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单网站

简单网站  时间:2021-05-03  阅读:()

计算机系公共必修课课程名称:C++面向对象编程课程代码:CC1002计划学时:68学分:4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蔡木生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也是《C语言程序设计》的后续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既要让学生回忆、复习《C语言程序设计》中学过的面向过程内容,又要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了解Windows编程的基础知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已讲授过:数据类型与表达式、程序控制语句、数组、函数与预处理、结构体、指针、文件等基础知识,一个假期之后,学生对很多内容可能忘记了,况且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应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回忆、复习C语言中的基本知识点,并加以运用,是本课程教学的第一个目的.

C++语言虽然源于C语言,但两者之间毕竟有较大的差异,即使是面向过程的程序也是如此,所以,本课程的第二个目的是让学生明白C++与C的差异,能够使用更加简便、安全的C++语句编程(例如:输入输出语句、函数重载等),为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基础;C++的优势在于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本课程主要讲授:类与对象、类的静态成员、类的友元、运算符重载、继承与派生、虚函数与多态性、文件与输入输出流、异常处理、模板和STL等,让学生逐步理解、熟悉这些知识点,并学会使用UML表示类、对象的关系,这是本课程教学的第三个目的.

仅掌握C++的语法知识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面向对象方法分析问题、编写代码、调试运行的能力,这是本课程的第四个目的,其难度最大.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求学生要进行大量练习,除了在大小课、书面作业中给出或要求学生动手编写一些程序外,还要学习Windows程序设计的初步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编程实践,提高学习兴趣,为VC++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C++编程基础及函数特性的扩展主要内容:C++中面向过程编程的基础知识,例如:命名空间、C++程序结构的差异、简便的输入输出语句等,再进一步学习内联函数、带默认参数值的函数、重载函数等.
重点:面向对象程序技术的基本特征,C++程序的基本结构,C++内容的扩展(如:输入与输出格式,new、delete的使用,引用,类型转换,命名空间,内联函数,带有默认参数值函数,重载函数)难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面向过程程序设计的区别,面向对象程序技术的基本特征,C++内容的扩展(如:输入与输出格式,new、delete的使用,引用,类型转换,命名空间,内联函数,带有默认参数值函数,重载函数)第二部分类与对象及常类型主要内容:类的声明、对象的建立与使用、this指针、构造函数、析构函数等内容,这是面向对象的基础,体现了面向对象的封装性、所使用的抽象方法.
常类型是为了实现共享对象的保护.
重点:类与对象的联系与区别,类的定义格式,对象定义的方法、成员访问的方法及内存空间的分配,this指针,构造函数,析构函数,组合类的初始化,拷贝构造函数难点:类的成员及访问权限,类成员函数的类外定义格式,对象内存空间的分配,this指针,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比较,默认构造函数,带参数构造函数,重载构造函数的比较,拷贝构造函数使用场合第三部分类的静态成员、友元、运算符重载主要内容:类的静态成员、友元、运算符重载.
重点:静态成员的适用场合,静态成员的定义和使用方法,类的作用域和对象的生存期,友元的概念和友元三种类型的声明、定义、调用,运算符重载的概念、基本形式,用成员函数和友元函数两种方法重载运算符,掌握用成员函数、友元函数重载算术运算符、关系运算符、等重载的基本方法,掌握重载插入运算符(>)的基本方法难点:静态成员的适用场合,静态成员的定义和使用方法,对象的生存期,用成员函数作友元和友元类的声明、定义,运算符函数和重载的多项规定,用成员函数和友元函数两种方法重载运算符的异同点,赋值运算符(=)、类型转换,插入运算符(>)重载的方法及特殊要求第四部分继承与派生主要内容:公有继承、私有继承、保护继承三种方式的不同,单一继承、多重继承下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执行,以及虚基类等知识.
重点:继承的概念、派生类的定义方法、继承方式,私有继承,保护继承,多重继承的概念及分析方法难点:继承的概念、派生类的定义方法、继承方式,私有继承,保护继承,多重继承,多重继承下的二义性问题第五部分虚函数与多态性主要内容:虚函数、多态性.
重点:赋值兼容规则,动态联编,虚函数,虚析构函数,纯虚函数和抽象类难点:动态联编,虚函数,虚析构函数,纯虚函数和抽象类第六部分文件和输入输出流、模板和STL、异常处理主要内容:标准输入输出、文件操作、模板、异常处理.
重点:输入输出流,文件分类与文件流,文本文件和二进制文件的读写操作,文件的随机访问,模板的概念,函数模板和模板函数,类模板和模板类,常用容器模板的概念,函数模板和模板函数,类模板和模板类,常用容器,迭代器、关联容器、算法,异常的概念、处理机制难点:输入输出流的概念和常用函数,文件分类与文件流,文本文件和二进制文件的读写操作,文件的随机访问,模板的概念,函数模板和模板函数,类模板和模板类,常用容器,不同容器的比较,不同算法的比较,异常处理机制第七部分Windows编程初步主要内容:Windows机制、Win32程序、MFC类库、GDI等.
重点:windows编程的基础和常用的数据结构,Windows程序的基本结构和执行过程,windows的数据输出和消息驱动程序的设计,Windows应用程序框架及生成方法、MFC程序的数据输出、消息处理机制难点:Windows常用的数据结构,Windows程序的基本结构,Windows的数据输出和消息驱动程序的设计,MFC类库、应用程序框架及生成方法、MFC程序的数据输出、对话框、菜单和工具栏、视图和文档等内容熟悉本课程从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来判断,其深度有了解、熟悉和掌握3个层次,"了解"是指要求学生大体知道所学的内容,例如:继承中的虚基类、Windows程序代码等,对于一些不太常用的内容,只要有点印象、实际应用时知道去查阅哪些相关资料就行了,教学时不必细究;"熟悉"是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如:常类型、友元、运算符重载、抽象类、异常处理、STL等可按此要求来进行教学;"掌握"是指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比如:类与对象、继承与派生、多态性与虚函数、输入输出流、MFC应用程序框架等就属于这方面内容.

本课程是C语言程序设计的后续课程,所以本课程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思想,围绕着三大特性: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来组织、选择教学内容,只有真正理解掌握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的本质与精髓,才能在跨平台语言(如Java、C#等)的学习中运用自如.
所以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都应服务于这个重心.

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C++编程基础(4课时)(2)函数的高级特性(2课时)(3)类与对象(4课时)(4)类的静态成员(2课时)(5)类的友元(1课时)(6)运算符重载(3课时)(7)继承与派生(4课时)(8)虚函数与多态性(2课时)(9)文件和流(2课时)(10)模板与STL(3课时)(11)异常处理(1课时)(12)Windows编程(6课时,课外完成)(13)课程设计讲评(4课时)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作为物联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Web应用软件开发专业方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目标的是"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落实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上,以"多看、多写、多上机实践"为手段:(1)大课以教材、powerpoint为媒介,讲授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达到理解的层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课前能够主要预习,将给予学生更多课堂提问、回答的机会,对那些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分数奖励;(2)大课之后、小课之前会有一次有关基础知识的网上练习机会,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3)小课是对大课的知识点进行浓缩、强调、验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来体会、理解相关知识点,达到初步掌握的目的.
为检查、督促学生学习,我们将采用学生小课练习和课堂测试方式,本学期我们计划在小课中进行2次10-15分钟的小测试(开卷)、14次实验报告的考核;并通过设立学生助教和学习小组方式提高小课效率;(4)书面作业是督促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练手"的好机会,我们计划每周大课之后有针对性地布置1-2题书面作业,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2-3周上交一次作业,两个作业本轮流使用,共计交6次书面作业.
教师每次登记作业上交情况,小课时对作业中暴露的情况、问题进行讲评;(5)课程设计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求学生按小组用C++(包括用Windows编程方法)完成一个小项目.
该项目需要用到课程的多个知识点(如:类与对象、静态成员、运算符重载、UML图、继承与派生、虚函数与多态、图形操作界面等).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1-3人为一组,共同完成同一项目,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源程序、运行时屏幕截图.
最后两次小课进行小组上台讲评,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打分.

另外,还将提供一些C++学习的视频资料、电子书籍、C++学习网址等供学生参考、选用.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以考核学生对高级语言编程基础知识和面向对象基本概念的掌握为主要内容.
对于那些能较好地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应该给予优异的成绩.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具体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大课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新课内容预习与问题抢答、课堂参与情况,共2分.
学生一学期回答问题2次及以上可得满分,一次都不回答的,得分为0分22%大课后复习学生在每次大课后,通过上网测试检查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题型包括判断、单选、多选等,题量为20—30小题,测试时间20—30分钟,为小课做准备33%小课考核进行2次小课课堂测试,每次10-15分钟,每次测试满分为1分;本学期的实验次数为14次,每一次实验之后,学生应及时提交实验报告,每次满分为0.
5,小计7分99%书面作业每周布置1-2题书面作业,2-3周的作业合在一起称为一次大作业,共计6次大作业.
书面作业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内容包括:编程思路、程序代码.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0.
5分,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33%课程设计在课程的后半期布置一次课程设计,综合应用课程所学习的多个知识点(如:类与对象、静态成员、运算符重载、UML图、继承与派生、虚函数与多态、图形操作界面等),小计3分.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1-3人一组,共同完成项目,需按照规定时间提交源程序、运行时屏幕截图;最后两次小课进行小组上台讲评,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打分33%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应用水平的高低707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C++编程基础及函数特性的扩展66第二部分类与对象44第三部分类的静态成员、友元和运算符重载66第四部分继承与派生44第五部分虚函数与多态性22第六部分文件与流、模板与STL、异常处理66第七部分Windows编程初步4项目代码讲评4机动22总计68学时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第2版)》杜茂康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书:《C++程序设计》谭浩强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洪洲、蔡木生、罗林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C++Primer中文版(第4版)》StanleyB.
Lippman等著、李师贤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九、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课程名称:Oracle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课程代码:CW3009计划学时:68学分:4课程性质:选修、考试面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陈康民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学生应该掌握数据库基础的相关知识,进而学习业界最先进的Oracle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的知识.
课程囊括了Oracle数据库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使用Oracle数据库进行部署和开发,对已有的数据库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与学习;并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参与Oracle数据库专业培训与认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踏出成为Oracle专业人员的第一步,打下数据库维护、管理、开发的坚实基础.
并具体地达到如下要求:(1)全面掌握数据服务器技术,掌握关系数据库和对象关系数据库的概念;(2)掌握SQL编程语言,初步掌握PL/SQL编程;(2)掌握Oracle数据库的安装与配置;(3)掌握Oracle数据库结构,组件的组成以及作用;(4)掌握Oracle表类型、索引、视图、序列、触发器等概念;(5)掌握Oracle数据库的事务与并发控制;(6)掌握Oracle数据库的安全配置;(7)掌握Oracle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配置;(8)通过SQL*PLUS以及OEM进行各项数据库的操作.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Oracle数据库的安装、体系结构、网络结构主要内容:关系、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模式的联系与区别、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流程、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Oracle数据库的安装、启动、Oracle数据库的物理、逻辑存储结构、Oracle数据库的内存结构与进程结构、Oracle数据库的网络体系结构.

重点:Oracle数据库的安装,Oracle数据库的物理、逻辑存储结构、Oracle数据库的内存结构与进程结构难点:Oracle数据库的安装,Oracle数据库的物理、逻辑存储结构、Oracle数据库的内存结构与进程结构第二部分基于Oracle数据库的SQL数据的查询与修改主要内容:使用SQL*PLUS进行数据库的SQL添删改查的数据操作、SQL*PLUS的配置.
重点:SQL复合查询难点:SQL复合查询第三部分PL/SQL编程基础主要内容:常量与变量、PL/SQL块/匿名块/命名块、复合变量、条件判断/循环语句、游标、异常处理、过程、函数和程序包.
重点:条件循环语句、游标、过程、函数和程序包难点:条件循环语句、游标、过程、函数和程序包第四部分其他Oracle数据库对象的使用主要内容:用户、模式和表、外部表、索引组织表、临时表、对象表、分区表、簇表、散列聚簇表、索引与索引的创建管理、视图、序列、触发器.
重点:掌握和比较各种不同的表空间,索引、序列、触发器的使用难点:掌握和比较各种不同的表空间,索引、序列、触发器的使用第五部分Oracle数据库进阶设计与维护主要内容:事务概念、事务控制、并非控制与锁、Oracle用户帐号、Oracle权限、角色管理、Oracle的备份与恢复.
重点:事务控制,Oracle权限、角色管理难点:事务控制,Oracle权限、角色管理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序号内容1Oracle数据库的安装、体系结构、网络结构2基于Oracle数据库的SQL数据的查询与修改3PL/SQL编程基础4其他Oracle数据库对象的使用5Oracle数据库进阶设计与维护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综合应用多媒体课件讲解、软件操作演示、实际操作实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测试、作业巩固等多种教学手段,要求学生掌握Oracle数据库的基本管理和维护知识.
重点加强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操作的进行,不要求死记硬背理论.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本课程以总评成绩为最终考核成绩,总评成绩为百分制,满分为100分.
总评成绩由2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要求、标准分别如下:考核内容/方式要求最高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
考勤按学院的统一规定考核和记录.
迟到和早退15分钟内为迟到,15分钟以上为旷课.
正式请假并批准的在考勤中不扣分1010%课堂表现主要是课堂上的实验完成情况、小组讨论、个人回答问题.
课堂表现的目的并不要求学生正确地回答问题,重在学生的参与.
课堂表现有2种,个人回答问题的和课堂完成实验的质量情况55%作业/报告作业/报告分3次进行,包括知识点的考查、实验任务的完成质量与情况等.
并根据反馈适当进行知识点的巩固与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1515%期末考试开卷笔试.
以知识点的应用为主要考试内容,必须把课程内容理解透彻,不需要死记硬背.
可查阅课本及相关参考文献10070%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序号内容学时分配1Oracle数据库的安装、体系结构、网络结构122基于Oracle数据库的SQL数据的查询与修改83PL/SQL编程基础84其他Oracle数据库对象的使用165Oracle数据库进阶设计与维护24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Oracle10g数据库管理、应用与开发标准教程》马晓玉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1参考书:《Oracle从入门到精通》明日科技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Oracle数据库精讲与疑难解析(第2版)》赵振平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九、本课程其他说明无课程名称: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代码:LL1007计划学时:68学分:4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全院IT类专业课程负责人:蔡木生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华软IT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既是大多数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语言课程,也是全院IT类专业的跨系平台课程.
作为计算机语言的入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让学生掌握面向过程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培养编程能力,为后续课程(如:C++、Java、C#、数据结构与算法、单片机等)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作为平台课程,应照顾到各系后续专业课的需要,讲授的知识点要尽可能全面一些,深度、难度适当.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C语言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主流语言之一,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一种优秀程序设计语言,有着其它语言不可比拟的优点.
所以,本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掌握语法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具体可概括为以下4方面:(1)掌握C程序的基本结构,熟悉VC++2005/2008/2010等集成开发环境,能够编辑、编译、调试、运行C程序;(2)掌握C语言的数据类型、表达式、流程控制、数组与字符串、函数、结构体、指针、位运算、文件操作等基础知识,并能阅读相应程序;(3)掌握变量值的交换、累加、连乘积、求素数、分类统计、查找、排序等基本算法,能够运用C语言进行简单程序设计,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养成规范化编程的习惯;(4)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程序设计"的要求,为学生报考相关考试打好基础.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C程序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计算机语言的发展、C语言的特点,C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头文件、main()函数、输入语句、数据处理语句、输出语句、注释等,C程序的运行环境和运行方法重点:C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运行环境和运行方法难点:C语言程序的组成、VC++2005/2008/2010等环境第二部分数据类型、表达式和语句主要内容:数据类型、常量和变量、运算符和表达式、赋值运算符和表达式、逗号运算符和表达式、常用数学函数、语句重点:基本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常用的运算符、复合语句难点:不同数据类型的差异、常量与变量的区别、部分运算符的功能与优先级第三部分程序的控制结构主要内容:结构化程序的三种控制结构:顺序、选择(if、switch语句)、循环(for、while、do…while),熟悉输入函数、输出函数、break、continue语句的基本用法以及流程图、N_S图的绘制重点:选择结构、循环结构、判断条件的设置、输入输出函数难点:判断条件的设置、输入输出语句、选择结构的嵌套、循环结构的嵌套第四部分数组和字符串主要内容:一、二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引用,字符数组与字符串的使用重点:一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引用,字符数组与字符串难点:数组的初始化和引用,字符数组、字符串的联系与区别第五部分函数主要内容:函数的定义、声明、调用,形参与实参的参数传递,嵌套调用与递归调用,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变量的存储类别、作用域和生存期,内部函数与外部函数重点:函数的定义、声明与调用,变量的作用域难点:函数的编写、调用,递归函数,局部变量与全局变量的比较第六部分结构体、共用体及枚举类型主要内容:结构体、共用体、枚举类型的定义和引用,结构体数组的使用、typedef的基本用法重点:结构体类型的声明,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初始化和使用难点:结构体类型的声明、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共用体的功能与使用、枚举类型与整型的比较第七部分指针主要内容:指针与指针变量的概念,指针与地址运算符,指针与数组、字符串、函数的关系,以及多级指针的定义和简单应用、结构体的指针和链表等内容重点:指针的概念,指针与变量、数组、字符串、结构体的关系及其简单应用难点:指针的概念,指针与指针变量的区别,指针与地址运算符,指针与数组、字符串、函数的关系,多级指针的定义和简单应用、结构体指针及链表第八部分位运算与预处理指令主要内容:位运算符的含义及使用、宏定义、"文件包含"处理、条件编译重点:位运算符的含义及使用、宏定义、"文件包含"处理难点:位运算符的使用、宏定义、条件编译第九部分文件操作主要内容:文件的基本知识,文件类型指针(FILE类型指针),文件的打开与关闭(fopen、fclose),文件的读写(fputc、fgetc、fputs、fgets、fread、fwrite、fprintf、fscanf函数),文件的定位(rewind、fseek函数)及文件读写出错检查重点:文件类型指针、文件的打开与关闭、文件的读写操作难点:文件类型指针、文件的读写操作、文件出错检查说明:教材中的"第二章算法——程序的灵魂"的内容可拆散到后续各章节中讲授,不作为单独内容列出.
本课程从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来判断,其深度有了解、熟悉和掌握3个层次,"了解"是指要求学生大体知道所学的内容,例如: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共用体、条件编译等,对于一些不太常用的内容,只要有点印象、实际应用时知道如何去查阅相关资料就行了,教学时不必细究;"熟悉"是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如:运算符,流程图和N_S图的绘制,内部函数与外部函数,指针与函数、结构体的关系,位运算与预处理指令,文件操作等可按此要求来进行教学;"掌握"是指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比如:main()、程序的三种控制结构、数据类型、数组与字符串、函数、结构体、指针的基础知识等就属于这方面内容.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而不是死抠语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模式,引导学生思考、之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等方式来组织,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

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C程序的运行环境和运行方法(2课时)(2)数据类型和表达式(2课时)(3)顺序结构程序设计(2课时)(4)选择结构程序设计(2课时)(5)循环结构程序设计(4课时)(6)数值型数组(2课时)(7)字符数组和字符串(2课时)(8)函数(4课时)(9)结构体与枚举类型(2课时)(10)指针(6课时)(11)位运算和预处理指令(2课时)(12)文件操作(4课时)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作为IT类专业计算机语言的入门课程,教学目标的是"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落实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上,通过"多看、多写、多上机实践"来实现教学目标:(1)大课以教材、powerpoint为媒介,讲授面向过程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理解的层次;(2)C语言的功能强大、使用灵活,涉及的知识点多,仅靠大课、小课的教学是不够的,应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
为此,可以将大课课件提前放到FTP上,让学生预习;大课时给出几个小问题,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学生通过举手抢答方式回答问题.
对于学生的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情况,老师要有记录,并给予相应的分数奖励;(3)小课是大课的补充和细化,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来验证、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
为检查、督促学生学习,我们将采用随机抽查和课堂测试方式来考核,本学期我们计划在小课中进行3次15分钟左右的课堂测试(开卷)、提交14-15次小课实验报告,并记录、考察学生课堂表现;通过安排学生座位、分学习小组(6-8人,由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组长)等方式提倡互帮互学,发挥团队作用;(4)书面作业是督促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练手"的好机会,我们计划每周有针对性地布置2-3题书面作业,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2周上交一次作业,两个作业本轮流使用,本学期学生需上交书面作业8次.
教师登记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小课时教师应对作业中暴露的问题进行讲评;(5)编程能力要通过"多看、多练、多上机实践"来培养,教材的每一章后面都附有一定数量的编程题,第二本教材中配有答案,应引导学生先思考、先练习,只有经过苦思冥想之后再去查阅才有意义;教材第13章中还提供了"个人所得税计算"、"学生试卷分数统计"、"电话订餐信息处理"三个小型项目,阅读、理解、运行这些代码有利于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增加感性认识.
对于上述两方面内容,态度积极、表现突出的学生,应给予额外加分.

另外,还将提供一些C语言学习的视频资料、电子书籍、C语言学习网址等供学生参考、选用.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以考核学生对C语言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编程能力为主要内容.
对于那些能较好地掌握面向过程程序设计方法、编程能力较强、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应该给予优异成绩.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具体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大课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对新课内容的预习及思考题的抢答、课堂听课情况,共计3分.
学生主动回答问题1次得1分,一学期回答问题的最高分为3分,一次都不回答的,该项得分为0分33%书面作业每周布置2-3题书面作业,两周作业合在一起称为一次大作业.
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每2周上交一次作业,两个作业本交替使用,本学期共计上交8次大作业.
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书面作业,并按时提交.
教师需要登记学生每一次作业上交情况,每次批改量不低于1/4,每次作业满分为0.
5分,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44%课堂测试进行3次小课课堂测试,每次15分钟左右,每次测试满分为1分33%实验情况小课的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小课表现(遵纪守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课堂讨论与互助等)和实验报告(含实验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学生每次小课都应根据要求提交实验报告,一学期共需提交实验报告14-15次,教师应登记学生完成情况,每次批改实验报告的比例不少于1/4,以掌握实验进行情况.
每次实验报告的满分为0.
5分77%课程设计在课程的后半期布置一次课程设计,以考核综合应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如:流程控制、数据、函数、指针、文件等)为主要内容,程序以控制台界面方式运行,可参考教材第13章中的几个案例,目的在于解决某一问题,题目自拟.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1-3人一组,共同完成课程设计,需按照规定时间提交设计文档、源程序、运行时屏幕截图,满分为3分.
不得抄袭别人代码,一经发现得低分或0分;最后一次小课教师安排优秀作品小组上台演示、讲解33%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应用水平的高低707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C程序的基本结构22第二部分数据类型和表达式22第三部分程序的控制结构88第四部分数组和字符串44第五部分函数44第六部分结构体、共用体及枚举类型22第七部分指针66第八部分位运算与预处理指令22第九部分文件操作44总计68学时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C程序设计(第四版)》谭浩强著,清华大学出版社《C程序设计(第四版)学习辅导》谭浩强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2011年版)》教育部考试中心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洪洲、蔡木生、罗林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杨波、刘明军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C++Primer中文版(第4版)》StanleyB.
Lippman等著、李师贤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九、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课程名称:JavaEE开发技术课程代码:CC3001计划学时:68学分:4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蔡木生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也是《JavaSSH框架》的先修课程.
主要介绍JavaEE及开发环境、JSP、Servlet、Ajax、常用工具、综合案例等内容,让学生掌握Web项目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利用先进的JavaEE平台和流行的工具包快速开发、部署Web应用程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是在学习Java语言、HTML、数据库之后修读本课程的,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静态web页面的构成、JavaScript和XML、数据库的设计与使用应有一定的基础,本课程教学的第一个目的是回忆、复习、自学相关的知识点,并加以综合应用.

本课程讲授的是B/S程序开发架构,主要内容是:JavaEE(过去称为J2EE)简介及开发环境的搭建、JSP(包括JSP基本语法、JSP访问数据、URL传值、JSP指令与动作、表单开发、JavaBean、JSP内置对象、会话管理)、Servlet(包括Servlet简介、使用Servlet、事件侦听、过滤器)、标签应用与开发(包括EL、标准标签库及自定义标签)、Ajax(包括Ajax概述、开发、应用)、常用工具(包括查询分页、文件的上传下载、验证码开发、用JFreeChart开发图片报表、用iText开发PDF报表、JavaMail、网络安全、log4j和ant、JSP操作XML)等,让学生掌握Web项目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web容器(如:Tomcat)的安装、配置及Eclipse/MyEclipse开发工具的使用,这是本课程教学的第二个目的.

学习一门课程或技术最有效的途径是动手实践,我们将通过大量的例子、练习、实验、课程设计,强化学生分析问题、编写代码、配置、调试运行的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应用中得到乐趣,树立信心,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这是本课程教学的第三个目的.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JavaEE平台简介主要内容:JavaEE的架构、优点、平台技术,以及Tomcat的下载、安装及配置,MyEclipse的配置与使用.
重点:Web程序的请求/响应模式,JavaEE含义,Tomcat的下载、安装及启动,MyEclipse的安装与使用难点:JavaEE含义,JavaEE的架构、优点和平台技术第二部分JSP基础开发主要内容:JSP基本语法、JSP访问数据、URL传值、JSP指令与动作、表单开发、JavaBean等.
重点:JSP基本语法,连接数据库,查询、插入、删除、修改数据库,预处理语句的用法,URL传值的格式、获取参数值的方法,中文乱码问题的解决,指令和动作,表单的作用、定义格式、表单开发的相关技术,JavaBean的概念、作用、规范、结构,熟悉设置/获取属性的方法及在JSP中的用法,DAO和VO的编写、使用方法难点:表达式、声明使用的注意事项,数据库的连接与操作,URL编码、指令与动作的区别,不同类型表单元素的格式、值获得方式,Javascript在表单使用的应用,同名表单元素值的获取方法,隐藏表单元素的使用,使用标签创建JavaBean,设置、获取属性的用法第三部分JSP内置对象主要内容:涉及JSP的9大内置对象,主要讲授out、request、response、session、application、pageContext等,还将涉及cookie在会话管理中的作用.

