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香荒芜尖塔

荒芜尖塔  时间:2021-03-22  阅读:()
海纳百川藏书博览简装书库自然科学总论自然科学普及读物万物和谐地球村自然与人类的故事02高峻史炎均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3.
资源利用神州油香溢千秋石油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之一,与煤相比,具有开采方便,易于运输,发热量大,污染较轻等优点,因此被人们所广泛使用.
在工业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通常占了第一位.
天然石油也称原油,是蕴藏在地下的一种可燃烧的液态物质,颜色从无色透明到淡黄、棕红乃至棕黑色和暗绿色.
如果石油中所含的石蜡及其他杂质越多,那么颜色就越深,粘稠性也随之增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千多年前.
《汉水·地理志》载:"高奴,有淆水,肥可蘸.
"淆水是今陕西延安市延水河的一条支流,"肥可蘸"就是可以燃烧的意思.
《后汉书·郡国志》在"酒泉郡延寿县"条中,也载有:"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其水甚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
"此后在《北史·西域传》中,也记录了新疆龟兹(今库车)一带石油的产出:"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状如醍醐,甚臭.
"由此可见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前就对石油的物理性状有了明确的认识.
当时人们把石油称为石脂水,黑香油,硫黄油和火油等,并逐步加以利用石油,用于点灯、制烛、润滑、补缸、治病和制墨等,甚至也用于战争.
《元和郡县志》载:"石脂水在玉门县东南二百八十里,……周武帝宣政中(公元578年),突厥围酒泉.
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赖以获济.
"《吴越备史》一书还记载五代时(公元919年),有人将火油装在铁筒中发射出去,以烧毁敌船.
至于石油这个名字,则是我国伟大的科学家沈括命名的.
公元1080年,也就是北宋元丰三年的隆冬时节,沈括途经陕北,来到鄜延境内(即今天的陕西省富县和延安市).
他下马步行进城,只见沿途的帐篷内热气腾腾,而四周的雪水也已融化开来.
沈括对此非常好奇,想在这天寒地冻、取柴困难的时候,居然家家户户皆炊烟袅袅,他们烧的是什么呢于是他走进了帐篷,一看当地百姓烧的根本不是柴禾,而是一种黑色液体,粘稠似漆,烧起来火非常旺,发出的热量极大.
当地人称这种液体为"石脂水",对此沈括被激起了探索的兴趣,他又兴致勃勃地跟着采石脂水的人去实地考察,发现这种粘稠似漆的液体和泉水,沙石混在一起,从岩石缝隙中漫漫渗出,漂浮在山涧小溪的水面上,见到此景后,沈括想原来这种油状物质是从石头缝中冒出来的,那么称它为"石油"不就更好了吗!
于是沈括就将石脂水命名为石油,在他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详细地记述了石油的产地和性状,指出石油"生于地中无穷","后必大行于世.
"既然石油生于地中,那么是不是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都会有石油呢现代石油勘探和开采的大量实践已经表明:地球上99.
9%的石油都生成在沉积岩层中,形成石油的原始物质都是生物提供的.
在遥远的地质年代中,许多湖泊、沼泽、浅海和海湾等水域中生活着大量动植物和浮游生物,当这些生物体死亡以后,它们的遗骸和着泥沙一起沉入湖底或海底堆积起来.
随着地壳的下沉以及生物遗骸堆积的越来越多,最终生物遗体同外界空气隔绝,经过长时间细菌的厌氧分解,以及地层深部的高温高压作用,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逐渐转化为石油烃类.
但是要形成现代的规模性开采,仍需要有一个富集成矿的过程.
首先要有储集石油及其附属物天然气的岩层,它们必须是孔隙较大的砂岩和石灰岩;其次储油岩层的上部必须有质地致密的岩层加以覆盖,如页岩、泥岩和致密的石灰岩等,使油气不致向外逸散;第三储油岩层的底部要有一定的底托力,这通常可以是致密的岩层,或是地下水和含地下水的饱和岩层;第四要有一定的油气圈闭,使油气被阻隔封闭而不能再发生迁移.
只有这样的工业油气藏方具有开采价值,这其中油气圈闭在寻找石油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常常是寻找石油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
我国石油古代主要产自西北地区,像甘肃玉门早在2千多年前就已是我国石油的主要产地了.
然而我国石油的工业性开采却很晚,我国第一个油田-陕西延长油田直至1907年才建成投产,当时的年产量不足百吨,以后逐年增加,到1943年曾达到31.
7万吨.
从延长油田的开发到1949年全国解放的43年时间里,我国石油的总产量只有278万吨,总共钻出油井168口,主要的油田为甘肃玉门老君庙,陕西延长和新疆独山子等,而当时每年从国外进口的"洋油"却在200万吨以上.
解放前,全国90%以上的地区没有经过石油地质调查,对石油资源的分布情况不很了解.
特别是我国陆上石油主要产自中新生代的盆地中,含油地层多为陆相沉积,这与盛产石油的中东,美国和墨西哥等以海相地层生油为主的情况不同,因此早在本世纪初,国外一些地质学家曾经断言中国贫油.
1914年,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经理罗杰斯在《美国实业发展史》一书中这样说:"亚洲腹地包括蒙古高原、中国大部及西藏大山脉,毫无石油蕴藏之可能.
"解放以后,我国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迫切需要寻找和开发新的油气田.
广大地质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突破陆相盆地这个禁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和石油开采工作.
1959年9月26日,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从东北松嫩草原上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探井喷油了,预示着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油田,为了纪念国庆,就将它命名为"大庆油田",大庆油田的出油,也彻底打破了中国贫油论和陆相盆地无油理论的桎梏.
通过实践,我国广大的石油地质工作者逐渐积累起丰富的陆相盆地找油的经验,使石油地质勘探大幅度地在我国东部地区展开.
以后相继在华北平原发现了胜利、大港、任丘和中原油田,在苏北平原找到了苏北油田,在江汉平原诞生了江汉油田,从此我国的石油工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1963年我国石油产量达到648万吨,首次宣布自给自足,1978年石油产量突破亿吨大关,产量跃居世界第七位,正式进入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
从1973年开始,我国还成为石油输出国之一.
到1984年,我国在15个盆地中找到了200多个油气田,另有50个盆地发现了油气显示,其中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下面已经探明是又一个巨型油田,可谓是第二个沙特阿拉伯.
目前我国陆上的石油探明储量已居世界第11位.
70年代后期,我国陆续对东部海域开展了大面积的油气资源调查工作,发现了一批储油构造,并在渤海、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和东海等地先后获得了工业油气流,证实了我国东部海域是一个具有相当远景的石油蕴藏地区.
据1982年地质矿产部发表的我国石油资源远景储量达300~600亿吨,而我国从历史上到1983年底为止,总共开采出的石油不过12亿吨左右.
因此我国的石油资源开发远景非常乐观.
在世界范围,石油已被广泛使用.
195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首次超过煤炭,从此世界能源消费进入了"石油时代.
"近年来,石油已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3以上,世界石油的产量也以年递增大约1亿吨的速度向前跃进,1979年创造了31.
7亿吨的历史最高纪录.
石油产量在各种能源中首屈一指.
在50年代以前,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大部分集中在美国、委内瑞拉和苏联等国,总储量仅150亿吨,到1970年探明的储量达720亿吨,至1982年达939亿吨.
目前全世界较可靠的石油远景储量约1500亿吨,其中仅阿拉伯一波斯湾盆地即达710亿吨.
波斯湾地区的巨大油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即开始陆续发现,50年代起产量呈现连续的跳跃式增长,占世界石油产量的比重由1945年的7%迅速提高到1973年的38%,1981年因人为因素降至28%.
由于波斯湾地区的油田规模大,开发条件好,生产成本低,尤其是可采年限长,因此石油生产执世界牛耳的局面将长期保持下去.
石油这种由千百万年前生物遗骸所形成,默默地流淌在地表下面的能源近几十年来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波斯湾地区因此而成为国际政治的敏感地区,石油作为能源和原料能如此深刻广泛地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乌金遍地在华夏600多年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谈到了他曾在中国北方所看到一件奇怪的事:"整个契丹省(元时的中国)到处都发现有一种黑色石块,它挖自矿山,在地下呈脉状延伸,一经点燃,效力和木炭一样,而它的火焰却比木炭更大更旺.
甚至可以从夜晚烧到天明仍不会熄灭.
这种石块,除非先将小块点燃,否则平时并不着火.
若一旦着火,就会发出巨大的热量.
"马可·波罗所说的这种黑石块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煤.
可是当时的欧洲人对煤这种地下矿藏仍很陌生,所以他把煤当成了一种奇异的现象.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用这种"黑石头"来烧火炼铁了.
在西汉时,我国的冶铁业已十分发达了.
在河南省巩县的铁生沟冶铁遗址(公元前205~公元25年)中曾经发现过用煤饼炼铁的痕迹,这比欧洲人16世纪才用煤炼铁要早1700多年.
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河水二》中载:"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但充三十六国用.
"当时人们将煤称作"石炭",这是因为黑色的煤块颇似用木柴烧成的木炭,故有此名.
后来有人用煤来试制墨,因此煤也被称为"石墨".
到了宋代,京都汴梁(今开封)数百万家炊事都用石炭,没有人再用木柴.
同时用煤烧瓷,冶铜、铅和锡等,也都有了文字记载.
明朝以后,人们始称煤炭,当时人们把它同金相比,称为"乌金".
明代于谦曾写过一首有趣的《咏煤炭》诗,其中两句为:"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大科学家宋应星在他的《天工开物》著作中将煤按块度分为明煤、碎煤和末煤三类,并指出明煤出于北方,碎煤产于南方,按其用途:"炎高者曰饭炭,用以炊烹;炎平者曰铁炭,用以冶锻.
"虽然人们用煤的历史很早,然而在过去对煤的来历却不了解,认为它和别的石头一样,是地下本来就有的东西.
后来,人们在含煤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植物化石,于是才逐步认识到煤并非是一般的石头,而是由古代树木变成的一种特殊的矿石.
远古时代,气候温暖湿润,广阔的滨海和湖沼地区生长着大片茂密的森林.
以后随着地壳的沉降,大量死亡后的植物遗体被水淹没或浸泡,难以和空气接触.
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植物体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等逐步转化为腐殖质等物质,它们与尚未分解或部分分解的植物遗体,与地表流水携入沼泽的泥沙,地下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等混合在一起,发展变化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一种褐色的淤泥状物质——泥炭.
泥炭无光泽,含碳量只有50~60%,因此不能算是真正的煤.
地壳继续下沉,泥沙或海水将泥炭掩埋,才进入成煤阶段.
随着时间的久长,上覆物质越积越厚,温度和压力渐渐增高,促使泥炭进一步发生变化,氮、氢、氧不断被挤出,含量减少,碳的纯度逐渐增加,有机物分子的聚合程度随之提高,经过压缩、脱水、胶结,聚合等一系列理化作用,泥炭变成了褐煤,含碳量提高到60~75%.
成煤阶段之后是变质阶段,褐煤在进一步的加压加温条件下,内部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再次发生变化.
褐煤在地下埋得越深、越久,碳的纯度也就越高.
褐煤转化为长焰煤,石粘结煤,弱粘结煤、气煤、肥煤、焦煤、贫煤等烟煤,因其燃烧时有烟而得名.
碳含量为75~90%,氢含量5~4%,氧含量10~2%.
若温度、压力继续增大,则烟煤进一步转化为碳含量92%以上的无烟煤,甚至是碳含量在98%以上的石墨和天然焦炭.
随着地壳的反复升降,煤层可以层层叠叠,相互交错,从地球上最主要的造煤时代一古生代的石炭纪开始,一层一层往上叠加.
山西大同侏罗纪煤系地层中就出现了二十二层煤,可见地壳的每次升降,也是聚煤成煤的有利时机.
我国煤炭资源极为丰富,至1984年底,探明的储量达7000亿吨,位居世界第二.
不同时代的含煤地层遍及全国各地,含煤区的面积超过55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5.
7%.
在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中,各类品种都有,可供炼焦用的占36%,可作化工原料用的无烟煤占17%,动力用煤则占45%,石煤占2%.
虽然我国煤炭资源总储量相当高,但分布上仍有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成煤地质条件差异造成的煤炭地理和数量分布上的不平衡.
全国煤储量的90%以上集中在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集中于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河北和新疆等地.
而长江以南的煤矿除了贵州省比较丰富外,不足全国储量的2%.
我国现在的八大煤炭基地,只有黔西六盘水位于江南,其余均位于江北.
山西是我国的"煤炭之乡",其拥有的煤储量占全国的1/3,位居第一.
东起太行山西麓、西至黄河东岸、北起宁武山下,南迄中条山北翼,全省15.
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含煤面积占37%以上.
全省105个县中,有94个县产煤,堪称乌金遍地.
山西的煤炭首先是品种齐全,有焦煤、动力煤和无烟煤,储量约占全国同类煤炭储量的50%,焦煤中的主焦煤、瘦煤、肥煤和气煤等优质煤的品种也样样俱全.
此外还有褐煤,用途也很广泛,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其次是质量好.
山西大多数煤炭灰分低,含硫少,发热量高,工业和民用皆宜.
驰名中外的晋城兰花煤,干净、火旺、发热量大,过去西欧有的国家的王宫专门用它烧壁炉.
第三是地质构造简单.
山西煤炭一般埋藏较浅,煤层平缓、流沙断层少,建设速度快,开采成本低.
在地质复杂地区建设一座中型矿井的时间,在山西可建设一座大型矿井.
山西开发煤炭的历史也很久远,相传女娲氏炼石补天,其遗灶就在山西平定县东部的浮山上,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山西就已经开始手工挖煤.
至宋代,挖炭采煤,已极兴盛.
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的实业计划中,提出了"山西无尽藏之煤铁,应以大规模采取之".
目前山西已有沁水、西山、霍西、河东、大同、宁武、五台和浑源等八大煤田.
其中沁水煤田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属世界大煤田之一.
1981年山西的煤产量突破亿吨大关,占全国原煤产量的1/6.
国家每年从各省、市、自治区调出的煤炭中山西占50%以上,山西煤炭工业给国家提供的利润占全国煤炭系统的70%以上.
国家为了便于运输山西的煤炭,修建了著名的大同至秦皇岛的重载铁路.
现在山西每隔6分钟就有一趟满载煤炭的列车运向外省.
山西已成为我国能源工业的强大支柱.
除山西外,我国各地著名煤矿还有开滦、抚顺、平顶山、六盘水、淮南、淮北和鸡西等.
开滦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是我国最老的煤矿.
从1878年建立第一对矿井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最大的炼焦肥煤基地,主要保证北京、天津和鞍山等城市的需要.
抚顺煤矿位于辽宁抚顺市,解放前及解放初为我国最大煤矿,曾有"煤都"之称.
煤层生成于第三纪,有我国最厚的煤层,最厚达125米,平均为50米,也是我国最大的露天煤矿.
平顶山煤矿位于河南平顶山市,因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对支援南方缺煤省有重大作用.
六盘水煤矿位于贵州省西部六枝、盘县、水城三县境内,储量大,煤种全,是南方最大的炼焦煤基地,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煤炭基地之一.
淮南煤矿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煤质好,可全部用于配焦及动力用煤,交通运输条件好,将成为我国大型煤炭生产及出口的基地.
淮北煤田位于安徽省淮北市,将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炼焦煤和无烟煤生产基地.
鸡西煤矿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煤质优良,开采方便,是东北地区冶金及动力用煤的主要基地之一.
与石油相比,煤炭优点虽不如石油,但其储量远较石油为多,其分布也比石油广,因此它是一种稳定和重要的能源,不会因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而发生危机,近年来一些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也转而加强煤炭资源的开发.
