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以及山阴王朱俊栅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对佛教的尊崇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稿本《荀子微言》成书流传考作者:康廷山来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年01期:98-100《荀子微言》是惠栋仅存的一部荀学著作.
此书当是惠氏晚年在校阅《荀子》时摘抄其中精要之言并稍加注解而成.
此书多以《易》解《荀》,颇能发明荀意,且所录《荀子》正文当包含其校勘成果.
然其后诸家荀子校注著作中,均无采用惠氏注解意见者,书中讹误颇多,可见其成书后并未加校正.
此书未曾刊刻,其稿本先后保存于沈大成、梅春、松江韩氏读有用书斋等处,今藏上海图书馆.
从缪荃孙年谱看其刻书特点作者:周蓉来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年01期:76-79缪荃孙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京师(国家)图书馆和江南(南京)图书馆的主要创办者,一生刻书颇多.
缪氏年谱、日记和行状上的记载,基本上可分为代刻和自刻两类.
本文归纳总结了这两类的刻书情况,并分析其状况,可以了解新旧交叠时期缪氏的刻书特点和刻书思想.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66体育研究导航研究报告、专题论坛及理论探讨基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国际比较作者:张加林等来源:《体育科学》2016年第1期:3-11以人类发展指数为研究视角,在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芬兰、南非和肯尼亚8国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报告》基础上,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进行国际比较.
综合研究视角与研究报告,归纳总结了人类发展指数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1)人类发展指数是衡量人类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人类发展指数增长的同时,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反而在下降;2)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是以上规律形成的主要原因;3)社区综合环境在影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方面与人类发展指数呈正向关系;4)国情与制度的不同,使得人类发展指数视角下的学校在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方面存在差异.
研究认为,基于人类发展指数的研究视角,有助于人们宏观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多元综合评价方式可使人们对学生体质拥有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进行横向集中比较,有利于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和学生体质的改善.
"启蒙理性"的逻辑与展演:美国学校体育的历史解构作者:王涛,王健来源:《体育科学》2016年第1期:12-19近年,我国学校体育学研究秉承"一方面吸收外来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的理念对美国学校体育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地域、语言、文化及意识形态的不同,学界对当前美国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社会文化成因进行深入了解的途径较为单一,通过直观的体育教学观摩、间接的体育课程文本翻译以及赴美参加学术会议等途径难以满足系统、全面研究美国学校体育发展现状的要求,难以长期地、常态地跟踪与调查美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整体生态环境,同时出现了个案研究居多,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
研究以"启蒙理性"与美国学校体育的逻辑关系为理论框架,采用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对美国学校体育的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67产生与发展进行研究,认为启蒙理性与美国学校体育之间构成因果关系与协调关系,启蒙理性在美国学校体育的7个历史阶段内曾展演出"新教伦理"、"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等逻辑,当下表现为"现代性".
以福柯的"历史断裂"与"局部斗争"为理论工具对美国学校体育进行解构,认为"现代性"带来的人的主体性危机是当前美国学校体育问题的本质.
为了避免类似问题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出现,建议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应客观认识"美国经验",并重新审视"现代化"的价值与意义.
标准驱动的美国体育教师教育质量动态保障体系研究作者:周珂等来源:《体育科学》2016年第1期:20-26+37美国在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和实施方面起步较早,其体育教师专业的评价体系由3大全国性的教师专业标准构成: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ationalCouncilForTheAccreditationofTeacherEducation,简称NCATE)、州际新教师评估与支持联合会(InterstateNewTeacherAssessmentandSupportConsortium,简称INTASC)和全国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ationalBoardforProfessionalTeachingStandards,简称NBPTS).
对美国目前最新版的NCATE标准(2008版)、INTASC标准(2013版)和NBPTS标准(2013版)进行翻译,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美国3个标准的制定机构注重标准之间的衔接与协同,注重与各州政府之间的合作,将体育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新教师执照获取、高级体育教师资格评定3方面的功能相互协同;3个标准基于绩效评价的共同理念,突出专业人士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同利益方的关联,形成了一个动态体系,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标准的研制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原生态体育"悖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解构与重塑作者:万义来源:《中国体育科技》2016年第1期:3-10从文化生态学理论出发,结合3个"原生态体育"田野调查个案,采取参与定性观察、实地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以及民族志的书写范式,由点及面阐释"原生态体育"的建构过程、社会动因及其内在机制,旨在明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保护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原生态体育"是文化加工、文化移植、文化重建等文化再生产的过程和结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68果,但也存在虚无主义、封闭守旧、市场裹挟等不良倾向.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摒弃"原生态体育"的保守理念,进一步厘清保护的对象与边界、树立可持续生态观、构建文化生态模式,并注重社区居民自治、地方政府管理、社会组织指导等生态系统间的动态平衡.