重点:out、request、response对象的基本用法,会话的概念、结束条件,Cookie概念与技术,URL重写的概念与技术,使用session进行会话管理技术及应用,application对象原理、常用方法和典型应用难点:request重定向与forward指令的区别,response对象的用法,会话概念的理解与实现技术,Cookie概念的理解与实现技术,URL重写概念的理解与实现技术,Cookie与session的关系,application与session比较、aplication的应用第四部分Servlet编程主要内容:Servlet简介、使用Servlet、事件侦听、过滤器等.
重点:Servlet的概念,建立、配置、部署、访问Servlet的方法,Servlet常用方法和生命周期,在Servlet获取JSP常用对象的方法,欢迎页面,Web初始化参数,MVC模式,异常集中处理,过滤器,application、session创建、死亡、属性变化事件的处理难点:Servlet与JSP的关系,Servlet配置,Servlet常用方法和生命周期,在Servlet获取JSP常用对象的方法,Web初始化参数,MVC模式,验证码的作用、开发步骤,过滤器,application、session创建、死亡、属性变化事件的处理第五部分标签应用与开发主要内容:EL、标准标签库及自定义标签等.
重点:EL的功能、格式、基础语法、运算符和常用对象的访问,JSTL的概念、功能,Core标签库,函数标签库的基本使用,自定义标签的概念、功能、建立步骤和使用格式,SimpleTagSupport类的常用方法和TLD文件的基本配置,带有属性值的标签和带标签体的标签难点:EL运算符和常用对象的访问,Core标签库,函数标签库,SimpleTagSupport类的常用方法和TLD文件的基本配置第六部分Ajax主要内容:Ajax概述、开发、应用等.
重点:Ajax的原理、实现方法,Ajax的核心代码,DOM读取,DOM修改难点:XMLHttpRequest对象,Ajax的核心代码,DOM读取,DOM修改第七部分常用工具主要内容:包括查询分页、文件的上传下载、验证码开发、用JFreeChart开发图片报表、用iText开发PDF报表、JavaMail、网络安全、log4j和ant、JSP操作XML.

重点:验证码的作用、原理、开发步骤,文件上传,文件下载,JavaMail发送、接收的常用类或接口,邮件的发送、接收,图片报表的功能、软件下载及环境配置,柱状报表、饼状报表、曲线报表,带缓存的查询分页和查询时分页,用iText在服务器端生成PDF文件并输送到客户端,用iText处理文本内容、输出表格和图片,URL操作攻击,Web跨站脚本攻击,SQL注入难点:验证码的作用、原理、开发步骤,文件上传,JavaMail发送、接收的常用类或接口,邮件的发送、接收,图片报表的环境配置,柱状报表、饼状报表、曲线报表,带缓存的查询分页和查询时分页,用iText处理文本内容、输出表格和图片,Web跨站脚本攻击,SQL注入第八部分综合案例主要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教务管理系统"项目为例,介绍软件开发的一般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环节.
重点:各类报告的模板难点:如何针对一个具体应用编写各类报告本课程从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来判断,其深度有了解、熟悉和掌握3个层次,"了解"是指要求学生大体知道所学的内容,例如:JavaEE的架构等,这些内容有一定深度,初学不易理解,先有一个大体了解即可,随着后续知识的学习,再逐步消化、掌握;"熟悉"是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如:容器配置、编程工具的下载和安装;"掌握"是指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比如:JSP的基础开发和内置象的使用、servlet基础与使用等就属于这方面内容.

本课程的重点是JSP和Servlet基础知识和使用,教学目标是能够运用JSP+Servlet+JavaBean+Ajax+数据库技术建立动态网站.
课程教学方式和时间安排都要服务于这些重点.
课程的难点有5点:第一是理解JavaEE架构等;第二是Jsp组件开发,如:JSTL、EL及自定义标签;第三是不同种类Servlet组件开发:标准Servlet、过滤器、监听器;第四是Jsp与Servlet的联系与区别;第五是课程涉及的知识较多,学生如何能消化、掌握.

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JavaWeb开发环境的搭建(2课时)(2)JSP的基本操作及数据库访问(2课时)(3)URL传值、JSP指令和动作(2课时)(4)表单开发(2课时)(5)JavaBean、JSP内置对象的使用(2课时)(6)Cookie与会话管理及JSP内置对象的使用(2课时)(7)Servlet编程(4课时)(8)EL和JSTL初步(2课时)(9)JSTL和自定义标签的使用(2课时)(10)Ajax的使用(2课时)(11)常用工具(6课时)(12)课程设计讲评(4课时)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Web开发课程,教学目标的落实应放在"理解"和"实践"两大环节上,具体措施如下:(1)大课以教材、powerpoint为媒介,讲授JSP和Servlet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理解的层次,为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可采用课堂提问等方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课前能够主动预习,将给予学生更多课堂提问、回答的机会,对那些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分数奖励;(2)小课是对大课的知识点进行浓缩、强调、验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来体会、理解相关知识点,达到初步掌握的目的.
为检查、督促学生学习,我们将通过课堂测试和提交实验报告两种主要方式,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验完成情况;通过设立学生助教和学习小组方式提高小课效率;(3)综合练习是督促学生课外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练手"的好机会,我们计划在学习完几周后教学内容后,将布置1题综合练习,学生单独完成,可以参考教材实验指导,以电子版方式在规定时间上传到老师指定位置.
本学期将布置3次综合练习;(4)课程设计是本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采用JSP+Servlet+JavaBean+Ajax+数据库技术编程实现一个动态网站,内容指定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系统或电子商务网站等,可以小组方式组织,每组1-4人.
每小组应提交设计文档、程序代码、数据库设计,并上台答辩.
另外,还将提供一些JavaWeb学习的视频资料、电子书籍、学习网址等供学生参考、选用.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以考核学生对高级语言编程基础知识和面向对象基本概念的掌握为主要内容.
对于那些能较好地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应该给予优异的成绩.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具体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大课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新课内容预习与问题抢答、课堂参与情况,共3分.
学生一学期回答问题3次及以上可得满分,一次都不回答的,得0分33%小课考核小课时将进行3次15分钟左右的课堂测试,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序,每次满分为1分,小计3分;本学期的实验次数为14次,每一次实验之后,学生应及时提交实验报告,每次满分为1分,小计14分;还需提交一次书面实验报告,满分为1分1818%综合练习在学习完几周后教学内容后,将布置1题综合练习,学生单独完成,可以参考教材实验指导,以电子版方式在规定时间上传到老师指定位置.
本学期将布置3次综合练习,每次满分为3分,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99%课程设计要求采用JSP+Servlet+JavaBean+Ajax+数据库技术编程实现一个动态网站,内容指定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系统或电子商务网站等,可以小组方式组织,每组1-4人.
每小组应提交设计文档、程序代码、数据库设计,并上台答辩1010%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JavaWeb理论知识和实际编程技能的掌握程度505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JavaEE平台简介22第二部分JSP基础开发77第三部分JSP内置对象33第四部分Servlet编程44第五部分标签应用与开发44第六部分Ajax22第七部分常用工具66第八部分综合案例2期末复习2课程设计讲评4机动22总计68学时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JavaWeb开发与应用》郭克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实验指导书:《学通JavaWeb的24节课》陈丹丹、卢瀚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书:《Servlet/JSP深入详解——基于Tomcat的Web开发》孙鑫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JSP信息系统开发实例精选》机械工业出版社《Tomcat与JavaWeb开发技术详解》(第二版)孙卫琴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深入体验JavaWeb开发内幕——核心基础》张孝祥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深入体验JavaWeb开发内幕——高级特性》张孝祥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专家门诊——JSP开发答疑200问》马斗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SUN国际认证SCWCD试题精解》施铮编著,科学出版社九、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课程名称:Java程序设计课程代码:SP3002计划学时:68学分:4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蔡木生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学生是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C++面向对象编程》之后,修读的第三门计算机语言课程,既是C语言、C++课程的深入,又是JavaEE、Android等课程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讲授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具备进行C/S模式程序设计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掌握Java语言的基本特性、基本语法,熟悉与C语言、C++的异同点,这是本课程教学的第一个目的;Java是纯面向对象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本课程教学的第二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Java面向对象的基础知识:类、对象、包、继承、接口、多态、抽象等;本课程教学的第三个目的是让学生掌握Java语言的高级特性:界面设计、事件处理、JDBC、文件与输入输出流、多线程和网络编程等;Java程序可分为application和applet两大类,要让学生能够区分这两类程序的不同,并能正确地编辑、编译、运行程序.
引导学生学会中英文API资料的查阅,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去浏览JDK中的源代码,运行sample和demo目录的程序,培养学生的代码阅读和程序设计能力,这是本课程教学的第四个目的.

主要内容有:Java语言的特点、application程序和applet程序的编写、面向对象编程基础(类、对象、继承、多态、接口、包)、内部类、内存管理、异常处理、界面设计、事件处理、JDBC、文件与输入输出流、多线程和网络编程等内容.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Java语言和Java程序的介绍主要内容:介绍Java语言的背景知识、编程工具的下载及安装,两类程序的区分及编辑、编译、运行等知识.
重点:Java语言的特点、程序运行环境的配置与使用、程序的分类及基本结构难点:对Java运行机制、相关概念与语句的理解和熟悉第二部分Java编程基础主要内容:Java的数据类型、关键字、标识符、常量与变量,运算符、表达式与语句、流程控制、程序的基本结构与输入输出格式、数组的声明与使用等内容.
重点:Java的基本数据类型,变量、常量的使用,运算符与表达式,流程控制语句,程序的基本结构,数组难点: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常用的输入输出格式,数组第三部分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类、对象、包、继承、接口、多态、抽象、内部类、反射、集合与泛型、异常处理、常用类等.
重点:Java的面向对象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础知识的应用难点: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与C++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注意它们的联系与区别第四部分Java语言的特色内容主要内容:文件与输入输出流、图形界面、事件处理、JDBC、多线程、网络编程、Applet等内容.
重点:Java的特色内容的理解与应用难点:这些内容涉及的面比较广泛,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不断编程、实践来理解、消化本课程从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来判断,其深度有了解、熟悉和掌握3个层次,"了解"是指要求学生大体知道所学的内容,例如:Java中有关集合、反射的类很多,对于一些不太常用的内容,只要有点印象、实际应用时知道去查阅哪些相关资料就行了,教学时不必细究;"熟悉"是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如:多线程、网络编程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等可按此要求来进行教学;"掌握"是指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比如:输入输出流、JDBC等就属于这方面内容.

本课程是学生学习的第三门计算机语言课程,重点是学习Java语言的面向对象和特色内容,培养学生运用面向对象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为:类、对象、包、继承、接口、多态、抽象、内部类、反射、集合与泛型、异常处理、常用类,文件与输入输出流、图形界面、事件处理、JDBC、多线程、网络编程、Applet等,课程教学方式和时间安排都要服务于这些重点.

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Java入门(2课时)(2)Java编程基础(2课时)(3)类与对象(2课时)(4)常用类(2课时)(5)继承与多态(2课时)(6)抽象类、接口与异常处理(2课时)(7)泛型与集合(2课时)(8)反射、内部类及内存管理(2课时)(9)文件与输入输出流(4课时)(10)图形用户界面(4课时)(11)事件处理(2课时)(12)数据库连接(JDBC)(2课时)(13)多线程(2课时)(14)网络编程(2课时)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作为计算机语言的提高课程,教学目标的是"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落实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上,通过"多看、多写、多上机实践"来实现教学目标:(1)大课以教材、powerpoint为媒介,讲授面向过程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理解的层次;(2)Java语言的功能强大、使用灵活,涉及的知识点多,仅靠大课、小课的教学是不够的,应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
为此,可以将大课课件提前放到FTP上,让学生预习;大课时给出几个小问题,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学生通过举手抢答方式回答问题.
对于学生的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情况,老师要有记录,并给予相应的分数奖励;(3)小课是大课的补充和细化,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来验证、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
为检查、督促学生学习,我们将采用随机抽查和课堂测试方式来考核,本学期我们计划在小课中进行4次15分钟左右的课堂测试(开卷)、提交14-15次小课实验报告,并记录、考察学生课堂表现;通过安排学生座位、分学习小组(6-8人,由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组长)等方式提倡互帮互学,发挥团队作用;(4)书面作业是督促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练手"的好机会,我们计划每周有针对性地布置2-3题书面作业,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2周上交一次作业,两个作业本轮流使用,本学期学生需上交书面作业8次.
教师登记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小课时对作业中暴露的问题进行讲评;(5)编程能力要通过"多看、多练、多上机实践"来培养,教材的每一章后面都附有一定数量的编程题,JDK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源代码,运行sample和demo目录的程序,阅读、理解、运行这些代码有利于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增加感性认识.
对于上述两方面内容,态度积极、表现突出的学生,应给予额外加分.

另外,还将提供一些Java语言学习的视频资料、电子书籍、Java语言学习网址等供学生参考、选用.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以考核学生对Java语言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编程能力为主要内容.
对于那些能较好地掌握面向过程程序设计方法、编程能力较强、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应该给予优异成绩.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具体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大课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对新课内容的预习及思考题的抢答、课堂听课情况,共计2分.
学生主动回答问题1次得1分,一学期回答问题的最高分为2分,一次都不回答的,该项得分为0分22%网上测试学生在每次大课后,通过上网测试检查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题型包括判断、单选、多选等,题量为20—30小题,测试时间20—30分钟;对于一些编程主观题,也可以通过在线程序来测评.
本项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参与测试程度、学习态度等来评分33%课外作业每周布置2-3题课外作业,2周的作业合在一起称为一次大作业,本学期共计上交8次大作业.
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作业,并按时提交.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0.
5分,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44%课堂测试进行4次小课课堂测试,每次15分钟左右,每次测试满分为0.
5分22%实验情况小课的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小课表现(遵纪守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课堂讨论与互助等)和实验报告(含实验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学生每周都应根据要求提交实验报告,一学期共需提交实验报告14-15次,教师应登记学生完成情况,每次批改实验报告的1/4左右,以掌握实验进行情况66%课程设计要求采用图形界面、JDBC、网络编程、多线程、文件与输入输出流等多种技术编程实现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C/S系统,内容自定,可以小组方式组织,每组1-4人.
每小组应提交设计文档、程序代码、小组分工等33%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Java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应用水平的高低707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Java语言和Java程序的介绍22第二部分Java编程基础22第三部分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1212第四部分Java语言的特色内容1816第五部分上机考核2总计68学时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Java核心编程技术》张屹、蔡木生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Java核心编程实验指导教程》张屹、蔡木生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参考书:《Java面向对象编程》孙卫琴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Java程序设计——示例与习题解析》朱喜福等编,人民邮电出版社《Java2使用教程》耿祥义、张跃平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Java就业培训教程》张孝祥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Java编程思想》(第二版)BruceEckel著、侯杰译,机械工业出版社《Java开发典型模块大全》明日科技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SCJP考试指南(考试号310-065)》电子工业学出版社《JAVASE6全方位学习》朱仲杰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九、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计算机系计算机软件专业必修课课程名称:数据库开发与管理课程代码:CW3010计划学时:34学分:2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计算科学与技术课程负责人:樊志平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生修完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之后,继续深入数据库系统开发与管理的课程.
本课程以SQLServer2005数据库系统为例,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管理的基本操作、数据库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库及其应用的基础知识;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数据库设计与维护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够熟练掌握SQLServer2005中的基本SQL语句、Transact-SQL语言、动态SQL语句、SQLserver2005中的内部函数、创建SQLServer2005数据库和表、各种数据类型、实现数据库完整性、查询、视图、各种类型触发器的定义与开发等方面的知识与应用技术.
掌握SQLServer2005中的服务器端各种配置方法、数据库安全性管理、对不同备份的数据库恢复、自动化管理、监视和维护SQLServer2005、性能调整与优化等相关的数据库管理方面的知识.
具体要求为:1、了解数据库基本概念、SQL-Server2005中文版、SQL-Server2005的集成开发环境;2、掌握SQL-Server2005基础知识:实体与联系、关系模型、范式、关键词、资料完整性、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表达式、常用函数;3、掌握表的基本操作:表的创建、表的打开与关闭、资料表的显示、指针的定位、记录的插入与追加、表的编辑修改、表记录的删除、表的复制、文件间资料的传送、临时表和变量表、表的排序与索引、表的约束;4、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管理数据库;5、掌握T-SQL语言的语法规则及编程控制、T—SQL语言的应用;6、掌握查询、视图的创建及基本操作;7、掌握SQL—Server的存储过程及存储过程的基本操作;8、掌握SQL—Server的触发器的作用及其管理;9、掌握SQL—Server的事务与锁的管理、光标及其使用;10、掌握SQL—Server的安全管理和日常维护与管理;11、了解SQL—Server应用开发的基本操作.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数据库基础知识复习主要内容:SQLServer2005系统简介、Transact-SQL语言.
重点:复习Transact-SQL语言难点:Select、Insert、Update、Delete语句的操作第二部分数据库设计基础主要内容:实体与联系的概念、E-R模型、关系模型的概念、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的方法、关系模型规范化的方法、关键字、数据的完整性.
重点:实体与联系的概念、E-R模型、关系模型的概念、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的方法、关系模型规范化的方法、关键字、数据的完整性难点:实体与联系的概念、E-R模型、关系模型的概念、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的方法、关系模型规范化的方法、关键字、数据的完整性第三部分创建表、索引及约束主要内容:复习表的概念、数据类型、空值、创建表、删除表、重命名表的操作、临时表和表变量、建立和管理索引、删除索引、索引的相关操作、约束的概念、约束的实现方法.
重点:数据类型、创建表、删除表、重命名表的操作、临时表、索引和约束的相关操作难点:临时表和表变量、索引和约束的相关操作第四部分管理数据库其他对象主要内容:用户自定义数据类型的功能、实现用户自定义数据类型的操作、默认值的概念及使用方法、实现默认值的操作、规则的概念及使用方法、实现规则的操作.
重点:用户自定义数据类型的功能、实现用户自定义数据类型的操作、规则的概念及使用方法、实现规则的操作难点:用户自定义数据类型的功能、实现用户自定义数据类型的操作、实现规则的操作第五部分数据库与事务日志主要内容:数据库组成、系统数据库和示例数据库、分别使用企业管理器和createdatabase语句创建数据库和事务日志、管理数据库(扩充数据库和事务日志的容量、配置数据库、缩小数据库和数据文件以及重命名数据库和删除数据库的操作).
重点:分别使用企业管理器和createdatabase语句创建数据库和事务日志、扩充数据库和事务日志的容量、配置数据库、缩小数据库难点:扩充数据库和事务日志的容量、配置数据库、缩小数据库的操作第六部分视图、存储过程主要内容:视图的基本概念、视图的应用及示例、创建视图的操作、视图的修改和删除操作、重命名视图及显示视图的信息的操作.
存储过程的概念及其优点、存储过程和视图的比较、创建存储过程、执行存储过程、带参数的存储过程、修改、删除、重命名存储过程.

重点:视图的应用及示例、创建视图的操作、视图的修改和删除操作、创建存储过程、执行存储过程、带参数的存储过程、修改、删除、重命名存储过程难点:创建视图的操作、视图的修改和删除操作、带参数的存储过程、修改、删除、重命名存储过程第七部分触发器、游标主要内容:触发器及其作用、管理触发器、游标的基本概念、使用游标的操作.
重点:创建触发器及其作用、管理触发器、使用游标难点:管理触发器和使用游标第八部分事务与锁主要内容:事务的基本概念、事务操作、锁的概念、锁定介绍、死锁.
重点:事务操作、锁的概念难点:事务操作、锁的应用第九部分SQLServer的安全管理主要内容:注册服务器的操作、登陆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
重点:注册服务器的操作、角色管理、权限管理难点: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第十部分数据库的日常维护与管理主要内容:备份与还原数据库的操作、数据的导入导出操作、分离与附加数据库操作、Bcp使用工具.
重点:备份与还原数据库的操作、数据的导入导出操作、分离与附加数据库操作、Bcp使用工具难点:备份与还原数据库的操作、数据的导入导出操作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序号实验内容1数据库基础知识复习2数据库设计基础3创建表、索引及约束4管理数据库其他对象5数据库与事务日志6视图、存储过程7触发器、游标8事务与锁9SQLServer的安全管理10数据库的日常维护与管理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本课程是一门应用实践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和实验案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1)课堂讲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广泛查阅材料,细致备课,充分组织教案,并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保证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2)实践练习组织学生针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程序开发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课程采用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其中考试为期末的课程考试,全面考查学生对数据库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掌握的程度.
平时考查部分包括考勤,课堂提问及回答、课堂表现、作业的综合评分.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详细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课堂表现参加课堂讨论并积极发言,对老师的提问主动回答,回答内容逻辑性强,表达清晰55%作业作业分为三次,每次作业5分.
要求按时交作业1515%期末考试数据库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掌握的程度707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序号内容学时分配1数据库基础知识复习22数据库设计基础23创建表、索引及约束24管理数据库其他对象25数据库与事务日志26视图、存储过程47触发器、游标48事务与锁49SQLServer的安全管理610数据库的日常维护与管理6总计34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数据库原理与SQLServer2005应用教程》程云志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参考书:《SQLServer2005数据库与应用》朱金燕,科学出版社,2010《SQLServer2005从入门到精通》邱仲潘,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九、本课程其他说明无课程名称:WEB软件开发实训课程代码:CW4101计划学时:34学分:2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负责人:陈键锋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WEB软件开发)专业的一门综合程度很高的必修课程,是《Java程序设计》、《JavaEE开发技术》、《数据库开发与管理》、《软件工程》等专业必修课的后续课程,是一门结合了软件设计方法学、数据库原理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综合训练课程,为学生后面的毕业论文和设计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结合了软件设计方法学、数据库原理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综合训练课程,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
其目的是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能够(1)熟练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基本掌握面向对象程序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掌握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知识;(4)能够利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WEB软件应用程序设计;(5)培养学生对技术文档的编写能力,从而使提高学生WEB软件开发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规定的综合训练时间内,学生需完成的设计工作是:要求学生依据一人一题的选题原则,在选题相同时采取不同的开发方法,按照综合训练的基本要求实现基本的软件开发任务.
具体如下:1、通过需求分析,确定系统的功能与技术指标.
在考察同类软件功能和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拟定出本小组要开发系统的问题定义;2、给出系统原型、基本功能与特色,开发技术与工具,设计初步方案、开发计划与成员分工等文档;3、项目分析与设计:采用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或采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方法;4、设计说明书,其内容包括:(1)系统说明设计过程中所考虑的问题及一切设计、分析有关的必要简图.
(2)编程正确完整,文字简洁流畅,书写整齐清晰.
(3)说明书按合理的顺序与格式书写,注明页次并编写目录,最后加封面用A4纸打印装订成册.
(4)说明书的总字数约10000字.
(5)说明书格式要求:课程设计报告的主体,具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可行性研究、项目开发计划、数据要求、需求说明、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与测试、小结(课程设计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自我感想).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需求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业务分析,绘制组织结构图、事件流程图、表单、用例视图,实际业务调研,制定项目进度计划.
重点:业务分析,绘制组织结构图、事件流程图、表单、用例视图难点:业务分析、实际业务调研,制定项目进度计划第二部分总体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分析系统体系架构、系统数据模型、绘制软件总体结构图、搭建开发平台、创建数据库、制作开发方案.
重点:分析系统体系架构、系统数据模型、绘制软件总体结构图难点:分析系统体系架构、系统数据模型第三部分详细设计与编码(选讲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销售经理子系统开发、客户订购子系统的开发、销售业务员子系统的开发、采购经理子系统的开发、采购业务员子系统的开发、仓库管理子系统的开发.
重点:销售经理子系统开发、采购经理子系统的开发、仓库管理子系统的开发难点:小组成员分工协作问题、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问题第四部分测试与实施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测试用例、部署系统软件、编写测试报告、运行维护手册.
重点:设计测试用例、部署系统软件、编写测试报告、运行维护手册难点:设计测试用例、部署系统软件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序号内容学时分配1需求分析82总体设计63详细设计与编码(销售经理子系统开发、客户订购子系统的开发、销售业务员子系统的开发、采购经理子系统的开发、采购业务员子系统的开发、仓库管理子系统的开发)164测试与实施4总计34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本课程根据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项目教学、七步训练、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1、项目教学法:本课程的全部教学主要围绕着项目的开发进行,项目教学方法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其主要步骤如下:项目开发动员、成立项目小组、编写项目开发计划书、项目评估、项目总结.
2、七步训练法:根据软件综合课程的特点,课程综合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进行任务提出、任务分析、方案确定、同步训练、拓展训练、检查评估、项目实战七步训练.
3、小组学习法:根据班级人数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4~5个人组成,负责开发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
4、角色扮演:本课程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设置了多种角色,每一个角色都负责项目中的一部分工作,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扮演其中的角色,如开发组长、程序员、测试员等.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课程的考核的主要方式为考查:以团队的形式考核学生的WEB软件开发的综合应用能力.
详细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
1010%课堂表现参加课堂讨论并积极发言,对老师的提问主动回答,回答内容逻辑性强,表达清晰.
1010%软件开发过程(文档资料)包括需求分析文档、总体设计文档、软件测试文档、运行维护手册等4040%软件作品小组开发的最后软件作品和小组演示结果404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序号内容学时分配1需求分析82总体设计43详细设计与编码(销售经理子系统开发、客户订购子系统的开发、销售业务员子系统的开发、采购经理子系统的开发、采购业务员子系统的开发、仓库管理子系统的开发)164测试与实施4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软件开发综合训练教程——基于JavaWeb应用》宋国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参考书:《软件工程实践教程》梁旭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软件工程实践教程(第2版)》杨林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九、本课程其他说明无课程名称:JavaSSH框架课程代码:CW3004计划学时:34学分:2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负责人:蔡木生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JavaEE开发技术的提高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JavaEE平台上企业级系统开发所需的Struts2、Spring和Hibernate框架的技术规范,并能够熟练地使用相关开发工具及整合相关技术规范开发企业级应用系统,为毕业设计及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主要介绍Struts2框架入门、基本应用、Struts2标签、输入校验、类型转换与拦截器、ORM、Hibernate持久化类、Hibernate映射文件、查询操作、Spring框架基础、SpringAOP、Spring事务处理、SpringMVC框架以及SSH框架的整合应用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JavaEE平台上企业级系统开发所需的Struts2、Spring和Hibernate框架的技术规范与开发工具,为毕业设计及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JavaWeb和数据库系统知识基础.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Struts2框架主要内容:Struts2框架入门、基本应用、Struts2标签、输入校验、类型转换与拦截器.
重点:Struts2框架基础、Struts2标签、输入校验、拦截器难点:Struts2框架的理解和熟练使用第二部分Hibernate框架主要内容:ORM、Hibernate持久化类、Hibernate映射文件、查询操作.
重点:Hibernate框架的理解和基本应用、ORM、持久化类、映射文件、查询操作难点:Hibernate框架的理解和熟练使用第三部分Spring框架主要内容:Spring框架基础、依赖注入、SpringAOP、Spring事务处理、SpringMVC框架重点:Spring框架基础、依赖注入、AOP、事务处理、MVC框架难点:Spring框架的理解和熟练使用第四部分SSH框架的综合应用主要内容:通过一些综合实例介绍SSH框架的应用重点:三个框架的整合难点:三个框架的基础及综合应用本课程从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来判断,其深度有了解、熟悉和掌握3个层次,"了解"是指要求学生大体知道所学的内容,对于一些不太常用的内容,只要有点印象、实际应用时知道去查阅哪些相关资料就行了,教学时不必细究;"熟悉"是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是指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

本课程要讲授3个框架,课程量比较紧,只能介绍最基本、最常用的内容,其它知识点可以自学.
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Struts2框架入门(2课时)(2)Struts2框架的基本应用(2课时)(3)Struts2的标签(2课时)(4)Struts2的输入校验(2课时)(5)Struts2的类型转换与拦截器(2课时)(6)Hibernate框架入门(2课时)(7)Hibernate持久化对象(2课时)(8)Hibernate关系映射(4课时)(9)Hibernate查询操作(2课时)(10)Spring框架基础(4课时)(11)依赖注入(2课时)(12)面向切面编程AOP(2课时)(13)Spring事务管理(2课时)(14)SpringMVC框架(2课时)(15)SSH综合案例(2课时)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作为JavaWeb的提高课程,教学目标的是"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落实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上,通过"多看、多写、多上机实践"来实现教学目标:(1)本课程只安排了小课,讲授时以教材、powerpoint、实例演示为媒介,讲授SSH框架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达到理解的层次;(2)综合练习:每个框架布置1次综合性练习,共3次.
学生应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3分,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3)实验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遵纪守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课堂讨论与互助等)和实验报告(含实验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实验是学生熟悉、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重要环节,由于课时量少,应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并撰写实验报告,然后上传到FTP上.