我国为了实现本世纪内煤炭生产达到年产12亿吨的水平,除了加强八大煤炭基地的开发外,正加紧建设内蒙的元宝山、霍林河、伊敏河、准噶尔及山西平朔五大露天煤矿的建设,并以山西为中心建成全国最大的能源开发中心,皆时,将有力地推动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促进四个现代化的建设.
无盐不知味打开上海地图,人们可以在南汇县找到两个奇怪的地名,即三灶和六灶,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古代这些地方都处在海边,人们在此架灶熬盐,根据编号就在这广阔的滨海边取了三灶和六灶的地名.
自唐代开始,历经宋、元、明三代,引海煮盐曾是古代上海的重要产业之一.
宋代建炎(公元1127—1130年)年间始设两浙都转运盐使司,分司于上海东南的新场镇(今南汇县境内).
东南部的滨海盐场达27处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下沙盐场.
在元代至元、至正年间(公元1335—1367年)下沙盐场产盐达1336.
6万斤,约达上海全部产量的50%.
新场镇在元明之际,曾经发展到"歌楼酒肆、商贾炫耀、繁华超过县城.
"但随着大海东移,"盐既南徙,而海波西,苇荻不复生,煮盐者大半亡去,"明清之际,又遭倭冠的侵扰,加速了上海盐业的衰退.
如今只剩三灶、六灶,下沙和新场等地名让人可以追寻到一些历史的痕迹.
食盐是生命不可缺少的成分,人需要它,其他生命也需要它.
盐是人类最需要的生活物质之一,在"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中位居第四.
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没有盐,不仅会使饮食无味难受,同时也会影响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
从古至今,盐不仅受到老百姓,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在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统治国家和人民,通常把盐和铁收归国家垄断性经营,这就是所谓的"官盐",私盐的生产和贩运都将受到严惩.
食盐除了供人们生活所需外,它在工业上的用途也十分广泛,有化学工业的基础之称,是制碱、制氯、造纸、化肥、农药、人造纤维、染料和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左为盐井和井架,利用架顶滑车汲出盐水,用视筒引入右面火灶上五口盐锅熬盐原料,世界上如今每年生产的几千万吨盐,绝大部分都用于化学工业.
盐类矿产是指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硝酸盐和硼酸盐等,它们都是易溶于水的无机盐类.
普通海水的平均盐度在3%左右.
近海地带的海湾和内陆湖泊,如果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而且水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时,水中的盐度便开始增高,经过长期的蒸发浓缩以后,就形成了盐度很高的卤水.
在极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含盐卤水还可进一步蒸发,其中的盐类矿物便会和其他泥沙沉积物一起有规律地沉积下来,形成了盐类矿床.
由于盐类矿物的溶解度不同,蒸发浓缩时,总是溶解度小的先沉淀,溶解度大的后沉淀.
通常的沉积顺序是: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等)→硫酸盐(石膏、芒硝等)→氯化钠(石盐)→钾、镁的硫酸盐和氯化物.
我国的盐矿资源非常丰富,光是石盐就有海盐、井盐、池盐(或湖盐)和岩盐等好几种.
海盐是由现代海水经自然蒸发而晒制出来的,平均每1000公斤的海水可生产27公斤的盐.
我国的海岸线绵延曲折,尤其是在杭州湾以北,多为地势平坦的泥沙质海滩,风多雨少日照足,十分适合晒盐工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约占全国原盐产量的80%.
井盐主要产于我国四川的自贡,威远等地,估计石盐储量有100多亿吨.
自贡自古以来便被称为"西南盐都",开采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其产量曾占全国原盐产量的10%.
解放以后,自贡一直供应川、滇、黔、鄂和陕南、湘西人民对食盐的需要.
井盐,顾名思义就是盐从井中采挖出来的.
这种井一般深达数十米乃至数百米,可是井口只有饭碗那么大.
从井里取出来的不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岩盐,而是一种又黑又浓的盐卤.
把这种卤水放到大锅中去熬,待水分跑掉以后,就得到了白花花的盐.
那么地下的盐卤是从哪儿来的呢原来在1亿多年以前,现在的四川曾经是个很大的内陆湖泊,湖水里含有较多的盐分,随着湖水的蒸发,盐的浓度逐渐增加.
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形成固体的岩盐,地壳便开始上升,许多盐水都散失掉了,只有靠近湖泊中心凹地的那一部分盐水,进入了石灰岩的缝隙和空洞,在地层里储藏起来.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盐水在石头缝中进一步浓缩,变成了黑黑的比海水还要咸的盐卤水,慢慢地在岩层裂缝和空洞最多的地方汇集.
成为可以开采的盐卤矿藏,只要在这些地方打井,就可以把地下的卤水汲取出来.
过去,在自贡有种叫做"山匠"的人,他们会看盐卤的"龙脉",只要他说有龙脉的地方,就可能埋藏有盐卤资源.
事实上,山匠所寻找的龙脉就是那些地层构造变化较大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的裂缝和空洞比其他地方多,最适合盐卤在那儿聚集.
这些懂得一些地质知识的山匠是很受当地百姓尊敬的.
池盐是由于内陆的咸水湖或盐湖湖水蒸发而成,多产于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宁夏和山西等省和自治区.
池盐产于地表,开采也较井盐为易.
青海柴达木盆地中的盐湖面积广大,在数十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小和成分不一的盐湖几十个.
在这些盐湖中,仅石盐的储量就达500亿余吨,此外还有钾盐、硼酸盐、芒硝等矿物,平均每升湖水的含盐量也比普通海水高出许多倍,水中富含钾、镁、钠、硼、锂、溴、碘、铷、铯、铀和钍等多种元素,是发展我国无机盐化学工业的宝库.
这些丰富的盐矿资源都是近200万年来,由于降水量稀少,湖水大量蒸发,盐分高度浓缩而成.
当地的公路、铁路不少都建立在茫茫的盐滩上,更有著名的"万丈盐桥"景观,这里几乎是一个盐的世界.
山西运城的盐池(即解池),是我国东半部首要的池盐生产中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产品称为河东盐或潞盐,曾经驰名全国.
岩盐是盐的结晶体,产于地下岩层,我国著名的古代地理著作《水经注·江水上》载:"王隐《晋书地道记》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
"这指的就是岩盐.
现在我国在云南昆明、江西会昌和安徽定远等地,都先后找到了几十亿乃至上百亿吨以上的大盐矿.
最近在江苏淮安地区发现的巨大岩盐矿床,储量达一千几百亿吨,为世上罕见.
盐类矿产除了人类生活和工业用途外,往往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用途.
在美国堪萨斯大草原下,有一个卡利盐矿,人们不仅从那儿开采出大量的盐,而且还把它当做一个别致的"地下保险柜",在里面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件、资料和电影胶片等.
亿万年的岁月和沉重的压力,使这里的盐层变得比花岗岩还要坚硬,温度不高不低,十分宜人,因此这个地下盐矿被认为是储藏贵重物品的最理想的场所.
在西亚的以色列和约旦之间有举世闻名的死海,它是世界上最低的地方,平均水面低于海平面395米,该地气候十分干燥,年降雨量仅50毫米,可蒸发量却高达140毫米,海水的蒸发使盐份浓度不断增高,含盐量达30%,成为世界上最咸的海,水中除细菌外,没有其他的动植物,故被称为死海.
由于含盐量高,湖水的比重大,海水的浮力也特别大,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而不致下沉,非常奇特,因此每年吸引着无数的观光者来此旅游,成为西亚著名的旅游胜地.
地下热能蕴藏多1870年,在美国的怀俄明州黄石地区,来了一支探险队,当他们到达火洞河的谷口时,一眼望见一高大的水柱直冲天空,并冒出大量白色的水蒸汽.
一位探险队员立即高喊:"看啊!
间歇喷泉!
"全体队员一个个兴奋得赶向前去,只见无数大小喷泉在广大的盆地内先后喷发,一股股粗大的热水柱携带着大量的水蒸汽,直射空中,人们的目光跟随着水柱的上升而抬高,水柱夹杂着水蒸汽也越来越粗大,水柱顶部的泼水,好似海洋中起伏的巨浪,而水蒸汽则升入空中化为云雾.
这真是令人兴奋和激动的时刻.
这座被人们最早发现的喷泉由于比其他喷泉都更有规律,通常在一昼夜内可喷发21~22次因此获得了"老忠实泉"的雅号,并得到越来越多的游人欣赏和记者的推荐,其名声一年大似一年,如今老忠实泉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喷泉的热量和力量其实都是来自于地球的内部.
地球内部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在地表常温层以下,地壳内部的温度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的,通常每加深100米,地温就要增加3℃,这就是地热增温率.
地球内部不断发生着热核反应,放射性元素在蜕变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炽热的岩浆在地球深处涌动着.
地球内部热能所潜在积蓄的能量,大约相当于3.
5*1024千瓦小时的电能,或是几乎等于世界所有煤炭蕴藏热能的1.
7亿倍.
由于地球内部有如此巨大的热能,也使得地下深层的水慢慢地被加热,甚至变成高温的水蒸汽储藏在地壳深处.
如果人们要从地下取得80℃的地下热水,按地热增温率计算,就要打一口深达2千米以上的钻井,但这样做是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因此人们往往在地表浅处去寻找那些由于某种地质上的原因而破坏了正常的地热增温率,使地温异常升高的地方,如地壳断裂运动活跃的地区,或是火山岩浆活动频繁的地带.
这些地方地球内部的岩浆往往上升到近地表处,将地下含水层中的水加热,而被加热的水在蒸汽的压力之下,就沿着裂缝四处扩散,有些就上升到了比较浅的地方,它们或是慢慢地流出地表,成为热泉或温泉,或是一直冲出地面,形成喷泉,这样就将人们难以直接利用的地下热能带到了地上.
在地热资源中,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当数地下热水,它具有埋藏浅、分布广的优点,对于多数出露地表的泉水人们可以直接加以利用,而埋藏在地表浅处的地下热水,则可以开采利用.
地下热水根据其温度的不同可加以分类,都有各自不同的用途.
通常温度在150℃以上的称高温热泉,可用于发电、供暖、工业热加工、干燥等;温度在100~150℃的称中温热泉,一般用于发电、供暖、工业干燥、脱水加工、回收盐类和制造罐头食品等;温度在100℃以下的称低温热泉,其中50℃以上的可用于温室、取暖、家用热水、工业干燥和制冷等,温度在20~50℃的可用于洗澡、孵化、饲养牲畜、加温土壤和脱水加工等.
我国以100℃以下的低温热泉居多,所以定的标准也比国际通用的标准要低.
一般国内将120℃以上的称高温泉,91~120℃的称中高温泉,61~90℃的称中温泉,41~60℃的称中低温泉,低于40℃的称低温泉.
我国的地热的主要分布地区是在东部沿海各省,目前已发现热泉600多处,绝大部分为中温泉,另一个地区则位于西南的滇藏地区,称为西南地热区,属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热带的一部分,也是我国陆上水热活动最强的地区.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北90公里处的羊八井,是我国近年重点开发的地热区.
羊八井位于海拔43O0米的高原地区,四周高山环绕,冰雪终年不化.
在6.
8平方公里的低洼地带,热泉密布,蒸汽腾腾,与周围的冰雪世界交相辉映,极为有趣.
其中有一个7000米2的热水湖,水深最大16米,水温50℃.
从1974年开始勘探,现已经证实是一个很有开发价值的地热田,井口水温可高达150℃,井内有4000百帕的压力,地下200米深处的最高温度可达171℃,整个地热田的发电潜力可达8000万千瓦,目前已正式建成发电厂,电力正源源不断地输向拉萨等地.
在云南西部,分布着我国著名的腾冲火山群,在此可以见到规模宏大,广为分布的间歇热喷泉,沸喷泉,以及自溢的地下热水所形成的地下热水河、湖和塘等.
一股股高压蒸汽常自乱石缝中喷射而出,并伴有沸水,温度可高达98.
7℃,如果溅落身上,会烫伤皮肉.
硫磺塘自明清以来便有"一泓热海"的美称,直径达3米以上,水深2米,池中沸水翻腾,哄鸣声不断.
3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冒雨考察了硫磺塘等地,并在其游记中作了生动的记录.
至今看来,依然如故,真是名不虚传,数百年来水热活动的强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腾冲火山群是我国地热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
从地下冒出来的温泉,也并非都像羊八井和腾冲那样或是沸腾或是喷出,如此有声有色,更多的是不声不响的,终年不断地从地下涌出热水来,像陕西临潼骊山的华清池温泉,在公元前周幽王就在温泉旁建起了骊山宫,秦始皇时砌筑骊山汤,到唐玄宗时又为杨贵妃建造了华清宫,名闻遐迩数千年.
如今,安徽黄山、江苏南京、福建福州、云南昆明、广东从化等地的温泉都已成为人们休息、疗养和旅游的好去处.
在世界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得最好的国家之一是冰岛.
早年,欧洲大陆的人乘船来到位于北极圈附近的冰岛时,看到这儿的地面上老是在冒着白色的热雾,他们以为是地上在冒烟,就把他们登陆的地方称为"冒烟湾",这就是今天冰岛的首都雷克雅未克这个名字的意思.
冰岛有70%以上的人口利用地热取暖,是世界上利用地热资源最广泛的国家.
冰岛1980年的地热发电已达32兆瓦,预计到2O00年可达68兆瓦.
雷克雅未克因此也成为世界上最清洁的城市,现在居住在这个寒带城市的十多万人中,没有一家烧煤取暖,天空上看不见一丝黑烟,人们铺设了数百公里长的温泉管道,把将近100℃的滚烫的泉水引入家中,再送进暖气管.
这样即使在寒风凛洌的严冬,这一"天然暖气"也能把屋里变得温暖如春,鲜花怒放.
甚至在用温泉加热的室内菜园和果园内,一年四季都可生长出各种鲜嫩的蔬菜,并可栽培出热带的水果.
由于地热分布广泛,利用较为方便,建设资金不多,而且没有环境污染,因此是世界上一种非常有潜力的能源.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在勘探利用地下热水,有11个国家已用地下热水发电,发电量居前5位的分别是美国、意大利、菲律宾、新西兰和日本.
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地热资源将得到人们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衣被天下丝麻棉当我们人类祖先离开了森林以后,便走上了一条漫长的进化之路.
那时人类身上披挂着几片树叶,手持树枝和石块,为了生存而披荆斩棘,四处奔走.
当天寒时,人们不得不挤缩在一起,互相用身体取暖.
这种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后,人类终于慢慢地懂得了以植物和动物纤维为原料,纺织出各种布匹,随后最原始的服装出现了,它不仅为我们阻挡了夏天的烈日和冬天的寒风,而且更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文明世界.
丝、麻、棉就是我们人类利用最频繁的动植物纤维,即使在化学合成纤维工业发达的今天,用丝、麻、棉仍是我们制作服装的最基本的原料.
蚕丝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其历史已有近5000年了.
《通鉴外纪》载:"西陵士之女嫘祖为黄帝之妃,始教民蚕桑、治丝茧以供衣服.
"传说中的黄帝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可见当时在黄河流域人们已知道了怎样养蚕制丝.
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荫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到一个半割的茧壳:1958年从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到碳化了的丝绒,丝带和绢片,经示踪碳测定年代,时间在公元前275O(±100年).
这些事例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不同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
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野桑蚕经过驯化变成了原始家蚕,继而通过人工选择,不断改良,逐渐成为现代的家蚕.
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起的周代直至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蚕丝业已遍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自秦以后,尤其是在汉初时的70多年内,蚕丝业进入了鼎盛时期,养蚕地区南至海南岛,北至内蒙古.
丝织品种和染色水平也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
仅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到的200件各式各样的丝织品,就是最好的证明.
到三国时,魏、蜀、吴都相继在各自的统治区内奖励蚕桑,尤其是蜀锦成为刘备筹措军费的主要来源.
至5世纪时长江中下游已是"丝绵布帛之饶,覆被天下"了.
