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二叉树遍历

二叉树遍历  时间:2021-02-19  阅读:()

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质量标准二零一七年三月目录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6版培养方案1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9三、毕业要求-课程支撑矩阵13四、所有课程的教学质量标准20《文献检索与学术写作(英语)》课程教学质量标准20《信息学科概论》课程教学质量标准24《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标准28《离散数学》课程教学质量标准34《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质量标准39《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质量标准44《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质量标准49《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质量标准55《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质量标准60《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教学质量标准66《计算机基础训练》教学质量标准71《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77《数据结构》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84《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88《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实验教学质量标准93《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100《软件工程A》课程教学质量标准106《算法导论》课程教学质量标准112《编译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标准117《计算机新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标准123《硬件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126《软件工程实践》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131《应用软件开发实践》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136《系统软件开发实践》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140计算机专业综合实习教学质量标准144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标准147认识实习教学质量标准152《程序设计综合实践》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156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6版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高素质"的原则,以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本专业培养拥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会、信息科学的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研究、设计、开发、管理、维护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和分析等工作的应用型和研究型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2、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够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3)能够设计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功能、性能需求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并能够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能够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相关原理和理论,采用科学方法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软硬件实现、性能测试等过程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和工具,具有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建模的能力,并能够深入理解所做设计的效果和局限性.

(6)能够基于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计算机软硬件设计和实施方案的可行性、优劣性,并且能够分析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法律意识、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计算机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相应的责任.

(9)了解哲学、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10)能够通过撰写报告、设计文稿或陈述发言等方式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初步具有国际化视野,基本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能够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并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管理原理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协作环境中有效应用.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跟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最新前沿.

3、主要业务范围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研究、设计、开发和系统维护等工作.

4、主干学科和专业核心课程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编译技术、算法导论.

5、最低毕业学分要求最低学分:180学分.
6、教学时数理论课程教学2028学时,124学分;实践环节总学分56学分.
7、学制和修业年限学制4年,修业年限3-7年.
8、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教学院长:林果园副教授专业负责人:孟凡荣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进程表课程性质课程编号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学分数学时数开课学期总学时讲授实验自主学习通识基础课程通识知识必修课程G18201A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64643G18101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48484G18301C中国近代史纲要232321G18401C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48481G30101C形势与政策232323G10801A高等数学A(1)232321G10802A高等数学A(2)348481G10803A高等数学A(3)348482G10804A高等数学A(4)348482G10903A大学物理B(1)3.
556562G10904A大学物理B(2)3.
556563小计32512512基础知识必修课程G12401B综合英语(1)232321G12402B综合英语(2)232322G12403B综合英语(3)232323G12404B综合英语(4)232324G13101B体育(1)0.
516161G13102B体育(2)0.
516162G13103B体育(3)0.
516163G13104B体育(4)0.
516164G13105B体育(5)0.
516165G13106B体育(6)0.
516166G13107B游泳16G30102C军事理论23616201G30103C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
516881G08101C文献检索与学术写作(英语)116165小计15.
529226428通识基础课程至少修读47.
5学分课程性质课程编号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学分数学时数开课学期总学时讲授实验自主学习专业知识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M10811A线性代数2.
540403M10813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48484M04401A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A(1)2.
540402M04402A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A(2)3.
556563M08201A信息学科概论232321M08102A高级语言程序设计3.
556561M08301A离散数学348482M08302A数据结构348482M08202A计算机组成原理2.
540403M08303A操作系统348484M08103A数据库原理348484M08401A计算机网络348484M08203A微机原理与接口2.
540404小计37592592学科基础课程至少选修37592592课程性质课程编号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学分数学时数开课学期总学时讲授实验自主学习专业知识课程专业主干课程M08104C软件工程A348485M08106A算法导论3484085M08107A编译技术3.
5564885M08108C计算机新技术(英语)116167小计10.
516815216大型软件开发课组M08109C人工智能A348486M08110C程序设计语言原理(双语)232325M08111C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232326M08112C软件架构设计232326小计9144144计算机视觉课组M08109C人工智能A348486M08113C计算机图形学(双语)2322485M08114C虚拟现实232326M08115C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232326小计91441368移动软件开发课组M08116CJavaEE程序设计232325M08117C软件测试A2.
5403286M08118CWeb应用开发技术A2.
5403286M08119CIOS应用开发技术232326小计914412816非课组课程为必修,课组课程至少选修1组课程性质课程编号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学分数学时数开课学期总学时讲授实验自主学习专业选修课程M08120C.
NET编程技术232326M08121C软件测试B232326M08132C互联网+电子商务232326M08122CWeb应用开发技术B232327M08123CAndroid应用开发技术232325M08321CJava语言及网络编程232325M08124C游戏设计与开发232326M08125C数字媒体技术232327M08131C计算智能232326M08126CPython程序设计232327M08127C数据库应用232326M08128C分布式数据库原理与应用232327M08230C大数据分析技术232327M08133C云计算技术232327M08129C机器人操作系统程序设计与理论基础232327M08320CLinux操作系统232326M08318C信息论与编码基础232325M08421C搜索引擎技术232327小计(建议专业选修课至少选修6学分)36576576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至少选修25.
5408专业知识课程至少修读62.
5学分课程性质课程编号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学分数学时数开课学期总学时讲授实验自主学习综合素质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232人文社科类课程232艺术鉴赏类课程232经济管理类课程232其他素质教育课程232素质教育课程至少选修10160专业拓展课程M04137C工业4.
0概论1166M07232C智慧城市导论2326M08225CMATLAB基础2325M10208C实用优化算法2325专业拓展课程中其他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至少选修464综合素质课程至少修读14学分理论教学总学分:124学分课程性质课程编号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学分数学时数开课学期总学时讲授实验自主学习通识基础实践P18202A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22周3P12405B英语口语(1)0.
516161P12406B英语口语(2)0.
516162P12407B英语口语(3)0.
516163P12408B英语口语(4)0.
516164P12409B英语实践(1)0.
516161P12410B英语实践(2)0.
516162P12411B英语实践(3)0.
516163P12412B英语实践(4)0.
516164P10901A物理实验(1)1322P10902A物理实验(2)1323P08432C计算机基础训练0.
5161小计8.
5专业教育实践学科基础实践P04401C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A(1)0.
5162P04402C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A(2)1323P08134A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1321P08324A数据结构实验0.
5162P08236A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0.
5163P08237A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0.
5164P08426A计算机网络实验0.
5164小计4.
5144专业实践P08143C认识实习11周2P08135C程序设计综合实践33周3P08250C硬件课程设计33周5P08136C软件工程实践33周5P08137C应用软件开发实践33周6P08144C系统软件开发实践33周6P08141C计算机专业综合实习22周8P08142C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1616周8-9小计3434周综合素质实践P30104C军事训练22周1P08145C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实践22周7P30105C社会实践22周7P30106C公益服务1327P30107C校园文化活动2647小计9实践教学总学分:56学分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1.
培养目标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高素质"的原则,以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数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设计、开发复杂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跟踪计算机前沿领域发展的洞察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计算机专业高素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信息产业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复杂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等工作;也可进入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

毕业生工作五年左右,可成为信息产业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复杂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等工作的技术骨干或项目主管.

2.
毕业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达到如下要求.
1)工程知识: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计算机领域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将各类知识用于解决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抽象分析与识别、建模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模块或算法流程,能够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相关原理和理论,采用科学方法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软硬件实现、性能测试等过程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针对计算机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软硬件及系统资源、现代工程研发工具和信息检索工具,具有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建模的能力,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法律意识、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计算机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相应的责任.

9)个人和团队:了解哲学、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10)沟通:能够通过撰写报告、设计文稿或陈述发言等方式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初步具有国际化视野,基本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能够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并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管理原理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协作环境中有效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跟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最新前沿.

毕业要求分解如下:毕业要求1:1.
1掌握数学、物理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1.
2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工程基础知识,了解通过计算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并遵循复杂系统开发的工程化基本要求.

1.
3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系统等方面内容,具备解决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机问题求解.

1.
4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应用背景、发展现状和趋势.
毕业要求2:2.
1能够针对一个系统或者过程进行抽象分析与识别,选择或建立一种模型抽象表达,并进行推理、求解和验证.

2.
2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实际工程案例进行需求分析和描述.
2.
3能够针对具体的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的多种可选方案,进一步根据约束条件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给出具体指标和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3.
1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从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到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

3.
2能够合理地组织数据、有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正确地设计算法以及对算法的分析和评价.

3.
3在掌握基本的算法和硬件架构基础上,理解软硬件资源的管理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各类系统的概念、原理及其在计算机领域的主要体现.

3.
4在充分理解计算机软硬件及系统的基础上,能够设计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或开发满足特定需求和约束条件的软硬件系统、模块或算法流程,并能够进行模块和系统级优化.

3.
5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过程中,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考虑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相关的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毕业要求4:4.
1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及系统相关的工程基础实验验证与实现能力,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与对比分析,给出实验的结论.

4.
2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有根据解决方案进行工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具有系统的工程研究与实践经历.

4.
3针对设计或开发的解决方案,能够基于计算机领域科学原理对其进行分析,并能够通过理论证明、实验仿真或者系统实现等多种科学方法说明其有效性、合理性,并对解决方案的实施质量进行分析,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5.
1能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及其他资源或信息检索工具,进行资料查询、文献检索,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专业重要资料与信息的来源及其获取方法.

5.
2能够在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建模、模拟或解决过程中,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软硬件及系统资源、现代工程研发工具,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5.
3能够分析所使用的技术、资源和工具的优势和不足,理解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6:6.
1掌握基本的社会、身体和心理健康、安全、法律等方面知识和技能,了解计算机领域活动与之相关性.

6.
2在计算机相关领域开展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过程中,能够基于计算机工程领域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思考和评价工程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6.
3理解计算机相关领域工程实践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毕业要求7:7.
1了解信息化相关产业及其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个人的责任.

7.
2正确认识计算机工程实践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了解信息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能够理解和评价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8:8.
1掌握较为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8.
2理解计算机领域相关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8.
3能够在计算机领域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毕业要求9:9.
1能够理解团队中每个角色的含义以及角色在团队中的作用.
9.
2能够在团队中做好自己所承担的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等各种角色,并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

9.
3具备多学科背景知识,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与团队成员沟通,了解团队成员想法,并能够协调和组织.

毕业要求10:10.
1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针对计算机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

10.
2对计算机领域及其行业的国际发展趋势有初步了解,了解计算机专业相关的技术热点,并能够发表看法.

10.
3能够就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通过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等方式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毕业要求11:11.
1掌握工程管理原理、经济管理与决策等知识.
11.
2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过程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11.
3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备初步的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与能力.

毕业要求12:12.
1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并能够采用合适的方法,通过学习并消化吸收和改进,进行自身发展.

12.
2能够主动听取各类讲座,学习并适应新的热点或者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

三、毕业要求-课程支撑矩阵培养目标分解:目标1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目标2具有扎实的数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目标3具有设计、开发复杂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能力目标4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目标5具有国际视野和跟踪计算机前沿领域发展的能力目标6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目标7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计算机专业高素质人才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如表3-1所示.
表3-1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4目标5目标6目标7毕业要求1√√毕业要求2√√毕业要求3√毕业要求4√√毕业要求5√√√毕业要求6√√√毕业要求7√√毕业要求8√√毕业要求9√毕业要求10√毕业要求11√√毕业要求12√√课程名称毕业要求1毕业要求2毕业要求3毕业要求4毕业要求5毕业要求6毕业要求7毕业要求8毕业要求9毕业要求10毕业要求11毕业要求121.
11.
21.
31.
42.
12.
22.
33.
13.
23.
33.
43.
54.
14.
24.
35.
15.
25.
36.
16.
26.
37.
17.
28.
18.
28.
39.
19.
29.
310.
110.
210.
311.
111.
211.
312.
112.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0.
10.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
10.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
10.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
20.
40.
30.
4形势与政策0.
20.
30.
2大学英语(综合(1-4)+口语(1-4)+实践(1-4))0.
60.
4体育(1-6、游泳)0.
2军事理论0.
30.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
10.
3文献检索与学术写作(英语)0.
20.
50.
30.
3高等数学A(1-4)0.
4线性代数0.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
2大学物理B(1-2)+实验(1-2)0.
1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A(1-2)+实验(1-2)0.
2信息学科概论0.
50.
4高级语言程序设计0.
20.
20.
1离散数学0.
20.
10.
2数据结构0.
30.
3计算机组成原理0.
20.
30.
2操作系统0.
20.
30.
2数据库原理0.
20.
20.
20.
3计算机网络0.
20.
30.
4微机原理与接口0.
20.
10.
20.
3计算机基础训练0.
1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0.
10.
10.
3数据结构实验0.
20.
10.
1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0.
10.
20.
3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0.
10.
30.
2计算机网络实验0.
10.
2软件工程A0.
30.
30.
30.
4算法导论0.
30.
2编译技术0.
20.
3计算机新技术(英语)0.
30.
40.
4硬件课程设计0.
30.
40.
30.
40.
4软件工程实践0.
30.
40.
30.
30.
2应用软件开发实践0.
30.
30.
20.
40.
3系统软件开发实践0.
20.
30.
20.
3计算机专业综合实习0.
30.
40.
30.
20.
3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0.
20.
40.
30.
50.
30.
40.
70.
5认识实习0.
20.
40.
30.
30.
2程序设计综合实践0.
10.
10.
2素质教育课程0.
30.
40.
30.
50.
2专业拓展课程0.
40.
30.
50.
3综合素质实践0.
40.
20.
30.
20.
20.
4合计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四、所有课程的教学质量标准课程编号:G08101《文献检索与学术写作(英语)》课程教学质量标准16学时1学分文献检索与学术写作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必修课程.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文献信息检索概述、文献信息检索工具、引文索引、科技论文的种类和要求、论文写作规范、撰写方法与投稿等.
该课程是一门融理论、方法、实践于一体,能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科学方法课.
其目的是使大学生获得一定的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与利用能力,以利其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和处理信息;使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去查找相关的文献,特别是使学生会运用学校的国内外数据库来获得想要的信息;促进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价值和信息道德等信息素质观念的形成;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及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同时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了解国内外信息科学的发展概况、前沿及其发展趋势,为今后继续学习及到企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得学生养成一个获取知识和学习知识的好习惯.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献检索的基本工具,了解文献检索和学术写作的意义,熟悉常用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流程,能借助相关参考资料开展简单的科学研究.
让信息检索进入到学生的生活实践,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学生服务.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乃至科学的世界观,使学生达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各专业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要求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要求的培养目标.

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如下表: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2.
问题分析2.
3具备正确表达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文献检索获取相关问题的不同理解与认知,综合评价并获得有效结论.

目标1:掌握文献检索的途径,方法和步骤.
能够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有效的检索,并获取相关信息.

5.
使用现代工具5.
1能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信息检索工具,进行资料查询、文献检索,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专业重要资料与信息的来源及其获取方法.

目标2:熟悉不同数据库的特点;掌握CNKI,万方等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并掌握IEEE,Springer等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10.
沟通10.
2对计算机领域及其行业的国际发展趋势有初步了解,了解计算机专业相关的技术热点,并能够发表看法.

目标3:能够通过文献检索学习了解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
了解计算机专业领域顶级的学术期刊.
熟悉论文写作格式与发表流程以及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和信息保密要求.

12.
终身学习12.
2能够主动听取各类讲座,学习并适应新的热点或者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

目标4:能够自学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当前热点问题和新技术.
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1.
主要教学内容序号章节内容及要求学时课程教学目标备注1第1章文献检索概述了解:文献及相关概念.
掌握:文献检索的途径,方法和步骤.
2目标1,2,32第2章文献检索工具及方法了解:我校的数据库.
熟悉:不同数据库的特点;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使用方法,IEEE,Springer等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2目标1,23第3章EI和ISI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了解:EI,SCI,SCIE以及ESI的基本概念.
掌握:EI和WebofScience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2目标1,24第4章论文写作了解:科技论文的种类、特点、论文写作的意义和基本流程.
计算机专业领域及其行业的国际发展趋势及当前热点问题.

掌握:基本学术道德规范和信息保密要求,摘要的写作方法,论文写作格式和框架.

熟悉:本科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
8目标3,45第5章论文发表了解:计算机及信息学科国内外的主要期刊(国内核心及CCF划定的A/B/C类期刊).

熟悉:论文发表的形式、投稿策略、国内外主要期刊的投稿流程和注意事项.

2目标1,3,4合计16三、师资队伍课程负责人:具有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

主讲教师配置要求:具有计算机类及专业博士学位或受聘计算机及相关学科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1.
建议教材2.
教学参考书[1]孙平、伊雪峰、田芳,《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11.

[2]李振华,《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1.
[3]黄军左,《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第二版,中国石化出版社,2013.
[4]AngelikaHofmann,ScientificWritingandCommunic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2014.
[5]JohnBlackwell;JanMartin,AScientificApproachtoScientificWriting,Springer,2011.
五、教学组织1.
教学构思本课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必修课程,重点在于向学生介绍文献查询的方法和科技论文写作的流程和框架.
其主要内容设置应遵循"体系化"原则,在主要介绍常用检索工具的同时,要兼顾科技论文的写作框架.
要注意构建学生严谨科学态度,特别是让同学们在学习科技论文写作的同时,启发学生去思考.
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更多的去查找论文,发现论文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
最终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检索工具为学生服务,掌握学术论文写作框架.

2.
教学策略本课程需要在课堂上演练,学生在课堂上实践,建议该课程在实验室上.
在学生学会文献检索工具的同时,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计算机专业所涉前沿为例子进行讲解论文写作流程.
同时,本课程将给予授课教师一定自主性,在保证讲授基础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个人特长对其他授课内容进行适当取舍.

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堂研讨、实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
教学场地与设施课堂教学需要多媒实验室.
5.
教学服务授课教师除了组织课堂研讨外,还应向学生及时提供答疑服务;要布置课外作业,作业应尽量全部批改,并及时进行作业讲评.

六、课程考核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和结课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教师根据课程进度安排课外作业、课堂研讨等过程考核;其中过程考核(课外作业、课堂演示)和结课考查所占课程最终成绩的比例分别为50%和50%.
教师也可以适当调整各部分考核内容的比例,但结课考查比例不低于40%.

最终成绩按百分制给出,60分为及格.
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编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掌握文献检索的途径,方法和步骤.
能够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有效的检索,并获取相关信息.

课外作业,课堂提问;掌握获取软件工程、机器学习、数据库等方面文献的方法.
能针对一个主题进行信息的搜集.

20%2目标2:熟悉不同数据库的特点;掌握CNKI,万方等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并掌握IEEE,Springer等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课外作业;掌握CNKI,万方,IEEE,Springer等数据库的具体使用方法.
掌握EI和WebofScience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20%3目标3:能够通过文献检索学习了解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
了解计算机专业领域顶级的学术期刊.
熟悉论文写作格式与发表流程以及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和信息保密要求.

考查报告;围绕计算机领域某个热点问题进行资料搜集,下载不同数据库中的最新文章.
报告的撰写能够遵守基本学术道德规范和信息保密要求.

30%4目标4:能够自学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当前热点问题和新技术.
考查报告;按照指定格式写出某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最后给出一个简单的综述.

30%七、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掌握文献检索的途径,方法和步骤.
能够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有效的检索,并获取相关信息.

通过课堂演示和课后作业的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并掌握获取文献的方法.
通过讲解案例,使得学生了解获取文献信息的重要性.

目标2:熟悉不同数据库的特点;掌握CNKI,万方等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并掌握IEEE,Springer等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通过课堂案例讲授方式,使学生学会使用数据库搜索相关材料.
分析比较不同数据库的优缺点.
通过课后作业,强化学生掌握不同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从而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目标3:能够通过文献检索学习了解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
了解计算机专业领域顶级的学术期刊.
熟悉论文写作格式与发表流程以及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和信息保密要求.

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包含哪几部分.
为何要写学术论文.
应该遵循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和保密要求.
最后,课堂教学内容反应到考查报告中.
在论文格式等方面做一些讲解和训练.

目标4:能够自学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当前热点问题和新技术.
通过讲解和引导,让不同学生查找不同主题的学术论文.
并通过阅读摘要和Introduction来了解当前热点问题研究现状,最终完成一个报告.

八、说明1)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适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2)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需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组织系所会议讨论通过.

制定者:薛猛审定者:孟凡荣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M08201《信息学科概论》课程教学质量标准32学时2学分信息学科概论课程是学科基础必修课程,适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卓越工程师班).
该课程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入门课程.
着重讲解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了解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计算机发展史和计算机数字(字符)表示方法及换算方法,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了解计算机软件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工程),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组成及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基本概念,了解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等.

一、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本课程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入门课程,着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学习和了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作为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还担负着培养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了解本学科的详细分类的职能,便于学生们选择具体专业和专业发展方向.
本课程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信息学科概况,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对今后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创新创业能力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毕业要求指标点实验教学目标1.
工程知识1.
4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应用背景、发展现状和趋势.
目标1: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软硬件基础知识、应用前景与专业方向划分.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7.
2正确认识计算机工程实践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了解信息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能够理解和评价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目标2:了解信息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理解和评价计算机相关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主要教学内容序号章节内容及要求学时课程教学目标备注1第一章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掌握信息的定义、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熟悉信息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信息产业、著名的信息技术企业2目标12第二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数制及其转换、数据的计算机表示、二进制算术运算与逻辑运算了解计算机发展概述2目标13第三章计算机硬件系统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微型计算机主机系统熟悉常用外部设备和工作原理4目标14第四章计算机软件基础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概念、计算机软件的分类、计算机语言处理程序熟悉程序设计语言及其分类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常用计算机语言2目标15第五章操作系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熟悉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分类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2目标16第六章数据库基本原理理解数据库和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熟悉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关系模型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常见数据库管理系统2目标17第七章软件工程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
初步掌握开发一个软件项目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为进行软件开发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2目标18第八章通信技术基础掌握通信系统模型、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通信网的基本结构熟悉通信方式、通信网的构成要素了解传输介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2目标1,29第九章计算机网络基础与互联网基础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熟悉计算机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计算机局域网、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了解物联网.
掌握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方式;了解常用的Internet接入方式;掌握IP地址的层次性特点和分类方式;了解万维网的组成,理解统一资源定位符URL的概念及其格式;了解电子邮件系统的组成,了解用户代理的功能、邮件服务器的功能.

2目标1,210第十章物联网与移动网了解物联网和移动网的基本概念与组成;了解物联网和移动网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了解物联网和移动网的关键技术.

2目标1,211第十一章自动化技术基础掌握自动控制的概念熟悉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了解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2目标112第十二章信息安全基础掌握信息安全基本概念、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熟悉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清除了解职业道德和相关法规2目标113第十三章大数据了解大数据的概念,了解大数据应用场景,了解大数据处理方法,了解大数据在中国的发展趋势2目标1,214第十四章人工智能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研究领域,发展历程及产业发展现状.
2目标1,215实验室现场教学计算机认知实验室及网络认知实验室现场教学.
2目标1合计32三、师资队伍本课程设课程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多名(讲师以上职称),要求课程负责人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本课程师资队伍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且结构合理.
主讲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能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并且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信息学科概论》教研组自编.
信息学科概论.
徐州,2017【美】贝赫鲁兹.
费罗赞著.
计算机科学导论.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钟义信著.
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7五、教学组织1.
教学构思、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本课程教学应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灵活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讨论式、翻转式、案例式等,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思维反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本课程组织形式为采用PPT电子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并且配合必要的板书、多媒体动画以及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此外开展专题讨论课和习题讨论课等.

2.
课程服务本课程每周安排答疑时间,采用网上答疑和面对面答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师对每次作业至少批改1/3,并在适当时间对作业情况做出总结.

六、课程考核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30%(包括平时作业),考试70%的综合评价方式.
考试为闭卷考试.

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编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软硬件基础知识、应用前景与专业方向划分.

平时考试、随堂作业、期末考试操作系统、数据库基本原理、软件工程、通信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与互联网基础相关知识80%2目标2:了解信息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理解和评价计算机相关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平时考试、随堂作业、期末考试信息安全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知识20%七、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软硬件基础知识、应用前景与专业方向划分.

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作业的方式学习相关知识,包括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基础、操作系统、数据库基本原理等.

目标2:了解信息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理解和评价计算机相关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作业的方式学习相关知识,包括软件工程、通信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与互联网基础、物联网与移动网、自动化技术基础、信息安全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另外通过实验室现场教学提升学生对计算机与环境、社会的关系的认识.

八、说明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应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审批并报学院和教务部备案.

制定者:江海峰审定者:周勇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M0810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标准56学时3.
5学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适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等专业,本课程系统地介绍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包括问题分析、程序设计以及代码分析与调试等方面.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类型类型与表达式、语句与函数、数组、指针、类与对象、继承与多态、流类库等.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提高面向实际问题的分析与程序设计能力,为将来专业知识学习与就业奠定程序设计基础.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提高面向实际问题的分析与程序设计能力.
课程目标有三:其一为掌握数据类型与表达式、语句与函数、数组、指针、类与对象、继承与多态、流类库等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掌握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
其二为合理分析实际应用问题,抽象出解决问题的程序目标,正确设定输入输出数据的形式与范围,并描述出达成目标的方法与步骤.
其三为合理地分析和选择基本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正确编写并调试程序代码,实现数据的计算和存储.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1.
工程知识1.
2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工程基础知识,了解通过计算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并遵循复杂系统开发的工程化基本要求.

目标1:掌握数据类型与表达式、语句与函数、数组、指针、类与对象、继承与多态、流类库等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掌握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

2.
问题分析2.
2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实际工程案例进行需求分析和描述.
目标2:合理分析实际应用问题,抽象出解决问题的程序目标,正确设定输入输出数据的形式与范围,并描述出达成目标的方法与步骤.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3.
2能够合理地组织数据、有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正确地设计算法以及对算法的分析和评价.

目标3:合理地分析和选择基本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正确编写并调试程序代码,实现数据的计算和存储.

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本课程主要通过适当的示例,系统、详细地讲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C++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和基本算法.
通过课堂教学及课外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掌握各章所提的内容与要求.
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侧重点.

主要教学内容序号章节内容及要求学时备注课程教学目标1第1章C++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理解面向对象编程特点;掌握C++程序的构成和书写形式;了解C++程序设计开发环境操作.
2目标12第2章数据类型与表达式掌握C++基本数据类型及特点;掌握C++运算符及优先级;掌握C++运算符及表达式的使用.
2目标13第3章程序控制掌握选择结构的实现方法;掌握循环结构的实现方法;通过课堂授课和课后作业学习并实现简单控制结构的程序编程和调试.

6目标1、2、34第4章函数掌握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理解递归调用基本原理;了解函数模板的规范及使用;掌握变量作用域的概念;理解主要预处理指令的用途和含义;通过课堂授课和课后作业学习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能用C++语言解决具体问题.

4目标1、2、35第5章数组掌握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定义与使用方法;掌握数组作为参数时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掌握字符数组的使用;理解并应用string类型;通过课堂授课和课后作业学习用数组简化数据组织的方式,并在C++开发环境中解决具体应用问题.

6目标1、2、36第6章指针掌握指针的基本原理;掌握指针的定义、初始化和使用;掌握通过指针访问数组元素的方法;掌握通过指针访问字符串的方法;掌握指针作为参数时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掌握指针和引用的区别;通过课堂授课和课后作业学习用指针对数组元素访问的原理,并在C++开发环境中解决具体应用问题.

8目标1、2、37第7章自定义数据类型掌握结构体数据类型的声明和使用方法;了解使用结构体创建单向链表的基本原理;掌握new和delete运算符的使用方法;了解共用体、枚举类型;通过课堂授课和课后作业学习用结构体组织复杂数据类型,并能在C++开发环境中解决此类应用问题.