学生一学期共需提交实验报告15次左右,教师应登记学生完成情况,每次批改实验报告的1/4左右,以掌握实验进行情况.
每次实验完成的满分为1分,小计15分;学生实验表现的满分为3分;两项之和为18分;(4)自学情况:辅导书《深入体验JavaWeb项目开发》有10个项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部署运行程序,划分好、中、差三个等级,并给出相应成绩;(5)课程设计:以团队(1~3人)的形式进行课程设计,要求使用轻量级框架开发一个B/S架构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在规定时间上交.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文档、代码、实现功能等给分,满分为10分.

另外,还将提供一些Javaweb学习的视频资料供学生下载、学习.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以考核学生对Struts2、Spring和Hibernate框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为主要内容.
对于那些能较好地掌握这三个框架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较较强、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应该给予优异成绩.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具体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综合练习共布置3次综合性练习,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3分,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99%实验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遵纪守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课堂讨论与互助等)和实验报告(含实验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学生每周都应根据要求提交实验报告,一学期共需提交实验报告15次左右,教师应登记学生完成情况,每次批改实验报告的1/4左右,以掌握实验进行情况.
每次实验完成的满分为1分,小计15分;学生实验表现的满分为3分;两项之和为18分1818%自学情况辅导书《深入体验JavaWeb项目开发》有10个项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部署运行程序,划分好、中、差三个等级,并给出相应成绩33%课程设计以团队(1~3人)的形式进行课程设计,要求使用轻量级框架开发一个B/S架构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在规定时间上交.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文档、代码、实现功能等给分,满分为10分1010%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Struts2、Spring和Hibernate三个框架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应用水平的高低505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Struts2框架010第二部分Spring框架010第三部分Hibernate框架010第四部分SSH综合案例02机动02总计34学时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学通JavaWeb的24堂课》陈丹丹等编著,清华大学大学出版社参考书:《深入体验JavaWeb项目开发》张玲玲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九、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课程名称: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代码:ME2003计划学时:51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负责人:洪琴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网页和网站的概念,编写网页的常用工具(包括:Dreamweaver、Fireworks、Flash等),能熟练地使用HTML语言编写网页,熟悉CSS样式表的使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穿插讲授网页设计的知识、技能.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熟悉网络,熟悉网页.
人们已经渐渐意识到网络正在改变日常生活.
人们需要为个人、企业制作一个精彩的网站,这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设计制作出一个功能强大且吸引人的网站,一直是网页设计师和制作者的向往.
制作一个网站需要用到多种技术,包括图像设计和处理、网页动画效果和最终合成等.

针对以上的需求,本课程主要学习Macromedia(现Adobe)公司推出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Flash与Fireworks,其中DreamweaverCS5用于对网页进行整体的布局和设计,以及网站进行创建和管理,它非常适用于制作大中型网站;FlashCS5主要用于制作网页的动画,精美的动画效果能有效地体现网站区别于其他信息载体的特质,是成功的网页和网站的重要的特征;FireworksCS5用来绘制和优化网页中的图像,并且可以制作按钮、导航条以及简单的动画.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能自行设计各种网页、编辑平面图形与图像、二维动画,熟练掌握其基本制作方法和技巧,并最终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网站和运用简单的脚本,并部署、发布.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DreamweaverCS5主要内容:HTML基础、DreamweaverCS5新增功能与特性、站点的管理与维护、网页元素设计、创建简单网页和表单网页、表格和框架基本操作和网页布局、CSS和DreamweaverCS5行为的应用等.
重点:创建本地站点、创建各种超链接、网页布局技术难点:网页布局技术灵活掌握、CSS的定义和灵活应用第二部分FlashCS5主要内容:FlashCS5入门、动画制作流程、简单动画及时间轴与模板动画、编辑声音、绘制动画基本元素、动画原理等.
重点:帧的类型、元件库的类型、逐帧动画、路径动画、遮罩动画难点:帧的类型、遮罩动画第三部分FireworksCS5主要内容:FireworksCS5基础知识、创建基本图像、应用矢量对象、应用文本、制作按钮、创建切片与热点,以及图像的优化与导出.
重点:图片处理、切片与热点难点:图片处理、切片灵活应用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本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设计在课堂上和课程作业上,主要包含的实践教学环节有:(1)创建本地站点和简单网页(2课时)(2)创建一个对文本进行格式化的网页(4课时)(3)创建简单网页(6课时)(4)创建各种超链接(2课时)(5)表格布局(4课时)(6)框架布局(4课时)(7)表单制作(2课时)(8)CSS练习(4课时)(9)简单行为(2课时)(10)Flash练习(6课时)(11)Fireworks练习等(6课时)(12)综合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程所学的所有内容,设计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网站,如:"个人主页"或"班级主页"等)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不应该采用简单的"讲和听"模式把内容"灌输"给学生.
因此,在课程教学方法的整体考虑上,将充分演示一些比较美观且实用的网站,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练习由简单到复习,一步步诱导深入,每个阶段都要学生都能看到自己设计的效果,让学生切实感受本课程是比较实用并且难度不是大的,逐步培养学生动手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意识.

最重要的是在实践课上要亲自动手完成课堂作业,并给予相应的评分.
在每一部分内容结束后,进行相应的阶段考核或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为了达到巩固、加深、培养的目的,最后所有学生进行一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融合所学的所有知识点,综合运用,最终制作出一个综合的美观且实用的网站.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到讲台演示自己的作业.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考核方式理论考试和实验考查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其中考试为期末的课程考试,全面考查学生对领导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掌握的程度.
平时考查部分包括考勤,课堂提问及回答、课堂test、课堂实操work的综合评分.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详细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平时成绩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课堂练习与测验认真独立正确完成test和work,并按时提交得满分.
检查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2525%综合设计完成一个静态网站的设计1515%期末考试检查学生有没有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505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学时第一部分DreamweaverCS530第二部分FireworksCS510第三部分FlashCS510机动1总计51注:综合成绩不及格(0-59)者必须重修本门课程.
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网页设计三剑客(CS4中文版)标准教程》孙鹰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0九、本课程其他说明由于本门课程属于实操性比较强,课程的重点是培养静态网站的制作能力,所以,整个课程进行中以课本大纲为线索,以制作一个静态网站为导向,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与练习,教学进度未完全按照课本章节进行,特此说明.

计算机系物联网工程专业必修课课程名称: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代码:CI3008计划学时:51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洪琴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物联天下,传感先行".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各类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包括:传感器的一般特性、分析方法,常见的、应用广泛的以及新型传感器(如:电阻应变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压阻式、光电式、磁敏式、固态图像、射线、微波、化学、光导纤维传感器等),分析了它们的基本原理、静动态特性、测量电路和有关设计知识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为构建物联网时有效地使用传感器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在实际应用中,传感器作为"感觉器官",是将压力、温度、位移量等信息(或者被测量)转化成电信号,而这些转化是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现象和有关效应来进行的,被测量转化成电信号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即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不同的,因此本课程信息量大,涉及的范围较广.
此外,由于传感器的应用场合十分广泛,大至飞机、数控机床、汽车,小至家用电器,因此该课程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

本课程主要介绍工程检测中常用的传感器,以及运用这些传感器测量诸如力、压力、温度、位移、转速和振动等参数的方法.
使学生在传感器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了解工程检测中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特性、应用及发展方向.
要求学生具备合理选用传感器、并能对传感器性能进行检测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设计简单电子产品.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传感器基础知识主要内容: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方向、传感器基本组成及分类、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及其技术参数和分析方法.
重点:传感器的组成和意义、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难点:传感器的技术指标第二部分常用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主要内容:热电偶传感器、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新型传感器.
重点:常用传感器的原理、特性、各种应用条件下传感器的选用原则、常用测量转换电路理解和简单应用电路设计难点:应用电路设计第三部分传感器的综合应用主要内容:传感器的信号处理.
重点:传感器电子电路信号的特点、信号的变换方式、干扰的来源和耦合方式、能将传感器信号进行简单处理与变换、能采取适当的抗干扰措施难点:常用抗干扰技术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特性实验(4课时)(2)电容式传感器特性实验(2课时)(3)压电传感器特性实验(2课时)(4)气敏传感器性能实验(2课时)(5)霍尔感器的应用(2课时)(6)电感式传感器的特性实验与应用(4课时)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在实际应用中,传感器作为"感觉器官",是将压力、温度、位移量等信息(或者被测量)转化成电信号,而这些转化是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现象和有关效应来进行的,被测量转化成电信号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即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不同的,因此,本课程信息量大,涉及的范围较广.
此外,由于传感器的应用场合十分广泛,大至飞机、数控机床、汽车,小至家用电器,因此该课程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
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在讲授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应变式、电感式、电容式、压电式、磁电式、光电式等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特性、测量电路和应用.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将采用以下多种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如下:1、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法:在对本课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讲授的同时,结合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以帮助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问、提问题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加强师生的互动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采取针对性地改进措施进行教学.

3、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把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任务驱动法:通过真实的任务探索学习,在实践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将任务分解,不断提高学生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求知欲望,逐步培养独立探索的创新能力.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课程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其中考试为期末的课程考试,全面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掌握的程度.
平时考查部分包括考勤、课堂提问及回答、课堂表现、作业的综合评分.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详细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作业独立完成作业、且作业认真99%实验及课程设计实验操作认真,实验数据准确、课程设计有新意1111%期末考试检查学生有没有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707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课时分配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传感器基础知识传感器概述20第二部分常用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热电偶传感器214电阻式传感器6电感式传感器6电容式传感器2压电式传感器2霍尔传感器4光电式传感器2新型传感器2第三部分传感器的综合应用传感器的信号处理42复习21总计51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魏虹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8九、本课程其他说明由于修读本门课程的同学已经修读过《物联网概论》课程,故教材中"物联网技术"一章,省去不讲,特此说明.
课程名称: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代码:CI1001计划学时:51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李澥一.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该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较顺利地进入单片机的领域,并能掌握单片机的几种常用芯片的特点及其应用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硬件方面,对于单片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定时系统、中断系统、串口通讯等都有较为清晰的概念;在软件方面,能够熟悉80C51的指令系统,并且运用所学知识编写应用程序的能力.

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结合相应的实验,让学生建立起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整体概念,能对常用系统硬件的原理进行分析,并能根据控制要求连接基本应用系统的接口电路,能分析和理解用KeilC51编译器编写的单片机应用程序,进一步能自己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单片机基础知识及开发平台主要内容:常用单片机的分类及应用、AT89C51单片机的各引脚功能、硬件最小系统、存储器的结构、程序烧录到单片机中的方法、Proteus仿真软件以及KeilVision2软件的应用.
重点:AT89C51单片机的各引脚功能、硬件最小系统、存储器的结构难点:存储器的结构第二部分单片机I/O口原理及应用主要内容:80C51单片机内部结构框图以及各功能部件的作用(特别是P0、P1、P2、P3各口的结构特点和应用)、LED数码管显示原理、静态显示方式与动态显示方式的驱动程序的编制、KeilC51程序的基本结构.
重点:P0、P1、P2、P3各口的结构特点和应用、KeilC51程序的基本结构、LED数码管静态显示方式与动态显示方式的驱动程序的编制难点:P0口既是通用I/O口,又是地址/数据的分时复用总线.
第三部分定时器/计数器的应用主要内容:80C51单片机定时器的结构、TMOD、TCON控制字的格式、内容,以及定时器的工作方式和应用程序的编写.
重点:定时器工作方式应用难点:定时器工作方式的应用编程第四部分外部中断源的应用主要内容:讲授80C51单片机中断系统的结构、中断控制,以及外部中断源的应用与扩展.
重点:中断控制过程难点:外部中断源的应用与扩展第五部分单片机串行接口主要内容: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80C5单片机串行口的内部结构、串行口的工作方式和SCON、PCON控制字的格式及应用.
重点:串行口工作方式难点:波特率设计第六部分单片机的系统扩展模块主要内容:用TLC2543组成简易模拟温度报警系统以及用TLC5615构成简易波形发生器的硬件与软件设计.
重点:学习软件编程的知识难点:硬件结构的理解第七部分单片机的接口技术主要内容:常用的矩阵键盘、液晶字符显示模块LCD1602、液晶汉字显示模块ampire12864、I2C存储器24C02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重点:学习软件编程的知识难点:硬件结构的理解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虑实践形式:安排16次实验,计32学时,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1、学单片机预备知识、如何点亮发光管2、Proteus仿真软件的应用3、KeilVisions2软件的应用4、数码管显示的原理及静态显示的应用5、数码管的动态显示原理及应用实现6、独立键盘、矩阵键盘的检测原理及实现7、定时器/计数器的应用8、外部中断源的应用9、单片机与PC机通信实验10、TLC2543组成简易模拟温度报警系统11、1602液晶显示原理及应用12、12864液晶显示原理及应用13、I2C总线AT24C02芯片的应用基本要求:实验后要按时交实验报告.
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本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与实验实训;教学手段采用以教材、powerpoint为媒介、教学光碟播放、实物样品介绍以及分组实验、课外制作等.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总评成绩以百分制计算,主要考核形式为开卷考试.
本课程的总成绩计算: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如下表所示: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作业独立完成作业,且作业认真1010%实验课实验课能按老师要求及时完成实验的内容和相关的报告2424%课堂表现实验课的预习程度,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66%期末考试检查学生有没有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5050%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单片机基础知识及开发平台24第二部分I/O口原理及应用24第三部分定时器/计数器的应用24第四部分外部中断源的应用24第五部分单片机串行接口24第六部分单片机系统扩展26第七部分接口技术46实验总结2课外实践1总计51学时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基础与实训》张铮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0参考书:《爱上单片机》杜洋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0九、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课程名称:电路与电子学基础课程代码:CC2003计划学时:51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李澥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电路与电子学基础》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物联网工程涉及的领域众多,且内容庞杂,因受学分所限,将"电路分析基础"与"模拟电子技术"两门课程进行了压缩、优化,形成了本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和模拟电子技术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讲授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的分析方法;后者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及谐振电路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电路分析和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围绕教学内容、体系的要求和贯彻"少而精、学到手、用得上"的教学原则上,注重基本概念、原理、分析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帮助他们建立、提高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归纳、总结能力,促进与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作用,增强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电路分析基础主要内容:电路分析导论、电路分析方法和定理、正弦电路的稳态分析、电路的动态分析、双口网络、正弦信号的三要素,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电路的特点.
重点:掌握KCL、KVL定律,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运用.
理解KCL和KVL方程的独立性.
难点:利用网孔电流法、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来分析电路.
第二部分半导体器件主要内容:本征半导体、PN结的单向导电性、二极管的结构、二极管的主要参数及用法、三极管的结构、三极管的工作原理、三极管的电路模型重点:PN结的单向导电性、二极管的主要参数及用法、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及电路模型难点:对元件用途的理解第三部分放大电路基础、模拟集成运算放大器主要内容: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共射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放大电路的工作点稳定问题、共基和共集放大电路、三种组态三极管放大电路的比较、多级放大电路的级间耦合方式、电流源电路及差动放大电路、典型BJT集成运算放大器.

重点:共射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放大电路的工作点稳定问题的分析,差动放大电路.
难点:对三种组态的三极管放大电路、差动放大电路的理解.
第四部分模拟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反馈放大电路、信号产生电路主要内容:比例运算电路、求和运算电路、反馈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反馈的分类与判断、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分析、正弦振荡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石英晶体正弦振荡电路.

重点:比例运算电路、求和运算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分析、石英晶体正弦振荡电路难点: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分析、石英晶体正弦振荡电路第五部分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主要内容: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及提高效率的主要途径、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整流、滤波电路、串联型线性直流稳压电路.
重点: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串联型线性直流稳压电路难点:对电路中各元件工作原理的理解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实验1: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及检测实验2:示波器的使用及熟悉实验箱实验3:晶体管的测试实验4:单管共发射极放大器实验5:负反馈放大器实验6:差动放大器实验7: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应用实验8:功率放大电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电路与电子学基础》是一门理论严密、逻辑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如下几点考虑:1、较难讲解的概念和电路主要通过动画文件或仿真软件进行辅助讲解.
2、重点的概念和电路分析方法教师通过相关动画或仿真软件进行演示,首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提出学习目标,由学生自习;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从而深化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
3、一般的概念和电路主要由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简要讲解.
并在课后提供个别辅导.
4、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理论结合实际能力.
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考核方式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详细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
1010%作业独立完成作业,且作业认真.
1515%实验课实验课能按老师要求及时完成实验的内容和相关的报告1515%课堂表现实验课的预习程度,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1010%期末考试检查学生有没有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505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第一部分电路分析基础82第二部分半导体器件62第三部分放大电路基础、模拟集成运算放大器104第四部分模拟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反馈放大电路、信号产生电路64第五部分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44课外实践1合计51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程》王友仁、李东新、姚睿编著,科学出版社,2011参考书:《电路与模拟电子学》(第二版)王成华、潘双来、江爱华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九、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基础课程代码:CI3012计划学时:68学分:4课程性质:选修、考查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李澥一.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ARM处理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底层程序开发的相关技术,涉及内容函括了嵌入式系统的结构、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处理器的基本概念、ARM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ARM处理器的汇编程序及C语言程序设计、ARM处理器的中断处理、无操作系统下ARM接口驱动程序的设计,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嵌入式ARM底层开发的知识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嵌入式系统应用与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ARM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
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结合相应的实验,使学生建立起嵌入式ARM底层开发的知识体系,能对常用系统硬件的原理进行分析,并能根据控制要求设计基本应用系统的接口电路,能分析和理解无操作系统下ARM接口驱动程序的基本原理.

三.
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嵌入式系统概述主要内容:嵌入式系统的定义与特点、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种类、嵌入式微处理器及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重点: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难点: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第二部分ARM处理器的结构及指令系统主要内容:ARM处理器体系的结构、ARM处理器的运行模式、ARM微处理器的寄存器及寻址式、ARM微处理器的指令系统、ARM微处理器的宏指令和伪指令的作用.
重点:ARM微处理器的数据处理指令、加载/存储指令、跳转指令、状态寄存器访问指令、协处理器指令和异常产生指令的应用难点:对微处理器指令的理解和应用第三部分ADS环境下的汇编及C编程主要内容:ARM标准的C语言编程、ADS编译器对C语言的扩展、C程序与汇编的混合编程.
重点:C程序与汇编的混合编程难点:C程序与汇编的混合编程第四部分ADS映像文件结构及加载技术主要内容:映像文件的物理结构分析,ARM可执行程序段域的加载,S3C2410的启动代码分析.
重点:ARM可执行程序段域的加载难点:对S3C2410启动汇编代码的理解第五部分ARM异常中断处理及程序计主要内容:ARM中断类型及中断向量,IRQ中断处理过程,SWI中断处理的原理及应用程序.
重点:ARM异常中断的处理难点:SWI中断处理的原理及应用程序第六部分嵌入式系统接口及驱动程序主要内容:ARM9串行通信的原理及驱动开发,键盘的工作原理及驱动程序的开发,触摸屏的驱动原理及驱程的开发.
重点:串行通信、键盘的驱动开发难点:触摸屏的驱动开发四.
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虑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内容有:1、FS2410实验板的烧录和如何点亮发光管2、ADS集成开发环境的应用3、ARM指令编码方式的应用4、ARM指令及应用程序的设计5、ARM汇编程序的设计6、S3C2410启动代码的分析7、ARM异常中断处理8、键盘的检测原理及驱程9、ARM9串口驱程的应用10、触摸屏驱动的应用11、A/D转换的实验12、LCD控制器的驱动应用基本要求:实验后要按时交实验报告.
五.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本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与实验实训;教学手段采用以教材、powerpoint为媒介、教学光碟播放、实物样品介绍以及分组实验、课外制作等.
六.
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本课程以总评成绩为最终考核成绩.
总评成绩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分制.
总评成绩由2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60%,综合项目设计成绩占40%.
平时成绩和综合项目设计的考核方式、要求、标准分别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作业独立完成作业,且作业认真2020%实验课实验课能按老师要求及时完成实验的内容和提交实验报告2424%课堂表现课程的预习程度,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66%期末考核完成综合项目设计4040%七.
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嵌入式系统概述22第二部分ARM处理器的结构及指令系统66第三部分ADS环境下的汇编及C编程42第四部分ADS映像文件结构及加载技术64第五部分ARM异常中断处理及程序计66第六部分嵌入式系统接口及驱动程序1010综合性实验4总计68学时八.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嵌入式ARM系统原理与实例开发》(笫2版)杨宗德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参考书:《ARM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开发》王诚、梅霆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6九、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课程名称:射频识别原理与应用课程代码:CI2001计划学时:51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李澥一.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多门学科的专业及基础知识(如:单片机、C语言、电路与电子学基础、数字电路、无线通信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射频识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能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构建RFID系统,为专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射频识别(RFID)的基本概念,了解RFID的标准与协议、RFID中的天线和射频前端技术、RFID读写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中间件及系统集成技术、RFID应用系统构建等方面的知识,初步具有设计RFID系统的能力.

由于《射频识别原理与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硬件和软件方向的专业及基础知识众多,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结合一些应用实例由浅至深、循序渐进,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射频识别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RFID技术的标准与协议,能正确选型、应用;具备一定的RFID系统的设计、构建能力,了解RFID技术及应用的发展趋向.
三.
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RFID技术概述与设计技术基础主要内容:RFID技术的物理学原理、RFID相关的电磁场理论、RFID系统的性能指标、RFID系统的基本区别特征、RFID通信方式、RFID数据传输的完整性.
重点:RFID系统的基本区别特征、RFID数据传输的完整性难点:能量耦合和数据传输、RFID常用的调制方法、防碰撞算法第二部分RFID中的天线技术和射频前端主要内容:RFID天线的应用及设计现状、微波RFID天线的结构应用方式、阅读器、应答器天线电路的选择、射频滤波器、射频功率放大器、射频振荡器的原理及设计.
重点:阅读器、应答器天线电路的选择、射频滤波器、射频功率放大器、射频振荡器的原理难点:射频滤波器、射频功率放大器、射频振荡器的原理第三部分RFID电子标签及读写器主要内容:采用声表面波技术的标签、非接触式IC卡芯片介绍、含有微处理器的电子标签、读写器的组成与设计要求、基于U2270B芯片的读写器、基于MFRC500芯片的读写器,微波读写器.
重点:非接触式IC卡芯片、基于U2270B芯片的读写器、基于MFRC500芯片的读写器难点:含有微处理器的电子标签、微波读写器第四部分RFID的标准体系、中间件及系统集成技术主要内容:RFID标准体系结构和信息系统服务器、EPC编码体系及ISO/IEC标准体系、面向供应链的RFID应用系统架构、面向个人消费的RFID应用系统架构、RFID中间件产品的分类与特征.

