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腾讯网盘

腾讯网盘  时间:2021-01-10  阅读:()
第41卷第2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3月Vol.
41No.
2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Mar.
,2015DOI:10.
13718/j.
cnki.
xdsk.
2015.
02.
016杜诗禅境论张轶男(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吉林132013)摘要:百余首杜甫山水田园诗将活泼的禅机融进素朴的诗境,且饱含着对生活由衷的热爱和对人生积极的肯定,这与中国禅的至境———在世而超越,转身而回向———不期而遇.
品味杜诗禅境,其清幽静寂、静而能照、动静相即与现量直觉,不仅使杜诗空灵超拔,于"沉郁顿挫"之外更添"清新自然""活泼俊逸"的一面,又将诗、禅与生活融在一起,生活的实相体现了诗的品质,也呈示了禅的精神.
于此,见出"诗圣"大自在、大关怀的非凡气象,亦见"诗史"强大的张力与多维的风调.
关键词:杜诗;佛禅;静而能照;动静相即;现量直觉中图分类号:I207.
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41(2015)02-0120-11"诗圣"杜甫"一生只在儒家界内"[1],"诗史"的思想被看成等同于儒家思想,几成千年杜诗学研究定论.
然自1970年代末以来,吕澂、陈允吉、金启华、刘明华、孙昌武等撰文论及杜甫的宗教信仰、杜诗禅理等,杜诗与佛教的关系渐为学界关注.
笔者曾撰文指出,杜甫早年即修习禅宗法门,晚年尤倾心佛禅,深受大乘义谛的浸染润益,禅学思想不仅慰藉了诗人的心灵,而且拓展了杜诗的广度和深度,方外之力亦是成就"诗圣"的一个重要助力[2].
虽然杜甫始终不是以宗教信徒的身份履行佛教主张,但他却以一个精神探索者的心态不断汲取佛学智慧,以求得心灵的慰藉与救世的良方[3].
杜甫山水田园诗在抒写人情物理、表达内心隐微的同时,亦营造了禅境般的诗境:"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4]卷十《江亭》,p800,"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4]卷十四《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p1185,"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4]卷二十《秋野五首》其二,p1733,"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4]卷九《后游》,p787,"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4]卷九《游修觉寺》,p786,"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4]卷十七《秋兴八首》其七,p1494……这些并未谈禅论道的诗,却散发着灵性的气息,有着浓厚的佛禅意味.
既已考辨杜甫禅缘与杜诗禅理,则其山水田园诗或深或浅、有意无意间得益于佛禅滋养亦在情理之中.
其于朴素活泼的生活底色中营造超乎象外的佛禅境界,也与中国禅家至境不谋而合:从"西方净土"到"自心净土"到"人间净土",中国禅的光芒照耀山河大地、柴米油盐,充满盎然生机,禅理的全部即在于此时此地的当下,在于把握变动不羁的生命,此生完美充实,也就抵达了禅的至境.
一、清幽静寂境杜集中用"清"字约300处,"幽"字100余处,"静"字71处;"寂""净""澄""明""凉""冷""疏""旷""荒""野""僻""远""慵""懒""闲"等字共400余处.
此外,杜诗频现"云""月""林""竹""泉""苔""松""眠""卧""栖""睡""任""自"等字共千余处.
这些文字或意象,虽不能完全说明杜诗闲静清幽的风格及其与佛教的关系,却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静逸趣味,且在意境的营构上契合了托于自021收稿日期:2014-10-20作者简介:张轶男,文学博士,北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然、本自空寂的佛禅境界.
佛教重视静修、静观,主张"一切智清净"[5]卷三,p5.
翻开佛经,静修静思之语顺手拈来,"清静""闲静""净""寂""清明""清凉""静室""静处""闲静无欲"等等不一而足.
"禅"本有静虑之义,戒、定、慧都是指向"静"的,"戒定智慧行,独处而思维"[5]卷四,p69,无论是"毕竟空"的般若思想还是"现象空"的涅槃境界,作为佛教根本哲学的空观,不离"清净"二字.
固然,清静幽寂并非仅是佛家所欣赏和追求的境界,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代表的文化大率如此.
儒家对静穆之境也颇为推崇,所谓"智者动,仁者静",而其汲汲于世,"疾没世而名不称"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主张,又与清幽静寂境"喧静不同科"[4]卷十九《甘林》,p1667.
道家亦主静,其"静观"方法、虚静主张,自老庄以降一以贯之,其清静无为、至虚守静、明镜鉴物以及"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6]40的思想对中国文学作品之宁静冲淡境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杜甫所推崇的六朝以来诗作,许多作品弥散着静谧冲和的道家气息,对杜诗的影响可以想见.
杜甫早年的寻仙访道诗即充溢着道家的"静观",如:"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4]卷一《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p11;"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4]卷一《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p45;"穷秋正摇落,回首望松筠"[4]卷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p659……这些散发着道家气息的诗句,"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7]前集卷六,p37,见出诗人对静性、静境、静者的推崇和喜爱.
总体上说,佛教"看净""观心""默照"等禅学主张,与道家"静观""心斋""坐忘"有相当的一致性.
然而,中国佛教的修行手段及其要达到的"涅槃"境界所指向的"静净",更加强调内在的心地澄明,初唐以后很多宗派更主张禅法心行.
禅宗作为中国化最彻底的中国佛教宗派,以"定慧为本"[8]37,在坐禅、念佛和守心的禅法修持中,特别注重内在的守心.
考杜集山水诸诗,清幽静寂境界更近禅家心境.
杜甫早年"师粲可"[4]卷三《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p247,晚年表示"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4]卷十九《秋日夔府咏怀》,p1713,受禅宗"东山法门"影响极大,杜集中多处佛道并举,心志意向每每落在佛家,杜诗中萦绕静谧禅意也就顺理成章了.
杜诗中不少写佛寺的虚空禅境,"风调颇似摩诘"[9]卷十七,p868.
《大觉高僧兰若》曰:"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
一老犹鸣日暮钟,诸僧尚乞斋时饭.
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
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
"[4]卷二十,p1801松林兰若,秋风晚钟,想庐山胜迹,峰色湖光,杏林白榆,山寺暮景,冲然幽适,虽未言禅而全然禅境.
对此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10]901两诗意境心迹何其相似!
杜甫《游修觉寺》:"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
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
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
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
"[4]卷九,p786对比王维《归辋川作》:"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
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
"[10]903两诗不仅意境相通、章法相似,思想深处亦相通.