2目标1、2、38第8章类I掌握类的定义、对象和类的关系;掌握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特点;理解静态成员的特征和使用;通过课堂授课和课后作业学习用将具体问题的对象抽象为类,并在C++开发环境中加以实现和应用.

6目标1、2、39第9章类II理解this指针的概念;理解常对象、常数据成员、常成员函数、常指针、常引用的基本特点和使用;掌握友元两种类型和实现方法;了解类模板的使用;通过课堂授课和课后作业学习和掌握类的封装性和数据保护的方法,并能针对具体问题,在C++开发环境中加以编程实现.

8目标1、2、310第10章运算符重载理解运算符重载的实质和规则;掌握运算符重载的两种实现形式(针对单目和双目);通过课堂授课和课后作业学习运算符重载的本质,并能针对具体问题,在C++开发环境中加以编程实现.

4目标1、2、311第11章继承与派生掌握继承和派生的概念及实现;掌握类的继承方式和访问权限;理解派生类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语法和调用顺序;理解多重继承二义性;掌握虚基类的概念和使用;通过课堂授课和课后作业学习继承和派生的特点,并能在C++开发环境中解决具体应用问题.

4目标1、2、312第12章虚函数与多态性理解多态性的概念;理解虚函数的引入原因;掌握虚函数的定义和使用特点;了解纯虚函数的形式和抽象类的概念;通过课堂授课和课后作业学习和理解多态的概念以及虚函数的特点,并能针对具体问题,在C++开发环境中加以编程实现.

2目标1、2、313第13章C++输入/输出流理解C++输入/输出流的概念;掌握标准输入流/输出流的类型和使用;理解文件操作与文件流;通过课堂授课和课后作业学习标准流和文件流的使用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的输入输出需求,在C++开发环境中加以编程实现.

2目标1、2、3合计56三、师资队伍本课程设课程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多名(讲师以上职称),要求课程负责人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本课程师资队伍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且结构合理.
主讲教师应具备博士学位,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能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主讲教师应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1.
建议教材刘厚泉、李政伟主编.
C++程序设计基础教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2.
参考教材1)谭浩强.
C++程序设计(第三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美)BjarneSrtoustrup.
C++程序设计语言,TheC++ProgramingLanguage(SpecialEdition).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美)BruceEckel著,刘宗田、邢大红、孙慧杰等译.
C++编程思想(ThinkinginC++).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美)StanleyB.
Lippman,JoseeLajoie,BarbaraE.
Moo著.
C++Primer中文版(第5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五、教学组织1.
教学构思、教学设计、教学手段《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为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倡多种教学形式.
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的基本要求,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探索本课程的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1)根据教学内容及授课对象,详细制定课程的教学日历,并严格执行.
课堂组织形式为采用PPT电子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并且配合必要的板书、多媒体动画、VisualStudio开发环境以及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
2)任课教师应深入钻研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材,写好教案.

3)课堂教学教师应做到理论阐述准确,概念清晰,条理分明,逻辑性强;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注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团队定期举行教学法活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讨,进行示范教学活动,集体备课,交流教学经验.

5)教学团队制定教师互相听课制度,交流教学经验,特别是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2.
课程服务本课程每章均布置课堂内或课堂外作业,每周安排答疑时间,采用网上答疑和面对面答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师对每章作业至少批改1/3,并在适当时间对作业情况做出总结.

六、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注重学生的编程能力培养,本课程以平时(含作业)、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评定成绩.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成绩占70%;课堂或课后作业成绩为平时成绩,占30%.
评分标准:百分制.
笔试考核的侧重点是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技能,考题分布于数据类型类型与表达式、语句与函数、数组、指针、类与对象、继承与多态、流类库等章节中.

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编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掌握数据类型与表达式、语句与函数、数组、指针、类与对象、继承与多态、流类库等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掌握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

平时作业、期末考试;重点考查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程序设计思路与方法.
30%2目标2:合理分析实际应用问题,抽象出解决问题的程序目标,正确设定输入输出数据的形式与范围,并描述出达成目标的方法与步骤.

平时作业、期末考试;重点考查针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程序的结构,输入输出数据的形式与范围.

50%3目标3:合理地分析和选择基本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正确编写并调试程序代码,实现数据的计算和存储.

平时作业、期末考试;重点考查程序代码质量,选择基本数据结构及算法的合理性,程序运行结果的有效性.

20%七、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通过对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从而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程序语言的思维方式,为解决相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求解能力.

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掌握数据类型与表达式、语句与函数、数组、指针、类与对象、继承与多态、流类库等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掌握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中不仅要求理解程序设计的理论与概念,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有针对性地检验学习成果,并反复训练,逐步提高问题分析及程序设计的能力.

目标2:合理分析实际应用问题,抽象出解决问题的程序目标,正确设定输入输出数据的形式与范围,并描述出达成目标的方法与步骤.

从解决具体现实问题入手,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培养问题分析、程序设计、编码调试全过程的综合能力.

目标3:合理地分析和选择基本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正确编写并调试程序代码,实现数据的计算和存储.

通过程序代码阅读理解,学习合理划分程序结构,正确运用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的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提高代码优化、调试的能力与技巧.

八、说明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需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组织系会议讨论通过.

制定者:刘厚泉刘佰龙审定者:孟凡荣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M08301《离散数学》课程教学质量标准48学时3学分离散数学课程是学科基础必修课,其先修课程是线性代数,适用于计算机科学民技术专业.
该课程主要讲述离散量,如自然数、真假值、字母表等.
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集合论、代数系统、图论、数理逻辑,其中集合论主要介绍集合的基本概念、幂集、序偶、笛卡尔积、关系的基本概念、关系的运算、关系的性质、偏序关系、等价关系、函数的基本概念、三种特殊类型的函数和容斥原理;代数系统主要介绍代数系统的基本概念、代数系统的性质、同构和同态、半群和半群的基本性质、群和群的基本性质、子群和循环群;图论主要介绍图的基本概念、通路回路和连通性、欧拉图、哈密顿图、图的矩阵表示法、树、平面图、两步图;数理逻辑主要介绍命题与命题连接词、命题变元和命题公式、重言式、命题逻辑的基本等式、对偶定理、命题逻辑的基本蕴含式和推理规则、范式、谓词和个体、量词、函数、谓词逻辑公式、自由变元和约束变元、谓词逻辑的永真公式、谓词逻辑推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离散量的关系和结构有一个较全面的掌握,为后续的有关专业课,如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提供离散数学基础.
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使他们有较强的独立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离散量结构及其操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从而更好的理解计算机学科中对应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工作原理;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适量的习题练习使得学生切实的理解离散量的关系和操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需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介绍课程相关内容在计算机科学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世界,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整理素质,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坚实的基础.

具体的,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1.
工程知识1.
1掌握数学、物理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目标1:掌握计算机学科中离散量的基本概念,理解集合和图形的相关定义和定理,对基于集合的关系和图形相关问题进行计算和分析.

1.
2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工程基础知识,了解通过计算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并遵循复杂系统开发的工程化基本要求.

目标2:掌握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相关的基础知识,重点掌握代数系统和数理逻辑相关定义和定理,正确分析应用题并使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

2.
问题分析2.
1能够针对一个系统或者过程进行抽象分析与识别,选择或建立一种模型抽象表达,并进行推理、求解和验证.

目标3:通过课程培养对计算机信息处理中涉及到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数学建模,通过上下文信息采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主要教学内容序号章节内容及要求学时教学目标备注1集合论掌握:集合基本概念、集合间关系、集合代数、幂集、n元有序组、笛卡尔乘积、基本运算和性质.

掌握:矩阵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关系基本概念、关系运算、关系性质、次序关系、等价关系.

了解:关系的闭包、相容关系.
14目标1掌握:函数基本概念、复合函数、反函数、单射函数、满射函数、双射函数.

了解:多元函数、有限集与无限集.
掌握:集合的计数(容斥原理).
了解:有限集与无限集基本概念、性质.
2代数系统掌握:代数系统概念、代数系统性质.
了解:代数系统的同构和同态.
了解:典型的代数系统.
4目标1、2、33图论掌握:图的基本概念、图的表示、图的同构、通路、回路、连通性、图的矩阵表示.

掌握:欧拉图、汉密尔顿图性质、性质和应用.
熟悉:树、平面图和二分图(两步图)的概念.
掌握:树、生成树、平面图和二分图(两步图)的性质及相关应用.
12目标1、24数理逻辑掌握:命题、命题联结词、命题公式、命题符号化、永真式、命题公式、范式、推理规则和推理.

掌握:谓词、量词、谓词翻译、谓词公式、谓词推理规则、谓词推理.
了解:数理逻辑的公理化相关理论.
18目标1、2、3合计48三、师资队伍课程负责人: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及副教授以上职称.

其他任课教师: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及讲师以上职称.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1.
建议教材徐洁磐.
离散数学导论(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教学参考书[1]谢美萍.
离散数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2]陈莉、刘晓霞.
离散数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DiscreteMathematicalStructures(FourthEdition)Kolman,BusbyandRoss,2001[4]屈婉玲、耿素云、张立昂.
离散数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五、教学组织1.
教学构思本课程作为信息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重点是向学生介绍离散量的关系和结构,由于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离散的结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的作用和影响,课程不仅涉及集合论、代数系统、图论和数理逻辑等,而且还包括一些经典的应用.
这几部分内容前后呼应,有一定的逻辑性,课程强调"知识性"和"方法性",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
教学策略本课程抽象性、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课程讲授时注重知识点和计算机学科发展以及应用实际的结合,针对课程公式多、定理多的特点教师在授课时注重方法性和趣味性,选取有代表性的例题在课堂上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离散数学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上的应用.

3.
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课后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
教学场地与设施课堂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
5.
教学服务授课教师除了组织课堂教学外,每一部分内容结束后要总结复习,强化知识点,还应向学生提供答疑服务;要布置课后作业,原则上每一部分结束后布置一次课后作业,每次至少批改三分之一作业量,并及时进行作业讲评.

六、课程考核本课程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
教师根据课程进度进行出勤率的考核和课后作业的布置;其中出勤率通过三次点名来确定,课后作业也相应的布置三-四次,课堂点名和课后作业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课程结束后的闭卷笔试作为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

最终成绩按百分制给出,60分为及格.
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编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掌握计算机学科中离散量的基本概念,理解集合和图形的相关定义和定理,对基于集合的关系和图形相关问题进行计算和分析.

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对基于集合的相关定义和定理,以及图论的相关内容通过做题加深理解和掌握.
并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0%2目标2:掌握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相关的基础知识,重点掌握代数系统和数理逻辑相关定义和定理,正确分析应用题并使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

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对代数系统定义和群论的相关性质和定理、命题、命题公式、范式、命题公式的推理和证明、谓词公式、谓词公式的推理和证明等通过做题加深理解和掌握.
并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0%3目标3:通过课程培养对计算机信息处理中涉及到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数学建模,通过上下文信息采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平时作业、期末考试;重点考察和计算机信息处理中数学结合点,使用对应知识点对应用问题进行分析,正确解决问题.

20%七、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本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学好本课程既是为学生今后的研究与开发及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必要的基础,而且对学生的系统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是一次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

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掌握计算机学科中离散量的基本概念,理解集合论和图论的相关定义和定理,对基于集合的关系和图形相关问题进行相应的计算和分析.

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的方式,学习和掌握集合、关系定义、关系性质、偏序关系、等价关系、函数、图的基本概念、欧拉图、哈密顿图、树、二分图、平面图等等概念和定理.

目标2:掌握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相关的基础知识,重点掌握代数系统和数理逻辑相关定义和定理,正确分析应用题并使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

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的方式,学习和掌握代数系统定义、代数系统性质、半群、群、循环群、子群、拉格朗日定理、命题、命题公式、范式、命题公式的推理和证明、谓词公式、谓词公式的推理和证明等.
并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3:通过课程培养对计算机信息处理中涉及到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数学建模,通过上下文信息采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课堂案例讲授例题、结合实际具体分析离散数学课程中知识点的应用情况,通过正确的分析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八、说明1)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也适用于全校其他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相关专业理工科本科专业.

2)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需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组织系所会议讨论通过.

制定者:张艳群,曹天杰,王虎审定者:林果园、张立江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M08302《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质量标准48学时3学分数据结构课程是学科基础必修课.
其先修课程是信息学科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适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和逻辑结构、查找算法和排序算法,物理存储结构包括顺序存贮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逻辑结构包括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其中线性结构有线性表、栈、队列、数组、串、广义表等,非线性结构有树、二叉树和图等.
课程强调使用抽象数据类型理解数据的逻辑结构,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物理存储结构,然后进行数据的对应操作和算法设计.
课程强调对算法的评价,主要从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两方面进行算法评价.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解决各种实际应用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后续课程如编译程序设计和实现、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它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的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初步拥有分析研究计算机加工数据结构特性的能力,以便学生在日后的应用开发中能针对涉及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并设计相应的算法.

一、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抽象数据类型和算法时间复杂度的分析;理解并掌握线性表、栈、队列、数组、串、广义表、树和二叉树、图、哈希表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基本操作和算法,以及相关应用;理解并掌握查找、排序的基本概念、算法及其评价方法;掌握递归、回溯编程思想;了解AVL树、B-树和B+树;了解归并排序和基数排序.
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角度了解计算机处理对象的特性,将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处理对象在计算机中表示出来并对它们进行处理,通过算法设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程序设计的技能训练来促进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具体的,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2.
问题分析2.
1能够针对一个系统或者过程进行抽象分析与识别,选择或建立一种模型抽象表达,并进行推理、求解和验证目标1:掌握计算机算法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建立数据模型及其上的计算机算法的一般步骤.
理解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抽象描述原理和应用.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3.
2能够合理地组织数据、有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正确地设计算法以及对算法的分析和评价.

目标2:能够根据计算机系统的数据角度和算法的观点,掌握数据模型的抽象和计算原理,进而掌握一个复杂系统问题解决算法的设计思想和原理及其实现技术等.

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1.
主要教学内容序号章节内容及要求学时教学目标备注1第1章绪论理解数据和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抽象数据类型的表示与实现,算法基本概念,算法设计要求.

掌握时间复杂度和简单计算.
6目标1,2实例演示12第2章线性表掌握线性表的类型定义,线性表顺序表示与实现.
掌握单链表,单链表的操作,循环链表,双向链表,静态链表.
6目标1,23第3章栈、递归掌握栈,队列的概念、特点和基本操作理解递归,汉诺塔.
了解栈实现非递归算法.
掌握队列,循环队列.
理解优先级队列,双端队列,括号匹配,表达式求值.
6目标1,2实例演示24第4章数组掌握多维数组概念、存储.
理解对称矩阵的压缩存储.
了解稀疏矩阵及三元组表示、转置.
了解串的ADT,串的定长顺序存储表示、堆分配存储表示,模式匹配,求子串函数,KMP算法.

了解广义表的基本概念.
2目标15第5章树掌握树和二叉树的基本概念,二叉树性质,二叉树存储结构和基本操作,由二叉树遍历序列确定二叉树,树的存储结构,树与森林的表示与转换,赫夫曼树,赫夫曼编码.

理解堆,回溯法.
8目标1,2实例演示36第6章哈希表了解集合概念、并查集,字典,跳表.
掌握哈希(散列)表,哈希函数与冲突,除留余数法,线性探测再散列,二次探测再散列,链地址法,哈希表的查找及分析.

2目标17第7章查找掌握查找的基本概念,ASL,折半查找,二叉排序(搜索)树及其插入、删除和查找,了解平衡二叉树及平衡化操作,B-树及其查找、分析与插入,红黑树.
4目标1,28第8章图掌握图的邻接矩阵、邻接表存储表示,图的深度优先、广度优先遍历,拓扑排序,Prim算法,单源最短路径的Dijkstra算法.

了解最小生成树的Kruskal算法,Floyd算法,关键路径.
8目标1,29第9章排序理解排序稳定性,排序的分类、两种基本操作,待排记录的数据类型,排序算法的性能分析.

掌握希尔排序,快速排序,简单选择排序,各种内部排序方法比较了解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起泡排序,归并排序,,堆排序分配排序6目标1,2合计482.
其他教学内容序号内容名称内容及要求教学目标1实例演示1明确如何使用伪码表示数据结构程序,让学生掌握合适的删节程序,其重点:让学生明确程序之初对结构的设计,程序编制中的主脉络.

目标12实例演示2让学生理解递归正确运行的基本过程,同循环的区别和联系.
目标23实例演示3让学生明确非线性结构在计算机中和地址的联系.
目标1合计该部分属于课堂内容,需要授课教师根据进度予以安排.
三、师资队伍课程负责人: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及副教授以上职称.

其他任课教师: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及讲师以上职称.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1.
建议教材殷人昆.
数据结构(用面向对象方法与C++语言描述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教学参考书[1]邓俊辉.
数据结构(C++语言版)(第3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乔兹德克(AdamDrozdek)(编),徐丹(译).
C++数据结构与算法(第4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严蔚敏.
数据结构习题集(C语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4](美)MichaelMcMillan.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C++语言描述.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5]熊岳山.
数据结构(C++).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6]殷人昆.
数据结构习题解析.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五、教学组织1.
教学构思本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重点在于让学生初步建立实际问题与计算机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自我设计的初步概念.
其主要内容设置应遵循"基础性"、"实用性"原则,在介绍程序结构本身的基础上,确保学生能够感受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因此,初步、简单、易懂、循序渐进是本课程的基础.

2.
教学策略本课程突出理论基础和实践性.
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程序设计初步问题.
课程使用实例演示与问题引导策略.
课程人数小于30人时,使用兴趣跟踪方式授课.
大于30人时,使用问题兴趣方式授课;该策略对同一问题使用多种解决方法和多种解决层次,让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从而形成不同的难易程度.

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堂示例、视频教学、实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
教学场地与设施课堂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实践课程利用计算机学院实验室.
5.
教学服务授课教师除了组织课堂教学外,还应向学生及时提供答疑服务;布置课后作业2~5次,课后作业结合课程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来布置,避免直接从教材上抄到答案的简答题;作业至少批改三分之一作业量,并及时进行作业讲评.

六、课程考核本课程采用闭卷笔试和课堂(后)作业的考核方式.
教师根据课程进度进行课堂的考核和课后作业的布置计算平时成绩;课堂或课后作业布置3~5次,占总成绩的30%-40%;课程结束后的闭卷笔试作为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70%.

最终成绩按百分制给出,60分为及格.
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编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掌握计算机算法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建立数据模型及其上的计算机算法的一般步骤.
理解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抽象描述原理和应用.

平时作业或随堂测试、期末考试;数据结构中常见的问题建模方法;数据模型与实际问题的对应;常见的字典、散列、线性表、树、图问题的模型建立.

60%2目标2:能够根据计算机系统的数据角度和算法的观点,掌握数据模型的抽象和计算原理,进而掌握一个复杂系统问题解决算法的设计思想和原理及其实现技术等.

平时作业或随堂测试、期末考试能够独立的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将其映射到课程的解决方案模型上,并据此使用或构造相应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40%七、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掌握计算机算法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建立数据模型及其上的计算机算法的一般步骤.
理解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抽象描述原理和应用.

通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针对各种类型的习题进行讲解和实践,建立数据模型解决小规模问题的算法,并对比分析不同处理方法所带来的效果的差别.

目标2:能够根据计算机系统的数据角度和算法的观点,掌握数据模型的抽象和计算原理,进而掌握一个复杂系统问题解决算法的设计思想和原理及其实现技术等.

通过综合性、复杂性程度较高的题目,让学生掌握较复杂的数据模型,以及模型对应的程序设计方法,并能够建立解决方案与实现.

八、说明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需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组织系所会议讨论通过.

制定者:鲍宇,张艳群审定者:林果园、张立江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M08202《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质量标准40学时2.
5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其先修课程是《信息学科概论》、《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等.
本课程强调从总体结构、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研究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系统的阐述了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有:软件与硬件的逻辑等价性、运算方法与运算器的实现、存储系统与Cache的实现、中央处理单元及指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总线与输入输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
与本课程配套的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掌握计算机的系统结构、组成和实现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应理解从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到计算机系统结构等计算机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应掌握计算机的物理实现方法,有利于将所学的软、硬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工程基础知识,了解通过计算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达到复杂系统开发的工程化基本要求;应建立起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进而培养学生系统地、自上而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具有基于计算机系统的工程基础实验与实现能力.

为达到学生的毕业要求,课程教学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1、工程知识1.
2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工程基础知识,了解通过计算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并遵循复杂系统开发的工程化基本要求目标1:掌握计算机系统性能评测指标、数的编码、指令格式、高级语言与汇编语言、机器语言之间的关系;计算机层次结构;处理器的工作原理与设计;总线及仲裁;外围设备与磁盘的工作原理,存储设备容量计算与访问;输入输出接口与系统;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3.
1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从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到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目标2:掌握由基本数字电路模块构建各种存储器、处理系统.
计算机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分析各方案的资源冗余、设计复杂性、机器效率、加速比、性价比、等评价指标;4、研究4.
1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及系统相关的工程基础实验验证与实现能力,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与对比分析,给出实验的结论目标3:针对具体的设计方案,进行理论分析、证明及评测.
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系统概论、运算方法与运算器、多层次的存储器、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系统总线、外存与I/O设备、输入输出系统.

序号章节内容及要求学时备注课程教学目标1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论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及软硬件等价性2目标12第2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掌握数据与文字的表示方法掌握定点加法、减法运算熟悉定点乘法运算熟悉定点除法运算掌握定点运算器的组成掌握浮点运算方法和熟悉浮点运算器7目标1、33第3章多层次的存储器掌握存储器概述熟悉SRAM、DRAM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和闪速存储器掌握存储器系统设计了解并行存储器掌握cache存储器7目标1、2、34第4章指令系统了解指令系统的发展与性能要求掌握指令格式掌握操作数类型掌握指令和数据的寻址方式了解典型指令4目标1、2、35第5章中央处理器掌握CPU的功能和组成掌握指令周期熟悉时序产生器和控制方式掌握微程序控制器了解硬布线控制器熟悉流水CPU了解RISCCPU10目标1、2、36第6章总线系统掌握总线的概念和结构形态熟悉总线接口掌握总线的仲裁熟悉总线的定时和数据传送模式了解HOST总线和PCI总线2目标1、27第7章外存与I/O设备掌握外围设备概述掌握磁盘存储设备了解磁盘存储设备的技术发展了解磁带存储设备了解光盘和磁光盘存储设备熟悉显示设备了解输入设备和打印设备4目标1、28第8章输入输出系统掌握外围设备的速度分级与信息交换方式掌握程序查询方式掌握程序中断方式熟悉DMA方式了解通道方式4目标1、2合计40三、师资队伍本课程设课程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多名(讲师以上职称),要求课程负责人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1.
建议教材白中英.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五版·立体化教材).
科学出版社,20152.
参考教材张晨曦.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五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纪禄平.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3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唐朔飞.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五、教学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应做到理论阐述准确、概念清晰、条理分明、逻辑性强;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注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按教学日历安排课程进度,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每章均布置课堂内或课堂外作业,作业批改量大于1/3,并对作业进行讲评.

每周应安排答疑时间.
六、课程考核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平时核占30%(课堂测验、作业),期末闭卷考试占70%.

闭卷考试的侧重点是:数制与码制、数值运算方法与运算器;多层次存储器的概念与结构、存储器系统的扩展设计、Cache的工作原理与映射方式替换策略;指令系统及指令结构分析;中央处理器的组成、功能及结构、处理器通路图与指令周期流程图、微程序控制器组成与工作原理、微指令及微操作;总线带宽与仲裁;磁盘存储器的组成与参数计算、显示器参数计算;中断的概念与中断过程等.

具体的,课程考核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序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核点及考核方式占比1目标1:掌握计算机系统性能评测指标、数的编码、指令格式、高级语言与汇编语言、机器语言之间的关系;计算机层次结构;处理器的工作原理与设计;总线及仲裁;外围设备与磁盘的工作原理,存储设备容量计算与访问;输入输出接口与系统;考核方式为:作业、测验及考试计算机性能指标;数制与码制;高级语言与机器语言的关系;总线及仲裁;磁盘系统指标计算与分析;输入输出系统概念;中断概念与中断过程;DMA概念与过程20%2目标2:掌握由基本数字电路模块构建各种存储器、处理系统.
计算机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分析各方案的资源冗余、设计复杂性、机器效率、加速比、性价比、等评价指标;考核方式为:作业、测验及考试运算方法与运算器;Chche原理与性能分析(映射方式、替换策略、写会法);存储器扩展设计方法40%3目标3:针对具体的设计方案,进行理论分析、证明及评测.
考核方式为:作业、测验及考试指令及指令系统分析;模型机的组成、工作原理、数据通路图、指令周期流程图;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微操作等40%七、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掌握计算机系统性能评测指标、数的编码、指令格式、高级语言与汇编语言、机器语言之间的关系;计算机层次结构;处理器的工作原理与设计;总线及仲裁;外围设备与磁盘的工作原理,存储设备容量计算与访问;输入输出接口与系统;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及作业、考试等方式.
讲授计算机性能指标,计算CPI,掌握量化分析计算机系统性能的方法;复习和强化数制与码制的机器表示基础,掌握定点数、浮点数的表示;掌握计算机层次结构,理解高级语言与机器语言的关系;讲授总线的概念、作用及电子线路的实现,强化总线的结构对机器性能的影响,总线运行时冲突及仲裁,评价与分析总线的带宽;讲授磁盘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能进行指标计算与分析;讲授输入输出系统概念、接口的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CPU与输入输出的交换方式,重点讲授中断概念与中断过程;讲授DMA概念与过程,认识高效率的交换方式目标2:掌握由基本数字电路模块构建各种存储器、处理系统.
计算机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分析各方案的资源冗余、设计复杂性、机器效率、加速比、性价比、等评价指标;讲授基于二进制的运算方法,特别是补码的运算方法及规则,掌握机器运算的思路;讲授由基本的数字电路(门电路)构成全加器、多位加法器、加减法运算器,讨论影响运算速度的重要因素—进位方法的解决方案;讲授存储器芯片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演练从芯片到给定设计容量的存储器系统扩展设计方法,并强化译码器的概念与应用;讲授Chche原理及要讨论的问题(映射方式、替换策略、写会法),理解映射的作用、实现原理,特别是地址变换过程;讲授Chche的性能指标计算复分析,命中率、效率、加速比等目标3:针对具体的设计方案,进行理论分析、证明及评测.
讲授指令及指令的结构,强化机器的性能与指令指令系统的关系,结合给定的单字节、双字节、多字节指令进行分析;讲授模型机的组成、工作原理、数据通路图、指令周期流程图,强化5条典型指令的运行过程,理解与区分数据流和指令流,会用指令周期流程图来表示指令的运行;讲授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微操作.
理解微程序设计与CPU控制器设计的关系,理解软硬件功能的等价性,建立用软件的方法解决硬件问题的基本思路;八、说明1)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所列教学内容为理论授课内容,实验为16学时独立设课,单独进行实验考试,详见《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质量标准.

2)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应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审批并报学院和教务部备案.