重点:EPC编码体系及ISO/IEC标准体系、面向供应链的RFID应用系统架构、面向个人消费的RFID应用系统架构难点:对RFID应用架构及中间件系统的理解第五部分RFID应用系统的构建主要内容:RFID应用系统的工作频率频率选择、运行环境与接口方式、系统要求与系统架构、RFID项目设计的目标和原则、基本部件、工作流程、软件要求等.
重点:系统要求与系统架构的构建难点:对系统架构中各部件的工作原理的理解四.
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RFID实验板的熟悉与认识(2)RFID实验板硬件电路原理分析(3)近距离RFID读操作实验(4)中距离RFID读操作实验(5)GEC210物联网实验综合实验(6)RFID系统的构建实验五.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1)理论学时以教材、powerpoint为媒介,讲授基本概念和相关的知识,达到理解的层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做到课前能够主要预习,将给予学生更多课堂提问、回答的机会,对那些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分数奖励;(2)实践学时是对理论学时的知识点进行浓缩、强调、验证,学生通过实践来体会、理解相关知识点,达到初步掌握的目的;并通过设立学生助教和学习小组方式提高小课效率.
六.
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详细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作业独立完成作业,且作业认真1515%实验课实验课能按老师要求及时完成实验的内容和提交实验报告1515%课堂表现课程的预习程度,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1010%期末考试检查学生对射频识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505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
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章RFID技术概述与设计技术基础82第二部分RFID中的天线技术和射频前端84第三部分RFID电子标签及读写器106第四部分RFID的标准体系、中间件及系统集成技术42第五部分RFID应用系统的构建42课外实践1合计51学时八.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RFID原理与应用》许毅、陈建军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01参考书:《射频识别(RFID)核心技术详解》(笫2版)黄玉兰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12九.
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课程名称: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代码:CC1003计划学时:51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洪琴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是物联网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物联网的层次结构上讲,"数字逻辑"是深入了解数字系统的一门最关键的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获得适应信息时代的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数字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建立逻辑分析的基本概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组成数字计算机和其它数字系统的各种数字电路,能熟练地运用基本知识和理论对各类电路进行分析,为以后深入学习计算机、物联网领域的相关内容和专业应用打好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对数字系统硬件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技能.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数字逻辑概论主要内容:数字逻辑电路与数字信号、数制及其转换、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二进制代码表示方法、二值逻辑变量与基本逻辑运算、逻辑函数概念及其表示方法、逻辑代数的基本规则、逻辑函数表达式的形式与变换、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法、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

重点: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二进制、十六进制、十进制等不同数制之间的关系及相互转换规律、利用卡诺图法化简逻辑函数和具有无关项的逻辑函数难点: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二进制、十六进制、十进制等不同数制之间的关系及相互转换规律、利用卡诺图法化简逻辑函数和具有无关项的逻辑函数第二部分逻辑门主要内容:反相器、与门、非门、与非门、或非门、异或门、同或门、MOS门电路、TTL门电路.
重点:基本逻辑门(与、或、与非、或非、异或门)、逻辑门的外特性难点:基本逻辑门(与、或、与非、或非、异或门)、逻辑门的外特性第三部分组合逻辑电路主要内容:组合逻辑电路基本概念与理论、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若干常用的组合逻辑电路、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现象.
重点:组合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中规模组合电路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运用典型的中规模集成组合电路来设计组合电路(数据选择器、译码器)、组合电路的竞争-冒险现象及消除方法难点:组合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中规模组合电路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运用典型的中规模集成组合电路来设计组合电路(数据选择器、译码器)、组合电路的竞争-冒险现象及消除方法第四部分时序逻辑电路主要内容:触发器概念和两个稳定状态、触发器逻辑功能描述和分类、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异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异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若干典型的时序逻辑集成电路.

重点: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其描述方法、触发器的特征和分类、时序逻辑电路逻辑功能的描述方法、时序逻辑电路逻辑功能的分析方法、时序逻辑电路逻辑功能的设计方法难点: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其描述方法、触发器的特征和分类、时序逻辑电路逻辑功能的描述方法、时序逻辑电路逻辑功能的分析方法、时序逻辑电路逻辑功能的设计方法第五部分半导体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主要内容: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存储器扩展、PLD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分析、PROM应用举例.
重点:ROM、RAM的分类及使用方法、存储器容量扩展的几种形式、PLD的原理和应用难点:ROM、RAM的分类及使用方法、存储器容量扩展的几种形式、PLD的原理和应用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数制转换和数字编码(2课时)(2)卡诺图分析(2课时)(3)基本逻辑门的功能测试(2课时)(4)SSI组合逻辑电路的实验分析(2课时)(5)计数器芯片的使用(2课时)(6)用JK触发器设计计数器(2课时)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是一门理论严密、逻辑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如下几点考虑:1、较难讲解的概念和电路主要通过动画文件或仿真软件进行辅助讲解.
2、重点的概念和电路:教师通过相关动画或仿真软件进行演示,首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提出学习目标,由学生自习;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从而深化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

3、一般的概念和电路:主要由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简要讲解.
并在课后提供个别辅导.
4、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课程采用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其中考试为期末的课程考试,全面考查学生对领导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掌握的程度.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详细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
1010%作业独立完成作业、且作业认真.
99%实验及课程设计实验操作认真,实验数据准确、课程设计有新意1111%期末考试检查学生有没有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707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第一部分数字逻辑概论88第二部分逻辑门42第三部分组合逻辑电路82第四部分时序逻辑电路124第五部分半导体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20机动1合计51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数字电子技术》(第九版)[美]ThomasL.
Floyd著,余璆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5参考书:《数字逻辑》(第四版)欧阳星明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6《数字逻辑》卫朝霞、茹鹏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康华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九、本课程其他说明无.
课程名称:物联网概论课程代码:CC2002计划学时:34学分:2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洪琴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物联网被誉为第三次信息科技浪潮.
物联网技术是一门覆盖范围很广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本课程是物联网技术方向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在剖析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物联网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理出一条循序渐进的知识线路,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对物联网领域的关键问题和安全技术进行探讨.
本课程较为全面地向学生讲述物联网基本知识、技术体系以及相关理论,了解物联网的系统架构,了解最基本的专业概念和术语,对本专业相关学科的核心内容有全面、清晰、概要的认识,为以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开始关注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主要介绍物联网基本知识、技术体系以及相关理论,包括:EPC和RFID、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M2M等关键技术和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云计算、智能控制、信息安全等支撑技术;并结合RFID工程解决方案,将涉及到的编码、安全性、防碰撞、名称解析、信息服务、中间件、典型工作流程等进行介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系统架构及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物联网的基本结构和关键技术,使学生对物联网技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对本专业学科的核心内容和涉及本学科的相关内容有较全面、清晰、概要的认识.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物联网理论基础主要内容:物联网的定义,体系框架、技术标准、关键技术以及研究应用难点,发展概况和应用领域.
重点:物联网的定义、基本组成结构、关键技术和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应用领域,建立物联网的整体概念难点:物联网的定义、基本组成结构、关键技术和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应用领域,建立物联网的整体概念第二部分物联网技术主要内容:EPC与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M2M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处理技术.
重点:物联网的技术构成、EPC编码协议和RFID系统原理、传感器的基础知识、常见传感器类型、MEMS技术和传感器接口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概况、技术体系及信息融合技术、智能系统及其基本组成、数据库技术、分布智能等难点:物联网的技术构成、EPC编码协议和RFID系统原理、传感器的基础知识、常见传感器类型、MEMS技术和传感器接口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概况、技术体系及信息融合技术、智能系统及其基本组成、数据库技术、分布智能等第三部分物联网研究中的问题主要内容: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的理论技术、物联网工程研究中遇到的科学问题,关键的安全技术问题.
重点:物联网的安全性(包括:密匙管理系统、信息隐藏技术、数字水印技术、IP安全等)、物联网环境下的控制理论、信息论及信息物理系统等科学问题难点:物联网的安全性(包括:密匙管理系统、信息隐藏技术、数字水印技术、IP安全等)、物联网环境下的控制理论、信息论及信息物理系统等科学问题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RFID超市商品管理系统模拟(2课时)(2)传感器数据采集体验(2课时)(3)Zigbee无线传感网络体验(2课时)(4)3G/GPRS体验(2课时)(5)嵌入式WEB服务体验(2课时)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大课和小课相结合.
大课着重理论体系的讲授,小课着重技能训练.
作为一门导论性的专业课程,以概念性的讲授为主.
但内容组织要有纲领,材料的广度和深度要选择得当,表达要深入浅出,不过分追求形式化和专业概念的严谨.

综合应用多媒体课件讲解、软件操作演示、实际操作实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测试、等多种教学手段.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课程采用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其中考试为期末的课程考试,全面考查学生对领导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掌握的程度.
平时考查部分包括考勤,课堂提问及回答、课堂表现、作业的综合评分.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详细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
1010%作业独立完成作业,且作业认真.
1010%课堂表现实验课的实验态度,习题课的参与程度,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1010%期末考试检查学生有没有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707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第一部分物联网理论基础22第二部分物联网关键技术1414第三部分物联网研究中的问题2小计1816合计34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物联网工程概论》王志良、王粉花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参考书:《物联网工程实训教程》王志良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9《物联网核心技术》黄玉兰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8《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张春红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武奇生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2《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周洪波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7《RFID应用指南:面向用户的应用模式、标准、编码及软硬件选择》程曦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8九、本课程其他说明由于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入门教育课程,而教材中"物联网的理论基础"一章,涉及到物联网的基本分析理论基础,属于研究生教学内容,内容较难,省去不讲,特此说明.
课程名称:ZigBee无线网络技术课程代码:CS3001计划学时:51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郑小奔一.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的专业必修课程.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集传感器技术、微机电技术、现代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计算机信息领域最活跃的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所使用的主要通信协议、开发平台,掌握ZigBee协议的基础知识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与系统,以及用ZigBee协议栈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过程.
让学生从应用角度去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构建与开发.

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网络管理技术,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物理层协议、MAC协议、路由协议、拓扑控制协议以及无线网络协议IEEE802.
15.
4、ZigBee通信协议,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定位、目标跟踪和时间同步等几大支撑技术,掌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应用的基本设计方法,掌握其软硬件开发平台和仿真环境的使用.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理解,为进一步从事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开发和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主要内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以及网络特征;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应用情况与涉及的支撑技术.
重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与网络特征难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支撑技术第二部分常用微型的传感器主要内容:传感器的定义与作用、组成与分类;常用的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的一般特性以及选型.
重点:传感器的定义与作用、组成与分类难点:传感器的一般特性以及选型第三部分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开发基础与ZigBee简介主要内容:仿真平台、工程测试床、网络结点的硬件开发、软件开发.
重点:开发环境的建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硬件开发与软件开发难点:硬件结点的软件开发第四部分传感器网络的通信技术主要内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与组网技术.
重点:物理层的主要技术及特点、MAC协议的机制、路由协议的技术特点难点:IEEE802.
11MAC协议、S-MAC协议第五部分传感器网络的支撑技术主要内容:时间同步机制、定位技术、数据融合、能量管理与安全机制等五项重要的支撑技术,这些基础技术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完成任务的关键.
重点:时间同步机制意义及特点;定位技术原理及应用;数据融合的作用、分类及其主要方法;能量管理的意义、方法及其主要策略;安全机制难点:基于测距的定位技术、无需测距的定位技术、数据融合的主要方法、安全框架协议第六部分传感器网络协议的技术标准主要内容:IEEE1451系列标准、IEEE802.
15.
4标准、ZigBee协议标准、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军事应用上的项目.
重点:ZigBee协议标准、IEEE802.
15.
4协议难点:ZigBee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第七部分IAR集成开发环境及程序下载主要内容:IAR开发环境建立、CC2530单片机的开发使用.
重点:IAR的使用难点:CC2530的程序开发第八部分CC2530开发板硬件资源详解主要内容:硬件电路设计方法重点:能看懂硬件电路难点:如何设计硬件电路第九部分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分析入门主要内容:ZigBee无线网络中数据传输过程分析,ZigBee协议栈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重点:协议栈的构成难点:协议栈的工作原理第十部分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提高主要内容:ZigBee协议栈的基本构成与内部OSAL的工作机理,ZigBee协议栈的串口工作原理.
重点:ZigBee协议栈的基本构成难点:内部OSAL的工作机理第十一部分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主要内容:ZigBee协议栈的网络管理.
重点:网络管理难点:网络管理第十二部分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实践主要内容:结合典型系统进行讲解ZigBee产品开发的基本思路以及编程技术.
重点:开发的基本思路难点:编程技术第十三部分复习复习各章重点本课程从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来判断,其深度有了解、熟悉和掌握3个层次,"了解"是指要求学生大体知道所学的内容,例如:工程测试床、常用的微型传感器等,对于一些不太常用的内容,只要有点印象、实际应用时知道如何去查阅相关资料就行了,教学时不必细究;"熟悉"是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如:时间同步机制、定位技术、数据融合、能量管理、安全机制等支撑技术;"掌握"是指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比如: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各层特点及作用、主要的协议如MAC协议,路由协议、ZigBee协议标准、IEEE802.
15.
4等.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令学生掌握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和分析、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
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发平台(2课时)(2)网络节点定时器的使用(2课时)(3)网络节点串口通信(2课时)(4)无线射频的点对点通信(2课时)(5)无线射频的信道、发射功率的设置(2课时)(6)星状网组网通信(2课时)(7)树状网组网通信(2课时)(8)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实验(2课时)五.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教学目标的是"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落实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上,通过"多看、多思考、多做实验"来实现教学目标:(1)大课以教材、powerpoint为媒介,讲授ZigBee无线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理解的层次;(2)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理论性较强,涉及的知识点多,仅靠大课、小课的教学是不够的,应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和多做实验.
为此,可以将大课课件提前放到FTP上,让学生预习;大课时给出几个小问题,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学生通过举手抢答方式回答问题.
对于学生的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情况,老师要有记录,并给予相应的分数奖励;(3)实验课是大课的补充和细化,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
为检查、督促学生学习,我们将采用实验操作及撰写实验报告来考核,本学期我们计划进行8次的实验,每完成一次实验必须递交实验报告;同时成立课外兴趣学习小组(6-8人一组,由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组长)进行课外的实验讨论与交流.

(4)作业与课堂测试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本学期布置大作业4次,教师登记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其中所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与指导.
另外,还将提供一些ZigBee的视频资料、电子书籍、有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学习论坛等供学生参考、选用.
六.
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以考核学生对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
对于那些能较好地掌握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实践能力较强、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应该给予优异成绩.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具体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小课考核实验课时老师随机抽查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并要求在课后提交实验报告,共8次实验.
每次提交的实验报告占1分,共8分,对每位同学随机抽查实验操作2次,每次1分;两项占10分1010%书面作业共计布置4次大作业.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2分,书面作业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
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88%平时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新课内容预习、课堂参与情况,共2分.
根据的课堂表现与参与情况酌情给分22%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ZigBee无线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应用水平的高低707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
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20第二部分常用微型传感器20第三部分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开发基础20第四部分传感器网络的通信技术42第五部分传感器网络的支撑技术22第六部分传感器网络协议的技术标准、军事应用20第七部分IAR集成开发环境及程序下载02第八部分CC2530开发板硬件资源详解22第九部分ZigBee无线传感器分析入门22第十部分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提高42第十一部分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42第十二部分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实践42第十三部分复习20课外实践1总计51学时八.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与实现》王小强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参考书:《无线传感器网络简明教程》崔逊学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钟永锋等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ZigBee紫蜂技术及其应用》蒋挺等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九.
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课程名称: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课程代码:CS3002计划学时:51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郑小奔一.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的专业必修课程.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集传感器技术、微机电技术、现代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计算机信息领域最活跃的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网络管理技术,熟悉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TinyOS编程环境的建立,着重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TinyOS,组件化编程语言nesC的基础知识,TinyOS应用编程的基本操作,TinyOS内核的基础知识,了解结点平台和应用程序的仿真,TinyOS自带的两种网络协议,TinyOS系统开发高级应用程序所需要的技术支持,基于TinyOS的应用开发实例.
为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相关技术,设计、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打下基础.
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让学生熟悉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TinyOS编程环境的建立,了解组件化的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TinyOS应用编程的基本操作,理解TinyOS内核的基础知识,了解节点平台和应用程序的仿真,掌握TinyOS自带的两种网络协议,了解TinyOS系统开发高级应用程序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了解TinyOS的应用开发实例,掌握基于TinyOS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基本设计方法,掌握其软硬件开发平台及仿真环境的使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加深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和从事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开发和工程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内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进展、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特征、现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及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它的需求、TinyOS操作系统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体系结构、TinyOS与其他的WSN操作系统的比较.
重点: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考虑的因素难点:操作系统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体系结构第二部分开发环境主要内容:TinyOS2.
1在Windows中的安装、TinyOS安装与测试、TinyOS程序的编译和下载.
重点:TinyOS的安装与程序编译与下载难点:TinyOS的编译与下载第三部分nesC语言编程主要内容:nesC语言规范、基于nesC的应用程序、nesC程序运行模型、编程约定、可视化组件关系图.
重点:nesC语言规范、基于nesC的应用程序难点:nesC程序运行模型第四部分基本操作主要内容:点对点的无线通信、节点与PC的通信、传感、存储.
重点:点对点的无线通信难点:传感第五部分系统内核主要内容:硬件抽象架构、任务与调度、系统启动顺序、资源仲裁、微控制器的电源管理、外围设备的电源管理、串口通信.
重点:任务与调度、系统启动顺序、资源仲裁难点:硬件抽象架构、资源仲裁第六部分平台仿真主要内容:平台、编译系统、TOSSIM仿真.
重点:平台与编译系统难点:平台的移植第七部分网络协议主要内容:分发协议、汇聚协议重点:分发协议、汇聚协议难点:分发协议、汇聚协议第八部分高级应用技术主要内容:低功耗应用程序、低功耗监听、TOSThreads线程、CC2530的安全联网功能.
重点:低功耗应用程序难点:TOSThreads线程第九部分基于TinyOS的应用开发实例主要内容:基于TSL2550传感器的光照检测、基于GSM短信的远程数据传输、基于简单蚁群算法的路由协议.
重点:TSL2550传感器的光照检测、基于GSM短信的远程数据传输难点:基于简单蚁群算法的路由协议第十部分复习各章重点本课程从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来判断,其深度有了解、熟悉和掌握3个层次,"了解"是指要求学生大体知道所学的内容,例如: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进展,TinyOS与其他WSN操作系统的比较等,对于一些不太常用的内容,只要有点印象、实际应用时知道如何去查阅相关资料就行了,教学时不必细究;"熟悉"是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比如:TinyOS2.
1的安装、TinyOS的仿真;"掌握"是指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比如:TinyOS的内核、网络协议等.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令学生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分析、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
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编程环境的建立(2课时)(2)Blink-TinyOS编程的"Helloworld"(2课时)(3)TinyOS任务及应用举例(2课时)(4)节点间的无线通信(2课时)(5)节点与PC的通信(2课时)(6)TinyOS下的光照传感器检测(2课时)(7)存储(2课时)(8)多线程程序设计(2课时)五.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教学目标的是"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落实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上,通过"多看、多思考、多做实验"来实现教学目标:(1)大课以教材、powerpoint为媒介,讲授无线传感器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理解的层次;(2)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理论性较强,涉及的知识点多,仅靠大课、小课的教学是不够的,应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和多做实验.
为此,可以将大课课件提前放到FTP上,让学生预习;大课时给出几个小问题,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学生通过举手抢答方式回答问题.
对于学生的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情况,老师要有记录,并给予相应的分数奖励;(3)实验课是大课的补充和细化,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
为检查、督促学生学习,我们将采用实验操作及撰写实验报告来考核,本学期我们计划进行8次的实验,每完成一次实验必须递交实验报告;同时成立课外兴趣学习小组(6-8人一组,由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组长)进行课外的实验讨论与交流.

(4)作业与课堂测试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本学期布置大作业4次,教师登记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其中所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与指导.
另外,还将提供一些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的视频资料、电子书籍、有关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的学习论坛等供学生参考、选用.
六.
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以考核学生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
对于那些能较好地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实践能力较强、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应该给予优异成绩.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具体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小课考核实验课上老师随机抽查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并要求在课后提交实验报告,共8次实验.
每次提交的实验报告占1分,共8分,对每位同学随机抽查实验操作2次,每次1分;两项占10分1010%书面作业共计布置4次大作业.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2分,书面作业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
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88%平时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新课内容预习、课堂参与情况,共2分.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参与情况酌情给分22%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应用水平的高低707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
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绪论22第二部分开发环境22第三部分nesC语言编程42第四部分基本操作62第五部分系统内核62第六部分平台仿真22第七部分网络协议62第八部分基于TinyOS的应用开发实例42第九部分复习20课外实践1总计51学时八.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TinyOS》潘浩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书:《智能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于海斌等编著,科学出版社《ZigBee紫蜂技术及其应用》蒋挺等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理论及应用》王殊等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无线传感器网络简明教程》崔逊学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九.
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课程名称:无线传感器网络集成技术课程代码:CS3004计划学时:51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郑小奔一.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综合课程,主要学习无线传感器网络集成的相关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微机电技术、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等,目的是增强学生设计、构建、维护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力,为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主要的通信协议ZigBee2007/PRO,以及CC2530芯片对应的开发平台,掌握ZigBee协议的基础知识、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与系统组成,能够构建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
再通过综合实例来诠释无线传感器网络所涉及的相关技术,让学生从应用角度去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构建、维护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要求学习三个部分的知识,包括无线单片机、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ZigBee技术;其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具体要求掌握体系结构和网络管理技术,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定位、目标跟踪和时间同步等几大支撑技术;ZigBee技术要求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物理层协议、MAC协议、路由协议、拓扑控制协议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IEEE802.
15.
4、ZigBee通信协议.
无线单片机技术要求掌握基于CC2530/CC2430的ZigBee协议,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应用的基本设计方法,掌握其软硬件开发平台和仿真环境的使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整体的理解与应用,为进一步从事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开发和工程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内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体系结构,包括:节点体系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所涉及的典型短距离无线通信网络技术.

重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节点体系结构、协议)难点:短距离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第二部分IEEE802.
15.
4、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主要内容:IEEE802.
15.
4标准(包括IEEE802.
15.
4的主要特点、物理层规范、媒体介质访问层(MAC)规范)、ZigBee技术(包括:网络层规范、应用层规范、ZigBee协议栈各层帧结构之间的关系).

重点:物理层规范、MAC层规范、网络层规范、应用层规范难点:ZigBee协议第三部分ZigBee开发平台及其基础实验主要内容:ZigBee硬件平台、开发软件、CC2530基础实验(包括CC2530概述、通用数字I/O、时钟模式、外部中断、定时器中断、ADC单次采样实验、秒表、TempSensor实验、UART实验、DMA传输、ADC连续采样、Flash读写、随机序列发生器、AES-128安全协处理器、射频通实验、功耗模式等).
重点:CC2530的内部资源难点:如何自学使用CC2530第四部分TIZ-Stack软件架构及开发基础主要内容:简单的操作系统、轮转查询式操作系统的应用、Z-Stack的开发基础、Z-Stack的基本概念、应用层、网络层、安全.
重点:Z-Stack的软件架构、网络层难点:Z-Stack使用的操作系统第五部分ZigBee基础实验主要内容:与Z-Stack相关的IAR工程选项设置、工程程序架构、温度传感器实验、灯开关实验、绑定、命令、簇、Profile、HomeAutomation实验.
重点:工程程序架构、IAR选项设置、绑定、命令、簇、Profile难点:温度传感器实验、HomeAutomation实验第六部分综合项目主要内容:智能家居演示系统、无线数据透明传输系统、工业气体检测系统、ZigBee无线定位系统.
重点:各项目的系统设计、实现过程难点:项目代码的编写第七部分复习复习各章重点本课程从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来判断,其深度有了解、熟悉和掌握3个层次,"了解"是指要求学生大体知道所学的内容,例如:传感器网络安全、路由协议设计等,对于一些不太常用的内容,只要有点印象、实际应用时知道如何去查阅相关资料就行了,教学时不必细究;"熟悉"是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如: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掌握"是指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比如: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各层特点及作用、主要的协议如MAC协议,路由协议、ZigBee协议标准等.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令学生掌握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和分析、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
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CC2530定时器实验(2课时)(2)CC2530PWM实验(2课时)(3)基于CC2530的传感器实验(2课时)(4)ZigBee协议栈下任务建立实验(2课时)(5)树状网中温湿传感器数据采集(2课时)(6)传感器网络综合器(带嵌入式网关图形界面)(2课时)(7)课程设计答辩(2课时)(8)课程设计答辩(2课时)五.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教学目标的是"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落实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上,通过"多看、多思考、多做实验"来实现教学目标:(1)大课以教材、powerpoint为媒介,讲授无线传感器网络集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理解的层次;(2)无线传感器网络集成技术涉及的技术较广,理论性与实践较强,涉及的知识点多,仅靠大课、小课的教学是不够的,应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和多做实验.
为此,可以将大课课件提前放到FTP上,让学生预习;大课时给出几个小问题,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学生通过举手抢答方式回答问题.
对于学生的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情况,老师要有记录,并给予相应的分数奖励;(3)实验课是大课的补充和细化,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
为检查、督促学生学习,我们将采用实验操作及撰写实验报告来考核,本学期我们计划进行8次的实验,每完成一次实验必须递交实验报告;同时成立课外兴趣学习小组(6-8人一组,由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组长)进行课外的实验讨论与交流.

(4)作业与课堂测试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本学期布置大作业3次,教师登记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其中所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与指导.
另外,还将提供一些无线传感器网络集成技术的视频资料、电子书籍、有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学习论坛等供学生参考、选用.
六.
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以考核学生对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集成技术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系统结构设计以及代码实现.
对于那些能较好地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集成技术、实践能力较强、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应该给予优异成绩.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具体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小课考核实验课时老师随机抽查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并要求在课后提交实验报告,共6次实验.
每次提交的实验报告占1.
5分,共9分,对每位同学随机抽查实验操作2次,每次2分;两项占10分1111%书面作业共计布置3次大作业.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1分,书面作业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
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33%课程设计在课程的后半期布置1次课程设计,综合应用课程所学习的多个知识点(如:传感器技术、单片机程序设计、ZigBee协议实现、嵌入式系统技术等),小计6分.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1-3人一组,共同完成项目,需按照规定时间提交项目源程序、调试运行演试;最后两次小课进行综合答辩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表现打分66%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无线传感器网络集成技术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应用水平的高低707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
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无线传感器网络42第二部分IEEE802.
15.
4/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标准62第三部分ZigBee开发平台及其基础实验42第四部分TIZ-Stack软件架构及开发基础64第五部分ZigBee基础实验64第六部分综合项目62第七部分复习20课外实践1总计51学时八.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ZigBee技术实践教程》高守玮等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参考书:《ZigBee2007/PRO协议栈实验与实践》李文仲等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九.
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课程名称:无线通信基础课程代码:CS2001计划学时:51学分:3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郑小奔一.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无线通信基础》课程是物联网工程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主要讲授无线通信基础、无线通信基本技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新技术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掌握无线通信的技术基础和体系结构,拓展学生在现代通信技术领域的知识面.