中国武术文化研究述评作者:郭玉成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40-45文章分析了1991-2015年间中国的武术文化研究学术论文,提出了武术文化研究的8个主要方面,包括: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背景,中国传统历史与武术文化研究,武术文化的地域、区域研究,武术传播研究,武术文化本体研究,武术教育研究,中外武术文化比较研究,武术发展研究等.
本研究旨在总结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方向,以建立中国武术学术共同体和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范式.
国际体育组织自治问题审视——以奥林匹克善治改革为背景作者:黄璐来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6-11组织自治研究是国际体育研究前沿,也是中国体育组织改革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
国际体育组织自治具有深厚的民主传统和独特的优越性,由独立集权造成的弊端也昭然若揭.
为保证组织自治发挥最大化效率,避免"拙劣"治理的下场,建立健全组织内部控制机制十分必要.
善治作为一种内部决策和利益协商的方式,是实现国际体育组织自治权内部控制和组织高效运行的最佳机制.
深入解读《奥林匹克2020议程》第28条提议"支持自治"的内容和环境背景,探讨组织自治与善治改革的关系,自治权与组织效率联系紧密,可以更好更快地回应组织及利益相关者面临的问题.
《奥林匹克2020议程》"善治与自治"改革议程从善治标准、自治权、透明度3个方面展开,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准和改革预期.
同时,要看到奥林匹克善治改革的政策设计存在的局限性、政策执行面临的困境,以及奥林匹克运动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致使奥林匹克善治改革充满未知变数.
从实现组织内部控制的善治到寻求政治身份与自治权,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政治认同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尝试的权力主体间合作与增进政治互信的过程.
国际奥委会应当致力于善治改革与实践,而不是将重心放在寻求政治自治权方面.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69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产困境与路径选择——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作者:许宁,黄亚玲来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18-23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一种,是一种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它的发展既受到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影响,又制约于我国总体性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与公益基因缺乏的文化土壤.
确立法律身份的10多年以来,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整体效益不佳,资产困境是目前影响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资产涉及组织自身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依赖与互动.
探究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产困境及现实路径,以推动其发展,提升体育公益水平.
采用文献法、访谈法,结合资源依赖理论,对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中的资产困境进行探讨.
认为,发起资金视作捐赠有失偏颇,国家财政支持不均衡,体育服务收费低廉化,员工待遇水平低,税务优惠不到位,场馆房租及水电费用支出较大是主要困境.
提出可供选择的路径为:在组织外部,发起资金可做变通处理,体彩公益金应资助民间发起的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大力购买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公共体育服务,税务优惠向小微企业看齐;在组织内部,应尽快完善会计制度,提升谋求社会赞助的能力,通过推动公益职业化,提高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人员待遇,释放系统内场馆资源,降低房租水电费用支出.
运动训练长期计划模式的发展——从经典训练分期理论到"板块"训练分期理论作者:陈小平来源:《体育科学》2016年第2期:3-13由原苏联马特维也夫和维尔霍山斯基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相继创建的"分期"和"板块"训练理论,是引领运动训练长期计划模式的经典之作.
马特维也夫首次从多年和全年长期系统训练的视角,赋予了训练分期实际内容,提出了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和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等重要训练原则.
板块分期训练理论是在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分期训练理论的新的训练思路和模式,其主要应用范围为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
它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分期"的框架结构和阶段划分,但在内容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在一段时间内的"高度集中训练负荷"、不同能力的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70"依次序列发展"和训练的"痕迹效应"是"板块"分期训练的3个重要原则,也是与传统分期理论的主要区别之处.
"板块"分期训练理论并不是对马特维也夫分期理论的取代,更不是颠覆,而是一种补充和修正.
包括经典和板块分期理论在内的训练模式目前还都不能满足当代竞技训练实践的需求,都需要从生物学基础和训练实践两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和论证.