制定者:马海波审定者:江海峰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M08303《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质量标准48学时3学分《操作系统》是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其先修课程是《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适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专业、网络工程专业.
它在计算机类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从系统层面把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培养系统思维及构建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该课程主要讲述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等相关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概念、相关算法和典型技术,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大型复杂软件问题和解决计算机系统软硬件资源管理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以操作系统为中心的对计算机系统软硬件整体性和系统级的认识,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进程管理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和各种调度算法;基本存储管理方法和虚拟存储管理的基本策略;文件的逻辑结构、物理结构、目录结构、磁盘存储空间的管理等;I/O设备的组织结构、实现方式、缓冲技术、虚拟设备与SPOOLing技术;并发进程的设计技术,用PV操作和信号量实现互斥、同步、资源分配的方法;死锁的概念、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死锁的预防、避免、检测与恢复等扎实的基础理论及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大型软件开发与研究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具备应用研究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网络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工作的能力.

具体的,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1.
工程知识1.
4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方法和技术应用背景、发展现状和趋势.
目标1: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承上启下的作用和软硬件结合的桥梁,熟悉操作系统这一大型软件的基本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掌握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和主要功能,对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的技术发展、分类,典型技术的应用场景,对操作系统的掌握进程及其同步的基本思想和原理、进程调度的基本思想和处理方法、计算机存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及其管理方法以及文件系统的构造实现原理和作用.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3.
3在掌握基本的算法和硬件架构基础上,理解软硬件资源的管理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各类系统的概念、原理及其在计算机领域的主要体现.

目标2:能够根据计算机系统的资源观点、进程观点,掌握硬件资源的抽象和虚拟原理;能够根据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状况、系统运行的约束条件和系统需求,从操作系统基本思想和原理出发,掌握进程及其同步的基本思想和原理、进程调度的基本思想和处理方法、计算机存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及其管理方法以及文件系统的构造实现原理和作用.

5.
使用现代工具5.
3能够分析所使用的技术、资源和工具的优势和不足,理解其局限性目标3:掌握现代操作系统使用的各种典型进程调度算法、页面置换算法,对常用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其优劣,理解其使用的条件;能够利用典型的操作系统工具,对操作系统的处理机、内存、设备等使用情况进行查看分析,对权限配置、磁盘碎片、文件系统等进行扫面、分析和优化.

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主要教学内容序号章节内容及要求学时教学目标备注1第一章概述掌握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体系中的地位掌握操作系统的功能与特征熟悉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与分类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开发方法2目标12第二章进程管理掌握进程的概念熟悉进程的描述掌握进程的状态与转换熟悉进程控制方法掌握信号量机制的含义掌握PV操作的含义掌握进程互斥与同步的解决方法掌握基本的进程调度算法熟悉进程通讯方式掌握进程死锁的原因掌握银行家算法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关系和区别18目标1、2、33第三章存储管理掌握存储管理的功能熟悉分区存储管理的思想了解覆盖与交换技术掌握页式存储管理方法熟悉段式、段页式存储管理思想掌握虚拟内存管理方法掌握典型的页面置换算法12目标1、2、34第四章设备管理掌握设备管理的功能与目标理解I/O设备的输入输出控制方法掌握缓冲技术与SPLOOING技术了解设备分配与回收过程6目标1、2、35第五章文件管理掌握文件系统的概念掌握文件的逻辑结构与存取方法掌握文件的物理结构与存储设备掌握文件的目录管理理解文件的存取控制与共享10目标1、2、3合计48三、师资队伍本课程设课程负责人1名,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主讲教师多名(讲师以上职称),要求课程负责人为副高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本课程师资队伍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且结构合理.
主讲教师必须具备研究生学历,具有较好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能开展系统工程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并且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1.
建议教材林果园等.
计算机操作系统.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
参考教材1)(美)兰德尔E.
布莱恩特(RandalE.
·Bryant)著;龚奕利,贺莲译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原书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2)汤小丹,梁红兵,哲凤屏,汤子瀛著计算机操作系统(第四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3)(美)西尔伯查茨(美)高尔文(美)加根郑扣银译.
操作系统概念(第7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孙钟秀.
操作系统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美)WilliamStallings著.
操作系统精髓与设计原理.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
参考网络资源爱课程网站——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计算机操作系统》)五、教学组织1.
教学构思、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本课程教学应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灵活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讨论式、翻转式、案例式等,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思维反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本课程组织形式为采用PPT电子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并且配合必要的板书、多媒体动画、现场操作以及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

2.
课程服务本课程部分章节适合布置课堂内或课堂外作业,每周安排答疑时间,采用网上答疑和面对面答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师对每章作业至少批改1/3,并在适当时间对作业情况做出总结.

六、课程考核课程评价要注重过程考核,本课程以平时(含平时作业、随堂测试、翻转课堂、案例讨论)、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评定成绩.
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对操作系统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运用的情况.
主要内容有进程管理、调度与死锁、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系统、操作系统接口.
考核方式:期末闭卷笔试,成绩占50-70%;平时成绩,占30-50%.
评分标准:百分制.
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编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承上启下的作用和软硬件结合的桥梁,熟悉操作系统这一大型软件的基本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掌握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和主要功能,对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的技术发展、分类,典型技术的应用场景,对操作系统的掌握进程及其同步的基本思想和原理、进程调度的基本思想和处理方法、计算机存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及其管理方法以及文件系统的构造实现原理和作用.

平时作业、随堂测试、期末考试(问答题);操作系统对CPU、存储器、I/O设备、数据和软件等硬件和软件资源的管理思想、进程及其同步的思想和方法等的理解和掌握;针对操作系统中对各种资源管理的综合折中考虑的思想方法和策略,以时间换空间和以空间换时间的原理和方法等的理解和掌握.

40%2能够根据计算机系统的资源观点、进程观点,掌握硬件资源的抽象和虚拟原理;能够根据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状况、系统运行的约束条件和系统需求,从操作系统基本思想和原理出发,掌握进程及其同步的基本思想和原理、进程调度的基本思想和处理方法、计算机存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及其管理方法以及文件系统的构造实现原理和作用.

平时作业、随堂测试、期末考试(问答题);综合解决以下问题:进程同步互斥问题、死锁问题、调度问题、设备分配问题、设备独立性问题、文件系统存储结构和文件操作以及系统调用提供操作系统服务;掌握系统死锁的避免算法、分析可能需要解决和处理的问题,从时间和空间方面进行权衡,选择针对性的实现方案、策略和算法等40%3掌握现代操作系统使用的各种典型进程调度算法、页面置换算法,对常用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其优劣,理解其使用的条件;能够利用典型的操作系统工具,对操作系统的处理机、内存、设备等使用情况进行查看分析,对权限配置、磁盘碎片、文件系统等进行扫面、分析和优化.

平时作业、随堂测试、期末考试(问答题、计算题);综合分析、解决不同存储管理方式下内存占用、碎片和换入换出情况,会计算地址重定位的相关时间使用情况;利用现代化工具分析操作系统CPU、内存和设备等动态使用情况,对操作系统性能变化进行分析和优化.

20%课程能力培养说明:本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学好本课程既是为学生今后的研究与开发及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必要的基础,而且对学生的系统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是一次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

七、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承上启下的作用和软硬件结合的桥梁,熟悉操作系统这一大型软件的基本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掌握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和主要功能,对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的技术发展、分类,典型技术的应用场景,对操作系统的掌握进程及其同步的基本思想和原理、进程调度的基本思想和处理方法、计算机存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及其管理方法以及文件系统的构造实现原理和作用.

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的方式,学习和掌握进程管理、进程同步与通信、进程调度设备管理、文件系统和系统接口等内容;通过综合实例的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的方式,学习并掌握以上内容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目标2:能够根据计算机系统的资源观点、进程观点,掌握硬件资源的抽象和虚拟原理;能够根据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状况、系统运行的约束条件和系统需求,从操作系统基本思想和原理出发,掌握进程及其同步的基本思想和原理、进程调度的基本思想和处理方法、计算机存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及其管理方法以及文件系统的构造实现原理和作用.

通过课堂案例讲授、课后作业.
剖析操作系统在进程同步问题、死锁问题、页面置换调度问题,分析相关算法适应的环境.
分析操作系统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的来源和需求,掌握现代操作系统对显示、内存等资源的虚拟管理技术.

目标3:掌握现代操作系统使用的各种典型进程调度算法、页面置换算法,对常用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其优劣,理解其使用的条件;能够利用典型的操作系统工具,对操作系统的处理机、内存、设备等使用情况进行查看分析,对权限配置、磁盘碎片、文件系统等进行扫面、分析和优化.

通过实例说明操作系统处理计算机资源和有效组织和管理资源的方法和技术、而这些技术的核心思想就在于时空的平衡.
利用相关工具,获取相应环境数据,分析设备分配问题、设备独立性问题、文件系统存储结构和文件操作以及系统调用提供操作系统服务等多个方面的设计思想和技术.

八、说明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应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审批并报学院和教务部备案.

制定者:林果园、朱长征、王虎张爱娟、陆亚萍、张立江审定者:张立江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M08103《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质量标准48学时3学分《数据库原理》课程是学科基础必修课,其先修课程是《离散数学》及《数据结构》,适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与网络工程专业.
该课程主要讲述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数据库设计的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数据库系统理论基础上,具有设计和使用关系数据库的能力.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发展、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关系运算方法、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语法及功能、关系规范化理论、数据库设计理论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保护机制.
能够基于一个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库的建立和SQL查询操作.
了解数据库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该课程相关原理和设计方法的学习,为学生达到"对本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分析、设计和实现等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1工程知识1.
3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系统等方面内容,具备理解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机问题求解目标1:掌握数据库、数据模型、系统结构、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代数、关系系统的分类、SQL的概念及语法、关系规范化理论、数据库设计方法及数据库保护机制2问题分析2.
3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对系统的要求进行需求分析和描述目标2:能够结合具体应用背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及原则,并运用数据流图及数据字典对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准确描述.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3.
2能够合理地组织数据、有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正确地设计算法以及对算法的分析和评价目标3:能够根据数据库需求分析的结果建立数据库概念结构,掌握概念结构设计方法;掌握从概念结构到逻辑结构的转换方法,并通过规范化理论对逻辑结构进行优化;能够运用SQL语句在DBMS上建立数据库,并运用SQL语句对数据库进行查询.

4研究4.
3针对设计或开发的解决方案,能够基于计算机领域科学原理对其进行分析,并能够通过理论证明、实验仿真或者系统实现等多种科学方法说明其有效性、合理性,并对解决方案的实施质量进行分析,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目标4:具备运用数据库设计原理及方法分析及评价数据库设计过程的能力;掌握运用规范化理论对已建立数据库的逻辑结构的有效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价的方法;掌握数据库恢复及安全控制机制,保证系统正确、稳定运行.

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主要教学内容序号章节内容及要求学时课程教学目标备注1第1章绪论掌握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模型、系统结构熟悉数据库中三种典型的逻辑数据模型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发展、数据库管理系统结构10目标12第2章关系数据库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代数语法及书写、关系系统的分类熟悉查询优化方法了解关系演算概念及简单语法.
6目标1、33第3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掌握SQL的概念及功能、SQL的定义、查询、更新熟悉视图定义的语法了解SQL的数据控制功能及嵌入式SQL10目标1、34第4章关系规范化理论掌握关系规范化的目的、函数依赖及范式熟悉关系模式的分解方法了解关系依赖的公理系统8目标1、3、45第5章数据库设计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概念及设计方法熟悉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了解数据库的实施及维护6目标1、2、3、46第6章数据库保护掌握事务的概念、数据库恢复机制熟悉数据库并发控制机制了解数据库安全控制及完整性控制机制8目标1、4合计48三、师资队伍课程负责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
主讲教师配置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且受聘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1.
建议教材孟凡荣.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第四次印刷)2.
教学参考书王珊,萨师煊.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杨冬青,李红燕,唐世渭等译.
《数据库系统概念》(第六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五、教学组织1.
教学构思本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程,重点在于向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及数据库设计基本原理、方法,其主要内容设置应遵循"兼顾课堂与实践、经典与前沿"的原则,一方面,引导学生学号课本知识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实践所学内容,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介绍数据库理论及方法的同时,兼顾数据库领域发展的新技术、新趋势,构建从课堂、到实践、再到科研的完整知识体系.

2.
教学策略本课程突出实践性和开放性.
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动手实践,同时鉴于数据库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中,授课教师在各自学科方向有最新研究成果,本课程将给予授课教师一定自主性,在保证讲授基础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个人特长对其他授课内容进行适当取舍.

3.
教学方法(1)翻转课堂,开展SQL语法的自主学习.
课程第三章介绍"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以讲解SQL语法及实际操作为主要授课内容.
传统授课形式以教师讲解及演示为主,学生没有亲身感受,感觉非常枯燥.
尝试采用目前流行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教师提前录制好典型SQL操作的视频,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并完成简单的练习.
教师在课堂上可省略基本语法的介绍,直接进入SQL操作,并可对更加复杂的SQL查询增加练习时间,保证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宽度.

(2)实例教学,实施数据库案例分析.
课程第五章"数据库设计",讲授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方法及原理,是《数据库原理》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一章,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编程经验,仅从理论上介绍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会产生脱离实际的空洞感.
因此,录制几个典型的数据库设计案例的视频,重点强调"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三个阶段,适当引入数据库的建立及程序界面的设计等环节,使学生在特定的应用情景中感受整个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利于学生对设计方法及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解.

4.
教学场地与设施课堂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安装需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5.
教学服务授课教师除了组织课堂研讨外,还应向学生及时提供答疑服务;要布置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应结合课程进度布置课后练习题,避免直接从教材上抄到答案的简答题;作业应尽量全部批改,并及时进行作业讲评.

六、课程考核1)不少于五次作业(绪论、关系代数、SQL语言、规范化理论、数据库设计).

2)考试采用闭卷方式.
成绩评定为:考试(70%)+平时成绩(30%)=100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编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掌握数据库、数据模型、系统结构、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代数、关系系统的分类、SQL的概念及语法、关系规范化理论、数据库设计方法及事务的概念、数据库保护机制平时作业、实验、随堂测试及期末考试;能够根据查询要求写出关系代数及SQL语句,运用规范化理论对关系模式进行分析及优化,掌握数据库安全性、完整性、恢复及并发控制等保护机制35%2目标2:能够结合具体应用背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及原则,并运用数据流图及数据字典对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准确描述.

平时作业及期末考试;能够运用数据库需求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针对具体应用背景,进行数据库的需求分析,并能够从数据流图及数据字典中获取数据存储的关键信息10%3目标3:能够根据数据库需求分析的结果建立数据库概念结构,掌握概念结构设计方法;掌握从概念结构到逻辑结构的转换方法,并通过规范化理论对逻辑结构进行优化;能够运用SQL语句在DBMS上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查询.

平时作业、实验及期末考试;能够运用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及逻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绘制E_R图并进行逻辑结构的转换;能够运用规范化理论对逻辑结构进行优化;能够根据逻辑结构设计的结果运用SQL语句在DBMS上建立数据库,根据特定的要求进行查询.

35%4目标4:具备运用数据库设计原理及方法分析及评价数据库设计过程的能力;掌握运用规范化理论对已建立数据库的逻辑结构的有效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价的方法;掌握数据库恢复及安全控制机制,保证系统正确、稳定运行.

平时作业、实验及期末考试;能够运用规范化理论对数据库逻辑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及优化;掌握数据库保护机制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对数据库进行实施和维护.

20%平时成绩:作业(10%)+实验(10%)+课堂测试(10%)七、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围绕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及方法,通过从关系系统、规范化理论、数据库设计及数据库保护机制等内容的深入剖析,使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与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相关的概念、基本的原理和分析手段,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数据库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掌握数据库、数据模型、系统结构、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代数、关系系统的分类、SQL的概念及语法、关系规范化理论、数据库设计方法及事务的概念、数据库恢复机制通过数据库基本概念及原理的课堂讲授、SQL语法的课后实验及课后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具备理解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目标2:能够结合具体应用背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及原则,并运用数据流图及数据字典对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准确描述.

通过具体应用案例的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运用需求分析的方法及分析工具,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描述,目标3:能够根据数据库需求分析的结果建立数据库概念结构,掌握概念结构设计方法;掌握从概念结构到逻辑结构的转换方法,并通过规范化理论对逻辑结构进行优化;能够运用SQL语句在DBMS上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查询.

通过具体应用案例的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对数据进行合理组织、有效存储,运用规范化理论对数据库逻辑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够运用SQL语法对逻辑结构设计的结构进行实现.

目标4:具备运用数据库设计原理及方法分析及评价数据库设计过程的能力;掌握运用规范化理论对已建立数据库的逻辑结构的有效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价的方法;掌握数据库恢复及安全控制机制,保证系统正确、稳定运行.

通过课堂讲授及课后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数据库规范化理论及系统保护的机制及概念,能够运用规范化针对数据库结构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价,能够在理解数据库保护机制的基础上,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综合性能进行分析,并保证系统的运行及实施.

八、说明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需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组织系所会议讨论通过.

制定者:孟凡荣闫秋艳审定者:王志晓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M08401《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质量标准48学时3学分《计算机网络》是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先修课程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适用于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专业.
本课程侧重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通过课程实验,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操作技术,并对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出现的新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有所认识,能够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于实际工作之中.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全面、系统的了解,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类,OSI/ISO模型、TC/IP模型,局域网标准及主流局域网技术,IP网络技术,Internet网络技术,广域网技术,无线网技术等,初步培养在TCP/IP协议工程和LAN上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且了解网络新技术的最新发展.

对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毕业生要求,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序号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11.
工程知识1.
4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应用背景、发展现状和趋势.
目标1:掌握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方法和技术的主要应用场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体系结构含义,包括功能层次、协议层次、拓扑形状和服务方式;理解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懂得奈奎斯特和香农定理;熟悉传输介质和特性以及数字传输系统;掌握多路复用知识,传输编码方法和实现技术.

23.
设计/开发3.
5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过程中,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考虑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相关的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目标2:理解计算机科学方法和技术实现的主要位置——计算机网络应用层各常用协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和应用程序之间的关系;掌握域名服务和域名系统DNS、WWW服务和HTTP协议、文件传输服务和FTP协议、SNMP协议、DHCP协议、P2P协议、电子邮件服务和SMTP/POP/IMAP协议的构成和原理.

35.
使用现代工具5.
3:能够分析所使用的技术、资源和工具的优势和不足,理解其局限性目标3:充分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网络层的功能和作用,熟练掌握IP地址的组成及分类,子网掩码的含义和作用以及IPV4、ARP、ICMP、RIP、OSPF、BGP协议的构成、作用,所蕴含的算法原理和工作过程;懂得进程通信和端到端传输的含义;掌握面向连接和面向非连接的端到端传输的含义以及UDP、TCP协议的组成、作用和特点;熟练掌握滑动窗口的机制和作用以及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核心思想和实现方法.

在充分理解上述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现它们的优势、不足以及存在的局限.

二、课程要求、内容及学时分配及对应教学目标1.
主要教学内容序号章节内容及要求学时教学目标备注1第1章概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了解:学习计算机网络所需的先期知识和学习计算机网络的有效思路和高效方法;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含义,包括功能层次、协议层次、拓扑形状和服务方式.

了解:本课程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4目标1、2、32第2章物理层熟悉: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概念;掌握:多路复用知识;熟悉:传输介质和特性;熟悉:数字传输系统并懂得奈奎斯特和香农定理;掌握:传输编码方法和实现技术;了解:宽带接入技术.
4目标13第3章数据链路层熟悉:数据链路的构成和分类;理解:相邻节点的面向连接和面向非连接传输规范;掌握:点到点传输和广播传输原理和特点;掌握:PPP协议和Ethernert协议;理解:快速和高速以太网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6目标14第4章网络层充分理解:网络层的功能和作用;熟练掌握:IP地址的组成及分类,以及子网掩码的含义和作用熟练掌握:IPV4、ARP、ICMP协议的构成、作用及工作机理;掌握:RIP、OSPF、BGP协议的构成、作用,所蕴含的算法原理和工作过程;掌握:IPV4协议的组成及特点,以及IPv4和IPv6之间相互兼容的技术方法.
10目标35第5章运输层理解:进程通信和端到端传输的含义;掌握:面向连接和面向非连接的端到端传输的含义;熟练掌握:UDP协议的组成、作用和特点;熟练掌握:TCP协议的组成、作用和特点;掌握:滑动窗口的机制和作用;掌握: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核心思想和实现方法;理解:TCP实现端到端可靠连接的过程.
10目标36第6章应用层理解:应用层协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和应用程序之间的关系;掌握:域名服务和域名系统DNS的构成和原理;掌握:WWW服务和HTTP协议的构成和原理;掌握:文件传输服务和FTP协议的构成和原理;掌握:电子邮件服务和SMTP/POP/IMAP协议的构成和原理;掌握:SNMP协议的构成和原理;掌握:DHCP协议的构成和原理;掌握:P2P协议的构成和原理;10目标27第7章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了解: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无线局域网的构成和特点;了解:80x系列无线局域网协议的组成和应用特点;了解:无线个域网和无线城域网的组成和特点;了解: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组成和主要技术.
4目标1合计48三、课程师资队伍本课程设课程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多名(讲师以上职称),要求课程负责人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本课程师资队伍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且结构合理.
主讲教师应具备博士学位或受聘计算机学科中级及以上职称,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能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1.
建议教材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7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2.
辅助教材1)姜秀柱.
计算机网络教学参考及学习指导.
徐州:自编,20173.
参考教材1)姜秀柱等.
计算机网络.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54.
网络教学资源教育部精品课程网站——《计算机网络》(http://www.
icourses.
cn/search163Course.
action)五、课程教学组织1.
教学构思、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本课程教学应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灵活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思维反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本课程可适时采取各种启发式教学法,组织形式为采用PPT电子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并且配合必要的板书、多媒体动画、网络抓包软件以及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等.

2.
课程服务本课程每章均布置课堂内或课堂外作业,每周安排答疑时间,采用网上答疑和面对面答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师对每章作业至少批改1/3,并在适当时间对作业情况做出总结.

六、课程考核课程评价要注重过程考核,本课程以平时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笔试成绩占70%,包括随堂测试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平时成绩占30%,以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为依据.

评分标准:百分制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编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掌握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方法和技术的主要应用场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体系结构含义,包括功能层次、协议层次、拓扑形状和服务方式;理解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懂得奈奎斯特和香农定理;熟悉传输介质和特性以及数字传输系统;掌握多路复用知识,传输编码方法和实现技术.

考察方式:平时作业考察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OSI/RM参考模型、TCP/IP协议结构、IEEE802.
x协议结构,奈奎斯特和香农定理的计算应用,NRZ编码、曼彻斯特编码、HBD3编码的抗干扰能力分析,FDM、TDM、CDM、WDM(DWDM)原理分析和特点总结30%2目标2:理解计算机科学方法和技术实现的主要位置——计算机网络应用层各常用协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和应用程序之间的关系;掌握域名服务和域名系统DNS、WWW服务和HTTP协议、文件传输服务和FTP协议、SNMP协议、DHCP协议、P2P协议、电子邮件服务和SMTP/POP/IMAP协议的构成和原理.

考察方式:随堂测试(笔试)考察点:OSI/RM的应用层和TCP/IP协议族的应用层对应关系,DNS、HTTP(s)、FTP、SNMP、DHCP、P2P、SMTP、POP、IMAP等协议的功能作用、组成特点,应用优势及不足20%3目标3:充分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网络层的功能和作用,熟练掌握IP地址的组成及分类,子网掩码的含义和作用以及IPV4、ARP、ICMP、RIP、OSPF、BGP协议的构成、作用,所蕴含的算法原理和工作过程;懂得进程通信和端到端传输的含义;掌握面向连接和面向非连接的端到端传输的含义以及UDP、TCP协议的组成、作用和特点;熟练掌握滑动窗口的机制和作用以及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核心思想和实现方法.

在充分理解上述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现它们的优势、不足以及存在的局限.

考察方式:期末考试(笔试)考察点:IP地址的分类及意义、CIDR和俺码技术的优点和不足、IPV4、ARP、ICMP、RIP、OSPF、BGP诸协议间的关系和这些协议功能间的关系;UDP、TCP提供哪些端到端的传输控制服务;TCP协议采用了那些技术实现流量和拥塞控制,以及在流量和拥塞控制中的计算应用50%七、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本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学好本课程既是为学生今后的研究与开发及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必要的基础,而且对学生的系统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是一次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

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掌握作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知识、方法和技术的主要应用场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包括功能层次、协议层次、拓扑形状和服务方式;理解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懂得奈奎斯特和香农定理;熟悉传输介质和特性以及数字传输系统;掌握多路复用知识,传输编码方法和实现技术.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定义中的地理分散、自主计算机、规范互连、共享资源等关键词的分析阐释,给出计算机网络内在功能要求及其分解;在此基础上领会功能层次、协议层次、拓扑形状和服务方式等体系结构含义;通过对奈奎斯特和香农定理的推导分析,深刻领会其内涵及作用,在此基础上懂得传输介质条件下多路复用和传输编码等技术的意义目标2:理解计算机科学方法和技术实现的主要位置——计算机网络应用层各常用协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和应用程序之间的关系;掌握域名服务和域名系统DNS、WWW服务和HTTP协议、文件传输服务和FTP协议、SNMP协议、DHCP协议、P2P协议、电子邮件服务和SMTP/POP/IMAP协议的构成和原理.

通过对www访问、文件下载、电子邮箱使用等各种网络应用的体验,分析这些网络应用的实现过程,进而掌握相应协议的必要作用及其特点,更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可以举一反三,实现各种新的应用的开发目标3:充分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网络层的功能和作用,熟练掌握IP地址的组成及分类,子网掩码的含义和作用以及IPV4、ARP、ICMP、RIP、OSPF、BGP协议的构成、作用,所蕴含的算法原理和工作过程;懂得进程通信和端到端传输的含义;掌握面向连接和面向非连接的端到端传输的含义以及UDP、TCP协议的组成、作用和特点;熟练掌握滑动窗口的机制和作用以及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核心思想和实现方法.

在充分理解上述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现它们的优势、不足以及存在的局限.

通过ping和route等windows实用命令的应用实例,阐明TCP/IP网络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在此基础上,领会和掌握IPV4、ARP、ICMP、RIP、OSPF、BGP、UDP、TCP等协议的作用及构成;进而深入理解面向无连接的分组传输和面向连接的端到端传输的意义,以及流量控制和阻塞控制的必然需要和实现技术——窗口机制的优劣.

八、说明1)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所列教学内容为理论授课内容,实验为16学时独立设课,单独进行实验考试,详见《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质量标准.

2)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应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审批并报学院和教务部备案.

制定者:姜秀柱审定者:牛强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M08203《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教学质量标准40学时2.
5学分《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是学科基础必修课,其先修课程是《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适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班)、信息安全专业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相关专业.
该课程主要讲述微型计算机机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常用I/O接口芯片的功能、结构及汇编语言基本程序设计;掌握接口应用技术;了解微机应用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机系统分析与应用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进行微机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熟练掌握微型机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存储器的结构、存储器分段技术;汇编语言的结构与编程方法;接口的概念,课程介绍的各类接口芯片的功能;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地选择接口芯片,将所选芯片正确连接到微机系统,并编写相应的驱动程序;根据给定较为简单的常用接口原理图及接口控制程序,能够读懂该接口电路的作用.
基本掌握各种寻址方式及指令系统;伪指令和宏指令;常用简单接口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设计.
了解通过查资料读懂较为复杂的接口原理图及编写相应的接口控制程序.

具体的,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1.
工程知识1.
3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系统等方面内容,具备解决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机问题求解.

目标1:掌握Intel8086CPU微型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结构引脚及其功能、寻址方式、汇编语言编程;掌握存储器组织形式、I/O接口扩展、中断处理过程、A/D及D/A转换、串行通讯的基本概念;掌握8253、8255、8251等可编程接口芯片的工作原理.