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紧紧围绕模拟通信系统模型和数字通信系统模型讲述现代通信的一般原理与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现代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能运用现代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述常见通信方式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各种现代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三.
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内容:无线通信系统的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主要规格指标、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现代无线通信系统实例、无线通信面临的技术挑战.
重点:无线通信系统的构成、特点、组成、工作方式、无线通信系统的主要规格指标难点:无线通信系统的构成、特点、组成、工作方式、无线通信系统的主要规格指标第二部分无线通信基础主要内容:无线信道传播概述、大尺度路径损耗、小尺度衰落和多径效应.
重点:无线信道传播特性难点: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第三部分无线通信基本技术主要内容:信源编码、信道编码、调制技术、多址技术、抗衰落技术.
重点:调制技术、多址技术难点:调制技术、多址技术第四部分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内容:GSM移动通信系统、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无线局域网、其他无线通信系统.
重点:GSM移动通信系统、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难点:GSM移动通信系统、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第五部分微波与卫星通信系统主要内容:微波中继通信、卫星通信系统.
重点:微波传播特性、卫星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难点:微波传播特性、卫星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第六部分WLAN技术主要内容:WLAN概述、IEEE802.
11MAC层、IEEE802.
11物理层.
重点:IEEE802.
11MAC层、IEEE802.
11物理层难点:IEEE802.
11MAC层、IEEE802.
11物理层第七部分WiMAX技术主要内容:WiMAX概述、IEEE802.
16MAC层、IEEE802.
16物理层、WiMAX技术发展.
重点:IEEE802.
16MAC层、IEEE802.
16物理层难点:IEEE802.
16MAC层、IEEE802.
16物理层第八部分无线接入相关的技术主要内容:SCDMA无线接入技术、McWiLL无线接入技术、WiBro无线接入技术、HiperLAN/2接入技术.
重点:SCDMA无线接入技术、HiperLAN/2接入技术难点:SCDMA无线接入技术、HiperLAN/2接入技术第九部分无线市话系统主要内容:无线市话概述、关键技术、系统组成、空中接口及通信流程、信令传输.
重点:关键技术、系统组成难点:关键技术、系统组成第十部分蓝牙技术主要内容:概述、蓝牙设备组成与蓝牙网络结构、蓝牙协议、蓝牙无线电规范、基带规范、链路管理规范、逻辑链路控制与自适应协议规范、蓝牙系统实现、技术应用.
重点:蓝牙设备组成与蓝牙网络结构、蓝牙协议、蓝牙无线电规范、基带规范、链路管理规范、逻辑链路控制与自适应协议规范难点:蓝牙设备组成与蓝牙网络结构、蓝牙协议、蓝牙无线电规范、基带规范、链路管理规范、逻辑链路控制与自适应协议规范学习了本课程以后,在"识记"、"领会"、"分析应用"三个能力层次上,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的基本要求是:(1)识记:能识记无线通信的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涵义,并能表述和判断其是与非.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掌握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能表述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分析相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3)分析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理解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阐释常见通信方式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的理论问题,分析有关的技术过程和方法,有关的系统模型与结构,并能应用有关原理与技术设计制作一些简单通信系统.

四.
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matlab入门(2课时)(2)matlab程序设计的结构(2课时)(3)Simulink的入门(2课时)(4)Simulink的使用(2课时)(5)AM调制(2课时)(6)AM解调(2课时)(7)FM调制(2课时)(8)数字基带PAM信号传输(2课时)五.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教学目标的是"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落实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上,通过"多看、多思考、多做实验"来实现教学目标:(1)大课以教材、powerpoint为媒介,讲授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理解的层次;(2)无线通信基础理论性较强,涉及的知识点多,仅靠大课、小课的教学是不够的,应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和多做实验.
为此,可以将大课课件提前放到FTP上,让学生预习;大课时给出几个小问题,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学生通过举手抢答方式回答问题.
对于学生的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情况,老师要有记录,并给予相应的分数奖励;(3)实验课是大课的补充和细化,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
为检查、督促学生学习,我们将采用实验操作及撰写实验报告来考核,本学期我们计划进行8次的实验,每完成一次实验必须递交实验报告;同时成立课外兴趣学习小组(6-8人一组,由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组长)进行课外的实验讨论与交流.

(4)作业与课堂测试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本学期布置大作业4次,教师登记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其中所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与指导.
另外,还将提供一些无线通信基础的视频资料、电子书籍、有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学习论坛等供学生参考、选用.
六.
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以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主要考虑.
能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点,积极思考和提问的学生应该给予优异的成绩.
课程总评成绩中考勤占10%,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详细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共2分.
视学生的课前预习的情况及回答问题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酌情给分22%作业共计布置4次大作业.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2分,书面作业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88%小课考核实验课时老师随机抽查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并在课后提交实验报告,共8次实验.
每次提交的实验报告占1分,共8分,每位同学会随机抽查实验操作2次,每次1分;两项占10分1010%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无线通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应用水平的高低7070%七.
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无线通信概述20第二部分无线通信基础42第三部分无线通信系统基本技术80第四部分移动通信系统42第五部分微波与卫星通信系统22第六部分WLAN技术22第七部分WIMAX技术22第八部分无线接入相关技术22第九部分无线市话系统22第十部分蓝牙技术42复习20课外实践1总计51八.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无线通信基础系统与技术》潘焱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01参考书:《通信新读-从原理到应用》陈小锋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06九.
本课程其他说明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无线通信系统的理解,掌握移动通信布网、系统设计等技术,掌握各种实现技术,掌握系统容量的规划等技术.
计算机系专业选修课课程名称:物联网中间件的开发与应用课程代码:CI3009计划学时:51学分:3课程性质:选修、考查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待定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是《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射频识别原理》等专业必修课的后续课程.
RFID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主要讲解RFID系统的神经中枢RFID实时中间件关键技术,为RFID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主要内容包括RFID实时中间件系统结构、数据模型及查询语言、事件过滤及清洗策略、实时事件调度策略、支持实时和非实时查询的混合存储引擎、事件驱动RFID零售超市系统开发等.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要求有一定Java程序设计基础,本专业已经开设过Java程序设计课程和相关的实训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RFID实时中间件系统结构、数据模型及查询语言、事件过滤及清洗策略、实时事件调度策略、支持实时和非实时查询的混合存储引擎、事件驱动RFID零售超市系统开发等知识.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内容:RFID中间件概述、国内外研究现状、RFID标准组织介绍、RFID技术发展趋势.
重点:RFID中间件概述、RFID标准组织介绍难点:RFID标准组织介绍第二部分RFID实时中间件体系结构主要内容:RFID数据流特征、RFID实时中间件功能需求、RFID实时中间件系统结构.
重点:RFID数据流特征、RFID实时中间件系统结构难点:RFID实时中间件系统结构第三部分RFID时态对象数据模型及查询主要内容:EPCIS标准及数据分类、RFID时态对象模型、时态对象模型在TOODM上的实现、时态查询实例.
重点:RFID时态对象模型、时态对象模型在TOODM上的实现、时态查询实例难点:时态对象模型在TOODM上的实现第四部分RFID数据流清洗策略主要内容:问题描述及定义、基于核密度的孤立点检测策略、概率的使用、窗口自适应调整策略、性能测试与分析.
重点:基于核密度的孤立点检测策略、概率的使用、窗口自适应调整策略难点:基于核密度的孤立点检测策略第五部分基于距离的RFID孤立点检测方法主要内容:问题描述及定义、基于距离的局部孤立点检测、基于近似估计的全局孤立点检测、性能测试与分析.
重点:基于距离的局部孤立点检测、基于近似估计的全局孤立点检测、性能测试与分析难点:基于距离的局部孤立点检测第六部分RFID实时事件调度策略主要内容:基于优先级表的优先级分配策略、基于优先级表的调度策略设计、性能测试及分析.
重点:基于优先级表的优先级分配策略、基于优先级表的调度策略设计难点:基于优先级表的优先级分配策略、基于优先级表的调度策略设计第七部分RFID混合存储引擎主要内容:混合存储模式分析、RFID混合存储架构.
重点:混合存储模式分析、RFID混合存储架构难点:混合存储模式分析、RFID混合存储架构第八部分事件驱动RFID零售超市系统开发主要内容:相关应用分析、事件驱动机制概述、RFID事件处理框架、系统功能及系统结构、事件定义及处理、历史数据模型及查询.
重点:RFID事件处理框架、系统功能及系统结构、事件定义及处理、历史数据模型及查询难点:RFID事件处理框架、系统功能及系统结构、事件定义及处理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序号内容1时态查询实例2RFID数据流清洗策略3基于距离的RFID孤立点检测方法4RFID实时事件调度策略5事件驱动RFID零售超市系统开发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本课程是一门应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和实验案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1)课堂讲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广泛查阅材料,细致备课,充分组织教案,并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保证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2)实践练习组织学生针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程序开发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课程的考核的主要方式为考查;以小组的形式考核学生掌握RFID中间件技术开发的综合应用能力.
详细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课堂表现参加课堂讨论并积极发言,对老师的提问主动回答,回答内容逻辑性强,表达清晰1010%作业与实验包括每一次实验练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三次阶段性的综合作业完成的情况4040%课程综合设计小组开发RFID零售超市系统,并上台演示4040%本课程为考查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100%,不进行期末考试,总评成绩最终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记分.
百分制与五级制的换算标准是: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序号内容学时分配1绪论42RFID实时中间件体系结构43RFID时态对象数据模型及查询44RFID数据流清洗策略65基于距离的RFID孤立点检测方法86RFID实时事件调度策略87RFID混合存储引擎68事件驱动RFID零售超市系统开发12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RFID实时中间件技术》廖国琼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参考书:《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技术》王汝传编,科学出版社2011《高频RFID技术高级教程》无线龙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九、本课程其他说明无课程名称:物联网信息安全课程代码:CI4002计划学时:68学分:4课程性质:选修、考试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待定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紧密跟踪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最新发展,依据国内外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最新标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物联网信息安全的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同时依据典型物联网信息安全领域的工程实践,介绍物联网工程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课程内容包括物联网信息安全概述、物联网信息感知安全、物联网信息存储安全、物联网信息传输安全、物联网应用层信息安全、IPv6信息安全、云计算安全以及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等物联网信息安全领域的关键环节.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国内外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最新标准.
掌握物联网信息安全的体系结构及相关关键技术,了解物联网工程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物联网信息感知安全、物联网信息存储安全、物联网信息传输安全、物联网应用层信息安全、IPv6信息安全、云计算安全以及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等物联网信息安全领域的关键环节等.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概述主要内容:物联网和信息安全、物联网信息安全、物联网信息安全架构、物联网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策略、物联网信息安全服务、物联网信息安全机制.
重点:物联网信息安全架构、物联网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策略、物联网信息安全服务、物联网信息安全机制难点:物联网信息安全架构、物联网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策略第二部分物联网信息感知安全主要内容:物联网信息感知安全属性和安全威胁、感知层密钥管理机制、网络安全加密协议、广播认证协议、基于RFID的物联网信息感知安全.
重点:感知层密钥管理机制、网络安全加密协议、广播认证协议、基于RFID的物联网信息感知安全难点:感知层密钥管理机制、网络安全加密协议第三部分物联网信息存储安全主要内容:数据归档及分级存储管理、物联网数据的容灾备份、物联网系统的容错与冗余、物联网系统的灾难恢复、数据销毁和恢复、物联网数据库安全.
重点:物联网数据的容灾备份、物联网系统的容错与冗余、物联网系统的灾难恢复、数据销毁和恢复难点:物联网系统的容错与冗余、物联网系统的灾难恢复第四部分物联网信息传输安全主要内容:基于蓝牙的物联网信息传输安全、基于zigbee的物联网信息传输安全、基于uwb的物联网信息传输安全、基于wmn的物联网信息传输安全、异构网络的信息传输安全、物联网电磁泄漏防护、基于认知无线电的物联网频谱资源管理.

重点:基于zigbee的物联网信息传输安全、基于uwb的物联网信息传输安全、基于wmn的物联网信息传输安全、异构网络的信息传输安全难点:异构网络的信息传输安全第五部分物联网应用层信息安全主要内容:物联网应用层信息安全分析、访问控制、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数字水印、数字指纹技术.
重点:访问控制、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数字水印、数字指纹技术难点: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数字水印、数字指纹技术第六部分物联网网络攻击与防范主要内容:物联网网络病毒防护、物联网黑客攻击及防范、防火墙、物联网入侵检测、物联网网络安全扫描.
重点:物联网黑客攻击及防范、防火墙、物联网入侵检测难点:物联网入侵检测第七部分基于ipv6的物联网信息安全主要内容:ipv6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ipsec协议、密钥交换协议、移动ipv6信息安全机制、ip组播面临的安全形势、ip组播的密钥管理.
重点:ipsec协议、密钥交换协议、移动ipv6信息安全机制、ip组播的密钥管理难点:密钥交换协议、移动ipv6信息安全机制第八部分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信息安全主要内容:云计算与物联网、云计算面临的安全问题及对策、云计算安全的研究现状、云计算安全关键技术、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信息安全服务.
重点:云计算安全关键技术、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信息安全服务难点:云计算安全关键技术第九部分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主要内容: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概述、物联网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标准、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效能评估.
重点:物联网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标准、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效能评估难点: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标准、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序号内容1物联网信息感知安全2物联网信息存储安全3物联网信息传输安全4物联网应用层信息安全5物联网网络攻击与防范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本课程是一门与物联网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和实验案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1)课堂讲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广泛查阅材料,细致备课,充分组织教案,并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保证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2)实践练习组织学生针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程序开发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课程采用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其中考试为期末的课程考试,全面考查学生掌握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和国内外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最新标准.
平时考查部分包括考勤、课堂提问及回答、课堂表现、作业的综合评分.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详细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课堂表现参加课堂讨论并积极发言,对老师的提问主动回答,回答内容逻辑性强,表达清晰55%作业作业分为三次,每次作业5分.
要求按时交作业1515%期末考试掌握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和国内外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最新标准707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序号内容学时分配1概述42物联网信息感知安全83物联网信息存储安全84物联网信息传输安全85物联网应用层信息安全86物联网网络攻击与防范87基于ipv6的物联网信息安全88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信息安全89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8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物联网信息安全》徐小涛杨志红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参考书:《物联网安全》胡向东编著,科学出版社2012《物联网及其安全技术解析》徐光侠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九、本课程其他说明无课程名称:云计算技术课程代码:CI4003计划学时:34学分:2课程性质:选修、考查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待定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比较前沿的信息技术应用.
本课程主要介绍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热点"云计算"的现状及其发展,探讨云计算的主要技术发展及趋势.
课程主要内容:云计算概述、Google云计算、Hadoop、MapReduce、Hdfs、Hbase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云计算概念、知识体系、目前云计算领域的主要技术,理解Hadoop、MapReduce等技术理论及编程思想,掌握云计算基本理论与当今的云计算技术及最新发展,并能够构建简单的云计算环境.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本课程,首先明确,云计算的概念、体系架构、主要技术及发展应用,重点掌握Google云计算的技术结构及主要应用,Hadoop、MapReduce、HDFS、Hbase等关键技术的基本思想和技术细节.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后作业,撰写一篇综述性论文.
其中综述性论文应由学生本人认真、独立完成,在阅读云计算某一研究方向至少5篇论文的基础上,进行综述分析点评,论文格式以学院论文格式为准.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云计算简介主要内容:云计算的定义和分类、云计算的优势和意义、云计算的应用、云计算的层次架构.
重点:云计算的定义和分类、云计算的应用、云计算的层次架构难点:云计算的应用、云计算的层次架构第二部分云架构主要内容:资源调度与消息通讯、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安全与数据安全、可伸缩性与性能、标准化、服务管理.
重点: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安全与数据安全、可伸缩性与性能、标准化、服务管理难点: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安全与数据安全第三部分云计算业界动态主要内容:云计算业界动态:IBM、Google、Microsoft、Amazon、Saleforce.
com.
重点:云计算业界动态难点:云计算业界动态发展第四部分Hadoop/MapReduce介绍主要内容:Hadoop简介、Hadoop应用、MapReduce背景、算法介绍.
重点:Hadoop应用、MapReduce背景、算法介绍难点:Hadoop应用和相关算法第五部分文件系统GFS和HDFS主要内容:基础知识、GFS、HDFS、Pig&Hbase.
重点:GFS、HDFS、Pig&HBase难点:GFS、HDFS的应用第六部分SaaS概述主要内容:什么是SaaS、SaaS的优势与缺点、成功案例.
重点:什么是SaaS、SaaS的优势与缺点、成功案例难点:SaaS相关概念第七部分SaaS基础架构与平台主要内容:SaaS基础架构、多租户应用.
重点:SaaS基础架构、多租户应用难点:多租户应用第八部分构建SaaS应用主要内容: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Cache、开放的SaaS平台.
重点: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开放的SaaS平台难点: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第九部分虚拟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业界动态主要内容:IBM、Vware、Xen/Citrix、Microsoft.
重点:虚拟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业界动态IBM、Vware、Xen/Citrix、Microsoft难点:虚拟化技术的发展动态第十部分虚拟化数据中心主要内容:数据中心的定义、下一代数据中心的需求、数据中心的设计与架构、数据中心的主要支撑技术.
重点:数据中心的定义、下一代数据中心的需求、数据中心的设计与架构、数据中心的主要支撑技术难点:数据中心的设计与架构、数据中心的主要支撑技术第十一部分虚拟化技术概论主要内容:虚拟化的定义、虚拟化的分类、虚拟化的意义.
重点:虚拟化的定义、虚拟化的分类难点:虚拟化的定义、虚拟化的分类第十二部分虚拟机存储主要内容:虚拟存储技术概论、典型技术介绍.
重点:虚拟存储技术概论、典型技术介绍难点:虚拟存储典型技术实现第十三部分虚拟化网络主要内容:虚拟化网络架构、主要技术介绍.
重点:虚拟化网络架构、主要技术介绍难点:虚拟化网络典型技术实现第十四部分虚拟化资源管理主要内容:负载均衡、高可用性、安全与备份.
重点:负载均衡、高可用性、安全与备份难点:虚拟化资源管理典型技术实现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序号内容1Hadoop/MapReduce2文件系统GFS和HDFS3构建SaaS应用4虚拟化资源管理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本课程是一门应用实践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和实验案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1)课堂讲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广泛查阅材料,细致备课,充分组织教案,并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保证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2)实践练习组织学生针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程序开发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课程的考核的主要方式为考查,要求学生了解云计算比较前沿的信息技术应用,详细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课堂表现参加课堂讨论并积极发言,对老师的提问主动回答,回答内容逻辑性强,表达清晰1010%作业与实验任务包括每一次实验练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二次阶段性的综合作业完成的情况2020%课程论文综述性论文应由学生本人认真、独立完成,在阅读云计算某一研究方向至少5篇论文的基础上,进行综述分析点评,论文格式以学院论文格式为准.
6060%本课程为考查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100%,不进行期末考试,总评成绩最终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记分.
百分制与五级制的换算标准是: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序号内容学时分配1云计算简介22云架构23云计算业界动态24Hadoop/MapReduce介绍45文件系统GFS和HDFS46SaaS概述27SaaS基础架构与平台28构建SaaS应用29虚拟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业界动态210虚拟化数据中心211虚拟化技术概论212虚拟机存储213虚拟化网络214虚拟化资源管理4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虚拟化与云计算》王金波等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01参考书:《Hadoop权威指南》TomWhite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互联网时代的软件革命SaaS架构设计》叶伟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1九、本课程其他说明无课程名称: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课程代码:CS3005计划学时:68学分:4课程性质:选修、考查面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陈键锋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计算机系各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是《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专业必修课的后续课程,Android是一个优秀的手机开发平台,从2007年年底发布以来,受到广大移动开发爱好者的亲睐,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然而,我国移动应用开发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人才市场出现真空,不管是大型跨国公司还是小而专的软件开发商,移动应用领域企业人才还是相当稀少.
目前的就业和实习乃至全国性的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对于移动应用开发人才都有绝对的优势.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要求有一定Java程序设计基础,本专业已经开设过Java程序设计课程和相关的实训课程.
本课程以Android这一主流移动平台操作系统为切入点和教学案例,让学生掌握移动应用开发的基本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让学生理解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开发、部署等手机软件的高级开发技术;通过该课程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在手机软件开发方面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Android简介主要内容: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起源、Android特征、Android的体系结构.
重点: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特征、Android的体系结构难点: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的体系结构第二部分Android开发环境主要内容:安装Android开发环境、安装JDK和Eclipse、安装AndroidSDK.
重点:安装Android开发环境、安装AndroidSDK难点:安装Android开发环境、安装AndroidSDK第三部分Android应用程序主要内容:讲解和演示如何创建第一个Android程序、Android程序结构、使用命令行工具创建程序.
重点:创建第一个Android程序、Android程序结构、使用命令行工具创建程序难点:Android程序结构、使用命令行工具创建程序第四部分Android生命周期主要内容:简单介绍程序的生命周期、Android系统的进程以及其优先级.
重点讲解Android系统有四个重要的组件,分别是Activity、Service、BroadcaseReceiver和ContentProvider.
详细讲解Activity生命周期的四种状态.
通过建立一个新的Android工程来演示Activity生命周期的状态及调用顺序.
详细讲解LogCat和DevTools两种程序调试工具的用法.

重点:Android系统有四个重要的组件,分别是Activity、Service、BroadcaseReceiver和ContentProvider难点:Activity生命周期的四种状态第五部分Android用户界面主要内容:简单介绍用户界面(UserInterface,UI)是系统和用户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媒介.
从而介绍Android用户界面框架.
详细讲解TextView、EditText、Button、ImageButton、Checkbox、RadioButton、Spinner、ListView和TabHost的使用.
详细讲解线性布局、框架布局、表格布局、相对布局、绝对布局的使用.
详细讲解选项菜单、子菜单和快捷菜单的使用.
重点介绍按键事件和触摸事件.

重点:Android用户界面框架、线性布局、框架布局、表格布局、相对布局、绝对布局的使用、按键事件和触摸事件难点:按键事件和触摸事件第六部分组件通信与广播信息主要内容:Intent的功能和用途、Intent过滤器作用和功能、广播的使用方法.
重点:Intent过滤器作用和功能、广播的使用方法难点:Intent过滤器作用和功能、广播的使用方法第七部分后台服务主要内容:简单讲解Service生命周期和Service的使用方法.
详细介绍服务管理、进程的使用、服务邦定.
详细介绍进程间的通信、服务创建和调用、数据传递等知识点.
重点:服务管理、进程的使用、服务邦定、进程间的通信、服务创建和调用、数据传递难点:服务邦定、进程间的通信、服务创建和调用、数据传递第八部分数据存储与访问主要内容:简单讲解SharedPreferences知识点的用法、重点介绍内部存储、外部存储、资源文件.
重点讲解SQLite数据库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包括数据库的建立、表的建立、对数据的增删改查等数据操作.
讲解ContentProvider的原理和用途以及ContentProvider的使用方法.

重点:内部存储、外部存储、资源文件、SQLite数据库、ContentProvider的使用方法难点:SQLite数据库、ContentProvider的使用方法第九部分位置服务与地图应用主要内容:简单讲解位置服务的概念和应用.
详细讲解如何申请地图密钥,如何使用Google地图来完成应用的功能.
重点:位置服务的概念和应用难点:如何申请地图密钥,如何使用Google地图来完成应用的功能第十部分综合示例设计与开发主要内容:以"条形码图书管理系统软件"为例,来讲解开发一个Android综合应用程序的步骤.
重点:开发一个Android综合应用程序的步骤难点:开发一个Android综合应用程序的步骤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序号内容1Android应用开发环境搭建2View及布局管理器的使用3常用UI设计组件的使用4事件处理5深入理解Activity6使用Intent和Android应用资源7组件通信与广播信息8后台服务9数据存储与访问10位置服务与地图应用11综合示例设计与开发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本课程是一门手机软件开发的应用实践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和实验案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1)课堂讲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广泛查阅材料,细致备课,充分组织教案,并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保证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2)实践练习组织学生针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程序开发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课程的考核的主要方式为考查;以小组的形式考核学生掌握andriod手机软件开发的综合应用能力.
详细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课堂表现参加课堂讨论并积极发言,对老师的提问主动回答,回答内容逻辑性强,表达清晰1010%作业与实验包括每一次实验练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三次阶段性的综合作业完成的情况4040%课程综合设计小组开发的android手机综合软件应用和小组演示结果404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100%,不进行期末考试,总评成绩最终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记分.
百分制与五级制的换算标准是: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序号内容学时分配1Android简介42Android开发环境43Android应用程序84Android生命周期45Android用户界面86组件通信与广播信息87后台服务88数据存储与访问89位置服务与地图应用810综合示例设计与开发8总计68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Android编程入门很简单》王勇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参考书:《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王向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Android移动开发入门与进阶》张利国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Android应用开发揭秘》杨丰盛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Android移动开发案例详解》张利国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九、本课程其他说明无课程名称:ASP.
NET应用开发课程代码:CW3006计划学时:34学分:2课程性质:选修、考试面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陈键锋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
NET框架,熟练使用各种常用的Html控件、Web服务器控件,掌握ASP.
NET的基本技术,掌握ADO.
NET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ASP.
NET程序设计能力,为今后从事计算机软件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ASP.
NET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课讲授理论知识,通过上机课,让学生巩固和提升所学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如何使用ASP.
NET4.
0和配套的VisualStudio2010开发环境进行Web网站开发所要学习的技术、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课程分别介绍ASP.
NET4.
0的基础知识、C#编程语言基础、Web服务器控件、主题、母版页、网站导航、数据绑定、数据源控件、ADO.
NET数据库开发、XML数据操作、LINQ查询技术、Web服务、ASP.
NETAJAX以及ASP.
NETMVC等Web网站开发必须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巧,并通过个人博客和音乐商店两个项目演示了ASP.
NET4.
0技术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
培养基于ASP.
NET4.
0的Web应用程序开发能力,达到以下基本要求:掌握Web服务器的配置方法熟练使用ASP.
NET的基本组件WEB控件、验证控件、母版页等熟悉WEB表现层对于数据访问控制的方法学会ASP.
NET高级组件的使用认证授权组件、自定义控件、全球化支持、个性化定制、Web部件等能结合SQLSERVER2005、ADO.
NET与ASP.
NET等系列的技术完成小型项目的设计与编码.
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ASP.
NET4.
0开发入门主要内容:Web编程基础、.
NET概述、ASP.
NET的运行环境与安装.
重点:ASP.
NET运行的基本原理、ASP.
NET的运行环境与安装难点:ASP.
NET运行的基本原理、ASP.
NET的运行环境与安装第二部分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主要内容:C#概述、C#的数据结构、操作符与控制语句、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
重点:C#基本知识、C#的数据结构、操作符与控制语句、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难点:C#与Java、C++的差别之处第三部分ASP.
NET内置对象主要内容:ASP.
NET内置对象概述、Response对象、Request对象、Application对象、Server对象、Session对象、Cookie对象.
重点:ASP.
NET内置对象、Response对象、Request对象、Application对象、Server对象、Session对象、Cookie对象难点:ASP.
NET内置对象的理解与灵活使用第四部分ASP.
NET服务器端控件和验证控件主要内容:服务器端控件概述、HTML服务器端控件、WEB服务器端控件、验证控件、用户控件、其它实用控件的运用.
重点:服务器端控件基本知识、HTML服务器端控件、WEB服务器端控件、验证控件、用户控件、其它实用控件难点:服务器端控件基本知识、HTML服务器端控件、WEB服务器端控件、验证控件、用户控件、其它实用控件第五部分ADO.
NET数据访问和数据控件主要内容:ADO.
NET的结构、数据库的基本操作、Connection对象、Command对象、DataReader对象、DataAdapter对象、DataSet对象、DataView对象、数据控件.