21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体育场馆建设发展研究作者:孙成林等来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1-9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概述了自21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体育场馆建设发展的状况,归纳了欧洲国家体育场馆建设发展的趋势,分析了欧洲学界对体育场馆建设的争议,提出了对我国体育场馆建设的启示.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世界杯和欧洲杯等大型体育赛事的促推下,欧洲国家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发展兴盛,但是,体育场馆建设在欧洲学界存在争议,且呈现反对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学术倾向;欧洲国家体育场馆建设投资形式多元化,建设环保节能化、综合化和多功能化,场馆发展呈现城市中心化、学校化,场馆运营管理网络化,同时体育场馆建设成为欧洲国家城市更新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助推器.
提出创新我国体育场馆建设投资模式、科学规划体育场馆建设规模、促进场馆建设与城市和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等我国体育场馆建设发展的建议.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与体育管理学体育强国背景下提升体育文化整体实力的路径研究作者:苟明,杨辉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18-22基于体育文化整体实力概念相关研究成果的欠缺,对体育文化整体实力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分析.
研究认为:体育文化整体实力是指体育文化各构成要素向社会彰显的一种综合力量.
它包括体育文化服务力、体育文化生产力和体育文化传播力三个方面的内涵.
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增强体育文化整体实力的战略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现状提出了增强体育文化整体实力的战略途径.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71加强体力活动指导对提高民众体质健康之作用研究——基于对"健康日本21"实施效果的考察作者:黄亚茹等来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39-472000年,日本政府启动第三次国民健康促进计划——健康日本21,将健康促进的工作重点转向慢性病的早期预防,提高国民的体质健康水平.
2010年,日本政府对"健康日本21"第一期(2000—2010)进行了评价,发现其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的成效有限,认为体力活动指导力度不够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
因此,日本政府在"健康日本21"第二期(2013—2022)实施过程中,不仅制定并实施了"增进健康的运动基准"及"增进健康的运动指南",从加强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着手提高民众科学锻炼的自我指导与督促能力,而且通过提倡"体医结合"的科学健身模式,加大既有医学知识又能指导运动健身的"健康运动指导员"培养力度,呼吁地方政府、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等措施提升科学健身的外部指导力,以达到预防慢性病、助力体质健康增进的目的.
在解读日本政府"健康日本21"第一期(2000—2010)工作评价及"健康日本21"第二期(2013—2022)工作规划的基础上,从建立"体医结合"的联动管理机制、加强体力活动指导等方面为我国运动防控慢性病的工作提出建议.
我国体育改革研究35年热点述评与议题前瞻作者:赵承磊,鲍明晓来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57-63为了给未来中国体育改革的实践提供学术积累,运用专家访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围绕中国体育改革的实践脉络,对35年来我国体育改革研究热点问题进行述评.
未来体育改革的研究,应在紧扣时代主题、聚合研究队伍的基础上,以"重大项目"求解体育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域",加强"高位入手,顶层设计,基层实践".
深度瞩目中国特色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系统研究、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机制的研究、中国体育社团改革研究、职业体育改革发展的中国路径研究、运动员权利保障机制的研究、全国综合性运动会配套改革研究.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72高危险性体育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作者:高俊,黄滨来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74-79+100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高危险性体育的发展进行分析.
认为高危险性体育宣传力度不足、管理权责划分不明确、法律法规不健全和安全保障系统不完善,是我国高危险性体育管理在发展中呈现出的主要问题.
建议我国高危险性体育的管理应从国民安全意识、管理机制、法律法规制定和安全保障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和满足我国人民群众对高危险体育的需求,保障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现阶段三位一体的民生体育发展模式探讨作者:吕永强,高山桂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32-36发展民生体育是我国顺利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的客观要求,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社会体育到民生体育的理念转变体现了我国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人文指向性在不断增强,从总体上展现了我国民生体育发展的价值导向.
构思我国现阶段三位一体的民生体育发展模式过程中,需要强调政府主导这一民生体育的诱发动力,需要突出人民参与这一民生体育的发展根基,需要重视社会支持这一民生体育的重要保障,由此实现民生体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融合.
二元社会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策略研究作者:丁响,笪恺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37-40通过CAJD数据库检索平台,在对我国农村体育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分析的基础上,从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现实入手,分析其对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进而根据我国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提出切合不同层次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的"分层-结合"农村体育发展策略: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农村体育,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与民族、民俗体育相结合.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73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取向研究作者:王建涛,戴俊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50-53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进行分析,旨在解决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向的争论.