2.
问题分析2.
2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实际工程案例进行需求分析和描述目标2:能够针对具体应用问题,在微机系统应用实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提出问题存在原因.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3.
1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从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到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

3.
2能够合理地组织数据、有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正确地设计算法以及对算法的分析和评价.

目标3:能够结合具体微机系统应用案例,进行相关软硬件系统设计.
包括Intel8086最小模式系统构成,存储器、I/O接口、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系统、模拟接口以及串行通信接口的扩展等,形成完整的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能综合运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通过软件驱动系统可靠运行.
如一个典型的工业控制应用系统开发,应包括最小系统和各种接口,如:模拟接口,定时器接口,并行接口,人机交互和通信接口等,并配合汇编语言的底层驱动程序,实现应用系统的设计功能.

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主要教学内容序号章节内容及要求学时课程教学目标备注1第1章概述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概况;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熟悉微型计算机系统;了解本课程的任务、要求、重点内容和学习方法.
1目标12第2章8086系统结构掌握8086CPU结构;掌握8086CPU的引脚及其功能;熟悉8086存储器组织;熟悉8086系统配置;了解8086时序.
5目标1,2,33第3章8086的寻址方式与指令系统掌握8086的寻址方式;熟悉8086的指令系统.
3目标1,24第4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掌握汇编语言程序格式;熟悉MASM中的表达式;熟悉伪指令语句;熟悉DOS系统功能调用;了解程序设计方法;了解宏汇编和条件汇编.
6目标1,25第5章存储器掌握由存储器交叉组织引出8086的奇偶存储(两体交叉)组织及高档微机的四体交叉、八体交叉组织;给出一个例题,复习和强化存储器的扩展设计;了解8086Cache的情况.
2目标1,2,36第6章I/O接口与总线掌握I/O接口;熟悉总线.
3目标1,2,37第7章微型计算机中断系统掌握中断处理过程;熟悉中断优先级与中断嵌套;熟悉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
4目标1,2,38第8章可编程计数/定时器8253及其应用掌握8253的工作原理;熟悉8253的应用.
4目标1,2,39第9章可编程外围接口8255及其应用掌握8255的工作原理;熟悉8255的应用.
4目标1,2,310第10章可编程串行接口8251及其应用掌握串行通讯的基本概念;熟悉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A;熟悉EIARS232C串行口和8251的应用;了解串行同步数据通信协议.
4目标1,2,311第11章模数和数模转换熟悉数模转换原理及DAC0832工作原理;熟悉模数转换原理及ADC0809工作原理.
4目标1,2,3合计40三、师资队伍本课程设课程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多名(讲师以上职称),要求课程负责人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本课程师资队伍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且结构合理.
主讲教师应具备讲师上职称,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能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并且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1.
建议教材周荷琴.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5版).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2.
辅助教材1)孔庆芸.
微机原理·接口技术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彭虎.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4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3)齐永奇.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4)周明德.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3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五、教学组织为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倡多种教学形式.
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的基本要求,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探索本课程的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1)根据教学内容及授课对象,详细制定课程的教学日历,并严格执行.
2)任课教师应深入钻研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材,认真做好电子课件.

3)课堂教学教师应做到理论阐述准确,概念清晰,条理分明,逻辑性强;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注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注意本课程教学内容与先修课程内容的衔接,针对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以讲授为主,增加练习及研讨内容,通过典型事例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教学团队定期举行教学法活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讨,进行示范教学活动,增加集体备课时间,交流教学经验.

5)教学团队制定教师互相听课制度,交流教学经验,特别是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6)加强对学生作业环节的管理,作业实行宏观控制,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统一使用指定教材的习题,学生提交作业不少于4次,教师批改作业量不少于作业总量的三分之一,每周在收发作业时,教师应针对上次作业进行作业讲评.

7)任课教师应积极参加为学生安排的辅导答疑活动,本门课程每周安排答疑一次,每次至少1名教师参加.

六、课程考核课程评价要注重过程考核,本课程以平时(含作业、随堂测试等)、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等两方面综合进行评定成绩.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评分标准:百分制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编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掌握Intel8086CPU微型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结构引脚及其功能、寻址方式、汇编语言编程;掌握存储器组织形式、I/O接口扩展、中断处理过程、A/D及D/A转换、串行通讯的基本概念;掌握8253、8255、8251等可编程接口芯片的工作原理.

平时作业、随堂测试、期末考试;Intel8086最小模式,寻址方式及汇编语言编程,各种I/O扩展及可编程接口芯片基本应用方法等.

40%2目标2:能够针对具体应用问题,在微机系统应用实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提出问题存在原因.

平时作业、随堂测试、期末考试;各种可编程接口芯片的编程方式选择基本原则,ADC和DAC的基本应用电路及程序设计方法30%3目标3:能够结合具体微机系统应用案例,进行相关软硬件系统设计.
包括Intel8086最小模式系统构成,存储器、I/O接口、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系统、模拟接口以及串行通信接口的扩展等,形成完整的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能综合运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通过软件驱动系统可靠运行.
如一个典型的工业控制应用系统开发,应包括最小系统和各种接口,如:模拟接口,定时器接口,并行接口,人机交互和通信接口等,并配合汇编语言的底层驱动程序,实现应用系统的设计功能.

平时作业、随堂测试、期末考试汇编语言程序设计、ADC0809和DAC0832典型应用,8255、8253、8251等综合应用接口的能力.

30%七、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明确以知识为载体进行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的观点,对课程教学中所传授的学科(课程所属学科)所特有的思维方法、研究手段进行说明,要能够说明课程教学中如何通过知识单元或若干个知识点的传授过程来达到何种素质的培养和何种能力的训练.

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掌握Intel8086CPU微型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结构引脚及其功能、寻址方式、汇编语言编程;掌握存储器组织形式、I/O接口扩展、中断处理过程、A/D及D/A转换、串行通讯的基本概念;掌握8253、8255、8251等可编程接口芯片的工作原理.

1)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的方式,学习和掌握CPU结构、最小模式、寻址方式、指令系统、I/O接口等资源及芯片的基本工作原理、应用和编程等基本操作;2)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的方式,学习并掌握CPU原理、I/O接口芯片应用等原理及其应用复杂度比较分析目标2:能够针对具体应用问题,在微机系统应用实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提出问题存在原因.

通过课堂案例讲授和课后作业等方式,比较分析CPU结构和原理及各种接口芯片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应用编程等应用问题目标3:能够结合具体微机系统应用案例,进行相关软硬件系统设计.
包括Intel8086最小模式系统构成,存储器、I/O接口、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系统、模拟接口以及串行通信接口的扩展等,形成完整的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能综合运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通过软件驱动系统可靠运行.
如一个典型的工业控制应用系统开发,应包括最小系统和各种接口,如:模拟接口,定时器接口,并行接口,人机交互和通信接口等,并配合汇编语言的底层驱动程序,实现应用系统的设计功能.

通过课堂案例讲授、课后作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设计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初步创新思维,并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实际问题,并对所设计系统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八、说明1)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所列教学内容为理论授课内容,实验为16学时独立设课,单独进行实验考试,详见《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课程质量标准.

2)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应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审批并报学院和教务部备案.

制定者:陈岱审定者:周勇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P08432《计算机基础训练》教学质量标准学时:16学分:0.
5一、课程设计目标1、课程介绍:《计算机基础训练》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第一学期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为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积累本专业具备的实践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应用、理解网络配置方法、熟悉WORD、EXCEL、POWERPOINT应用能力等,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

2、课程目标: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操作微机的基本技能,为今后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实验内容主要有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实验教学网操作、网上考试系统操作、网络配置及网络信息检索等.

二、课程设计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1、课程要求:1)掌握正确的计算机操作指法;2)掌握计算机常用汉字输入方法,了解MS-DOS基本命令;3)掌握中文WINDOWS操作;4)掌握中文文字处理系统WORD操作;5)掌握中文电子表格EXCEL操作;6)掌握中文演示软件POWERPOINT操作;7)掌握实验教学网操作、网上考试系统操作、网络配置、信息检索.
2、毕业设计指标点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1.
工程知识1.
4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应用背景、发展现状和趋势.
目标1:掌握信息应用技能,为今后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

3、主要教学内容序号实验内容要求学时教学目标备注1操作系统及网络(1)课程组织形式及课程要求(2)教师讲解正确的指法、掌握功能键、上档键和其它辅助键的使用方法,掌握至少一种汉字输入法、能熟练输入单个汉字和词组.
此项为课后练习内容,取三次全键盘练习最好一次为平时成绩依据.

(3)基本DOS命令:DIR、TYPE、DEL、REN、TREE、COPY、CD、RD、TIME、DATE练习等(4)掌握终端TCP/IP的配置(5)掌握数据检索方法(6)掌握实验教学网操作:学生注册、学生通道各项功能操作(实验报告网上提交、实验成果网上提交、课程资源浏览/下载等)(7)网上考试系统操作(模拟考试、正式考试)(8)掌握对桌面、窗口和菜单的基本操作;(9)启动、切换及退出应用程序(10)获得帮助(11)掌握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启动及窗口组成(12)掌握控制面板中硬件资源的配置方法(13)掌握文件及文件夹的管理方法(14)了解磁盘管理工具的使用(15)其它应用.
4目标1学生课前阅读实验指导书《计算机基础训练》第一部分windows操作系统,课堂完成5.
1windows操作训练.

该实验要求提交电子实验报告2WORD应用(1)启动、关闭WORD;(2)文档建立、保存、打开(3)文本内容的编辑、查找、替换(4)文档的不同显示方式(5)字符、段落的格式化(6)掌握项目符号和编号和使用(7)掌握分栏操作(8)了解模板的使用(9)表格的建立和编辑(10)表格的格式化(11)了解由表生成图(12)掌握图片及图形操作(13)掌握艺术字的使用(14)了解公式编辑器的使用(15)掌握图文框、文本框的使用(16)掌握页面排版(17)了解常用函数的应用(18)了解节应用、页码、页眉页脚、目录制作(19)了解批量打印成绩单、资源嵌入、编辑长文档等(20)了解其它高级使用4目标1学生课前阅读实验指导书《计算机基础训练》第二部分WORD基础操作,课堂完成5.
2WORD操作训练.

该实验要求提交电子实验报告太实验成果3EXCEL应用(1)EXCEL的启动和退出(2)工作表的建立、打开、保存(3)数据编辑(4)公式和函数的使用(5)工作表的插入、删除、复制、移动(6)工作表中数据的格式化(7)工作表窗口的拆分与冻结(8)数据的图表化(9)掌握数据列表的排序、了解数据列表筛选、(10)分类汇总(11)掌握页面设置(12)了解绝对引用、相对引用、混合引用及名称的使用(13)了解函数Sumif、Countif、IF、Mid、Rank、Lookup、Vlookup、Index、Match、Offset、PMT,了解数组函数Mdeterm、Minverse、Mmult、SUM、Frequency.

(14)基本绘图技巧,绘制双层饼图、比较条形图、甘特图、动态图表、掌握高级筛选和数据透视表的应用(15)其它应用4目标1学生课前阅读实验指导书《计算机基础训练》第三部分EXCEL基础操作,课堂完成5.
3EXCEL操作训练.

该实验要求提交电子实验报告及实验成果4POWERPOINT应用(1)POWERPOINT的启动和退出(2)建立、格式化和美化演示文稿(3)动画和超链接技术(4)演示文稿的三种浏览、文字的编辑、格式化、对齐方式(5)编辑幻灯片、插入图片和艺术字、插入媒体对象(6)放映和打印演示文稿(7)在演示文稿中嵌入、编辑和播放视频(8)设计公益广告1-2幅4目标1学生课前阅读实验指导书《计算机基础训练》第四部分POWERPOINT基本操作,课堂完成5.
4POWERPOINT操作训练.

该实验要求提交电子实验报告及实验成果合计16三、师资队伍课程负责人:具有计算机较强动手能力、有多年实验教学经验的实验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

主讲教师配置要求:受聘相关学科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具备相关专业资格认证的教师及实验师.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1.
教学参考书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LINUX:作者:汪杭军主编;楼吉林,张镇湖,崔坤鹏副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操作系统习题解答与实验指导第4版作者:张明,王煜,刘一凡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计算机网络技术作者:毛吉魁,李新德,王颖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制作案例教程作者:刘嫔,张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办公软件应用(Office2010)图解教程作者:孙一锴,陈园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Office2010高级应用教程作者:杨学林,陆凯主编出处: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五、教学组织1、教学构思本课程突出实践能力的掌握,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计算机基础训练涉及的知识与技术.
同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心可能的掌握教学内容,提前完成实验报告,在课程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能力提高.

本实践课程所有实验均需上机完成,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实验及实例内容由浅入深,逐步进行操作训练,以达到教学的总要求.

2、教学策略上机要求:(1)上机前:学生要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内容,了解实验目的和要求、步骤;(2)上机时: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独立进行上机操作并根据规定的实验内容、认真完成实验;(3)上机操作完成后:及时撰写并网上提交实验报告及实验成果.
实验报告及实验成果要求撰写并网上提交实验报告及实验成果,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实验体会(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等、实验成果网上需提交:(WORD;EXCEL;POWERPOINT)实验报告模板:专业实验教学网上下载).

3、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实验室讲解、实验教学辅导的教学方法.
4、教学场地与设施计算机学院实验室.
5、教学服务授课教师除了组织课堂研讨外,还应向学生及时提供答疑服务.
六、课程考核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上机考核的方式.
教师根据课堂实践情况进行过程考核占比30%,按百分制给出.
上机考核成绩70%,按百分制给出.
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编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掌握信息应用技能,为今后信息专业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

过程考核+上机考核100%过程考核+上机考核标准如下:90~100分80~90分70~80分60~70分60分以下熟练掌握OFFICE系统、网络应用、操作系统的应用熟练掌握OFFICE系统,基本了解网络应用、操作系统的应用能够较熟练掌握OFFICE常用功能,基本了解网络应用、操作系统的基本应用掌握OFFICE基本功能,了解网络应用、操作系统的应用没有掌握OFFICE基本功能,不能正确的配置网络、操作系统的应用七、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掌握信息应用技能,为今后信息专业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

掌握操作系统进程与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等应用、学习和掌握正确的配置网络、熟悉和掌握OFFICE应用等.

八、说明(一)实验方式及要求本实践课程所有实验均需上机进行,按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由浅入深,逐步进行操作训练,以达到教学的总要求.
上机要求:1.
上机前,学生要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并写出预习报告,了解实验目的和要求、步骤;2.
上机时,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独立进行上机操作并根据规定的实验内容、认真完成实验;3.
上机操作完成后,要求及时书写(提交)实验报告,报告内容要齐全,文字通顺,格式符合要求.

(二)实验报告每个实验要求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按照统一格式,采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体会等.
任课教师要认真批阅实验报告、评定成绩并签名、签日期.

(三)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适度删减高级操作后可适用于全校其他非计算机理工科本科专业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

(四)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需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组织系所会议讨论通过.

八、说明本课程标准适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课程标准的变更应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审批.
在满足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情况下,课程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可对实验项目进行调整.
学生应根据实验项目要求,充分阅读指导书和参考资料,认真做好实验课前预习.

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需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组织系所会议讨论通过.

制定者:李锡渝、王凯、谢林审定者:王志晓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P08134《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总学时:32总学分:1实验学时:32一、课程设计目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科基础实践课程.
在提前预习和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9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相关内容的实验.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数据类型与运算符、程序控制、函数、数组、指针与引用、类与对象、继承与派生和输入输出流.
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掌握代码编写、调试和运行的方法,培养运用计算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针对具体问题分析、方案制订、程序实现、结果分析的能力.
本课程的目标有三:其一是掌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程序集成开发平台的基本操作,并能针对具体的应用问题,在开发平台上进行程序设计、调试和运行;其二是在程序设计过程中,能够对基本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运用;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正确实现数据的表达、计算和存储;其三是能够在开发平台上编制程序,实现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对程序数据和运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实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1.
工程知识1.
3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系统等方面内容,具备解决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机问题求解.

目标1:掌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程序集成开发平台的基本操作,并能针对具体的应用问题,在开发平台上进行程序设计、调试和运行.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3.
2能够合理地组织数据、有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正确地设计算法以及对算法的分析和评价.

目标2:在程序设计过程中,能够对基本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运用;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正确实现数据的表达、计算和存储.

4.
研究4.
1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及系统相关的工程基础实验验证与实现能力,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与对比分析,给出实验的结论.

目标3:能够在开发平台上编制程序,实现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对程序数据和运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二、课程设计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本实验课程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为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学生通过程序设计和上机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要求学生认真进行分析与设计,掌握编程基本技能,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在课程实验中,不断提高发现、纠正程序错误的能力,独立完成每一次课程实验,提高编程的效率和成功率.

学生在上机实践前,应事先编写好相应的源程序,准备好有关的调试数据,了解上机操作的步骤和过程,较好地完成每一次上机实验课.
反对抄袭或拷贝他人的源程序.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作风.
做到每一次课程实验有收获,并写成完整的实验报告.

课程设计内容序号设计内容设计要求学时课程目标备注1基本数据类型与运算符1)熟悉C++编程环境的基本操作方法.
2)根据《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第1章所列题目,编辑并运行简单的程序,初步掌握编辑、编译、连接、调试和运行C++程序的方法.

3)在C++编程环境中完成实验内容所有必做题目,熟悉C++编程环境的基础操作方法,熟悉C++的基本数据类型、认识变量和常量,熟悉表达式的求值规则以及各相关运算符的功能、优先级、结合性等,理解C++中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填写实验报告并提交实验成果.

4)编译源代码,观察错误类型并进行调试,观察输出结果是否正确.
如结果不正确,检查程序逻辑.
反复以上操作直到程序运行成功.

4目标1,2,32程序控制1)进一步掌握C++编程环境的基本操作方法,进一步熟悉程序调试的基本方法.

2)根据《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第2章所列题目,编写"程序控制"题目源代码.
逐步掌握选择结构(if、switch)、循环控制语句(while、for)的使用方法.

3)在C++编程环境中完成实验内容所有必做题目.
针对现实的简单问题,能够设计算法并编写程序.
培养初步的计算思维能力.
填写实验报告并提交实验成果.

4)编译源代码,观察错误类型并进行调试,观察输出结果是否正确.
如结果不正确,检查程序逻辑.
反复以上操作直到程序运行成功.
讨论和理解程序设计解题思路.

4目标1,2,33函数1)根据《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第3章所列题目,编写"函数"的程序源代码.
内容包括函数的定义、声明和调用方法,参数传递机制、结果返回的方法,变量的存储类型及有效范围,普通局部变量、静态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的用法.

2)在C++编程环境中完成实验内容所有必做题目.
针对现实的简单问题,能够设计算法并编写程序.
进一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填写实验报告并提交实验成果.

3)在调试与运行代码的过程中,体会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实参和形参的关系,通过编程,讨论和理解面向过程程序设计解题思路.

4目标1,2,34数组1)根据《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第4章所列题目,编写"数组"的程序源代码.
包括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引用,字符数组与字符串,字符串处理函数、冒泡和选择排序算法.

2)在C++编程环境中完成实验内容所有必做题目,掌握数组的使用方法.
注重程序的书写规范(包括缩进及注释文档),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理解简单算法的实现思路.
填写实验报告并提交实验成果.

3)在调试与运行代码的过程中,体会数组的方便之处,体会一维和二维数组的不同,体会字符数组处理函数的使用.
尝试在"监视窗口"观察单步调试临时结果,掌握独立调试和修改代码的能力.

4目标1,2,35指针与引用1)根据《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第5章所列题目,编写"指针与引用"内容的程序源代码.
包括指针变量的定义和初始化、指针的运算和表达式,指针处理数组和字符串的方法,指针作为函数参数的使用方法,引用的应用方法.

2)在C++编程环境中完成实验内容所有必做题目,掌握指针的使用方法.
在编程中需要注重程序的书写规范(包括缩进及注释文档),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面向过程程序设计的相关问题.
能够根据调试错误信息快速发现错误原因.
填写实验报告并提交实验成果.

3)在调试与运行代码的过程中,体会指针的基本原理,尝试在指针和数组之间进行转换,观察程序的结果并分析出现错误结果的原因.

4目标1,2,36类与对象1)根据《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第6章所列题目,编写"类与对象"内容的程序源代码.
包括对象的定义、初始化和赋值方法,熟悉构造函数、析构函数的含义、作用、定义方式和实现.

2)在C++编程环境中完成实验内容所有必做题目,熟悉并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
在编程中需要注重程序的书写规范(包括缩进及注释文档),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填写实验报告并提交实验成果.

3)在调试与运行代码的过程中,体会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区别,通过单步调试观察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使用方法.
体会在不同访问权限下成员的访问方法.

4目标1,2,37继承和派生1)根据《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第7章所列题目,编写"继承和派生"内容的程序源代码.
包括派生类的定义方法和实现,公有继承、保护继承和私有继承下基类对象和派生类对象成员的可见性.

2)在C++编程环境中完成实验内容所有必做题目,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
在编程中需要注重程序的书写规范(包括缩进及注释文档),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填写实验报告并提交实验成果.

3)在调试与运行代码的过程中,通过继承和派生体会面向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好处,观察相同代码在不同继承方式下访问父类成员的正确性.

2目标1,2,38输入输出流1)根据《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第8章所列题目,编写"输入输出流"内容的程序源代码.
包括标准输入/输出流、流类库中常用的类及其成员函数、磁盘文件的打开、关闭及使用、文本文件流与二进制文件流.

2)在C++编程环境中完成实验内容所有必做题目,掌握标准输入流和输出流的使用方法,掌握文件流的使用方法.
在编程中需要注重程序的书写规范(包括缩进及注释文档),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填写实验报告并提交实验成果.

3)在调试与运行代码的过程中,观察并总结标准输入/输出流和文件流在使用上的异同之处.
观察不同类型文件流下数据的表现形式,加深对文件流的理解.

2目标1,2,39综合实验1)根据指导教师所列综合性题目,独立编写相关的程序源代码.
2)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综合实验题目,填写实验报告并提交实验成果.

3)在调试与运行代码的过程中,综合考察可能出现的结果或情况,能够及时调整解决方案.

4目标1,2,3合计32三、师资队伍课程负责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
实验教师:具有计算机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
实验技术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教材、指导书:自编《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主要参考书:(1)钱能.
C++程序设计教程(第二版)实验指导(C++程序设计系列教材).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柏毅.
C++实验指导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五、教学组织1.
教学构思与策略:采用网络OJ系统和课堂指导结合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教师为学生提供所需实验题目,学生进行独立的基本程序开发,开发完毕后自行对程序调试和完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问题求解的综合能力.

2.
教学设计:在计算机专业机房,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人台计算机,一人一组的方式进行.

3.
设计要求:1)自主按照题目要求实现程序代码,能够准确回答老师的检查和提问.
2)学习教师提供的实验报告模板,独立完善实验报告内容,并对所学过程进行合理总结.

4.
教学服务:1)提供满足设计要求的实验环境(包括计算机和集成开发环境)2)提供完善的题目描述3)提供实验过程中全程指导4)提供在线提交和评判作业平台六、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
学生提交设计报告及程序,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设计报告和程序进行验收,并进行成绩评定,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编号实验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掌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程序集成开发平台的基本操作,并能针对具体的应用问题,在开发平台上进行程序设计、调试和运行.

章节实验代码及报告、综合实验.
重点考查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程序编写、调试的能力.
20%2目标2:在程序设计过程中,能够对基本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运用;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正确实现数据的表达、计算和存储.

章节实验代码及报告、综合实验.
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基本数据结构和基本算法的合理性,以及程序设计运行结果的正确性.

60%3目标3:能够在开发平台上编制程序,实现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对程序数据和运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章节实验代码及报告、综合实验.
重点考查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案及运行结果的分析和改进能力.
20%七、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使用现代程序集成开发环境,针对不同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设计、调试、分析.
鼓励学生灵活使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编号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1目标1:掌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程序集成开发平台的基本操作,并能针对具体的应用问题,在开发平台上进行程序设计、调试和运行.

通过课堂作业、课后自学方式,学习和掌握使用集成开发环境进行程序设计、运行和调试.

2目标2:在程序设计过程中,能够对基本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运用;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正确实现数据的表达、计算和存储.

通过课堂作业、课后自学方式,学习和掌握针对实际问题,分析和运用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并加以实现的能力.

3目标3:能够在开发平台上编制程序,实现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对程序数据和运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通过课堂作业、课后自学方式,掌握解决方案的实现方法,以及对其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和分析的能力.

八、说明本课程标准适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课程标准的变更应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审批.
在满足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情况下,课程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可对实验项目进行调整.
学生应根据实验项目要求,充分阅读指导书和参考资料,认真做好实验课前预习.

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需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组织系所会议讨论通过.

制定者:刘厚泉刘佰龙审定者:孟凡荣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P08324《数据结构》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总学时:16总学分:0.
5实验学时:16一、课程设计目标《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科基础实践课程.
其先修课程是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
适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专业、网络工程专业.
该课程主要对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结构的编制手段,逻辑结构中线性表、树等到物理结构的映射、各种排序、查找算法等的学习,进行软件设计、数据计算、处理和存储等程序进行练习.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对各种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法打下理论基础,也为后续课程编译程序设计和实现、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它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的计算机语言打下基础,使学生初步拥有分析研究计算机加工数据结构特性的能力,以便为日后应用开发所涉及的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并设计相应的算法.
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加深理解抽象数据类型,理解并掌握线性表、栈和队列、串、数组、广义表、树和二叉树、图、哈希表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基本操作和算法实现.

实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1.
工程知识1.
2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工程基础知识,了解通过计算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并遵循复杂系统开发的工程化基本要求目标1:掌握计算机算法与编程问题的联系,建立编程实现算法的一般步骤.
理解算法在计算机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2.
问题分析2.
2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实际工程案例进行需求分析和描述;目标2:能够利用计算机语言从数据角度和算法的观点,描述数据模型和计算方法.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3.
2能够合理地组织数据、有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正确地设计算法以及对算法的分析和评价.
;目标3:能够利用计算机语言从数据角度和算法的观点,实现数据模型和计算方法,进而初步掌握一个复杂系统问题解决算法的实现技术等.

二、课程设计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通过本实验课程使学生理解数据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编制算法--设计程序—实现设想这一基本计算思维,学习和利用程序设计的能力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向计算机程序转换的能力,增强程序设计能力,并获得正确结果.

课程设计内容序号设计内容设计要求学时课程目标1线性表实验1)对元素类型为整型的顺序存储的线性表进行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2)通过单链表的定义实现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
认真阅读和掌握本实验内容所给的全部程序.

3).
保存和打印出程序运行结果,并结合程序进行分析.
4)按照你对顺序表操作的需要,重新改写主文件并运行,打印出主文件清单和运行结果.

5)实验内容中的程序1,2为必作题.
其它问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选作.
有时间的同学还可以选择《数据结构题集》中的练习题上机练习.

4目标12栈和队列实验1)栈的插入和删除结的在操作实现.
2)实现循环队列(顺序结构)的定义和操作,并实现约瑟夫环.
4目标13树和图实验1)已知二叉树的前序遍历序列和中序遍历序列,编写可唯一确定该二叉树的程序.

2)利用权值为W1、W2、…、WN的n个叶子结点构造哈夫曼树;求出哈夫曼编码.

3)许多涉及图上操作的算法都是以图的遍历为基础的.
试写一个程序,演示在连通无向图上遍历全部顶点.

4)按照对二叉树操作的需要,重新改写主文件并运行,打印出主文件清单和运行结果.

5)用邻接多重表为存储结构,实现无向图的深度优先遍历和宽度优先遍历.
以用户指定的顶点为起点,分别输出每种遍历下的顶点访问序列和相应生成树的边集.