杜甫《谒真谛寺禅师》写山寺高深,烟霞几重,冷泉细石,白雪青松,"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4]卷二十,p1802,颇似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0]902,两诗虽一日间一月下,然境界幽静、充满生机却同一机杼;又与王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在言辞造句、意境情感的指向上如出一辙,山寺深僻、幽静、空寂,正是一片禅心的外化.
需要指出的是,杜集中的清空静寂、虚融澹泊境界,多是"有人"之境而非"无人"之境,观照主体与客体并峙,诗人于山水田园间并未忘世忘身,这似与通常理解的"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11]卷十六,p1079的空寂禅境相去甚远(世人鲜有以禅解杜者盖缘于此).
其实,这是对禅的片面认识.
禅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孤绝寂静,然此静寂并非死寂,而是蕴含着生机和诗意,禅的最高境界是直接映现自然界此刻的原真状态.
杜甫山水田园诗的一大特质,恰是活泼的禅机融进了诗意的禅寂,静谧清幽的外境与诗人自在安闲的内心相互映衬,营造出散发着生活气息的清幽禅境.
《绝句六首》:"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
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
""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
幽栖身懒动,客至欲如何.
""凿井交棕叶,开渠断竹根.
扁舟轻褭缆,小径曲通村.
""急雨捎溪足,斜晖转树腰.
隔巢黄鸟并,翻藻白鱼跳.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
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
""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
"[4]卷十三,p1141六首"写景俱在空121际"[4]卷十三,p1142,然此空际却非枯木寒岩了无生气,而是翠鸣鹍舞、蝶飞鱼跳、舍下生笋、庭中有藤、江月互动、帆云傍花,一系列生动稠密的意象构成空而实有、化空为有的佛禅境界.
禅家以为性空色有,故禅寂之境是"枯木生花、春意盎然的生命感动,是定云止水中鸢飞鱼跃的气象"[12]80.
此六首声色动静,无不生活、无非空际,尽得禅中三昧.
杜甫入蜀后所写田园诗,多具恬静淡泊与世无争的风格,于空际中表现的觉而不察的生命活力,以及自然村居景象中洋溢着的浓厚生活气息,恰是通于禅境的.
《遣意二首》:"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
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
"[4]卷九,p794一写草堂春日,一写草堂春夜.
黄鸟啭枝,白鸥泛渚,野花落于一径,春水绕村而生;江船细火明灭,宿鹭圆沙夜眠,初弦月上,小树花香;自日而夜,一派天然,诗人在这烟尘不到之地,尽享幽居,遍尝村酿,好一份闲居适性之情、澹然世外之意.
杜甫此时历经长安十年干谒、乱后数年流离,进取入世之心虽未稍减,对生活的体认却更深沉而清醒.
身心疲惫的诗人此时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享受不染世尘的自然生活.
草堂的静谧安闲给了诗人最好的慰藉,他于是过起了"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4]卷九《绝句漫兴九首》其六,p790的幽士生活,甚至流露出"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4]卷十《水槛遣心二首》其二,p812、"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4]卷九《绝句漫兴九首》其四,p789的消沉意志.
其实,老杜一生从未稍歇,这里的"消沉"亦是人生必要的停顿和缓冲.
无论自觉与否,老杜对自然、生活的态度都是合于禅观的,佛教教人彻底放下,"得失是非,一时放却"[11]卷一,p50,入舍无可舍之境,方得无生大法.
这一佛学智慧不仅恰到好处地滋养了他的身心,而且使其诗歌创作更多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看似消沉的意志带来的是积极、诗意、禅悟、超越的人生.
作于大历二年夏的《园》写瀼西田园自适之情:"仲夏流多水,清晨向小园.
碧溪摇艇阔,朱果烂枝繁.
始为江山静,终防市井喧.
畦蔬绕茅屋,自足媚盘飧.
"[4]卷十九,p1634清晨泛舟行视果园,俨然成了喜静好孤的摩诘居土,所谓"少陵集中不啻有数摩诘"[13]卷四,p1008-1009也.
暂避战乱的闲适情怀、平静和谐的心灵追求、物我一如的超旷意境,正是通于禅的.
诗中"多水""繁枝""碧溪""朱果"这些意象繁复、色彩鲜丽的语词,从"清晨""小园""畦蔬""茅屋"的清淡闲适之境中跃然而出,颠沛流离的诗人得此闲静,方能平心静气地品味生活.
这是他一手操持营建的,"亦是少陵无边妄想于虚空世界劈空捏一园林,事成早起经营,……大抵先生异于人者,于妄想中成三禅乐,世人于妄想中成五恶浊也"[14]卷二,p108.
杜诗的空幽静寂饱含对生活由衷的热爱和对人生积极的肯定,弥散着或浓或淡的喜悦安闲、含蓄内敛的生活热情.
《堂成》:"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4]卷九,p735背郭堂成,缘江路熟,林碍日,叶吟风,竹和烟,梢滴露,飞乌将数子,语燕定新巢,外不住相,内无取舍,一切那么安闲恬适,虚融澹泊又生机盎然.
《为农》:"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4]卷九,p739卜宅锦里为农,江村在烟尘之外,难得清净.
圆荷细麦,小叶轻花,自然生机隐约于幽细物象,诗人于此暂得安定,衣食有了保障,生活闲适清幽,烟尘不到,便同仙隐,只是愧于不得丹砂.
诗中逍遥物外之意,既有道家仙隐之志,又透出佛禅特有的清净具足的生命意识,滋味幽长.
《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4]卷九,p746梁间春燕,水中白鸥,痴情老妻,天真稚子,物各自然,老少忘机,把人生的适意安闲、天伦之乐写得潇洒飘逸.
《漫成二首》:"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
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
只作披衣惯,常从漉酒生.
眼边无俗物.
多病也身轻.
""江皋已仲春,花下复清晨.
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
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
近识峨眉老,知余懒是真.
"[4]卷十,p797诗中"惯""常""贪""错""懒"等字,生动描画出诗人无心疏懒的心境意态.
野日荒白,春流多清,渚蒲随地,村径逐门,仲春江皋,花下清晨、皆自然现成221之景,超然避俗,淡然世外,全无喧嚣.
诗人内心自在闲适,仰面看鸟,回头应人,读书对酒,疏懒是真,眼见没有俗物,身轻自然心闲.
老杜于江村的幽静独有心得,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总是自在舒展的心意显现.
《独酌》:"步屦深林晚,开樽独酌迟.