重点:ADO.
NET的结构、SQL语言基础、Connection对象、Command对象、DataReader对象、DataAdapter对象、DataSet对象、DataView对象、数据控件难点:ADO.
NET的结构、SQL语言基础、Connection对象、Command对象、DataReader对象、DataAdapter对象、DataSet对象、DataView对象、数据控件第六部分文件操作和XML数据操作主要内容:对目录的操作、文件的操作、读写文件、访问和操作XML.
重点:文件操作和XML数据操作难点:文件操作和XML数据操作第七部分网站设计和主题和样式主要内容:母版页简介、网站导航、导航控件主题和样式.
重点:母版页简介、网站导航、导航控件主题和样式难点:母版页简介、网站导航、导航控件主题和样式第八部分LINQ查询和ASP.
NETAJAX技术主要内容:LINQ基础知识、LINQ和数据库操作、LINQDataSource控件、ASP.
NETAJAX核心控件.
重点:LINQ基础知识、LINQ和数据库操作、LINQDataSource控件、ASP.
NETAJAX核心控件难点:LINQ基础知识、LINQ和数据库操作、LINQDataSource控件、ASP.
NETAJAX核心控件第九部分Web服务、ASP.
NETMVC框架主要内容:Web服务、ASP.
NETMVC框架.
重点:Web服务、ASP.
NETMVC框架难点:Web服务、ASP.
NETMVC框架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asp.
net服务器和开发环境搭建(2)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3)ASP.
NET内置对象(4)ASP.
NET服务器端控件(5)ADO.
NET数据访问和数据控件(6)文件操作和XML数据操作(7)网站设计和主题和样式(8)LINQ查询(9)ASP.
NETAJAX技术(10)Web服务、ASP.
NETMVC框架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不应该采用简单的"讲和听"模式把内容"灌输"给学生.
因此,在课程教学方法的整体考虑上,将充分演示软件的操作过程,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练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每个阶段都要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操作结果,让学生切实感受本课程是比较实用并且难度不是大的,逐步培养学生动手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意识.

最重要在实践课上要亲自动手完成当堂的课堂作业,并给予相应的评分.
在每一部分内容结束后,进行相应的阶段考核或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所掌握知识的程度.
为了达到巩固、加深、培养的目的,最后要求所有学生进行一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融合所学的所有知识点,综合运用.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到讲台演示自己的作业.
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课程的考核的主要方式为考试;考核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课程表现学前预习情况,课堂上回答问题、表现等55%课程作业包括每个学习阶段的作业、练习、综合作业2020%课程设计制作一个综合的asp.
net的网站1515%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ASP.
NET4.
0的Web应用程序开发能力的知识掌握情况505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实践学时第一部分ASP.
NET4.
0开发入门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ASP.
NET内置对象8第二部分ASP.
NET服务器端控件和验证控件4第三部分ADO.
NET数据访问和数据控件8第四部分文件操作和XML数据操作4第五部分网站设计和主题和样式4第六部分LINQ查询和ASP.
NETAJAX技术4第七部分Web服务、ASP.
NETMVC框架2总计34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ASP.
NET4.
0从入门到精通》张正礼、王坚宁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7参考书:《ASP.
NET2.
0实用教程》崔海良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5《ASP.
NET2.
0开发详解》奚江华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11《ASP.
NET程序设计案例教程》尚俊杰编著,北方交通出版社,2005.
10《ASP.
NET程序设计教程》闫洪这、潘勇编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0本课程其他说明无课程名称:高性能Web站点构建技术课程代码:CW3012计划学时:34学分:2课程性质:选修、考查面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负责人:待定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本课程是围绕如何构建高性能Web站点,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阐述,涵盖了Web站点性能优化的所有内容,包括数据的网络传输、服务器并发处理能力、动态网页缓存、动态网页静态化、应用层数据缓存、分布式缓存、Web服务器缓存、反向代理缓存、脚本解释速度、页面组件分离、浏览器本地缓存、浏览器并发请求、文件的分发、数据库I/O优化、数据库访问、数据库分布式设计、负载均衡、分布式文件系统、性能监控等.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数据的网络传输、服务器并发处理能力、动态网页缓存、动态网页静态化、应用层数据缓存、分布式缓存、Web服务器缓存、反向代理缓存、脚本解释速度、页面组件分离、浏览器本地缓存、浏览器并发请求、文件的分发、数据库I/O优化、数据库访问、数据库分布式设计、负载均衡、分布式文件系统等相关技术而达到构建高性能Web站点的目的.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内容:等待的真相、瓶颈在哪里、增加带宽、使用动态内容缓存、合理部署服务器、使用负载均衡、优化数据库.
重点:等待的真相、瓶颈在哪里、合理部署服务器、使用负载均衡、优化数据库难点:了解等待的真相、瓶颈在哪里第二部分数据的网络传输主要内容:分层网络模型、带宽、响应时间、互联互通.
重点:分层网络模型、带宽、响应时间、互联互通难点:分层网络模型、响应时间第三部分服务器并发处理能力主要内容:吞吐率、CPU并发计算、系统调用、内存分配、持久连接、I/O模型、服务器并发策略.
重点:吞吐率、CPU并发计算、系统调用、内存分配、服务器并发策略难点:CPU并发计算、服务器并发策略第四部分动态内容缓存主要内容:重复的开销、缓存与速度、页面缓存、局部无缓存、静态化内容.
重点:缓存与速度、页面缓存、局部无缓存、静态化内容难点:页面缓存、局部无缓存、静态化内容第五部分动态脚本加速与浏览器缓存主要内容:opcode缓存、解释器扩展模块、脚本跟踪与分析、浏览器缓存.
重点:opcode缓存、解释器扩展模块、脚本跟踪与分析、浏览器缓存难点:脚本跟踪与分析、浏览器缓存第六部分Web服务器缓存与反向代理缓存主要内容:URL映射、缓存响应内容、缓存文件描述符、传统代理、在反向代理上创建缓存、流量分配.
重点:URL映射、缓存响应内容、缓存文件描述符、流量分配难点:URL映射、流量分配第七部分Web组件分离主要内容:备受争议的分离、拥有不同的域名、浏览器并发数.
重点:备受争议的分离、拥有不同的域名、浏览器并发数难点:拥有不同的域名、浏览器并发数第八部分分布式缓存主要内容:数据库的前端缓存区、使用memcached、读操作缓存、写操作缓存、监控状态、缓存扩展.
重点:数据库的前端缓存区、使用memcached、读操作缓存、写操作缓存难点:数据库的前端缓存区、读操作缓存、写操作缓存第九部分数据库性能优化主要内容:友好的状态报告、正确使用索引、锁定与等待、事务性表的性能、使用查询缓存、临时表、线程池、反范式化设计、放弃关系型数据库.
重点:正确使用索引、锁定与等待、事务性表的性能、使用查询缓存、临时表、线程池、反范式化设计难点:使用查询缓存、临时表、线程池、反范式化设计第十部分Web负载均衡主要内容:HTTP重定向、DNS负载均衡、反向代理负载均衡、IP负载均衡、直接路由、IP隧道.
重点:HTTP重定向、DNS负载均衡、IP负载均衡、直接路由、IP隧道难点:IP负载均衡、直接路由、IP隧道第十一部分共享文件系统与分布式文件系统主要内容:网络共享、NFS、文件系统、存储节点和追踪器、MogileFS.
重点:网络共享、NFS、文件系统、存储节点和追踪器、MogileFS难点:NFS、MogileFS第十二部分性能监控主要内容:实时监控、监控代理、系统监控、服务监控.
重点:实时监控、监控代理、系统监控、服务监控难点:实时监控、服务监控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序号内容1动态内容缓存2动态脚本加速与浏览器缓存3Web服务器缓存与反向代理缓存4数据库性能优化5Web负载均衡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本课程是一门应用实践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和实验案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1)课堂讲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广泛查阅材料,细致备课,充分组织教案,并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保证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2)实践练习组织学生针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程序开发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课程的考核的主要方式为考查;以小组的形式考核学生构建高性能Web站点综合应用能力.
详细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课堂表现参加课堂讨论并积极发言,对老师的提问主动回答,回答内容逻辑性强,表达清晰1010%作业与实验包括每一次实验练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三次阶段性的综合作业完成的情况4040%课程综合设计以小组的形式构建一个高性能Web站点,并进行演示和演讲.
4040%本课程为考查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100%,不进行期末考试,总评成绩最终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记分.
百分制与五级制的换算标准是: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序号内容学时分配1绪论22数据的网络传输23服务器并发处理能力24动态内容缓存25动态脚本加速与浏览器缓存46Web服务器缓存与反向代理缓存27Web组件分离48分布式缓存49数据库性能优化410Web负载均衡411共享文件系统与分布式文件系统212性能监控2总计34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构建高性能Web站点》郭欣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参考书:《高性能网站建设进阶指南:Web开发者性能优化最佳实践》(美)桑德斯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九、本课程其他说明无课程名称:EPC系统技术与应用课程代码:CI3005计划学时:34学分:2课程性质:选修、考查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待定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RFID的应用、提高课程.
主要介绍什么是EPC、EPC编码体系、EPC射频识别系统、EPC系统网络技术、EPC实施指南、EPC的管理与应用展望、EPC应用案例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从技术、应用、系统集成的角度,对EPC理论与应用有全面和系统的了解,进一步熟悉RFID技术及相关应用.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是在学习《射频识别原理与应用》之后修读本课程的,对RFID系统有一定认识,让学生回忆、复习RFID相关知识是本课程教学的第一个目的.
本课程教学的第二个目的是让学生逐步熟悉、理解什么是EPC、EPC系统的组成、EPC系统的技术及相关应用,能从技术、应用、系统集成等不同角度加以认识.
EPC系统与商品的生产、库存、流通、销售、服务等环节密切联系,本课程教学的第三个目的是让学生对这些领域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EPC基础主要内容:EPC的定义、EPC的产生、EPC系统的构成、EPC系统的特点、EPC系统的工作流程、EPC在国内外发展状况.
重点:EPC的定义、EPC系统的构成、EPC系统的特点、EPC系统的工作流程难点:理解EPC概念、EPC系统的构成、EPC系统的特点、EPC系统的工作流程第二部分EPC编码体系主要内容:EPC标准、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PC编码体系、EPC编码策略、EPC编码实现.
重点:EPC标准、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PC编码体系、EPC编码策略、EPC编码实现难点:EPC标准、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PC编码体系、EPC编码实现第三部分EPC射频识别系统主要内容:EPC与自动识别技术、EPC与射频识别技术、EPC标签、EPC标签识读器、EPC射频识别系统的建设.
重点:EPC与射频识别技术、EPC标签、EPC标签识读器难点:EPC标签、EPC标签识读器、EPC射频识别系统的建设第四部分EPC系统网络技术主要内容:EPCglobal网络与全球数据同步网络(GDSN)、中间件、ONS工作原理、EPC信息服务(EPCIS).
重点:EPCglobal网络、全球数据同步网络(GDSN)、中间件、ONS工作原理、EPC信息服务(EPCIS)难点:EPCglobal网络、中间件、ONS工作原理、EPC信息服务(EPCIS)第五部分EPC实施指南主要内容:实施工具、实施考评指标体系、EPC实施指南、EPCglobal认证认可项目.
重点:实施工具、EPC实施指南难点:实施工具、实施考评指标体系、EPC实施指南第六部分EPC的管理与应用展望主要内容:EPCglobal、EPC管理、EPC的应用展望.
重点:EPC管理、EPC的应用展望难点:EPC管理、EPC的应用展望第七部分EPC应用案例主要内容:沃尔玛RFID/EPC在供应链中的应用、麦德龙集团的EPCGen2技术应用、唯冠科技(深圳)在出口显示器上应用EPC标签.
重点:各案例的应用背景、主要技术、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难点:对案例的理解本课程从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来判断,其深度有了解、熟悉和掌握3个层次,"了解"是指要求学生大体知道所学的内容,随着后续知识的学习,再逐步消化、掌握;"熟悉"是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是指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

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无)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本课程是RFID的提高、应用课程,教学目标的是"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落实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上,通过"多看、多想、多练"来实现教学目标:(1)本课程讲授时以教材为主,以powerpoint、实例演示为媒介,讲授EPC及其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具体应用,达到理解的层次;(2)大课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大课时的表现,例如:是否课前预习、积极提出或回答问题、上课是否专心听讲等;(3)综合练习:本学期共布置4次综合性练习,学生应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10分,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4)读书报告: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有关EPC的读写报告,涉及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如:自动识别技术、EPC系统的组成与建立、EPC编码、EPC应用案例等,但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全从网上粘贴.
然后,让学生上台讲解,起分享的作用.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以考核学生对EPC概念、编码、系统的组成与建设的理解和掌握为主要内容.
对于那些能较好地掌握EPC的概念、编码、系统集成、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应该给予优异成绩.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100%,不进行期末考试,总评成绩最终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记分.
百分制与五级制的换算标准是: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具体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大课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大课时的表现,例如:是否课前预习、积极提出或回答问题、上课是否专心听讲等2010%综合练习共布置4次综合性练习,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10分,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4040%读书报告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有关EPC的读写报告,涉及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如:自动识别技术、EPC系统的组成与建立、EPC编码、EPC应用案例等,但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全从网上粘贴.
然后,让学生上台讲解,起分享的作用303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EPC基础4第二部分EPC编码体系6第三部分EPC射频识别系统4第四部分EPC系统网络技术6第五部分EPC实施指南4第六部分EPC的管理与应用展望4第七部分EPC应用案例4讲解读写报告2总计34学时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物联网与产品电子代码(EPC)》张成海、张铎编著,武汉大字出版社参考书:《EPC技术基础教程》王忠敏编著,中国标准出版社九、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课程名称:JavaWeb2.
0开发技术课程代码:CW3005计划学时:51学分:3课程性质:选修、考试面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负责人:待定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JavaWeb方面的提高课程.
主要介绍什么是web2.
0、Web2.
0的主要特点、web2.
0的典型应用和主要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Web2.
0的概念,熟悉Web2.
0的典型特征点(如:博客、社会化标签、内容聚合、维基、Ajax、SNS等),把握当前互联网的一些关键理念和设计思想,从Web2.
0中获得创新的灵感和创业的激情.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是在学习《JavaEE开发技术》之后修读本课程的,对传统的Web网站建设比较熟悉,而Web2.
0是互联网的新一代模式,让学生理解什么是Web2.
0、Web2.
0的理念和方法是本课程教学的首要目的.
Web2.
0不是空中楼阁,它包含了Blog、TAG、SNS、RSS、wiki等典型应用及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让学生熟悉这些内容是本课程教学的第二个目的.
Web2.
0的出现带来经营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巨大变化,从Web2.
0中获得创新的灵感和创业的激情,是本课程教学的第三个目的.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初识Web2.
0主要内容:Web2.
0的发展历史、什么是Web2.
0、Web2.
0的社会文化属性、Web的商业化属性.
重点:Web2.
0的概念、社会文化属性、商业化属性难点:理解Web2.
0的概念、设计思想、主要特点第二部分Web2.
0的典型应用主要内容:Blog(博客)、Tag(标签)、SNS(虚拟社区)、RSS(站点摘要)和Wiki(协作式写作)、P2P等.
重点:Blog(博客)、Tag(标签)、SNS(虚拟社区)、RSS(站点摘要)和Wiki(协作式写作)、P2P难点:每一种应用的概念、设计思想、相关技术第三部分Web2.
0的新理论和主要技术主要内容:六度分隔、XML和Ajax.
重点:六度分隔、XML和Ajax难点:对六度分隔理论的理解、XML和Ajax技术的熟悉、应用第四部分博客系统、RSS阅读器的开发主要内容:博客系统、RSS阅读器开发的相关技术.
重点:博客系统、RSS阅读器难点:对博客系统、RSS阅读器的理解及相关技术本课程从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来判断,其深度有了解、熟悉和掌握3个层次,"了解"是指要求学生大体知道所学的内容,随着后续知识的学习,再逐步消化、掌握;"熟悉"是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是指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

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Web2.
0入门(4课时)(2)Blog(博客)(2课时)(3)Tag(标签)(2课时)(4)SNS(虚拟社区)(2课时)(5)RSS(站点摘要)(4课时)(6)Wiki(协作式写作)(2课时)(7)P2P(2课时)(8)XML(4课时)(9)Ajax(6课时)(10)博客系统开发(4课时)(11)RSS阅读器(2课时)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本课程是JavaWeb的提高课程,教学目标的是"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落实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上,通过"多看、多写、多上机实践"来实现教学目标:(1)本课程讲授时以教材为主,以powerpoint、实例演示为媒介,讲授Web2.
0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达到理解的层次;(2)大课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大课时的表现,例如:是否课前预习、积极提出或回答问题、上课是否专心听讲等;(3)综合练习:在Web2.
0的典型应用、Web2.
0的新理论和主要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共布置3次综合性练习.
学生应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4分,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4)实验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遵纪守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课堂讨论与互助等)和实验报告(含实验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实验是学生熟悉、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应提前预习,作好相关准备,尽可能当堂完成,并撰写实验报告,然后上传到FTP上.

学生一学期共需提交实验报告15次,教师应登记学生完成情况,每次批改实验报告的1/4左右,以掌握实验进行情况.
每次实验完成的满分为1分,小计15分;学生实验表现的满分为3分;两项之和为18分;(5)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有关web2.
0的读写报告,涉及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如:经营、服务、技术等,但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从网上粘贴.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以考核学生对Web2.
0基本概念、典型特征点、基本开发技术的熟悉、掌握程度为主要内容.
对于那些能较好地掌握Web2.
0经营模式、服务模式、开发技术、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应该给予优异的成绩.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具体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大课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大课时的表现,例如:是否课前预习、积极提出或回答问题、上课是否专心听讲等44%综合练习共布置3次综合性练习,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4分,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1212%实验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遵纪守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课堂讨论与互助等)和实验报告(含实验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学生每周都应根据要求提交实验报告,一学期共需提交实验报告15次左右,教师应登记学生完成情况,每次批改实验报告的1/4左右,以掌握实验进行情况.
每次实验完成的满分为1分,小计15分;学生实验表现的满分为3分;两项之和为18分1818%读写报告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有关web2.
0的读写报告,涉及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如:经营、服务、技术等,但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从网上粘贴66%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Web2.
0基本概念、典型特征点、基本开发技术的熟悉、掌握程度505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初识Web2.
024第二部分Web2.
0的典型应用614第三部分Web2.
0的新理论和主要技术410第四部分博客系统、RSS阅读器的开发46机动1总计51学时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互联网的变革——Web2.
0的理念与设计》汤代禄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参考书:《学通JavaWeb的24节课》陈丹丹、卢瀚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九、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课程名称:M2M技术概论课程代码:CS3006计划学时:51学分:3课程性质:选修、考试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待定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物联网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识别和管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无论物联网的概念如何扩展和延伸,其最基本的物物之间感知和通信是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
M2M技术是物联网实现的关键,主要解决设备的互联互通问题.
M2M技术是机器对机器(machine-to-machine)通信的简称,是无线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整合,用于双向通信,适用范围较广,可以结合GSM/GPRS等远距离传输技术,同样也可以结合Wifi、BlueTooth、ZigBee、RFID等近距离连接技术,应用在各种领域.

M2M是一个点,或者一条线,只有当M2M规模化、普及化,并彼此之间通过网络来实现智能的融合和通信,才能形成"物联网".
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现代通信工具的发展促使我们生活的社会飞速前进.
交流与沟通不仅仅存在于人类之间,科技的发展使得另一种交流形式应运而生:机器对机器通信(MachinetoMachine,M2M).
通过机器对机器通信解决方案的应用,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节约时间以及提高竞争力.
本课程主要介绍这种新型交流模式带来的流程简化和相应的M2M技术解决方案,例如,可防止车祸发生的车辆对车辆通信系统.
此外,M2M技术也是很多其他领域的创新基础,例如,它能够应用于家庭防盗,可在盗窃发生的第一时间自动向安全中心和房主发送警报.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M2M概述主要内容:M2M是什么,M2M做什么,M2M市场,M2M产业链等.
重点:M2M的定义、基本组成结构、关键技术和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应用领域难点:M2M的定义、基本组成结构、关键技术和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应用领域第二部分M2M系统与应用主要内容:主要结合典型M2M应用案例来介绍M2M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以及简单方案设计.
重点:M2M的关键技术和系统架构难点:在于实际应用中的方案设计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基于无线技术的PLC无线控制实验(4课时)(2)基于无线技术的物流管理(4课时)(3)基于无线技术的环境监测实验(4课时)(4)基于无线技术的视频监控实验(4课时)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大课和小课相结合.
大课着重理论体系的讲授,小课着重技能训练.
作为一门导论性的专业课程,以概念性的讲授为主.
但内容组织要有纲领,材料的广度和深度要选择得当,表达要深入浅出,不过分追求形式化和专业概念的严谨.

综合应用多媒体课件讲解、软件操作演示、实际操作实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测试、等多种教学手段.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课程采用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其中考试为期末的课程考试,全面考查学生对领导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掌握的程度.
平时考查部分包括考勤,课堂提问及回答、课堂表现、作业的综合评分.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详细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
1010%作业独立完成作业,且作业认真.
1010%实验与课堂表现实验课的实验态度,习题课的参与程度,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1010%期末考试检查学生有没有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707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第一部分M2M概述82第二部分M2M系统与应用2614机动1合计51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机器对机器(M2M)通信技术与应用》(德国)阿克塞尔·格兰仕(AxelGlanz)、奥利弗·荣格(OliverJung)编著翁卫兵译,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5参考书:《M2M:TheWirelessRevolution》,JimBrodieBrazell、LaurelDonoho、JohnDexheimer等,TstcPublishing,2005.
6《物联网M2M开发技术:基于无线CPUQ26XX》,洪利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6《M2M通信》,博斯沃西克(DavidBoswarthick)等作薛建彬等译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4九、本课程其他说明无课程名称:.
Net程序设计课程代码:SM2001计划学时:68学分:4课程性质:选修、考查面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陈键锋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是《C++面向对象编程》、《Java程序设计》等专业必修课的后续课程.
.
NET平台是当今两大企业开发平台之一,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理解什么是.
NET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做什么;初步掌握C#这种纯面向对象的.
NET平台上首选的语言;同时在学习C#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解面向对象编程的一些基本思想,包括封装、继承、多态以及接口、泛型等概念;在这门课的最后学生还将学习当前软件开发中广泛使用的三层架构.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
NET平台的架构,熟悉C#语言的基本语法;理解并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并掌握常用.
NET类库和Windows控件的使用;会搭建三层架构;理解设计模式的概念.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体要求学生掌握:1.
.
NET开发平台基本架构;2.
C#语法;3.
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
封装、继承、多态、泛型等概念;4.
应用VisualStudio2010进行Windows窗体界面设计;5.
掌握ADO.
NET与SQLServer数据库编程方法;6.
访问XML文档;7.
理解设计模式在程序开发中的应用;8.
三层架构.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1部分.
NET与C#概述主要内容:初识.
NET平台、CLI架构的设计理念、C#概述.
重点:.
NET平台的设计理念难点:CLI架构的设计理念第2部分C#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主要内容:基本数据类型、值类型和引用类型、数组、运算符、流控制语句.
重点:值类型和引用类型、数组难点:值类型和引用类型、foreach循环第3部分方法和参数主要内容:方法的声明与调用、方法的参数、方法的重载.
重点:方法的签名、参数的传递规则、方法的重载难点:参数的传递规则、方法的重载第4部分类主要内容:类的定义和实例化、实例字段和方法、访问修饰符、构造器、静态成员、属性、分部类.
重点:类与对象的概念、字段、方法与属性、static关键字难点:构造器、static关键字第5部分继承主要内容:派生、基类的重写、System.
Object类、Is和as运算符.
重点:类继承的概念、方法的覆盖难点:方法的覆盖第6部分多态主要内容:抽象类、接口概述、接口的实现、接口的继承、多态性总结.
重点:多态的概念、abstract成员、接口的概念难点:接口的概念第7部分值类型主要内容:结构、枚举.
重点:结构与类的区别难点:枚举第8部分异常处理和垃圾回收主要内容:垃圾回收、异常捕获、自定义异常.
重点:垃圾回收的机制、异常的处理难点:垃圾回收的机制第9部分泛型与集合主要内容:泛型的意义、使用泛型、使用泛型集合.
重点:泛型的意义、集合难点:泛型的意义第10部分WinForm编程基础主要内容:VisualStudio2005、常见控件的使用、MDI和SDI应用程序.
重点:常见控件的使用、Solution、Project等相关概念难点:Solution、Project等相关概念第11部分访问文件系统主要内容:System.
IO名称空间下的常用类、使用System.
IO下的类访问文件系统、访问XML文档.
重点:访问文件系统的相关类、访问XML文档的相关类难点:stream的概念第12部分ADO.
NET技术主要内容:ADO.
NET技术概述、使用ADO.
NET访问SQLServer、对象的序列化.
重点:ADO.
NET技术的相关类、访问数据库的一般流程难点:对象的序列化技术第13部分三层架构主要内容:什么是三层架构、为何要使用三层架构、如何搭建三层架构.
重点:三层架构的搭建难点:三层架构的搭建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序号内容1.
NET开发环境搭建2C#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3方法和参数4类5继承6多态7值类型8异常处理和垃圾回收9泛型与集合10WinForm编程基础11访问文件系统12ADO.
NET技术13三层架构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本课程是一门.
Net平台软件开发的基础课程,实践性很强,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和实验案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1)课堂讲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广泛查阅材料,细致备课,充分组织教案,并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保证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2)实践练习组织学生针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程序开发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课程的考核的主要方式为考查;以小组的形式考核学生掌握.
NET应用程序开发的能力.
详细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课堂表现参加课堂讨论并积极发言,对老师的提问主动回答,回答内容逻辑性强,表达清晰1010%作业与实验包括每一次实验练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三次阶段性的综合作业完成的情况4545%课程综合设计小组开发的.
NET综合应用软件和小组演示结果3535%本课程为考查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100%,不进行期末考试,总评成绩最终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记分.
百分制与五级制的换算标准是: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序号内容学时分配1.
NET与C#概述42C#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43方法和参数44类45继承46多态47值类型48异常处理和垃圾回收49泛型与集合810WinForm编程基础811访问文件系统412ADO.
NET技术1213三层架构4总计68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C#.
NET程序设计教程》江红余青松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参考书:《VisualC#.
NET程序设计案例教程》梁曦、张运涛、吴建玉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C#.
NET程序设计实用教程(21世纪面向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规划教材)》汪维华、汪维清、胡章平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九、本课程其他说明无课程名称:VC++程序设计课程代码:CS2002计划学时:68学分:4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待定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VC++程序设计》是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该课程介绍使用VisualC++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的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VC++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用VC++进行基本的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
本课程的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软件开发能力.