8世纪初的唐朝,北方的丝绸产量虽然还是全国首位,但重心已逐渐向南方转移,到10世纪北宋时,长江以南连同四川在内,上缴的绢丝棉已占全国的1/3,而苏浙两省就占了总数的1/4.
12世纪初南宋建都杭州后,苏浙的蚕桑生产已大大超过了北方.
到17世纪的清朝,浙江的杭嘉湖地区成了国内唯一优质蚕丝的产地.
珠江三角洲至19世纪末,也成为我国主要蚕丝产地.
中国蚕丝业的发展,为向外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秦始皇时期,蚕丝随军传到了朝鲜半岛.
到公元3世纪时,蚕丝又从朝鲜传到了日本.
据日本文献记载,当时日本派人到中国,来寻求养蚕的技术人员,结果去了4名女子,训练日本人养蚕和从事缫丝纺织.
以后日本人为了纪念这4名中国妇女而特地建起了寺庙.
汉武帝时,为了宣扬帝国的强盛,派了张骞出使西域,带了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丝绸,由此向西方各国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页.
丝绸之路沿着昆仑山北坡西行,穿越中亚细亚的荒漠,到达印度和伊朗等地,再转运至罗马.
丝绸令欧洲人惊奇无比,大开眼界,赢得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和喜爱,被认为是华贵和奢侈的物品,贵族们争先恐后地购买,中国也因此赢得了"丝国"的美称,被西方称之为"赛里斯".
虽然丝绸美丽的色彩和光滑的质地令无数西方人为之倾倒,然而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商队要过沙漠,登高山,道路十分艰险,货物运输十分不易,丝绸的价格也非常昂贵,西方人一直苦于自己不懂种桑养蚕缫丝.
到公元550年我国南北朝时,两位久居中国的波斯人来到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向查士丁尼国王大谈自己的养蚕的经验,于是查士丁尼国王为发展极为有利可图的蚕丝业,又令这两人重返中国去弄蚕卵,两年后这两人果然不负众望,偷偷地将蚕卵放在竹杖中带出了中国,从此欧洲始有蚕丝业,生产的丝绸可以直接供应欧洲各国.
8世纪蚕丝业进入西班牙,12世纪传到意大利,1500年传到法国,至18世纪传遍整个欧洲,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试养.
公元16世纪中叶,家蚕由西班牙人带入新西班牙(今墨西哥),此为新大陆最早有蚕的记录,但由于缺乏养蚕技术而死亡.
1609年英国詹姆斯一世也想将家蚕输入美洲,不幸因航船遇难而未成.
直到1619年家蚕才在美洲定居成功.
虽然今天世界各国都能生产丝绸,但是中国仍被视为丝绸的故乡,中国的丝绸依然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视为珍贵的礼物.
苎麻苎麻是我国著名的特种经济植物,为荨麻科苎麻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苎麻纤维的利用和生产,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绳索,大部分是利用苎麻拧成的,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7000年前就开始利用苎麻纤维的见证.
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有苎麻织成的平纹细麻布,及用两股或三股苎麻拧成的绳索,这是我国最早关于麻布的记录,距今已有约4700年的历史了.
我国人民用苎麻织布远比用棉纺纱织布的历史悠久得多.
在棉花引进以前,丝绸和麻布是我们祖先最主要的衣着材料.
麻布的粗细以布幅经纱的多少表示,经纱就是纤维纺成的纱线,当时叫做"缕",八十缕为一升.
周代时,七至八升的粗麻布是奴隶穿用的,十至十四升布为一般平民所使用,十五升以上的称"缌布",与丝帛同义.
三十升的缌布相当于现今最高级的府绸,规定只供应天子和贵族制帽.
"乌纱帽"就是用三十升的缌布制成,再涂上黑漆,称为"麻冕",是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物.
苎麻古时称"纻",至秦汉时期演变为"苎".
苎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则较少.
三国(吴)陆玑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蔬》中解释说:"纻赤麻也.
苎一科(棵)数十茎,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须栽也.
荆杨之间,一岁三刈.
今官令诸园种之.
岁再割,割便生.
"这和如今的三季苎麻的收获方法是基本相同的.
文中的"荆杨"即为长江中下游的鄂、湘、苏、浙等地,隋唐时,南方已成为苎麻的主要产区.
至宋元时,南方沿海地区也大力发展,而北方开始减缩,南方主要产苎麻,而北方种大麻的为多.
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中指出了一些著名的产麻区:"江南安庆、宁国、池州,山地多有苎.
要以江西、湖南及闽粤为盛.
"1972年,从湖南长沙马王堆的汉墓中出土了精细麻布,表明在2100多年前我国的麻纺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当时已使用工具来剥取苎麻的纤维,刮麻刀用铁做成,刀上有大拇指带的铁钩,用起来很方便.
历代统治阶段十分重视苎麻的生产,南北朝《宋书》载:"凡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道播殖,蚕桑麻纻,各尽其方.
"苎麻纤维细而柔和,织布白亮光滑,可以与绸缎媲美,张籍在《白苎歌》中这样吟道:"皎皎白苎白且鲜,将作春衫称少年.
裁缝长短不能定,自持刀尺向姑前.
"苎麻纤维的韧性和弹性大于亚麻和大麻,拉力比棉纤维大8~9倍,而同体积的苎麻布比棉布轻20%,而且耐热绝缘,耐腐蚀,易染色而不易褪色.
经化学脱胶或变性处理后,其柔软性可大大提高,还可与化纤、丝、毛混纺生产中高档衣料.
由于南方人多喜在夏天穿透气散热,轻滑凉爽的麻布衣服,因此苎麻布又被称为"夏布".
苎麻很早就传入朝鲜和日本,18世纪后才传入欧美各国,日本人称苎麻为"南京草",欧美人则称之为"中国草.
"今天湖南浏阳、江西万载和四川荣昌等地出产的夏布仍然远销海外.
棉花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为锦葵科棉属植物,产于世界上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一般高度为1~2米.
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其内柔软的纤维,大多为白色,但也有白色带黄的.
由于棉花是重要的纤维原料,所以人类很早就开始栽培棉花了.
棉花有四个栽培品种,其中海岛棉和陆地棉起源于西半球的美洲大陆及其沿海岛屿,美洲印第安人约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植棉业和棉织物了.
海岛棉品质最佳,纤维长度为2.
5~6.
5厘米,属长绒棉,细长而有光泽,但产量低,费工多,价格昂贵,主要用于高级纱布和针织品等.
陆地棉品质其次,纤维长度为1.
3~3.
3厘米,产量较高,商业上称为细绒棉,是目前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棉种,我国在19世纪末引进陆地棉,目前在各地广泛种植.
草棉原产于非洲南部,为一年生草本、果铃小,因而又称小铃棉.
草棉的栽植从非洲向北到达阿拉伯地区,种植较多,此后经西亚和中亚等地向东扩展,传入我国西北地区.
树棉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灌木,一般被认为是草棉长期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演变而成的,原产于印度,以后传至东南亚,进入我国华南地区.
近年来我国在云南南部和贵州发现了野生棉分布地.
而古代云南傣族和白族栽种棉花历史也十分悠久,由此可见我国西南地区也是世界棉花的起源地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棉花的国家之一,但主要局限于西北地区.
在新疆罗布泊西汉末年至东汉的楼兰遗址中.
曾发现过棉花的残片.
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北部大沙漠中的东汉古墓中,发掘出保存完好的蓝白印花布和手帕等,都是用棉布制成的,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最完整的棉织物.
1960年又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墓葬中发现了高昌时期(公元6世纪)的棉织品,同时发现了一份高昌和平元年(公元551年)的契约,上面提到一次借"叠布"(棉布)六十匹.
1959年在新疆巴楚县的晚唐遗址中发现有来自非洲的草棉种籽.
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我国新疆地区至少在西汉以前,棉花种植已比较普遍,而棉纺织业也已相当发达,主要种植的是由非洲经西亚、中亚细亚传入的草棉.
从公元6世纪至12世纪,我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尚无广泛种植,所以人们用棉布很少.
在13世纪中叶以前,饶有渔盐之利的上海和丝麻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尚未种植棉花,此后上海才首先由闽粤一带输入棉种和植棉技术,最初播种的区域,就在上海西南的乌泥泾(约在今龙华镇西南至华泾镇以北一带).
当时的乌泥泾一带土壤硗瘠,农民们几乎年年歉收,以后随着乌泥泾的开通,土壤逐渐得到改良,农民们发现种植棉花比种稻麦、蔬菜等更适合.
可是当时的纺织技术十分落后,收下的棉花,没有轧车除去棉籽,而要靠十个手指一颗颗地剥.
弹棉花只有一个用竹条制成的小弓,纺车更是要依靠用手摇动,效率很差.
大约在元代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6年),黄道婆自崖州(今海南岛,三亚市)返回故乡乌泥泾镇(今闵行区华泾镇),传说她幼年因是童养媳而不堪虐待,才被迫出逃到崖州,住了30多年.
当时的崖州是有名的产棉区,黎族妇女一般都会纺纱织布.
黄道婆回到故乡后,毫无保留地将在崖州所学的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亲们,并"教以做捍弹之具,"介绍了棉籽轧车,改革了弹弓,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革成三锭纺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工具,并传授错纱配色,综线絜花之法,从此乌泥泾开始大种棉花,家家纺纱织布,改变了贫穷的面貌.
江南一带也因此大为受益,松江、上海、嘉定和太仓一带,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产棉区和棉纺织业基地.
至14~15世纪时,棉花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当黄道婆故世后,乌泥泾人"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以纪念黄道婆这位给家乡人民带来了巨大恩惠的中国棉纺织业的先驱.
如今在龙华镇东湾村尚有黄道婆墓,主要的纪念地有上海植物园内的黄母祠(建于公元1728年)和上海中学内的先棉堂.
上海这座现今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并成为世界特大城市之一的最初崛起和繁荣所依赖的正是棉纺织业,为此人们今天仍然深深地怀念和崇敬黄道婆这位普通的妇女.
西域瓜果传东方西瓜和葡萄源于亚洲西部和北非的荒漠地区,性喜干爽、日照充足的气候条件,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的瓜果之一.
当我国的丝绸逐渐向西方传播时,西瓜和葡萄也逐渐经阿拉伯地区向东方传播,进入我国西北地区.
它们同样都是世界东西方交流的重要见证.
今天新疆仍是我国最重要的瓜果之乡,同时也是历史上向我国内地传播西域瓜果栽培技术的地方之一,如甜瓜、西瓜、葡萄、无花果和核桃等,使它们传遍中华大地.
现在就让我们顺着历史的踪迹,去看看西瓜和葡萄是如何来到我国的.
西瓜西瓜属葫芦科西瓜属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性喜高温和干旱的生态环境.
其茎蔓通常平铺地面,叶片羽状深裂,根系发育健壮,圆球形的果实能接触最大的空间,西瓜的这些生长特点使它能够在干旱的沙漠中减少叶面的水分蒸发,有助于抗御大风的袭击,并且能够用根系深深扎入沙土中吸水,这些都是西瓜对沙漠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早在4000多年前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亚地区已开始种植西瓜.
考古学家们在当时的埃及古墓内的壁画中曾找到了西瓜的茎蔓和果实的图案.
从古墓的年代及绘画的艺术风格中可以得知,当时埃及尼罗河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人们已经开始种植西瓜,并有较好的栽培技术.
以后随着人类互相交往的增多以及商业贸易的发展,西瓜走出了埃及,开始向东方传播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广大地区.
在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远征时,最先把西瓜种子带到了印度,以后又经过相当时间,才逐渐到达缅甸、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地区.
公元前1~2世纪时,随着东西方的商业往来,西瓜种子又被带到了中东,波斯和阿富汗等西亚及中亚地区.
到了公元10世纪时,希腊开始种植西瓜,13~14世纪欧洲十字军东征,把西瓜种子带回南欧.
公元1560年西瓜被引入西班牙和葡萄牙.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瓜随着欧洲移民进入南、北美洲.
1629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1664年在佛罗里达州开始种植西瓜.
由于当地气候条件颇适于西瓜的生长发育,因此一个世纪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之一.
1660年俄国沙皇游历欧洲时,在维也纳尝到了美妙无比的西瓜,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花了重金购入西瓜种子,并从埃及聘请了种西瓜的能手巧匠,在圣彼得堡种植西瓜,可是由于当地的气温较低,因此沙皇又命人特地制作了用云母镶嵌的温床种植西瓜,但结出的西瓜仍然较小,且甜度不够,只能算是种在帝俄宫廷花园中供观赏的奇花异草.
直至18世纪后期才在伏尔加河上游地区的农田中种植西瓜.
当俄国的版图扩张到中亚时,西瓜才成为普通的瓜果了.
西瓜的英文名字是watermelon,意为"水瓜",取其汁多的特点,西瓜则是我国给它的名字,因为它来自西域.
明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说:"种出西域,故名.
"李时珍则在其《本草纲目》中这样记载:"按胡峤……言契丹征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
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洪皓出任金国通问史,并在金国住了15年,直至绍兴十四年(公元1143年)回到中原.
他在《松漠纪闻》中说:"西瓜形如扁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其瓞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
五代史四夷附录云:以牛粪复棚种子.
予携以归.
"从此我国南方地区也开始种植西瓜.
明王世懋著《学圃杂疏》载:"西瓜古无称,金主征西域得之,洪皓自燕中携归.
"因此西瓜之传入我国,大约首先是在10世纪前就已经中亚到达今天我国的新疆一带,然后再传至北方,至12世纪后才进入我国中部及南部地区.
公元1624年,西瓜从我国经朝鲜半岛到达了日本九洲,而在此前的1579年,西瓜种子也由葡萄牙人从东南亚带到日本的长崎,从此日本也开始了西瓜种植.
本世纪初,日本园艺家更从美国引进了优良的西瓜品种,在奈良建立了西瓜改良中心,不断培育新品种,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西瓜产地,其产量如今仅次于我国,前苏联和美国,居世界第4位.
葡萄葡萄是葡萄科的多年生藤本植物,虽然我国也有许多种的野生葡萄,但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栽种葡萄的地区还是在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
和西瓜一样,在埃及出土的古代壁画和雕刻物中,人们可以知道那里的葡萄种植和利用至少有近5000年的历史.
古代伊朗、阿富汗以及阿拉伯各国很早就以盛产葡萄和葡萄美酒而闻名.
公元前2世纪,伟大的探险家张骞作为我国汉朝的使者,出使西域,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当时到达了位于今中亚的安息,康居(粟特)、大夏(巴克特利亚)和大宛等地,在那儿看到了葡萄和葡萄酒,之后葡萄随丝绸之路东传入我国.
据新疆民间传说,当地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从阿拉伯国家引进一种无核白葡萄,其阿拉伯语名字为喀什米什,至今仍是新疆名贵的葡萄品种之一.
葡萄进入我国北部和中部地区后,首先遇到了越冬的问题,因为在葡萄的故乡冬天仍然是较为暖和的.
我国人民通过长期实践,终于发明了坑埋葡萄茎枝,保护葡萄越冬的方法.
到公元5世纪,这种方法已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
葡萄这个来自远方的珍果,终于在黄河流域和江南各地广为扎根繁衍,从最初仅是被少数统治者享用的贡品和奢侈品变为普通老百姓也能品尝的美味佳果,"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曹丕语).
公元6世纪,著名文学家庚信曾描写葡萄是"园植户种,接荫连架",可见当时葡萄种植已十分普遍.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也称颂葡萄是"酿成之美酒,令人饮不足.
"当然对葡萄最好的吟颂莫过于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真可谓是千古绝唱.
葡萄经人们长期的精心培育,产生了许多适应我国自然条件的新品种.
公元6世纪已有黄、黑、白三种.
唐朝时已有著名的马乳葡萄.
至宋朝,仅杭州就出产有好几种不同色泽的球形葡萄,人们称之为"珠子"、"水晶"和"玛瑙"等.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有圆的葡萄叫"龙草珠",长的叫"马乳",黑的叫"紫葡萄",白的叫"水晶葡萄"等.