仰蜂黏落絮,行蚁上枯梨.
"[4]卷十,p804深林晚步,开樽独酌,仰观蜂黏落絮,俯看蚁上枯梨,夜深人静,诗人无意间领略到生命与自然的和谐静谧.
蜂、蚁、絮、梨之间,把盏行迟,"一种幽微之景,悉领之于恬退之情"[15]卷三之二,p416.
"本无轩冕意,不是傲当时",似于静中有悟,正所谓寂而能照、虚则能纳.
同期诸作皆具如此意境.
《徐步》:"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
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须.
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
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
"[4]卷十,p805荒庭徐步,看燕嘴芹泥、蜂须花蕊,把酒吟诗,任衣湿扶杖、醉酒如愚.
现成景物,顺手拈来,"随""上"是眼前之景自然流露,"从""信"尽显无心优游,禅师所谓"若欲求佛,即心是佛.
若欲会道,无心是道","若悟无心,佛亦不有"[11]卷二,p95.
人情既谐,物亦相忘,无生无灭,本来寂静.
《早起》:"春来常早起,幽事颇相关.
帖石防隤岸,开林出远山.
一丘藏曲折,缓步有跻攀.
童仆来城市,瓶中得酒还.
"[4]卷十,p802《朝雨》:"凉气晓萧萧,江云乱眼飘.
风鸳藏近渚,雨燕集深条.
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
草堂樽酒在,幸得过清朝.
"[4]卷十,p814《晚晴》:"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沾.
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书乱谁能帙,杯干可自添.
时闻有余论,未怪老夫潜.
"[4]卷十,p814《早起》幽事关心,《朝雨》托身世外,《晚晴》随俗而安.
三首诗中,曰"幽事""幽庭""清朝"者,笔笔点出田园清幽之境,与《屏迹三首》皆有一"幽"字异曲同工.
《屏迹三首》诗曰:"衰年甘屏迹,幽事供高卧.
鸟下竹根行,龟开萍叶过.
年荒酒价乏,日并园蔬课.
犹酌甘泉歌,歌长击樽破.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
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
""晚起家何事,无营地转幽.
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
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
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
"[4]卷十,p882三首联章,曰"幽事""幽居""幽地",从屏迹景事、屏迹之志到屏迹之态,静观自得,用拙弃巧,心迹双清.
"犹酌甘泉歌,歌长击樽破"一如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10]932,呈现人与自然默契无间;"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造化春工,极尽物情,全赖心迹双清;"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堪比摩诘敏锐沉静的观察力,于静观中把外在世界的清幽和谐转化为内在的自在清澄.
三首诗固有道家的冥情放达、任运安贫之意,然幽事不离人间烟火、幽居而得心物解脱、幽静之中静而能照,实得禅家三昧.
写于瀼西的《返照》也是此类作品,诗曰:"返照开巫峡,寒空半有无.
已低鱼复暗,不尽白盐孤.
荻岸如秋水,松门似画图.
牛羊识僮仆,既夕应传呼.
"[4]卷二十,p1738返景回照,半有半无,荻岸秋水,松门似画,牛羊相识,僮仆无心,幽然村居景象中呈现出活泼生气.
乡间野外,没有市井红尘的熙熙攘攘与利来利往,有的是阳光土地、春风秋雨、林花江月、牛羊鸟雀———生命中诗意部分尽在其中,禅的静谧、安闲、自在尽在其中———诗人那颗焦灼、老去、枯萎的心得其滋养,重获饱满的生命活力.
以中国佛教的静观主张看,这是诗人缘于外在"静境"达到了照彻自性、拾得自心的内在超越境界.
二、静而能照境佛教"静修"与道家"静观"虽有相同之处,却在"守心"上有别.
道家"静观"以求"至道",乃"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要返回幽暗窈冥,"贵无轻有"发展到极致就是对人的自然倾向的否定,甚至"至道"本身也没有明确的说法,"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6]105,"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它的本意都不是为智力的进步提供杠杆,而是要彻底泯灭人的自觉意识,具有很强的惰性"[16]295,难怪有学者认为"道家文学是人生的安眠药和劝酒术"[16]337.
而佛教的"冥心虚寂""默自思虑",强调静以生明,让人情忘虑捐,不是泯灭心智而是明心见性、伏妄证真:"即寂而知,知即真智.
亦名菩提涅槃"[17]179,"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17]38.
六朝以来,静观禅修落在本心自性的发明与自我亲证上,"静"的落脚点在"照",强调"外离相""内不乱""本性自净自定"[8]37,若能自性自度则不妨着相修行,若能返观内照则不必向外攀援,何必执着静境!
后世禅师"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无心是道",更是指出"静"在自心而非外境,故曰"触境生心者少321定"[11]卷三,p157.
禅学要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18]之"心"即清净心,守持心境澄明,不生分别意识,心犹明镜,体静方能照动,无我故得本心.
由此可见,两家"静观"修行虽然相似,但修炼的目的和境界大不相同,道家指向"昏昏""闷闷",佛家主张"静而能照",走上即事而真、光吞万象的向上一路.
汉译佛典及中国佛教义学中大量以明镜喻心性的比喻,即是强调"心性本净""静而能照"与自性返照、了了常明之理.
这一身心两静、身与物化的高华境界,生机远出,呈现出澄澈玲珑的境象,"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明非内外"[19]卷三十,2426.
老杜于静中得以澄澈心灵,映照出自然生命的本来面目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精神,自谓"静求元精理,浩荡难倚赖"[4]卷十《病柏》,p852.
"静而能照"为杜诗染上佛家色彩.
《天河》为诗人夜深人静之时仰观天河的悟理之作:"常时任显晦,秋至转分明.
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
含星动双阙,伴月落边城.
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
"[4]卷七,p606天河秋至分明,实则夜夜分明,微云难掩其光;京师边城处处可见,又是岁岁分明.
古人或以为物有所托,然小人君子、君臣社稷一类寓意,于杜诗中不必求之过深,山谷所谓杜诗之妙在于"无意于文""无意而意已至"[7]前集卷六,p36,乃深明之论.
不少杜诗被后人指为寄寓深远不可确解,正是诗意丰厚,探得"元精之理",从不同维度皆可证道.
《天河》即是一例.
虚堂和尚"一日闻诵杜工部《天河》诗:'常(当)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
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
'忽有警发,辞亲出乡,首依雪窦焕和尚净慈中庵皎和尚"[20]卷十,p1063,其开悟诗句,昭示般若智慧,充溢自性本净"不染万境,而常自在"[8]32的澄明禅悟.