6)测试数据使用全国交通网,选择10个左右省会城市.
7)保存和打印出程序运行结果,并结合程序进行分析.
4目标24排序实验1)待排序表的表长不小于100;其中的数据用伪随机数产生程序产生;至少用5组不同的输入数据作比较;比较的指标是有关键字参加的比较次数和关键字的移动次数.

2)对结果作出分析3)数据使用伪随机数产生器生成.
4目标3合计16选做实验如下:5综合实验1)选择综合算法问题作为实验内容,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进行安排.
例如,试写一个程序,模拟从100亿个数据中寻找唯一出现的数.

2)例题可以使用位图解决.
3)对结果作出分析.
4)例题测试数据使用随机生成100000个数据.
4目标1,2合计4三、师资队伍课程负责人:具有计算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
实验教师:具有计算机本科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
实验技术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实验师以上职称.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实验室名称:计算机专业实验室主要设备、软件:计算机,预装VisualC++或GCC教材、指导书:自编实验指导书主要参考书:1)马石安,魏文平.
数据结构与应用教程(C++版)题解与实验指导.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2)张仕,严晓明.
数据结构实验教程(C/C++语言版).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3.
3)严蔚敏,吴伟民.
数据结构习题集(C语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五、教学组织在计算机专业机房,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人台计算机,一人一组的方式进行.
学生自主按照题目要求实现程序代码,能够准确回答老师的检查和提问.
提供满足设计要求的实验环境(包括计算机和集成开发环境),提供完善的题目描述,提供实验过程中全程指导六、课程考核对学生在实验室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内容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和学习态度等各方面综合评定.
学生实验结束应提供合理的实验结果,实验项目的考核成绩计入总成绩,共占40%-60%.

最后以机考的方式进行考核,成绩占40%-60%.
指导教师根据以上结果综合评定给出学生课程成绩.
上机考核标准:优秀90-100良好80-90中等70-80及格60-70不及格0精通各知识点并能灵活应用.
正确完成全部上机练习题.
熟练掌握各知识点并能恰当应用.
正确完成80%以上上机题.
较熟练掌握各知识点并能应用.
正确完成70%以上上机题.
掌握各核心知识点并能应用.
正确完成50%以上上机题.
未掌握核心知识点并无法实际应用.
正确完成50%以下上机题.
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编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掌握计算机算法与编程问题的联系,建立编程实现算法的一般步骤.
理解算法在计算机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实验1,2代码.
从学生提交的代码查看算法设计、代码编写、代码安全与程序逻辑、算法复杂度.

20%2目标2:能够利用计算机语言从数据角度和算法的观点,描述数据模型和计算方法.
实验3代码,实验4代码.
从代码中查看数据结构模型、算法设计思想、代码编写方法、算法复杂度.

30%3目标3:能够利用计算机语言从数据角度和算法的观点,实现数据模型和计算方法,进而初步掌握一个复杂系统问题解决算法的实现技术等.

上机考试.
通过实际样例和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实现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实现技术.

50%七、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掌握计算机算法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建立数据模型及其上的计算机算法的一般步骤.
理解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抽象描述原理和应用.

通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针对各种类型的习题进行讲解和实践,建立数据模型解决小规模问题的算法,并对比分析不同处理方法所带来的效果的差别.

目标2:能够根据计算机系统的数据角度和算法的观点,掌握数据模型的抽象和计算原理,进而掌握一个复杂系统问题解决算法的设计思想和原理及其实现技术等.

通过综合性、复杂性程度较高的题目,让学生掌握较复杂的数据模型,以及模型对应的程序设计方法,并能够建立解决方案与实现.

目标3:能够利用计算机语言从数据角度和算法的观点,实现数据模型和计算方法,进而初步掌握一个复杂系统问题解决算法的实现技术等.

通过实际样例和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实现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实现技术.

八、说明课程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可根据实验室条件情况的变化,在满足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对实验项目进行调整.
学生应根据实验项目要求,充分阅读指导书和参考资料,认真做好实验课前预习.
进入实验室必须提供预习报告.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计算机类各专业.

制定者:鲍宇张艳群审定者:张立江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P08236《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总学时:16总学分:0.
5实验学时:16一、课程设计目标《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是配套《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而开设的.
通过本实验课程,可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室必须具备特定的实验环境(专用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计算机).
学生通过课前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连线并上电、编程调试、记录实验结果并加以分析.

本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时序电路的工作原理、运算器的组成与原理、存储于总线、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与原理.
完成一个简单模型计算机的设计(包括指令系统、运算器、微程序控制器、简单输入输出系统).

实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实验教学目标1、工程知识1.
3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系统等方面内容,具备解决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机问题求解.

目标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时钟与时序产生电路的工作原理;运算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存储器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微指令控制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总线的组成与工作原理;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3.
1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从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到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

目标2:掌握数字逻辑、逻辑门器件组成全加器的方法;掌握构成多位加法(减法)运算器;掌握运算器的进位实现方法;掌握乘除法运算器的实现方法;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通路图和运行原理;掌握微指令及微程序控制运算的原理与方法;掌握构成简单模型机及复杂模型机的方法4、研究4.
1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及系统相关的工程基础实验验证与实现能力,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与对比分析,给出实验的结论.

目标3:掌握模型机设计步骤,进行指令及指令系统设计;进行微指令与微程序设计;调试模型机并改善性能课程设计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基本要求1)实验前要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按要求设计好应完成的题目.
2)熟悉上机实验的软硬件环境.
3)对实验程序的故障应自行分析解决.
4)对实验得出的结果能加以分析,提出改进的措施.
序号设计内容设计要求学时课程目标1运算部件实验实验内容:1、熟悉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的操作以及CAM集成开发环境.
2、学习运算器的组成与实现.

实验要求:1、深刻理解运算器的组成与通路图,并画出2、深刻理解运算器的控制信号,并解释3、填充运算结果表,并解释之4、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预习要求:预习《计算机组成原理指导书》中的1.
1基本运算器;4目标1、22微程序控制器实验实验内容:学习和实验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和运行原理实验要求:深刻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及各部分的工作原理了解实验仪的微程序控制器的实现方法深刻理解微指令的格式及编码方法深刻理解微程序控制器与运算器的数据通路深刻理解相关指令的指令周期流程图认真调试,得出正确结果预习要求:预习《计算机组成原理指导书》中的3.
1时序发生器预习《计算机组成原理指导书》中的3.
2微程序控制器操作与观察:通过连线,搭建一个微程序控制器.
输入微程序,给出机器指令,查看并记录结果.

4目标1、23简单模型机(CPU)设计实验实验内容:学习和实验简单CPU的组成和运行原理实验要求:深刻理解CPU的组成原理及其工作原理深刻理解CPU的数据通路图深刻理解相关指令的指令周期流程图深刻理解指令格式认真调试,得出正确结果预习要求:预习《计算机组成原理指导书》中的5.
1简单模型机CPU操作与观察:通过连线,搭建一个简单模型机的CPU.
输入微程序和机器程序,给出控制指令,查看并记录结果.

4目标1、2、34复杂模型机(CPU)设计实验及考核实验内容:复习和实验复杂CPU的组成和运行原理实验要求:在前三个实验的基础上,增加设计内容,搭建并实验复杂的模型机.
现场随机抽题,一人一题.

预习要求:预习《计算机组成原理指导书》中的5.
3复杂模型机CPU操作与观察:通过连线,搭建一个复杂模型计算机.
并按试卷要求,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和机器程序,写入到控制存储器与主存.
发布控制命令并实验.
记录结果并完成答卷.

4目标1、2、3合计16三、师资队伍本课程设课程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多名(讲师以上),要求课程负责人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实验室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主要设备、材料: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虚拟仿真资源: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集成开发环境教材、指导书:《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课程组自编,2016年主要参考书:白中英.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五版).
科学出版社,2015五、教学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应做到理论阐述准确、概念清晰、条理分明、逻辑性强;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注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按教学日历安排课程进度,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每章均布置课堂内或课堂外作业,作业批改量大于1/3,并对作业进行讲评.

每周应安排答疑时间.
六、课程考核实验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平时考核占30%(实验一10%、实验二10%、实验三10%),期末实验考核占70%.
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序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核点及考核方式占比1目标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时钟与时序产生电路的工作原理;运算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存储器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微指令控制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总线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考核方式:提问与答辩考核点:时钟与时序电路原理;运算器组成与电路原理;存储器组成与电路原理;微程序控制器与电路原理;CPU组成与电路原理20%2目标2:掌握数字逻辑、逻辑门器件组成全加器的方法;掌握构成多位加法(减法)运算器;掌握运算器的进位实现方法;掌握乘除法运算器的实现方法;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通路图和运行原理;掌握微指令及微程序控制运算的原理与方法;掌握构成简单模型机及复杂模型机的方法考核方式:信号连线与调试考核点:时钟与时序电路原理;运算器组成与电路原理;存储器组成与电路原理;微程序控制器与微程序;简单CPU组成与指令系统;复杂CPU组成与指令系统;40%3目标3:掌握模型机设计步骤,进行指令及指令系统设计;进行微指令与微程序设计;调试模型机并改善性能考核方式:试卷与问题答辩考核点:指令、指令码与程序设计;微指令、微指令码与微程序设计;调试模型机及改善性能40%七、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使用现代程序集成开发环境,针对不同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设计、调试、实现设计要求的软件系统.
鼓励学生灵活使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编号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1目标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时钟与时序产生电路的工作原理;运算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存储器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微指令控制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总线的组成与工作原理;通过实验课前预习,实验课中进行运算器及控制命令、微程序控制器与微程序代码的设计、电路连线、编码等进行实验,实验课后进行分析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2目标2:掌握数字逻辑、逻辑门器件组成全加器的方法;掌握构成多位加法(减法)运算器;掌握运算器的进位实现方法;掌握乘除法运算器的实现方法;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通路图和运行原理;掌握微指令及微程序控制运算的原理与方法;掌握构成简单模型机及复杂模型机的方法通过实验课前预习,实验课中进行微程序控制器与微程序代码、简单CPU与简单指令系统的设计、电路连线、编码等进行实验,实验课后进行分析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3目标3:掌握模型机设计步骤,进行指令及指令系统设计;进行微指令与微程序设计;调试模型机并改善性能通过实验课前预习,实验课中完善微程序控制器与微程序代码、复杂CPU与指令系统的设计、连线、指令编码、微指令编码等进行实验,实验课后进行分析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八、说明1.
本课程标准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独立开设的配套实验课程,必须与该课程授课期间开设;2.
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应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审批并报学院和教务部备案.

制定者:马海波审定者:江海峰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P08237《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实验教学质量标准总学时:16总学分:0.
5实验学时:16一、课程设计目标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课程是《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的实践环节.
课程包括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简单I/O接实验、可编程I/O接实验、AD/DA接口实验、定时计数器实验、中断过程实验等.
通过实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微机系统分析与应用的能力,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实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实验教学目标1.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3.
1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从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到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3.
4在充分理解计算机软硬件及系统的基础上,能够设计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或开发满足特定需求和约束条件的软硬件系统、模块或算法流程,并能够进行模块和系统级优化目标1: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分析各种方案在硬件资源、设计复杂性、性能方面的利弊,选择优化的设计方案.

能够针对具体的代码分析各系统特性,分析代码总的执行结果,选择效率最高的设计方案.

2.
研究4.
1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及系统相关的工程基础实验验证与实现能力,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与对比分析,给出实验的结论目标2:具有硬件电路基本链接能力和软件编程能力,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与对比分析,能自主查找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错误,并能纠正这些错误,给出正确结论.

二、课程设计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通过本课程实验教学,学生应在微型计算机的理论与应用方面达到以下目的:1)熟悉微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工作原理;2)掌握汇编语言的一般结构与编程方法;3)掌握常用I/O接口芯片的功能、结构和用法;4)了解微机通过I/O接口芯片与简单外设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5)熟悉运用常用I/O接口芯片对简单外设控制、操作的方法;6)具有初步的微机系统分析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如下序号设计内容设计要求学时课程目标1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要求:(1)熟悉汇编语言的编程环境;(2)熟悉汇编语言的一般结构与编程方法,能够用8086汇编语言编写两段完整的应用程序.

预习要求:(1)预习《TPC-ZK系列USB学生实验指导书》pdf文件前35页内容;(2)了解TPC-ZK-USB实验系统的硬件环境.
操作与观察:根据预习内容,对照微机原理实验箱,熟悉其各部分的功能,掌握HQFC集成开发环境的基本使用方法,在HQFC集成开发环境下,完成两段程序的调试工作,并得到程序运行结果.

1目标128255控制实现跑马灯实验内容:运用8255芯片和LED灯实现跑马灯,八个灯按照顺序(亮五秒灭五秒)依次亮灭.

实验要求:(1)利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现跑马灯系统;(2)熟悉8255芯片工作于方式0,以及设置A口为输出口,C口为输入口的方法.
预习要求:(1)复习课堂教学内容8255及其应用,掌握8255的内部结构、引脚、控制字以及三种工作方式;(2)预习《TPC-ZK系列USB学生实验指导书》pdf文件40-42页内容.
操作与观察:按照实验电路图正确完成接线,8255C口接逻辑电平开关K0-K7,A口接LED显示电路L0-L7;编程从8255C口输入数据,再从A口依次输出,实现跑马灯,观察LED灯是否按程序设定的时间依次亮灭.

3目标1、238255键盘显示控制实验(必做)实验内容:运用8255控制键盘扫描,使得在4*4键盘上每按下一个键,4位数码管上便会显示出相应的字符.

实验要求:掌握8255控制键盘及显示电路的基本功能及编程方法,了解键盘阵列结构,学会读取按键的方法.

预习要求:了解可编程定时器8253/8254芯片的功能;了解8255控制键盘及显示电路的基本功能及编程方法;预习《TPC-ZK系列USB学生实验指导书》pdf文件43-45页内容.
操作与观察:按照实验电路图正确完成接线,8255C口接键盘,8255CS接地址译码输出的288h-28fh,8255A口接七段数码管;编程设置8255C口为键盘输入,A口为数码管段码输出;实验过程中观察当按下键盘上的某一个键时,数码管上是否会显示出相应的字符信息.

4目标1、24数/模转换器0832;模/数转换器0809实验内容:(1)通过对DAC0832的连线和编程,使其产生锯齿波、三角波等,通过观察电机的转速情况直观的了解0832的工作原理;(2)通过ADC0809进行信号转换,通过8255将信号发送给LED灯,改变模拟信号量,从而观察LED灯的变化,直观的了解0809的工作方式.

实验要求:(1)了解数/模转换器0832的基本原理,掌握DAC0832芯片的使用方法;(2)了解模/数转换器0809的基本原理,掌握ADC0809芯片的使用方法;(3)学会使用DAC0832和ADC0809组成简单控制系统.
预习要求:(1)复习课堂内容相关部分,了解A/D和D/A转换的原理和D/A0832和A/D0809的结构及与CPU的连接方法;(2)预习《TPC-ZK系列USB学生实验指导书》pdf文件68-73页内容.
操作与观察:(1)按照实验电路图正确完成接线,编程产生锯齿波,通过观察直流电机转速的变化检测所产生的波形;(2)按照实验电路图正确完成接线,将实验台右下角电位器RW1输出0-5V直流电压送入ADC0809通道0,经过信号转换后,通过8255将信号发送给LED灯,使8个灯能够随着输入电压的不同发生规律性变化,仔细观察当输入电压为+5V时,LED灯状态如何,当输入电压为0V时,LED灯状态如何.

4目标1、25综合实验考试实验内容:运用8255A、8253A、8251A、DAC0832、ADC0809等芯片,设计构成一个综合应用项目.
项目内容由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分组情况,提出具体要求.
可选项目如下:(1)键盘扫描及数码显示设计;(2)跑马灯设计;(3)0809(A/D)转换的数据由8255控制七段数码管显示;(4)利用8255和8253设计一个报警电路;(5)利用0832(D/A)转换器与8255和8253完成一个三角波控制;(6)由8253提供n秒的采样时间控制0809(A/D)对模拟量的采集,转换的数据由8255控制发光二极管显示;(7)利用0832(D/A)转换器与8255和8253完成一个锯齿波控制;(8)0809(A/D)转换的数据由8255控制0832产生三角波在LED灯上用黄、红、绿灯显示产生三角波的状态;(9)利用0809、8255和8253设计一个报警电路;(10)由8253提供定时信号,利用0832(D/A)转换器为0809提供模拟量信号完成采集;(11)2*2键盘扫描2号键在七段数码管显示设计并控制0809采集数据.
实验要求:(1)了解8255A、8253A、8253A、ADC0809、DAC0832的基本原理,掌握芯片的使用方法;(2)学会综合运用这些芯片组成控制系统.
预习要求:(1)复习课堂内容相关部分,了解相关芯片的结构及与CPU的连接方法;(2)预习《TPC-ZK系列USB学生实验指导书》pdf文件1-73页内容.
操作与观察:(1)按照实验电路图正确完成接线;(2)完成编程、并调试通过.
4目标1、2合计16选做实验序号设计内容设计要求学时课程目标1可编程并行接口8255实验内容:选做:运用8255芯片实现用开关控制灯的亮灭,由8个LED灯实时显示8个开关的状态,开关断开,相应的LED灯亮,开关闭合,相应的LED灯熄灭;实验要求:(1)选做:利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现LED实时反映开关状态系统;(2)熟悉8255芯片工作于方式0,以及设置A口为输出口,C口为输入口的方法.
预习要求:(1)复习课堂教学内容8255及其应用,掌握8255的内部结构、引脚、控制字以及三种工作方式;(2)预习《TPC-ZK系列USB学生实验指导书》pdf文件40-42页内容.
操作与观察:选做:按照实验电路图正确完成接线,8255C口接逻辑电平开关K0-K7,A口接LED显示电路L0-L7;编程实现用开关控制LED灯,操纵开关并观察LED灯的亮灭情况;3目标1、238255、8254控制实现跑马灯实验内容:运用8255和8254芯片及LED灯实现跑马灯,8255A作为开关与小灯的信号中转,通过8253产生脉冲信号,从而值允许在上升沿时,开关的状态能够影响LED灯的状态,八个灯可以按照顺序(亮五秒灭五秒)依次亮灭;实验要求:选做:掌握可编程定时器8253/8254芯片的功能、工作方式、编程方法等;预习要求:了解可编程定时器8253/8254芯片的功能;了解8255控制键盘及显示电路的基本功能及编程方法;(3)预习《TPC-ZK系列USB学生实验指导书》pdf文件43-45页内容.
操作与观察:按照实验电路图正确完成接线,8255和8254芯片共同实现用开关控制灯的亮灭,由8个LED灯实时显示8个开关的状态,开关断开,相应的LED灯亮,开关闭合,相应的LED灯熄灭;4目标1、2、3三、师资队伍本课程设课程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多名(讲师以上职称),要求课程负责人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本课程师资队伍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且结构合理.
主讲教师应具备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能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并且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四、教学资源要求实验室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主要设备、材料: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箱虚拟仿真资源: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集成开发环境教材、指导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课程组自编,2016年主要参考书:周荷琴.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5版).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五、教学组织1)实验前要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按要求预先编写好源程序,设计好实验电路,并准备好调试;2)对实验的错误结果应能自行分析出错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3)对实验得出的结果能加以分析,提出改进的方法.
六、课程考核实验成绩按照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综合评分,其中平时考核占40%(实验一10%、实验二10%、实验三10%、实验四10%),期末实验考核占60%.

本课程标准为《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独立开设的配套实验课程,必须与该课程授课期间开设;编号实验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察点占比90-10080-9070-8060-70<601目标1:掌握Intel8086CPU的最小模式、寻址方式、指令系统、I/O扩展及相关可编程接口芯片的原理及编程方式.
能综合运用以上知识,设计具体的实验内容.

实验过程、接线、代码、实验报告、考试60%完成全部上机练习题,测试题全部完成.
完成80%以上上机题,测试题主要功能实现.
完成70%以上上机题,测试题功能基本完成.
完成必做上机题,测试题未完成.
未完成必做上机题,测试题未完成.
2目标2: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分析各种方案在硬件资源、设计复杂性、性能方面的利弊,选择优化的设计方案.

实验过程、接线、代码、实验报告、考试40%能有分析题目,给出最合理的硬件连接方案,合理设计出相关软件,完成实验功能.
实验报告规范.

能有分析题目,给出较合理的硬件连接方案,设计出相关软件,完成实验功能.
实验报告尚规范.

能有分析题目,给出可行的硬件连接方案,设计出相关软件,完成实验功能.
实验报告基本符合规范.

能有分析题目,给出硬件连接方案,但有瑕疵,设计出相关软件,部分完成实验功能.
实验报告基本符合规范.

不能很好的分析题目,给出硬件连接方案,不能设计出相关软件,不能完成实验功能.

实验报告欠规范.
七、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使用现代程序集成开发环境,针对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的不同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设计、调试、实现设计要求的软硬件系统.
鼓励学生灵活使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编号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1目标1: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分析各种方案在硬件资源、设计复杂性、性能方面的利弊,选择优化的设计方案.

能够针对具体的代码分析各系统特性,分析代码总的执行结果,选择效率最高的设计方案.

通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预习复习方式,学习和掌握实验软硬件环境,进行实验系统软硬件设计、运行和调试.

2目标2:具有硬件电路基本链接能力和软件编程能力,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与对比分析,能自主查找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错误,并能纠正这些错误,给出正确结论.

通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预习复习方式,学习和掌握实验软硬件环境,进行实验系统软硬件设计、运行和调试.

八、说明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应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审批并报学院和教务部备案.

制定者:陈岱审定者:周勇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P08426《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总学时:16总学分:0.
5实验学时:16一、课程设计目标《计算机网络实验》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配套课程,在同一学期随《计算机网络》之后错开开课.
本课程主要配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课堂教学,通过验证型实验、综合分析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消化验证课堂教学内容,掌握网络综合分析方法,加深和巩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在此基础上,创新运用《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设计新的网络应用,和提出尝试解决目前网络存在的不足的新的方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三、课程质量标准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验证、分析、设计和创新四种类型的实验课题,分别实现消化课堂知识、学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培养创新设计能力的三大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与研究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具备应用研究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和产品设计工作的能力.

对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毕业生要求,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序号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11.
工程知识1.
3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系统等方面内容,具备解决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机问题求解.

目标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体系结构含义,包括功能层次、协议层次、拓扑形状和服务方式.
理解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熟悉传输介质和特性以及数字传输系统.
25.
使用现代工具5.
2能够在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建模、模拟或解决过程中,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软硬件及系统资源、现代工程研发工具,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效率目标2:充分理解网络层的功能和作用,熟练掌握IP地址的组成及分类,子网掩码的含义和作用以及网络层各种协议的构成、作用,所蕴含的算法原理和工作过程;掌握面向连接和面向非连接的端到端传输的含义以及UDP、TCP协议的组成、作用和特点.
二、课程要求、内容及学时分配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相关实验内容,对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能够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课程设计内容序号设计内容设计要求学时课程目标1简单网络设计实验内容:(1)物理层认知:认识双绞线、光纤、网络接口、交换机、无线接入设备(2)简单网络设计:搭建至少含有两个端节点的有线和无线局域网,测试它们的连通性;(3)划分VLAN,测试VLAN功能(选做);实验要求:(1)物理层认知,要能准确描述认知对象的功能和属性及使用方法;(2)简单网络设计包括拓扑结构设计和连网设备(交换机)的基本配置,要球拓扑结构及连接接口设计正确,交换机配置能熟练使用进入、配置、端口等常用设置命令,配置后交换机具有联网和转发数据帧功能;(3)VLAN测试,查看交换机VLAN协议配置,进行端口VLAN划分,测试VLAN隔离效果.

预习要求:提前通过互联网或在实验室开始实验前登录实验管理服务器,点击预习链接,阅览或下载实验指导书——预习\网络工程\初级-配置交换机基本信息和配置交换机VLAN.

操作与观察:正确按照实验指导书步骤操作,观察记录下操作结果.
4目标1、22协议报文分析实验内容:(1)拓扑结构设计:选用路由器、交换机,构成跨网网络;(2)配置路由器、交换机使其分别具有IP分组和数据帧转发功能;(3)设计跨网访问方法,并通过断开连接改变网络,观察网络状态;(4)分别在本机、交换机、路由器端口抓包(数据帧);(5)进行数据帧分析.
实验要求:(1)通过拓扑结构设计,懂得跨网连接的概念,以及跨网连接必须的设备;(2)通过路由器、交换机的配置掌握功能软件和协议软件的区别以及它们安装使用的位置;(3)在跨网访问期间,改变网络连接关系,实时抓包,记录网络状态变化;(4)给出不同节点(选做)位置获取的典型数据包(帧)的分析结果.
预习要求:提前通过互联网或在实验室开始实验前登录实验管理服务器,点击预习链接,阅览或下载实验指导书——预习\网络协议\进阶-IP分组基本报文分析.

操作与观察:正确按照实验指导书步骤操作,观察记录下操作结果.
4目标1、23路由协议及算法实验内容:(1)设计多个网络互连的拓扑结构;(2)配置连网的路由器参数(包括端口IP地址,子网划分和基本协议);(3)在路由器端口抓包,分析RIP报文;(4)观察RIP协议工作收敛过程,验证距离矢量路由算法;实验要求:(1)给出正确的多网互连的拓扑结构;(2)正确配置路由器,确保路由收敛和能够转发IP分组;(3)在路由器端口连续抓取足够多RIP报文,分析RIP报文结构;(4)根据路由表的变化,分析RIP路由收敛过程,验证距离矢量路由算法.
预习要求:提前通过互联网或在实验室开始实验前登录实验管理服务器,点击预习链接,阅览或下载实验指导书——预习\网络协议\高级-RIP路由协议报文结构分析和距离矢量算法计算过程分析.
.

操作与观察:正确按照实验指导书步骤操作,观察记录下操作结果.
4目标1、24传输控制协议与应用协议实验内容:(1)透过Web服务访问,分析HTTP协议工作过程,总结HTTP协议特点;(2)透过HTTP工作过程分析,获取TCP协议的工作过程,验证连接建立的三次握手过程,以及滑动窗口工作机制(选做).

实验要求:(1)提前熟知HTTP协议命令,以及TCP和HTTP之间的关系;(2)在Web服务访问期间,透过连续抓包记录HTTP协议工作过程,分析HTTP协议命令的出现顺序.

预习要求:提前通过互联网或在实验室开始实验前登录实验管理服务器,点击预习链接,阅览或下载实验指导书——预习\网络协议\进阶-TCP传输控制协议和高级-HTTP协议.

操作与观察:正确按照实验指导书步骤操作,观察记录下操作结果.
4目标1、2合计16三、课程师资队伍本课程设课程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多名(讲师及以上职称),要求课程负责人为教授或资深副教授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四、教学资源要求实验室名称:锐捷网络实验室主要设备、材料:二、三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无线接入设备虚拟仿真资源:锐捷网络综合实验室服务系统Limp教材、指导书:《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徐州:自编讲义,2017主要参考书: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7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五、教学组织1.
教学设计:在计算机专业机房,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人台计算机,一人一组的方式进行.

2.
设计要求:1)自主按照题目内容和指导书步骤要求实现操作和记录,能够准确回答老师的检查和提问.

2)独立完善实验报告内容,并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总结.
4.
教学服务:1)提供满足设计要求的实验环境(包括计算机和集成开发环境)2)提供完善的题目描述3)提供实验过程中全程指导4)提供在线提交和评判作业平台六、课程考核考核方式:作业,实践操作与笔试相结合,实践操作占65%,以实验报告书呈现.
作业占15%,笔试占20%.