解放以后,我国华北各地盛产的"龙眼葡萄",别名叫"猫眼"、"虎眼"及"秋紫"等,一个棚架的产量可达1000公斤,早在18世纪外国传教士就曾在河北怀来等地见过这种龙眼葡萄,称赞它是"粒如李子,串长且大.
"我国最好的葡萄还是出自新疆.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葡萄产区,栽培历史悠久.
在和田地区被沙漠埋没的古代庄园中,至今仍可找到葡萄园的遗迹.
因此自古以来有"新疆葡萄甲天下"的美称.
新疆葡萄品种繁多,有又甜又脆的红葡萄,有清爽可口的马奶葡萄,有果粒碎小的索索葡萄,有适应长期贮存的喀什噶尔葡萄,还有吐鲁番,鄯善等地盛产的无核白葡萄,它一直被国内外视为葡萄中的珍品,翠绿晶莹,皮薄无核,甜白清爽,也是晾制葡萄干的最好品种.
在吐鲁番等地,常可见用土砖砌成的四周镂空的土房,当地人称其为"春吉",房内用树枝搭架,把鲜葡萄挂在树枝上,任其自然风干,半个月左右即可成为晶莹透明的绿葡萄干了.
夏天是新疆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时候,也正是葡萄成熟收获的日子,人们一边品尝着令人甜醉的葡萄,一边唱着丰收的歌儿.
三大饮料絮语茶叶、可可和咖啡是世界上的三大饮料,是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植物资源利用的又一个生动的例子.
在人类的作用下,它们不断扩大了自己的分布范围,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如今已是人类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物品之一,世界上每年的消耗量十分巨大.
那么,它们是怎么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呢茶叶茶是山茶科茶属多年生常绿乔木或灌木植物,性喜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上,在多雾的山地,较大的日温差,漫射的光照和充沛的水分十分有利于茶叶中含氮物的形成,氨基酸、蛋白质、生物碱、茶素和维生素C的含量通常较高,而纤维素则不易形成,所以高山上的茶叶往往品质优良.
我国是茶的故乡,唐朝的《茶经》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亚热带和热带森林中至今还生长着大量的野生茶树.
1959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云南勐海县南糯山发现了三株野生茶树,其中一株树丛高达5.
5米,冠幅达10.
9*9.
8米,主干基部直径1.
4米,真可谓是"两人合抱者",生长茂盛,姿态雄伟,叶大似掌,长14.
9厘米,宽6.
2厘米,树龄约1700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茶树.
这些野生的大叶茶就是今天广泛种植的茶树的祖先.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远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可见当时茶叶在医疗上的贡献是很大的.
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茶叶的饮用价值.
公元前500年的《尔雅》一书中已有茶的记载,到公元350年郭朴注《尔雅》时指出,茶是一种煎叶而成的饮料.
《诗经》中说:"谁谓茶(茶在唐代以前的名称)苦,其甘如荠.
"可见当时人们已知其味,而煎其香.
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时期,我国已将茶作为饮料,并加以栽培.
三国时期,在江南一带饮茶已成为一种习惯.
名医华陀在其《食论》中说:"苦茶久食,可以益思.
"魏晋南北朝时,植茶技术和饮茶之风已遍及长江中下游,同时也逐步发展到沿海各省及西北地区.
晋人杜育还专门写了《香茗赋》,这是关于饮茶最早的文学佳作.
公元8世纪的唐代中叶,饮茶习惯盛行于全国,并出现了专门的茶馆.
公元758年,陆羽著成《茶经》,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科学著作,它将唐以前的种茶经验系统地加以总结,论述了茶的起源、种类、特性、制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以及有关茶叶的典故和用茶的药方等.
唐代以后,茶叶在西北地区游牧的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中逐步占据了相当大的位置.
牧民一般以肉食为主,茶叶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食用植物,因此对茶叶的需求量很大,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
每年都要用骠悍的骏马与内地的茶叶进行交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茶砖一度成为与西北少数民族进行贸易流通的货币.
至宋朝,茶树栽培已经很广,《食货志》载,北宋有35州产茶,而南宋则有66州产茶.
随着茶叶栽培水平的提高,出现了颇具规模的茶园、品种繁多的名茶以及品茶的名家,像《茶录》的作者蔡襄便是其中之一.
到元朝时,饮茶已经司空见惯,元曲《玉壶春》中这样唱到:"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公元6世纪初,我国的茶叶开始销往日本.
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种植于贺慈县,不久就在日本全国推广.
公元828年,朝鲜也从中国引入茶籽种植.
17世纪初,茶叶开始销往欧洲.
1657年一位法国医生称中国茶叶为"神草,可与圣酒仙药相媲美.
"但欧洲人直到18世纪方才将茶叶作为饮料.
1684年,印度尼西亚从我国输入茶籽进行种植,直到19世纪初茶叶生产才开始发展起来.
印度于1834年以后开始引入茶叶,发展种植生产.
斯里兰卡从我国输入茶籽的历史,先于印度,但直到1870年前后,因咖啡遭严重病害而覆灭后,才开始大量种植茶叶.
沙俄于1833年从我国引种茶树.
马来西亚和缅甸则在本世纪初才种茶成功.
17世纪以来,随着海运的发展,我国的茶叶销往了世界各地,至19世纪下半叶时,我国的茶叶生产和贸易进入了全盛时期.
据历史资料,1866年我国的茶叶出口量达260多万担,占当时世界茶叶贸易的80%以上.
现在茶的英语名字"Tea",即是从广东、福建一带"茶"字发音逐步演化而来.
可可可可是梧桐科的一种常绿、喜荫、树姿美丽的小树,它的果实不像其他植物那样长在枝条的顶端,而是结在粗壮的树干上,这种奇特的现象是树木的原始性和古老性的一种体现.
当可可树白色细弱的小花开过以后,就结出了体形颇大、长圆形的核果.
核果上有数条纵沟,内含30~50个犹如蚕豆大小的种子.
可可的种仁中含有50%的脂肪,20%的蛋白质,10%的淀粉,还有少量的糖和具兴奋作用的可可碱.
当果实成熟以后,可取出种子.
经过数日的发酵后,种子内部变成红棕色,并产生出浓郁的香味,然后经晒干或烘干至6~7%的含水量时,进行碾压,直至榨出可可脂,形成糊状的巧克力浆,这就是制造巧克力的原料,而榨出的含可可脂(8~36%)的可可饼粉碎后即为可可粉.
可可原产于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生长在海拔30~300米,年均温18.
3~32℃,年降雨量不少于1000毫米的地区.
早在3000多年前已由人工栽培,印第安人十分喜爱可可树,他们知道如何采集野生的可可,把种仁捣碎,做成一种叫做"巧克脱里"(意为"苦水")的饮料.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也开始品尝到了这种神奇的饮料.
1516年,西班牙人费尔南迪·高尔坦斯从墨西哥写信给西班牙国王说:"只要喝一杯这种名贵的饮料,就足以使人在整天的行军中精神饱满.
"西班牙人将可可带回了本国,当时他们对这种"巧克脱里"饮料的配方一直密而不宣,直到过了100年以后,西班牙人才公布了这种饮料的制作方法,而此时葡萄牙人也在巴西不遗余力地寻找着可可.
到1657年左右可可饮料已经风靡了整个欧洲.
1765年,在美洲殖民地的多尔切斯特,马萨诸塞等地出现了最早的巧克力制造业.
1828年荷兰人霍登从磨细炒焦的可可豆中榨出大部分可可脂后制造巧克力粉的方法获得专利权.
1847年英国人用可可脂、巧克力浆和糖制成食用巧克力.
1876年瑞士人又加入奶粉制成牛奶巧克力.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根据印第安人对可可树的称呼,将其种名定为"cacao",我国所沿用的可可和巧克力名称,都是外来语的译音.
现在可可在非洲,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都有栽培.
美洲最主要的种植地在巴西,从1764年开始种植,面积和产量就不断扩大.
1975年跃居世界第二大生产国,仅次于非洲的加纳.
我国的可可种植区主要在海南、广西、云南南部和台湾等地.
由于可可味道芬芳、富含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矿物质、易于消化吸收、所以是极好的高能量食品,每磅可提供热量达2214卡,此外因含有可可碱,所以又具有温和的兴奋和刺激作用,数百年来一直广受人们的喜爱,并获得了"神粮树"的美称.
咖啡咖啡是茜草科咖啡属的常绿灌木,叶革质,椭圆形,花白色,有幽香.
每年咖啡的收获季节,枝条上挂满了一串串红色的咖啡浆果,果实内含有两粒种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咖啡豆.
将种子洗净后,经过焙炒,再进一步研碎,就可成为饮用的咖啡粉了.
咖啡饮料为世界上约1/3以上的人口所饮用,是茶叶以外消耗量最大的饮料.
咖啡的英语名字coffee是从阿拉伯语"卡法"(kaffa)而来的.
卡法是非洲埃塞俄比亚南部的省份,一般认为这里就是咖啡的故乡.
早在4000多年前,居住在埃塞俄比亚西南部高原的阿高族人,已经种植和利用咖啡了.
长期以来,在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发现羊吃了野生的咖啡果后,欢蹦乱跳,甚至彻夜不眠,这就使人想到,这种果实里可能含有一种兴奋剂,人吃了也可以提神.
卡法地区的咖啡很早以前便通过商队运往中东一带.
至13世纪,阿拉伯人也已饮用咖啡了,当时咖啡被引种于也门山区,大约在16世纪中东一带已广泛种植咖啡.
17世纪,咖啡先后输至欧洲各国,产品主要来自也门.
咖啡的种植也相继传入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其他地区.
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是东南亚最早种植咖啡的地区,同时咖啡也从爪哇进入南美洲,又于18世纪再从巴西进入哥伦比亚.
至19世纪初,爪哇代替也门成为当时世界上咖啡的主要供应地.
如今巴西已成为世界上咖啡最大的生产国,年产量约占世界的1/3,而哥伦比亚则占了第二位.
咖啡是热带作物,大多数种植在低纬度的海拔约200~2200米左右的略有起伏的山地,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年均温在18~22℃.
我国引种的咖啡主要栽培于云南、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和福建等省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咖啡饮料也会越来越多地被国人接受和喜爱.
4.
四通八达高山大川挡不住川藏公路川藏公路从四川省首府成都出发,向西绵延数千里,最终到达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程最为艰险的公路之一,沿途要穿越众多的高山和大河,到处是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原、险峻的雪山和奔腾的激流,壮丽的自然景色美不胜收.
川藏公路前身为西藏大路,也称川西大路,由成都到雅安,经康定、雅江、巴塘到拉萨,是历史上从北京经四川去西藏的唯一道路.
1950年,人民解放军也是经这条大路跋涉千里,克服重重险阻,进军西藏的.
为了便捷成都与拉萨间的交通,解放军从1950年将只可步行骑马通过的西藏大路修建成能通行汽车的川藏公路(曾称康藏公路),1954年建成通车,全线挖路基土石达2900万立方米,等于在群山中开出了一条宽15米,深3米,长达1300公里的运河,工程之险举世罕见.
公路自成都经雅安、康定、甘孜,在岗托附近跨越金沙江,进入西藏,过昌都,邦达至拉萨,全长2408公里.
1958年和1968年又先后从东俄洛经理塘,巴塘,至邦达,修建了川藏公路南线,全长43公里,较北线缩短184公里,成为成都通往西藏的捷径.
康定之歌离开成都,汽车疾驶在富饶的川西平原上,过雅安,便开始进入川西高山峡谷地区,它是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山势渐渐升高,迎面而来的是川藏第一道天险——二郎山.
二郎山海拔3437米,山势巍峨,公路盘旋而上.
其东坡正处迎风面,降水充沛而西坡则相反,所以东坡和西坡自然景观差别很大.
东坡常常是云蒸霞蔚,林海葱笼,各色杜鹃花锦团簇拥.
当汽车开到二郎山顶,向西俯瞰,山坡干旱荒凉,遍布杂草灌丛,树木稀少,著名的大渡河在高山脚下曲折而流.
过了二郎山顶,便进了甘孜藏族自治州了.
汽车沿着西坡盘旋疾驶而下,很快就到达了西麓的泸定县城,用巨大铁链筑成的泸定桥就挂在湍急的大渡河两岸石壁上.
溯大渡河北上,再沿其支流水西行,便到达了甘孜州的首府康定.
提起康定,人人都会想起"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这首著名、浪漫的情歌,让人浮想联翩.
美丽的康定城位于大雪山以东一条东西向的折多河峡谷中,全长约10公里,宽约1公里,全城房屋依山而建,街道顺河而修,城中海拔2616米,而紧靠城边的诸峰海拔在3500米以上.
康定旧名打箭炉,藏族称它为"打真朵".
相传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曾派匠人郭达在此安炉造箭,故称为打箭炉.
自唐以来,随着茶马交易(藏族用马交换汉族的茶)的发展,康定日趋繁荣,成为汉藏民族的贸易中心.
解放前,藏族商人主要通过当地的48家锅庄(客栈)来做买卖,因此这些锅庄控制了各地来康藏通商的贸易.
藏商用羊毛、牛皮、虫草、麝香、贝母等土特产品和药材与汉族交换茶叶、盐巴、绸缎、布匹、铜铁制品和瓷器等.
然后再将这些东西运回藏区弁利.
在有的地方,一块砖茶要换93公斤的青稞,一盒火柴要换一只羊,一件氆氇料子要换一头大牦牛.
今天的康定不仅是川西主要商贸中心,也是甘孜州的交通枢纽,更是成都到拉萨间最大的城市.
在康定城外,北有郭达山,悬崖陡壁,上有郭达庙,南面就是跑马山,山势平缓,中有一平坝绿草如茵,可以跑马,因而得名,它是当地藏族人民"耍坝子"的地方.
每至仲夏,当城西的折多山以西的草原刚刚泛绿,康定早已是柳绿草长,风光明媚的季节了,城边坡脚,路旁河边,杨柳随处可见,山坡上开满了各色野花,一派迷人的景色.
翻越横断山脉自康定西行,翻过折多山口,就到达了新都桥,这里是川藏公路北线和南线的分叉点.
由此向西,除了北线有一段路行驶在较为平坦的丘状高原上外,余皆要翻越举世闻名的横断山脉.
横断山脉是川滇藏之间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山高谷深,山川并列,因此横断了东西向的交通,故有此名.
从康定至西藏的然乌,沿途的高山大川依次为: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金沙江-宁静山-澜沧江-他念他翁山-怒江-伯舒拉岭.
由于横断山脉地区地壳仍处于上升阶段,因此河流侵蚀切割剧烈,谷峰之间相对高差一般均达2000米以上.
车行其间,时而攀登积雪的高山,时而降入温暖的峡谷,沿途是数不尽的悬崖陡壁和咆哮激流,险象环生.
大雪山是横断山脉最东的一条山岭,其主峰贡嘎山位于康定城南,海拔7556米,是四川第一高峰,故号称"蜀山之王".
贡嘎山不仅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和横断山系的最高峰,也是世界最著名的高峰之一.
在藏语中,"贡"是冰雪、"嘎"是白色的意思.
贡嘎山南北长约20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西靠雅砻江,东临大渡河气势雄伟磅礴.
主峰呈金字塔形,褶皱和断裂活动剧烈,流水和冰川的侵蚀、切割作用使山盘旋曲折的雀儿山顶公路体变得十分峥嵘险峻.
主峰至大渡河支谷中的磨西面直距仅25公里,但相对高差竟达6000米.
从谷中仰望,大有"离天三尺三"之感.
贡嘎山是我国现代冰川最为发育的山峰之一,这里雪岭连绵,冰河奔流,金字塔形的冰峰高大陡险,在阳光照射和蓝天的映衬下银光闪烁,分外动人.