《坛经》:"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
"[8]39若将此诗看作经语的诗歌版,并非牵强附会.
"当时任显晦,秋至转分明.
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与惠能开悟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8]16,在理趣上何其一致!
结语"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则有八方虚空迎上去,一颗清净自觉的禅心如如不动的般若定力,昭示着无住生心,故令虚堂和尚警发.
《江边星月二首》其一亦于清明澄净的禅境中给人简淡含蓄的启示:"骤雨清秋夜,金波耿玉绳.
天河元自白,江浦向来澄.
映物连珠断,缘空一镜升.
余光隐更漏,况乃露华凝.
"[4]卷二十一,p1899清秋夜雨后,天地一派澄明,天河本自净白,江浦向来清澄,月如宝镜蹈空升起,星如断珠照映万物,更深光隐,露华始凝.
说此诗是"咏雨后星月"[4]卷二十一,p1899亦可,说是对自性真如的表达和把握亦可.
"天河元自白,江浦向来澄"正是大乘一切圆明、澄澈不待外缘、本来具足意;"映物连珠断,缘空一镜升"乃万法因缘而起,刹那生灭,自性本空,了不可得意.
诗借天河、江浦、星、月等意象营造出高华明净、了无纤尘的超越一切而呈现本来自性的禅境.
诗人水月相忘的审美直觉,臻于禅家"心镜明,鉴无碍"的彻悟境界.
当然,杜诗呈示的"静而能照"未必有意展现佛家空境或阐释禅理,但其早年习禅经验融入审美观照,使山水星月得之于心,应之于手,有化工而无人力,则是可以肯定的.
《江亭》全面透露了杜诗禅境的多重信息,诗曰:"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4]卷十,p800颔联"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景中寓禅,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10]903几无二至,以隽永机语表达了对般若空观的体证.
然全诗几经婉转,最后又归于以诗排闷,陷入满腹忧国愁绪之中,对此可有三层理解:其一,颔联天然佳句,深契般若空义.
"水流心不竞",俯瞰江水滔滔,争相向前,而心却不随之而动,无意与流水相争.
流动的江水照见诸法空相,万物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由此当远离我法二执,何为去"竞""云在意俱迟",仰观白云舒缓,悠闲徘徊,与此刻心意全无两样,卷舒的白云昭示着诗人无住生心、了无所得的禅悟境界.
这两句诗常为后人作妙悟警语:"景与心融,神与景会,居然有道之言.
盖当闲适时,道机自露,故写得通透如此"[21]卷四,p132;"水流不滞,心亦从此无竞.
闲云自在,意亦与之俱迟.
二句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4]卷十,p801;"有理趣,无理语……杜公性禀高明,故当闲适时,道机自露,不必专讲道学也"[9]卷八,p348.
诗人江亭野望,坦腹长吟,地阔心舒,与物无间,故诗作气韵混沦,通透无碍.
其二,诗人虽得到暂时超越,心行无所执著,然从诗之后半可知,此时对大乘空观的理解仍未臻圣境:看水观云,对境生心,而境迁物移,诗心不免又为现实困苦所摄.
空观是空421观,烦恼是烦恼,此即诗人自谓"为禅缚"之意.
禅观并未带来物我的彻底解脱,烦恼固在,随境而生.
将"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与王维"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10]903相较,诗人内心并未得到彻底的安宁就很明白了:王维本来心中宁静,空无一物,故觉流水、暮禽于己都有欣喜、依恋之意;杜甫内心其实是"竞"而不"迟"的,看到流水白云之后,悟到一切毕竟无谓,何须去竞、何必不迟.
王诗"流水如有意"之"有意"显出诗人的"无意";杜诗"水流心不竞"之"不竞"透出内心的"竞".
故而下文转而言曰:"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心头的寂寞、众荣独瘁的悲凉情不自禁地生起,故春色也带寂寞,百草千花也仿佛"自私"了.
杜甫写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虽然避乱四川,暂时得以"坦腹江亭",到底还是难忘国忧,因此,面对悠闲恬适的山水仍然纠结着焦灼苦闷.
然国愁并非私愁而是"公愁","公愁"难忘,排闷于诗,此种痛苦是伟大的痛苦,是以大乘空观也难以化解的,并非诗人慧力不及.
其三,禅悟的体验毕竟安慰滋润了诗人那颗孤独不安的心,使之获得一种深刻的满足感,这也正是诗人晚年对佛禅亲近赞叹的原因之一.
佛教是杜甫流离颠簸路上最大的慰藉之一,所谓"飘然薄游倦,始与道侣敦"[4]卷九《赠蜀僧闾丘师兄》,p767.
抱志莫伸、谋生不给之时,诗人登临佛寺、驻足禅境,与释子怡然悠游、彻夜软语,都令其身心通泰,正是"畏途中忽得清凉世界"[9]卷七,p291.
杜甫始终以一个精神探索者的身份汲取佛学智慧,晚年与大乘义学思想渐行渐近,以佛教智慧得安心法门,佛教的智慧如般若空观、大乘中道观、实相涅槃等,既是修持的方法、境界,也是生命的终极关怀,其开示的存在而超越、超越而存在的处世禅机,给予诗人极大的安慰和启示.
在这一点上,老杜与栖心佛法的王维"主要是为求得心灵的慰藉"[22]是完全相同的.
三、动静相即境动静相即由静而观动、由动而观静,基于大乘空观,为禅理视宇宙生命为整体的活泼机用.
大乘空观将事物看作没有自性的诸法,由于"无自性,无他性",故万法皆相即相入、互含互摄.
大乘佛教对动静关系的认识有一个机智圆融的过程.
早期在两者关系中作意寂静,"终归于毕竟空寂".
大乘中观进而强调,既然万法缘起,并非"实有",一切随因缘变化,万物变动不居,则区分动静二法只是暂时的相对法,而秉持"动静不二"的绝对法才符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23]的大乘中观智慧.
在此基础上,动静相即原理有了进一步的阐释,动静二法本是假名而无实有,故站在禅悟立场上,说动说静,以动示静,都只是不坏假名而谈实有的方便化门.
所谓禅寂,是指万法等无差别,动静都是空义,故"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24]卷六,p163.
对有声无声的动静两种现象,虽历历感知却一念不生,"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具泯,性相如如"[25],才是禅悟的境界.