以逻辑学和哲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本质是多元的,并且多元本质是分层次的观点.
以概念分层理论为指导,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概念分层分类体系,依此提出并讨论体育教育专业的本体本质、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
意义在于:把握体育教育专业本质3个层次的统一,有助于深刻和全面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属性;有助于解决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发展取向的争论,明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方向;有助于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标准的制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运动竞赛、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学与体育教育训练学基于大数据技术对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研究作者:杨振兴等来源:《中国体育科技》2016年第1期:96-104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美职篮数据分析发展历程、了解数据资源和数据分析体系及其应用.
结果表明:1)当今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美职篮数据分析体系已经建立,数据运用能力和数据成果转化改变了篮球数据管理模式;2)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球员挖掘、战术打法和训练监控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中职篮应加快构建数据分析人才培养体系;引进先进数据统计设备;加强与互联网机构合作,逐步建立中职篮完善的数据查询系统,构建自己的数据分析体系,为我国篮球职业联赛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学引导,为职业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职业网球运动员晋级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刘仁盛,于庆伦来源:《中国体育科技》2016年第1期:113-118+124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我国"竞技体育强国"建设核心内容,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保障.
研究以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74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网球运动员基本情况以及技术等级晋升状况进行分析.
研究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影响网球运动员晋级的因素,技、战术水平、发展意向、晋级动机、家庭支持情况等成为影响运动员晋级的主要影响因素.
依据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促进我国网球运动员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坚守"契约精神",加强运动员思想教育;控制晋级形式,提升网球核心竞争力;加强文化教育,实现晋级评价体系重塑.
网球发球技术系统观及合成协同训练体系研究作者:蒋宏伟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61-65通过分析我国网球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发球技术环节上的差距,否定了有关发球可完全由发球者自由操控的片面发球观,首次提出应将发球视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的发球系统观,指出优秀网球运动员的发球应追求合成与协调效应,具体包括:(1)从静态到动态合成和协同;(2)发球各个相关要素(学科)之间合成和协同;(3)由外在到内在合成协同.
本研究在提出了"发球系统说"的基础上,构建了网球发球合成协同训练体系:(1)优先发展协调性,统摄发球诸环节,达成发球训练合成和协同效应;(2)注重发球与下一拍技术间的衔接,实现合成协同效应;(3)纵向一体融通,发挥身体的整体能力;(4)增效节"能",升华合成协调效应;(5)形成个体最佳发球节奏.
全国大学生网球丙、丁组男双技战术运用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作者:万峰铭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66-69采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临场观察等方法对全国大学生网球丙组、丁组男双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丙、丁组男双运动员在比赛中发球局战术多以压制对方反手、寻求稳定为主,接发球战术具有明显的单打接发球战术特点,临场阵型选择多以"一网一底"为主.
在发球质量、接二发战术运用能力、网前抢网及中场对抗能力、破网能力、抓关键分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
建议在训练及比赛中注重提高发球和接发球质量,强化"主动拦击,积极抢网",加大中场和近网拦截训练,提前攻守转换时间,并在加强沟通与信任的基础上,制定发球局与接发球局策略以形成不同的战术套路,从而逐步提高技战术运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75用水平.
篮球队内部球员冲突与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作用作者:杨尚剑,孙有平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89-96目的:厘清篮球队内部球员冲突与球员组织公民行为及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检验组织公民行为在球员冲突与满意度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以国家体育总局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U15年龄层次的336名男子运动员为样本来源,进行球队内部球员冲突量表、球员组织公民行为量表以及球员满意度量表的测试,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球队内部球员冲突对组织公民行为的4个维度均有显著的解释力(R~2=0.
042、0.
166、0.
195和0.
287,P0.
05).
结论:球队内部球员冲突不利于球员做出组织公民行为以及提升球员的满意度,而球员做出的组织公民行为对于提高球员的满意度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球员之间的冲突正是通过降低球员的组织公民行为而进一步对满意度形成负面影响的,即组织公民行为在球队内部球员冲突与满意度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网球运动员情绪智力对运动表现的预测作用作者:赵明楠等来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119-123采用网球运动员情绪智力量表和运动表现评价量表,通过对169名专业网球运动员的测试,运用相关和分层回归分析探讨网球运动员情绪智力对运动表现的预测作用.