这里共有冰川110条,面积达292平方公里,规模最大者为海螺沟冰川,全长15公里.
贡嘎山不仅是我国冰川分布最东的地区,也是全国海洋性冰川分布最低的地区.
同时,它也是一个生物资源宝库,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竞相辉映.
现在,贡嘎山不仅是科学工作者研究地学和生物学的理想基地,也是体育爱好者和旅游者向往的登山旅游地,其中的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每年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前来观赏.
公路穿行在横断山脉中,常常是在平行的高山峡谷间爬上爬下,十分惊险.
巨大的高差令人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感觉,气候和生物带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
在海拔50O0多米的山口令人置身于北国的冰天雪地中,车子通过时不得不挂上防滑链慢慢爬行,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公路两侧山崖上挂满了冰柱.
当汽车穿过高山灌丛草甸,针叶林和阔叶林等植被带下到2000多米的峡谷底部时,人们又不得不脱掉棉衣.
打开车窗,顿时外面的干热风扑面而来,令人口干舌燥.
干热和寒冷将交替出现,伴随人们直到出了横断山脉.
穿过绿色走廊汽车越过西藏伯舒拉岭海拔4468米的安久拉山口后,便进入雅鲁藏布江流域,公路沿着支流帕隆藏布西行.
由于帕隆藏布北靠念青唐古拉山,南向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可以避开喜马拉雅山的阻挡,顺河谷长驱直入,因而使帕隆藏布谷地气候温暖湿润,降雨量达80O~900毫米.
从然乌到通麦这一段公路四周雪山环绕,气候温和,森林遍野,绵延不断,时而可见小盆地内草场肥美,农田平坦,牦牛悠闲自在地吃着青草,令人心旷神怡.
在通麦南面,雅鲁藏布江围绕喜马拉雅山东段最高峰南迦巴瓦峰作了一马蹄形的大拐弯,流向由东到北东,折而向西南进入了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弯地区.
它是由印度板块俯冲插入欧亚板块所产生巨大的冲撞力在向两端释放时,在东侧遇到了华南地块的阻挡和挤压下形成的.
南迦巴瓦峰海拔7756米,地质构造密集,复杂而多变,地震活动频繁强烈,山地的上升和河流的下切作用仍在持续,切割深度平均在4000~5000米,构成了数百公里长的连续多弯的大峡谷,这在世界上屈指可数.
这里生物资源丰富,从热带雨林,常绿阔阔叶林到山地暗针叶林,高山草甸带应有尽有.
位于大峡弯中的墨脱具有"高原上的西双版纳"之称.
越过林芝附近的色齐拉山,便进入了雅鲁藏布江的另一条支流尼洋河谷.
林芝位于尼洋河左岸,是西藏新兴的工业城市,主要工业有毛纺、木材加工和机械等.
1966年,上海有600多名工人来到林芝,和当地藏族工人一起建起了毛纺厂.
在林芝以西十多公里的巴结乡,绿色的尼洋河畔,有一片罕见的巨柏林,老少巨柏,亭亭玉立,气势不凡.
林内参天蔽日,苍翠葱郁,林涛阵阵.
巨柏是西藏特有树种,仅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河谷谷朗至米林附近的沿江地段及其支流尼洋河下游.
在这片巨柏林中,有一株我国柏科家族中天然生存树龄最长、直径最大的巨树,高50多米、胸围18米10人围拢也环抱不得,此树寿命已在2500年以上,至今仍苍劲挺拔,生机勃勃.
正因为如此,当地藏族群众视之为神树,常常绕它转几圈,以期消灾添福.
离开绿色的尼洋河,越过海跋5000米的芒雄拉山口,沿拉萨河支流墨竹玛曲西行,过墨竹工卡,汽车就在宽阔的拉萨河河谷左岸的公路上飞驶了,过拉萨河大桥,就到达了川藏公路的终点拉萨,结束了漫长而惊心动魄的旅程.
南北一线穿中国1995年11月16日,是中国当代交通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我国第三条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正式铺通.
从1993年2月20日全线开工到铺通,数十万筑路大军艰苦拼搏,用了整整10O0个日夜完成了全长2536公里的铁路建设.
京九铁路的建设成功,对于缓解我国南北运输的紧张状况,加快沿海与东部地区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完善全国路网布局,维护港澳地区的稳定繁荣,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小京九到大京九京九铁路的建设可以说是中国数代人的梦想和愿望.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早期就在其建国方略中提出了这一设想,但那时要实现这一计划是根本不可能的.
解放以后,随着国家的和平安定,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京九铁路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8年新中国第一任铁道部长滕代远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提出了在京广、京沪铁路之间修建北京—九江的第三条南北铁路大干线的计划,这条铁路以后被称为"小京九铁路".
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终被搁浅,这一搁就是26年,唯一所做的是在1973年12月26日正式开工修建九江长江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但是桥墩造好以后,又杳无音讯了.
1984年,全国政协常委,原铁道部副部长邓存伦等社会著名人士提出建议案:"将北京至九江铁路延长至香港九龙,并力争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时全线贯通.
"这是"小京九"变为"大京九"的第一次提出.
经过多方讨论,论证,1991年4月京九铁路被列为国家"八五"计划,正式成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当时的目标是争取在1997年对香港行使主权时铺通京九铁路.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要求全国人民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为此国务院京九铁路建设领导小组于1993年春转发了国家计委、铁道部"关于加快京九铁路建设的决定".
铁道部提出了"三年铺通,一年分流"的工期总目标,即1995年全线铺通,1996年边配套边分流.
然而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工程,其难度是相当大的,但是数十万筑路大军日夜奋战不分严冬和酷暑,没有假期,有的人还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终于按时完成既定目标,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京九铁路从首都北京出发,向南穿越了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广东,最后到达香港九龙,经过了98个县市上万个村庄,工程浩大,共要填挖土石方达2.
3亿立方米,征用土地17万余亩,架设桥梁1045座183公里,凿通隧道150座56.
1公里,沿线还有天津至河北霸州77公里和湖北麻城至武汉911公里的两条联线,总投资概算为210亿元.
14项重点控制工程有:武穴——小池口软土路基;阜阳、向塘枢纽;五指山、雷公山、歧岭、矮岭头隧道;卫运河、孙口黄河、颖河、九江长江、吉安赣江、泰和赣江、淮滨淮河特大桥等,被称为"一路、二站、四隧、七桥.
"孙口黄河双线铁路特大桥修建在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渡黄河的地方,全长6673.
9米,是目前黄河上18座铁路桥中最大的桥梁.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孙口黄河大桥就位于"豆腐腰"的末端,这里河面宽阔,河水摆动不定,加上地势低洼,洪水袭来时常成为黄泛区.
施工中既要战胜洪水,凌汛,还要适应河槽摆动和河水冲刷的需求,桥梁基础全部设在河床沉积层中,钻孔桩和沉井基础的底部均在地表40米以下.
隧道工程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和赣南、粤东北山区,其中穿越赣粤边境的五指山隧道长4455米,为京九全线最长的隧道.
九江掠影九江位于赣北长江边,是江西省最重要的工商城市,自古以来九江就有"七省通衢"之称,依靠长江,交通便利,商贾云集.
《马可·波罗游记》这样写到:"九江这座城市虽然不大,却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地方,由于濒临水边,所以它的船舶非常之多……不下一万五千艘".
九江是帝国主义列强最早辟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又是全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
九江战略位置也十分重要.
三国时,周瑜操练水师于此,此后朱元璋和陈友谅又决战九江.
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提出,要把九江建成重要港口,建成"世界制造业和商业中心.
"如今随着京九铁路的贯通,以及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整个长江流域的开放开发,九江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九江这个沿江开放城市是京九大动脉与万里长江的唯一交汇处,也是上海、南京经济区与武汉经济区的交汇处,这一大十字形的焦点位置使九江成为我国"东移西靠,南北扩张"发展战略的轴心之一,在带动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
九江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农业潜力充分.
九江城门山铜矿资源,仅次全国最大的德兴铜矿,位居第二;锑、锡、萤石、黄金储备为江西第一;九江是全国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是华东、华中地区的重要的电力基地;建材资源丰富,已成为外商投资热点之一.
此外,石化、纺织、服装、羽绒、食品、电子和机械等工业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九江是农业大市,棉花已连续6年增产,由1990年的72万担,增至1994年的220万担,占全省产量的2/3,名列全国前茅;油菜籽和水产产量为全省第一,蚕桑、水果和茶叶产量也占有较大比例.
九江是京九线和长江中游最大、最具特色的风景区,不仅有"奇秀甲天下"的庐山,还有烟波浩瀚的鄱阳湖,以及著名的吴城候鸟自然保护区,此外还有众多名洞、名寺、名楼、名亭和名人遗迹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因此随着京九铁路的贯通,九江的旅游业将和原有的商业一起,共同成为第三产业的核心.
除了京九铁路外,九江还有合(肥)九(江)线、武(汉)九(江)线、南(昌)浔(九江)线和铜(陵)九(江)线等4条铁路,由此九江将成为全国铁路的又一大枢纽,其地位与郑州,徐州不分伯仲.
九江不仅有铁路优势,还有水运,公路(昌九、景九高速公路等)和航空优势,是江南地区少有的,现代化的立体交通枢纽,展望将来,九江的经济发展前景光明灿烂.
富强之路长期以来,由于国力、国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铁路运输能力严重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
到90年代初,人均拥有铁路仅4厘米,在世界上排在第100位以后,出现了铁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效应".
高峰时,一节车厢最多超员200%,铁路货物运输只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的30~40%.
以广东省为例,每年调入的物资只能运进37%,每年需调出的产品只有40%.
同时铁路布局不合理,从北京到广东,东西方向已有10条铁路,其中复线铁路有6条;而南北方向上却只有京广、京沪两条铁路,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铁路运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难以发挥综合运输效应.
此外北京到广东一带,除了京广线之外,没有第二条铁路通道,京广线一旦遭受1963年那样的洪水灾害或突发事件而中断行车,就会使广东、港澳与中原、北京失去陆地联系,因此京九铁路的修建在政治、经济和国防上都有重大意义.
京九铁路的北端通过北京、天津枢纽与京山、京通、京原和京包等主要干线相连,可通往华北、东北地区;中间与石德、新兖、陇海和浙赣等线交会,可与中西部地区沟通;在阜阳地区还与阜淮线连接,通向合肥、芜湖等华东地区,在九江可通向中南的武汉;南端接广茂铁路,与广东、广西等省区连接.
根据路网规划远期将修建赣州至龙岩线,福州至厦门、汕头线,经此线由江西可直达沿海的厦门经济特区.
同时,由南京至襄樊的东西干线,邯郸至聊城,泰安的横向联络线也将修建.
由此可见京九铁路辐射面广,吸引区大,直接吸引人口可达4亿多,它的修建对于促进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铁路网络化,加强沿海地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将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京九铁路沿线穿越了我国冀中、大别山和井冈山等过去的革命老区,现在的贫困地区.
大别山和井冈山、赣南地区是中部7个片贫困地区中的2个片,前者贫困县有27个,后者有34个.
这些地区在解放以来经济之所以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交通不便是主要原因.
事实上,大别山区和井冈山、赣南地区的资源极为丰富.
大别山一带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藏量很多,有铁、铬、钛、锰、铝和珍珠岩、萤石、蛇纹石等,其中珍珠岩储量约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50%,湖北红安萤石矿是全国三大萤石矿之一.
江西赣南丘陵地带的钨储量居全国第二、年产量和出口量则居第一.
龙南稀土精矿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品质优良.
大别山山前丘陵地带是湖北花生、油茶、油桐、蚕茧、茶叶的主要产地,井冈山和赣南是南方的主要林区,盛产松、杉、柏、樟、毛竹、柑桔和猕猴桃等.
吉安市的江西樟脑厂是我国第一座樟脑厂.
大别山和井冈山也是我国主要的自然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因此京九铁路的建成将大大促进这些贫困地区乃至沿线所有地区物产和矿藏资源的开发,帮助革命老区改变贫穷、落后和封闭的面貌,缩小地区差别,走上富强之路.
纪元前的沙漠商旅乳香在古代被视为一种神奇的物质而风靡一时,由于人们对乳香的大量需求,因此在公元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从乳香的产地到销售地之间形成了一条著名的商贸路线,它就是位于今天阿拉伯半岛上的乳香之路,这也是人类最古老的商贸路线之一.
乳香之谜乳香是一种含有挥发油的芳香胶质树脂,产自橄榄科乳香属.
常见的乳香树是呈灌木状的小乔木,叶子稀疏,外貌看上去有些光秃秃,每年9月下旬开黄白色的小花.
乳香树产于非洲索马里和阿拉伯半岛的南部,其中阿曼的佐法尔和也门的哈德拉毛是世界乳香的主要产地,这里濒临阿拉伯海,狭长的荒漠地带终年阳光普照,灰色的石灰岩土壤以及季风带来的重露,都十分适合乳香树生长.
早在数千年前,乳香就被埃及人称为"神的香物",用于寺庙祭典,同时也被作为香料底物.
关于乳香使用的最早纪录是在公元前15世纪的埃及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的坟墓中发现的.
当时她曾派遣了一支海上探险队前往彭特(今非洲索马里沿海),将乳香和乳香树及其他珍贵物品运回埃及.
乳香也是犹采割乳香的阿拉伯人太教至圣所中所燃的香的原料之一.
《旧约全书》也常提及乳香.
在罗马时代,乳香也被用于祭礼.
传说当三贤人从东方来朝拜初生的基督耶稣时,所带的礼品中就有乳香,因此乳香又代表着神性.
乳香在古代也常作药用,公元1世纪罗马自然历史学家老普林尼曾描述过优质乳香的特点并提到乳香是伞形科有毒草类植物中毒的解毒剂.
11世纪时波斯医生阿维森纳推荐乳香做为治疗多种病痛的药剂.
在中国及东方各地,乳香也是一种内科和外科用药.
乳香除了用于祭典和药用外,也是制造化妆品的原料之一,并可用于掩盖焚尸时产生的异味,因此乳香在古代的用途是十分广泛的.
乳香可以终年在乳香树上采集,常用的方法是用刀割开一块手掌大的树皮,乳白色的汁液就会从树干上的绿色伤口处慢慢渗出,但通常只有第三次开割采集的乳汁才可制成优质乳香.
这些少量的珍贵分泌物过了几周后就会变干,呈现出透明的金黄色,这就是乳香.
据估计乳香产量最高时当在公元2世纪,当时在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每年要运送3000吨乳香到希腊和罗马.
在公元前450年的雅典鼎盛时期,希腊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曾这样描述乳香:"整个国家乳香四溢,(人们)呼吸着这种不可思议的甜甜的气息".
老普林尼这样描述乳香的主要加工中心埃及亚历山大加工厂的安全措施:"天啊!
没有足够的警卫来守护工厂,……工人们在离开作坊前,他们必须脱掉所有的衣服.
"乳香之路曾经是一条熙熙攘攘、人来驼往的商贸之路,它全长3800公里,乳香由骆驼队载着,从阿曼的南部出发,穿越也门的高山和沙特阿拉伯的荒漠,到达位于今天约旦境内的佩特拉,北面不远就是地中海沿岸的加沙地带,由此乳香登上船到达地中海沿岸各国,或是穿过西奈半岛到达埃及的亚历山大.
乳香之路进一步向北延伸可到达大马土革和叙利亚古城巴尔米拉,向东可抵达幼发拉底河畔一带,就这样乳香最终到达希腊、罗马、印度和中国等地.
由于乳香贸易,这条香料之路几乎维持了长达2000年的繁荣,在阿拉伯半岛产生了5个古代南阿拉比亚王国:迈因、哈德拉毛、示巴、魁塔本和纳巴泰.
他们由于控制了乳香的生产和贸易路线而变得力量强大.