中国佛教典籍中对动静依存关系进行集中而深刻的阐述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当属僧肇《物不迁论》,探求物性迁变之理,意在指出不能片面理解"常"与"无常":"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
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
虽静而常住,故往而弗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
"[26]82僧肇强调的是,物性不迁,故虽变动不居却其性常静;物性不住,故虽静止不动却又不断变化;物性或迁亦不迁,万物或动亦常静.
僧肇以反常合道之语论动静之"常"与"无常":"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26]81梁代傅大士的名句"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以常理看流动的应该是水,而以物性迁变不居的辩证眼光看桥与水是在相互映衬下才有彼此的动静关系.
说水动是因为此时之水非彼时之水,说水不动还是因为此时之水非彼时之水,故此时之水并未流去.
桥动与不动亦如是,用僧肇的话解释即是:"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
"[26]81动静本无绝对分别,角度立场不同,结论也就不同,故不能离动求静,而应"即动而求静"[26]81,"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26]81.
宇宙间物我无异,万法不二,故动静无异,动静不离,"重重无尽处,动静悉圆通"[11]卷十八,p1180.
以往论及中国古代诗歌的动静关系,多以王维为典范,而对杜诗在这方面的特色和成就罕有涉及.
其实,在诸多杜诗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中,杜甫都未必自觉地运用了动静相即原理,以动景展现521静境.
上文"清幽静寂"境中对此已有涉及,下面着重对动静关系进行剖析.
动静相即是杜甫山水田园诗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主要表现手法.
杜诗动静关系的体现,从字面上看是表现静态、动态的词语的对照描写,如:"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4]卷十七《西阁夜》,p1475,古人极赞"虚""落""静""侵"之妙,此妙在禅意,在动静相宜;"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4]卷十《春水》,p799,"没"字形容三月春水势大,"动"字带出春水色澄,这是以动词写静态;以静写动如"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
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4]卷十一《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p903,"极喧闹事,写得极幽适"[4]卷十一,p904.
进一步深入到文字的深层次,则见杜诗于动中取静,喧中取寂,静中有动,深契禅家"虽动而常静""虽静而不离动"的动静相生原理,则杜诗动静妙笔非止襟旷,亦缘禅理.
如:"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4]卷八《野望》,p619,以叶落昏鸦之喧动,反衬山林之深静;"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4]卷九《戏为韦偃双松图歌》,p758,以松子落前而僧不动,写出僧人内心"如如不动"之静;"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4]卷十五《漫成一首》,p1267,以船尾跳鱼映江月风灯,更显河岸幽静;"向夜月休弦,灯花半委眠.
号山无定鹿,落树有惊蝉"[4]卷二十《夜二首》,p1790,以号鹿落蝉写月夜静谧;"老夫卧稳朝慵起,白屋寒多暖始开.
江鹳巧当幽径浴,邻鸡还过短墙来"[4]卷十《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p863,以江鹳当浴、邻鸡过墙,写草堂一片幽寂,主人更加慵懒.
另如《绝句六首》之"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隔巢黄鸟并,翻藻白鱼跳""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4]卷十三,p1141-1142,寂中喧,动中静,无中有,一片化机,蕴涵一种不可言喻的生命气息,展现诗人任运自在、恬淡空灵的一面.
即使写孤僻枯寂之境,诗人也善以动景表现,如《倦夜》:"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4]卷十四,p1176无情无绪、万事堪悲的不眠之夜,仍有飞萤自照、水鸟相呼,诗人心中的世界永远充满活泼的生命律动.
诗人不拘执于一动一静,与禅理不谋而合.
禅不离生活,禅并非枯坐,禅寂不是寂静无声,禅与生命一起不停运动.
禅家虽享受禅悦却不耽于禅悦,虽"一心禅寂,摄诸乱意"[27]却不缚于禅寂.
若此,叶落花开一一如是的大千世界,动静二相自在相参.
《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雪里江船渡,风前竹径斜.
寒鱼依密藻,宿雁聚圆沙.
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
"[4]卷十,p860荒村独树,雪里江船,风前竹径,寒鱼密藻,宿雁圆沙,一片凄寂禅意.
颔颈二联禅趣盎然,清寂萧索中涌动生命气象:"雪"静,"风"肃杀,"寒鱼""宿雁"收敛静谧,然衬以"渡""斜""依""聚"这些动的意象,则雪里"江船渡",风前"竹径斜",寒鱼"依密藻",雪里风中唤起温暖的体验,而宿雁"聚圆沙"竟然有休养生息、蓄势待发的活泼生机了.
颈颔二联若独立拈出,足称五言山水禅诗.
又如《野望》:"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4]卷八,p619水空天净,一望清旷;远水孤城,叶落山迥;独鹤晚归,昏鸦满林;深秋日暮,临风野望,不能极远.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与"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4]卷十四《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p1185同是神来之笔,唯精神感觉与天地自然默契合一,呈现出如此动感的深秋晚景图.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与"寒鱼依密藻,宿雁聚圆沙"同一机杼,不仅以动写静,而且表现了孤寂晚景中的生命活力.
颈联言叶落日沉,于静中感悟生命的凋零与轮回;末联言鹤鸦晚归,于静中发现生命的顺应自然与张弛有度.
此外,杜诗动静关系的特质还在于:动静相参不只写外境,还将外境之动静与内心之寂动相互映衬,亦虽动而静,"虽静而不离动".
如《卜居》写诗人初到成都,寄居浣花溪寺内:"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入小舟.
"[4]卷九,p729蜻蜓上下,鸂鶒沉浮,正映林塘之幽,尘事之少.
原来真正的静不在外境而在内心,心静则外境虽动亦静,诗人将此幽居自得之趣,置于充实饱满的生命境界中,这静境也就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自然之动静固不易描绘,心的寂动更难书写,而复杂难言的心境尤其不易表现.
杜诗善以外境621的动静变化反映内在心境的复杂变化,将"似去而留,可以神会,难以事求"[26]82之动静辩证关系发挥到极致.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
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
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交游万事慵.
"[4]卷九,p783暮倚高楼,独对雪峰,僧不语,钟自鸣,"静境可想"[9]卷八,p347.
在天地阒寂中,以静中之动再现自然灵机,钟鸣、返照、烟翠,声色之动反衬出城孤、人寂之境,不期而然地暗合"动与静对"[8]95的禅学原理.
同时,高楼鸣钟、孤城返照、浮烟叠翠之景,亦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无依以及暮年多病的身心两寂.
《舟月对驿近寺》:"更深不假烛,月朗自明船.