结果表明:在排除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后,网球运动员情绪智力分量表对运动表现的弹性方案执行、失去冷静、情绪低落、决心、焦虑、流畅和有效战术7个维度均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该研究为网球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心理状态提供帮助,对提高网球运动表现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76关于男女混合组队竞赛项目的探讨作者:马铁等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56-58"奥林匹克议程2020"中提到"国际奥委会鼓励设置男女混合组队的竞赛项目",这体现出当前奥运项目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动向,以及未来奥运会项目设置将可能发生的变化.
分析目前国际上男女混合组队竞赛项目的发展情况,总结男女混合组队项目的意义、特点、类型及可能产生混合组队的项目,得出结论:未来男女混合组队项目的开展及可能进入奥运会,对我国奥运战略的实施和体育运动的发展是利大于弊,建议高度重视,及早做出规划和准备.
体育管理学、学校体育教育学与群众体育学浙江省民间体育赛事开展状况调查与研究作者:王明伟等来源:《中国体育科技》2016年第1期:45-52+67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途径,收集和整理浙江省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分析其开展状况、社会影响力和相关影响因素.
总结开展民间体育赛事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优化浙江省民间体育赛事开展的对策与建议,同时,为其他地区开展民间体育赛事提供借鉴.
研究发现:浙江省民间体育赛事开展数量和种类较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在不同市、县、乡镇和村落体现出较突出的海洋、岛屿、山水等多样性的地域文化特点.
浙江省民族民间体育受当地重视程度高,在弘扬民族历史文化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都起到较积极的作用,可为其他地区开展民间民族体育赛事提供一定参考.
体育教学专家与初级教师课堂发问行为特征研究作者:张朝霖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120-126目的:探讨体育教学专家与初级教师的课堂发问类型、候答技巧及理答技巧,为改善体育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及增进初级体育教师快速成长提供重要参考.
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拍摄及运动图像采集法,详细观察并统计两类体育教师每人各4堂体育课的发问行为.
结果:(1)两类体育教师发问类型均以记忆性问题为主,其中专家教师在单节课发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77问数目、分析推理及评监批判性问题的发问率显著高于初级教师,而想象创造性问题的发问率则相反;(2)体育专家教师单个问题平均候答时间短于3秒,但却显著长于初级教师单问题均值,其中"教师指名对象"及"教师自问自答"是两类教师最常用的候答技巧且不存在候答时间上的差异,而在"教师重述问题"及"教师一问多答"候答技巧中,教学专家的候答时间明显长于初级教师;(3)理答技巧中,专家教师单节理答问题总量明显高于初级教师,且理答技巧运用最多的是"给予指导性答案"及"建议一个特别的活动";(4)与非专长课相比,体育教学专家在专长课中有更多的发问行为,更多地运用评监批判性提问,更多地使用一问多答,更多地给予指导性答案.
结论:初级体育教师与体育教学专家的发问类型、候答技巧及理答技巧三方面差异明显,故初级教师适当观摩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非常必要.
我国运动员职业身份、职业特征及其职业发展权利研究作者:张恩利来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41-45运动员保障工作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以来,我国运动员保障工作开始进入运动员职业发展的新时期,旨在实现运动员的人生价值和全面发展.
以职业发展理论为研究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梳理发现,我国运动员职业身份演变经历了保留原单位在职职工身份、确立运动队专业运动员身份和规范各类运动员法律身份3个发展阶段;确认了我国运动员职业的定义,即运动员是从事球类、田径、体操、游泳和棋牌类等运动项目训练和比赛的专业人员,其工作内容包括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进行长期的体能训练和专长训练,提高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加公开职业性比赛和运动会;分析了我国运动员职业具有服务国家社会的公益性、工作内容的时空集中性、职业劳动技能的稀缺性、职业发展的高汰风险性、人力资源投资的复合性和自由流动限制的特殊性等特征;界定了运动员职业发展权利的概念,即运动员在其准备、进入和退出3个职业生涯的职业发展阶段过程中,依法享有的与运动员职业发展相关的合理性需求;明确了运动员职业发展权利的范畴包括文化教育权利、运动训练权利、职业规划权利、社会保障权利和就业发展权利等内容;指出了运动员职业发展权利具有动态性、法定性和长期性等基本特征.