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编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体系结构含义,包括功能层次、协议层次、拓扑形状和服务方式.
理解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熟悉传输介质和特性以及数字传输系统.
考察方式:作业,实践操作,笔试考察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OSI/RM参考模型、TCP/IP协议结构、IEEE802.
x协议结构,奈奎斯特和香农定理的计算应用,NRZ编码、曼彻斯特编码、HBD3编码的抗干扰能力分析,FDM、TDM、CDM、WDM(DWDM)原理分析和特点总结50%2目标2:充分理解网络层的功能和作用,熟练掌握IP地址的组成及分类,子网掩码的含义和作用以及网络层各种协议的构成、作用,所蕴含的算法原理和工作过程;掌握面向连接和面向非连接的端到端传输的含义以及UDP、TCP协议的组成、作用和特点.
考察方式:作业,实践操作,笔试考察点:OSI/RM的应用层和TCP/IP协议族的应用层对应关系,IP地址的组成及分类,子网掩码的含义和作用以及IPV4、ARP、ICMP、RIP、OSPF、协议的构成、作用,所蕴含的算法原理和工作过程;面向连接和面向非连接的端到端传输的含义以及UDP、TCP、DNS、HTTP(s)、FTP、SNMP、DHCP、P2P、SMTP、POP、IMAP等协议的组成、作用和特点,应用优势及不足50%七、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计算机网络实验》是《计算机网络》的配套课程,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是为彻底掌握《计算机网络》服务的,因此学好本课程既可为学生今后的研究与开发及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必要的基础,而且对学生的系统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是一次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

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体系结构含义,包括功能层次、协议层次、拓扑形状和服务方式.
理解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熟悉传输介质和特性以及数字传输系统.
通过物理层认知实验熟知计算机网络的物理构成透过认识传输介质,懂得传输信道;通过简单网络设计,懂得拓扑结构,通过网络设备的配置,懂得数据转发原理,以及网络的功能体系结构和协议结构及其二者的对应关系.
协议报文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层次结构,协议上下层的含义及相临层间的调用-服务关系.

目标2:充分理解网络层的功能和作用,熟练掌握IP地址的组成及分类,子网掩码的含义和作用以及网络层各种协议的构成、作用,所蕴含的算法原理和工作过程;掌握面向连接和面向非连接的端到端传输的含义以及UDP、TCP协议的组成、作用和特点.
通过路由协议及算法实验,深刻领会IP网络的核心技术——"无连接尽力转发"的工作原理.
懂得网络层各协议的功能及作用.
通过传输层协议实验领会面向连接和面向非连接的端到端传输含义,以及网络层和传输层的分工协作.
通过应用层协议实验,懂得应用协议的作用及工作过程.

八、说明1)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所列教学内容为实践操作内容,为必做,完成者可获得分.

2)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应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审批并报学院和教务部备案.

制定者:姜秀柱审定者:牛强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M08104《软件工程A》课程教学质量标准48学时3学分《软件工程A》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其先修课程是《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和《操作系统》.
本课程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着重介绍软件开发的原理、方法与技术.
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掌握传统的结构化的软件分析和设计方法,掌握面向对象软件分析与设计和统一建模语言UML.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任务,掌握传统的结构化分析、设计方法和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能够使用Rose、Visio等建模工具进行软件项目设计.
按照标准规范地进行软件项目开发,在整个软件项目开发各阶段形成规范的文档,并具备基本的软件项目管理能力.

具体的,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工程知识1.
2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工程基础知识,了解通过计算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并遵循复杂系统开发的工程化基本要求.

目标1:掌握软件工程概念;掌握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加工逻辑描述;掌握内聚、耦合、软件结构图、变换映射、事务映射;掌握源代码版本控制;掌握NS盒图、PAD图;掌握软件测试技术、测试策略;掌握调试技术;掌握软件维护的概念;掌握用例图、类图、序列图、协作图.

2、问题分析2.
2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实际工程案例进行需求分析和描述.
目标2: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需求和约束条件,熟练地使用结构化分析方法、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完成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描述.

6、工程与社会6.
2在计算机相关领域开展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过程中,能够基于计算机工程领域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思考和评价工程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目标3:能够针对具体工程问题,从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法律可行性和运行可行性等方面思考和评价工程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11、项目管理11.
2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过程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目标4:掌握软件生命周期、软件开发模型;掌握传统的、结构化的软件工程方法;掌握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掌握统一建模过程;掌握源代码版本控制.

二、课程要求、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10个部分,它们由理论授课、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和上机实习(另开课)等四个环节构成.
这10个部分的内容是:软件工程概念、软件生命周期、软件开发模型,传统的、基于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软件工程方法(包括项目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维护),面向对象软件工程和统一建模语言(UML).

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1.
主要教学内容序号章节内容及要求学时课程教学目标1第1章软件工程概述了解计算机软件概念,软件分类,软件的发展.
熟悉软件危机,软件工程与开发准则.
掌握软件工程概念,软件生命周期,软件开发模型.
4目标1、42第2章项目计划掌握问题定义.
掌握可行性研究,系统流程图.
要求根据具体的计算机领域工程问题,提交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思考和评价工程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2目标1、3、43第3章需求分析熟悉需求分析任务,获取需求的步骤.
掌握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结构化分析方法.
需求分析课堂讨论2学时.
8目标1、2、44第4章概要设计熟悉概要设计的任务与准备.
掌握软件结构设计及优化,耦合与内聚.
掌握图形工具:层次图和HIPO图及结构图.
掌握结构化设计,变换映射,事务映射,优化设计.
掌握数据结构设计.
概要设计课堂讨论2学时.
8目标1、2、45第5章详细设计熟悉详细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掌握详细设计工具:程序流程图、NS图、PAD图.
了解人机界面设计,数据输入界面设计,数据显示界面设计,控制界面的设计.

2目标1、2、46第6章编码熟悉编码概念,程序设计语言,编码风格、策略、源代码管理工具.
4目标1、2、47第7章测试熟悉软件测试概述,定义、目的.
掌握软件测试步骤,测试方法,代码复审,黑盒测试,白盒测试,测试用例的设计,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熟悉调试和自动测试工具.
6目标1、2、48第8章软件维护熟悉软件维护的概念,软件维护的代价,维护过程,维护组织,可维护性.
2目标1、2、49第9章面向对象方法了解OO软件开发方法的发展.
熟悉面向对象方法与传统结构化方法的比较.
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面向对象分析,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功能模型,面向对象设计.

面向对象方法课堂讨论2学时.
8目标1、2、410第10章统一建模语言UML了解UML概述.
掌握静态建模,动态建模.
熟悉统一建模过程.
4目标1、2、4合计482.
其他教学内容序号内容名称内容及要求学时课程教学目标1需求分析课堂讨论根据银联的ATM规范,对"ATMC软件"进行需求分析.
2目标1、2、42概要设计课堂讨论完成"Safe-home软件"需求分析的结果,完成软件模块划分和结构设计.
2目标1、2、43面向对象方法课堂讨论使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完成"图书管理系统"的用例图和用户预订、借阅图书的序列图.

2目标1、2、4合计6三、课程师资队伍本课程设课程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多名,要求课程负责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本课程师资队伍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且结构合理.
主讲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能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并且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1.
建议教材史济民,顾春华,郑红.
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2.
参考教材1)RogerS.
Pressman,郑人杰(译者),马素霞(译者).
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第8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112)张虹,姜淑娟,刘迎春.
软件工程与软件开发工具.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五、教学组织1.
教学构思、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本课程教学应重视教学方法得改革,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灵活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讨论式、翻转式、案例式等,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思维反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本课程采取十大启发式教学法——联想式启发、对比式启发、由浅入深启发、讨论式启发、关联式启发、思考性启发、实践性启发、后次复习前次内容、总结式启发、多媒体教学启发,组织形式为采用PPT电子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并且配合必要的板书、多媒体动画、软件仿真以及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此外开展专题讨论课和习题讨论课等.
专题讨论课的开展采用四步讨论法:选题、准备、组织、总结.

2.
课程服务本课程每章均布置课堂内或课堂外作业,每周安排答疑时间,采用网上答疑和面对面答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师对每章作业至少批改1/3,并在适当时间对作业情况做出总结.

六、课程考核课程评价要注重过程考核,本课程以平时(含作业、课堂提问、专题讨论课、翻转课堂、案例讨论)、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评定成绩.

考核方式:笔试成绩占70%;作业、课堂提问、专题讨论课以及翻转课堂、案例讨论等综合表现为平时成绩,占30%.

评分标准:百分制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序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掌握软件工程概念;掌握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加工逻辑描述;掌握内聚、耦合、软件结构图、变换映射、事务映射;掌握NS盒图、PAD图;掌握软件测试技术、测试策略;掌握调试技术;掌握软件维护的概念;掌握用例图、类图、序列图、协作图.

平时作业、期末考试;考查对软件工程概念的掌握;考查对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维护相关概念和基础工程知识的掌握.

30%2目标2: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需求和约束条件,熟练地使用结构化分析方法、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完成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描述.

平时作业、期末考试;考查对结构化分析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考查对面向对象分析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20%3目标3:能够针对具体工程问题,从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法律可行性和运行可行性等方面思考和评价问题的解决方案.

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根据具体的计算机领域工程问题,提交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
考查基于计算机工程领域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思考和评价工程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20%4目标4:掌握软件生命周期、软件开发模型;掌握传统的、结构化的软件工程方法;掌握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掌握统一建模过程;掌握源代码版本控制.

平时作业、期末考试(问答题);软件生命周期、软件开发模型的掌握;传统软件工程和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理解和掌握;掌握统一建模过程;掌握源代码版本控制.

30%七、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本课程围绕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任务,使学生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掌握传统的结构化分析、设计方法和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能够使用Rose、Visio等建模工具按照标准规范地进行软件项目开发,并具备基本的软件项目管理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软件工程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掌握软件工程概念;掌握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加工逻辑描述;掌握内聚、耦合、软件结构图、变换映射、事务映射;掌握NS盒图、PAD图;掌握软件测试技术、测试策略;掌握调试技术;掌握软件维护的概念;掌握用例图、类图、序列图、协作图.

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的方式,学习软件工程概念;学习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加工逻辑描述;学习内聚、耦合、软件结构图、变换映射、事务映射;学习NS盒图、PAD图;学习软件测试技术、测试策略;学习调试技术;掌握软件维护的概念;学习用例图、类图、序列图、协作图.

目标2: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需求和约束条件,熟练地使用结构化分析方法、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完成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描述.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结合具体工程问题,引导学生使用结构化分析方法、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完成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描述.

目标3:能够针对具体工程问题,从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法律可行性和运行可行性等方面思考和评价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过具体工程案例的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对具体的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评价工程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目标4:掌握软件生命周期、软件开发模型;掌握传统的、结构化的软件工程方法;掌握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掌握统一建模过程;掌握源代码版本控制.

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过程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软件生命周期、软件开发模型传统的、结构化的软件工程方法;掌握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统一建模过程和源代码版本控制.

八、说明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需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组织系所会议讨论通过.

制定者:张博审定者:孟凡荣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M08106《算法导论》课程教学质量标准48学时3学分算法导论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先修课程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适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专业.
该课程内容主要讲授经典的算法(包括递归与分治算法、动态规划算法、贪心算法、回溯算法、分支界限算法)的基本原理、实现方法和应用实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算法复杂性分析理论和评价算法性能的标准,掌握基本的算法设计方法,能运用一些常用算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问题抽象和建模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目标在先修课程(包括数据结构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上,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典型算法的剖析研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技术,具备分析算法复杂度的初步能力.
通过对分治和递归、动态规划、贪心算法、回溯法和分枝限定法等典型算法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算法知识,根据不同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去解决,为将来从事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和软件开发奠定扎实的算法知识基础.

具体的,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2.
问题分析2.
1能够针对一个系统或者过程进行抽象分析与识别,选择或建立一种模型抽象表达,并进行推理、求解和验证.

目标1:能够针对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在满足问题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分析多种解决方案在时间、空间复杂度及算法效率上的优劣,选择合理的算法进行解决.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3.
2能够合理地组织数据、有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正确地设计算法以及对算法的分析和评价.

目标2:能够结合具体应用案例,合理选择经典算法,并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复杂算法,使之针对具体应用能够高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并对算法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

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1.
主要教学内容序号章节内容及要求学时备注课程教学目标1第1章算法概述理解算法的概念及程序与算法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掌握算法计算复杂性的概念掌握算法渐进复杂性的数学表达掌握用C++、C#或其他高级语言描述算法的方法了解NP类问题的基本概念4目标12第2章递归与分治策略理解递归的概念掌握设计递归算法的设计边界条件与递归方程理解分治的思想掌握设计有效算法的分治策略和求解过程通过应用范例学习分治算法设计策略,并能够使用C++、C#或其他高级语言进行综合设计与实现12实验2学时目标1、23第3章动态规划理解动态规划的概念,能够指出其与分治算法的区别掌握动态规划算法的基本要素掌握设计动态规划算法的步骤通过应用范例学习动态规划算法设计策略,并能够使用C++、C#或其他高级语言进行综合设计与实现12实验2学时目标1、24第4章贪心算法理解贪心算法的概念掌握贪心算法的基本要素掌握设计贪心算法的步骤通过应用范例学习贪心算法设计策略,并能够使用C++、C#或其他高级语言进行综合设计与实现6实验2学时目标1、25第5章回溯法理解回溯法的深度优先搜索策略掌握用回溯法解题的算法框架,能够区分子集树算法框架和排列树算法框架的异同通过应用范例学习回溯法算法设计策略,并能够使用C++、C#或其他高级语言进行综合设计与实现4实验2学时目标1、26第6章分支限界法理解分支限界法的剪枝搜索策略掌握分支限界法的算法框架,能够区分队列式(FIFO)分支限界法和优先队列式分支限界法的异同通过应用范例学习分支限界法设计策略,并能够使用C++、C#或其他高级语言进行综合设计与实现2目标1、2合计4082.
实验安排内容序号实验名称内容及要求学时课程教学目标1递归与分治算法内容:1)用分治法实现元素选择2)二分搜索综合实验3)递归算法综合实验要求:1)熟悉C/C++语言或其他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2)加深对递归过程的理解3)熟悉二分搜索算法4)了解分治法的基本思想,掌握递归程序编写方法2目标1、22动态规划算法内容:1)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综合实验2)最大字段和问题综合实验3)用动态规划法求解0/1背包问题要求:1)熟悉C/C++语言或其他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2)掌握动态规划算法的基本思想3)掌握动态规划算法求解问题的一般特征和步骤2目标1、23贪心算法内容:1)用贪心算法求解最小生成树2)用贪心算法求解霍夫曼编码3)汽车加油问题综合实验要求:1)熟悉C/C++语言或其他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2)掌握贪心算法的基本思想3)掌握贪心算法求解问题的一般特征和步骤2目标1、24回溯算法内容:1)0-1背包问题综合实验最大团问题综合实验要求:1)熟悉C/C++语言或其他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2)掌握回溯算法的基本思想3)掌握回溯算法求解问题的一般特征和步骤2目标1、2合计8三、师资队伍课程负责人: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及副教授以上职称.

其他任课教师: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及讲师以上职称.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1]王晓东编,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第4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2]ThomasH.
Cormen等著,潘金贵等译,算法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3]R.
C.
T.
Lee等著,王卫东译,算法设计与分析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五、教学组织教学组织采用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
课程辅导与答疑,采用课后辅导答疑的方式进行,每周一次.
作业要求与批阅,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
课堂作业在课堂内完成,课后作业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批阅登记.

反馈,通过班长、辅导员、课程督导的方式进行反馈.
六、课程考核考核采用闭卷考试.
课程最终成绩为:实验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笔试考核的侧重点是各种基本算法理解和掌握.
上机实验的侧重点是各种基本算法的编程实现.
涉及的知识单元分布于算法基本概念、递归与分治法、动态规划、贪心算法、回溯法、分支限界法等章节中.

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编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能够针对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在满足问题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分析多种解决方案在时间、空间复杂度及算法效率上的优劣,选择合理的算法进行解决.

平时作业、实验、期末考试;根据问题的约束条件,分析各解决算法的复杂度,选择恰当的算法及数据结构、存储表示.

50%2目标2:能够结合具体应用案例,合理选择经典算法,并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复杂算法,使之针对具体应用能够高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并对算法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

平时作业、实验、期末考试;结合具体应用案例,在经典算法的基础上,设计出行之有效的综合算法.
50%七、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围绕基本和经典算法,通过从算法设计与分析角度的深入剖析,使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与算法相关的概念、基本的设计技术和分析手段,从而培养学生进行算法复杂度分析的初步能力,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算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能够针对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在满足问题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分析多种解决方案在时间、空间复杂度及算法效率上的优劣,选择合理的算法进行解决.

通过经典问题的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的方式,学习和掌握递归与分治法、动态规划、贪心算法、回溯法、分支限界法等经典算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分析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算法空间和时间复杂度,以此评估算法效率.

目标2:能够结合具体应用案例,合理选择经典算法,并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复杂算法,使之针对具体应用能够高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并对算法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

通过具体应用案例的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初步创新思维,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经典算法进行复杂算法设计,并综合评估算法复杂性.

八、说明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需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组织系所会议讨论通过.

制定者:王志晓审定者:孟凡荣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M08107《编译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标准56学时3.
5学分《编译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所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编译程序的开发方法,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编译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具有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中间代码生成等一般编译器的开发原理和方法的能力.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力求以课程内容体系为纲,结合国内外编译技术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观点,及时反映编译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实践探索,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顾的主要专业必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编译技术的基本原理、编译程序的组成及编译程序的基本设计方法和主要的实现技术,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程序的基本结构,并使学生初步具备编译程序的开发能力,进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的,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3.
3在掌握基本的算法和硬件架构基础上,理解软硬件资源的管理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各类系统的概念、原理及其在计算机领域的主要体现.

目标1:掌握编译程序的一般构造原理,包括形式语言基础知识、有限自动机、编译器逻辑功能阶段.

4.
研究4.
3针对设计或开发的解决方案,能够基于计算机领域科学原理对其进行分析,并能够通过理论证明、实验仿真或者系统实现等多种科学方法说明其有效性、合理性,并对解决方案的实施质量进行分析,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目标2:从形式语言理论的角度,理解程序设计语言及其与编译程序的联系.
编译器各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及各种分析技术,包括单词构造、语法树、符号表的构造、代码优化及运行时存储空间的组织等基本方法和主要实现技术.

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1.
主要教学内容序号章节内容及要求学时备注课程教学目标1第1章引论理解什么是编译程序掌握编译过程与编译程序的组织结构了解编译程序的构造与实现2目标12第2章形式语言和有限自动机掌握文法掌握语言的形式化定义掌握确定的有限自动机掌握非确定有限自动机10目标1、23第3章词法分析了解词法分析基本思想掌握单词的描述工具-正规式掌握单词的识别掌握词法分析程序的设计及实现了解词法分析分析程序的自动实现4实验4学时目标1、24第4章语法分析理解自上而下的语法分析方法掌握递归下降分析方法掌握LL(1)分析法理解自下而上的语法分析方法掌握算符优先分析法掌握LR分析法了解语法自动生成器YACC12实验4学时目标1、25第5章语法制导翻译与中间代码生成了解两种翻译方法掌握属性文法了解依赖图掌握语法制导翻译熟悉中间代码的形式掌握中间代码生成10目标1、26第6章运行时的存储组织与分配了解存储组织基本概念掌握静态存储分配掌握动态存储分配了解参数传递4目标1、27第7章符号表了解符号表的作用了解符号表的内容了解符号表的组织了解符号表的举例2目标1、28第8章代码优化了解代码局部优化了解循环优化了解全局优化2目标1、29第9章目标代码生成了解目标代码的形式了解目标代码生成的主要问题了解目标机器了解一个简单的代码生成器了解寄存器分配原则2目标1、2合计94882.
实验安排内容序号实验名称内容及要求学时课程教学目标1词法分析内容:1)C子集的单词构造2)利用有限自动机作词法分析实验要求:1)熟悉C/C++语言或其他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2)加深对单词的理解3)熟悉NFD确定化DFD算法4)掌握词法分析程序编写方法4目标1、22语法分析内容:1)C子集的语法分析树的构造2)利用LR进行语法分析实验要求:1)熟悉C/C++语言或其他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2)加深对自下而上的语法分析的理解3)熟悉语法分析树自下而上的生成过程4)掌握语法分析程序编写方法4目标1、2合计8三、师资队伍本课程负责人应具备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原则上必须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多年从事编译技术或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具备五年以上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

本课程的教学队伍可由2~3名教师组成.
主讲教师师资队伍应该年龄层次合理,学历层次为博士研究生,并且系统具备编译技术的基础理论及良好的研究能力.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1.
建议教材姜淑娟,张辰,刘兵.
编译原理及实现.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2.
教学参考资料1)AlfredV.
Aho,MonicaS.
Lam,RaviSethi,JefferyD.
Ullman著;赵建华等译.
编译原理、技术与工具(第2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陈意云,张昱.
编译原理(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陈英,陈朔鹰等.
编译原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张素琴,吕映芝,蒋维杜,戴桂兰.
编译原理(第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王博俊,张宇.
自己动手写编译器、链接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3.
其他教学资源1)图书资源:编译原理经典著作、自动机理论经典著作、程序设计语言原理经典著作2)网络教学资源:编译精品课程网站、GCC开源社区等五、教学组织本课程将突出理论学习,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更加关注教学过程.
课上讲授和课下学习相结合,主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认真备课,学生根据教学日历提前预习所学内容、阅读所提供的教学材料.
在对基础知识、概念和理论进行讲授的基础上,突出每章的重点和难点,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课堂讲授面向所有学生,梳理课程内容的基本体系和轮廓,突出课程内容的思路和方法,强调重点和难点问题.
结合编译技术较强的理论性,及时选取最经典的算法等,同时鼓励学生自行寻找开源编译器,尤其是成熟的正在使用的编译器,进行研究型学习.

本课程安排至少六次正式的集中答疑,时间拟为课程中后期.
根据实际教学进程开展3-5次课程作业,作业可以是针对讲授期间的需求安排课上进行,也可以是受时间所限课上没有展开的内容.
作业形式,可以是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算法描述等.
教师的批阅反馈,可以是PPT课堂展示、个人作业反馈等形式.

六、课程考核本课程采取考试考核的方式,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70%)构成.

其中,平时成绩可以由考勤、平时作业等组成.
笔试考核的侧重点是各种基本算法理解和掌握.
上机实验的侧重点是各种基本算法的编程实现.
涉及的知识单元分布于编译器基本概念、形式语言和有限自动机、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及中间代码生成等章节中.

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编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掌握编译程序的一般构造原理,包括形式语言基础知识、有限自动机、编译器逻辑功能阶段.

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根据编译器逻辑阶段,分析各阶段需要解决的具体子问题,主要叙述语言和文法的形式定义、自动机理论、词法分析、语法和语义分析、优化和代码生成等环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50%2目标2:从形式语言理论的角度,理解程序设计语言及其与编译程序的联系.
编译器各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及各种分析技术,包括单词构造、语法树、符号表的构造、代码优化及运行时存储空间的组织等基本方法和主要实现技术.

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结合各阶段的具体任务,选择恰当的算法及数据结构、存储表示.
在经典算法的验证基础上,说明其科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50%七、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围绕编译器的构造,通过从前端与后端角度的深入剖析,使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与编译器相关的概念、基本的设计技术和分析手段,从而培养学生进行编译器设计的初步能力,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掌握编译程序的一般构造原理,包括形式语言基础知识、有限自动机、编译器逻辑功能阶段.

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的方式,学习和掌握编译器的基本概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引导学生理解从高级语言如何利用编译器等价地翻译为目标代码.

目标2:从形式语言理论的角度,理解程序设计语言及其与编译程序的联系.
编译器各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及各种分析技术,包括单词构造、语法树、符号表的构造、代码优化及运行时存储空间的组织等基本方法和主要实现技术.

通过对编译器各个阶段逻辑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利用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能够通过多种手段说明编译器各个阶段的工作原理,并综合评估编译器前端各阶段经典算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八、说明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需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组织系所会议讨论通过.

制定者:张辰审定者:王志晓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M08108《计算机新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标准16学时1学分《计算机新技术》是计算机专业方向课.
该课程适用于计算机专业.
主要讲述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新技术.
其中涉及了部分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计算生物学,物联网等技术.
课程会讨论部分跨学科课题.
本课程目标在于为学生提供计算机方向最新进展.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领域的最新进展.
学生应当能了解在这些方向中所涉及的理论、方法、模型,及应用方向等.
具体体现在: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交流方法,包括论文阅读,学术写作,口语报告;跟踪计算机学科发展前沿方向.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5.
使用现代工具5.
1能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及其他资源或信息检索工具,进行资料查询、文献检索,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专业重要资料与信息的来源及其获取方法.

目标1:能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及其他资源或信息检索工具,进行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了解计算机发展状况与行业最新技术.

10.
沟通10.
1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针对计算机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10.
2对计算机领域及其行业的国际发展趋势有初步了解,了解计算机专业相关的技术热点,并能够发表看法目标2:掌握熟练的学术英文阅读与写作,能够用英文进行学术交流.
目标3:了解计算机发展状况与行业最新技术,方向和趋势.
如:机器视觉、深度学习方法、物联网系统等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4个部分,分别是前沿学科概述、人工智能系统、计算机技术与传统学科的交叉及物联网技术,课程组织有理论授课、课堂讨论及课后作业等三个环节.

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序号章节内容及要求学时备注课程教学目标1第1章计算机新技术了解:计算机发展状况与行业最新技术4课程目标1,2,32第2章人工智能技术系统了解:人工智能系统的原理、技术与应用.
如:机器视觉等4课程目标1,2,33第3章计算机技术与传统学科的交叉了解:计算机技术与传统学科的交叉.
如:AI+医疗等4课程目标1,2,34第4章大数据与智能了解:其他计算机方向部分新技术.
4课程目标1,2,3合计16三、师资队伍本课程设课程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多名(讲师以上职称),要求课程负责人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本课程师资队伍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且结构合理.
主讲教师应具备博士学位,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能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并且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该课程为前沿技术,需参考学科前沿的相关期刊等,如《IEEETransactionson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IEEETransactionsonMedicalImaging》,《IEEETransactionsonBigData》等五、教学组织本课程教学应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灵活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讨论式、翻转式、案例式等,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思维反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本课程采取课堂讲授、后次复习前次内容、总结式启发、多媒体教学启发方法授课,组织形式为采用PPT电子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并且配合必要的板书、多媒体动画以及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

六、课程考核考核方式:该课程的考核成绩主要是小论文占60%;翻译、报告等平时成绩占40%,考核的侧重点是学生阅读能力,口头英语表达能力,学术写作能力,对学术前沿课题掌握情况等.

评分标准:百分制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序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能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及其他资源或信息检索工具,进行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了解计算机发展状况与行业最新技术.

翻译作业、课堂讨论;计算机新技术相关文献的检索与收集.
20%2目标2:掌握熟练的学术英文阅读与写作,能够用英文进行学术交流.
翻译作业、课堂讨论;计算机新技术的阅读与理解,以及课堂英文交流情况.

30%3目标3:了解计算机发展状况与行业最新技术,方向和趋势.
如:机器视觉、深度学习方法、物联网系统等翻译作业、课堂讨论;计算机新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挑战.

50%七、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围绕信息领域新技术新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讨论、演示,使学生逐步了解领域的前沿技术及发展方向.
培养学生英文学术阅读、写作、表达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跟踪学科前沿发展方向.
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能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及其他资源或信息检索工具,进行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了解计算机发展状况与行业最新技术.