金刹青枫外,朱楼白水边.
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
皓首江湖客,钩帘独未眠.
"[4]卷二十一,p1900更深月朗,金刹青枫,朱楼白水,上四句言舟中月下之静;下四句却是乌啼鹭宿,游客未眠之意.
乌鹭之喧反衬月夜水岸之静,又映衬老病他乡的诗人内心之不能宁静.
这样一来,寂静空灵中既充满了生机,也氤氲着挥之不去的现实苦涩,透露出诗人委婉难言的心境,一看而知是老杜笔法.
再如《又送》:"双峰寂寂对春台,万竹青青照客杯.
细草留连侵坐软,残花怅望近人开.
"[4]卷十二,p1002送别朋友,怅望难堪,细草残花亦生愁.
无限悲凉尽在首联,寂寂双峰与春意盎然之宴台遥遥相对,青青万竹与留连不舍之客杯相互映照,诗人内心之动以山竹之静突显,于空灵中转身,满怀深情地注目人间,合于大乘实相涅槃主张.
有关佛教相即原理及僧肇的《物不迁论》影响到杜甫的可能性,有分析指出,《物不迁论》"激起诗人(尤其是精于佛理的诗人)的对于动静关系作认真的思考也是必然的……僧肇的动静相即的论述,无疑在动与静的范畴内为创作打开了一条新路……善于借鉴六朝成功创作经验的老杜必然会细心揣摩"[28].
杜甫转益多师、博古爱今的诗学主张,使其对前代文学传统批判地继承并发扬光大,对六朝诗文亦重视有加,所谓"宪章祖述汉、魏、六朝"[29],"汉魏之浑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澹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30].
从现存编年的杜诗看,杜诗最早是从齐梁阶段的新体诗入手的,如《游龙门奉先寺》《望岳》等非古非律,似古似律.
老杜亦自言"永怀江左逸"[4]卷十八《偶题》,p1542,"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4]卷十七《解闷十二首》之七,p1515,又自谦"焉得思如陶谢手"[4]卷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p810,教子亦曰"熟精《文选》理"[4]卷十七《宗武生日》,p1478,"续儿诵《文选》"[4]卷十四《水阁朝云奉简云安明府》,p1248,"子美不独教子,其作诗乃自《文选》中来"[31]卷上,p456.
他又每以六朝诗人比拟时贤,杜诗深受齐梁文学的影响已成的论[32].
南朝佛教盛行,齐梁文风又与佛教文化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说,齐梁文学是佛教影响下的文学,是带有深刻佛教文化烙印的文学.
同时,僧肇作为鸠摩罗什的入室弟子,其《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在晋宋即受到称许,至南朝陈代,《肇论》编辑成书,更备受推崇,其贯穿于著作中的"具有辩证法因素的立论"[33],对后世影响深远.
鉴于此,佛教动静相即原理对杜甫诗歌创作产生影响是很有可能的.
四、现量直觉境禅宗所谓修证,是无功用智,是自性上直觉、直观、直悟、直证的现量境界,而不是有为的功行.
也就是说,参禅见性要求的是现量,由思量而知、经考虑而得的比量已落了第二义.
这是因为无边际的缘起世界是真实的、有生气的、活泼泼的、一切现成的,"乌从来黑,鹄从来白.
……白非洗成,黑非染造"[24]196.
既然如此,禅者就应顺应这一切,来应去静,念念不住,"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24]158,这种应物不藏、随机应化的大自在正是禅的最高境界.
"禅的现量境有两大内核,一是本来现成,一是一切现成.
本来现成即每个人都有纯真的佛性,……一切现成是现量之境,即万物未受逻辑知性干预而原真地呈显.
"[12]409-410简单地讲,本来现成是对自身佛性的体验与观照,一切现成是对佛性真如妙用的揭示和发现,两者虽二而一,是禅宗解脱论的核心所在.
盖佛性常有而佛法无定,故现量直觉,运用得其机宜,则见自性与万物的本来面目.
所以禅师在接引学人之时,见人拟议,毫不留情地非棒即喝,或直接间接地否定坐禅、念经、拜佛,总是要截断众流,言下须见,顿见自性.
721中国佛教尤其禅宗强调现量直觉,与中国佛教注重世间修持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佛教源自印度佛教,亦旨在解脱人的痛苦、解放人的心灵.
然而,修禅见性,使人从异化、迷惑的分裂与冲突中解脱出来,只是中国佛教的一个起点,它真正关心的问题是见性成佛后人如何自在地生活.
由是,中国禅不是要人离群索居脱离社会,恰恰相反,它要人完成人的使命,承担人的责任,履行人的义务,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退以求进,屈以求伸,成人成佛.
故中国佛教认为心灵的解放不在彼岸、不在来生,亦不在静修与坐禅,超越的禅修不离活泼泼的此生,清净的"佛心"不离平常的"人心",佛国净土不离五浊世间.
禅宗更主张一举一动不离道场,生心起念扬眉瞬目,无不是佛性的机用;禅理的全部即在于此时此地的当下,在于把握变动不羁的生命,此生完美充实,也就抵达了禅的至境.
作为中国化最为彻底的中国佛教宗派,禅宗所表现的意识形态是佛教的,但落脚点却在人间.
钱穆说:"禅宗的精神,完全要在现实人生之日常生活中认取,他们一片天机,自由自在,正是从宗教束缚中解放而重新回到现实人生来的第一声.
……中国此后文学艺术一切活泼自然空灵脱洒的境界,论其意趣理致,几乎完全与禅宗的精神发生内在而很深微的关系.
"[34]杜甫山水田园诗之生机圆趣境界,论其意趣理致,与禅宗的现量直觉境"发生内在而很深微的关系",应该不是偶然的.
杜诗往往于万物的一切现成中彰显本来现成,有意无意间形成对禅的现量境的诗意阐释.
那些情致悠然、潇洒疏散的短诗,被胡适称为有"风趣"的抒情咏物的绝句,往往深富禅意.
那些于平常日用见出生活之美的田园诗,"在失意中见出安慰,在哀怨中见出欢欣"[35]的山水诗,无不呈现出禅心慧解.
试举几例如下.
《落日》:"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
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
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
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4]卷十,p802天然晚景历历在目:芳菲花圃,樵爨倚舟,啅雀争枝,飞虫满院,溪岸堂前,春事幽寂,对景忘机,胸无宿物,"不自知其乐之所自,而归功于酒曰:是谁造汝,一酌而千忧俱散"[36]卷下,p2708,正是初无定景、初非想得的禅家现量直觉境.