大型团体操创编实践与思考:以援助赞比亚独立50周年庆典为例作者:鹿志海等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78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69-76作为一项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大型集体表演项目,中国团体操在近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和中国文化软实力"走出去"战略的开展,团体操作为将中国元素推向世界、发展中国家同世界其他国家友谊的桥梁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在赞比亚5个月的实地采风和团体操编排、训练实践,从赞比亚团体操援助创编实践入手,分析此次援助赞比亚团体操创编形式、创编特征、主题思想与创意表现手法的创新点,总结各要素在团体操编排上与当地特色元素的碰撞、融合点,并对援助赞比亚团体操创编取得的成果与经验进行阐述,以期为中国对外体育文化援助,尤其是对外团体操项目援助提供借鉴与启示.
民族传统体育学身体的"在场"与话语的"缺席":武术缄默知识研究作者:陈新萌,赵光圣来源:《体育科学》2016年第2期:25-31缄默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作为身体参与实践下的武术,无论是其技术内容、传递途径,抑或训练手段、教学方法,都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缄默知识进行研究,以"在场"和"缺席"的哲学话语诠释武术传艺者和学艺者之间缄默知识的存在、发展与传递;通过对师父与徒弟、教师与学生中存在的缄默知识分析,结合缄默知识相关理论,以性质、结构、获得三个维度来全息反映武术中的缄默知识;最终通过直观体验下师生互动教学情境的建立、武术教学缄默知识的显性化表达及非正式学习文化环境的营造来提高学校武术的教学成果,完善武术对于习武者身体观、文化性的全方面培养.
汉文化影响下的鲜卑体育文化转型作者:隋东旭,王韶峰来源:《中国体育科技》2016年第1期:11-15+77鲜卑民族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随着与中原地区汉族的不断深入接触,汉文化开始影响并逐渐改造鲜卑的民族文化,在这种文化的转型过程中,鲜卑的体育文化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研究采用文献调研和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对秦汉至十六国北朝时期鲜卑体育文化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研究表明:早期鲜卑社会的体育活动主要以骑射、乐舞为主,至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79十六国北朝时期,随着与中原地区汉族的深入接触与融合,汉文化开始深刻的影响鲜卑文化,鲜卑的体育文化形式、内容都发生巨大的变化,鲜卑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都有所扩展,其体育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
鲜卑体育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呈现了文化性、社会性、互动性、包容性的历史特点.
鲜卑体育文化的这种转型,对我国当代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建设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作者:惠陈隆等来源:《中国体育科技》2016年第1期:53-59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2014年前命名的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地域分布、学段类型、开展项目、场馆情况、课余训练情况和参加国家级培训与比赛等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
研究结果: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管理不断加强,传统项目普及较为扎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绩显著,但是,还存在学段结构和项目布局的缺陷,长效管理机制没有建立,培训和比赛机会偏少,课余训练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带训补助偏低的问题.
发展对策建议:合理设置国家级传统校的规模,完善国家级传统校的结构,调整国家级传统校的管理与资助模式以及提供更多的优质比赛和培训.
武术教育观需要一次境界跨跃:从技能教育转向文化教育作者:马剑,邱丕相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46-50+77当前,武术教育面临的实际危机,是既缺乏对武术文化教育意义的深刻理解与认知,又缺乏对武术文化教育理念的实践.
从理论基础而言,武术技能教育是以武术技能为中心的工具理性的功利主义教育,而武术文化教育则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培育的养成教育.
从技能教育转向文化教育实则是一次武术教育境界的巨大转变,它将有助于认清武术技能教育着重于技能完成的生物体训练,武术文化教育着重于"文武兼备"的完善之人的培养.
由此,武术教育才能充满希望,武术未来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竞技武术比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探析作者:杨建营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80来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80-87竞技武术比赛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与武术普及完全脱节,与传统武术文化精神完全相左,不仅不能引领武术发展方向,而且更不能带动整个武术事业的发展.
为促进武术的竞赛与传承、发展、普及形成良性互动,重点分析了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源,同时与近邻日本武技以及民国时期国术的竞赛交流活动进行了横纵对比,最后从两个角度提出了改革武术竞赛的思路,即分别以不同的拳种联盟、不同习练人群为单位,开展各类不同的竞技比赛和展示交流活动,以此促进武术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武术运动的大面积普及.
中国武术对外推广的战略思考作者:于文谦,戴红磊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77-80+89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中国武术对外推广的重要性、可能性和困境进行阐述与分析.