虽然如今这条香料之路几乎湮没无闻,曾经一度繁华无比的城镇也大部分变为冷冷清清的遗址,但是在纪元前,这些古国就已发展到了很高的文明水平,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法律和宗教,艺术和建筑,水坝工程和数百万公顷的沙漠良田.
如今人们漫行在这条古道上,仍然可以发现这些古国曾有过的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
从海岸到内陆哈德拉毛王国位于也门南部和东南部,以及今日的阿曼苏丹国,是世界乳香的主要产地,即便是在现在乳香需求减少的时候仍然如此.
哈德拉毛王国凭籍掌握着乳香资源而迅速富强起来.
乳香除了陆路运输外,当时还走海路运输.
在今天亚丁以东近500公里处的古城遗址季拉,就曾是乳香的主要集散地和出口地,向东可达印度和波斯湾各国,向西南经亚丁湾到达红海沿岸各国.
到了中世纪,木卡拉代替季拉成为哈德拉毛的主要港口,如今仍是也门哈德拉毛省的省城,是该国东部最大的居民点和唯一的重要港口.
乳香之路离开了酷热而狭窄的沿海平原,走向海拔逐渐升高的内陆高原,来到了海拔约1700米的哈德拉毛王国的都城沙卜他,它曾控制着乳香贸易达数世纪之久,因此是古代南阿拉比亚最强大的城市之一.
整座城市占地约500公顷,约有5000人常年居住,附近的田野中已有很巧妙的灌溉系统,表明当时的农业灌溉发展水平已经很高了.
哈德拉毛人有着十分高超的建筑水平,他们在沙漠中用泥砖砌起高6~7层的楼房,这是古代南阿拉比亚最壮观的民居建筑.
至今哈德拉毛人仍保留着这一建筑形式.
除了民居,他们还建造了洛可可式样的伊斯兰教寺院尖塔和为圣人建的优美的穹形墓庐.
今天在阿姆哈达寺院有一座高达约50m的尖塔,可算是世界上最高的泥砖建筑了.
在西巴姆,共有500多所高7~8层的楼房,矗立在广阔荒凉的沙漠中,真可谓是人类奇迹.
在一座已有370年的6层楼房中,有78间房屋,一层楼用于做马厩和仓库,二楼是家庭的议事场所,三楼用做仓库,四楼是男人的活动场所,五楼是闺房和厨房,厨房内装备着冰箱,洗衣机和煤气灶,六楼则是儿童游乐的场所,在最炎热的晚上这里也是最凉快的睡觉处.
离开哈德拉毛,乳香之路经过了第二个强大的城邦国家魁塔本王国的首都蒂马那.
魁塔本人在公元前200年已有自己的法律了,其中规定:杀人犯必须处于流放的惩罚,不诚实的商人要罚50个金币等等,这些规定和法律维护了蒂马那在乳香之路上的地位,如征收税款、分配市场、任命商队的管理员等.
在蒂马那西南部城市拜汉的郊外,沿着2000多年前铺就的石子路可以到达海拔1500米的马巴拉克关,它正当乳香之路的交通要冲,窄窄的峡谷地势十分险要,从关上可以俯瞰一望无际的荒原.
在拜汉,如今仍有小型的骆驼商队运载着盐,穿过马巴拉克关,沿着古老的乳香之路行进在鲁卜哈里沙漠的西南边缘,到第三个南阿拉比亚王国——示巴的都城马里卜.
马里卜是乳香之路上的最大城市,50年代美国的考古学家曾在此辨认了数百个铭刻,并发掘了祭拜月神伊伦库赫的寺院,堪称南阿拉比亚建筑的范品之一.
伊伦库赫是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兴起前所信奉的神,被尊为阿拉伯半岛南部城市的守护神,并有阿拉伯半岛南部各民族之父的尊称.
在马里卜郊外,至今还留有竖立着高大的石墙和石柱的遗迹,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用于农业生产的大型水利工程建筑——马里卜水坝,建于公元前7~8世纪.
水坝和渠网使首都周围广大的土地成为一片绿洲,吸引着乳香之路上的商队.
农业和商业使示巴王国日益繁荣,据《圣经·旧约》和《古兰经》记载,以色列最伟大的国王所罗门曾派了一只戴胜鸟送邀请信给示巴女王,于是示巴女王亲自率领骆驼队,满载着香料和金银珠宝,沿着乳香之路前来拜见所罗门国王.
据说示巴女王访问的目的是请他解谜,以试所罗门国王的智慧.
当示巴女王拜访所罗门时,只见王宫的地面上晶莹光洁,她误以为是水池,竟撩起衣裙打算涉水,十分有趣.
据埃塞俄比亚的传说,后来示巴女王嫁给了所罗门王,其子曼涅里克一世建立了所罗门王朝.
越过高山和沙漠离开马里卜,乳香之路穿越了另一个王国曼因,到达今日沙特阿拉伯南部边境的奈季兰.
从奈季兰绿洲向北,便是气势雄伟的阿西尔群山,除了顶部稍带绿色外,山上是一片荒凉,阿西尔山脉的最高峰为海拔3133米的贾布尔斯沃德山.
山顶上遍布发出阵阵清香,挂满苔藓的柏树林,雄鹰翱翔,鲜红色的杜鹃花开遍山野.
透过脚下的云层可以看到西南方向水气弥漫的海岸平原和闪闪发光的红海,而东面山脚下就是沿沙漠边缘而行的乳香之路,长长的骆驼队缓慢移动.
绕过阿西尔山,乳香之路就到达了麦加,这座如今为伊斯兰教圣地的城市.
早在伊斯兰教之前,麦加作为乳香之路上的一个主要的宗教中心,也吸引了商旅来此祭拜和贸易.
今天的禁寺中的圣堂当时是一个安放360多个偶像的先哲祠,其中包括有阿拉伯爱和美的女神阿·乌萨,以及来自古代示巴王国的天神:太阳、月亮和晨星.
公元630年,伊斯兰教的先知默罕默德率众攻克了麦加,将这些异教的偶像永远地逐出了圣堂.
在离麦加400公里的麦地那,如今去麦加的朝圣者都会去那里.
当时它的名字叫亚里布,是乳香之路上的一小片绿洲和商旅小镇,以后默罕默德在此建立了伊斯兰国家,因此亚里布也被称为"先知之城".
从麦地那向北,便是希贾克山地.
这古代的乳香之路,而今又拥挤着摩肩接踵的朝圣者.
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土耳其人铺设了从麦地那到叙利亚大马土革的希贾兹铁路.
1908年第一列火车轰隆隆地开进了阿拉伯半岛,开上了乳香之路.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条铁路随着土耳其苏丹帝国的覆灭而惨遭厄运.
当时英国人T.
E.
劳伦斯少尉和阿拉伯军队在土耳其后方从事了卓有成效的游击战,他们破坏铁道线,烧掉车站,炸毁火车,并将1万余人的土耳其守备部队阻隔在麦地那.
劳伦斯因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地开展了间谍活动而被誉为"沙漠枭雄",他的故事也被搬上了银幕,片名就是"阿拉伯的劳伦斯".
纳巴泰是乳香之路上最后一个南阿拉比亚王国,其建于公元前312年.
麦丹·萨利赫是纳巴泰王国南部的大门,如今除了150多座贵族的坟墓外,这座城市已被岁月所埋没,但这些壮观的大型墓地以及精巧的建筑表明它曾是一座繁荣的城镇.
一些墓石表面雕刻着花坛,蔷薇花饰,鹰和鹫头飞狮像,它们的时间约在公元1世纪.
佩特拉是纳巴泰王国的都城,在数个世纪中,一直是罗马人和阿拉伯人进行乳香贸易的中心而十分繁荣.
公元106年,纳巴泰人被罗马人击败,它成为了罗马帝国的阿拉比亚省的一部分,以后因商路改变而逐渐衰弱,至7世纪时伊斯兰教信徒入侵后就从此消失了.
悠悠千年的岁月,这条乳香之路终于挡不住时间的侵蚀,慢慢地渐趋消亡了,这些如今被黄沙尘土所淹没的古道和城镇曾留下了多少人的悲欢离合啊!
从这些废墟遗迹中,似乎看到了驮满货物的骆驼队在铃铛声的伴随下,正慢慢地朝我们走来.
横跨太平洋早在1521年,费尔南多·麦哲伦就已从欧洲出发,经南美洲,向西穿越太平洋到达了菲律宾群岛,但是过了30多年,西班牙人才建立了一条由菲律宾出发,向东穿越太平洋到达北美墨西哥(当时称新西班牙)阿卡普尔科的海上航线.
环太平洋航线的建立,促进了这条联结东方和西方的海上贸易路线的形成.
在此后的250年中,无数的帆船携带着产自东方的丝绸和其他宝物去交换欧洲的产品和墨西哥的银子,这条海上航线成为当时欧洲、亚洲和美洲商业和文化互相交流的最重要的通道,是世界上伟大的海上贸易之路.
探索东行航线在西班牙人西行到达菲律宾时,葡萄牙人已在菲律宾以南的马鲁古群岛(亦称香料群岛)上建立了贸易基地,把当地所产的丁香、胡椒、樟脑和肉豆蔻等名贵香料源源不断地经非洲运往欧洲.
西班牙人对香料群岛垂涎三尺,在1524年西葡两国的巴达霍斯会议失败后,西班牙人决定以武力去控制香料贸易.
最初的侵略总是趋于失败,从美洲西行到菲律宾群岛的西班人发现,他们既无法和欧洲西班牙本土联系,也无法和美洲西班牙当局联系.
因为葡萄牙人控制着从亚洲经非洲至欧洲的航线,而从菲律宾返回美洲的努力由于逆风阻拦(东北季风)而总是失败,仅有的成果是发现了南太平洋上的一些群岛.
1542年11月1日,一支由鲁依·劳比斯·维拉布斯指挥的六艘帆船组成的舰队从北美墨西哥出发,前往菲律宾,在到达棉兰老岛时陷于困境.
维拉布斯派比尔那多·托雷返回墨西哥请求增援.
在途中,托雷首次把亚洲东部的这些大岛命名为菲律宾,以此纪念西班牙的皇太子——未来的国王菲利普二世.
托雷向东北航行至北回归线附近发现了硫黄列岛,当航行到北纬30度时,陷入无风的海区,由于船上缺水,被迫返回.
维拉布斯在返回墨西哥的最后希望破灭后,不得不向葡萄牙人投降.
西班牙人的努力并没有就此结束,1563年11月,由朱海尔·洛佩斯·勒加斯比组织的远征队又一次启程了,他们沿维拉布斯行驶过的航线前往菲律宾.
次年勒加斯比登上宿务岛,1565年占领了该岛.
勒加斯比派先前失意的航海家,以后又当过修士的安德烈斯·乌尔达涅塔返回墨西哥,向美洲西班牙当局汇报占领的情况并请求派增援.
然而要返回墨西哥谈何容易.
在东北信风和洋流的推动下,大帆船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向西航行到菲律宾.
路程长达14000公里,还算是容易,但是要在同一航线上返回却是不可能的,因为遇到的将是逆风和逆流.
而维拉布斯等航海家先前的失败也证明要返回墨西哥是多么的困难.
乌尔达涅塔研究了许多海员在太平洋西部和东部海域成功和不成功的航行经验,并仔细听取了他们在航行中耳闻目睹的事实,作出了一个理论性的结论:北太平洋温寒带海域的风向应与大西洋的风向一样——朝西.
现在是在实践中检验这一结论的时候了.
1565年6月1日,在乌尔达涅塔的指挥下,"圣彼得罗"号帆船驶出宿务港湾.
起初,他们借助偶尔吹来的西南季风向北航行,经过日本群岛附近的海区,在到达北纬43度时,乌尔达涅塔捕捉到了西风带,在黑潮的作用下顺利地向东方前进,最终到达北美大陆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又南下于10月份到阿卡普尔科港,整个航行共用了125天.
由于乌尔达涅塔出色的航行,从此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环太平洋航线牢固地建立了起来.
与中国贸易1571年,西班牙人眼见在宿务岛无法维持它的殖民统治时,便移居北部,用武力侵占了马尼拉,建起了城堡和炮台.
马尼拉是世界上最好的天然良港之一,它面向亚洲,从太平洋可以很容易地进入马尼拉湾.
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这里早已是多种文化的汇聚点,数百年来,中国人、日本人、马来人乃至印度人都到此地进行贸易,因此马尼拉很快就成为由西班牙人建立的横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贸易路线的起点.
西班牙人曾希望菲律宾成为新的香料群岛,然而这只是一厢情愿,于是西班牙人把目光转向富饶的中国大陆.
1573年第一只满载着中国丝绸和其他货物的帆船抵达阿卡普尔科,由此开通了长达250年的太平洋海上贸易路线.
亚洲的财富引起了欧洲人的渴求.
在马尼拉,菲律宾人自己可以提供黄金、椰肉干、椰壳产品、来自吕宋岛伊洛考斯的棉布,以及宿务制造的棉纱、棉袜和布裙等,他们还用大麻加工成麻袋,麻绳和吊床.
技艺精湛的中国人和菲律宾工匠用锻造精美的金银丝镶嵌宝石饰物和制造金链等.
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商人运来了孟加拉府绸、珍珠、钻石、黄玉、牙雕匣、精致的小刀、精美的木刻和苏拉特的床单.
来自日本的货物有琥珀、面粉、甲胄、武士剑、小刀、制造炸药的芒硝和家具等.
但是在马尼拉,最重要的货物来自中国大陆,西班牙人甚至将马尼拉大帆船称为"中国之船",因为中国的货物实在是令人眼花缭乱.
黄色的生丝、精美的丝绸服装、丝毛混纺物、绣花绸缎、豪华织锦缎、亚麻、染布、昂贵的金银饰物、色彩鲜艳的围巾等货物由舢板从广州和澳门运来.
此外还有铜水壶、锻铁制品、玉石雕像、镶嵌屏风、檀香木盒、真漆书桌、牙雕人像、象牙纸扇等,特别是色彩众多,带有极富想象力图案的明清瓷器更是令西方人爱不释手,因为欧洲人直到18世纪方才解开瓷器制造之谜.
这些具有中国风格的东方货物源源不断地到达了欧洲,风靡一时.
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中国也开始为西方专门制造一些物品,如祭坛、器具、餐桌、十字架、耶稣像、祈祷念珠等,此外还有儿童玩具和古玩等.
同时用于提炼墨西哥银矿的中国水银也要运到马尼拉这个中转站,然后再运往墨西哥.
因此对于西班牙政府来说,仅对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所征收的税款就是一笔稳定而富足的收入.
对于亚洲来说,他们需要的是银子,而美洲的墨西哥和玻利维亚则盛产银子.
因此沿着海上贸易之路,银子从丰富而价廉的产地流向了价值较高的亚洲.
中国人将墨西哥的银砖改铸成银锭,用于货币流通.
墨西哥的鹰洋直到20世纪初仍在中国流通.
而流通于中国的西班牙硬币也被刻上了印记,规定了它在中国货币基本单位两制中的价值.
西班牙人将中国货物运往太平洋彼岸的墨西哥,再将银子运回马尼拉出售给中国,籍此一来一往的货物交流,西班牙人维持了长达数百年的繁荣的海上贸易.
艰难的航程随着海上贸易运输的扩大,帆船的规格也不断扩大,从最初的300吨扩大到500吨,以后又达到了1000吨,有的甚至达2000吨.
在菲律宾建造的帆船是东西方的混合产物.
西班牙人设计帆船,用材取之于边远岛屿上所产的经久耐用的热带硬木,锚绳和索具是由马尼拉大麻制成的,帆布是在附近的伊洛戈缝制的,扣件是由西班牙、中国或是马尼拉的铁匠打造的,铁则来自中国和日本.
船上的容器有西班牙造的,也有亚洲人自己制成的大型陶罐.
这条航线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从一开始就有众多的船只从来没有到达目的地,它们或是失事,或是在海上消失.