《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4]卷九,p793春水群鸥,花径蓬门,邻翁对饮,隔篱取杯,一派自然圆趣,一时宾主忘机,直是渊明景象.
即事而真,不拟思量,当下获得了精神生命的绝对自由,抵达了心随境转、无喜无忧的禅境.
《寒食》亦同一意境:"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4]卷十,p806初春时节,风暖花飞,汀烟轻冉,竹日静晖;田父邻家,鸡犬忘归,"风致何减桃花源"[15]卷三之二,p417!
"要皆去"、"闹不违"、"相识尽"、"亦忘归",淳朴厚直了无心机的田父邻舍,无心从容一任本心的诗人,一派委顺任运"泯其所以"[11]卷一,p50的禅意.
诗人将闲居淳朴的乡村生活景事,不烦雕琢信手拈来,情见乎词,既"对境观心",又转身回向,这与中国佛教尤其禅宗"直心是道场"、佛法在人间的精神主张契合无间.
再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写雨后晚景:"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4]卷十,p812"去郭"故"轩楹敞","无村"方"眺望赊",首写境空清旷;澄江自"平少岸",幽树偏"晚多花",次写空境不空;雨细而有"鱼儿出",微风则见"燕子斜",三写不空之境生机盎然;末见此种生机唯避地远人方才获得,而此时空境却照出万般生机.
诗写凭轩眺望,皆眼前景、现量境,人与城、村、江、树、雨、风、鱼、燕当下融为一体,故"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4]卷九,p747.
令古今诗评家激赏不已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正在深知鸥燕之得趣,亦若细雨微风使之然,与"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4]卷九《江涨》,p747同是"于无情中看出有情"[4]卷九,p747.
缘情体物,天然工妙,全在诗人深得一切现成之理.
《田舍》诗曰:"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4]卷九,p745清江古道,草深地僻,杨柳枇杷,鸬鹚西日,悠然之态,自适之情,一气浑成.
景中之诗情画意与生活真趣,有过于王、孟处.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机到神来,不假锤炼,是王、孟、杜诗达到的绝高造诣,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所特有的兴象.
此诗写村居幽僻,景物闲暇,皆眼前所见,一如禅家"冬即言寒,夏即道热"[11]卷四,p205的现量直觉境.
821《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卷十,p798颔联写春雨喜人,亦写其润物的德行,"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4]卷十,p799.
末联直同于禅家咏一切现成境之"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11]卷二,p920,红湿花重,流水清香,自然现成,呈显着存在的绝对真理.
再如《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卷十三,p1134这首传唱千载的小诗最动人之处,就是方寸间承载着生活的喜乐,顷刻间打通了万物的藩篱.
那流动着的一江春水,荡漾着的一片春光,花草泥土的芳香,自由飞翔的春燕,自在安眠的鸳鸯,一切自然天成,勃勃生机又静谧安然,人与世界相互敞开,圆融无碍.
"上二句,见两间无非生意.
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情.
于此而涵咏之,体认之,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37]乙编卷二,p149历代评论家所谓"出语浑成,妙入化工"[4]卷十三,p1134者,乃诗人深得自然万物之心而获得精神生命的绝对自由.
这幅不受人为意识干预的自在自为的初春景观图,不以禅语而尽显真如妙用,与另一首著名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4]卷十三《绝句四首》其三,p1143,"皆指现前所见,而近远兼举"[4]卷十三,p1143.
试更举几例.
《晚》云:"杖藜寻巷晚,炙背近墙喧.
人见幽居僻,吾知拙养尊.
朝廷问府主,耕稼学山村.
归翼飞栖定,寒灯亦闭门.
"[4]卷二十,p1756杖藜炙背,耕学山农,此幽居拙养之尊与世无关、自得其趣;归翼栖定,寒灯闭门,意在与物偕息,悠游自在,意语天出.
此正山谷"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7]前集卷六,p36之谓,亦合于禅家所谓制心一处而无妄念即是还自身本来面目.
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禅心和定力.
《春归》曰:"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
依仗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4]卷十三,p1110兴尽而返,直心而行,不执不碍,"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38].
这种任性而行的现实态度,颇合南宗禅"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8]28之旨.
禅家在面对自然山水、人情物理乃至世事变迁之时,全心接受,无有分别,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不是通过逻辑走向存在,而是让存在走向我们.
"苔径""江竹""茅檐""地花","远鸥""静水""轻燕""风斜",山花水鸟,盎然生机,呈现生命自然的本来面目;"依仗看孤石,倾壶就浅沙","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垂手入廛,无牵无滞,直达空花佛事的圆融境界.
另如《放船》诗曰:"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
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舟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4]卷十二,p1040后半写放船景事,见青而惜峰峦过,望黄而知橘柚来,是舟行迅速之景,也是现前直觉之境.
青是雨后山色,黄是深秋橘色,舟行迅速,扑面而来的是大色块的青黄,不假粉饰,本来面目自然呈现.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与写久雨初晴之"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4]卷十五《晴二首》其一,p1337句法相同,都是以当下直觉状眼前现量.
末曰"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全然物我两忘而合一,尽享山水间的禅意,纯是天趣.
峰峦江河存在着,它不是为了我们,"我们"也是自然之一员,这就是自然、自在、自由,这就是生命、宇宙、一切,眼前自在丰沃,昭示着生灭荣枯的禅理,映照在胸无宿物的禅者心中.
《秋野五首》其二:"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
吾老甘贫病,荣华有是非.
秋风吹几杖,不厌北山薇.
"其三:"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
掉头纱帽侧,曝背竹书光.
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
稀疏小红翠,驻屐近微香.
"其四:"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潜鳞输骇浪,归翼会高风.
砧响家家发,樵声个个同.
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
"其五:"身许麒麟画,年衰鸳鹭群.
大江秋易盛,空峡夜多闻.
径隐千重石,帆留一片云.
儿童解蛮语,不必作参军.
"[4]卷二十,p1733-1735此生若浮,一物难违,水深鱼乐,林茂鸟归,贫病可安,荣华何羡!
秋风几杖,不厌山薇.
对一物不违的"浮生理"的参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见道隐者:摆脱礼乐的束缚,体会山林生活的乐趣;阳光曝背,山林兴长,纱帽随其倾侧,一切自然而行.
"见秋野无羡于荣禄"[4]卷二十,p1734,生活就在当下,佛性不离现象世界.