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对外推广是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促进中国体育产业走向世界、推动中国体育文化传播和维系华侨华人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
同时,中国武术推广拥有强大的政治保障、经济保障、人力保障和机构保障,但也存在缺乏核心理念、缺乏营销思维、缺乏双语教学和缺乏反馈机制的发展困境.
鉴于此,提出中国武术对外推广的策略选择.
生态适应视域下武术文化的趋同适应研究作者:王洪珅,韩玉姬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81-84中国武术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圈的一个"因子",其发展与其所处的体育文化生态密切相关,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研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武术文化更好地发展.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法,在生态适应视域下探寻武术文化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密切关联,在阐明武术文化和趋同适应的基础上,纵向梳理武术文化的演变历程.
认为武术文化是在不断趋同适应所处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中不断演进和发展的.
民间社会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基本理论问题作者:孙庆彬等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81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85-89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例证法,以民间社会为视角,探讨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提供支撑.
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社会根基是流传地域的民间社会土壤;保护的逻辑起点是贯穿整个体育(项目)历史过程的基本价值观;保护的现实依据是流传地域的生活逻辑与规则;保护的基本范畴是有发展潜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和生态要素;保护的角色定位是当地人民为"主"(主体),外来保护者为"辅"(辅佐);保护的评价基准是当地人民的意愿和态度.
体育史学、体育法学与体育文化传播体育赛事的权利配置及其法律选择——基于体育赛事产业发展的充分保障作者:刘铁光,张路路来源:《体育科学》2016年第2期:72-79现行立法所存在的体育赛事权利配置问题,使体育赛事产业未能获得充分的法律保障.
为充分保障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应在体育赛事产业的现场比赛阶段与传播阶段分别以体育赛事组织者与体育赛事传播者为基础配置权利.
体育赛事组织者应具有对门票、广告以及传播的专有权利,而体育赛事传播者应对传播体育赛事的信号以及传播形成成果享有专有权.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配置体育赛事组织者权与体育赛事传播者权存在逻辑体系上的障碍且不能为体育赛事产业提供充分保障,理应将两种权利的配置回归本源,在即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规定该两种权利,明确该两种权利的内容、侵权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侵权的例外.
竞技体育中提高竞赛表现技术应用的伦理学审视作者:刘淑英来源:《体育科学》2016年第2期:92-97竞技体育中提高竞赛表现技术不断涌现,有些技术得到了长期使用和进一步发展,而有些技术则引发争议甚至最终被取消.
通过对竞技体育中技术及提高竞赛表现技术的全方位考察,研究休茨对竞技体育的概念界定、竞技体育中科技应用的批判性观点及西蒙·劳兰德的提高竞赛表现技术的伦理学理论分析框架,将判定竞技体育中提高竞赛表现技术能否应用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82的伦理学依据归结为:是否符合竞技体育内涵及竞技体育精神;是否无害、有益或者利大于弊;是否降低了运动员的自主性等.
民国时期学校武术考论作者:吕思泓来源:《中国体育科技》2016年第1期:16-23通过梳理文献史料,对民国时期学校武术(文中也称"国术")开展的历史背景、介入其中的社会角色及其作为、学校武术教育状况进行深入考证,从不同视角对民国学校武术做出评价和反思.
研究认为:精英基于强种、卫国与保存国粹的目的对武术的提倡,是学校武术发展并成为重要传播途径的主要动力;学校武术在精英的努力下持续推进,基本实现了武术在学校课程中的主流化;除进行形式多样的武术教学之外,学校武术的推行,还依赖地区武术运动的社会基础、当地国术团体的积极作为、当地政府的配合3个重要条件;武术师资呈三元结构且此消彼长,师资培训堪忧,中、小学武术课时有限,教材编制标准不一.
整体观之,民国学校武术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时代需求,但其历史功绩差强人意.
学生个人兴趣需求被国家、民族观念和对抗西方体育的观念所宰制,其竞技化努力成效不明显,在西方体育教育框架下发展而遭遇诸多弊端.
宋代彩绘童子抱鞠俑考释作者:郝勤,高潇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1-5宋代是中国古代蹴鞠发展的巅峰时期.
本文以文物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现宋代社会对蹴鞠运动的健身价值和道德教化的认知从而鼓励儿童进行蹴鞠情况,研究发现,文人与艺术家对蹴鞠描述角度不同导致宋代儿童蹴鞠文物较多而文献记载较少的现象.