本课程还将向学生介绍一些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由于VC语言涉及的概念较复杂,规则较多,使用非常灵活,因此掌握了VC++程序设计语言之后,学习其它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就比较容易.
本课程是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界面设计、控制打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和MFC编程能力,并达到以下基本要求:理解Windows的消息机制和Windows应用程序的基本结构;掌握MFC的基本概念,窗口、资源、图形设备接口、文档/视图结构、对话框和控件等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掌握VisualStudio中的AppWizard、ClassWizard、资源编辑器和调试器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VisualC++集成开发环境主要内容:VC++集成开发环境.
重点:VisualC++的工作环境,工程的建立与调试难点:控制台程序的调试.
VC++2005/2008/2010等环境第二部分C++语言基础主要内容:复习C++语言的语法要素和C++程序的基本结构.
重点:类﹑对象﹑继承、多态和重载难点:继承、多态和重载第三部分创建应用程序框架主要内容:利用MFCAppWizard应用程序向导创建Windows应用程序的方法,向导生成的各种文件说明,Debug调试工具.
重点:利用MFCAppWizard应用程序向导创建应用程序框架难点:Debug调试工具第四部分文档与视图主要内容:文档与视图结构的工作原理、文档的读写操作机制,鼠标消息处理、菜单、工具栏和状态栏等程序界面元素的设计方法.
重点:文档类和视图类的主要函数及其相互交换数据的方式,文档与磁盘的接口和文档与文件的关系难点:文挡/视图结构中各个类的分工关系第五部分MFC原理与方法主要内容:MFC系统介绍,包括Windows编程基础,MFC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及常用的MFC类,MFC应用程序框架﹑MFC消息管理﹑MFC宏等.
重点:MFC对消息的宏定义、预定义的消息处理函数难点:消息的附加参数和处理函数对附加参数的分割包装第六部分对话框和控件主要内容:对话框的工作原理和编程方法;标准控件﹑公共控件.
重点:对话框类和其与模板的连接方法,控件类及其消息映射,控件类与控件资源的连接难点:模式对话框和非模式对话框、控件类与资源的连接方法第七部分图形处理主要内容:图形处理的基本原理,图形设备接口、画笔和画刷、文本与字体、位图、图标和光标等.
重点:设备描述表类及其派生类,常用绘图函数的使用,CPen和CBrush类的使用,CFont类及LOGFONT结构的使用难点:LOGFONT结构和CFont类的使用第八部分深入VisualC++编程主要内容:数据库访问、异常情况处理、动态链接库、多线程和打印等应用领域的基本编程方法.
重点:线程和进程的概念,动态链接库的原理,ODBC数据库编程.
难点:线程和进程的概念,动态链接库的使用,ODBC数据库编程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而不是死抠语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之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等方式来组织,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

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VC++开发环境(2课时)(2)C++语言基础(2课时)(3)创建应用程序框架(4课时)(4)文档与视图(4课时)(5)MFC原理与方法(6课时)(6)对话框和控件(6课时)(7)图形处理(6课时)(8)深入VisualC++编程(4课时)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1)教学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课程,主要的实施方法和手段以老师讲授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相结合,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在学习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教学场所与设备:本课程在安装有MicrosoftWindowsXP和MicrosoftVisualC++软件的机房进行,要求学生每人一台电脑,独立和分组进行系统的设计与程序的编写.
(3)课堂教学环境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机房建有与本课程要求相符的C++实验室.
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配套,动态和真实地反映软件开发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VC++程序设计》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考试目的是测试考生是否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包括类、对象、继承和派生、多态和重载等,掌握VisualC++和MFC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的技术,熟悉MFC的基本类库.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具体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作业和大课表现作业共7分.
大课表现这项指标主要考核新课内容的预习和问题抢答、课堂参与情况.
在前一次大课结束时,要告诉学生下一次大课的内容,可以将有关课件提前放到FTP上,让学生预习,学生通过举手抢答方式回答问题.
对于学生的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情况,老师要有记录,并给予相应的分数奖励.
学生一学期回答问题3次及以上可得满分(3分),一次都不回答的,得分为0分.
对于上课打瞌睡、做与教学无关事情的,视情况扣分1010%实验情况小课的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小课表现(遵纪守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课堂讨论与互助等)和实验报告(含实验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学生每周都应根据要求提交实验报告,一学期共需提交实验报告14-15次,教师应登记学生完成情况,每次批改实验报告的1/4左右,以掌握实验进行情况1010%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VC++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707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VisualC++集成开发环境22第二部分C++语言基础22第三部分创建应用程序框架44第四部分文档与视图44第五部分MFC原理与方法66第六部分对话框和控件66第七部分图形处理66第八部分深入VisualC++编程44总计68学时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VC++6.
0编程基础》黄金明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参考书:《VisualC++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c++从入门到提高》学苑出版社《visualc++实例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VC++6.
0程序设计》陈浩杰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本课程其它说明无课程名称:XML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代码:CW2003计划学时:68学分:4课程性质:选修、考试面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负责人:蔡木生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选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XML相关的各种知识,包括XML语言的语法、文档类型定义DTD、XML模式定义XMLSchema、XML文件的显示方式CSS样式单和XSL样式单、文档对象模型DOM编程、数据库与XML和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以及基于XML的Web应用系统编程技术.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XML的基本概念、基本语法和应用有比较的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掌握XML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开发技术,并能正确、熟练地运用XML技术进行信息的描述、交换和显示.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介绍文档类型定义、XML模式XSL转换、文档对象模型DOM、XML的简单API、数据库与XML和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在实验中将主要使用XMLSPY等工具,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该工具来创建XML文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XML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并能应用XML技术进行开发,为后续的JavaWeb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XML基础语法主要内容:XML的体系结构及优势、格式良好且有效的XML文档、XML的语法结构、编写基本XML文档的能力,名字空间的的概念、名称空间的作用域和处理、使用名称空间的优缺点、多个名字空间等.
重点:XML的语法结构、编写基本XML文档的能力、名称空间的作用域和处理、多个名字空间难点:XML的概念和基本使用第二部分XML文档验证方法主要内容:文档类型定义DTD的概念、使用DTD定义文档元素、实体的概念和分类、实体的创建,XML模式的历史、XML模式比DTD的优点、XML模式的数据类型和约束条件、不同类型的XML模式元素、创建简单的XML模式文件及验证XML等.

重点:DTD的定义、XML模式元素、创建简单的XML模式文件及验证XML难点:DTD的定义、XML模式元素、创建简单的XML模式文件及验证XML第三部分Web表现主要内容:CSS简介、样式选择符、元素表现方式、文字表现方式、色彩与背景图形表现方式.
重点:样式选择符、元素表现方式、文字表现方式、色彩与背景图形表现方式难点:样式选择符、元素表现方式、文字表现方式、色彩与背景图形表现方式第四部分扩展样式表语言XSL主要内容:XSL转换的重要性、样式表结构、使用XSL转换简单的XML文档、模板及相关规则、说明XSLT元素及其作用、XPATH概念、上下文节点、定位路径和轴、谓词表达式节点集操作符、XPATH函数及使用、条件处理相关的XSLT元素、XSLT的排序和循环元素等.

重点:使用XSL转换简单的XML文档难点:使用XSL转换简单的XML文档第五部分XML编程模式主要内容:解析器概念、标准解析器、DOM解析器、节点类型、层次结构和解析中所涉及的技术、SAX的基本内容、SAX事件驱动模型、SAX解析器工作原理、SAX接口及相关方法、DOM与SAX解析器的区别.

重点:DOM解析器、SAX解析器工作原理、SAX接口及相关方法难点:DOM解析器、SAX解析器工作原理、SAX接口及相关方法第六部分其它相关技术主要内容:XML与数据库的概念、RDBMS与XML之间的映射、从JDBC生成XML、XML查询语言、WebService的概念、架构、创建和使用、SOAP、WSDL、UDDI的使用等.
重点:RDBMS与XML之间的映射、Javascript对象、脚本在网页中的嵌入方式难点:RDBMS与XML之间的映射、Javascript对象、脚本在网页中的嵌入方式第七部分综合应用主要内容:XML的所有概念和相关技术、给定情形应用相关的概念、需求和一种实现解决方案的方法联系起来、给定系统需求,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XML解决方案.
重点:给定系统需求,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XML解决方案难点:给定系统需求,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XML解决方案本课程从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来判断,其深度有了解、熟悉和掌握3个层次,"了解"是指要求学生大体知道所学的内容,随着后续知识的学习,再逐步消化、掌握;"熟悉"是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是指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

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XML基本结构和良好性验证(2课时)(2)XML名称空间(2课时)(3)DTD定义(2课时)(4)XML模式(2课时)(5)层叠式样式CSS(2课时)(6)XPath实验(2课时)(7)XSL转换-I实验(2课时)(8)XSL转换-II实验(2课时)(9)文档对象模型DOM实验(2课时)(10)XML的简单API实验(2课时)(11)数据库与XML实验(2课时)(12)WebService实验(2课时)(13)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实验(2课时)(14)综合应用实验(2课时)(15)课程设计讲评(4课时)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学目标的是"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落实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上,通过"多看、多写、多上机实践"来实现教学目标:(1)本课程讲授时以教材为主,以powerpoint、实例演示为媒介,讲授XML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达到理解的层次;(2)大课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大课时的表现,例如:是否课前预习、积极提出或回答问题、上课是否专心听讲等;(3)综合练习:在XML基础语法、XML文档验证方法、XML与数据库讲解之后各布置1次综合性练习,共3次.
学生应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3分,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4)实验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遵纪守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课堂讨论与互助等)和实验报告(含实验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实验是学生熟悉、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应提前预习,作好相关准备,尽可能当堂完成,并撰写实验报告,然后上传到FTP上.

学生一学期共需提交实验报告15次左右,教师应登记学生完成情况,每次批改实验报告的1/4左右,以掌握实验进行情况.
每次实验完成的满分为1分,小计15分;学生实验表现的满分为3分;两项之和为18分;(5)课程设计:以团队(1~3人)的形式进行课程设计,要求使用XML技术设计一个项目进行信息的描述、交换和显示,并在规定时间上交.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文档、代码、实现功能等给分,满分为8分.

另外,还将提供一些XML的视频资料供学生下载、学习.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以考核学生对XML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为主要内容.
对于那些能较好地掌握XML语法基础、XSL、XML编程模式及其它相关技术、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应该给予优异成绩.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具体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大课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大课时的表现,例如:是否课前预习、积极提出或回答问题、上课是否专心听讲等55%综合练习共布置3次综合性练习,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3分,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99%实验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遵纪守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课堂讨论与互助等)和实验报告(含实验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学生每周都应根据要求提交实验报告,一学期共需提交实验报告15次左右,教师应登记学生完成情况,每次批改实验报告的1/4左右,以掌握实验进行情况.
每次实验完成的满分为1分,小计15分;学生实验表现的满分为3分;两项之和为18分1818%课程设计以团队(1~3人)的形式进行课程设计,要求使用XML技术设计一个项目进行信息的描述、交换和显示,并在规定时间上交.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文档、代码、实现功能等给分,满分为8分88%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XML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开发技术掌握情况及应用水平的高低505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XML基础语法44第二部分XML文档验证方法44第三部分层叠式样式CSS22第四部分扩展样式表语言XSL66第五部分XML编程模式44第六部分其它相关技术66第七部分综合应用42课程设计讲评4期末复习、机动42总计68学时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XML简明教程》张欣毅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疯狂的XML讲义》李刚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九、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课程名称:人工智能课程代码:GP2001计划学时:68学分:4课程性质:选修、考查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待定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是物联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介绍如何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智能,即如何用计算机实现诸如:问题求解、规划推理、模式识别、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只有人类才具备的"智能",使得计算机更好得为人类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和实现方法,掌握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为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作为本科生的选修课程,重点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人工智能的基本应用.
完成如下教学目标: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了解国际人工智能的主要流派和路线,了解国内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掌握知识表示的各种主要方法,重点掌握状态空间法、问题归约法和谓词逻辑法,熟悉语义网络法,了解知识表示的其他方法,如框架法、剧本法、过程法等;掌握盲目搜索和启发式搜索的基本原理和算法,特别是宽度优先搜索、深度优先搜索、等代价搜索、启发式搜索、有序搜索、A*算法等.
了解博弈树搜索、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的基本方法;掌握消解原理、规则演绎系统和产生式系统的技术、了解不确定性推理、非单调推理的概念;了解主要应用领域,如专家系统、机器学习、规划系统、自然语言理解和智能控制等;了解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语言和工具;掌握VisualProlog编程环境,会使用Prolog语言编写简单的智能程序.
课程的先修课是:《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内容:人工智能的定义、起源与发展、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人工智能求解方法的特点.
重点:人工智能的定义、应用领域难点:人工智能的定义第二部分知识表示方法主要内容:状态空间法、问题归约法、谓词逻辑法、语义网络法、框架表示、剧本表示、过程表示.
重点:状态空间法、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框架表示法、语义网络表示法难点:状态空间法、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第三部分搜索原理主要内容:盲目搜索、启发式搜索、遗传算法、模拟退火法.
重点:盲目搜索、启发式搜索难点:盲目搜索、启发式搜索第四部分推理技术主要内容:消解原理、规则演绎系统、产生式系统、不确定性推理、非单调推理.
重点:理解消解原理、理解规则演绎系统、理解产生式系统难点:理解消解原理、理解规则演绎系统、理解产生式系统第五部分机器学习主要内容:机器学习的定义、研究意义与发展历史、机器学习的主要策略与基本结构、机械学习、基于解释经验的学习、基于事例的学习、基于概念的学习、基于类比的学习、基于神经网络的学习.
重点:机器学习的基本模型难点:机器学习的基本模型第六部分规划系统主要内容:规划的作用与任务、基于谓词逻辑的规划、STRIPS规划系统;分层规划.
重点:规划的作用与任务、基于谓词逻辑的规划难点:规划的作用与任务、基于谓词逻辑的规划第七部分专家系统主要内容:专家系统、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基于框架的专家系统、基于模型的专家系统、专家系统开发工具、专家系统实例.
重点: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专家系统的三方面含义难点: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专家系统的三方面含义第八部分自然语言理解主要内容:语言及其理解的一般问题、句法和语义的自动分析、句子的自动理解、语言的自动生成、文本的自动翻译、自然语言理解系统的主要模型、自然语言理解系统应用举例、语音识别.
重点:自然语言理解和智能控制难点:自然语言理解和智能控制第九部分智能控制主要内容:智能控制概述、智能控制的研究领域、智能控制的学科结构理论、智能控制系统.
重点:智能控制的学科结构理论难点:智能控制的学科结构理论第十部分自然语言理解主要内容:逻辑型编程语言、LISP语言、PROLOG语言、关系数据库.
重点:综合应用LISP语言、综合应用PROLOG语言难点:综合应用LISP语言、综合应用PROLOG语言与一般的信息处理技术相比,人工智能技术在求解策略和处理手段上具有独到之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描述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会使用一种人工智能语言解决简单问题,把握其基本特点;能利用简易的专家系统外壳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知道人工智能对人类学习、生活的影响;通过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丰富魅力,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前景的向往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

本课程的教学应强调让学生体验若干典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要发现有特长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本课程对采用的人工智能语言与专家系统工具不作具体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VisualProlog环境的建立与熟悉(4课时)(2)Prolog语言元素(6课时)(3)VisualProlog面向对象元素(8课时)(4)PIE推理机的实现(8课时)(5)三层结构的家族定理的设计与实现(8课时)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1)本课程理论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
任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阅读教学参考书,做到把握教学重点、吃透教学的难点,熟练掌握教材内容.
充分备课,撰写教案.
(2)由于课程内容有难度、比较抽象,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由浅入深,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因特网资源、习题、实验、兴趣小组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要注意与学生熟悉的人工智能实例相联系,并适当介绍人工智能的新概念和应用.

(3)教师要充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需要的基础知识进行必要补充和复习,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为难情绪,充分认识本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重要性,课前要认真预习、课上要认真听讲、课后要认真复习并完成好课后作业.
认真阅读教师推荐的参考书,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

(5)通过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学习对人工智能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真正提高专业水平.
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以考核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为主要内容.
对于那些能较好地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生应该给予优异成绩.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100%,不进行期末考试,总评成绩最终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记分.
百分制与五级制的换算标准是: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具体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大课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大课时的表现,例如:是否课前预习、积极提出或回答问题、上课是否专心听讲等1010%综合练习共布置3次综合性练习,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7分,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2121%实验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遵纪守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课堂讨论与互助等)和实验报告(含实验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学生每周都应根据要求提交实验报告,一学期共需提交实验报告16次左右,教师应登记学生完成情况,每次批改实验报告的1/4左右,以掌握实验进行情况.
每次实验完成的满分为2分,小计32分;学生实验表现的满分为3分;两项之和为35分3535%读书报告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有关人工智能的读写报告,涉及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如:当前的流行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存在的问题等,但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全从网上粘贴.
然后,让学生上台讲解,起分享的作用2424%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课程的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内容课时实验课时第1部分绪论2VisualProlog环境的建立与熟悉4第2部分知识表示方法6Prolog语言元素6第3部分搜索原理4VisualProlog面向对象元素8第4部分推理技术5PIE推理机的实现8第5部分机器学习3第6部分规划系统3三层结构的家族定理的设计与实现8第7部分专家系统3第8部分自然语言理解3第9部分智能控制3第10部分人工智能程序设计2合计68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人工智能基础》蔡自兴、蒙祖强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参考书:《人工智能(上、下册)》陆汝钤编著,科学出版社,1996《人工智能原理》石纯一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人工智能基础》高济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本课程其它说明本课程概念多、较抽象、涉及面广,因此教学形式以讲授方式为主.
关键性概念、整体实现思想方面的问题可辅以课堂讨论的形式.
课程名称:设计模式课程代码:CW3011计划学时:51学分:3课程性质:选修、考查面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负责人:待定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选修课,学生是在学完《C++面向对象编程》、《Java程序设计》、《JavaEE开发技术》等课程后修读本课程的,是一门软件开发的提高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GoF的23个设计模式,程序代码以Java语言为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设计模式、设计模式的作用,熟悉常用设计模式的设计思想、结构、使用场景、优点等,为在软件设计中使用好设计模式、深刻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打下基础,更好地使用面向对象的Java语言解决设计中的诸多问题.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系统地讲解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思想和方法、软件设计原则和设计模式,通过大量简单易懂的实例对所述知识进行了深入讲解;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创建型、结构型和行为型三类中的23种常用设计模式,授课时结合Java语言进行编程实现,对各种模式的设计思想、结构、使用场景和优缺点进行分析,目的是让学生在软件设计中使用好设计模式,深刻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能够使用面向对象的Java语言解决设计中的诸多问题.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设计模式概述主要内容:设计模式简介、软件重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实现原理、案例解析、UML基础知识.
重点:设计模式、软件重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实现原理、UML基础知识难点:设计模式概念的理解、UML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创建型设计模式主要内容: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等.
重点: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难点:各种模式的概念、原理、优缺点、使用场景的区别第三部分结构型设计模式主要内容: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装饰模式、外观模式、轻量级模式、代理模式等.
重点: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装饰模式、外观模式难点:各种模式的概念、原理、优缺点、使用场景的区别第四部分行为型模式主要内容: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解释器模式、迭代器模式、中介模式、备忘录模式、观察者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访问者模式.
重点: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迭代器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难点:各种模式的概念、原理、优缺点、使用场景的区别第五部分综合应用主要内容:Java实例——扩展的日志记录器、用模式生成程序架构.
重点:常用模式的灵活应用难点:模式的灵活应用本课程从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来判断,其深度有了解、熟悉和掌握3个层次,"了解"是指要求学生大体知道所学的内容,随着后续知识的学习,再逐步消化、掌握;"熟悉"是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是指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

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UML基础(2课时)(2)创建型设计模式I(2课时)(3)创建型设计模式II(2课时)(4)结构型设计模式I(2课时)(5)结构型设计模式II(2课时)(6)行为型设计模式I(2课时)(7)行为型设计模式II(2课时)(8)模式综合应用(2课时)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本课程是面向对象的提高课程,教学目标的是"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落实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上,通过"多看、多写、多上机实践"来实现教学目标:(1)本课程讲授时以教材为主,以powerpoint、实例演示为媒介,讲授常用设计模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达到理解的层次;(2)大课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大课时的表现,例如:是否课前预习、积极提出或回答问题、上课是否专心听讲等;(3)综合练习:在创建型设计模式、结构型设计模式、行为型设计模式讲解之后各布置1次综合性练习,共3次.
学生应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10分,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4)实验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遵纪守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课堂讨论与互助等)和实验报告(含实验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实验是学生熟悉、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应提前预习,作好相关准备,尽可能当堂完成,并撰写实验报告,然后上传到FTP上.

学生一学期共需提交实验报告8次,教师应登记学生完成情况,每次批改实验报告的1/4左右,以掌握实验进行情况.
每次实验完成的满分为3分,小计24分;学生实验表现的满分为6分;两项之和为30分;(5)课程设计:以团队(1~3人)的形式进行课程设计,要求应用多种设计模式、Java语言设计一个项目,并在规定时间上交.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文档、代码、实现功能等给分,满分为20分.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以考核学生对常用设计模式的理解和掌握为主要内容.
对于那些能较好地掌握设计模式的设计思路、结构、使用场景、优缺点的学生应该给予优异成绩.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100%,不进行期末考试,总评成绩最终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记分.
百分制与五级制的换算标准是: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具体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大课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大课时的表现,例如:是否课前预习、积极提出或回答问题、上课是否专心听讲等1010%综合练习共布置3次综合性练习,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10分,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3030%实验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遵纪守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课堂讨论与互助等)和实验报告(含实验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学生每周都应根据要求提交实验报告,一学期共需提交实验报告8次左右,教师应登记学生完成情况,每次批改实验报告的1/4左右,以掌握实验进行情况.
每次实验完成的满分为3分,小计24分;学生实验表现的满分为6分;两项之和为30分3030%课程设计以团队(1~3人)的形式进行课程设计,要求应用多种设计模式、Java语言设计一个项目,并在规定时间上交.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文档、代码、实现功能等给分,满分为20分202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设计模式概述42第二部分创建型设计模式44第三部分结构型设计模式22第四部分行为型设计模式66第五部分综合应用44课程设计讲评4期末复习、机动42总计51学时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深入浅出设计模式(C#/Java版)》莫勇腾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书:《Java设计模式》耿祥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Java与模式》阎宏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设计模式》李英军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九、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课程名称: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代码:CI3011计划学时:68学分:4课程性质:选修、考试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待定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发展的历史并不长.
由于图像是视觉的基础,而视觉又是人类重要的感知手段,故数字图像成为心理学、生理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方面学者研究视觉感知的有效工具.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加深和扩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出现了许多有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算法、新手段和新设备,并在军事公安、航空、航天、遥感、医学、通信、自控、天气预报以及教育、娱乐、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所以,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已成为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相应《图像处理技术》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并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断创新的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熟练使用分析数字图像处理编程的基本工具,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当前国际国内研究的热点和重要成果及其工程应用前景.
基本要求是:了解图像处理的概念及图像处理系统组成;理解视觉成像原理、视觉特性及彩色模型;深刻理解图像的采样和量化方法;掌握图像变换,包括傅里叶变换、沃尔什变换、哈达码变换、离散余弦变换及霍特林变换等的原理及性质;理解各种图像增加方法,特别是要求掌握空域图像平滑及图像锐化的各种方法;深刻理解图像退化的模型,理解常用的几种图像恢复的方法;深刻理解编码概念及其基本原理,掌握统计编码、预测编码、变换编码的原理及方法,了解部份国际编码标准;了解图像分割的概念,了解串并行边界技术及串并行区域技术;掌握数字图像处理中最基本、最广泛应用的概念、原理、理论和算法以及基本技术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数字图像处理的分析能力,能熟练用MATLAB编程,实现对图像进行处理.