举目所见,大千世界,无所不容,朗然可观,于人间之蝇营狗苟,世态炎凉,人情翻覆,恍然顿悟.
此正古之诗评家谓老杜:"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
"[31]卷上,p464921综上,杜甫辗转山林,悠游田园,并于自然山水中体味到了不尽的禅意,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愉悦,也把诗、禅与生活融在一起,生活的实相体现了诗的品质,呈示着禅的精神.
唯此方能"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39].
盖禅修的境界有三:一是欣赏禅的意趣,亲近禅的精神;二是修习禅法,精研禅理;三是践行禅的主张,活出禅的境界.
杜甫山水田园诗之禅境,或可理解为:清幽静寂境与静而能照境是享受禅的意趣,亲近禅的精神;动静相即境与现量直觉境是践行禅的主张,活出禅的境界.
于此,见出"诗圣"大自在、大关怀的非凡气象,亦使"沉郁顿挫"之"诗史"添了"清新自然""活泼俊逸"的一面,呈现出强大的张力与多维的风调.
参考文献:[1]刘熙载.
诗概[G]//郭绍虞,编选.
清诗话续编.
富寿荪,校点.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426.
[2]张轶男.
杜甫禅诗与大乘义学思想[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6-116.
[3]张轶男.
杜甫与大乘佛法[J].
北方论丛,2014(1):43-47.
[4]仇兆鳌.
杜诗详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5]长阿含经[M].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点校.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6]朱文熊.
庄子新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M].
廖德明,校点.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8]惠能.
坛经校释[M].
郭朋,校释.
北京:中华书局,1983.
[9]杨伦.
杜诗镜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陈贻焮,主编.
增订注释全唐诗:第1册[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1]普济.
五灯会元[M].
苏渊雷,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吴言生.
禅宗思想渊源[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王世贞.
艺苑卮言[G]//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金圣叹.
杜诗解[M].
锺来因,整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5]浦起龙.
读杜心解[M].
北京:中华书局,1961.
[16]李炳海.
道家与道家文学[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7]宗密.
禅源诸诠集都序[M].
邱高兴,校释.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18]金刚经今译[M].
翁虚等,注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3.
[19]道原.
景德传灯录译注[M].
顾宏义,译注.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20]妙源,编.
虚堂和尚语录[M].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
[21]王嗣奭.
杜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2]陈允吉.
王维辋川《华子岗》诗与佛家"飞鸟喻"[M]//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96.
[23]龙树菩萨.
中论[M].
梵志青目,释.
鸠摩罗什,译.
西安: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1995:23.
[24]楞严经[G]//佛教十三经.
鸠摩罗什,等,译.
北京:中华书局,2010.
[25]惠能.
坛经[G]//佛教十三经.
鸠摩罗什,等,译.
北京:中华书局,2010:115.
[26]僧肇.
物不迁论[G]//佛教经籍选编.
任继愈,选编.
李富华,校注.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7]维摩诘经今译[M].
鸠摩罗什,译;道生,注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6.
[28]鲁克兵.
杜甫与佛禅关系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2007:153.
[29]胡应麟.
诗薮[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内编卷二,23.
[30]叶燮.
原诗[G]//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内篇上,p8.
[31]张载.
岁寒堂诗话[G]//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3.
[32]金启华.
杜甫诗论丛[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54-286.
[33]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M].
北京:中华书局,1979:103.
[34]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66-167.
[35]朱光潜.
诗论[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3.
[36]叶梦得.
石林诗话[G]//吴文治,主编.
宋诗话全编:第3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37]罗大经.
鹤林玉露[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38]皎然.
诗式[G]//何文焕,辑.
历代诗话.
北京:中华书局,1981:31.
[39]谢榛.
四溟诗话[M]//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3:1180.
责任编辑韩云波031

HostKvm开年促销:香港国际/美国洛杉矶VPS七折,其他机房八折

HostKvm也发布了开年促销方案,针对香港国际和美国洛杉矶两个机房的VPS主机提供7折优惠码,其他机房业务提供8折优惠码。商家成立于2013年,提供基于KVM架构的VPS主机,可选数据中心包括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中国香港等多个地区机房,均为国内直连或优化线路,延迟较低,适合建站或者远程办公等。下面列出几款主机配置信息。美国洛杉矶套餐:美国 US-Plan1CPU:1core内存:2GB硬盘...

Vultr再次发布充值多少送多少活动

昨天我们很多小伙伴们应该都有看到,包括有隔壁的一些博主们都有发布Vultr商家新的新用户注册福利活动。以前是有赠送100美元有效期30天的,这次改成有效期14天。早年才开始的时候有效期是60天的,这个是商家行为,主要还是吸引到我们后续的充值使用,毕竟他们的体验金赠送,在同类商家中算是比较大方的。昨天活动内容:重新调整Vultr新注册用户赠送100美元奖励金有效期14天今天早上群里的朋友告诉我,两年...

SpinServers(月89美元) 2*e5-2630L v2,美国独立服务器

SpinServers服务商也不算是老牌的服务商,商家看介绍是是2018年成立的主机品牌,隶属于Majestic Hosting Solutions LLC旗下。商家主要经营独立服务器租用和Hybrid Dedicated服务器等,目前包含的数据中心在美国达拉斯、圣何塞机房,自有硬件和IP资源等,商家还自定义支持用户IP广播到机房。看到SpinServers推出了美国独服的夏季优惠促销活动,最低月...

腾讯网盘为你推荐
php虚拟主机如何选择PHP网站虚拟主机企业虚拟主机企业虚拟主机现在具体是多少价位?虚拟主机代理虚拟主机代理哪家好,应该选择哪个家?海外主机美国主机哪个好,最好是速度和稳定性能跟得上?免费国内空间想做一个网站想找个免费的空间最好是国外的,国内的太多都是骗人的或者不稳定的。谢谢!域名备案买域名要备案吗免费网站空间申请申请免费空间的网站北京网站空间一个小型企业网站空间和网站域名一年需要多少钱?网站空间免备案哪个网站有免费的免备案空间,海外港台都可windows虚拟主机在windows上怎么安装虚拟机
上海域名注册 重庆服务器租用 广东vps 新网域名解析 80vps 256m内存 cloudstack 特价空间 好玩的桌面 debian源 免费网站申请 腾讯云分析 韩国名字大全 能外链的相册 中国电信测速器 下载速度测试 双十二促销 小夜博客 免费赚q币 alexa世界排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