同时本文首次对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馆藏宋代抱鞠童子彩陶俑进行了考证研究,反映出宋代儿童蹴鞠情景、鞠球的制作工艺的进步、鞠服鞠靴的规范化.
近年来中国的外国体育史研究前沿探析作者:潘华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6-10+49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83运用文献资料及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依据近年来中国的外国体育史研究具有一定创新性的代表作,主要包含学术专著、科研课题、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等,认真梳理出此间的重要成果.
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的外国体育史研究水平有所提高,但也有不足之处.
研究认为,当前中国的外国体育史研究还需要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研究视野等方面实施改进措施.
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与改善民生耦合的法令规制供给失灵研究作者:张现成等来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21-28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精神,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依法治体职能,有效保障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与改善民生耦合的法令规制供给的科学化,以广州亚运会和沈阳全运会为研究对象,对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与改善民生耦合过程中的法令规制政府供给失灵现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并采用访谈法,对其失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规避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与改善民生耦合的法令规制供给失灵的措施:树立科学的办赛政绩观,规避政府办赛的功利化与惠民的扩大化;大力发展体育中介组织,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办赛惠民运营模式;通过强化政府职责,促进政府办赛惠民规制归位;提升政府回应,释放办赛惠民正能量;促进政府办赛惠民法令规制的法治化;更多关注赛事对人民健康的促进作用.
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84《信息导航》2016年第1期总第48期主编:冯琴编委:田卫方程萃文杨艳燕主管: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主办: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地址: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业务楼一层邮编:041004电话:(0357)2055679E-mail:tsgckzx@163.
com出版时间:2016年2月

特网云,美国独立物理服务器 Atom d525 4G 100M 40G防御 280元/月 香港站群 E3-1200V2 8G 10M 1500元/月

特网云为您提供高速、稳定、安全、弹性的云计算服务计算、存储、监控、安全,完善的云产品满足您的一切所需,深耕云计算领域10余年;我们拥有前沿的核心技术,始终致力于为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和个人开发者提供稳定、安全、可靠、高性价比的云计算产品与服务。公司名:珠海市特网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https://www.56dr.com特网云为您提供高速、稳定、安全、弹性的云计算服务 计算、存储、监控、安全,完善...

RAKsmart含站群服务器/10G带宽不限流量首月半价

RAKsmart 商家估摸着前段时间服务器囤货较多,这两个月的促销活动好像有点针对独立服务器。前面才整理到七月份的服务器活动在有一些配置上比上个月折扣力度是大很多,而且今天看到再来部分的服务器首月半价,一般这样的促销有可能是商家库存充裕。比如近期有一些服务商挖矿服务器销售不好,也都会采用这些策略,就好比电脑硬件最近也有下降。不管如何,我们选择服务器或者VPS主机要本着符合自己需求,如果业务不需要,...

HostYun全场9折,韩国VPS月付13.5元起,日本东京IIJ线路月付22.5元起

HostYun是一家成立于2008年的VPS主机品牌,原主机分享组织(hostshare.cn),商家以提供低端廉价VPS产品而广为人知,是小成本投入学习练手首选,主要提供基于XEN和KVM架构VPS主机,数据中心包括中国香港、日本、德国、韩国和美国的多个地区,大部分机房为国内直连或者CN2等优质线路。本月商家全场9折优惠码仍然有效,以KVM架构产品为例,优惠后韩国VPS月付13.5元起,日本东京...

采采风荷为你推荐
网罗设计计算机网络设计主要干什么access数据库access数据库的组成是什么比肩工场比肩成局 什么意思同ip站点查询如何查看几个站是不是同IPmole.61.com摩尔大陆?????百度指数词百度指数是指,词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都会被算成百度指数吗?www.bbb551.comHUNTA551第一个第二个妹子是谁呀??se9999se.comexol.smtown.compartnersonlinecashfiesta 该怎么使用啊~~广告法广告法有什么字不能用
虚拟主机系统 winscp 韩国空间 京东商城双十一活动 网站卫士 免费全能主机 爱奇艺vip免费试用7天 网通服务器托管 搜索引擎提交入口 空间登陆首页 石家庄服务器托管 中国电信测速网站 实惠 域名和主机 香港博客 亿库 删除域名 zencart安装 低价 热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