通过对学科前沿问题的课堂讲授、讨论、作业等方式,掌握学科发展前沿课题与方向.

目标2:掌握熟练的学术英文阅读与写作,能够用英文进行学术交流.
目标3:了解计算机发展状况与行业最新技术,方向和趋势.
如:机器视觉、深度学习方法、物联网系统等通过具体应用案例的课堂讲授、讨论和课后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初步创新思维,掌握学术阅读、写作、交流技巧,具备追踪学术前沿的能力.

八、说明1)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所列教学内容为理论授课内容.
2)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应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审批并报学院和教务部备案.

制定者:刘晋审定者:孟凡荣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P08250《硬件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学时:48(3周)学分:3《硬件课程设计》是继《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教学后的一个重要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它能起到巩固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知识,加强综合能力,提高系统设计水平,启发创新思想的效果.

一、课程设计目标通过硬件设计课程,使学生掌握微机原理及应用的设计技术的开发方法并建立基本的工程意识,培养和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深层次的应用和创新打下基础.
本课程着重进行软硬件设计技术综合性能力训练,包含对电路原理设计,基本电路调试方法,系统功能的软件设计、开发、调试方法等设计的全部过程.
融合课堂各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实验基础,结合实际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

硬件课程设计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1、工程知识1.
3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系统等方面内容,具备解决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机问题求解.

目标1:了解微机应用系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
掌握微机应用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及软件功能需求分析方法和模型.
能够针对微机系统应用领域工程需求的系统要求,进行分析与设计.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及研究4.
3针对设计或开发的解决方案,能够基于计算机领域科学原理对其进行分析,并能够通过理论证明、实验仿真或者系统实现等多种科学方法说明其有效性、合理性,并对解决方案的实施质量进行分析,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目标2:能够针对硬件电路组成需求描述进行系统硬件设计,能够分析系统功能的软件需求,根据模块设计原则,综合考虑系统的算法模型和软硬件开发,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编程实现、系统测试及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9、个人和团队9.
1能够理解团队中每个角色的含义以及角色在团队中的作用.
目标3:具备多学科背景知识,并制定项目计划,能够按照标准规范进行设计.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沟通及研究成果10.
3能够就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通过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等方式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目标4:掌握设计报告撰写,通过成果演示、陈述发言的清晰表达、回答问题准确性等.

12、终身学习12.
1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并能够采用合适的方法,通过学习并消化吸收和改进,进行自身发展.

目标5:对选题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方法(主动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同学讨论等).
通过各种资源平台的使用及教师意见的反馈,完成高质量的设计任务,有无创新意识.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微机应用系统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实现、软件测试等内容.

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1.
理解设计中选择的电子芯片的基本工作原理;2.
掌握硬件电路设计及基本的调试方法,掌握接口驱动程序编写及电路调试;3.
能检测与排除设计和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常见故障;4.
每人独立选择1个设计题目,独立完成一个微机应用系统的设计;5撰写硬件课程设计报告;主要教学内容序号设计内容设计要求学时备注实验教学目标1设计题目布置讲解,设计题目选题包含课程设计基本要求,讲解选题要求及部分设计方法2学时目标12设计题目分析及设计方案熟悉HQCF设计环境,完成电路的基本设计及接口软件设计方法,调试电路等并确定设计方案12学时2学时中期检查目标2、3、53系统设计完成所选题目的软硬件功能设计、编程与调试等.
撰写设计报告30学时目标2、3、4、54结题验收根据选题验收系统功能2学时目标4、5合计462三、师资队伍本课程设课程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多名(讲师以上职称),要求课程负责人为副教授或高级实验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本课程师资队伍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且结构合理.
主讲教师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能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并且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三、师资队伍本课程设课程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多名(讲师以上职称),要求课程负责人为副教授或高级实验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本课程师资队伍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且结构合理.
主讲教师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能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并且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1、课程设计题目所涉及的课程的教材与参考资料.
2、《硬件课程设计》指南自编教材.
五、教学组织每班配备一名指导教师,每周安排4学时或8学时的课内设计活动,教师解答问题并审核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为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的基本要求,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探索本课程的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1)根据教学内容及授课对象,要求选题每班每人一题,独立完成设计课题.

2)任课教师应深入钻研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指导书,认真做好电子课件.

3)教师应做到针对本课程以实践为主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注意本课程教学内容与先修课程内容的衔接.

4)教学团队定期举行教学法活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讨,交流教学经验.

六、课程考核实践教学为主,结合讲授,现场指导.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如下:(一)考核方式1.
设计报告:学生在课程设计结束后须提交一份设计报告.
2.
设计资料:提交所有设计文档及资料及电子版.
3.
设计实践:现场成果演示与答辩.
4.
平时表现:记录实习纪律、学习态度及表现情况.
(二)成绩评定:根据考核方式中的三项内容综合考评最后的成绩.
硬件课程设计考核采用百分制,平时考核占30%,设计答辩验收70%(成果及答辩40%,课程设计报告30%).

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序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了解微机应用系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
掌握微机应用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及软件功能需求分析方法和模型.
能够针对微机系统应用领域工程需求的系统要求,进行分析与设计.

考核掌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
微机应用系统软硬件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
10%2目标2:能够针对硬件电路组成需求描述进行系统硬件设计,能够分析系统功能的软件需求,根据模块设计原则,综合考虑系统的算法模型和软硬件开发,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编程实现、系统测试及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中期检查与设计文档考核题目需求分析和功能分析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及设计方案的完整性考核软件编程及系统调试测试,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30%3目标3:具备多学科背景知识,并制定项目计划,能够按照标准规范进行设计.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期检查与设计文档考核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4目标4:掌握设计报告撰写,通过成果演示、陈述发言的清晰表达、回答问题准确性等.

现场验收与答辩考核编程实现的代码难度和复杂性、设计工作量等考核设计成果、所涉及的问题答辩.
验收设计报告的结构合理性、内容和图表的正确性.
验收设计报告排版的规范性.

40%5目标5:对选题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方法(主动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同学讨论等).
通过各种资源平台的使用及教师意见的反馈,完成高质量的设计任务,有无创新意识.

现场验收与答辩考核设计成果完整性、所涉及的设计课题的创新性.
10%七、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本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使用微机原理集成开发环境,针对不同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设计、调试、实现设计的软硬件系统.
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编号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1目标1:掌握微机应用系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
能够针对微机应用系统的工程需求,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通过课堂指导、课后自学方式,学习和掌握使用微机接口实验集成开发环境.
运用计算机工程软硬件设计的基础知识,对选题进行分析确定初步设计方案.

2目标2:针对具体的应用问题,进行设计电路及功能的需求分析,绘制电路图及确定软件功能模块,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
在此基础上,搭建电路、编写设计软件代码,调试并正确运行满足需求的应用程序.

通过课堂指导、课后自学方式,学习和掌握针对不同选题进行需求分析的能力.
确定设计选题的电路设计及对用的软件功能设计及算法模型.
掌握使用微机接口集成开发环境进行设计、编码、调试、实现需求功能的独立软件系统.

3目标3:具备多学科背景知识,并制定项目计划,能够按照标准规范进行设计.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指导、课后自学方式,学习和掌握多学科背景知识,独立工作能力.

4目标4:掌握设计报告撰写,通过成果演示、陈述发言的清晰表达、回答问题准确性等.

编程实现的代码难度和复杂性、设计工作量等.
设计成果、所涉及的问题答辩.
设计报告的结构合理性、内容和图表的正确性及设计报告排版的规范性.

5目标5:对选题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方法(主动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同学讨论等).
通过各种资源平台的使用及教师意见的反馈,完成高质量的设计任务,有无创新意识.

设计成果完整性、所涉及的设计课题的创新性.
八、说明1.
本课程标准为独立开设的硬件类实践课程,必须与相关硬件类课程(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结束后开设;学生应根据课程设计要求,充分阅读指导书和参考资料,认真完成课程设计各阶段的任务.

2.
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应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审批并报学院和教务部备案.

制定者:王凯审定者:江海峰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P08136《软件工程实践》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学时:48(3周)学分:3《软件工程实践》是软件工程课程的配套实践环节,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专业的课程设计.
本课程从应用系统分析设计出发,以熟练掌握主要的软件工程开发过程、方法、工具为目标对学生进行软件开发认知和能力培养.

一、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软件工程开发过程、原理、方法和工具,掌握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源代码版本管理、软件测试等软件工具,基于各种软件工具对ATM银行系统进行分析、设计、测试、管理工作.

具体的,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2、问题分析2.
2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实际工程案例进行需求分析和描述.
目标1:针对ATM软件要求,能够分析系统需求,并采用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描述系统需求.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3.
4在充分理解计算机软硬件及系统的基础上,能够设计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或开发满足特定需求和约束条件的软硬件系统、模块或算法流程,并能够进行模块和系统级优化.

目标2:针对ATM软件需求描述,采用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进进行系统设计,形成设计方案.

4、研究4.
2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有根据解决方案进行工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具有系统的工程研究与实践经历.

目标3:能够分析设计方案,根据模块设计原则和面向对象设计原则,综合考虑设计、测试、维护,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10、沟通10.
3能够就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通过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等方式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目标4:能够绘制快速原型,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
能够按照标准规范进行编码,并与业界同行沟通与交流.

11、项目管理11.
2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过程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目标5:掌握软件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环节的常用技术和常用CASE工具.

二、课程设计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结构化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编码实现、配置管理、软件测试等内容.

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主要教学内容序号设计内容设计要求学时课程教学目标1结构化分析与设计:采用图形工具软件VISIO对银行ATM系统进行结构分析,掌握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熟练绘制数据流图;掌握快速原型工具的使用.

(1)针对银行ATM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工作,了解银行ATM系统的功能、流程;(2)安装VISIO2003以上版本软件,熟练应用Visio绘制DFD图,绘制银行ATM系统数据流图,完成系统的软件逻辑模型;(3)安装AxureRPPro或者BalsamiqMockups快速原型软件,学习绘制软件原型,完成银行ATM系统的软件原型.

12目标1、2、3、4、52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采用UML和UML软件工具,对ATM系统进行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掌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方法(1)安装StarUML和RationalRose软件,熟练使用UML软件工具,对ATM银行系统进行分析,完成USECASE图,类图.
(2)选择一个USECASE,细化其基本事件流和备选事件流,并完成每个相应的序列图、状态图、活动图,构造系统的动态模型.

(3)学习UML模型和源代码的双向工程.
12目标1、2、3、4、53编码实现:采用PHP、.
Net、JAVA集成编程环境,遵守各语言的编码规范,实现部分模块编码.

(1)采用PHP实现部分编码,掌握PHP语言基础,掌握PHP集成编程环境EPP或PhpStorm,了解常用插件,掌握PHP断点调试功能;(2)采用C#实现部分编码,了解.
C#语言基础,学习.
Net集成编程环境,掌握集成环境中的调试技术;(3)采用Java实现部分代码,掌握JAVA集成编程环境Eclipse,参考《Java编码规范及实践》,熟悉Java的编码规范.

8目标4,54配置管理:采用TortoiseSvn(管理员客户端)+AnkhSvn(VS2008插件)+VisualSvnServer在VisualStudio环境下进行代码版本管理.
采用相关版本控制工具实现Eclipse环境下的代码版本管理.

(1)安装SVN服务器和客户端软件,建立代码仓库,创建用户及授权;学习SVN源代码的同步、管理方法;学习Git源代码的同步、管理方法.

(2)在VisualStudio环境下对ATM银行系统的源代码进行版本管理.
(3)在Eclipse环境下对ATM银行系统的源代码进行版本管理.
4目标3、55软件测试:采用IBMRationalRobot、IBMPurify、WinRunner、NUnit、JUnit、CPPUnit、Webstress、等各类软件测试工具,及TestManager测试管理工具,针对ATM银行系统实现情况,编写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掌握软件自动测试方法.

(1)下载、安装IBMRationalRobot、IBMPurify、WinRunner、NUnit、JUnit、CPPUnit、Webstress、QTP、LoadRunner和TestManager等工具软件,学习软件使用;(2)掌握IBMRationalRobot中测试脚本录制、测试代码编写方法,针对实验代码进行自动测试;(3)了解程序运行错误分析软件IBMPurify的工作原理,使用IBMPurify进行代码错误检测,分析检测结果;(4)采用WinRunner等黑盒测试工具进行ATM银行系统的黑盒测试;(5)运用NUnit、JUnit、CPPUnit工具软件进行白盒测试用例设计及自动测试;(6)运用Webstress工具软件进行性能自动测试;(7)了解TestManager测试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8)掌握.
Net、JAVA集成开发工具中的软件测试、调试.
12目标3、5合计48三、师资队伍本课程设课程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多名.
课程负责人要求具有大型软件开发经验,熟悉各种CASE工具.
课程主讲教师要求具有软件开发经验,熟悉各种CASE工具.
本课程师资队伍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且结构合理.
主讲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能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并且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教材:自编教材指导书:自编实验指导书五、教学组织以银行ATM系统为项目依托,采用各种CASE工具,参照软件工程相关标准规范,完成银行ATM系统的结构化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部分代码实现、部分测试.

六、课程考核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根据考勤和课堂任务完成情况确定;期末成绩根据各实验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确定.
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
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序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针对ATM软件要求,能够分析系统需求,并采用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描述系统需求.

通过查看ATM系统的DFD图、ER图、数据字典等内容,通过抽查学生答辩情况,考察其知识熟练应用程度.

.
考察形成的ATM系统结构化描述与原有业务要求的贴近度,描述清晰性,描述完整性、描述无歧义等考察结构化描述模型的质量.

通过查看ATM系统的UseCASE图、UseCASE描述等内容,通过抽查学生答辩情况,考察其知识熟练应用程度.
考察形成的ATM系统面向对象方法描述与原有业务要求的贴近度,描述清晰性,描述完整性、描述无歧义等考察结构化描述模型的质量.

40%2目标2:针对ATM软件需求描述,采用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进进行系统设计,形成设计方案.

考察形成的ATM系统结构化设计方案、模块结构、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和模块内部的内聚度,分析其结构化设计质量.
分析结构化设计方案是否完全体现了需求分析内容.
考察形成的ATM系统面向对象设计方案、类图、配置图等,分析其面向对象设计质量.
分析面向对象设计方案是否完全体现了需求分析内容.

20%3目标3:能够分析设计方案,根据模块设计原则和面向对象设计原则,综合考虑设计、测试、维护,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考察形成的优化方法是否符合结构化设计原则和面向设计原则,是否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15%4目标4:能够绘制快速原型,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
能够按照标准规范进行编码,并与业界同行沟通与交流.

考察撰写的报告和设计文稿与原有业务要求的贴近度,描述的清晰性、完整性、无歧义.
考察对编码规范的掌握.
通过抽查学生答辩情况,考察与用户和业界同行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15%5目标5:掌握软件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环节的常用技术和常用CASE工具.

考察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各环节中对于软件开发和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情况.

10%七、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以银行ATM系统为项目依托,引导学生采用各种CASE工具,参照软件工程相关标准规范,完成银行ATM系统的结构化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部分代码实现、部分测试.
鼓励学生灵活使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编号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1目标1:针对ATM软件要求,能够分析系统需求,并采用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描述系统需求.

通过课堂作业、课后自学方式,学习和掌握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描述系统需求.

2目标2:针对ATM软件需求描述,采用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进进行系统设计,形成设计方案.

通过课堂作业、课后自学方式,学习和掌握针对实际问题,使用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进进行系统设计.

3目标3:能够在开发平台上编制程序,实现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对程序数据和运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通过课堂作业、课后自学方式,学习和掌握使用集成开发环境进行程序设计、运行和调试.

4目标4:能够绘制快速原型,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
能够按照标准规范进行编码,并与业界同行沟通与交流.

通过课堂作业、课后自学方式,学习和掌握报告和设计文稿的撰写规范.

5目标5:掌握软件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环节的常用技术和常用CASE工具.

通过课堂作业、课后自学方式,学习和掌握常用CASE工具.
八、说明本标准适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专业学生,课程标准的变更应由计算机学院审批.
课程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可根据实验室条件情况的变化,在满足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对实验项目进行调整.
学生应根据实验项目要求,充分阅读指导书和参考资料,认真做好实验课前预习.

制定者:张磊审定者:孟凡荣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P08137《应用软件开发实践》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学时:48(3周)学分:3分一、课程设计目标《应用软件开发实践》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设计;先修课程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程序设计综合实践》和《软件工程实践》;适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专业.
《应用软件开发实践》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必修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巩固、深化和升华学生所学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对具体软件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的综合能力.

具体的,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2、问题分析2.
3能够针对具体的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的多种可选方案,进一步根据约束条件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给出具体指标和有效结论.

目标1:能够采用结构化方法或面向对象方法分析系统需求.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3.
4在充分理解计算机软硬件及系统的基础上,能够设计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或开发满足特定需求和约束条件的软硬件系统、模块或算法流程,并能够进行模块和系统级优化.

目标2:综合考虑设计、测试、维护,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开发满足系统需求和约束条件的软件系统、模块或算法流程.

4、研究4.
2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有根据解决方案进行工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具有系统的工程研究与实践经历.

目标3:熟悉软件开发过程,具有系统的工程研究与实践经历.
5、使用现代工具5.
2能够在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建模、模拟或解决过程中,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软硬件及系统资源、现代工程研发工具,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目标4:掌握软件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环节的常用技术和工程开发工具.

8、职业规范8.
3能够在计算机领域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目标5:理解并遵守计算机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设计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主要教学内容序号设计内容设计要求学时备注课程教学目标1基于面向对象的游戏设计与开发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在《程序设计综合实践》的基础上,基于FunCode环境,使用C++开发完成以下游戏软件:1.
大鱼吃小鱼2.
太空大战3.
坦克大战4.
微信版打飞机5.
中国象棋24五选一目标1,2,3,42应用软件开发综合实训掌握软件开发过程、原理和方法,使用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源代码版本管理、软件测试等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对以下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

每人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题:1.
英汉词典2.
电子阅读器3.
网络浏览器4.
文件管理器5.
无线点菜6.
音乐播放器7.
云笔记8.
高校教务微信公众平台9.
会议移动白板10.
移动应用软件——手机语音记录器11.
移动端无线WiFi侦测及位置分析软件12.
基于Android平台的手机相册软件13.
物流配送中的最优路径规划模拟软件14.
基于安卓的文件浏览与PDF格式转换软件15.
版式文档(OFD)排版原型系统16.
分布式爬虫系统17.
贷款伴侣18.
借书助手19.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PM2.
5监控系统20.
图片认知分类系统设计与开发24该部分可以以团队形式参加计算机类和软件类竞赛代替目标1,2,3,4,5合计48说明:1)"基于面向对象的游戏设计与开发"要求学生提交程序设计源代码,并通过答辩和软件验收.

2)"应用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要求学生参照软件工程相关标准规范,按照结构化分析设计方法或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方法,完成相应课题的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
根据课题的特点,从C#、PHP、.
Net、JAVA等编程语言中选择一种适合的编程语言,搭建开发环境,遵守各语言的编码规范,实现模块编码和测试.
要求学生提交系统需求分析文档、软件设计文档、安装使用手册、安装程序和程序设计源代码,并通过答辩和软件验收.

3)"应用软件开发综合实训"可以以团队形式参加计算机类和软件类竞赛代替,如"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

4)课程设计为给学生一个宽松的选择余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题目进行设计;通过系统设计,使学生深化对程序设计的理解,学会把实际问题抽象为软件模型的思维方法,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必要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方法.

三、师资队伍课程负责人:要求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博士学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大型软件开发经验,熟悉各种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

实验教师:要求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具有软件开发经验,熟悉各种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教材:自编教材指导书:自编实验指导书主要资料:[1]FunCode程序设计教学与实训平台.
http://www.
rgsoft.
cn/[OL].
[2]"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
http://www.
cnsoftbei.
com/[OL].
五、教学组织1.
教学构思与策略:采用项目实训的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设计软件的综合能力.
"基于面向对象的游戏设计与开发"部分,教师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设计说明书,学生依照设计说明书进行基本程序的开发,开发完毕后自行对程序完善与扩展.
"软件开发综合实训"部分,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课题的问题定义,学生依照问题定义完成软件的分析和设计任务.

2.
教学设计:在计算机专业机房,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人台计算机,一人一组的方式进行.

3.
设计要求:1)学习并模仿教师提供的项目设计文档,独立实现项目设计文档中提供的项目范例;2)自主对项目范例进行扩展,完善和充实项目范例.
4.
教学服务:1)提供满足设计要求的实验环境(包括计算机和集成开发环境);2)提供完善的设计案例文档;3)提供项目开发过程中全程指导;4)提供程序设计方法的指导.
六、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
学生提交设计报告及程序(软件代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设计报告(论文)、程序(软件代码)、答辩和软件验收情况,进行成绩评定.
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序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能够采用结构化方法或面向对象方法分析系统需求.
通过学生答辩及软件验收情况,考察其知识熟练应用程度.
考察撰写的报告和设计文稿与原有业务要求的贴近度,描述的清晰性、完整性、无歧义.

30%2目标2:综合考虑设计、测试、维护,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开发满足系统需求和约束条件的软件系统、模块或算法流程.

通过学生答辩及软件验收和设计文档,考察学生是否开发完成了满足系统需求和约束条件的软件系统、模块或算法流程.

30%3目标3:熟悉软件开发过程,具有系统的工程研究与实践经历.
通过答辩,考察学生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各环节中对于软件开发和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情况.

15%4目标4:掌握软件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环节的常用技术和工程开发工具.

通过答辩,考察学生在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过程中,对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源代码版本管理、软件测试等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的使用情况.

15%5目标5:理解并遵守计算机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应用软件开发综合实训环节的选题和设计文档,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是否理解并遵守计算机职业道德和规范.

10%七、说明本课程标准适用于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课程标准的变更应由计算机学院审批.
课程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及实验室条件情况的变化,在满足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对实验项目进行调整.
学生应根据实验项目要求,充分阅读指导书和参考资料,认真做好实验课前预习,进入实验室必须提供预习报告.

制定者:夏战国张博审定者:孟凡荣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P08144《系统软件开发实践》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学时:48学分:3一、课程设计目标系统软件(如编译器、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等)是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软件.
本课程从系统软件分析设计出发,以熟练掌握经典系统软件的开发过程、方法、工具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软件开发认知和能力培养.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领悟经典系统软件的设计理念、深入理解系统软件的功能特性,以及基于这些功能特性编写高质量程序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帮助,同时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软件工程思想设计软件和编制程序的能力.
具体的,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问题分析2.
1能够针对一个系统或者过程进行抽象分析与识别,选择或建立一种模型抽象表达,并进行推理、求解和验证.

目标1:针对编译器中词法分析器软件要求,能够分析系统需求,并采用FLEX脚本语言描述单词结构.

目标2:针对编译器中语法分析器软件要求,能够分析系统需求,并采用Bison脚本语言描述语法结构.

问题分析2.
3能够针对具体的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的多种可选方案,进一步根据约束条件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给出具体指标和有效结论.

目标3:针对计算器需求描述,采用Flex/Bison设计实现高级解释器,进行系统设计,形成结构化设计方案.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3.
3在掌握基本的算法和硬件架构基础上,理解软硬件资源的管理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各类系统的概念、原理及其在计算机领域的主要体现.

目标4:针对系统软件需求描述,采用软件工程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形成工程方案.

职业规范8.
3能够在计算机领域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目标5: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遵守计算机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设计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主要教学内容序号设计内容设计要求学时课程教学目标1基于Flex设计实现C子集的词法分析器(必做)(1)熟练掌握Flex语法;(2)设计C子集的单词结构;(3)利用Flex设计并实现C子集的词法分析器.
8目标1、2、52基于Bison设计实现C子集的语法分析器(必做)(1)熟练掌握Bison语法;(2)设计C子集的语法成分;(3)利用Bison设计并实现C子集的语法分析器.
8目标1、2、53基于Flex/Bison设计实现高级解释器-计算器(必做)(1)熟练掌握抽象语法树结构;(2)设计并实现高级计算机器,该计算机可以实现用户函数自定义;添加C函数作为内置函数等功能.
16目标3、54基于Flex/Bison分析SQL(选做)(1)熟悉MySQL语法;(2)设计并开发一个基于MySQL的简单SQL语法分析器,能够解析update、insert、select等基本的sql语句.

16目标3、55中间代码生成器的设计及实现(选做)(1)首先,利用中间表示的三地址码(或四地址码)的数据结构定义和组织中间代码指令;(2)如何实现具体的翻译算法.
16目标4、56汇编代码生成器的设计及实现(选做)(1)汇编程序的内存布局;(2)寄存器如何分配;(3)中间代码表示翻译为汇编代码序列16目标4、57Linux内核中GCC的特征分析(选做)(1)熟悉Linux内核中GCC的组织结构;(2)熟悉GCC的前端、后端功能;16目标4、58反编译应用举例(选做)(1)熟悉反编译(2)通过反编译修改执行程序的功能16目标4、5合计48其中,实验1-3必做,实验4-8选择一个做.
三、师资队伍课程负责人要求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博士学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大型系统软件开发经验.

课程主讲教师要求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博士学位,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并且具备系统软件开发的基础理论及良好的研究能力.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JobnLevine编,陆军译.
Flex与Bison.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五、教学组织以Flex/Bison为系统软件开发工具依托,参照软件工程相关标准规范,完成C子集编译器的前端分析与设计;然后拓展编译器的后端开发能力,解析SQL脚本,了解Linux内核.

六、课程考核课程成绩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成绩(70%)构成.
平时成绩根据考勤和课堂检查完成情况确定;期末成绩根据各实验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确定.

序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针对编译器中词法分析器软件要求,能够分析系统需求,并采用FLEX脚本语言描述单词结构.

通过查看基于Flex的词法分析器脚本和学生答辩情况,考察其单词结构熟练应用程度.
考察利用正则式描写的单词与C语言单词描述的贴近度,描述清晰性和描述完整性.

15%2目标2:针对编译器中语法分析器软件要求,能够分析系统需求,并采用Bison脚本语言描述语法结构.

通过查看基于Bison的语法分析器脚本和学生答辩情况,考察其语法结构熟练应用程度.
考察利用范式描写的语法范畴(表达式、控制流语句)与C语言语法范畴描述的贴近度,描述清晰性和描述完整性.
重点研究符号表的构造和抽象语法树的生成过程.

15%3目标3:针对计算器需求描述,采用Flex/Bison设计实现高级解释器,进行系统设计,形成结构化设计方案.

通过代码检查和文档查阅,考察学生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是否完全体现了高级解释器需求分析内容.
扩展计算器的性能,包括函数声明,库函数的调用以及自定义函数的定义和使用.

30%4目标4:针对系统软件需求描述,采用软件工程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形成工程方案.

通过代码检查和文档查阅,考察学生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考察形成的系统软件设计方案完全体现了需求分析内容.
实现方案流程满足计算机工程规范.

30%5目标5: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遵守计算机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系统软件开发的选题和设计文档,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是否理解并遵守计算机职业道德和规范.
判断是否满足独立完成课题的要求,具有独立解决计算机问题的能力.

10%七、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围绕编译器的构造,通过从前端与后端角度的深入剖析,使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与编译器相关的概念、基本的设计技术和分析手段,从而培养学生进行编译器设计的初步能力,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针对编译器中词法分析器软件要求,能够分析系统需求,并采用FLEX脚本语言描述单词结构.

通过课堂指导、课后自学方式,学习自动化词法生成器Flex工具的使用,设计并实现C子集的词法生成器.