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数字图像处理概述主要内容:图像的基本概念、数字图像的基本类型、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及特点、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及应用、图像的统计特征.
重点:数字图像的基本类型、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及应用难点:数字图像的基本类型第二部分图像的基本知识和运算主要内容:图像的采样和量化、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图像的文件格式、图像处理基本运算概述、点运算、代数运算、几何运算.
重点:直方图的概念和性质、图像基本运算的方法难点:图像的采样与量化第三部分图像变换主要内容:图像变换的作用、图像的线性运算、傅立叶变换、离散余弦变换、小波变换.
重点:频域的概念难点:频域的概念第四部分图像增强主要内容:图像噪声、图像增强方法分类、基于灰度变换的图像增强方、基于直方图的图像增强方法、基于直方图的图像增强方法、空间域滤波增强技术、空间域滤波增强技术、频域滤波增强、彩色增强重点:直方图均衡化、图像空域增强技术的主要算法难点:频域增强和彩色增强算法第五部分图像复原主要内容:概述与分类、图像退化机理、连续图像退化的数学模型、离散图像退化的数学模型、图像复原的方法.
重点:图像复原与增强的区别、简单的图像复原方法难点:图像复原与增强的区别、简单的图像复原方法第六部分图像编码主要内容:图像压缩与编码基本概念、哈夫曼编码、香农-范诺编码、行程编码、算术编码、变换编码、静止图像压缩编码标准-JPEG、运动图像压缩编码标准-MPEG.
重点:压缩编码的主要方法和JPEG的实现难点:图像压缩的概念和原理、MPEG的实现的方式第七部分图像分割主要内容:概述与分类、基于阈值的分割、基于边缘的分割、基于区域的分割、基于运动的分割.
重点:主要分割算法的原理和实现难点:主要分割算法的原理和实现第八部分数字水印技术主要内容:数字水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数字水印技术的分类、数字水印技术的主要技术原理.
重点:数字水印的原理难点:数字水印的原理第九部分模式技术主要内容:模式识别的产生和发展、模式识别的分类、模式识别的主要技术原理.
重点:模式识别的原理难点:图像模式识别的原理该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熟练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数字图像处理操作,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研究的热点和重要成果及其工程应用前景.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正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真实体现,在学生专业培养和知识获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可作为学生继续学习的研究方向,又是后续相关课程重要的理论基石.

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环境的熟悉与使用(2课时)(2)图像基本运算(4课时)(3)直方图均衡化的实现(4课时)(4)图像空域增强算法的实现I(4课时)(5)图像空域增强算法的实现II(4课时)(6)图像压缩算法的实现I(4课时)(7)图像压缩算法的实现II(4课时)(8)图像分割算法的实现(4课时)(9)图像水印算法的实现(4课时)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1)本课程理论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
任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阅读教学参考书,做到把握教学重点、吃透教学的难点、熟练掌握教材内容.
充分备课,撰写教案.
(2)由于课程内容有难度、比较抽象,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由浅入深,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因特网资源、习题、实验、兴趣小组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要注意与学生熟悉的数字图像实例相联系,并适当介绍的数字图像的新概念和应用.

(3)教师要充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需要的基础知识进行必要补充和复习,如高等数学等.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为难情绪,充分认识本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重要性,课前要认真预习、课上要认真听讲、课后要认真复习并完成好课后作业.
认真阅读教师推荐的参考书,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

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详细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作业和课堂表现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个人回答问题、课后作业或小测作业计6分.
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其他各种课堂活动占4分;共计10分1010%实验情况小课的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小课表现(遵纪守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课堂讨论与互助等)和实验报告(含实验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学生每周都应根据要求提交实验报告,一学期共需提交实验报告14-15次,教师应登记学生完成情况,每次批改实验报告的1/4左右,以掌握实验进行情况1010%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707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课时实验课时第1部分数字图像处理概述2实验环境的熟悉与使用2第2部分图像的基本知识和运算6图像基本运算4直方图均衡化的实现4第3部分图像变换2第4部分图像增强6图像空域增强算法的实现I4第5部分图像复原2图像空域增强算法的实现II4第6部分图像编码8图像压缩算法的实现I4图像压缩算法的实现II4第7部分图像分割4图像分割算法的实现4第8部分数字水印技术2图像水印算法的实现4第9部分模式技术2合计68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刘直芳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参考书:《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龚声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DigitalImageProcessing》冈萨雷斯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本课程其它说明无课程名称:Java网络编程课程代码:CW3013计划学时:68学分:4课程性质:选修考试面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负责人:蔡木生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Java网络编程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编程技术课程,涉及到网络技术、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架构等多方面知识和技术.
本课程教学围绕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个案例来讲解各类Java网络编程的设计思想、开发步骤和关键技术,涉及的内容有Java网络编程的基础知识、TCP编程、UDP编程、FTP编程、基于JMF协议实现在线播放多媒体程序、基于RMI协议实现远程调用程序,以及网络五子棋、网络白板、Java聊天室、文件上传和下载、邮件系统、订单查询等.
教学时以基础、实用为原则,注重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Java基础知识、数据库、操作系统等知识的理解、应用,增加软件开发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是在学习Java语言、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之后修读本课程的,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文件与输入输出流、图形界面与事件处理、JDBC、多线程、数据库的设计与使用、多种网络协议应有一定的了解,本课程教学的第一个目的是回忆、复习相关的知识点,并加以综合应用.

本课程讲授的是C/S程序开发架构,主要内容有:TCP协议编程、UDP协议编程、FTP协议编程、Mail协议编程、SOAP协议编程、Serilizable接口应用、JavaRMI等,掌握这些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编程方法,是本课程教学的第二个目的.
学习一门技术最有效的途径是动手实践,我们将通过大量的案例、练习、实验、课程设计,强化学生分析问题、编写代码、配置、调试运行的能力,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得到乐趣、树立信心,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这是本课程教学的第三个目的.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Java网络编程概述与基本知识主要内容: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JavaGUI与事件处理、多线程、JDBC的基本编程方法等.
重点:网络协议基本原理应用难点:网络协议基本原理应用第二部分TCP编程主要内容:ServerSocket、Socket、阻塞通信的概念、java.
nio包的主要类、服务器/客户端编程、HTTP协议简介、创建非阻塞HTTP服务器、客户端协议处理框架、自建简单的浏览器、网络聊天室等.
重点:ServerSocket、Socket、阻塞通信的概念、java.
nio包的主要类、服务器/客户端编程、创建非阻塞HTTP服务器难点:ServerSocket、Socket、阻塞通信的概念、java.
nio包的主要类、服务器/客户端编程、创建非阻塞HTTP服务器、网络聊天室的设计与实现第三部分UDP编程主要内容:UDP协议、DatagramPacket类、DatagramSocket类、DatagramChannel类、组播Socket、聊天程序.
重点:DatagramPacket类、DatagramSocket类、DatagramChannel类、组播Socket难点:UDP编程与TCP编程的区别、熟悉多个不同类的功能和使用格式第四部分FTP编程主要内容:FTP简介、FTP程序的分析与设计过程、COS组件简介、使用COS组件上传与下载文件等.
重点:FTP协议、FTP程序的分析与设计过程、使用COS组件上传与下载文件难点:FTP协议、FTP程序的分析与设计过程、COS组件的熟悉与应用第五部分RMI编程主要内容:RMI的基本原理、RMI的应用技术、网络五子棋程序的设计与实现、网络白板程序的设计与实现等.
重点:RMI的基本原理、RMI应用技术难点:理解RMI的原理、RMI技术的应用第六部分其它网络编程技术主要内容:JavaMail编程、SOAP协议的应用等.
重点:E-Mail协议、JavaMailAPI、SOAP协议、SOAP服务的创建与运行难点:E-Mail协议和SOAP协议的理解、JavaMailAPI、SOAP服务的管理与运行本课程从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来判断,其深度有了解、熟悉和掌握3个层次,"了解"是指要求学生大体知道所学的内容,例如:各类网络协议等,这些内容有一定深度,初学不易理解,先有一个大体了解即可,随着后续知识的学习,再逐步消化、掌握;"熟悉"是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如:非阻塞通信、COS组件的使用等;"掌握"是指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比如:TCP、UDP、FTP等编程.

四、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Java网络编程技术预备知识(2课时)(2)JavaTCP协议网络编程(2课时)(3)非阻塞通信(2课时)(4)创建非阻塞的HTTP服务器(2课时)(5)客户端协议处理框架与自创的简单浏览器(2课时)(6)基于TCP的网络聊天室(2课时)(7)JavaUDP协议网络编程(2课时)(8)JavaFTP协议网络编程(2课时)(9)COSFTP组件应用程序设计(2课时)(10)RTP协议与JavaJMF多媒体网络编程(2课时)(11)JavaRMI网络编程(2课时)(12)网络五子棋程序设计(2课时)(13)网络白板程序设计(2课时)(14)JavaMail程序设计(2课时)(15)SOAP协议应用程序设计(2课时)(16)课程设计讲评(4课时)五、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作为Java语言的提高课程,教学目标的是"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落实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上,通过"多看、多写、多上机实践"来实现教学目标:(1)本课程讲授时以教材为主,以powerpoint、实例演示为媒介,讲授Java网络编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达到理解的层次;(2)大课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大课时的表现,例如:是否课前预习、积极提出或回答问题、上课是否专心听讲等;(3)综合练习:在TCP、UDP和FTP、RMI编程讲解之后各布置1次综合性练习,共3次.
学生应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3分,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4)实验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遵纪守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课堂讨论与互助等)和实验报告(含实验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实验是学生熟悉、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应提前预习,作好相关准备,尽可能当堂完成,并撰写实验报告,然后上传到FTP上.

学生一学期共需提交实验报告15次左右,教师应登记学生完成情况,每次批改实验报告的1/4左右,以掌握实验进行情况.
每次实验完成的满分为1分,小计15分;学生实验表现的满分为3分;两项之和为18分;(5)课程设计:以团队(1~3人)的形式进行课程设计,要求使用Java技术开发一个C/S架构的网络应用系统,并在规定时间上交.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文档、代码、实现功能等给分,满分为8分.

另外,还将提供一些Java网络编程的视频资料供学生下载、学习.
六、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以考核学生对Java网络编程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为主要内容.
对于那些能较好地掌握TCP、UDP、FTP、RMI等编程的基本技术、应用能力较较强、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应该给予优异成绩.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具体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大课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大课时的表现,例如:是否课前预习、积极提出或回答问题、上课是否专心听讲等55%综合练习共布置3次综合性练习,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3分,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99%实验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遵纪守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课堂讨论与互助等)和实验报告(含实验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学生每周都应根据要求提交实验报告,一学期共需提交实验报告15次左右,教师应登记学生完成情况,每次批改实验报告的1/4左右,以掌握实验进行情况.
每次实验完成的满分为1分,小计15分;学生实验表现的满分为3分;两项之和为18分1818%课程设计以团队(1~3人)的形式进行课程设计,要求使用Java技术开发一个C/S架构的网络应用系统,并在规定时间上交.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文档、代码、实现功能等给分,满分为8分88%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Java网络编程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应用水平的高低505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Java网络编程概述与基本知识22第二部分TCP编程1010第三部分UDP编程22第四部分FTP编程44第五部分RMI编程66第六部分其它网络编程技术64期末复习2课程设计讲评4机动22总计68学时八、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Java网络编程技术与实践》杜佳荣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书:《Java网络编程精解》孙卫琴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九、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课程代码:LI3001计划学时:68学分:4课程性质:选修、考查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李澥一.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同学们能较顺利地进入嵌入式系统的开发领域,熟悉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并掌握几种常用ARM芯片的特点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熟悉以ARM微处器为硬件平台,以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为开发平台的构建过程,并且具有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系统编程的能力.
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过程和应用的领域,通过学习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指令、嵌入式Linux系统的交叉开发环境的应用、嵌入式Linux网络编程、嵌入式设备驱动、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GUI)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熟悉以ARM微处器为硬件平台,以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为开发平台的构建过程,了解基于ARM微处器的Linux上层开发、驱动开发及内核裁剪等方向的知识.
三.
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嵌入式系统概述主要内容:嵌入式系统的定义与特点、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种类、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重点: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难点: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第二部分嵌入式Linux开发基础主要内容:Linux的基本操作的相关命令、重定向与管道、Linux下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VI的使用、GCC编译器、GDB调试器的使用、LinuxShell编程、Linux进程控制、Linux下的多线程编程.
重点:Linux下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难点:Linux进程控制第三部分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的建立主要内容: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BootLoader技术、U-Boot的分析与移植、ARM-Linux内核的编译与移植、嵌入式Linux常用的文件系统、根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NFS文件系统的建立与使用,建立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
重点: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U-Boot的分析与移植、ARM-Linux内核的编译与移植、嵌入式Linux常用的文件系统难点:各环节的综合应用第四部分嵌入式Linux网络编程主要内容:网络编程基础、Socket的基本函数、Socket应用程序设计、TCP编程实例、UDP编程实现.
重点:Socket的基本函数、Socket应用程序难点:Socket应用程序设计第五部分Linux下设备驱动概述主要内容:设备驱动程序的结构、设备驱动程序的结构、设备文件系统与系统文件系统、LCD驱动开发流程、字符设备驱动、块设备驱动编写流程、键盘驱动程序的实现、Linux网络驱动程序、触摸屏接口设计与Linux驱动编程.

重点:字符设备驱动和块设备驱动编写难点:设备驱动程序的理解第六部分Qt图形编程主要内容:嵌入式GUI简介、常见GUI的参数比较、Qt/Embedded开发基础Qt/Embedded、信号和插槽机制、基于Qt技术的Qtopia系统、Qt/Embedded和Qtopia下应用程序的实现、Qt编程综合实验.

重点:Qt/Embedded开发、Qt/Embedded信号和插槽机制难点:对整个Qt软件体系的理解四.
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虑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内容有:1、FS2410实验板的烧录和如何点亮发光管2、LinuxShell编程的应用3、Linux下的多线程编程的应用4、交叉编译工具链的建立5、U-Boot的分析与移植6、ARM-Linux内核的编译与移植7、根文件系统的建立与烧写8、NFS文件系统的建立与使用9、TCP编程10、字符设备驱动11、LCD设备驱动12、块设备驱动13、网络设备的加载方法14、触摸屏驱动15、Qt/Embedded信号和插槽机制16、Qt编程综合实验基本要求:实验后要按时交实验报告.
五.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本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与实验实训;教学手段采用以教材、powerpoint为媒介、教学光碟播放、实物样品介绍以及分组实验、课外制作等.
六、考核的方式、要求、标准本课程以总评成绩为最终考核成绩.
总评成绩为(优、良、中、及极、不及极)五级评分制.
总评成绩由2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60%,综合项目设计成绩占40%.
平时成绩和综合项目设计的考核方式、要求、标准分别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作业独立完成作业,且作业认真2020%实验课实验课能按老师要求及时完成实验的内容和提交实验报告2424%课堂表现课程的预习程度,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66%期末考核完成综合项目设计404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八.
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第一部分嵌入式系统概述22第二部分嵌入式Linux开发基础44第三部分开发环境的建立1010第四部分嵌入式Linux网络编程42第五部分嵌入式设备驱动88第六部分Qt图形编程64综合性实验4合计68学时八.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与应用》康维新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参考书:《Linux应用与开发典型实例精讲》邱铁、于玉龙、徐子川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九、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课程名称:无线组网技术课程代码:CI3010计划学时:51学分:3课程性质:选修、考试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郑小奔一.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的专业选修课程.
自20世纪末,无线通信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层出不穷.
特别是近年来,以蓝牙、无线局域网为代表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结合无线组网技术,在军情、工业、科学及医学领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可以说,无线组网技术及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深入到国民生产之中,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目前主流的无线局域网、蓝牙技术与ZigBee无线通信技术,还有无线自组网技术及其在短距离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在基于组网技术的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开发和应用中,为深入利用关键技术设计优质的应用系统打下基础.

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要求掌握主流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概念与分类,并了解无线局域网技术、蓝牙技术、IrDA技术、UWB技术、NFC技术及ZigBee技术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其对比,了解无线组网技术及其在短距离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掌握IEEE802.
11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无线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MAC层基本原理、物理层的基本结构、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构成及操作,了解802.
11b、801.
11a、802.
11g等几个标准,了解IEEE802.
11协议簇的发展变化过程,掌握无线局域网的关键技术与协议.
掌握蓝牙技术的基本概念并了解相关协议,掌握蓝牙的基本与链路控制规范、蓝牙的主控接口规范、蓝牙的逻辑链路控制与适配规范、蓝牙服务与发现规范、蓝牙串口仿真协议规范及蓝牙的组网技术.
掌握ZigBee技术的体系结构、网络结构、协议栈与应用,掌握ZigBee技术细节与特点.
掌握基于AdHoc的无线自组网技术,掌握其基本概念,Adhoc网络MAC协议、Adhoc网络路由协议,了解Adhoc网络的TCP协议.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及组网技术的理解,为进一步从事短距离无线通信及组网技术的应用开发和工程实践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
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内容: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如蓝牙技术、Wi-Fi技术、IrDA技术、UWB技术、NFC技术、ZigBee技术的发展状况、各种短距离无线技术特点比较、无线自组织网络的基本概念以及分类、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移动Adhoc网络的特点及体系结构.
重点: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特征难点:无线自组织网的分类及对应的体系结构与特点第二部分IEEE802.
11技术主要内容:IEEE802.
11技术概要(包括IEEE802.
11b、IEEE802.
11a、IEEE802.
11g技术、IEEE802.
11标准系列比较、IEEE802.
11无线局域网的物理层关键技术、无线局域网的优化方式).

重点:介质访问控制层MAC与物理层的关键技术难点:IEEE802.
11协议簇的优缺点分析及对比第三部分蓝牙技术及应用主要内容:蓝牙技术简介、蓝牙主机控制器接口协议、蓝牙逻辑链路控制与适配协议、蓝牙服务发现协议、蓝牙串口仿真协议、蓝牙链路管理器.
重点:蓝牙技术基带与链路控制器规范、蓝牙主机控制接口协议、蓝牙逻辑链路控制与适配协议难点:蓝牙逻辑链路控制与适配协议、蓝牙主机控制器接口协议第四部分ZigBee技术主要内容:ZigBee技术简介、ZigBee技术的组网特性、ZigBee物理层协议规范、ZigBeeMAC协议规范、ZigBee技术网络层.
重点:ZigBee物理层协议规范、ZigBeeMAC层协议规范难点:物理层与MAC层关键技术第五部分无线自组织网络技术主要内容:Adhoc网络原理、Adhoc网络协议、Adhoc网络的TCP协议重点:Adhoc网络协议难点:Adhoc网络的TCP协议第六部分复习复习各章重点本课程从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来判断,其深度有了解、熟悉和掌握3个层次,"了解"是指要求学生大体知道所学的内容,例如: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等,对于一些不太常用的内容,只要有点印象、实际应用时知道如何去查阅相关资料就行了,教学时不必细究;"熟悉"是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如:无线自组织网络的分类,无线局域网的优化方式,Adhoc网络协议;"掌握"是指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比如:IEEE802.
11b协议,蓝牙协议、ZigBee协议标准等.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分析、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利用无线组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
课程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无线组网技术的开发平台(2课时)(2)CC2530定时器的使用(2课时)(3)CC2530串口通信(2课时)(4)Wi-FI实验(2课时)(5)蓝牙实验1(2课时)(6)蓝牙实验2(2课时)(7)射频点对点实验(2课时)(8)星状网通信(2课时)五.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虑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教学目标的是"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落实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上,通过"多看、多思考、多做实验"来实现教学目标:(1)大课以教材、powerpoint为媒介,讲授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理解的层次;(2)无线组网技术理论性较强,涉及的知识点多,仅靠大课、小课的教学是不够的,应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和多做实验.
为此,可以将大课课件提前放到FTP上,让学生预习;大课时给出几个小问题,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学生通过举手抢答方式回答问题.
对于学生的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情况,老师要有记录,并给予相应的分数奖励;(3)实验课是大课的补充和细化,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
为检查、督促学生学习,我们将采用实验操作及撰写实验报告来考核,本学期我们计划进行8次的实验,每完成一次实验必须递交实验报告;同时成立课外兴趣学习小组(6-8人一组,由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组长)进行课外的实验讨论与交流.

(4)作业与课堂测试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本学期布置大作业4次,教师登记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其中所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与指导.
另外,还将提供一些短距离无线通信的视频资料、电子书籍、有关无线组网技术的学习论坛等供学生参考、选用.
六.
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以考核学生对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为主要内容.
对于那些能较好地掌握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动手能力较强、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应该给予优异成绩.
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具体如下:考核内容学习目标分数百分比考勤准时到课堂,不影响其他人,准时离开课堂1010%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共2分.
视学生的课前预习的情况及回答问题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酌情给分22%小课考核实验课时老师随机抽查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并在课后提交实验报告,共8次实验.
每次提交的实验报告占1分,共8分,每位同学会随机抽查实验操作2次,每次1分;两项占10分1010%书面作业共计布置4次大作业.
每次大作业满分为2分,书面作业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抄袭与被抄得低分或0分88%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无线组网技术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应用水平的高低7070%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和方式详见《考核大纲》.
七.
课程的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第一部分短距离无线通信概述42第二部分IEEE802.
11技术84第三部分蓝牙技术及应用104第四部分ZigBee技术64第五部分无线自组织网技术42第六部分复习20课外实践1总计51学时八.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参考书教材:《短距离无线通信及组网技术》孙戈等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短距离无线与移动通信网络》方旭明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物联网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董健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九.
本课程其它说明没有课程名称:移动通信技术课程代码:LM3002计划学时:51学分:3课程性质:选修、考试面向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负责人:郑小奔一.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无线通信基础》后续课程.
主要介绍现代主流的移动通信技术,让学生具备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认识,对通信领域中主流技术、发展趋势有一个基本了解,为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讲述移动通信的一般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和领会,能运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述常见移动通信方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能分析、构建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识记"、"领会"、"分析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要求,具体内容是:"识记"应能识记移动通信的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涵义,并能表述和判断其是与非;"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较全面的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表述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分析相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分析有关的技术过程和方法,分析有关的系统模型与结构,并能应用有关原理与技术设计简单移动通信系统.

三.
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一部分移动通信概述主要内容: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移动通信的分类、常用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
重点: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难点: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第二部分移动通信中的调制技术主要内容:移动通信中的调制技术概述、数字频率调制、数字相位调制、正交振幅调制(QAM)、正交频分复用(OFDM).
重点:数字频率调制、数字相位调制难点:正交振幅调制(QAM)、正交频分复用(OFDM)第三部分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与分集接收主要内容:VHF、UHF电波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特征、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其它移动信道的传输特点、分集接收技术.
重点:移动信道的特征、分集接收技术难点:分集接收技术第四部分外部噪声与干扰主要内容:噪声、邻频道干扰与同频道干扰、互调干扰.
重点:噪声、干扰难点:互调干扰第五部分组网技术主要内容:组网技术概述、多址技术、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网络结构信令、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重点:多址技术、区域覆盖与信道配置、越区切换与位置管理难点:网络结构信令第六部分无线电寻呼系统主要内容:无线电寻呼的发展概况、无线电寻呼网的结构及其系统组成、寻呼信号及其编码、寻呼接收机.
重点:无线电寻呼结构及其系统组成难点:寻呼信号及其编码、寻呼接收机第七部分无绳电话系统主要内容:无绳电话系统的发展概况、CT-2数字无绳电话系统、DECT系统、PACS系统.
重点:CT-2数字无绳电话系统难点:CT-2数字无绳电话系统第八部分频分多址(FDMA)模拟蜂窝网主要内容: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概述、典型系统的组成、系统控制及其信令、系统的工作过程重点: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系统组成、系统控制及其信令难点: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第九部分时分多址(TDMA)数字蜂窝网主要内容: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概述、GSM系统总体、GSM系统的无线接口、GSM系统的控制与管理.
重点:GSM系统总体难点:GSM系统的无线接口第十部分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内容:CDMA系统的概述、IS-95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IS-95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消息格式和信道结构、CDMA蜂窝系统的控制功能重点: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难点:IS-95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消息格式和信道结构、CDMA蜂窝系统的控制功能第十一部分未来的移动通信主要内容:个人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后3G或第四代移动通信重点:第三代移动通信难点:第三代移动通第十二部分复习复习各章的重点本课程从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来判断,其深度有了解、熟悉和掌握3个层次,"了解"是指要求学生大体知道所学的内容,例如:无绳电话与无线寻呼系统,对于一些不太常用的内容,只要有点印象、实际应用时知道如何去查阅相关资料就行了,教学时不必细究;"熟悉"是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如:外部噪声与干扰,未来的移动通信;"掌握"是指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比如:移动通信中的调制技术、组网技术等.

AlphaVPS(€3.99/月)VPS年付15欧,AMD EYPC+NVMe系列起

AlphaVPS是一家保加利亚本土主机商(DA International Group Ltd),提供VPS主机及独立服务器租用等,数据中心包括美国(洛杉矶/纽约)、德国、英国和保加利亚等,公司办公地点跟他们提供的保加利亚数据中心在一栋楼内,自有硬件,提供IPv4+IPv6,支持PayPal或者信用卡等方式付款。商家提供的大硬盘VPS主机,提供128GB-2TB磁盘,最低年付15欧元起,也可以选择...

2021HawkHost老鹰主机黑色星期五虚拟主机低至3.5折 永久4.5折

老鹰主机HawkHost是个人比较喜欢的海外主机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大约2012年左右的时候算是比较早提供支付宝付款的主机商。当然这个主机商成立时间更早一些的,由于早期提供支付宝付款后,所以受众用户比较青睐,要知道我们早期购买海外主机是比较麻烦的,信用卡和PAYPAL还没有普及,大家可能只有银联和支付宝,很多人选择海外主机还需要代购。虽然如今很多人建站少了,而且大部分人都用云服务器。但是老鹰主机...

wordpress投资主题模版 白银黄金贵金属金融投资网站主题

wordpress投资主题模版是一套适合白银、黄金、贵金属投资网站主题模板,绿色大气金融投资类网站主题,专业高级自适应多设备企业CMS建站主题 完善的外贸企业建站功能模块 + 高效通用的后台自定义设置,简洁大气的网站风格设计 + 更利于SEO搜索优化和站点收录排名!点击进入:wordpress投资主题模版安装环境:运行环境:PHP 7.0+, MYSQL 5.6 ( 最低主机需求 )最新兼容:完美...

简单网站为你推荐
phpwindPHPWIND和DISCUZ有什么区别重庆电信断网为什么电信宽带突然断网了asp.net什么叫ASP.NET?outlookexpressoutlook Express是什么啊?怎么用啊?internetexplorer无法打开Internet Explorer 无法打开?ipad代理想买个ipad,3000至4000元左右有什么好的资费标准中国移动38元套餐介绍yixingjia通配符的使用方法滴滴估值500亿滴滴出行股权项目投资怎么投 100w怎么可以投资不开放平台微信的开放平台是干什么用的
台湾主机 域名批量查询 万网域名代理 vps侦探 免费域名申请 域名解析服务器 什么是域名地址 awardspace 韩国俄罗斯 bluehost 国外php主机 googleapps 免备案空间 godaddy支付宝 174.127.195.202 360抢票助手 本网站在美国维护 北京双线机房 网站卫士 卡巴斯基试用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