幸运的船只又回到了出发地.
此后荷兰人、英国人对这条贸易路线也是垂涎三尺,为此西班牙人与之又发生了冲突.
然而最具挑战性的还是这条漫长航线的本身.
对于西行的大帆船来说,这是一条漫长而愉快的航行.
每年1月份帆船离开阿卡普尔科顺流南下,在南纬13度时折向西行,在强盛的东北信风作用下,笔直地驶过平静的太平洋,这要不了60天的时间.
当船接近马里亚纳群岛时,再用30天就可以到马尼拉了.
相反,向东的航行正如1697年一位旅行者所说的那样:"从菲律宾群岛到美洲的航行可谓是世界上最漫长和最可怕的旅程.
"帆船每年7月份离开马尼拉,这时船上好像是一个被隔绝的西班牙帝国的缩影,船上有高级船员,炮手,水手,实习生和服务员等,而乘客则从政府高官,军官和士兵,到贵族、传教士、修女、乃至囚徒,应有尽有.
船上的基本食品包括咸的或干的猪肉、牛肉、鱼、橄榄油、鹰嘴豆和大蒜等,对于那些特权享受者,奢侈的食品有糖果蜜饯、坚果、葡萄干和蜂蜜等.
水是严格地配给供应,由船上的水警控制.
当水不够用时,帆船则要依靠上天所赐了.
当时西班牙人尚未发现位于航线以南的夏威夷群岛,因此在穿越太平洋长达3~4个月的航程中没有任何停靠点,如果帆船出事那将是十分危险的.
辽阔的大洋一望无际,单调的生活日复一日,一些人变得冷漠,其他人则无休止地打扑克,掷骰子,或是为每一可能发生的事件结果而打赌,更有一些人精神失常,跳海自杀.
每当暴风雨或热带风暴袭击时,帆船在波浪涛天的大海中岌岌可危,人们在这似乎末日来临之时乱作一团纷纷跪下祈祷,祈求上帝的宽恕,教士们穿上职业服装,以便死得更圣洁.
随着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的贮存也日益减少.
疾病开始蔓延,得了被西班牙人称为"荷兰病"的败血症的人数不断增加,患病者的腿、手臂和身体上布满瘀伤和青黑色的斑点,牙床浮肿,开始充血,最后是牙齿脱落.
营养不良导致脚气病,伴随而来的是麻木,浮肿,最终便是瘫痪.
卫生不良使腹泻和痢疾成为家常便饭,令人痛苦不堪.
17世纪一位意大利人这样写到:"这里是饥饿、口渴、多病、寒冷和其他的折磨,……大量的苍蝇落进了盛有肉汤的盆子中,肉汤里面还有好几种蠕虫在爬动着…….
"等航行进入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阶段时,人们便焦急万分地搜寻着陆地的踪迹.
当人们看到了众多围绕帆船游动着的活泼可爱的海豹,以及漂浮成串的黄色褐藻时,人们才松了一口气,虽然还没有见到陆地,但已离陆地不远了,再向前,从加利福尼亚河流中顺流而出的乱蓬蓬的芦苇似乎也来迎接远航的人们.
在经过漫长的航行后,初次见到陆地,人们感到像梦一样.
然而这是真的,迎接他们的是加利福尼亚北部的门多西诺断崖,帆船小心地与海岸保持平行距离,沿岸南下,绕过蒙特雷湾南端的波因特匹诺斯,穿过圣巴巴拉海峡和海峡群岛,沿下加利福尼亚到达考伦特角,再向南便是航程的终点站阿卡普尔科.
在这最后的航行阶段,被疾病折磨得极度衰弱的人们开始大量死去.
在17世纪,一只船上每天死3~4人是常有的事,有时死亡的速度还会加快,在半个月内死者可达92人之多.
在17世纪中期一艘从阿卡普尔科启程的帆船上的水手曾发现一只帆船漂浮在墨西哥沿岸,帆在风的吹动下哗哗作响.
这是一只一年以前离开马经拉的圣何塞号,但如今每一个灵魂都在饥饿和疾病中死去,整个船就似一只满载着丝绸和死尸的棺材,漂荡在大海上,极其悲惨.
美洲之路在经历了长达半年、九死一生的航行后,帆船终于停靠在阿卡普尔科.
对于从船上卸下的货物来说,它们还有更遥远的目的地,这就是南美和欧洲.
像马尼拉一样,阿卡普尔科也是一个优良的港口,它是靠海上贸易而发展起来的.
在这混杂多彩的集市中,美洲人、欧洲人和亚洲人大量地提供自己大陆的物品,一堆堆的银锭,硬币箱和矿产品正等待着交换.
从南方秘鲁来的船在阿卡普尔科装满了所需物品后,沿南美大陆西岸向南航行,他们将用银制和镀金的祭坛用品和餐具去充实教堂和贵族之家.
在利马和基多,印第安人,混血儿和欧洲人穿着来自菲律宾、印度的棉布和中国的丝绸服装.
到17世纪中叶,东方的货物已到达了西班牙美洲的绝大部分地方.
而预定给墨西哥和欧洲人的货物被装上骡子,再次踏上了有"中国之路"称呼的艰难路程,沿途要穿越南马德雷山脉,沿途到处是峡谷、森林、巉岩和深不可测的陡崖.
越过山脉.
在哈拉帕集市,商人们用欧洲出产的酒、书、铁器及布匹与马尼拉来的货物以及墨西哥产的金、银、靛兰染料、洋红颜料进行交换,这些东方的货物被运至韦腊克鲁斯装船,经过西印度群岛,驶向大西洋.
最后到达西班牙.
而在阿卡普尔科,将要出发的船长打开了货物清单,东方人所需的银子和在阿卡普尔科采购的水果等货物装满了全船,整箱的西班牙书籍也被捎上.
当帆船拔起了铁锚,张开了风帆时,一次前途未卜的贸易航行轮回又开始了.
这条跨越了大半个地球的经济链索成为三个世界交换思想和财富的最佳路线,而西班牙人也由此实现了马可·波罗和哥伦布的梦想,到达了亚洲.
并获得了无数的财宝.
以后随着西班牙势力的削弱,这条海上贸易之路也日趋衰弱.
岁月流转,今天在当时欧洲殖民者称霸一时的太平洋西部边缘,亚洲各国各地区已迅速崛起,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香港都已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增长最快的地方,下个世纪太平洋西岸将成为最令世人所瞩目的地方.
向西、向西大篷车对于早期美国人来说,不满现状是他们最大的特性,追求独立、自由和繁荣是人生的目标.
当欧洲移民踏上北美大陆以后,他们就把目光投向西部,梦想着那遥远的地平线以外的世界是何许模样.
因此美国人的视力所及不断西推,越过葱茏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辽阔的大草原,雄伟的落基山脉,荒凉的沙漠直到蔚蓝色的太平洋.
为了开发西部,成千上万的家庭携老扶幼、穿过草原、翻越高山、自东向西滚滚向前.
许多人牺牲了,但更多的人活了下来,扫清森林,刈除杂草,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城镇.
征服西部成为一首美国式的壮丽史诗.
探险西部在19世纪刚开始的时候,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对于大部分的美国人来说似乎还很遥远,因为这时距美国人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进入肯塔基和田纳西等地不过30余年.
在东起密西西比河,西至落基山,北自北纬49度线,南达墨西哥湾的这片广大地区内,人们只是模糊地称其为路易斯安那,它是法国于1800年从西班牙手中获得的,仅过了3年,拿破仑担心英国可能会从法国手中抢走路易斯安那,于是出人意料地表示愿以1500万美元的廉价把路易斯安那卖给新成立不久的美利坚合众国.
1803年4月3日,托马斯·杰斐逊总统为美国买进了这片面积广达2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美国的面积一下子扩大了一倍多,把边疆推至落基山脉.
这一年,杰斐逊总统派他年轻的秘书梅里韦瑟·刘易斯草拟一个远征计划,并组织一支32人的远征队去考察新购买的路易斯安那,以及落基山脉以西与英国有争议的俄勒冈地区.
刘易斯选择了威廉·克拉克共同组织探险队.
秋天,刘易斯和克拉克率队从华盛顿启程,向西行进到密西西比河畔,在密苏里河口对岸停留越冬.
1804年5月14日,探险队离开在圣路易斯附近的越冬营地,乘一艘长16米的单桅船和两条印第安人用的大型独木舟沿密苏里河逆水而上,10月份,在上溯了2500公里以后,到达了小密苏里河附近,开始越冬,并建立了一个要塞.
探险队生活在好客的曼丹族印第安人中间,彼此相处十分友好.
在等待春天到来的日子里,探险队吸纳了译员图森·夏博诺以及他的肖肖尼族印第安人妻子卡萨加威一家.
当次年探险队进入卡萨加威的男亲属领地时,事实证明卡萨加威是全队不可缺少的向导.
她在那儿偶然遇见了她的哥哥及其勇士们,并由此得到了马匹和西进路线的资料.
1805年4月初,远征队换乘较小的独木舟继续向密苏里河上游进发,他们找到了密苏里河上游的三条支流,把最西边的一条命名为杰斐逊河,并由此继续上溯,沿印第安人的羊肠小道骑马越过了雄伟的落基山脉.
在翻过比特鲁特岭后,探险队遇到的第一条向西流淌的河就是斯内克河(哥伦比亚河的上部支流之一).
1805年11月7日,探险队终于到达了俄勒冈海岸,看到了浩瀚的太平洋.
在哥伦比亚河口处,他们建起了克拉特索普堡,度过了寒冷而潮湿的冬天.
1809年9月23日,刘易斯和克拉克返回到圣路易斯,此次远征历时28个月,行程12300公里,首次实现了美国人从密苏里河到太平洋海岸的远征.
探险队搜集了有关西部印第安人的大量资料,掌握了丰富的地下矿藏的位置,记录了各地区的动植物和气候特征,并为40年后美国从英国手中购买俄勒冈地区打下了基础.
西进之路美国人自1803年购入路易斯安那后,就越过了密西西比河,不断增加定居点.
到1840年,最西的定居点已到达密苏里河畔的独立城,在这片树木稀少的地方,人们可以眺望河西岸更广阔的平原,但只知道在从独立城到太平洋沿岸的威利麦特和萨克拉门托河谷的广大地区内,生活着波尼族、苏族、肖肖尼族和班诺克族等印第安人,远西部似乎并无引人之处.
然而当时的边疆生活十分艰苦,密西西比河两岸是一片沼泽,仅有的道路也十分泥泞,难以通行.
恶劣的环境使疟疾盛行,而高税收又令人不堪重负.
特别是当地的人口激增,至1840年时,已有近40万的定居者聚居在密苏里河东岸,10年内人口翻了3倍,新来者几乎已不可能得到好的耕地,人们需要更多的土地,更多的自由生活的空间.
对于摩门教徒来说,他们也需要新的空间.
自1830年成立以来,摩门教的集体生活制度和日趋繁荣的发展引起了左邻右舍的忌妒和猜疑,而实行的一夫多妻制则更使人将猜疑变为厌恶,他们被从俄亥俄赶到密苏里,从伊利诺斯赶到衣阿华,但在新的地方仍不受欢迎,唯一的办法便是越过密苏里河,去寻找自由的土地.
1847年在布里格姆·杨的率领下,摩门教徒开始西迁.
先遣部队从奥马哈出发,越过密苏里河,然后沿普拉特河北岸西行,穿过大平原,爬过落基山,于7月24日到达犹他地区的大盐湖畔,杨就在这片不毛之地建起了宗教政权.
在3年之内,约有5000多名摩门教徒沿着这条被称为摩门小道的迁移路线来到大盐湖畔,建起了盐湖城,他们是落基山脉最早的定居者.
自刘易斯和克拉克探险西部以后,有不少打猎者试图循刘易斯的远征路线翻越落基山,但却遭到了黑脚族印第安人的阻挡,他们不得不另外寻找过落基山的捷径.
此时,其他人也在寻找更方便地通向俄勒冈的道路.
1842年,外号"开路者"的约翰·弗雷蒙中尉组织了一支探险队,目的是探索远西部以及查勘经普拉特河通往俄勒冈之路.
弗雷蒙一行溯普拉特河的上游前进,经甜水谷到达了平坦宽广,海拔2259米的南隘口,它是纵贯加拿大至墨西哥的北美大陆分水岭上最容易通过的关隘,大陆分水岭在此变得平缓,这里有充足的水源和牧草,适合迁移.
弗雷蒙又北到温德河,南至格林河.
探险报告发表后,在美国全国引起对未知西部的强烈兴趣,"到俄勒冈去"成为人们谈论的主要话题,那些居住在密苏里河东岸的人们纷纷开始向远西部迁移.
1848年,在加利福尼亚的亚美利加河畔科洛马的一家锯木场中发现了黄金,次年淘金潮迅速波及全国,成千上万的人为之发狂,纷纷抛弃本行本业,奔赴加利福尼亚,寻找发财的机会.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全长3200公里的俄勒冈小道成为美国历史上向西北地区大移民的主要路线,大篷车队从密苏里河东岸出发,在越过该河后便沿着小道东部的陆地走廊——普拉特河谷南岸西进,穿越大平原,然后经甜水到达南隘口.
越过落基山脉后,摩门教徒避开南部格林河地区的高原荒漠,折向西南,到达大盐湖畔.
而大多数去俄勒冈的人和淘金者则向西北,进入爱达荷南部的斯内克河谷继续西进.
淘金者们在霍尔堡离开了俄勒冈小道,折向西南,沿洪堡德河,翻过内华达山脉,到达加利福尼亚的萨克拉门托.
淘金者走的这条小道以后被称为加利福尼亚小道.
去俄勒冈的人向西北越过蓝山后,就到达了哥伦比亚河谷.
移民们乘坐木筏或独木舟漂流在两岸陡壁矗立、河水急湍的哥伦比亚河上,最后到达目的地——威利麦特河谷,此时,先前落基山以东干燥少雨的气候已被当地纷纷细雨所代替.
千里跋涉俄勒冈小道旁至今仍遗留着数以千计的坟墓,它们向人们无言地叙述着当年向西迁移时的种种艰辛和苦难.
在春天到来之前,移民们通常聚集在密苏里河东岸的独立城,圣约瑟普和康瑟尔布拉夫斯等地.
只有当大地一片泛绿时,大篷车队才可以出发.
随行的大量家畜沿途可以一路吃草前进.
四轮大篷车是西进路途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移民们常用体型较小的农场大篷车,可以轻便地走在崎岖而多山的俄勒冈小道上.
他们将大篷车身漆成暗蓝色,轮子漆成红色,在车顶上架上用山核桃木制成的拱型支架,再罩上白色帆布就可以遮阳蔽雨.
由于沿途没有食物补充,出发时大篷车上满载着近1000公斤的货物,食物有面粉、硬面包干、米、熏猪肉、咖啡、茶叶、干果、糖、玉米粉和小苏打等,这些食品要维持5~6个月漫长的旅途生活.
此外车上也装载着弹药,每个成年人都需要一支来福枪,其他的有炸药、子弹、弹模和猎枪等.
家畜是西行途中不可缺少的,最常见的是骡子和牛,它们不仅可以担当负重的任务,而且在食物消耗完以后,往往可以做为肉食补充.
移民们越过密苏里河以后,就进入了普拉特河谷.
大草原上寂静而沉闷,四周的一切正如普拉特河的名字含义一样,平坦而宽广,没有丝毫激动人心之处,偶而一阵短暂而猛烈的冰雹袭击,才打破了草原上沉闷单调的气氛.
在日复一日的干热天气中,昏沉沉的气氛笼罩着营地,人们一到营地,常常是脱下帽子,躺在地上,手拉着缰绳就进入了梦乡,牛群则站着闭上双眼小憩.
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人们是多么渴望能见到一棵树或一只野牛.
当沉闷的原野上出现了野牛,羚羊或大角鹿时,人们踊跃而兴奋,打猎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新鲜的肉食,也成为旅途中的娱乐.