目标2:针对编译器中语法分析器软件要求,能够分析系统需求,并采用Bison脚本语言描述语法结构.

通过课堂指导、课后自学方式,学习自动化语法生成工具Bison的使用,设计并实现C子集的语法生成器.

目标3:针对计算器需求描述,采用Flex/Bison设计实现高级解释器,进行系统设计,形成结构化设计方案.

通过课堂指导、课后自学方式,利用自动化生成工具Flex和Bison,同时利用抽象语法树的建立过程,将语义动作完成,实现高级解释器的计算功能.

目标4:针对系统软件需求描述,采用软件工程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形成工程方案.

通过课堂指导、课后自学方式,学习和掌握使用自动化生成工具,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设计、编码、调试、实现需求功能的独立软件系统原型.

目标5: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遵守计算机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课堂检查、学生答辩,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撰写的文档,考察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八、说明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需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组织系所会议讨论通过.

制定者:刘兵、张辰审定者:王志晓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P08331计算机专业综合实习教学质量标准学时:2周学分:2一、实习目标通过计算机专业综合实习,学生可以更广泛地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社会和企业中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应能综合运用所学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技术,对计算机行业领域内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达到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计算机专业综合实习旨在为学生下一步的毕业设计做好储备,为将来走向社会的角色转变打下基础.

学生在进行综合实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复习、巩固、充实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各科内容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学习如何收集资料,怎样酝酿设计方案和撰写工程文档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开阔眼界及思路,为今后尽快适应社会工作积累经验.
本综合实习应在学完所有专业课的基础上,结合毕业设计题目来完成.
具体的实习教学目标如下表: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4.
研究4.
2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有根据解决方案进行工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具有系统的工程研究与实践经历.

目标1:通过计算机软硬件产品开发、计算机专业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相关课题的研究,基于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基本原理,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

5.
使用现代工具5.
2能够在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建模、模拟或解决过程中,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软硬件及系统资源、现代工程研发工具,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目标2:能够针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计算机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机技术及软硬件资源或工具,获得良好的解决方案.

6.
工程与社会6.
3理解计算机相关领域工程实践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目标3:通过实习,结合实际问题,理解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责任.

9.
个人和团队9.
1能够理解团队中每个角色的含义以及角色在团队中的作用.
目标4:通过实习中与企业团队的合作和交流,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理解个人在团队中的责任和义务.

11.
项目管理11.
3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备初步的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与能力.

目标5:能结合实习的具体项目,将所学多学科知识进行合理运用,有一定项目管理能力.

二、实习内容和要求综合实习的领域和内容可包括: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集成、计算机硬件产品设计、计算机网络维护与管理、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等.

序号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学时(天)课程教学目标1查阅和检索文献资料根据课题要求,在学校图书馆或省市科技情报机构、或有关单位的情报资料室查阅.

2目标1,22开展专题实验研究根据专题要求,独立拟订专题实验研究计划,认真进行实验的观察、记录、归纳和分析.

4目标1,2,3,43进行现场调研分析根据课题要求,要深入某一企事业单位或典型企业做系统的现场调研,通过走访专业技术人员或开调查讨论会等形式收集素材,再经过整理和初步分析,编写第一手现场调研资料.

3目标1,2,3,44收集整理文档资料收集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数据及有关资料,为进行毕业设计做好充分准备.

1目标1,2,3,4合计10三、师资队伍本课程设课程负责人1名,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带队教师多名,要求课程负责人为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优先使用有工程实践背景的老师.

本课程师资队伍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且结构合理.
带队教师要有责任心,工作细致,关心学生,能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现场交流.
并且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习组织和指导中,积极参与实习教学研究与改革.

四、教学组织1、实行双导师负责制,校内导师负责实习报告的撰写和最终的成绩评定,企业导师负责企业实习的实际工作内容和实习阶段的企业考核;2、实习前进行动员,介绍实习情况.
实习中采用"带队教师—各班班长—班级同学"三级责任管理方式,分层管理,层层抓落实;3、事先签订安全责任书.
学生必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增强安全观念,不得以任何方式、任何理由做出影响学院形象、损害实习单位或别人利益的事情;严格执行学校及学院的学生守则,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4、实习现场尊重实习单位工作人员,服从安排,虚心请教;五、成绩考核实习成绩按百分制进行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由计算机专业综合实践答辩小组根据学生的通过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实习报告、实习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编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通过计算机软硬件产品开发、计算机专业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相关课题的研究,基于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基本原理,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

通过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实习报告、实习答辩情况,考核其设计方案中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30%2目标2:能够针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计算机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机技术及软硬件资源或工具,获得良好的解决方案.

通过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实习报告、实习答辩情况,考核其实现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0%3目标3:通过实习,结合实际问题,理解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责任.

通过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实习报告、实习答辩情况,考核其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在解决方案中的具体体现.

10%4目标4:通过实习中与企业团队的合作和交流,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理解个人在团队中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实习报告、实习答辩情况,考核其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和团队合作意识.

20%5目标5:能结合实习的具体项目,将所学多学科知识进行合理运用,有一定项目管理能力.

通过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实习报告、实习答辩情况,评估其在实习中的管理责任,并考核其项目管理能力.

20%六、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本实习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通过计算机软硬件产品开发、计算机专业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相关课题的研究,基于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基本原理,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

通过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实习报告、实习答辩情况,考核其实现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目标2:能够针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计算机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机技术及软硬件资源或工具,获得良好的解决方案.

结合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和交流、提交的解决方案及其在开发解决方案中使用的技术和工具,评估其运用工具,自行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

目标3:通过实习,结合实际问题,理解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责任.

通过报告的可行性部分,结合答辩中关于计算机专业的作用陈述,评价其对社会责任方面的理解.

目标4:通过实习中与企业团队的合作和交流,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理解个人在团队中的责任和义务.

结合实习工作的分工和完成的工作,以及工作成果所占的比例和重要性,评估其在团队中的作用.

目标5:能结合实习的具体项目,将所学多学科知识进行合理运用,有一定项目管理能力.

结合实习报告和答辩,综合评估其在项目管理中担任的角色,并评估其项目管理能力.

七、说明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应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审批报学院和教务部备案.

制定者:赵莹审定者:王志晓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P08142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标准学时:16周学分:16一、毕业设计目标毕业设计是在学生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之后,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科学思考方法的重要过程.
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以及编写技术文献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开发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全局观念.

具体的,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5.
使用现代工具5.
1能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及其他资源或信息检索工具,进行资料查询、文献检索,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专业重要资料与信息的来源及其获取方法.

5.
3能够分析所使用的技术、资源和工具的优势和不足,理解其局限性.
目标1:能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及其他资源或信息检索工具,进行资料查询、文献检索,梳理总结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标2: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能够分析所使用的技术、资源和工具的优势和不足,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6.
2在计算机相关领域开展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过程中,能够基于计算机工程领域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思考和评价工程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6.
3理解计算机相关领域工程实践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目标3:基于计算机工程领域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毕业设计课题的需求分析,并考虑课题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目标4:通过毕业设计课题的设计与开发,理解计算机相关领域工程实践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10.
沟通10.
3能够就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通过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等方式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目标5:能够完成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报告和设计文稿,并在各环节小组答辩过程中与答辩组老师及同学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11.
2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过程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11.
3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备初步的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与能力.

目标6:通过毕业设计课题的设计与开发,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过程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目标7:能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用工程管理原理,具备初步的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与能力.

12.
终身学习12.
2能够主动听取各类讲座,学习并适应新的热点或者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

目标8:具有自主学习意识,能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

二、毕业设计内容和要求通过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所分担设计课题的全部内容.
毕业设计的内容包括:编号毕业设计内容课程教学目标1根据课题任务制定合理、可行的工作计划.
课程目标1、2、72进行必要的课题调研和资料搜集、文献阅读等工作,收集、汇总相关科技信息.

课程目标1、2、83根据课题任务,制定合理、可行的技术方案,并能与其他相关方案进行比较论证.

课程目标2、34根据课题的要求,独立完成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或相关模块的设计.
软件设计要符合软件工程规范,硬件设计要符合电子工艺规范.

课程目标4、5、6、75制定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或模块的测试方案,并根据完整的测试数据对系统或模块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做出分析和评价.

课程目标4、5、6、76对课题成果进行总结,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课程目标4、5、6、77进行毕业设计成果演示和论文答辩.
课程目标5毕业设计要求:(1)在现场进行的毕业设计,要遵守现场单位制度,服从单位的安排.
(2)学生选题原则上一人一题,独立完成整个毕业设计过程.
三、师资队伍本课程设课程负责人1名,一般为专业建设负责人.
根据教学需要,设置指导教师多名,一般为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优先使用有工程实践背景的老师.

本课程师资队伍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且结构合理.
指导教师要有责任心,工作细致,关心学生,能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技术交流.
并且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组织和指导中,积极进行毕业设计教学研究与改革.

四、教学组织1.
系统分析阶段(1)熟悉课题:毕业设计任务下达后,学生首先应了解课题的名称、课题来源、课题范围、提供的原始数据、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
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己所设计部分的内容,对课题的整体也要有充分的了解.

(2)收集资料:围绕课题,收集有关资料,调查有关文献及技术参数,收集有关数据,并对有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归纳分析.

(3)可行性分析:学生在熟悉课题和收集了足够的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出几个初步方案,经过反复比较、论证,最后得出一个可行方案.

2.
系统设计阶段(1)总体设计:①划分模块,绘出控制结构图,写出分析说明书.
从可行性方案所提供的资料和数据出发,把系统分为若干个模块,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
把控制结构图、整个系统及每个模块的功能都加以说明.
②确定系统的输入、输出的方式和内容.
(2)详细设计:根据课题的控制结构图和各个模块的功能说明书,详细编制系统程序.

3.
系统实施阶段当课题程序初步设计完成后,应进行上机实验调试,在实验过程中逐步修改、完善系统功能,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五、成绩考核毕业设计成绩为百分制,分别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给出各分项的成绩,结合程序演示情况,答辩委员会在学生答辩后经讨论给出最终各分项的建议成绩.

编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能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及其他资源或信息检索工具,进行资料查询、文献检索,梳理总结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毕业设计文档、小组答辩;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与熟悉程度.
10%2目标2: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能够分析所使用的技术、资源和工具的优势和不足,理解其局限性.

毕业设计文档、小组答辩;毕业设计课题所采用技术、资源和工具的选择依据.
10%3目标3:基于计算机工程领域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毕业设计课题的需求分析,并考虑课题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毕业设计文档、小组答辩;在需求分析过程中考虑社会性因素方面的需求.
10%4目标4:通过毕业设计课题的设计与开发,理解计算机相关领域工程实践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毕业设计文档、小组答辩;对毕业设计课题的背景及意义的理解程度.
10%5目标5:能够完成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报告和设计文稿,并在各环节小组答辩过程中与答辩组老师及同学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毕业设计文档、小组答辩;毕业设计各个环节报告和设计文稿的质量,答辩及沟通的条理性.
20%6目标6:通过毕业设计课题的设计与开发,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过程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毕业设计文档、小组答辩;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体现计算机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20%7目标7:能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用工程管理原理,具备初步的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与能力毕业设计文档、小组答辩;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体现初步的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与能力.
10%8目标8:具有自主学习意识,能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

毕业设计文档、小组答辩;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体现自主学习意识,尝试采用新技术、新知识.
10%六、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能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及其他资源或信息检索工具,进行资料查询、文献检索,梳理总结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对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梳理与总结,提高运用图书馆、互联网及其他资源或信息检索工具,进行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的能力.

目标2: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能够分析所使用的技术、资源和工具的优势和不足,理解其局限性.

通过给出毕业设计课题所采用技术、资源和工具的选择依据,理解其优势与不足.

目标3:基于计算机工程领域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毕业设计课题的需求分析,并考虑课题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加入社会性因素,从而考虑课题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目标4:通过毕业设计课题的设计与开发,理解计算机相关领域工程实践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通过对毕业设计课题的背景及意义的梳理,理解计算机相关领域工程实践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目标5:能够完成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报告和设计文稿,并在各环节小组答辩过程中与答辩组老师及同学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通过文档撰写及小组答辩实现报告撰写、陈述及有效沟通的能力.
目标6:通过毕业设计课题的设计与开发,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过程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通过毕业设计课题各环节,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过程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目标7:能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用工程管理原理,具备初步的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与能力通过对毕业设计课题的管理,初步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目标8:具有自主学习意识,能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

通过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尝试采用新技术、新知识,从而体现自主学习意识,以及不断学习和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

七、说明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应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审批并报学院和教务部备案.

制定者:王志晓审定者:孟凡荣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P08143认识实习教学质量标准学时:1周学分:1一、实习目标认识实习主要是通过参观和现场教学,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在企业和相关单位的应用有初步的认识,使学生初步熟悉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的应用领域、应用环境及相关设备等,以提高对后续课程学习的认识,对学生们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并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目的.

具体的,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6.
工程与社会6.
3理解计算机相关领域工程实践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目标1: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
具有设计、开发复杂软件系统能力.

8.
职业规范8.
3能够在计算机领域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目标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规范,并具有扎实的数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9.
个人和团队9.
2能够在团队中做好自己所承担的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等各种角色,并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

9.
3具备多学科背景知识,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与团队成员沟通,了解团队成员想法,并能够协调和组织.

目标3:能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
要能够融入团队这一有机整体,能在达成团队共同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并获得主动.

10.
沟通10.
2对计算机领域及其行业的国际发展趋势有初步了解,了解计算机专业相关的技术热点,并能够发表看法.

目标4:具有国际视野和跟踪计算机科学前沿领域发展能力.
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二、实习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主要教学内容序号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学时(天)课程教学目标1参观校内相关单位和实验室等增强对计算机类相关学科的认知能力1课程目标1、2、42参观企事业单位信息中心了解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企事业单位信息中心的应用情况1课程目标1、2、43参观计算机技术类企业生产经营现场了解计算机技术在生产过程和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情况1课程目标1、2、34参观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类企业生产经营现场了解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企业在开发过程和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情况1课程目标1、2、35参观社会发展规划场馆增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知能力1课程目标1、4合计5三、师资队伍本课程设课程负责人1名,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带队教师多名,要求课程负责人为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优先使用有工程实践背景的老师.

本课程师资队伍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且结构合理.
带队教师要有责任心,工作细致,关心学生必,能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现场交流.
并且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习组织和指导中,积极参与实习教学研究与改革.

四、课程教学资源1.
校内实习基地(1)网络与信息中心(2)矿山互联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江苏省感知矿山物联网工程实验室2.
校外实习基地(1)上海睿亚训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2)中煤电气有限公司(3)江苏容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4)徐州市华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5)江苏欧索软件有限公司(6)徐州中矿微星软件有限公司(7)徐州盛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8)徐州珂尔玛科技有限公司(9)徐州宏远通信科技有限公司(10)徐州矿一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11)徐州普飞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12)徐州市发展规划馆(13)青岛海尔集团(14)连云港田湾核电站五、实习教学组织1.
实习前进行动员,介绍实习情况.
实习中采用"带队教师—各班班长—班级同学"三级责任管理方式,分层管理,层层抓落实;2.
事先签订安全责任书.
学生必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增强安全观念,不得以任何方式、任何理由做出影响学院形象、损害实习单位或别人利益的事情;严格执行学校及学院的学生守则,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3.
实习现场尊重实习单位工作人员,服从安排,虚心请教;4.
实习中强调全员、全过程参与,根据参观节点进行点名.
未经带队教师批准不得私自离开,有特殊情况必须提出书面申请;对不听从指挥,违反操作规程,损坏机器设备者,要追究责任,并按规定赔偿.

六、实习考核实习应进行严格的考核并评定成绩,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是认识实习出勤率、实习报告、认识实习的态度和认识实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实习成绩按五级分评定(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具体的,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编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
具有设计、开发复杂软件系统能力.

通过实习指导教师评价、认识实习出勤率、实习报告情况,考核其设计方案中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30%2目标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规范,并具有扎实的数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通过实习指导教师评价、认识实习出勤率、实习报告情况,考核其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体现.

30%3目标3:能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
要能够融入团队这一有机整体,能在达成团队共同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并获得主动.

通过实习指导教师评价、认识实习出勤率、实习报告情况,考核其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和团队合作意识.

20%4目标4:具有国际视野和跟踪计算机科学前沿领域发展能力.
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实习指导教师评价、认识实习出勤率、实习报告情况,考核其国际视野和跟踪计算机科学技术前沿领域发展能力20%七、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目标1: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
具有设计、开发复杂软件系统能力.

通过参观校内相关单位和实验室,增强对计算机类相关学科的认知能力.
了解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企事业单位信息中心的应用情况.

目标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规范,并具有扎实的数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通过参观企事业单位信息中心,参观计算机技术类企业生产经营现场.
了解计算机技术在生产过程和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目标3:能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
要能够融入团队这一有机整体,能在达成团队共同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并获得主动.

通过参观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类企业生产经营现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计算机相关产品在生产过程和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

目标4:具有国际视野和跟踪计算机科学前沿领域发展能力.
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社会发展规划场馆,增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跟踪计算机科学前沿领域发展能力.

八、说明1.
实习开始前,应认真做好各项实习准备工作.
2.
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安全意识,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杜绝其它偶发事件发生.

3.
根据本大纲关于实习内容的规定,每个学生必须作好实习笔记;4.
实习报告其内容包括:(1)实习单位的情况介绍;(2)实习内容;(3)实习心得和体会;(4)对实习单位计算机信息与处理技术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制定者:赵莹审定者:王志晓批准者:林果园课程编号:P08135《程序设计综合实践》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学时:48(3周)学分:3分一、课程设计目标《程序设计综合实践》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专业的课程设计,属于专业实践环节;先修课程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适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专业.
程序设计综合实践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实践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必修教学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掌握C++、C#、Java或其他高级语言,进行面向对象程序开发;2)熟悉并掌握VisualStudio.
net、Eclipse或其他程序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方法,并使用其设计开发GUI应用程序;3)学习不同类型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并对已有项目进行自主扩展,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过程;4)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开发,培养锻炼综合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如下: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1.
工程知识1.
2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工程基础知识,了解通过计算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并遵循复杂系统开发的工程化基本要求.

目标1:掌握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并能使用软件集成开发工具,设计、开发、调试及运行基于特定应用背景的软件系统.

2.
问题分析2.
2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实际工程案例进行需求分析和描述.
目标2:针对具体的应用问题,进行功能需求分析,确定设计目标,并能绘制算法流程图.

4.
研究4.
2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有根据解决方案进行工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具有系统的工程研究与实践经历.

目标3:在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软件运行界面、关键类、编写代码,调试并正确运行满足需求的应用程序.

二、课程设计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1)课程设计内容1序号设计内容设计要求学时课程目标1基本游戏设计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熟悉FunCode环境的基本使用方法熟悉并使用VisualStudio.
net或CodeBlocks进行程序开发基于FunCode环境,使用C++开发下列小游戏:基础知识(完成愤怒小鸟、旋转鱼、出列入列小游戏)选择结构(完成电灯开关、渔网捕鱼、火炮小游戏)循环(完成三国杀、穿越火线、打地鼠小游戏)数组(完成冒泡法、猴子选大王、五子棋小游戏)12目标1,2,32基于面向对象的游戏设计与开发(1)1)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2)熟悉FunCode环境的基本使用方法3)熟悉并使用VisualStudio.
net或CodeBlocks进行程序开发4)基于FunCode环境,使用C++开发下列游戏(二选一):太空战机(具备太空战机进行作战的基本功能)坦克大战(具备坦克进行作战的基本功能)18目标1,2,33基于面向对象的游戏设计与开发(2)1)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2)熟悉FunCode环境的基本使用方法3)熟悉并使用VisualStudio.
net或CodeBlocks进行程序开发4)基于FunCode环境,使用C++开发下列小游戏(二选一):微信版打飞机(具备打飞机的基本功能)中国象棋(具备中国象棋对弈的基本功能)18目标1,2,3合计482)课程设计内容2序号设计内容设计要求学时备注1简单计算器1)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2)熟悉VisualStudio.
net、Eclipse或其他集成开发环境,并使用其进行程序开发3)使用C++、C#、Java或其他高级语言,设计开发一个支持连续计算的简单计算器,其过程包括项目分析、界面设计、代码编写和运行调试.
通过该项目的开发,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并通过项目实训的扩展练习加深印象,为开发较为复杂的应用程序打下基础.

12目标1,2,32学生通讯录1)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2)熟悉VisualStudio.
net、Eclipse或其他集成开发环境,并使用其进行程序开发3)了解并熟悉xml的基本知识4)使用C++、C#、Java或其他高级语言,设计开发一个学生通讯录软件,该学生通讯录采用xml格式存储数据,具备学生信息添加、编辑、删除、查找等功能.
设计过程包括项目分析、界面设计、代码编写和运行调试.
通过该项目的开发,使读者了解xml的基础知识,并掌握操作xml文件的基本方法.

12目标1,2,33拼图游戏1)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2)熟悉VisualStudio.
net、Eclipse或其他集成开发环境,并使用其进行程序开发3)了解基本的图片处理知识,如图片加载、分割等4)使用C++、C#、Java或其他高级语言,设计开发一个趣味拼图游戏,其功能是对加载的图片进行分割(如分割成3*3矩阵或其它矩阵)并随机加载到图片框矩阵中,用户使用鼠标拖动图片框中的图片进行拼图,系统能够自动判别拼图是否成功并进行提示.
设计过程包括项目分析、界面设计、代码编写和运行调试.

12目标1,2,34多文档文本编辑器1)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2)熟悉VisualStudio.
net、Eclipse或其他集成开发环境,并使用其进行程序开发3)了解多文档(MDI)应用程序的基础知识4)使用C++、C#、Java或其他高级语言,设计开发一个多文档的文本编辑器.
在文本编辑器、图像处理器这样的应用软件中,通常需要同时处理一个或多个文档,每个文档独立地执行软件所需要的功能.
这种需要在一个窗体中同时包含多个子窗体的应用程序通常称为多文档(MDI)应用程序,子窗体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交互,也可以互不相干.

12目标1,2,3合计48说明:1)"课程设计内容1"和"课程设计内容2"为并列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其一进行设计.

2)课程设计为给学生一个宽松的选择余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题目进行设计;通过系统设计,使学生深化对程序设计的理解,学会把实际问题抽象为软件模型的思维方法,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必要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方法.

3)"课程设计内容1"和"课程设计内容2"均要求学生提交程序设计源代码.

三、师资队伍课程负责人: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

实验教师: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教材:《C++程序设计实验与实训指导》,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
主要资料:FunCode程序设计教学与实训平台.
http://www.
rgsoft.
cn/[OL].
五、教学组织1.
教学构思与策略:采用项目实训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设计说明书,学生依照设计说明书进行基本程序的开发,开发完毕后自行对程序完善与扩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设计软件的综合能力.

2.
教学设计:在计算机专业机房,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人台计算机,一人一组的方式进行.

3.
设计要求:1)学习并模仿教师提供的项目设计文档,独立实现项目设计文档中提供的项目范例2)自主对项目范例进行扩展,完善和充实项目范例4.
教学服务:1)提供满足设计要求的实验环境(包括计算机和集成开发环境)2)提供完善的设计案例文档3)提供项目开发过程中全程指导4)提供程序设计方法的指导六、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
学生提交设计报告及程序(软件代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设计报告(论文)和程序(软件代码)进行验收,并进行成绩评定,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编号课程教学目标考查方式与考查点占比1目标1:掌握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并能使用软件集成开发工具,设计、开发、调试及运行基于特定应用背景的软件系统.

使用程序设计集成开发工具设计开发、调试应用程序,考察计算机工程基础知识10%2目标2:针对具体的应用问题,进行功能需求分析,确定设计目标,并能绘制算法流程图.

系统需求、系统流程图、软件界面设计、关键类图及软件扩展描述,考察问题分析能力40%3目标3:在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软件运行界面、关键类、编写代码,调试并正确运行满足需求的应用程序.

软件代码编写、调试、运行演示、系统功能扩展,考察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50%七、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使用现代程序集成开发环境,针对不同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设计、调试、实现设计要求的软件系统.
鼓励学生灵活使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本课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支撑依据如下表所示.
编号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依据1目标1:掌握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并能使用软件集成开发工具,设计、开发、调试及运行基于特定应用背景的软件系统.

通过课堂指导、课后自学方式,学习和掌握使用集成开发环境进行计算机工程设计的基础知识.

2目标2:针对具体的应用问题,进行功能需求分析,确定设计目标,并能绘制算法流程图.

通过课堂指导、课后自学方式,学习和掌握针对不同问题进行需求分析的能力.

3目标3:在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软件运行界面、关键类、编写代码,调试并正确运行满足需求的应用程序.

通过课堂指导、课后自学方式,学习和掌握使用集成开发环境进行设计、编码、调试、实现需求功能的独立软件系统.

八、说明本标准适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专业学生,课程标准的变更应由计算机学院审批.
课程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可根据实验室条件情况的变化,在满足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对实验项目进行调整.
学生应根据实验项目要求,充分阅读指导书和参考资料,认真做好实验课前预习.

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变更需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组织系所会议讨论通过.

HaBangNet(6.95美元/月)美国vps 5TB流量/德国vps 香港双向CN2 GIA VPS

HaBangNet支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只是价格偏贵,之前国内用户并不多。这次HaBangNet推出三个特价套餐,其中美国机房和德国机房价格也还可以,但是香港机房虽然是双向CN2 GIA线路,但是还是贵的惊人,需要美国和德国机房的可以参考下。HaBangNet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香港IDC商家,中文译名:哈邦网络公司,主营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荷兰、美国、德国机房的虚拟主机、vps、专用...

CloudCone:$14/年KVM-512MB/10GB/3TB/洛杉矶机房

CloudCone发布了2021年的闪售活动,提供了几款年付VPS套餐,基于KVM架构,采用Intel® Xeon® Silver 4214 or Xeon® E5s CPU及SSD硬盘组RAID10,最低每年14.02美元起,支持PayPal或者支付宝付款。这是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国外VPS主机商,提供VPS和独立服务器租用,数据中心为美国洛杉矶MC机房。下面列出几款年付套餐配置信息。CPU:...

天上云月付572元,起香港三网CN2直连,独立服务器88折优惠,香港沙田机房

天上云怎么样?天上云隶属于成都天上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云服务器及物理服务器的国人商家,目前商家针对香港物理机在做优惠促销,香港沙田机房采用三网直连,其中电信走CN2,带宽为50Mbps,不限制流量,商家提供IPMI,可以自行管理,随意安装系统,目前E3-1225/16G的套餐低至572元每月,有做大规模业务的朋友可以看看。点击进入:天上云官方网站天上云香港物理机服务器套餐:香港沙田数据中...

二叉树遍历为你推荐
手游运营手册游戏策划新手应该看那些书籍?伪静态什么是伪静态伪静态有何作用网站运营网站运营的工作做什么照片转手绘有什么软件可以把相片变成手绘的,不是美图秀秀里面的手机区号手机号码前怎样填写正确的国内区号?办公协同软件求一款国内知名的OA办公软件,谁知道有哪些呢?网易公开课怎么下载手机上的网易公开课的付费课程怎么下载??????如何建立自己的网站怎么创建自己的网站迅雷云点播账号求百度云或者迅雷云播账号密码lockdowndios8.1怎么激活内置卡贴
海外域名 万网域名 域名备案收费吗 怎样申请域名 荣耀欧洲 flashfxp怎么用 联通c套餐 idc测评网 英文简历模板word 河南m值兑换 网站木马检测工具 厦门电信 smtp虚拟服务器 带宽租赁 免费的asp空间 西安主机 php服务器 移动王卡 免费赚q币 湖南铁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