干热的大平原上常常尘土飞扬,人们难以看见后面的车队和牲畜,大家都嘴唇开裂,不得不用车轴润滑油来擦嘴唇.
那些去加利福尼亚的人们还要穿越沙漠,所经受的干热更甚,不仅嘴唇开裂,有时舌头也会肿起来.
牲口或是力竭而掉队,或是干渴而饮酒精而死,沿途经常布满着动物肿胀的尸体.
大篷车队从春天出发,必须在下雪封山之前越过内华达山脉和喀斯喀特山脉,才不会有生命危险.
1846年唐纳家族的生死之旅令人震惊,当时唐纳家78人组成的大篷车队没有走加利福尼亚小道,相反走上了黑斯廷斯捷径,希望用较短的路程到达加利福尼亚,然而他们在穿过大盐湖沙漠时,许多家畜死于酷热的天气,干热使车队无法按时前进.
当大篷车队走到内华达山脚下时,道路已被大雪封死,精疲力竭的人们只得在特拉基湖畔滞留越冬,寒冷的天气和食物的缺乏使39人死去,其他人仅仅靠吃死人的肉才得以幸存下来.
大篷车队很少受到印第安人的袭击,车队通常是指在10辆以上才成行.
当白人和印第安人在大平原争战日趋激烈的时候,已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了,俄勒冈小道上的移民潮大部分都已过去了.
尽管有人死于战斗,但更多的人死于疾病.
在移民高潮时,数以万计的人拥挤在小道上,营地内到处泥泞不堪,散布着恶臭,流行性霍乱猖獗一时,死者甚多,由于埋葬过于草率,狼和野狗常将死人拖出坟墓吃掉,白骨四散,令人惨不忍睹.
就这样,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到1869年太平洋铁路建成之前,大约有50多万人坐着大篷车,或骑马,或推车,穿过了大草原,沿俄勒冈小道从东部奔向远西部的俄勒冈、加利福尼亚和犹他地区.
在这干里跋涉的艰苦旅程中,人们经受了无数的不幸和痛苦,一些人中途打道回府了,一些人死去了,死因种种:霍乱、枪伤、淹死、乱箭射杀、迷路失散或是被车轮压死,然而这一切都未能阻止人们西行的决心,更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奔向落基山,奔向太平洋,谱写了一篇又一篇移民西部壮丽而动人的传奇故事.
翻越喜马拉雅山数百年来,在尼泊尔遥远的喜马拉雅群山角落中,信仰喇嘛教的朵巴人和信仰印度教的荣巴人开辟了一条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商业路线.
这条路线可以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和最为艰难的商贸路线.
商贸的最主要物品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而在当地又十分缺乏的盐巴.
每年夏天,生活在尼泊尔西北部朵波地区高山上的多巴人赶着牦牛前往中国的西藏,用粮食去换取盐巴,然后再将盐巴运往南方荣巴人住的地方,去换取粮食.
但是多巴人带来的盐巴常常无法满足荣巴人的需要,于是荣巴人又赶着驮满红豆角的羊群,前往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换回印度生产的盐巴.
高寒之地萨当是朵波地区多巴人聚居的一个主要村庄,这里群山连绵,山高谷深,土地贫瘠,交通十分不便.
达呼拉吉里山横亘于朵波的南部,群峰接天,海拔可达6000米以上,它阻挡了从孟加拉湾上空飘来的雨云.
因此地处达呼拉吉里山雨影区的萨当,降雨稀少,气候十分干燥.
多巴人生活于喜马拉雅群山间的高寒之地,他们是数世纪前从中国的西藏迁移至此的.
他们保持着传统的西藏文化,既信仰喇嘛教,也存在着多神教,崇拜山神、天神和水神等.
多巴人用勤劳的双手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耕地.
由于缺乏降水,人们只能在山溪中筑坝建成一些小型的蓄水池,然后将水引入水渠至耕地,进行灌溉.
然而他们所依赖的由冰雪融化成的河水的量十分有限,因此每年4月在开耕之前,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用掷骰子的方法来决定给每户人家的水量,点数最多的人家可以首先获取水,然后依次进行分配.
在萨当,由于气候太干燥以及土地太贫瘠,所以这里只能生产满足人们半年之需的粮食,多巴人不得不依靠做生意来维持生活,他们的贸易方式是最原始的以物易物.
每年7月,他们赶着牦牛队,载着自己生产的大麦和南方出产的玉米,北上西藏.
越过海拔5411米的孔拉关隘,便进入了西藏.
靠近尼泊尔边境的茶柱是一个季节性贸易点,夏天时有多达200顶的白色帐蓬点缀在绿色的草原上.
西藏北部羌塘高原的牧民带着从盐湖里采集的盐巴,走10天来到茶柱,和多巴人进行贸易.
除盐巴外,牧民们还带来了干乳酪、绵羊、羊毛、绿茶、布匹、硼沙和瓷杯等,而多巴人所带的货物有大麦、玉米、土豆、荞麦、萝卜和少量从加德满都来的外国货物.
一台日本产的松下录音机可换4头绵羊,而一只精工手表则可换2~3头绵羊.
多巴人带着换回的盐巴和其他货物回到萨当,他们只保留一部分盐巴给自己以及家畜,然后等待收获季节过后,再次赶着牦牛队,带上大部分盐巴,穿过世界上最高的关隘去南边荣巴人住的地方,换回玉米和其他粮食.
就这样,通过这种原始的贸易方式,多巴人获得的利润才可以维持一年的生活,同时也得到了自己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可以说多巴人是以贸易为生的.
冬越群山9月份,朵波地区天气晴朗,气温逐降下降.
转眼已到了10月份,朵波地区的粮食收获已经结束,接下来便是多巴人开始南行的时候了.
与夏天去西藏不同,此刻已近冬天,尤其是11月份以后,气温急速下降,早晨山溪已覆盖着薄冰,刺骨的寒风将持续6个多月,暴风雪一来临,不仅封住了群山,而且行进中的商队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在萨当,牦牛队出发的黄道吉日由喇嘛占卜而定.
在等待的日子中,人们都焦急地看着天空,希望在大雪封山之前越过关隘.
人们终于等到了喇嘛的回音:必须在10日内动身.
随之便举行一次出发的典仪,在喇嘛们的吟唱和海螺的号声中,人们将一把把大麦抛向空中,以示奉献于神、祈求神能保佑商旅以及他们的家属.
长形的白色经幡在空中飞舞着,象征着在向神祈祷.
出发前的早晨,屠夫杀死一头牦牛,人们喝了味道不怎么好的牦牛血后,据说可以避免南方低海拔地区疟疾和痢疾之类的传染病.
出发的时刻来到了,盐巴早已装入用牛毛和羊毛织成的口袋中,此时人们把盐袋放在牦牛背上扎紧,在一片口哨声、尖叫声、小孩们喋喋不休的谈论和叮咚作响的铃声中牦牛队出发了.
在以后的10天时间内,有将近2000头牦牛和数百名多巴人离开朵波的北部,向南方前进.
通常每50~150头的牦牛为一队,这样可以避免拥挤在山道上、牧场和营地中.
如果没有牦牛,对于生活在喜马拉雅群山中的多巴人是不可想象的,牦牛向人们提供了食用的酸奶和奶酪,放在茶里的酥油、做鞋用的皮革、用于织毯的毛线以及用做燃料的牛粪,此外牦牛还是主要的运输工具.
日复一日,旅途的生活节奏基本是相同的.
黎明,人们将在山坡上休息了一夜的牦牛集中起来,男人们慢慢地用手抹去牛角上的白霜,轻轻地抚摸它们,然后一个人稳住牛角,另一人将重达36千克的盐包放到牛背上的羊毛鞍座上,再用绳子系紧打结,毯子和锅碗瓢盆等再系在包袋的两侧.
出发时,男人和牦牛走在前面,妇女和小孩紧随其后,年龄太小的孩子无法全天步行,只好骑在矮马背上,婴儿则由母亲背着,关节受伤的男人骑在无角的牦牛背上.
商队从早上出发,一直到黄昏时才停止.
卸下货物后,让走了一天的牦牛自由自在地觅食去.
男人们用盐包堆起一垛墙,这样可以抵御夜晚的寒风,然后架灶烧饭,牦牛粪的烟味此刻弥漫在营地的上空,晚饭以后开始睡觉,尽管天气寒冷,又是露天而睡,但人们仍都脱衣钻入毛毯和羊皮下面,紧紧地挤睡在一起,当中的火塘闪烁着暗红的火光,时而噼啪作响,时而银色的月光洒向大地,时而又是一片雪花飞舞,群山的寂静笼罩在夜晚的营地上.
巴格拉隘是多巴人南行之中最难过的一座关隘,海拔高达5050米.
当大家来到山脚下,便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尽管在前一天夜晚,人们已将一把盐撒入火塘中,听到了盐巴爆裂的声音.
如果要下雪的话,盐巴受潮后就不会发出声响.
牦牛队缓慢地沿着宽阔而弯曲的山道向上攀登.
当人们终于平安到达关隘时,无不向神祈祷,感谢上苍的恩赐,隘口上的经幡永无止境地飘扬着,玛尼堆上的石块又多了一些.
此时动物们则沉重地喘息着,在冰雪中踢打着蹄子,而男人们的口哨声和叫声打破了数月沉寂的群山.
过了巴格拉隘口后,牦牛队很快就下到了树线以下.
在经历了高海拔地区碎石遍地,草木不生的艰苦历程后,现在多巴人又闻到了沃土的气息和松针的香味,听到了鸟儿的歌声以及穿过桦林的轻风,每个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精神焕发.
多巴人在哈里库特和楚玛等地用盐与当地的荣巴人换取玉米等粮食,然后就在附近借一块牧场越冬,等次年春天来临后再返回自己的家园.
走向平原当多巴人开始休息时,正是荣巴人开始忙碌之时.
荣巴人是印度教的信徒,他们的文明来自于印度,他们不像多巴人那样生活在高山上,而是生活在海拔较低,土地较肥沃的山谷中.
荣巴人和多巴人各自都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荣巴人吃素,因为他们的宗教禁吃肉食,而多巴人则大嚼干牦牛肉.
荣巴人与多巴人的共同之点便是同样依赖于盐巴贸易.
当多巴人没有足够的水去滋养他们的庄稼时,荣巴人也缺乏盐巴去喂养他们的绵羊和山羊.
他们喜欢多巴人从西藏带来的盐巴,但北方的盐往往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他们组织了另一支商旅队,由羊群驮着红豆角去尼泊尔南部平原交换大米和印度出产的碘盐等.
荣巴人商队的平原之行要花6个月的时间,每只羊都驮着带有两个口袋的鞍囊,里面装满了豆角.
荣巴人分散在20~30头的羊群中间,尽管所有人家的羊都混在一起,但是每个人都能识别出自家的羊.
多巴人的牦牛身体强壮、力大无比,不需要格外照顾,而荣巴人的羊则需要多加关照,尤其是夜晚必需防备它们被豺或雪豹偷食;牦牛队常可以和天气比赛,快速越过高山,而羊群的移动则很缓慢,常常会在牧草较多的地方停留一周甚至一个月.
由于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只羊走在山道上,所以沿途的营地往往被厚厚的羊粪所覆盖,增加了一些疾病的传播.
每当黄昏时分,大群的虻蝇落在羊的身上,羊常被叮得难以忍受,发疯似地四处乱奔,人们也难以躲避虻蝇的袭击,只好忍受着烟熏,挤在火堆旁.
荣巴人的羊群所到之处常会引起当地村民的不快.
山区中十分缺少牧草和薪柴,大队的荣巴人一个夜晚所烧的柴禾村民们可使用一周.
尽管荣巴人为每只羊付了2卢比的草料钱,但村民们宁愿不要赚这个钱也要保留他们的牧草,因为牧草对村民和荣巴人来说都是珍贵的东西.
随着喜马拉雅山在身后越来越远,前面的道路却越来越宽,湍急的小溪此时已变成了水流平缓的河流.
荣巴人的目的地是布特肖尔,这里离印度边界只有64公里.
沿途的道路上已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路边的货摊上摆放着手镯、纱丽服、鞋子、塑料桶、铝锅、铝盆,甚至还有手表和收音机.
荣巴人在此将带来的豆角换取盐巴,再购一些其他的所需物品,例如男人买一块色彩艳丽的布给妻子,或者买一些包装漂亮的糖果带给孩子们.
虽然荣巴人和多巴人的生活十分艰辛,但是他们仍然喜欢这种漫长跋涉的商旅生活,因为他们的心是属于游牧人的,人们赶着牦牛或羊群,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游在群山之中,自由地进行贸易.
然而时代在变,近年来,公路已经推进至喜马拉雅的山脚下,卡车运来的印度盐巴已完全可以代替西藏的盐巴.
多巴人和荣巴人的主要贸易物品——盐巴的价格也在下降.
最近尼泊尔政府已在朵波地区建了国家公园,期望通过旅游业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是,对于多巴人和荣巴人来说,盐巴的商业贸易是他们数百年来的一种生活方式,已成为他们文化的一部分,要改变这种生活方式是痛苦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古老的喜马拉雅商旅队将逐渐成为历史,多巴人和荣巴人的传统文化将经受新的考验.

Central美国65折优惠,美国达拉斯机房VPS季付赠送双倍内存

Central美国独立日活动正在进行中,旗下美国达拉斯机房VPS 65折优惠,季付赠送双倍内存(需要发工单),Central租用的Hivelocity的机房,只支持信用卡和加密货币付款,不支持paypal,需要美国独服的可以谨慎入手试试。Central怎么样?Central便宜服务器,Central自称成立于2019年,主营美国达拉斯机房Linux vps、Windows vps、专用服务器和托管...

RAKsmart 年中活动 独立服务器限时$30秒杀 VPS主机低至$1.99

RAKsmart 虽然是美国主机商,但是商家的主要客户群还是在我们国内,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每次的国内节日促销活动期间商家也会发布促销。包括这次年中大促活动,RAKsmart商家也有发布为期两个月的年终活动,其中有商家擅长的独立服务器和便宜VPS主机。服务器包括站群服务器、特价服务器、高达10G带宽不限制流量的美国服务器。商家优惠活动,可以看到对应商品的优惠,同时也可以使用 优惠码 RAKBL9 同时...

2021年国内/国外便宜VPS主机/云服务器商家推荐整理

2021年各大云服务商竞争尤为激烈,因为云服务商家的竞争我们可以选择更加便宜的VPS或云服务器,这样成本更低,选择空间更大。但是,如果我们是建站用途或者是稳定项目的,不要太过于追求便宜VPS或便宜云服务器,更需要追求稳定和服务。不同的商家有不同的特点,而且任何商家和线路不可能一直稳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定期观察和数据定期备份。下面,请跟云服务器网(yuntue.com)小编来看一下2021年国内/国...

荒芜尖塔为你推荐
.cn域名cn是什么域名?敬汉卿姓名被抢注身份通被人注册了我该怎么办今日油条油条的由来及历史www.kkk.comwww.kkk103.com网站产品质量有保证吗sesehu.comwww.hu338.com 怎么看不到啊www.diediao.com谁知道台湾的拼音怎么拼啊?有具体的对照表最好!bihaiyinsha以前在碧海银沙游戏城的那个打气球的游戏叫什么?恶魔兜兜恶魔圈怎么选癫狂鲁伽欣打什么工啊 ? 大家一起卖猪肉吧两朝太岁冲犯太岁什么意思
域名注册商 万网域名 未注册域名查询 香港加速器 fastdomain cpanel主机 sugarsync 视频存储服务器 42u标准机柜尺寸 论坛空间 长沙服务器 200g硬盘 股票老左 网站卫士 佛山高防服务器 免费申请个人网站 hktv 网游服务器 四核服务器 个人免费主页 更多